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香港藝術發展局自 2017 年
首次舉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計劃齊集在國際發光發熱的 本地藝術家,為社會各界帶來創意、水準與本土色彩兼並的藝 術體驗。
過去三屆共有38個藝術單位參與,製作 72 場演出及多個重點 展覽,並積極推動藝術單位與社福、學界及商界合作,策劃超 過450個社區及校園活動,總參與人次高達 38 萬 。
第四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於2020年 9月開展,呈獻共9 個 精選節目,涵蓋舞蹈、戲劇、音樂、戲曲、多媒體以及視覺藝
術,並於不同場域策動超過 100個社區及學校活動,誠邀本地 觀眾參與其中,盡情體驗藝術的盎然妙趣。
目錄
關於一條褲製作
關於《流徙之女》
《流徙之女》的改編 家鄉味道
海外華人小史 唐人街
流徙初探
從華裔到英籍 從律師到廚師 我是誰 ?
2 2 4 6 8 10 11 12 14 16
關於
一條褲製作
成立於 1995年,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團體 。藝術總監
為胡海輝,一條褲製作以「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以 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堅持以「演出」、「應用戲劇」及
「研究與保存」作三線發展 。近年劇團重點發展紀錄劇場,原 創作品包括《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一個人的政治:長毛》、
《回溯重構︰ 1967 》、《時代記錄者》及《中間人》; 亦引入外地 重要的紀錄劇場作品,包括《猥褻——三審王爾德》、《同志少 年虐殺事件》及《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 Pants.Production
pants.theatre.production
關於
《流徙之女》 「有律師唔做,你走去做廚 ?!」Helen 的父親嘩然 。
華人流散異地,往往以食謀生,只求下一代出人頭地,飛出廚 房。英國長大的 Helen 已是執業律師,偏偏逆其道而行,毅然
放下高薪厚職,拿起鑊鏟,鑽研祖傳珍味,原來餸菜背後不只百 味紛陳,還有家族蜿蜒曲折的流徙歷程,令 Helen 重新品味自
己既中且英的雙重身世,並且寫下回憶錄《 Sweet Mandarin 》 。
原 著 作 者 Helen Tse 於2014年 獲 頒 大 英 勳 章, 表 揚 她 對 英 國
飲 食 界 的 貢 獻, 同 年 出 版 的 食 譜《 Dim Sum 》榮 登《時 代 雜
誌》暢銷榜。2006年,她把親身經歷與家族歷史寫入《 Sweet Mandarin 》,風行三十多個國家。 《流徙之女》於2015年首演,並
曾於2018年獲邀到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香港演出月」演出。
「流徙」( Diaspora )意指脫離母體,流落他方,一方面承傳 祖輩血脈,另一方面周旋於異地文化 。香港無論歷史或地理位 置均十分特殊,促成華洋雜處、中西交融的特性早烙印我們身 心,可是香港人此獨特身份到底如何演化 ? 2
三代海外華人的故事
外婆——郭梁瑞瓊 (Lily Kwok)
上世紀二十年代,外婆跟着父親由廣州移居香
港,一心以為將以香港為家 。不料父親為人所 害,外婆為生計到 Woodman 家幫傭,然後跟 隨女主人到了英國。Woodman 太太亡故後,
留下一筆遺產給外婆,她用這筆錢在英國米德 爾 頓 (Middleton) 開 了 當 地 第 一 家 中 菜 館「龍 鳳」。後來沉迷賭博,被女兒 Mabel 與女婿 Eric
勸她賣掉中菜館還債。
母親——郭寶儀 (Mabel Kwok)
小時候由她的外婆(即梁瑞瓊的母親)帶大,
五十年代與兄長一同到英國跟隨母親生活,感到 難以適應,唯一的安慰是母親煮的雞煲 。在曼
城 (Manchester) 認 識 了 丈 夫 Eric, 與 丈 夫 一 同 開了一家外賣炸薯條店,養大四個兒女 Helen、 Lisa、Janet 和 Jimmy。 女兒——Helen Tse
Helen 在曼城出生、長大,後來入讀劍橋大學主
修法律,在倫敦從事法律工作。趁着調職香港工 作半年,帶上家人到香港與廣州遊覽。尋根之旅 令 Helen 認識了外婆的過去,與姊妹毅然決定創 業開辦中餐館,承傳外婆的「龍鳳」。最初父母 並不贊成三姊妹創業⋯⋯
3
《流徙之女》的改編 原著小說
《流徙之女》一劇改編自英藉華人作家 Helen Tse 的
作品。Helen 於2004年在曼城開設中餐館,承傳
外婆的手藝。她將三代的故事寫成家族傳記小說
《 Sweet Mandarin 》,書名正是取自餐館的名字。 該書縷述了家族三代的故事,橫跨接近百年。
舞台劇改編
一條褲製作的藝術總監胡海輝表示,當初興起改編《 Sweet
Mandarin 》的念頭,源於2007年在英國念碩士時的一份功
課 。他選了一宗華人外賣店東主被襲擊致死的新聞做紀錄 劇場( documentary theatre ),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把範圍 擴大至「華人在英國」,發現相關書籍不多,剛出版不久的
《 Sweet Mandarin 》是其中之一。
「知道了背景再讀這些書,有很大感覺。當你是當地的少數族
裔,你會被迫更留意你的國族身份 。」除了國族身份,這個 故事中性別身份也是重要一環,因為整本書「是一個很女性
角度的敘事」。胡海輝也刻意找來女性劇作家鄭廸琪去改編,
「我認為女性會更了解女性。」胡海輝如是說。
4
關於導演
關於編劇
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
學職業治療系(一級榮譽) 、香港
胡 海 輝, 先 後 畢 業 於 香 港 中
院,200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
央戲劇及語言學院碩士,同年 夏天獲亞洲文化協會基金獎學 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
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近年銳意 發展紀錄劇場 。
鄭廸琪,先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 中文大學音樂系,並獲英國皇家
音樂學院鋼琴演 奏 文 憑(優 異) 及 香 港 演 藝 學 院 藝 術 碩 士(優
異) , 主 修 編 劇。 首 個 作 品《螢 火》為影話戲「第三屆青年編劇 劇本寫作計劃」的優勝劇本,並
獲提名第六屆香港小劇場獎最 佳劇本。
延伸閱讀 其他改編版本
除了一條褲製作的《流徙之女》,韓裔英國人 In-Sook
Chappell 也曾將《 Sweet Mandarin 》改編成舞台劇
《 Mountains: The Dreams of Lily Kwok 》,由英籍華人 Jennifer Tang 執導,由黃土劇團、Black Theatre Live 和 Royal Exchange Theatre 聯合製作。不妨看看他們 的片段,比較一下兩者的風格。
預告片
《 Sweet Mandarin Cookbook 》(Helen & Lisa Tse, 2014) 《 Dim Sum 》(Helen & Lisa Tse, 2015)
Sweet Mandarin 餐 館 在 英 國 打 響 了 知 名 度,
Helen 與孿生姐姐 Lisa 出版了兩本食譜,把外婆
留下來的食譜和她們自創的菜式發揚光大 。其中
《 Sweet Mandarin Cookbook 》更 加 講 述 了 每 個菜式背後的故事,有時是某道菜在中菜傳統的
來歷與故事,有時則是關於菜式在家族回憶裡佔 據的位置 。
5
家鄉味道 《流徙之女》中提到「 comfort food 」,Helen 的是大蝦蕃茄
蛋,Lisa 的則是乾炒牛河,Mabel 的當然是雞煲了 。這個詞最
早在西方出現,可以追溯到1966年的《棕櫚灘郵報》( Palm
Beach Post )一篇關於肥胖的報導,該文指出人在情緒壓力 下,會從「令人聯想到孩提時代安全感的食物」中去尋找慰
藉,並稱這些食物為「 comfort food 」。正因如此,這些有着
療癒功效的食物,也往往是兒時在家中吃到的菜式 。
大蝦蕃茄蛋
乾炒牛河
思考題 1. 在家裡吃飯,你最愛是哪一道菜 ?
2. 當你身在外地,你有想念這道菜嗎 ? 這道菜給你甚麼回憶 ?
3. 你懂得做這道菜嗎 ? 如果懂得做,你覺得自己和家人做的味 道一樣嗎 ? 如果不懂,打算學做嗎 ? 為甚麼 ?
6
食物與回憶往往有着微妙的關係,因為一場盛宴、一頓美食, 甚至日復一日的家常便飯,當中的回憶結合了視覺、嗅覺與味
覺等方面,我們說食物「色、香、味」俱全便是這個意思。食 物的賣相可以靠照片記錄,但是它們帶來嗅覺與味覺的體驗, 卻唯有靠腦袋去記住。
當我們從腦袋深處嘗試憶起食物的香氣、味道,也一併記起了
飯桌上的時光,和同枱吃飯各人之間的情誼 。這或許解釋了與 家庭的連結為何往往建立在食物之上,而同枱吃飯也是許多人 對家庭的重要回憶。
從家庭推廣至民族,如果「 comfort food 」是連結個人與家庭
的橋樑,那麼飲食習慣也許就是反映文化身份的鏡子 。每一個 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例如華南人無飯不歡,中國北方
人卻偏愛麵條水餃。各人對食材選擇、烹調手法、味道濃淡等 等的喜好,其實都深嵌於自身的文化之中。
延伸閱讀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蕭欣浩,2019 )
曾任廚師的蕭欣浩博士現為大學講師,本書 從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探討飲食的文 化內涵。
《味道 / 聲音》(陳慧,2000 )
陳慧的小說《味道》各個章節以食物為題, 用食物串連主角與身邊各人的悲歡離合、喜 怒哀樂。
7
海外華人小史 《流徙之女》是三代海外華人的故事。歷史文獻記載,一直有少 數華人因着不同理由移居海外,近二百年亦曾經出現過幾個華 人移居海外的浪潮。
「賣豬仔」去金山
廣東省沿岸許多華人嘗試到海外謀生。南
美的農業和礦業、美國西岸開採金礦、美 加兩國要修築鐵路等,都需要大量勞工,
當 時 各 地 的 中 介 公 司(稱 為「招 工 館」) 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在當地工作環境亦
十分惡劣。中介往往半逼半騙窮人前往海 外當苦力,俗稱「賣豬仔」。
小知識
香港曾是這些苦力的轉運站,這 些「豬仔」來港會暫住稱為「華
工 屯 舍」的 宿 舍, 等 候 遠 洋 輪
船,今日的饒宗頤文化館是碩果 僅存曾作「豬仔館」的建築。
饒宗頤文化館 (Photo by Mk2010)
英國開餐館
相比美國,戰前僑居英國的華人不多 。二 次大戰後,香港生活艱難,而經濟轉型令 新界本來務農的居民更難謀生,於是許多
新界居民決定移居海外,特別是英國、荷 蘭等地,他們許多都以經營餐館為生或在
餐館打工。《流徙之女》中的外婆,也是在 這個移民浪潮中前往英國 。
8
太空人
1984 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決定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 。大量香港人對於 前途感到憂慮,因此在八、九十年代,大
批香港人決定移居英、美、澳、加等地 。
他們大都來自中產階層 。由於香港經濟蓬 勃,許多人捨不得放棄在港事業,往往是
妻子和孩子留在當地,丈夫則回到香港繼 續拼搏,在假期時才飛往外地探望妻兒, 俗稱「太空人」。
中國內地出國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五十年代開始
嚴格限制公民移居海外 。到七十年代末中 國 改 革 開 放, 移 民 限 制 開 始 放 寬, 於 是 八、九十年代再出現一波移民潮,主要是 透過留學或技術移民,移居歐美 。
9
唐人街 華人移居海外,多聚居在特定地區,
以便互相照應。久而久之,他們便 在海外發展出一個個華人小社區 。唐
朝盛世令早年移居海外的華人被稱作
「唐人」,稱呼一直流傳下來,後來者
亦以「唐人」自稱,華人聚居之地便
喚作「唐人街」,亦有稱為「華埠」, 英文一般叫「 Chinatown 」。
唐餐館
許多移居海外的華人限於學識與語言,只能從事低技術工作。 唐餐館的消費一般比當地餐廳低,營業時間也長,因此也能開
拓當地客源。在華人移民浪潮中,其他華人也需要聚腳和吃到 家鄉味道的地方 。不過海外的唐餐館為了遷就歐美味道,一般
主打濃油赤醬的菜式,如咕嚕肉、宮保雞等,這些菜式都成為
外國人眼中唐餐館的招牌菜。Sweet Mandarin 推出的醬料能夠 大賣,也許都是這個原因。
以下兩樣東西是外國人眼中唐餐館的代表,但卻只在海外出 現,也許外婆的「龍鳳」菜館曾經都有呢 !
外賣盒
10
幸運曲奇
(Oyster Pails)
(Fortune Cookies)
唐餐館一般都用這種盒子盛載外賣食物, 其實盒子攤平還可權充碟子來用。
特別是美加的唐餐館,飯後會給每人一塊 這樣的甜點。掰開裡面有一張小字條,寫 着諺語、運程之類的字句。
流徙初探 英 語 中「流 徙」( Diaspora )一 詞, 原 指 猶 太 人 散 居 世 界 各 地 。猶太人原居於死海與地中海之間的中東一帶,信奉猶太
教,曾建立以色列王國。公元前七世紀亡國後,猶太人開始流 亡各地,直至 1948年才建國,民族流徙歷時二千年 。
這個詞語後來進入英語,開始泛指族群的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離開了本身世代居住的地域而散居各地。前文提到華人移居海 外的幾個浪潮,也可以稱為「華人流徙」 ( Chinese diaspora ) 。
流徙族群因為身處異鄉,格外重視本身的傳統、習俗和信仰, 希望在海外僑居之地,承傳自身文化。同時,他們在海外生
活,每天生活面對的問題與挑戰,經歷又與家鄉的族人大相逕 庭。流徙族群周旋在「同」與「異」之間嘗試安身立命,而他 們的故事如《流徙之女》也因此特別動人。
華人流徙與香港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大量人口因為國內政局不 穩,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帶來大量勞動力及資金,當年香港
工業能夠起飛亦源於此。雖然不是移居海外,但畢竟是移居 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體系,這股移居的浪潮或可視為
「在國內的流徙」。
到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如前面提到,大量香港人因對香
港回歸感到憂慮,從香港移居歐美。上一輩的移民本來打算暫別 香港,希望有日告老還鄉;八、九十年代的移民在香港長大,卻 因為擔憂香港前途傾巢離開,就算是當「太空人」也是打算留港 賺錢然後退休海外。幾十年來,這種過客心態原來未有消失, 「華 人流徙」在香港社會變遷中,一直如影隨形。
11
從華裔到英籍 「你是哪裡人 ?」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這是一個經常被
問及的問題。對於流徙中人,這個問題尤其難答。試想像一下
《流徙之女》的外婆會怎樣回答 ?
我是曼城人: 我是香港人:
我現在住在曼城,幾十年來都是。
我在香港成長,父親帶我去 香港時也叫我以香港為家。
我是英國人:
我拿的是英國護照。
我是華人:
我的祖先是華夏地區的人, 我也在中華文化中成長。
我是廣州人:
我父親一直居於廣州,我也 在廣州出生。
其實,在不同年代、由不同的人去問,外婆也可能給出不同的
答案。這個「我是誰 ?」的身份問題,其實包括對文化的認
同、對出生地或居住地的認同、對國籍的認同等等許多面向。 流徙的人因為在不同地方成長及居住,長年接觸不同文化,又 往往換了國籍,這個問題尤為複雜 。
12
思考題 想 像 你 是《流 徙 之 女》的 Helen。 如 果 有 人 問:「你 是 哪 裡 人 ?」你會怎樣回答 ? 你回答的考慮是甚麼 ?
?
?
延伸閱讀 《想像的共同體》
(班納迪克 · 安德森,吳叡人譯,2010)
上 面 外 婆 與 Helen 思 考 的 問 題, 其
實 就 是 她 們 的「國 族 身 份」(national
identity)。 政 治 兼 歷 史 學 家 安 德 森
(Benedict Anderson) 認為,「國族」是
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一個人自視為
某個群體的一份子,即使未必認識當中 每一個人,卻覺得和這個群體生死與 共,命運相連,這就是他的身份認同
所在 。這種身份認同並非與生俱來, 而是會隨着個人的經歷(如外婆到處遷
移)和認知(如 Helen 對於祖輩的認知 )
而改變。
13
從律師到廚師 求職擇業
Helen 的父親最初極力反對她放棄律師職業,然後開餐館當廚師。 為甚麼有些職業教人趨之若鶩,另一些職業卻教許多人卻步 ?
vs
思考題 1. 你的理想職業要符合甚麼條件 ? 請選出答案,並按重要性排列: 收入豐厚
有成功感
準時下班
貢獻社會
工作穩定 性質有趣
其他(請自行填上) :
同事和善 滿足願景
2. 在現實中求職擇業,你考慮的因素和上面有沒有不同 ? 如有,為甚麼 ?
3. 對於選擇職業,你有和家人商量過嗎 ? 他們的看法和你的有沒
有不同 ?
14 12
職業是構成一個人身份的重要部分,因此「請問你從事盛行 ?」 也是初相識朋友打開話匣的常見對白。求職擇業的考慮當然要在
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但說到底還是希望能自豪地或至少堂 堂正正地告訴別人自己從事甚麼職業吧。
男女有別 ?
Helen 選擇做廚師,而環顧香港的著名餐廳,廚師幾乎都是男
性。然而在家中,掌廚卻往往是母親或女傭。這個現象已經說 明,男女都可以精通廚藝, 《流徙之女》中外婆、母親、父親都
會入廚,不論是在店裡或是家中。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仍 然看到「男主外、女主內」的定型。
職業上還有許多性別定型( gender stereotypes ),其實並非必
然。男性擅長講求邏輯、理性的工作如科技、工程,要求細心、
耐性的職業如秘書、護士應該由女性擔任等等,都是性別定型 的例子。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親友、傳媒,甚至課本不斷接收這些例子,
便不知不覺地被灌輸了這些對性別的刻板看法。而一個人的性別 身份,往往影響了別人對他 / 她的看法,更會左右了本身的人生 抉擇而不自知。
15
我是誰 ? 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面向。前面討論過的 國族身份、職業身份和性別身份只是當中的一部分 。
單是從《流徙之女》的劇情中,我們已可得出 Helen 的許多身
份:英籍華人、前律師、廚師、餐廳東主、女人、孫女、女 兒、Lisa 的孿生妹妹、Janet 和 Jimmy 的姐姐、倫敦和曼城居 民、劍橋校友⋯⋯ 現實中的 Helen 當然有着更多身份 。
戲 中 的 Helen, 她 比 較 重 視
某些身份,對另一些身份則 沒有那麼在乎 。事實上,一
個人重視哪些身份,是會隨 着 時 間、 場 合、 說 話 對 象 而 改變的。
那麼,現在的你是誰 ? 16
參與藝術團體
出版
香港藝術發展局
設計
Fundamental
編輯
Cultural Connections
劇照攝影 C. Production House 出版日期
2020年9 月
版權所有,本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