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18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拜將臺》導賞

Page 1


創意人才,成就香港 藝術滋養城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珍視本地藝術之美,向來培 育創意人才不遺餘力,近年積極向國際藝壇引介優秀的香港藝術家,

展出作品媒介及風格多樣,於海外各大藝術節及展演平台綻放異彩, 深受好評。

過去數年在藝發局的推動下,香港藝術家足跡踏遍韓國首爾表演藝術

博覽會、光州雙年展、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澳洲阿德萊

德澳亞藝術節、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台北關渡藝術節、倫敦「香港

音樂系列」等,以藝術精品為香港代言,讓海外同業以至普羅觀眾有 機會欣賞香港引以為傲的自家藝術出品。

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支持,這些曾於海外展現香港之

美的藝術節目本年度載譽歸來,回饋本地觀眾。「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將呈獻共十個節目,形式涵蓋音樂、劇場演出、戲曲、媒體藝術展覽

及現代舞。藝術家生於斯長於斯,通過創作與香港對話,勾勒不為人

知的日常風景,交換我城孕育的情書,坦誠探視生命的秘密。此外,

為了與社區不同族群分享藝術的喜悅,藝術團體將與社福、學界及商

界合作,額外籌劃超過一百五十多節形式多元的社區和學校活動,讓

藝術滲透生活,亦讓生活豐富藝術。


p.2-5

香港粵劇沿革

p.6

關於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p.7

關於《拜將臺》 (2018 黑盒劇場版)

p.8-10

粵劇與其他表演藝術

p.11-13

粵劇行當

p.14-15

粵劇面譜

p.16-17

粵劇的基本藝術形式

p.18-19

粵劇唱腔

p.20-24

從戲棚到劇場:與時並進的粵劇

與《拜將臺》監製黎宇文對談

1


香港粵劇沿革

戴淑茵博士 粵劇學者

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 據陳守仁的研究 [1],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粵劇已經漸成雛型, 於香港 新 界 元 朗 大 樹下 天 后 廟 有 戲 曲 演 出 活 動, 直至 1920 年代, 朱次伯演出傳統劇目《寶玉哭靈》時把粵劇粵曲從官話及古腔時期過渡

到「白話」及「平腔」,粵劇開始使用廣府話演唱,至 1930 年代,廣州

方言正式取代官話。

在 1930 年代,粵劇出現長達九年的「薛馬爭雄」時期,當時薛覺先建 立「覺先聲劇團」及「覺先聲男女劇團」等,而馬師曾組織「太平劇團」,

演出多齣粵劇經典劇目,包括《胡不歸》、《嫣然一笑》、《賊王子》和《苦 鳳鶯憐》等。

1941 年 日 軍 佔 領 香 港 後, 粵 劇 演 出 未 有 間 斷, 不 過 不及 1930 年代

的興盛。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粵劇的編劇、音樂及 演員人材輩出,為香港粵劇此後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編劇名

家包括李少芸、陳冠卿、唐滌生及潘一帆等。音樂名家如王粵生、 朱毅剛及林兆鎏等。當時活躍的演員如余麗珍、新馬師曾、陳錦棠、

靚 次 伯、 黃 千 歲、 芳 艷 芬、 何 非 凡、 紅 線 女、 任 劍 輝、 白 雪 仙、 吳君麗、鳳凰女、林家聲和梁醒波等。

2


這個年代的粵劇劇目很多成為經典,當今仍然經 常上演,如《洛神》(1956; 芳艷芬、陳錦棠及黃

千歲合演)、《牡丹亭驚夢》(1956;任劍輝、白雪

仙 合 演 )、《 帝 女 花 》(1957; 任 劍 輝、 白 雪 仙 合

演)、《紫釵記》(1957;任劍輝、白雪仙合演)、

《雙仙拜月亭》 (1958;吳君麗、何非凡合演)、《白

兔會》 (1958;吳君麗、何非凡合演)、《西樓錯夢》

(1958; 任 劍 輝、 白 雪 仙 合 演 )及《 再 世 紅 梅 記 》 (1959;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等。

1960 至 80 年 代, 麥 炳 榮 及 鳳 凰 女 領 導 的「 大 龍 鳳劇團」先後開山了《十年一覺揚州夢》 (1960;徐

子郎及劉月峰合編)和《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 徐子郎與劉月峰合編)等,林家聲及陳好逑先後開

山了《雷鳴金鼓戰笳聲》(1962;徐子郎、劉月峰 合編)、《無情寶劍有情天》(1963;徐子郎、劉月

峰合編),又與吳君麗開山《春花笑六郎》(1973;

李 少 芸 編 )及 與 李 寶 瑩 開 山《 笳 聲 吹 斷 漢 皇 情 》

(1988;葉紹德編)等劇。

目 前 香 港 粵 劇 演 員 演 出 的 劇 目 主 要 是 1950 年 代 的 作 品。 當 代 活 躍

的粵劇演員有梅雪詩、蓋鳴暉、吳美英、阮兆輝、南鳳、尹飛燕、

龍貫天、新劍郎、李龍、羅家英及汪明荃等 [2]。

3


香港粵劇演出習慣 香港演出粵劇的主要場地分為兩類——戲院戲和神功戲。

戲院戲指在戲院、會堂、劇院及社區中心演出的粵

劇,相對於神功戲,戲院戲的環境能令觀眾較易集 中,因此演員和所有工作人員都會比較謹慎,也較少

即興的成分。而神功戲的演出是在一個開放的場地, 同時是臨時建成的戲棚,演員及觀眾都較難集中,即 興成份較多。

粵劇音樂是由唱腔、敲擊及旋律伴奏音樂所構成,粵

劇伴奏音樂並不會以樂譜的形式記錄,而是在中國傳

統樂器的伴奏技巧上,以一定的伴奏手法與唱腔相應 配合,及既有的約定俗成即興演奏。

北角新光戲院外觀 (©brandhk.gov.hk)

4

北角新光戲院內部(©Npsbeamt)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而籌辦演出的戲曲。在香港而言,神功戲泛指 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戲

曲。由一個社群籌辦戲曲的演出,藉以「娛神娛人」及「神人共樂」。

除了演出「正本戲」,也演出「例戲」,即每台戲逢例必演的經常儀式 及 劇 目 包 括《 碧 天 賀 壽 》、《 六 國 封 相 》、《 八 仙 賀 壽 》、《 跳 加 官 》、

《天姬送子》、《封台加官》及《破台》 (即《祭白虎》)等。粵劇戲班配合神 功活動的日程,為神誕演戲,一「臺」戲由三至五天不等。

香港神功粵劇戲棚是臨時搭建的,必須建於神廟的正對面,讓菩薩可

以欣賞戲曲的演出。若因地理關係戲棚無法向廟而建,主會便會安排

在戲棚末端朝戲台處建一神棚,以安放菩薩的像看戲。

神功戲戲棚外觀

神功戲戲棚花牌

(本文節錄自戴淑茵〈粵劇初探〉 ,載於教育局網頁「藝術教育——教學資源」 ,香港:教育局。)

[1]

陳守仁: 《香港粵劇劇目概說:1900-2002》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2007,頁 1。 [2]

編按:本文於數年前出版,現在活躍的粵劇演員有陳寶珠、陳好逑、龍劍笙、梅雪詩、 蓋鳴暉、吳美英、羅家英、汪明荃、尹飛燕、李龍、南鳳、龍貫天、吳仟峰、王超群、

梁兆明、陳咏儀、衛駿輝、鄧美玲、洪海、鄭詠梅、劉惠鳴、尤聲普、阮兆輝、新劍郎、 廖國森、呂洪廣、李沛妍、藍天佑、鄭雅琪、宋洪波、謝曉瑩、黎耀威、梁煒康等。

5


關於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於 1999 年成立,2001 年註冊為慈善團體並以有限

公司形式運作,由當時一群對粵劇藝術有濃厚興趣的青年組成,致力

成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交匯平台。透過持續製作具水準的粵劇演出,

實踐融匯傳統粵劇與現代舞台,並培育粵劇台前幕後優秀接班人。在

保存及研究方面,搜集、編輯粵劇資料結集出版,並積極鼓勵具水平

之粵劇劇評。《拜將臺》2011 年於香港葵青劇院首演,2015 年於沙田

大會堂重演,2017 年於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改編為黑盒劇場版本, 足本展演。

6


關於《拜將臺》 (2018 黑盒劇場版) 「永遠怕被人取代」,中國人社會累代糾纏的深層恐懼,貫穿了「戰神」 韓信死前 24 小時的故事。譽為「國士無雙」,大敗楚霸王助劉邦開一 朝盛世;然而功高蓋主,縱無謀位之心,不無奪權之力,註定必然殞

落的結果。

古老的故事,也是今天身邊故事,千載不變,是降頭還是天譴?歷代

只有范蠡最懂看風駛舵,夾帶西施,急流下野;將治國之道用於經 商,懶理大道之行,不但保命,還富甲一方,不似韓信傻到以為「風

雨不忘家國難,昇平盛世念黎民」。

原創粵劇《拜將臺》細膩勾勒多個漢初風雲人物的心路歷程,秉承桃 花源粵劇工作舍的簡約粵劇美學概念,在展現傳統之美的同時,在劇

本、導演、調度、音樂、燈光、佈景、音響、服裝等方面加以創新, 風格只此一家。末路英雄今回魂,唱誦一闋歷久常新的歷史悲歌⋯⋯

監製:黎宇文 * | 導演 / 聯合編劇:吳國亮 | 聯合編劇:張群顯

主演:洪海 * 鄭詠梅 李沛姸 呂洪廣ᅠ符樹旺 * 郭啟輝 莫華敏 *

*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製作

7


爺爺與孫女的日常對話 1

3

⃬㤀㨀楋箘箘 ⚜䧬侖╨䇵ⓛ 痙⢯獑

侖╨聅熝‫ׅ‬勢⨀‫׆‬苌 㽳㧪⏚⌝䥥苌㋌缙完 䂹㽑Ⅷ珯㓲㔮⃮⚜䧬猳

2 侖╨㢝 ㅕ⓸⑆綁⛩⧬磐綔珮 䲲⹙⚫㡨甙倥儵䥥‫↛׃‬欿樿䕊忋 㡨甙肠䠃⇄孉∽⛮日ׄ苌⽍⃷䠭 俻䥥樿肠櫦䧏苌≁㋯叞嶋⹤㽳㧪 ⏚⌝獑

≁❭⛭⹙䧬噯⯌㺵ⅿ苌㓲嶋 掄ⅼ㺵㓲䧬侖╨肪㣊Ⅷ石䥟 ㅕ苌㓲䧬掄ⅼ㔮‫ׅ‬勢⨀‫׆‬猳

5

4

8

≁聅㤐⿨㿬猳 㿬興⸱⻌䥥㩒屠 ⟋寂Ⰱ侖╨綖砒 ⅵ☤ㅕ䥥ℎ縠 㡨甙獑

噯⯌㺵ⅿ㤐Ⰸ 㡨彋苌↷䥥∽ ➢⯻熝涹榦苌 聆⊸䥥侖╨㋯ 叞㺵獑


粵劇與其他表演藝術 前面爺爺提到英國大文豪、劇作家兼詩人莎士比亞, 雖然莎士比亞的劇作今日已成為經典,當年出現時也

是為了娛樂大眾。在中國戲曲文學中,經常被用來與

莎士比亞比較的,是明末文人湯顯祖。

湯顯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有

《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和

《邯鄲記》,其中《牡丹亭》中要打破 樊籬追求愛情的故事,常被拿來與

莎翁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比較。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其實是同年代的人,

據考證更於同一年(1616)逝世,兩人劇作題材又

多涉及親情、愛情、權力、恩仇等,又為後世的文

學留下大量典故,無怪乎很多學者都愛比較二人的 作品 。

事實上,粵劇(以至其他中國戲曲如京劇、崑劇、越劇、潮劇等等)

和西方的經典和當代的表演藝術形式,其實也有很多相似或相通的地 方。歌劇可算是與粵劇最接近的西方表演藝術形式,兩者均以歌唱交

代情節推進,故事性也相當強。

9


小練習 粵劇的不同元素,令你想起甚麼其他藝術形式?

粵劇表演講究手勢動作、身段功架。

一齣粵劇劇目裡有各種角色,

答案:

如男女傾慕、忠奸對戰等。 答案:

粵劇演唱有各種唱腔,如說唱、梆黃、小曲等。* 答案:

【* 更多關於唱腔的介紹,請參考本冊子 18 - 19 頁】

10


粵劇行當 傳統粵劇對角色分工非常嚴格,1930 年代前有十大行當,及至五十

年代,粵劇組織體制確立了現行的「六柱制」,即包括文武生、小生、

正印花旦、第二花旦、丑生、武生,整台戲由六個主要演員擔當,演

員須根據劇情發展,兼演幾個行當的戲。粵劇行當可分為生、旦、 淨、末、丑,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男性角色,能文能武

文場戲

青年、小生、秀才

武生

長靠—— 將軍角色,重唱做,披甲 短打—— 做打為主,武功高強

老生

須掛黑鬚

11


女性角色

青衣

中青年女子, 以唱功為主

閨門旦

未嫁閨女,角色多為大 家閨秀或小家碧玉

刀馬旦 及 武旦

擅長武打,重功架身段

小旦 少女

老旦

老年婦女

彩旦

女性丑角,可由 丑行演員反串

又稱「花臉」, 分大花臉及二花臉

大花臉

多為性格剛強的男性角色, 重唱功,如包拯

二花臉

一般為地位較高、勇猛豪爽的人 物,如曹操、張飛

12


又稱「公腳」或「末腳」, 老年人角色,掛白鬚, 文武兼備,飾演劇中長 者或具威嚴角色,近年 歸納至老生之內

又稱「小花臉」,一般扮演滑稽或貌不驚人的角色, 以唸白和做工為主,戲行有「無丑不成戲」之說, 說明丑角的點晴之妙

文丑

花花公子、酒保、老兵等

武丑

以武打為主,多為武功高強、 機智風趣的人物

13


粵劇面譜 粵劇面譜以不同顏色象徵不同的人物性格。

紅 忠義勇敢

藍 粗莽兇猛

14

黑 剛耿正直

白 奸惡陰險

黃 驃悍剛練


小練習

試為自己繪畫一個代表自己性格特徵的面譜。

15


粵劇的基本藝術形式 「唱、做、唸、打」是粵劇藝術的基本表演 技巧。以下將逐一介紹:

戲曲的歌唱部分稱為「唱腔」,用以表達 人物感情及思想,刻劃人物性格及闡述 故事情節,而關於唱腔的分類請看 18 頁 詳細介紹

以「手、眼、身、法、步」 五種技法表達情感

手 手勢、動作 眼 眼神、表情 身 身段、功架

法 這五種技法之規範 步 各種形式的台步

16


唸 白, 戲 曲 台 詞 的 基 本 表 達 形 式,充滿節奏性及音樂性,與日 常生活的用語不同

武打,分南北兩派,包括徒手或 帶兵器的對打、個人的身段等

17


粵劇唱腔 板腔體

粵劇音樂是由唱腔、敲擊及旋律伴奏音樂所構成, 而當中粵劇唱腔分三大體系,分別是板腔、曲牌 和說唱。

● 沒有固定旋律,演唱者可按唱詞的發音,隨當時 情緒自行創作唱腔旋律,即所謂「依字行腔」

● 須依照一定板式,每種板式均有固定的基本字 數、句式結構和結束音 ( 即句尾的音調 )

● 粵劇所用的板腔體有「梆子」及「二黃」,所以亦 可統稱為「梆黃」*

曲牌體 ● 曲調有固定的旋律,有時

按譜填詞,又可按詞作曲

● 曲牌可分為牌子、

大調、小調(即小曲)

《帝女花之香夭》亦是一首小曲, 試為第一句「落花滿天蔽月光」填上相同音調的新詞:

3 6 5 6 5 3 6 落 花 滿天 蔽月 光

小練習

例子:落街冇錢買麵包

18

【* 更多關於「梆黃」的介紹,可參考由教育局藝術教育組編寫之《粵劇合士上 – 梆黃篇》】


說唱體 ● 五大類型:與賽龍舟同沿的龍舟、

木魚、南音、由民歌衍變出來的板眼 和以通俗文學流傳於社會的粵謳

「正文」、「收式」三部分組成,除起式 ● 結構:由「起式」、 及收式外,大多數是七字句,兩個七字句為一 聯句

除了上述三種唱腔體系外,說白體系,即 17 頁提到的「唸白」,亦是 常用的形式,當中包括口白、詩白、韻白、白欖等九種 **。

《拜將臺》是一齣在黑盒劇場試演的原創粵劇,你是否 能分辨出表演者用上了以上哪(幾)種粵劇唱腔?

【答案:板腔體(梆黃)、曲牌體中的小調、說唱體中的南音】

小練習

【** 更多關於說白體系的介紹,可參考黎鍵先生的著作《香港粵劇敘論》】

19


從戲棚到劇場: 與時並進的粵劇 與《拜將臺》監製黎宇文對談

從前搭戲棚演粵劇,台前幕後動員眾多。今日粵劇進入劇場,演出空 間改變、規模縮小,因而需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配合。桃花源粵劇工

作舍原創粵劇《拜將臺》曾在 2011 及 2015 年,分別於葵青劇院及沙田

大會堂演出;2017 年到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改編成黑盒劇場版本, 這個版本亦會在「賽馬會藝壇新勢力」上演。

《拜將臺》監製黎宇文(Maurice)說:「原先做大劇場,再轉到做黑盒 的規模,整個舞台調度、規模都要有所變化,這是一個有趣的創作過 程。粵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有其歷史和文化,我們相信粵劇也可以

有新的切入形式和理解方法,就如年代久遠的戲劇,如莎士比亞的作

品,只要後人不斷挖掘當中可以回應當下社會的意義,是可以不斷延

續的。」

傳承粵劇,要做到歷久常新。歷久,可以是每逢中國傳統節慶,繼續

搭起戶外戲棚;常新,可以如《拜將臺》般,一嘗融入現代劇場科藝,

帶動新或年輕的群眾走進粵劇的世界。

20


簡約粵劇提煉劇本精髓 《拜將臺》以劉邦借呂后剷除韓信作敘事的主體,內容圍繞漢初幾位風 雲人物的心路歷程,包括劉邦、韓信、西楚霸王項羽、呂后等。作品

反映中國人的社會,充斥太多恐懼,每個人總怕被人取代,必須設法 打倒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

Maurice 指出,「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想表現粵劇傳統之美,同時呈現

簡約粵劇的美學概念。「不只是說減少道具、減少演員的等純數量的層

面,而是想追求精煉的內容,所有道具或設計以能帶動故事為原則。 例如最初在舞台版本,佈景有一條樓梯,它可以做到很多變化;到黑 盒版本,樓梯化為一個小台階,再加幾塊捲簾,就成為主要佈景。捲

簾可自由變動,分隔成不同空間。」

21


《拜將臺》嘗試保留粵劇獨特表演元素,同時加快內容的推進,配合現 代人看戲的節奏。「劇中有一幕是韓信、蕭何和鍾離

,三人之間一

段戲,演員需以『水波浪』作交代。」水波浪是當人物陷於兩難之間

的過程及抉擇所用一種粵劇表演程式。演員在舞台上任何一處作起步 點,再以急促的步伐走到另一點,並配搭一段專屬的鑼鼓節奏。「這

段戲中,蕭何的兩難是要『犧牲一子保棋局』,而鍾離

的兩難是捨身

保信之餘,更要刺激韓信反漢。我們把一段『水波浪』分成兩半,分給

鍾離眜及蕭何演繹。若在傳統做法,兩個角色要做兩次『水波浪』,整 套劇就拖長了。」

電影敘事手法,舞台上道出傳統粵劇故事 Maurice 及《拜將臺》編導吳國亮(Rex)是影視創作出身,他們嘗試用 電影處理故事的手法來創作。劇本設定為一個廿四小時的故事,以倒

敘法敘事。「電影和舞台會用到這樣的敘事手法,但粵劇比較少。故事

起首先交代韓信的現況,再說回他之前做甚麼,想表現出一種屬於中

國人的宿命論。」故事結尾有一段閃回,「是重演韓信拿帥印,劉邦拜

他做大將軍的時刻,這亦是韓信人生最風光的時刻。自此再延伸出韓

信之後要經歷的事。」

能夠在敘事的時序上尋找突破,皆因粵劇的說唱形式能承載大量唱

詞。「粵劇敘事能力比較高,角色之間可以不斷對話,可有很多對白,

22


能交代較複雜的內容,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容易被理解,也有典故

可以追溯。」粵劇本身是一種大眾表演藝術,在戶外、戲棚中演出, 男女老幼皆宜。「大眾能理解粵劇的故事。當然,如要追求有較高的鑑 賞能力、理解粵劇獨有的肢體語言的含意,要有相關知識和修養。」

現代舞台科藝平衡音樂層次 這次創作,Maurice 坦言製作團體花不少資源在音樂演奏的部份,協 調各種樂器演奏時的效果。「傳統粵劇中的樂器通常是齊奏,沒有分

部,所以音樂演奏時有不平狀態,如鑼鈸好大聲,蓋過其他樂器,有

時或只聽到二胡聲。以前,在戶外大戲棚,鑼鈸大聲是要先聲奪人。

但當粵劇進入到現代劇院,這樣的音樂變成很吵耳了。」

23


Maurice 指傳統粵曲在音樂演奏時,一直沒有分成不同的音樂層次。

《拜將臺》除了有一般劇場的音響設計外,演出還設現場混音指導, 負責人員要熟悉戲曲、音樂和中樂,在現場以音響控制不同樂器的音

量。「使用現代劇場的一些技術,可能為戲曲或粵劇帶來一些形態上的 改變。上回在首爾的演出,我們造了一個獨立音室,鑼鈸師要在內敲 打。因為打鑼鈸不可以輕力打,力量少就不會出到想要的聲音,所以

要獨立收音,經混音控制才播出來。我覺得現場演出的效果好好,韓

國觀眾看足全場,沒有人中途離場。」

「上一輩觀眾習慣舊有的演奏模式,但新一代未必接受。如果新的粵劇 表演形式能吸引年輕的觀眾,想了解更多有關粵劇的事,他們自然會 想找回、了解傳統的粵劇。這是一個進程來的,他們會慢慢愈看愈深

入。」

24


參與藝術團體 及劇照提供: 出版: 香港藝術發展局

編輯: Cultural Connections 設計: Pollux Kwok

粵劇資料提供: 出版日期: 2018 年 11 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