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設計

Page 1

人文與舊建築 台灣特色商店 主題:找茶-茶店空間設計 室設二B。1021443036。李怡蓁 室設二B。1021443051。楊可聿


基地調查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簡要說明 : 地名由來,據說是因為清代時此地曾為木材集散地,自福州進口的木材運抵此處進行剝皮加工,因而得名。

 基地勘查 :

▲實地現況圖

▲後院圖

▲街道圖

▲左為A棟、右為B棟門口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A、B棟一樓加起來約三十坪左右。  基地位置 : 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街173巷-剝皮寮歷史街區  選擇原因 : ▲A棟內部圖 樓板以木桁構築,俗稱「軟樓」。

▲門口外觀圖 有騎樓特色供遮風避雨,和壽梁 為磚造屋的特有建築構件,位於 木與柱之間。

▲B棟內部圖 有紅磚立柱,和木梁結合,是空 間內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

▲二樓-上居 「下鋪上居」的空間格局,為清 代傳統店屋形式的建築。

此基地曾經是一間住宅,因為很完整的保留 了清代傳統建築的許多特色,故選用此地。

▲基地位置圖


剝皮寮歷史用途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永興亭船頭行 : 在林佛樹一家搬離剝皮寮 後,永興亭舊址陸續承租 為布店、西服店、眼鏡行 以及販售腳踏車和電視的 二手商行。永興亭華麗的 建築立面,依稀可見往日 繁華。

 茶桌仔店-秀英茶室、 長壽號茶桌仔店 :

▲永興亭船頭行

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 店,主要提供茶飲以及點 心。自日治時代至拆遷為 止,走過了80 幾個年頭, 小小的店面,來自各方的 茶友齊聚其中談笑飲茶, 是剝皮寮中獨具特色的景 ▲茶桌仔店 象。

 威靈壇-道教法壇 :

 日祥旅社 :

威靈壇,是俗稱「師公貴」 的道壇,日治時代至今歷 經五代經營,主要進行收 驚、補運、祝壽、驅邪避 凶及招財納福等相關法事。 威靈壇舊址房舍及庭園有 著濃厚日本風味,庭園中 盤根錯節的老樹及日式枯 ▲威靈壇-道教法壇 山水設計都體現了主人的 品味。

日祥旅社具有日式木格窗 立面的古樸建築外觀。日 祥旅社的性質類似於販仔 間,為地區性的小旅社, 客戶來源較為複雜,費用 也較為低廉,一般多為中 下階層民眾暫時居住。

▲日祥旅社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太陽製本所 :

 宋協興碾米店(土壟間) :

太陽製本所是臺北最早的 裝訂廠之一,在將近百年 的經營中,太陽製本所在 印刷裝訂業聚集的中和, 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 間的平衡點,秉持著製作 精美書籍的信念而努力經 營。

經營米殼販賣的商號。經營 的宋家原居住於今日的臥龍 街一帶,經營米殼的批發買 賣並兼賣鴉片。在清道光三 十年(1850)左右,因為躲避 盜匪的緣故搬到萬華康定路 173巷10號,仍舊經營米殼 及鴉片販賣。日治中期,因 為鴉片的販賣遭遇困難,轉 而純粹經營米的批發、零售 買賣,也因為市區改正,便 將屋厝轉向廣州街,改建為 西式的牌樓厝。在結束營業 後,一樓店面曾出租作為機 車行及自助餐店。宋協興號 的房舍上,醒目的「宋」字 樣,標示著當年宋家經營米 業的輝煌。

 土炭市 : 由於形成售炭業聚集的情 況,久而久之「土炭市」 的名號不脛而走,後來由 於道路的闢建,土炭市逐 漸沒落。 因為地處交通要道的交會 處,加上秀英茶室當時位 於廣州街151號,來往的 茶客多為臺北車站的三輪 車伕,三輪車的聚集成為 此處的一個特色。

▲太陽製本所

 公共澡堂-鳳翔浴室 : 鳳翔浴室是一間傳統式的公 共澡堂。光復初期,屋主曾 陸續開設桌球店、撞球館, 直到民國五十二年有鑑於戰 後人口爆炸、居住空間不足 而缺乏浴室空間的情況,改 經營浴室,成為鄰近民眾 沐浴泡澡的場所。「鳳翔」 對名來自於「鳳 鳥逆風飛 翔」的想法,希望浴室的經 營也能像鳳凰一樣,在逆風 中自在飛。由於鳳翔浴室屬 於傳統式浴池,僅提供熱水 和泡澡空間,採自助式管理, 收費較低廉,前來泡澡的客 人多為中下階層民眾。在結 邁營業後,一樓店面出租作 為販售熱帶魚和古董的商店。

▲土炭市

▲宋協興碾米店(土壟間)

▲公共澡堂-鳳翔浴室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剝皮寮歷史場景位置圖: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保存再利用的意義 :

 再利用的目標 :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和昆明街口, 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期 街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 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豐富的歷史人 文內涵和常民生活間極具保存和教育價值,尤其包含相當多的 歷史軌跡,如▼。

1.本土教育的推廣:形塑本區成為一個立體的 鄉土教材,期望利用情境展示和教育活動的舉 辦,塑造成為中小學生本土教學場所。

秀英茶桌仔店

長壽號茶桌仔店

宋協興碾米店(土壟間)

永興亭船頭行

章太炎旅臺居所

日治時代頗具風味的日祥旅社

呂阿昌醫師宅

威靈壇--道教法壇

歷經三代經營的裝訂廠

太陽製本所

公共澡堂-鳳翔浴室

周邊傳統產業

龍山寺、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

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 教學場所。

2.本土文化的延續:保存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空 間形式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利用歷史事 件場所或具特色的傳統產業空間作為展示館, 介紹剝皮寮的歷史發展、常民生活及本地特殊 產業,以利本土文化的延續及傳承。 3.活化歷史街區,展現時代脈絡:剝皮寮歷史 街區歷經清代、日治、光復後等時期的建築, 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語彙、空間意義與常民生活, 其社會價值與文化的變遷使區活化具有歷史性 的使命。活化再利用的方式讓舊建築賦予新生 命,強調新舊的融合,使老舊街區注入一股新 的力量,帶動街區活動,活絡老街氛圍。

 再利用的空間規劃 : 再利用規劃以「生態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的概念,將剝皮 • 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 寮歷史街區視為艋舺地區的核心博物館,成為整個艋舺地區歷 • 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 • 原康定路 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 史文化以及深度旅遊的資訊樞紐,形成一個類博物館網絡。 空間規劃包括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 和收藏空間。全區以東西側交接處的原消防水池廣場為主要入 口,並於康定路、廣州街交叉口和康定 路173巷口以及廣州街 99~103號分設三個次要入口。

• 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 「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


剝皮寮歷史沿革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剝皮寮歷史街區 :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 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 代街道之一。  清代中期 : 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 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 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 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 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 路。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 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 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 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此可 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 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 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 要道。

 日治時代 :

稱為北皮藔街,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使得北皮藔街道 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但由於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所以在都市計 畫中得以保留。正因為如此,整個剝皮寮街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 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一方面在建築物上保有清代民房特色,一 方面在今日廣州街、康定路保有日治時代街屋立面的形式。然而光復 後由於都市化腳步加速,艋舺其他地方隨著老街發靳而改建,街道紋 理因數次都市計畫之拓寬道路,已不見清代舊貌。剝皮寮雖劃歸學校 用地,長期禁止增建,反而保有了清代舊有街型,但部分清代、日治 時代建築物卻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或因產權問題而轉手他人,已不 復往日舊貌。 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 區的管理營運單位。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歷史老街紥根校地、 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推廣本 土教育活動,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並研擬剝 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


剝皮寮特色 建 築 特 色

1.曲折的街道 2.消防水池 3.連續的牌樓厝 4.半邊街 5.兩面店 6.斜面店

清 代 傳 統 店 面

1.街屋 2.亭仔腳 3.承重牆 4.軟樓 5.室內格局

牌 樓 厝 的 特 色

1.牌樓厝的立面 2.花臺 3.開間數及梁形 4.拱圈騎樓 5.露臺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曲折的街道 :

 消防水池 :

剝皮寮老街約三公尺寬,略呈曲折,兩邊均蓋 起店屋,留下清代漢人街道風貌,此乃有別於 日治時代以後開闢的筆直寬闊的道路。在狹小 蜿蜒的剝皮寮老街行走時,仍可感受到昔日親 切的街道尺度。

日治時代因開闢廣州街而形成的梯形小廣場,成為新 舊都市紋理交會之特殊空間。由消防水池廣場位置向 西望去,可同時看到二個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北側 為具有火庫起簷柱及亭仔腳的老街傳統店屋,南側則 為具有拱圈騎樓的牌樓厝;向東則可看見一樓拱圈騎 樓及二樓傳統綠釉花磚欄杆,兩邊形成有趣的空間對 話,也為都市增加新的開放空間。

 連續的牌樓厝 : 過去剝皮寮老街為商業繁榮的市街,然而受到市區改正計畫的影響,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開闢,截斷了原 本的老街紋理,也使老街商業活動逐漸沒落,南側的街屋轉向廣州街,並築起新的牌樓厝,形成連續的街屋立 面;由於部分建築經過改建,因此整個沿街立面的材料及裝飾有不同的變化,形成特殊的街景。康定路173巷 北側的建築,部分也已改為牌樓厝。

▲廣州街上不同面材的建築立面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半邊街 :

 兩面店 :

由於都市計畫道路的開闢,使得原本面向老街 的店面將正面轉向廣州街,但臨173巷卻是背 面向著對街的店面,過去戶戶相對的關係變為 前後相對,成為半邊街。

日治時代都市計畫道路開闢 後造成店面轉向,部分建築 將空間格局以一牆之隔分為 前後二個店面,中間以天井 相通,形成一個面向廣州街、 一個面向老街的兩面店形式。

▲兩面店

 斜面店 : 原本彎曲的老街,因日治時 代「市區改正」採取方格筆 直道路,將建築超出道路指 定線的部份拆除,造成本區 的店面多為斜向,形成廣州 街的特殊街面。 ▲剝皮寮老街街景上的火庫起簷柱及壽梁,形成 重要的視覺焦點;南側的建築物以背側面老街, 形成前後相對的半邊街。

▲斜面店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街屋 :

 火庫起的亭仔腳 :

街屋為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住宅,清代稱之為 「店屋」,其左右兩戶共用壁體,進深很長。 店屋通常形成於商業繁榮的地點,為因應臨街 的商業活動,發展出「前舖後居」(即臨街前 廳為作生意之處,後邊則為住家)、「下舖上 居」(一樓作為商家使用,二樓以上為居住空 間)的空間格局。目前老街北側還留存幾棟清 代傳統店屋形式的建築。

過去以商業為主的剝皮寮老街,建築物多將店 門後移一個步架,留設出「亭仔腳」,提供行 人遮風蔽雨的行走空間,也是店舖空間的延伸, 現在多稱為「騎樓」。屋身並以層層出挑的疊 澀磚(俗稱「火庫起」)來支承屋簷,形老街 沿街面重要特色之一。 傳統店屋在前柱頂端疊澀出挑的部分,戶戶以 圓形杉木的壽梁連貫,利用木材纖維的抗拉性 質,將沿街的騎樓緊結為一體,以增強對地震 的抗震力。

▲前舖後居的店屋空間格局 ▲火庫起的亭仔腳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承重牆 :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傳統店屋的結構系統以磚石承重結構 為主,木架為輔。街區內建物的牆體因材料及砌法不同, 包括土埆牆、編竹夾泥牆、馬槽牆、顏止磚牆、石造牆 基及卵石牆基等。 在日治時代外牆常以木板重疊水平狀釘在梁柱上,形成 「雨淋板」的外牆,具有防水及隔熱功能。 ▲廣州街125號顏止磚牆

▲石造牆基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建築 物的承重牆有許多為土埆 牆。

▲編竹夾泥牆是以樹、竹 片或芒草為骨架而表面糊 灰泥而成的。

 牆壁介紹 :

▲廣州街125號的斗 砌牆

▲雨淋板飾面側牆

▲廣州街125號側 牆為卵石牆基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軟樓 :

 室內格局 :

樓板以木桁構築,俗稱「軟樓」。

歷史街區內的室內格局大約有兩種,一種進深較長,屬典型長條型店屋,「二 進一過水」形式,第一進多作為店面或客廳,天井為廚房及廁所,第二進才是 住家;另一種進深較短,只有一進,並無天井設置,留出客廳空間後,再以木 隔板隔出兩個臥室,廁所、廚房則置室內後側。部份室內的木隔間在上方有雕 花圖案,不但可作為室內通風口,也增加視覺美感。 許多店屋因一樓租予商家,二樓作為自用,為了方便進出,多於騎樓面設有直 通樓梯,可直接上二樓;部分室內梯為了保持生活空間私密,在二樓樓梯口設 置可掀起的蓋板,以防干擾。

▲進深較長店屋的空間構造(示意圖)

▲可掀起的樓梯蓋板

▲天花板底層以軟底構築。 ▲康定路173巷29號室內雕花隔間

▲康定路173巷1號屬於進深較短的店屋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牌樓厝的立面 : 1.材料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的牌樓厝,由於立面 建造時間的不同或是經過改建,立面裝 修的材料包括清水磚、洗石子、面磚、 水粉粉光等,材料之間的組搭,呈現了 時間演變的痕跡。

2.立面的裝飾 剝皮寮街區的牌樓厝立面裝飾,主要以材料與立面分割的變化構 成,較無繁複裝飾,僅部分建築利用鏤空綠釉花磚裝點立面,或 利用不同材料構成變化,或在簷口線腳以及窗臺下有泥塑浮雕裝 飾。

▲天秤飾

▲廣州街鮑魚飾的泥塑,這棟建築是 剝皮寮少數具有較精美繁複立面裝飾 的建築。 ▲勳章飾

▲廣州街腰牆上精美的泥塑裝飾 ▲宋協興米店的立面 上有其姓氏的泥塑 ▲天花板底層以軟底構築。

目 錄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花臺 : 是依附於腰牆上的一種作法,多在開窗下部,為剝 皮寮街區添增了造型豐富的立面變化。臨康定路上 的幾棟建築可見三段式造型的花臺,其鏤空及凹凸 的變化,使立面更為精緻。  拱圈騎樓 : 新築的立面多有騎樓,戶戶之間以拱圈相隔,但許 多拱圈已毀損,改為平梁,僅有幾棟仍然保留拱圈 的騎樓。  開間數及梁形 : 一樓部分多為單開間,僅有廣州街135、137號為 二開間;廣州街161號、昆明街302號及康定路173 巷1號,為四柱三間的形式。二樓部分多為四柱三 開窗形式,部分建築則改建為整面開窗的形式。歷 史街區內的建築立面多為平梁,僅廣州街161號及 康定路173巷1號為拱梁。

 露臺 : 建築物二樓以上凸出於室外的陽臺稱之為露臺,四 周常圍有欄杆。露臺為本區重要特色之一。

目 錄


設計成果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茶葉概念模型 :

 空間發展模型 :

▲流 ▲虛壺 茶水流出的那個瞬間, 茶壺本身加上把手的 是倒茶的美妙之處。 結合,形成一個虛實 的造型。

▲葉紋 將茶葉剖半,取茶的 葉紋,產生虛實感。

▲屋 取於建築外觀,將之 最簡化,取得而型。

▲築構 以樓板軟樓特色隨意 排列堆疊而成型。

 建築概念模型 :

▲磚 將部分紅磚凸出,形 成平面和立體結合。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外觀草模型 :

 外觀精緻模型 :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平面圖 :

A櫃檯

B展示櫃

以「壺」的概念,設計 一個兼顧兩空間的櫃檯。

以「交木」的概念結合至展示櫃上,和天花板 相呼應。牆頭另一邊則鑲入玻璃,使用餐區也 散溢出古色古香的氛圍,更透視了兩個空間。 C禮品區 使用區塊紅磚,再以凹凸 手法引人注目,做出骨感 特色禮品區。 D把手 以茶壺把手設計懸空於二 樓,使一、二樓之間有了 互動,使人置身於茶壺之 中,感受濃厚「茶氣息」。 在把手內更加入座位,可 以俯瞰整個店內。 E茶壺 正面一入即見一個大茶壺 倒入中間的大杯子,讓人 一進入空間就看見茶的樣 貌,聽見茶的流動,聞見 茶的香氣,而想座下飲茶。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天花板圖 : ※一樓用餐區採用中式壁燈,營造 復古氛圍,和區隔座位區 ※二樓在每間和室空間上,採用日 式吊燈營造日本風味。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剖面圖 :

 周邊設計 :

▲菜單設計

▲招牌設計

▲服裝設計

▲名片設計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空間透視圖 :

 櫥櫃設計圖:

 建築外觀立面圖 :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設計成果 :

▲一樓用餐空間

▲正模型、 建築模型、 名片設計、菜單設計

▲後院

▲一樓展示空間

▲二樓和室

▲A動剖面

▲建築外觀

▲入口

▲二樓和室

▲後院


人文與舊建築。台灣特色商店

 評圖版面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