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xing_Portfolio_Ch

Page 1


E-mail: zhenxing.hong@stud.tu-darmstadt.de

我的专业训练养成过程

初次认识建筑设计 积极参与建筑实践 找到兴趣所在: 建筑史及建筑文化遗产保存 建筑历史理论硕士研究生训练 对驱动建筑发展的技术和文化适应性感到好奇

研究: 使用历史作为一种工具推测技术如何推动并改变建筑的发展 积极学习最近技术: 编程语言, 大数据, 机械臂组装, AI绘图

我的目标: 积极拥抱最新技术, 将历史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推测建筑发展的可能性

我是洪振兴, 最近刚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 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完成我的硕士训练, 并即将 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三个地区积累了多年 的实践和学习经验后, 我回到国内继续我的建 筑之旅.

公司项目: 万孚生物技术公司产业园

公司项目: 广州酒家利口福集团梅州产业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学校项目: 动态的空间与时间: 迈向真正的混合使用模式

工作坊: 机械臂组装和模块化系统

学校项目: 青银共居社区—集合住宅

学校项目: 民宿更新设计

工作坊: 台湾原住民族建筑的现代化探索: 教堂

学校项目|再利用设计: 历史调查与再利用项目

学校项目|产品设计: 自动警示仪

竞赛作品Under the Overpass 10.

研究|会议论文: Empowering Collective Hous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Future of Collective Living 11.

研究: 基于IoT的智慧城市停车场开发 12.

陶艺&绘画 13.

Contents.

广州酒家利口福集团梅

州产业园

该项目是广州酒家利口福集团在梅州市新建的工业园 区, 主要有办公楼, 宿舍, 生产车间, 仓库. 是我在广州中 弘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全周期高度参与的项目. 在该项目中我担任⽅案设计师助理, 进⾏工业园区及生 产车间参观调研,场地分析和资料搜集等工作; 参与⽅案 推敲和比选, 解决了生产工艺流程和园区建筑功能排布 的复杂问题; 参与制图, 建模, 效果图和文本的制作.

年份: 2018-2019

地点: 广东省梅州市

类型: 公司项目

负责: 调研,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项目中标已建成

传统建筑的天井

传统建筑的坡屋顶

欞窗元素

岭南建筑的灰白基调 蓝色的现代玻璃 绿色的自然环境

万孚生物技术公司产业园

这是万孚生物技术公司在东莞松山湖新建的产业园, 园区功能包括办公, 研发,生活配套设施及用于出租的办公楼. 在这个项目中, 我担任助理⽅

案设计师, 进⾏场地分析, 资料搜集, 经济技术指标计算和⽅案强排, 提 供拿地⽅案; 参与⽅案设计, 解决了场地内地下公共交通轨道对建筑结 构性能影响的复杂问题; 参与制图, 建模, 效果图和文本等内容的制作.

年份: 2020

地点: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区

类型: 公司项目

负责: 调研,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项目完成

STEP1 场地现状良好,如何打造有特色的园区?

STEP4 对体块进行切割划分,不同功能独立分区。

STEP2 中部引入1号和2号三角庭院,增强建筑 沿街立面的空间感。

分散庭院包围,三大功能园区独立分布,保留部 分荔枝树林与山坡地貌。

STEP5 对体块进行不同进深处理,以满足使用空 间需求,丰富建筑的层次感。

STEP3 切割街角处,与左侧建筑形态相呼应,形 成“之”字形态。

STEP6 生成建筑最终形态。

动态的空间与时间: 迈向真正的混合使用模式

这是我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数字设 计单元完成的一个项目. 该课题旨在探讨建筑内部 系统的改变,当永久性建筑元素, 如墙体, 天花板, 柱 子等变成可移动的, 当施工机器设施变成建筑的一 部分会带来哪些变化. 在这个项目中, 我设计了一 个机器人和模组化相匹配的系统, 当建筑的功能发 生改变时, 机器人可以快速拆解并组装新的建筑空 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使用需求. 其中, 我研究了当 前机器人系统如何协同工作, 材料特性如何影响模 组化单元系统的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 我选择CLT作 为材料和机器人群协作设计了我的机器人组装系 统, 不同尺度机器负责不同的模块单元和分工, 如 用于运输的和组装的.

年份: 2024

地点: 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 类型: 学校项目(个人),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负责: 研究,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设计概念:

这是一个创新的建筑项目,旨在将多种功能无

缝整合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结构中,从而重新定 义城市生活。该建筑共六层,每层约 6000 平 ⽅ 米,经过精心规划,以适应繁华都市环境不 断变化的需求。模块化和机器人组装技术的使 用是实现灵活高效的多功能综合体模式的核 心,可确保全年全天候连续运营。该建筑采用 模块化设计,其组件类似于乐高积木,可利用 机器人技术快速组装和重新配置。这种 ⽅ 法不 仅能提高施工效率,还能进 ⾏ 动态空间调整, 以适应季节变化、活动和不同的用户需求。

机器人组装与模组化系统

加工交叉层压木材元素

该过程涉及对交叉层压木材(CLT)面板进行 精确的机械加工和成型,以符合具体的建筑要 求。

预组装

利用机器人手臂将模块化组件组装成各种模块 块。

组装与拆卸

建筑模块块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可用于多种不 同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当空间需求或布局 (形式)发生变化时,模块块可以迅速进行拆 解和重新组装,以创建新的空间配置或形式。

这张图展示了我的研究结果, 大型机械臂和小型机器人如何 共同协作, 其中小型机器人负 责货物的运输和小型组装, 大 型机械臂则负责搭建, 通过运 动轨迹的方式显示它们是如何 工作的.

机械臂组装和模块化系统

这是我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 数字设计单元参加的一个工作坊(Workshop). 该工作坊作为模组化设计的先⾏课 程, 主要了解机械臂有哪些种类, 如何协同 工作. 学习使用grasshopper编程机械臂.

年份: 2024

地点: 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 类型: 工作坊,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负责: 研究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机械臂工作环境仿真模拟

机械臂建造推测场景

机械臂控制编程

机械臂控制逻辑

组合/离散设计

配置机器人运⾏环境

目标/运动平面

编写机器人程序

仿真与可视化

青银共居社区—集合住宅

这是一个专为年轻人 (青) 和老年人 (银) 设计的共同居住 社区, 旨在促进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互动, 增强社区活力. 首 层设计为公共开放空间, 供社区居民和公众使用. 这些空 间包括但不限于多功能大厅, 图书馆, 健身房和咖啡馆, 为 社交, 学习和休闲活动提供了场所,从而为整个社区注入 活力. 二层及以上则专用于社区居民的私人住宅单元. 这 些单元设计舒适且设施齐全, 满足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的 需求. 该设计不仅提供了便利的公共设施, 还确保了居民 的隐私, 营造出一个和谐且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

年份: 2021

地点: 台湾

类型: 学校项目, 云林科技大学, 台湾

负责: 研究,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1. 首层平面图
2. 二层平面图 3. 三层平面图
4. 地下停车场平面图 5. 剖面图

民宿更新设计

这是一个位于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的改造和扩建项目. 原有建筑是民宿, 由于运营需求需要进 ⾏ 更新和改造. 项目涉及在适当的位置保留现有基础, 同时扩大规模. 现场地势陡峭, 紧邻漓江. 设计主要遵循场地的高度变 化, 围绕庭院展开, 最大化景观视野, 同时尽量减少土 ⽅工程. 保留关键合理的基础位置, 拆除部分区域, 并 根据未来运营需求添加新结构.

年份: 2018-2019

地点: 广西桂林市

类型: 学校项目,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负责: 调查,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台湾原住民族建筑的现代化探索: 教堂

这个工作坊是一个设计项目, 我们讨论的是台湾原 住民族的基督教信仰. 作为小组组长, 我负责管理一 个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 作为 一名建筑系学生,我需要学会正确理解他们的愿望, 并提出自己的建筑见解, 以顺利完成项目。

年份: 2023

地点: 台湾屏东县

类型: 工作坊(小组), 成功大学, 台湾

负责: 团队管理, 工作坊管理, 设计, 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1. 入口

2. 大堂

3. 礼拜堂

4. 多功能厅

5. 卫生间

6. 设备房

7. 办公室

8. 后院

9. 休息平台

10. 前庭广场

历史调查与再利用项目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调研与再利用设计项目, 重点关 注重新审视台南古城遗址. 在这个项目中, 我们小组首先 进⾏了广泛的历史调研, 主要利用QGIS和历史地图进⾏ 详细分析和推测. 这些工具使我们能够准确理解遗址的 现状及其历史演变. 通过我们的研究, 我们成功地重建了 古城墙的布局, 并追踪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经

过小组调研后, 我负责为我的设计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点. 这涉及到考虑该地点的历史意义和现状, 以创建一个既 尊重历史又具备现代功能的设计. 这个项目不仅加深了 我对台南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 还提升了我在跨学科团 队中合作的能力.

年份: 2022

地点: 台湾台南市

类型: 学校项目(小组), 成功大学, 台湾

负责: 历史调查,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在完成历史调查后, 我选择了一个有潜力的地点——这 块土地上很可能存在保存良好的城墙遗址, 值得进⾏考 古挖掘和再利用. 城墙的左侧是一个公园, 右侧是一个住 宅区. 介入式设计将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自动警示仪

年份: 2019

类型: 产品设计, 学校项目, 云林科技大学

负责: 调查, 设计, 可视化, 模型制作

状态: 已完成

设计动机

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抛锚时,会出现极其危险的情 况。驾驶员在指定距离放置警告标志时,通常需要暴露 在交通流中,这显著增加了二次事故的风险。这种危险 不仅威胁到驾驶员的安全,还对其他车辆构成潜在风 险。因此,设计一种自动警告装置以取代手动放置警告 标志是至关重要的。该产品旨在显著降低二次事故的发 生概率,增强个人安全。

设计目标

1. 替代手动操作: 自动警告装置可以替代驾驶员在高速 公路上手动放置警告标志,从而减少驾驶员暴露在危险 环境中的时间。

2. 提升安全性: 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放置警告标志,避 免了驾驶员在交通流中移动,从而降低二次事故的风 险。

3. 提高效率: 自动警告装置可以快速准确地放置警告标 志,提高紧急处理的效率。

4. 改善警告功能: 确保警告标志在正确的位置和距离快 速放置,以最大化对后续车辆的警示,从而减少追尾事 故和其他事故的发生。

使用场景示意图

Under the Overpass

年份: 2021

类型: 竞赛(小组)

负责: 研究, 设计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在高架桥下]不仅关注疫情传播的控制, 还致力于城市灰色空间的再利用. 高架桥作为城市 交通的关键节点, 既是病毒传播的通道, 又是城市 居民互动和通勤的重要路径. 通常, 高架桥下的空 间被忽视, 且被视为较为负面的城市环境. 然而, 桥 梁交汇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用于在城市内建设临 时设施.

因此, 我们提出了利用桥上和桥下的空 间, 为受疫情影响的人们提供物理和心理支持, 同 时管理人流.

该项目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

1. 疫情检测站: 用于对个体进行初步筛查和检测.

2. 病人治疗区: 与其他区域完全隔离, 重症患者和 轻症患者分开, 以防止交叉感染.

3. 医生和护士工作站: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门的操作 空间.

4. 接种区域: 用于进行疫苗接种.

通过在高架桥下的未充分利用空间内整 合这些功能, 设计旨在提升疫情控制措施的效果, 同时改善城市环境的整体功能.

在建筑材料方面, 外墙和内墙使用聚乙烯膜, 以促 进保温和隔热. 内部框架采用AIREX夹层板, 方便运 输和拆卸. 在排气通风方面, 由于桥下空间空气压 力较低, 相对存在空气对流, 因此我们采用自然通 风系统, 无需铺设管道和电力通风系统. 我们通过 使用高性能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来净化室内空 气, 从而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这是一个竞赛作品。主题是应对全球COVID-19疫情爆发。我利用高架桥及其节点作为关 键交通路线,采用预制建筑方法来构建基础设施。设定了四个功能区:[医生和护士工作 站]、[病人治疗区]、[疫情接种区]和[疫情接种站]。这些区域用于检测、隔离、治疗和办 公工作。此外,高架桥上的检测部分允许对经过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快速检测,以确定他们 是否可以继续通行,从而在控制城市疫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医生和护士工作站

工作站采用圆柱形设计, 能够实现快 速的病人监测, 并方便进入各个区域, 从而提高现场医院的管理效率.

病人治疗区

病人治疗区用聚乙烯膜包裹, 以提供 热隔离, 并采用「2 X 4」Airex夹层板 构建, 与其他区域完全隔离. 一个区域 可容纳55张病床, 并设有专用的消毒 喷雾室和洗手间.

疫苗接种区

接种区域设置在桥下, 是一个相对私 密的空间, 旨在保护接种人员的隐私, 同时确保疫苗的生产和提高疫苗的使 用速度.

疫情检测站

疫情检测站建在高架桥上, 能够及时 监测经过车辆的疫情情况, 更有效地 进行患者隔离和物资运输, 有助于疫 情控制.

Empowering Collective Hous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Future of Collective Living

Keywords / Relevant Terms: Collective Ho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ousing Equity, Technology, Society

洪振兴(1) (2); 宋立文(1); (1) 建筑学系, 成功大学, 台南 (2)建筑学系,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达姆斯塔特德国 类型: 研究/会议论文, 第28届国际人居环境研究大会, 巴塞罗那, 西班牙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re reshaping the housing sector, fro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to the overall living experience. In collective housing,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changing architectural spaces and reshaping how residents live together.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I in collective housing, particularly its impact on space utilization, resident lifestyl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perty management. Initially, the study evaluates how key technologies influence collective housing development, such as elevators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It then examin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rough urban case studies. Upon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s role in various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 study then examines AI application cases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living conditions in modern collective residences. Subsequently, the study develops methodologies for AI implementation in collective housing and assesses the significant social implications of such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living spac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I positively impacts social relations in collective housing by enhancing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s, reducing conflicts, supporting individual aspirations, and contributing to equitable property management. These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housing equity,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 justice. AI also facilitates more flexible collaborative living in collective housing, bringing about higher efficiency through the flexible use of some units, moving beyond traditional private-public boundaries. The study suggests practical improvements for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occupancy equity in collective housing, aiming to create a more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Existing research typically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residential design methods through AI or develop related algorithms. However, this study shift understands the value of AI in housing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In its conclusion, it reveals AI usage scenarios in collective housing, offering a perspective on understanding AI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in housing from a social justice viewpoint.

基于IoT的智慧城市停车场开发

本项目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进 一步开发和管理城市停车位, 以提高 智慧城市中停车位的使用效率. 使 用 Python 作为主要工具, 使用其网 络爬虫功能和算法决策最佳停车位.

年份: 2023

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类型: 研究项目, 成功大学, 台湾

负责: 研究,代码和可视化

状态: 已完成

Python网络大数据爬虫

计算步行15min内最佳停车场(Python绘制)

Name: Hong, Zhenxing

zhenxing.hong@stud.tu-darmstadt.d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