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年 ︾ 許 育 銓
建 築 作 品 集
許育銓 ( Hsu , Yu-Chuan ) 台北市立建國高中 66 屆 淡江大學建築系 51 屆
劍橋建築師事務所實習 ( 2017 ) 許派崇建築事務所打工 ( 2018 )
目錄
淡水滬哈展演中心 2015 秋
摺線迷宮與反轉空間 2015 春 p1~p8
創作者之家:陶 / 醉 2016 春 p9~p20
大同公民會館:隱 2016 春 p21~p32
奇岩日照與社區交流中心 2016 秋 p33~p42
社區共載體:田園住宅合作社 2017 春 p43~p54
風染藍 2018 春 p55~p66
指導老師:陳昭文
摺線迷宮與反轉空間
2015 春
「我們該如何澄清附著於空間一詞的廣泛意義而不 讓自己身陷於迷宮之中?」─── David Harvey
階段一:摺線迷宮 各小組以隨機發下的線圖平分成12等分給 每個組員,每人再將自己得到的那塊區域掃描 放大,各自做篩選、切割與立體化,小組整體 作品需有系統性連結關係。
我的線圖區塊位於整組大圖邊緣,於是我負責來收尾 ,藉由兩條斜線交錯切出交點,把交點周圍的部分抽離摺 起,讓中心有陷落的空間被圍塑。量體感與方向性呼應周 圍組員的系統,但就單體看來,此階段的作品過於簡易。
階段二:反轉空間 每個人以上一階段的作品做系統分析,整理出 一張系統圖表達空間組構關係,並以此圖作為變因 投影回階段一作品的某一向度,穿越且反轉原有空 間,依照自己的系統組構關係變換虛實。
階段一的模型我歸納出了三組系統 ── 實量體、虛空 間與斜切面,疊加之後從另一立面投射過去,我的策略是 實遇實會加成,實遇虛會抵消,實遇面會鑲嵌,虛遇虛沒 反應,虛遇面會推移,面遇面會包圍。實的量體以石膏灌 注出來,虛的空間以壓克力板切割圍塑,從最原本變化到 如今這個狀態可說是脫胎換骨,空間性格變得突出!
指導老師:林彥穎
創作者之家:陶 / 醉
2016 春
「簡約即豐富。」─── Ludwig Mies van de Rohe
前情提要 我的設定是為一對姊妹與他們各自的一名 女兒在齊東街打造一間創作者之家,姊姊是一 位嗜酒成性的泥條陶藝家追尋靈感,妹妹是一 位家庭主婦追尋未來,女兒追尋關愛與認同......
我從基地的觀察分析中感受到所謂「框架中的圍繞」,其 中的元素就是各自的「點、線、面」。一個面中有許多的點, 如果要從面外頭的世界移動至面裏頭的點,就會有線的產生, 至於那個點,它不是隨機的點而是「心」,假如最短的直線距 離是無法通行的,那線在接近心的過程中會同時圍繞著它。 泥條陶藝品有其極限面積,基地周遭有明確的街廓劃分, 不同的人不同身分有其不同的活動範圍,這些是「面」。陶土 泥條、街道巷弄、人行動線這三者則是「線」。關於心的部分 :陶器內泥條環繞的圓心、大小街廓區塊中的基地、基地中最 具標誌性的百年大樹,這些就是「點」了。面身為框架,點身 為目標,線就是動態行為與靜態排列兩者並存的「圍繞」。 所以話應該這麼說:「這是在規矩框架中的繞行,各自都 有各自希望追尋的目標......」
(上) 家人的中心大樹 (右) 訪客的中心小樹
(上) 住宅的其中一棟 (右) 展場與招待中心
(上) 陶藝展場休息區 (左) 中庭與兩棟住宅
(上) 家庭圍繞著大樹 (左) 訪客圍繞著小樹
C’
D
+0cm UP UP
+20cm
+20cm
A’
A
UP +10cm
+10cm
+20cm
+20cm
B
B’
C
+20cm
+20cm UP +10cm
一樓平面圖 D
1
3
7m
+420cm DN
+410cm DN
+410cm
DN
二樓平面圖
AA’剖面圖 1
3
7m
BB’剖面圖
CC’剖面圖
DD’剖面圖
北向立面圖
南向立面圖
東向立面圖
西向立面圖
指導老師:謝博鈞
大同公民會館:隱
2016 春
「讓光線做設計。」─── 貝聿銘
設計大綱 這是一棟公民會館,基地坐落於大同區建 成公園西北隅,提供社區關懷機制、新住民多 元友善課程、老人終身學習照護和親子休閒樂 活設施,希望能為這塊土地注入新的能量......
BB’剖面圖 1
3
7m
我想提供一座秘密基地 ── 大同人的綠色樂園,所謂秘密並不是封閉躲藏的意思,而 是看見那裏人來人往,外觀神祕但又隱隱約約能看到裏頭各式各樣的活動在發生,讓初來 乍到者好奇,讓本地居民安心。整棟會館延伸這裡原本就有的都市語彙,地面層開放成為 市集廣場,向上向下分別進入到不同活動場地,人們遊歷於綠意之下或之上。欄杆格柵和 沖孔帷幕就像樹葉間縫一樣,白天向室內撒下點點陽光,晚上向室外透出燦燦燈火。
四樓平面圖 2
6
14 m
地下室平面圖 2
神秘卻不封閉的立面
6
二樓平面圖
14 m
劇舞台性質的大階梯
三樓平面圖
開車抵達基地西北方
四樓平面圖
廣場與通透地下空間
AA’剖面圖 1
3
1
3
7m
東向立面圖 7m
都市活動垂直延伸
大同人的綠色樂園
寬闊市集廣場空間
地下入口明亮通風
「隱」
西向遠眺秘密基地
指導老師:陳明揮
奇岩日照與社區交流中心
2016 秋
「建築的本質就是空間的創造,而空間的本質在於精神的呈 現。」─── 安藤忠雄
結構模
關注議題 除了是在探討老人的照護空間難道只能像 病房式的分區管理而不能與外界環境連通整合 之外,我也在想被磺港溪一分為二的奇岩兩岸 因發展差異所導致的生活形態與人流關係。
結構模
「二元意象」是這次的核心概念,密度與質感我想分別透過水平與垂直的向度做展現 ,並且整體會被中心的虛空間切割開,想法來源是對磺港溪兩岸的空間體驗與發展分析。 老人日照中心可以有房間打通、穿透性高、流動性強的照護空間,且能同時有易於親 近、互動性高、展示性強的社區中心,兩種機能只靠空廊連接並相互對望,中間隔著虛的 介質拉開距離,也就是流動的視線。整棟建築就是個展演舞台,人們可以看見老人的日照 生活,老人也能看見人們的互動交流,他們可以選擇參與彼此的表演,亦可選擇當個觀眾 欣賞人生戲碼。就像奇岩這塊土地上,兩岸新舊社區隔著磺港溪,持續演出彼此的日常......
配置圖 5
15
35 m
粗糙擁擠
視線
流動介面
人流
平滑分散
01. 健康諮詢站 UP
+ 0 cm
02. 日照中心大廳
DN
04
03. 日照中心梯廳 - 80 cm
04. 咖啡廳戶外座位 DN
05. 咖啡廳半戶外座位 06. 咖啡廳室內座位 07. 咖啡廳廚房 08. 便利商店 09. 警衛室
05
- 160 cm
UP
01
06
UP
02
+ 144 cm
10. 接送區
07
DN
+ 112.5 cm
+ 75 cm
08 03
+ 37.5 cm
UP
UP
DN
09
+ 37.5 cm + 0 cm
10
UP
一樓平面圖 2
6
14 m
01. 儲藏室 02. 機房與管道間 03. 梯廳 04. 停車場 05
05. 植栽區
03 - 294 cm
04
- 304 cm
- 294 cm
01 05
03 UP
02
地下室平面圖 2
范倫第大桁架
電梯與巨型柱
6
鋼索與懸吊器
14 m
DN
01. 二樓照護空間 02. 外賓餐廳 03. 餐廳櫃台 DN
04. 半戶外用餐區
02
UP
05. 老人餐廳
03
+ 410 cm
06. 餐廳廚房
04
01
05
06
UP DN
DN
05
+ 464 cm
二樓平面圖
01. 三樓照護空間 02. 復健中心 03. 櫃台
DN UP
04. 托兒中心 05. 照護員休息室
03
02
06. 歌唱教室 07. 卡拉OK區 04
01
05
06
+ 864 cm UP DN
07
三樓平面圖
02
01. 四樓照護空間 02. 服務櫃台 03. 太極教室
03 DN UP
04. 會議室 05. 早操平台
05
04
06. 辦公室 07. 工作坊
01
06
08. 工藝教室
07
UP DN
08
+ 1264 cm
四樓平面圖 2
6
14 m
01. 戶外菜園 02. 室內菜園 03. 園藝教室
DN
02 01
03 DN
+ 1664 cm
五樓平面圖
南向立面圖
東向立面圖
結構剖面圖
指導老師:劉炳毅
社區共載體:田園住宅合作社
2017 春
「建築與基地間應該有著經驗上的聯繫,一種形而上,非常詩意的 連結。」─── Steven Holl
關注議題 紅坊國際藝術村是個藝文公益組織,而這 棟建築除了設定為他們的據點以外,還是棟集 合住宅,因此有多種互動關係需要被討論,無 論是對社區鄰居、周遭環境,或者土地情懷......
遊走在基地附近,我發現這幾個大街廓相對其他地方較為老舊封閉,進入內部的巷弄 蜿蜒又窄小,房屋低矮卻密集,有種難以親近的感覺,因此也人煙稀少,只有當地中老年 居民聚集在路邊巷口閒話家常,我總覺得這裡才是客廳,而不是在他們個別空蕩的家中。
房 ( 間? )
( 家人? )
房 ( 間? )
房 ( 間? )
房 ( 間? )
房 ( 間? )
房 ( 間? )
( 客廳? )
房 ( 間? )
房 ( 間? )
汽機車 ( 外人 )
這裡曾經是廣闊的田園與零星的農舍,房屋只是純粹日常作息使用,田地才是大家相 互打招呼的客廳,而廟埕的榕樹下則是居民的公共園地。時過境遷,農地逐漸被住屋取代 ,工業時代的來臨這裡變成擁擠的工坊店面與大大小小的內院,鄰居共享彼此的家外空間 。如今沒落的這塊地,能否找回過往美好?伴隨紅坊與人潮的引入,能否展望未來可能?
基地
基地周遭的這些大街廓內沒有新規劃也沒有在維護 → 青年外流,居民平時聚集巷口相互寒暄 → 舊屋擁擠,加上歪斜暗巷因此難以親近 → 蜿蜒小巷內對比馬路較為幽靜人煙稀少
大街廓們以外是被後來劃分的市區道路所切割 → 七十年前是歪斜拼湊的田地和零散農舍 → 四十年前是各式店鋪和許多民房及內院 → 東台北興起的現在擁擠的只是屋不是人
北向立面圖
南向立面圖
公共量體一側
住宅量體一側 短剖面圖 2.5
7.5
17.5 m
東向立面圖
西向立面圖
DN
UP
UP
UP UP + 112 cm
0 cm
UP
DN
+ 48 cm
UP
UP
DN
一樓平面圖 2.5
7.5
17.5 m
DN
UP
+432 cm UP
UP +432 cm
DN UP
DN
+496 cm
UP
二樓平面圖 2
DN
6
14 m
UP
+784 cm DN
+608 cm
DN +784 cm
UP
DN
三樓平面圖
DN
UP
+1136 cm UP
UP
UP
DN
+1136 cm
四樓平面圖
DN
UP
+1488 cm DN
+1312 cm
DN +1488 cm
UP
DN
UP
五樓平面圖
DN
UP
+1840 cm
UP
UP UP +1840 cm
+1840 cm
UP
DN
DN
六樓平面圖
DN
+2192 cm DN
+2016 cm DN DN UP
+2240 cm
+2192 cm
DN
七樓平面圖
曾經的空間已消逝,但其精神必留下。人們會遺忘,土地都記得......
這裡
是自給自足的田園 / 是社區共享的公園 / 是老少相聚的家園
指導老師:張懷文
風染藍
2018 春
「美好的建築有三大條件:堅固、實用和愉悅」───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單元模
微建築 微建築意指不龐大卻能影響大環境的綠色設計裝 置系統,關懷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等議題之改善,導
1/10 模
入 ECOTECT 軟體作分析,從細部到整體結構完整探討
各尺度與周遭環境之關係,並著手建造、實際行動。
單元模
風是抓不住也看不見的存在,常伴左右卻好像與我們的文化和生活 沒有太密切的關係…… 藍染是逐漸失傳的客家古早技藝,耗時繁複而優雅質樸的染布工法 越來越少人知道…… 我們想要在台灣各地區尋找人潮匯聚的公共藝文空間來巡迴展演這 個作品,一個將傳統與尋常、人文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的微建築,用風來 復興藍染。民眾帶著布來滴染出獨特的圖案,接著晾曬風乾的同時也是 在展示大家的作品,使更多人注意到在地的元素融合出新的創意。 捕捉風的形狀,捕捉藍的記憶,用無形無限的資源傳播客家文化,也記 錄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那段片刻。
與組員一起做測試,說明模型與版面
上層部分為水與風系統,下層部分則為使用區
風吹風板帶動滴管,水閥打開染液便會滴落
木材作為主幹結構,連結構件與底座則是鋼
(上) 平面圖 / (下) 剖面圖
(上) 細部大樣與爆炸圖 / (下) 全部拆料圖
↑ 微建築粉絲專頁 風染藍概念影片 → ← 風染藍縮時影片
創意辦公大樓:工作市場
2017 春
在這樣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辦公型態已經從以往 一群人排排坐在辦公室變成各自找尋舒適的空間用智慧 型產品處理事務,未來虛擬實境的運用也許會更普及。 我認為工作環境應該能像市場一樣是輕鬆的流動的 空間,並且有兩種行為模式的發生,一是備料或者準備 工作,二是展示或者開放交流,人群互動頻繁,一個人 的活動區域不再只是一個座位,而是溢出的、擴散出來 與公共區域重疊住的。
Enrique ( Hsu , Yu-Chuan ) 1995.10.22 T.K.U.A. 51th
apjl47@gmail.com www.facebook.com/enrique.hsu
2 0 1 4
H S U Y U C H U A N
2 0 1 8
P O R T F O L I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