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自何方─肥胖防治大哉問系列(一) 作者:小七 肥胖是不是病? 這問題過去 70 年來幾經爭議,近年才逐漸形成共識─世界肥胖症聯盟 更在今年 3 月將肥胖定義為「慢性、起伏、持續漸進的疾病過程」。肥 胖症 a 備受重視,無非因為這疾病常環環相扣著一連串併發症─心臟 病、高血壓、中風、第二型糖尿病、肝腎損害、代謝症候群、痛風、 憂鬱症、阿茲海默症、惡性腫瘤等,幾乎都是耗損大量社會成本的慢 性病,其中不少還是 60 至 80 歲老人的奪命關鍵 1。 肥胖防治受到國際重視已數十載,然而肥胖人口卻不降反升 2 ─過去 40 年全球肥胖人口增加超過 6 倍;已開發國家肥胖問題尤其嚴重,肥 胖人口比例自 15 歲明顯攀升,男女皆然,50 歲左右進入高峰,70 歲 則是另一個高峰。這研究還畫了 2013 年版世界肥胖地圖 2:「胖到不 行」排行榜由太平洋島國、中亞北非、部分拉丁美洲與歐美國家囊括 前茅,而咱們臺灣竟然也在東亞區稱霸。酷愛炸魚薯條、烤肉漢堡、 香腸熱狗、pizza、甜食、啤酒及含糖飲料的六個英語系國家─紐澳美 加英及愛爾蘭,不出所料也瓜分了好大一塊肥胖版圖,畢竟全球有 1/5 的胖子就住那裡。 瘦不下來,為什麼? 胖子們其實有不少感嘆:過勞肥之「明明每日枯木道人不動明王辛勤 熬夜辦公」 、喝水也會胖之「吃很少卻消化很好」 、天注定之「無奈就 是胖子命」 、想運動但「動起來要人命」等,讓肥胖者的減重動力與成 效大大受挫。看來大家多少知道作息、飲食、遺傳、運動這四大法門 攸關胖瘦,但究竟如何才能根據個人狀況對症下藥,健康甩胖?隨著
1/6
基因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多遺傳疾病基因的變異位點被檢測出來,人 們逐漸發現不止先天遺傳,大多數疾病基因的臨床表現還受到後天環 境影響;肥胖及許多常見的慢性病即屬這類『多基因遺傳疾病』3~8。 為了探討紐澳英美這四個英語系國家為何胖到出名又瘦不下來,BBC Earth 特別製作了 135 分鐘的紀錄報導 9。 主持人 Simon Gault 走訪這四國,觀察人們作息、飲食文化及肥胖遺傳 疾病的問題,順便檢討 50 年前美國心臟病協會低脂高醣飲食的營養宣 導對加工食品及肥胖、糖尿病防治造成的負面影響。節目從基因、飲 食、腸道菌與環境壓力等多重角度認真檢討「胖自何方」 ;並透過自身 減重案例,介紹臨床診斷與健康管理專家們如何將基因醫學資訊運用 在肥胖預警與醫療干預的健康指導建議中。 2016 年 BBC Earth 紀錄報導影片:胖自何方
【胖自何方?Why Are We Fat?】 2017/8/21~8/23 臺灣播映
左圖為:BBC Earth 胖自何方預告片
影片主人翁大廚 Simon Gault 走訪紐澳英美四國,並透過自身案例,探討肥胖防治的問題。 影片出處:BBC Earth 135 分鐘紀錄報導《胖自何方?Why Are We Fat?》
Simon Gault 的減重之旅 Simon 本身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問題,且過去減重都瘦不 下來。這回為了評估健康風險,他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和奧克蘭人類 潛能中心做了表一列舉的諸項肥胖鑑定和體適能測驗,並到醫療機構 做了基因檢測。醫師、醫檢師、營養師、健身顧問等專家在確定肥胖
2/6
及健康狀況後,依據檢測分析結果為 Simon 擬定改善運動飲食作息的 三個月減重計畫。從計畫實施前後數據來看,Simon 力行健康管理的 成效相當好:體重腰圍大幅減小,體脂肪比例與分布也明顯改善;再 努力一點讓 BMI 值多降 2.5 即可擺脫肥胖,體脂肪再降 10%,便可解 除第二型糖尿病警報了。除此之外,Simon 的心肺功能和體適能都因 運動大為改善,心血管病罹患風險跟著降低 15%;肌肉量增加了 21%,代表未來他體內燃燒熱量的效率也會倍增。此等成果如何辦 到?真要比較的話,唯一「取巧」之處,就是整個過程針對 Simon 的 基因條件和健康狀況做了設計。 表一、減重計畫實施前後,Simon Gault 的健康檢查結果比較
專家們根據各類健檢結果找出肥胖及健康問題, 為 Simon Gault 客製健康管理計畫。 (製 表:陳筱琪/有勁生物科技)
3/6
基因檢測如何幫助防治肥胖? 與肥胖有關的基因不少,但很多肥胖基因的遺傳與臨床表型有所謂 『閥值效應』的特性,其發生變異的基因數目和影響肥胖的程度跟先 天遺傳及後天環境都有關聯 3,4,5;換句話說,單憑把基因檢測得到的 基因變異數加總,就想拿來當作風險評估的有效指標,的確不太實際 6。然而換個角度看,既然改變環境跟習慣也會左右這些基因的遺傳表
型與臨床表現,參考基因檢測結果配合醫師指示,積極利用運動、調 整飲食與改善作息等後天因素來改變「先天體質」─基因表現、生理 反應,甚至腸道菌相,便是 Simon 這次減重及糖尿病風險降低的奏效 關鍵。以改變運動習慣為例:健身顧問考量 Simon 有與基因異常相關 的生理狀況,包括肥胖、胰島素阻抗、瘦素受體以及醣類/飽和脂肪代 謝功能皆低下、體內高度氧化壓力等,為此特別設計了加強肌肉收縮 及內臟脂肪燃燒的結構式肌力體能訓練。缺乏體能活動與一些慢性疾 病的關聯已被許多統計數據證實;雖然尚不清楚相關生理機制,但可 確定運動會刺激一連串生理反應,活化一些功能低下的基因(如表一 Simon 減重三個月前後的數據分析) ,提高血糖控制能力及對胰島素的 敏感度,進而達成防治肥胖與糖尿病的目標 7,9。 為了肥胖及相關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歐美先進國家對基因醫學納入 臨床診斷及個人化預防醫療諮詢,顯然多已有共識,此從下圖左全球 對 2025 年生醫領域中基因醫學相關技術的市場潛力預測排名亦或可窺 一斑 10。有趣的是,比對一下全球預測,以及國人對哪些基因醫學技 術在臺灣具前十名市場潛力的看法,入圍的不論技術項目、項目數還 是排名,左右兩圖差異不小。「臺灣基因醫學未來在哪裡?」 ,大家可 以一起來動動腦。
4/6
圖一、2025 年最具市場潛力技術預測─臺灣生醫在哪裡?
5/6
2025 年最具市場潛力的生醫類別技術排名預測。其中基因醫學相關技術(左側有標示的項 目)除了『基因合成、基因編輯』外,其他項目皆進入全球預測排行的前十名(左圖)。臺灣 考量本地發展情況,另外預測了自己的排名(右圖),進入前十名排行的基因醫學相關技術只 有三項。原始圖片來源:OUTLOOK2025 臺灣生醫在哪裡? 文/蔡立勳、王柏豪 環球生技 月刊 2017 年 5 月號。
備註: a.
肥胖症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將身體質量指數 BMI 值 25 以上定義為「過重」,30 以上為 「肥胖」,超過 35 屬於「嚴重肥胖」,40 以上為「病態肥胖」。針對臺灣人,臺灣肥 胖醫學會認定的肥胖標準含 BMI 和腰圍兩項:BMI 值大於等於 24 為「過重」,達 27 就 是「肥胖」;此外,男性腰圍不應超過 90 公分,女性不應超過 80 公分。如果 BMI 和腰 圍都超標,或 BMI 值正常而腰圍超標,都應進一步醫院檢查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參考文獻: 1.
《2015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分析》衛生福利部 統計處 2017/06/19
2.
Ng, M.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4 Aug 30; 384(9945):766-81.
3.
《多基因遺傳疾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網站
4.
林欣怡 採訪撰文《人物專訪 楊偉勛教授─先天決定後天或者後天改變先天?基因遺傳的
變與不變》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ASE 報科學 2012/10/03 5.
《探索 8-5 講座:以後天克服先天/楊偉勛教授》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NTU CASE 影片 2012/10/17
6.
陳沛隆醫師《『次世代定序』將單基因疾病一網打盡》基因線上/人物專訪專欄 by Editor-Jane 2017/02/02
7.
《關注糖尿病:從女「全」運動做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 2017/11/8
8.
《基因檢測─臨床預防醫學:多基因遺傳疾病基因檢測》維基百科 2017/10/20
9.
2016 年 BBC Earth 紀錄報導影片《胖自何方?Why Are We Fat?》
10. 蔡立勳、王柏豪《Outlook2025 臺灣生醫在哪裡?》環球生技月刊 2017 May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