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才,成就香港 藝術滋養城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珍視本地藝術之美,向來培
育創意人才不遺餘力,近年積極向國際藝壇引介優秀的香港藝術家,
展出作品媒介及風格多樣,於海外各大藝術節及展演平台綻放異彩,
深受好評。
過去數年在藝發局的推動下,香港藝術家足跡踏遍韓國首爾表演藝 術博覽會、光州雙年展、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澳洲阿
德萊德澳亞藝術節、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台北關渡藝術節、倫敦
「香港音樂系列」等,以藝術精品為香港代言,讓海外同業以至普羅 觀眾有機會欣賞香港引以為傲的自家藝術出品。
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支持,這些曾於海外展現香港
之美的藝術節目本年度載譽歸來,回饋本地觀眾。「賽馬會藝壇新勢
力」將呈獻共十個節目,形式涵蓋音樂、劇場演出、戲曲、媒體藝 術展覽及現代舞。藝術家生於斯長於斯,通過創作與香港對話,勾 勒不為人知的日常風景,交換我城孕育的情書,坦誠探視生命的秘
密。此外,為了與社區不同族群分享藝術的喜悅,藝術團體將與社 福、學界及商界合作,額外籌劃超過一百五十多節形式多元的社區
和學校活動,讓藝術滲透生活,亦讓生活豐富藝術。
p.2-5
導言—— 曲飛:看著你就是……
p.6
關於影話戲
p.7
關於《看著你……》
p.8-15
p.16-19
p.20
情境想像:個人私隱,人人平等? 羅靜雯:入《熱室》體驗一場夢的幻影 延伸閱讀
導 言 看著你就是…… 文:曲飛
劇評人、香港小劇場獎創辦者兼召集人
要明白一齣戲,先要嘗試了解創作人的心路歷程和藝術選擇。這齣《看
著你……》於 2016 年在沙田大會堂文娛廳首演後,翌年被邀請成為「劇
場 · 再遇」系列而獲得重演,並且參加日本橫濱表演藝術節,以及首爾 表演藝術博覽會作足本展演,換言之,今次重演已經是第五次。還記
得,當年筆者觀看首演的時候,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就是「劇場已死」?
因為在約 90 分鐘的演出過程,超過一半時間,觀眾都是在看著屏幕, 在沒有高清的視覺效果或者環迴立體聲效的設置下,某程度上是對觀 眾進行一項挑戰。據了解,重演時,有個別觀眾也按捺不住情緒,在
席上大聲叫囂,極度不滿,質疑為甚麼良久等待下仍沒有「真人」演
出。散場之後,那位觀眾還憤憤不平,尋找劇團藝術總監兼編導的羅
靜雯作出投訴,並且表示若果觀眾去看演唱會,主辦單位大部份的時
間都是在播放錄像時,設想觀眾會有什麼感受?場地工作人員為了防
止事件進一步混亂,一直從旁解說及協助。
2
這位觀眾的「問題」,於我而言,是相當有趣的思考點。為什麼筆者首 先會思考「劇場已死」的題目?因為劇場演出還可以存在的主因之一,
就是觀眾可以和演出者有著共時性(Synchronic)的經歷。美國戲劇史
學家布羅 · 凱特(Oscar G. Brockett)曾經表示:「劇場在每晚逝去, 第二天又再復活。雖然,這句話本意是在說劇場只有演員面對觀眾, 表演的時刻才真正存在,但這也表示了這場表演可貴所在,只限當晚
的生命。」所以,當筆者看到導演在《看著你……》的藝術選擇時, 即時的反應,這是一個藝術宣言,目的是希望觀眾思考在互聯網牽引 下,劇場還有存在性的必要嗎?到底我們對於共時性的看法有沒有改
變?是否還在相信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有關共
時性的理論?若果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是次作品的兩位編劇(龐士榤
和羅靜雯)其實是以這個基礎出發。
早於 1952 年,榮格在《論共時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嘗試詳細定義其 所要處理的概念。他認為,共時性是一
種巧合現象,並不局限於心理的領域, 可以從「心靈母體內部」與「我們外在世
界」,甚或同時從這兩方面跨越進入意識
狀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便稱為「共時
性」現象。這些「有意義的巧合」,可用 於解釋因果律無法解釋的現象,如夢境
成真,想到某人,某人便出現等。榮格 認為,這些表面上無因果關係的事件之
間有著非因果性、有意義的聯繫,這些
聯繫常取決於人的主觀經驗。
3
基於以上的論述,觀眾就可以有出發點去思考劇中的角色關係,以及 理解編導嘗試探討各種二元對立的元素,例如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
真摯情感與虛偽情感等。須知道,編劇龐士榤曾經在嶺南大學修讀哲
學,他編寫的劇場作品都是偏重於哲理層面,所以,不難以哲學層面
來閱讀和拆解他的劇本。問題是,觀眾通過這些思考方法,可以如 何進入這位自認喜歡取用「重口味」為題材的編劇所創作世界?回想
2014 年,羅靜雯帶領劇團開展「本土系列」劇場,嘗試透過本土現象 來審視當今香港的種種價值及困惑。首部曲《報案人》就是由龐士榤
撰寫,此劇以充滿哲思的戲劇獨白結合內斂含蓄的影像,揭示一個被
受壓抑的中產家庭亂倫故事,反映現今部分香港人的精神挫敗與無力 感,年青人的躁動和反擊,「完整家庭」正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2015
年,他發表的《零慾劫》,坦然是受到日本電視節目《72 小時》的啓發,
表面上是講述有關易服癖(Transvestite)的故事,實質是探討在人際關
係中的複雜性。到了 2016 年的《看著你……》,可以說是龐士榤一直
在關心所謂「不正常」的人,他個人亦很想知道,這些喜歡偷窺別人的 人,遇上所謂「正常」的人,是否會互相產生好感。據了解,雖然往後
的四次重演,龐士榤參與創作的時間相對較少,主要都是由身為藝術
總監兼編導的羅靜雯負責,她還引用了藏傳佛教的著作《西藏生死書》
和沙特名句「他人就是地獄」等元素,來加強思辨的過程。
4
故事的另一個焦點,是透過兩性關係去思考真與假、感性與理性之間 的關係。這些題目,從男主角回應女主角第一句對白:「相對架!」就
明白到他的思維邏輯。二人在建立關係的過程,讓筆者聯想到兒童文 學《小王子》的第 21 章,即狐狸與小王子相遇的那段情節,即是關於馴
養的故事。劇終前,女主角最後說:「而家我望住呢度,覺得所有嘢都
好假,但係我好肯定,有啲好真嘅嘢喺度,喺我地之間發生過。」由此
看來,編劇認為女性比起男性更加懂得和肯定關愛的存在。
近年來,經常聽到羅靜雯在訪問中,引用新加坡戲劇泰斗郭寶崑名言
「寧可要失敗的冒險,也不想要平庸的成功。」來表示自己對劇場的心 態。不過,筆者更加欣賞她經常以蘇格拉底的格言「我唯一知道的是自
己一無所知」來提醒人的渺小。個人而言,筆者從來不去分析藝術作品
是否成功和失敗,也不關心何謂平庸,何謂非凡,只關心藝術工作者
的創作心態和冒險精神,尤其是在小劇場發表的作品,因為小劇場精
神,就是實驗和冒險。須知道,羅靜雯 19 歲就加入中英劇團當演員,
見證著被喻為中英劇團最風光的年代,及後考入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 進修電影,2002 年創立劇團「影話戲」,藝術方向結合戲劇與影像發展 出「多媒體影像劇場」,探討以表演藝術為主的戲劇敘事形式和其他媒
體的創作關係,藝術風格獨特而富實驗性。當觀眾明白這些背景,就 會明白《看著你……》的藝術理念。
當然觀眾可以提出,到底劇場實驗的準則是什麼?是否看不明或者令
人感覺難受就是其目的?對於這種迷思,筆者曾經和榮念曾閒談時提 及過這話題,這位被稱為香港「文化教父」如是說:「藝術實驗的準則
通常都是各說各話,看似沒有準則,但其實要有一個基礎,就是要開 拓觀眾的新視野。」換言之,觀眾在解讀《看著你……》的過程中,由
編劇的「想法」到導演的「技法」上,若發現不到自己在各種層面上有
新視野的刺激點時,那麼這個狀態有可能就是羅靜雯所說的「失敗的冒
險」。但,對筆者而言,今次劇團進行第五次的冒險,仍舊有其意義,
因為作品可以再度喚醒公眾,知悉自己在生活中其實一直處於被監控 的狀態,只不過,有人少理、有人懶理,有人甚至蒙在鼓裡。 散場之後,盼望你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處境和本質。
5
關於影話戲 獨立非牟利劇團,由前中英劇團資深團員羅靜雯女士 於 2002 年創立。劇團的藝術方向以話劇為經、影像
為緯的「多媒體影像劇場」,探討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
術,其敘事形式與各媒體的創新關係,建立一種獨特
的藝術風格。劇團以原創劇為主,關懷當下,推及至
哲思辯證,策劃「00 哲思劇場」哲學文本計劃,發揮
戲劇的人文精神。過往作品包括:《後世界》、《珍稀
人類保護中心》、《療養院的七百三十天》、《赤城頌》
等等。
6
關於《看著你……》 「當我看著你,我便看到自己……」 哲學男生把村屋租給素未謀面的情傷
女生,兩個陌生年青人的生命平行線 偶 然 交 匯, 彷 如 一 個 浪 漫 愛 情 故 事
的開端,然而隨著帷幕拉開,充滿計
算的鏡頭對準獨處的她與他,一場活
生生的人性實驗悄然展開。虛妄的真 相,擬真的假象,豈能輕易辨清?當
我看著你,同時被逼面對一個未知的 自己,「他人就是地獄」,看破真我的
代價,遠比想像中要高。
「他人就是地獄」 (法語:L'enfer, c'est les autre) 出自已故法國著名作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劇作《無路可
出》(Huis Clos)的名言,其意思不能按字面直接理解。沙特是
「存在主義」思想的領導人物之一,認為人不能單憑自己,就能
構成自我的主體;反之,是隨生活經歷而遇上的各種人和際遇 影響,而無法做到理想中完全真正的自己。
7
情境想像:個人私隱,人人平等?
《看著你……》的女主角因發現男主角於租屋內設偷拍攝錄機,視她為 研究對象而起爭執,二人觸及有關個人私隱的問題。「屋內」被視為一 個「私人的空間」,男主角安裝攝影機拍攝屋內情況,女主角有感被監
視,個人私隱被入侵和外露。
私隱(Privacy)的定義
指個人私事,與外界和大眾無任何必然關係,不得或毋須任 意發佈、公開。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指,任何人的
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訊資料不得任意干涉, 個人的榮
譽和名譽也不得被攻擊。每個人的私隱有權受法律保護,免
受干涉或攻擊。
8
情景 1:港鐵車內乘客爭執 你在港鐵車廂內遇到兩位乘客就爭座位而起衝突。你把過程拍成影
片,分享至網上社交平台。有人留言自稱是當事人,指責你逕自拍 攝,損害他個人私隱;另有網民回應,指港鐵車廂為公共空間,任何
行徑已屬公開,又指每人也有拍攝的權利。面對網上爭持不下的討 論,你忐忑不安,到底把影片公開是否錯誤呢?
爭執中,其中一方報警求助,訴諸法庭。數天後,你收到警方電話,
需要你拍攝的影片作呈堂證供,協助法庭作出裁決。之前,雖然你受
網上言論指責,但影片同時能成為相對客觀和清晰的證據,協助法庭
作出公正的裁決。
綜觀全事,你認為你拍片是否一件正確的事呢? 9
小練習
❶
在網上社交平台,講求用家即時反應互動和溝通,用家既接收 亦發放資訊,習慣分享個人生活見聞、感受等等。以下的生活 內容,你會分享至社交平台嗎?為甚麼? 1. 與朋友到新開的 Cafe :
與網友分享享用美食的喜悦
2. 跟男 / 女朋友行街 : 3. 外國旅行相片 : 4. 收到的生日禮物 : 5. 未如所願的大學聯招結果 : 6. 與家貓嬉戲的影片 : 7. 意外入院的消息 : 8. 與親友吃團年飯的相片 : 9. 試穿新衫的自拍照 :
延伸思考 真實生活+網上虛擬=兩個我? 在網上分享個人生活,有如把自己放到公眾舞台上,
公眾可從發佈的內容來認識、理解「我」。但當我們 會篩選想要分享的訊息時,網上的內容是否能呈現真 我?
10
情景 2 :屋苑高空擲物
以下是你所屬屋苑在電梯大堂張貼的告示。
通告
本月初大廈發現多宗高空擲 物,物品包括:汽水罐、膠
樽及廢棄衛生用品。為保障
各住客安全,及有效緝拿涉 事者,管理處由即日起在大 廈周圍及對面大廈安裝閉路 電視,作全日監察。
ABC 管理處示
試想像以下人士對安裝閉路電視的立場和意見:
小練習
❷
.管理公司 : .管理員(看更): .大廈居民 : .擲物者 :
11
閉路電視安裝後,再沒有人高空
擲物,住戶安全不再受到威脅。
但有住客向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投 訴,指閉路電視,特別是安裝在
對面大廈的,有機會拍攝到住客
屋內的情況,有侵犯個人私隱之 嫌,要求盡快拆除。
《個人資料 ( 私隱 ) 條例》
以保障我們作為「資料當事人」在個人資料方面的私隱權。任
何負責處理個人資料的人士(資料使用者)須依從條例核心的
六項保障資料原則,包括:收集資料原則、資料準確及保留原
則、使用資料原則、資料保安原則、公開政策原則、查閱及改
正原則。原則涵蓋個人資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現時香港現行的 法例,只有「個人資料」受到私隱條例的保障。
12
事例 1 - 更多相 件(2008 事 水 鏹 南街擲 西洋菜 前行人專 洋菜南街 西 角 旺 蝕 2009): 擲下具腐 發生高空 次 多 曾 傷, 須 用 區, 途人被灼 名 多 , 件 性鏹水事 始在行人 ,政府開 後 事 。 察 送院治理 (電子監 「天眼」 個 多 裝 專用區安 人犯案。 防止再有 系統),
關新聞:
事例 2
「全澳城市 電子監察 系統」 (2016-202 0): 澳 門 特 區政府 為建設安全城 市, 在 全 澳 各 主要 道 路、 交 通 樞 紐、 治 安 黑 點 、旅 遊景點及重要 設 施 等, 分 階 段安 裝電子監察系 統。 項 目 預 計 在 全 澳安裝近 16 20 支鏡頭。
更多資料:
13
情景 3:僱主安裝閉路電視監察家傭 你是一位外籍傭工,協助僱主打理家務及照顧小孩。後來,僱主重投
職場,你要獨自應付所有職務。僱主為求安心,即將在家安裝閉路電
視,監察屋內動靜。雖然你不想被監控,但不敢反抗僱主,也因為被
監控,你比以前更賣力工作。僱主在監察中得悉你工作賣力,故加你
工資,以作鼓勵。
雖然你獲得僱主嘉許,但因為家中安裝了閉路電視,你不敢在客廳中
打盹小休;也因為隱藏在屋內的攝錄機,經常提心吊膽。只有在狹小
的工人房內才敢稍息,工作壓力倍增…… 14
你認為甚麼是私隱呢?
個人私隱的重要之處是甚麼?
延伸思考
小練習
❸
談私隱就只關乎私隱?
英 國 思 想 家 邊 沁 (Jeremy Bentham) 構 想 出「 全 景 監 獄 」
(Panopticon)。假設監獄建築設計成圓環,一間間囚室設在圓
環上,向外面與向中心均能透光。圓環中心是監視塔,獄卒在
塔上能監視各個囚室,但因為逆光關係,囚室內卻無法清楚看
見監視者,囚犯不知道何時會被監視,變相無時無刻處於被監 視的狀態。
在 一 座 全 景 監 獄 裡, 犯 人 沒 有 私 隱 可 言。 美 國 道 德 哲 學 家
Judith Jarvis Thomson 曾提出私隱權不只是一種基本的道德
權利,背後包含更多其他權利,如保密個人資料的權利、財
產擁有權、不同形式的個人自由等。另,法律哲學家 Andrei
Marmor 更指出私隱的重要性遠超出其他權利涵蓋的範圍,除 了個人自由,還包括人際關係等。
假如你身處這監獄,甚至在一個牆壁全是透明的空間,全部行 動和說話都會原形畢露,你的生活會變成怎樣?你有何感受?
15
羅靜雯女士(Carmen)
「影話戲」創辦人及藝術總監 資深導演編劇
入《熱室》體驗一場夢的幻影
2017 年 3 月,我在日本橫濱看了一個叫《Fever Room》的「演出」, 聽名字你會以為是非常酷熱又或狂熱的房子吧?事實上,這「演出」的 中文譯名亦叫《熱室》,但這個熱室是怎樣呢?
一開始,所有觀眾進入一個完全漆黑的空間,裡面坐滿了一二百人,
然後前面有兩個屏幕,左右兩邊分別各自一個屏幕,總共有四個屏
幕,不停地作錄像放映,錄像內容大概是似有若無的、一個關於「夢」 的故事,男女主角娓娓道來他們的生活,牽涉到記憶和現實,還有就
是強勁的音樂充斥著前半部的表演時間,此部份大約佔了一小時!
正當大家納悶著心暗忖:為何這個劇場「演出」沒有真人演員?沒有
舞台?只有四個屏幕不斷播放影片?這是劇場嗎?沒有佈景、沒有演
員、沒有道具,怎麼搞的?接著下來,四個屏幕升走,然後正前方的
大幕徐徐打開,觀眾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坐在一個約有千幾座位的大劇
16
院的舞台上!觀眾眼前看到的,就是三層的觀眾席,而在偌大的觀眾 席中央,豎立了一支路燈,這支路燈也曾經在之前的錄像片段出現
過。奇怪嗎?就只有一支孤零零的路燈,佇立在空蕩蕩沒有觀眾的觀
眾席上,這是表演嗎?跟著下來,整個觀眾席冒煙……是些霧氣的
煙,瞬間充斥了整個觀眾席,之後,遠遠投射來刺眼強光,不同顏 色、形態、動感的投影光線,勢不可擋地衝著你眼前而來,配合強勁
的音樂,回應了之前放映的錄像影片故事主題:夢!
錄像投影的光線,不斷變化,產生一種彷如置身雲海、又或身處天際、
甚至海洋的視覺錯覺。整段投影歷時大約半小時之久。我沉醉在這種忘
掉時間和空間的劇場錯覺中,回想前塵往事、生命的軌跡,我知今天坐
在這兒我看見的,其實不是一個「演出」,而是一種體驗!這無法在現
實生活中得到的體驗,令我回望自己的人生,叩問甚麼是夢?
17
《Fever Room 》2015 年在韓國首演,2016 年在比利時重演,我在橫 濱看的應該是第三次國際巡迴,之後此「演出」又在台灣國際藝術節
上演。
今天,每當我們進入劇院看戲劇演出的時候,不難發現,會有不同形
式的錄像元素加入戲劇製作中,已見慣不怪,但如《Fever Room》這 樣激進而富實驗性的,實是當代戲劇一種勇猛的探索!同學們,你也
可以用簡單器材,作不同的影像實驗,放在劇場演出中……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Fever Room》,可參考此演出 於 2018 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宣傳片。
18
Kick the Machine Films 是由泰國藝術家和電影 製 作 人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於 1999
年成立的工作室,嘗試推動國內外實驗和混合
敘事的電影製作。欲知更多工作室詳情 ,可到
http://www.kickthemachine.com。
19
延伸閱讀 《存在與虛無》 (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1943年) 本書屬存在主義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沙特提出
「存在先於本質」的主張,並以之作為其哲學思 想的核心。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米歇爾 · 傅柯 Michel Foucault,1975年) 法國哲學家傅柯在書中分析「全景監獄」 (詳情見
15 頁)如何涉及權力運作。囚犯無法得悉獄卒有
否看守,卻長期感覺活在監視之下,權力關係 隱於無形。傅柯認為,社會其實也是一座「全景
監獄」,大家也是因為不知是否有人看到自己違 規的行為,因而無時無刻小心翼翼。
《蜻蜓之眼》 (徐冰導演,2017 年)
中 國 有 逾 二 千 萬 個「 天 眼 」, 保 安 之 餘 更 在 監
控。藝術家徐冰把網絡上搜集到的大量閉路電 視片段,重新剪輯,配上虛構對白,發展成光
怪陸離故事,呈現現代人在監控下的焦慮不安。
《斯諾登風暴》 (奧利華史東導演 Oliver Stone,2016 年) 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斯 諾登,意外發現國家安全局正秘密監視全球, 甚至掌握民眾一舉一動,嚴重侵犯人身自由。 他決定把真相公諸於世,成功盜取機密資料, 潛逃至香港揭發美國政府的監控行動。 20
參與藝術團體: 出版:
編輯:
設計:
劇照攝影: 出版日期:
香港藝術發展局
Cultural Connections Black Sheep Production
Kenneif
2018 年 11 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主辦機構 Presented by
捐助機構 Fund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