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之人與事
註:攝於昌明街1號門前
訪問日期:2020年9月24日 訪問地點:張嘉莉議員辦事處 受訪人物:李太 區內活躍:77年
於1943年出生的李太Jackie現年77歲,她在跑馬地 出生及成長,除了她這一代,她的媽媽及外公那 一代也是跑馬地人︒她的外公吳文澤曾是1940年 代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被日軍佔領時期的跑馬 地區區長︒當時跑馬地被日方改名為青葉區,天 地圖書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書名叫「重光之路」 講述日據時期的香港與太平洋戰爭,書裏有記載 吳文澤這名字,就是當年的青葉區即跑馬地區區 長︒雖然外公當年當任區長的時候她才剛出生, 但李太聽說當年的外公很受居民尊重,因為區長 的其中一項職責為當有居民被日軍拘捕時,區長 要辨別被捕者是否該區的人,以茲識別︒李太指 她外公曾讀「番書」,因此她外公精通英語,能 與日本人溝通及擔任翻譯的角色︒(註:日佔期 間,區會和區役所的主要工作包括協助進行人口 登記及疏散︑分派糧食(主要為食米)及部份配給 品,以及預防疫症(主要包括收集蒼蠅或提供注 射疫苗),但區會亦缺乏資源恢復並維持這些工 作︒)
在日佔時期出生的她,對於日 佔時期的跑馬地記憶模糊,但 她記得她小時候曾與家人在昇 平街1號的一橦唐樓居住。
該唐樓樓高三層,一層有四 伙,而大門則是傳統舊式的 趟櫳門。 在唐樓入口處有一個天井, 裡面有地下井水供應,而且 室內還有獨立洗手間,廁所 為踎廁,她憶說在昇平街唯 獨1-3號才有獨立的洗手間, 其他大部份的單位仍未設有 廁所,可見當年有獨立洗手 間的住宅是非常矜貴!
所以李太說由於當時很多住宅 沒有洗手間,居民需要將排泄 物儲存在桶內,所以仍有倒夜 香的習慣。
李太小學的時候曾在寶覺女子學校就讀, 當年寶覺學校的舊址位於山光道11號。李 太笑言她當年讀書成績一般,家中沒有人 協助,「唔識又冇人可以問」,使她讀了 12年的小六也未能升班。 她對於東蓮覺苑的印象甚深,因當年寶 覺學校的校舍是在東蓮覺苑內,後來何 東捐款才興建了現在的寶覺學校。李太 記得在寶覺小學就讀時每星期也有一堂 佛學班,佛堂會舉行宗教儀式,學生們 也會向釋迦牟尼佛唸經。現今的寶覺學 校已經成為了國際學校,吸引許多少數 族裔的學生就讀。李太形容東蓮覺苑內 很莊嚴,而且裝橫非常華麗。
註:現今的寶覺學校
﹁飯種﹂
談及兒時的玩意,李太訴說她小時候沒 有玩具,經常仍要留在家中幫忙家務︒ 她不像男孩子們可走到大街小巷去玩「 捉壁虎」,她與一般女孩子一樣只會玩 「拋石仔」或在紙上畫畫︒李太的童年 物質生活並不豐盛,她憶起當年買米時 米的包裝方式為「六十,七十,一百斤 米為一袋」,接著她補充「我嗰個年代 屋企邊有咁多米!」︒然而李太描述了 一個很多年輕人聞所未聞的名詞-「飯 種」,李太解說當年家中每天會煮三碗 飯,但母親會留一碗作為「種」,於翌 日把這碗「種」倒進要煮的米,令米漲 大使飯量看起來更多感覺較「溫飽」, 可見當時的生活非常窮苦︒ 談到小店美食,德聲糧油雜貨令李太最 為印象深刻,她認為得聲糧油雜貨「乜 嘢都有!」,如南乳,麵豉及酒等,尤 其是他們的切麵包機,切麵包時發出的 「唰唰」聲最令她記憶猶新︒新昌明以 前在黃泥涌露天小販市場,他們的「魚 蛋粉」是李太的最愛︒至於和興飯店, 對她而言可算是奢侈品,當時的她只能 選擇一︑兩毫子的「油炸鬼」︒(註: 和興飯店是一間已結業的茶樓,現今和 興原址已變為地產公司︒)
相片來源: 港識多史
海洋公園的前身
李太形容她母親非常刻苦耐勞,她的母 親是跑馬地的一名菜販,她每天清晨五 六點便會起床步行到黃竹坑割菜︒當年 黃竹坑有一個地方名叫巴黎農場(註: 海洋公園的前身),李太的母親每朝便 是由跑馬地步行到那個農場割菜,然後 孭著收割好的菜再步行回來跑馬地,每 日如是︒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李太的母 親是沒有一對正式的鞋可穿,她穿著的 只是由車軩改製的鞋,可見她母親走過 的歲月算是十分艱辛︒ 負責照顧家庭的人,除了媽媽,李太記 得還有一名老婆婆照顧過她,這名老婆 婆沒有家人酬勞只求三餐溫飽,所以便 在李太的家擔任照顧小孩的工作︒後來 她外婆的到來導致她的家不能同時照顧 兩名高齡老人,因此這名老婆婆被送到 志蓮淨苑安老︒最後,李太對於跑馬地 的形容詞為「自成一角」的小區,對未 來想像,她希望跑馬地可以有一個地鐵 站︒
是一項關於記載跑馬地街坊雜記 的計劃。目的是為街坊創造跨代 對話框架,藉此記錄街坊與該地 區的軼事和記憶,喚起街坊對當 區昔日文化歷史及變遷。
主辦單位 C&G藝術三角
協辦單位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編著 王君博 項目策劃人 張嘉莉 余佩珊 設計 張曉瑜 封面插畫 房邦越 聯絡 C&G藝術三角 跑馬地成和道39E地下7號鋪 張嘉莉區議員辦事處 跑馬地昌明街2號閣樓 電話: 2813 8511
攝影 余佩珊 場地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