RE project

Page 1





城市 每個時代的設計特質為因應當時的環境背景所 致, 但在進入下一個世代時可能已變成不適用的狀 態。 針對目前台中市政府附近的九塊基地分析探討並 賦予新的九項議題, 進行「RE」Design,使基地呈現多元、呼應未來 且具特色的樣貌。 台中市因應都市擴張,向外圍地區蓬勃發展, 加上市政府的即將搬遷,導致原本的市中心呈現 沒落與空洞化。 我們深入探討目前市政府周遭基地的質紋與特 色, 並加入新的議題及元素來探討人、建築與環境的 互動關係, 「再」創造一種屬於此地域的獨特空間形態。



RE form -acadmy for ART 漫遊在歷史建築之中感受空間的藝術 . 串連體驗動線的延伸 . 交織迴廊不再迂迴記憶的傳承延續創作的開端 RE creation 漫遊的生活空間 利用原舊市議會的歷史質紋,對應期發展與腹地的關係,使用觀察演伸出的圖像思考,加以疊合與併製,加上不與其同調的原生地表讓原本平凡的後方街 廓,多了空中、地面、地皮下的組織,穿透舊市議會延伸出開放、休閒、漫遊的生活空間,其機能在運動、養生、藝文活動,或其周遭使用的方式。 RE entry THE OCEAN AND THE CITY 人類的活動如同浪潮一般不斷的推擠著都市文化的發展文明被無形力量給吞噬,進而漸漸隱沒如同海岸線邊的侵蝕失去原有的型態接續過去與未來,存在 於浪潮之中位於城市的核心引力逐漸消彌時間扭曲了空間的維度出現新的邊界隔閡著空間在舊的空間秩序中加入新元素。 RE A LIFE SLOW LIFE 隨時間演變,一幢幢的高樓沿著基地周圍築起,圍塑出的封閉空間是隱密而寧靜。忙碌冷漠的現代人只在外圍活動,忽略隱藏在中間的記憶痕跡。讓我 們在這隱藏的寧靜空間裡重新體驗生活,以慢活的心態來沉澱喧囂的心情。從平常的活動中不經意闖入,慢活侵蝕堅硬的外牆。讓自己在基地中穿梭遨 遊,”RE A Life.”讓我們重新感受不同以往的忙碌生活。 RE membrance _taste 茶 . 藝記憶 80年代起繁華的台中市政府,政治經濟快速發展,使附近住著政商名流,興起了茶藝館,下午悠閒時可見人們在茶藝館裡品茗聊天,隨時代變遷政治經 濟轉移,茶藝館逐漸沒落,只剩春水堂依稀看見茶的影子,人潮逐漸退去。為了讓茶藝館再次復興,在此建立一個茶藝園區,設有推廣、研究、展覽茶 道,並邀請各國茶藝師做交流,讓台灣茶藝推展到國外,也加強此區街景印象,記憶的思潮猶如喫茶回甘,引領人們再次進入那美好時光。 RE create 再創再現 如今台中市中、西區的凋零卻也跟它本身太過古老息息相關,因為它發展的早,定型的也早,卻讓人難以在發展下去了。 我們認為在這樣的特質裡,台中市可以成為保存歷史的中心都市,並發展其為特色,因為文化的傳承,在十幾二十年內是不容易凋零的。所以我們嘗試在 新舊中找到平衡,達到文化傳承與學習的目的,去設定在基地上資訊交流的方式。 RE balancing 重新結合 基地位於各校的書柳地帶,而由於周遭文教機構已經呈現飽和,所以未來的發展延續以往的人文藝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情感。自然-是時間的承 載者在此,路過的人們可以享受到與以往不同的都市空氣,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RE fabricting 自然-是時間的承載者 在此,路過的人們可以享受到與以往不同的都市空氣,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在此,居民可以分享彼此的共同記憶,也共有彼此各自的時間。 在此,外來的人們將帶著新的事物在此停靠。 REuse 流失的生活 此基地為早期行政與學區的重要地位,以學生和公務員為主導致學生宿舍興起。曾經的繁榮使周遭學生常在此聚會,漸漸形成小商圈以及特殊的飲茶文 化。而近期台中市重劃區的劃設,人潮轉移加上就讀人口改變,學生生活型態改變,使此區逐漸沒落。回歸最初的文化-尋回豐富歷史文化,拼湊、再利 用,保存寧靜氛圍,回顧、體驗學生生活。 RE learning 再學習 老舊社區的枯寂冷漠,發展停滯是城市中數不清的瘡病,喪失早期居民熱絡互動的關係,藉由再次規畫一套非傳統制式學習模式。 其括大學習的尺度, 不限學習的年齡,讓當地居民再次找回學習熱忱,要適合這環境的人與活動,你必得update!人類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所以再學習變成是我們日常 中非常重要的事本來的社區 有著各種年代的時間 建築 高度落差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去去學習再接受。


P12

P32

RE creation 漫遊的生活空間

RE form 16/

ART academy 黃冠銘

20/

Design academy 廖愷文

24/

Humanities academy 陳能羽

28/

Musical academy 余孟翰

36/

Renewal 市民中心 蘇意雯

40/

Down Light 商品機械化與廣告消費 何志韋

44/

High stay 空中自行車道人行天橋 賴薇羽

48/

Life Of Working Out Fitness Center 林思妤

52/

憶起踏進紅磚坊 舊建物的空間再利用 劉又綾

56/

Memory Park 王曉培

在舊建物中尋得什麼?


P60

P84

RE A LIFE SLOW LIFE

RE entry THE OCEAN AND THE CITY 64/

Wavebreaker and the City 吳至剛

88/

後花園 現況機能的延伸,與社區空間的結合 林家伃 徐于人

68/

GRAVEL 人的強度不再強烈 礫灘 吳淑樺

96/

Re Cognize 社區圖書館 林宗佑

72/

憩‧暫留 穿梭流動的場域 ─ 船埠&浮筒 黃彥菁

100/

Re slow life 都市中的慢活場所 蘇子翔 邱羽柔

76/

LightHouse 引導的指向性空間 周于婷

80/

寂沒之舶 邊界,地平線之下的記憶重現 蔡欣宜


P136

P108

RE create 再現

RE membrance _taste 茶 . 藝記憶 112/

茶‧壺口 茶藝推廣館

140/

曹謹薇 116/

茶藝源

從今以後植物回來了

148/

品.回甘 研究中心

128/

152/

時間凝聚記憶 回憶常駐

茶文化展示館

憶.茶趣 享受品茶樂趣的茶藝空間 蔡蕓琦

156/

Learn And Touch 教學、互動的再現 柯汝燕

沈華玉

132/

佇足‧遊走 交流,從一個眼神開始 Lai

張臨晨 薰染

中繼站 緩衝地帶,入口、連接以及輸送 潘韻婷

李宜庭 124/

警局文物展示休閒館 游任慈

李佩珊

林慧萍 120/

Information exchange

160/

沉澱過渡 休閒餐廳 張雅婷


P164

P174

RE fabricting 166/

+The new journey,the old memory

RE balancing 重新結合 176/

戴依亭

陳思穎 170/

混沌避難所 重新學習與自己/自然的對話 李武訓

休閒學習及體驗的教育場所

180/

ORIGINAL 茶室空間 祁玉涵


P184

P208

RE use 流失的生活 188/

導覽迴廊

流竄於藝文之間

ing

212/

朱芳儀 192/

200/

senses experiences

216/

Prosperous & Deterioration游庭瑋

藝文中心

交流、互動、感染

220/

老舊社區重見遊戲巷道

RE-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陳甫銘

224/

陳宣亦

吳元婷

Re cur to 50' 何思穎

Our木 婁

間歇性花園 204/

The return of spring 戴曉琪

陳文琪 196/

RE learning 再學習

刺激活化社區-縫合基地裂痕-連結社區互動 張欽賢

接觸我們心中的那片綠 228/

都市自療系統 心理諮商與藝術治療研究室 葉浚泓



Imagine

發展目標 台中市政府對今日該地區的使用者而言,是歷史的承載者, 而這刻畫於建築物上的回憶資本, 使周遭社區的記憶無法在他處實踐、也無法得到相同的效果, 這場域是記憶的承載者,也是回憶的最佳見證。 且目前的台灣缺乏國際性的藝術創作與交流場域,

方向性

多為短暫展示成果的博物館或藝文中心。 讓台中市政府延續原有空間精神 轉變為藝術相關科系之學院 透過國際的藝術交流來復甦當地社區發展 並同時是一個可讓民眾體驗的休憩場所

穿透

圍合

12

FORM OF ART

對比


RE-form acadmy for ART

漫遊在歷史建築之中 感受空間的藝術 . 串連 體驗動線的延伸 . 交織 迴廊不再迂迴 記憶的傳承延續 創作的開端


14

FORM OF ART


FORM OF ART

15


FORM OF ART ART ACADEMY

黃冠銘

SITE

美麗的事物就在這一分鐘發生 人生好比藝術 有綺麗 有起伏 一路上失去了很多 得到的卻有限 美術的本質就是引導你了解存在的意義與失去後的價值 好好欣賞一路上的風景 世界因你而美好

16

FORM OF ART

設計發想 如何使具歷史保留價值的市政府仿巴洛克式建築留下痕跡 使其留下的不只是具權威性的歷史外殼 而是他的精神 故美術學院不僅有繪畫類與各類工紡 更設計了與各地藝術家交流互動的空間

藝術的本質到底是追求什麼

與供周遭市民休閒暫留的活動空間

藝術如何使內在與外在並存

使市政府不再是封閉性的場域

藝術的意義如何在夢想與現實中赴誅實現

台中市政府主棟南翼

而是具開放性 國際性 學術性 自由的市政府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 關心我的朋友 正在閱讀此本書的讀者


設計概念 藉由基地關鍵字穿透.圍合.流動與BOX之間推拉 伸縮,延伸出虛動線空間 的圍合

穿透

引渡與延伸

虛空間動線

廊道空間圍合

操作概念演化BOX

基地與關鍵字IMAGE

SPACE IMAGINE

地下展覽動線延伸至室外

FORM OF ART

17


空間情境圖

18

FORM OF ART


INDOOR

室外地下展覽空間

一二樓挑空樓板大廳供陳至藝術品與交流使用

保留原始廊道走在其中有如時空走廊般

FORM OF ART

19


FORM OF ART Design academy

廖愷文

Location

手中撫摸著紅磚,看著拱在天空中割出一道弧線,思索著內與外的關係,以及拱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去分析和組織新與舊的關係。 走進市政府後,向左轉走進拱型包覆下的長廊,左側即是內部廣場,右側則是辦公空間,空間感則是藉由流動空間包覆內部辦公空間和處長室,空間 明顯表現出開放、半開放、私密的關係。 運用新的系統去對應舊有的空間系統交織出的空間應用模式。 藝術學院產生後此處將分支為設計學院,藉由創新的空間組織舊有空間,去體會新舊關係和差異,進而 產生一個新的創意思考去接觸舊有的的本質所 產生的創意殿堂。

20

FORM OF ART


利用拱的型式作推拉,以及水平和垂直的拉伸,以磚的空間構成方式去 創造新的系統。 拱的形式包圍出內在空間性質,又以流動性空間為多,不僅是視覺的流 動、人的流動,更包括光線的流動。

Concept Evolution 切割、分割(對比置 入) → 熔爐、中心 → 穿透 HISTORY

Enclosure Division 圍塑 - 虛空間產生, 為中心區域 空間獨立性、延續性

Space Concet

水平向度

垂直向度

創造機會

創造新的系統來突破就有水平垂 直向度,用設計進程來進行空間 配置。

以市政府特色紅磚和拱為概念 探討 去突破現有空間線性排列 創造橫與逆 多功能組和空間透過垂直水平重新定義空間使用性,和磚 的空間組構概念結合。

FORM OF ART

21


Combine expand

thinking→reading→design→learn→disscussing→asking→learn→design→display→thinking

Design academy

閱覽室

建築設計 創意產品設計

教室 工作室 電腦室 評圖空間 教師辦公室

販賣區

展覽廳

展覽空間、工廠、評圖空間 圍合空間 衍生平台

創造中介

22

FORM OF ART


→reading→design→learn→disscussing→asking→learn→design→creative

展覽平台、教師空間、電腦室

學生工作室

FORM OF ART

23


FORM OF ART Humanities academy

陳能羽

Location

N 展示廳(原州廳主入口) 自然光對展覽物的影響為首要考慮因素,陽光在舊有背立面的直接照射,顯的相當刺眼,希望透過開口方式的差異,使陽光輾轉進入,渲染空間。 加強原有柱列的引導性,並利用樓梯垂直動線的轉換,分別進入二樓與地下展示空間,二樓為舊建物的展覽廳,地下室則為新的展示空間。 教學大樓 原為一塊荒廢雜亂,被邊緣化的地帶,如同市政府的遷移與市中心的沒落。因對於州廳廣場舒適感的嚮往,希望藉由曲型的樓板漸沒入地下,將綠帶 延伸。

24

FORM OF ART


基地上尋找到的空間質紋,整理出關鍵字,並置入空間之中,對應到各空 間細部。

Key words Using 歷史 展示廳

紀念性的大尺度空間

轉變

舊空間水平軸線的呼吸過程(壓迫-釋放),轉變成垂直軸線的關係性

保留大部分州廳主入口的立面與結構

方向性

45度軸線的應用

融合

整區基地的一致性,立面的延續,綠地的延伸

教學大樓

Imagine

Learning

strolling

Trying

connect Reading

Learning

Reading

FORM OF ART

25


Concept

綠地的延伸

使用者經由開放性的入口進 入到教學大樓,再輾轉至其 他空間

廣場綠帶延伸,經由樓板延 續至地下使用空間

學生辦公空間與 教師辦公室

學生教室

階梯教室

一樓為開放性大廳空間,45度角的綠 帶延伸

26

FORM OF ART

建築物的延續性圍合出兩塊綠帶


FORM OF ART

27


FORM OF ART Musical academy

擁擠的都市 忙碌的生活 疲憊的身心 找不到一處地方可以躲藏 延續的記憶上 傳出新的樂章 這是城市中的告解室 讓我們用聆聽來告解

28

FORM OF ART

余孟翰


正對著廣場的市政府立面柱列在地表上流溢出了線條,與中庭廣場一同 向著基地後方延展,將廣場的舒服感覆蓋原本吵雜的區域。被覆蓋在地 底下的空間轉化成了創造悠揚樂聲的音樂學院,與原有的吵雜環境做呼 應,當地表開始下降及爬升,線條也開始曲折及擾動,有的成為天井, 有的則是座椅,原有廣場上的線條也開始與兩邊的舊建物對話。

FORM OF ART

29


a.專業錄音室 b.流行音樂團練室 c.數位音樂實驗室 d.電腦教室 e.廁所

u

f.古典樂團大排練室 g.古典樂團小排練室 h.弦樂教室&練習室 i.管樂教室&練習室

t

j.打擊樂教室&練習室

v

k.交誼廳 l.爵士樂個人練習室 m.爵士樂團排練室

t

n.鋼琴琴房 o.雙琴琴房 p.個人練習室

n

q.大廳&表演台 r.辦公室&教師休息室

k

s s

s.樂器室

m o f

t.視聽教室

p c

o

u.一般教室 v.器材室

e

d

b

l

j i

e a

h g

q r

以結點產生的表演台以及由軸線產生的走廊分 割出主要區塊。 將錄音室及電腦教室等不可有聲音干擾或不需 向外傳遞聲音的空間置放於中間區塊,周圍圍 繞著古典樂及爵士樂和琴房等空間。 新類型音樂的空間被傳統音樂的空間包覆,如 同基地上的舊建築包覆著新型態的空間。

學生在練習室裡的演奏,透過廣場上 的座椅將樂聲渲染出一個無形的空 間,民眾可選擇不同的座椅來聆聽由 不同練習室所傳出的樂聲,聆聽的過 程是一種解放,讓人放下沉重的負 擔、重新充滿能量,像是一種告解, 廣場上的座椅就是告解室,而告解的 方式不是訴說,而是聆聽。

30

FORM OF ART


FORM OF ART

31


32

Old Map

Keyword


漫遊的生活空間 REcreation

利用原舊市議會的歷史質紋,對應期發展與腹地的關係, 使用觀察演伸出的圖像思考,加以疊合與併製,其產生出 對於原基地所繪製之點線面,因其再生出的雙重關係,創 造基地上新的可能,發展脫離地表皮層,加上不與其同調 的原生地表讓原本平凡的後方街廓,多了三層,空中、地 面、地皮下的組織,穿透舊市議會延伸出開放、休閒、漫 遊的生活空間,其機能在運動、養生、藝文活動,或其周 遭使用的方式。 市民中心對於市議會的封閉,利用玻璃代替封閉的牆,讓市議會有 穿透性,讓樓板延伸出去,整個建築開放,把長坡帶進建 物裡代替樓梯,讓進入者有漫遊感降低都市快速感。 商業利用街道上商業的廣告招牌,意象出隱藏在地下的新型態 商業資訊廊道,而內部因舊有物與新資訊,產生交錯在行 人穿越的過程中。 Non-holiday

運動以空中步道的行式串連周遭人群流動,創造停留的空間讓 人從冷漠中抽離,吸引新的族群匯入(BIKE)。 交通原本刻版制式化的動線,轉變為有層次如同港灣般,擺脫 以前冷漠無交流的人行道,創造脈搏節點的延伸動線。 歷史文化沒落的舊建築形式,因為都市計畫而有了重生機會,保留

Holiday

紅磚屋可由機能的差異,衍伸出不同的空間氛圍,牆與牆 的連結,挖掘出歷史的更迭。 生態舊建物隱沒在植披中,做為新建物的緩衝,綠帶公園利用 地形的起伏,區隔道路上的流竄與基地輕鬆漫遊的步調。

Record


Overlap Zoning

市議會

Landscape

Concept

34

Old Map

次空間

first

休閒步道

圓形廣場

second

港灣

舊建物

third


Freehand+union Colors

1. 藉由開放變私密來反諷市議會的封閉制式 並成為休閒活動場所 2. 延伸三民路的意象引導路徑進入舊市議會核心後轉化成行人流竄單純個體 3. 基地上的紋理 擴散出新的動線 以市議會二樓為室內外活動交替平台 重新彙及周遭人群 以一種流動式的空間組織 模糊工作與休閒的邊界 4. 從關鍵字的疊圖紋路中取樣 取得線條劃開 在推擠過程中產生皺摺 放回基地上 產生出新的地景高差 5. 脈搏般的停留點 在這些節點有著不同的功能 美化綠化街道的生態環境 三種層次的街道動線 阻絕 半開放 完全開放空間 讓動線不再制式封閉 6. 消逝的歷史回憶 因為都市更新 而被挖掘出來 制式的歷史建築 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被重新改造 不斷堆疊出的關鍵字 賦予它新生命

7 14 13

6

12

2 12

11

3

10

8

1

6

17

19

13

5

16

9

6

12 4

20

19

15

18

1.市議會 2.自行車道 3.廣告廊道 4.健身大樓 5.市民廣場 6.水景 7.市政府步道 8.環形觀景台 9.透明平台 10.步道綠帶

11.橋 12.採光水景 13.舊建物 14.舞台廣場 15.街廓通道 16.起伏廊道 17.植生坡 18.跨區天橋 19.出入口 20.公共植披

Old Map

35


Renewal 市民中心

蘇意雯

隨著台中市市議會即將跟著台中市市政府遷移七期,遷移後的舊市議會將賦予新的生命,讓舊市議會能以另一種面貌再為人民服務,並打破只有少數 人進出的形象,成為大眾可以自由進出並活動的場所。

36

Old Map


漫遊的生活空間

附近居民沒有足夠的休閒場所 市議會的建築形式太封閉使人產生距離感 夜晚照明不足使人們不會想逗留

CONCEPT 市議會為代表民意監督政府的地方,但市議會建 築體卻那麼封閉,使民眾與市議會產生隔閡,所 以以具有穿透性的玻璃代替封閉厚重的牆,並利 用空間性質打破一般傳統樓層分割的概念,使市 議會不再那麼制式。

原本為市議員開會的場所轉變為 人民活動場所。

Old Map

37


影片播放區、自行

展覽空間

車道、自行車修理 站、衛浴設備、咖 啡區、大廳、餐廳

1f

2f

乒乓球區、羽球區、活 動空間、休息區、餐廳

誠品書店、社區教 室、餐廳

3f

4f

誠品書店、會議室 、餐廳、空中花園 籃球場、空中花園

5f

38

Old Map

6f


Old Map

39


Down Light 商品機械化與廣告消費

何志韋

在一個近乎發展遲緩的都市邊緣化地區,再造與更新為首要的議題,一個能帶來新生的計畫。 原本繁華的三民路商圈,在公家機關與教育機構的隱性阻礙下,這街區產生無法銜接附近商圈與街道的影響,利用延伸與制入,將商業街道透明化, 藉由逐漸沒落與延續商業吽現的意象上,將傳統招牌式的商業廣告,移植並復興引導進入基地的水平線,因為過去的產業與行為,將其隱沒在地表之 下,卻漫射並照亮腹地內的過去與現在的反思,一些過往的痕跡保持著與新資訊活動的距離。 「沒有誰能帶走任何一項產品,但你卻能買到心目中的最愛。」 思考-新型態的行為,因隱沒地表而產生,廣告與人成為最大宗的商品,存在的價值似乎被減低,只要想像與資訊的傳遞,就不會被阻隔購買的慾望。

40

Old Map


因舊市議會的保留與再造,為連結與後方腹地的可能,而延伸原本緩慢 甚至停頓的都市發展,創造增加其垂直移動的契機。

shop

觸碰 在DOWN Light盡頭 提供消費者在最後瀏覽 喜愛的商品與欲望的呈現

音樂 試聽的優閒 為每個朦朧的行人解夢 享受視覺與聽覺 在同一個頻率的想像

閱覽 閱讀的氛圍 書蠹在血液裡漫遊 人與人 人與書 循環著每個觀者的邂遘

購物 破壞眼見為憑的遊戲 質感與眼睛的平衡 當你在櫥窗裡的同時 你也成為了 那個沒有標價的商品

Old Map

41


flip through contact

reflection balcony

arrangement

shine

商標與識別是形成聚集與消費的開端。

Block&Operate

而我們所規劃的部分是創造其印象與實質的品質在商品與廣告的決策,過度的 分配會影響操作的結果。 將網格與重疊的複製線段,再反轉重複的部分,而軌跡上被發現的地方就是手 法上失去的部分。

42

Old Map


折版的系統,組 合其路徑上的片 段,形成具有溝 通與記憶的列 車,在四條線與 其他四條線共同 串起,行經的軌 道,他不管所到 達的地方。

蔓延的折射與線板形成交錯與路徑的徘徊

slab tortuous

extend

Panoramic

Old Map

43


High stay 空中自行車道人行天橋

賴薇羽

市政遷移,機能的腐朽造成人群流失,重新串連周遭人群流動,吸引附近民眾來此活動,也讓學生及上班族在下班下課後經過並能停留活動,享受漫 步的優閒,打破冷漠的形式,抽離出新的路徑,有一種穿越的行為發生,匯集了人群活絡舊紋理創造地方活力,讓人想再次回到這裡,讓過去的舊市 政不是被遺忘而是賦予新的生命形成一個新核心,創造都市漫遊新空間。

44

Old Map


CONCEPT

置身城市中,都市中的綠帶扮演地區休閒生活的核心,

解放僵化的生活形態,提供片刻停留的放鬆空間,模糊休閒及工作的分 界,可望休閒與生活結合吸引新族群腳踏車族的進入,以起伏的坡道跳 躍在原有道路之上, 讓行走變成有趣的運動,以植栽作人車的畫分,給 行人與車友有個安全共享空間,打造一座綠色空中的運動休閒廊道,夜 晚亦成為夜歸人安心通行的光亮廊道 。

key word

冷漠: 冷淡、不親熱、不關心 打破阻隔, 創造通透的走道, 彼此間不 再冷漠。

SCHOOL

Hospital

Bank Police

Parliament

圓: 回歸到最初 Shop

government

跨越原本被隔閡空間形 式,將空間貫穿拉伸。

便利安全的停腳踏

提供腳踏車修配補給的服務站

車設備or空間

讓病患安全通行人行道 規劃無障礙車道斜坡 串接室內外交替平台, 方便車友交流通行 垃圾桶設置,和專為溜 狗族設置丟棄糞便箱, 夜間照明的強化

以保持環境清潔

錯開的天橋創造人與人交集的橋樑 供暫留休憩的座椅 戶外遮蔽的設施

Old Map

45


Flyover gazebo Air Cycling Road Ethnicity

Behavior

Bicycle parking

Need

Height pavilion

破除冷漠與其他機能發生關係

Bicycle depot

液化

剝離

流竄

再凝聚

Green park seat---Line

Plant---Fluid

Cover ---Pull

高架的廊道有如都市劇場的觀眾席,當公園小劇場有表演時天 橋上的人群偶發的參予其中,以自由不受限的方式欣賞一場饗 宴,對應過去市議會二樓的旁聽席,民眾自發性參予與自身相 關的決策,瞭解城市歷史創造新的生活脈絡。

Recreational gallery light Plant shelf Seat water 46

Old Map

Planting


設計手法 折層的概念剪開行道形成新的動線,讓呆版的行走路徑多了選 擇,引導單車進入,制定的行車方向,讓單車族享受流竄行車空 間,以大量的植栽做為人與車道的劃分,增加綠意也更安全。

Old Map

47


Life Of Working Out Fitness Center 健身中心 & 地下化停車場

林思妤

鄰近學校與辦公處,改善只有上學、上班的平常日才會在基地停留活動的狀態,留住放學或下班的民眾,提供一個漫遊的空間,單人的健身運動及舒 緩一天的疲憊並解放,在室內、半開放、室外交織運行著,並在運動的同時欣賞周遭的景色,使的假日人群想繼續在此活動與逗留。 提供汽車、機車的停放,地下化的停車空間,減少了地面層的使用。並可由此通往市議會、二次空間、地平面與腳踏車道。穿透性外觀的健身中心, 被玻璃帷幕包覆著,為此區塊最高的建築物,夜晚光線由內向外發散如同燈塔般引導人群或車行,有指引功能。

48

Old Map


操作手法 : 公有與私有兩種不同性質所造成的衝突擠壓,在兆豐銀行此區塊發生, 兩邊擠壓所產生的力量,使兆豐保留原有結構與高度。經由關鍵字與原 始基地上的分析作結合,達到漫遊的目的。

Harbor

Interlacr

碼頭 短暫停留休息 燈塔 指引引導

衝突 推力 Clash

擠壓

兆豐

虛實交織 動線交織 位移

光影交織 植物交織

燈塔 此區塊最高建築 夜間室內光由玻璃帷幕發散 出來照亮引導人群與車行 溜冰 在玻璃帷幕環繞的空間溜動 多功能教室 享受鏡面與玻璃圍繞的多功能教室 綠色皮層 包覆部分建築體的皮層 也讓慢跑跑道穿插在於 建築與植物之間 慢跑跑道 環繞2F至8F的慢跑跑道 享受在室內室外與植物 間慢跑的氣氛 主入口

碼頭 地下化的停車場 連接著其他區域

機車停放層

Old Map

49


疊合之圖像

由大家手繪圖像疊 合後,找尋其中的 紋理去發展,像由 圖中找尋層的關 係。再將聚集、擴 散的碼頭概念,應 用在地下化的汽、 機車停放空間。目 標性的指引建物則 為燈塔概念。

紛亂交通中的指引處

聚集 擴散

連接地表層

港灣

三 民 路

連接二次空間

連接主要 道路機車道 連接主要 道路汽車道

1F B1

6F 2F 大廳 攀岩 二樓平面圖

六樓平面圖

3F - 6F 心肺運動區 虛實交錯

玻璃盒與傾斜 的跑道交織,慢跑 的人,環繞在玻璃 建築體周圍,給予 ㄧ股行進的動力。 而玻璃盒子內,受 推力擠壓出許多不 同的空間,垂直的 挑空、橫向的位 移、戶外的平台、 半戶外的空間。 位於上下班、上下課尖峰時段人車擁擠的三民路,面對如此車水馬龍的路段,要達到 漫遊的目的,並且將車流量的速度感映照在建築上,線性的流動,漫遊與車速的對比。轉 剖面圖

化原本四面封閉外觀的兆豐銀行,改為穿透性高的玻璃帷幕,並利用玻璃穿透性將光線由 內而外發散,發散的這股力量如同由兩邊不同性質建築推擠造成。

50

Old Map


垂直向上攀岩

動線交織

從戶外跑道至室內跑道

從蔓延植物隔離網的 半戶外跑道至戶外跑道

環繞螺旋慢跑跑道動線

動/ 靜 - 螺旋 - 垂直 - 擴散 - 循環 四種不同的動線方式, 在建築體內與外以及半 開放空間中交織運行。 人行動線的交雜穿插。

由中心散開的主要動線

實虛交織 建築外觀以穿透性高的 玻璃帷幕包覆,達到輕 量化的效果。而建築體 內部則是以玻璃圍合創 造包覆的實體空間以及 不同挑空處的變化。

溜冰循環動線系統

plant

戶外 座位 室內 Bar台

7F

9F Roof

水果吧

七樓平面圖

植物交織

光影交織 具穿透性的外層,

生態與冰冷的建築體融合一體,屋頂花園與

陽光滲入後產生影

建築外覆蓋藤蔓的綠色皮層。

子交雜變化。

Old Map

51


憶起踏進紅磚坊 舊建物的空間再利用

劉又綾

以漫遊為出發點,利用關鍵字疊圖、使用者的習性,分區界定出多元化的空間型態。 保留舊建物的由來是藉由基地上的紋理,垂直水平的拉伸、材料屬性的不同、建築形式的不同而產生。它本身就是一個 小型的連結系統,連接了腳踏車步道、綠帶區塊,而獨立形成一塊藝文特區。玻璃盒的產生相對的也是因為紋理的關係, 加上磚頭延伸的設計概念而串聯出新的軸線關係。新的關係逐漸形成一條有規則的動線。 玻璃盒可以是觀賞用的方塊也可以是眺望台,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盒子罩著藝術品,同樣的也罩著正在觀賞藝術品的你! 此區的型態偏向靜態的藝術文化空間,由外區主導動態,再走到靜態的空間形式,亦動亦靜才符合漫遊的意義。

52

Old Map


利用老舊的紅磚民宅改建成藝文特區及復古風味的茶餐 廳。充分的保留住原有的建築構造,另外再加上新的建材, 創造出一種新的氣息。

Old Map

53


展示空間

半戶外空間

通往露台的展示廊道

原本一塊普通的磚頭,它是一 塊塊整齊又固定位置的堆砌上 去,而環繞成一個空間。若把磚 塊從中抽離 又成了一個開口。

利用這一抽一拉的關係,把原 本磚頭的尺寸,放大或縮小的抽 拉著,再把一個個輕質量的玻璃 盒置入到由磚塊圍合的舊空間 中,就形成了新的連結系統。

雨淋板舊建物的配置以茶藝館為主要 元素。置身在藝文空間內品茶,不單 單只有味覺的享受,還多了視覺的雙 重享受。

平面配置圖

54

Old Map

紅磚建物以藝文空間為主要配置考 量,一來可以在舊建物裡欣賞歷史文 物,二來也可以在裡頭欣賞影片。在 與劇場一牆之隔的角落,玻璃盒的上 方還有腳踏車步道的穿越,讓人有了 穿越時空的錯覺。


保留舊建物的主 要出入口,皆由 高聳的玻璃盒構 築而成。 玻璃盒的放置方 向可以是水平也 可以是垂直,它 串聯所有重要的 據點。

Old Map

55


Memory Park 在舊建物中尋得什麼?又記得什麼?

王曉培

基地曾經繁榮盛景,而今市政府將遷移,繁榮不再,住戶只剩寥寥幾戶,建物殘破凋零,只剩轉角的世外桃源依舊陳香,不跟隨外界的新潮,存放了 最深的歷史記憶。在基地上老舊的房屋,背後含有深厚的歷史教育,將基地在"回春作用"下,展現出新地景風貌,將這陳年舊建物的人文生活、歷史 教育活現,重過去的記憶中在展開一頁新的回憶。

56

Old Map


什麼是記憶? 城市記憶與生活文化,就這樣藉由紅磚屋得以銜接傳承。但紅磚 牆的記憶終究是被埋沒?還是甦醒?

基地在民權路與三民路交會處,車流量高。透過關鍵字斷層作 用下,由分析疊圖後,所構成的切割線,藉由車流量對於基地的 擠壓,使地表抬升,可藉由地形高低落差阻隔車道的噪音,包覆 著舊建物,給予一種沉思的漫遊廣場。

車道

利用緩坡降低車

利用水域已達到

利用舊建物的立面當作

道噪音與速度感

環繞漫遊的目的

劇場背景讓人在新與舊

及視野的穿透性

之間尋得新的記憶 Old Map

57


線稿

舊建物保留 將關鍵字在基地上繪圖,總疊圖中藏 匿了語彙,順其紋理,分成為三類:線 稿、舊有建築物保留區塊、幾何圖形。 幾何圖塊

受壓力而變形

介質

受上層變形而有所牽動

1.利用拆除磚造屋的磚塊,做為鋪面,也踏入過去 的時光歲月 2.一個隧道般的入口,上方延伸出一個平台,銜接 腳踏車步道 3.利用坡與地表的拉扯產生細縫,作為停車場的自

1

7

2

6

然採光 4.從地表間延生出一個斷臂親撫著舊建物,地景的

3

起伏與舊建物的視野所不同感觸 5.次空間出入口,透過水池的線性,隱喻著地表下 有著線性的商業展演空間

5 8

6.街廓邊的緩坡可以阻隔車道的噪音,對內包覆舊

4

建物 7.提供一個臨時休憩與接駁 8.利用陳年舊建物的建築立面當劇場的背景,一種 舊空間.新故事的演藝區

58

Old Map


舊建物保留,不僅是保留原貌,同時也想在現 某個時期的生活氣味,保留舊房子,這塊地才 有記憶…

水的元素操作,為視野的延展,讓空間更為寬 闊,水域切割傳統的建築區塊的完整性,利用 廊道串接這破碎的記憶,迷思在這回憶裡…

線條的牽引,環繞著基地四周以最輕盈的腳 步,看待曾經繁活的市中心,民權崛起的遺 址。由過去的政治核心,轉變為人民的休閒中 心,在新與舊省思。

疊圖後出現的質紋,轉變成地形的高低變化, 阻隔車道快速通過的拉力,及噪音等問題。如 同小型盆地地形般,在基地內享受城市中的漫 遊生活。

Old Map

59


60

REentry


REentry THE OCEAN AND THE CITY

人類的活動如同浪潮一般

不斷的推擠著都市文化的發展 文明被無形力量給吞噬,進而漸漸隱沒 如同海岸線邊的侵蝕 失去原有的型態 接續過去與未來,存在於浪潮之中 位於城市的核心 引力逐漸消彌 時間扭曲了空間的維度 出現新的邊界隔閡著空間 在舊的空間秩序中加入新元素 在週遭的流動與內部的滯怠之間 產生新的引力 創造出獨特的進入次序,以不同的視角觀察 進入新的旅程的入口 港 尤然而生


活動性關係 都市元素

引力 Gravity 記憶 Memory 遷徙 Migration

族群元素

建築元素

流動性關係

原始

Original

邊界 Boundary 週期

Cycle

遺址 Site

材料或尺度關係 時間性關係 物理建築環境性關係

62

REentry

舞步 Dance 混沌 Chaos


REentry

63


吳至剛

城市中的海潮之碑

人類的活動就像是浪潮一般 不斷的推擠著都市文化的發展 但有時文明會被過於強大的浪潮所吞噬 就這樣漸漸的隱沒在礫石之中 為了接續過去與未來 海岸線也逐漸的被侵蝕 港 失去了原有的型態 尤然而生

為了保護及延續內在的環境及狀態 消波塊 在此坐落

64

REentry


REentry

65


66

REentry


REentry

67


GRAVEL 人的強度不再強烈

礫灘

吳淑樺

在眷村之中的商店,外表雖然不是很起眼, 但是 卻有許多豐富的生活體驗 ─ 狹小的巷道 擁塞如寶庫的商店 聚集在店門口聊天的人 暖暖的人情味 但 隨著時間的前進 政府的遷移 熱鬧景象已不在 只留下深深的回憶..... 埋藏在心中

68

REentry


面對環境的改變,立面不在是一整排過去,錯落擺放的商家是為了,把 人的活動區域拉大,強度減弱。 導覽中心指引人的下個的地,聚集人 ─ 得到資訊、交換資訊。 在通往下一個場所活動。

CONCEPT

現況已改變, 開放 流動

節點 主軸 作用力延伸

KEY WORD: 蒙塵

時間逐漸化為一層薄霧, 覆蓋在既存 記憶之上

因某事而 前往 此地

聚集

點 聚集→散 快體錯位 推擠

REentry

69


商店─大小相同, 行式─基能而有所不同, 立面─基地周遭和位置而不同。 導覽中心 主要四個量體合成 空間機能─量體大小 開口─動線流動 平面圖

在商店和導覽中心上的動線, 從劇場當做起點, 可以在─導覽中心、 廣場 三點中流動

頂視圖

70

REentry


空間機能 導覽中心

休息亭

簡餐店

理髮店

商店

咖啡廳

麵店

二手店

挫冰店

入口

滷味店

展示空間

﹝D﹞ ﹝C﹞

﹝B﹞ ﹝A﹞ 過去 和周遭居民擁有情感, 外來客擁有回憶 面對環境的改變, 基過去的紋理的型式 和周遭不合,但那回憶卻深深在人心 保留 情感、回憶和性質

﹝A﹞

﹝B﹞

﹝C﹞

﹝D﹞

剖面圖 REentry

71


憩‧暫留

有別於其他空間的靜 靜當中有些許『動』存在

『靜』發生在漫步、停留、憩、聚集等行為上

過去 歷史記憶 原居民對過往生活的 情感

現在 既有形體的 存在 位置

隱 ─沒

如同現實般荒蕪使用之建物

未來 新的引力,引導進入

記憶

穿 ─越

過往記憶被埋沒下沉

邊界

在邊界上流動並穿越連結兩地

空 ─ 間與空間之串連

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結

穿越

空間或場域都是暫留點

但性質或許有些許差異的不同

REentry

72

黃彥菁 穿梭流動的場域 ─ 船埠&浮筒

整組基地的 核心廣場

也是基地內〝靜〞的所在

導致 人潮 流失

因為台中市政府 搬遷 間接 使得附近商家也遷移

因而由原本繁榮熱鬧的景象 消失 不復存在

轉變為 靜 的場域空間

區域配置圖


荒廢、沒落、埋沒、寧靜 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繁榮

而現今 繁忙 的都市空間中 能讓人 放鬆 暫離 喧囂的 寧靜 空間是非常難得的 因此藉由其他 引力 將 重新引入 的人們帶回基地後 進入一個世外桃源 ─ 寧靜 暫留 的場所 再將之 引 往其他地點 設計概念 將引入之人群 漫步於廣場中 並透過遊走廊道的過程中 轉換沉澱心態 而走向下個目的地 原有的喧囂消失了 成為一片寂靜 僅有些許活動仍存在著 而被外圍再次吸引進入的人群 將其帶往 一個能夠放鬆 放慢步調 暫留休憩的廣場 這是一個都市的驛站 讓人們能暫留於此 然後再前往下個地點

漫步交流空間

REentry

73


入口道路

廊道之間彼此 穿梭 交錯 顯示人與空間之 流動性 入口道路

過去 與 未來 的連結 未來對過去的 記憶

Layer 4

銜接兩個時空 將人潮 引入 於此 暫留、休憩、活動 再前往下個目的

Layer 3

Layer 2

Layer 1

通往城市菜園的通道

74

REentry


舊建物保留空間

賞花廊道

空中廊道

通往架高廣場之通道

城市菜園

REentry

75


LightHouse 引導的指向性空間

周于婷

海-都市-港-燈塔 因為海洋,而使得人們的活動有了地域空間上的限制,因此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化,也促使了都市的形成 然而需求使得人們向外探索了 海洋與未知的空間,藉由船舶打破了空間上的藩籬 而港灣讓船舶得以歇息、停留及交流 燈塔則為它指引了方向

76

REentry


基地關鍵字-行星-人們圍繞著主要的公共空間的行為。 將 人們吸引至此,俯瞰整組基地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再經由空間的索 引與透明化的皮層,使得人們得以前往下個目的。

區位:位於台中西區舊市府後方巷弄。 基地上分布著都市 發展處的各科室,而此建築則為都市發展處的主要空間,使用者為公務人員居多, 其次為特有目的而前往的民眾。

保留與否:

過去-此建築新建不久,缺少歷史的累積,人們對此建

物沒有記憶的堆疊。 現在-保留原都市發展處的特有質性。 未來-因市府的搬遷,在聯繫及效率上,皆不方便,所 以原有 機能將改變。整個基地將規劃為一整體地景風貌,如完全保留原有 建物,會與整體規畫不符。

都市發展處與旁邊保留之舊建物 LightHouse將原都市發展處的結構與特性保留,藉由通道與重新賦予新的皮層與舊建物 之間有所交織流動。而因為基地上的規劃則給予了新的空間機能。 一個指向性建築,指向著舊市府與公家機關。 一個標的物,有著代表台中文化的意象。 一個 塔,由層次的變化與迴廊空間所堆疊成。

頂視圖

REentry

77


LightHouse 白天藉由質文圍塑出外部的皮層吸

+2450

引人前來,而文理上所代表著的是 台中市的街道,讓人可以從中找尋 空間與回憶,而刻意的大開窗則是 為了看往過去的舊市府及公家機關 的再更新與改變。晚上則因為內部 空間透過玻璃向外散發出的光,使 得LightHouse能夠指引著人們前 來。 內部則用不同面積的層以挑空或較

四樓平面圖

壓迫的空間去感受空間層次的不 同。保留原本的柱,加上刻意隔出

+1328

的實牆與玻璃帷幕,以及以環繞方 式的動線,讓人感受空間的圍合 感。

E"

+1124 D"

+920

+350

三樓平面圖

+0 內部質文的交織與外部動線的交織

B" C" 一樓平面圖 s:1/500 A" A-A"剖面

78

REentry

B-B"剖面


西南向立面

東北向立面

東南向立面

西北向立面

+2100

+1835 +1750 +1400

+750

空間示意剖面圖

C-C"剖面

D-D"剖面

E-E"剖面

REentry

79


寂沒之舶 邊界,地平線之下的記憶重現

蔡欣宜

1970年代末期後,台灣房地產熱絡,因而產生大量新建及改建房舍,但是礙於眷村所有權等因素無法改建,居住面積僅只有6至10坪,這情形尤以都 會區內最為明顯。1990年代之後,因眷村已趨老舊、都市更新等問題,著手以國家資源無償改建只能由少數軍眷居住的眷村,但大多數散佈在各處的 老舊建物則被閒置、荒廢。自60年代至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與之後規畫的外圍區域的商業及公共空間的快速發展比較起來越來越強烈,相較之下逐 漸形成一個沒落的地區,大多眷村建築物破碎且損毀並閒置,甚至有部分建築已經被拆除,此區域內眷村建築型態有完整的連棟建物的特色。「竹籬 笆」是眷村意象的代名詞,它對外的封閉性獨特的文化性,由於會集中國各省份的人、風俗、習慣、飲食…等,相較早期台灣的村落或社區,更凸顯 它的多樣性的風貌。現實中的竹籬笆以拆除,而獨特的眷村文化則一點點消失中,由過去的隔閡的牆成為虛無的涵義。

80

REentry


遺憶 記憶重現的空間 殘破的牆面顯露出過去的空間 隔閡的牆成為虛無的涵意 成為體驗過去的空間

憲光七村,原為日治時期台中倉庫,民國34年憲兵第四團來台十分遣派駐 地,民國45年3月線四團整編裁撤,宿舍移交憲兵調查二組使用,翌年憲調

記憶的盒子

二組遷入桃園八德營區,宿舍改為憲兵官式眷屬宿舍,歸陸軍訓練司令部列 管。 村址:台中市西區民生路42巷 興建單位:日治時期遺留房舍 興建戶數:26戶 建築特色:接收日淺一般房舍,主要建材為木造,外牆已魚鱗板拼接承襲了

空間縫合

規律集集體控制的模式,採魚骨狀的架構整齊排列,主體的建築結構及材料 早先試由竹片及石灰泥巴糊成,後來才逐漸改為磚牆結構由於早期的因素, 眷村建築彷彿軍營,簡單、迅速、確實,空間狹窄,逐漸改變生活空間與品 質開始加蓋,彼此間的防火巷逐漸縮小,狹隘的空間排列,眷村空間就是迷 宮一般,錯綜複雜,基地的部分眷村建物大多被移除或更新為公家機關之 用。

涵構圖示/Context Diagram

REentry

81


記憶: 1.短期記憶(工作記憶) 2.長期記憶 3.運動模式記憶 操作模式: 將過去的記憶裝入空間中,經 由時間過濾,取捨空間的去與 存,重組記憶的盒子植入基地 之中。

82

REentry

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 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之覺來分,人類記憶的過程,目前認 為和電腦處理訊息存取的過程類似。 1.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2.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的紀錄 3.檢索:將被儲存的資料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將記憶的空間重新加以重組,出現新的體驗空間。


頂視圖

展示廊道 空中廊道 中庭休憩空間 儲藏室

一層平面圖

室內視聽空間 空中廊道 中庭休憩空間 展示廊道

地下一層平面圖

室內視聽空間 空中廊道 展示廊道

地下二層平面圖

活動空間 戶外視聽空間 室內視聽空間 地下三層平面圖

REentry

83


台中因為盆地地形而引入人的流入,由線 性道路串連其他地方的人群進入中心地 區,而由中心慢慢發展慢慢滲入。

遮蔽

痕跡

隔絕

垂直

邊緣

混合

候鳥

暫留

共存

阻 - 擋物件與物件做直接的關係所形成的陰暗、破碎

事 - 物經時空或人為所造成的紋理,引發情感、記憶

空 - 間、情感、思想上的差異所產生的分離、封閉

人 - 、事、時、地、物所形成的重疊、覆蓋和取代

主 - 體以外所被冷漠、忽視的人、事、物,其存在感模糊

物 - 件與物件所發生的關係,形成保護、區隔、私密

不 - 同的人事物發生關係於現存空間

有 - 目的性的移動,尋求保護、安定, 安'全感

一 - 時的滯留、庇護、休憩,對環境沒有強烈的情感

相 - 互依存,形成蔓延

RE A LIFE

84

清朝:儒家考試院 西區----

(結集讀書人的思想)------思想的凝聚

西區便是最早發展的地方之一,但隨者時間、政

策等,慢慢的繁華移出,遺留下層繁華過的痕跡 與記憶。


日治時期:警察娛樂場所 規劃學校、政府機關、警廳 都市街區規劃45 °格子狀

RE A LIFE 老化區 核心區 邊陲區

SLOW LIFE

人口走向: 老化區→核心區 未來趨勢: 邊陲區→老化區 舊有的核心地帶向外擴張 原中心的繁榮已不存在

隨時間演變,一幢幢的高樓沿著基地周圍築起,圍塑出的 封閉空間是隱密而寧靜。忙碌冷漠的現代人只在外圍活動,忽 略隱藏在中間的記憶痕跡。 讓我們在這隱藏的寧靜空間裡重新體驗生活,以慢活的心 態來沉澱喧囂的心情。從平常的活動中不經意闖入,慢活侵蝕 堅硬的外牆。讓自己在基地中穿梭遨遊,”RE A Life.”讓我 們重新感受不同以往的忙碌生活。


外圍的大廈住宅多為 對外活動,圍合的內 部空間是隱密、安靜 的。

隨時代演變,建物 形式也隨之改變。 從老舊的低矮平房 到現代的高聳樓 層。

痕跡

圍合空間中存在老舊 木構造建物,更早可 追朔至清代的儒家考 棚,現今列為市定古 蹟。

老舊建物中有一木 構建築為古蹟建 物。

垂直

混合

RC 木構+磚構 磚構+RC 考棚古蹟

建築高度漸漸改變 基地樣貌,形成圍 合空間。

中間兩排為眷村,但 建物已趨於現代RC 構造建築,又因無人 居住,因此做為改建 空地。

隔絕

遮蔽

圍 7F 1F

學校、公家機關散 布在基地周圍。

候鳥

活動人潮流量大但 卻很短暫。 外圍高樓入口透過內部基地狹小巷道至隱藏空間中的舊建 物,其間穿插著改建空地,形成一連串漸進的空間體驗, 藉此體驗來展示生活與在此居民做一結合,強化內外部連 結而成博物館的形式展開。

暫留

居民 辦公人潮 學生人潮

對外開放空間皆存在於一樓空間 機能以附近消費族群而生 多為餐飲機能,提供場所給外食族群

共存

現 況 機 能 位 置 東北向立面

86

RE A LIFE

東南向立面


後花園 現況機能的延伸與社區空間的結合,不但提供不一樣 的消費型態空間,同時也提供社區居民不一樣的休憩 場所。

將已

社區圖書館 歷史建物的再利用,提供給社區居民不 一樣的閱讀空間與閱讀型式。

了記憶的 再次

的繁華 創造與都市相互

回來

新樂園

都市中的漫步場所

機能的延伸與社區空間的結合,綠意循序漸進的展 現,藉由步道進入隱藏的消費型態空間,同時也提 供社區居民不一樣的休憩場所。

餐飲 電器行 律師事務所 通訊行 7-11 相館 髮廊 服飾

西南向立面

西北向立面

RE A LIFE

87


後花園 現況機能的延伸,與社區空間的結合

Restaurant Household Apparel Bread Salon Telecommunications Photo shop Coffee Beverages Go Books

88

RE A LIFE

高聳大樓就像一道厚實的圍牆,阻擋了外在 流動的人群和現代沾染上的狂飆時間病; 內部的空間氛圍就像被靜止時間的城堡,只 剩下孤寂與寧靜; 小小的巷道就像任意門 , 通往不同情境的空 間; 建築所分割出來的縫隙就像望花筒,看出不 同的景色。

林家伃

徐于人


Surround 被圍合的空間形成 保護、區隔、私密

因空間的切割,使情感與思想 產生差異而分離

Isolate

基地最外圍的各棟住宅型公寓圍合成一個聳立的堡壘,隔絕了外界時間感的 影響,也遮蔽了行人向基地探索的視野,只留下破碎的縫隙讓我們遐想。高聳的 大樓,形成垂直性移動、水平性交流。人們也產生了俯瞰的優越。而移動

是對

基地的記憶。

Cover 阻擋直接性的關係產生

我們利用這些氛圍發展出基地意象的關鍵字,重新定義對基地的影響。

keyword Perpendicular

→保留基地的圍碩,讓基地的公寓大樓能發展出向內的凝聚力,同時也保留基地

/Level

內緩慢的時間感。利用縫隙創造遐想空間吸引人流入,藉由交錯的流動讓人們可

新舊住戶因時代建物的形式 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向性移動

以有所交集。 保留原本的氛圍與建築空間的重新再利用,讓居民對舊有建物有新的意識與體

Overlook

驗。

有目的性的去觀察

因此,我們所創造的社區博物館主要目標是對生活的重新體驗與省思。 對居民而言是社區活動中心,提升生活的品質。 對外來者而言則是一個展示不同以往生活樣貌的生活博物館。

Cack 分割物體

有目的性的移動

Mobile

RE A LIFE

89


滲入→

人,可以從虛實的空間中

從商家,侵蝕進入到內部。 窺視、 基地就像充滿縫隙

穿越、

的塊體。→

引用水的三種特性,與 基地產生影響。

溶解性→ 藉由溶解於水中各種不同的物質,將性質相的串

感受、

接。

就像水一樣

衝擊→ 當水受到阻擋或交會時會撞擊出水花應 用此特性,表示當不同空間交接時會向 不同的方向發展出新的空間。

侵蝕點的選擇→對應基地周遭環境外,也因新機能與舊機能結合所產生的衝擊點做侵蝕。

因為單行道的方向及行人較多,設定入口 位置。↓

侵蝕點的選擇→對應基地周遭環境外,也因新機能與舊機能結合所產生的衝擊點做侵蝕。 面對茶樓博物館的入口處的屋頂平台, 因此與其做視覺的串聯。

↓傾出的平台與第九組的綠地做呼應 麵包店 髮廊

↑呼應學校的水平向的視野。 所以做水平向侵蝕。

這一面有低矮的樓層,就像 基地的缺口。 所以侵蝕經過低矮的建物屋

洗手間

頂向外傾出。→ 餐廳

90

RE A LIFE

瑜珈教室

咖啡廳


侵蝕概念想法→由外侵蝕點向內漫延、交會。↓

消費性入口生 意興榮的麵包 店。

藝文休憩入口,與古蹟做串聯 用餐性入口與第九 組做串連聯。利用 用餐行為引入基地 內。

洗手間

髮廊

花店 平台

平台

餐廳 屋頂平台

咖啡廳 平台 圍棋教室

鋼琴教室

RE A LIFE

91


三F平面圖

二F平面圖

一F平面圖

92

RE A LIFE


一F平面圖

二F平面圖

三F平面圖

RE A LIFE

93


94

RE A LIFE


一F平面圖

二F平面圖

三F平面圖

RE A LIFE

95


Re Cognize 社區圖書館

林宗佑

Base : 考棚坐落於整組基地偏中央的位子,外圍被後期所蓋的大樓給圍塑在基地中央,呈現與外接隔絕的現象,使得世人較無法注意到考棚的存在,考棚本 身僅只靠著一條小巷道作為與外界作連結的主要通道,因而漸漸的被世人給忽視掉。 台灣儒考棚簡介 : 原為清光緒17年新省會台灣府城小北門街內建築群的主體部份,俗稱考棚,為現今台灣僅存的考棚建物。 而在日治時期,台灣儒考棚成作為臨時警察官署,之後因台中州廳擴建工程而被拆遷到現址,最後作為警察俱樂部而得以保留至今,但現今卻因居民 的進住已變成民房。

96

RE A LIFE


垂直 :藉由岩層形成的方式為概念,意指基地與建物的關係如同岩層一 樣,是經過時間的累積而不斷推疊上去的。 痕跡 :在時間的流逝下,考棚經過了數百年的日子,但給了當地住戶不少 歷史的回憶,藉此去影響到周遭的大樓。

岩層是經由不同年代的岩石與碎石經長年的推疊擠壓所形成。 以岩層最為概念,基地意指岩層的最底層,而考棚是最初堆疊在基地上的新層次,之 後大樓又堆疊在考棚之上將考棚包覆著,同時也滲入到基地內,與內部產生連結。

將鄰近的大樓一、二樓打通,將一樓改變成為社區圖書館,與 考棚的原始用機能作呼應,二樓作為外界與原本住戶與考棚連 接的通道與導覽空間。

3.

2.

1.大樓一、二樓的退縮,為了減緩鄰近建物所造成的壓迫。 2.新大樓與考棚的連接以通道的方式連接。 3.連接外界的表皮呼應考棚的質紋來作延伸。 1.

RE A LIFE

97


1F平面圖

98

RE A LIFE

2F平面圖

頂視圖


RE A LIFE

99


RE SLOW LIFE 再造.慢生活

都市中的漫步場所

邱雨柔 蘇子翔

機能的延伸與社區空間的結合,綠意循序漸進的展現,藉由步道進入隱藏的消費型態空間, 同時也提供社區居民不一樣的休憩場所。

來來往往的匆促腳步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隱藏在高聳城市中 的狹窄巷道?是否思考過這小小巷道裡

存在著甚麼樣的生活痕跡?

根據以往的川流人潮聚集 ,引入圍合空間中的水流灌溉循環著,不停留、不間斷的持續忙碌。水的流入在外圍空間慢慢的滲透進來中心地帶,經由中 介的休息平台以及步道的貫穿而不驚異的導引進入內部的小空間,再由垂直空間溢出設置與對外空間視覺穿透的觀景平台,形成一連串的空間體驗。 在這與外隔絕的地方,利用基地路徑導引來切割空間,坡道順勢而下,跟著水流、步道向內聚集,重回眷村時期凝聚的精神,企圖再創舊有的田園生 活,使人悠遊自在的行走在這都市的慢活場所中。

100

RE A LIFE


在當代過度發展的都市生活中人口密集導致都市空間持續向上發展是否 已淡忘了最原始的自然生活型態鄉野間行走吹著風唱著歌脫離一切拋棄 繁忙只為了在隱藏的痕跡中找尋自我

水循環 •減量化原則Reduce - 減少化學物質自然生長 •再利用原則Reuse - 回收餐飲部以及居民用水 •再循環原則Recycle - 經過濾處理後重新利用分配

植栽的季節變化-行走感受

RE A LIFE

101


空間次序

基地-圍塑空間

區域節點-休息平台

都市紋理-棋盤步道

102

RE A LIFE


外部進入中間使用空間 通道串接平台 內部向外擴張步道串接觀景層

RE A LIFE

103


view

view

挑高植栽

view

二層樓觀景平台

屋頂花園 view

104

RE A LIFE


不見天型式-基地傳統房屋兩側相連,其 屋頂遮擋整條街,即使在白天,亦不見 天光。 基地原貌-一層樓老舊房屋

複層綠化-生態社區 以人的生活健康、舒適為基礎,與環境 共生。

RE A LIFE

105


106

RE A LIFE


RE A LIFE

107


活 動 匯 集

究 室

學 術 文 活動的匯集入口 – 成為茶藝園區的總目錄,帶領所有人認識茶藝文化 學術文化場所 – 為茶藝師文化交流、博物展覽、研發創造和進駐的私人空間。 茶藝館 – 提供觀光客、茶藝師品茗休憩清談的場所。

108

Remembrance _taste

化 場 所 │


茶 . 藝記憶 Remembrance _taste

記憶的思潮猶如喫茶回甘,引領人們再次進入那美好時光 「記憶與歷史往往是對以空間的記載...」 80年代起繁華的台中市政府,政治經濟快速發展,使附近住著 政商名流,興起了茶藝館,下午悠閒時可見人們在茶藝館裡品 茗聊天,隨時代變遷政治經濟轉移,茶藝館逐漸沒落,只剩春 水堂依稀看見茶的影子,人潮逐漸退去。為了讓茶藝館再次復 興,在此建立一個茶藝園區,設有推廣、研究、展覽茶道,並 邀請各國茶藝師做交流,讓台灣茶藝推展到國外,也加強此區 街景印象,記憶的思潮猶如喫茶回甘,引領人們再次進入那美 好時光。


基地分析:

DESCRIPTION

KEYWORD

八大指標-活動關係-

八大指標-慣性

規律性的短暫停留、匆促經過 都市元素-

-材料/尺度關係 RC、木造、磚造、鋼構、石材、竹子…等。

交會

物理環境性關係共有空間過少,綠地不足

-流動關係 通到彼此相通使人群流入其中。

過度

時間性關係活動時間被明顯切割為不同時段

樓層高度差距縮小,互相接近。通道和通道間融合。 使用性質轉變為多樣性,不單指是住宅。建築風格成一致性。

單調

材料/尺度關係出口過多導致無法保留

觀光客和茶藝學者。 -建築元素

斷層

流動關係出口過多導致無法保留

-族群元素 外地學子、外來工作者〈ex:商家、公務人員〉、

環繞

建築元素由日治時期的日式建築轉變成公寓

-都市元素 由個體化轉變成聚集,綠帶由外為延伸至內部。

漸變

外地學子、外來工作者〈ex:商家、公務人員〉 和原先居住此的居民所組成

-活動關係 打破速食生活、彼此間有互動關係。

侵蝕

虛實關係、土地的使用性質改變 族群元素-

DESCRIPTION

-時間性關係 增加夜間及假日的使用率,使其不單單只停留在平日和白天。

斑駁

-物理環境性關係 建築物彼此間密度變低,增加區域內的綠地空間。

飲茶興起

流動:漸變→都市元素、建築元素、材料/尺度關係 慣性、侵蝕、環繞→流動關係、都市元素、族群元素、流動

1971_ 茶葉由外銷轉為內

轉換

銷 1983_ 國內休閒風氣盛 行;第一家 茶藝館:春水堂台

關係 府後街與民生街口的五層樓舊公寓。 休閒:一樓為店家,二樓為店家倉庫用以堆積貨物。 綠帶:三樓以上大多無人使用。 清香:侵蝕→活動關係、族群元素、流動關係 學術:基地周圍有許多教育單位,學生往來頻繁。 韻醇:漸變、過度→都市建築、材料/尺度關係、時間性關係 茶藝館:春水堂見證著此區域過去與現代的歷史。

中成立

都市元素

活動性關係-侵蝕

110

Remembrance _taste

時間性關係


活動性關係 Taste 娛樂

飲食

學術

藝術表演

獨坐品茗

推廣

閱讀

清談場所

文化交流

茶點

博物展覽

茶舖

研發創作

韻醇 入口、茶藝推廣 清香 廣場

展示空間

研究中心

品茗

駐 流動

Remembrance _taste

111


Taste - 茶‧壺口 茶藝推廣館

曹謹薇

水倒進茶壺的入口

水與茶浸泡融合後

水載著茶的甘甜

尋找喜愛他的人

茶藝推廣館 定期有茶藝教師在此教導茶道,或互相交流生經驗舉辦各國茶藝文化的表演,品嚐不同國家的風情梯田式的空中花園,彷彿置身於山中茶園台式飲 茶,享受正港台灣味

112

Remembrance _taste


80年代繁華的台中市政府這附近住著政商名流興起了茶藝館 下午悠閒時 可見人們在茶藝館裡品茗聊天隨時代變遷 政治經濟轉移 茶藝館逐漸沒落 只剩春水堂 依稀看見茶的影子

流動性侵蝕→滲透→聚集

都市元素的斷層

關鍵字聚集、循環、環繞、斷層和基地條件之間的關係

利用水、液體的流動轉化固體的相互推擠

由上模型發現的縫隙 用線板所組成

從上方的左側關鍵基地模和右側線板模 所演變出來的量體 經過修改調整為下頁的茶藝推廣館

Remembrance _taste

113


東北向立面

1F平面圖 S:1/500 西北向立面 1.主要入口大門

A.水池景觀

F.儲藏室

2.通往2F平台

B.大廳

G.會議室

3.飲茶小吃部入口

C.主管辦公室

H.廁所

4.側門

D.辦公室

I .飲茶小吃店

5.通往2F涼亭,連接茶藝研究館

E.茶藝師休息室

東南向立面

大門入口 西南向立面

從2F流至1F的水池景觀再經過短短的廊道 享受水和廊道的洗禮 才進入茶藝推廣館

114

Remembrance _taste


屋頂花園俯視 大廳 茶藝推廣 挑高至2F的大廳 設置一面茶樹的植生牆 讓人在此聞到茶香 享受茶

飲茶部2F 不同高層 大面玻璃 可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園區綠園道的景色

茶藝推廣教室 定期有茶藝師教導茶道 開下窗還有水幕隔絕視線 安 靜舒服的學習茶道 水景 從3F沿著推廣教室流到2F水池 階梯式的流至1F 營造茶園梯田的感覺

3F景觀花園 花園分成2區域 之間隔著一條走道劃分空間感

Remembrance _taste

115


Taste - 茶藝源 從今以後植物回來了

林慧萍

A

G

B C E F

D 早期 原是醫院宿舍(日式建築)之後 改建成公寓 飲茶曾經盛行一時 現在了了無幾 人口慢慢流失中 空間不再被使用 發現大多的六日活動 都開車離 住宅較遠的地方做休閒活動 在生活周遭也可以有個世外桃源 讓人心靈平靜休憩 放鬆 暫留 玩樂 下午時光 回憶 找回失落的片刻

116

Remembrance _taste


有三條小道路通向區塊內 但因圍牆的關係 使這些道路不相通 藉由小道 的串連 形成腥氣的綠帶在未飽和狀態中 物質會往密度小的地方流去不 同材質的動線在地質紋上不安分的拉扯和密合是如此的不對襯卻又如此 協調

G非工作人 員不得進出 此道

F園區出 口

A園區主要 入口

E住家和園 區通道的交 接處 C圍合出半 開放性空間 D住家入 口

B次要入口

Remembrance _taste

117


小道串連的改變 像是在沖泡中加入其他不同的物質 會因密度改變 產生不同的流動現象

6 118

Remembrance _taste

5

4

3


平面的的質紋參透到重質的舊建物中 產生出有趣的空間

65

43 2

1

從室內看外地景

2

1 Remembrance _taste

119


TASTE ─ 品.回甘 研究中心

李宜庭

市議會

Remembrance _taste

市政府

讓空間乘載歷史,讓來往的茶藝師們進一步了解此 區域的過去

警察局 忠孝國小 基地位置 從本基地可以望見遠方的市政府

台中女中

市政府

基地位置

基地上的過去與現在交織著此區的興盛與衰敗。舊市府尚未考慮搬遷之時,所有市政機關以及學校、醫療機構...幾乎圍繞於此。也因為人潮的湧進漸 而帶動了本區發展。在台灣經濟起飛後更帶動了此區休閒文化,致使人們有空餘的閒暇時間坐下來喝茶聊天。所以本區域於過去之時有許多的茶藝館 與泡沫紅茶店的設置。 為做日後市府搬遷作準備,本區域將規劃為_茶與藝的園區。園區規劃將提出「茶藝師進駐計畫」,而為因應來自各國得茶藝師彼此間方便進行交流與 研究進而設置研究中心。並將研究中心配置於本區域人車流量較少的基地位置上。

120

Remembrance _taste


讓空間乘載歷史迎接嶄新的未來

來到這裡的各國茶藝師們,大多並不了解本區過去所乘 載的歷史。為了讓他們能再次感受,我讓時間留給空間 來敘述。 這是以九大區為一個範圍,不斷的使用著折版概念。一 折、兩折..以馬路為臨界點,不斷翻轉、折動讓分散活 動動線的九區塊間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過去於基地 上最具影響力的市政府更能接近本基地。而基地上原本 的使用者 _ 居民、學生、公務人員以及外來工作者們的 活動關係拉近。

Remembrance _taste

121


利用原基地上的使用者,再次分配研究室空間機能。原本政府基地 經翻轉反折後,成為新空間的交流廳而原本靠近學校區域的地方則 成為研究室,這樣的概念帶以基地舊靈魂新生命。

延著牆面走,此轉角下的空間活動。讓人 再次回想起過去基地所發生的事。晚上時 可藉由地下空間的燈光,做廣場照明

Remembrance _taste 讓空間乘載歷史,讓來往的茶藝師們進一步了解此區域的過去

122

Remembrance _taste


圖書室 閱讀區 研究室

戶外研究室 辦公室 圖書室與戶外空間是相差 著100cm的臺度,室內 的閱讀者可藉由這大面窗

3rd floor

2nd floor

看到戶外綠地,而在戶外

會客室

的活動者則可看見園區廣

大廳

場。這讓綠地藉由視覺產

會議室

生連綿感。

活動廳 交流廳

1st floor

Basement

Remembrance _taste

123


Taste ─ 駐 時間凝聚記憶 回憶常駐 心 靜止在這個空間

曾幾何時 甘醇已濃的化不開 驀然回首 淨是香甜的溫潤 展開 只為那片 淨土

124

Remembrance _taste

張臨晨


「茶藝師進駐計畫」為駐村茶藝師與當地社群,舉辦經常性的展覽與活動,促 進茶藝師與專業人士、及市民的互動,這些茶藝活動不但連結國內外駐村茶藝 師,也提供駐村茶藝師進一步探索當地的機會。此區為進駐茶藝師居住場所。

A. a.活動範圍通常在基地的外圍 b.巷子讓活動有機會從外部引入 c.人潮引進 d.基地慢慢的被侵蝕 清香 活動關係─慣性、侵蝕

空間個體性

族群關係─慣性、侵蝕

區塊與區塊之間的活動沒有關係

流動性關係─海綿(吸入、放出) ↓ 當活動進入後 活動關係─交織 流動性關係─滲透

B. 放出 吸入 線

圍合(環繞)─活動進入─侵蝕─滲透─水平交織─ 相遇、停留(時間在此拉長,空間在此轉換)─ 時間拉長─垂直交織─空間轉換

C. 飲茶心境 個人、心靈、情感─記憶、凝聚 大眾、分享、人情趣味 景(環境)

Remembrance _taste

125


1F平面圖

2F平面圖

暖和陽光透過大面玻璃 綿延綠坪至大廳的木質地板

東北向立面

126

Remembrance _taste

西北向立面


3F平面圖

4F平面圖

心情轉換空間 茶磚牆的茶香與光線交織 讓人想駐留此處

綠樹受陽光洗禮 光的影子恣意揮灑於通道 西南向立面

東南立面

Remembrance _taste

127


TASTE-薰染 茶文化展示館

沈華玉

背景 昔日的基地因鄰近台中市政府、醫院和文教機構足以及民國八十年代國內經濟轉趨富裕,人民對休閒活動的需求提高加上民間團體推廣茶藝文化飲茶 人口逐漸增加,掀起開設茶藝館的風潮。兩者因素的交互影響下,促使基地上茶街的形成。今日的基地由於市中心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人口開始向 外轉移,造成茶街逐漸沒落。

128

Remembrance _taste


設計概念

展示

過去

回憶

展示館的設立,成為引爆氣球的媒介,引領握有氣球的人們回到此處,由新場所喚回並創造

現在

延續

新的記憶傳遞其他人,初次到來的人們由展示館取代過去的茶館繼續傳承此區記憶與台灣茶

室內

濃縮、保存

室外

體驗

昔日此區茶館成為人們傳遞共同回憶的場所,如今場所跨越不了歷史洪溝而掩沒於土地上, 卻無法沖蝕存在人們心中並持續發酵的回憶。回憶如同氣球等待機會將它引爆,藉由茶文化

文化的知識。

時間

空間

設立之目的 1.提供教育功能:中國茶文化發展最早,歷經幾千年茶知識的累積,因此茶文化展示館具備 教育的功能,以推廣茶葉知識、闡揚茶葉文化。 2.提供推廣的功能: 茶是台灣重要之經濟作物,亦為茶農之主要經濟收入,展示館將擴大國 人對茶葉、飲茶認識與興趣的培養,從而間接提高農民收益。 3.提供休息的功能:位於市中心提供過往遊客休憩之便利。

基地範圍

綠帶範圍

展示館位於園區中央,為創造園區的視野寬闊、延伸綠帶及創造更多的戶外活動空間,將建築向下發展,使建築上方為活動場所而地下為展示場所, 達到空間公園化。

Remembrance _taste

129


130

Remembrance _taste


1F展覽空間─經由水折射光線進入展覽空間,使空間明亮並不受其他干擾。

戶外展覽區

地下1F展覽空間

Remembrance _taste

131


Taste - 憶.茶趣 享受品茶樂趣的茶藝空間,在此把那份記憶找回.....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已逐漸變快。 許多便利快速的商品應映而生,這樣速食的生活已成為時下主流... 人們早已忘了那悠然自得的品茶時刻了... 那潺潺的流水聲, 那悅耳的音樂聲, 那熱鬧的交流聲, 都已隨之而消逝... 在此尋找那遺失的文化,把那美好的時光找回來

132

Remembrance _taste

蔡蕓琦


民國70、80年代的四維街,隨著台中市政政治、經濟的影響逐漸繁榮, 許多茶藝館紛紛在此林立。到了90年代因應著時代的變遷,人潮已不再 興盛,茶藝館逐漸消失...。只獨留下屹立不搖的春水堂獨自在此佇立...。

基地概況:

四維街

府 後 街

以政治為中心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臺中市四維街 昔日-因應台中市政府在此發展帶動著經濟使此 地熱鬧非凡,不論平日或假日都有著大批的喝茶 人潮,可說是台中人閒話家常、休閒娛樂的好去 處。

現今春水堂

操作手法: 利用基地上發展的關鍵字→交 織、環繞、過度、漸變,以方格 量體來操作,形成建築量體空

以經濟為主要發展帶動消費人潮

間。再融入中國傳統園林合院建

今日-盛況已不再,人口逐漸外移,茶藝館紛紛

築元素。

消失,只獨留下少數居民及店家,平常為學生上 下學活動區,假日人煙稀少較為寧靜。

未來-復甦茶藝文化的歷史,帶動人潮的回流, 提供台中人、各地人品茗休憩的場所,並推展茶 藝文化交流,使茶藝文化風華再現。

Remembrance _taste

133


A.入口接待

G.戶外品茗室

B.室內水景區

H.廁所

C.觀賞區

I.閱讀休息室

D.品茗區

J.戶外水景

E.吧台區

K.竹林景觀

1F平面圖

A.水景

2F平面圖

B.品茗包廂區 C.品茗區 D.藝術表演區

F.廚房 空間策略: 以一樓為主要品茗空間,在建築物中間創造一個水景,使整體空間營造出傳統中式庭園的感覺。水沿牆面流至室內水池,在由室內水池流至戶外水 池,就如同泡茶般,慢慢的流入、慢慢的結合。二樓為藝術表演和團體的品茗區為主,在此提供藝術表演使品茗者能有多重享受。可以一面喝著茶飲 一面放鬆心情。

空間情境: 娛樂空間: 藝術與茶兩者息息相關。在品茶的氛圍 中結合藝術,使人心靈舒適、沉靜。

閱讀休息空間: 生活中充滿了許多瑣碎的人事物,讓它 在此沉澱。望眼一看有如如釋重負。

134

Remembrance _taste


西南立面

東南立面

東北立面

品茗空間: 聽著流水聲,一面品茶,一面欣賞周圍景色,有如回歸到最純淨的生活。

西北立面

Remembrance _taste

135


基地現況 ●基地周遭土地使用以公家機關及文教較多 ●少部分土地是由政府徵收成為公家用地 ●基地西北面在要道旁,其他面為小巷道 ●街道狹窄容易塞車,沒有臨時停車空間 ●老舊或被徵收的地段無人使用 ●民宅中間層空洞化

組議題 建立一處可讓資訊交換、交流的地方, 提供學校之間的交流、學校與居民的交流、 學校與外地人的交流、外人與居民的交流。

動線

資訊交流平台 交換學術性資訊之外,也可以交換在地資訊。

公共空間

現況描述

八大元素

KeyWord

人來人往、經過,由一個階段進到下一個階段的時期 空間的氛圍屬於較平靜、緩和的空間 都市機能節點分布(學校、警局、醫院) 學生的交替,一世代換一世代的接替 建築形式的時代變異 建築本身因需求而添加(鐵皮、冷氣機、鐵窗) 族群的斷層 人的流動性高,較無停留 日據時代的木構造與RC混和建築 日據時代的空間組成架構與現代的差異 建築形式 材料因時間的關係呈現不同樣貌 一般日常學生與辦公人員的密集活動 假日活動人口較少出現於基地

官僚建築與文教區的集中 道路44度傾斜的格狀系統 主幹系統到巷道的過度 建築物太過度

136

REcreate

活動關係

痕跡

都市元素 族群元素

過度

建築元素 補丁 流動性關係 材料或尺度 流失 時間性關係 物理環境性關係

愔愔


周遭學區調查

REcreate

使用者分區

基地位置 商業區 住宅區 公家機關 文教區 醫院 河道 鐵道

再現 Taichung has been known as a cultural city, for the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feathers. At presen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city are not prosperous any more just because the buildings and streets there are very old. These areas develop much earlier than others. The buildings and streets there have early been planned and erected. It seems that there is no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these sit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such traits Taichung can develop into a city with rich cultures and long history by preserving those old buildings and streets. If those old buildings can be altered or restored, they become more attractive. Due to their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more and more visitors

時間. 紀錄. 過程.

will visit them, which helps bring culture to people and p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s.

不明確的交界. 過程. 連接. 暫時. 台中市一直有著"文化城"的美稱。這跟都市本身擁有古 外封. 因需求而附加上去. 一去不回. 汰換. 安靜地. 慢慢流動.

老歷史特質氛圍有關。如今台中市中區與西區的凋零跟 基地本身的老舊氛圍息息相關。沒落是因發展得早,定 型的也早,所以讓人難以再發展下去。在這樣的特質 裡,台中市可以成為保存歷史的中心都市,並發展為特 色,正因如此,我們希望在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物上 做些變更,使其舊有的氛圍能再次重現,以利帶動周遭 環境與歷史建物關係。希望可以吸引周遭文教區的使用 者進入,以達到文化傳承與學習的目的。


組議題 資訊交流 概念

概念識意

資訊交流 要達成資訊交流必須要先達到 發訊息及收訊息的動作,收與發構 成資訊交流且會延續、變動而要達 成收與發的動作之前,須有承載內 容物之物件 -- 載體。 載體承載擁有的資訊、訊息, 並做出收與發的動作讓訊息流動, 載體也與其他載體互相交流。

概念識意

載體自身會吸收資訊、儲存 資訊使其膨脹、並更新其自身的內 容物。

KEYWORD概念模整理

KEYWORD操作 KEYWORD:痕跡

→木屑下沉沙

時間過的越久,依照時間增建, 越積越厚;越厚越重。最後像刻痕,深壓入土裡。 →冰塊下降慢,容易卡在中間。 在此帶入層的概念,進入概念模操作 痕跡 = 沉澱物 : 沙子、木屑、冰塊 空間 = 填充物 : 蠟、保麗膠 實驗呈現 類比:沉澱物 →痕跡、層 木屑 類比使用者 ─ 使用者的數量 沙子 類比為架構 ─ 沉重,形成空間架構 冰塊 時間的空間 ─ 時間流逝產生的空間 ,從實空間到虛空間

→沙子會逐漸下沉 帶著空氣,降成空隙

類比木屑 使用者大量移動的空間 類比冰塊 時間流逝造成的空洞 類比沙子 空間基礎架構

概念模--臘為空間

138

REcreate

概念模--寶麗膠為空間


after

before

REcreate

139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News - 警局文物展示休閒館

在過去,警察是威權時代下的產物,使人畏懼。 然而現今,已是人民的時代,警局依然是個嚴肅不可侵犯的場域? 或是他其實還擁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現代,人們對於警察的映像仍然保持在過去片段的記憶,而這些片段記憶成為一種錯覺殘存於人心裡。 此展館是將這些短暫、破碎的錯覺集合而成的綜合體,讓人再從這些錯覺去喚醒過去的記憶。 從明亮具穿透性的空間延伸至厚實沉重的歷史建物,使觀者的感知猶如進入時光廊一般,將人抽離現代時空。 透過舊有的黯淡且封閉之廊道系統,人們靜靜的去看、去感受過去的歷史痕跡。

140

REcreate

游任慈 李佩珊


台中市警察局第一分局 (舊稱:台中警察署廳舍) 官署建築,於1934年建造。 整體呈L型街角屋,有古典柱式、拱狀開窗及垂飾線腳收沿,使得建築整體呈現 風格近於現代主義。是一棟二層樓加強磚造建築,建築樣式屬於現代主義風格。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第6輯第4號,1934年)

警局概況:

警局現況一樓平面圖

警局現況二樓平面圖

現狀: 為台中市日治時期警察廳舍之代表作品,現況良好, 極具保存及建築研究價值。 構造: 磚牆構造,柱樑結構為RC柱樑結構。 材料: 砌法洗石磚牆 、柱樑 磚牆、其他材料與砌法─洗石磚牆,建築本體屋牆 結構: RC柱樑結構、穿斗式、抬樑式 樓層數:地上2層,地下0 層,建築本體牆身

REcreate

141


新與舊 警局當初的使用模式跟現在的使用方式已有了改變。當初的使 用模式對於現在的使用者來說已成為不適用的。 對應其特質去轉變使用性質,使歷史建物在現代擁有其作用力 的展現。 此建物擁有具文化特質,其使用上可成為具延續時代記憶的歷 史據點,使用者可透過此歷史據點去了解過去的文化。

區域配置圖

警局為舊系統, 從舊系統闢建一條新的動線切入基地裡, 並延伸到後半部新建的輔助系統。 利用新系統與舊系統的衝突與對比, 來凸顯每個時代性所遺留下來的暫時資訊。 透過新的動線進入建物, 依據節點之間的轉換, 使參觀者漫遊體驗基地裡的空間。

將部分壁體拆除,打開原本封閉的量體, 使回字型空間與外界聯繫。 結合景觀空間,新設的門廳, 人行步道成為新的路徑, 中庭景觀成為視覺端景。 新門廳配合管制, 可使一樓空間區劃為商業與展示兩部分, 讓不同開放時間的機能有效控管。 紅色的區域為獨立的商業空間。 紫色的區域為具教育性質的警局文物展覽區。 藍色的區域為兩個空間的緩衝區,也是新的動線。

動線規劃圖

142

REcreate


設計構想 Keyword

模型操作 舊痕跡的沉澱 新物件的加入 在這時間的推移中空間轉變

痕跡

概念模

操作模

時間的推演留下的記號。 在歷史長久的建物中留下了痕跡,建築和材料上留下的物理性紋理、民眾心中的回憶。 過往經過時間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在空間引發人對於"舊的"、"有歷史的"感知, 因時間所累積下來而呈現的空間氛圍。

警局文物展示休閒會館與附屬機能連結關係圖

REcreate

143


1 服務台

1

2 數位資訊區

6

2

3 警察文物展區 4 儲藏空間 5 廁所 6 商店

4

7 卸貨區 8 餐廳 9 木製迴廊 10 休憩閱讀空間 11 景觀中庭

7 11

3

4 5

12 會議室

8

9 10

13 辦公室

一樓平面

14 藏書閱讀區 15 咖啡吧 16 露台

4 10

12

13

1

3 4

16 14 15

10 二樓平面

北向立面

144

REcreate


爆炸圖

西向立面

REcreate

145


A-A'剖面圖

辦公室陽台示意圖

B-B'剖面圖

中庭廣場示意圖

C-C'剖面圖

南向立面

146

REcreate


D-D'剖面圖

閱讀休憩空間示意圖

E-E'剖面圖

新垂直動線示意圖

F-F'剖面圖

東向立面

REcreate

147


中繼站 位在中間的緩衝地帶,入口、連接以及輸送。

潘韻婷

SITE PLAN 1/500 分析 基地位在整組基地中間,並位在大基地上交通流量最大的三民路一段旁,做為一個接駁、連接的中心,形成服務處,連接到基地的深處。旁邊三民路 維交通流量較大的一邊,適合對外做連結。位於警察局和YMCA中間的民房拆除後,變成寬敞的入口,以爭取較大腹地。 有關基地 基地上主要建物為佔地一半以上的歷史建物,我們認為這樣的建物是有意義的,所以將剩下一半現代建物全部拆除以凸顯其重要性,並且將拆除後的 空地改建為輔助歷史建物的附屬空間。

148

REcreate


關鍵字-痕跡 在這塊基地上我們感受到了時間所留下來的痕跡,深深的的刻畫,層層 的疊砌在這塊土地上,促使基地的下陷,我們下挖去追尋記憶,並形成 廣場以追尋那這些人、事、物。

1 1.立面入口示意圖依整體立面延伸,傾 斜、交織。 2.中間夾層示意圖-上 下拉開,區別上下量 體。 3.面廣場處出入口示意 圖 4.樓梯示意圖

2

3

4 REcreate

149


1.入口 2.詢問處 3.露天平台 4.空廊 5.展覽區

4

5

3

1 2

西南立面

150

REcreate

東南立面


1

2

3

1.室內入口示意圖-緩坡連接 至室內 2.室內樓梯示意圖 3.室內展覽區示意圖示意圖

以走廊為基礎,位在中間段作為緩衝地段,兼具入 口以及引領作用,成為可以停頓逗留的地方。

東北立面

西北立面

REcreate

151


佇足‧遊走 交流,從一個眼神開始...

賴允誼

組軸線示意圖 訊息最小單位為發到收,任何物件都能成為訊息,資訊則是能被使用的訊息,又分為實體訊息與虛擬訊息。現在,人的使用行為改變是因為數位化資 訊普遍,但還是需要實體資訊;在存放、展示實體資訊的空間,有人與資訊之間的關係,也帶動人與人的及時互動,產生真實體驗與社交行為。 台中市是一個從繁榮到沒落的都市,有清代與日治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物。現在地方政府推行與文化相關的策略,帶動台中接收訊息、交換資訊、創造 文化以及擁有人們希望的悠閒生活。台中文化城的美稱是因為--來到此的人們希望並相信這裏有這種感覺,以及地方政府的推行的建設--在此創造無 數的訊息,集體記憶的產生,創造了資訊;自然而然產生資訊的交流,建構龐大的網絡。文化是時間的累積,而時間的現在是生活;時間的過去是歷 史;之於人來說,亦同。當文化被展示時,代表人也被展覽著;動態的是展演,靜態的是展示,進行式是在創造;過去式則是紀錄。

152

REcreate


土地紀錄著已發生與正在發生的事,因當地的特性而擁有土地自己 的 地方性;當土地的屬性與機能不合的時候,機能終將被抽離,而藏在 土地的痕跡將會顯露;在此以層的方式被表現,各種屬性的展演。 組議題→"資訊交流"→載體之間的的發收 基地上組關鍵字→"痕跡"→多種屬性的層的概念

個人議題→"生活"→時間的現在 之於 "歷史"→時間的過去 使用

收集

交換 時間的現在=展演=動態=創造 時間的過去=展示=靜態=紀錄 資訊交流的意義 透過體驗→交集→社交行為→

形式

進出

→創造

集體記憶→自我認同 個人基地關鍵字: 寧靜_慢慢流動(時間性、活動關係) 補丁_外掛(都市、建築、其他關係)

在原有的置入新事物 策略 以反補丁的方式將空間連結,創造人與人、人與資訊與人交集的點。 當軸線不再垂直水平時,能創造出的點有機會增加, 拋物線越高越多,交集的點也越多。

使用者:附近居民與就近學區學生。 性質:文化展示平台、發表作品的展演空間, 輔助歷史建物展覽、社區教學成果發表。

車動線 人主要動線 人次要動線

基地位置

REcreate

153


空間序列 中央廣場→行政區→從樓梯往下到大門→建 物整體→週遭環境

一樓平面

地下一樓平面

一樓

一樓露台

地下一樓

櫃檯

連接基地內外水平

展示時間的

動線

現在與過去

大廳 展示生活 垂直動線

時間的現在 地下二樓 展示歷史 時間的過去

等角透視

154

REcreate


B A

B-B'剖面

B'

A'

平面配置 人樹對應高度

建物外植栽

建物內往外看

1F 樹冠

從地面底下開始

挖掘土地後

B1 樹中段

種植喬木

露出的痕跡

B2 樹幹樹根

讓人有種置身 樹頂端的錯覺

A-A'剖面

REcreate

155


Learn And Touch 教學、互動的再現

柯汝燕

議題探討 -原基地上的YMCA性質偏向地區性教學,本身的意義在於傳授,促進知識及交流的發展。然而使用之教室形式上較封閉、只是單一一間一間的隔開, 並不利於任何層面的交流。因此,希望探討教學教室能否有別種呈現方式,讓不同的知識、資訊不只單單被分開傳授,而是彼此能夠有交流的空間, 不管是精神層面或是實質層面,都能促進不同領域間的交流。 -為探討此議題,從基地裡找出Keyword-痕跡,進行操作。並利用操作後的結果-單位空間與層,進行概念操作。

156

REcreate


基地策略 以舊建物-警局為主體其他部分則為輔助主體之附屬空間動線 由警局連串至各個附屬空間圍朔出中間的下挖廣場

環境 基地位於三民路與四維街的轉角處,而三民路是台中市區的交通要道之一, 總會看見來來往往的車潮。 斜對角是一間小學,因此此區四處都可見到學生的蹤跡。

個人基地

斜對角是一間小學

文教區 交通動線

Key Word-痕跡 基地會因為地表上建物的翻修、拆除或更新而留下痕跡。 時間越久,依照時間增建,越積越厚 越厚越重,最後像刻痕,深壓入土裡

→ →

概念發展

+

+N個 → 不同層堆疊出錯開的空間

串連不同的使用空間,接觸多元的資訊

REcreate

157


空間與動線 經由概念模的轉變 從中取出"層"的概念來發展空間量體 每個空間會因為各個不同平面的層而區分出上下 因此,空間會有崁入、錯位、並行的型態 繼而朔造出很多不同的量體空間 這些量體空間也會因為不同層的錯位而有許多的連結方式 創造出多樣的動線空間 希望借由此種表現 讓使用者在內部空間經由這些動線感受學習的氣氛

158

REcreate


西南立面

東南立面

東北立面

西北立面 REcreate

159


沉澱、過渡 位於基地交會點,作為短暫停留休閒餐廳。

張雅婷

多年空下來的房屋,已經被棄置、不被使用、甚至被遺忘,也許某一天會被剷除,蓋上新的建物。但是那塊土地依然在原地,只是蓋在上面的建物不 一樣罷了......是嗎?人們在同一個土地上不斷的來來去去,在土地上的活動也許微不足道。可是曾經走過、使用過,每一個瞬間都成為過去、歷史的一 部分。現在和未來是浮動不定的,未知的,會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過去和歷史是固定扎根的,一個人曾經做過的事情不一定記得、現在的居民不 一定知道這塊土地存在過什麼,但是那些事情是曾經存在過。

160

REcreate


概念發想 過去和歷史:發生過的歷史,是過去的使用者遺留下來的痕跡和記憶, 不會改變過去所發生的事實,穩固扎根。 現在和未來:較浮動、不定、易變化,漸漸流失沉澱成過去。 目標—輔助整個基地服務機能的餐廳。 標的—平價消費、學生族群、可夜間經營。

基地位置

基地現況

全區規劃後 因為位於整組基地的邊緣角落,也成為街道和巷口的轉角節點處,也是組與組 之間的連結點。 目標—輔助整個基地服務機能的餐廳。 標的—平價消費、學生族群、可夜間經營。

設計說明: 位於基地邊緣

舊有建物的去留 曾經被居住過、被使用過 ↓ 使用者已流失的軀殼 ↓ 因為不被繼續使用、不被需要、破損和 髒亂、也無歷史價值 ↓ 決定拆除

關鍵字: 流失、痕跡、補丁--是此基地的元素,也是設計概念的出發點。 流失--原本是有人居住的、曾經熱鬧過的,現在則成為無人居住、空洞的。 痕跡--過去的歷史遺留下來的 軀殼(有實體) 和 記憶(無實體)。 補丁--過去的建物上為了增加新的功能而加上新的非結構附件。(水塔、鐵窗…等等。)

REcreate

161


平面呈現

全區位置

過去(進入)--建物入口處 原有的街道和警備隊和巷道的路線延生,組 與組的連結點。 現在(穿越)--廊道入口處 全區規劃後的行徑路線。

B A B'

1F平面圖

'

A 一樓以工作機能為主:吧台、廚房 二樓以服務機能為主:廁所、用餐區

西南面 示意圖

162

REcreate

東南面

2F平面圖


立面呈現 『現在』正在『流失』隨,即成為過去、 歷史的一部分。 進入『現在』與『流失』的交會

現在-浮動、流失

現在 過去 使用者停留與服務性質的空間 穿越與連結的廊道空間

扎根、已沉澱→建物 過去-已經沉澱、扎根

浮動、流失→廊道空間

剖立面

A-A'剖面

B-B'剖面

東北面

西北面

REcreate

163


1786 ~1985

1904

1905

1911

1920

1926

1935

1945

時間不再只是碎片 藉由線條 而成美麗的項鍊 透過口述 而成動人的故事 自然-是時間的承載者 在此,路過的人們可以享受到與以往不同的都市空氣,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在此,居民可以分享彼此的共同記憶,也共有彼此各自的時間。 在此,外來的人們將帶著新的事物在此停靠。 這裡將是探索台中市的新起點。

教師宿舍

忠孝國小

三民路

西區交通隊

居仁國中操場

教師宿舍

鎖-政府制度與牆保存了日本人留下來得建築/ 植栽/建築精神,低調的在喧囂市區中穿越時光 Learning Center快速變遷的台中市,一塊被鎖起來,靜靜觀看變遷的日式木造屋,將都市紋理中"變"與"不變"的關係推演至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反思,大量快速的吸取知 識與判斷,卻無法遵守自然法則慢慢的演化、思考,是否能停下腳步來給自己空間與時間-反思

164

REfabricating


NOW

RE fabricating +The new journey,the old memory 陳思穎

混沌避難所 重新學習與自己/自然的對話 李武訓

基地特質/現況: 台中市政府即將搬遷 全區多為公、教、行政區 此區域多保留日治時代建築/景觀植栽 此區域人口多已搬遷,夜間此區便成空城 都市道路質紋與南北地軸相交45度 第七組坐落於全區邊角處 鄰接台中市車流量頗大的三民路


Slope 10 +The new journey,the old memory

陳思穎

基地及計畫: 用自然使時間延續 Slope10坐落於RE Project地區西段,東北臨10m四維街,西北臨20m三民路一段之轉角街廓內。 此區為文教區,鄰里機關含跨市政府、市議會、台中醫院、台中護校、忠孝國小、居仁國中等。建 築類型有日治時期家屋、公家建築與光復後的眷村、透天厝、公寓、集合公寓等。居民以公務人員 為主,有各種軍職人員、醫務人員、教職員、警察、法院人員與退休年老里民,非一般性住宅區, 多為公教人員宿舍區。 Slope10為因應都市全球化發展及改善既有空間之目的,著手設計一棟地上十層,地下一層之社區 宿舍。主要用途做為簡易住宿及交流場域使用。 由於目前台中舊市區空間尺度極為狹小、擁擠,公共設施規劃老舊。因此原創目的即是希望呈現 「與自然共構」的空間意象,減少現有空屋,活化現有住宅空間。 以此目標發展,融入自然,改善社區生活步調,讓空間呈現時間圍度的延續與想像。生活在與自然 流動的空間中,人在此交流、休憩。始其未來可與新市政中心的住宅發展並駕齊驅。

基地及計畫: Slope10坐落於RE Project地區西段,東北臨10m四維街,西北臨20m三民路一段之轉角街廓內。此區為文教區,鄰里機關含跨市政府、市議會、台 中醫院、台中護校、忠孝國小、居仁國中等。建築類型有日治時期家屋、公家建築與光復後的眷村、透天厝、公寓、集合公寓等。居民以公務人員為 主,有各種軍職人員、醫務人員、教職員、警察、法院人員與退休年老里民,非一般性住宅區,多為公教人員宿舍區。Slope10為因應都市全球化發 展及改善既有空間之目的,著手設計一棟地上十層,地下一層之社區宿舍。主要給流動性高的學生族群作為簡易住宿及與居民交流的場域。由於目前 台中舊市區空間尺度極為狹小、擁擠,公共設施規劃老舊。因此原 創目的即是希望呈現「與自然共構」的空間意象,減少現有空屋,活化現有住宅空 間。以此目標發展,融入自然,改善社區生活步調,讓空間呈現時間圍度的延續與想像。生活在與自然流動的空間中,人在此做交換訊息、休憩等活 動。始其未來可與新市政中心的住宅發展並駕齊驅。

166

REfabricating


一層的日式家屋、三層的透天厝、五層的公寓及十二層的住商混合大樓 構成了此街廓空間。 日式家屋已不敷使用,以此作為計畫的起點。

操作手法 平面 跳脫現有的舊都市架構,使建築方框在原地扭轉而對應新市政中心的都 市網絡。 立面 打破都市建築的垂直軸線,拉出現斜線的外觀。 斜線所指的方向為東北、西北方。向東北方的傾斜、使居西南方的日式 家屋在視覺上得以延伸至天空。西北方的傾斜則對應著東南邊界上的小 巷道。 空間量體 十樓的高層。連結基地內十二樓與五樓的高差。 量體的扭轉在此有指標性的作用。 空間組織 地下一樓為社區停車場。 地面層除大廳以外,至三樓皆為穿透性的自然廊道平台,開放給公眾使 用。 四樓設置了簡易咖啡吧,作為上下兩種不同性質空間的中介。 五樓至十樓為住宿、交流場域。主要提供給學生及在此短暫停留的過 客。

Site plan scale 1/500

East-north Elevation

scale 1/1000

REfabricating

167


Plan

scale 1/1000

Basement Level

Ground Level

Level 1

(Parking area)

(Entrance hall)

(Open space)

West-south Elevation

West-south Section

scale 1/1000

scale 1/500

168

REfabricating

Level 2

Level 3 (Cafe)


Level 4

Level 5

( Discussion area)

(Short-term stay)

Level 6

Level 7 (Long-term stay)

East-south Elevation

East-south Section

scale 1/1000

scale 1/500

Level 8

Roof Level (Sky Garden)

REfabricating

169


混沌避難所 重新學習與自己/自然的對話

李武訓

Learning Center 當代的環境變化瞬息萬千,資訊還沒經過思考就不斷的進入與判斷,過多的不必要的資訊強迫進入,誤導並遮蔽掉某些應被注重的人/事/物,當代的 人是否有空間、時間停下來思索-與自我對話/自然對話。本區域政府行政機關、學校機構多,這些機關的決策對於整個城市運作與未來有很大的關聯 性,因此使人沉靜、靜思、反省的空間便構成了-混沌的避難所。都市的躁動需藉由空間層層過濾,卸下當代社會的武裝&面具,真誠的面對自我-人 於獨處時,即是真實自我的顯現

170

REfabricating


都市大道-潮流的世俗繁雜 建築巷弄-石縫的靜謐單純 自我洗滌-層(環境)層(人群)過濾

Door

三民路上為全區基地邊界之一,其始端與末端高樓林立,高樓促使道路上的人 有所壓縮感,進入到基地附近時因空間差異能感受到一些開闊感。本基地位於 邊角處,利用既有的天橋概念,配合建築、燈光設計營塑出-門 的意象,界定區 域差異,使人在快速行車中也能體驗到變化的差異。

Continue

原有的日式建築

其建築的型態-壓縮/脫離 空間主從型態-起居室與機能空間/生活一切與景觀(自然)有關聯 Daylight使用-側向光的運用/利用植栽滲色/無明顯光影-穩定的光感 將台中市被建築切割的天空納入,延續日式建築對於自然/修行的精神,探索人對於思考的空間。

REfabricating

171


Filter

空間一層層的卸下人所依賴的群體 大空間的公共空間(5人以上/照明-亮) 中小尺度的小包廂(3-5人/照明-涵蓋亮與暗) 樓梯界定圍塑出私密的包廂(1~3人/照明-暗)

1.city door-天橋 創造地區"門"的過道經驗

2.沿用日式建築架構-公共閱覽室 藉由光調出梁.柱與建築靜謐之精 神-建築精神延續 3.公共閱覽室 新制的空間,藉由屋頂壓低開始引 導人進入第一次壓縮/過濾 4.廁所 動線上不便利的服務性空間,使人 反思某些片段生活的初衷 5.半開放包廂 序列的板柱與光影的融合,產生視 覺上的衝擊

1.city door-天橋 2.沿用日式建築架構-公共閱覽室 3.公共閱覽室 4廁所 5半開放包廂

172

REfabricating


Compressionr

藉由觀察到都市中靜謐的空間(被巷弄切割的天空 /影之所、遺留下來的日式建築/修行般的生活精 神、樹蔭下的漫射光/滲色/光斑)透過當地機構使 用活動得需求、人體對於空間形式的感知,藉由建 築形式/光/影的運用將此演繹出-渾沌避難所

4.廁所 動線上不便利的服務性空間,使人反思 某些片段生活的初衷 6.靜謐-個人包廂 使人回到子宮的空間狀態,使自身獨 處,獨自面對自我/自然對話 7.光之露臺-露臺 迎向光、樹影的露臺,藉由建築來強調 自然的存在 8.靜謐-公共閱覽室 使用漫射天光來當作此空間洗牆面,營 塑穩定的空間/時間感 9.隙縫-半開放閱覽室 利用板柱將西.南邊的豐富光影導入空 間,營造有社會行為的空間

4.廁所 6.靜謐-個人包廂 7.光之露臺-露臺 8.靜謐-公共閱覽室 9.縫隙-半開放閱覽室

REfabricating

173


台中市地理位置 台中市位於台灣本島西側的中部。地形上,臺中市中心位於台中盆地,四周環山。平日若天氣晴朗,則可自大度山等台中周邊的山俯瞰整個台中盆 地。 西區地理位置圖 西區位於台中市街區的西側,西自東興路、大墩路、精誠路路以東,東至民權路,北自太原路、博館路以南,南至建國南止。 1945年以後,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日據時期設明治及大和兩區,光復後合併(末廣町、旭町、村上町(基地位置)、利國町、幸町、 明治町、千歲町、壽町、川端町、後壠子、土庫、麻園頭)。 因此區內文化設施,有中央、省、市機關及國、市立學校達52個。 全區活動以文教為主,工商次之,農業更次之,區原有農田幾變更為住宅區,到處大廈公寓林立,經濟活動逐漸活躍,昔日農村聚落面貌已不復見。

基地建物樓層比較

RC建物私人土地 原有建物、加蓋建物、新建建物

建物年齡比例&公私土地 1樓以上

日式舊造建築公有土地 約50%

3樓以上

近代RC建築私有土地 約30%

7樓以上

植物/庭院公有土地 約20%

人車流量較頻繁 衝擊:外來人口在上班上課時間湧入超 出原有的負荷量,造成交通的阻塞,附近 原有生活模式轉變 生態不被打擾的庭院 流逝中的寂靜:在紛亂環境中成一寧靜狀 態 舊日式建物 早期日治時期的木造到水泥,時間長久 下來一定會有損壞,所以採用近代最便 宜又快速的鐵皮作為第三次的包附接合

延續歷史人文活動到現在的基地上,去吸引新的聚集活動或 是創造不一樣的人文事件。

吸收 = 因新工法創兆造新的 建物,而有新的機能空間而進 駐新的使用者

接合 = 材料的運用或改變使 空間與新的使用者互相串連而 有新的生活狀態

擴散 = 新的活動行為延伸出 新的流動關係

種子 = 創造新的建物而改變 生活習性

174

Recombine

植栽密集的人行道 連結:將區域動靜差異性與綠地串連起來 達到平衡 圍合的圍牆 鎖:基地的周圍被牆所圍繞,讓人產生隔 閡的感覺 隱藏:原基地被圍牆圍合被世人所忽略 寧靜的巷道 分明:某段固定時間是人車流量的顛峰 時間,但每次只要過了那段以後,幾乎 是沒有人的情況,有車流量但也是零星 一點兒,前後差異很大


Recombine 重新結合

西區社區共有7個,而忠孝社區位置剛好位於三民里,基地位置鄰 分明 巷道的切割使建物之間有了間隙 The Old & New Encountered

ORIGINAL

於西區戶政事務所,內包含著四里聯合活動中心。 基地位於各校的書柳地帶,各個教育機構都在附近。由於基地周遭 文教機構已經夠多了,所以未來的發展延續以往的人文藝術以及人 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情感。

接合 創造常態性行為與事件性行為的過 度使用空間

分區內外的活動的空間,位於人車流量較頻繁的空間可以吸引不同

鎖 一個封閉圍合的區域

成觀覽閱讀的區域。

連結 將區域棟境差異性與綠地串連起來 達到平衡 釋放 經歷一連串的程序後得到解放、自 由

活動人群在此有新的交誼活動。把內有隔閡的圍牆拆除使內部的空 間能互通,中間的戶外空間是分格兩個不同活動的中介空間,營造

日治建築在此基地上占50%,所以此設計想要再回到重前的生活氛 圍,延續此基地內所擁有的歷史軌跡,想藉由舊建物的歷史風貌與 紋理重現當時人們的生活痕跡,把閒置的廢棄建築添增新的生命, 使人們能重新拾回過去所遺失的悠然寧靜生活的體認。


The Old & New Encountered 休閒學習及體驗的教育場所

戴依亭

上升的空間可做眺望,也可已 留出室外的活動空間 The Old & New Encountered

可依使用需求去拉伸空間

以人為尺度,刻意製造成為狹 小的走道

寂靜的生態視覺享受

而開口方向能了解時間的 變化

分明

看著光影的變化,在身心 上都得以紓解

新舊建物相望且 不相連接

經過壓縮的空間,更能去 體驗心靈感受

接合 可活動式的空間,更能去 新建物可以眺望

親近歷史建物與生態

舊建物

此區域屬於台中市文教的中心,所以想要把此基地設計給這區域的青年學子,使他們能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做一個停留、學習、育樂的區域。在生活中 有許多不同的壓力,而壓力的承受是不分年齡的,所以想設計一個能夠去舒解&解放壓力的地方。藉由舊建物歷史風貌與紋理,重現當時人們的生活 痕跡,使人能重新體認重前的悠然寧靜。 新與舊互相張望與新建物的延伸,感覺像是要接觸舊有建物ㄧ樣,但又因為怕破壞原有的樣貌而只敢觀望。分區的活動空間,使內部的空間能互相串 連,中間的園林戶外空間是分格兩個不同活動的中介空間,使內外有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176

Recombine


基地內部大多為日式建物,但因民國的銜接,而改變了原有的建物樣 貌,為了保留原始的日式生活氛圍而採局部保留。內部隔閡的圍牆多且 損毀,所以不保留。植物生態較為多樣,內有庭園景觀,所以採用露地 窗景。

空間使用變化較為彈性,可依 使用性質變動空間

空間配置自由

開放式的平面空間

建物與建物互相不直接接觸打 擾

非對稱的平面與空間組構

空間配置圖 外部空間:植物園可種植物自給自足 內部空間:有教室、練習室、導覽 給予活動

導覽

練習場

練習場 教室

教室

練習場

植物園廣場 導覽

B

A

Recombine

177


學童與社區民眾能在此能體驗休閒與教育,再藉由娛樂中去 學習各種不同的認知,也能藉此歷史建物與庭園去體認以前 的生活氣氛。 不只能體驗生活氣氛,在此基地的活動,也能養成能自主獨 立,以及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力。

因為與休閒、教育為主,所以建築內部大多採取自由開放式。 而外部大量的戶外平台,視覺享受又挑高一層。 在屋頂上植入草皮,去擬補戶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也可以與生態環境呼應。 建築物開窗大多偏向基地內部方向,是為了能親近觀賞日式舊建物,而延伸的戶外平台,更能 去感受環境的優閒氛圍。

一樓平面圖

178

Recombine

二樓平面圖


西南立面圖

東北立面圖

東南立面圖

西北立面圖

西南剖面圖

東北剖面圖

Recombine

179


ORIGINAL 閒暇生活的抒放場所&茶室空間,與大樹的交織共存

祁玉涵

Location : 台中烏日高鐵進入舊市區的要衝,位於文教區內;境內有綠川.柳川.梅川 Feature : 本區擁有一級文化古蹟,ex台中州廳.市役所;教育單位集中:幼稚園到研究所都有,還包括護士專門學校,區內文化設施比比皆是,中央.省.市機關及 學校達52個;是台中飲茶文化的發源地 Basis : 曾被日本殖民而遺留下被殖民過的色彩,散佈許多日式住宅建築,部分為民國加蓋物,幾年前為老師宿舍,但現今已成為荒蕪雜草叢生充滿綠意無人 居住的廢墟Operation Methods : 保留日式較完整建物,拆除民國加蓋物件結合新原件,將基地上的數顆巨大樹木的景觀相互連結,並將周遭圍牆變成半 開放式出入口

180

Recombine


Concept :

用日本茶道的思想,取其精神:寂-沉靜的美 感.敬-尊敬自然.和-強調和諧.清-清靜,去 創造一個使人們可以致流於此的場域空間 由於此區域被閒置數年,經過長時間與歲月的摧殘,已成為荒廢且無人居住的 區域,在周圍許多公教機關得充斥下,更顯得是被忽略的封閉區塊,期望將此區 重新組合後,可以讓周遭居民來此活動休憩,成為一個交流放鬆的場所

Lock : 原為一封閉圍合的區域

Link & Release : 經歷一連串程序後,得到解放自由&將環境動靜差異性相互串連

Leisure : 舒適的休憩與茶室空間

Recombine

181


A棟

A棟

西南立面

B棟

東南立面

東北立面 西南立面

B棟

東南立面

東北立面

182

Recombine

西北立面

西北立面


A棟

植栽種植處

側邊入口

狹長通道入口做為與外界空間的轉換 斜面屋頂上方種植栽順應自然環境

開放式露臺,可用來休憩

植栽屋頂可臥躺於上方休憩 B棟

觀景露台

茶室 生態池

Recombine

183


間歇性花園 關於接觸附加在我們之中的那片綠

藝文中心 讓人們互相交流感染整區

木婁 新的秩序介入舊的框架

感官體驗館 用人體最基本的感受重新認識自我

導覽廊道 游走於閱讀的字裡行間

讓我們重新閱讀這個城市,城市是由人與文化交流的產物,而此區的城市是由學生及學區構築出來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的人們皆是學生,讓來 閱讀這城市的人們都成為學生,進入這學習的入口,讓人們遊走於字裡行間,並發掘文藝活動的魅力,最後提升自己尋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質。

184

REuse


REuse 流

最初的寧靜早期行政與學區的重要地位,使此區以學生和公務員為主, 加上芊芊學子在外求學,以致學生宿舍興起。 曾經的繁榮約民國八十年此區掀起泡沫紅茶熱潮,周遭學生常在此聚 會,漸漸形成小商圈以及特殊的飲茶文化。 今日的沒落近期台中市重劃區的劃設,人潮轉移加上就讀人口改變,學 生生活型態改變,使此區逐漸沒落。 回歸最初的文化尋回豐富歷史文化,拼湊、再利用,保存寧靜氛圍,回顧、 體驗學生生活。


當 初

建 物 間

寧靜 的 混亂 學 單純 習 的 環 境

在 歷 史 上 遺 留

窄的 狹 居 住 空 間

的 通 道

加 蓋 物

人 口 的 跡遷 移 , 中 心 的

陷 落

建 材 不 協 調 的

交錯

混亂 陷 痕

令 人 更 加

孤 寂

屋頂花園-混亂、變更 -

匯集

空屋-寧靜、失衡 -

走道-寧靜、壓迫、變更 -

擴散

閒置空間-混亂、孤寂、陷、痕 -

186

REuse

感染

導入


導入 擴散 混亂 失衡 壓迫 變更

感染 匯集 混亂 變更

壓迫 交錯

匯集 感 染

空間再利用

改 建 屋 頂 加 蓋 物

空 間 再 利 用

空 中 廊 道

擴 散

入 口 意 象

導 入

REuse

187


導覽迴廊 流竄於藝文之間

朱芳儀

從早期學生時代的興起,到現在面臨市政府遷移的衰敗,讓此處重新活絡、再利用是這次最主要的課題。“REUSE”顧名思義就是再使用,再次的利 用、使用,連接剩餘的瑣碎空間,以達到重新活化的功能。經由分析發展,用整組三層的概念下去操作,藉由層與層的堆疊,找到各層間有交集的地 方形成過度區,利用過度區的這個節點之間彼此的串接,去消除各層間的衝突。藉著流竄於整個基地內的機能,衍生出所謂的導覽系統,再依據其周 遭不同的性能,間接影響到節點的性質,進而賦予他空間機能,形成有互動、觀看等多種性質的導覽迴廊。

188

REuse


一條屬於外來人要找尋藝文的長廊 宛如滑水道般流竄於舊有建物內 基地位置

地面層動線

為既有的舊建物帶來一股新的生命力

屋頂層動線

中間層動線

屋頂層

中間層

地面層

REuse

189


影像導覽室

藝 文 互 動 廣 場

190

REuse


空 中 走 廊

REuse

191


senses experiences Experiences own body again

陳文琪

影像展示區

說書廣場 香氛休憩館

"聽"是影像的想像。 "嗅"是記憶的寶庫。 "視"是直接的溝通。 重新注入周遭的人們進入,產生新的空間機能。使得街角的性質也改變了,但保有舊有的特質,並拉近與行人的親切感,新的注入物與舊有的歷史質 紋交織,看見拉扯與對立的空間形態。 新的空間用最基本的人體感官去吸引人進入,用最初的感覺體驗出不一樣的感受經驗,創造出在地的的感官體驗的場所。

192

REuse


位於街角,人來人往的交集處,也是行人最直接接觸的點,對內部是個 入口處,吸引人們的導入口,位於外圍屬於服務性質的空間,提供內外 基地範圍

人來使用。

導入

高分子滲入低分子,

當入口空曠周遭高,人流動快速

流動速度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滲入,

在進入的過程中,

、進入自由。

在同一個場所而在不同面向將會有不同

在介面產生凹陷。

當入口狹長可增加停留的時間。

的滲入,因此彼此間會場生衝撞或交織。

不同的入口間的關係,人的 拉扯或牽引。

規律&散亂並存

人交錯處

人潮散亂的滯留於規律的流動

路口狹窄細長, 人群佔留觀看, 新事物洗刷舊事物。

表面的推擠,立面的 痕跡形成入口的意 象。

人流動快

周遭多為滯留空間, 人群多休憩活動, 人群都悄悄的溜過。

規律流動滯留

拉長滯留時間,增加接觸

人聚集處 人潮緩慢 蔓延 流動快速直接的接觸 拉長滯留時間,增加接觸

外流動 內滯留

動線環繞著基地,內 基地周遭人潮影響 外層分割出空間,人 群在內悄悄的溜過。

視覺點最多 人聚集處 經由過渡轉換接觸 流動快速直接的接觸

開放流入 快速流動基地推擠, 基地起伏,戶外空間 的形成。

探索漫遊

規律流動滯留

基地周遭人潮

基地的影響變化

周遭對基地的影響 人潮緩慢 蔓延

人潮散亂的滯留於規律的流動

人潮散亂的進入 規則的滯留

周遭鬆散人群擠壓, 舊事物向下發展, 注入物覆蓋在表面。

人滯留處

規律&散亂並存

滯留觀看

人才招募區

特別販賣場 視覺點最多 經由過渡轉換接觸

休憩廣場

人潮緩慢的流動猶如停滯一般

人才招募區

基地上人潮型式

人潮緩慢的流動猶如停滯一般

周遭人潮對基地的影響 周遭人潮對基地的影響

休憩廣場 特別販賣場

基地上人潮型式

探索漫遊

滯留觀看

開放流入

走游織交 → 走行狀帶 → 入進狀散

REuse

193


說書廣場 used 空間文化特色─ 聚會、談話、交流

infuse 開放空間─ 互動、流動平台 下陷的廣場 抬升的平台

香氛休憩館

used 木材香氣

infuse 放鬆休息

綠蔭圍繞 漫步的步道

影像展示區

used 狹長的空間利用

infuse 視覺的探索

194

REuse


觀賞平台

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 當地的人文被迫改變, 政策的好壞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而說書的行為也就此產生。 此區以開放性演說的方式, 讓居民能一起在此創造話題,

回顧歷史的入口

留下歷史故事。

向內的開口

周遭綠蔭的保留,舊建材的殘留, 讓此區保有古色古香的氣息, 人們進入此區不由自主的放慢腳步, 放鬆身心,原木的自然清香, 讓人有身處於自然之中。

隱密的入口

在忙碌的路口也能有放鬆自在的空間。

觀望平台

巷子內的交界處, 視覺的中心點, 卻是居民忽視的一角,

視覺的窗口

學生藝文的氣息遺留, 保存藝文再次展示出來。

REuse

195


O ur 游庭瑋

木 婁 Prosperous & Deterioration

曾經繁盛的質紋 經不起時間的流逝 新的秩序

趁機而

曾經一時興盛的市政府 因政策而遷移至七期。(興盛的原因抽離) 興盛所伴隨的是到達頂峰後及是衰敗的開始。(都市是人類群體文明興盛的產物) 世界本生並無所謂的興盛或衰敗,而是是人將其現象做解釋。 而本基地如今的衰敗顯示了他開始漸入下坡。 但目前的狀況是人類破壞地球的原貌,以及其本身的調節機能。

196

REuse


興盛與衰敗,反映在各個層面。人們生邊中的起落,反應在大環境中的 興衰。 基地位置

身邊所發生最微小的事情,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顯現出來。

新的秩序 介入舊的框架 裡面發生新的活動 書、衣物、傢俱在這裡以新的形態或方式展現再利用。

穿舊了,穿破了的衣物,拿到這裡透過師傅們的巧手,讓人 們可以再次穿上它們。

人們看完的書籍捐贈到這座二手圖書館中,供人們再閱讀。

陳舊的傢俱來到這裡改頭換面。

REuse

197


各界捐贈的書,放置於書架上自 然的重量打開厚重的清水模,呈 現出來的是木質紋立面。

休息中

開啟中

198

REuse


木材→傢俱

舊、壞了 舊傢俱

經修改

再使用

知識攝取 舊書

捐贈

再閱讀

紙漿→紙→書

棉、麻→布製品

office carpentry +500 i

book +1050 ii

不合適

tailor's exhibition +1550 iii

舊衣

經修改

tailor +1900

再利用

top

iii

ii

i

REuse

199


藝文中心 交流、互動、感染

陳宣亦

建物二樓皆為鐵皮加蓋。 建築型體完整,

建築型體不完整,

原本是歌德兒童中心,目前

荒廢中。

無人使用。

建築型體完整,出租中。

三 民 路 一 段

原始建物立面種滿攀爬的植物, 由下向上、向內延伸。

16

牛 肉 麵

飲 料 飲 冰 料 果 冰 店 果 店

攀爬植物→交織→線的交織包圍出空間

利用通道分隔空間

個 人 電 工 腦 作 教 室 學

8

小巷子,周遭多屬住家,

康 樂 街

出入人、車多為周遭住戶,寧靜。

為此區主要雙向道路, 人、車較多,吵雜。 此基地原本應該是純住宅區,因為附近學校多,漸漸產生了許多讓學生聚會的場所(如:飲料冰果店),之後因為政府收回土地及周遭商圈大量興起, 導致此區店家客源數大減,店家也紛紛倒閉,導致此區域逐漸沒落。以學生為發展源頭,將學生的藝文活動(音樂、舞蹈、藝術展覽)帶入基地內,利 用這些活動讓居民跟學生彼此交流、互動,重新帶動基地,感染整區。

200

REuse


學生將所學到的技能、訊息與居民、外來者分享,彼此互相學習。衝破 基地位置

既有元素而形成全新的元素,感染周遭一切。

保留原始建築型式 空間機能以音樂、舞蹈工作室為主, 並有相關教學及小型靜態活動發表場地。

陽台→看 開放式通道→看與被看 進入室內空間→被看 (透明化空間型式) 人於馬路上行走→看

外接樓梯:可停留於平台觀看

由外向內發展,利用人的活動行為吸引人停留、進入。 空間機能以藝文展示表演空間為主,並有簡單的餐飲販賣及藝文書籍、各類型音樂試聽。 通往二樓及屋頂花園通道

櫥窗概念(透明化)

吸引人停留、觀看

吸引人進入觀賞

通往屋頂花園

REuse

201


3. 2. 1F表演場地-學生音樂、舞蹈發表區

1.

2F

1F-觀眾區、吧檯

4. 3. 1. 2.

1F 2F-入口處

新 1F

2F

1. 表演場地

1. 資訊區

2.工具室

2.廁所

3.觀眾區

3.家具展示區

4.販賣吧檯 2F-家具展示區-木工廠作品成果展示

202

REuse

2F-資訊區-提供藝文書籍閱讀、音樂試聽


1. 3.

2.

1F-舞蹈教室外走廊

2F

1F-舞蹈教室-學生開班授課

1. 2.

3.

1F 1F-音樂工作室-提供學生音樂練習場地

舊 1F

2F

1. 舞蹈教室

1. 音樂教室

2.廁所

2.廁所

3.音樂工作室

3.走廊利用

2F-音樂教室

2F-走廊利用-小型發表空間

REuse

203


間歇性花園 接觸我們心中的那片綠

歷史 --此基地處於學區加上受到附近春水堂的的影響形成茶街,進而帶動此區 近日人口遷移、市場轉移等種種原因使得此基地內留下 " 痕跡 " 人 ----以老年人為主要人口,青壯年則轉移至外地 學區影響基地,學生竟而成為主消費族群 活動 --商家 ─ 僅存幾家仍然持續營業,但商業跡象不明顯 居民 ─ 以步行在基地內為多,車子多為經過此地 學生 ─ 仍在僅存的商家內消費,但無其他休息去處 基地 ─ 以老舊建築及廢棄閒置建築散落各個角落組成的寧靜區塊 流動 --茶街遺留的痕跡依然是基地內居民所行走的軌跡

204

REuse

吳元婷


基地位置

我們老是煩惱既有的生活 但這裡總是存在著未曾注意的空間

歷史 歷史- -茶街遺留 茶街遺留

的記憶 的記憶

概念 概念 看 -- 看

巷子 - 影響基地 的軸線

巷子 - 影響基地 的軸線

分析 - 包圍 分析

加蓋物 -廢棄空間

- 包圍

加蓋物 -廢棄空間

邊緣 - 影響週遭 住宅居民 與視線 邊緣 - 影響週遭

-牆 -牆

住宅居民 與視線

周遭 - 面對校舍 行道樹 周遭 - 面對校舍

- 空間 與 外在環境

行道樹

軸線 -選擇二樓以下 屋頂連結成為 串聯基地軸線

- 空間

軸線 -選擇二樓以下

成為基地上層生活網格 屋頂連結成為

外在環境

串聯基地軸線

成為基地上層生活網格

- 視線 - 壓迫

- 視線 - 壓迫

REuse

205


N

藉由改善屋頂層 成為新的網格架在此基地上

206


綠 - 形成新的氣息 串聯整個基地 享受另種休憩

廊道 - 入口意象 連接鄰近區塊 進而引入人群 形成新的連結系統

牆 - 改善加蓋物 形成新的生活空間 現代人的後花園

結構 - 保留舊有

加在舊有結構體上

回憶

207


site

老式的木造房屋在現在繁榮的市區裡已 經少見 又加上他房子的完整性 可以看出 歷史在這片土地上走過的痕跡 現代化的建築物裡 大多都已經現代化 路燈紅綠燈人行道都做過翻新 唯有這一 支路燈 還保有舊式的風格 在這都會區裡 繼續放光明 道路寬度是令人產生安全感的比例, 道路兩旁的建物不論在年代和高度都落 差極大,(左)在基地上坐落許多日治時代 留下的老廢建築;(右)市政府進駐以後將 公有地發放成私有地所改建的建築。 當地已退休居民的生活範圍侷限,在自 家外種植栽也是他們生活很大的一部 分,並也觀察到在修剪植栽完後進入自 家的動作;基地本身的巷道有許多胡 同,成為一個封閉的空間。

感知的連續建物的歷史 造型 人類的集體記憶 連 續意義產成。

都市經時間、經過許多 片段的組合產生的紋理 (尤指岩石上的)裂縫,裂 隙;這指時間歷史在此產 生的空間裂痕。

舊建物與新建物兩兩之 間的關係。

基地內的日光、氣流等 等都有一定的軌跡運轉 思考物理的因素時再去 搭配基地現況做出分 析。

時間建築年代抵觸,不一 致,分歧。

將原有的牽引力擴散到 多種情緒及地區。

位在兩個面的邊緣,或 是一條線被切斷了,失 去了連續的兩端雖可以 穿越,卻把這一區和另 一區相隔離。

保留柱及部分梁 讓整 體的立面的節奏不被破 壞。

Ay N

N

N

flat

flat

空間 裂痕

flat

c se

Ax

歷史的 A2

A2

Ay

A3

A3 A4

A4

Ay

se

s

Az 2 Ay

c se

4

s

n tio A se

n io ct

se

1

n io ct

Ay se

4

c

se

A4 2

n tio

se Ay

se

n tio ec

c

Az

3

n io ct

se

n io ct

2

Az se

n io ct

A 2+

Ay

z2

n io ct

Ay se

n io ct

y4

1

Ay se

Az se

A

1

n tio

Az 1+

3

n io ct

3 se

n io ct

Az 3+

n io ct

se

A

x4

y +A

n io ct

Az 2+

4

Ay se

Az 3+

n io ct

n io ct

se

n io ct

y +A

Az 4+

4

4 Az

ec

sn tio

conflict

衝突 N A1

N

flat

世代相隔他們產生

N

flat

B1

flat

C1

B2

C2

B3

C3

se

se se

ct io n

se

五零年代 Bx

3

就像被

遺忘的時空他獨自的

五零年代

就像被

孤單的站在這個

遺忘的時空 他獨自的 單的站在這個角落 孤

208

se

ing

角落

Re-learning

se

ct io n

By

se ct io n By

ct io n

By

2

se 1

s e c

ct io n Bz

ct io n B z 2

tio n Bz

3

3 六零-七零年代

八 零 -九 零 年 代

1

By

ct io n By

ct io n Bx

se

se

ct io n

3+ By

3+ Bz

2+ Bz

3

1+ Bz

se 1 se

2

By

ct io n By

ct io n Bx

ct io n

3+ By

3+ Bz

2+ Bz

3

2

1+ Bz

1

3

n io ct

Az se

3

4 Ax

Az se

2

n io ct

2

n io ct

1

Ay se

4 Az 4+

Az 1+

Az se

Ay

1

n tio ec

y3

n io ct

A1

A1

Ax

se

1

n tio

n io ct

4


因為建築的機能及立面 型式影響行經此地的生 物體感官神經。

建物的歷史、造 型、色彩、質 感 影響人行走 感知、記憶、行 為。

基地內的活動行為模式 都因基地周遭影響產生 出隱藏的軌跡。

建築量體及立面的秩序 與失序產生律動,及反 差。

ing

再學習 Re-learning

N

老舊社區的枯寂冷漠,發展停滯是 城市中數不清的瘡病,喪失早期居民熱 絡互動的關係,藉由再次規畫一套非傳 統制式學習模式。 flat

其括大學習的尺度,不限學習的年 齡,讓當地居民再次找回學習熱忱,

N

要適合這環境的人與活動,你必得 update! 人類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所 以再學習變成是我們日常中非常重要的 事本來的社區 有著各種年代的時間 建築 高度落差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去去學習再 N B1

B2 B3

接受。


舊:年代高度抵觸,不一致,分歧,位在兩個面的邊 緣,失去了連續的兩端雖可以穿越,卻把這一區 和另一區相隔離。人潮車潮的流動性皆因基地周 邊的事情、地點而產生了逗留於基地的現象,進 而反推及基地內的巷道,及與外圍的道路兩者之 間的流動性及活動性

a.學生回家跟上課的分歧點 在長 廊做分隔 轉化自己的心情 b.一個讓組群交流的平台 產生共 同記憶 更新彼此資訊 c.視覺的連結 沒有座位的舞台 沒 有特定觀眾 不經意的觀看

b

a c

210

ing

Re-learning


新:把沿線兩邊有關的地區縫合起來並將單元居住 空間此區域整合成面。老舊宿舍更新置入新空間

c

元素連結人跟人的互動增進社區熱絡感。街道改

f

變原本行走模式,活動範圍伸入建築內。並將廢 棄建築轉換與其他社區做連結緩衝引進的綠帶。

g

e

d

a

b

d.會議空間較少使用 讓兩種團 體共同使用 降低空間浪費 e.內部(社區內)跟外部(道路 騎 樓)的視線穿透 f.不同族群共同的平台 內部族 群對外的高度轉換出口 g. 住宿學生戶外交流場所 私密 的

d f

e g

Re-learning

ing

211


The Return of Spring face of living space & art of mutual aid classroom

society + , 1920 , 1950 , 1977 。 , , ­ 、 ­ 。

-

2004 9.43%。 2031 22.6 %。

site

morning

accidental

night

早晨,學生紛紛起床上課,上班族群上公司,所剩外圍熱鬧的店家:早餐店、餐飲店占大部分;社區內部寧靜,大 部分是一些退休曾經如此熱愛藝術的老人,生活著,種種植栽,生活著,散散步!生活著,畫畫!但是習慣並侷限 在自我的生活圈圈裡頭!到了夜晚,上班的下班;上課的下課。有些老人可以回到了一家相聚的時間;獨居老人回 到自己的巢穴,你是否曾想過他是怎樣度過一天的?

212

ing

Re-learning

戴曉琪


一天的開始,上班族群、學生都去上班上課時,這時留下大部分的老 人,產生了需多無人使用或使用量少的空間。將原本因為時間而多餘的 空間,依照時間分配作一種彈性的、可更改的空間,一空間因時間改變 產生多種行為。利用那些多出來的空間轉換成老人教室,不影響原有的 生活,更能創造出另一種效益,此空間為彈性的、臨時性的

, , 。

­ , , , , ¡¢ £¤¥¦ §¨ 。

彈性的空間 ©ª«¬® ¯ 一時間作分配 將一個一個面做區域性整合 生活範圍擴大及打破原本生活的規律性

Re-learning

ing

213


a.art of classroom b.保留原有建物的洗手台 和老樹 成為這些人的一段回憶 b.將洗手台裝置化 放置了馬桶作呼應 活動則為看書跟下棋 意指 坐在馬桶上思考 c.利用三個教室作呼應(1.舞蹈教室 教室 3.藝術教室)

2.戶外廣場

d.保留原有建物的磚 引導燈 可以將空間彈性改變

art of Exhibition &classroom

a

new filed

b

軸線的起點也可以是終點 意向上面是光明指引 之意 心靈與觀念早已跟社會脫節,跟不上社會的潮 流與脈動,在無法接受新知識、新事物下,頭 腦當然就會「硬梆梆、死板板」。 e.過渡(建物時間材料落差要被看見) 縫合 裂縫 角落 銜接屋頂花園 來&去 延續裂縫的都市紋理 樹創造裂縫關係看見草地上的行為 樹 草地 樹 草地 一近一遠的關係 視野垂直 最後到開闊的視野並進入建築年代高度落差

3 1

每天都跟年輕人有所接觸,無論在身心方面都 會相對年輕許多,也更容易找到「回春」的青 春動力 1.角落和兩面性質(文教跟運動場的大片草地)或 材料類似的(感知上類似的)活動 作連續的

2

2.裂縫紋理(利用建築裂縫 道路裂縫 空間裂縫做感 之上的連續)

c classroom

3.休閒進到居住空間裡 新的生活模式-減空間 4.減東西比加東西難 在一個地方加入新的空間、 建築、設計總比一個建築或事物再重新被審視 改造甚至是深入到原本的建物裡去做修正來的 容易多因此在這個地方的空間尺度由兩旁建築 物跟道路寬度建構,讓人們走在其中感受到的 是一份安全感 5.延伸居民作息生活範圍、及時間 6.強化減空間 被經驗或看見是一個過渡 應該被強 化 是為一種穿透性的空間 7.活動 利用居民畫畫去看見減空間(畫畫本身是一 種看的行為 看)

art of Exhibition

Information Centre

d

8.早上-學生小孩上課 上班族上班 餘下老人 中午-律師跟法院相關者來基地外圍吃飯 晚上-人們又回來將並將老人活動移至戶外 產生共同記憶 9.依這時間變動的變動老人教室-利用居民原有的 居住空間把大部分閒暇的空間作為利用 將原本空間利用 不浪費也不需要多餘的空間 利用那些多出來的空間轉換成老人教室,不影 響原有的生活,更能創造出另一種效益,此 空間為彈性的、臨時性的

art of Exhibition

214

ing

Re-learning

Corridor

e


Re-learning

ing

215


Alley of saunter 街區巷道重新詮釋與再造

何思穎

Analysis N

Concept

應建築落差,可以自由穿梭、上下移動。

Purpose

關鍵字解釋

社區內停留空間(人類停留行為)直至事件發生(小至鄰里間的

連續感來自居民原本的生活行為,例如將盆栽擺到戶外、坐在巷子裡的

八卦、事件,大致一個活動的舉辦)。社區居民在自家門口聊天,隨

磚石堆上抽菸、走到隔壁跟鄰居借鹽借醬油、 在巷口相遇分享一下最近的生

處可坐(提供一個平台走出戶外與人互動)。所有的行為讓共同記憶

活瑣事……等,不導致於讓居民的生活習慣改變,只是注入新的元素,讓地

延續。

方的活動力源源不絕。而為了讓內部的人群和外在的人群共同在社區的活動

Tactic

區域出現,必須給予他們駐足的動機,行走的、倚靠的、躺坐的、遊戲的,

移除行走在地平面、道路間的限制。行為跨越建築的阻隔。群體的自

樂趣來自於人類存在於空間產生化學變化,空間產生其對於使用者的意義。

有性。群體與群體間的共有性。建築與新活動的組合。

216

ing

Re-learning


一個地方的歷史立足在每個人對地方的共同記憶的累積,形成一種現有的默 契,日後的回憶。 在國際化下的台灣社會發展,如何保有地方特色,創造地方特色,全都要靠 地方的活動人群來營造地方的共同記憶,有人群,有互動,記憶才能源源不絕。

Expound 「會行為的人類」被定義為是一個有能力進行邏輯思考的人,否則這個 人將只不過是一隻被本性所驅動的生物而已。同樣的,一個會行為的人類 新置入的族群分布 綠:圖書使用 藍:藝術治療 紫:學生宿舍

必定有某些讓他感到不快樂的來源,同時這個人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移除這 個不快的來源,否則人類根本就不會行動。-------------米塞斯

建築年代時間落差下產生不同的作用,反映在人群活動上,在 Re_ learning重新分區下,除了原本剩餘居民,將引進固定族群ex:住宿學生、 學生社團、工藝教學......等,非固定族群ex:圖書使用者、學生家長......等。 新置入的族群分布 綠:圖書使用 藍:藝術治療 紫:學生宿舍

依據基地機能、建築年代時間分析,舊有、新增的連結點產生新的意 義,ex:紅色點賦予新機能、黃色點事件發生 ......等。

裂縫暗示上、下的活動、連結 。

因族群機能各分散在不同區塊,主要使用分別,次要使用可連結其他次要使用。

Re-learning

ing

217


layer01

A

A'

新建物

layer02

site plan

Layer 1

218

ing

Re-learning

Layer 2

Layer 3


Seats

地下學生社團 戶外電梯

Seats

攀爬建築走道

A-A' section

Re-learning

ing

219


RE-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The student's memory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by the space experience 陳甫銘

A

B

E

F

G

H

物理環境關係

材料與尺度關係

時間性關係

流動性關係

建築元素關係

Re-learning

D

族群關係

ing

都市元素關係

活動關係

220

C


B+F

I

A+B+F+G J

C+E+F+H

K

L

C+D

B+D+G

M

A-活動關係

F-流動性關係

I-連續

B-都市元素關係

F-時間性關係

J-縫合

C-族群關係

G-材料及尺度關係

K-軌跡

D-建築元素關係

H-物理環境關係

L-擴散 M-強化

Re-learning

ing

221


1f

2f

3f

4f

5f

1

各樓層示意圖

2

各樓層視覺關係圖

3

各樓層平面圖

4

各樓層動線圖

5

各樓層現況圖

6

基地的周遭有許多學校,如果把學校操場中心做線性連結,剛好會交錯 在基地上,基地剛好位在中心地帶。基地上面有50到80年代的房 子,每一間房子都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我在基地看上去,腦中出現的時 間軸是連貫的,但看到眼前的建築物,卻怎麼也串不起來,高的高,矮 的矮,中間建築高度的落差,會讓我看到時代的落差感,我希望可以把 他們接在一起,達到一體,人們在其中遊走,觀賞,試著靠自己去串起 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在地面觀看,卻是親身體驗在其中。

222

ing

Re-learning


量體關係

從空照圖看每一間學校的操場,操場是學生可以盡情發聲與無限視野的地方,學生的聲音,視野的 穿透,都像在對天空說什麼,沒有間隔的。於是新立面,也模仿空照圖裡看到的學校,一區一區的 操場就像開窗的大面,在對地上的人訴說與視線的交流,就像學生在對天空訴說一樣。

Re-learning

ing

223


Link Hostel 張欽賢

激活-縫合-連結

Through the base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base, so that I had had to change definition.

`ed to improve, and re-give it a new

經由基地的調查和分析資料 的基礎,所以使我產生了不得不去改變基地目前狀況的想法,回到基地內的根本問題上去加以解決改善,並且重新給 予它一個新的定義 。

Design Origins

A-

N

由於基地內機能的分 布過於散亂以及社區 內的生活圈彼此之間 的互動熱絡明顯相當 薄弱使整個社區看起 來很冷漠跟死寂。

Mobility-Interactive

使我產生了設計的動

D-

機希望能夠連結社區 內居民以及借由外部 AM6:00-AM9:00 AM9:00-PM3:00 PM4:00-PM6:00 學生族群 短暫停留族群(家長接送 、上班族)

的外來族群激化改善 社區內的現況,以縫 合和連結作為方向進

CB-

A-CLEAVAGE裂縫 B-NOOK角落 C-Architecture's fall

行設計。

建築年代落差

D-Locus 軌跡 Early home living area living area is an extension of the scope of horizontal expansion ex: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farmhouse; current home form is the vertical direction, upward, but the link between the floor becomes very weak, with today's family living area in different Unlike the past, the living area are the same tone of ex: traditional farmhouse; time, we almost all farming lifestyle is more consist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section is also clear than many of today's warm. 早期住家生活圈是以水平面擴展延伸生活圈範圍ex:如三合院;現今住家形式則是垂直方向,向上延伸但是樓層之間的聯繫就顯得相當薄弱,在加上現 今家庭生活圈的不同,不像過往都是相同的生活區調性ex:三合院;那時大家的幾乎都是務農生活作息較為一致性,彼此之間的交集互動也明顯的比現 今熱絡很多 。

224

ing

Re-learning


Activation –Suture-Link 刺激活化社區-縫合基地裂痕-連結社區互動

經由觀察發現基地內的互動明顯 相當被動消極的,在基地內幾乎 沒看到什麼交集,社區內圈缺乏

N

提供社區居民彼此之間互動的空

N

間,然而社區的外圍因為周邊鄰 近區域機能的強烈影響讓基地產 生出強烈的對比基地內圈與外圈 的生活圈及互動交集的差異性有 著極大的反差 ,因為周邊的關係 基地也出現了時間性的落差。 Observed by the interaction is obviously far from the base, passive, in the base almost did not see any common ground, community-inner is offering community residents an interactive space between,

N

however, because the periphery

N

of the community functions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so strongly i nfluenced base to produce a strong base of inner and outer ring of the contrast and interaction with common living area has a great contrast differences,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es surrounding the timing of the drop occurred.

Activation-活化

經由重新置入新的空間單元使社區的空間型態產生變化,藉此讓社區互動交及活絡起來。

Re-learning

ing

225


經由觀察發現基地內的互動明 顯相當被動消極的,在基地內幾乎沒 看到什麼交集,彼此之間好像有著一 股無形的裂痕,讓社區內互動交集的 頻率衰弱許多,藉由分析建築年代的 高度與年代落差找出裂痕的位置,

N

N

再重新改造空間或是置入新的空間元 素,縫合其裂痕。 By the observed in te ra ction is obviously far from the base, passive, at the base almost did not see any common ground, with each other as if an invisible cracks, so th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within the community many weak, by analyzing construction era height and gap years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of cracks, and then re-transform into a new space or spatial elements, stitching the cracks.

藉由激活與縫合的處理,使兩者之間 有所聯繫,於是就產生了串聯起每個 重新改造空間以及置入新的空間元素 的連結空間,藉由連結的互動及交集 的特性,可以讓基地內的社區居民有 更多機會以及空間讓彼此之間能有所 交流互動,讓整個社區刺激活絡起 來,並且縫合其裂縫,讓彼此之間有 更多的連結,使社區更加熱絡。 Suture through the activation and processing, to make som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us a re-transformation of each series from space and space elements into a new link to space, linked by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sec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Let the bas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space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can be , so that the whole community together to stimulate active, and stitching the cracks, so that more links between them, so that the community will become more active.

226

ing

Re-learning

N

N


Suture-縫合 Link-連結 Re-learning

ing

227


都市自療系統 社區心裡諮商與藝術治療研究室

葉浚泓

這裡是一個極大壓力的場域,在此有人們所稱的明星中小學,家人的期待,都讓孩子承受著無形社會壓力,律師每天為了訴訟案神經經常處於緊繃 狀態,以及年老的人對於生命與時代脫節感到不安,而且這基地所乘載的歷史使得建築已不堪負荷,幾近紀念碑式的呈現,那不是我想追求的,而是 對於人與地球最有價值的存在。透過一種精神的體驗,於建築空間的變換達到心境的轉換,在無察覺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變換自己的心境,及透過心理 諮商,善加利用空間的轉換及感官的刺激,親身體驗變化。利用舞蹈及表演的視覺與聽覺的張力增加感染力,將心與之拉為一體,表演藝術是最快能 將人帶入另一個世界的管道,一步一步透過內隱學習的方式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得知其中的規律,這才是沒有壓力的學習方式。

228

ing

Re-learning


藝術治療研究中心

戲劇治療 視覺治療

藝術治療教育

心理諮商 舞蹈治療 資訊中心

音樂治療

生活步道 藝術團體 練習空間 戲劇團體

舞蹈團體

實驗音樂團體

表演空間

是以個人心理反射與心理健康為治療依據和目的,以心理治療來架構其 治療活動。藝術團體與心智成長做結合,讓藝術團體,多一項可以維持 收入的來源。

從議題衍生的概念 音樂治療: 即以音樂(聆聽、鑑賞音樂與實際演奏、創作音樂)為表達媒介 的藝術活動。而音樂治療是一種非語言的治療法,由於沒有語言的限制, 它的治療程序比一般的心理治療更直接更有效 透過繪畫、塑造等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表達,藉此心象表達把存於內 心而未表達出來的思想與情感,向外呈現出來。此一表達和呈現出來的 心象產品,具有治療和診斷功能,提供治療者和當事人治療期間的處理指 標。

從基地衍生的概念 年代的演進,從建築的高低也看出建築的年 代,將周遭建築的屋頂做延伸到基地上,形 成視線得延伸,也因建築有高有低,讓基地 也形成了高高低低的延伸,這些延伸也將做 為平台或舞台的開放空間,讓周圍的居民能 在自家的頂樓看見基地上所發生的活動,或 綠意。

每層樓的對外視覺開放平台

基地周圍的法院與明星學區,造成這地區極 大的壓力,壓力卻是感覺的到,看不到摸不 到,利用透明塑膠來加以將壓力視覺化。

Re-learning

ing

229


a

b

c

a.基地內部與外部,由於市社區型的公共建築,向社區的面向採取視野的透 空,相對對外採取較為封閉的做法。 b.將鄰屋屋頂延伸概念,加上壓力呈現的概念,避開屋頂概念,是他保持視覺 的透空。 c.社區的建築邊線,勾勒出類似天際線,在日照處放置垂直動線,將建築邊線 與日照做對應,使他成為有前後的遮陽板

承受重量,將上面的伸縮端壓 下,使得原本緊繃的透明塑膠 帆布鬆弛,而造成皺摺。 旋轉梯而上也可以看到四周正 在活動的景象

230

ing

Re-learning


1F

2F

4F

5F

3F

1

資訊中心

心理諮商

2

舞蹈表演

舞蹈社團

舞蹈治療 3

聽覺治療

聽覺社團

聽覺表演 4

戲劇治療

戲劇社團

戲劇表演 5

360度視覺展示 藝術治療研究室

231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95級畢業班

指導老師 林志峰 郭崇志 林以青 主

吳元婷 葉浚泓

吳元婷

行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第十一屆畢業執行委員會

版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空間設計系

址 台灣五一五 彰化縣大村鄉學府路一六八號

址 http://sd.dyu.edu.tw/forum/index.php

發 行 日 二零一零年五月 初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23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