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18 梁基爵《順時針逆行》導賞

Page 1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創意人才,成就香港 藝術滋養城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珍視本地藝術之美,向來培 育創意人才不遺餘力,近年積極向國際藝壇引介優秀的香港藝術家,

展出作品媒介及風格多樣,於海外各大藝術節及展演平台綻放異彩, 深受好評。

過去數年在藝發局的推動下,香港藝術家足跡踏遍韓國首爾表演藝術

博覽會、光州雙年展、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澳洲阿德萊

德澳亞藝術節、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台北關渡藝術節、倫敦「香港

音樂系列」等,以藝術精品為香港代言,讓海外同業以至普羅觀眾有 機會欣賞香港引以為傲的自家藝術出品。

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支持,這些曾於海外展現香港之

美的藝術節目本年度載譽歸來,回饋本地觀眾。「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將呈獻共十個節目,形式涵蓋音樂、劇場演出、戲曲、媒體藝術展覽

及現代舞。藝術家生於斯長於斯,通過創作與香港對話,勾勒不為人

知的日常風景,交換我城孕育的情書,坦誠探視生命的秘密。此外,

為了與社區不同社群分享藝術的喜悅,藝術團體將與社福、學界及商

界合作,額外籌劃超過一百五十多節形式多元的社區和學校活動,讓

藝術滲透生活,亦讓生活豐富藝術。


p.2-5

引言: 葉旭耀談媒體藝術

p.6-7

關於《順時針逆行》及 梁基爵

p.8-10

小練習: 另類樂器:俾你玩,會點玩?

p.11-17

梁基爵的聲音實驗旅程

p.18-20

我們身處一個舉步維艱的時代 梁基爵談《順時針逆行》

1


葉旭耀

葉旭耀談媒體藝術

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 實驗電影導演、 媒體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

許多人覺得媒體藝術抽象,為甚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 其實媒體藝術又是甚麼 ? 香港的媒體藝術發展如何 ? 葉旭耀身兼媒體藝術創作人、策展人、學者、教師等

多重身份,亦是梁基爵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之一,我

們特地與他進行訪問,聽他由淺入深道來香港媒體藝 術的種種。

甚麼是媒體藝術? 簡單而言,我通常會以這兩個特點去定義媒體藝術: 一 是「 用 新 媒 體 」(use of new media), 二 是「 媒

體新用」(new use of media)。前者指運用新的媒

體、科技、技術進行創作,當藝術家開始引入非傳統

的技術媒介做創作,那便開始了一種媒體藝術的氛

圍。例如電腦最初出現的時候,並不是一個藝術創 作的工具。現今電腦藝術(computer art)看來理所當

然,但曾幾何時也是很前衛的一種做法。從某個角

度來看,媒體藝術可以在二十世紀初的意大利未來

2


主 義(Italian Futurism)和 俄 羅 斯 構 成 主 義(Russian

Constructivism)裡找到一些端倪。以未來主義為例: 在意大利這個文化傳統深厚的地方,竟然有一群人抗

拒傳統而擁抱未來,提出「新就是好」 (new is good)

的想法。不過這種前衛的意識形態也是危險的,因為

做藝術文化最終應是「求好」 (do good)而不是「求新」

(do new)。

但無論如何,這種想法運用在媒介或在藝術思維上, 都開拓了一些創作的可能。媒體藝術第二個層次(媒 體新用)的定義則較深刻,也較能持續發展。當然任

何藝術都需要某種媒介,但媒體藝術的「媒體」一般

是泛指科技媒介,而新科技一般在五年、十年後便會

被淘汰。所以,如果媒體藝術只是「用新媒體」來做

創作的話,這個藝術形式大抵沒有甚麼前途。媒體藝

術家也不只單單追求用新的技術,也同樣可以把新方

法用在傳統技術之上,這樣便能令已遭淘汰的媒介被

重新賦予新生命。例如有藝術家以磁帶錄音這種類比

(analogue)技術做創作,是嘗試重新賦予這些舊技術

有新的可能。這樣媒體藝術的生態才能有長遠一點的 持續發展,藝術家可以從舊媒介發掘出新可能,「媒 體新用」因此圓滿了媒體藝術的生態。當然,無論是

「用新媒體」或是「媒體新用」,媒體藝術都是一種介 乎科技、文化、藝術之間的創作。

3


媒體藝術和當下的時代有甚麼關係? 媒體藝術既是對時代的回應,也是時代的產物。其實

它與當下的時代最息息相關,是最能進入生活的藝術

形式。舉例來說:在這個時代用電腦做藝術不是很合 理嗎 ? 反而畫油畫,可能是大家平常較少接觸到的。

許多人切割了生活與藝術,所以看不到媒體藝術與生

活的關係。正如從前油畫多由教會委約繪畫,所以才 有這麼多宗教題材的油畫,這其實和當時的社會環境

有關。又如俄羅斯構成主義的藝術,用當時的工業 材料去做創作,其實頗能反映當時的普及文化潮流。 這種思潮仍然啟發着今天的藝術創作,與現代建築學

或當代藝術的想法很相似。當然,今時今日藝術家仍 然可以古老的媒介如文字去回應時代,但媒體藝術有

趣的地方,就是它用了時代的物料。不過,最終這個

回應的好與壞,無關媒介,而是視乎藝術家的願景與 動機。

4


可否談談香港的新媒體藝術發展? 我首先想起榮念曾先生及他於八十年代有份創立的藝團「進念.二十

面體」。藝團的作品有很強烈的多媒體或跨媒體創作傾向,具前衛實 驗的精神。其次,我想起七、八十年代的實驗電影和錄像藝術,與媒

體藝術希望透過新媒體來尋找新表達方式,某程度上是一致的; 亦可

能由於錄像藝術創作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因此香港媒體藝術便不期 然與實驗電影和錄像藝術拉上關係。再以學院為例,無論香港與海外

也好,電影學院與媒體技術走得近一點,令媒體藝術發展初期較多以

螢幕為本(screen-based)的創作,但我不認為媒體藝術的發展必然或

應該是這樣的。九十年代從事媒體藝術創作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在

學院接受了一些做實驗藝術的訓練,而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這份實驗 精神。他們很多都以傳統媒介如電影、音樂作為創作基礎,而我還是

會稱他們為媒體藝術家,不是因為他們採用甚麼媒介創作,而是因為

我知道他們都有實驗性的底蘊,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實驗不一定會成

功,但實驗精神是一個社會向前探索的推動力。

九十年代香港的媒體藝術大多都屬於廣義的媒體藝術,即是以新興技

術創作、改良、甚或轉化的藝術作品;而今天我們常說到的媒體藝 術,如跨學科、無分新舊技術使用等的藝術創作,要直到千禧年後才

有成熟的社會、技術與文化的環境給這樣的藝術發展。很多傳統的藝

術家即使沒有受過科技訓練,但因為興趣便開始自學;也有本身已具

科技訓練的人,兩者都在做媒體藝術。同時,世界各地不同的知名媒

體藝術學院在 1998 年前後成立,碰巧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都是在相 同時間成立,從而支援到香港媒體藝術的發展。踏入千禧頭十年,是

一個共同學習的時代,大家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你是電腦科學、我

是電影、他是藝術……而一種跨學科的態度正是做媒體藝術的特點。

其實香港尚算是一個能夠匯聚不同類型、不同學科、從事媒體藝術創

作與研究人的地方,大家可以一同進行文化、藝術和創意的實驗,是

很珍貴的機會。

5


關於《順時針逆行》 時間逆行 不忘初衷 我們的步伐匆匆,時代的巨輪轉了又轉,前行的每一步都快得可怕。 電光火石,退後一步,反而會看得更遠?把握未來還未到來的瞬間,

是反省過去的契機,亦是不忘初衷的提醒。

梁基爵延續揚威澳亞藝術節的作品《Music in Anticlockwise》,以媒 體、音樂表演和空間設計編織跨媒介藝術體驗《順時針逆行》,重新解

構「舊」的背景,發展出「新」的素材,由歷史上第一首弦樂四重奏——

約瑟夫.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一》為起點,演變出充滿未來感的

電音體驗。

以當下為通道,神遊於過去與未來之間,對照變與不變的迷思。 《Music in Anticlockwise》於 2017 年由澳亞藝術節 2017 策劃及首演。

6


關於梁基爵(GayBird) 作曲家、媒體藝術家,一直以來以音樂總監、作

曲、編曲及監製身分參與過數以百計不同種類的音 樂會、劇場作品及唱片製作等,近年專注創作媒體 藝術作品,探索有關聲音、科技和視覺藝術展現上

的各種可能性。他的音樂擺脫傳統音樂框架,亦跨

越單純作為聽覺藝術,結合視覺、機電互動程式、

樂器製作工藝及裝置藝術於一體,成為更完全的音 樂經驗。

7


小練習

另類樂器:俾你玩,會點玩?

GayBird 喜歡研究聲音,自創不同的樂器。

以下有數款樂器,你能否想像每款樂器是如何發出聲音呢?

B

A

8


何謂電子樂器?

GayBird 創作的電子樂器樣子奇特,當中包含不同 的構成部份,如實體的控制器(input controller)、 連接訊號的網絡(mapping strategies)及混音時的 演算方法系統(synthesis algorithm),把訊號轉化 成聲音輸出。

C

D

【答案請翻到後面】

9


用於聲音裝置

《當雨在停》 When the rain stops 2018 年

A

C 用於多媒體劇場

《火星日常》 CouCou on Mars 2013 年

D 用於媒體裝置音樂演出

《一零》One Zero B 用於電子音樂實驗演出

《電紫兔 / 克》 Digital Hug 2011/2012 年

10

2016 年


梁基爵的聲音實驗旅程 從科學角度看來,聲音是經空氣振動而成,並以聲波來 傳播的一種能量。然而,當聲音轉化成不同語言或被編 成一首首樂曲,我們更能從中接收不同訊息,誘發不同 的感受,成為我們溝通的方法。

GayBird 多年來專注與聲音有關的創作,探索音樂與科技 之間的關係與可能性,探究不同方法呈現聲音。以下試 試翻閱他的創作歷程,由他帶領大家「玩」一場又一場的 聲音之旅!

無聲的樂曲 ?

美國已故前衛作曲家約翰 · 凱吉(John Cage)於 1952 年創作了一首名為《四分三十三秒》(4′ 33″) 的樂曲,樂譜上並沒有音符,演出時樂手也沒有 奏出任何聲音。不少觀眾氣憤離場,凱吉卻指:

「觀眾認為寂靜的,全因他們不懂得如何聆聽偶 然音樂。」他認為現場隨機出現的聲音,甚至是 聽眾的行為、情緒等,都是樂曲的一部份。

11


《電紫兔 / 克》Digital Hug (電子音樂實驗演出,2011/2012)

看得見的電子音樂 這 場 新 媒 體 音 樂 實 驗 表 演, 結 合 了 電 子 樂 器 和 舞 台 演 出。雖然 GayBird 過往亦有類似演出,但這次是創作內 容上最完整的一次。演出用上由他和創作團隊自行組裝 而成的電子樂器,例如: ● 一排看起來好像是水管的樂器,只要在 管的一端敲下,就會發出聲音;而聲音 就會轉化成一束彩光,「流過」整條水 管,以聲音創造視覺效果。

● 運用當時新推出的平板電腦,設定 一張張模擬的人面,並把它安置在 演員的頭上,仿如電子面具。演員按 在人面上不同部份,會發出不同聲響。 傳統音樂表演中,大家會看到表演者演奏樂器的動作, 或身體隨樂章及節奏而起伏。但電子音樂的樂手坐在電 腦前,觀眾大多看不見他們的動作,更遑論知道他們如 何「演奏」。《電紫兔 / 克》便嘗試探索身體動作與音樂的

互動,讓觀眾「看見」電子音樂。

12

演出片段


WORKS BY

GAYBIRD

《火星日常》CouCou on Mars

(多媒體劇場,2013)

為聲音賦予故事 《火星日常》同樣以舞台演出作為呈現聲音的平台,更進一步 發展演出的故事性。故事以「尋找未來」為主題,引發大家 想像火星能否是人類未來的歸宿。作品運用不少「圖形」元 素,由電子合成樂器,到演出播放的錄像和舞台設計,源源 不絕,既象徵火星的外型,也代表「未來」與過去和現在密 不可分的連續關係。 創作新樂器,也須要參照現有樂器和它們的演奏方式;所以 談論未來,也絕不能忽略過去和現在發生的事。 GayBird 自 言,這次不再以音樂為先,甚至可能把音樂的考慮放到最 後;反而是概念先行,先思考想表達甚麼信息。

演出片段

13


《忐忑》 Fidgety (In between up & down) (聲音裝置,2015) 聲音化為動能 「忐忑」是一種反覆不安的情緒,心緒起伏不定的樣子。聲音 裝置有 40 個揚聲器,每個揚聲器上架着鐵枝。當揚聲器以 低頻播放心跳聲,鐵枝因而上下跳動,撞擊揚聲器而發出聲 音。以揚聲器象徵心,鐵枝跳動的形態與「忐忑」一詞呼應, 心跳頻率彷彿化成樂曲的節奏。 作品把聲音轉化成動能,許多媒體藝術作品都是動態的,但 《忐忑》卻是反其道而行,盡量減少作品中的動態,而唯一會 動的鐵枝並非由摩打或機械推動,只是聲音的呈現。

演出片段

14


WORKS BY

GAYBIRD

《一零》One Zero

(媒體裝置音樂演出,2016)

空間和影像構成的聲音旅程 GayBird 與台灣電影導演蔡明亮合作,以影音創作一次媒體 裝置音樂旅程。劇場內音樂和影像在不斷流動,觀眾需要遊 走其中,是一種體驗多於單純的一場表演。GayBird 設計表 演形式時,也考慮到如何運用整個劇場空間。 這也是一個跨界的嘗試,是 GayBird 首次與電影導演合作。 蔡明亮的影像,也啟發着他的音樂創作。蔡明亮的電影以慢 見稱,GayBird 的音樂則一向節奏明快。作品有時候故意讓 影像與音樂對立而產生衝突,也有些 時候音樂會配合影像,碰撞出不 同的效果。

《一零》 One Zero 演出片段

《一零 2.0》 One Zero 2.0 演出片段

15


《籠裡的十八種風景》

18 Scenes in a Cage

(媒體、藝術、建築展演,2018) 以聲音回應社會

這是一個場域特定(site-specific)的藝術演出,集合多位 不同的音樂人、創作人,藉着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前身為 卡素樓)的建築設計,選用 18 間有獨立窗戶的空間,打

造成 18 個不同的場景,展示出香港人形形色色的生活百 態。從歷史建築的內外,反觀香港現今急劇變化的生活 與香港人的回憶,以及與城市情感的連結。

演 出 的 第 二 部 份 在 戶 外 進 行,GayBird 困在鐵籠內演出,以鐵鏈、鐵門等物 件撞出聲音。情景猶如大鳥被困在 鐵 籠 裡, 翅 膀 未 見 用 武 之 地, 但 鳴聲卻像千里傳音。這次全由概 念主導創作,聲音只是其中一個 演繹媒介。觀眾能體驗各種跨界 藝術,猶如一同經歷不同的香港 人、情、事。

現場演出 Live

16

香港電台 《好想藝術》介紹


WORKS BY

GAYBIRD

《安魂曲》Requiem

(聲音雕塑以及多維的媒體藝術創作,2018) 消失前的聲音 GayBird 搜集了 99 種在世界上或生活上已消失,或將漸 漸消失的物種、文字、地方等等,以幾何符號描繪出其 畫像,再根據二維的符號結構製作成 99 件立體而又可以 發聲的聲音雕塑,並經電腦處理及製作成多聲道的電子 音樂。 創作以消失中的事物作為出發點,以不同媒介的衍生過 程比喻物種進化,最後化成一首如葬禮般的安魂曲,向 這些不再復見的事物作最後道別。作品不再追求好聽的 聲音,而是去思考整個體驗。如果 100 代表着全部,那 麼下一個消失的事物是甚麼?

17


我們身處一個 舉步維艱的時代 梁基爵談《順時針逆行》

數數手指,GayBird 歷年來以新媒體藝術創作,由最初專注叩問聲音

或音樂本質,到後來應用愈來愈多不同媒介創作,打破大家對傳統音 樂表演的印象,也一步步把更多的訊息和想法,投放到創作中。

「我希望無論是我的作品,或是大家看我的作品,都能看到關於香港的

事。」GayBird 如是說。在這次藝術體驗《順時針逆行》中,他邀請大 家與他在時代巨輪下「退一步」,以宏觀角度重新審視眼前的香港。

《 順 時 針 逆 行 》前 身 是 於 2017 年 澳 亞 藝 術 節 演 出 的 作 品《 Music in

Anticlockwise 》,作品揉合弦樂演奏、電子音樂及影像。「在澳洲的

演出內容比較宏觀一些,想帶大家嘗試在時間裡走慢一點,想做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感覺。這次把作品帶回香港,我想為它賦予多 一點的內容,多一些自己設身處地而來的感覺,想多關注香港的事, 而想到的就是:退後行,也很快構思了這作品的新名字。我想呈現

一些關於進步與退步,誕生與滅亡的意識,但不是指某一件事件或

故事。」

18


回歸到香港,場景設計會較複雜一點。除沿用之前演出的創作元素 外,他為香港的演出也設計了一個大型的樂器,演奏者需要不斷走動 和出力。「我想呈現一個狀況,是要用很多的勞力才可以製造出一些聲

音或音樂,而演奏者可以象徵香港的藝術家、一眾打工仔、學生哥、

小朋友,都是很舉步維艱地生活。」此外,他亦與本地漫畫家黃照達

合作,嘗試取用他部份四格漫畫作品,再轉化成另一種藝術形式在演 出中呈現。因漫畫內容較為具象,需構思如何與抽象的聲音互動。 參與這次演出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範疇,包括舞台設計、影像

設計、燈光設計和電子媒體設計。「他們各自負責設計不同 裝置和設備,連接起來便創造出聲音、燈光等效果。這 次我與兩位年輕人初次合作,一位做插畫的會協助影像 部份,另一位則很喜歡燒焊——很有趣的喜好啊!我就

請她做數碼裝置的組裝工序。」

電子樂器的始祖

1984 年, 荷 蘭 音 樂 人 Michel Waisvisz 發 明 了 相 信 是 全 世 界 第 一 台 數 碼 化 樂 器, 名 為「The Hands」。它主要由兩件鋁製的手板組成,板上 裝滿許多感應器和按鈕,透過手、手指和手臂的 動作來控制及製造聲效。樂器設有一個小型電腦 系統,轉化感應器的訊息,可於不同的音樂合成 器上使用。

19


回顧 GayBird 歷年的作品,早已超出純聲音或音樂的領域。「我早年做

作品,已不止是想呈現聲音。作曲家用不同樂器去創造音樂或聲音, 但我會用影像、裝置、舞台設計、燈光、漫畫,甚至運用整個場景的

氣氛去做創作,這些都是我的音符。我會打比喻說,我是跟不同設計 師去夾 Band。」

GayBird 醉心聲音的創作,一直研究如何呈現聲音,特別在新媒體藝 術的框架下,更可能是不以聲音來呈現聲音,如他近年的作品,混合

愈來愈多跨界創作的元素,聲音被轉化成不同形態;在《忐忑》裡,聲

音變為動能;在《安魂曲》裡,聲音成為創作過程中的意念構想。

同時,作品要表達的內容,及反映的個人意識亦愈來愈具體、明顯, 這亦關乎他創作背後漸漸多以概念作主導,擺脫聲音的枷鎖,發掘自

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和訊息。而這些訊息,都是與他生活的香港、時代

有密切關係。GayBird 在訪問中多次提及,他希望大家從他作品中看

到眼前的香港。在《籠裡的十八種風景》中,他比喻香港如困在籠中的

飛鳥,有翼卻無用武之地;在《順時針逆行》裡,他想說不同年齡和身 份的香港人在當前時勢,難以前行。

如葉旭耀在引言中提到,媒體藝術「既是對時代的回應,也是時代的 產物」。GayBird 運用不同的媒體科技來進行實驗式的創作,同時亦透

過作品回應身處的時空,勾勒並呈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及關注的事。

20


參與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 出版: 香港藝術發展局

編輯: Cultural Connections 設計: Pollux Kwok

照片: 梁基爵(GayBird) 出版日期: 2019 年 1 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