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自 2017 年起開始舉辦,計劃齊集在
國際發光發熱的本地藝術家,為社會各界帶來創意、水準 與本土色彩兼並的藝術體驗。過去四屆「賽馬會藝壇新勢
力」共有 43 個藝術單位參與,製作超過 90 場不同類型演
出及多個重點展覽,並策劃超過 550 場社區及校園活動,
總參與人次高達 46 萬。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2021 / 2022 於
9 月開展,呈獻共 6 個精選節目,涵蓋舞蹈、戲劇以及音
樂,並於不同場域策動超過 100 個社區及學校活動,誠邀 本地觀眾參與其中,盡情體驗藝術的盎然妙趣。
本刊攝錄之相片,部分於非疫情時間拍攝;當中 於疫情期間拍攝之相片,在場人士均有嚴格遵從 當時實行之防疫措施。
目錄 P2 P3 P4 P8 P10 P14 P18
關於綠葉劇團
關於《 #1314 》
黃俊達 × 周耀輝對談: 在詩詞與劇場之間 關於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的特點 華語詩詞 粵語詩詞
1
關於
綠葉劇團 2010 年由藝術總監黃俊達於法國巴黎成立,現以香港為創作 基地。 現時劇團有約 20 位來自不同地方及背景的創作演員,
持續接受劇團的系統訓練,發展成具身體表演力和創作力的團 隊。劇團糅合賈克.樂寇的西方表演方法及東方傳統藝術, 致力創作多元化及高質素的作品,近期作品包括《孤兒》、
《狂人》 、 《爸爸》及《小飛俠》等。
劇團積極累積巡演經驗,至今已到過八十多個地方演出,巡
演達二百場,足跡遍佈美國、法國、意大利、克羅地亞、日 本、韓國、台灣及中國內地等的不同城市。
黃氏為少數完成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賈克.樂
寇)兩年課程及動作研究所課程的華人,並於 2018 年完成賈 克.樂寇第三年師資課程,獲該校教師資格。
2
關於
罪惡有如害蟲鑽入最香的蓓蕾之中 「怪異反常的肢體盛載濃濃詩詞,引發身體與話語猛烈對碰, 不受拘束、拋開邏輯,一場比現實更真實的劇場經歷。」
莎士比亞筆下的《十四行詩》道盡人世間的七情六慾,反覆思量: 做與不做?為與不為?花言巧語令人沉淪,最精巧的語言也掩飾 不了誠實的身體。
由綠葉劇團製作,自 2016 年首演後戮力重演。 《#1314》以詩意 的身體碰撞詩意的文字,帶來一場血腥的戀愛;一次浪漫的殺
戮。身穿最華麗的服裝,口說最溫柔的詩句,手握暴力的拳頭, 催情的空氣節節擊潰人的意志……因愛生怖,互相角力、互相撕 殺,虔誠的人總是頑強地負傷愛下去。
《#1314》網上微電影
《#1314》的內容全部來自《十四行詩》,再將詩句轉化成音樂
及歌詞,構成一種從日常抽離的經驗。網上微電影中的歌曲有
各種音樂類型,如民謠、搖滾等,歌詞的中譯版本則由各演員 親自負責創作。
《#1314》 ( 前 名: 《 十 四 》) ,2016 年 於 北 京 國 際青年戲劇節首演,2021 年初改拍成網上微電
影。網上微電影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既呼應了黃俊達在劇場中一貫的一氣呵成手法, 亦透過錄像鏡頭加添第三身視覺層次。
3
黃俊達 × 周耀輝對談: 在詩詞與劇場之間 綠葉劇團藝術總監黃俊達邀得香港作詞人周耀輝聯同
其團隊,為《 #1314 》的舞台演出寫了 13 首作品。一 位擅長透過演員身體的形態創作具詩意的劇場創作, 一位在 30 多年間為本地流行音樂以獨到筆觸寫下大 小時代曲,首度合作,定必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黃俊達
綠葉劇團藝術總監
周耀輝
本地著名作詞人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 人文及創作系教授
詩和演員之間的張力
《#1314》取材自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綠葉劇團從 不同的詩篇中選取部分或整首詩句,重新編排,至演 出時演員將以粵語、國語及英語演出。黃俊達認為,
詩作為文體,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喜歡詩當中的距
離,文字製造了很多空間及張力,予人解讀及詮繹。」
4
周耀輝在《#1314》的網上微電影中,則找到兩種
他認為非常有趣的張力。第一種是字詞與演員之 間的呼應:「這些十四行詩的意思,跟演員之間的
演出當中的刻意錯開,形成了一種呼應。」黃俊達 補充,他刻意要求演員不把實際的詩句情節直接
「演出來」,正是希望依靠演員的狀態本身,去帶 出一種獨特的戲劇張力。這種處理亦呼應了周耀 輝口中的第二種張力:「有些詩詞的意思偏向詩意
而溫柔,但演員身體的狀態會很緊繃,是很有趣
的衝突。」周耀輝希望,藉由重寫的歌詞可以跟演 員作一場對話,而並非為演員書寫對白。
在黃俊達眼中,文字本身已是敘事之本,所以在劇 場處理,將會以人作為主導。幾近赤裸的舞台上,
藉由群眾們的聚集、散發、動作、靜止等狀態,建 構一個由人開始的空間,讓觀眾自由感受及抒發當
中情感的流動。 這種不需顧及敘事的歌詞譯作, 為周耀輝及他的團隊帶來很大自由度,是一場好玩 又大膽的挑戰。
5
6
愛以及失衡的關係
1314,在華文普及文化中,一般取其諧音「一
生一世」之意,但在同名劇作中,卻有截然不 同的解讀:「1314 當中缺乏了『2』這個數字,
一段關係中不能成為一對,就是處於失衡的狀
態。」黃俊達認為這些不對等的關係,是由於 單方面嘗試迫令對方配合,只因愛自己多於 對方。
當談論愛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甚麼?周耀
輝覺得,正因世間有這麼多談情說愛的文本,
如情歌、十四行詩、聖經中的雅歌等,都說明
了「愛」是跟我們生命緊扣的東西,一直產生 共鳴。
7
關於十四行詩 《#1314》的對白與歌詞來自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 十四行詩,那麼十四行詩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學體 裁?起源又是怎樣?
十四行詩的起源
十四行詩,英語稱為 sonnet(最初中文譯作「商籟」),來 自意大利文「sonnetto」,解作「小曲」,不一定是十四行
的詩歌。相傳十三世紀在意大利,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詩
人倫蒂尼(Giacomo da Lentini)開始以十四行詩描寫宮 廷愛情(courtly love),被公認是十四行詩的發明者。與
他同期的宮廷詩人也有創作十四行詩,他們被稱作「西西 里詩派」 (Sicilian school)。
真 正 將 十 四 行 詩 發 揚 光 大 的, 是 文 藝 復 興 時 期 的 著 名 詩 人 但 丁(Dante Alighieri)、 彼 德 拉 克(Francesco
Petrarch)等人,尤其是後者。意式十四行詩一般都是從 男性角度出發,抒發對女子的傾慕之情和不求回報的愛。
十四行詩傳入英倫
到了十六世紀,十四行詩由意大利進入英語世界。英國政 治家兼詩人懷特(Thomas Wyatt)首先將彼德拉克的詩作
翻譯成英語,其好友侯活(Henry Howard)除翻譯詩作外 更確立了英式十四行詩有別於意式的特點,二人堪稱「英 式十四行詩之父」。
莎士比亞日後的詩歌,也有跟從侯活訂立的結構與韻式
(詳見 P.10 – 11),令十四行詩日後成為英語文學經典。
8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在 1609 年出版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收錄了
154 首詩。每首詩沒有獨立的標題,一般只以順序命名,如後
頁將會細讀的〈十四行詩第 27 首〉(Sonnet 27)。除了這 154
首詩,他也有為其著名劇作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創作了六 首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所作的十四行詩題材多樣,不限於愛情,還包括時間、 死亡、欲望、繁衍等,詩集的編排順序也是按主題劃分。
詩集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 1 至第 126 首詩: 獻給一位年輕男子(Fair Youth)的,最 初 17 首作品在鼓勵他繁衍後代,因為兒子將是他生命的延續; 其餘詩作則在歌頌他的俊美外貌與兩人間的情誼。
第 127 首至第 154 首: 獻給一位名為黑女士(Dark Lady)的 作品,詩作描寫了對她的欲望與她所帶來的痛苦。
對於年輕男子與黑女士是否真有其人,甚至詩中的第一人稱是
否代表莎士比亞本人,一直眾說紛紜。無論如何,莎士比亞的 詩作與他的劇作一樣,對英語文學影響深遠。
威廉 · 莎士比亞
威 廉 • 莎 士 比 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有 時 中 文 翻 譯 尊 稱 他 為 莎 翁, 堪 稱 英 國 文 學 史 上 最 傑 出 的 劇 作 家
與 詩 人。 早 年 經 歷 成 謎, 但 至 1590 年 代 已 經 成 名, 一 直 到 1613 年 都 是 他 創 作 旺
盛 的 時 期。 早 年 擅 寫 喜 劇 和 歷 史 劇, 如
《 威 尼 期 商 人 》、《 仲 夏 夜 之 夢 》等; 1608
年後創作以悲劇為主,如《王子復仇記》、
《羅密歐與茱麗葉》等。莎劇已經成為文學 世界的經典,也是許多英語典故的出處。莎
士比亞同時是一個出色詩人,以寫十四行詩 最為著名。
9
十四行詩的特點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在結構、韻式、格律都有一定格式。 讓我們以《#1314》引用的十四行詩為例說明吧!短片的
其中一個選段,角色以英語唱出了〈十四行詩第 27 首〉 :
Sonnet 27 四行詩節 (quatrain stanza)
四行詩節 (quatrain stanza)
四行詩節 (quatrain stanza)
對句 (couplet)
10
Weary with toil, I haste me to my bed,
押韻 A
The dear repose for limbs with travel tired;
B
But then begins a journey in my head
A
To work my mind, when body’s work’s expired.
B
For then my thoughts (from far where I abide),
C
Intend a zealous pilgrimage to thee,
D
And keep my drooping eyelids open wide,
C
Looking on darkness which the blind do see.
D
Save that my soul’s imaginary sight
E
Presents thy shadow to my sightless view,
F
Which, like a jewel (hung in ghastly night),
E
Makes black night beauteous and her old face new.
F
Lo! Thus, by day my limbs, by night my mind,
G
For thee and for myself no quiet find.
G
結構 Structure
英式十四行詩一般分為三個詩節(stanza),每個詩節皆
有四行(quartrain) ,最後加上一個對句(couplet)。意 式十四行詩則一般只有兩個詩節,前八後六。
莎士比亞大部分十四行詩的特色:
頭三個詩節(stanza): 營造某種氛圍或情感,或形
容某個問題與狀況。有時也會在第三節一轉筆鋒,令 詩歌更加峰迴路轉。
最後的對句(couplet):一般都像是結論,或是提昇
及深化思考層次等,甚至全盤推翻前三段的敘述而帶 來全新視野。
〈十四行詩第 27 首〉,頭三節寫旅人身體困倦但無法入
睡的狀態,並想像開展一個回到對方身邊的旅程。最
後兩句總結旅人的相思之苦:日間身體勞累,夜晚腦 袋疲憊。
11
韻式 Rhyme Scheme
你應該可以感受兩個音節後半段的嘴型與聲音是完全一樣的。
bed, head
tired, expired
abide, wide
thee, see
sight, night
view, new mind, find
英式十四行詩的押韻方式,頭三節一般是隔行押韻,又稱交韻(alternate
rhyme),每節所用的韻腳不必相同。最後的對句兩行互相押韻,一般也 會另起一韻。我們一般以「ABAB CDCD EFEF GG」來表示英式十四行詩 的這種押韻方式。
以第 10 頁的〈十四行詩第 27 首〉為例,第一行與第三行押韻(bed、head) ,
第二行與第四行押韻(tired、expired),而每節皆會換韻。最後的對句則 以 mind 與 find 兩字押韻。
英式與意式十四行詩的韻式有很大分別,意式一般在頭八行採 ABBAABBA 韻式,稱為抱韻(enclosing rhyme)。次段六行一般會換韻,但方式比較 多變,可以是 CDCCDC 或 CDECDE 等。
12
小練習
第 10 頁〈十四行詩第 27 首〉有很多對押韻的字,試試朗讀出來,
格律 Metre
英 式 與 意 式 十 四 行 詩 都 採 取五 步 抑 揚 格(iambic
pentametre),即一句有十個音節,輕音和重音 交替出現。這甚至可以說是十四行詩的最大特色。
小練習
詩中第二句嚴格遵守了五步抑揚格。
試試朗讀出來,感受一下輕重的交替。
The / dear / re/pose / for / limbs / with / tra/vel / tired 輕 / 重
/ 輕/ 重
/ 輕 / 重
/ 輕
/ 重/ 輕
/
重
有人說抑揚格聽來舒服,是因為人類的 心跳聲也是輕重交替出現。讀出這句詩 的時候,你感受到它節奏嗎?
莎士比亞非常喜愛採用五步抑揚格寫作,在劇作的對白與十四行詩中, 五步抑揚格的句子俯拾皆是。當然,有時候破格也能帶來一定的文學效
果。例如詩中第一句,頭兩個音節便將抑揚格的輕重音倒轉過來,強調了
weary(疲憊)一字,突出了旅人的筋竭力疲:
Wea/ry / with / toil / I / haste / me / to / my / bed 重 /輕 /
輕 / 重
/輕 /
重
/ 輕 / 重 / 輕 / 重
欣賞詩歌,有時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去理解,不妨試試領受一下詩中的意象與 比喻,甚至只是透過朗讀單純地感受一下音韻與節奏,體會詩歌之美。
加上了戲劇演繹之後,你覺得有沒有令你對這首詩
小練習
重聽《#1314》演員半唱半讀出〈十四行詩第 27 首〉, 的韻式與格律有了不同感受?
13
華語詩詞 雖然我們經常說「唐詩宋詞」,但中國的詩與詞並非到唐
朝或宋朝才出現。《詩經》成書於春秋時代,可說是中國 最早的詩集。自漢以降,文人一直有詩的創作,不過形式 較古體詩自由,及至唐代才發展出較完整及嚴格的韻式、 格律要求,後世稱為近體詩。
詞的起源則眾說紛紜,有說是唐朝胡樂傳入,文人最初以 詩入樂,將詩作頌唱,後來才開始配合樂曲增減字數,發 展為詞。詞發展至宋朝而達大盛,當時先有曲後有詞,但 曲譜至今經已散佚,詞則流傳後世。
《#1314》的歌詞創作源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以中文 譜寫新詞的過程中,既有為詩譜曲,亦有按曲填詞,與唐 詩宋詞的創作過程相映成趣。至於形式,《#1314》的中 文對白與歌詞,反而更接近二十世紀初才興起的新詩。
華語詩詞學問博大精深,這裏只是就着韻式、格律等,與
十四行詩作簡單比較,可見在詩詞創作上追求聲韻之美, 中西皆同。
14
近體詩
結構
共十四行,英式分 為三小節,每節四 行,再加上兩行對 句。
按每句字數劃分: • 五言:每行五字 • 七言:每行七字
韻式
隔行押韻,不必一 韻到底。最後對句 押韻。
歷史
十四行詩
十三世紀在意大利 興起,十六世紀由 意大利傳入英國。
格律
五步抑揚格,輕重 音交替出現,亦偶 有破格。
詩在中國由來已 久,至盛唐進入頂 峰(約八世紀)。
詞
早 於 唐 朝 已 有, 至宋朝而大盛(約 十一世紀)。
詞為曲而作,句子 長短、字數多少, 都根據曲調而定。 不同的曲調,便稱 按每詩行數分類: 為「 詞 牌 」。 例 如 • 絕句:全詩四行 「 水 調 歌 頭」、「 青 • 律詩:全詩八行 玉案」便是詞牌名 稱。 如《 靜 夜 思 》便 是 一 首 五 言 絕 句。 許多詞牌會分成兩 段, 上 半 闋 與 下 (詳見 P.16) 半闋的句式一般相 同。 一般偶數句押韻, 並以平聲字押韻, 一韻到底。 奇數句則不押韻, 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 靜 夜 思 》中, 第 二 句 的「 霜 」與 第 四 句 的「 鄉 」押 韻。
以平仄(詳見 P.19) 營造抑揚的效果。 唐詩的句子中,平 聲字與仄聲字如何 安排,一般會跟從 某些句式,這樣詩 句讀來才會琅琅上 口。
新詩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新 文 學 運 動 」推 崇 放 棄 以 文 言 文 寫 作, 改用日常生活使用 的白話文。
沒 有 嚴 格 的 韻 式、 格 律 要 求, 亦 深 受 西洋詩歌影響。
詞的韻式要求比詩 寛鬆得多,有時一 韻到底,有時中途 換韻。
每個詞牌都有不同 的平仄句式。由於 詞本是為曲而作, 因此對平仄也更有 要求。 以粵語填詞更加要 講究平仄,我們在 下一部分再討論。
15
《靜夜思》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
讀過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偶句押韻,是一首典型
舉頭望明月,
這是唐詩中的五言絕句, 的近體詩。
16
李白
疑是地上霜。 低頭思故鄉。
新文學運動裡也有一些作家,嘗試仿效十四行詩進行創作,例如聞一多的
《收回》,不妨看看它的結構、韻式和格律,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有何異同。
《收回》 聞一多
那一天只要命運肯放我們走!
不要怕;雖然得走過一個黑洞, 你大膽的走;讓我掇着你的手; 也不用問那裡來的一陣陰風。 只記住了我今天的話,留心那
一掬溫存,幾朵吻,留心那幾炷笑,
都給拾起來,沒有差;──記住我的話, 拾起來,還有珊瑚色的一串心跳。
可憐今天苦了你──心渴望着心── 那時候該讓你拾,拾一個痛快, 拾起我們今天損失了的黃金。
那斑斕的殘瓣,都是我們的愛, 拾起來,戴上。
你戴着愛的圓光,
我們再走,管他是地獄,是天堂!
17
粵語歌詞 這次《#1314》有不少歌詞以粵語唱出,一同來看看以粵 語填詞的難度。
粵語填詞,很多時會出現拗音的情況。所謂拗音,就是
歌詞唱出來的時候,令人驟耳聽來像是其他的字。麥嘜
漫畫裡的〈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就是一個明顯「拗音」的 例子,本來歌詞應該是這樣的:
5
歌詞: 我 拗音: 鵝
5
1
7
2
1
5
3
6
5
5
們 是ᅠ 快 ~ᅠ 樂ᅠ 的 好 兒ᅠ 童 悶 是ᅠ 快 ~ᅠ 烙ᅠ 滴 好 耳ᅠ 痛
1
7
2
1
5
3
6
5
5
倒過來說,讀出這串古怪的文字,竟然也像是在唱歌。 漫畫和電影裏也索性把歌詞改成這樣,博君一粲。
粵語文字配上音樂,隨時變了其他字句,有時甚至教人聽
得一頭霧水。但普通話和英語的歌詞,卻沒有這個問題。 䧮 ⦛ 僽 䘰 坿 涸 㥪 ⯥ 留 《#1314》有些段落以英文唱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配上 䬲갉䖕딭䝹僽䘰捻忹㥪羮汥 甚麼音樂都不會令人聽成了別的字句。
粵語歌詞會出現拗音的問題,因它擁有複雜的聲調系統。 只要音節的高低音稍有不同,聽來已經是別的字詞。
18
粵語聲調系統
所謂聲調,就是平常說的平、上、去、入。常說
粵 語 有 九 聲, 是 將 平、 上、 去 三 聲 各 分 為 陰、 陽,入聲則細分為陰入、中入、陽入。
嘗試逐行讀出以下例子,看看能否領略九聲是怎 樣的?表中的 ⊘ 代表有音無字,但你將各行多朗 讀幾次後,應該可以掌握到每個 ⊘ 應該怎樣發
音。掌握了規律後,你可以用不同的字來試讀出 第一至九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第五聲 第六聲 第七聲 第八聲 第九聲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分 fɐn1
粉 fɐn2
訓 fɐn3
焚 fɐn4
憤 fɐn5
份 fɐn6
忽 fɐt7
⊘
fɐt8
佛 fɐt9
詩
史
試
時
市
是
-
-
-
淹 聲
鮮 兼 * ** ***
掩 繩
冼 檢
厭 聖 跣
劍
鹽 成
⊘ ⊘
染
⊘
癬
⊘
驗 盛
善 儉
⊘ 色
Sit **
喼
醃
刺*
薛 劫
葉 食
蝕 ***
夾 ****
「刺」是用作「行刺」時的讀音,韻母及聲調同「赤」。 這個音讀如英語的「sit」,但將尾音稍為收斂。
「蝕」是用作「賺蝕」時的讀音。
**** 「夾」一般讀作「甲」,這裡是口語「逼逼夾夾」中「夾」的異讀。
入聲小知識 朗讀每行入聲(第七至九聲)的收音,和其他聲調略有不同。粵語中以
m、n、ng 等鼻音收音的字,分別轉成 p、t、k 等促音收音,便是入 聲。所以有些字,如上表中的「詩」字,不是以鼻音收音,便沒有入聲。
再細心一點,可以發現陰入、中入和陽入的音調高低,與陰平、陰去、 陽去是一樣的,所以有人說粵語有九聲六調就是這個意思。
19
聲調與平仄
「平」,就是平聲的字;「仄」則指上、去、入聲。 既然平、上、去、入就是指高低音,那就不難明
白詩詞為何對平仄有所規定了。詩以平仄營造抑 揚的效果,讀來琅琅上口;詞要配合樂曲,就更 得講究平仄了。
普通話也有聲調,但只得四聲,而且沒有保留入 聲字,各個聲調的高低音與粵語也有差別。試試 以普通話讀出以下的字: 第一聲 陰平
第二聲 陽平
第三聲 上
第四聲 去
豬
竹
煮
住
媽 mā 昌
麻 má 常
馬 mǎ 廠
罵 mà 唱
有些語言學家認為,粵語保留了入聲字,更接近古 音,所以用粵語朗誦唐詩宋詞更容易印證平仄。
普通話聲調系統比粵語簡單,英語更不是以聲調區 分文字,所以兩者的歌詞不會出現拗音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文大學自學中心「粵語拼音速遞」網站
網站有系統地介紹了粵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也將粵
語和普通話的聲調系統作了簡單比較,是學習粵語聲韻 不錯的入門。
20
參與藝術家 出版 編輯 設計
出版日期
綠葉劇團
香港藝術發展局
Cultural Connections PAPAPER
2021 年 12 月
版權所有,此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所有作品內容均由創作團隊獨立製作,並不代表本計劃及 捐助機構之立場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