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landing

Page 1

WETLANDING

台北東區濕地廊道塊區形塑-新庄子埤濕地生態計畫 指導老師:蔡淑美 學生:黃于軒 學號:101750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計畫緣起  第二節 計畫性質  第三節 計畫流程  第四節 區位關係  第五節 計畫範圍

7 7 7 8 8

第二章 上位計畫與法規 10 第一節 上位計劃  第二節 相關法規

11 20

第三章 環境調查 22

第一節 自然環境調查  23 第二節 人文環境調查  37 第三節 景觀環境調查  42 第四節 使用者意見調查  45

第四章 相關理論 46 第五章 課題探討 55 第六章 發展願景 58 第七章 整體發展構想 61 參考資料 87


圖目錄

圖 1-1 計畫流程圖  7 圖 1-2 區位關係圖  8 圖 1-3 計畫範圍圖  9 圖 2-1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執行系統示意圖  12 圖 2-2 濕地地景生態網格空間發展示意圖  13 圖 2-3 濕地空間串聯示意圖  14 圖 2-4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保 護區主要計畫案土地權屬圖  17 圖 2-5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保 護區主要計畫案示意圖  18 圖 3-1 台北月平均氣溫長條圖   23 圖 3-2 台北月平均降雨量長條圖   23 圖 3-3 台北一日暴雨 450mm 淹水潛勢圖   24 圖 3-4 台北一日暴雨 600mm 淹水潛勢圖  25 圖 3-5 地質分析圖  27 圖 3-6 漸層高程圖  28 圖 3-7 南港區地形模擬圖  29 圖 3-8 新庄仔埤地形暨水深圖  30 圖 3-9 南港區古圳路線圖  31 圖 3-10 生態調查路線圖  32 圖 3-11 植物種類分布圓餅圖  33 圖 3-12 新庄仔埤生態剖面示意圖  34 圖 3-13 動物物種數比與抽樣所得數量比例圖  36 圖 3-14 村里界圖  37 圖 3-15 南港區各村里人口統計圖  38 圖 3-15 交通路線圖  40 圖 3-16 土地使用分區圖  41


圖 3-17 景觀 - 點狀、線狀分析圖  42 圖 3-18 景觀元素分析圖  44 圖 6-1 都市與自然歷史邊界示意圖  59 圖 6-2 發展概念圖  60 圖 7-1 機能分區圖  62 圖 7-2 公園改善區細部分區圖  64 圖 7-3 排水溝透水性改善剖面示意圖  圖 7-4 鋪面透水性改善剖面示意圖  66 圖 7-5 植栽複層改善剖面示意圖  67 圖 7-6 濕地教育園區細部分區圖  70 圖 7-7 濕地與社區之發展關係示意圖  圖 7-8 濕地教育園區平面圖  73

65

71

表目錄

表 3-1 台北月平均氣溫  23 表 3-2 台北月平均降水量  23 表 3-3 新庄仔埤底泥調查結果彙整表  表 3-4 新庄仔埤水質調查結果彙整表  表 3-5 陸域特有性物種列表  35 表 4-1 道路景觀類型一覽表  53

26 31


第一章 緒論 濕地,是蘊含豐富生態的地方。根據國際溼地公約 ( 拉薩姆公約 ) 採用的定義, 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 靜止或流動、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皆屬「濕 地」。 國內於民國 102 年通過濕地保育法,至今全台有 83 處重要濕地,其中台北有兩 處國家級濕地分別為夢幻湖與淡水河流域濕地,以及一座地方級濕地─ 202 兵工廠 周邊濕地。

5


6


第一節 計畫緣起 新庄仔埤是台北現存最古老的埤塘,在民國 99 年因要被開發為國家生技發展園區受各界抗 議,以及張曉風女士的請命而受到關注。終於 102 年被公告為南港 202 兵工廠及周邊地方級國 家重要濕地。 因其地處山林與都市的交界,與城市僅以一 牆之隔,如何整合周邊綠地作為濕地與城市間 的緩衝帶、適度地開放濕地成為本計畫的重要課 題。

第二節 計畫性質 濕地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水,南港 202 兵工廠 周邊濕地與周圍的埤塘皆為同一水系,因此,本 計畫將以綠帶及周邊水系串聯,以建立區域生態 系統網絡為目標,定位為「台北東區濕地廊道塊 區形塑 - 新庄⼦埤濕地⽣態計畫」,計畫年期為 五年,期許藉由此計畫為示範提升台北東區的生 態網絡達到保護地方級濕地的功能並推廣濕地保 育於社區之中。

第三節 計畫流程 本計畫將依循右側圖 1-1 計畫流程圖進行操 作。

圖 1-1 計畫流程圖 7


第四節 區位關係 計畫範圍位於臺北市南港區北側、202 兵工廠旁,介於南港山區與都市的交界處。

圖 1-2 區位關係圖

第五節 計畫範圍 計畫範圍北從龍華街及東新街以南,涵蓋整個新庄仔埤及周邊保育用地,至福德街以北,東 西向由 202 兵工廠範圍以西,後山埤公園西側邊界以東,扣除新庄仔埤與南港公園間住宅區部分。 本計畫範圍包含在成福里及新光里的行政界內,總計面積約為 33.2 公頃。

8


圖 1-3 計畫範圍圖

9


第二章 上位計畫與法規 本計畫進行之初,須先行檢討上位計畫之指導原則,以及相關法規規範勾勒計畫 範圍整體之發展定位並進行分析。此項分析將做為後續計畫決策時是否合法、合理 之依據。

10


第一節 上位計劃

一、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計畫年期 : 民國 100-105 年 計畫單位 : 內政部營建署 計畫目標 : ( 一 ) 維護濕地生態穩定及多樣性 ( 二 ) 明智利用濕地資源 ( 三 ) 重建濕地與社區文化互動與傳承 計畫內容摘要 : ( 一 ) 目前國內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復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1. 缺乏濕地地景廊道保育策略計畫 濕地保育管理的核心,除了法令與金融方面的策略以外,仍需要空間方面的策 略作為資源分配的指導原則。目前雖已劃設 75 處國家重要濕地,但保育作業仍需排 除範圍以外的環境衝擊,故仍需進一步建構為完整的空間系統,作為濕地保育空間系 統內外的協調管理依據。 2. 缺乏法令後盾以及機關整合管理機制 3. 相關濕地研究監測與資料累積不足 4. 社會大眾認知落差與人員訓練有待提昇 社會大眾對於濕地的觀念停留在無利用價值之土地,大部分無法理解上述保護 與管制措施的理想性,也無法接受更具永續性、彈性的「明智利用」觀念。因此,保 護區劃設與當地社區住民產生利益衝突。 此外,政府保育從業人員因業務分工無法見識濕地保育業務完整的面貌,或是 無法充分了解濕地生態之特性以及保育重點,很可能導致業務執行偏差。 5. 社區參與仍待深入強化 濕地的保育需透過適當的產業轉型或參與形式,使濕地生態成為社區生活及文 化的一環,進而成為濕地保育的助力。 6. 欠缺穩定與足夠的經費支援

11


( 二 ) 執行策略及方法 1. 濕地生態空間結構整體規劃 2. 建構濕地永續法制與管理體系 3. 整合提升濕地科學 4. 強化社會參與及國際交流合作

圖 2-1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執行系統示意圖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8&cad=rja&uact=8&ved=0CEc QFjAHahUKEwiqhMfYis_IAhUDsJQKHZCPArw&url=http%3A%2F%2Fgpmnet.nat.gov.tw%2Fgpmnet20%2FUs erControl%2FSubPages%2Fcommon_DownloadFile.aspx%3FAP_ID%3DPPS%26AttachmentId%3D1014&usg =AFQjCNH--ywgh8k913VvQbPFImiZ5BlriA&sig2=2u5QNPrLkmqK2rspUT6Z4Q

12


二、國家濕地保育綱領 依據濕地保育法第十三條規定擬具,依濕地保育法施行細則(草案)第五條進行架構研擬, 參酌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100-105 年)之精神與內容轉化納入,將作為全國濕地保育最 高指導原則,並確立總體規劃與推動濕地之保育策略。 ( 一 ) 承續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構想, 並確認南港地區發展功能與定位。 計畫目標 : 全面進行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濕地生態保育,建構濕地整體系統,加強 山區林澤至沿海地區之流域空間管理,減緩因應氣候變遷之水資源衝擊災害,提升臺灣整體 防洪災能力,並提供科學教育、社會服務與推廣教育等功能,以期明智利用且永續經營。 計畫內容摘要 : ( 一 ) 國家濕地保育綱領六大系統 1. 全國濕地系統規劃 (1) 配合國土空間發展 全國濕地系統規劃應建立在 國土空間發展之基礎上,依據國土 空間發 展策略計畫(2010)國土 「三軸、海環、離島」之基本結構 與發展定位, 建構生態、生活、生 產空間優勢互補的國土空間發展。 濕地串聯系統應以 生物遷徙觀點討 論,故探討生態空間發展構想,將 建立流域生態治理區模 式以及綠色 基礎設施與地景生態網絡,建構濕 地藍綠帶系統。

圖 2-2 濕地地景生態網格空間發展示意圖

13


(2) 濕地廊道計畫 本計畫以濕地「明智利 用」及「回復、轉型、零損失」 之原則, 凝聚並確立全國及縣 市層級濕地地景保育的目標並擬 定保育策略,除了營建署目前建 構之西部沿海地區廊帶示範計 畫,提擬內陸濕地廊道串聯計 畫。 2. 科學研究 3. 社會參與 4. 國際合作 5. 推廣教育 6. 獎勵補助及輔導

圖 2-3 濕地空間串聯示意圖

資料來源 :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news-info.php?id=1705

三、修訂台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 計畫年期 : 以民國 114 年為計畫目標年 計畫單位 : 台北市政府 計畫目標 : ( 一 ) 承續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構想,並確認南港地區發展功能與定位。 ( 二 ) 配合相關重大建設計畫之發展,通盤檢討本地區空間結構,確立全區未來發展方向。 ( 三 ) 針對發展課題及民眾需求,研擬發展策略,並檢討各類土地使用型態及交通系統,研訂 合理之都市再開發。 14


計畫內容摘要 : ( 一 ) 南港發展課題 1. 整體發展 南港區受地形限制,可發展用地僅二十四%,更因鐵路東西貫穿,使得南北分隔; 以及大型軍事用地面積過廣,限制都市整體發展。 2. 土地使用 (1) 住宅與工業混合使用嚴重,生活環境品質低劣。 (2) 工業區使用種類紛雜,且低度使用,不符經濟效益。 (3) 商業區層級不明,商業活動侵入住宅區,干擾住宅寧靜。 (4) 大宗公私有土地閒置或低度使用,影響土地整體利用。 (5) 軍事用地面積過廣,影響地區整體規劃及發展契機。 3. 公共設施 受地形限制,都市發展用地無法配置適量公園遊憩空間及增設學校用地。 ( 二 ) 整體規劃構想 創造經貿、生產、居住、交通、環境、休閒、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機能均衡之台北東區新 都心。 ( 三 ) 都市景觀暨遊憩系統 1. 主要開放空間系統 利用鐵路地下化綠色廊帶串連數個主要的鄰里及社區公園,形成連續之線性綠帶。 2. 水域遊憩系統 現二0二廠西側,牆外之新庄埤及南側土地,具蓄水防洪功能,且計畫單位未依計 畫使用,應恢復公園使用。

資料來源 : 台北市都市計畫查詢系統 http://www.budwebgis.tcg.gov.tw/twobook/pdf/P090029.pdf 15


四、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保護區主要計畫案 計畫緣起 : 台北市政府鑒於土地有效利用,遂請軍方重新檢討用地需求,經國防部軍備局檢送 整體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仍需使用範圍,爰以範圍外之機關保留地作為計 畫範圍辦理本計畫變更案。 計畫單位 : 台北市政府 計畫位置 : 計畫變更位置與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相鄰,分成東、西、南三處, 面積約 44.4 公頃。 計畫內容摘要 : ( 一 ) 計畫檢討原則 1. 以軍方檢討無使用需求者為變更範圍。 2. 地形較陡,平均坡度超過 30%,使用現況以自然植生為主之不宜開發地區,基於國土 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考量,以變更保護區為原則。 ( 二 ) 變更內容 變更位置

原計畫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 製造中心第 202 廠 機關用地 東側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 製造中心第 202 廠 機關用地 西側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 製造中心第 202 廠 機關用地 南側

新計畫

變更面積 (公頃)

保護區

0.21

保護區

5.01

保護區

39.17

變更理由

備註

符合檢討原則一 符合檢討原則二 本變更計畫面 積大小、位置 符合檢討原則一 及形狀,應依 符合檢討原則二 計畫圖所示實 地測量分割為 符合檢討原則一 準 符合檢討原則二

( 三 ) 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經過 除下列三點應予修正外,其餘照案通過。 1. 同意軍方所陳「於 202 廠東側及西側之部分變更範圍仍應保留供軍方使用」維持原機關 用地,不納入本次變更範圍。 2. 計畫書「變更內容」第二項修正為「變更為住宅區部分應整體開發,並留設至少 30% 之土地作為公共設施使用」。

16


3. 計畫圖上原有「適用臺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地區」之範圍於案內併同調整。

( 四 ) 本計畫案業依前項決議修正完竣,並依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決議第三點將本案變 更為保護區部分先行報部核定,經內政部 94 年 12 月 21 日台內營字第 0940012640 號函核定。

圖 2-4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保護區主要計畫案土地權屬圖

17


圖 2-5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保護區主要計畫案示意圖

資料來源 : 台北市都市計畫查詢系統 http://www.budwebgis.tcg.gov.tw/twobook/pdf/P090029.pdf 18


以上述四個計劃案為上位計劃,本計畫將接續「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與「國家濕地保育 綱領」之目標,在上述兩計畫下提出本區之濕地廊道計畫。又從「修訂台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主 要計畫通盤檢討案」和「變更臺北市南港區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 202 廠部分機關用地為 保護區主要計畫案」得本計畫範圍土地現今為公園用地,但為私人權屬,之後發展構想時應考量 是否要連同私人土地的區塊開放為公園,及相關法律規範。

19


第二節 相關法規

本計畫內容須遵照相關法規內容規定,作為策畫之依據。 一、濕地保育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五條 為維持生態系統健全與穩定,促進整體環境之永續發展,加強濕地之保育及 復育,各級政府機關及國民對濕地自然資源與生態功能應妥善管理、明智利用,確保 濕地零淨損失;其保育及明智利用原則如下。 第三章 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 第十五條 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 第十六條 前條第一項第七款之功能分區,得視情況分類規劃如下,並依前條第一項 第七款及第八款規定實施分區管制。 第四章 重要濕地明智利用 第二十一條 重要濕地範圍內之土地得為農業、漁業、鹽業及建物等從來之現況使 用。 第二十二條 重要濕地範圍內之土地,主管機關為實施保育利用計畫之必要,得依法 徵收、撥用或租用。 第二十五條 非經主管機關許可,重要濕地範圍內禁止從事下列行為。但其他法律另 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第五章 開發迴避、衝擊減輕及生態補償 第二十七條 各級政府經依第二十條規定徵詢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破壞、降低重要濕 地環境或生態功能之虞之開發或利用行為,該申請開發或利用者應擬具濕地影響說明 書,申請該管主管機關審查許可。審查許可開發或利用行為之原則如下。 第二十八條 進行異地補償之土地,應考量生物棲地多樣性、棲地連結性、生態效 益、水資源關聯性、鄰近土地使用相容性、土地使用趨勢及其他因素,其區位選擇原 則如下。

*《濕地保育法》相關條文全文見附錄一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504&Itemid=57

20


二、都市計畫法 第二章 都市計畫之擬定、變更、發布及實施 第十二條 為發展工業或為保持優美風景或因其他目的而劃定之特定地區,應擬定特 定區計畫。 第三章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第三十三條 都市計畫地區,得視地理形勢,使用現況或軍事安全上之需要,保留農 業地區或設置保護區,並限制其建築使用。 第四章 公共設施用地 第四十五條 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 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佔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 積百分之十。 *《都市計畫法》相關條文全文見附錄二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504&Itemid=57

21


第三章 環境調查 藉由環境調查了解計畫範圍與周邊之情形,再由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本章共 分為四小節,各小節後針對該節做統整的分析和結語。

22


第一節 自然環境調查

一、氣候 南港區的氣候類型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氣溫高,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寒冷多 雨。其年平均溫約在 22、23° C 左右,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月份在 1 月,約為 17.5° C; 最高溫在 8 月時侯,約為 30.1° C。夏季之熱帶對流性雷陣雨及夏、秋時期的颱風,加 上冬季東北季風受南港迎風山丘地形的影響,南港的雨量比臺北市其他地區較為豐沛。 表 3-1 台北月平均氣溫 台北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平均

氣溫 (° C)

16.1

16.5

18.5

21.9

25.2

27.7

29.6

29.2

27.4

表 3-2 台北月平均降水量 台北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4.5

21.5

17.9

23

統計間為 1981-2010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合計

降水 2405. 量 83.2 170.3 180.4 177.8 234.5 325.9 245.1 322.1 360.5 148.9 83.1 73.3 1 (mm) 統計間為 1981-2010

圖 3-1 台北月平均氣溫長條圖

圖 3-2 台北月平均降雨量長條圖

23


圖 3-3 台北一日暴雨 450mm 淹水潛勢圖

降雨的分布將影響濕地的水源,然而濕地本身具有防洪的功能,新庄仔埤的水位又由水閘門 控管,即使在一日暴雨 600mm 的情況新庄仔埤周圍仍無嚴重淹水情形,反而是地勢較高、較多 不透水鋪面的南港公園一帶淹水情形較為嚴重,顯示其排水問題。

24


圖 3-4 台北一日暴雨 600mm 淹水潛勢圖

資料來源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precp.htm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 http://fhy.wra.gov.tw/PUB_WEB_2011/Page/Frame_MenuLeft.aspx?sid=27

25


二、地質與地形 ( 一 ) 地質 本地區之地質主要為沖積層及桂竹林層 ( 主要岩層為淡灰色厚層泥質砂岩 ) 為主,較不穩 定。由於棲地底泥成分對濕地十分重要,因此針對新庄仔埤底質調查。其底質組成以砂粒為 主,總有機物含量介於 0.750 ~ 4.29% 之間,重金屬含量也在正常範圍內,未受汙染。 表 3-3 新庄仔埤底泥調查結果彙整表 檢測項目

總有 機物

砂粒

黏粒

坋粒

18.9

9.48 0.253 3.22

99.1

0.6

0.4

23.8

46.2

11.9

98.8

1.1

0.2

19.2

12.6

21.4

9.65 0.279 0.826 99.4

0.5

0.1

35.3

26.7

16.9

13.4

1.2

0.3

(mg/ kg)

(mg/ kg)

(mg/ kg)

(mg/ kg)

(mg/ kg)

(mg/ kg)

119

N.D.

21.6

22.6

11.4

363

0.60

30.1

54.5

新庄 濕季 78.8 仔埤 (9 月 ) 出水 乾季 口 (11 月 ) 366

N.D.

19.8

< 0.505

29.4

濕季

(9 月 )

新庄 仔埤 乾季

(11 月 )

(mg/L) (mg/L)

* 台灣土壤重金屬汙染管制標準值 : 鋅 :2000(mg/kg),鎘 :20 (mg/kg) 鉛 :2000(mg/kg),銅 :400(mg/kg) 鎳 :200(mg/kg),鉻 :250(mg/kg) 砷 :60(mg/L),汞 :20(mg/L)

資料來源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26

N.D.

N.D.

(%)

1.99

1.26

(%)

98.5

(%)

(%)


圖 3-5 地質分析圖

27


( 二 ) 地形 南港全區地形南高北低,因大面積的山地不易開發,成了台北的後花園。 而就濕地本身的地形,新庄仔埤之東半部水域 ( 靠近兵工廠側 ) 較深,西半部水域較淺, 尤其在西南邊部分區域水深不及 0.2 公尺。由量測所測得的最大水深約為 0.82 公尺,平均水 深約為 0.36 公尺。常水位於等高程 9 公尺處。 由公式推估新庄仔埤平常蓄水容量 ( 蓄水量可由閘門控制 ) 約為 10952 m3 ,如加計新庄 仔埤周邊土堤 ( 高度約為 3 公尺 ) 所形成之蓄水空間,則推估蓄水空間約可增加 44410 m3。

圖 3-6 漸層高程圖

28


* 蓄水量計算公式 : 蓄水容量 =∑[( 上面積 + 下面積 )/2]× 高程差 圖 3-7 南港區地形模擬圖

資料來源 : 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map/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29


圖 3-8 新庄仔埤地形暨水深圖

三、水文 ( 一 ) 水系 調查研判地表逕流由南向西北方匯集注入新庄仔埤再匯入基隆河,而依行政院農委會七星 農田水利會資料顯示此區已無實際使用之灌溉系統與灌排渠道。 ( 二 ) 水質 調查結果顯示,pH 值介於 8.0~8.8,屬於中性偏鹼範圍,平均水溫介於 21.9~29.0℃,9 月水溫介於 28.2~29.0℃,11 月進入秋季後水溫下降,水溫介於 21.9~22.9℃屬 季節性變化。 資料來源 : 台灣水圳文化網 http://gis.rchss.sinica.edu.tw/canal/?cat=3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30


檢測項目

表 3-4 新庄仔埤水質調查結果彙整表 化學 生化 亞硝 懸浮 硝酸鹽 水溫 ph 值 溶氧 鹽度 需氧 需氧 氮 (mg/ 酸鹽 總磷 固體 (℃ ) (mg/L) (psu) 量 量 氮 (mg/L) 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濕季 28.2 新庄 (9 月 ) 仔埤 乾季 22.9

8.8

10.2

0.1

12.7 44.3 11.2 0.04 N.D. 0.099 0.04 N.D. N.D. N.D.

8.7

9.9

0.0

10.5 27.2

新庄 濕季 29.0 仔埤 (9 月 ) 出水 乾季 口 (11 月 ) 21.9

8.1

7.7

0.1

14.7 45.2 11.7 0.06 N.D. 0.058 0.07 N.D. N.D. N.D.

8.0

8.1

0.0

19.4 31.2

(11 月 )

7.3

7.8

0.09 N.D. 0.226 0.04 N.D. N.D. N.D.

0.08 N.D. 0.204 0.09 N.D. N.D. N.D.

圖 3-9 南港區古圳路線圖

31


圖 3-10 生態調查路線圖

32


四、生態調查 生態調查以實地調查加上《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 務案》202 兵工廠內的生態調查結果為依據。調查時間為 97 年 12 月 2~5 日 ( 冬季 )、98 年 3 月 10~13 日 ( 春季 )、99 年 8 月 23~26 日 ( 秋季 ) 及 105 年 10 月 31~11 月 3 日,針對 陸域維管束植物、陸域動物、水生植物與水域動物進行調查。

( 一 ) 植物生態 經調查發現植物多為原生種,植被豐富,歧異度高。 以 202 兵工廠內的生態調查為參考此區草本植物約佔 49.57%,喬木植物約佔 28.12%, 灌木約佔 11.88%,藤本植物 10.43%。

圖 3-11 植物種類分布圓餅圖

此區域常見的木本植物記有鵝掌柴、山刈葉、白匏子、島榕 ( 白肉樹 )、馬齒莧 ( 豬母乳 )、 菲律賓榕、血桐、香楠、筆筒樹及野桐。常見的草本植物則有姑婆芋、觀音座蓮、弓果黍、 月桃、蔓芒萁、半邊羽裂鳳尾蕨、風藤、海金沙、千金藤、伏石蕨、穿鞘花、火炭母草、毛 玉葉金花及熱帶鱗蓋蕨。 水生植物實地觀察記有布袋蓮、 滿江紅等。

資料來源 :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33


( 二 ) 動物生態 1. 陸域動物生態 由調查資料顯示此區域鳥類紀錄共 42 種,哺乳類 5 種,兩棲類 12 種,爬蟲類 14 種, 蝶類 44 種。周邊環境發現共 10 種保育類動物,分別為鳳頭蒼鷹、松雀鷹、大冠鷲、褐鷹鴞、 領角鴞、黃嘴角鴞、台灣藍鵲、白鼻心、雨傘節及龜殼花。 特有性物種鳥類計有 19 種,哺乳類 2 種,兩棲類 3 種,爬蟲類 2 種。

圖 3-12 新庄仔埤生態剖面示意圖

34


哺乳類

表 3-5 陸域特有性物種列表 台灣藍鵲、五色鳥、鳳頭蒼鷹、松雀鷹、大冠鷲、領角鴞、黃嘴角鴞、竹雞、金背鳩、白頭翁、 紅嘴黑鵯、繡眼畫眉、小彎嘴、山紅頭、褐頭鷦鶯、黑枕藍鶲、大卷尾、小卷尾、樹鵲 大赤鼯鼠、白鼻心

兩棲類

盤古蟾蜍、褐樹蛙、面天樹蛙

爬蟲類

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

鳥類

35


2. 水域動物生態 以四分溪與三重埔埤之調查結果為參考,水域動物共紀錄魚類 13 種、蝦蟹螺貝類 9 種、水生昆蟲 12 種及浮游動物 33 種。外來魚種有錦鯉、大肚魚、吳郭魚、劍尾魚與巴西 珠母麗魚。 資料來源 :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圖 3-13 鳥種分類統計圖 ( 表此區觀察到屬於各類的種類數多寡,非數量 )

圖 3-13 動物物種數比與抽樣所得數量比例圖

36


第二節 人文環境調查

一、行鎮區劃變遷 南港早期的開發由三重埔靠基隆河南岸的「港仔口」先開始 ( 今南港經貿園區東側 ),在交 通運輸不便的時代因有舟楫之利而發展。其南港區名之由來,便取自舊地名「南港仔庄」及「南 港仔街」。 迨日據時期,屬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光復後,隸內湖鄉,民國 35 年與內湖鄉分治,設 立南港鎮公所,民國 57 年劃入臺北市為「南港區」。本區目前分為南港、三重、中南、新富、 東新、重陽、東明、西新、玉成、合成、新光、聯成、成福、仁福、萬福、鴻福、百福、中研、 舊莊、九如等 20 里,共 454 鄰。 本計畫範圍位於成福里及新光里範圍內。

圖 3-14 村里界圖 37


二、人口 調查範圍為南港全區三重、新富、舊莊、重陽及東新等五個村里除外;其中調查範圍內中 南里和新光里人口分布最少,因為是兵工廠的主要廠區分布位置。而調查範圍內人口最多的 是中研里,也是南港全區人口第二高的村里。

圖 3-15 南港區各村里人口統計圖

38


三、產業 清代南港人大多從事農耕,其中茶農又佔大多數。當時南港主要農產品為茶葉、番薯、稻 米。 日據時期,為改良臺茶,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研製的重鎮。臺灣光復後省政府在民國 45 年將南港部分土地劃設為工業區後,各類產業相繼設廠,兵工廠也在民國 39 年由國民政府徵 收南港三重埔埤附近廣大土地設立,共佔地 185 公頃 ( 占南港全區面積近六分之一 )。 雖然工廠的遷入帶給南港繁榮,但也因工廠排放濃密黑煙,使南港成為人們口中的「黑 鄉」。 資料來源 : 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系統 http://gic.wra.gov.tw/gic/GIS/JS/MainJs.aspx?OpenFrame=MapPainter&PID=12 臺北市南港區 104 年 9 月份各里戶數、人口數統計 http://nghr.gov.taipei/public/Data/51029434771.pdf

39


圖 3-15 交通路線圖

40


四、交通 貫穿南港區北側的主要交通路線如鐵路、捷運、忠孝東路等皆為東西向,南北向交通量相 對較少。計畫區周邊之主要道路為東新街,龍華路至兵工廠之路段僅供軍方通行,不對外開 放,因此周邊車潮不多。 五、土地及建築使用現況 ( 一 ) 土地使用現況 調查範圍內佔地最多的是機關用地,其次是保護區以及住宅用地。也因為兵工廠的進駐讓 南港山禁止官方外的開發,間接保留了自然環境。 ( 二 ) 建成狀況分析 南港區現況樓層高度仍以五樓高度為主,而新建住宅大樓則以十至十五層樓為主,分佈在 南港路二段以北附近。

圖 3-16 土地使用分區圖

41


第三節 景觀環境調查

一、景觀調查 - 點 針對計畫範圍各點進行環拍並分析其色彩,作為之後設計材質、用色的參考依據。同時記 錄各點視野開放性,考量日後設置觀景點的位置。

圖 3-17 景觀 - 點

42


二、景觀調查 - 線 將環拍照片對照等高線描繪出現況剖面,增加對於各路徑高層變化的了解,也便於將照片 中的空間中感受和實際高差相對應。

點狀、線狀分析圖

43


三、景觀調查 - 面 整理照片得計畫範圍內景觀面狀主要元素分為山林、綠地、水域及建物立面等四種類型。 將其照片簡化色調,得面諭的質感,除了人造建物線條多呈垂直、水平的外框,綠地、山林 與水域的質感和線條較為柔和曲折。

圖 3-18 景觀元素分析圖

44


第四節 使用者意見調查

一、當地居民 韓爺爺 88 歲 退休老榮民 我覺得這公園花種的少,太多會掉果子的這樹阿 ( 海檬果 ),又有毒這樣小孩子碰了 就不好。然後最近剛剛建地防土牆還有這步道阿,看起來沒有根基怕危險,另一頭還舊的地 方 ( 舊步道 ) 排水阿就有問題,還有阿拉基桶 ( 垃圾桶 ) 放地少,大家就亂丟。以前這兒原來 是個大水塘拿來種田阿,你們這些年輕人都不懂這些歷史地,應該要教教。 林阿姨 60 歲 家管 我家就在這隔壁阿,我幾乎天天來欸,這裡就是個很棒很自然的公園阿,上面的步 道阿路阿就像是走在山裡一樣這在台北市裡很少見了,可是厚因為開放釣魚,他們 ( 釣客 ) 要 用餌就挖旁邊的土,這樣挖阿挖阿下雨天土就都沖下來路上就都是,要有人管理啦 ! 二、非當地居民 林先生 50 歲 退休 ( 拄柺,不方便行動者 ) 公園管理維護整體不錯,但部分木頭階梯腐時掉了,這方面應該要維修,還有一些 設施老壞要修理。前陣子聽說新聞媒體報導專家說南港公園釋放的能量很高,很多人慕名而 來,我也覺得常來這裡真的不錯對身體很好。

45


第四章 相關理論 本計畫將參考下列理論進行操作。

46


一、景觀建築及土地使用計畫之景觀生態原則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Wenche E. Dramstad, James D. Olson, and Richard T. T. Forman, 1996)

( 一 ) 景觀元素 (Landscape Elements) 1. 塊區 (Patches) 2. 邊界 (Edges) 3. 廊道 (Corridors) 4. 嵌合體 (Mosaics)

在人類密集居住的世界裡,動植物棲息地逐漸呈現「塊區」狀態,塊區在某程度上是孤立 的,以下將以尺度、數量、地點對塊區進行分析。

( 二 ) 塊區 (Patches) 1. 邊緣棲息地與物種 分割塊區的時後,會使內部物種數 量減少、邊緣物種數量增加。

47

2. 內部棲息地與物種 大的塊區分成小塊區後,會造成內 部物種及各族群數量縮減,此觀念為實施 保育目的之重點。


3. 大塊區的效益 在地景中,大塊區的植被可保護地 下水層、連接水體網絡、承載中心物種、 提供脊隨動物主要棲息與躲藏,並作為與 鄰近自然區之間的緩衝帶。

5. 保護區的篩選原則 (1) 考量對於整體或塊區間的連結 性及供給性。 (2) 是否有其稀有性或特殊性質 ( 擁有珍貴或瀕臨絕種的物種 )。

48

4. 小塊區群的效益 小塊區提供不同的生態效益,可阻 斷擴大的中心基質,及扮演踏腳石的角 色,並蘊含一些不棲息於大區塊的稀有物 種,補足大塊區的不足。

( 三 ) 邊界與邊際 (Edges and Boundaries ) 1. 邊界結構多樣性 有高度結構多樣性的植栽邊界 ( 無 論是垂直或水平的 ),動物種類較豐富。


2. 行政與自然生態邊際 當保護區的行政界線與生態分界不 符合時,這兩邊界間的區域常變得特別也 可能扮演緩衝區的角色,減少外界對於內 部保護區的影響。

4. 直線與曲折的邊際 在直線的邊界,多數的物種傾向沿 直線活動,而在較複雜的邊界則可能有更 多方向的活動,甚至是有穿越的動作。

49

3. 地形的陡峭度 地形越陡峭時,物種趨向沿此邊界 活動,反之,邊界較平緩處,有利物種穿 越遍及此區活動。

5. 生硬和柔軟的邊際 曲線或小區塊的邊際相較直線型較 能帶來生態效益,像是減少土壤腐蝕、提 供野生動物更多益處。


6. 與周邊環境的相互作用 塊區的形狀越曲折複雜,與周圍環 境的相互作用越大 ( 無論正面或負面 )。

7. 生態上最佳的塊區型式 生態上最佳的塊區形式,應像「飛 船形」,有圓形的核心地帶,加上曲線的 邊界與指狀物種擴散。

( 四 ) 廊道與連結性

1. 廊道功能的控制 寬度與連結性是影響廊道五大功能 的基礎,五大功能分別為 : 棲地、導管、 過濾層、來源及沒落。

50

2. 廊道缺口的有效性 廊道中的缺口對物種活動的影響, 這取決於缺口長度與物種活動規模兩者的 關係,還有缺口與廊道間的性質差異性。


3. 踏腳石的連結 一排的踏腳石或小塊區可在廊道與 沒有廊道間作為連結,供內部物種於塊區 間活動。

5. 串聯型的踏腳石 踏腳石在大塊區間最佳的空間分 佈,能提供物種交替間隔或替代的移動路 徑,同時維持塊區垂直導向的移動方向。

51

4. 踏腳石間的距離 對於高度以視覺為導向的物種,在 每個踏腳石間的可移動距離取決於牠們看 見踏腳石接續性的能力。

6. 道路與低谷廊道 道路、鐵路、電路與鄉間小道等帶 傾向交錯直線的,這與人為的干擾有關, 因此通常扮演著導管線,適用於耐人為干 擾物種、侵蝕作用來源、沉澱作用、外來 物、中心基質等人為影響的來源處。


( 五 ) 嵌合體

1. 網絡連結性與線路系統 從網絡連結性與線路系統可看出此 網絡的性質是簡單或複雜,及提供物種活 動有效利用的整體連結。

2. 環線及替代路線 網絡中的替代路線或環線可降低廊 道缺口、干擾、肉食動物及人類獵殺等負 面影響。

3. 散佈及小型的連接塊區 沿既有網絡呈現的小塊區或交會點 可有效提供棲息地,提高生物生存機率。

4. 郊區化作用、外來物種及保護區 當景觀遭受郊區化作用及外來物種 侵襲,這時需進行控管,防止侵略者透過 緩衝地帶進行侵略。

52


二、道路生態工法 ( 蔡厚男、邱銘源,2003,日本道路生態工法及案例,公共工程委員會編輯出版 ) ( 一 ) 路廊的環境構成 根據道路系統分佈地域區位及空間層級尺度之不同,就可能出現各種道路景觀類型整理如 表 4-1,一般來說,道路系統的空間層級尺度愈高,分佈地域愈屬都市化地域,道路景觀類 型愈屬人造幾何秩序,反之則愈趨自然有機形式。隨著道路景觀類型不同,道路相關附屬設 施工程設計觀念和規範亦有所差別。 表 4-1 道路景觀類型一覽表 空間層級

地域區位

都市化地區

鄉村田園地區

特殊 ( 別 ) 類型

汽車專用道路 ( 高架或平面 )

大尺度、高層級

市區幹線道路

省道、縣道

中尺度、中層級

街道

鄉鎮地方道路、 農村道路

小尺度、低層級

巷弄通道、行人步道

田間小路

自然風景、 國有林保護區

高速公路 ( 國道 )

景觀道路、公園道路

遊園道路、登山小徑

( 二 ) 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之觀念乃源自於歐陸的德國及瑞士,其定義為: 「基於對生態系統之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 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其基本理念乃是:「在儘可能不破壞 原有生態及環境景觀的原則下,就地取材,利用工程方法進行開發、整治、復育及改良工作, 使結構安全及當地的自然生態都能獲得保障,讓生物能在人為干擾後的空間繁衍及成長」。 生態工程之 終極目標可歸納下列三項(蔡厚男,2001): 1. 復原已被人類活動具體干擾後的生態系統。 2. 發展新的、可持續維繫的生態系統,而此一新系統同時具備人文和生態上的價值。 3. 確認生態系統對維生體系之價值,進而引導人們保育之。

53


( 三 ) 道路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 1. 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規劃階段 (1) 確認道路建設與區域環境可能的衝突。 (2) 如何迴避保護對象,並將衝擊減輕至最小。 (3) 確立後續工程推動,各階段之環境保護目標及對策。 表 4-2 道路選線的評估與環境友善替代方案表(日本道路環境研究所,1997) 保護對象的位置

採行對策

位於計劃路廊上

迴避

緊鄰計劃路廊

位於計劃路廊周邊

迴避 衝擊減輕 補償替代

檢討項目 1. 路線左右位移微調 2. 線形縱坡曲線檢討 3. 道路構造形式的檢討(改採橋樑或隧道通過環境敏感區) 4. 地表最小開挖幅度的檢討 5. 地工構造物的檢討 6. 植生移植可行性評估 1. 地表最小開挖幅度的檢討 2. 地工構造物的檢討(如擋土牆、邊坡保護工等) 3. 其他可能減輕衝擊之對策研提

1. 其他可能減輕衝擊之對策研提 影響預測評估 2. 路權侵入阻隔設施及動物生活圈移動路徑切割的補償與替 代評估

54


第五章 課題探討 環境調查後分析整體提出課題進行探討,作為訂定目標的依循 。

55


統合前述環境調查之資料, 歸納出基地面臨的主要課題 : 一、周邊多為住宅區,應考 量居民與濕地的互動關係。

二、有多座學校、學術中心 分布於周遭,是否將濕地研究、 環境教育納入基地中。

56


三、於整體綠地系統中, 基地屬於生態跳島的角色,其 生態性與周邊綠地連結性須檢 討。

四、南側為濕地水源的方 向,同時也是軍方用地分布處, 應設置緩衝帶。

57


第六章 發展願景 經由資料分析與課題探討立定計畫目標,作為整體計畫之發展主軸。

58


疊合歷年圖底分析可見都市的範圍向山林不斷擴張,首當其衝的是兩大埤塘的水域。故為抑 止都市擴張,本計畫將延續國家濕地保育綱領中提出之「濕地廊道計畫」,擬以發展廊道系統的 方式增加計畫區內的生態性,聯通綠地網絡。

圖 6-1 都市與自然歷史邊界示意圖 59


發展願景與目標如下 : 一、發展願景 : 成為強化台北東區生態廊道之示範區,創造新開放綠地空間 二、計畫目標 : 增加新庄仔埤周邊綠地的生態連結性,並落實環境教育。

圖 6-2 發展概念圖

畫出生態廊道系統後,將綠地以其性質分為生態跳島與生態路徑兩種,擇自然度較高、有相 當面積者為跳島,動物會於跳島內覓食、棲息,較多人為干擾、多為人工林處為路徑,供生物於 各跳島間短暫停留的綠地空間。再針對跳島本身的特質進行環境教育、棲地營造的工作,於生態 路徑檢討其生態性,增加跳島與跳島間的連結性。

60


第七章 整體發展構想

將計畫範圍進行分區後,針對各區提出發展構想。

61


圖 7-1 機能分區圖 62


一、機能分區 在大範圍的環境調查後,參考現況使用情形將計畫範圍以其於生態廊道中的角色分為兩個 類型,四大區域,分類與區域如下 : ( 一 ) 生態路徑 : 1. 公園改善區 : 南港公園整體為公園改善區,做為濕地與南港山生物活動連結其他綠地的路徑, 保有其社區公園之機能,檢討其生態性。 2. 自然步道區 : 後山埤公園之範圍,高層變化大,現有木棧道多階梯形式,雖為人工林帶,但硬體 設施少,預計維持現況。 ( 二 ) 生態跳島 1. 自然保育區 : 本為自然保育用地,預計維持原貌不開發,作為生物的自然棲息區。 2. 濕地教育園區 : 公園用地,半為私人土地,計畫打造為濕地公園,成為環境教育場所。

二、細部分區與構想 針對公園改善區與濕地教育園區進行現況問題分析再做細部的分區。 ( 一 ) 公園改善區 1. 現況問題與對策 (1) 問題 : A. 南港公園人工植栽面積廣,多處單一植栽種植,不友善生態環境。 B. 南港公園地勢變化大,大片不透水鋪面造成雨天易積水。 (2) 對策 : A. 增加公園內植栽複層,以種植當地常見物種為取向。 B. 整合綠帶,改善鋪面透水性。

63


圖 7-2 公園改善區細部分區圖 64


2. 細部分區與構想 南港公園因高層變化過大,主要配置將不更動,進行區域性的改善。依據現況問題 檢討鋪面透水性、植栽複層多樣性、整合綠帶,增加整體的生態性。將其依現況使用與需 改善處分為四種區域 : (1) 鋪面透水性改善區 以生態路徑的角度檢討南港公園整體配置,去除過多的不透水鋪面以植草磚 或透水磚代替。 (2) 植栽複層改善區 改善植栽複層,讓植栽邊界結構複雜化,增加更多生物停留的可能。 (3) 活動草皮區 維持現況,提供市民大面積的開闊綠地。 (4) 林蔭步道區 維持現況,林間漫步於起伏的山丘,途中有休憩涼亭分布於區段。 Before

After

圖 7-3 排水溝透水性改善剖面示意圖 以草溝取代原本的混凝土排水溝,增加透水性與生態性,使土壤涵養水分,延遲雨水的流失。

65


Before

Before

After

After

圖 7-4 鋪面透水性改善剖面示意圖

66


圖 7-5 植栽複層改善剖面示意圖

67


濕地教育園區 - 基地分析

68


( 二 ) 濕地教育園區 1. 現況問題與對策 (1) 問題 : A. 新庄仔埤濕地為公園用地,其一半面積與周邊皆為私人土地,如何避免濕 地遭受私人開發破壞。 B. 新庄仔埤濕地處山林與都市交界,以水泥高牆阻隔人與綠地,不生態也剝 奪居民親近濕地的機會。 (2) 對策 : A. 落實濕地教育於社區,於私有地內設立小區域營利的服務站,回饋將私有 地開放為濕地教育園區的土地所有者。 B. 重視濕地邊緣處理並與 NGO 團體合作經營,結合解說計畫加強濕地教育。 2. 細部分區與構想 (1) 管理服務區 依基地分析可見濕地教育區臨主要道路的右側為十字路口及管制道路入口, 因此將管理服務處 ( 入口 ) 置於左側,預設置販賣部、實作教室等營利設施回饋地主。 (2) 水生生態觀察區 將水生生態區設置於左下方水深較淺處,以近距離觀察濕地水域生態。 (3) 棲地營造區 法定地方級濕地範圍同時為深水區域,以其作為棲地營造區,加以種植此區 常見鳥類之覓食、棲息物種 ( 對照當地常見植物種 )、增設鳥踏於水岸,步道在此將 以低度開發方式區段設置賞鳥廊道的,並將路徑拉離水岸處降低對生物的影響。 利用現有建物作為濕地教育館,並改造其外型融入環境。 (4) 緩衝區 介於棲地營造區與地景公園間,近地景公園之淺水岸設置親水階梯式平台, 其餘埤面不動,維持埤塘廣闊的水域景觀。

69


(5) 地景公園 把埤塘歷史結合地景的方式呈現,埤塘原是用來儲蓄來自南港山的雨水,將 此功能意象化,讓人可以從眺望埤塘的觀景點以滑梯的方式進入由新庄仔埤、後山 埤於古圳路圖中的水域型式轉化成的遊樂場,寓教於樂。 (6) 街區綠廊 去除水泥圍牆,以緩坡處理濕地園區內與外界人行道之高差,創造社區與濕 地的新關係。

圖 7-6 濕地教育園區細部分區圖 70


過去南港農業發達,埤塘是居 民生活中重要的水來源,彼此關係

農業沒落後埤塘與人以圍牆阻 隔,只是一塊被遺忘的空地。

緊密。

拆除圍牆,讓埤塘以新開放 空間的姿態重回社區中,並提供 濕地生態教育的功能。

圖 7-7 濕地與社區之發展關係示意圖

3. 設計概念與元素 (1) 曲線 選用景觀分析中與此區 元素較能融合的「曲線」串 聯各區,同時曲線在生態層 面上相較於直線是較複雜的 結構,有較高的生態效益。 (2) 架高木棧道 以保留生物路徑為考量, 使用架高的木平台保持地表 層的生物通道。 71


4. 平面設施分布

(1) 溼地教育園區入口處

(2) 實作教室、販賣部

(3) 水生生態觀察園

(4) 休憩平台

(5) 賞鳥廊道

(6) 濕地生態教育館

(7) 親水平台

(8) 旋轉門

(9) 觀景平台

(10) 埤塘歷史地景公園

10

1 2

72


8 9 7

5 3

4

5

6

圖 7-8 濕地教育園區平面圖

73


A

A'

A 74


B B'

A'

75


賞鳥廊道 設施大樣圖

type1

B 76


type2

B'

賞鳥廊道介於軍用道路與水岸間,蜿蜒於其中,可觀賞到不同棲地特性的動物。剖線下方 標示為現地調查所得之動物,依其生活環境位置標示。

77


水生生態觀察

78


親水平台

79


C C C'

D

D'

E E'

80


c'

D

D'

E E' 81


地景公園

82


街景綠廊

期望藉由此區域的營造,作為台北濕地廊道形塑的典範。

83


附錄一 -《濕地保育法》相關法條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五條 為維持生態系統健全與穩定,促進整體環境之永續發展,加強濕地之保育及 復育,各級政府機關及國民對濕地自然資源與生態功能應妥善管理、明智利用,確保 濕地零淨損失;其保育及明智利用原則如下: 一、自然濕地應優先保護,並維繫其水資源系統。 二、加強保育濕地之動植物資源。 三、具生態網絡意義之濕地及濕地周邊環境和景觀,應妥善整體規劃及維護。 四、配合濕地復育、防洪滯洪、水質淨化、水資源保育及利用、景觀及遊憩,應推動 濕地系統之整體規劃;必要時,得於適當地區以適當方式闢建人工濕地。 第三章 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 第十五條 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計畫範圍及計畫年期。 二、上位及相關綱領、計畫之指導事項。 三、當地社會、經濟之調查及分析。 四、水資源系統、生態資源與環境之基礎調查及分析。 五、土地及建築使用現況。 六、具重要科學研究、文化資產、生態及環境價值之應優先保護區域。 七、濕地系統功能分區及其保育、復育、限制或禁止行為、維護管理之規定或措施。 八、允許明智利用項目及管理規定。 九、水資源保護及利用管理計畫。 十、緊急應變及恢復措施。 十一、財務與實施計畫。 十二、其他相關事項。 主管機關認為鄰接重要濕地之其他濕地及周邊環境有保育利用需要時,應納入重要濕 地保育利用計畫範圍一併整體規劃及管理。 第一項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除用文字、圖表說明外,應附計畫圖;其比例尺不得 小於五千分之一。

84


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核定發布實施後,主管機關得依都市計畫樁測定及管理辦法規 定,辦理樁位測定及地籍分割測量。 第十六條 前條第一項第七款之功能分區,得視情況分類規劃如下,並依前條第一項 第七款及第八款規定實施分區管制: 一、核心保育區:為保護濕地重要生態,以容許生態保護及研究使用為限。 二、生態復育區:為復育遭受破壞區域,以容許生態復育及研究使用為限。 三、環境教育區:為推動濕地環境教育,供環境展示解說使用及設置必要設施。 四、管理服務區:供濕地管理相關使用及設置必要設施。 五、其他分區:其他供符合明智利用原則之使用。 國際級、國家級重要濕地,除前項第三款至第五款之情形外,不得開發或建築。重 要濕地得視實際情形,依其他法律配合變更為適當之土地使用分區或用地。 第四章 重要濕地明智利用計畫 第二十一條 重要濕地範圍內之土地得為農業、漁業、鹽業及建物等從來之現況使 用。但其使用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依其規定處理。 第一項從來之現況使用,對重要濕地造成重大影響者,主管機關應命土地開發或經 營單位及使用人限期改善,並副知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但因故無法發現土地開發或 經營單位、使用人時,得命權利關係人、所有權人或管理人限期改善。必要時,得輔 導轉作明智利用項目。前項使用屆期未改善或未轉作明智利用項目,而違反本法相關 規定,致重要濕地無法零淨損失者,除應依本法規定處罰外,並應依第二十七條規定 實施衝擊減輕、異地補償及生態補償。 第二十二條 重要濕地範圍內之土地,主管機關為實施保育利用計畫之必要,得依法 徵收、撥用或租用。重要濕地範圍內之公有土地,經主管機關同意,得委託民間經營 管理。 第五章 開發迴避、衝擊減輕及生態補償 第二十七條 各級政府經依第二十條規定徵詢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破壞、降低重要濕 地環境或生態功能之虞之開發或利用行為,該申請開發或利用者應擬具濕地影響說明 書,申請該管主管機關審查許可。審查許可開發或利用行為之原則如下: 一、 優先迴避重要濕地。 二、 迴避確有困難,應優先採行衝擊減輕措施或替代方案。 三、 衝擊減輕措施或替代方案皆已考量仍有困難,無法減輕衝擊,始准予實施異地 補償措施。

85


四、 異地補償仍有困難者,始准予實施其他方式之生態補償。 前項第三款及第四款異地補償及生態補償措施,應依下列規定方式實施: 一、 主管機關應訂定生態補償比率及復育基準。 二、 前款補償,應於原土地開始開發或利用前達成生態復育基準。但經主管機關評 估,無法於原土地開始開發或利用前達成生態復育基準者,得以提高異地補償面積比 率或生態補償功能基準代之。 三、 異地補償面積在○ ˙ 二公頃以下者,得以申請繳納代金方式,由主管機關納 入濕地基金並專款專用統籌集中興建功能完整之濕地。 第二十八條 進行異地補償之土地,應考量生物棲地多樣性、棲地連結性、生態效 益、水資源關聯性、鄰近土地使用相容性、土地使用趨勢及其他因素,其區位選擇原 則如下: 一、 位於或鄰近開發與利用行為之地區。 二、 位於或鄰近與開發或利用行為地區同一水系或海域內之濕地生態系統。 三、 於其他可能補償整體濕地生態系統之位置。

附錄二 -《都市計畫法》相關法條全文 第二章 都市計畫之擬定、變更、發布及實施 第十二條 為發展工業或為保持優美風景或因其他目的而劃定之特定地區,應擬定特 定區計畫。 第三章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畫 第三十三條 都市計畫地區,得視地理形勢,使用現況或軍事安全上之需要,保留農 業地區或設置保護區,並限制其建築使用。 第四章 公共設施用地 第四十五條 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 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佔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 積百分之十。

86


參考資料

87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8&cad=rja& uact=8&ved=0CEcQFjAHahUKEwiqhMfYis_IAhUDsJQKHZCPArw&url=http%3A%2F%2Fgp mnet.nat.gov.tw%2Fgpmnet20%2FUserControl%2FSubPages%2Fcommon_DownloadFile. aspx%3FAP_ID%3DPPS%26AttachmentId%3D1014&usg=AFQjCNH--ywgh8k913VvQbPFI miZ5BlriA&sig2=2u5QNPrLkmqK2rspUT6Z4Q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news-info.php?id=1705 台北市都市計畫查詢系統 http://www.budwebgis.tcg.gov.tw/twobook/pdf/P090029.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precp.htm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 http://fhy.wra.gov.tw/PUB_WEB_2011/Page/Frame_MenuLeft.aspx?sid=27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台北市濕地保育策略綱領規劃與保育利用計畫擬定委託專業服務案 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map/ 台灣水圳文化網 http://gis.rchss.sinica.edu.tw/canal/?cat=3 景觀建築及土地使用計畫之景觀生態原則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Wenche E. Dramstad, James D. Olson, and Richard T. T. Forman, 1996) 日本道路生態工法及案例 ( 蔡厚男、邱銘源,2003,公共工程委員會編輯出版 ) 8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