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4th Museum in the News 2012-2015/June

Page 1

以下是「六四紀念館」相關報導,由 2012 年 3 月至 2015 年 6 月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news)

2015 年 06 月 03 日 【蘋果日報】立案法團要六四紀念館訪客登記個人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603/53811897 六四紀念館疑再遭打壓。近月大廈業主立案法團下令所有訪客要登記個人資料,但《蘋果》發現有 關指令只針對紀念館的訪客,到訪其他樓層則毋須登記。曾有師生在義工陪同下,仍被要求登記資 料,師生拒絕不合理要求,便不准使用升降機,要徒步上樓。支聯會秘書李卓人批評法團欲以行政 手段逼走紀念館,強調不會屈服,將去信私隱專員公署投訴。 六四紀念館位於尖沙嘴富好中心 5 樓。《蘋果》記者日前進入該大廈,管理員即查詢記者前往那樓 層,知悉是 5 樓後,便要求登記個人資料,「因為你係陌生人所以要登記」。其後《蘋果》另一名 記者進入大廈,表示前往其他樓層,管理員則放行。記者質疑為何前往其他樓層的訪客便毋須登記, 管理員辯稱:「佢哋上去係買嘢,買完就走,唔使登記」。記者反問,紀念館訪客參觀完便離開, 有何分別?管理員指「唔知佢哋會走去邊」。 當日下午先後有兩批師生到訪紀念館,前者在義工陪同下上樓,沒作登記,其後管理員到紀念館要 求帶隊老師補簽。後者則排隊進入大廈時,管理員以人數眾多為由,一度拒絕他們進入大廈。有到 訪紀念館的外籍訪客表示,以往不用登記,故斷然拒絕,「我覺得這是監控,太可怕」。 大廈管理公司去年 9 月張貼通告,指據《建築物條例》規定,該大廈結構只容許每層單位訪客同一 時間停留人數上限為 20 人,超出則要在樓下輪候。管理公司今年 3 月再貼通告,指任何時間所有 訪客都要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登記。 有支聯會義工表示,以往訪客只需在周六、日及公眾假期才要登記資料,他們也理解做法,惟今年 突然更改。曾有到訪師生認為不合理而拒絕,管理員即攔住升降機,不准他們使用,師生要改行樓 梯;也試過到訪師生人數超過 20 人,管理員更關閉大廈正門,「要樓上啲人走咗先畀入」。 支聯會秘書李卓人質疑,《建築物條例》沒有規定紀念館的人數上限為 20 人,「我哋都應承會做 好人流管制」,批評法團以行政手段打壓及滋擾紀念館,即使義工陪同仍要訪客登記,旨在令訪客 感到諸多不便,「好明顯想逼走我哋,搞到啲人咁難上嚟」。他強調不會搬走,會去信私隱專員公 署投訴,因為根據《私穩條例》,只要單位業主辨識訪客身份,便不用登記。

2015 年 06 月 02 日 【獨媒特約報導】六四紀念館經營困難新展覽物證揭真相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4812 雨傘運動後,不少市民對支聯會爭取民主的手法存在疑問,本土派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 的綱領,認為香港人應該與內地完全切割,學聯亦首次不出席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然而,六四是否 全然與香港人無關?認識這段歷史對香港人爭取民主又帶來了什麼影響?支聯會去年 4 月於尖沙咀 開設了永久六四紀念館,今年增設新專題展覽「生死與死者」,展示子彈、遺書等物件力證屠殺真 相。有學生前來參觀,認為可透過展覽認識中共,思考香港的民主抗爭。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指, 紀念館被大廈法團打壓,又遭屋宇署和消防署指設施不合規格,現時入不敷支。 生者與死者 以證物呈現慘劇


六四紀念館在月前迎來了 1 周年,除了以圖文介紹八九民運的常設展覽「毋忘六四,呼喚良知」, 亦於 4 月 3 日起增設新專題展覽「生死與死者」,展示「六四」死者及生還者的物件。 展覽展出兩位「天安門母親」張先玲和徐玨捐出,於「六四」遇難的兒子王楠和吳向東的遺物。王 楠的遺物包括子彈孔頭盔、醫院和公安局發出的死亡證、破爛了的眼鏡、橫額及頭帶等;吳向東的 則是見證他成長的證件、以及後來留守在天安門時寫給父母和愛人的遺書。 兩名倖存者方政和張健亦捐出了他們的見證物。方政當年是體育學院的學生,六四時為了救女同學 而被坦克輾斷了雙腿。後來方政成為了傷殘運動員,表現優秀更因為被選為代表,可是最後卻因為 政治原因被取消資格。 張健當年是廣場糾察隊總隊長,六四時受槍傷,之後因為受到追捕而一直未有取出體內的一粒子彈。 在六四 20 周年前夕,流亡至法國的張健終於動手術取出子彈,送給紀念館作見證。展區同時播放 了有關錄像,呈現這班生者與死者的故事。 館內另一專題展覽「趙紫陽專題展」,回顧了趙紫陽的生平、語錄、與八九民運和香港的關係,以 及 2005 年各界對他逝世的悼文。另外,館內設有影視室播放六四及天安門母親的紀錄片,圖書閣 收藏有關的書籍、雜誌和剪報,讓參觀者透過多種媒介全面認識這場學生運動。 法團阻撓 經營困難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表示,永久六四紀念館作為一個固定、長時間的展覽場地,成功讓更多香港人, 甚至內地遊客認識「六四」及中國維權運動的發展。然而,由於資源有限,他希望市民可以幫忙宣 傳,讓更多人可以知道這段歷史。 紀念館早前遭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入稟高等法院,指其違反大廈公契及入伙紙,支聯會早前提出上訴, 蔡耀昌指案件仍在審理,可能要下年才有結果。蔡續指,法團亦採取了多項措施妨礙紀念館營運, 包括要求參觀者作訪客登記、限制參觀人數同一時間只能有 20 人等。此外,政府部門如屋宇署和 消防署亦曾經告知紀念館設施不合規格,支聯會最後用了 10 多萬在這方面的工作。雖然紀念館有 收取入場費,但仍然入不敷支,需要靠支聯會撥款支持。面對困難的經營環境,蔡耀昌希望市民可 以捐款支持,讓永久紀念館可以營運下去。 中學生參觀 認識六四 為了讓更多學生認識這段歷史,教協推出贊助中、小學生參觀六四紀念館的計劃。當值職員表示, 4 至 6 月是學校參觀的高峯期,而教協提供的資助吸引不少學校申請。 訪問當天,圓玄學院第二中學的中史科老師帶領一班中五學生到來參觀。當值職員向同學講解展覽 的內容,然後給予時間自由活動。陳老師指出,安排這次參觀是希望同學可以從展品認識六四,從 中培養自己對歷史判斷的能力。她又指學校每年均會在六四前,在早會播放教協的紀錄片,讓同學 了解歷史的真相,達至薪火相傳的效果。 鄧同學表示事前不太清楚紀念館是什麼,她認為展覽能夠讓她真實感覺和看到相關的歷史,「一直 緊握住是沒用的,遲早會爆」。彭同學則指出紀念館讓他感到中國的無情和殘忍,他更肯定了六四 與雨傘運動的關係。 大學生:聯想到雨傘運動 前來參觀的大學生 Chris 表示,紀念館重新提醒了共產黨的殘暴。他認為這個殺人政權的本質多 年來未曾改變,「他們對民主的看法沒有變,仍然是用武力解決人民,而並非解決人民提出的問 題」。他更表示,八九民運的一幕一幕讓他想起了去年發生的雨傘運動,港人應該透過六四認識中


共,想想可以如何抗爭。 對於關於支聯會的爭議,Chris 表示理解本土派的想法,他希望支聯會思考自己是否已經與市民脫 節,以及是否真正重視學生的聲音。紀念館讓 Chris 感覺到,支聯會成員已經失去了當年的熱情, 活動趨向形式化,直接行動欠奉。對於「建設民主中國」的綱領,Chris 認為這個理想過於宏大: 「連自己都搞唔掂,可以點樣影響中國?」他又認為支聯會的晚會太過「愁雲慘霧」,維園儼然成 為了一座大型的殯儀館。

2015 年 5 月 25 日 《成報》六四紀念館(葉建源) 唐山大地震過去已經快四十年了。最近讀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的書,她寫她採訪唐山大地震時遇到 一位女醫生,她問她,有沒有把地震往事告訴她的後代,醫生說沒有。柴靜問:「那到您孫女這一 代,還會記得麼?」老醫生搖搖頭。「您不怕被遺忘嗎?」老醫生反問:「不記得的事情多了,大 飢荒你知道多少?反右你知道多少?」 柴靜說,她沒答話。老醫生一笑,把話收住了。笑甚麼,柴靜沒有解釋。 讀的時候,我無法不想起六四。我猜想如果完全自由的話,老醫生可能會反問:「不記得的事情多 了,大飢荒你知道多少?反右你知道多少?…… 六四你知道多少?…… 」 按書前的介紹,柴靜,1976 年生。1989 年,她十三歲。 悠悠二十六載過去了,六四,你知道多少? 現代的中華民族是個艱苦的民族,經濟搞上去了,真實記憶卻仍要拋在腦後。柴靜這一篇採訪筆記 所要說的,是唐山大地震中為了政治原因而仍然被遮擋了的真實的片段。但為了政治原因而仍然被 遮擋的,還有六四這整整一章。 於是,六四紀念館的出現便變得十分珍貴了。小說家巴金曾經呼籲建立文革博物館,就像德國人緊 緊記住二戰罪行一樣,面對自己的歷史中殘酷的一頁,好讓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惜巴金的呼 籲落空了,偌大的中國之內,沒有一個像樣的關於文革的博物館,六四,就更沒可能了。 六四紀念館只能在香港的尖沙咀柯士甸路出現,而且飽歷重重困難,至今仍干擾不斷。幾星期前我 去了,那是一個小小的紀念館,有圖片,有文字,也有實物。寧靜而簡樸,可以流連駐足。每一張 圖片,每一段視頻,那些名字,那些呼喊,那些軀體,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都那麼熟悉…… 唐山的那位老醫生的一笑,充滿了無奈,因為記住大飢荒、反右、六四都是危險的。香港何幸!我 們仍然可以自由地擁抱記憶,尋索真實;我們擁有隨時可以探訪的紀念館,還有每年一點明亮的燭 光。 讓我們的下一代去看看,去了解。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文:葉建源 葉建源,自預科起便想從事教育,結果心想事成,教過中學、教育學院,做過校長。最近從政,成 為立法會議員(教育界),仍然回味教書育人的日子。


2015 年 05 月 17 日 【蘋果日報】26 周年臨近發信指大堂裝修違例消防促拆牆變相要六四館拆招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17/19150602 啟用一年的六四紀念館,繼今年 2 月被屋宇署指控違反建築物條例後,近日再接消防處通知書,指 館址五樓的升降機大堂設易燃牆壁襯墊,增加火警危險,違反《消防(消除火警危險)規例》,勒 令 30 日內用防火溶液處理或拆除。支聯會指六四前接連收到各部門指控違規,質疑有人刁難六四 紀念館。 距離六四 26 周年尚有半個月,支聯會上周初收到消防處信件,指六四紀念館的消防升降機大堂設 有易燃牆壁襯墊,稱會「大大增加了火警的危險」。涉事牆壁在六四紀念館大門,鑲嵌紀念館招牌, 若要拆除或進行工程,變相要「自拆招牌」。 或有人不斷投訴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指,牆壁質地是木料,當時交由承辦商負責裝修,對於事隔一年消防處才發現 問題感詫異。他不揣測事件是否涉及政治打壓,但估計是一些人不斷投訴,令政府部門加倍「關 照」六四紀念館,「香港咁多大廈咁多單位要查,冇收到投訴好難上嚟查」。 信件要求支聯會在 30 日內消除火警危險,經由註冊承辦商用認可的防火溶液處理牆壁襯墊,令火 燄蔓延率符合英國標準,或完全拆除襯墊。註冊消防裝置承辦商陳先生指,涉事升降機大堂附近是 走火通道,若有木製裝修牆壁,根據消防處要求需要噴阻燃劑。亦有承辦商指現時木製牆壁已噴漆, 再噴上防火溶液或會起泡,最壞情況要整道牆壁拆除。 消防處指若未如期符合要求,可強制執行行動,亦可控以《消防(消除火警危險)規例》,一經定 罪法庭可處第 6 級罰款(10 萬元),並就該罪行持續每日罰款 1 萬元。 蔡指支聯會會商討如何解決問題,以符合法例。他慨嘆政府對紀念館要求份外嚴謹,早前屋宇署指 紀念館違反建築物條例,入口防火門未符合防火標準及曾改動傷殘廁所間隔,支聯會已斥資 20 萬 元修改。但屋宇署人員上月再檢查後,仍指裝修有瑕疵,要再找承辦商跟進。

2015 年 04 月 21 日 【明報專訊】六四紀念館巢國超踩場指訪客過 20 人 http://news.mingpao.com/pns/%E5%85%AD%E5%9B%9B %E7%B4%80%E5%BF%B5%E9%A4%A8%20%E5%B7%A2%E5%9C%8B %E8%B6%85%E8%B8%A9%E5%A0%B4-%E6%8C%87%E8%A8%AA %E5%AE%A2%E9%81%8E20%E4%BA %BA/web_tc/article/20150421/s00002/1429552028388 支聯會舊年?尖沙嘴富好中心 5 樓設「六四紀念館」,點知畀法團主席巢國超入稟指違反大廈公契, 官司仲打緊,噚日又起衝突。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同 Emil y 講,早前法團要求每層樓訪客唔可以 多過 20 個人,巢國超噚日突然踩上 5 樓走廊,話人數超過 20,唔畀人入去。蔡耀昌覺得冇理由 限制業主接待賓客,而且其他樓層都唔見有實施呢個要求,佢覺得巢國超係用各種方法刁難六四紀 念館。


2015 年 04 月 05 日 【NEXTPLUS】六四紀念館重開死難者遺物揭中共暴政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recommend/20150405/178389 「六四紀念館」早前閉館以進行第二期優化工程,前日(四月三日)重新開放,並裝設新展櫃以展 出死難者和倖存者證物,讓當年中共的暴行重現公眾眼前。 新展覽名為「生者與死者」,展出兩名死難者王楠和吳向東的遺物,包括前者的子彈孔頭盔、眼鏡、 頭帶、醫院及公安局發出的死亡證等,以及後者的頭帶、相片、相機、遺書等。王楠當年仍是高中 生,僅得十九歲,於天安門西側南長街中彈身亡。吳向東則是就讀夜校的工人,八九民運期間幾乎 每天到廣場聲援學生,惟同樣中彈身亡,終年二十一歲。 除此之外,展櫃內亦有兩名倖存者方政和張健捐出的證物。方政當年是北京體育學院學生,為救女 同學被坦克輾斷雙腿,他捐出多張相片,讓公眾了解他多年來的經歷。當年的學生糾察隊長張健曾 在天安門受槍傷,他捐出彈頭及相片,見證政權的血腥暴行。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感謝兩名「天安門母親」張先玲和徐玨分別捐出王楠和吳向東的遺物,讓公眾悼 念之餘,也為整件事件留下紀錄,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這段可悲的事實。他又透露,紀念館入場人數 不算理想,未來將透過教協加強推廣,亦會主動邀請學校到場參觀。對於尖沙咀富好中心業主立案 法團早前入稟控告支聯會,指紀念館違反公契,他稱官司仍未完結,但支聯會將會「打到尾」,不 會屈服。但因紀念館現址空間不足,長遠希望物色約二千呎單位,籌建更大規模的紀念館。

2015 年 04 月 05 日 【美國之音】香港六四紀念館重開展示遇難者遺物 http://www.voacantonese.com/media/photogallery/june-4th-museum-newexhibition/2706804.html 香港支聯會六四紀念館星期六重新開放,首次展出新專題「生者與死者」實物展,由兩位天安門母 親捐出六四事件死難兒子的遺物,包括子彈孔頭盔和死亡證等。支聯會表示,實物展是六四死難者 被殺害的鐵證,要求北京當局徹查六四事件、追究刑責,對死難者家屬作出合理的解釋及賠償。有 香港家長帶同年幼的子女參觀六四紀念館,希望讓子女了解六四事件的歷史真相,更全面地認識中 國。

2015 年 04 月 04 日 【有線新聞】六四紀念館展天安門槍斃青年遺物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55389 支聯會設立的六四紀念館新增展區,展出六四事件中槍死亡青年的遺物,包括遺書及有子彈孔的頭 盔。 當年二十一歲工人吳向東出發往天安門之前,留給家人的最後數句說話成為遺書,說為民主死也在 所不惜,希望父母親及未婚妻原諒,還有他的照相機和手錶,他其後在木墀地中槍死亡。 當年十九歲的學生王楠在天安門額頭中槍,當時戴著的頭盔都被打穿,身穿的衣服寫滿各界對他的 勉勵和支持。 這些遺物都是由他們的母親捐出,星期五開始在六四紀念館一個名為「屠殺實物展」展出。一名父


親帶子女參觀紀念館,希望六四事件能薪火相傳。 至於被大廈法團指,該處違反公契的官司現時處於上訴階段,支聯會相信仍需一段頗長時間處理, 會堅持到底。

2015 年 04 月 04 日 【自由亞洲電台】六四紀念館重開展出死難者遺物(視頻) 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hk-tiananmen-memorial04042015090512.html/story_main?encoding=traditional “ 六四天安門事件” 快將 26 週年,香港“ 六四紀念館” 經優化工程後周六(4 日)重開,首次公開展 出,由兩位“ 天安門母親” 捐出的遇害者遺物。香港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希望藉“ 六四紀念館” 能 夠保存歷史事實,成為具體佐證。(任吉報道) 香港“ 六四紀念館” 閉館一個月後重開,增設以“ 生者與死者” 為主題的展覽,展示“ 六四事件” 中遇難 的王楠、吳向東遺物及兩名倖存者方政、張健的物件。 王楠、吳向東遺物由“ 天安門母親” 張先玲及徐玨捐出,包括有子彈孔頭盔、醫院和公安局發出的死 亡證、破爛的眼鏡、橫額及頭帶等。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認為,“ 六四紀念館” 象徵香港人利用自由的空間保存歷史真相,不要讓人民遺忘 過去痛苦的歷史,更不讓當權者扭曲、篡改歷史。 何俊仁: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歷史、史實的具體見證證供,從這些展物之中,一方面能清楚顯示 當時悲劇發生時的某一環節,我們有一個佐證,第二方面這些展品能有一種憾動的感受,知道當時 的情景是如何。他們的媽媽在傷痛之餘,願意把遺物捐出,讓大家去悼念,為整件事作哀思,大家 不要忘記這段可悲的事實。 一位市民鄧先生帶同 6 歲及 9 歲的孩子參觀紀念館,希望讓他們認識“ 六四事件” ,在長大後對事件 作出自己的判斷。 鄧先生:今天主要帶小孩子來,讓他們可以對歷史認識多一點,我想跟他們說一下(事件)經過、 原因,為何會有這件事發生、結果是如何,政府做了些甚麼、如何對待人民,而人民有甚麼回應及 他們在爭取甚麼,讓他們自己判斷整件事。 “ 六四紀念館” 建館已一年,何俊仁表示,入場人次並不理想,支聯會將做更多推廣活動,例如邀請 學校帶學生到訪。 他又指,紀念館所在的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已採取法律行動,指紀念館違反大廈公契,何俊仁認為, 大廈對於同一樓層不能同時有多於 20 人的限制不合理,會據理力爭。他相信,事件仍有一定的法 律程序,會視法律訴訟為抗爭的一部分。 另外,本台記者發現,參觀人士進入紀念館大廈後,需向保安員登記個人資料才可上樓參觀。紀念 館職員向記者表示,業主立案法團的登記規定,會減低參觀者的入埸意欲,部分內地參觀者怕登記 資料後,會被當局秋後算帳,所以會先聯絡職員帶上樓,避免登記。

2015 年 01 月 29 日 【有線新聞】六四紀念館違大廈公契押後裁決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50970 支聯會去年開幕的六四紀念館,早前遭大廈法團入稟申請禁制令案件再提訊,高等法院法官押後裁 決。 支聯會一方申請提交專家證據,指專家認為以紀念館的人流、使用量等,應屬不違反大廈公契的 「陳列室」,而非「展覽館」,希望審訊時就事實爭議抗辯,法團一方指同意辯方所說的這些事實 理據,因紀念館有否違反公契是法律爭議,原告的入稟狀指設立六四紀念館違反大廈公契及入伙紙, 申請禁制令及要求支聯會賠償。

2015 年 01 月 29 日 【明報專訊】六四小說作者赴京教書泡湯指北師大突稱辦不到簽證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150129/HK-gma1_r.htm 早前出版與六四事件有關的小說 Closed Gate 的埃及裔香港學者顧德(Sa yed Gouda),發佈 新書一個多星期後,前日(27 日)獲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文學院通知,以大學無法為他辦到 (issue)工作簽證為由,不能聘用,並未有提供原因。顧德相信與他出版六四小說有關,但他不會 因而對任何暴行(atrocity)噤聲,並計劃周末嘗試過關到深圳購物。 本報昨以電郵向北師大查詢,截稿前未有回覆。 「她們(中國)的報復(retaliation)是荒誕,一個詩人如我,什麼人也不是,怎可能損害中國政府 的權威?若他們害怕我的筆,他們只是暴露了她們是多麼脆弱,尤其是我的小說對中國政府根本沒 有半點攻擊。」 顧德 1988 至 89 年到北京作交換生,親歷六四事件。他以當年經歷為藍本,寫了小說 Closed Gate,以日記形式講述一名巴勒斯坦少年在北京留學經歷和體會,本月中在尖沙嘴「六四紀念 館」舉行新書發布會。 上月談妥聘用 本月中發表小說 顧德去年在城大兼職教授比較文學,去年曾向北師大等多間大學申請教席,上月北師大文學院再聯 絡他,提出聘用他在 3 月至 7 月出任助理訪問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他們其 後透過 Skype 面試,並就薪金等僱用條款達成共識。顧德上月亦應要求向校方提交身分證及回鄉 證資料,讓校方為他申請工作簽證。他形容商談過程順利及正常,而校方亦表示會為他在北京覓住 所,但至 27 日忽然表示不能為他辦到工作簽證。 稱不對暴行噤聲 擬周末闖關 顧德強調,Closed Gate 只是形容 1989 年中國的文化和生活,強調不是政治小說,「一個作 家怎能只寫 1989 年的生活,而不提到學生到天安門示威?中國政府對天安門鎮壓視而不見,彷彿 它從未發生過,但歷史已作紀錄。她們(中國政府)要開放思想,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當事件從不 發生。中國政府期望日本政府就日本(侵略)罪行道歉,也許中國政府也要以身作則。」

2015 年 01 月 19 日 【壹週刊】小力量做大事 六四紀念館守護真相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19/19007170


全球唯一六四紀念館座落香港,其中一個看館員是九十後新移民,每次見到同胞來參觀,就會衝前 去講解這段被大陸隱沒的歷史。 全國十四億人口不能遺忘的中國近代重要,由香港承載。六四紀念館今年四月開幕後,面積八百多 呎存放了中國人的血淚。開幕後,大廈業主立法法團立以傳票代替開幕花籃,控告支聯會違反公契。 過去九個月,繼續用各種方法來阻礙紀念館運作。「他們話超過二十人在單位,就違反屋宇署規定; 又請多一個管理員,要求非辦公時間的出入人士登記,有些內地訪客唔知咩事,會嚇一跳。」支聯 會副主席蔡耀昌說。

2015 年 01 月 13 日 【美國之音】香港支聯會舉辦活動紀念趙紫陽逝世十周年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hk-alliance-memorial-events-on-10thanniversary-death-of-zhao-zi yang/2596215.html 曾先後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及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 2005 年 1 月 17 日在北京逝世,終年 85 歲。 為悼念這位中共已故領導人逝世 10 周年,香港支聯會最近在六四紀念館,設置「趙紫陽專題展」 並放置弔唁冊,供參觀者簽署。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趙紫陽專題展」主要是介紹趙紫陽的生平,特別是 他從政的後期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推行經濟改革,以及與香港最大關係的,就是趙紫陽作為中方 代表,1984 年與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承諾香港主權移交後高度自治、 50 年不變以及民主治港。 蔡耀昌說:1984 年(香港)前途談判期間,香港兩間大學、特別是香港大學學生會去信給趙紫陽, 提出應該要港人民主治港,趙紫陽有親筆回信給港大學生會,認為學生會提出這個民主治港是理所 當然的,其實都顯示他當時對香港的民主是有一個承諾。 蔡耀昌表示,展覽另一個主要部份是介紹趙紫陽在八九民運期間的角色,尤其是趙紫陽當時強調應 該用民主、法制的方法去處理學生的訴求,尤其在學生絕食期間,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探望他們, 當時溫家寶也有陪同。蔡耀昌表示,趙紫陽因為反對鎮壓學生,1989 年 6 月被撤銷中共總書記職 務,被軟禁 10 多年至死。 蔡耀昌並表示,趙紫陽主政的年代啟動經濟改革,為中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全球性的市場經濟奠下基 礎,不過,趙紫陽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包括黨政分開等等,在他死後不單沒有落實,反而更走回 頭路。 蔡耀昌說:很可惜其實現在去到習近平的年代更加走回頭路,你見到不單沒有黨政分開,習近平更 將各個重要職位以及權力集於一身,這個其實比「胡趙」(胡耀邦、趙紫陽)的年代,或者鄧小平主 政的年代強調不要一人好像毛澤東那樣,集權於一身,壟斷所有權力,在這一方面現在真的好像完 全走回頭路。 蔡耀昌表示,去年 4 月正式開放至今,參觀六四紀念館的參觀者,中國大陸的遊客佔一半左右,他 認為比例相當高,成為中國大陸民眾了解六四史實的重要場所。 蔡耀昌說:所以香港是中國整個領土裡面,唯一因為一國兩制,有獨立的司法制度,所以我們可以 在香港合法公開,可以設立一個六四紀念館,這裡的意義其實就是不單對香港新一代,以致對內地 (大陸)人,可能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所,去了解甚至反思關於六四、關於中國民主的問題。 蔡耀昌並表示,今年是六四事件 26 周年紀念,支聯會計劃以「全民團結爭民主、平反六四一起


撐」,希望延續香港的雨傘運動,凝聚中、港兩地爭取民主的力量。 蔡耀昌說:包括我們最近看到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其實在中國內地都有一些維權人士,用各種的渠 道表達關注及支持,甚至有超過 100 人因為這樣被拘留,以及各種形式的限制自由,所以我們覺 得這方面也看到,大家的互相支持、大家互相一起去推動爭取民主、公義是很重要。 專程到六四紀念館參觀「趙紫陽專題展」的香港市民趙先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由於趙紫陽專 題展,他首次到六四紀念館參觀,並簽署弔唁冊。趙先生表示,很敬佩趙紫陽,尤其趙紫陽做人的 宗旨及對中國的貢獻,他認為趙紫陽的經濟改革開放,對今日中國崛起的經濟成就有很大貢獻。趙 先生對趙紫陽死後被中國官方列為禁忌,得不到應有的評價感到可惜。 趙先生說:還未有人這樣說過,以我看了很多書,我覺得根本中國共產黨就當趙紫陽是叛徒,所以 為何對他這麼殘忍,將他晚年的 15 年來禁錮。說真的人的退休年歲、歲月是最寶貴,你這樣去剝 奪別人退休。還有趙紫陽提倡的經濟開放,幫大陸賺很多錢,如果我們香港一間私人公司的 CEO,幫公司賺這麼多錢,分花紅都分到手軟,還要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 另外,支聯會最近在銅鑼灣擺設街站及街頭展覽,介紹趙紫陽生平並呼籲各界人士簽署弔唁冊,悼 念趙紫陽逝世十周年。支聯會表示,弔唁冊之後會轉交趙紫陽家屬。 參觀銅鑼灣街頭展覽、50 多歲的深圳遊客胡先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與他年齡差不多的中國 大陸民眾,對趙紫陽應該很熟悉,胡先生認為,趙紫陽對中國改革開放有很大的貢獻,為了六四事 件放棄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總書記的職位,也是一般人做不到。 胡先生說:他(趙紫陽)等於是中國的一把手了、總書記嘛,鄧小平把軍委主席要給他了,但是他最 後覺得這個六四鎮壓會成為歷史罪人,所以我也看了一些資料,他說開了家庭會議,決定不願意再 堅持這種代表中央(北京)去說鎮壓是對的,這種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所以他這一點把他反襯出來, 覺得他比較偉大,可是晚景也比較淒涼一點,被軟禁了幾十年。 胡先生表示,趙紫陽是中國改革開放中,在民主化方面思想最透徹的中共最高領導人,不過,也因 為這一點,趙紫陽的生平事跡在中國仍然是禁忌,不能夠公開談論。胡先生說:應該還是怕六四這 個事情再起來,因為現在國內(大陸)老百姓現在是不滿情緒相當大,如果說再出現一次六四,我想 中央(北京)也害怕,你再次拿槍打恐怕不成,恐怕這個鬧得比較大。 胡先生表示,中國民眾不滿的事情仍然有很多,包括污染、土地、物價、住房、醫療、教育等。 胡先生說:也就是趙紫陽說的,現在六四之後,這個保護特權,導致腐敗已經是根深柢固、樹大根 深、盤根錯節,已經很難再整頓,這是趙紫陽自己講話中提到,他說當年 89 的時候,如果鄧小平 下決心,把這個反腐敗這個事情處理好,把黨的民主政治搞好,那麼現在的情況會好很多。但現在 不成了,現在兩極分化非常厲害。 胡先生認為,現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反貪工作只是表面的事情,制度不改還是沒有成效,就像 互聯網上的評論,認為習近平只是在「糞坑裡頭打蒼蠅,糞坑不除,蒼蠅還是要飛」。胡先生表示, 糞坑就是制度,他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必須改革,走三權分立,他並表示,現在手機應用程式微信 等通訊工具越來越發達,中國大陸民眾接觸來自香港等世界各地的資訊越來越多,北京當局不能全 面封鎖訊息。

2015 年 01 月 04 日 【蘋果日報】六四紀念館辦趙紫陽專題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104/53298544 本月 17 日是國家前領導人趙紫陽逝世 10 周年,支聯會今日起至本月 17 日在尖沙嘴六四紀念館 舉辦趙紫陽專題展,是該館首個專題展覽,現場會擺放弔唁冊供市民簽署。而在趙紫陽逝世十周年 當天,城大會舉行紀念研討會。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指在六四前夕,作為人民總書記的趙紫陽仍希望以民主法治,平息學生運動,明 知其做法會失去黨的地位、遭打壓甚至失去自由,但仍堅持下去,勇氣與「坦克人」無異。 支聯會常委梁耀忠則指,此時悼念趙對香港而言另有意思,因現在有人指《中英聯合聲明》已失效, 而當年正是趙代表中方與英方簽署《聲明》,希望大家重溫這段歷史。

2014 年 2014 年 11 月 12 日 【東方日報】六四紀念館橫額遭破壞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1112/00176_040.html 位於尖沙咀的「六四紀念館」,其擺放路邊的易拉架及橫額等宣傳品近日遭惡意破壞。六四紀念館 職員過去數日,接連發現有人蓄意撕走或以利器?破紀念館宣傳品,疑有人不滿紀念館運作。負責 營運紀念館的支聯會強烈譴責惡意破壞的低劣行為,並會追究刑責。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表示不時 有人破壞宣傳品,但今次未有報警求助,因過去多次報警亦不了了之。

2014 年 07 月 13 日 【PENTOY 】鄒旻芳:「六四」真相不容扭曲—— 回應張三李四 http://wp.me/p2VwFC-6V0 日前,張家敏出席《城市論壇》,稱「港人對『六四真相』所知甚少」,支聯會常委何俊仁撰文呼 喚良知,駁斥張氏謬論。其後,李顯聲接力撰文,企圖騎劫「六四」真相,挑戰市民底線!由於李 文顛倒是非,讓六四犧牲者不能安息,即使我是青年,仍有責任回應。 回應「張三點」 一、全國政協前委員張家敏,1989 年登報聲援北京學運。若認為政府當年殘殺國民是嚴重罪行, 今天卻變得正確,豈非埋沒良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二、支聯會多年來努力保存八九民運歷史。若要求民間團體全面交代「六四」真相,卻放過中共掩 埋官方資料和嚴禁公眾討論「六四」;這是尋求真相的正確態度嗎? 三、李顯聲暗指堅持平反的市民在「製造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即以法律或不明確行 動,阻嚇言論自由。九七以還,香港經歷人大釋法、《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打壓學術界民調和 敢言的名嘴、中聯辦干政等等。直到今天,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 完全演活中共製造的「寒蟬效應」。然而,支聯會、天安門母親運動、六四舞台等民間團體以展覽、 教育研討、音樂、話劇及社會行動形式,推動市民認識歷史、追求民主與自由。我們亦不斷在公民 社會的激辯中奮進及自省。若說我們是「洗腦一言堂」,那媚共組織是什麼?中共是什麼?只許州 官放火的人,可信嗎? 回應「李四點」


一、1989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將「反貪腐、反官倒」的學生運動 定性為「動亂」。當年學生冀政府收回「動亂」定性,但政府拒絕。而今,李聲稱「從未指出學生 在搞動亂,從未指要對學生秋後算帳」。敢問李氏,「四二六社論」是指誰「動亂」?中共又為何 不肯收回「社論」?李氏如何回應一眾被秋後算帳的學運參與者及死難者家屬? 二、李文指學生有「絕不妥協的策略」。事實是,5 月 19 日凌晨,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慰問絕食 學生,申明「有些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才能解決」。學生請趙簽字作實後,即暫停絕食。學生有誠意 解決問題。然而,李鵬於翌日凌晨稱北京已陷入無政府狀態,出動軍隊戒嚴!咄咄逼人的是當權派, 而不是絕食苦己的學生和市民。 三、李又聲稱學生從中央泄密渠道得到即將戒嚴消息,並以停止絕食博取輿論同情。請李提供資料 來源,而非以不盡不實的「政治八卦」方式表述。 四、李用「有目擊者指天安門並無屠殺,學生和平撤離」、「坦克閃避攔阻的市民」以推論「格殺 勿論」之不存在。我則反問:為何「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帶滿佈彈孔?為何軍隊不讓救傷員帶走中 槍學生王楠,令他失救至死,直至家人尋獲其腐爛遺體?「王維林」今日身在何處?為何軍隊使用 國際違禁武器「達姆彈」?為何用坦克輾壓人民?為何殺死 9 歲小孩?這些若不是「格殺勿論」, 難道是「皇恩浩蕩」? 討論的前提,一定不可假借所謂「學術研究」蓋過生命的尊嚴及人道立場。 「六四紀念館」鋪陳真相、呼喚良知 八九民運期間,學生領袖曾鬧分歧、李鵬賤視學生訴求、解放軍被政府欺騙對付「暴徒」、死亡人 數至今仍未釐清、袁木撒謊、「王維林」擋坦克…… 段段真相,由倖存者、見證者及「天安門母 親」蒐集整理,如今鋪陳在市民捐款建立的「六四紀念館」內,由市民閱覽,自行判斷。 研究歷史、評斷功過,必須基於事實(facts),若市民發現有史料極具參考價值而未見於「紀念 館」,請從速分享;「六四紀念館」籌委會的專業成員一直認真看待史料,必定認真研習。 作者是支聯會青年組主席

2014 年 06 月 21 日 【明報專訊】何俊仁﹕張家敏,你有良知去尋求「六四」真相嗎? http://www.e123.hk/Elderl yPro/details/330447 6 月 15 日在《城市論壇》上,全國政協張家敏的「六四鎮壓有理」言論,使有常識和良知的人都 感到震怒。自「六四」屠殺 25 年來,中共當局以及建制人士都盡量避免談及這事件的真相和所涉 及的大是大非問題。官方更在內地全力禁止公開研究、調查和討論此歷史大事;若無可避免談及 「六四」,中共這多年來已把「六四」從「反革命動亂」逐漸降格為「六四風波」。總的來說中共 試圖透過扭曲、淡化而引導人民遺忘「六四」。這明顯的反映了中共在犯下重大歷史錯誤後「作賊 心虛」的心理;正如毛澤東在晚年逝世前再三要中央保證不得對文化大革命翻案的心態一樣。 當年張家敏曾在多份報章刊登支援北京學運的廣告,肯定北京學生是愛國民主運動,敦促中國政府 決不能用武力鎮壓北京學生和市民,立即撤銷戒嚴令,解除新聞封鎖,並於「六四」屠殺後,感到 極度的不安、震慄和痛心,呼籲北京當局立即停止搜捕不同政見人士。(註) 但現在張家敏公然大膽挑動「六四」大是大非的辯論,絕不是對此無知,而是出於向當權者獻媚交


心的表現。我不得不執筆回應,以正視聽,不容誤導年輕一代! 人民要認清以下的史實 張家敏說當時中國 30 多個城市的群眾運動已使國家進入危急狀况,不殺人鎮壓中國便會解體!他 試圖把當時全國各地的抗議衝突的責任歸咎於人民,並指政府在別無選擇下,才採取鎮壓的手段, 以恢復秩序。這說法是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是混淆是非黑白,倒果為因和極不負責的言論,人民 要認清以下的史實: (1)整件事情發展第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 1989 年 4 月間學生悼念胡耀邦時提出反貪腐、 反官倒,觸動中共領導的神經線,使鄧小平一錘定音把學生運動於《人民日報》4 月 26 日的社論 定性為動亂;這便激化了整個學運。當時學生領袖們感到他們若不能成功爭取改變這個定性,他們 將受到「秋後算帳」的鎮壓。學運的聲勢在如此激化下便壯大了,並得到更多市民的支持。但中共 仍強硬拒絕收回〈四二六社論〉。 (2)第二個關鍵時刻就是在趙紫陽 5 月外訪回國後,在 5 月 4 日的公開講話時,期望學生提出的 問題能夠透過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來解決,並主張官民積極和誠懇的對話。當時學生頗受鼓舞,並有 提出先回校復課繼續進行對話,但至此鄧小平、李鵬等不但仍拒絕收回〈四二六社論〉,更不肯承 諾不會對學生秋後算帳。5 月 18 日,李鵬會見絕食學生代表,稱北京陷入無政府狀態,導致對話 破裂,學生重回廣場絕食,這實使官民失去修復關係的契機。 (3)第三個關鍵發生於 5 月 19 日凌晨趙紫陽親身到天安門廣場向學生致歉,說我「來晚了」, 並懇求學生明白來日方長,要立即撤離廣場。其實這話打動了廣場不少學生,使他們準備撤退。但 李鵬在傍晚突然宣布戒嚴和軍隊入城,遂使學生不但拒絕撤離,並且呼喚更多學生市民停留在廣場 進行絕食抗議。中共宣布戒嚴實把官民衝突推上高點,使學生感到無後退之路! (4)5 月底中共第 38 軍兩次入城被北京市民和平圍阻。當時香港市民在電視熒光幕上看到北京 市民誠懇勸退軍人的場景是非常感人的。他們說「軍人進城做什麼?人民解放軍從來都不是用來對 付人民的」!當時北京的氣氛雖因戒嚴和軍隊入城而顯得緊張,但整個京城的治安良好,秩序井然, 人民之間亦無衝突,新聞出版發布自由,這是當時世界各地駐京記者均可作證的!但中共當時不加 以反思,卻把心一橫另調軍隊先進行洗腦,然後下令進城後,要「對付暴民」格殺勿論!其實中共 用坦克機槍,肆無忌憚地射殺手無寸鐵和平示威的百姓和學生,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極可恥的血腥屠 殺! 事後,李鵬在接受外國記者的訪問時,竟然說當時想不到有這樣大規模的動亂,故沒有儲備足夠的 防暴裝備,如催淚氣、水炮和橡膠子彈等,故只能用槍炮!這段頓成為國際上最可悲亦可恥的笑話! 前學運領袖王丹曾說:「學生是有犯錯的,但中共不止是犯錯而是犯罪!一個政權用軍隊暴殺平民 是犯了違反人道的罪行,在國家人道法上亦會被追究的!」 張家敏還在論壇上權威地引述資料說「六四」當晚天安門廣場上沒有死人!這個謊言已被「天安門 母親」發言人丁子霖教授戳破。根據難屬蒐集的資料,起碼有 6 名死難者。此外,這頓然使我想到 日本右翼人士說「南京大屠殺是揑造的,因為沒有死 30 萬那麼多人!」這態度真使人噁心!請張 家敏看看資料,問在「六四」當晚整個北京包括長安大街、木墀地一帶有沒有死人?死了多少人? 是怎樣死的?你有良知去尋求「六四」真相嗎?歡迎到支聯會「六四紀念館」參觀,了解「六四」 真相。


2014 年 6 月 8 日 【亞洲週刊】六四紀念館以真相抗謊言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 id=1401334864600&docissue=2014-22 香港六四紀念館開幕,最大意義是以真相對抗謊言,以記憶對抗遺忘,可能是全球建築面積最小, 影響力最大的博物館。微博微信以「五三五」稱之,避免在大陸被封殺。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希望有 朝一日能在大陸辦紀念館。 五月二十五日,香港六四紀念館網站癱瘓了,遭黑客攻擊所致。香港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 主運動聯合會)網站也於同一天癱瘓。這一天,多名支聯會常委的私人電郵信箱,遭遇大批電郵攻 擊,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收到電郵多達二千多封。這就是殘酷的政治現實。翌日,歷經政治腥風血雨 洗禮的李卓人,說起這事,聳聳肩,搖搖頭,輕鬆一笑。 李卓人是在六四紀念館邊上的一家茶餐廳接受訪問的。他說:「常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開設六四紀 念館,『六四』過去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一代人長大了,今天的年輕人完全沒有『六四』經歷, 而我們經歷過『六四』的那一代人,有的漸漸淡忘,這就是香港。加上中國大陸完全剝奪而禁止有 關『六四』真相的記憶,因此辦這個紀念館,最大意義就是以真相對抗謊言,以記憶對抗遺忘,把 歷史記憶保存下來,讓世人知道真相是什麼,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開槍,這二十五年來也是人權倒 退,自由倒退,民主倒退的真相。我們所做的歸納而言就是六個字:紀念、教育、參與。紀念,就 是銘記『六四』為民主犧牲的先烈和民運人士;教育,就是了解歷史真相;參與,就是一起參與中 國的民主運動。」 六四紀念館是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六日開幕的。二十五年前的這一天,中共主要喉舌《人民日報》 發表社論,將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開幕一個月,錄得五千零八十五名參觀人 次,平日參觀人次約二百人,週末假期則約四百人到場,大約一半來自中國內地。李卓人說,六四 紀念館的對象肯定是年輕一代和內地的人為主,現在不少香港學校組團來參觀,在紀念館隨時能碰 到說國語的來自內地的遊客。紀念館和支聯會沒有在大陸對這一紀念館作任何宣傳,但微博微信卻 能見到宣傳,有人將「六四」紀念館,稱為「五三五」(五月三十一日加四)紀念館,朋友圈互相 傳播,標題不出現「六四」,卻可以看見那尊擎着火炬的民主女神雕像。 紀念館位於尖沙咀柯士甸路三號富好中心五樓,面積八百多平方尺(七十四平方米)。用署理館長、 國際策展人、史學家林漢堅的話說,「六四紀念館可能是全球建築面積最小,影響力最大的博物館 空間,如何利用有限空間,無疑是對歷史學、博物館學的重新演繹思考」。 六四紀念館的整體規劃,以「迷宮」的設計,作為當下中國國情處境最真實的反映,公眾步入展場, 能一起在紛亂、爭戰的價值系統中找尋中國的「光明」、民主的「出口」。展廳裏,歷年「六四」 遊行橫額、旗幟等「活文物」,歷史照片、活動影像、文本和互動屏幕,「黑板空間」、天安門廣 場模型、互動事件簿、靜思區、兩米高的民主女神像…… 參觀者離開紀念館,出門時身軀會接觸 「平反六四」四個大字的光線投射,升降機門前甬道佈置着天安門廣場集會相片,置身其中,人人 面對歷史,個個無法逃避。 據悉,紀念館總投資九百七十六萬港元(約一百二十五萬美元),但一時籌不到那麼大一筆數。李 卓人說,首期只有六百萬,另八十萬裝修布展,這六百萬籌款花了三年時間,那八十萬目前還在籌 款。此外,借貸三百多萬。門票是每人十港元,優惠票是五港元,朋友們都說完全可以加價,五元 十元太低了。他說:「我算過一筆賬,每一位來參觀者,大約平均花費三十港元,包括門票、捐錢、 購買紀念品,每月五千人,就有十五萬港元。當然有些貨需要扣除成本,每月也有十萬收入,紀念 館資金維持,門票加不加價應該問題不大,我覺得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來,了解傳播歷史真相。」


談到香港當下泛民主派行動分裂,就連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紀念晚會,都有人要另打旗號, 把少部分人拉去尖沙咀舉辦。有獨立議員與部份本土派不滿民主黨、支聯會及教協等組織長年「霸 佔六四道德光環」。對此,李卓人說,團結你我,集中力量,是最重要的。「我們提『平反六四』, 他們則提『毋忘六四』,不知道有什麼實際差別。所有對中共歷史有認識的,都知道平反的意義。 他們認為我們用平反,就承認了這個政權,我倒是覺得『平反』比『毋忘』強多了。還有他們提 『反共』,指責我們『結束一黨專政』太軟弱,這有本質區別嗎?」 四月二十八日,富好中心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委員會,透過律師對「六四紀念館」五樓業主,就違反 大廈公契之事,正式作出法律訴訟,指這一物業僅可用作寫字樓,開設紀念館有違大廈公契,並對 大廈其他用戶造成滋擾。在大廈底層電梯口外壁上貼有多份業主立案法團通告,其一說:「就向本 大廈五樓業主採取法律行動之問題,本法團澄清本大廈一樓業主『維雅製衣廠有限公司』願意支付 一切有關律師費用,無需其他業主承擔。」整幢大廈十多業主,官司費用竟由一業主承擔,這不尋 常,且有消息說,這一業主的家人中有政協委員。李卓人說,支聯會早就商業樓宇可否開設紀念館 作過法律諮詢,認為沒有問題,他們要打官司,只能奉陪到底。 記者這一天三上三下大廈底層到紀念館,電梯始終擠滿拖着箱包的遊客,主要是中國內地年輕人, 他們大多是上高層購買電器電話配件的,那裏也有產品展覽。那業主立案法團為什麼偏偏針對五樓 「六四紀念館」採取法律行動呢?很難讓人不排除是政治行動的猜測。 燭光不滅,血仍未冷。李卓人說:「我們最想把紀念館辦到大陸去,也就是說,希望民主能在大陸 成長一樣,只是當下大陸不能談『六四』,只能在香港談。我還希望紀念館能多點文物,原先曾有 的一些文物,暫時還沒有放在展廳。等安保加強了,我們會拿出來展覽,希望借助亞洲週刊向中國 兩岸、東南亞乃至全球呼籲,把『六四』文物集聚在香港『六四紀念館』。」

2014 年 6 月 5 日 【明報】內地客老少齊來六四館擠要派籌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Page=1&News=8cc373b00da03f9f9d46f1ba0d88438f15c4f0 b9c92e1d3396e24338b92e27 昨日是六四 25 周年,支聯會的六四紀念館擠得水泄不通,入場者逾半是內地遊客,年齡層橫跨 「90 後」到「40 後」﹕有七旬長者痛斥中共政府貪腐不減當年,也有剛上大學的青年透露,曾在 學校貼六四傳單,引來國安找他「聊天」。展館內的遊客紛紛舉機拍下展板,儘管有人戴着口罩, 小心翼翼,但眼裏同樣流露對真相的渴望。 六四紀念館儼然成為內地遊客的新景點,昨日因來客太多,展館下午須派籌輪候,不少參觀者臨走 時向職員詢問如何前往維園參加燭光晚會。 七旬翁:當年真相靠港人傳真 來自廣州的陳先生(化名)今年 72 歲,與 78 歲的香港友人專程來參觀。他憶述,當年內地報紙 與官方統一口徑,但港人以傳真機把圖片、報道等資料不停傳過來,讓他們得悉真相,他苦笑﹕ 「那時候幾乎把傳真機都用爛了。」陳痛斥﹕「現在的貪腐跟六四當年一樣!那時候的民主覺醒還 沒實現,共產黨在這條路上愈走愈遠,才造成今天貪腐嚴重。」25 年前的年輕人,現已兩鬢斑白。 青年曾貼單張 國安找「聊天」 62 歲的「銅豌豆」來自江浙,她憶述當年家鄉有人響應北京學生示威,但並非追求民主,而是眼 見地方官員貪污才上街。六四鎮壓後,她記得央視稱並無殺害學生,反而有解放軍被殺,大家半信


半疑,「但不知道原來這麼嚴重,因為誰都沒想到它(政府)敢來這麼狠的一下」,一年後她有事 上京,當地人才告知「鎮壓」是以子彈射殺學生,她深感震驚,昨日專程來港參加燭光晚會。 「後六四」一代、來自沿海省份的張同學(化名)剛滿 20 歲,特意來港參加六四晚會。中學時他 從維基百科得悉六四,深感震撼,曾偷偷寫上「平反六四」貼在學校食堂門口。高考那年,開考前 數天剛巧碰上六四,他冒險印製數十張傳單貼在校舍當眼處及派給低年級學生,又在炎炎夏日穿黑 色長袖衫及戴口罩抗議,因而被校方「勸喻」。其後老師向他播放學校的閉路電視片段,告知事件 已驚動國安,後來更有數名國安約他到學校「聊天」,他引述國安以經濟發展為六四辯護﹕「即使 平反六四又怎麼樣,經濟發展帶來了多少好處呢?」儘管看了不少資料,他說﹕「目前還是有點迷 惘,因為有人說是大屠殺,有人說是和平收場,目前還不能辨別。」

2014 年 06 月 04 日 親子專題﹕爸爸談六四埋下良心種子 http://happ ypama.mingpao.com/cfm/parenting3.cfm? File=20140604/newa/oca1h.txt 【明報專訊】這一代的父母,大部分都從電視上見證過六四屠城,當中包括有任職記者廿年、兒童 歷史圖書作者張帝莊。作為見證者,他為事件感到氣憤;但作為父母,撇開平反六四這個政治議題, 也不用管孩子有怎樣的政治立場,他認為藉?六四這件確確實實的歷史事實,可以協助孩子建立批 判思考、正確的價值觀。

2014 年 06 月 04 日 【商業電台】新聞專題六四‧25 年六四二十五年以來中國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 /News_feature.aspx?sid=3580

2014 年 06 月 03 日 香港“ 六四紀念館” 期望還歷史真相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cantonese-pkg-hong-kong-tiananmenmuseum-0603/1928456.html 香港“ 六四紀念館” 在今年四月正式開館﹐這是世界上唯一的紀念 1989 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紀念館。 “ 六四紀念館” 只有 75 平方米﹐座落在九龍尖沙咀的一幢商業大廈內﹐外面也沒有什麼標誌﹐行人 很容易錯過﹐但是這裡卻記載了中國近幾十年來最黑暗的一頁歷史。該紀念館稱“ 這可能是全球建 築面積最小、影響力最大的博物館” 。 香港民運組織“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為了建成這座紀念館籌集了大約一千萬港幣。 紀念館內陳列了當年民主運動的主要歷程﹐大量的黑白照片﹐其中包括一張香港記者拍下的王維林 在長安街擋坦克的照片。 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說﹕“ 我們希望這座紀念館是一個保留了歷史真相的﹑有教育意義的紀念 館﹐讓年輕人﹑來自大陸的人來到這裡參觀後可以了解當年的真相。” 紀念館的官方網站上說﹐他們採納了所謂“ 迷宮” 式的設計﹐希望公眾進入展館後能夠和中國一起在


紛亂、爭戰的價值系統中找尋光明、民主的“ 出口” 。參觀者在展區的一個轉彎處會感覺赫然明亮﹐ 眼前出現的是當年天安門廣場上那座民主女神的複製品。 一名香港學生說﹐六四事件發生時她還在上小學。她說﹕“ 我上大學以後曾自己尋找有關當年六四 民主運動的資料。老師可能講了一些﹐但是我們能得到的信息並不多﹐他們好像不太願意談。” 紀念館收藏了 100 多 件六四物品、1 萬 6 千張相片、500 多本書籍。此外﹐參觀者還可以購買存 有六四照片﹑文件﹑錄影等資料的 U 盤記憶卡﹐使來自大陸的遊客可以很方便地帶回去。 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說﹐他們平時每天接待大約 200 人﹐週末的時候多達 500 人﹐其中一半的參觀 者來自中國大陸。雖然有關六四的話題在中國仍然是禁忌的話題﹐但是源源不斷的人來到這里說明 歷史可以在官方的宣傳中被抹殺﹐但是當年那場慘案的記憶會永久地在這座紀念館里保存下來。

2014 年 05 月 28 日 【商業電台】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參觀六四紀念館表示感動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 /newsdetail.aspx? ItemId=721575&csid=261_341 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賽迪下午到位於尖沙咀的六四紀念館參觀,與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及香港天安門 母親代表互相送贈禮物。賽迪表示,對紀念館的成立感動,認為是一個恰當的方式去紀念事件。他 又指,中國不應只得香港一個地方有關於六四事件的紀念館,期望中國政府可以盡早公開當年真相。 李卓人認為,賽迪到訪反映國際人權組織對支聯會多年工作的支持及肯定。對於愛港之聲將在六月 四日晚,在維園近港鐵天后站設街站,李卓人相信,在場的糾察會維持秩序,不擔心會發生衝突。

2014 年 05 月 28 日 【商業電台】黃潔慧:左派變臉,證據確鑿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 /featuredetail.aspx? itemid=721386&csid=801_2900 在中國,有關「六四」的話題不但一直被視為禁忌, 許多相關的資料甚至被竄改、被封殺。 踏入「六四」25 周年, 全球首間真正珍藏住當年六四屠城真相的地方 ── 永久「六四紀念館」正式在香港落成。 一連四集的《六四‧真藏》, 帶大家走進六四紀念館,從每個角落認識歷史真相。 親中陣營及傳統左派,是否打從一開始就不認同六四運動?他們當時又是否覺得「學生也有問題」, 或者「鎮壓可以接受」?黃潔慧帶你進入六四紀念館,介紹館內展示的種種鐵一般的歷史證據,教 所有「變臉」者無所遁形。影片亦介紹了館中的 3D 互動設施,可讓訪客從被動者變成參與者, 親身體驗六四的歷史真相。 六四專題《六四‧真藏》全集 第 4 集 - 陳聰 | 承傳 http://bit.ly/1mtYgZ5 第 3 集 - 黃潔慧 | 求真 http://bit.l y/1jrW5Ct


第 2 集 - 郭志仁 | 探索 http://bit.l y/1tfYLso 第 1 集 - 陳志雲 | 認識 http://bit.l y/1r7tEDq 拍攝後記 http://bit.ly/1nL2Env

2014 年 05 月 16 日 【蘋果日報】中共下令到天安門「平亂」親睹女孩中槍 六四武警:我是劊子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516/18721731 【本報訊】「我不是劊子手嗎?我常問自己。不,你是。儘管你沒有開槍、沒有動手,但是你為劊 子手壯大了聲勢,那你就永遠擺脫不了這個罪。」25 年前春夏之交,新入伍受訓當武警的張旭東, 突被調配到天安門廣場「平亂」,成為 25 萬戒嚴大軍一員。25 年來他不得安寧,深感自己由加 害者漸變成受壓者,誓要逃到自由的國度,把真相講出來。 張旭東連續數天現身六四紀念館,說希望尋求政治庇護。他聲稱在大陸安全受威脅,逃到自由的香 港是為保命。紀念館人員都說「香港冇政治庇護制度」,愛莫能助。他於是靜靜地坐下,在圖書櫃 旁,不翻書、不參觀也不離去,就靜靜坐着。 記者上前問他,為甚麼來到紀念館、感覺如何,沒料到他向記者透露:「我心情都複雜了…… 我 是廣場上鎮壓的一員。」 他自稱,那年 20 歲,剛從高中畢業,考進武警總部直屬支隊,入伍的細節記得清清楚楚,「4 月 8 日到了北京市郊的密雲縣進兵營,18 日起受核心訓練。那年入伍非常特別,以往都是秋天徵兵, 那年卻延遲到春天才徵兵」。 救援人員跟着倒下 某天部隊收到命令,起初指示為「協助維持秩序」,後轉指令為「平定暴亂」。由於本是學生兵, 「一個支隊 800 人進城,真正具有戰鬥力的,大概 200 至 300 人,大多是新兵源」。加上時間 倉促,身上就只有頭盔跟雨衣,沒有重型裝備,「手錶也被沒收,不知道確實時間」。但他估計, 那是 6 月 4 日凌晨,天安門廣場先由解放軍分階段清空,再交由武警設下崗哨,僅負責站崗的自己, 見證了無法忘記的一幕。 當時廣場漆黑一片,滿是喧囂聲,進出廣場的四個出口入,只封剩一個,「有一個女孩,大概就 18、19 歲,穿一件白底碎花的連衣裙」。當時廣場已被軍人控制,女孩聽口音顯然從外地來,在 廣場上迷了路,「她轉過身向身後的軍人問,『同志,往哪裏走?』那軍人沒好氣很兇地往她身後 一指『回過身去走』,她轉頭看了看,也許想說甚麼又回頭,但沒說出,我就聽到一聲尖叫聲,在 喧囂中格外地淒厲。」 血從女孩的額頭上流下來,張用手比劃着,半邊臉都是血,流到那白底碎花連衣裙上,染到腰間都 紅了。張倒吸一口氣,「女孩站着晃了兩晃,就『噗』地倒下來了」。接着有四個紅十字會人員出 來想抬走女孩,竟也跟着倒下來了,「倒下以後再看不到她們身影了,再沒站起來過」。 來港呼吸自由空氣 那個在他面前倒下的少女,25 年來如夢魘般時刻徘徊在其腦海,令他充滿罪疚感。訪問中,他反 覆說感到自己是劊子手的幫兇,「是不是你沒動手,就沒有罪嗎?不,只要是其中一員,你就有罪, 因為你為劊子手壯大了聲勢」。自那夜起,他因行動中表現消極,被排出了本來的特警部隊外,調 去做後勤工作,其後一直輾轉到不同單位,都感覺被排擠,處處受針對。 他近年在深圳謀生,不時在網上發表文章,有悼念廣場亡靈的,也有批評時政的,但都被一一屏蔽。 他最近輾轉來到香港,說希望能尋求庇護,「這是中國唯一有自由空氣的地方」。


2014 年 05 月 05 日 特寫:參觀香港六四紀念館的中國遊客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5/140505_hongkong_tianan men_mainland_tourists 5 月 1 日—— 勞動節黃金周首天—— 香港尖沙咀區西側的廣東道上再次上演了「驅蝗」遊行,示 威者與中國內地遊客對罵。而在東側一座隱於小巷之中的辦公樓內,一群同樣來自內地的遊客則默 默看著北京官員口中的反對派在舉行的展覽。 那是香港支聯會建立的六四紀念館。雖然說是全球第一家紀念 1989 年北京天安門學運的永久博物 館,這裏的面積卻只有 800 平方英尺(74 平方米)。 在播放當年新聞影片的角落,許多人駐足良久。播放天安門母親成員證詞的房間內也能看見同樣的 景象。 支聯會的駐館職員和志願者對 BBC 中文網記者說,開館以來,每日大約有一半的參觀者是來自中 國內地。 這些遊客當中,不難看見拿著周遭名店「戰利品」的中年女士,甚至有拖著行李箱來參觀的。 一些三五成群的參觀者間或以普通話交談,但是一旦上前查詢能否接受採訪,他們要不揚手拒絕, 要不視而不見,轉身而去。 秘而不宣 那些願意說話的參觀者都盡量不透露真實姓名,也盡量避免錄音,說要避免麻煩。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伯說:「我們在國內,都知道,就不敢講。」 「那次我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在微信上傳了幾張(六四事件的)照片過來,把我兩老嚇個半 死。」 看我收起了錄音筆,在圖書角坐下來休息的這位老伯倒談得起勁,從他的妻子於反右運動時如何靠 保持沉默在工作單位中保命,一直談到天安門學運發生後年複一年的審查。 旁邊一位在廣東留學的台灣學生加入了對話。他談起了每年越是臨近六四事件週年,學校網絡就越 見緩慢,直到幾乎無法上網為止。 這位大學生還說,內地網絡管理員懂得屏蔽的關鍵詞已不局限於「六四」、「天安門」、「八九民 運」等,就連最近幾年香港也開始流行的 6 月 4 日代稱「5 月 35 日」也成為敏感詞,發帖不久即 遭刪除。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此前向香港媒體指出,他了解到一些內地人以「五三五紀念館」為名傳播紀念館 的消息。這樣的傳播途徑恐怕也將受到中國網絡審查的考驗。 然而,審查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 空白的衝擊


居於廣東,80 後遊客 Kate 這一天跟網上認識的香港男友一起來參觀紀念館。 「我也就是過來香港看見了有這個紀念館的消息,還有在國內看電視新聞,才說了兩句就斷掉,才 知道原來有這麼神秘的事情。」 她口中「兩句就斷掉的新聞」是廣東一直存在的香港電視轉播,審查人員一般在發現新聞報道導語 中出現「不對勁」的信息就會撤換畫面,改播廣告。 「之前這段歷史對我來說都是空白的。來到這裏,發覺那些事情真的發生過,而且跟裏邊(國內) 所講的完全不一樣:那原來不是學生動亂,確實有點不開心。」 Kate 掉下了眼淚,繼續說:「我想當權者都挺害怕這件事情給人重提。你看,現在不算很太平, 新疆突然都可以打起來…… 我實在不懂說了。」 一位館員對 BBC 中文網說,來自內地的參觀者大多很平靜,一些跟他們有交流國內參觀者除了詢 問更多細節外,多半是憶述他們所知道的官方立場。 同樣是 80 後的 A 小姐就是一位平靜的國內參觀者。她連化名都不願提供,是因為她在廣東當公務 員。 A 小姐對於該如何評價六四事件這道問題顯得難以啟齒。她說:「畢竟我們這些是毫無基礎,空白 一片的來,實在太不了解這件事情。」 「有什麼感受?就是在想,大家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知道這件事情?」 她說,身邊的同事,不論長幼,都從未試過跟她談到六四問題。儘管大家都經常往返香港遊玩,但 都是流於「買零嘴、奶粉之類」。要不是有收看香港的電視台,根本不會接觸這個議題。 設法阻撓? 五一小長假過後,香港入境事務處公布,三天內訪問香港的中國內地遊客人數總計 38.81 萬人次, 比去年同期下跌 1.6%;5 月 1 日首天假期共有 14.3 萬人次入境,同比下跌 11.9%。 香港媒體援引的旅遊和零售業界代表多把內地遊客減少歸咎於 4 月中發生的旺角小童街頭便溺爭端, 以及之前就已開始的「驅蝗行動」。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星期一(5 月 5 日)直 指「激進分子『搞事』」,「『驅蝗』結苦果」,導致「丁財兩不旺」。 然而,在便溺爭端中,海南天涯論壇上的一份帖子引起了部分評論人士的注意:一位名叫北冥一的 網友號召中國民眾自 6 月 1 日起「罷遊」香港,直到參與評論便溺爭端的香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 薇「滾出媒體界」為止。 旅居美國的廣東媒體人兼活動人士「北風」溫雲超隨即質疑稱,這是北京當局「製造」或「借助」 這起風波,「企圖化解內地民眾對香港『六四』25 週年紀念及『佔領中環』活動的關注與參與」。 《明報》的一篇評論也指出,一些網民也很快就注意到這個疑點,留言質疑為何不提前在五一開始 罷遊,卻又不是在 6 月 5 號才開始。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對《蘋果日報》說,不能排除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 信息化領導小組」,在網上組織名義上的群眾運動。而發起抵制香港遊則可一石二鳥,同時打壓 「反蝗」氣焰和內地居民在六四事件週年期間赴港。 北京涉嫌借機阻撓國內民眾參與六四活動的說法目前無法得到證實,但是林和立稱,他不認為這些


網絡言論能引起任何實質的效果。

2014 年 4 月 28 日 【明報】烏克蘭女訪六四館見鎮壓照憂家鄉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Page=1&News=8ccb73b00da00f9f9d46f1ba0d88638f15c4f0 b9e90e0d0396e24338b92e27 由支聯會興建的「六四紀念館」昨日首度全日開放,吸引超過 500 人參觀,來賓除了有攜同子女 了解六四的父母及來自內地的旅客,更有一名正於內地讀書的俄羅斯裔烏克蘭女大學生。她年前才 從內地同學口中得悉六四事件,她一邊看着中共政府鎮壓學生和平示威的照片,一邊擔心老家東部 會發生暴力鎮壓,傷及親友和無辜。 擔心示威友安危 盼得和平 來自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Donetsk)地區的 24 歲女學生 Taisi ya,正於廈門一間大學修讀中 文,日前訪港旅行時,從新聞中得悉六四紀念館開幕,於是前來參觀。她表示內地同學只願提起事 件,不願詳談或發表個人意見,所以決心到紀念館親身了解真相,而她看到政府鎮壓百姓的照片時, 心中卻暗為老家擔心。 深圳旅客:新一代都翻牆查真相 Taisi ya 來自俄國家庭,居於烏克蘭俄裔聚居地,只懂說俄語而不懂烏克蘭語,但她強調自己的立 場並不親俄或親基輔政府,而希望事件能和平完結,烏克蘭能聆聽當地人渴望自治的訴求,無人受 傷害。她坦言有一名朋友參與親俄示威,並有份攻佔頓涅茨克市的地方政府大樓,故她既擔心烏克 蘭政府反攻大樓令朋友受傷,亦擔心俄國政府向烏克蘭開戰,波及無辜。 昨日參觀紀念館的旅客亦不乏內地人,其中 20 多歲、來自深圳的梁先生趁紀念館開幕訪港參觀。 他指深圳的老一輩都知道六四事件,惟不願多談,新一代則會「翻牆(突破網絡封鎖)」到被禁網 站查看六四真相,但他希望親眼完整地看一次有關六四的資料,於是帶同兩名朋友參觀紀念館。

2014 年 4 月 28 日 【蘋果日報】內地客參觀六四紀念館「今才知丁子霖樣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8/18702966 六四紀念館昨首度全日對外開放,不少市民帶着子女前往見證歷史。支聯會指,昨全日共有 513 人購票入場參觀,當中一半為內地人。有年長內地旅客坦言「到今天才知道丁子霖的樣子」;也有 在港讀大學的內地生坦言紀念館令他更了解真相,直指「希望國家要正視、平反(六四),同埋承 認錯誤」。 紀念館昨早 10 時開放,至下午 2 時許人流開始增多,須實施人流管制,限制場內人數維持約 60 人。因地方所限,場內一度輕微擠擁,放映區的座位坐滿,不少人要站在一旁觀看,不過秩序良好, 每見到有年長人士來到,均主動讓座。 場內氣氛肅穆。不少人在放映區中看到六四死難者的家屬訪問,雙眼通紅;有隨父母到來參觀的小 孩,對場內的擺設及展品感到好奇,一邊翻閱舊報章或展板,一邊驚嘆「好慘呀」;也有人站在一 旁與其他人細聲討論。


陶氏夫婦帶同兩個就讀幼稚園及小學的女兒前來參觀,坦言希望子女認清歷史;也有就讀中五的劉 同學稱,參觀完後感到「好 touching,有少少想喊」。眾多受訪者大致認為館內資料充足,惟場 地太細。 內地私下稱「五三五」館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指,截至昨晚 7 時,共有 513 人入場參觀,與預期的人數相若,其中約一半為 內地旅客,令他相當驚喜:「其實我哋都未宣傳,都已經有咁多內地人嚟」。他指,知道有內地人 將六四紀念館易名為「五三五」紀念館(意指 5 月的第 35 日,即六四),再在微博宣傳,又指擬 在下周於本港各旺區開展宣傳工作,估計未來會有更多市民及內地旅客前往。 就讀理工大學的內地生表示,過往只在內地的網上論壇得悉六四事件,「不過印象好模糊」,參觀 後才知道較全面的畫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了解到當年學生勇敢發聲,「對自由嘅嚮往」,希望中共 可承認錯誤,並考慮今年到維園參加六四集會。 現年 60 餘歲的自由行旅客曾女士指,昨日在免費報章中得知六四紀念館開幕,專程前來參觀。她 稱在內地,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六四,卻無人敢談論,又坦言在放映區看完影片後,「才知道丁子 霖的樣子」。她希望可將館內的宣傳品帶回內地,讓更多人知道六四事件真相,惟害怕過關時被查 獲。

2014 年 4 月 28 日 左右紅藍綠:六四紀念館開幕 主持:李卓人支聯會主席 講述「六四紀念館」正式開幕,呼籲市民繼續堅持平反六四,建設民主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nmJjQSj7c

2014 年 4 月 27 日 【獨媒特約報導】永久六四紀念館開幕再續未完的革命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551 1989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報》的社評〈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 激發 20 萬名北京市民示威抗議,是為民運的起點。在社評發表的 25 年後,支聯會籌備多年的永 久六四紀念館在多番擾攘下,終能在 4 月 26 日正式宣佈開幕,並開放給公眾參與。多名泛民代表 亦有到場支持,包括李枉銘、劉千石、梁國雄、何俊仁等。紀念館內八九民運的相片與文字重現當 年北京學生反貪腐、爭民主,最終流血收場的歷史。 堅持學生囑咐 完成未完的革命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指出永久六四紀念館集合了紀念性、教育性、參與性於一身,在紀念一眾民主先 烈的同時,讓無直接體驗的年青人透過紀念館感受當年的事件,以及在內地被禁示討論「六四」的 人能在紀念館了解事件真相之後,可以繼續參與中國及香港的人權民主運動。李卓人續稱, 25 年 前北京學生囑咐「一定要將真相讓全世界知道」,可惜 25 年後,六四仍然是被禁制的記憶,天安 門母親不能公開悼念,更要遭受滋擾。支聯會多年來籌備成立紀念館是為了堅持北京學生當天的託 付,將紀念館獻給為民主而犧牲的先烈外,亦將傳承八九民運的精神,繼續未完成的革命,支持支 聯會的五大綱領:包括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六四、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並建立民主中國。 烈士不願成烈士 陳清華昐北京開紀念館 1989 年前往北京的學聯代表團成員陳清華表示,很多被大眾稱為烈士的學生及市民其實心裡也不


想這樣做,他憶述當時前往一間醫院,嘗試為受傷學生記下他們所見的事時,曾有一名學生反覆問 他「點解?點解會開槍?」,群眾在當下其實仍然認為政府是不會開槍的。面對他們所受的痛苦, 陳清華希望成就的夢想就是「紀念館唔係開係香港,而係開係北京!」。 劉銳紹鼓勵香港為中國歷史存真 當年曾採訪八九民運的劉銳紹亦到場分享,表示最近胡錦濤在六四前夕到胡耀邦故居參觀、國家主 席習近平委任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作特使出訪日本等跡象使很多人感到這似乎為六四鋪平反之路。但 經過觀察及向內地朋友了解,他始終認為以往及現在多個領導人都將自己從六四的責任開脫,同時 為了製造大家對平反六四的幻想,減少民間對官方的壓力。包括他在內一眾當年有份在北京採訪的 記者回港後,為了能讓六四真相在香港保留,將採訪過程中的經歷及史實寫成《人民不會忘記》, 感受情緒則寫在《採訪六四的烙印》一書中,希望「我們未必可以成為歷史的巨人,但最低限度不 做歷史的小丑」,勇於面對歷史。 八九民運與佔中 爭取民主意義相同 六四紀念館署理館長林漢堅稱館藏包括近百件文物、16,000 張歷史照片及 33 卷微縮菲林,數目 眾多,因此暫時未能一一展出,希望將來能將更多珍貴文物展出。此外,林漢堅表示當年八九民運 佔領廣場以及佔領中環,同樣是在中國大地下爭取民主,其意義相同,是一種歷史的延伸及對未來 的承擔。他寄望紀念館「不單是複述歷史使命,更是帶領市民嘗試打破民主的困局,為公民社會、 六四事件的學生等繼續奮鬥。」 從設計認識歷史 紀念館設計師:「藝術本質是啟發性」 紀念館設計師阮文韜感謝支聯會對設計團隊的概念及專業的信任,他認為藝術本質是啟發性,希望 透過設計讓觀眾認識當年事件的時間演進,同時分享對歷史的看法。他認同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政 治理念,但一些普世價值觀是一致的,包括仁慈、友愛以及對歷史的正視;亦解釋設計理念是源自 佛家的「四聖諦」,認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很多事情不斷重覆,在過去一百年內,中國已 經歷過不少苦難,而今日人們正視歷史正正是因為不希望悲傷的事件再次重演。 「六四真相」踩場 與支持平反六四人士爭執 在永久六四紀念館所在大廈外,保衛香港運動、正義聯盟、和諧之聲等組織成的「六四真相」設立 街站,質疑六四紀念館的資訊與事實不符,誇大傷亡數字,期間與拿著象徵當年六四事件的坦克車 模型的「女長毛」雷玉蓮發生爭執,雷指罵「六四真相」成員無良心,雙方爭執期間驚動警察控制 場面。

2014 年 4 月 27 日 【蘋果日報】見證屠城者:盼六四館在京開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40427/18702158 全球首間六四紀念館昨正式開放,支聯會在儀式上撕掉 25 年前《人民日報》把八九民運定性為動 亂的「4.26 社論」,為紀念館揭幕。見證六四屠城的學聯前代表陳清華走進館內歷史長廊,憶起 血色畫面,再次悲從中來。他毋忘北京市民要他向全世界公開真相的囑咐,盼望六四紀念館終有一 天在北京開幕。 數十盞鎂光燈在開幕儀式閃個不停,令陳清華想起 25 年前天安門廣場的閃光。他指着館內標示市 民被殺地點的地圖,向中外記者憶述六四經歷,淚水在眼眶打轉。當晚他在臨時救傷站,很多傷者 背部中槍,陳按着一個中學生的傷口,醫生搶救無望,叫他不用再按。那刻他抬頭望向廣場,上空


亮着煙花般的閃光,那是解放軍用作照明的曳光彈。 內地生寫繁體字撐平反 事隔 25 年,陳每次憶述經歷都承受悲慟。他形容紀念館是保存真相的里程碑,但不是終結,「紀 念館一波三折,亦係香港人嘅命運,艱難中都要向前」。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說,25 年後六四仍是內地禁制的記憶,紀念館是獻給六四烈士,也代表港人對 保存六四真相的堅持和爭取民主的傳承,並希望參觀的內地遊客把六四資訊帶回內地。 紀念館下午開放三小時,共 151 名市民購票入場。呂同學是深圳 90 後大學生,專程即日來回參觀 紀念館。他在館內黑板用繁體字寫上「支持平反六四,感謝支聯會」。他打算待紀念館 9 月展出新 一批六四文物時再來,「六四其實離我不遠,代表中國民主運動高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關注」。 永久六四紀念館開幕受國際注目,50 間中外媒體、近百記者昨採訪,包括路透社、半島電視台等, 還有來自意大利及荷蘭等地。日本佔比例最多,包括發行量數百萬份的《讀賣新聞》、朝日新聞, 另有三間當地電視台。 詳細記錄民運人士感言 一名駐上海的日本電視台記者向本報表示,香港是採訪六四新聞的「唯一選擇」,這是全球首間詳 細記錄六四事件地圖和民運人士感言的紀念館,對記者來說更珍貴。美國之音中文部駐港首席記者 海彥指,適逢六四 25 周年及全球首個六四紀念館開幕,各地媒體都注視本港 6 至 7 月的六四燭光 集會、6.22 佔中電子公投、7.1 遊行及會否提早佔中等,因連串事件牽連中、港局勢。李卓人說, 昨日多間訪問他的外媒記者都憂慮香港悼念六四的空間會否收窄、紀念館被打壓,能否長期營運。 同樣親歷六四的前記者劉銳紹也一度哽咽。他等到頭髮變白,至今六四平反仍渺茫,又指習近平打 貪和胡錦濤訪胡耀邦故居,並非平反先兆,而是企圖與六四撇清關係。紀念館展出的歷史真相,就 是靠老百姓一點一滴累積,「唔想見到六四素材要去外國保存」。 紀念館館長林漢堅說,德國納粹屠猶和南京大屠殺等博物館純粹記錄歷史,但六四事件尚未終結, 希望藉此推動平反六四和北京學生爭民主的精神。若政府推假普選,他會帶領紀念館工作人員參加 佔中。

2014 年 4 月 27 日 【天亞社.香港訊】永久「六四紀念館」開幕,盼傳留歷史真相 http://china.ucanews.com/2014/04/27/%E6%B0%B8%E4%B9%85%E3%80%8 C%E5%85%AD%E5%9B%9B%E7%B4%80%E5%BF %B5%E9%A4%A8%E3%80%8D%E9%96%8B%E5%B9%95%EF%BC%8C %E7%9B%BC%E5%82%B3%E7%95%99%E6%AD%B7%E5%8F%B2%E7%9C %9F%E7%9B%B8-2/ 由民間組織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籌備多年的「六四紀念館」於昨天(四月 廿六日)揭幕,讓參觀者在這裡追尋歷史真相。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在八九年天安門「六四事件」後,北京市民要求支聯會一定要把真相告訴 全世界,但想不到當年的囑咐竟然要廿五年才得以實現。 他續說,在今日的中國大陸,「六四仍然是一個被禁制的記憶,在人民中不容許任何的討論,『天 安門母親』仍然不能公開悼念死難者,並且受到滋擾」。


這位立法會議員說,紀念館的成立是代表市民對「六四事件」的堅持,並把它獻給當時為民主而犧 牲的先烈,並透過它傳承當年要求反貪腐、爭取民主未完成的革命和精神。 開館儀式由支聯會成員一起撕破《人民日報》一九八九年四月廿六日的社論複印本,露出紀念館館 徽的卡紙,寓意揭露真相,平反六四。 該篇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把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使學生和中央政府處於 對立面,令這場民主運動發生關鍵性變化。 廿五年前四月廿六日身處北京的劉銳紹在席間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打貪腐及近日胡錦濤去 胡耀邦的故居等,給人感覺六四有平反跡象。但他指出,這只是「現在或過去的每位領導人都想把 自己跟『六四』的責任分開」,他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爭取平反六四的訴求,「不要寄望領導人軟硬 兼施的方法」。 劉氏當時已經當駐京記者三年,見證著整個事件的發生。他說,香港歷來都是中國歷史「存真」的 地方,紀念館的歷史是靠老百姓一點一滴累積下來,他不希望現在香港所保留的六四及中國的歷史 素材,日後被迫要拿到外國保存。 這位時事評論員對天亞社說,多年來支持紀念與鼓吹遺忘六四事件的雙方「正進行著一場持久戰」, 這永久紀念館的出現是起一點燭光、保溫和創造條件的作用,「燭光不滅,遲早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保留了一個陣地,日後它的作用就能發揮。 劉氏指出,他認識胡耀邦,四月十五日得悉其死訊後就到他家中問候,後來也參與了其追悼會,所 以在六月四日鎮壓後被當局點名逮捕。他得悉消息後,馬上乘當天最後一班飛機離開大陸,之後十 一年內不能回國。 他表示,從民心、民意上六四早已反平了,「老百姓的結論是官方殘酷的鎮壓」,但在政治現實上 暫時的條件未夠,它「仍是官方的死線,是共產黨執政不能放開的結」。 但他不擔心官方利用龐大的輿論機器推翻歷史事實。他說:「在這今日資訊發達的世界裡,即使國 內的老百姓也不會那麼容易被官方矇騙,官方可控制硬件,但控制不了人的腦袋,官方可控制傳統 媒介,但控不了新媒體。」 陳清華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任委員,他當年三度上京見證事件發生。他表示,很多人稱犧牲的學 生和市民為烈士,「其實他們無人想做烈士,在那一刻,他們還以為解放軍是不會開槍的」。 他表示,有受害市民請他回香港把真相告訴其他人,他希望「有一天這紀念館不是開在香港,而是 開在北京」,他相信這一天的來臨,就是六四平反的之時。 署理館長林漢堅說,這裡不僅是市民的空間,更是將行動轉成博物館。 紀念館藏有百件文物、一萬六千張相片、微縮菲林卅三卷等,但因空間有限,不會一次全數展覽, 九月將會展覽其他文物。 林漢堅指出,六四事件和香港「佔領中環」運動有相同意義,都是為爭取民主自由。故此,若沒有 真普選,他會帶領紀念館工作人員參加佔中行動。 他對天亞社說,紀念館客觀地展示了近代歷史,對學生來說是另類的公民教育,彌補了公立歷史博 物館在這方面的不足之處。 紀念館面積八百多平方呎,分開展覽區、影視室、圖書閣和拍照區等。展館設計有如迷宮,概念是


希望參觀者進場後能夠和中國一起,在「紛亂、爭戰的價值系統中自主解惑、找尋光明、民主的 『出口』」。 位於尖沙咀的紀念館昨日正式對外開放,並實施人流管制,每半小時一節,每節容許四十人參觀。 國內一位呂姓大學生專程前來參觀。他對天亞社說,想看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認為這紀念館的 意義是告訴每個中國人不要忘記歷史真相。他表示,國內沒有關於「六四」的新聞,但「出版物是 有提到的,不過內容肯定不客觀,也跟現在看的有差別,親身來看能有助自己多方瞭解,從而分析 事件,認知真相」。 香港市民陳太太在館內一直拿著手機為每幅資料和圖片拍照,表示這些都是珍貴的圖片,希望能傳 留下去。「以前在電視上有看過一些片段,但當時不懂得保存下來,這些都是真相,應該讓後世知 道」。

2014 年 4 月 26 日 【有線新聞】六四紀念館正式開幕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31479 支聯會在尖沙咀開設的六四紀念館正式開幕,有內地人專程來參觀,希望透過實物了解當年發生的 事。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等人撕破《人民日報》二十五年前,把學運定性為動亂的四二六社論影印本,為 全球首個六四紀念館揭幕。首天開放人流不算多,有由內地移居了香港十二年的市民,專程請假來 參觀。還有不願意露面的深圳大學生,專程來看展品。 在歷史廊有一條長長的黑板,可以讓大家參觀完紀念館後,寫下自己對六四的看法及感受。有人寫 下要求平反六四的心聲。 紀念館每天早上十時開放,逢星期二休館,入場費成人每位十元。李卓人指入場費未必能應付日常 開支,要靠籌款及出售紀念品支持。

2014 年 4 月 26 日 【美國之音】呼喚良知:香港永久六四紀念館開館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dhh-hk-the-only-june-4th-museum-inworld-opened-officiall y/1901856.html 由香港市民支援民主愛國運動聯合會籌備多年的永久六四紀念館,星期六在九龍尖沙咀正式開幕。 支聯會表示,在仍有自由空間的香港,設立目前全球唯一的六四紀念館,希望能保存歷史,傳承真 相,呼喚良知,以史為鑒,推動平反六四以及中國的民主發展。 1989 年 4 月 26 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因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前改革派領導人胡耀邦 逝世而引發的學生運動定性為反革命動亂,激化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從而招致北京 20 萬各界民 眾第二天上街抗議,形成聲勢浩大的八九民主運動。 香港六四紀念館特地選在 25 年後的這一天,正式對民眾開放參觀,向公眾介紹八九民運的歷史, 紀念在六四鎮壓中犧牲的學生和市民,以及那一代人追求民主的奉獻精神。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麥海華以及多位曾見證八九民運的香港嘉賓在開幕儀式上,一起撕碎人 民日報將學運定性為動亂的“ 四二六” 社論影印本,高呼平反六四的口號。 身兼工黨主席、立法會議員的李卓人在現場對美國之音表示,設立全球唯一六四紀念館意義重大, 是為了要“ 毋忘六四,呼喚良知” 。他表示,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將六四紀念館移往中國大陸,讓世世 代代的人了解八九一代追求民主的犧牲精神。 他說:“ 我們在香港更重要的就是要保留這個(六四)真相,希望用這個真相來挑戰中共封殺記憶的 做法。希望新的一代年輕人、大陸的遊客明白真相。我們也希望未來他們在中國爭取民主,將八九 民運的精神繼承下去。” 當年作為記者曾採訪八九民運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這個紀念館雖然很小, 但是它的作用可以說是星星之火。 他說:“ 從官方角度,他們老是希望不要再提六四了,但是六四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個傷痛。這個 永久的紀念館可以保持歷史的真實,然後慢慢地星火燎原,讓大家不要忘記歷史。” 海外民運人士、民主中國陣線主席盛雪與幾位香港民主人士一起,參觀了紀念館,並接受了多家傳 媒的採訪。盛雪表示,香港六四紀念館的開館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是今年紀念六四 25 週年活動 中至今最有歷史意義的創舉。 她說:“ 現政權走到今天,越來越沒有能力重新評價六四。六四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將來導致中國 整個社會形成骨牌效應的一個契機。香港能夠建這樣一個永久紀念館,是有這樣的歷史意義的。” 24 歲的莫小姐是六四紀念館的義工,她對美國之音表示,她感到非常有意義能參與其中,向參觀 者介紹六四的真相。 她說:“ 這樣可以幫忙傳出這個六四的整個事件,發生呀、經過呀,希望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幫忙 傳遞這方面的訊息給不同的人,包括內地人、旅客呀,還有香港人知道。” 結伴參觀和了解六四紀念館的葉小姐和王小姐是浸會大學的新聞專業學生,她們對美國之音表示, 通過參觀了解六四的真相,希望中國政府能正視自己過去,糾正錯誤,否則就沒有資格去批評日本 不正視自己過去的歷史。 她們說:“ 畢竟六四許多學生犧牲了嘛。我覺得,如果是錯的就要承認,就像德國人也承認自己的 歷史錯誤,中國也要這樣。否則這就好像日本一樣。我也覺得這里說日本她不承認那個歷史的錯誤。 你天天去譴責他們,但是自己的政府也沒有反思,這樣好像不太好。” 六四紀念館分常設和專題展覽,主要以圖文、看板、錄像、互動投影、北京城模型和大型地圖等, 展現民運期間一些重要事件的發生地點。紀念館還設有影視室、圖書閣以及設有 6 尺 4 高的民主女 神雕像的拍照區。由於紀念館空間有限,紀念館將會實施人流管制,每半小時安排約 40 人入內參 觀。 多家以北京和上海為基地的歐洲和日本傳媒專門派記者和攝制組前來報導六四紀念館的開館活動。 也有來自深圳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學生專程趕來參觀,並表示通過“ 翻牆” 得知六四紀念館開幕的消 息,希望看到真實的歷史照片和錄像,認為八九民運是愛國民主運動,希望能夠平反。 不過,在六四紀念館的馬路對面,近 20 位來自多個親北京團體的人士抗議六四紀念館,擺設街板 展覽,呼籲揭示有所謂市民殺害解放軍的“ 六四真相” ,認為政府鎮壓有理。其中一些成員高喊口號, 並一度與參觀紀念館的市民互相指罵,警方派出 3、40 位警察到現場戒備,將雙方分隔開。


2014 年 4 月 25 日 香港六四紀念館保存中國民運記憶 http://cn.n ytimes.com/china/20140425/c25museum/zh-hant/ 1989 年 4 月,數萬名年輕抗議者聚集在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要求獲得更多政治自由, 杜絕腐敗。在 6 月 3 日晚間到次日凌晨的時間裡,政府動用坦克和軍隊清場,抗議活動以流血事件 告終。大多數估算數據顯示,清場行動導致成百上千人死亡。 這個共產主義國家仍然在設法讓八九民運及相關鎮壓行動免受公眾審視。但一座永久性紀念館將於 本周末在香港開館。立法會議員、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簡稱支聯會)主席李卓人 (Lee Cheuk-yan)表示,籌建者希望,該紀念館會保留有關天安門抗議活動的記憶,「延續中 國的民主之戰。」 李卓人表示,六四紀念館位於旅遊熱點尖沙咀的一座辦公大樓的五層,儘管業主委員會威脅要提起 訴訟,但這個佔地 800 平方英尺(約合 74.3 平方米)的紀念館仍將於周六開館。該委員會稱, 利用辦公樓開辦展覽的行為違反了房產契約,參觀者的湧入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導致兩部電 梯不勝負荷。「我們擁有各種法律支持,」李卓人說,「因此,我們有信心,我們能夠面對法律挑 戰,而這個永久性紀念館即將揭幕。」 北京市宣布戒嚴之後,相關人員於 1989 年 5 月成立了香港支聯會,以支持中國的民主運動。支聯 會每年都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紀念活動,之前曾舉辦過有關八九民運的臨時展覽。但李卓人 表示,這將是世界上首家以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為主題的永久性紀念館。 這個迷宮般的紀念館的牆壁上展示了記錄民眾抗議活動始末的文章、照片和視頻,在被罷黜的中共 總書記胡耀邦於 1989 年 4 月 15 日去世後不久,抗議活動爆發,在遭到鎮壓後於 6 月 4 日終結。 展品包括學生們在天安門廣場豎立的民主女神像的複製品,複製品高達 6 英尺 4 英寸(約合 1.93 米);「天安門母親」組織創始人丁子霖的故事:她 17 歲的兒子在鎮壓行動中被打死;以及那張 標誌性照片:一個年輕男子隻身擋在廣場附近的一排坦克前。 在內地,大多數有關六四事件的信息都遭到審查。相關詞語不斷被從網絡清除,比如學生領袖的名 字。 而在香港,有關六四事件的討論卻非常開放,而且往往非常激烈,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於 1997 年回 歸中國,之後還保留了相當多的公民自由。自 1989 年以來,支聯會每年都會舉行燭光守夜活動, 吸引數萬名支持者參加。 「很多內地人被迫刪除有關六四的記憶,」李卓人說。「這個紀念館想做的就是向年輕一代、向內 地人傳遞信息,這樣他們就可以將信息帶回大陸。通過讓他們了解實際情況,他們就會對共產黨感 到不滿—— 這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竟然會朝自己的人民開槍。」 「我們覺得他們了解情況後,會採取行動,」他說。「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內地人能與我們一 起為民主而戰。」六四紀念館計劃在內地遊客的聚集區散發傳單,鼓勵他們購買並帶回存有六四大 屠殺文檔的 U 盤,以傳播信息。 「這不是被禁止帶入內地的六四 T 恤衫,」他說。「這只是一個 U 盤。我覺得海關不會仔細檢查 行李,設法找到這個東西。」 4 月 11 日,上海海關官員要求香港議員梁國雄(Leung Kwok-hung)交出與天安門廣場運動有


關的 T 恤衫及其他物品,當時他準備訪問內地,與中國的官員會面。梁國雄,綽號「長毛」,是香 港立法會中有名的反對派議員。梁國雄拒絕交出物品,並搭乘飛機返回香港,拒絕參加會議。 對於該紀念館在中國熱門的微博服務網站新浪微博上的推廣活動,李卓人已經想出了一些避免審查 的辦法。 「我們不必把它稱作六四紀念館,」他說。「我們可以稱之為歷史博物館,一個中國歷史博物 館。」

2014 年 04 月 24 日 【有線新聞】法團指六四紀念館違契訴諸法律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31322 支聯會六四紀念館所在大廈的法團指紀念館違反公契,決定採取法律行動,法團主席否認有政治動 機,又指打官司的費用會由他個人負責。 富好中心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巢國超解釋,對六四紀念館採取法律行動,主要是考慮對人流增加,會 令業戶和訪客面對的安全風險提高,他指如果增聘保安員對其他業主亦不公平,而今次法律行動的 費用,會由他個人支付,並強調背後沒有政治動機或接受其他人的資金。 業主立案法團指在法律訴訟有結果前,不會阻礙紀念館在大廈內運作。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明會對法律行動作出抗辯,又強調紀念館會做好人流管制。

2014 年 4 月 20 日 【BBC 中文網】楊建利被拒入境香港參觀六四紀念館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4/140420_hongkong_tianan men_dissident 流亡美國的中國民運人士楊建利再次被香港拒絕入境,他對 BBC 中文網說,他認為這顯然是來自 北京的決定。 楊建利應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邀請到港出席全球首家「六四紀念館」試展活動,星 期六(4 月 19 日)晚間從台北飛抵香港後一直不獲放行,香港入境處至星期天(20 日)凌晨作出 了遣返決定。 楊建利曾因被控犯有間諜罪被中國當局判囚五年,於 2007 年 4 月獲釋,此後曾數度赴港失敗。 香港入境處接受媒體查詢時拒絕評論為何拒絕楊建利入境,也沒有回應香港有否所謂民運人士入境 黑名單。 但是楊建利對 BBC 中文網說,這次被拒絕入境說明香港存在「入境黑名單」,然而這是來自北京 的名單,是北京在違反香港《基本法》干涉香港事務。 協助楊建利的香港支聯會成員,民主黨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律師對 BBC 中文網說,香港機場的入境 處官員是以「公眾利益」為理由拒絕楊建利入境。對此,楊建利提出了書面投訴。


四度闖關 曾經參與 1989 年「六四」天安門學運的楊建利先後在 2008、2009 和 2011 年試圖入境香港, 但均不成功。這次是他第四次嘗試進入香港。 李卓人:民運人士赴港紀念六四「不容易」。 楊建利對 BBC 中文網說,他在星期六晚間搭乘中華航空公司客機抵達香港後,香港入境處邊檢人 員查核其護照時稱不能馬上讓他入境,繼而把他帶到一個房間內問話。 楊建利表示,他仍然持有中國護照,按照規定可過境香港,逗留七天。按照其描述,楊建利與關員 在此行屬於入境還是過境的問題上各執一詞。 何俊仁對 BBC 中文網說,他在接近 22 時(格林尼治標凖時間 14 時)接到楊建利以 WhatsApp 通知已被攔截,約 25 分鐘後告知已向入境處要求尋找律師協助,並要求讓何俊仁進 入機場禁區。 但是,何俊仁稱,邊檢人員多番拖延後才讓他進入禁區,直到星期天凌晨過後才得以跟楊建利會面。 何俊仁說,楊建利對他稱,上次赴港被拒時曾有「說非常標凖的北京話的人」在談話室外跟香港入 境處人員交談,隨後就下達了遣返的決定。因此他們認為香港邊檢人員曾向「北京或內地駐港官 員」請示。 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對 BBC 中文網說,楊建利再度被香港拒絕入境,說明了中共當局對「六 四」事件 25 週年的敏感。 他還說,一些民運人士曾表示希望能到香港出席「六四」25 週年紀念活動,但看來也是「不容 易」。 香港入境處回應媒體查詢時稱,該處處理每宗入境個案時,都依據香港法律和現行入境政策,按個 別旅客的情況和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作出批准或拒絕入境的決定。

2014 年 04 月 20 日 【蘋果日報圖輯】尖沙嘴六四紀念館今試業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0420/52400185 斥資 976 萬元、支聯會設於尖沙嘴的永久六四紀念館,周六(26 日)正式開幕,今日起以試業形 式讓傳媒參觀。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指,紀念館現時仍在執漏階段,但預料周六可如期下午 4 時正式 開幕。 館長林漢堅指,紀念館設計成迷宮般,象徵當代中國人的迷茫,而空中會吊放一個倒轉的天安門廣 場模型,比喻中國顛倒歷史,更有「二十五年來說六四 - 變與不變」,紀錄特首梁振英,立法會主 席曾鈺成等左派人士在六四前後的言論。 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主席關卓中今早亦有出席。他表示,6 月 3 日加拿大國會將有記者會,邀請 3 名六四見證人講當年真相,亦有一位議員提出毋忘六四動議,是繼六四 10 周年及 20 周年後, 第 3 次提出。 支聯會早前將一座由本港藝術系畢業生製作、高六呎四吋的民主女神像,運送到六四紀念館擺放。 該民主女神像耗時 3 星期製作,而製作所用的石膏,與 1989 年天安門豎立的女神像一樣,期望藉


此讓市民感受到六四精神。

2014 年 4 月 19 日 【明報專訊】六四紀念館立民主女神像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News=84cb73b00da00f9f9d46f1ba0d8843af15c4f0b9e91e1 d3386e24338b92e27 25 年前,北京大專學生製作的民主女神像豎立於天安門廣場;25 年後,香港的藝術系畢業生仿造 一尊 6 呎 4 吋高的民主女神像,安放於六四紀念館,象徵民主精神不滅。昨日女神像由工場運往尖 沙嘴的紀念館,由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豎立於展館內,作為展覽的終點。李卓人稱希望市民看完展覽, 在最後能看到「民主的盼望」。展館將於明日試展一日,並下周六(26 日)正式開幕。 大專生製作 6 呎 4 吋高 女神像由 6 名專上院校的藝術系畢業生花 14 天製作,6 人分別來自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及香港藝 術學院。參加製作的阿珍表示,女神像高 6 呎 4 吋,象徵六四;儘管石膏較脆弱,搬運時會有損毁, 但仍模仿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以石膏製作雕像。 女神像昨晨由支聯會搬到尖沙嘴富好中心的六四紀念館組裝,其腰部及頭髮有石膏剝落,由製作人 員即場修補。 明日試展 下周六開幕 李卓人透露,計劃在廣東道等遊客熱點派發宣傳單張,向內地遊客宣傳六四紀念館。紀念館會出售 儲存了八九民運圖片及短片資料的 USB 手指,方便遊客攜回內地,藉此將六四事件的真相帶到內 地。 至於六四紀念館所在的商廈,有其他業主擬循法律途徑控告紀念館或違反大廈公契,李認為事件屬 政治打壓,支聯會購入單位時已徵詢律師意見,一旦開庭審訊,仍有勝算。

2014 年 04 月 18 日 【有線新聞】六四紀念館豎立民主女神像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30974 將會在下星期六正式開放的支聯會六四紀念館今天豎立民主女神像,支聯會表示,有信心法團指他 們違反大廈公契的官司,不會影響開幕日期。 這個六呎四吋高的民主女神像正式豎立在六四紀念館,連同火炬及底座,整個女神像有八呎九吋高, 即使裝崁完成,工作人員仍然要在不同位置修補。 這個民主女神像由六名大學藝術系畢業生用石膏造成,用了兩個星期才完成,特別設計到像迷宮一 樣的展館仍在裝修中,除了民主女神像,還會有其他展品。 紀念館將於下周六正式開放,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即使大廈法團真是會控告支聯會違反大廈公 契,他們已諮詢法律意見,有信心不會影響開幕日期。


2014 年 4 月 17 日 【明報專訊】天安門母親尋天安門母親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News=7dee8be6a231002bdffc212fa610002bf7cd195c38230 03af7d50a1e08e30037 六四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不少死難者的家屬已屆耄耋之年,部分更帶着遺憾和不忿離開人世。 「天安門母親」有見近年離世的難屬愈來愈多,半年前開始一次穿州過省的探訪之旅,5 名母親探 訪了 21 個家庭,寫成《探訪紀實》,是 25 年來首次。「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形容「這是 一次曠世罕見的沉重旅行,是心與心之間的直接碰撞與交流」,這些珍貴的文字和錄像資料,將在 本月 26 日正式開幕的六四紀念館展出。 負責今次探訪的天安門母親成員尤維潔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過去與難屬的聯繫,由不同成員負責, 較多聯繫的大約有 100 個家庭,多數居於北京,過去一直未有緊密聯繫其他省市的難屬,「他們 有些人,曾經個別到北京探望我們,但整體跟他們談當年,和這些年來的想法,是沒有做過,大家 都覺得應該做」。 5 母親探訪 21 難屬家庭寫成紀實 去年 10 月起,5 名 50 多至 60 多歲的媽媽,分為 3 小組,尤維潔與吳麗虹南下廣東、廣西及四 川;尤再聯同郭麗英到訪中部的河南、湖北、江西;尹敏及張彥秋則北上到遼寧和內蒙探訪。她們 走訪過大城市,亦深入過山區,一共探訪了 21 個家庭,事後寫成《探訪紀實》,當中包括 17 篇 訪問。 尤維潔形容,很多難屬生活很艱難和苦悶,看到她們來訪,彼此手握着手,侃侃談起當年,每個難 屬都哭成淚人,「外地的難屬是很分散,他們覺得沒有人關心,沒有人跟他們互動,所以我們談起 當年情況,每家都流着眼淚跟我們細說」。六四時丈夫楊明湖被打死,多年後尤維潔心情已平復, 但這次旅程再次觸動她內心傷痛,「我本來眼淚已流乾,也看破了很多事情,但跟這些難屬一起, 大家再談當年的事情,我自己也很觸動,也與他們感同身受」。她承認這也可能重新揭開他們的傷 口,「我知其實是將他們的傷口打開,我自己都覺得是非常不人道,但是為了歷史的見證,我們必 須要這麼做。每次離開時,我們都叫他們好好保重,好好的活下去,一定能最後看到解決的一天」。 為見證歷史 必須重新揭開傷口 尤維潔她們看到當年學生的父母,很多已行動不便和患病,也有家庭連墓碑也無錢建。「到訪農村 貧困家庭,給我感受很深,她們撫養孩子很不容易,死了孩子,對他們來說是難以修復的創傷。」 另一探訪成員張彥秋形容,與外地難屬見面,猶如久別的親人,「我們一同想起逝去的親人,淚流 在一起。回到北京已多日,我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傷痛令她們追究六四責任的心更堅定﹕ 「新一屆政府不能對 25 年前的大屠殺所造成的人間悲劇熟視無睹。歷史不容掩蓋,往事並不如煙, 公道自在人心。」 這些珍貴的紀實文字、照片和錄像已交給支聯會,準備在本月 26 日正式開幕的六四紀念館展出。 《明報》會由今天起,陸續刊登部分文章的節錄和照片。

2014 年 4 月 10 日 【明報專訊】法團通過聘律師跟進六四館 兩業主包起費用支聯質疑涉包攬訴訟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Page=1&News=84cb73b00da01f9f9d46f1ba0d8853bf15c4f0 b9c90e0d0396e24338b92e27 支聯會在尖沙嘴商業大廈設永久六四紀念館計劃遇挫折,大廈九成有投票的業權份數贊成聘請律師 跟進,佔全幢商廈業權 75%。昨晚業主大會期間,法團主席巢國超被指曾揚言會與另一業主承擔 涉及法律訴訟的「所有費用」,支聯會副主席麥海華質疑此舉是否涉及包攬訴訟,並表示紀念館仍 會如期在本月 15 日試展。 律師:未聞可禁「預計滋擾」 律師黃國桐指出,任何人出錢幫他人打官司,可能違反包攬訴訟罪行。他又說,法團提出紀念館可 能造成滋擾,但根據普通法,滋擾是實際出現後才有理據提出訴訟,例如申請禁制令,未聞法庭會 處理「預計會有滋擾」的案件。 位於尖沙嘴柯士甸道 3 號富好中心 5 樓的六四紀念館,2 月底收到法團發出的律師信,指紀念館違 反大廈入伙紙及公契。昨晚法團在 1 樓法團主席巢國超的寫字樓召開業主大會,議決是否「聘用律 師事務所代表本法團處理有關支聯會違反大廈公契及入伙紙之法律訴訟的一切事務」。 九成投票贊成 佔 75%業權 全幢 18 層加地下共有 72 個業權份數中,63 份出席,在投票的 60 份中,54 份即九成贊成聘用 律師處理,6 份反對。以全幢計,75%業主贊成聘用律師處理訴訟。會後多間傳媒希望採訪巢國 超,但據了解他在大廈後門離開,其後無法與他聯絡。 支聯會﹕如期本月試展開幕 支聯會副主席麥海華會後表示,會上已向業主解釋支聯會日後一定會控制人流及維持秩序,但有業 主仍表達憂慮,擔心人流太多造成不便,他引述有業主質疑為何支聯會在上址設紀念館,事前不通 知業主,麥則反駁,質疑法團為何不先溝通便出律師信。 麥海華引述,投票後巢國超在會上承諾,他與 7 樓業主會承擔法律訴訟的「所有費用」,其他業主 不用付錢。麥質疑此舉可能涉及包攬訴訟。據土地註冊處資料,7 樓業主為萬里機電工程有限公司, 股東及董事為盧仲賢及盧展鵬。本報本周一曾到上址,該公司有辦公,但職員稱負責人離港公幹。 麥海華說紀念館會如期本月 15 日試展,20 日正式開幕,「除非被禁止做任何嘢,否則我哋會繼 續開放紀念館」。

2014 年 04 月 08 日 【商業電台】潘小濤:香港容不一個六四紀念館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audiocolumndetail.aspx?itemid=710026 經過兩年的籌款及籌備,支聯會斥資 976 萬元購入尖沙嘴一座商業大廈的單位,作為六四永久紀 念館,原定本月 20 日開幕,但支聯會早前收到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的律師信,指紀念館違反大廈公 契的「辦公室(office)」用途,又指紀念館可能引來大量記者、警察、支持者和反對者等,會滋 擾其他業主,違反公契中「不可在大廈內進行有滋擾性或非法活動」條款,要求支聯會放棄。 與紀念館性質相近的展館或展鎖場,在城中多不勝數,是否都與「辦公室」用途不符呢?至於滋擾, 與六四紀念館性質相近,也有類似的記者、支持者、警察、反對者問題的,有各黨派及工會的會址, 甚至一些極具爭議性團體也應該有類似的問題,相信他們的大廈公契也有類似條款,卻從未聽聞這


些政黨及團體被勒令搬走。 至於擔心人流增加造成滋擾,更是無稽之談。首先,是否會有那麼多人湧去參觀,這是一個很大的 問號。其次,即使有很多人來,也不一定就是滋擾,否則那麼多傳銷公司、禮物換領公司經常大排 長龍,早就該關門大吉了。 可以說,法團的那幾項理由都十分牽強。更大的問題是,今天的香港竟然容不下一個六四紀念館。 事實上,但凡關於六四的東西,無論是民主女神像,還是國殤之柱,想找一個永久放置的地方,都 受到百般阻撓,最後在大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才可放置在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但也都只是暫時的。 而每年六四的維園燭光晚會,近年也受到不少小動作的打壓。 很明顯,來自北京的強大壓力下,紀念六四的活動空間愈來愈小。一葉而知秋,六四是香港命運的 分水嶺,而紀念六四的活動更是香港政治自由度的溫度計,如果連紀念六四的活動也日漸困難,則 可見香港民主自由的空間有多大了!

2014 年 04 月 08 日 【蘋果日報】富好中心人流如鯽封殺六四館無理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08/18682959 六四紀念館受業主立案法團阻撓,其所處的大廈原來是手機拍賣「鐵竇」,即使是平日下午也人流 如鯽,每小時有過百內地人出入,反證紀念館會帶來人流、滋擾鄰居的指控莫須有。該大廈業主立 案法團主席巢國超兄長、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副會長巢國明表示一切有待周三業主大會定奪。 手機拍賣旺場 設於尖沙嘴柯士甸路富好中心的六四紀念館,預計本月開放,卻遭法團以帶來訪客、滋擾其他用戶 為由阻撓。本報記者昨午到訪該大廈,粗略計算每小時有過百人出入,當中絕大部份是操普通話的 內地人,揹着斜膊袋聯群結隊上樓,大部份人不回應記者提問,亦有人表明由內地來港。 據了解,柯士甸路多幢商業大廈定期舉行手機拍賣,不少內地手機商在大廈間左穿右插,物色心水 貨品,富好中心是其中一個旺場,記者昨午兩度乘坐升降機,身邊全是內地人。 記者到訪該大廈一樓、由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巢國超任董事的維雅製衣廠有限公司,但接待人員指他 不在辦公室;其兄巢國明昨日回覆本報時則表示自己並非法團成員,對事件並不清楚,一切有待明 天業主大會後決定,記者問他是否憂慮紀念館造成不便,同樣不置可否。

2014 年 04 月 06 日 【有線新聞影片】六四永久紀念館疑違反公契用途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30091 支聯會計劃在尖沙咀商業大廈設立六四永久紀念館,大廈法團指紀念館可能違反大廈公契用途。支 聯會主席李卓人說,單位用作紀念館在法律上站得住腳,有線新聞台暫時未能聯絡法團回應。 設於尖沙咀富好中心的六四永久紀念館計劃本月開幕,現時還在趕工。永久六四紀念館仍然在裝修, 現埸有不少的建築工具和材料都擺放在地上,不過能否永久設館仍然有變數。 支聯會表示,2 月收到業主立案法團律師信,大廈內亦貼出法團的通告,指紀念館用作「展覽」, 違反公契的「辦公室」用途,又指紀念館可能引來大量記者、警察等滋擾其他業主,要求支聯會放


棄在該處作紀念館。法團星期三會召開業主大會,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會派代表出席,又認為紀 念館並沒有違反公契。他表示,展館開幕日期不受影響,不猜測背後有否政治壓力,會做好人流管 制,減低對其他業主的影響。 大廈業主立案法團主席本身是一樓一間公司的負責人,記者嘗試找他,但沒有人應門,之後又致電 聯絡法團,管理處職員接聽。

2014 年 04 月 06 日 【明報專訊】館長﹕內設「草地」體驗廣場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 SpecialsID=282&News=8ccb73b00da01f9f9d46f1ba0d88438f15c4f0b9c92e2 d0396e24338b92e27 專辦文化展覽的策展人林漢堅去年底臨急受命,為六四永久紀念館訂立展覽概念和設計,當他得知 選址是實用面積僅 800 呎的商廈單位時坦言難做。為了製造空間感,他採用迷宮設計,在中央展 區設置「草地」,市民可坐下與導賞員分享體驗當年天安門廣場情况。他說,這個館將是罕有的行 動主義博物館,「一般博物館都是整理歷史,但這博物館是開創歷史,職能是推動平反六四」。 六四紀念館的現場,目前仍是裝修中的單位,林漢堅帶記者模擬了一遍將來的展覽﹕走出升降機, 進入六四紀念館時,即有燈光投射在市民身上;當他們離開時,會發覺原來射燈透射「平反六 四」4 字,寓意中國出路,只有平反六四,建設民主中國。 互動模擬坦克開進天安門 巿民到時率先參觀的是歷史廊,除了有六四事件相關資料,會有官方和學生的說法,還有黑板給市 民寫上自己的看法和話語。之後是到影視室看影片和交流意見,影片主題定期更換,開館時會播放 天安門母親講話錄像。逗留 30 分鐘後,便會走到中央展區,投射設備在桌子上投影出 Google Earth 天安門廣場情况,可以互動模擬坦克開進天安門廣場情况;桌子櫃內也有六四的相片。 倒吊天安門 寓顛倒是非 館的中央會有「草地」,大家可坐下體驗廣場討論氣氛,還吊着倒轉的天安門,寓意中共顛倒是非 黑白。離開中央展區後便會進入專題展區,首個專題展覽,是列出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前特首曾蔭 權、特首梁振英和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對六四態度前後變化。 最後,經過漸漸收窄的「六四體驗」通道,走到出口前的拍照區,可以與逾 6 呎高的民主女神像拍 照,也可看圖書。 林漢堅說,紀念館不是要人來朝拜,而是將歷史資訊變成市民空間,教育市民,令他們自動自覺以 行動爭取平反六四。

2013 年


2013 年 12 月 22 日 【蘋果日報】「中共主權下的唯一」千呎六四永久紀念館豎民女劃區供反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22/18561766 六四紀念館的燭光將永遠燃點!經過兩年多時間籌備,於中共主權下首個永久六四紀念館終於可趕 及在明年六四事件 25 周年前開幕。佔地 1,000 多方呎的紀念館預計會分成多個區域,讓參觀者 了解六四事件真相、悼念六四死難者。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冀望,六四紀念館的設立,可為平反六四 播下更多種子。 明年 4 月中正式開幕的六四紀念館,座落於尖沙嘴一幢商業大廈內,毗鄰香港歷史博物館,建築面 積 1,000 多方呎,實用面積約 800 方呎。 將來六四紀念館從入口處開始就展出有關六四的藝術品,館內更會豎立一尊重新製作、高六呎四吋 的民主女神像,以及一座六呎闊、十呎長的北京城模型,配以主題為「毋忘六四,呼喚良知」的常 設展覽,讓參觀者認識六四的前因後果。 此外,館內更設有工作坊、電腦閣、圖書閱覽區和靜思區等,供團體租用作研究會、參觀者瀏覽六 四事件的相關資訊、閱讀相關書籍及表達感想或意見等。 李卓人表示,紀念館是「中共主權下唯一的六四紀念館」,相信對傳承六四真相起着很大作用,因 為從過去兩年開設臨時紀念館的經驗所見,不單止有本地中學的師生到場參觀,作為通識教育的一 部份,在內地禁制歷史和真相下,不少內地同胞更會特意從家鄉遠赴臨時紀念館參觀,故永久紀念 館可為內地人提供一個「感性回應、理性反思」的地方。 今次支聯會斥資共 976 萬元購入上述物業,已繳付約 600 萬元首期,未來仍然要每月供款約二萬 元。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稱,單位內的空調、電線和窗戶等都需要更換或維修,估計裝修費約需 50 萬至 100 萬元,因此支聯會仍然需要繼續籌款,例如明年農曆年年宵在維園擺設攤檔,售賣有 關六四的紀念品。 李卓人亦指出,雖然去年獲天安門母親捐出有子彈孔的頭盔,但希望明年紀念館開幕後,有更多展 品可供市民參觀,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為紀念館徵集文物,同時亦要招募導賞員,以及資訊科技、設 計、藝術家等不同方面的專才,為紀念館開幕做準備。 六四紀念館每年的營運費用預算約需 80 萬元,李卓人表示有需要向入場人士收取費用,但相信每 張門票不會多於 20 元。他又宣佈,明年六四事件 25 周年的口號是「平反六四,戰鬥到底」,鼓 勵要繼續努力,爭取平反六四。

2013 年 12 月 21 日 【有線新聞影片】支聯會在尖沙咀建六四紀念館 支聯會在尖沙咀購買物業建立六四紀念館,預計明年四月開幕。 紀念館面積一千三百多呎,支聯會計劃將來在該處展出一些內地民主運動的文件,以及舉辦工作坊 和研討會,並會豎立一尊重新製作的民主女神像,支聯會為建館籌募所得六百萬元用來支付單位的 首期,日後連同供款與營運費,估計每年開支約需八十萬元,所以紀念館會向參觀人士收費。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422740


2013 年 07 月 17 日 【美國之音】香港支聯會第二屆六四紀念館閉幕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hk-second-june-4-memorial-museumclosing-20130717/1703584.html 香港支聯會設立的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最近閉幕,主辦單位表示,3 個月的展期吸引 23,000 人 次參觀,較去年增加 15%,不過大陸遊客增幅不多,目前正籌款設立永久六四紀念館。有來自大 陸的參觀者表示,港人持續關心六四有助推動北京當局平反六四。 香港支聯會去年首次在九龍深水涉設立臨時六四紀念館,一個半月吸引接近 2 萬人次參觀。今年支 聯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合辦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地點在九龍塘城大校園內,展期延長一倍 至 3 個月,吸引 23,000 人次參觀,較去年增加約 15%。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今年參觀人次的增幅主要來自很多學校組團參觀,共有 67 個中學、9 個大學及 18 個民間團體。總結今年的經驗,李卓人認為,往後六四紀念館可以進入 校園,在學校裡深化六四的民主教育。 李卓人說:但當然另一個就是內地(大陸)人都會有來參觀,但相比於去年我們在深水涉,我們檢討 過可能深水涉比較人流大陸遊客比較多些去的地方,大陸人會比較多些,但這裡(城市大學)當然是 大陸的大學生以及香港本地有習慣來城大的人就會多些,所以我想地點都是有關係。 李卓人表示,支聯會正籌款設立永久六四紀念館,目前已籌得接近 60 萬美元,尚未達到 65 萬美 元的目標,不過明年會繼續設立六四紀念館。至於成立永久六四紀念館,除了資金,選址也是一大 難題,因為香港市區的樓價非常高,但如果設在偏僻的地方,很難吸引人流。李卓人認為,設立六 四紀念館有兩方面的作用。 李卓人說:一方面是針對香港尤其剛剛年輕一代有通識教育的需要,針對這一班中學生,很多來六 四紀念館,很適合他們去認識歷史史實。另一方面,當然我們希望內地(大陸)遊客方面也多些。我 想總結這兩年,這兩個對象我們一定要抓緊,也繼續要針對這兩個對象做多些工作。我相信這個價 值是很大的,很多人來過之後,會對六四有個認識之後,他們也覺得很大的感慨,覺得竟然原來他 們都不知道,中共曾經對自己的人民開過槍,我想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覺醒。 來自廣東惠州、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六四紀念館參觀者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1989 年六四事件發 生時,他 30 歲,對六四事件印象深刻,所以一直有關注。 參觀者說:其實六四前就不是封得很厲害,斷斷續續看香港電視新聞,最少透過香港電視新聞看到 斷斷續續的事情,很過份、很過份的事情。 記者:即是政府做得很過份。 參觀者:很過份、很離題。 這位參觀者表示,過往只要時間許可,他曾經到維園參加過幾次六四燭光晚會,這次在朋友介紹下 參觀臨時六四紀念館,不過他最希望看到的 1989 年 6-4 當晚、解放軍在天安門廣場開槍的錄像, 紀念館內看不到。 參觀者說:就是人想知道真相、人有良知,兩件事情就得了,不需要說其他。 由中國雲南到香港參加交流團、化名阿中的遊客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在城市大學學生的帶領下 打算參觀臨時六四紀念館,可惜他們到達時,紀念館已經結束最後一天的展覽,他們只能參觀館外 的展板。阿中表示,六四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只是初中生,對事件的真相並不了解,父親雖然有從


外國傳媒了解更多當時北京發生的事情,但是沒有跟他討論。 阿中說:那個時候事實上我的父親他有在聽 BBC 跟 VOA,就是你們美國之音,所以他當時也很 想了解其中真實的情況是甚麼。因為他是經歷過文革的,經歷過文革的人事實上他們對於這個體制 的信任已經完全被摧毀了,他們不相信這個國家機器所作的任何的報道,但是又無從去了解真相, 所以那個時候,VOA、BBC 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並不是說他們就完全會相信國外的報 道,但至少他們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幫助他們了解完整的資訊,作出他們自己的判斷。 阿中表示,他讀大學時接觸到一群比他年長 10 歲,有經歷過六四事件的人,跟他們的交流,讓阿 中了解更多六四事件的真相。阿中並表示,中國幅員廣大,北京當局不可能完全封鎖民間想知道六 四真相的一股資訊暗流。 阿中說:民間社會是沒有辦法掌控的,所以大陸一直有一股暗流,大家想要去尋找真相,因為尋找 真相的渴望它藏在每一個人心裡,是沒有人可以抹殺,沒有甚麼東西可以剝奪的,那是與生俱來的。 阿中並表示,看到香港有很多人 24 年來仍然堅持傳達六四史實,讓他很感動,他相信港人持續關 心六四,有助推動北京當局平反六四。 參觀臨時六四紀念館的香港市民麥小姐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小時候在學校每年周會有提及六四 事件,但對相關史實了解不多。幾年前六四 19、20 周年的時候,香港報章很多專題報道,麥小姐 看了這些報道後,對六四事件有更多的了解,過去幾年都有參加六四燭光晚會,而參觀六四紀念館 對她也很有幫助。 麥小姐說:見到很多當年的報紙,都是一些很珍貴的資料,但我是來得比較接近閉館時間,所以不 是看到很多,我覺得是有幫助的。我覺得遲些可以成立一個永久的(六四紀念館)都好些,即是可以 不用只得一段短的時間,可以有空就過來看。 麥小姐表示,香港人持續 24 年關注六四事件,對推動北京當局平反六四有幫助,她認為中國要民 主發展,正視六四事件是很重要。 麥小姐說:有些人會陰謀論說,當時會不會有些外國的勢力去控制那些學生,影響、煽動,我覺得 就算當時真的有這些事情都好,無論如何不應該這樣去屠殺自己的人民。即是我最終覺得這個點是 這樣,我會覺得為何我們要堅持平反就是這樣。 與丈夫從香港移民加拿大多倫多 21 年的何女士,最近帶同一對在多倫多出生的子女回港,在朋友 介紹下參觀臨時六四紀念館,不過到達後紀念館已經關閉,只可以參觀館外的展板。 何女士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1989 年六四事件發生時她在香港,當時覺得很愕然,以往對政治 不聞不問的她,自從六四事件後開始關心政治及留意時事。這次雖然只能夠參觀臨時六四紀念館外 的展板,對她已經很有幫助,可以將一些史實向兒女講解。 何女士說:我沒有偏幫那一邊對、那一邊不對,就只是將過程、大概的過程同他們講解,留待他們 自己分析。 何女士表示,由於兒女都是在多倫多出生、長大,雖然有參加中文班學習中文,但閱讀中文始終比 英文慢,令他們參觀香港臨時六四紀館的興趣減少。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與何女士見面時表示,支聯 會正計劃今年 9 月在多倫多成立海外的臨時六四紀念館,到時所有展板的內容都會翻譯成英文,方 便海外華人認識六四史實。

2013 年 06 月 05 日


【蘋果日報】西環集中營:六四紀念館嚇親阿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05/18284974 今年六四燭光集會前夕有本土立場爭議,昨舉行之日更下滂沱大雨,但最終仍有 15 萬市民出席, 顯示港人平反六四之心不死,中共肯定絕不願意看到。有政界中人指,北京近一兩年對越來越多內 地人來港出席六四集會十分關注,擔心新一代透過香港得知當年屠城真相、以及八九年學生反貪腐、 對抗中共的歷史,預料支聯會籌建六四永久紀念館,勢必成中共最新打壓目標。 唔想內地遊客到訪 該政界中人指,中共自去年支聯會搞六四紀念館開始已不斷「收風」,想知籌建六四永久紀念館的 進度,包括籌款情況、選址等。該政界中人引述那些「收風」的「中間人」稱,北京不想香港有一 間六四永久紀念館,因為到時便不可只在每年 6 月,盡量「防止」內地人接觸六四資訊,而是要全 年防範,可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最「大鑊」是萬一六四永久紀念館成為內地遊客來港「到 此一遊」的熱爆「景點」,那更令中共頭痛。 有支聯會中人對季陶說,若非遇上樓價上升,他們早已拍板買永久紀念館會址,毋須現時才要籌更 多錢付首期,他們亦預計中共、特區政府必定會「搞」六四永久紀念館,預告指:「就算買到地方, 都唔會咁順利,特區政府一定諗方法阻我哋。」但支聯會相信香港始終是法治地方,「如果一切合 乎法例要求,唔信梁振英夠膽夾硬郁手」。

2013 年 05 月 13 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支聯會展示六四證物 http://www.d w.com/zh/%E9%A6%99%E6%B8%AF%E6%94%AF %E8%81%94%E4%BC%9A%E5%B1%95%E7%A4%BA%E5%85%AD%E5%9B %9B%E8%AF%81%E7%89%A9/a-16809812 香港支聯會首度公開六四遇難者遺物,盼能使更多人知道歷史真相。支聯會計劃在香港設立永久六 四紀念館,未來將大規模收集六四文物。天安門母親張先玲認為,重新評價六四是早晚之事。 六四事件 24 週年前夕,香港支援愛國民主聯合會(支聯會)週日(5 月 12 日)公開了六四死難 者王楠的遺物,其中包括他遇難時佩戴的頭盔、眼鏡、橫幅標語、絕食證明、死亡證明、火化證明 等,希望能讓香港及大陸民眾見證這段歷史。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表示,王楠的遺物是其母張先玲輾轉交給該會展示,是非常珍貴的六四事件第 一手文物。支聯會目前正在籌備興建永久六四紀念館,未來將在館中展覽這些六四相關證據。 "重新評價六四是早晚之事" 在六四事件中痛失愛子王楠的張先玲是"天安門母親運動"成員之一。她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由於 自覺年歲已高,因此將王楠的遺物委託朋友代為保管。這名友人在徵求張先玲的同意後,將物品交 給支聯會公開展示。王先玲說:"公開展示我也沒有意見,讓更多人看到實證的東西,更能讓大家 明白這六四是怎麼一回事。」 她回憶當年的情況時說,其子王楠在長安街附近被打傷後不治身亡,他和另外兩名遇難者的遺體被 埋在 28 中學門前,不久後屍體傳出腐臭味而被挖出。王楠因為年紀輕,而且身著軍服和軍隊皮帶, 被誤以為是戒嚴部隊,遺體被送往醫院,家屬必須取得公安局證明才能將其領回。 張先玲介紹說,王楠的頭盔上有子彈射穿頭部後所留下的彈孔,但當年公安局寫得是'在外死亡', 她在友人的陪同下曾經與公安局交涉,希望寫明是'中彈在外死亡'。


"但我到現在還記得,警察肯定是對開槍鎮壓這件事情很氣憤,他從桌上拿起一把手槍說,這樁事 情以後歷史會說清楚的,我現在只能這樣寫。醫院收到公安局的證明後,開立了另一張火化證明, 寫著'槍傷在外死亡'。" 她認為六四文物的公佈將有利於真相的調查,並使共產黨領導人們能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 "我個人認為重新評價六四事件是早晚的事情,因為歷史要還他的本來面目,我交給朋友的宣傳品 上面寫得很明白,大學生的口號主要是反對貪污。我覺得這個材料公佈出來後,首先可以看出學生 當時反對的是什麼,並不是要推翻共產黨,而是要反對貪污腐敗,要民主自由法治,這個有什麼不 對呢?" 缺乏系統性六四文物收集工作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介紹道,香港支聯會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都設置了 臨時的六四紀念館,館內收集了六四事件的相關資料,如今人們也希望看到關於六四鎮壓的實際證 據。 他表示,香港支聯會目前所收集到的六四證物有限,六四事件過後,人們並未預料事件"經過一代 人的時間還沒有平反",因此過去缺乏系統性的收集工作,也沒有公開全面的呼籲,請擁有六四文 物的人們能提供作為展覽用途。 "我們當然也擔心,有些受害人或北京市民已經沒有這些物證。現在呼籲收集資料,確實是有比較 大的困難,這是最大的挑戰。有些資料在內地,要把東西拿到香港比較困難,畢竟六四在大陸還是 不容許公開活動。" 蔡耀昌稱,支聯會希望透過今年的六四紀念活動籌集更多款項,目標最快在 2014 年建成永久六四 紀念館,屆時該會將展開大規模六四文物收集工作。

2013 年 04 月 17 日 【新唐人亞太台】六四紀念館開幕揭中共屠殺真相(NTDAPTV)http://ap.ntdtv.com/4 月 15 日是胡耀邦逝世 24 周年,臨時六四紀念館選擇在當天正式開幕。香港支聯會強調-今年以「愛國, 由真相開始」為主題,希望更多大陸人士瞭解中共屠殺人民的真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_vjw4PCjI

2013 年 04 月 15 日 【美國之音】設臨時六四紀念館香港支聯會與城大學生會合作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hong-kong-alliance-set-up-thesecond-temporary-june-4-museum-20130415/1641540.html 香港支聯會與城市大學學生會合作,設立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星期一在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 世 24 周年紀念日正式開幕。今年的主題是「愛國,由真相開始」,1989 年北京學運領袖周鋒鎖 最近曾經到紀念館參觀,以倖存者的身份為 89 民運作活的見證。 香港支聯會去年首次成立臨時六四紀念館,展出關於 1989 年六四事件及 89 民運的文物、錄像及 歷史資料,一個半月的展期,吸引接近二萬人次參觀,除了香港市民,也有大批中國大陸自由行旅 客,希望了解六四事件的真相。 支聯會今年與城市大學學生會合作,在城大校園內設立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星期一(4 月 15


日)在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 24 周年紀念日正式開幕。 今年的主題是「愛國,由真相開始」,展期為時三個月至 7 月 15 日結束,今次的場地較去年寬敞, 館外有展板介紹中國民運相關資料,館內則展出六四的文物及播放紀錄片,介紹六四史實,以傳承 真相。 支聯會副主席麥海華在開幕致詞表示,六四事件至今 24 周年,在中國大陸由於中共的控制,六四 事件諱莫如深,不能公開討論,在香港這個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上,應該珍惜言論自由的空間,尋求 真相,爭取平反六四。 麥海華說:所以我們的六四紀念館以「愛國,由真相開始」作為點題,因為中共所宣揚的所謂「愛 國愛港」是由其話事的,是以共產黨的利益立場劃線的,並以敵我矛盾思維看待問題,將不同聲音 打為異端,再以高壓和卑污手段予以打擊、監控、囚禁、收監、放逐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因此, 我們要繼續發聲,將真相傳揚開去。 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在星期一正式開幕前,有一星期的試館預展,據支聯會統計,共吸引超過 4,100 人次參觀,包括中國大陸遊客及交流團。 1989 年名列通緝名單、現在移居美國的 1989 年北京學運領袖周鋒鎖在預展期間到場參觀,他接 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看到當年六四事件的相片、文物,非常感慨。 周鋒鎖說:全球只有香港這個地方,有這麼多人關心、參加這個事業,而且我看到民主女神像,看 到很多以前的報道,這些史料,讓我想起當年我們所投身的就是那種為中國民主、自由這個理想所 奮鬥的日子,我真的感到很高興。我在這裡也看到香港各界,包括有年青人、老年人都願意關注這 個事業,的確是能夠保住中國民主、自由的火炬,起碼在這裡,這個火還是在燃燒。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在城大設立,反映學生願意與支 聯會一起,推動中國的民主改革,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為學生很多時都是社會的先鋒,而 89 民運也是由學生開始,當年的北京學運領袖周鋒鎖今年到臨時六四紀念館參觀,以倖存者的身份為 89 民運作活的見證。 李卓人說:其實周鋒鎖作為一個天安門廣場的倖存者,他來到香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關於發生 在天安門廣場、整個 89 民運發生的屠殺事件是如何。我很印象深刻的就是,當日他到臨時六四紀 念館,他真的拿著每幅相片介紹他認識的朋友給我們知道,那一位在甚麼地方怎樣被槍殺,有那位 的屍體是如何發現。我聽到他親身介紹,有一個 89 民運的經歷者來到,作一個活生生的見證,對 香港人來說,更加可以認識清楚這個歷史,從一個人的角度看到,其實 89 民運真的是很多人的犧 牲。 89 年香港學聯代表會主席林耀強出席第二屆臨時六四紀念館開幕致詞表示,1989 年 5 月他與多 位香港學生代表到北京聲援學運,親身見證當年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無限期絕食,不惜犧牲自己 的性命,爭取中國的民主自由。六四鎮壓發生之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為中國政府解說,不過,林 耀強認為,無論如何不應該歪曲六四事件的事實真相。 林耀強說:我很認同這裡的主題,今年的主題就是說由真相開始,24 年前可能有很多城大的同學 還未出生,但我想告訴大家,24 年前這場運動是一班無辜也是愛國的學生,為了中國更加進步、 更加民主而犧牲,而他們受到無情的鎮壓,歷史是要正視,我們也必須要堅持,平反 89 民運,追 究屠城責任。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會長李浩賢在開幕致詞表示,六四事件至今 24 周年,這 24 年裡中國的民主 反而更差。 李浩賢說:其實這 24 年裡面,人所爭取的在 89 民運之後,中共的極權是更加厲害,去對待一些


異見聲音,所以我們覺得我們在香港,特別是我們大學生,更加有一個責任,是一個必然的責任去 承繼、守護公義、守護真相。我們希望今次藉著臨時六四紀念館,將真相、訊息帶給廣大的市民及 學生。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正籌款設立永久六四紀念館,目前籌得接近 40 萬美元,尚欠接近 26 萬 美元,期望透過出售六四書籍和紀念品,加上一年一度的燭光晚會籌得餘額。

2013 年 04 月 15 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六四紀念館」香港開幕:愛國由真相開始 http://www.d w.com/zh/%E5%85%AD%E5%9B%9B%E7%BA%AA%E5%BF %B5%E9%A6%86%E9%A6%99%E6%B8%AF%E5%BC %80%E5%B9%95%E7%88%B1%E5%9B%BD%E7%94%B1%E7%9C%9F %E7%9B%B8%E5%BC%80%E5%A7%8B/a-16744553 對中國大陸封禁的"八九民運"、"六四事件"等內容,香港除一年一度的"六四燭光紀念晚會",去年 又開始開設"六四紀念館" ,彙集大量影像資料等,向公眾公開展出。支聯會擬建立永久的 "六四紀 念館",自去年起已籌得 300 萬港幣,尚需 200 萬港幣,因此至目前依然是臨時展館。4 月 15 日, 由香港支聯會和城市大學聯辦第二屆"六四紀念館"臨時館向公眾正式開放,本次主題為"愛國由真 相開始",據悉本屆"六四紀念館"公眾開放將至 7 月 15 日結束,預計本屆會有 5 萬人次參觀。 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蔡耀昌、香港城大教職員協會主席謝永強等人啟動週一的開幕儀式。 蔡耀昌向德國之聲介紹,這一天也是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 24 週年紀念日,中共在 89 年的開 槍鎮壓,使胡趙政改的腳步戛然而止,也將中國大陸國人的思想牢牢禁錮,因此在開館之前,他們 舉行了一個特殊的儀式,向位於城大的自由女神像和胡耀邦的照片敬獻鮮花。 該館向公眾開放展出、講座和其他互動活動。多位六四死難者如王楠、鐘慶、被鎮壓軍隊開槍射殺 再施以刀刺的中國人大學生吳國鋒等人的照片、鎮壓軍隊的子彈頭、八九民運時學生簽名 T 恤等皆 在展出之列,另在現場還播放《六四是怎麼一回事》和城市大學學生談對六四事件看法的短片等。 活動期間還將舉行系列的民運講座。蔡耀昌還向德國之聲介紹,在展出文物中,根據"天安門母 親"群體整理蒐集到的資料而繪製的六四死難者遇難地點圖格外引人關注。 "當權者希望將'八九民運'真相掩埋" 對於第二屆"六四紀念館"的主題"愛國由真相開始",蔡耀昌表示從 1989 年開始,中國官方不斷 將"八九民運"這場年輕學生的"民主愛國運動"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加上中國內陸封鎖信息,很多 公眾並不瞭解"八九民運"及"六四屠殺"的真相:"我們一貫認為,八九民運是一個愛國的民主運動, 而不是反革命暴亂。包括支持學生的民眾,不論是內陸的還是香港的,大家都是愛國的。" 他也指透過對"六四真相"的探訪,也讓港人正視自身的政治困境,去年中國政府欲在港推行"洗腦 式"的國民教育,遭到香港民眾大規模抗爭;而不久前,中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亮出 底牌"香港特首必須要愛國"。因此他認為,關於愛國的話題值得港人和內陸民眾共同探討,堅守並 直面真相的人是真正的愛國者:"(當局)有他們的一套愛國標準,就是不和中央政府對抗,我們覺 得愛國的定義不能任由當權者隨意界定,我們覺得任何人要愛國的話,一定要瞭解包括當代中國發 生的事情,你不瞭解怎麼愛國?很可惜在過去的 24 年來在內地中國政府和當權者一直希望將'八九 民運'的真相掩埋,我們就以真相為主題,希望多一些民眾看到真相,你來這裡來瞭解六四歷史,就 是希望瞭解真相,就是希望可以推進中國的進步,就是愛國。」 "再現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於官方的歷史" 蔡耀昌也介紹,照片、文件和影像資料等的收集是一個浩繁的工作,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些資料漸


漸拼成一個相對完整獨立於官方的歷史。原始文字、照片不說謊,而是對中國政府表示"沒有開 槍"和至今未公示死難者人數的有力回擊:"雖然現在所知道的不是全部,包括『天安門母親』群體 都還無法找到完整的資料,但是這些還是可以把當年鎮壓的情況再現出來。無論是透過地圖,還是 其它多媒體資料,我們都希望能讓來參與的朋友多瞭解歷史的真相。這也是我們向中國政府施加更 大的壓力、要求中國政府調查真相,追究六四屠城責任中的一步。" 目前已經在美定居的"八九民運"前學生領袖周鋒鎖近期曾成功入境香港,在紀念館中他不禁落 淚,"八九一代"的血與痛的記憶重被激活,他表示,"六四紀念館"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於公眾瞭 解 1989 年時解放軍的殘暴鎮壓行徑。他希望內地民眾能到港參觀,以面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真正 歷史。

2012 年 2012 年 06 月 11 日 【看中國】六四紀念館參觀者狂叉“ 鄧小平” 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2/06/11/455149.html?%E5%85%AD %E5%9B%9B%E5%B1%95%E5%93%81%E8%A2%AB %E7%A0%B4%E5%A3%9E%20%E2%80%9C%E9%84%A7%E5%B0%8F %E5%B9%B3%E2%80%9D%E8%A2%AB%E6%89%93%E5%8F %89%28%E5%9C%96%29 支聯會設立的臨時六四紀念館今日閉館,昨日仍有大批市民到訪,參觀者均希望日後有永久的六四 紀念館,讓更多港人及內地人了解六四真相。紀念館昨首次有展品被破壞,有人在展板上的鄧小平 圖像劃了多個“ 交叉” ,宣洩不滿,支聯會呼籲參觀者保持冷靜,不要作出破壞行為。 被破壞的展板位於館內民主女神像旁,上面印有一篇 1989 年 6 月 28 日《工人日報》剪報,報道 中第一句,就是當年下令血腥鎮壓學生的中央軍委會主席鄧小平,向屠城的戒嚴部隊說“ 同志們, 辛苦了!” 並附有鄧小平的相片,相片上清楚見到鄧小平臉上,被人用筆鑿了多個大孔,狠狠地劃 了多個“ 交叉” 。紀念館職員指由於昨日人流眾多,職員未有及時發現。 入場人次逾 1.5 萬 位於深水埗的臨時六四紀念館,今年 4 月 29 日開幕,累積入場人次逾 1.5 萬,當中約四成為內地 人。紀念館職員稱,昨天單日參觀人次破紀錄逾 1,500 人,高峯期逾百名市民要在場外排隊輪候 入場,今日會彈性處理閉館時間。紀念館關閉后,展品會暫存支聯會總部,支聯會希望趕及在六四 25 周年之前,籌得 500 萬元,購置約 2,000 呎工廈單位,設立永久六四紀念館。

2012 年 6 月 10 日 【亞洲週刊】香港六四紀念館拒絕遺忘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 id=1363762979452&docissue=2012-23 香港深水埗的「六四紀念館」搜集大量六四時期留下來的物品,為年輕人和內地遊客提供歷史教育, 讓民主形象長駐人心。支聯會募集捐款,計劃修建更大的永久性紀念館。 在熙熙攘攘、擺滿地攤的深水埗汝州街,有一棟不太起眼的唐樓,門口只拉起簡易橫幅做成的招牌, 寫著:‘ 六四紀念館’ ,懸掛在搭滿腳手架的外牆上。紀念館地址是汝州街二六九號二樓,共一百多


平方米(約一千平方英呎)。在五月二十七日香港「民主大遊行」的當日,迎來了八百多人次參觀, 對一個最多只能同時容納四十人的場館來說,有些不堪重負。從四月二十九日開館以來,已經迎來 六千人次。 走近屋內,迎面是一座和人等高的民主女神像,神聖、莊嚴地矗立在那裏,很容易讓人回想起八九 年那一幕,民主女神像和天安門前的毛主席像以前所未有的平等姿態遙遙相對,卻在最後被狠狠的 砸爛。但歷史的真相不是毀屍滅跡就能消散的,更多的民主女神像被建造和複製,成了民主的象徵, 駐扎在人們內心深處。 在這處簡易的臨時紀念館裏,分為五個部分:互動區、歷史牆、文物區、圖書閣、心意卡和禮品閣。 歷史牆記載了從四月十五日胡耀邦逝世後民運發生的經過。背景是維園的燭光,寓意薪火相傳,這 一直是原支聯會(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司徒華的遺願。另一道牆的主題是: 「腳印與戰叫—— 香港人與八九民運」,背景是八號風球的當日,香港百萬人冒雨大遊行的畫面, 對港人來說,這一幕彷彿歷史的定格。 在圖書閣裏,擺放著剛剛去世的民運領袖方勵之的大幅照片。除此之外,還有兩面牆,放著「六四 屠殺死難者」的照片,並標註了姓名。常常有中國大陸遊客問館裏的支聯會義工關於是否有遇難者 的問題,義工都會指指這道牆,有名有姓,還有許多圖書可以對照著驗證。 還有一處掛著許多泛黃的六四期間的舊報紙,義工李建英告訴亞洲週刊,很多都是市民保留下來, 捐贈給支聯會。掛在牆上的有《明報》、《文匯報》和《快報》,每日的內容幾乎都有六四的消息。 最廣為人知的是《文匯報》開天窗的那期,在社論上寫著「痛心疾首」四個字,並打了一個驚嘆號。 舊報欄裏還貼有當時香港各界人士共同發表的《聲明》,表達對北京當局的抗議和對愛國遇難同胞 的哀悼,並把候任特首梁振英的大名用螢光筆圈出來。李建英說,香港的參觀者非常關心的一個問 題是:為什麼當時義正辭嚴的官員,現在卻不敢表態?這種政治上的禁聲,讓港人無奈又氣憤。 從去年十二月開始,支聯會開始準備籌建六四紀念館。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對亞洲週刊說,在六四事 件二十三年之際修建紀念館的原因是,很多香港年輕人並不了解六四是怎麼回事,如果學校可以做 多點教育,學生則能加深對歷史的知曉程度,紀念館恰恰就提供這樣一個歷史教育的場所。 吸引內地遊客參觀 其次,香港每年有三千萬的內地遊客來港,而他們不少人本來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討論六四問題, 來到香港後,有這樣一處參觀之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料。李卓人說:「全中國目前沒有地方建 立過六四紀念館,填補歷史的空白相當重要。」 紀念館只用了四個月的籌備時間,其中很多都是得益於義工義務的幫助,包括房子的設計、民主女 神像的雕塑、紀念館還有很多九零後的義工。 李卓人說,臨時紀念館之所以籌備比較容易,是因為支聯會有許多經年累月保留下來的素材,包括 文物區展示的由當時香港記者帶回來的子彈頭、簽滿名字的雨衣,還有當時在天安門廣場留守到最 後的記者為了抵抗催淚彈所帶的口罩等等,在圖書閣裏珍藏著關於六四上百本圖書和當時珍貴的照 片,供參觀者翻閱。 然而,要修建永久性的紀念館就並非易事,初始資金就需要五百萬港元(約六十四萬美元),用於 購買房屋等固定資產。其次,如果紀念館一次容納八十餘人,面積需要二百平方米,比現在的臨時 紀念館大一倍。 對紀念館的建立,李卓人並沒有對香港政府寄予希望。在成立初期也被政府的相關部門詢問籌款是 否申請、有沒有公共娛樂牌照。李表示這並不是娛樂場所,所以不會申請。在此之後,紀念館順利


開張,到現在一個月的時間已經籌集到七萬餘元的募捐。李表示,會在六四維園的當日活動上,呼 籲大家捐款,希望能在二十五週年之際建成永久紀念館。 五月二十八日下午,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中五年級的一批學生到紀念館參觀,義工馮 愛玲表示,已經有十幾所學校預定時間參觀紀念館。何同學說,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六四,以及趙紫 陽的事蹟,但是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六四,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當局一直不肯承 認?希望能都看到點資料,尋找答案。 在留言牆上,有一位內地人士留言,寫著:「在內地生活了十六個年頭,到了香港才知道中共犯了 如此大的罪行,難怪日本人也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中國人自己都不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怎 麼有臉皮叫日本人認罪呢?…… 」 現場有一對已經六十六歲的香港夫妻在參觀,他們回憶起當年,看 TVB 直播坦克進城,對槍響聲 終身難忘,講著講著就哽咽了。 義工馮愛玲說,前兩天有當時的《人民日報》記者連續兩日來紀念館,感觸極深,看到痛哭。 禮品區有個別致的徽章頗受歡迎。徽章上標註的日期是五月三十五日,這是因為「六四」是大陸不 能提及的敏感詞。圖案是一隻躺在地上死掉的鹿和一個倒轉過來的玻璃瓶,取的是廣東話的諧音: 「平反,六四」(瓶反,鹿死),以此表達香港市民的堅持與抗爭。

2012 年 06 月 09 日 【蘋果日報】六四紀念館明閉館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09/16411212 支聯會今年首次設立臨時「六四紀念館」,展出八九民運及六四屠城的資料,由 4 月底開館至今, 已吸引逾 1.4 萬人參觀,最少四成參觀者為內地人。紀念館將於明天閉館,支聯會主席李卓人稱, 若明年未能趕及籌備永久六四紀念館,將再覓地方設立臨時紀念館,展期最少四至五個月,讓更多 市民及內地人了解屠城真相。 盼明年最少設展四個月 支聯會透過社區組織協會在深水埗租用一個約千呎唐樓單位做臨時紀念館,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 紀念館展示六四屠城歷史及文物。李卓人表示,希望趕及在六四 25 周年前籌得 500 萬元款項設立 永久紀念館,目標購置約 2,000 呎工廈單位,至今只籌得約 130 萬元,「如果未夠時間籌備永久 紀念館,下年會喺一個早啲嘅時間開始,展期會長啲,可能過年前,因為好多自由行嚟香港,展期 最少四至五個月,甚至半年時間」。 紀念館閉館後,展品會暫存支聯會會址,市民想參觀紀念館,要把握今、明兩日的機會。 六四紀念館小資料 地點:九龍深水埗汝州街 269 號二樓展覽館 (汝州街和桂林街交界,近深水埗港鐵站 C2 出口) 今、明兩日開放時間:中午 12 時至晚上 8 時 展覽內容:梁振英當年在報章刊登譴責屠夫政權的廣告、參與民運的學生簽名雨衣、六四屠城後於 北京街頭購得的「鎮暴錶」、學運領袖王丹與柴玲等人的簽名汗衣、在天安門廣場拾獲的子彈頭等


2012 年 06 月 03 日 【有線新聞影片】六四紀念館一個月內六千人參觀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 news_id=385169 明天是六四事件二十三周年,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表示,深水埗的六四紀念館過去一個月有六千人次 參觀,其中五分之一是內地人。他又指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迴避六四的問題,反映特首一代較一代 差。 六四二十三周年晚會,李卓人指沒有邀請梁振英出席,認為他有良心應該自己來,又指梁振英迴避 答六四的事情,令人感到特首一代較一代差。他指支聯會今年在深水埗舊樓開設的六四紀念館,過 去一個月已經有六千人次參觀,兩成是內地人,下午由於人太多,更要分流。 林生由廣州專誠來港,就是出席六四晚會,展館會開放至六月十日,支聯會期望兩年之後可以籌募 五百萬元,幫展館找一個永久地址,會較該處大一倍,除了介紹六四事件之外,亦會介紹近年維權 人士的事跡。

2012 年 06 月 02 日 【獨立媒體】白骨不需要悼亡--到訪六四紀念館 http://www.inmediahk.net/%E7%99%BD%E9%AA%A8%E4%B8%8D%E9%9C %80%E8%A6%81%E6%82%BC%E4%BA%A1%EF%BC%8D%EF%BC%8D %E5%88%B0%E8%A8%AA%E5%85%AD%E5%9B%9B%E7%B4%80%E5%BF %B5%E9%A4%A8 黃色暴雨的上午,我們冒雨到第一個六四紀念館。瑟縮在沒有天橋接駁的唐二樓,卻無阻參觀人士 的意志。一千平方呎的展廳,擠滿了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語言的人。說是民間自發的紀念館, 空間不大,資料也不算很豐富,但作為一個紀念館應該有的元素,它一點也不缺。有紀錄片,有展 板,有圖書角,有少許文物和文獻,有反思留言板,有買紀念品的…… 感覺就是很香港:彈丸之 地,卻是應有盡有。 我們這一代,出生於六四那一年的前前後後。六四,是在我們還沒有懂事的時候就擦身而過。像胎 記,不明來歷卻印在身上。我們的父母輩都親歷其境,師長們當年要是在香港生活的話,也都參加 過當年那一百五十萬人的遊行。一九八九六四,就是那麼遙遠,同時這麼接近。展板上文字所寫出 來歷史,我們並不陌生。圖書上的相片,我們就算是沒有見過,也是想像所及。然而,在二十三年 後的今天看來,特別有一種寒意。 展館裡其中一堵牆,掛著好些犧牲者的相片,簡單記錄了他們的名字、職業和年齡。好心酸,他們 當中大部分都是很年輕就不在了。很多都是跟我們現在的年紀差不多,比我們小的都有。看他們那 個時候寫的《絕食書》,很是心痛。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是多麼的雄偉,同時他們的行動又是多麼的 純真。他們以死相諫,卻沒想到最後成全了他們的「心願」。反覆咀嚼那六四事件發展時間表,學 生運動一時被「支持」,一時被評為「動亂」或「暴亂」。學生示威在當權者面前,就像在對弈雙 方的棋盤上,一樣的渺小,一樣的無助。「民主」和「自由」,在當權者眼裡從來不是六四的重點, 重點落在黨派的對立和鬥爭。居於其中的學生,被鼓勵,或被鎮壓,最終都是被犧牲的牲牛。無怪 六四在內地從來沒有定性為「民主進程」的一部分,僅弱化為「改革進程」中的一點小血花。 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正值多事之秋。十八大,薄熙來,陳光誠,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躁動在壓抑, 不安在蔓延。今天的派系糾結,今天的網絡民眾,會不會造就成歷史上的另一個巧合呢?在內地如 此,在香港的情況也同樣的不確定。當年六月五日,報社為事情站台,發出聲明。我不能想像今時 今日,還有甚麼報紙在大是大非面前,仍能堅持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心裡面的話,對當權者作出 如何嚴厲的指責。這二十年來,我們的恐懼沒有減少過,我們的不安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得到安慰,


敢問當年犧牲的人,現在是以怎麼樣的形式在我們心中存在?同行的友人引述網絡文章說,今日的 六四晚會被情感騎劫了,參加者都深陷在一種悲愴之中,而忘記了當年學生們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沒錯,歷史不是用來憑弔,而是用來學習;前人的白骨不需要悼亡者,而是想要後繼有人。 窗外的雨,淅瀝淅瀝的打在朦朧的玻璃上。我們四個靠在牆邊,翻著六四的文獻。雨,還在下。人, 仍不絕。血脈,會在無聲之中承傳下去……

2012 年 06 月 02 日 【HKBNnewson】遊六四紀念館追尋真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24&v=DsnBKGQfi-k 星期一就是「六四事件」23 周年,紀念活動陸續展開位於深水?的六四紀念館,近日人流-大增。 來參觀的人,不少是「六四事件」過後九十後、千禧後的年輕一代。他們希望從紀念-館展出的資 料,了解更多真相。

2012 年 05 月 27 日 【明報專訊】內地客六四紀念館尋真相買紀念 Tee 遊行無懼國安問話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2/05/%E5%85%A7%E5%9C %B0%E5%AE%A2%E5%85%AD%E5%9B%9B%E7%B4%80%E5%BF %B5%E9%A4%A8%E5%B0%8B%E7%9C%9F%E7%9B%B8%E8%B2%B7%E7%B4%80%E5%BF%B5tee%E9%81%8A%E8%A1%8C%E7%84%A1%E6%87%BC%E5%9C%8B%E5%AE%89%E5%95%8F/ 平凡的周一、周二下午,學生、師奶、長者先後到訪這深水 唐 唐樓,盼尋找六 樓,盼尋找六 四真相。當中不少人是來自那個網上搜尋器不存在「六四」兩字的國度,貴州的七旬阿伯帶備攝錄 機,準備把六四大遊行及燭光晚會一幕幕在內地看不到的畫面拍下,再回家製影碟派予同鄉,他更 說「什麼都不怕」,但他與其他到訪紀念館的內地人一樣,怕上鏡、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身分。惶恐 與他們在一起,但,他們仍然想找尋真相。 「平反六四」這四字已被高喊了超過 20 個年頭,今年更多了一個「六四紀念館」。支聯會在深水 汝州街租了唐樓二樓單位作展館,展館對面是「黃金網絡城」,聽義工說,不少一 心打機的年輕人,誤打誤撞進了這歷史長廊。 紀念館播放《抗戰二十年》,淡黃燈光照 一 一幅幅陳年相片。這天, 幅幅陳年相片。這天, 貴州的張伯拖 老 老伴到來,細心看每塊展版、書籍、剪 伴到來,細心看每塊展版、書籍、剪 報,足足逛了一個半小時,但不敢買紀念品。張伯談起六四依然激動,「溫家寶說要平反六四,表 面上是,事實根本是不可能!給六四平反,即是要中共下台,他們怎麼敢?他只想騙老百姓!」 張伯是個熱血老人,在內地學懂「翻牆」,常透過「動態網」瀏覽被官方屏蔽的網站,搜尋六四資 料。他過去曾多次探訪長居在港的女兒,女兒不關心政事,反而女婿知他心意,特地提醒他今次來 港要到六四紀念館走走。張伯今年決定留港至六四晚會後才回鄉,「我聽說香港每年都搞燭光晚會, 我要看看是什麼,亦要去大遊行,因為大家說那裏人人都高呼要平反六四,去到就沒遺憾了」。張 伯更興致勃勃取出袋裏的攝錄機,說要拍下遊行場面,回家製光碟傳出去,「我不怕!現在(中 共)那麼多權鬥,溫家寶也說要平反,我這種事情,他們不敢管,也管不了這麼多!」 張伯離開後,同樣來自內地的張先生也來到紀念館,同樣熱血沸騰。張生是記者在紀念館兩日採訪 中,首個敢買紀念六四 T 恤的內地人。張先生 10 歲時從電視看到清場的畫面,因官方一直將之定 性為「反革命暴亂」,他曾一度相信這是真相。


自 2008 年起,張先生因工作關係每年來港,他定必參與六四遊行,但同時感到香港言論自由日漸 縮窄。「白色恐怖肯定是有了,副總理李克強來港,我真想問,為何學生不能和平示威呢?香港是 中國最後一片可以有自由、民主的土地,維持不了會很遺憾,真擔心六四集會不能辦下去。香港人, 一定要堅持!」 張先生不怕鏡頭、不怕香港傳媒,甚至願與記者交換卡片,不怕被人算帳嗎?「國安常找我談話啦, 有什麼好怕?我沒有違法,我問心無愧,我只是來這裏買衣服穿而已。」 有內地人來尋找心底一直知道的真相,但亦有人看罷館內一切,仍然迷失。這天午飯時間過後,獨 自進館的還有從觀塘來的陳伯。陳伯在 2000 年初才移居香港,六四發生時仍在內地。他多次跟記 者說﹕「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我在電視看到解放軍出來,但看不到清場、學生死的場面,只看 到有『壞分子』打死解放軍,吊起他們燒!」陳伯激動的說﹕「是吊起他們燒呀!你看過嗎?」 今天來了紀念館,他說的確對事件了解多些,但仍未消除內心疑團,「內地對六四的評論較簡單, 但知道事實的全面,總較片面好,希望中共將來能有個說法吧。在那個年代,未成熟的中共可能覺 得學生錯,再過 20 年、30 年,中共再回看事件就會覺得學生是對的」。 六四紀念館內除了介紹六四前因後果的展板,亦展示不少記錄六四的書籍,其中一本結集當年各界 譴責中共屠城廣告的文本,刺痛阿杰的深心處。22 歲的阿駿和 17 歲的阿杰是港產堂兄弟,前者 「青靚白淨」、後者戴 鴨 鴨舌帽,怎樣看二人都像喜愛在對 舌帽,怎樣看二人都像喜愛在對 面「黃金網絡城」打機,但二人都分別從屯門和上水專程到來。 六四發生那一年,兩人還未出世,他們也從未去過六四的燭光晚會。阿杰好奇為何向來 3 分鐘熱度 的港人「咁有恆心」,在街上接過紀念館的傳單後就相約堂哥。「看那本結集時,發現原來當年很 多人都關注六四,連小學、幼稚園也登廣告爭取中國要民主,現在大家卻在淡忘,當年登報的政客 也不說了,很諷刺、很沉重。」 堂哥阿駿更關注香港的言論空間。「原來你們記者還可以報六四新聞?我以為這些敏感東西很難出 到街,我好驚訝喎。」 來紀念館的人不算多,但每人至少駐足停留 45 分鐘。不時舉起單鏡反光相機拍下展品的駱先生說, 所有關於六四的資料大都已看過,王維林身擋坦克的相片,在他退休前一直安放於其港鐵辦公室的 桌子上。「我一直都很留意六四,多年來六四燭光晚會都有去,大風大雨也去,《民主歌聲獻中 華》也有去。年年華叔高喊支聯會五大綱領,說到『建設民主中國』,我都會在後自己加一句﹕ 『希望下年不用來』。」 本來笑 說話的駱先生突然沉寂﹕「已經 說話的駱先生突然沉寂﹕「已經 20 多年了,為何還未平反?為何還要再來?上邊 (中共)好像一點也沒變?」他每年逗留在六四晚會的時間不斷縮短,不是老骨頭受不了,而是 「頂唔順」那種哀傷,「你看見華叔、再聽丁子霖講話,真的頂唔順,我不是天安門母親,但也是 個爸爸呀。我不忍心哭出來,現在索性站在一旁,蠟燭也不拿了,頂唔順就走」。 63 歲的駱先生過去每年都偕妻兒到六四晚會,但兒子長大後就沒再帶他去,「我已讓他了解六四 是什麼回事,應由他作價值判斷,自己選擇去不去」。駱先生說,新一代愈來愈少人關注事件、了 解真相,大人應做好傳承,「扭曲歷史比淡忘更大鑊,淡忘可以 recall(回想),扭曲(歷史) 後果卻很深遠」。 紀念館也是一個學習平台。約 20 個則仁中心學校的學生,他們大多有學習障礙或情緒問題,較常 人活躍、多言多動作,但望 館 館內輕觸式屏幕展示的北京長安 內輕觸式屏幕展示的北京長安 大街時,尚算專心,嘗試了解六四是什麼一回事。 負責講解的義工要求他們臨走時每人說一句話總結感受。學生你眼望我眼,好不容易才開口﹕「他


們很勇敢」、「當時的學生很堅持」、「內地解決現實的食物問題更重要」等,「其實要承認一件 事不是太困難」,帶隊的羅老師說。 這班 90 後離開後,12 歲的潘奕愷拖 媽 媽媽進來,他的身高還不到 媽進來,他的身高還不到 民主女神像的一半。潘太站在奕愷背後,雙手搭在其膊頭上一起看展板,不時向他解釋。她說,兒 子去年出席燭光晚會後,主動要求我帶他來,這年僅 12 歲的小學生看罷 15 分鐘講述六四前因後 果的短片後,向媽媽說﹕「一定要平反。」

2012 年 05 月 07 日 【美國之音】中港民眾談香港首間六四紀念館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article-201205059-p-ithkhongkongandchinavisitorsonjune4memorialmuseum150428955/1149921.html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六四事件 23 週年,香港首間六四紀念館最近揭幕,展出從民間蒐集的文物及 資料,傳承六四史實。有參觀的中國遊客表示,六四在中國仍然是禁區,參觀六四紀念館有助年青 人了解歷史真相,推動中國民主發展,但認為短期內難以平反六四。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六四事件 23 週年,香港首間六四紀念館最近揭幕,展出從民間蒐集的文物及 資料,傳承六四史實。有參觀的中國遊客表示,六四在中國仍然是禁區,參觀六四紀念館有助年青 人了解歷史真相,推動中國民主發展,但認為短期內難以平反六四。 *支聯會籌辦* 由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籌辦的首間六四紀念館,最近在九龍揭幕,展出 多項支聯會從民間蒐集的六四文物及資料,包括當年在天安門廣場拾獲的解放軍子彈殼照片;當年 前往北京聲援學運的港人的雨衣,寫滿學生簽名和留言;王丹、柴玲等民運學生簽名的汗衫,以及 報章、照片、書籍、視像資料等,以傳承六四史實。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3 年前六四事件 20 週年,該會已經打算成立有關六 四的紀念館,讓年青一代的香港人以及中國大陸民眾,有機會更全面地了解六四史實。最近揭幕的 六四紀念館是臨時性,為期約一個半月,將會開放至 6 月 10 日,該會希望籌集足夠的資金,在六 四 25 週年成立永久紀念館。 蔡耀昌指出,這次展覽以通識和公民教育的角度規劃,並以香港學生和大陸遊客為兩大宣傳目標。 蔡耀昌表示,中國大陸實施新聞封鎖,大陸民眾難以了解六四的史實及相關資訊,而香港主權移交 中國十多年,也有來自北京的壓力,令到有關六四史實的傳播越來越少。 蔡耀昌說:「在香港包括媒體甚至學校,其實有時都會有自我限制或者審查,令到在正規教育或者 輿論宣傳上越來越偏狹,所以我想香港支聯會在香港的民間,希望可以作為民間聲音,將歷史包括 六四的歷史,都希望全面展示讓新一代知道。」 *勾起當年記憶* 不願意透露真實姓氏﹑由廣州移居到香港的阿萍,最近到六四紀念館參觀,並且購買相關的書籍等 資料,讓 90 後出生的兒子可以接觸六四史實。 阿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1989 年六四事件發生前後,她在廣州看到當地聲援北京的民眾運動, 以及相關的電視新聞,雖然沒有親身參與,但是心裡認同當時參與民運的學生及民眾追求民主的理


念。 阿萍說:"心裡當然不是太舒服,見到同胞在北京、見到這樣的情景,心裡當然不舒服,所以今次 上來(六四紀念館)看看,都有回憶起當時六四的事情。所以剛剛片段講到趙紫陽出來見學生,當時 真的一模一樣,見到他的動作、畫面,當時在電視放出來,跟現在講的是一樣。" 由中國大陸到香港旅遊的張先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讀大學的時候看過有關六四的紀錄片,很 想了解更多事實真相,最近來香港旅遊看到美國之音的報道,知道支聯會開設六四紀念館,所以前 來參觀,因為在中國六四仍然是"禁區"。 *盼多了解六四真相* 張先生說:"是禁區,每次在大陸上網搜尋六四事件,包括柴玲也罷、吾爾開希也罷,這些當年的 大學生領袖,都找不到這些資料,很少找到資料。大陸對這個比較忌諱,包括一些領導人,現在胡 耀邦剛剛放寬,但是趙紫陽這些人物,還是不讓議論,不讓民眾產生一些言論。" 張先生認為,六四紀念館的成立很有意義,他希望更多的民眾支持,從而推動中國的民主及政治改 革,因為平反六四是中國民主及政治改革的重要指標。 張先生說:"因為就最近的事情關於王立軍、陳光誠進入美國領使館的事情,美國已經有民主人權 的聲音來譴責中國,我覺得六四可能在短時間內不會得到平反,但是我覺得這個事情既然是冤案, 我覺得它遲早會昭雪。" 三位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學生,最近到六四紀念館攝製校內作業。她們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 示,由於這是香港首次成立的六四紀念館,她們覺得有新聞價值,因此選為作業題材,而六四事件 發生的時候,她們都還未出生,對六四既陌生又很有興趣了解。 *大陸學生:六四很神祕* 從廣州到香港唸大學兩年的李同學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六四事件對她來講非常神秘,因為大陸 有新聞封鎖,而祖父輩所知有限,也很少跟她提及。 李同學說:"以前在大陸這宗新聞是封鎖了,只有祖父、祖母那一輩可能經歷過的人才知這個事情 真相,其實他們都是很模糊,只知道很少又不全面,所以他們要講整個事情給我們下一代知道都不 是太清楚。所以我來到香港才知道有這件事情,當年可能發生了這些、那些,我們在大陸年青一代 是不清楚一些細節的事情,所以我都很有興趣,很神秘對於我來講。" 13 歲從大陸移居香港的金同學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參觀六四紀念館看到很多第一手的資料, 對了解事實真相比較全面。李同學表示,已經忘記在香港唸中學時,教科書是否有提及六四,她認 為相對中國大陸香港對民主的資訊比較開放。 金同學說:"大陸來講她自己的民主代表要維護國家自己的形像,所以大陸要封鎖對她們不利的消 息,但是香港相對而言開放小許,所以沒有太封閉,但也要看國家,但我不會,即是有途徑去知道 (六四)整件事情是好的。" *香港學生盼六四列中小學必修* 香港土生土長的陳同學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從小在學校讀書有接觸六四事件,包括周會、六四 期間歷史課都會談及,另外,媒體、家人都有提及,家人也有帶她參加六四燭光晚會,但所知不夠 深入。她認為香港的教科書應該納入六四事件,讓年青一代的香港人了解歷史真相。 陳同學說:"到我現在這一代,我就是知道有(六四)這件事,但是不多,好像我剛剛到樓下做訪問,


問過一些中小學生,即是初中及小學生,問他們知不知道甚麼是六四,可能他們都不知道,如果慢 慢下去,學校不教、中國又避諱,再下來香港不知道會怎樣,如果香港又避諱的話,六四就會慢慢 被人忘記。" 陳同學認為,六四應該納入香港中小學其中一個必修科,讓六四事件的精神能夠傳承下去,讓下一 代有機會為中國平反六四。

2012 年 03 月 08 日 【蘋果日報】六四紀念館展出屠城血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308/16136531 血染的歷史文物,可以還原六四真相,可以叫中共啞口無言。支聯會正籌辦「六四紀念館」,展出 與六四有關的事與物。屠城彈頭重現,是血洗天安門的證據;六四單張、報章及簽名 T 恤,是學生 追求民主的印證。支聯會將物色紀念館永久館址,向下一代說明六四血史,叫人民不會忘記。 臨時「六四紀念館」設於深水埗汝洲街一個約千呎唐樓單位,獲社區組織協會租出,下月 29 日至 6 月 10 日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昨表示,設立紀念館是要悼念六四烈士和宣揚民運精神,現有三間學校預約參觀, 「要反洗腦,將歷史真相傳揚下去」。 支聯會籌設永久館址 血染歷史的文物,可以說出許多真相。其中一顆子彈頭更是屠城證據,六四後一名學生在天安門廣 場拾獲,六四 10 周年時,他冒險把這夥槍殺學生的彈頭交給支聯會。中共避談八九民運,誣蔑學 生搞事。當年北京大學一件黃色 T 恤是最好的反駁,寫滿追求民主的學生簽名;另有一件雨衣,由 一名港人主動借出作展覽,他當年到天安門聲援學運,要求學生把訴求寫下,再帶回香港, 上有學生留言:「為了共同的心聲,攜起手來爭取勝利」。 六四後香港出現很多變色龍,曾經支援學運,譴責中共的官商名流,紛紛向中共投誠,包括特首候 選人唐英年、梁振英,還有長實李嘉誠、新鴻基郭氏兄弟等,當年也有聯署在報章登聲明譴責中共 屠殺學生,權貴今天應不願重睹這些舊報章了。 支聯會今年六四主題是「毋忘六四傳真相,民主潮流不可擋」。李卓人表示,希望在六四 25 周年 前能設立永久的六四紀念館,擬購置約 2,000 呎工廈單位,估計要籌款 800 萬元,紀念館在籌辦 階段,正聯絡當年的學運領袖,包括王丹等,徵集六四文物,市民有意捐贈或借出,可聯絡支聯會: contact@alliance.org.hk 5/6/2015 (ARTNET) Draconian Landlords Force Hong Kong's Tiananmen Museum to Relocate https://news.artnet.com/in-brief/tiananmen-square-museum-hong-kong304961 A Hong Kong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 is being forced to search for new premises only a year after it opened to the public, after owners of its current building imposed draconian regulations on visitors,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reports.


Albert Ho Chun-yan,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China—the organization that runs the June 4th Museum —explained that the building's owners are requiring all museum visitors to give their names before entering. The owners also reportedly stipulated that no more than 20 people may occupy the 800 square foot venue at once. “The chairman of the owner's corporation has been creating a lot of obstructions for us," Ho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eople who visit other floors are not required to have their names recorded." Ho said the unjust regulations are driving down visitor numbers, because the Chinese mainlanders are suspicious of revealing their identities. Richard Tsoi Yiu-cheong, vice-chairman of the alliance, said that visitor numbers had drop by half since last year. He suspects that the new rules are behind the drop.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remain a contentious subject on the mainland, according to a museum visitor going by the moniker "PPI." The 25-year-old student got into the museum using the ID of a friend, and said he wouldn't have attended the exhibition giving his real name.

5/4/2015 June 4 Museum reopens with exhibition of crackdown evidence The June 4 Museum has reopened with an exhibition of artefacts from the Tiananmen crackdown, including a bullet that was only removed from a protester's thigh 19 years after the event.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756328/june-4-museumreopens-exhibition-crackdown-evidence 5/1/2015 (EJINSIGHT) Burial unlikely for Zhao Zi yang on 10th death anniversary http://www.ejinsight.com/20150105-burial-unlikely-for-zhao-ziyang-on-10thdeath-anniversary/ Almost a decade after he died on Jan. 17, 2005, forme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ief Zhao Zi yang has yet to be given proper burial, and it is unlikely that there will be one on his 10th death anniversary. His cremated remains are kept in an urn at his home in Beijing, along with those of his wife who died in 2013. Zhao Erjun, his second son, told Ming Pao Dail y that the family hopes to deal with the remains on their own, but th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General Office doesn’t agree with the idea.


While authorities don’t have a plan of their own, the y are preventing the family from making an y move, sa ying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study the issue. New officials are now handling the matter after Ling Jihua was removed as head of the general office on corruption charges. As the country’s former top leader, Zhao was supposed to have been buried at the 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 in Beijing, the main resting place for the country’s revolutionary heroes and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However, Zhao, who had been purg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had not been given that honor. There were reports that top cadres had suggested that he be buried in a section of the cemetery reserved for middle-level officials, but his family rejected the proposal as it doesn’t match his status as a former leader. His son said the family will not hold an y formal activities to mark his death anniversary on Jan. 17, but will welcome people paying tribute to the former leader. Zhao, who was party chief from 1987 to 1989, was critical of Maoist policies and instrumental in implementing free-market reforms. His economic reform policies and sympathies for student demonstrators during the 1989 protests placed him at odds with some members of the party leadership. He was subsequentl y purged and effectivel y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 for the next 15 years.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plans to hold a series of activitities this week until Jan. 17 in remembrance of the former leader, including an exhibition at the June 4th Museum in Tsim Sha Tsui.

YEAR 2014 1/7/2014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Museums and Protest http://www.vam.ac.uk/blog/disobedient-objects/museums-and-protest The June 4th Museum This June marke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violent crackdown on 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 in Tiananmen Square. Even though the death toll is believed to range from 400 to 800 civilians , an y commerative references to the massacre in Mainland China is still strictl y prohibited.


4/6/2014 (WASHINGTONPOST) What it's like visiting Hong Kong's tin y museum for Tiananmen Square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rldviews/wp/2014/06/04/what-itslike-visiting-hong-kongs-tin y-museum-for-tiananmen-square/ In a tiny fifth floor room in an office building in Kowloon, Hong Kong, a museum was set up in April to commemorate the events of June 4, 1989, better known by some as "Tiananmen Square." It has already already attracted about 6,000 visitors since it opened. Onl y a few dozen people can fit into the 800-square-foot exhibition space at a time, but by the end of Wednesday, about 400 visitors had come. Johnn y Li, a 26-year-old staff member, said about 40 to 50 percent of visitors come from mainland China. "Some are surprised because the y didn't know the history of June 4, but some already know, and share and discuss with other people in the museum," he said. Fok Chi Kin, 24, a student from the Chinese territory of Macau, said he had come to Hong Kong to visit the museum and attend the evening vigil. "The country should face it," he said, ruing that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about events in Macau, it was not covered in history books and lecturers were reluctant to talk about it. "People in high school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he said. "Most people think it's just history. The y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it's not that the y don't care. If the y knew, they would care." A couple of 26-year-olds from Chengdu, the ca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said they had come especiall y for June 4 "because we are supporters of liberty and freedom and democracy." "Some of us know about it, but not so many," said Ton y, a teacher, who said he had found out from teachers at college. His friend Tedd y, a secretary, said she had found out from an ex-boyfriend. Tony said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test in China now and that he was "disgusted" by the events of June 4. Another 26-year-old, an architect from Guangzhou, said she had become curious after her brother had asked her if she knew what had happened, and she had subsequentl y found a YouTube video, which is now blocked in China. She said most of her friends do not know what happened "or the y don't bother to find out." "If you really want, you can find out," she said.


The museum shows photos from the protests, reports from the era and videos, including testimony of mothers who lost their children and the PBS "Frontline" video "The Tank Man". It also contains a small replica of the Goddess of Democracy statue. But it was impossibl y cramped.

4/6/2014 (SCMP) June 4 museum sees 7,000 visitors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524570/june-4-museum-sees7000-visitors Mainlanders who visited the June 4 Memorial Museum in Tsim Sha Tsui yesterday said the y hoped it could survive the legal challenge against it and remain a place where people can go to find out the truth about the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25 years ago. The y were among almost 7,000 people who had visited the museum by yesterday morning, since it opened on April 26. The museum is the world's first permanent exhibition on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Watch: Chinese mainland travellers visit June 4th Museum in Tsim Sha Tsui// At the museum for the first time yesterda y, 35-year-old Tianjin freelancer Tang Wenquan said he was worried about the lawsuit against the museum, which is being sued by the owners' corporation for violating the deeds of the building where it is housed. "This place is pretty meagre … but if it [closes down], it will be a great loss for China, because this is the onl y place in China where the truth about June 4 can be made public," Tang said. The owners' corporation of commercial block Foo Hoo Centre is seeking an injunction against the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China to stop it from using the 800 sq ft fifth-floor unit as a museum. But the alliance says it sought legal advice before bu ying the unit last year for more than HK$9.7 million. Tang said he already knew a lot about what happened in 1989 - from internet research and by talking to those who witnessed the crackdown - before he visited Hong Kong, but that the museum helped him 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in greater detail. He will attend the alliance's annual candlelight vigil in Victoria Park toda y, he said. Ben Cheung, a 37-year-old Guangzhou resident, said the legal challenge could raise suspicion that it was politicall y motivated and he was confident the alliance could resolve the matter. Visitors at the museum yesterda y included overseas tourists and journalists


from France Télévisions and United States television channel CNN. Local Form Six pupil Jessie Pang Yu-tung, 18, was there with two of her classmates. "It's quite ironic that this museum is right across the road from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 of course [the government] wouldn't put [June 4] into part of Hong Kong's history," Pang said. She said she had missed previous June 4 vigils because of schoolwork but would attend for the first time tonight as she had finished her exams for the year. Meanwhile,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 brushed off questions of whether he supported calls for vindication of the June 4 protesters. "I have said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at the SAR government would not comment on the June 4 incident," Leung said. The alliance said that of 6,790 people who had visited by yesterday morning, 1,724 had done so since Monday last week. Beijing appears to have stepped up surveillance in the capital in the lead-up to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rackdown.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 on Monda y condemned what it said was increasing harassment and intimidation of overseas media and their local staff by authorities.

3/6/2014 (CNN) Museum keeps Tiananmen crackdown alive (Video) CNN's Kristie Lu Stout visits a new museum in Hong Kong dedicated keeping the memory of the Tiananmen crackdown alive. http://edition.cnn.com/videos/world/2014/06/03/ns-lok-lu-stout-hong-kongtiananmen-museum.cnn

3/6/2014 (AP) Tiananmen memory flickers in tiny Hong Kong museum http://bigstory.ap.org/article/tiananmen-memory-flickers-tin y-hong-kongmuseum HONG KONG (AP) — To find the world's onl y museum chronicling the brutal crackdown on the 1989 Tiananmen protests, look for the skinny office building wedged between a Tibetan-themed pub and a sports bar on a side street on the edge of a Hong Kong tourist district. With nothing to indicate its location, aside from a listing on the lobby directory, there's no clue for passers-by that it houses the June 4th Museum, dedicated to preserving the memory of one of the darkest periods in China's


recent past through photographs, artifacts, videos and written histories of the events. Yet a stead y stream of visitors, many from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trickling in since it was opened in April. The interest shows that even though authorities have deleted the events from China's official record, their memory flickers 25 years on in Hong Kong. The protests remain a taboo topic in mainland China, and Beijing has never given a full accounting of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crackdown that killed hundreds, possibl y thousands. But in Hong Kong, which retains Westernstyle civil liberties unseen on the mainland, the memory of the Tiananmen protests are just one of many reminders of how the city's differences with China continue to widen 17 years after it ceased to be a British colon y. Every year the city holds a candlelight vigil to commemorate the victims that's attended by tens of thousands, with numbers rising in recent years. But otherwise, Hong Kong residents are more worried about the hordes of mainland visitors buying up everything from bab y formula to luxury apartments and their bad manners, such as eating on the subwa y and letting their children urinate on the street. "The world memory of it is fading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doesn't know of it in China, where it's also banned," said Lee Cheuk Yan, chairman of the Labour Party and head of the pro-democracy group that operates the museum. "So we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preserve this historical truth." Lee said the museum aims to challenge the Communist Party to overturn its official verdict that the mostly student-led protests were a "counterrevolutionary riot." His group,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Democratic Patriotic Movements in China, bought the space for nearl y 10 million Hong Kong dollars ($1.3 million). But in a sign of the discomfort felt by some businesses about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ananmen protest, the building owners' committee is taking the group to court. The committee says the office's use as an exhibition hall violates the property deed and that visitors would swamp the building's two small elevators. "We are confident about our legal position," Lee said. Committee members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But committee member Yeung Cho-ming, secretary-general of a plastic manufacturing trade group,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newspaper in April that the museum is "definitel y a political problem" and that they were afraid it would "bring us trouble." The museum, just 75 square meters (800 square feet), is hidden away on the fifth floor of the nondescript Foo Hoo Center in Kowloon's Tsim Sha Tsui district.


Staffers say they see about 200 visitors a day on weekda ys and 500 on weekends. About half are mainland Chinese. The museum features a timeline of events, black-and-white news photos of scenes from those tumultuous da ys, including the famous shot of "tank man" — the lone protester who stood in front of a line of tanks. Archival news footage of the student leaders is broadcast continuously on a computer tablet mounted on a wall. Another tablet shows a documentary in English. Nearl y all the other exhibits are in Chinese. A lab yrinthine layout reflects "the maze which is the China of today," according to its website. Visitors walking down an L-shaped section turn into a brightly lit passageway before emerging in front of a two-meter (six-foot) tall replica of the "Goddess of Democracy" statue that was famously erected by the protesters in Tiananmen Square. A copy of the statue is also displayed at Hong Kong's annual vigil. "Entrance into turbulence, through the maze of chaos and exit onto democratic light," the website sa ys. A small screening room shows video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talking about their sons or daughters killed in the square. The museum's collection of 100 artifacts, 16,000 photos, 33 rolls of microfilm and hundreds of books and magazines will be rotated regularly. Visitors can write messages of support on a narrow chalkboard running the length of the wall. Souvenirs on sale include USB memory sticks — some unmarked, others with logos — loaded with photos and documents and videos on the crackdown, as well as T-shirts, mugs and miniature "Goddess of Democracy" statues. Penny Leung, visiting from Mala ysia — and who was a Hong Kong high school student in 1989 — said it was important to have the museum as a wa y to counter Beijing's influence, which has been growing since it regained control of the city from Britain in 1997. "Everyone should come to see history, to view the truth beca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concealing the truth. The y do not have the guts to face history," said Leung, 42. Wei Ying-jun, a photographer from Shanghai who was visiting Hong Kong, said it was important to keep the memory of the protests alive. "Nowada ys in fact, mainland people in public situations, even so-called intellectuals at lectures, will skip over this part of history," said Wei, 35, who as a boy was onl y dimly aware of what happened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tests. He said his interest grew at university, where has was able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chool's internal network. He said he was disappointed that officials had tried to sweep the protests under the rug. "These events happened," Wei said. "It is a fact. But you can't treat it as if it didn't happen."

3/6/2014 (NBC NEWS) Is China Trying To 'Eradicate' 1989 Protests From History? http://www.nbcnews.com/news/world/china-trying-eradicate-1989-protestshistory-n121376 HONG KONG — It’s not easy to find what might be the most important museum in China. Take a left up a narrow Kowloon side street, marked b y a wig shop on the corner, then on to a drab commercial building next to a pub called “The Tibet.” “It’s on the fifth floor,” barked a security guard in the building’s small, dark lobb y. Life for him has become much busier since the April opening in this crowded Hong Kong suburb of the "June 4 Museum," the onl y permanent exhibition on Chinese soil that commemorates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and the bloody crackdown that killed hundreds, possibl y thousands.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truth,” said Lee Cheukyan,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which took nine years to raise the funds for the museum. “We have to tell the truth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the mainlanders who have no knowledge at all,” he said recently. The small museum would probably sit comfortably in a closet of Beijing’s official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in Tiananmen Square. Inside the enormous building, one can view Deng Xiaoping’s cowbo y hat, presented to him on a visit to the U.S., but learn nothing about one of the darkest perio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hen the then paramount leader unleashed the army on his own people. There is a photograph of a Ma y 1989 Deng meeting with the then-Soviet leader Mikhail Gorbachev inside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but nothing of the protests outside on the square while that meeting went on. "“In China the y try to eradicate the whole memory. They try to erase everything about June the 4th.”" China boasts that the museum is the largest anywhere under one roof. It


was renovated over four years at a cost of $400 million, designed as a showcas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just re-opened to the public in 2011. Modern history – “The Road to Rejuvenation,” as that section is called - is built around a series of major events, including the 2008 Beijing Summer Ol ympics and a fast train to Tibet. China’s National Museum tells approved story 0:43 It is about the Communist Party’s triumphs. There is no room here for an evaluation of what many regard as one of the Party’s greatest crimes. “In China the y try to eradicate the whole memory. They try to erase everything about June the 4th,” said Lee at the museum in Hong Kong. This year, as the 25th anniversary has approached, the clampdown in China has been severe, even by its own standards, with scholars and activists arrested, and efforts to block from the Internet even coded references to June 4. Lee said that more than half the visitors to the June 4 Museum are mainlanders, visiting Hong Kong. He said the y included recentl y a man whose job it was to censor June 4 references from the Internet, which is how he learned about the museum. HK Museum tells ‘true’ story of Chinese protests 2:37 The 800 square foot exhibition – in words, old newspapers, photographs and video, some of it interactive – takes the form of a time-line, which winds maze-like around the room. There is a model of the goddess of democracy, the statue, inspired by the Statue of Liberty, which became a symbol of the democracy movement. Lee himself was part of a group that collected and ferried cash to the protesting students. He witnessed the brutal crackdown and was himself briefl y detained. “I still remember vividly,” he said. “It was the darkest time of my life, when we fell down from the pinnacle of hope to despair.” On the eve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the museum was packed, mostl y mainlanders, seemingl y transfixed by what they were seeing.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know the facts,” said one young man – a student, who asked that neither he nor his university be identified. “We are scared,” he said. Another, older man, said: “It’s important we know this,” before nervousl y moving on. In a small theater to one side of the room every seat was taken for a


screening of testimonials from mothers of the Tiananmen dead, a brave group, barely known within China. Hong Kong’s autonomy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not simpl y shut the museum down – but that doesn’t mean local authorities haven’t tried. The building’s owners have tried to shutter the museum by claiming it violates rules barring space being used for memorial or exhibition purposes, even though several other companies in the building have showrooms. “For sure, it’s politically motivated,” Lee said. As he spoke, mainland visitors where scanning the exhibits with their smart phones, to take back, Lee hoped, and show to friends and family, and insuring that this tin y museum goes some wa y to fill the gaping hole left by Beijing’s gigantic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1/6/2014 (WSJ) World's First Tiananmen Square Museum Opens http://www.wsj.com/video/world-first-tiananmen-square-museumopens/77039678-68A9-43F8-B79E-8C658B3B411D.html#!77039678-68A943F8-B79E-8C658B3B411D Hong Kong opens what organizers say is the world's first permanent museum dedicated to China's violent crackdown on protesters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4th, 1989. The WSJ's Eva Tam reports on the exhibit marking the 25th anniversary.

31/5/2014 (DEMOTIX PHOTOS) 4th June Museum permanent Tiananmen Protest exhibition opens Hong Kong http://www.demotix.com/news/4885780/4th-june-museum-permanenttiananmen-protest-exhibition-opens-hong-kong#media-4887230

30/5/2014 (THEDAILYBEAST) The Tiananmen Square Museum That's Shocking China's Tourists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he massac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s people to forget it ever happened. But one little museum keeps the truth alive.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4/05/30/the-tiananmen-squaremuseum-that-s-shocking-china-s-tourists.html HONG KONG, China — The staff at a new museum in Hong Kong has all the typical qualifications required of caretakers and guides, but they also need thick skin to deal with a particularly vocal breed of haranguers. The collection is a lab yrinthine exhibit about the Tiananmen protests in 1989,


including photographs, video footage, and a small library pertaining to the student-led campaign. And some visitors take umbrage: “What you are doing here is shameful and greedy,” a detractor said one recent Saturday morning, speaking loudly enough for everyone inside to hear her. “You are forcing the wrong message onto the public and disrupting dail y life!” The message is merely one of memory. On June 3 and 4, 1989, Chinese leaders ordered troops to open fire on unarmed 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 and dispatched tanks to quell the protests. Hundreds died in the attacks, but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never provided data on the death toll from the crackdown. Even though there is a plethora of testimonies from eyewitnesses, information about what happened at Tiananmen is restricted in Mainland China. Web searches for “June 4” can result in a temporaril y severed Internet connection, and queries for “Tiananmen” yield touristic shots of the Beijing landmark. Textbooks in China contain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happened, if any. Those born after 1980 often know nothing about what happened that day, and have generally been brought up to be apolitical. Even though discussion of the events of June 4 remains taboo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has a different set of laws that guarantees broader personal freedoms, includ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The staff at the museum carefully stress that the periodic harassment comes from private individuals who do not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pro-Beijing organizations. However, occasional verbal sparring is not the onl y opposition they face. The June 4th Museum is housed in 800 square feet of renovated office space on the fifth floor of a commercial tower. The location was purchased for $1.26 million, and a public announcement made that this fairly out-of-the wa y venue would serve as the museum’s permanent location. But weeks before it opened its doors to the public, it drew small public protests and the owners’ committee of the building overwhelmingly voted against the museum’s operation, stating that the premises can onl y be used as office space. (Twelve floors above the museum is a shop that sells mobile phones. That store has not faced similar opposition in its business.) The owners’ committee has since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the museum claiming that the property is being misused, and that it should be shut down. The move was backed by 54 out of 60 votes during a committee meeting. Despite these hurdles, the museum continues to attract visitors. Museum staff estimate that half of their visitors are from Mainland China. “Their interest in the exhibit is much stronger,” one staffer said, “and the y typicall y sta y for more than an hour to read and watch everything we present, particularly the footage of interviews with the Tiananmen Mothers.” The Tiananmen Mothers is a pro-democracy activist group formed by the parents, friends, and relatives of the victims of the massacre. They advocate a reversal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sition regarding the Tiananmen protests. Prominent members have been placed under surveillance or house arrest, and were warned against speaking to foreign media and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When tourists from Mainland China enter the exhibit, it is often the first time the y are presented with a trove of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Tiananmen protests. After the tour, they purchase T-shirts, postcards, mugs, and USB flash drives preload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mages relating to the June 4 demonstrations.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wear or use those items in public when the y return home, but to buy them reflects an awareness that is typicall y stifled in China. Mr. Chen is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travels to Hong Kong on business several times a year. During his most recent visit, he set aside a few hours to visit the museum. He is conscious of what happened 25 years ago in Beijing, and has tried to search for footage and reports about the June Fourth Movement. Even though he uses a VPN connection, his Internet is cut off whenever he makes the relevant web queries. When he finally set foot in the museum, he was able to confront a wound in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Get The Daily Beast In Your Inbox The June Fourth incident “has been erased from public discourse,” said Mr. Chen. “The authorities want us to act like we have amnesia.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abroad can talk about it, but if the discussion took place one train ride awa y”—in Shenzhen, the Mainland Chinese city bordering Hong Kong —“then we could get arrested. This is one of the major division points between those who have never left China and others who have been overseas.” Before Mr. Chen left the museum, he signed a condolence book by the corner libra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ananmen crackdown remains a charged issue in China, both politicall y and emotionall y. Former Chinese president Yang Shang Kun said in 1989 that the Chinese military must resort to all means to clear out the student protesters, but publicly reversed his position nine years later and called the June 4 incident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 Then again, the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Leung Chun Ying, condemned the action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rulers” years ago but has graduall y reversed that view during his ascent on the political ladder. Popular sentiment is a mixture of mourning and commemoration. A candlelight vigil takes place in Hong Kong every year. Recent turnout has been massive, with over 150,000 people gathering for the ceremon y even when there were torrential downpours. This year, the condolence book from the June 4th Museum will be burned in a ceremony of remembrance. A few hundred names, including Mr. Chen’s, will be cast into a flame. “I will not be in Hong Kong for the vigil,” he said, “but at least I could leave my name, and the day will weigh heavy all the same.”


29/4/2014 (SCMP) Property owners seek injunction to block June 4 memorial museum Memorial to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is in breach of building's deeds: neighbouring owners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500034/property-ownersseek-injunction-block-june-4-memorial-museum Property owners of the Tsim Sha Tsui tower block where a new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on the mainland is up and running want the courts to bar the use of the unit as a memorial hall. In a writ, they sa y the fifth store y of the Foo Hoo Centre, now occupied by the June 4 Museum, is among the floors that cannot be used for memorial or exhibition purposes under the building's deeds. "The use of any part or parts of the fourth to 17th floors (inclusive) of the building as a memorial hall or an exhibition hall is in breach of the [occupation] permit," the writ sa ys. The owner of the unit,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China, reiterated yesterday that it had sought legal advice before determining the use of the premises it bought in December for more than HK$9.7 million. Lawyers had advised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museum complied with the model of a commercial building, alliance vice-chairman Mak Hoi-wah said. The 800 square foot facility hosts the world's first permanent exhibition dedicat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It opened on Saturda y, ahead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June 4 incident, after the owners' corporation sent a lawyer's letter of objection last month to the alliance alleging a possible breach of the building's regulations. This week, the Incorporated Owners of Foo Hoo Centre filed the writ to the High Court. The group wants the court to declare the proper use of the building on Austin Avenue under the Deed of Mutual Covenant and the management agreement. It wants an injunction to stop the alliance from using the property as a museum. The deed is an agreement containing what amounts to a set of local laws for the running of the building. Mak said the alliance had not received notice of any interim injunction granted by the courts, so it was still operating the museum. As far as he knew, the 17th floor of the Foo Hoo Centre was also used as a showroom with an exhibition purpose, he said. The alliance would ask lawyers to deal with the matter, he said.


Earlier, one of the property owners opposed to the facility had said he would privatel y fund all costs of a lawsuit to block it. Stanly Chau Kwok-chiu, chairman of the Incorporated Owners, said on April 24 that it would be quicker for him to fund the legal action alone than for the owners' corporation to go through a tender process to hire a law firm. He denied the suggestion that his action was being funded by another party. The alliance has said it believes the opposition is a sign of political suppression.

28/4/2014 (ALJAZEERA)Tiananmen museum revives ghosts of a massacre New Hong Kong museum documents 1989 killings of student protesters, stirring debates over China's future. http://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2014/04/tiananmen-museumrevives-ghosts-massacre-201442710224522272.html Hong Kong, China - Visitors arrived to the chants of protesters who wore white shirts and blue hats and carried signs reading: "Uncover the hidden truth" - urging passersby to learn the "real history". But these protesters couldn't stop the grand opening of Hong Kong's controversial June 4 Memorial Museum on Saturday. Sponsored by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the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the Alliance), the museum documents the 1989 clash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forces and student protesters that killed hundreds and wounded thousands more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It is the world's first permanent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deadl y protests, and recent tensions between pro-democracy groups and communist government supporters in Hong Kong have thrust the facility into the middle of current debates. "A lot of people have forgotten what has happened and mainlanders are not allowed to remember," Cheuk-yan Lee, chairman of the Alliance told Al Jazeera. In Beijing, where Tiananmen Square serves as a major tourist site featuring historical depictions of the country's communist revolution, it is forbidden to discuss the landmark in relation to the events of 1989. Inside the new 800-square-foot (74sqr m) museum, the dark red and black walls showcase a collection of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age and nearly 1,000 archival photographs. Artifacts, including a bullet-riddled helmet worn b y a student protester, have been collected to preserve the scarce ph ysical history that remains 25 years after the event. The museum also sells USB sticks contain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which, organisers said, would be easier for mainland tourists to sneak through Chinese immigration.


Dramatic opening At the opening, museum staff and supporters sparred verball y with protesters - the former group calling for an end to China's one party rule, while the later carried photographs of Chinese police officers injured in Tiananmen Square, accusing the Alliance of spreading misinformation. Alterc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forced Hong Kong police to call in reinforcements. "This museum will attract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s a means to educat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aid Johnn y Lau, 60, a freelance journalist who reported from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before being banned from mainland China. //The (Tinanmen Square incident) is sensitive and contentious. We are afraid the museum will bring us trouble. - Yeung Cho-ming, secretary-general of Chiu Chau Plastic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The Alliance, founded in Ma y 1989 by dissidents forced out of mainland China together with pro-democracy supporters in Hong Kong, has sponsored annual vigils for the victims of Tiananmen Square. The new museum, partially financed b y $774,000 in donations, follows positive reaction to the Alliance installing temporary memorials in the past two years in Hong Kong. The museum's impending opening sparked fierce debate between prodemocracy supporters and pro-communist groups in Hong Kong, over a chapter in history that pro-Chinese factions would like to forget. But a more direct threat came from other tenants at the Foo Hoo Centre, where the museum is housed. Two companies threatened legal action, citing violations of the property deed and anticipated disturbance caused by a high volume of visitors. "The (June 4 incident) is sensitive and contentious. We are afraid the museum will bring us trouble. Someone might protest here and affect our dail y operations," Yeung Cho-ming, secretary-general of Chiu Chau Plastic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an organisation which rents space in the building housing the museum,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 Hong Kongbased English newspaper. Civil liberties in Hong Kong were largely preserved upon independence from the British in 1997, making the quasi-autonomous territory a suitable home for projects such as the memorial museum. The Alliance also took geography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selecting Hong Kong's Tsim Sha Tsui neighbourhood as its home. "It is a place where there are lots of mainland tourists," Lee told Al Jazeera. In the short walk from the nearest subwa y to the museum, visitors might take Nathan Road, which bisects what was once the densest place on the planet and showcases both authentic restaurants serving mainland Chinese


fare as well as luxury Western brands which now benefit from the growing purchasing power of China's middle class - in particular the 45 million mainland tourists expected to flock to Hong Kong this year. Regional tension Tsim Sha Tsui, located in the Kowloon region, provides a glimpse of how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grafted into contemporary Hong Kong. The influx of mainlanders has driven up prices for essentials such as milk powder and baby formula and inflated property costs. According to Hong Kong's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accounted for 57 percent of all tourist spending in 2012, up from 33 percent in 1999. Toda y, the museum serves as a lightning rod for growing concerns over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act in Hong Kong. //You never can compare Hong Kong to an ywhere else in China. No one country has successfully had one democratic system and one nondemocratic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 Jieping Zhang, author // "There is a lot of tension between those in Hong Kong and visitors from the mainland,"said Lee, who is also a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 in Hong Kong's New West Territories. One recent spat, which made national headlines, involved a young, visiting Chinese bo y urinating in public. "We cannot accept the behaviour of the tourists or the fact that they are changing the landscapes of our city," Lee said. "People just don't understand each other," said Jieping Zhang, author of A Year in Wukan to be published this June, which documents that village's 2011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gains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oth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don't have complete information, du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ontrol, so the y fight over unbelievably simple questions without the proper context." This week, Chinese Vice President Li Yuanchao denounced the prodemocratic Occup y Hong Kong Movement, telling reporters at Hong Kong's Ta Kung Pao, a newspaper affiliated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protests "would delay universal suffrage and wreck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 One potential flashpoint in this relationship is the impact Beijing might exert in the election for Hong Kong's next chief executive in 2017. "There has long been a worry about Beijing and those who suppor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orking to slowdown the moves towards fuller democratisation and limit the amount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assembl y that [makes Hong Kong] so different from most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said Jeff Wasserstrom, Chancellor'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C Irvine and author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For Zhang, who has reported extensivel y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willingness to permit the democratic process within its territory, Hong Kong


retains a unique status. "You never can compare Hong Kong to an ywhere else in China," she said. "No one country has successfully had one democratic system and one nondemocratic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f Hong Kong established that democratic system, it would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and China won't let that happen." Tim Summers, a Senior Consulting Fellow for Chatham House, said the tensions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cannot be simplified to a debate between those for or against democracy. Instead, these anxieties are facets of an ongoing negotiation about how far or deep the democratic process might extend. "We're talking about a co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where Beijing appoints Hong Kong's chief executive," Summers told Al Jazeera. "The question is how democratic can Hong Kong be while still making the arrangement work politicall y for the parties involved." For the Alliance, these facts onl y heighten their belief that pro-democratic movements - and projects like the June 4 memorial museum - are critical for coexistence in the future. "It isn't about spreading hatred towards mainland Chinese, but about sharing our experience, our values, our manners, rule of law, freedom and democracy," Lee said.

26/4/2014 (BBC)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 museum opens in Hong Kong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27172041 The world's first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1989 pro-democracy protests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has opened in Hong Kong. Organisers hope in particular to attract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The protests are still a taboo topic in mainland China but Hong Kong operates under a more liberal legal system. June will see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army's violent suppression of the protests, leading to the deaths of hundreds of people. The new museum is in the Tsim Sha Tsui district of Hong Kong and has been opened after years of planning and fundraising by pro-democracy activists. In the past few weeks, the museum itself has become controversial, the BBC's Juliana Liu reports from Hong Kong. Other occupants of the same building want the museum shut down, citing


safety concerns, our correspondent adds. But the museum's backers believe these efforts are being orchestrated by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Beijing considers the weeks of peaceful protest b y students and workers to have been a "counter-revolutionary" revolt, and defends the decision to send in tanks and troops to end it on 3-4 June 1989.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never provided an official death toll.

24/4/2014 (NYTIMES) June 4th Museum Set to Open in Hong Kong http://sinosphere.blogs.nytimes.com/2014/04/24/june-4th-museum-set-toopen-in-hong-kong/?_r=0 In April 1989, tens of thousands of young protesters assembled on Tiananmen Square, in the heart of Beijing, demanding greater political freedoms and an end to corruption. The protests ended in bloodshed when tanks and troops were deplo yed the night of June 3-4 to clear the square. B y most estimates, hundreds were killed.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and its suppression remain events that the Communist state has tried to shield from public scrutiny. In Hong Kong, however, a permanent museum will open this weekend. Its organizers hope it will preserve memories of the Tiananmen protests and “continue the fight for democracy in China,” said Lee Cheuk-yan, a legislator and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Housed on the fifth floor of an office building in the popular tourist district of Tsim Sha Tsui, the 800-square-foot June 4th Museum is set to open on Saturday despite the threat of a lawsuit from the building owners’ committee, Mr. Lee said. The committee sa ys that the use of the office unit for exhibition purposes violates the property deed and that an influx of visitors might inundate the two elevators, among other concerns. ‘‘We have all the legal backup,” Mr. Lee said, “so we’re confident we can face the legal challenge and this museum, a permanent one, will open.’’ The Hong Kong Alliance was founded in May 1989, after martial law was declared in urban Beijing, with the aim of supporting democracy in China. It organizes annual June 4 memorials in Victoria Park and has previousl y staged temporary exhibitions devoted to the events of 1989. But Mr. Lee sa ys this will be the world’s first permanent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The maze-like museum features walls of texts, photos and videos that trace the uprising from its start shortl y after the death on April 15, 1989, of Hu Yaobang, the ousted Communist Party chief, through its crushing on June 4.


Displays include a 6-foot-4-inch replica of the Goddess of Democracy, which was erected by students on Tiananmen Square; the story of Ding Zilin, who founded Tiananmen Mothers after her 17-year-old son was killed in the crackdown; and one of the iconic photographs of a young man standing before a row of tanks near the square. Most information about June 4 is censor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Related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 the names of student leaders, are constantly removed from the Internet. Meanwhile, discussion of these events is open and often fervent in Hong Kong, a former British colon y that has retained considerable civil liberties since its return to Chinese rule in 1997. The candlelight vigils that the Hong Kong Alliance has held each year since 1989 draw tens of thousands of supporters. ‘‘A lot of mainlanders are forced to delete their memory of June 4,’’ Mr. Lee said. ‘‘What this museum wants to do is to pass it on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the mainland Chinese, so that the y will bring the message back to China. By letting them know what actuall y happened, the y will have anger at the Communist Party — that the y,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ir power, could go to the extent of shooting at their own people.’’ “We believe that by knowing, they would go into action,” he said. “And that is what we hope to achieve — that people in China will fight for democracy together with us.” Photo The museum plans to distribute leaflets in areas popular with mainland tourists and to encourage them to bu y and take back a USB flash drive with documentation of the massacre to spread the message. ‘‘It’s not a June 4 T-shirt, which you would be banned from taking into China,’’ he said. ‘‘It’s only a USB thumb drive. I don’t think the customs can go through all the luggage to try to find this.’’ On April 11, a Hong Kong legislator, Leung Kwok-hung, was asked by Shanghai customs officers to surrender T-shirts and other items related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movement on an official trip to meet Chinese officials. Mr. Leung, a famed rebel on the city’s Legislative Council also known as “Long Hair,” refused to compl y and boarded a flight back to Hong Kong to boycott the meeting. As for the museum’s promotional campaign on Sina Weibo, China’s top microblogging service, Mr. Lee alread y has some ideas to avoid being censored. ‘‘We don’t have to call it a June 4th museum,” he said. “We can call it a historical museum, a China history museum.”


22/4/2014 (DAILYMAIL) World's first museum about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to open in Hong Kong http://www.dail ymail.co.uk/travel/article-2610139/Worlds-Tiananmen-Squaremuseum-open-Hong-Kong.html The world's first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brutal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is set to open - in Hong Kong. The memorial museum will open this week and aims to commemorate those killed in the 1989 crackdown on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Due to its semi-autonomous status, Hong Kong is one of the only Chinese destinations that can openl y mark the brutal military intervention, along with Macau. On the mainland, reference to the blood y crackdown is banned and many people remain unaware of it. The museum is funded b y the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 of Chin, a group which also organises an annual candlelit vigil in Hong Kong, where tens of thousands mark the June 4 massacre. Lee Cheuk-yan, the group's chairman, told reporters: 'A lot of people have forgotten what has happened and mainlanders are not allowed to remember. 'So here, we preserve that memory and remind the people what has happened and also to drive the people to fight for democracy in China.' He added: 'By letting them remember and letting them know what actuall y happened, they will have anger towards the Communist Party -- which in order preserve its power, went to the extent of shooting its own people. This should not be tolerated by our mainland compatriots.'

17/4/2014 (WSJ) The Tiananmen Square Museum China Doesn't Want to See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4/04/17/the-tiananmen-squaremuseum-china-doesnt-want-to-see/ Organizers behind a planned museum in Hong Kong dedicated to the blood y 1989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are vowing to press on despite running into threat of legal challenge that the y call politically motivated. Backed with nearly $800,000 in donations, the 800-square-foot June 4 Memorial museum is currentl y slated to open later this month. The museum is being opened to coincide with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violent event, in which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oldiers opened fire on unarmed civilians.


“Hong Kong is a very special place. We can still have space to discuss about the June 4th incident, which is a taboo in China. That’s wh y we want to have a permanent museum here—to remind the public of this brutal crackdown,” said Mak Hoi-wah, vice-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which is behind the museum. Last December, the alliance bought the fifth floor of an office tower in Tsim Sha Tsui, an area popular with mainland tourists and studded with high-end luxury shops. The total cost of the location was 9.76 million Hong Kong dollars (US$1.26 million). The y paid the HK$6 million down payment with the help of public donations and other fundraising efforts, Mr. Mak said. But the museum plans have run into resistance just a few weeks before its opening to the public, with the owners’ committee at the building voting to oppose such a move and threatening legal action. In a letter dated Feb. 28 sent b y the Tung, Ng, Tse & Heung solicitor firm, the owners’ committee said that they were concerned the museum would “operate as a lightning rod and attract…an inordinate number of visitors, both supporters and detractors, as well as reporters, police and members of the curious public etc.” The letter said that the owners’ committee had no political affiliation. Among other concerns cited in the letter was whether the building’s two small elevators, each aged 24 years, could handle the anticipated crush. Calls to the firm Thursday weren’t returned. To date, Mr. Mak, he isn’t aware of any concrete action being taken, and sa ys the museum will continue to open as planned. Mr. Mak—who sees such resistance as politically motivated—said the alliance hadn’t informed the owners’ committee of their intent to open a museum because the y believed their plans fit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acceptable commercial activity. Visited on Thursday, a number of building tenants said they were indifferent to museum plans. Dion y Tong, who works at an architecture firm on the building’s 13th floor, said he didn’t expect much of an impact as the museum would be located closer to the ground floor. He said a store selling cellphones on the 17th floor was “much more of a nuisance, as it attracts man y mainland customers to shop every weekend,” he said. Another tenant who runs a compan y on the 12th floor, Raymond Yip, said that he didn’t think the museum would pose much an issue. “But I will sa y the museum has a very sensitive name,” he said. “June 4 Memorial Museum? That touches peoples’ nerves and gets peoples’ attention,” he said.


YEAR 2012

31/5/2012 (CNN) Hong Kong gets its first museum dedicated to Tiananmen Square http://travel.cnn.com/hong-kong/visit/hong-kongs-temporary-june-4memorial-museum-568132 The now well-known events of June 4, 1989, in Tiananmen Square didn't just send a shock wave through Beijing. The reverberations were felt across all of China, not least in Hong Kong, which, at the time, was less than a decade awa y from 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 Hong Kongers felt their own unique unease watching the tragic sequence of student-led protests unfolding around the square. Now, almost a quarter-century later, the first museum dedicated to the historic episode has been set up in Hong Kong. The June 4 Memorial Museum is a temporary exhibit in Sham Shui Po set up b y the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It will remain open until June 10. Details of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 are on displa y in a walk-up building. The simple room exhibits a timeline of events, an interactive corner and books on the subject that are banned in mainland China. Many mainland visitors "Man y of our visitors look like your average mainland tourist," says the museum's volunteer guide Ashle y Chau. "After speaking with them, I find the y each have a personal connection to the incident." Chau spoke to "an old grann y from the mainland" who was stud ying a photo of the famous 1989 editorial from party mouthpiece People's Daily. Titled,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clear-cut stand against disturbances,” the article helped fan the flames of anti-state sentiment among the student protestors. The woman turned out to be one of the staff editors at People's Daily dur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These tourists are often witnesses and what they share with me is always shocking," says Chau. An interactive table in one corner of the museum shows a map of the Chinese army's movements around Tiananmen Square on the eve of June 4. A bold red line traces tank movements and death tolls at each intersection of Beijing's main throughwa y, Chang'an Avenue.


Hundreds, possibly thousands, were killed during the protests. "You can't count the bodies if the y were squashed by tanks, right?" sa ys Chau, explaining her take on the challenge of an accurate accounting of deaths. In her early twenties, Chau was not yet born when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and subsequent government crackdown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The Guangdong native moved to Hong Kong when she was seven years old. She was not taught the history of the incident in school and learned about the details only by talking to people at Hong Kong's annual candlelight vigil commemorating the June 4 incident. "I am so curious," she sa ys. "There are different sides to the story and there is no one good source of information." Remembering the victims This year's candlelight vigil will begin at 8 p.m. on June 4 at Victoria Park football fields. A seminar titled, “A Preview of the CCP’s Changes in Leadership: Favorable to Rehabilitating June 4?” will be held before the vigil at 4 p.m. Find details on the Alliance website. Alliance chairman and Legco member Lee Cheuk-yan estimates participant numbers will exceed last year's 150,000. He believes man y of those in attendance will b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Lee says that around 6,000 people have visited the June 4 Memorial Museum since it opened on April 29. About a fifth of visitors have come from the mainland, says Lee, who hopes that the temporary museum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 permanent exhibition space in the future. June 4 Memorial Museum, open until June 10, Monda y to Friday, 10 a.m. to 6 p.m., Saturday, Sunday and public holidays, noon to 8 p.m. The exhibition is in Chinese, but volunteer guides will explain everything to English-speaking visitor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