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人
yet another dream
夢
本刊攝錄之相片,部分於非疫情時間拍攝; 當中於疫情期間拍攝之相片,在場人士均有 嚴格遵從當時實行之防疫措施。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自 2017 年起開始舉辦,計劃齊集在國 際發光發熱的本地藝術家,為社會各界帶來創意、水準與
本土色彩兼並的藝術體驗。過去四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共有 43 個藝術單位參與,製作超過 90 場不同類型演出及 多個重點展覽,並策劃超過 550 場社區及校園活動,總參 與人次高達 46 萬。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2021 / 2022 於 9 月 開展,呈獻共 6 個精選節目,涵蓋舞蹈、戲劇以及音樂, 並於不同場域策動超過 100 個社區及學校活動,誠邀本地 觀眾參與其中,盡情體驗藝術的盎然妙趣。
1
2
關於林丰(作曲 / 音樂總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關於又一山人(視覺藝術 / 導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關於《丰.人.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創作關鍵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延伸小知識:音樂中的「夢幻」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20
3
關於林丰(作曲 / 音樂總監) 林丰的作品曾於紐約卡奈基音樂廳、柏林音樂廳、悉尼歌劇院、 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倫敦南岸中心等國際音樂殿堂演出, 更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委約的首位香港作曲家。他的作品甚
豐,包括 2012 年 BBC 逍遙音樂會中首演的《無盡藏》,以及為慶 祝香港管弦樂團成立 40 週年而創作的作品《蘊》。除純音樂作品
外,他亦曾經為舞蹈、戲劇、聲音裝置、多媒體作品創作音樂。
他持英國蘇塞克斯大學作曲博士學位,曾任香港管弦樂團駐團作
曲家及藝術策劃總監,並獲香港藝術發展獎 2011 頒發藝術新秀 獎(音樂)。
www.funglam.com Ig @fungl
4
夢裡探索ᅠ實驗人生
林丰的創作旅途總是充滿實驗性,一如他的樂章,亦如他的個 性,也是他鼓勵年輕創作者追夢的方式——在機遇裡發掘更多機 會,在實驗中實現所想。
自由創作之始
六歲開始學習鋼琴,林丰先接觸的都是古典音樂,直到負笈英國 才開始嘗試創作。其中一首作品,在 2003 年被林丰寄至亞洲作
曲家聯盟,最終被選中於東京舉行的「亞洲音樂節」上公開演奏,
「首次看到專業樂團演奏自己的作品,震撼又感動,他們對待作品 的認真態度,激發我奮力琢磨技術。」此後,他更積極尋找發表
作品、探索交流的機會,例如參與作品召集計劃、各類業內工作 坊等。
登上音樂舞台
到 2005 年,林丰參加了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協辦的企劃,被
挑選成為四位年輕作曲家之一。「《明》(Illumination)正是那時的 創作,當時由 BBC 愛樂樂團首演,並引領我走上日後大小創作歷 程及委約機會。」
《無盡藏》(Endless Forms)是他第四次為 BBC 創作的樂曲,更登 上全球音樂界年度盛事 BBC 逍遙音樂會的舞台。在 BBC 交響樂
團華麗的演奏下,造就他人生第一個小高峰,亦掀動一點窩心回 憶。「音樂會在倫敦 Royal Albert Hall 舉行,而多年前我就在那
裡當過兼職帶位員。首演當晚我重遇多位舊同事,大家都為我高 興,感覺好奇妙!」
5
探視藝術世界一隅
除了帶位員之外,其他工作體驗亦如一次次的實驗,收穫總是意 想不到,其中幾次音樂節的義務工作,為他帶來加入全球數一數
二古典音樂出版公司 Boosey & Hawkes 的工作機會。在職三年 間,他每天接觸世界頂尖的藝術家,同時亦眼看許多深具才華又 缺乏資源的創作者,只能年復一年地默默深耕等待,彷彿讓他提
早窺見藝術世界的真實一面,「最重要的還是嚴肅地貫徹工藝精 神,裝備自己,厚積薄發,靜待機會來臨。」
流露個人風格
歷練需要時間累積,風格同樣需要時間透現。他建議年輕藝術家 多接觸新聲音、新類型,並在反覆的創作實驗中,摸索自己的喜 好偏惡,風格就會自然形成。「我會加插一些與數字相關的遊戲去
配合創作,當模式越運用得純熟,就越有機會衍生畫地自限的危 機,有時亦要提醒自己打斷規則。」
如同任何藝術家一樣,林丰亦有懷疑自己的時候,「這時,我會選
擇相信自己的耳朵,be honest with myself。」創作就是一段自
我理解的歷程,一場又一場鍛煉與突破,才得以成就林丰今天如 夢般細緻又深沉的音樂世界。
6
7
關於又一山人(視覺藝術 / 導演) 又一山人 ( 黃炳培 ),畢業於香港工商師範學院設計
應用系,曾擔任多間國際知名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職
位。15 年廣告創作生涯後,轉職為電視廣告導演。於
2007 年成立八萬四千溝通事務所。
除設計及廣告創作外,黃氏對攝影及個人視覺創作十
分熱衷及積極,尤其專注社會狀況題材。過去近 20 年,他以《紅白藍》系列作品推動「正面香港」精神,
獲香港本地及國際關注,並於 2005 年代表香港參加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獲 2011 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年度 最佳藝術家獎(視覺藝術)及香港藝術館頒發之香港當 代 藝 術 獎 2012, 並 於 2020 年 獲 選 DFA 世 界 傑 出 華 人設計師。
黃氏之藝術、設計、攝影及廣告作品屢獲香港及國際
獎 項 達 六 百 多 項, 包 括 美 國 One Show 兩 金、 英 國
D&AD yellow pencil 及 東 京 TDC 大 獎。 其 藝 術 及 設 計創作於香港及海外超過 150 場展覽中展出,例如
2015 年於東京 ggg gallery 及 2019 至 2020 年於香港 文化博物館,舉行大型個展。作品獲多間國際藝術館
永久收藏,包括香港西九 M+ 及英國維多利亞和亞厘 畢博物館。
anothermountainman.com
8
9
10
《丰.人.夢》 實幻音樂旅程
走過的、懷念的、盼望的……萬物如煙,似夢一場,唯有聲影留痕。 本地作曲家林丰與跨界視覺藝術家又一山人首度合作,以兩顆平常
心、率性的美學角度,合編一場遊走尋常和不尋常之間的跨界演出。 廿年來林丰一直孜孜不倦探索音樂的無盡可能,是次音樂會將細選 其風格迥然的個人作品,由他親自以鋼琴帶領香港當代音樂樂團現
場 演 出。在 又 一 山 人 執 導及 舞 台視 覺 設 計 下, 由 本 地 布 藝 設 計師
Toby Crispy 作「刀手」,把由 Eaton HK 收集到的被單經處理後重 用,重新建構成布幕裝置,加上影像呼應既實既幻的音樂「白日夢」。
林丰與又一山人之緣
林丰與又一山人結緣於去年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壓軸節目藝術 行《待渡》,當時林丰為節目創作了同名作品《待渡》,而又一山人則 以觀眾身份參加該次藝術行。
又一山人有感林丰的音樂風格在香港較為少見,二人於演出後討論 合作的可能性,最終又一山人那種饒富禪味的視覺風格,與林丰充
滿空靈感的音樂質地相互碰撞,猶如打開另一所實驗室之門。他們
重新探索樂曲,包裝編排,聯手建構是次《丰.人.夢》的音樂空間。
11
創作關鍵詞
在洪流之中自由探索風格,又認真審視自己的世界; 在超越時間的空間中寫下音符,又在規則裡頭打破
自己……林丰持續不斷的音樂實驗,滋養着 20 年的 創作路途,又有哪些元素深刻其中?
夢
林丰的音樂創作每每在夜深,萬籟俱寂之中誕生的作品,他 形 容 為 細 緻、 憂 沉、 帶 旋 律 感,猶 如 一 瞬 失 去 時 間 性 的 思 潮,更像創作着一場虛幻之夢,一段輕聲細語的夢囈。
夢是林丰創作的重要關鍵詞之一,自然亦成為是次音樂會的 命題。他希望透過自己多年來創造的如夢之音,為觀眾創造 一場如夢之境。在這個不設限的想像空間裡,讓大家自行根
據當下的心情及想法,從現實暫時抽離、喘息、放鬆,投入 一趟由音樂建構的靈性旅程。
12
《夢景》(Dreamscape, 2014) 作品傳達一種永恆的感覺和描繪跨越時空的溫柔 對話,整首樂曲節奏緩慢,由低音部管風琴及弦
樂營造出既平靜又充滿微妙變化的聲境。弦樂章
節和管風琴獨奏段落於樂曲中段交替出現及營造 感性的氛圍。
《夢景》2014 年 首演於香港聖約翰 座堂的片段
13
慢
在這個以速度為先的城市,「慢」正好是一種反叛精神,這
是林丰最需要的創作空間,亦是他希望以音樂呈現的「休息 時間」。
在演出中,又一山人選用其攝影作品為主視覺,亦為舞台及
視覺設計構思,以「慢」為主軸去串連。無論是用上 300 格 的慢動作攝影機去拍攝,或是燈光上呈現一種讓人注目細味 的「慢」,都凸顯了演出的獨特性。
14
《待渡》(Before a Passage, 2021) 一首具實驗性的聲境作品,由大提琴、鋼琴、 色士風及頌缽,建構出虛實並存的夢幻世界,
亦凸顯其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結構特色。
《丰.人.夢》室樂版本將保留藝術行《待渡》
藝術行《待渡》 全景欣賞短片
中的色士風獨奏旋律。
15
夢幻泡影
聽起來充滿旋律性,卻無特定規律模式,不確定性總是貫穿
林丰的樂曲。正當觀眾以為情緒達至頂峰,稍歸平靜後又攀 上更高處;當樂章彷似朝向尾聲,又如綿綿絮語延伸不斷。
這樣徘徊在幻實間的音樂意念,在又一山人的詮釋中,連結 到禪堂中的唱頌,或是教堂中的聖詩。經文中的一句「如夢
幻泡影」,即表現了夢之不實,人生在世,總是在虛與實、 真與幻之間遊走。
16
《明》(Illumination, 2005) 2005 年由 BBC 愛樂樂團首演,是次《�.�.�》 中首次以室樂版本演出。作品中加入了幾個戲劇性
的終止式(cadence ),呼應佛學中達至醒悟的三個 階段——自省、覺醒及醒悟。
《明》交響樂 原版錄音
17
小練習
一念之間
海上的一艘船,船上的一棵松樹。
這是又一山人的《凡非凡》系列作品,亦是《丰.人.夢》 的主視覺影像,對你來說又有甚麼意思?
靜下心神,仔細觀察及感受,將你對影像的任何聯想及 觀感寫下來。
同一個影像,千百種聯想與意念,那個一瞬從心而生的
念,也許正反映你當下的喜惡、欲望與煩擾。透過這個 關於自我反照的練習,嘗試在不受別人左右的當下,照 見真實的自己。
他看︒海市蜃樓︒ 你看︒汪洋綠洲︒ 我看︒人間淨土︒
mirage in his eyes oasis from your angle for me… it is heaven on earth
18
19
延伸小知識: 音樂中的「夢幻」元素
「夢幻」(dreamy)元素一直出現在各個音樂時期之中,於不同的 時代及文化背景下,各有不同演繹。
德布西的音樂創作
德布西(1862 – 1918),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法
國作曲家,作品表達了對自然景觀、天然現象如水的形態及光影 變化等的不同想像。他發明了不少獨特的風格,例如大量運用持 續低音、模糊的調性、飄忽的旋律線等,並認為藝術創作的美往 往在於其神秘感,而音樂正是當中最具包容性的藝術類型。
德布西《月光》 Clair de lune
演出單位: 法蘭克福電台交響樂團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演出單位 : 倫敦交響樂團
Dream Pop
流 行 音 樂 中 的 Dream Pop 分 類, 起 源 於 六 七 十 年 代 英 美, 至
八九十年代大行其道。Dream Pop 音樂大多使用各種電子合成 器,製造出混沌而模糊的音響效果,如夢似幻,給人一種失重的 虛無與甜蜜感覺。
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 (Cocteau Twins, 1995)
20
Space Song (Beach House , 2015)
參與藝術家
林丰
編輯
Cultural Connections
出版 設計
出版日期
香港藝術發展局
PAPAPER
2021 年 11 月
版權所有,此書任何部分未經版權持有人許可,不得翻印。 所有作品內容均由創作團隊獨立製作,並不代表本計劃及 捐助機構之立場或意見。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