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創作自述
學生 鄭絜尹 指導老師 段存真
前言 3 創作歷程 4 創作演化 6 創作理念 8 媒材形式 12 創作過程 14 作品 16 結語 28
1
2
喜愛長頸鹿,將牠融於我的創作之中,並在創作與敘事的過程中, 持續試圖去找到更多自己和牠之間情感上的連結,找出自己會如此依 賴牠的理由。
3
從小就喜歡塗塗抹抹,國小開始到畫室學畫,一路上都很順遂, 技巧上學得很快,素描寫實的畫作都不是問題,但在上大學之前,覺 得自己在創作上並不屬於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每當要參加比賽、考試, 這類作品須要被評分的活動,看著靜物、圖片作畫我都能表現得很好, 但最怕碰到的就是需要想像力的題目,在創作上顧慮得太多,怕醜、 怕怪、怕評審不喜歡、怕被批評,總會限制自己的想像與發展,一方 面可能也因為不是科班的學生,身邊相同興趣的人太少,自己接觸的 也太少,看得不夠多,印象中的藝術都還停留在中古的作品,是典雅 的、唯美的。中間一度覺得自己不適合走這一條路,但又甚是喜歡, 中間四五年因為課業的關係沒有上畫室,沒有頻繁作畫,一度想把它 當成興趣就好,不過時間沒有褪去我的熱情,高中的時候有機會替班 上設計班服,發現在沒有壓力和限制的情況下,創造力還是存在的, 最後還是選擇就讀了美術系,想延續我的熱忱。
4
上了大學之後,開始與相同興趣的同學們接觸,交換想法、互相 參考,而老師教我們去「感覺」,著重的不再只有技法,媒材的運用 上也不再死板,更多的是實驗性的嘗試,也開始知道創作上「看」與 「被看」是主觀的,不必害怕他人的批判,就像說話一樣,傳達自己 的想法,有人認同也有人會反駁,有自己的立場,不隨波逐流就好, 這才開始解放我在創作上給自己畫的界線。 這中間還有一段時間對於「風格」感到困惑,找不到一個屬於自 己的風格,無法將自己定位,不知道如何去創造個人風格,後來和老 師談過,風格有時候是不經意的性格展現,只要持續的做,就會找到 自己的定位方向,因為過去很抗拒去做重複的事,直到後來做長頸鹿 系列的作品,慢慢的摸索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樣子。
5
上大學後,除了想法上被開化,媒材的運用也同時啟發,在這之前,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做立體的作品,因為幾乎沒有可以機會接觸與嘗 試。在大一雕塑課的淺浮雕和頭像泥塑培養出興趣,大二的複合媒材 課了解各種媒材都有它們的性格,也練習多種媒材的併用表現,大三 學會獨立完成一件立體雕塑,並一邊開始嘗試平面結合立體的複合媒 材創作,到大四完全立體複媒的作品,過程中作品跟著感覺慢慢從平 面浮出,完成立體作品的成就感與心理上的滿足感是促使我走下去的 動力。
6
7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 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 4.8 到 5.5 米高,重 達 900 公斤。雌性個體通常要小一些。 長頸鹿雖然不像貓狗那麼的與人類親近,一般來說只在動物園裡才能 見到,但牠也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動物之一,在圖書、卡通、諸多商品的 包裝中都能看到牠,牠常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起初我對牠的感覺就和其他 動物沒有兩樣,只是覺得可愛,特徵就是脖子長和高大,直到大一到動物 園遊玩時,對牠一見鍾情,開始了對牠的迷戀,這是外在的,爾後當我開 始去了解和蒐集牠的資訊與週邊,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在那之後的作品, 不管是油畫、版畫、雕塑作品全是牠的蹤影,創作與嘗試的過程中,摸索 媒材與自身與長頸鹿之間情感的依附關係。 在了解長頸鹿的過程中,一方面萌生嚮往,一方面有在牠身上看到自 己的感覺,牠的高大挺拔與在遼闊草原的生活,是相對於時常把自己縮小 的我所嚮往的,而牠的不安全感、小心翼翼和對事物的好奇,很符合我的 心理狀態,基於這兩點,越是了解牠,就越是著迷,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 看到了長頸鹿生產的影片,小長頸鹿在出生三十分鐘內就必須學會站立避 免被攻擊,這更彰顯出牠們的不安全感,這份堅毅讓我心生佩服。
8
「動物在看人時,眼神是既專注又警戒的。同樣的,動物在看其他種類的動 物時,當然也可有此種眼神。所以,並非在看人時才有這種眼神。但是唯有 人類才能在動物眼神中體會到這種熟悉感,其他的動物會被這樣的眼神所震 懾,而人類則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了自身的存在。」 ---(約翰.柏格)John Berger 當我凝視著牠,我感覺到熟悉和親密,心生愉悅,好像懂牠在想什麼, 眼神交會的短短幾秒好像能傳遞一些訊息,比如牠的悲喜。 對動物的情緒解讀,是我們自身投射的情感,我們將自己的心理投射在 動物的身上,牠的喜悲正是我的,在長頸鹿和我「看」與「被看」的交互關 係下,我看著長頸鹿而感覺到自己與牠的連結,也許是我對牠單方面但這卻 是強烈的,當我以為自己理解牠的同時,其實是在理解自己,在牠身上找到 自己有的和沒有的,都是在填補心裡的空虛,藉由牠來強壯自己。
9
貓是冷漠,狗是衷心,蛇是冰冷危險,人們對長頸鹿的印象是優雅或 好奇或只是脖子長而已,這些特質並不強烈,所以很少利用牠來敘事,這 也是讓我想藉著牠來創作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更能代表自己。 其實我就是喜歡長頸鹿的外在與內在,想讓牠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但 我的方式並不是去記錄、描繪我眼中或印象中的牠的身影和行為,也不針 對牠本身的性格,而是利用牠來闡述多個簡單的想法,欲討論的論點都想 以牠的外在形貌去表現,但重點不在於這些敘事的內容,而是牠與我之間 的關係,我對牠的喜愛與依附,把牠變成我的,並藉由作品躲在牠的形貌 裡來敘事,就像是作品「窺」,躲著由裡面看,就算赤裸也好像可以被保護。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欲討論的論點,都是矛盾的,猶如我嚮往長頸鹿 長得高大而生活在自由的大草原,卻時時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的過生活, 遼闊與膽小的反差感,像是我,想表現自己同時卻害怕畏縮。 雖然說到長頸鹿一般人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脖子長,但我的作品中 少有長頸鹿的脖子出現,甚至使用現成物時才有一整隻的長頸鹿,比起長 脖子,我更著重於頭部的造型與五官,這是牠最吸引我的部分,所以幾乎 每一件作品裡都有頭部的出現,也許是因為想理解牠的內心,而面部最能 表現情感情緒的關係。
10
11
在多種媒材的嘗試下,最後選擇了立體複媒作為畢業製作的媒材,平面 也許可以滿足我的敘事方式,但不足以滿足我對長頸鹿外在形貌的熱愛。至 於為什麼選擇複合媒材而不是純雕塑,是因為每一種媒材都有自己的性格, 對我來說多種媒材的運用可以更增加氛圍。作品中有三件分別使用櫃子和架 子作為台座的功能,因為櫃子本身是貼近生活的,可以裝載各種物件,是有 一個深度的小小空間,也讓觀者有想像空間的。
12
13
起初開始長頸鹿的相關創作,是針對牠的造型,後來持續摸索我 心中牠的樣子,一邊將自己的想法灌注在作品中,開始利用牠敘事。 從第一件作品由外型出發到後期把牠當成是自己,這是過程裡無 形中慢慢累積的,當中困惑過該如何去表現,怎麼去塑造,但從來沒 有懷疑過以長頸鹿作為主題這一件事情,對於長頸鹿與作品持續投入 情感,是我在以牠來創作,但牠也同時在幫助我建構和找尋我自己, 這樣的交互作用下使我和牠的關係更緊密,心裡更踏實滿足,也是每 當我困惑時支撐我的動力。
14
15
佩特里皿展場
16
佩特里皿展場
17
斑馬 2014 46 × 12 × 21 cm 石膏 油彩
想討論關於「真相」這一件事情,我們自己親眼所見的,和他人 所告訴我們的,有時互相衝突牴觸,這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現象,而 真相是什麼樣子,是眼前所見,亦或是眾人所指,拉鋸中我們該相信 什麼,只有自己知道。 這一件作品並沒有以櫃子作為台座,脖子也像是被斬斷的,就讓 牠直立在台座上,想營造銳利甚至被審判的感覺。
18
19
窺 2014 115 × 35 × 30 cm 樹脂 油彩 20
躲在頸鹿頭的形像裡,窺探這個世界,沒有人知道她是誰,但身 體卻是裸露的,反被看得一清二楚, 有時我們找到自己的安全感,便 不在乎暴露其他使自己不安全的因素。 鮮艷的藍綠色,不溫暖但引人注目,展示時也不安排靠牆,她的 各個角度都能被觀望,沒有辦法躲避。腳下的小空間裡放著小長頸鹿, 暗示心裡也住著長頸鹿。
21
現 2015 145 × 120 × 30 cm 複合媒材
只露出屁股,將身體藏起來,卻藏在鏡子面上,更是原形畢露, 使用屁股這個部位帶著諷刺,粉嫩的顏色試圖削弱諷刺的銳利感,下 方開放式的櫃子放滿了頸鹿的物件,暗示這就是長頸鹿的屁股,居家 的感覺也和櫃子上方的屁股形成的反差。
22
23
聚 2015 一組七件 最大 33 × 33 × 15 cm 最小 17 × 17 × 5 cm 石膏 油彩
24
頸鹿的各個器官部位從畫面中浮出,因為喜歡頸鹿而做了各個部位的 特寫,在過程中將情感寄託包覆,也像是從我的印象裡慢慢浮出,喜 歡卻將牠分割著收藏。 這件作品的媒材是超硬石膏,對我而言石膏是有溫度的媒材,比 起樹脂更讓人感覺踏實,而選擇藍色系,大概是因為這已經是後期的 作品,我的累積的抑鬱和情感全都包覆在裡面了。 25
被鋁線纏繞著,看似是束縛和綑綁,但表情卻是閉著眼睛享受著 的,普遍來說,束縛是負面詞彙,但若是被喜愛的事物束縛限制著, 是一件令人沉浸的事情,在壓力中同時也得到了釋放。 就像是畢業製作給予我的壓力,有時會覺得很壓抑、力不從心, 甚至會否定自己,但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一件一件的完成作品,在 持續的壓力下慢慢的找回自己。
26
某種特定 2015 50 × 37 × 30 cm 石膏 鋁線 壓克力
27
從學畫以來的漫漫學習,選擇做立體複媒是當初從來沒有想過的, 經過了摸索之後才對它產生了興趣,也才下定決心要做立體作品,而 選擇長頸鹿作為主題是四年下來從認識到越來越喜愛中慢慢培養的, 其實做立體作品會碰到很多不同的問題,呈現上也有很多個面向的問 題要考慮,比如它表現的不只是一個平面的畫面,它從每一個角度觀 看都是一個不同的平面,創作和呈現就需要多方的考量,不斷的碰到 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我對立體作品又愛又恨的地方,在失落與成就 感之間來來回回,儘管如此,心理的滿足還是促使我繼續下去。 在這過程中收穫很多,創作對我來說不只是創造新的東西,因為 創作就是在挖掘自己,創作出新的作品的同時,也在找尋自己,建構 心中自己的樣子,與其絞盡腦汁的想,不如停下來慢下來聽心裡的聲 音,與自己對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試著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自 己,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才有新的想法,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作品以外 的收穫。 不管以後有沒有機會繼續創作,這之中所學所穫,都會謹記心裡, 不管以後走在哪條路上,這些經驗都會幫助我繼續探尋。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