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17年
首次舉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計劃齊集在國際發光發熱的 本地藝術家,為社會各界帶來創意、水準與本土色彩兼並的藝 術體驗。
過去三屆共有38個藝術單位參與,製作 72場演出及多個重點 展覽,並積極推動藝術單位與社福、學界及商界合作,策劃超 過450個社區及校園活動,總參與人次高達38萬 。
第四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於2020年 9月開展,呈獻共9個
精選節目,涵蓋舞蹈、戲劇、音樂、戲曲、多媒體以及視覺藝
術,並於不同場域策動超過 100個社區及學校活動,誠邀本地 觀眾參與其中,盡情體驗藝術的盎然妙趣。
目錄
關於 La P en V 優之舞 關於《不死的祭禮》
藝術關鍵詞:中國舞 × 當代舞
2 3 4
專訪 La P en V 優之舞:
5
九幕一生 ——
6
台上道具及其意象
10
以當代中國舞建立觀眾群 《不死的祭禮》的時間與生命
舞評小集
12
Photo Credit: Meet in Beijing Festival
關於
La P en V 優之舞 La P en V 優之舞由藝術總監及編舞莊陳波於 2008年成立,致 力推廣中國舞蹈文化,以創新中國舞展示藝術理念,在中國傳 統文化基礎上注入嶄新元素,並以現代手法演繹富有香港特色
的舞蹈創作。代表作品包括新編現代中國舞《初雪…赤心》、
《夢雨》、《板畫 ‧ 人生》及《不死的祭禮》。 La P en V Innovative Dance Platform
2
Photo Credit: Cheung Chi Wai
關於
《不死的祭禮》 永恆彷彿不存在,匆匆而過的人生是否只如夢如幻象 ? 中國當
代舞蹈作品《不死的祭禮》藉着一場「塵土的洗禮」來表達對 時間流逝的感悟 。人生仿如一幕幕幻象,曾經發生或從未發生
的,都在眼前一一掠過。人生的歷程中,人總會憧憬未來,緬 懷過去。如果時間可逆轉,「回憶未來」是怎樣的構想 ?
《不死的祭禮》由當代舞團 La P en V 優之舞藝術總監莊陳波編
舞,2017年於香港首演,2019年獲邀參與「相約北京藝術節」 演出。作品透過九幕如幻似影的舞蹈演出,與觀眾一同探討人 生與時間的哲思。
Photo Credit: Maximillian Cheng
3
藝術關鍵詞:中國舞 × 當代舞 La P en V 優之舞的成立初衷,是希望透過把當代舞的元素與中
國古典舞融合,為中國舞注入嶄新的演繹及意念。在作品《不 死的祭禮》當中,不只會找到中國古典舞的根源,同時在形 態、動作、意境等層面,皆可看到當代舞的筆觸。
中國舞
中國傳統舞蹈歷史源遠流長,由周朝之初 已 有 記 載。 中 國 舞 可 分 古 典 舞 及 民 族 舞
兩 大 類, 民 族 舞 泛 指 中 華 民 族 中, 漢、 滿、 蒙、 回、 藏 等 各 族 的 傳 統 舞 蹈; 古
典舞則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表現手法,以
「形、神、勁、律」為基本動作要素,由 「身 韻」、「身 法」及「技 巧」三 大 元 素 構
成 。當中「身韻」強調的是「形神兼備, 身心互融,內外統一」,是中國古典舞的靈 魂,亦可說是其語言。
當代舞
當代舞的發展始於二次世界大戰的二十世紀四十年
代。相對於舞蹈技巧,當代舞更重視舞蹈創作者 的想法。創作者(或編舞)多會利用身體 / 舞蹈語
言表達對當今事物的看法、感受或提問 。創作者 亦會把不同的舞蹈技巧放進同一作品裡,甚至思考 如何創作新的舞蹈詞彙。
4
專訪 La P en V 優之舞: 以當代中國舞建立觀眾群 La P en V 優之舞的創團人莊陳波及譚玉芳皆畢業於香港演藝學 院中國舞系,任專業舞者多年,也教授中國舞,他們都認為當 代舞的藝術元素可以讓中國舞走得更遠,而《不死的祭禮》正 是結合兩種舞蹈的當代中國舞作品。
當初要把中國舞加入當代舞的元素,也源於他們的教學經驗 。
「我們教課時喜歡把中國舞現代化,邊教傳統的技法,也教新的
東西,再從教學的過程提取一些元素,放進創作當中 。」舞團 藝術總監及編舞莊陳波認為,當今的舞蹈必須打動人心,引發
觀者思考,才算是好作品。「中國舞追求身段線條優美、圖形化 的形式等,都是很着重表現的元素,但相對較少空間去表達深
層想法。當代舞的創作空間較廣,可用上不同道具及媒介,去 擴闊觀眾的想像及思考。」
編舞莊陳波喜歡與不同舞蹈背景的舞者合作,除了中國舞之 外,也愛找芭蕾舞者、爵士舞者,吸收不同的舞蹈元素及形 式 。「當代舞者可能會覺得跟平常接觸到的當代舞有很大分 別,而中國舞者亦會覺得我們的作品很當代,覺得很『不倫不
類』。」譚玉芳視這種「不倫不類」為一個反思的過程,而這種
合作也是一場實驗:「我們選取各人身體的優點,再碰撞出新的 東西。所以我們一部分走得很前,又同時想保留一些傳統 。」
La P en V 優之舞認為,藝術需要走進民間,創作本身應該是一 些大眾可以通明之事。「如果一味只創作曲高和寡的作品,那誰 還會進場看演出呢 ? 我們有責任要建立觀眾群,特別是當代舞
這種比較抽象的表演藝術類型,所以把觀眾帶進作品當中是非 常重要的,我們也一直抱持這個精神去創作。」
Photo Credit: Maximillian Cheng
5
九幕一生: 《不死的祭禮》的時間與生命 第一幕《塵土》
《不死的祭禮》以一場大型祭祀群舞揭開生命之旅的序幕 。舞者 把代表回憶的泥膠作品,放進舞台上一尊鼎裡面,把回憶埋藏。
第二幕《洗禮》
一支帶有中國古典舞元素的獨舞,流沙落入台上的鼎,將其化 成沙漏。
編舞莊陳波:「舞台上出現的小生袍,代表 着我習中國舞的背景,當舞者把白袍穿上、 脫下,就如同從前和現在的自我的重疊 。」
Photo Credit: Meet in Beijing Arts Festival
6
第三幕《印記》
一眾舞者在抽象的投影前,化作海浪與及被沖上岸的細沙,如 像回憶般,一些烙在心房,其他隨年月流逝而淡忘 。
Photo Credit: Cheung Chi Wai
第四幕《心路》
獨舞的舞者身後是一雙接一雙的眼睛大型投影,既是自省,同 時是一場內心不同自我的掙扎。
編舞莊陳波:「這一段的確是我個人的心路歷 程,舞者的演藝生涯雖然有限,但我仍希望 繼續追尋理想 。」
Photo Credit: Cheung Chi Wai
7
第五幕《緣⋯點》
在這男女雙人舞中,二人從同一個原點出發,歷經種種糾纏、 牽引、拉扯,最後回到原點。是緣,也是人生 。
第六幕《觀照》
由三人舞再到雙人舞,在追逐中探索生命與時間的關係 。生命 與宇宙相對是無比的短暫,所以才更要勇敢無悔地前行 。
Photo Credit: Meet in Beijing Arts Festival
第七幕《似曾⋯⋯》
從兩位舞者的身體,看人生如同幻影,一切似曾相識 。
編舞莊陳波:「在外地遊歷的時候,時常有一 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明明是第一次到訪的城 市,卻總有一事一物讓我覺得曾到此一遊 。」
8
第八幕《無盡的終結》
一場喜劇式的群舞,在終結來臨前,伴隨着不息的心跳聲,一 同繼續勇往直前地邁向未知的未來。
Photo Credit: Meet in Beijing Arts Festival
第九幕《回憶未來⋯⋯》
第二幕出現的白袍及沙漏重臨舞台,眾
人過去的影像與現在的身影重疊 。時 間不可能倒退,意志卻可以一代一代傳 承下去。
9
台上道具及意象
Photo Credit: Cheung Chi Wai
黏土 / 泥膠
觀眾進場之時,會發現舞者已經在台上,他們 正以泥膠塑造出一些物件,代表着每個舞者回 憶中最重要的東西,可能是有形的東西,亦可 能代表無形的意念。
Photo Credit: Cheung Chi Wai
10
鼎
於第一及第二幕佔了舞台一端的大銅鼎,代表 着中國傳統歷史的源流。物料雖為發泡膠,但
經手工雕琢,有着仔細深刻的紋理,除了盛載 起代表眾人回憶的泥膠雕塑,也化成沙漏的重 要部分,承載着時間的重量 。
沙漏
第二幕起首,一線白沙以穩定的速度,自舞台
上層垂直緩緩流進鼎裡。因為沙的特性及演出 空間限制,工作人員需於每個場地高處設置裝
置,每場以人手拉動裝置。過程要經多番練 習,方能掌握把沙穩定拉成一線的竅門 。
沙粒: 每一場演出的用量約 五至六公斤 鼎: 由人手製造,物料為 發泡膠,最多可承重 12公斤
11
舞評小集
《不死的祭禮》是一部透過與時間的對話,思索人生的舞蹈作
品。當我們在緬懷過去或憧憬未來的時候,有否想過若時空可
以逆轉的話,所謂「回憶未來」究竟是一回甚麼樣的思考 ? 作 品別具宗教意涵的同時,對時空與人生的關係,亦提出了邏輯 性的哲學思考。
Jonathan Ho〈 La P en V 優之舞《不死的祭禮》舞蹈演出導賞〉
劇場中,能聽到舞者的呼吸,看到汗衫慢慢滲濕 。生命的力
量,全部用身體詮釋,不可迴避。人生如夢,每個人都應是自 己生命的守望者,守望心智、守望理想,以防它們在生活中不
知不覺地墜落和被自己遺忘。在「平庸的活着」和「無悔的死 去」兩者之間選擇後者,才會懂得甚麼是「活着」。
張順,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碩士生
我被(第四幕)背景裡的一雙「眼睛」迷住了,眼睛通過閉、
垂、眨、轉,一雙眼睛到兩雙眼睛到眼睛中的舞者,遞進想說 甚麼 ? 累了、無奈、讓我想想、兩雙相同的眼睛,是兩個自
己在矛盾中對話嗎 ? 眼睛中出現舞者是想說「我的眼裡只有 你」嗎 ?
12
李曉娜,〈《不死的祭禮》印象最深的點〉
參與藝術團體
出版
香港藝術發展局
設計
Fundamental
編輯 出版日期
Cultural Connections
2020年 9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