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Japan Animation Director
Otomo Katsuhiro 2 Kon Satoshi 6 Anno Hideaki 10 Matsumoto Taiyou 14
1
大友克洋 《從〈Akira〉 看大友克洋用破壞諷刺現實》
2
撰文 :MimiBao
在一部 30 分鐘的動畫還是由 5000~10000 張賽璐璐畫格組成的年代 124 分鐘的《Akira》不但超過 15 萬張的賽露路動畫, 更突破了多樣的 CG 技術此外,大友克洋對於機械設定的完美堅持,也是讓《Akira》更好看的原因之一。 同為 80 年代的經典未來科幻電影,《銀翼 殺手》和《Akira》同樣是設定在充滿未來 感與不安定感的未來都市裡,但不同的是 《銀翼殺手》裡雷利史考特所傳輸的未來都 市不但墮落又充滿外族文化元素,更是街道 永遠濕漉漉又充滿行為猥瑣的黃種人(這讓 人不免懷疑雷利史考特是否有歧視黃種人的 想法);而大友克洋的《Akira》則是利用 宗教和科學預言,以及青少年次文化和對未 來不確定的毀滅感來塑造這個未來的新東京 市。 《Akira(阿基拉)》和《老人 Z》是我最喜 歡的大友克洋電影作品。在他後期的《最臭 兵器》、動畫版《大都會》(他擔任本片編 劇)、《蒸氣男孩》或是《蟲師》都沒有 特別讓我驚豔。特別是《蒸氣男孩》和《蟲 師》,前者的機械設定依舊讓人驚艷,但劇 情卻過於四平八穩,少了《Akira》和《老 人 Z》那種對於科技與現實的批判與省思, 反而讓人感覺和商業化妥協了。而《蟲師》 更是讓人失望,除了扭曲原作品的中心思 想,變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蟲」之外, 在劇情組織上除了攀附原著外並未有更大的 突破,實屬可惜。
即使大友克洋在這幾年的電影作品不太討 喜,但不得不承認他的早期作品對於科幻 電影的重要影響,特別是 1988 年動畫化的 《Akira》。
制自己的能力。諷刺的是,掌權者抱著鴕鳥 心態企圖抹滅失控的科技,掩蓋者居然是充 滿希望未來感的「東京奧運建築物」。爆炸 性的科技競逐與前瞻性的體育競賽,兩種不 同的力量在這裡又形成一個奇妙的對比。
光是《Akira》這部電影裡,大友克洋就毀滅 了東京兩次,而《老人 Z》裡一旦思念親人 的老人和人工智慧結合後,一場浩劫也隨之 到來,大友克洋似乎就是大爆破、大毀滅的 代名詞。不過為了毀滅而毀滅不是大友克洋 作品的重點,他的作品中的毀滅不但有其意 義,更有著對現實的批判性與諷刺性。
電影裡,三個超能力者之一的預言家律子重 複說著:「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因為一切已 經開始了」,這句話不但表達出身為超能力 者對於自我能力的害怕,同時也恐懼對科學 知識極度渴望甚至瘋狂的人們,濫用科技造 成嚴重的毀滅結局。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也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 夠擁有像現在這樣的科技與文化,但在擁有 這種「力量」時,人類是否會善用這股力量, 還是以這種力量將人類帶往滅亡?科學的狂 暴與執著是電影中探討的一個重點,Akira 和另外三個脫穎而出的「超能力」孩子一直 被飼養在軍方實驗室裡,不同的是有一天 Akira 無法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暴走了,毀滅 了東京市,但是當初開起他超能力量的卻是 這群害怕他的科學家。人類因為害怕自己的 創造物而將其掩蓋在地底下,其他三個孩子 則終身生活在政府機構裡,只能利用藥物控
長期生活在軍方研究室裡的三位超能力者和 Akira 原本是夥伴,但在 Akira 造成毀滅性後 果後,這世界只剩下他們以及被封印在地底 的 Akira。有趣的是,故事中的金田、鐵雄和 另外兩位一同飆車的夥伴也是相當要好的四 人組,這兩個「四人組」在故事中做了一個 不明顯但卻相當有趣的對比。Akira 能力覺 醒後,鐵雄曾「看見」過去 Akira 和另外三 位超能力者的童年生活,可以發現在超能力 的開發初期,Akira 的能力就已經是這四位 中最頂尖的,因此 Akira 在這四人「共有的 能力」上他屬於「強者」,而 且也是世界上 絕對力量的強者。但是鐵雄卻徹底相反,從 對話可以發現這四人是孤兒,不同於 Akira 的四人組一直生活在封閉但卻優渥的國家資 源下,鐵雄和夥伴成長於自由奔放但卻物質 相較貧乏的生活中,而鐵雄更是對於自己從 小到大經受到金田保護而感到心有不甘。在 同儕之間,鐵雄則不同於 Akira,他是屬於 被同儕保護的一方。 因此,當鐵雄得到 Akira 的力量時,他突然
3
Akira 一詞在日文中象徵著「光明」,光彷彿給人無限希望與未來,也給人新生命到來的希望。因此,《Akira》視 為大友克洋對於人類科技文明的「創世紀」想法也未能不可。電影中提到,地球誕生之初從光明到水、藍綠藻、阿 米巴原蟲 ...... 猿猴到人類。經由幾億年的生命演化,人類擁有了目前的文化與科技。但若有一天像阿米巴原蟲這種 真核單細胞生物都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慧或思考能力,那麼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間從力量的弱者轉變為絕對的強勢,從開始 的恐慌到對強大力量的理解,一夜轉變給鐵 雄的不是保護同伴、維護自由的想法,而是 反嗜性、侵略性、報復性、甚至於非理性的 武力抗拒。
或實質上的力量增援,但對於這種近乎「得 慌,甚至批評這種無聊的崇拜現象。宗教的 來不費工夫」的力量,《Akira》的鐵雄則做 集體狂熱在給予人民希望的同時也給與毀滅 了悲壯慘烈卻也貼切現實的詮釋。 的可能,一旦發現事實真相和期待不符時, 除了內心的信仰崩潰外,更可能造成集體社 電影裡更有趣的,是對于宗教狂熱的嘲弄。 會的恐慌,唯一從頭清醒到尾的可能只有宗 人們聚集於街頭期待阿基拉大神的降臨,運 教煽動者。 大友克洋在此對於「力量」做了相當大的諷 用各種手段聚集信眾,讓人們在毫無概念下 刺,他不認為弱者突然轉變為強者時會想起 迎接這個他們自以為帶來光明燦爛新生的神 自己以前所遭受到的不平等,也不見得會維 明。而當鐵雄第一次以「神」的姿態出現在 電影裡那個阿基拉大神的日本祭司可說是最 明顯也最典型的宗教煽動者代表,從開始的 護其他弱者的權益,反而可能丈著突然得到 街頭時,面對鐵雄的超能力,軍方因恐懼而 危言聳聽到拼老命逃生未果,篇幅雖不算多 的「力量」恣意妄為,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使用武力鎮壓,但人民卻相約蜂擁而上,舉 卻醒目又點題,讓整個電影的「Akira」主 我相信電影中對於這種「力量」的暗示與諷 著阿基拉大神的旗幟湧向街頭。但當他們發 題更加力體鮮明。 刺,放諸各界皆準,它有可能是金錢、權勢 現這個阿基拉大神濫殺無辜時,人們開始恐 除了傳統的宗教狂熱崇拜外,超能力研究 博士對於 Akira 能力的研究也相當於宗教狂 熱,除了主題不同外,在行為上他更像執迷 於宗教而不悟的狂熱者。博士從一開始為了 Akira 計畫所做的種種堅持,幾乎都可預想 到未來鐵雄暴走的可能性(仔細想想,律子 的預言就在暗示許多資訊);鐵雄暴走後依 舊執著於研究數據而忽視軍方指令,他可說 是造成戰事延後的禍首。到最後,為了守住 最後的研究據點而來不及逃生,博士可說是 宗教狂熱者轉型為殉道者的最佳範例。 兩種不同型態的「宗教」與狂熱,形成兩種 不同的對比,是我認為《Akira》電影裡最有 趣也最巧妙的呼應。 而主人公金田在電影裡不是呼風喚雨的角 色,也不是逞兇好鬥的市井遊民。在某些設
4
定上我認為後期的《蒸氣男孩》Ray Stim 的 確承襲了金田的某些影子,但在人物特質上 雖然 Ray 描述得較多,但卻不及金田來的吸 引人。
說真的,無聊透了! 當然,我這裡重點不是要批評《蒸氣男孩》 和 Ray Stim,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出現這樣的 男孩子那可真是討人喜歡、人見人愛。而是 要強調在一個科幻冒險性質的故事裡,過於 Ray 和金田都屬於「所面對最大之惡是自己 正義的角色反而缺乏了冒險犯難者所需具備 親友」的尷尬處境下,但不同的是大友克洋 的「挑戰」性質。有點玩世不恭的金田就是 卻選擇在《蒸氣男孩》裡讓 Ray Stim 成為一 這類電影裡最適合的主人公代表之一,如果 個近乎「完美」的角色:他出身優良的機械 不是金田對著女孩子死纏爛打,他有可能深 工程師世家、年輕又有動力、聰明又富正義 入軍方機密找 到鐵雄嗎?也可能根本沒有後 感、雖然不是絕對的強者但也永遠不會處於 面這些戲可看了!在此我所強調的冒險犯難 被挨打的角色中,而事實上他占上風的比例 就是指除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外,更不 絕對高許多。一個「人品」近乎優良的角色, 會永遠將天下大任掛在心頭上,但在能力範 說真的,在面對邪惡挑戰下的故事就變得無 圍所及之處也會有意無意拉人一把。 趣許多,因此《蒸氣男孩》到最後不免也來 電影《Akira》能夠談論的、反覆思考的東西 個英雄救美的老橋段,而且還是青年才俊馴 太多。除了至今仍不嫌落伍的畫面和科幻設 服千金大小姐的另類「馴悍記」。 定外,大動作、大爆破也是《Akira》吸引人
的地方。更難得的是《Akira》除了將日本動 畫推向國際外,更將「動畫」的世界拉廣了, 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動畫不只是給小孩子看 的娛樂而已」。我一直認為動畫電影擁有真 人電影所無法具備的無限想像和創作空間, 這種沒有限制的發揮也是《Akira》能夠成為 80 年代經典科幻動畫(或說科幻電影)的原 因之一吧!。
5
今敏 《動畫導演今敏的遺言》
作者 :Tomomi Sasaki/ 譯者 :Leonard
〝有些人說,今敏去世後,動畫永遠都不一樣了,但我覺得,沒有了他,未來的動畫只會一成不變。 〞 動畫導演今敏(Satoshi Kon)於 8 導演如何決定在家中離世、瀕死經驗、妻子 格上。 月 24 日因胰腺癌辭世,得年 46 歲,世界失 的關愛及支持、同事與朋友,以及未完成的 這位極具天賦的藝術家得知自己來日無多, 遺作「夢想機」。 去一位充滿創作力的藝術家。 故留下這篇遺言,也還有作品未完成,此事 已在日本網路圈成為話題,也令我無比震 作家 Makiko Itoh 翻譯整篇文章後表示: jbetteridge 在 Twitter 上寫道: 撼。 有些人說,今敏去世後,動畫永遠都不一樣 今 敏 導 演 的 動 畫 電 影 作 品 包 括 Perfect 了,但我覺得,沒有了他,未來的動畫只會 B l u e 、 T o k y o G o d f a t h e r s 、 M i l l e n i u m 以下節錄部分長文內容: Actress、Paprika, 亦 曾 拍 攝 電 視 劇 集 「 為 何 不 依 照 我 的 原 則, 繼 續 努 力 活 下 一成不變。 導演遺孀於 8 月 25 日,在他的網 Paranoia Agent,於 8 月 24 日星期二辭世, 去!」但我在創作電影時,光靠意志無法成 站發表「道別」一文,這篇長文記錄兩人於 得年 46 歲(《紐約時報》訃文),他留下 事,病痛每天不斷惡化。 五月得知,今敏的生命只剩六個月,也寫下 一篇特殊的散文,由家人於死後發表於部落 我想像各位的面孔時,只有美好回憶和笑
6
靨,感謝各位給予我如此美好的回憶,我喜 愛這個世界,光是這麼想便令我快樂。 我滿心感謝這世上一切好事,但我也得停 筆,很抱歉,但我得離開了。 Itoh 提到,這篇文章還出現德文翻 譯版,她還張貼有關這篇遺言的其他用詞及 文化筆記。今敏導演的遺言在 Twitter 引起 許多迴響,因為他有眾多影迷。
「這不是很好嗎?能夠 看到朋友的夢想如 己,共享相同夢想」,感謝您與我們分享夢 想,我們會懷念您。
@susan0smith1985 在週末觀賞 Paprika: 我剛看完 Paprika,真是讓人讚嘆,今敏導演 的電影總是讓人不知不覺瞭解言外之意,而 非刻意分析、平舖直述,在現實與虛構交錯 的當代社會裡,很容易在浩瀚資訊中迷失, 有時我們必須停下腳步自問,「究竟什麼才 @SAKAI_Kenzi 表示: 我沒聽說導演已知自己去日無多,我在官方 重要?」 網站上讀畢他的長篇遺言,他對待死亡的堅 定態度讓我熱淚盈眶,我覺得自己無法像這 Ohagi at Anipression 是動畫愛好者的共筆部 落格,回憶初次接觸今敏導演作品的感受, 樣準備死亡。 也向導演告別。 @KatsumiKuga: 我再次閱讀今敏導演最後一篇文章,將死之 人的哲學已令人動容,但如此生動地描述 觀賞 Perfect Blue 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仍記 「今敏之死」,對我衝擊很大,他到最終都 得結束後的暈眩感,1998 年時,我便己觀 是個創作者,希望生死都能向他看齊。 賞大量動畫,覺得這種表達媒介充滿眾多可 @dienojibigboss 提到導演一則 Twitter 訊息: 今敏導演過世前一星期,他寫道,「縱然此 時,也要繼續」,我哭泣不止,我發誓會盡 力,無論情況多麼困難…「縱然此時,也要 繼續」。 Paprika 是今敏導演的知名作品,探究夢境與 真實交錯的故事,於 2006 年推出。 James Leung 簡介他的作品後表示: Paprika 推出時,今敏的導演及動畫製作功 力發揮到極致,運用他特有的非線性敘事方 式,處理日益困難與複雜的情節,他早逝 是 動畫界一大損失,我無法想像他若繼續創 作,會再推出多少鉅作,[...] 今敏的一生, 可用 Paprika 這部作品裡的一句台詞總結:
能性,無論是作品裡的細節,及以視覺敘事 的新鮮感,都非常強烈,正是我在尋找的「新 動畫可能性」,我記得自己想著,未來要繼 續留意這位導演。 多數動畫都改編自書籍或熱門電視劇集,而 今敏導演過去十年的作品取決於個人精神, 他不只是第一,更是唯一,這也正是吸引音 樂家平澤進(Susumu Hirasawa)及其他優秀 動畫工作者之處,故不斷推出高品質的動 畫,想到我們將失去今敏導演為動畫帶來的 野心及創新,就讓我很難過。或許這也象徵 著他的作品多麼傑出,讓世界如此遺憾失去 了他,只要有朋友想看動畫電影,我們都可 以推薦今敏導演的作品,請廣為散播導演留 給我們的訊息,更要感受這些訊息。
7
去 年 的 8 月 24 年女優》的追 日,日本動畫導 尋、《東京教父》 演今敏病逝在武 的奇蹟到《盜夢 藏野的家中,得 偵探》的感官風 年才四十七歲。 暴,今敏處理的 看到這消息是第 題材南轅北轍, 二天早上,在公 卻有著不變的對 司晨會的時候我 人心的溫暖、人 點開網路,映入 情的矛盾之關 眼簾卻是如此讓 注。偏執,固執, 人不解的新聞。 篤信,釘入心懷 「他不是在製作 的難以撼動的 《夢的機械》 情,尤其《千年 嗎?」「雖然確實很久沒消息了,但應該正 拋下我們?」的不諒解,也漸漸化作曾經, 女優》把一則隨著時間風吹、記憶日曬、年 在某處奔跑著吧?」我記得那當下,腦袋裡 他是我們「曾經」擁有的一位作者,那是我 華雨打的愛戀以千年的場景搭載之,那在終 只有茫然。 們曾有的對一道創作生命無限的期待。奇怪 點等待的,是重新找到自己的釋然。劇中的 的是,我明明沒見過他本人,甚至連他上電 女主角千代子不斷在奔跑,跑過了雪地跑遍 後世的人談起今敏,大概會以這樣一句話作 視受訪的樣子都沒看過,那卻是過去這二十 了古今跑到了月的另一面,但「如果不存在 結吧:2003 年,今敏的《千年女優》曾和 多年來、在自己的親人之外最讓我有感觸的 一個方向,那無止盡的奔跑和無止息的等待 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同獲日本文化廳的「動 「死亡經驗」。在他的作品裡,我曾找到那 又有什麼不同呢?」千里追尋的答案究竟在 畫大賞」。出身自漫畫家、動畫設定助手的 麼深的互懂、那樣濃的共情,那是我自認非 哪裡?或者追尋的本身就是意義? 今敏,生涯總共只來得及創作四部電影,卻 常私密的,沒有多少人能體會的對藝術的震 早早奠定了大師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只有眩 顫。而這樣一位作者卻離我遠去了。如今我 不論是為了逃、或者追、或一陣興奮的企 目的技巧、幽微的氣蘊,不只在視覺上打造 才願意承認:正因為是真正偉大的藝術,才 盼、或一片不停止的找尋,今敏筆下的角色 夢途,更用針尖般的筆觸戳痛人心。這麼類 能讓不同人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而且都堅 總是在跑著,是這跑動給了他的電影速度 比或許有點聳動,但《神隱少女》該是宮崎 信自己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是精準相投的 感,也給了劇中的人物能量和意義。那永不 駿最成熟的作品了吧?然當年製作《千年女 吧。 止歇的,是他創作線緒的化身,是跑向更好 優》的今敏,這才只是他的第二部長片而已。 的未來、跑回懷念的過去,是追逐渴望著深 如果要總結他的創作主題,我想我會選擇 深被愛,是愛的本身。或許,在他短暫如夜 那之後,一年過去了。當初那「怎麼就這樣 「癡」這個字。從《藍色恐懼》的焦慮、《千 之雷的生命裡,今敏大踏步地追著他的動畫
《一年之後》—— 悼今敏逝世一週年 雖然已經一年過去了,此刻再度聽見那旋律,仍然傷痕像水墨般暈開, 一直地一直地停不下來。千代子呀,妳已經見到他了嗎?
8
撰文 ;Mr. Tuesday
今敏老師,你在天上過得還好嗎?那裡是不 是也有畫筆、也有剪接的機器,有熱血又深 情的配樂家能和你一起作電影?謝謝你給了 我們這些年,給了我們那些世界,給了我們 一次次在螢幕前掉淚的瞬間。現在,如同整 整一年前,我決定再聽一次千代子的主題, 於是這過程本身,便成了意義。他所留下的, 在那海浪般、夏風般、晨霧中穿透的輝霞般 和他來不及留下的,都讓我明白了電影作為 全彩的旋律裡,好好想念它一回—— 一種「創作」,是一個個小宇宙,一顆顆只 存在作者心中獨一無二的水晶球。在今敏過 或許,我們得到的永遠不夠。或許生命的時 世第二天,官網上刊出了他的公開遺書,裡 間本來就是不夠的。但那第一次在戲院裡和 頭是點點的不捨、滴滴的失落,滿心的感謝 您交心的記憶,我會一直地記得。這心暖, 和更巨大的瀟灑。其中有一句我特別記得, 和心傷的感覺,我會一直都記得。 他寫道:「要跟各位說抱歉了,但那許多的 世界只存在今敏一個人心中的,如今,將永 遠沒機會讓大家看到了。這真的不是自大, 而是事實就是如此。」身為一個作者,他 多麼明白那些不能和觀眾們分享,有多麼可 惜。這當然不是自大,他甚至還說「好不甘 心,我說什麼都想留下來!」心急如焚卻無 計可施。 夢,追著自己的才華和潛能,我們則追著他 壯大的身影、只為了看清那脫韁飛馬般的幻 境。如今一陣煙冒起,他帶著他的終點消失 了,而我們只能佇立,無法多說什麼地看著 自已。
前陣子,我在隨手翻尋今敏的資訊時,發現 了一則小短片,那是 NHK《アニクリ 15》 企劃的其中一集,由今敏執導的《早安!(オ ハヨウ)》。在那短短一分鐘裡,畫著一個 女孩從早上起床、三魂七魄還在神遊或賴床 的朦朧中,隨著梳洗漸漸兜合,終於變得神 清氣爽。雖然是 2007 年的作品了,我卻現 在才發現,以一種「珍貴遺作片段」的心情 看待之。或許這不是水晶球,而只是一顆玻 璃彈珠吧!但那藏在其中的鏡頭語言、人物 情緒都這麼清澈和熟悉,像在透過螢幕對我 招手。
9
庵野秀 明 專訪《福音戰士》 監督庵野秀明:
日本動畫產業衰退 須改變想法並持續創新 1995 年,庵野秀明執導了電視動畫《新 世紀福音戰士》,隨即掀起一波社會現象, 奠定了他在動畫界的地位。接著他執導了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系列,並在 2012 年 11 月公布最新的電影《福音戰士新 劇場版:Q》。全球粉絲迫不急待想聽聽他 要說些什麼。 在 10 月 23 日舉辦的第 27 屆東京國 際電影節上,這位以福音戰士系列聞名的導 演,舉辦了名為「庵野秀明的世界」的五場
10
座談,在座談會上,他率直地分享了他從高 中時代開始的業餘活動,一直到他的專業生 涯。 就在第五場也是最後一場座談開始前, 導演同意讓各家媒體進行專訪,很幸運地能 夠有機會進入庵野秀明的世界,親身聽見這 位大導演的說法。
庵野秀明小檔案 日本電影導演與動畫師。Khara 工作室 的社長。在擔任《超時空要塞 愛 ‧ 還記得 嗎》以及《風之谷》的動畫師之後,開始參 與許多動畫作品。接著在 1995 年,執導了 掀起社會現象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奠定 他在動畫史上的地位。接著導演《福音戰士: 死與新生》系列,並在 2012 年 11 月宣布 將執導第三部福音戰士電影《福音戰士新劇 場版:Q》。他的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粉絲。
坦承自己,就像把自己的一切都攤開來給那 些感興趣的人知道。
短篇動畫有比較高的自由度,但是長篇 必須要平衡收支,花越多錢,就越沒有自由。 我們希望能避免這樣的限制,所以提供一個 Q:為什麼選擇「業餘」為主題?我想每個 平台讓人們盡情創作短篇動畫。 人都知道你在機器人動畫電影界的巨大影響 力。 如果是只有五分鐘的作品,一個人就可 庵野:職業是一個人工作或作畫,並且藉此 以自己做得很好。可以作出充分表達自己個 賺取金錢。對我來說,重要的一直是我想要 性的東西。當然也可以集合一群人來共同創 做甚麼,我做我想做的,而不是我被付錢要 作。我想這就是一個機會—創作者可以藉此 我去做的。我想不為利潤而從事創作,正是 發現某些創新的來源。我想我們可以將動畫 一個業餘者所做的事情,當我還是業餘者的 的有趣之處濃縮在五分鐘的作品裡,把它播 時候,我進行許多不同的創作,所以我想這 放出去,我也計畫為所有公開作品都加上英 是很重要的座談主題。我分享了關於自己從 文字幕,希望全世界觀眾都能接觸到這些創 業餘到專業的種種轉變。當我回顧自己高中 作。 時的創作,覺得有點難為情,但我創作出這 些作品則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把它們也納 如果動畫太長,人們可能不願意花時間 進座談內容中。 觀賞,不過五分鐘長度的話,就可以在火車
對抗動畫產業的不景氣
在座談會上分享關於自己的一切 Q:怎麼會想到要舉辦座談會? 庵野:吉卜力的鈴木導演邀請的。我沒有 理由拒絕就答應了。我想既然答應了就該好 好準備,所以我用自己的作品回溯我從高中 到現在,作為一個創作者的人生。我把所有 事情都集中起來,整理出自己作品的發展軌 跡,同時也展現出我的轉變。鈴木告訴我他 們會盡力表現我的作品,所以我沒有很關注 在那些被選出的代表作上,而是試著盡可能
上用智慧型手機看完,這是我希望的。我希 望透過這樣的平台能讓更多人對日本動畫產 生興趣。
Q:你和 DWANGO 的川上曾經提到,將會提 供一個平台支持新的動畫創作者,你的理念 這確實是一個全球性的計畫,不只是為 是甚麼? 了那些人在日本、喜歡日本動畫的人,而是 讓全世界其它地方的人都有機會接觸日本動 庵野:現在看起來,日本動畫產業和創作者 畫。未來我希望增加動畫的多樣性,加入新 好像陷入死胡同,特別是產業。我想做些能 的人材以提升動畫的水準,並且鼓勵更多有 夠打破這個困境的事情,這不是某種你只要 趣的作品。我希望盡可能簡單地呈現出動畫 等待就會發生的轉變。所以我和川上合作, 的魅力。 討論是否能想出一些新計畫,一些能夠突破 僵局的事情。這是一種抵抗,即使我們做了, Q:你覺得為什麼之前沒有人這麼作? 動畫產業也不會改變,我們知道它不會改 變,但還是非做不可。從現狀看來動畫產業 庵野:因為沒辦法賺錢,它不保證能帶來任 一定會衰退,與其束手無策的等待它發生, 何投資。我也完全不打算靠它賺錢,所以我 還不如盡其所能地反抗命運,這是我的感 們才能這麼做。 覺。
11
Q:你會怎麼幫助想參加的人呢?程序是如 何?
呈現出獨特文化的作品。我想能夠吸引到海
外觀眾的關注,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刻意地考 慮他們。如果你太想要做出吸引每一個人的 作品,反而會讓作品變得太過膚淺。試圖討 庵野:只要跟我們連絡就好。可以連絡 DWANGO 或者是我的工作室。雖然這個計畫 好每個人的想法,反而會讓作品一點都不特 的標題是給日本動畫創作者,但也歡迎來自 別。 亞洲其他國家的動畫家。只要是對動畫感興 趣的創作者,都可以藉著五分鐘的作品表達 因此我認為,最好的作法是在作品中, 他們的創意。我想這個計畫若能吸引更多人 將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文化推到極致,這樣反 而能吸引到更多的人。而這也是我們唯一能 參加,一定會變得更有趣。 做的。 《福音戰士》的動畫作者庵野秀明,不 斷挑戰新的計畫,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動畫 的魅力,他的熱誠令人佩服。在訪談的下一 個部分,庵野導演談到了他對動畫的看法, 以及他如何看待這個產業的未來。
動畫產業的未來 Q:你怎麼看待日本動畫產業的現狀?它的 發展方向?該怎麼讓它更進步?
庵野:我覺得日本動畫產業將會開始衰落。 它已經達到它的頂峰,已經開始走下坡直到 Q:你的《福音戰士》系列吸引了全球的觀眾, 谷底,最後將會重新復甦。我最擔心的是到 時候是否還有足夠的人留在這個領域,讓它 在製作時你有這樣的意圖嗎? 能重新站起。大多數的動畫公司都只有勉強 庵野:我沒有刻意去吸引國外觀眾,自己也 足夠的員工,這種情況下,它開始衰落只是 沒有多少出國的經驗,所以我並不知道怎麼 時間的問題。或許五年、十年,大多數人都 說動畫業沒辦法再撐二十年。最快五年最慢 樣吸引他們。 二十年。 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世界觀
相反地,如果你只為日本觀眾創作,就 會讓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我想正是這種 獨特性吸引了海外的觀眾。很多人喜歡能夠
12
缺乏人力和資金,已經讓人們意識到他 們無法再像現在這樣工作。會失去創作日本
動畫所需要的那種優閒的氛圍。我們沒辦法 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創造出一定規模的作 品。當你努力工作卻只能糊口時,你就沒辦 法從工作中獲得樂趣。你只會關心你的下一 頓餐,這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事實是,日本能創作出多少動畫,正是 我們有多富裕的一種表徵。我想在動畫和電 影文化界都面臨危機。就是你無法像現在這 樣創作,除非每個人都過的足夠富足、有多 餘的時間和錢來享受這些作品。目前為止, 正是日本的富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現在許多其他的亞洲國家正在變得富 有,我想這將讓它們的動畫產業得以發展, 相反地,如果日本持續變得貧困,就沒辦法 再創作動畫,很有可能動畫業就會消失。我 不知道經濟將會變得如何,只知道動畫創作 者正在流失。如果業界的人變少,很自然地 作品就會變少。很有可能現在讓我們創作出 有趣作品的這個環境將會消失。但我想世界 上其他國家會取而代之。我想動畫會一直在 某個地方發展下去,只是不必然會是日本。
日本學習,彌補這塊不足。如果只是來這裡 待個幾天、說聲哈囉、讀些有趣的文章然後 回家,是沒辦法學到任何東西的。他們必須 要來日本的業界工作,學習技術,然後帶回 自己的國家。我想這樣才是有用的。在過去 半個世紀,日本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知識,所 以我們何不提供一些計畫給海外想要來這裡 學習的人?在動畫產業中獲得知識和實務經 驗,然後帶回自己的國家,這是最有效率的 作法。
對動畫的感謝
庵野:我唯一不變的能力就是我能創作動畫 和電影,所以我想持續作一些有趣的作品, 同時,我也已經接近五十多歲了,我想表達 對小時候啟發我的動畫和特攝作品的感謝。 最近我做了一個關於特攝的展覽(Tokusatsu: 特效博物館展覽。由庵野秀明指導,現在在 名古屋科學博物館展出),還有我最新的計 畫,都表達出這樣的心情。將動畫帶到更多 觀眾面前、提供一個環境讓有趣的作品得以 誕生,這些都是我表達感謝的方式。同時, 我也會持續做我自己的工作,我希望在自己 還能做的時候全力以赴。
Q:從你的談話中,我真心感受到你對動畫 的熱愛。當整個產業正在走下坡時,你想創 作甚麼樣的作品?
我有種感覺,目前的日本動畫產業,只 是依靠過去對動畫的熱情在支撐,我們的想 法須要變通,並且思考該怎麼持續創作出有 競爭力的作品。這是我跟川上先生的計畫目 標。 Q:你想過指導其他國家的動畫師嗎? 庵野:在我參觀國外的動畫工作室時,我感 覺到他們的熱誠,但我覺得好像缺乏一些技 術讓這樣的熱情能夠成形。或許他們可以來
13
related
松本大洋 松本大洋,日本漫畫家。1985 年進入和光 大學文學系藝術專業,兩年後退學。1986 年,作品《Straight》獲講壇社漫畫雜誌 《Afternoon》舉辦的四季新人獎「秋季獎」 准入選獎。
作品風格
松本大洋的作品主要是青年漫畫,他的作品 在畫功,故事,內涵,風格已及漫畫語言這 些方面都不可思議的出色。接觸過其作品的 人對其印象最深的是他作品視覺上鮮明的風 松本大洋,1967 年生於東京,1985 年進入 格,這種極具個性的風格能直接給人一種張 和光大學文學系藝術專業,兩年後退學。大 揚和擺脫一切束縛的超脫。仔細欣賞會發現 這種強烈的風格化是建立在作者深厚的畫功 學時加入過漫畫社,自此開始漫畫創作。 1986 年,作品《Straight》獲講壇社漫畫雜 之上的,松本大洋的每一幅畫面,每一根線 誌《Afternoon》舉辦的四季新人獎「秋季獎」 條的存在都是放鬆的,他們自然和諧的組 准入選獎。此作品開始在講談社的漫畫雜誌 合,充滿了生命力,單純從他的畫面上我們 上開始連載。後轉投小學館,他連續推出了 就能直接的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作者對繪畫 《ZERO》、《花男》、《惡童》、《乒乓》 的單純的熱愛和執著。 以及短篇作品《青春》,奠定了在漫畫界的 獨特地位,培養了自己的忠實粉絲。 松本大洋是一個很特別的日本漫畫家,他能 代表日本漫畫中脫離普遍商業模式的一種力 量 , 這種力量真正把漫畫提升到了藝術的高 度,正因如此松本大洋的作品才另漫迷們如 此著迷。
14
做為一個漫畫家,最可貴的應該就是在畫功 和故事上同時擁有一流的水準和感染力。如 同他的畫面,松本大洋的作品在其內容方面 體現了一種完全超越商業化等束縛的純粹的 表達欲,表達的都是最真誠的感受和震撼人 心的情感。鋼筋水泥中那種貫穿始終的淡淡 的悲傷和存在於祥和中的巨大的黑暗,脆弱 的平衡,小白的單純,堅強,小黑的迷茫和 責任;乒乓中月本包裹在冷靜外表下的激情, 星野那份對夢想單純的追求,花男里父親像 孩子一樣對棒球的執著熱愛…這些在松本大 洋故事中的各種複雜微妙感情都是融合成一 個整體同時傳達給讀者的,之後我們能從這 種整體的情感總和中慢慢品味到其中包含的 細膩的點點滴滴,因此松本大洋故事中的每 一個人物才會如此真實,鮮活。
故事的背景元素,而全部的內容都是關於人 與人間微妙的關係和情感的碰撞,運動完全 表現在極具衝擊力的痛快淋漓的畫面中。另 外松本大洋有種特殊的社會情節,像鋼筋水 泥這種發生在將現實社會誇張並帶有其獨特 視角和想象的世界觀中的故事才是他最想表 達,也是最能體現他思想特色的。 松本大洋在作品里能通過純熟的漫畫語言在 靜止中表現瞬間的速度,激情和爆發力,他 的分鏡方式自然的出自其想象力,在看他的 畫集 100 和 101 時漫迷會產生一種被其作品 吸入的錯覺,彷彿能進入每一個畫格所連接 的空間。
松本大洋的作品總是能在沉默和平靜中讓人 感受到一種極強大而深沉的力量,希望讀者 松本大洋的多部作品都是有關體育題材的, 們都能感受到這種力量。另外其作品鋼筋水 比如乒乓,花男,ZERO,但編者認為沒有一 泥已經由日本著名動畫工作室 4℃製作為動 部能被歸為運動類主題漫畫。因為與所有運 畫電影。 動類主題漫畫不同的是松本大洋所有關於運 動的漫畫在內容上關於運動本身的比重幾乎 完全沒有,運動只是當成一種純粹的載體和
15
學生作品,非商業用途 版權為原作所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