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18 綠葉劇團《爸爸》導賞

Page 1


創意人才,成就香港 藝術滋養城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珍視本地藝術之美,向來培

育創意人才不遺餘力,近年積極向國際藝壇引介優秀的香港藝術家,

展出作品媒介及風格多樣,於海外各大藝術節及展演平台綻放異彩,

深受好評。

過去數年在藝發局的推動下,香港藝術家足跡踏遍韓國首爾表演藝 術博覽會、光州雙年展、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澳洲阿

德萊德澳亞藝術節、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台北關渡藝術節、倫敦

「香港音樂系列」等,以藝術精品為香港代言,讓海外同業以至普羅 觀眾有機會欣賞香港引以為傲的自家藝術出品。

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支持,這些曾於海外展現香港

之美的藝術節目本年度載譽歸來,回饋本地觀眾。「賽馬會藝壇新勢

力」將呈獻共十個節目,形式涵蓋音樂、劇場演出、戲曲、媒體藝 術展覽及現代舞。藝術家生於斯長於斯,通過創作與香港對話,勾 勒不為人知的日常風景,交換我城孕育的情書,坦誠探視生命的秘

密。此外,為了與社區不同族群分享藝術的喜悅,藝術團體將與社 福、學界及商界合作,額外籌劃超過一百五十多節形式多元的社區

和學校活動,讓藝術滲透生活,亦讓生活豐富藝術。


p.2-5

引言——鄧樹榮談無言劇 p.6 p.7

參與藝術團體: 出版:

編輯:

設計:

劇照攝影: 出版日期:

關於綠葉劇團 關於《爸爸》

p.8

傳統劇場 vs 協作劇場

p.9

關於形體劇場

p.10-13

香港藝術發展局

關於面具 導演的話——

Cultural Connections 能擁抱愛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p.14-15

Pollux Kwok

2018 年 9 月p.16 延伸活動 Chu Yin Man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鄧樹榮的劇場美學以簡約 見 稱, 亦 很 重 視 身 體 在 劇 場 的 運 用。《 爸 爸 》導 演 黃 俊達曾在鄧樹榮戲劇工作 室 工 作, 並 視 鄧 樹 榮 為 恩 師。 鄧 樹 榮 曾 經 創 作 了《 離 地三百七十五米又如何》

鄧樹榮談無言劇 鄧樹榮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

(1993)、《 我 們 互 不 相 識 的 一 小 時 》(2000)、《 打 轉 教 室》(2011)等廣為劇界稱道 的 無 言 劇。 配 合 無 言 劇《 爸 爸》的上演,我們特別訪問 了鄧樹榮,請他談談無言劇 的本質和意義。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前院長

無言劇是甚麼?

表演講求感受與表達,即使有同樣的感受,用甚麼方法表達才是關

鍵。語言的出現,令我們把表達意識或意念的方法等同了語言,因而

忽略了身體與非語言的表達,這個現象在話劇的擴張下也越來越明 顯。但我認為表達是身體整體的經驗,創作應該要訓練表演者整體身

體的感受,包括語言與我稱之為「前語言」的表達方式(包括表情、呼

吸、動作、移位等等),然後再看表演者如何運用它們,或把焦點放在

哪裡。

許多人以為無言劇就是默劇、舞蹈等,其實並不盡然。我認為「前語

言」所表達的涵蓋性比較廣。例如《戇豆先生》 (Mr. Bean)不是默劇,

某個意義來說也是「前語言」來的,只不過它應用「前語言」的媒體不 是舞台而是影視。

2


無言劇可以怎樣引發想像?

就 以 我 執 導 的《 我 們 互 不 相 識 的 一 小 時 》

(2000)為 例, 那 是 彼 德 ‧ 漢 克(Peter

Handke)的 劇 本, 用 文 字 記 錄 了 所 有 動 作,但一句對白也沒有。他寫這部作品的 原因是想把創作主導權還給觀眾,觀眾要

從眼睛見到的事情重新建構人物關係。你 不需要刻意去明白它說甚麼,或者意義是 甚麼,但它的意象已經會令人有很多聯想。 漢克在街上喝了幾小時咖啡,看見人來人 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途人 之間有沒有關係?現實當然沒有,但在想

像裡面有。漢克想像這些人互不相識,最 後卻走在一起做一些事。

無言劇怎樣訓練創作者?

無言劇不是一種劇種或類型(genre),而是一種訓練及創作方法。無

言劇有一套傳統(convention),背後必須有戲劇架構(dramaturgy) 去支撐,它要求創作人建立一套方法,以身體去表達人際間的戲劇關

係和詩意,一如話劇要透過語言和身體去表達。任何表演都和身體有

關,分別只在於你有否刻意研究如何運用。經歷了無言劇的訓練,到 最後是否很「外顯型」地運用身體並不要緊,至少創作者有這種經歷,

但這是需要有長時間的浸淫和對身體有知性(intellectual)的理解。

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也說過:「每一種表現形式誕生時,就已

注定會死亡,每一種形式終將被重新建構⋯⋯」無言劇亦然。如果一 切已在別人預計之中,或表達方法無法再突破,形式一旦固定不變就

會死亡。所以創作者想追求甚麼、有甚麼願景、怎樣執行,是十分重

要的。

3


無言劇如何啟發表演者?

要求表演者發掘自己更深層次的東西,並打破陳腔濫調(cliché)是很難

的。在這個影視、影像發達的年代,陳腔濫調好像變成了真理。我們 舉辦形體戲劇課程,就是要將理念與實踐結合,提供一些感受身體整

體感受的技巧。透過身體練習可以加快學員接觸身體的感受,然後再 透過身體把感受表達出來。感受與表達這兩極,中間的自我轉化過程

其實可以快,但也可以拖很久,視乎表演者的功力和他是否相信身體 表達的能力。

無言劇的訓練或創作過程中,最考功夫的是:你到底是希望想演員接

受訓練做到某些形式,還是引導演員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然後你再

去修飾?不論有言抑或無言,訓練或創作也要經歷這個過程。那時候

我在學校任教,要學生們做《菲爾德》、《哈姆雷特》、《帝女花》等,我 也是將學生最好的一面發掘出來,再放在一個舞台的框架裡,並依附

一個古典戲劇文本。我的做法並不是說有一個既定的角色,然後指導 學生要如何扮演它 。

無言劇與戲劇架構有甚麼關係?

我曾經在《泰特斯 2.0》(2009)很有意識地探討「前語言」和語言的關 係,而當我認真地探討這層關係之後,對戲劇架構的建構能力和認知

也有提昇。這是一個很微妙也很複雜的範式,但要緊記:「無言」與「有

言」好像一陰一陽,各有長短。「有言」很具象、很清楚;「無言」抽象

些,但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和感覺。

以我執導的《打轉教室》 (2011)為例,其實這個作品結合了無言和「前 語言」來表達一個簡單的戲劇世界。它不能太複雜,要追究人物背景、

留堂原因等很難用無言去解釋,我只能呈現當下人與人之間的張力和

詩意的想像。如果從頭到尾都是無言,戲劇架構必需非常清楚,緊扣

一個概念便好,不可以太複雜。你可以用無言劇來表達莎士比亞的文

本節奏,但不能呈現莎士比亞的語言和背後的思想。

4


無言劇對於社會的意義在哪裡?

無言劇的訓練, 足以鞏固(reinforce)演員自身的很

多事情,如能量的發掘、克服困難的能力,甚至承認 自己的不足。所以無言劇不應只是做作品那麼簡單, 而是要為這個社會提供另類的可能。那不單是一個文

化欣賞的模式,而是為社會提供一個與自身連結的

可能。舉例來說,法國默劇大師馬歇 · 馬叟(Marcel

Marceau)的作品之所以如此風行,除了是本身的水

準,也是因為作品主題令觀眾有強烈共鳴,而這個與 觀眾的關係正正建立在無言的層面之上。

我覺得無言劇的發展取決於有多少有視野及能力的藝 術工作者去推動,和為甚麼要推動,有多少優質的作

品,及有多少關於無言劇的學術研究等等。無言劇不 單是藝術形式的問題,它必需與社會掛勾。如果作為

一個學習範疇,無言劇也可以提供一種另類的選擇。 但我的訓練模式現已偏向長時間的課程,而不是幾天

的短期課程,因前者才能帶來實質的改變。

5


關於綠葉劇團 綠葉劇團由黃俊達於 2010 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現以香港為創作基地。

劇團糅合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的西方表演方法及東方傳統藝

術訓練,創作多元化及高質素的作品。

名為「綠葉」,因為不需要鮮花,成員都是綠葉,充滿生命力,簡單而

樸實。現時劇團由 20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演員組成,黃俊達形容他

們「徘徊在業餘和專業之間」,因為他們都是非科班和非職業的。團隊

不依賴劇場謀生、不離開社會,令創作更有生命力,更單純和熱情。

成員持續接受劇團的系統訓練,並透過不斷巡演,吸收不同地方的養 份,不斷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專業水平又有趣的「非專業」團隊。

作品包括:《狂人》、《爸爸》、《十四》、《鄭和》、《莊姬》、《孤兒 2.0》及

《我要安樂死》等。巡演至今已進行超過 60 站、130 場巡演,足跡遍佈

法國、意大利、克羅地亞、日本、韓國、台灣及中國內地等不同城市。

www.facebook.com/theatre.feuille

6


關於《爸爸》 大綱

《爸爸》,一齣無言面具劇,獻給已經或是將要老 去的人。

時針無論是慢是懶,經他巧手一推還是隨著時代 巨輪走。他臥身老唐樓下的角落梯底舖,大半輩 子靠著維修手錶,把孩子撫育成人。年華老去,

孩子兒媳把他送到養老院,他看著孩子輕巧轉身 走向門口,呼出一片輕鬆。曾經的一雙巧手,今

天連自己的能力都抓不住,心裡想要把一切拉

回,他憤然起來往大門口去 ...... 重要演出

World Stage Design 2017 ( 台北 ) 韓國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 2017 國際展演

2017 烏鎮戲劇節特邀單元

日本 TYA Festival(東京及豐岡)

中國巡演(上海、南京、廣州、 中山、天津、哈爾濱、武漢、成都、 南寧、貴陽、石家莊及深圳等)

公演至今的三個階段

2016 年ᅠ首演

以西班牙繪本《歡樂皺紋》 ( 西 班 牙 語: Arrugas ) 為 基 本 素 材, 重 點 在 訓 練 演 員 使 用 面 具, 內 容 主要描繪親情。

2017 年ᅠ複排

著重發展故事-以 爸爸日漸失去的記 憶, 隱 喻 逐 漸 消 失 的香港。

2018 年ᅠ傳承

從 細 節 入 手, 繼 續 打 磨 故 事 和 演 繹; 並 積 極 培 養 新 一 批 演 員, 讓新舊演員互相學習 和繼續發展。

7


傳統劇場 vs 協作劇場

以「綠葉」為團名,因為每位成員都同 等重要而且身兼多職,集演員、舞台 道具、創作於一身,這種創作模式, 可 稱 為「 協 作 劇 場 」, 是 一 個 劇 團 全 體人員共同創作的過程。傳統的劇場 創作,則大多先有完整劇本,再有導 演、演員等,過程大不相同。

傳統劇場

劇作家就特定議題或 理念創作文本 導演挑選劇本

導演就角色挑選演員 演員跟據自己及導演對 劇本的理解演出角色

協作劇場

(以綠葉劇團為例)

藝術家對生活有所體會, 以創作劇場回應社會 設定信息,確立母題 (motif)去推動故事: 親情及人倫關係 尋找相關文本或媒介 (小說、詩、畫、大自然等): 西班牙繪本《歡樂皺紋》 所有成員集體就角色進行 不同程度創造或改編, 並與當下社會互動

建構人物特質、性格行為 到角色之間的互動 結集成完整作品

圍讀及綵排 正式演出

8

綵排 正式演出


關於形體劇場

表演是從藝術家對生活對社會的感受與觀點出發,透過準確的表達,才能變成 表演。同樣的感受,表達的方法有很多,而以哪一種方法表達,會直接改變表 演的模式。

形體劇場是一種訓練及創作的方法,可應用到不同表演藝術類型,如話劇、面 傳統劇場訓練 具劇、默劇、歌劇等。在賈克・樂寇的訓練體系中,面具是訓練演員的重要工 vs 形體劇場訓練 具,綠葉劇團成員的形體訓練跟從賈克・樂寇的體系,而《爸爸》則以面具劇形 演員以對白說故事 演員以身體說故事 式進行創作及演出。

觀眾傾向留意言語 觀眾觀察演員的身體 語言的介入,令演員容易將表達的形式及方法,等同對白的演繹,而忽略了身 去接收資訊 (有時包括臉部表情)去分析資訊 體及非語言的表達。形體劇場把身體帶到舞台的中央,言語的部分減至最少。 觀眾想像空間較少

傳統劇場訓練

擴闊觀眾想像空間

vs 形體劇場訓練

演員以對白說故事 觀眾傾向留意言語 去接收資訊 觀眾想像空間較少

演員以身體說故事 觀眾觀察演員的身體 (有時包括臉部表情)去分析資訊 擴闊觀眾想像空間

身體的行動元素 行走 Walking 走路的形態及節奏

觀看 Looking 觀看他人及事物的眼神及距離

試想像以下情景:

呼吸 Breathing 呼吸的速度

小練習

行走 今天是畢業禮,禮成後,大家聚集在學校門前,你要跟其 觀看 呼吸 他同學說再見了。 Walking Looking Breathing

試以行走、觀看、呼吸等幾個方向,表達這個場面。當中包 走路的形態及節奏 觀看他人及事物的眼神及距離 呼吸的速度 含了甚麼樣的情感(如:不捨 / 興奮 / 失落 / 高興 / 憤怒) ?

9


關於面具 《爸爸》作為面具劇,用上十張不同的表情面具。表情面具不只是面 具,可說是一件精緻的雕塑,不同角度會帶來不同的想像。

《爸爸》的演員都很年青,要「扮演」老人家,會有很多限制。使用面具

讓觀眾更容易擴闊想像,自行對號聯想身邊的人事和代入情節,亦讓

演員減少依賴面部表情敘事,專注發掘身體演繹。

面具的種類主要有三種,綠葉劇團成員將以不同面具,介紹演員的創

作及訓練過程:

中性面具

NEUTRAL MASK 一張永遠處於平衡的臉,「中性面具下,觀眾

看的是演員的整個身體,面具變成了眼睛, 身體則變成了一張臉」 (賈克.樂寇)。

綠葉劇團演員形體訓練 階段一 重新發現自己及自己的身體, 將自己放下,再回看世界, 開始說故事的準備

10


未成熟面具

LARVAL MASK 五官結構簡單到尚不足以稱為人臉的面具, 把人類生活行為放大及抽象化。

綠葉劇團演員形體訓練 階段二 提煉生活的細膩之處,

放大感官感受,從而選取故事材料

11 11


表情面具

EXPRESSIVE MASK 全臉面具,如同精緻的雕塑,各種性格 的化身,因為人天生亦有多種性格。不 同角度會帶來不同的想像,展現出層次 豐富的情緒感受。演員們需仔細設計並 精準地以不同角度、速度等去呈現每一 個動作。

綠葉劇團演員形體訓練 階段三

配合對身體的認知,投入角色, 說不同的故事

12


小練習

你認為這幾張臉在分別 表達甚麼情感? 會否聯想起認識的人?

小練習

左圖的面具被演員戴上後, 有甚麼效果?

試以中間及右邊兩張圖片, 想像一個小故事。

13


導演的話—— 能擁抱愛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導演黃俊達的爸爸是個廣東菜廚師,愛勞動,永不言休,永遠把最好

留給兒女。

「有時候,人長大了,真的不想再長大,不想看着父母變老。但是這是 人生定律,我們都會成為爸爸,或是爸爸的爸爸。能擁抱愛的人,珍

惜眼前人是一件幸福的事。若果有一天,我們突然忘記了過去,忘記

了親人,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不知會怎樣?」

也許我們都還年青,還未想像到變老會是怎麼一回事,但我們身邊總

有不同長者,他們可能是你的爺爺外婆,也可能是你的鄰居。以下的

真實數據,反映出香港長者的一些生活實況。 資料來源: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

15.9%

91.9%

39.6%

9.5%

1,163,153人

7,347,000人

• 在 2016 年香港共有 1,163,153 名長者 (65歲及以上的人口) , 佔整體人口比例的 15.9%

14

8.1%

• 91.9% 的長者居於家 庭住戶,其餘 8.1% 的 長者則居於非家庭住戶 (即居住在老人院、醫 院及懲教機構等)

• 長者中擁有中學或以 上教育程度的比例為 39.6%,當中擁有專 上教育程度的比例是 9.5%


59,256 人 59,256 人 2006 2006

125,177人 2016 2016 125,177人

14.6%

14.6%

17.2%

17.2% 17.2% 17.2%

16.7%

32.0%

32.0%

16.7%

31.8%

31.8%

• 長者工作人口在過去十年由 2006 年的 59,256 人增至 2016 年的 125,177 人, 升幅超逾一倍。相當大比例的長者工作 人口為「非技術工人」 (32.0%)。 另一方面,在 2016 年,長者工作人口 中從事三類較高技術職業組別(即經理 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以及輔助專業 人員)的比例為 31.8%

16.6%

16.6%

16.6%

16.6%

• 觀塘區和黃大仙區的長者佔該區 人口的比例最高(均為 17.2%), 其次是葵青區(16.7%)、南區 (16.6%)及東區(16.6%),而荃 灣區則為最低(14.6%)

關心身邊的長者,可以簡單如一通電話,一個簡單問候,花不了我們 多少時間,但對他們來說,可以是很重要的訊息,讓他們知道,自己

沒有被忘記。

小練習

試想像五十年後,

你的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的模樣。

小練習

試記錄自你出生後,

從生命中消失了的事物。

(例如:某條街道、某種口味的 雪糕、某個人、某種汽水等等)

15


延伸活動 ( 一)用一分鐘的時間,讓身體以最自在的

形式,靜止不動,只留意自己的呼吸, 感受身體的各個部分。

(二)嘗試只以身體,

演示今天一個令你難忘的時刻。

16


參與藝術團體: 出版:

編輯:

設計:

劇照攝影: 出版日期:

香港藝術發展局

Cultural Connections Pollux Kwok

Chu Yin Man

2018 年 9 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