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y Lee Portfolio - 2016-2019 -
003 The schema of 「_ 」
目錄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Content
01 |
作者介紹
004
02 |
歷年作品與尺度
005
03 |
序 : 七年的註解
006
04 |
留白的情境圖式
007
◐
地域性的構圖
地域性
◐
05 |
- 001 祭
Seeking roots with the ghosts
一 - 002 客 關 1895
The Hakkanese 1895
◐
陌生化的集體記憶 - 003 陌生化劇場
◐
地域性
◐
日常的中介領域
◐
地域性
Defamiliarization Theater
一 - 004 東門是場夢
起點 : 影像的留白 ( 節錄自作者論文 )
015 022 028
- 005 家屋之界 Redefine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unity 一 - 006 社群發散器
008
Library as Community Trigger
035 041 047
01
004
作者介紹 About The Author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李政節 Jay Lee
ktj4869@gmail.com 0975-733-053 【學歷】 / Eduction 2011-16 逢甲大學建築系 2016-18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經歷】 / Work Experience 2013.07 邱永設計(實習生) 2014.07 CAt 小嶋一浩 + 赤松佳珠子(實習生) 【擔任】 / Leadership 2015 逢甲建築系 51 屆系學會 - 空間部長 2016 逢甲建築系 105 級畢委會 - 會長 2016 逢甲建築系畢業展覽「從 • 缺」 - 負責人 2017 交大建築全所競圖「遷徙與再生 - 消逝地景的採集與創造」 - 學生召集人 【工作營】/ Workshop 2014.04 水之術工作營 Water design Workshop
2015.06 2015.06 2016.08 2017.04 2017.11 2018.07
TAF MIT Media Lab Future City Workshop 3 Strategies / 4 Densifications Workshop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olar Decathlon Middle East Internaitonal Workshop (Dubai) Big-Data Informed Urban Design for The Smart City Workshop xLAB Summer Program Infernationl Workshop (Japan)
【策展】 / Exhibition 2016.06 逢甲建築畢業展「從。缺」 - 負責人、參展人 2016.12 八維視角 OctAngle Vision - 共同策展人 2017.01 多維視點 - 建築 X 藝術 X 設計 創作方法展|論壇 - 共同策展人 2017.03 交大建築展「太空漂流指南」 - 參展人 2018.03 交大建築展「浮動邊界」 - 參展人 2018.09 「東門是場夢」空間藝術展 - 共同策展人、參展人、施作人 【獲獎】 / Honor 2010 高雄市美展西畫類 - 第一名 2012 逢甲大學建築系 - 設計總成績第一名 2013 逢甲大學建築系 - 設計總成績第一名 2014 綠色居住環境學生競圖 - 佳作 2014 臺灣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 第二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 第三名 2014 亞洲建築新人戰在臺灣「遠東建築新人獎」 - 潛力獎(第 6-10 名) 2015 台南學甲案快速設計創意競圖 - 佳作 2015 台北設計獎「公共空間組 」 - 優選獎 2016 105 級逢甲畢業設計評選 - 李林嫌女士獎學金 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 入選獎(第 4-8 名) 2017 Rethinking The Future Award 2017 「Cultural 」 - 第一名
2017 2017 2018 2019
TAC 2017 OISTAT 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 - Honorable award 交大建築所內競圖 - 第四名 乙未戰爭紀念意象營造 - 佳作 The Future Library Competition - Honorable award
歷年作品與尺度
2011-2019 Project and Scale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商辦大樓 」 Tower and Land
Redefine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unity」
「 純粹只是書店 」
「 社群發散器–未來圖書館 」
「 異質空間–廢墟譜記 」
「 SDME–
「 旅店42.5巷 」
「 憶廊–公館里土地公廟暨里民中心 」
「 邊境之家 」
「 不在他方–陸地上的橋 」
「 陌生化劇場」
「 合作式集合住宅 」
「 城市發散器–日常複合式商場 」
「
「 客.關 一八九五–乙未戰爭紀念公園 」
「 祭–地景博物館 」
「 第0號–新市鎮計畫 」
The schema situational of 「_ 」 「 劇空間–艙住宅 」 「 東門是場夢–市場中的展場 」 「 武荖祭 」 「 嚮弄園–垂直公園 」 「 SSW–口述歷史博物館 」 「 弎宅 」 「 繪製術|論日常場域的﹁形﹂與﹁景﹂構圖–廟埕 」
1,000,000
m2
0
005 Public Private Research
02
- 428,275
- 96,778
- 7,613
- 5,939
- 5,642
- 4,067 - 2,622 - 2,180 - 2,137 -1,506 -1,324 -1,280 - 947 - 697 - 632 - 521 - 495 - 400 - 320 - 255 - 200 - 26
03
006
序 : 八年的註解 Preface:The annotation for eight years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學習建築進入了第八年,這是我第二次整理我所有的作 品,過去習慣於不斷的推敲房子的形式,進而迷戀沈浸 在形式的操作與成就帶的喜悅,但在隨著操作的越來越 多,我逐漸產生一個意識與疑問「這有回應到真實嗎? 我是否只是滿足於我個人的慾望?」,手邊正在進行的 操作應理當清晰,卻是越看越模糊,這才驚覺所有的 建築已麻痺在不停的形式影像操作,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在其所著的「感官性極少主義」(Sensuous minimalism)中說:「在今天這樣的消費者至上主義的年 代裡,建築的舞台整體上被形式的狂熱所統治。」,現 實中充滿了「操作與控制」的符號。
left),留白並非只是主體之外的空間,這個空白的場域, 襯托主體的同時,更是使我們注意到周遭的氛圍,留白 具有中介意味存在的公共性,從前頁歷年作品與尺度的 圖表,顯示出我對於建築的公共性一直以來的在意,建 築永遠不是單一個體,它是一個集合體,留白產生情境 與想像,是一種真實、自在的空間,亦也是我最在乎的 圖式。
這本作品集我分成兩個部分,設計作品與一篇短論述, 第一部分「留白的情境圖式」是建築設計作品,透過三 個篇章闡述關於留白的情境解釋與認知,並透過六個作 品試圖詮釋。第二部分節錄自我研究所時期的論文,論 人在建築空間的體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 述了我認為當代空間與影像之間的關係,從中討論建築 們容易受到一些符號吸引,例如:「」,這其實在當代 作為影像的操作與其美學的麻醉。 符號的濫用下,很容易淪為一種操作,必須要回歸到自 身意識本質上的探究,所以我在試圖抽離慣性與遠離視 覺中心化的狀態,回到直覺,脫離熟悉並遊走在過去熟 悉但現在卻陌生的邊界上,反思日常的生活場域,逐漸 得知一個階段性的認知,建築的目的是在現實中彰顯 與保衛人類經驗的真實性,它會回應觀者的認知並根據 每個人各自的經歷與記憶,讓觀者對不同的物件產生不 一樣的意義的,這即是圖示(schema),空間不需要一 次性的被定義,它必須要有其的適當的留白(Blankness
04
007
留白的情境圖式
The situational schema of blankness left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祭 Historical Landscape Museum -Seeking roots with the ghosts 客 關 1895 The Hakkanese 1895 陌生化劇場 Defamiliarization Theater 東門是場夢 家屋之界 Redefine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unity 社群發散器 Library as Community Trigger
◐
008 The schema of 「_ 」
地域性的構圖 Territorial composition 地域性是一種藉由氛圍構成無形的結構形式, 而這個氛圍根基在於地方的人文地理,並產 生特殊性質的社會性結構,而場域脈絡起源於 我們的身體存在的遊移,它的形象是經由時間 的驗證與凝視而塑造,當我們再一次遊歷,會 引發下一個系列的印象描繪,此時我們會再次 錨定,空間的真實是透過影像來連動情境的共 鳴,形成溝通與聚,建立「認同」,透過這種 熟悉感來真實並呈現出自己。 透過多方面的觀看以及動線安排的方式進行構 圖畫面,在不斷的檢視中,盡可能觸及場所中 的各個視角,讓畫面在不同的視角的觀看下, 能夠讓觀者產共同意境的軸心。
- 001 祭
Historical Landscape Museum -Seeking roots with the ghosts
- 002 客 關 1895
The Hakkanese 1895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2016 / Personal
001 祭
Historical Landscape Museum -Seeking roots with the ghosts ◐ 105 級逢甲畢業設計評選 - 李林嫌女士獎學金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 入選獎(第 4-8 名) Rethinking The Future Award 2017 - 第一名
宜蘭頭城,一個逐漸被資本主義侵蝕的老鎮,有溫度的場景、 濕地、文化慶典的場域因此一一消逝,然而過去的樣貌不可 能完整的重現,但能以復育的形式再現。 既然都市化已成既定事實,所以企圖討論一個地域性地景作為 都市主義(Landscape as Urbanism)而發展的博物館,作為典 藏與保護的角色,以多重的軸線串連,在地面層延續老鎮日 常的延續,為在地居民提供一個新的生活場域,形成一幅動 態的畫面,而地面層下則為體驗式的地景復育區,一方不在 單純再現過去地景,而是一種記憶的保存,讓觀者實際感知, 因為置身其中,動態與真實的情境往往是最深刻記憶。
009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野性場所與意象
010 The schema of 「_ 」
野性的自然地方對我來說一直是任何 場域裡面重要的因素,特別在都市裡 面更是可貴,它具有兩種層次的意 義,一方是最自然、自由、自在的展 現,跳脫原有的社會框架,另一方面 它產生必要的空間留白,提供了不造 作的視覺影像視覺,舒展繃緊的密 度。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體驗式博物館有別於一般陳列式的方 式,單純的觀看關係,將建築與身體 的思想、感知、存在、形式建立連 結,讓觀者的個體與場域建構起一種 個別私密強烈的關係,建築極具有操 作性,顯眼的文化搶孤意象形體,是 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指標,並非為了強 調主體,而是一種先吸引而在轉移的 操作,企圖引發對於周遭的場域的關 注。 我們日常的所視之物隱含著許多的操 作,往往重要的都是在這些操作之後 的真實意義。
◐ fig.01 fig.02
fig.01 fig.02 fig.03
宜蘭頭城 搶孤 祭 - 全區配置圖
fig.03
0
60m
N
011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04
fig.04 fig.05 fig.06 fig.07
fig.05
祭祭祭祭-
透視分解圖 透視分解圖 日常 慶典
fig.06 fig.07
012
Note: 建築的存在本身不是再現歷 史,或是透過標本影像理解, 在地人與外來者的動態關係 下,空間應是經由各式檔案 收集後而產生的集合體,度 量自身的同時,回應當代性 的意義,並不是侵略大地, 而是建立聯繫。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08
fig.08
口述歷史空間
013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09
fig.09
夕
014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10
fig.10
濕地復育場域
2018 / Team
002 客 關 1895
The Hakkanese 1895 ◐ 乙未戰爭紀念意象營造 - 佳作 桃園地區的抗日先烈在乙未戰爭中為這塊土地奮力拚搏,意 圖殺出一條血路,大湳尾之役、安平鎮戰役、龍潭陂之役與 大嵙崁社事件代表了客家人的劇烈反抗的決心,亦是第一次 有了「台灣」這個意識。 體驗式的公共藝術,確保了紀念性的公眾閱讀機會與易讀性, 藉由創造迴遊式(Traveling)的參觀路徑,形成封閉性的敘事 路徑,按序列遊走各區(抗戰、土地、祭祀),引領觀者歷 經各個端點,藉由身體的移動與瀏覽各個分區的公共藝術來 理解乙未戰爭之時空脈絡,透過漫遊在意識中認知抗戰紀念 的軸心,紀念亦是一種記錄,唯有「紀錄」這個概念,方能 說明人類存在的理由。 杜絕了傳統紀念獨立形式「肅然起敬地凝視」的唯一觀賞方 法,事件不是只有一個面向,經由不停的轉換攝點,方得全 貌。
015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矛盾的紀念
016 The schema of 「_ 」
這個世界充滿了紀念的形式,是社會 結構得一部分,對於事件或是人物的 緬懷,情感的基礎,人類社會善於 將這個抽象的意念具象化,例如 : 頭 像、雕塑、碑、建築 ...... 等形式符號, 但整體空間只是單純的圍繞著這些獨 立形式,獨立形式塑造了一種空間影 像的權威,以自身強大的意義凌駕了 場所精神,切斷了聯繫,所謂截然獨 立而有意義的造型其實是種妄想,而 是一個孤立 1,這樣狀態是紀念的意 義的本身嗎?
1.
引述自 Christan Norberg-Schulz
(1990).建築意 向(曾旭正譯,頁 125).台北:胡氏文 化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紀念本身即是場所意義與精神的一部 分,但不需過度的宣示自身的存在, 而是內化在其中,這也顯示了紀念本 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看似引發的是 單向的意念傳輸,但實際上是雙向的 感應,這個行為所宣示的不是永久緬 懷,而是從中得到下一步,與避免重 蹈覆測。如果不理解紀念事件的歷史 脈絡,紀念物將僅如雕塑般地佇立, 如同僅是打卡的標的,而觀賞也只是 一種徒然無味的凝視。當被紀念的事 件被大眾理解認識之後,才有發人深 省的意義。
◐ fig.11 fig.12
fig.11 fig.12 fig.13 fig.14
全區平面圖 埤塘地景藝術區 團練廣場區圖 客關一八九五
fig.13 fig.14
0
40m
N
017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15
fig.15
2017,12 月 《殘》
018
Note: 西方的公園與東方的園林各 具差異,西方擅於透過強烈 的物體意義來建立整體的公 園遊歷,以身體固定一個視 角端看;東方則是在遊歷之 中得知物件的意義,啟動了 身體,這狀態如同東西方的 透視法差異。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人的漫遊目的是為了找到自 身的位置,亦是為了理解物 體的的真正形式,透過身體, 使其脫離被決定好的影像畫 面,我們總是在找到的同時, 發現另外的景色,當下的終 點成了下一個起點。 建築是「留」還是「移」? 它是一種矛盾的形式。
fig.16
fig.16
2017,12 月 《耕養》
019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17
fig.17
2017,12 月《望》
020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18
fig.18
2017,12 月 《狹》
◐
021 The schema of 「_ 」
陌生化的集體記憶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defamiliar 生活,我們每天都在經驗,習以為常,幾乎成 了自動化與無意識,但有一天突然有個人突然 請你描述生活的感覺,突然,一時無法回答, 這種熟悉感一下無法具體說明,生活形式已經 內化到我們無視於它的存在,普遍的人只存在 在無感的現實,忘記了真實的感知。 藝術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拾起對生活的感知, 一幅畫作中出現了熟悉的物件,通過改變視角 與表現形式,物件突然產生了一個全新意義, 重新指認,建築當如是,透過不斷經歷陌生化 的這個手段的過程,質疑辯證自我的文化身 份,建築作為「體驗的容器」,亦可以是重新 發現日常的「觸發器」,促使我們再次意識日 常現象。
- 003 陌生化劇場
Defamiliarization Theater
- 004 東門是場夢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2017 / Team
003 陌生化劇場
Defamiliarization Theater ◐
TAC 2017 OISTAT 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 - Honorable award
日常的場所如同劇場,但我們對於日常太過習以為常,無法 覺察,在新竹城市邊界上,舊體育場,一個已經被遺忘的空 地,創造劇中劇的空間,透過物件的操作,意圖使人脫離機 械化的日常,將日常事件挪用到劇場,劇場有一種解放的特 質,因為什麼都可能發生,將真實事件作為劇場的影像劇本, 居民才是劇場的真實主角。 劇場作為公共社會空間代表了群眾活動的凝聚力,「陌生化」 這個概念描述了一種動機,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大眾社會活 動,夜市、攤販、太極 ..... 等,誇大到另一種環境背景下,人 們可能再次重新學習日常。藉由空地作為開放式劇場設計去陌 生化人們的日常,而在空地內在置入一個封閉式的劇場,如 同每個人心中的黑盒子,真實的意念,盒子的本身是一個巨 大的鏡子量體,反射了周遭的環境,亦是空間的留白,脫離 滿滿的影像麻醉,回到觀看自我與行人,重新理解看與被看。
022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23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D A. Urban living room (Plaza) B. Mirror box C. Backstage D. Toilet E. Ticket stand F. Information wall G. Street show H. Mirror arcad I. Bridge fig.20
C
B
fig.19
G
最熟悉的陌生人 1.
2.
引述自 Neil Leach (2005).建築之麻 醉(宋偉祥譯,頁 98).台北:田園城 市 本是文學的理論,由 俄國形式主義作家什 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 1893-1985 提出
3.
透過分析和概念化, 建築概念可以源自於 任何物件,甚至是那 些沒什麼明確建築性 的東西(像是樹木、 甲蟲、裙襯架、潛 望鏡)。解釋自:
Andrea Simitch and Val Warke(2015).建 築的語言(吳莉君 譯,頁 147).台北: 大雁
◐ fig.19 《梯》 fig.20 基地位置 ( 新竹 ) fig.20 陌生化劇場平面 fig.20 陌生化劇場平面
E
空間氛圍的狀態,可能讓物件產生某 種誤讀性,也許平凡的物件瞬間昇華 為藝術,日常的所有事物,皆有可能 因為操作而產生誤讀性,當代的影像 社會塑造了觀者的知識脈絡、身體與 生活經驗的迷幻,容易在意識中產生 過多的解釋,物件的意義都被政治性 的美學化,失去一種純粹,但這亦或 說是一種盲目。
影像中存在很多令人迷醉的操作,意 圖使人誤讀, 對於平常的事物重新 賦予認知,亦即「陌生化」1 ,以陌 生化的手段,在經驗一次知道日常, 目的在於再脈絡化一次,重新認識平 凡,建築可以引領觀者質疑空間, 透過空間的操作與物件的置放挪用 (Appropriation)1 ,不斷地將日常的 物件拿出來再操作,應該使觀者試圖 意識到當下已經在被操作,建築也能 「一旦從背景脈絡中移除、一但否定 從物件與自身的關係,產生意識,跳 了賦予它們意義的重要功能,這些桁 脫自身的盲目。 架就被重新解釋為非結構性的『裝 飾』了,這時美學化的整個問題就被 揭櫫出來了 ......」1
F
0
H
A
I
15m
N
024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22
fig.23
fig.22 fig.23
fig.24
陌生化劇場長剖面
陌生化劇場短剖面 fig.24 《6:00》
025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24
fig.24 《16:00》
026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25
fig.25 《19:00》
027
Note: 藝術的目的,在於讓我們拾 起對生活的感知,一幅畫作 中 出 現 了 熟 悉 的 物 件, 通 過改變視角與表現形式,物 件突然產生了一個全新意 義,重新指認,建築當如是, 透過不斷經歷陌生化的這個 手段的過程,質疑辯證自我 的文化身份,建築作為「體 驗的容器」,亦可以是重新 發現日常的「觸發器」,促 使我們再次意識日常現象。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26
fig.26 《21:00》
2019 / Team
004 東門是場夢
Library as Community Trigger
新竹,東門市場,本身的空間具有許多層次的空間底質,企 圖尋找一種新舊共存的共生模式,我們無法立即改變東門市 場的樣貌,但希望藉由展覽吸引人們願意走進到市場來,重 新凸顯垂直動線(舊有手扶梯),並針對許多市場本身的樣 貌就地取材的物件與場景進行藝術創作,因應空間特性擺放, 看似隨機又具有整體性,彷彿展覽也是一種日常,同時擴張 居民與遊客的想像。 這次策展更像是一個行動,我們不斷思索,如何在創造空間體 驗之餘,帶入更多的關注?讓每個空間作品都述說一項議題, 甚至在展後留存下來,持續影響市場未來的可能性。隨著展 覽的結束,很慶幸全部鮮明橘色地貼都被保留下來,持續指 引著人們往東門市場內移動,甚至設置的某些裝置變成了市 場的一種常民性的基礎設施。
028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29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27
fig.28
fig.29
用另一種角度關注日常 私人居家
由於東門市場被大馬路旁的街屋包覆 在後方,初次造訪的訪客常會被市場 眾多的出入口搞得暈頭轉向。進入市 場後,店舖排列在「田」字型走道兩 旁,在走道正中央,有著一般公有市 場少見的電扶梯。 在我們觀察人流進出後面發現,最能 吸引人們關注的導引點,分別在大同 路與中央路口,利用地貼的方式呈 現,兼具引導與實用性,透過軟性的 介入行為,引導人潮順著指示往市場 內部移動,一方也藉由藝術裝置凸顯 市場內的特殊空間型態,改變人們對 市場的既定印象。
◐ fig.27 fig.28 fig.29 fig.30
東門市場 展場地貼 東門市場入口引導 展場動線透視
物件 展場
3F
2F
fig.30
030
Note: 植栽是東門市場內少有的物 件,考慮到走廊的昏暗燈光, 於是將盆栽與街燈概念結 合,運用三種不同顏色的燈 光,為展場帶來明亮與活動。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展場正中央隱隱透著藍光的 金爐,是東門市場所有攤商 家戶都有的物件,放置在市 場動線的交叉點上,形成空 間的錨定。
fig.31
fig.31
日常場景 - 金爐
fig.32
日常場景 - 手扶梯
fig.32
031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33
fig.34
fig.33 fig.34
月夜東門 vibe 盆栽燈 - 發爐
032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35
fig.35
鏡像舞台
033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34
fig.36
fig.36
月夜東門 vibe
◐
034 The schema of 「_ 」
日常的中介領域 The daily Intermediary 廣場、公園、廟埕、街道 ...... 等的日常影像, 存在於空間的邊界之間,它們打破資本所建 立的功利主義、功能性、效率性的理性制度, 形成自由的平衡狀態,具有常民性與歸屬感, 空間狀態的可塑性高,整體上的聯繫,創造了 集體的場所精神,可以為城市提供一種識別性 (Identification)與經驗,從此中脫離影像的麻 醉,回到日常的識別性,發現生活儀式的意識, 是理解真實的索引,交流、互動,使其發生在 現實。 然而人類的意識很容易選邊站,通常我們因陌 生感、不熟悉、異己對於「另一邊」是敵意的, 而形成真空,邊界不應是如此狀態,也不應該 是一個具體、明顯得狀態, 應要更顯得模糊,
- 005 家屋之界
Redefine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unity
- 006 社群發散器
Library as Community Trigger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2017 / Personal
005 家屋之界
Redefine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unity 邊界集中了城市的使用強度,霍華德(Ebnezer Howard )所提 的田園城市(Gardencity),在那個年代的背景下,基於人口 持續生長,城市無限膨脹,所以開始產生了使用分區,形成了 「邊界」關係,邊界同時是聯絡兩邊世界的媒介,但本身造 成了拆散或是分割城市的結構,以政府來說這是一個「保護」 的機制,強化了都市中心繁榮,也讓城市忽視的角落變成了 空間死角,上位者完全忽視了邊界的極大影響力,失落與破 碎的日常場域。 「牆」是一個界定領域性與產生私密性的元素,同時也是伊 斯蘭文化的一部分,他們相當注重「家庭」關係,但牆同時 也讓社區產生了距離感,在早期傳統建築的巷弄關係所形成 的庭院(Courtyard) 與伊斯蘭園林 (Islammic garden),是中 東人民產生交流的社會性場域,在現在早已消失。 從家屋內的影像延伸到邊界,自身邊界的退縮與留白,顯示 一種謙遜、禮讓、對話,再從彼此家屋的邊界延伸、擴張, 塑造那條線「之間」的場域,透過影像的消點引起共鳴,消 點不是終點,是中繼點,從中發現中介領域的方向。
035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常民性中介領域 「當我們天空的頂點融合在一起,我 的家屋就有了屋頂。」, 以此擴大自身家屋的屋頂 ,模糊化 自身的邊界,建立聯繫與連續性,產 生集體力量,抽離外在的視覺迷醉, 回到自身的當下。 家屋是每個人開始世界的原點,以此 向外輻射,宣揚自己的存在,每天我 們都從生活地理學建構日常的儀式 性,從場域與身體經驗延伸至家屋的 消點 —「邊界」,邊界是另一個世 界的開端,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說:「 邊 界 不 是 事 物 的 終止。相反正如希臘人所理解的那 樣,是事物的開始。」,普遍的邊界 具象即是「牆體」,可以作為一種共 同語言與消點,甚至做為調整器,雖 然只是一條線,但他的厚度並沒有絕 對,在牆之間形成另一個具有共鳴性 的儀式場所,產生彼此可以互相依賴 的空間,在彼此真實的碰撞中,開始 溝通,擴張家屋的現實世界。
◐ fig.37
036 The schema of 「_ 」
S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M
L
fig.37
SDME - 全區配置 0
10m
N
037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39
fig.38
fig.38 fig.39 fig.40
fig.40
SDME - 透視分解圖 SDME - 生活剖面圖 SDME - 生活剖面圖
0
10m
038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1
fig.42
fig.41 fig.42
SDME - 生活剖面圖 SDME - 生活剖面圖 0
10m
039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3
fig.43
SDME - 南向立面
「牆是定義,是指式,或者該說,是自由的界限。 牆作為容器,同時也是一種空間象徵。牆是爭執的原因,也是逃離對手的手段。 由此可知,牆反映了自然。( 原廣司 :180)」
040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4
fig.44
SDME - 北向立面
2018 / Team
006
041 The schema of 「_ 」
社群發散器
Library as Community Trigger ◐
The Future Library Competition - Honorable award
我們認為未來的圖書館應該成為社群的觸發器,不再需要成 為保存和查詢書籍的場所,而是幫助讀者的場域企圖將既有 的圖書館空間進行轉型,一方面回應數位時代的演進,未來 的圖書館亦可以回應圖書館的最基本定義:人與知識的中介。 同時,科技技術為書籍虛擬化創造了無限擴展的世界,但由 於人們獲取知識的時間沒有被放大,這也引起了信息氾濫的 問題,為了應對時間有限的問題,建立社群是一種重要而有 效的方法,因為最快的解決方法一個問題是找到合適的人以 得到及時的答覆;建立社群的目的是通過內部信息交換減少 個人花費的時間。 我們改變了圖書館建築的原有的空間結構,最小化了入口大 廳的空間,並充分利用了閱讀和討論空間,空間使用靈活且 沒有隔層,給予使用者最大的自由度與想像。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42
A. Community Index B. Entrance Hall C. Service Wall D. Meeting Corridor E. Social Landscape F. Meeting Window G. Studying Oasis (5pax) H. Studying Pods (1pax) I. Meeting and Videoconference Space (25pax) J. Seminar and Collegial meeting Space (20pax) K. Storage room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5
動態社群地景 過去作為存儲和傳播的建築物,圖書館包括 一個高入口大廳,一個藏有書籍的大房間, 過去的獨立閱讀空間和討論室,作為社群觸 發因素的圖書館,我們重新定義並分為五個 部分:動態網絡、社群景觀、行動基礎設施 (移動式傢俱)、 窗口、虛擬實境,整體空 間的基礎架構不在是確立空間的主導用途, 而是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使用方式靈活更改。 在入口處,人們不在是尋找書籍,而是在尋 找社區。 由於知識的無限擴展,研究領域在 不斷變化,空間不再用固定的分類來定義分 區,而是索引每個用戶的專業。 在當今時代, 我們強調跨領域科學習。 不同的專業群體會 聚在不同的社區中,因此空間族群分佈的指 數會不斷變化。 當人們進入圖書館時,他們 必須首先在鏡像中搜索索引,該索引將顯示 不同社群的區域以及社群正在討論的資訊。
◐ fig.45 fig.46
F I
K
J A B
C
E G
D
H
fig.46
Library - Section Library - Plan 0
12m
N
043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7
fig.47
Real Virtuality
044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8
fig.48
Social Landscape
045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49
fig.49
Action Infrastructure
046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fig.50
fig.50
Meeting Window
05
起點 : 影像的留白
The starting Point:The image of blankness left ( 節錄自作者論文 -「」的陳述 _ 去麻醉的情境圖式 - 何震寰老師指導 )
047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48
意識的導引
當你眼睛閉上的時候,在黑暗中出現的會是什麼?一段自我呢 喃,接著一系列的記憶以模糊的影像湧現,塔塔加山中的霧彷 彿重現當下,胡賽爾曾提過「體驗」1 不一定需要真實看到, 有時是意識在「精神上看的」,但這種想像根基在過往的現實, 這些影像是曾經的生活與身體經驗以片斷式的不停重複播放, 也可以重複不停地體驗,
1.
2.
fig.51
關於胡塞爾的體驗解釋請 參閱 : 彭怒 . 支文軍 . 戴春 (2009). 現象學與建築的 對話 ( 頁 111).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原文為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experienced architecture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 Sometimes I can almost feel a particular door handle in my hand,a piece of metal shaped like the lack of a spoon.” 翻譯與引述自 Peter Zumthor (2010)Peter Zumthor Thinking Architecture (pp.7).Switzerland : Birkhäuser 塔塔加山霧
「曾幾何時,我可以無需思考就體驗到建築。有時候我幾乎能 感覺到在我手中有一個具體的門把手,它的金屬片形狀好像杓 子背一樣。 」2 人是一種可以強烈感知運作的動物,偶然的一刻,可能使我們 的情緒產生波動,縱使我們不在當下,我們依然可以體驗,身 體開始到場所,通過現實(Reality)的日常生活儀式去記憶與 理解,從模糊的索引中在意識建構我們的意志,在意識神遊的 方式不斷來回,理解空間與身體的本質的狀態,尋找它存在的 意義,因爲這隱含著一種脈絡系統,這是我們理解「真實」 (The real)的方式。 真實很簡單,但不容易理解;現實很複雜,但卻是容易閱讀, 從建築身上讀兩者。 理解真實等於理解為何存在,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建築 為現實存在之物,作為一個開放點、起始點,它的影像關聯了 感官、色彩、空間、生活、社會,觸及了所有的角落,意識與 影像成為了理解世界的基礎。
The schema of 「_ 」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49 The schema of 「_ 」
第一印象:影像的迷醉
美學,已經是當代通行的標語,不在單純只是藝術上的形式, 而是身處在我們的生活形式之中,內化為我們感官的知覺,美 學本身就具有迷幻現實的特質,透過影像具體實現,尼爾. 林區(Neil Leach)在《建築之麻醉》中論及到鮑莫斯(Susan Buck-Mories)提出了迷醉與美學的關係, fig.52
「這種美學的迷醉也許會造成實體的麻醉。依照鮑莫斯的觀 察,這所有一切矛盾的事,「美學」(Aesthetics)一詞似乎與 其相反詞「麻醉」(Anaesthetics)有著某種關聯。」3
3.
引述自 Neil Leach(2005) 建築之麻醉 (宋偉祥譯, 頁 70).台北:田園城市
4.
引述自 Stanley Abcrcrombie (1993)建築之藝術觀:從 藝術的角度看建築(吳玉 成譯,頁 117)台北:胡氏
這種狀態已經影響了人類的心智,人是一種群體動物,喜歡集 體行動與接納,所以我們接受權力的控制,因此當代美學抑或 說是時尚,可以產生身份認同,使自己隱藏在人群中,博得 一種安全感,我們都臣服於「美學的影像」的權威之下,這 是影像迷醉最致命的外表,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 1940)在《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提及資本主義利用這個現 象,透過廣告、時尚的形象來進行操控,使藝術與商品重視包 裝、宣傳,指出這是一個空前的時代危機。
fig.52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1826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1826 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1765 - 1833) 產出了第一張經由當時攝影技術的相機「影像」,自此影像不 在只是畫作、或是任何平面物,影像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我 們自身的經驗經由不斷的被再現與複製而改寫,大量產出影像 如洪水般的氾濫,從現實身上的衣物到五光十色的場所,遊樂 場、賣場、摩天大樓,加上資訊社會的科技發達,在進入數位 工具中的猛烈的演進中,我們更創造了許多更讓人驚艷的影 像,在一個資訊年代,數以千計的影像資訊傾瀉而來,甚至
像,數以千計的影像資訊傾瀉而來,甚至戴起眼鏡得以馬上傳 送(Transfer)自身,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滿足了我們可 以即時體驗我們的慾望,在一個也許 2x2m 的方格中,得以體 驗另一個世界,具有強烈的置身感(Placement),雖然他具有 即時性、社交性,但在它強大的功能性與未來性掩飾下,會不 會是一台失速列車,是否會讓人沈浸在一個不存在的真實中? 無論是現實的生活經驗或是在虛擬的環境中,這些影像帶來的 只是一種短暫與片斷性經驗的「快樂」、「愉悅」,這個狀態 與麻藥無異。 我們的鏡子變成了手上的螢幕,改變了我們身體與生活的形 式,符號在當代已經失去了他的意義,只是再製與複製的擬 像,影像裡的符號成為了當代大眾理解「真實」,甚至有時「虛 假」的,經由媒介的蔓延也會變成真的,會為在第一時間成為 我們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具有強大的認知基礎性,人類 的心智(mood)都會以此作為判別,進而具體實現為我們的 現實。 回來看建築,對於影像的極度崇拜使得影像脫離意義的脈絡, 「眼睛告訴我們建築的種種不會是事實的全貌,但卻是極為重 要的一部分。」4 我們的經驗已被操控,無論是生活、藝術、 電影、戲劇、文學、世界,影像陷入了瘋狂競爭中,這會反映 在當代的場域、建築、社會形式,產生一種怪異的氛圍,我們 必須認清影像對於當代的巨大影響,雖然他開拓了世界的想 像,解放操作,但同時也形成了限縮操作的「框架」,甚至還 成了一種監視。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50 The schema of 「_ 」
看不見的監視:當代的楚門
椅子與流浪漢,椅子是一個生活上常見的物件,公園的椅子, 本質上是在公共的地方提供給需要協助的人,假設今天有一個 流浪漢,無處可去,因為需要,此時椅子便是他可以棲居的地 方,但警察卻對他進行了驅離,這樣椅子它的現實有回應他的 本質嗎?通常的解釋為有礙觀瞻,破壞了一個社會治安美好的 畫面,城市影像的權力規訓凌駕了一切,「權力的規訓形式之 崛起,身體的恆久性控制與行為規範化的出現。」5,我們的 身體行為會受控至於畫面之中。椅子確實回應了他的真實本 質,但身為城市的影像並不同意,不同的本質之間存在著鴻 溝,甚至有上下位之分,此時物件與其價值脫離,關於真實的 本質是否已經不存在了?
fig.53
fig.54
5.
引述自 Frederic Gros (2006)傅柯考(何乏筆、 楊凱麟、龔卓軍譯,頁 120)台北:麥田
6.
引述自 Frederic Gros (2006)傅柯考(何乏筆、 楊凱麟、龔卓軍譯,頁 120)台北:麥田
fig.53 fig.54
Jeremy Bentham, drawn by Willey Reveley, 1791, 《Panopticon 》
影像是否變成了如同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圓形 監獄(Panopticon)中的那一支監視塔,「權力不再是任何個人, 而是被再覆蓋於一種匿名、自動的功能中。」6,透過全景敞 視主義,透過形式與心理控制,我們自發性的成為了監獄中的 囚犯,恐懼於燈塔的監視,透過物理性的強力光線照射,使人 產生「被監視感」,但也許根本沒有人在那。 事實上,無論是恐懼或是迷醉,並不是源自於影像,而是自 身,因為我們正是製造影像的人,是人促使影像成為了運作社 會的一部終極機器,主宰了我們的快感、慾望、生活,建構了 秩序,如同西方透視法繪製的規線,形成了我們的視覺框架, 強烈主體的中軸線,引誘觀者會築起自己的框架,藉以控制, 影像的強大是基於他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語言」(Common language),當我們突破了那個光線的盲點(Blind),監視塔 的意義也就消失。
在這樣的權力操作下,知覺迷失在過度飽和的影像社會,行 以為常,麻木無感,在這樣的權力操作下,知覺迷失在過度 飽和的影像社會,行以為常,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透過一場極度浮誇的真人實境秀,誇張化了這個現 象,所有的人圍繞著一個人在運作,對於身在其中的楚門卻是 他最真實的世界,天空莫名的掉落一盞照明燈,雨只有對著自 己下,楚門當下竟沒有任何的疑問,這種不合理得狀態他並不 覺得怪異,甚至說他從來沒有懷疑過,因為劇組透過他的生活 建立了屬於他的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 ,然而基於無法忘 懷瑪麗的真誠,而開始追尋,隱喻了發現一種「真實」,進而 發掘的同時,卻發現試圖「離開」是如此困難。在當代每個人 都是電影中的楚門,在麻木的生活下,當覺醒時,更凸顯了真 實的狀態。 「小時候,我們學習具體物件的名稱,手、槌子、樓梯、房子、 星星,然後以這些物件為媒介,發現宇宙。」,個人的自我認 知是透過物件、空間、社會、意識彼此間所媒合形成的影像建 立。當代影像的權力看似掌握在上位者手上,控制了媒介,不 斷鼓吹什麼是「美好」的,導致我們馴化於這個影像社會,失 去了「質問」這個能力,我們不能否認我們迷戀美好的影像, 美學沒有錯,他能夠喚起感性的知覺,但問題在於它是否變成 只是表象的,美已經變成理性的標準。美學本身的意涵,是引 發人的感官與思考,觸及更深的意識,而不是表象的盲從,在 影像的迷醉與權力的控制下,造成飽和的畫面與現實的複雜, 真實已經迷離其中。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51 The schema of 「_ 」
起點的自覺:自我凝視
0、1、1、2、3、5、8、13、21……,我們都理解費波那切數 意象與路徑的節奏,來引發了一場垂直與水平存在的對話起 列的狀態,但0與1是怎麼開始的,他的起點意義時什麼?當 開始意識時,才能理解現實的意圖,從意圖之中才能建立真實 的意志。 人 類 的 行 為 與 意 識 具 有 慣 性, 當 代 的 影 像 因 功 利 主 義 (Utilitarianism)的狀態而導致場景界定的太清楚,過度的清 晰,所有的機能、使用、秩序都被明確定義,沒有了模糊的地 帶,同時二維資訊龐大,導致感官陷入一種麻木的扁平化,無 法思考,自身的起點無法建立,導致真實與現實的無限脫離。
7.
引述自 Pierre Von Meiss (2017).建築的元素(吳 莉君譯,頁 196).台北: 原點
8.
解釋自 Dictionary of Word Roots and Combining Forms
9.
引述自 Stanley Abcrcrombie (1993)建築之藝術觀:從 藝術的角度看建築(吳玉 成
生活是連續且具體存在,並非建立在片段式的二維畫面上,二 維只能停留在視覺平面的狀態,無法產生深度,在影像中,建 築作為可辨識的物理特質,滿足需求與慾望的同時,可以是引 發意識的起點,場所意識引發使用者的感知或是更深層的記憶 與價值上的思考,范艾克(Aldo van Eyck 1918-1999)曾說:「記 憶的場所和期待的場所在當下這個時間格裡彼此混肴。記憶和 期待建構了空間的真實透視,並為它賦予景深」7 ,認知現實 中的真實,從視覺到超越視覺,進而建立起點的景深(Depth of field)。
Architecture 的 中 的 “Archi” 是 First、beginning8 , 亦 即「 起 始」或者說是「第一個在現場的人」。建築是影像背後真正的 操盤手,在整體形成前,是第一個和場所產生聯繫的人,而影 像透過建築才得以穩定場域,唯有脫離熟悉的舒適圈,與外部 接觸產生真實的經驗,才會引起一系列的思考,脫離迷醉, Zumthor 的 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藉由荒野上的塔的意象
點,建築基本上是一個巨型的載體,再乘載他人之物時,同時 也需要解釋自身的存在,而這個起點來自於邊界的碰撞,任何 一個場所都具有其公共性,因為彼此的邊界(Boundary)是相 連的,具有各種場所的現象,日常的、私人的、市場的、違法 的 ......,建築得以作為索引,展現其自我的意識身為起點的同 時,必須思考自身。 現實中,建築面對的是真實問題,並予以回應,他塑造的不是 刻意的秩序,是整體,「即使是野人住的房子,也因為統一的 情感而使他們成為有特色的整體。」8 ,真實的問題必須透過 現實的經驗去解決,如同現象學所說的「回到問題本身」,而 有趣的是建築意識到自己是問題的本身之一,自二戰後,建築 開始進入瘋狂的生產與破壞,這是一種反覆的狀態,建築具有 一種反省的能力,藉由每個已經存在的起點,啟始自我的凝 視。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52 The schema of 「_ 」
「空」 fig.55
孩童時期的繪畫,並沒有任何的具體形式,原因是他還沒受到 環境與技法的過度干擾,所以情感能夠輕易的表達與釋放,因 為他還處在「空」的狀態之中,唯有空能夠真實的呈現自我, 漫遊在場所與自我的意識流中,空是一種冥想、引導、 狀態、形式。回到端看建築的歷程,建築從誕生起就邁向了廢 墟,空似乎是場所開始與結束的形式,但實際上超越了歷程的 框架,雖然是空,卻存在著各種痕跡,在空之中我們能夠閱讀 到荒野、光線、石頭、鏽痕、牆的紋路、塵埃 ......,
10.
引述自廖玉如(2008).空 的空間:彼得.布魯克的《哈 姆雷特的 悲劇》與呂柏伸 的《哈姆雷》研究.成大中 文學報 .23 期.頁 127
11.
引述自 Stanley Abcrcrombie (1993)建築之藝術觀:從 藝術的角度看建築(吳玉成 譯,頁 124)台北:胡氏
12.
引述自 Pierre Von Meiss (2017).建築的元素(吳 莉君譯,頁 56).台北: 原點
fig.55
杉本博司, 1980, 《Theater》
「在劇場裡,每一種表現形式誕生時,就已注定會死亡;每一 種形式終將被重新建構,而建構出的新概念裡,也會包含週遭 影響所留下的印記。」10 這些印記的美學形式,深刻的牽動感性的感知,不在是表象的 影像麻醉,開拓了視覺的景深,因為空而得以自在,我們總是 必須藉由獨處或是形式的感知,才能聽見自己真實的聲音。杉 本博司在劇院(Theater)這個系列作品的攝影中,在電影播放 中透過長時間的曝光,影像變成白色畫面,看似消失的主體, 但卻讓我們意識到了劇場本身的樣貌,曝光如同影像在思考的 時間,最終形成了空,使我們發現主體不在是重點,而是照片 其中的「虛像」意義,顯示出從視覺到超越視覺,必須脫離自 身的慣性理解,才能真正開始自我的意識,將意志真實的呈 現。 如果建築抽離了對於主體性的迷思,意即建築並非只滿足強烈 的形式慾念與龐大的機能需求,必須專注於當下的時空氛圍, 當它存在現實的那刻起,無論好壞,它會宣示了永恆,依存在
自身、影像、記憶形式裡,所以必須謹慎。真實也許純粹,但 現實是複雜的,在這個複雜的年代,形式不停的被覆寫,充斥 著各式的符號,城市的影像需要真正留白(Blankness left), 從留白中思考自身,從部份反思整體。我們無法記得每片葉子 的形狀,但我們可以記得樹的樣子,將各式單一的個體簡化 為整體的輪廓時,我們得以辨別,我們必須試圖透過眼睛與 腦子將影像化繁為簡,探究整體的指示性(Denotative) 意義, 透過建築內在的張力,引發場所中的感知,史丹利 (Stanley Abcrcrombie 1935- )在《建築之藝術》(Architecture as art)觀 提到 : 「整個大教堂本身就具有明顯的指示性意義——把它當做『化 為石頭的教誨比較好(Sermon in stone)』。就大教堂與城 市的關係,它通常都大得足以將教誨傳到每棟房子,甚至傳至 郊外。」11 中世紀時,大眾並沒有文字的基礎,而教堂藉由各式的壁畫與 教堂的形式本身(通常是區域裡最大的建築),用來形成地區 的穩定性,建築本身的意義是具有操作性的,手法可以是啟示 或是暗示。在當代已經極其複雜的影像情景下,透過空的概念 與思想進而塑造「留白」的氛圍,先將影像簡單複雜化後,在 透過理解簡單中產生複雜化的思考,達成自我凝視的指示性, 在形式上透過簡約的幾何形式,以單純的形體與色彩去補捉觀 察者的注意力,「優雅看起來總是簡單,但簡單並不總是優 雅。」(伏爾泰)12。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053 The schema of 「_ 」
回到日常地方
建築師都是在操作真實,使真實成為具體的現實,透過建築實 現,企圖讓兩者和諧同一(Oneness),讓意識上的真實與現 實的生活在思想、感知、信念、目標等上達成統一,而這必須 要有一定的現象感知累積才能實現。 留白是為了讓我們專注於現象其中,回到日常,對於世故的覺 察,因為日常的現象經驗總是會指引我們的下一步,意識到的 任何細節,都存在著一種預示的狀態,我們在圖紙上的每一條 線皆有脈絡可循,在過去,建築並非一直都在圖紙上進行設計 的,文藝復興前沒有在運用圖紙進行設計,而依靠的是在現場 的經驗,在每一次的介入中,從體驗中尋找與場所對話的形 式,
13.
原文為 “ We throw a stone
into the water. Sand swirls up and settles again. The stirs was necessary. The stone has found its place. But the pond is no longer the same.” 引述 自 Peter Zumthor (2010). 思考建築(張宇譯,頁 16).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我們向水裡投入了一塊石頭,沙子打漩而起,然後又沈澱而 下。這種攪動是必須的,石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這個池塘 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13 從現象經驗中建構了我們理解的世界,地方是母體,而空間則 是它的載體,不同的地域性的索引、符號會產生各式的形式, 都存在著其意義的觀點(Argument) 與啟示,柏拉圖說,理念 是永恆不變的。在不同的現實中,有著不一樣的現象,不同的 啟發,建築並不是單純的再現(Repersent),而是真實的呈現 (Present),讓影像去除麻醉,麻醉指的不只是具體形式的操 作還有我們的思考慣性,試圖抽離我們所熟悉透視法產生的秩 序與崇拜,解除視覺透視既定的框架,從中也許得以論證關於 我們也是關於建築的真實。
建築雖然在當代影像中看似順從,但對我來說它試圖在現實裡 抵抗這個充滿誘惑的年代,依然存在著純粹、樸實、歸屬感的 真實特質,因為他是存在的基礎,在場所的邊界起點上遊走、 掙扎,以各式現象作為索引,透過留白的建築形式,掘起記憶 的深處,辯證自身、他者、存在、符號、言語、意識、陌生、 死亡 ......,回到「空」,開拓更多的可能性,方使得我探究並 趨近建築的本質,讓使用者在觸碰到現實的同時知道真實,達 到同一。
Jay Le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感謝這八年來走在建築路上的父母、家人、朋友 , 有你們才能完成這本作品集 - 2019. 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