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Ci-Xin Children Education Foundation
兒童教育專刊
2022 四月 No. 2
2|
目次
父母把小孩愈養愈小?「寶教育」與「野力」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當代教育觀點
兒童的生活與環境
幼童的疾病與照護
關於時間 【活在當下】系列講座
跨越童年的準備
17
23 童言童語
幼兒手作與烘焙
9
1
43
35
華德福的兒童教育
親職教養專欄
防疫心生活
童年生活
93
91
51
後疫情時代的 媒體環境
童年的模樣 林尚頤
雞蛋花兒童教育專刊 編輯室
童年 (Childhood) 是每一個人都曾擁有的特別時光,多數人對於童年生活
的印象是模糊的,或許依稀留存著一些畫面、顏色或感受,但隨著一天天 的長大,忙碌而豐富的生活逐漸沖淡了這些印象。直到有一天長大成人、 為人父母,我們幾乎都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孩童,但遺忘就表示不存在嗎? 我們的童年經驗,是否真的隨著時間而消散無蹤呢?又或者,童年經驗會 在生命中留下什麼?產生什麼影響呢?
回顧教育史,古典教育家如: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都 一再強調童年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伊德以及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認為童年經驗對於人格發展以及各種形式的精
神病理學有重要的影響。到了近代,美國在 1990 年進行大規模的 ACEs 研 究指出,童年創傷與成年時期的各種身心狀況有關聯,像是飲酒、藥癮、 肥胖、高血壓、憂鬱症、自殺或是心血管疾病等等。
201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ames J. Heckman 在芝加哥大學成立人類 發展中心, Heckman 被譽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在計量經濟
學及微觀經濟學有領先的成就,該中心由經濟量化的角度揭露「童年經驗」 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
2016 年,該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表示:「針對弱勢兒童的優質幼兒發展投 入的每 1 美元,每年會為每個孩子帶來 13.7% 的回報!」。
2019 年,另一份長期追蹤研究 ( 高瞻研究計畫 ) 則發現:「兒童早期教育和 生活品質提升所產生的效益,可以延續到兒童成年後的家庭生活,甚至對 6|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於該兒童的下一代產生效益!」,這項自 1967 年就開始進行的研究,追蹤機構中 3-4
歲兒童的生命歷程直到中年後期 ( 約 55 歲 ),結果發現學前教育和照護品質,對於 學習成就、智力發展、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健康情形、就業收入、認知和非認知
技能、犯罪機率、家庭風險以及下一代子女的教養品質等,均有長期而深刻的影響, 上述論點和研究均表明優質的學前教育能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因此,如何提升幼 兒教育的品質?從而建立優質的學前教 育環境?便成為當代各國政府共同致力 的目標之一,「投資幼兒就是投資未來」 也逐漸成為一股國際趨勢。
然 而, 優 質 的 學 前 教 育 包 含 了 那 些 元 素?童年的樣貌是如何形塑?我們又如
何形塑孩子的童年呢? 80 年代,曾經
風靡一時的經典歌曲《童年》,歌詞描述
的池塘、知了、夏天、草叢、稻田、等待、 發獃、幻想、孤單的樣貌,勾起許多人
遙遠的童年記憶,但若對比當代的生活 環境,我們可以感受這些圖像距離當今 大多數的孩子是很遙遠的。
現代化的文明生活帶給童年全面性的改 變,緊湊的生活節奏讓孩子幻想發獃的 時間越來越少;相較於過去,我們更關
注孩子的飲食、睡眠、運動、衣著、教 育、媒體使用等各個議題,但這些關注
也隨之帶來新的難題和挑戰,許多家長
越來越難以作出判斷!越來越仰賴專家的建議和分析!但是,孩子們是否越來越健 康?是否對世界充滿好奇?是否更有力氣和勇氣呢?
兒童透過成人的照顧在生活中成長和學習,其中所涉及的範圍實在非常廣泛而複雜, 我們都希望能給予孩子好的童年生活,但身處於 VUCA 時代的我們,在這充滿易變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7
性 (volatility)、不確定性 (uncertainty)、複雜性 (complexity) 和模糊性 (ambiguity)
的年代,社會中的變化越來越快且不可預期,新的科技、新的職業、新的家庭型態、 新的社會關係、新的學習模式快速的迎面而來,太多片面而零碎的觀點,生活樣貌 的快速更迭與變化,讓我們的認識和理解難以追趕,面對未來種種不可預期的各種
轉變,我們希望透過定期的跨領域論壇,邀請各界的專家和師長,針對童年教養的 各個領域進行多元且多樣的思辨和討論。
在上述諸多議題和領域中,我們首先關注媒體使用的面向,2020 年在全球迅速擴散 的 Covid-19 疫情,台灣也在 2021 年 5 月經歷近兩個半月的三級警戒和居家停課。
這段期間,各級學校開始實施停課不停學的遠距課程,《親子天下》2021 年 9 月刊專 欄報導〈後疫情時代的學習樣貌〉,宣告台灣進入「數位教育元年」,這波疫情加速了 數位媒體穿透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我們對於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是否有足夠的認 識呢?我們是否知道工具本身的限制和可能的危害呢?
2017 年進行的「106 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推估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約有 105 萬人 口有網路沉迷的風險,數位媒體普及所引發諸多的副作用,例如:網路成癮、睡眠
困難、近視、肥胖、社會互動疏離與學習等問題。教育部為了讓學生、教師及一般 民眾瞭解媒體素養,並可容易擷取相關資源,做為自我學習或教學資源之用,教育 部以分階段方式投入資源逐步建置「媒體教育素養教育網」。世界衛生組織在 2018 年 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歸類為精神疾病,顯
示全球對遊戲成癮問題的重視,而網路電玩成癮的人,在腦部電腦斷層影像下,大 腦會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包括:前額葉、基底核明顯萎縮,認知及活動功能也明顯 下降,大腦神經的受損程度,類似酒精或藥物成癮的患者。
雖然媒體工具的使用有許多的潛藏風險,但也有許多教育學者提出媒體科技之於學
前教育的價值,如:方顥璇、廖衾儀於 2005 年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之專
文〈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林葙葙 2013 年於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發表之
專文〈當科技與人文相遇: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之再思〉以及王生銘 2018 年於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發表之專文〈資訊教育融入學前教育課程之理念與思考〉,均提出資訊 科技融入學前教育的諸多可能性、必要性與價值。
8|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2012 年美國幼兒教育協會 ( NAEYC ) 與 Fred Rogers 中心共同發表的〈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Early Years-Tool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則綜合了 當代數位媒體研究結果、兒童發展理論、發展適性教法、師資培育教育、專業成長
等文獻,針對如何有效率且適性地運用科技與數位媒體到幼兒教育,提供了具體與 實用之指導原則,可供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培育機構、專業成長及在職教育機構等之 參考。
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在 2003 年發表〈網
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一文,便以 「非預期的結果」探討新的科技所帶來
的意外,例如:電力的發明帶來觸電 的意外、車輛的發明帶來車禍的意外、
拼字檢查軟體帶來拼字不嚴謹、中文
文書處理系統帶來手寫的不正確等等, 科技文明變革所帶來的副作用往往會
在若干年以後才會發生,媒體工具的 影響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需求不斷演
變,涉及日趨龐雜的面向和領域,為 了提供教育現場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幼
兒父母清晰客觀的資訊,我們很榮幸 在國教署的補助和指導下,於 2021 年
底與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台北 市和平實驗國小、臺灣華德福幼兒園 學會、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
協會共同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 生活環境線上跨領域論壇」。
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薛曉華教授願意擔任大會召
集人,會中邀請教育學、媒體傳播、醫療、治療教育、學前教育、實驗教育等各領
域專家學者參與 ( 貴賓名冊如下表 ),對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供許多寶貴的觀
點,當天的發表文我們將集結出版作為論文集,本期雞蛋花兒童教育專刊也很榮幸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9
徵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慧雯副院長、親子天下媒體中心蘇岱崙副總編輯以及 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葉怡嘉主任醫師同意,將當天所發 表的內容編整後刊登,內容涵蓋台灣媒體環境的分析報導以及台灣媒體環境對兒童
身心健康的影響,特此致謝!本次論壇還有許多精彩而重要的發表,我們也將於未 來徵得師長同意後刊登。
「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生活環境」 線上跨領域論壇與會貴賓名冊 ( 依姓名筆劃排序 )
10 |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教育本需要連結人、家庭、機構與社會,並在其中不斷創化嶄新的樣貌,但在這不 斷變化和創化的過程中,我們仍需要努力保有內在的安定,就如同孩子需要先擁有 安全感和規律的作息與界限,他們才能夠自在的探索嘗試新的環境和事物。
因此,身為孩子的教師、照顧者和家長,如何保有內在的平衡和安定是最核心的關 鍵!「資訊和知識」是理解世界的外在條件,如同帶著光的思考力量,幫助我們照耀
並穿透複雜的現象,但生命的成長還需要感受到溫暖、理解、支持、陪伴以及信任, 這需要成人具有內在的安定和智慧,「智慧」不僅只有知識,還需要纖細而堅定的心, 以及有意識的行為,這些內在的信任、理解、接納和有意識的言行,都涉及教育者 和成人的自我教育,畢竟,想要教養什麼樣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啊!教育涉及最廣闊、複雜而深奧的論述,但需要觸及最平實而如常的生活,唯有 如此,學習和生命才能彼此連結,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的生活 也都是深具價值的!雖然生活總是披著瑣碎、忙亂的外衣,讓深陷其中的我們難以 辨識其中的光芒!但是,真正重要的生命課題,往往就隱藏在這些細微而易被忽略 的地方,需要透過清晰的辨識、敏銳的覺察和堅定的行為,讓生活中的努力將成為 最好的教養元素,孩子也將感受到身旁的成人正努力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每天都在長大和變化,我們也總是在尋找新方法來回應,這提供了機會讓我們 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生活的藝術,藝術和美感並非僅從智性而來,而是需要感受、想 像並不斷的實踐,我們總是需要不斷的重新活化生活和教育方式,讓生活保有鮮活 的生命力,讓自己也保有鮮活的模樣。兒童透過模仿而學習,童年的模樣反映了社 會和家庭樣貌,童年的模樣也就是我們的模樣,當我們能每天好好的過生活,就是 童年最好的模樣!
後疫情時代的媒體環境
| 11
當代
媒體環境
劉慧雯
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會成員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部副院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兼主任
臺灣當代的 兒童媒體環境發展趨勢與隱憂
媒體的變化在過去的 15 年間是非常驚人的,今天參與線
上論壇的老師,若曾對學生做媒體使用調查就會發現, 我們過去熟悉的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已經不是 20 歲 以下孩子們的主要媒體,他們現在使用的媒體是社群媒
體、手機上的 app 平台,包括:Youtube、Google、臉書
(Facebook)、Twitter 等等,他們也會收看影視內容,但 是他們的管道不再是有節目表的電視頻道,而是以數位媒
體串流為主,所以串流在這個世代非常重要,而串流的基 礎條件是數位,40 年前,剛開始發展數位的時候,我們注
意到它有幾個很重要的特質,第一個是「匿名」,你可以用
匿名帳號進入任何一個平台或者是論壇,第二個是「互動」, 數位媒體有豐富而即時的互動性,第三個是「快速又大量」, 數位媒體的資訊量非常大而快速,這是過去類比媒體沒有
辦法相比的,也因為這三個特質,使得我們對數位媒體的 關注相較於大眾媒體非常不同,今天,它 ( 數位媒體 ) 又 多了另外一個特色叫「群體」,以台灣來說,從 2008 年到
2010 年間,社群媒體已經變成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資訊管 道。
事實上,關於媒體素養的討論從 1970 年代就開始了,當
時的背景是因為廣播的普及,雖然廣播主要是由專業的傳
播工作者來製作內容,但也是第一次,有一個非常快速而 廣泛接觸到人群的媒體出現在人類歷史上,所以 70 年代
開始,社會上的知識份子注意到,使用媒體時應該要有一 些基本的能力來跟內容互相的對話,並且培養反思批判的 能力。
1970 年到 2001 年左右,媒體環境有很大的變化,除了數位媒體從 1980 年代到
2010 年整整 30 年的發展之外,2001 年左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慢慢注意到,一般 人可以參與製作媒體內容的這件事,大大地改變了媒體上面的內容環境、內容組成
以及內容本身的有效性,這件事使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包含社會研究者都開始關心。 2013 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個資訊素養宣言 ( 參見上圖 ),在這裡我特別 將「產製與分享」圈起來,大家可以看到中間這條軸線有四個藍色的圈圈跟四個紅色
的圈圈,紅色的這一塊基本上都是內容本身的樣貌,比方說「資料」經過處理跟排序
之後變成「資訊」,如果裡面加上了人類的智慧,例如判定或著是批判或者是知識, 如果可以被人類運用在生活中那就變成「智慧」,這一塊內容需要一些基礎管理能力
的基礎,而藍色圈圈的部分跟我們科技的使用有關係,在最下面的這一塊,是近用 (Access),近用的意思就是接近使用,在大眾媒體時代,接近使用很簡單,像是你有
沒有機會拿到報紙,有沒有機會打開電視,或者是家庭成員在搶遙控器時,你能不 能搶到,因為搶得到遙控器才能看到你想要看的,那叫做「接近使用」。
在台灣最早的媒體素養教育裡面,有一個環節就是希望企業和政府能夠提供足夠的
資訊工具,例如:電腦、手機以及計畫教學的設備,這都是「近用」的思維,我們要 有這些設備才能接近這些內容,家中若有小孩,就可以發現很多的繪本都有點讀筆 的功能,點讀筆也是一個近用的方式,它使畫面上的文字符號資訊轉變為聲音的資 當代媒體環境
| 15
訊,讓看不懂字的小朋友也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第二
個藍色點是分析跟評估 (Analyze/Evaluate),意思是我 看到了媒介內容之後,我要對它提出幾個問題,而這些 問題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舉例來說:
為什麼每次洗衣機廣告裡面出現的總是媽媽而不是別人
呢?為什麼電視、音響、音響都是黑白或深色系的,可 是廚房的電器用品如:烤箱、電鍋、微波爐都是色彩繽 紛的?這是一個簡單的提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
多的媒介告訴我們各種的資訊,這些媒介傳遞出的訊息
告訴我們世界的樣貌,問題是我們的世界中有很多不一樣的組合,很重要的一件事 情就是去了解和分析,媒介這樣告訴我們特定一件事情,這個過程中是否有特定的 邏輯或特定的安排,這就是分析跟評估的部分。
當我們今天面對假新聞或是內容冗長的媒體,分析跟評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 我們今天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階段,在媒體素養最花心力的部分,因為環境
變遷的實在太快了,我們需要分析評估的工具也就非常的多,這一塊非常有賴於現 場老師幫助學生取得反思跟批判的能力,第三個叫做產製跟分享 (Produce/share),
這塊非常的有趣,因為在大眾媒體的時代,當電視或報紙還是主要媒體載具的時候, 一般人是很難去做產製跟分享的,當我看到一個很棒的電視劇我想要告訴別人,我 可能只能用口說的,不大容易能擷取某個段落或著畫面,我的分享都是透過口述與
轉譯,所以我可能會非常強調我喜歡的部分,卻忽略或隱藏我不喜歡的部分,但並 不是刻意的,基本上我還是在做分享。
在數位媒體的時代,這種產製跟分享已經自動化了,自動化的意思是指,在一齣 20 集的戲劇裡面,會有人幫我們做精彩畫面剪輯、截圖,也會將字幕圈起來,告訴你
重點是什麼,以上這些技術,在數位技術的提供之下變得非常的簡單,如果我們的 聽眾裡面有老師的話,您也可以測試一下您的學生,可能有人很會做這件事情,因 為現在有很多影片、很多內容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從一個你喜歡的內容裡面截一張圖
下來,再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或製作,讓它變成一張「迷因圖」轉發給其他社群媒體, 這個產製跟分享的門檻,包括:技術門檻、經濟門檻都降得非常非常的低。
16 |
當代媒體環境
我這邊有一個數字可以給大家參考,在 2018-2019 年之間,中研院的傳播資料庫有
一個研究,討論每 100 個使用社群媒體的人以及在社群媒體上觀看內容的人當中,
有多少人實際做過產製跟分享這個行動,後來發現 100 個人裡只有 27 個人曾經自 己生產過內容,換句話說生產內容的人大概只佔全部的四分之一,可是所有人都在 分享內容,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參與在這個社群平台,或是數位媒體的
社會當中,可使實際上生產內容的人也就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拿現成的東西, 然後利用社群媒體,或是社交工具裡面很簡單就能轉傳的這個機制,讓一些特定的 言論可以廣為宣傳。
其實這也就是假新聞、假資
訊為什麼可以這麼快傳遞到 大家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 因,因為要分享資訊太簡單 了!相對起來,產製就相對
變得比較難,產製是可以對 內容產生一些改變的,有一 個很重要的點是,科技的貢
獻除了自己個人日常生活之外,我們還可以多增加社會公共性的部分,科技讓我們 可以對公共社會性的議題提出屬於我們個別的見解。
最後談到網路環境的變化,在過去,我們認為我跟我自己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形成 一個自我中心的網絡,現在,除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心形成的網路虛擬接近之外,我 們跟其他不同網路的人,也因科技的變化而產生了一個虛擬接近性,這也是資訊之 所以快速流通的一個起點,而這也是社群媒體素養大家特別關注的隱私問題,我們
都知道在註冊任何的社群網站的時候,當我申請帳號就提供了大量的個資,包括 e-mail,大家要知道 e-mail 其實是今天資訊乘載量最大的一組資訊,因為我們幾乎 在所有的載具上都使用同一個 e-mail 帳號,後台的紀錄非常的驚人,再來是網路上
的分享和圍觀,我們發現有許多國中以下的小朋友,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個事件發
生就跟著大家在留言的地方寫了一個「+1」,這個「+1」如果是買東西問題比較小,但 是有時候是集體的意見風向,比較嚴重的情況會成為網路霸凌,就是有一個人因為 做了一件事,大家在網路上公審他的概念,「+1」看起來沒什麼,但是在數量快速累 當代媒體環境
| 17
積的大前提下,網路上的霸凌非常容易產生。 最後我要提的是更正與遺忘權,在大眾媒體時代,報紙報導關於我的資訊如果有錯 誤,我可以寫讀者投訴去要求更正資料,但是在今天社群媒體上這種更正是非常表
面的,因為全世界有無數的人在翻閱同一筆資料,就算將原始資訊上架的人將資訊
更正或是拿下來了,其他地方還有無數的備份,所以更正的難度是提高非常多的, 也因此有人開始倡議網路的遺忘權,不希望大家高度翻閱的資訊,透過後端技術的
方式來取消,或著徹底地從網路上拿走,不過這有另外一個壞處,這好像我做過的 壞事別人都再也看不到了,所以在遺忘權的討論中,也是另一個數位時代值得關注 的媒體素養核心。
• 本文編輯自 2021/12/11 劉慧雯教授發表於「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生活環境線上跨域論壇」之逐字 稿內容及投影片資料。
18 |
當代媒體環境
隱憂還是機會 ?
談兒少媒體使用 蘇岱崙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副總編輯
親子天下曾經做過很多次網路使用以及媒體使用的調查。我收到邀請時看到題目是
「當代的兒童媒體環境發展趨勢與隱憂」,我自己個人對於「隱憂」這個詞還有一點卡住,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今天的標題是「隱憂還是機會?」
圖 1 兒少媒體使用議題調查
上圖 ( 圖 1) 是親子天下這幾年來做過跟兒少媒體使用比較有關的主題,比如說像大 家看到左邊的這個小柯南,是在講「假新聞跟假訊息」,這個主題就跟劉老師提到的
媒體素養有關係,中央這個可以看到「聰明教養網紅世代」這個主題,就是我們探討
現在的小孩子吸收資訊的主要來源,很多都是從網路上的 YouTube,所以我們探討 並幫助家長了解孩子怎麼看待當代的媒體使用跟閱讀,再來可以看到最右邊是一個
網路的專題,叫做「兒少性剝削」,這是這幾年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像是韓國的 N
號房事件,在網路上會有一些影像的流傳,被害人是在不知情或者是被騙的狀況下 還有一個陷阱。
當代媒體環境
| 19
接下來談幾個我們曾做的問卷調查,第一個是 2019 年的中學生媒體素養萬人大
調查,其我們在 2019/9/2-2019/9/17 針對全台國、高中生進行調查,總共回收了
15265 份有效問卷,根據這個調查發現,網路已經是他們吸收新聞訊息最主要的管
道,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名是網路 (55%),第二名才是電視廣播 (34%),報章雜誌則 是在最下面的 2%,而其中,YouTube 是他們最主要的資訊來源 (37%)。
再來是 2020 年的調查,也就是剛才提到的「聰明教養網紅世代」的調查,這份調查的
特別之處是我們做了兩方面的調查,我們同時調查青少年以及問家長,調查的途徑
也不同,青少年是直接透過問卷,家長的是另外在網路上發送,調查的對象是針對 國小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階段的孩子,而家長也是家中有這個階段孩子的家長。這
個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與青少年之間有許多的理解落差,例如:我們問青少年在 過去三個月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看 YouTube 影片?結果有 71% 的青少年表示每天看
YouTube 超過一個小時,另一方面,我們問家長說:「您認為孩子每天看 YouTube 的合理時間為多久?」有 79% 的家長認為小孩每天應該在一個小時以內,可以看到
這個當中有很大的落差,有將近八成家長認為不能看太久,但是實際上有七成的青
少年是花更多的時間在 YouTube 上面。另外一題我們對青少年的提問是:「您是否 會訂閱喜愛的 YouTuber 頻道並且追蹤?」有 81% 的青少年都說會,另一方面,有
60% 的家長不知道小孩會追蹤或者是訂閱的 YouTuber 有哪些,這也是一個蠻大的 落差。
我們也發現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使用網路缺乏辨識力,但青少年的調查問題:「你
是否相信你喜愛的 YouTuber 所拍的內容、言論是真的?」結果發現有 78% 的青少 年會懷疑 YouTuber 所拍攝的內容 ( 參見上圖 2),所以孩子其實沒有家長們想像的這
麼缺乏辨識力,同一個調查,我們對家長的提問是:「孩子看了 YouTube 影片你最 擔心的是什麼?」,調查結果的第一名是「擔心耽誤太多做正經事的時間」,第二名是
「視力會變差」,第三名才是「缺乏辨識力分不清楚是節目與效果還是真實情境」(46%), 還有是擔心「小孩會被帶風向,網紅說什麼都相信。」(39%)
接下來這個調查 ( 圖 3),有效問卷大概有 3000 多份,是關於青少年是否想成為一 位 YouTuber ?但結果發現不是如此,調查中有將近有 1/4 的青少年以後想成為
YouTuber,另外 3/4 並沒有這樣的想法,接著,我們進一步詢問青少年想要成為 20 |
當代媒體環境
YouTube 的原因是什麼?結果發現依據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想法,小學生比例最 高的是「想要展現自己的特殊才藝」,國中生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觀點」,高中生 則是為了「想要記錄生活」,但是,當我們詢問家長端時,大多數的家長 (54%) 卻認
為孩子想要當 YouTuber 是因為可以賺很多錢,這個想法其實跟孩子們的回答是完 全不一樣的!另外,我們也問了青少年:「你的父母支不支持你去做 YouTuber ?」
有 26% 的 人 說 父 母 支 持, 但 是 有 62% 的 人 說:「 父 母 並 不 知 道 自 己 想 成 為 YouTuber」,可見家長對孩子並不是這麼的了解。
最後這份調查是我
們 今 年 (2021 年 ) 做 的,調查時間是 2021
年 3 月 份 到 5 月 份, 調查對象的年齡範圍
是國小 3 年級到國中 3 年 級, 有 效 問 卷 有 圖 3 青少年是否想成為 YouTuber
17355 份, 這 個 調 查 主要是想要了解現在
青少年們在這麼大量且頻繁的媒體使用狀況下,他們的社群安全感跟心理安全感是
怎麼樣?上圖 4 左側的圖表顯示,相對於全體兒少 ( 藍色 ) 而言,越長時間依賴網 路的孩子 ( 紅色 ),越容易覺得 (1) 自己沒用、(2) 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的事,或者 是 (3) 沮喪的時候不知道找別人聊,我們可以看到圖表顯示,偏好網路交友的孩子
在團體中常覺得格格不入,然後在知心好友裡面有未曾謀面的網友,或者是擔心因 成績不好爸媽不喜歡自己。
在以上的調查裡面,我們都只有找到彼此的關係,但是並不知道誰是因、誰是果, 於是我們再探討了另外一個資訊,我們詢問青少年是否擔心父母會因為成績不好不
喜歡我?於是,我們發現當父母給青少年這樣子的感覺時,會讓孩子缺乏自信的比 例會比較高,也經常覺得比不上別人或者常在意別人負面的評價,也會害怕失敗不
敢嘗試新事物,相對來講,如果青少年在家裡經常受到肯定的感覺,這些孩子的自
信心、復原力以及融入團體的比例會比較高,所以發現右圖 5 跟前面的調查可以有 一些連結。我們看到很多高度使用網路的孩子在情緒自癒能力比較低,但是我們也 當代媒體環境
| 21
圖 4 網路交友與情緒自癒力
圖 5 父母的肯定與情緒自癒力緒自癒力
應該要去思考他為什麼會這麼依賴網路?很可能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找不到相 對地的心理支持跟肯定,他容易擔心爸爸媽媽因為成績不好而責怪自己,所以他到 網路世界相對來講是比較安全的,他的網友不會用成績來評價他,這個很值得我們 思考的事,青少年是自己很墮落、很愛用網路!還是大人把他們推向網路去!我覺 得這是大家應該要去思考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自遠古原始時代以來一直都是這樣的,火的發明不是也 是這樣嗎?火可以把一整片森林燒完,但是人類也因為有火,而有許多的進展,所
以科技網路也是一樣的道理,網路科技的好處是跨大交友的可能性,另外,透過網 路也讓學習可以不受到時間或地域的限制,包括今天舉辦的這場線上座談會,大家 可以在各個地方連線來參與討論,不用全部都到現場來,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些邊 22 |
當代媒體環境
緣化的孩子可以透過網路來求助跟發聲,所以這都是網路的優點跟好處。 但其實我們還是要注意,當孩子在悠遊網路的時候,身邊其實沒有大人也沒有家長
陪伴,甚至他自己都還沒有做好預備,他們只能靠自己摸索嘗試成為網路世界的公
民,這裡我想要引用一本我自己覺得蠻受用的書,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在家長給手機、 網路設備以前,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作者是一個在美國華德福學校教公民素養課
的老師 1,很多國家都採行這套公民素養課。以下這些問題都可以提供給家長在給手 機以前參考。
• 孩子是否已具備足夠的社交情緒技能,能明智使用連線裝置? • 孩子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網路聲譽嗎? • 孩子有辦法停手嗎?
• 孩子知道如何打造並維持健全的關係嗎? • 孩子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資訊與個資嗎? • 孩子懂得判斷網路得來的資訊嗎? • 孩子是否足以擔當數位領袖?
在書中提到上面的檢核只要有一項是不符合的,就不應該提供給孩子們手機或者連
線設備。雖然這本書是寫孩子,但我覺得我們大家可以試著把孩子換成自己 ( 我 ), 並且嘗試問自己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藉此自己反思一下,並且思考怎麼樣去幫助孩 子正確的使用媒體工具。
• 本文編輯自 2021/12/11 蘇岱崙副總編發表於「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生活環境線上跨域論壇」之逐 字稿內容及投影片資料。
1 Diana Graber 是一位媒體製作人也是 Journey 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她同時也參與 NAMLE(全國媒體素養教育協 會)的編程委員會,著有《數位公民素養課》橡實文化出版。 當代媒體環境
| 23
數位科技下幼兒生活的省思 林忠蔚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文山社大講師、教育部國教署補救教學學習成效數 據分析計劃專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研究計畫專任人員
科技日新月異,行動載具的普及造成智慧型手機、平板幾乎人手一 隻;而網路的易取得性上升與平價化使得成人獲取資訊的方式與閱
讀經驗也隨之改變,例如:從紙媒體轉變為電子新聞、紙本書轉變 為電子書、雜誌。在此潮流中,人人皆受到影響,而幼兒是否使用
數位科技進行學習?或是要到幾歲之後才允許孩子接觸數位科技? 其標準為何?本文試圖從發展心理學、體現認知及華德福教育來解 釋 (1) 對人類而言,數位與非數位科技媒材的不同之處在於真實勝
於模擬、多重的身體與感官經驗、豐富且即時的互動與共享一段經 歷、活生生的人提供重要的意義與意圖;(2) 幼兒的人類圖像是認
識這個世界、人、與人的關係。然而要能夠完成這些認識的基礎, 是豐富的真實經驗並需要多重感官,未來年紀增長才能夠運用這些
經驗基礎,發展出抽象概念;(3) 是故,若接受上述之幼兒人類圖像, 則理應迴避以數位科技媒材來取代真實經驗。
前言
自從電腦興起後,人類生活逐漸數位化,首先影響最大的是工作, 所謂辦公室 OA 文具,已逐漸被 3C 產品取代。接著網路的興起改
變人際間的溝通方式(例如:以電子郵件取代傳統郵件),以及獲 得資訊的方式(以 RSS 替代傳統報紙),甚至網路購物興起,大
幅改變以往的消費方式,宅經濟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近年來,從
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問市,到現在人手一支,數位科技已不只影響工 作、溝通與消費,連帶娛樂與學習,幾乎食衣住行娛樂,只要是可
以數位化的資訊,統統可以在數位機器上面搜尋得到,可以說生活 24 |
當代媒體環境
全面數位化也不為過。 生活在這樣子時代的幼兒,要如何應呢?是否該順應數位科技的潮流,讓幼兒的生
活也數位化?數位科技在幼兒生活佔有何種地位?是否做為新的學習媒介呢?本文 試圖從心理學即實證立場,觀察目前數位科技對幼兒生活的影響與現象,再進一步
地,藉由體現認知來討論數位科技是否「適合」在幼兒的生活中出現,其背後的人類 圖像與哲學假設為何?最後藉由華德福教育對幼兒教育的觀點與做法,提供正向健 康的幼兒生活實際的建議。
一、數位科技與虛擬化的性質以及與實物間的差異 (1)數位科技若是紀錄實物,則為實物的再現
數位科技是使用電子方式將圖形、影像、聲音及文字等資料,以位元的形式儲存、 傳輸及運用。簡言之,無論是內容是圖形、影像還是聲音文字,基本上都是原標的
物的一種再現,而不是標的物本身。此標的物可以為實體存在的物體,也可以是非 實體的活動,甚至是抽象的知識概念。例如:旅遊時拍的風景照片,是風景的再現
而非風景本身;教師錄下教學過程所產生的影片,是教學過程的再現,而非教學過
程本身;生日時親友錄下的一段祝福所產生的聲音檔,是親友祝福的再現;關於文 字與圖形,電子書與電位圖鑑雖然都算是紙本書與紙本圖鑑的再現,但紙本文字轉
化成電子文字、紙本圖轉畫成電子圖,只是媒介不同,並沒有將文字或圖形本身做
本質上的改變,故不該朝此方向討論。文字除了可以再現文字之外,其實幾乎可以 再現任何實物:就像新聞紀錄了事件的發生、遊記紀錄了一段活動經歷、日記紀錄 了心情與生活、影評紀錄了電影內容與心得、樂評紀錄了音樂與感受、食記紀錄了 食物的美味、教科書紀錄了知識與理論。圖形也是如此,幾乎可以像文字的功能一 樣,紀錄一切。而這些透過文字與圖形所展現出來的,也不會是事件本身或食物本 身,都是這些被紀錄者的再現。 (2)再現與被再現物的差異
當數位科技將原本的實物以位元的形式儲存、傳輸,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會依照終
端設備的不同以及原本的實物形式,決定最後呈現的感官形式。例如:照片是視覺 形式,而錄音是聽覺形式,錄影就是視覺與聽覺形式都有。現在家庭常見的數位媒 體設備,如:電視、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皆有影音功能。不過這其實 當代媒體環境
| 25
也是問題之所在,這些設備只有影音,看得到卻摸不到、聞不到,只剩視覺與聽覺 刺激,多重感官的剝奪是其一。
另外,按心理學者 Paul Bloom 的看法,根據許多實驗顯示,人是本質論者與二元 論者,而且幼兒也是,幾乎認為是天生的本質論者與二元論者。二元論者指的是心
物二元,認為有生命的個體與無生命的物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但難以言說(或許是 靈魂、靈性或其他)。而本質論者相信一物的真偽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造成它們
的價值天差地別,例如: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二個畫作,一個是真跡,一個是偽作。 外表其實看不出來,但人們就是會認為不同,故這個「不同」並不是視覺上美學的差
異,而是真跡背後所代表的歷史意義。所以按本質論的看法,真實呈現的物品與透 過數位科技顯示出來的虛擬影像,其實是絕對不同的,令人的感受也不同。
第三,是承載物即媒介本身也佔影響力。「The media is the message」是麥克魯漢 (McLuhan)所提出,他強調,媒體本身型塑並且控制了人際關聨與人類行動的規
模與形式,傳播工具對於人們的影響因此遠勝過其承載的內容。他強調「媒體本身」 即帶有意義,所以他提醒世人,不要只專注在內容上,承載的媒體也是有意義的。
只是按照麥克魯漢的說法,內容、媒介一樣都有影響力,表示他還是將二者區分開 來看,與稍後我們會提到的體現認知理論,將二者合而為一,稍有出入。
由上所述可知,透過數位科技所虛擬出來的再現物,與實物本身比較有三點差異, 一是多重感官的缺乏,一是本質論對再現物的評價不同,三是數位科技載體本身的 影響。而這在幼兒上,有什麼重要性嗎?以下從心理學與體現認知來論述。 二、心理學的觀點
Paul Bloom 認 為 幼 兒 是 個 本 質 論 者, 他 在《 笛 卡 爾 的 Baby》 書 中 提 出 許 多 令 人 信 服 的 實 驗, 證 實 他 們 能 區 別 真 實 與 再 現。 心 理 學 家 Susan Carey & Melissa
AllenPreissler 實驗指出,用圖片教一歲半的孩子學生字,若呈現掃帚的線條畫給孩 子並一再重覆用「掃帚」描述那幅圖,接著要孩子從受訓的這幅圖與真正的掃帚中,
選出「掃帚」。結果孩子幾乎都會選真實的物體。這代表,當我們用一個名稱指稱一 張圖片時,不是指圖片本身,而是指圖片所代表的東西。因此,未滿二歲的孩子就 知道圖片代表的意義。 26 |
當代媒體環境
幼兒的任務是認識這個世界、包含認識其他人與自己。幼兒透過多重感官視、聽、 嗅、味、觸來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有一段時間是以「放入口中」來認識世界。關於認 識人與認識自己,幼兒透過模仿典範來學習,包含語言,模仿的對像通常父母。心
理學者 ANNA SOSA(2015)曾做過一個實驗,參與者是 26 組親子配對(parent-
infant),幼兒的年紀為 10~16 個月大。實驗分三組進行,每一組給一項玩具,共 三種玩具,分別是:電子玩具、傳統玩具(如積木)還有書本。實驗的過程是,讓
親子在家 15 分鐘,親子一起玩被分配到的玩具。實驗者測量並計算,在這 15 分鐘
內,成人的話量、孩子發聲量、親子間的對話量、父母回應孩子的話量、每分鐘父 母產生有意義詞語(content-specific words)的話量。結果顯示,電子玩具組,無
論是父母的話量還是孩子的話量都顯著少於另外兩組,還有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父
母產生有意義的詞語的量都少於另兩組。最多互動的是書本組。事後研究團隊分析, 可能的原因是書本有太多需要解釋的事,而玩具沒有,這促使了父母對孩子說了非
常多的話。另外也提出,孩子的話量減少可能是因為模仿的典範(父母)的話量減 少的關係,所以親子會一起變少。最後他們建議,應該勸阻親子玩電子玩具。
另一個美國兒童學習實驗。一組以真人老師教學 ( 中文 );另一組以電視教學 ( 相同
教材、相同老師 ),結果:真人老師的學習成效,遠高於電視教學。為何會如此? 因為真人老師:提供即時互動與反應、身體語言、細微的表情變化等等,提供幼兒 學習時,多重感官的接收。但電視,雖然是同一個老師的再現,但沒有以上真實所 帶來的許多因素,造成孩子的學習成效完全無效。
綜上所述,從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幼兒探索這個世界與模仿他人來形成自我的時候, 感官的啟迪是至關重要;而真實物所提供的「體驗與感受」是無可取代的。 三、體現認知的觀點
認知理論大倒上區分為二代,從 1960 年代認知革命起至 1980 年代,強調模組與符 號表徵,故人類的知識與所作用儲存知識的大腦之間沒有關係,知識獨立於人體與 大腦,更不可能與身體有關聯,因為身體與認知能力無關。自然地,對於知識如何
習得的過程也認為不重要,只要最後,獲得那抽像的知識即可。許多描述中國古代 的武俠小說,都會有高人將功力傳給另一個人的情節,而第一代認知理論,對知識 亦有類似的想法,如果可以找到一種解讀大腦編碼的方式,則擁有知識的學者,使 當代媒體環境
| 27
可以像將知識下載至學生的腦中。 但第二代認知理論(1980 年代至今)則認為,人類的認知並非純符號運算、與感知 分離;而是依賴身體、( 大腦 ) 物理制約、依賴空間、依賴互動、依賴環境。所以,
對知識的習得與儲存,持與第一代相反的立場,重視習得過程,包括身體動作經驗、 環境都是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得以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礎。所以上述武俠小 說中的「傳功」情節,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在學習時,除了知識本身之外,身體經
驗有助於語言的理解,透過實際身體經驗或想像的身體經驗對於語意的理解,而每
一個人的身體不同、身體動作不同、環境也不同,無法將知識單獨的抽離於經驗之 外。以語言的習得為例:(陳紹慶,民 102;黃宣範,民 98) 1. 她扭轉毛巾。(真實經驗)
2. 她扭轉人生。(借真實經驗來理解)
3. 苦澀的風。(以味覺經驗來協助理解句子)
4. 向下沉淪/向上提昇(以身體動作/空間經驗) 除了強調身體是認知功能的一部分之外,環境也是認知功能的延伸。稱之為延伸認 知(extended cognition):心智,延伸超過身體,而是更多體現我們如何使用特
定工具。 舉例來說,當你開車,你的心智會延伸至車子,你與自己的車子會成為一 個整合的個體。以上體現認知所強調的,身體/空間經驗對於成人在理解抽象句子 時的重要性,其前提是先前曾經形成真實經驗。換句話說,真實經驗在前,才能幫 助形成抽象概念。
綜上所述,幼兒時期,應該是累積真實經驗的時期,才能有助於就學後,對於抽象 經驗或閱讀抽象句子的理解。由此觀之,實際的體驗、身體的動作、環境為認知的
延伸,皆遠勝數位科技提供的學習內容。由此之故,甚至也不建議過早使用書本替 代真實經驗,畢竟書本裡的描述,需要想像,而想像需要真實的經驗爲基礎。 四、小結
(1)並不是只是感官缺乏的問題
有人或許會說,如果覺得目前的數位科技只重視覺與聽覺,那麼是否以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的方式增加感官經驗即可? 28 |
當代媒體環境
一般而言,虛擬實境使用的時機是:飛行模擬、太空人訓練、醫療手術、士兵作戰
訓練等,理由是以真實來進行代價太高,或太危險。再者,對本質論而言,虛擬實
境仍然是假的,人類在進行模擬訓練時,內心還是會覺得是假的而無法達到與真實 一樣的感受。最後,其實所有的模擬與仿真的目的,也都是為了向真實效法,這也 透露出真實才是欲達成的標準,而虛擬實境只是趨近於真實,但還差了一截。從體 現認知的角度來看,「真實」提供了動作與身體體驗來協助認知與理解,所以 VR 意 圖創造,使人得以動作與身體體驗的環境。
由以上得知,除了上述特殊情況外(飛行、醫療、作戰),一般情況下並不會投注
巨額的軟硬體設備,只是為了達到平常的目的。幼兒認識世界,都是在一般情況下, 例如認識森林、花草樹木、鳥魚鳥獸等等,這一類的活動,與其花大量經費建造虛
擬實境森林,何不直接帶去森林就好?做一件「真」的活動,對現代人而言,真有這 麼困難嗎?
(2)假的也能超越真的:以華德福為例子
本文試圖解釋,在幼兒生活中,數位科技所提供的訊息過於扁平,以至於缺乏多重
感官、缺乏本質、缺乏身體動作經驗,這些種種缺乏將對幼兒的發展造戊成損害。 只是,難道我們真的都要事必躬親,每教孩子一件事情,就要將該實物呈現才行? 未必。
以老師欲介紹希臘神殿為例,當然如果能夠讓孩子親自到希臘神殿去參訪,則必定 會有許多與在教室內不同的感受。相較於在教室內看希臘神殿的照片或影片,臨場
感的震憾,是數位科技無可取代的。但是事實上我們其實不可能在介紹世界上所有 的著名古蹟文物時,都大費周章地出國到目的地參訪,這不只經費龐大,也曠日費 時。
然而,我們只有剩下照片與影片而別無選擇了嗎?不!華德福學校為我們提供一個 很好的範例(如圖 1),他們讓孩子在泥塑課時,重建了希臘神殿,讓孩子不謹有
多重感官的享受,更甚者藉由重建的過程中,孩子能體會到建築師設計時的感受、
柱子粗細的比例、物理學上支撐的原理、美觀…,而這些反而是原參訪時沒有的經
驗。我們可以說,雖然泥塑的希臘神殿是假的,是一個再現物,但是比起只是參觀, 當代媒體環境
| 29
或是現在流行的 3D 列印,手作達到像體現認知說的身體的參與,讓孩子們對於希 臘神殿的理解非常深刻。 (3)一些教養的建議
由本文可知,數位科技無法替代真實所帶來的多重感官經驗以及體現認知所強調的 身體動作經驗及環境是認知延伸等功
能。而若想要使用數位科技來讓幼兒約 習,心理學亦指出其成效不彰。甚至,
不只無法讓幼兒獲得應有的刺激,對 幼兒的發展也有害,以下是布朗大學 Mary G. Burke 對影像媒體的擔憂:
1. 過度的刺激視覺,會犧牲掉其他感 官系統。
2. 影像媒體剝奪了孩子與人互動的機
會,讓孩子無法建立自我修正的機制;
圖 1:慈心華德福五年級小朋友的泥塑作品「希臘神殿」
也否定孩子觀言察色的能力。
3. 聲光影音會使孩子覺得刺激,但卻缺乏自主性的控制。 4. 妨礙孩子解決象徵性及想像問題的能力。 5. 妨礙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
身為家長或老師,我們能夠做什麼?關掉電視,與孩子一起遊戲;提供孩子,能夠 發揮創造力的玩具:就是非固定的、單一的玩法。多讓孩子體驗這個世界,用各種 感官去體驗;與孩子互動時,多跟孩子說話;成為孩子的典範:孩子會模仿你的一
切動作、語言(金.約翰.培恩& 麗沙.M.羅絲,民 100;夏莉法.奧本海默, 2012;馬汀 ‧ 羅森 , 麥可 ‧ 羅斯,2014;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五、參考文獻
金.約翰.培恩& 麗沙.M.羅絲(民 100)。簡單父母經:現代父母養育子女必 備經典(潘定凱翻譯)。台北:琉璃光。 保羅 . 布魯姆(民 94)。笛卡爾的 Baby: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顧淑馨譯)。 台北:天下。 30 |
當代媒體環境
夏莉法.奧本海默(2012)。地球上的天堂:全球發展最快的華德福教養方式,給 孩子最優質的童年(徐明佑譯)。新北市:旺旺。原著年 2006。 馬汀 ‧ 羅森 , 麥可 ‧ 羅斯(2014)。華德福的學前教育(謝叔樺譯)。台北:洪葉。 陳紹慶(民 102)。體現認知的心理學觀點及研究取向。中華心理學刊,55,3, 405-416。 黃宣範(民 98)。棲於身的體現認知。載於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 (341-386)。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Frans Carlgren(著)。邁向自由的教育(精裝本)- 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Erziehung zur Freiheit)。台北縣:光佑文化 Sosa, A. V. (2015). Association of the Type of Toy Used During Play Wi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rent-Infant Communication. JAMA pediatrics, 1-6.
當代媒體環境
| 31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講師:Louise deforest
【活在當下】系列講座 ──
界線與愛
翻譯:尤清
記錄:張淑娥
編修整理:李雅玲、林尚頤
【活在當下】系列講座是 Louise 老師於 2019 年給的家長成 長課程,課程內容涵蓋親職教養許多細緻的面向,我們將
之整編為三個主題:關於時間、界線與愛、成為典範,創 刊號已刊登第一篇「關於時間」,本期刊登第二篇「界線與 愛」。
II
Louise 老師來自美國東部,有四個成年子女,擔任幼兒園
教師多年,是華德福幼兒教育專家,多年來致力於北美華 德福幼教老師的培訓並受邀到世界各國授課。現為北美華 德福幼教聯盟 ( WECAN ) 理事以及國際代表。
成人需要的面向是和孩子完全不同的。我們需要為童年時 期的孩子犧牲成人的需求,這樣的犠牲是允許孩子用自己
的節奏,在童年時期經驗每一個成長歷程。我經常看到如 果將孩子的成長推得太快,他們的未來可能沒有紮實的奠 基,無法信任大自然法則,信任生命的發展過程。家長必
須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有覺知的父母,不僅僅是有覺知, 而且必須帶著藝術性,一個能夠成為好父母的藝術性,這 樣,當你跟你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你都能夠在當下!這 部分極其困難!
• 孩子非常的敏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對他們都會 產生影響
在我的孩子年幼時,有一件事對我的幫助很大,那就是在 每天的生活當中,保留一點點小小時光,去創造一個美妙 的時刻或空間。我家裡有 4 個小孩,家裡常一團亂,我不 34 |
是常常在家的媽媽,所以很難將家裡維持得很好, 但是,如果我可以每天讓家裡的某一個空間非常美
麗,那麼我就不會那麼在意其它混亂的地方,我可 以將眼光停留在那個我一直努力維護的地方,眼光
直視美麗的地方,可以帶給我內在的平靜與和諧, 通常我會把餐桌佈置得非常美麗,讓它成為一個家
人團聚互動的空間,這樣美妙的空間不需要很大, 它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但是有細心的佈置,你 也會有完成了一件重要事情的成就感。
現代社會很多孩子有飲食方面的失調,也就是偏食或是固定特別的飲食方式,家長 經常會問:「要怎麼辦呢?」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關照飲食本身以及飲食之前
的每一件事情。在我家,每個人都要能為家人做飯,我的孩子從 5 歲開始,每週有 一天要煮飯給全家人吃,我的孩子大部份是男生,我決定讓他們長大後有能力能照 顧自己。但是,當我先生要煮飯的那一天,我發現孩子吃得比較少,他煮的東西大
家比較不滿意,於是我觀察他煮飯的過程,也察覺了問題所在。事實上他不喜歡煮 飯,所以他煮飯時的心情不好,他一句話都沒有說,但是從廚房傳出來的不是快樂
的聲音,他對於餐桌的佈置毫不在意,他用特定的方式給餐,他把整個鍋子和裡面 的食物帶到餐桌來,當家人唸完謝飯詞並點燃蠟燭之後,他就拿著鍋子直接倒給大 家,就這樣,即使食物很美味,我們也都喪失胃口了。當我跟我先生描述這一件事 情時,他說:「你就是華德福老師,什麼東西都要美美的!」的確,我就是這樣,而 他也逐漸學習更有覺知、更有意識地準備晚餐。
晚餐時間是全家人相聚的時光。這時,孩子會想分享一天發生的事情,我和我先生 也想聊聊天,但我發現子經常在晚餐時間搗亂,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吸引我們的注 意,也可能是在晚餐時間父母會問孩子:「今天發生什麼事?過得如何?跟誰玩?午
餐吃什麼東西?」但是這個時刻,大家通常都已經很「滿」了,當我發現晚餐時刻並不
是非常美妙時,我體認到我需要做一些改變,我們全家都需要做一些改變,而這個 改變也真的產生作用。我們讓孩子先用餐,吃飯時大家坐在一起,而這段時時間不 是夫妻時光,我們全心陪伴孩子但沒有說太多話,通常我們會玩一些遊戲,例如猜 謎之類常玩的遊戲,孩子沒有要把事情記下來,報告給父母聽的壓力,我們給的餐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35
點份量也不會太大,他們不會有要吃很多東西的 壓力。當孩子上床之後,我和我先生才用餐,有 時我們會和兩個比較大的孩子一起吃飯,有時候 也不一定 ( 青少年比較想自己吃 ),常常他們在
吃飯時,我們只是坐在旁邊陪伴他們。諸如此類 的調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份,當家裡有一些你覺 得不適當的狀況發生時,總是要先自問發生什麼 事了?我們必須要觀察整個過程,從事件發生之 前開始觀察,再到事件本身,有的時候還要觀察 到事件之後,接著,再去做一些調整,之後,再 檢視調整後的狀況。
孩子需要穩定的節奏,但有時候,可能需要因應 狀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當孩子小的時候,傍晚
5 點左右總會有一些狀況,那時他們累了、我也 累了,而且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發現那個時間 點特別容易吵架、哭鬧,所以我必須思索要怎樣 解決這個問題。當他們年幼時,做飯時間,我都
讓他們泡在浴缸裡,水是最能夠保持平衡和諧的東西,我們的浴室和廚房隔得很近, 所以我可以聽到他們的聲音,我能跟他們講話還可以做菜。有一段時間這個方法很
ok,當他們再長大一些,他們就協助我準備晚餐,這也跟水有關,他們洗菜、切菜、 做沙拉,我發現他們投入煮菜的過程,讓他們更加喜歡吃飯,我請 3 歲孩子切紅蘿
蔔,當他看到紅蘿蔔在飯裡,他感到非常自豪,而 5 歳的孩子非常樂意分配他做的
沙拉給大家,所以這方法又能用好一陣子。之後,這些方法又都不管用了,我們又 得尋找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
隨著孩子的長大及變化,我們總是不斷尋找新方法來解決新狀況,這也提供了機會
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華德福教育稱為藝術化的教育。教學 藝術化並非從智性方面發展而來,而是從想像力從心產生出來的,我們總是需要不 斷的重新「活化」教育方式,藉由內在鍛鍊和內在力量重新活化教育,活化的方法就 是觀察當下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我要如何改變眼前不可行的狀況? 36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家長的職責在指引和支持孩子,我們必須要教導孩子在世界裡找到自己,但不是經
由理論或解釋,而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讓孩子模仿你,你也值得讓 他模仿,同時,我們也需要發展一種本能能力,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介入,什麼時候 應該後退!
• 立下界線是一種愛的行為
看到「Discipline」這個字,通常大家蹦出來的第一印象是:「遵守規矩、限制、紀 律、堅定、自我控制、管教、嚴格的、冷酷的、適當的、判斷、引導、執行」。
Discipline 的原意是「準則大綱」,但是翻譯成「管教」會讓我們覺得比較嚴格。有多
少人覺得自己是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長?我記得我過去有一段和我母親的有趣對話,
當我 17 歲時,我們兩個坐下來,我一件件說出我認為媽媽沒做好的事情,我跟她當 時是很好的朋友,這段話並不是負面的談話,但是我條列出她沒有成為好媽媽的所
有事情。過了好幾年後,我們又有同樣的對話,這時的差別是,我自己有 2 個孩子了, 我告訴她當她身為媽媽所做的種種美好的事情,在那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當媽媽的 困難。
很多人如果對自己童年成長經驗不開心,特別是父母管教的部份,往往會促使他們
決定做和父母相反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我看到很多的父母都害怕管教他們的子女, 這意謂著他們的孩子常常處於失控的狀態!我從事幼教工作超過 30 年,也深愛孩 子,我常常看到孩子的許多行為讓我無法喜歡他們,當然這不是孩子自己的錯,而 是家長的錯!想想你的成長過程,回想一下父母對你的管教方式,試著用成人的眼 光來回想,而不是用孩子的眼光去回想,試著發現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之下,你成為 了一個怎樣的人?去看看這樣的教養結果是什麼?辨識哪些教養方式對你有哪些好 的影響?哪些對你沒有作用?
首先,我想要扭轉關於教養或管教這個詞,在我們內心去扭轉改變它。在英文裡
「Discipline」是從 disciple( 門徒、學徒 ) 這個字衍生而來的。門徒,是服侍崇高理
想的一群人,這樣的感覺,跟我們所想到的「處罰」或「遵從」非常不同,而是試圖協 助彼此建立正確的關係。如果你用這種方式思考的話,「教養孩子」是試圖讓孩子回
到正確的關係上,也許是回到他與你的正確關係上,或是讓他與周遭的人回到正確 的關係上。我們常常害怕管教或教養孩子,因為我們不想說「NO」,我們害怕不再被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37
他們所愛。你必須習慣一件事,也要體會一件事 情,就是:「在某一段時間,你不會被你的孩子
所愛!」這裡所指的愛是很表層的,事實上他們 只是對你生氣,很少有孩子不愛他的父母。
我跟我小兒子有另一個有趣的經驗,當時我們家 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他們常在放學後來我們家 吃飯,其中好幾位是從我幼兒園長大的孩子。有 一天,一群青少年聚在我家,我聽到他們討論著 一位同學,是一位我非常熟識的女孩,我也認識
她的父母。我聽到一個青少年說那女孩的父母一 點都不愛她,但我知道她的父母是愛她的,所以
我就在旁邊裝忙想要聽這段對話。我聽到那個凡 事都要衝撞反抗我的兒子說:「對啊!沒錯,他
們一點都不愛她,他們讓這個女孩做任何她想要 做的事!」這些話從一個討厭被約束的人嘴裡說 出,其實是蠻令人驚訝的!而當時我兒子還有他
的朋友們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認為這對父母跟
他們的女兒說「NO」是愛的證明!孩子總是在尋求限制或界線,他們知道他們還沒有
足夠的經驗找到生命方向,他們信任父母及師長在四周放適當的界線,引導他們行 走於世界,若沒有這些界線,他們覺得沒有被支持、被保護。
當你看到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常常是因為正在尋求明確的界線,他們會一再地產生 不好的行為,直到找到清晰的界線為止。所以,沒有提供界線給孩子,事實上是不
負責的,孩子會覺得迷失、害怕,會覺得跟周遭的世界沒有正確的關係。立下界線, 不管你的孩子喜不喜歡,立下界線是一種愛的行為,一個沒有界線的孩子,是不快 樂而害怕的孩子。
我兒子結婚時,他太太已有一個 7 歲的女兒,現在我兒子是這女孩及另外兩個孩子 的父親。有一天我跟這位當時 8 歲的小女孩、我兒子、他太太以及他太太的父母一
起吃飯。當我們到餐廳大家都坐定了之後,這位 8 歲的孩子說:「我不要坐這裡,我 38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要坐那裡」,於是大家開始移動,讓她坐到她想坐的地方,大家坐定之後,她又說她 想換位子,大家又移動位置讓女孩坐到她想坐的地方。我心想這個孩子到底是擁有 什麼權力?她擁有太多的權力了!總算大家都坐定了,我們開始點餐,她點了一個
龍蝦,但當她看到龍蝦來了,她說不想吃龍蝦,要吃牛排,所以又點了牛排。服務
生拿了過來,她又說我不要吃牛排,我要吃漢堡!他們又點了漢堡,漢堡來了之後, 她又說我要吃魚!於是他們幫這個 8 歲小孩點了 4 次餐,但她什麼都沒吃,她開始 哭了,哭得很嚴重,必須帶她回家。
這代表什麼?這個 8 歲小孩有權力做所有的決定,而她其實非常害怕,因為沒有一
個成人可以指引她,她也因為沒有辦法找到指引,而爆發許多的情緒,她擁有的權 力太大了!大到足以使她害怕!如果沒有給孩子界線,事實上是讓孩子處於非常容 易受傷的狀態,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小霸王或小暴君。
父母的職責之一是幫助孩子做準備——「準備將來能夠在這世上獨立的生存」。在未 來,沒有人可以讓你點 4 次餐,但你什麼都不吃!也沒有人會一再起身讓你換到想
要的位置!所以,我們並沒有幫這個女孩準備好在真實世界生活,當我們為孩子立 下界線的時候,我們同時提供安全感,也讓孩子知道大人是負責的人,做決定的不 需要是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感覺是被幫助被愛的。但這也代表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 界線在哪裡?對孩子而言,什麼樣的界線才是健康的?對於孩子的語言或行為,我 的界線在那裡?這是父母需要好好討論的。
還沒有孩子之前,我們不會知道界線在那裡?孩子大概兩三歲時,你就會知道需要
有界線。對於兩歲的小小孩,我們不是真的用界線跟他們工作,也不能真正的管教 他們,但是可以重新指引他們!我看到父母常常犯的錯就是「在教養孩子時,解釋的
太多!」大家仔細想想「解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想要用理性的方式向孩子說明我 們做的事情是對的!但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無法明白理智的說明,當我們向孩子解 釋時,事實上是在教他們如何談判、如何辯解,這個部份他們比我們厲害太多了!
比較好的方式是「不用多言」,我們就直接說:「這件事是必要的!」,不需要任何其 它理由或解釋,讓孩子可以跟隨。當我們對一個小孩去解釋行為,他們所得到的訊 息是:「父母對自己做的事情不夠有自信」,事實上,這是在詢求孩子們的贊同,而
不是以自己的經驗知識為依準,而孩子永遠不會贊同你,他們從來不會想要被制止,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39
雖然他們常常是需要被制止的。 我第一年任教時常常毫無頭緒,就像我初次當媽媽時一點方向都沒有,不知怎麼做, 但是有時候就是需要假裝你知道該什麼做。所以有時候當我在教室需要制止孩子時, 我就用很有自信的方式站出來,當我回家之後,我會回顧當天發生的事並也從中學 習,讓我下次可以更有自信一些。這部份,身為老師比家長容易一些,因為老師跟
孩子並沒有太多情緒的拉扯,我愛每個孩子,但我也可以非常客觀的,而且我不擔 心他們愛或不愛我,我也沒有把希望寄放在他們身上,但是身為家長,我們很難有 客觀性,所以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去反思或回溯,尋找正確處理的方式。 • 希望孩子快樂
接著,我想談一下「想要孩子快樂」這個想法,我認為這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想法,
我常在世界各地問家長希望孩子怎麼樣?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回答:「我希望我的孩子 快樂!」我們自己看看大人的世界吧!這個世界總是快樂的嗎?我們快樂的時光其實
是很少的,每個人在生命中會經驗很多的憂傷甚至悲劇,可是當我們看待這些經驗, 我們會發現就是透過這些困難我們才真正成為一個人。那些好的、快樂的時光並沒 有太多學習,快樂是生命的挑戰中可以休息的時刻,但生命總是需要透過艱苦困難
和挑戰的時刻才能形塑我們的性格,並且真正的去建構一個成熟的人。所以,期待 孩子快樂是一個永遠不會成真的願望,我們能夠期待的願望是孩子們能夠堅持而有
耐力,孩子們不會總是想要得到快樂,那是不可能一直存在的,但是他們需要有強 壯的內在面對困難,我希望他們能擁有內在的韌性,不喪失對生命的信念,也不輕 易放棄理想。生命中的每一個挑戰都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力量,而這是要從很小的 時候就開始慢慢累積的。所以我們必須分辨那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我們需 要退後?知道何時要說 NO,而且需要真的說到做到!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對自己工作,先有自我紀律才有指引孩子的能力!孩子活在我 們真實的內在樣貎當中,如果我們嘴巴上對孩子說「NO」,可是在內心對自己徬徨:「我
應該說 NO 嗎?這件事情真的要這樣嗎?」孩子會察覺到的,他們絕對不會讓你逃過, 直到你的內在真正確定為止。剛才我說的 8 歲小孫女就是在尋找界線,但是她從來 沒有找到界線,所以她的行為會愈來愈糟,直到能夠找到界線為止,如果她從來沒 有找到界線的話,她就成為一個暴君,她也會產生一種想法:「這個世界是照著我走 40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的」。 我再提供一個我小兒子的經驗,在他 14、15 歲 的時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感到非常非常疲
憊,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躺個 5 分鐘,但是當我打 開家門,我兒子站在那裡告訴我,他今天晚上要
去參加 party,那天是周間的上課日,我知道要 舉辦 party 的家庭並沒有家長在,我猜也許會有
酒精甚至毒品,於是我說:「你今天晚上不能去 參加。」他開始跟我吵架,他說:「你不相信我嗎?
我需要走入這個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決定,
party 的地點很近,你也認識要去參加的人,沒
有問題的!」。我說:「但明天還是上課日,你不 可以參加。」我兒子說:「我功課都寫完了,該補
的都補好了,我 10 點就會回來。」他很理性的一 條一條跟我談,那時我已經很累了,我心裡想:
「也許我應該答應,也許是給他獨立的時間了, 我也在想,我是不是真的不相信他?」我的內在
有一點自我懷疑,但是嘴巴一直說不行,所以他不再像剛才那麼理性而開始生氣了, 就是一個 15 歲孩子的樣子,他說:「你是全世界最糟的媽!每個人都可以去,只有
你說我不可以去!你就是那種華德福媽媽,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時他真的說了很 多難聽的話,我們就這樣吵了 45 分鐘,那是我們最糟的一次吵架,他甚至說:「我
希望我不要在這個家庭出生!你實在是很荒謬的媽媽!」然後,他很生氣的踹門回到 自己房間,再很用力的甩門。
當時,我實在是非常非常虛脫,最後我坐在廚房的地上開始哭,整個爭辯過程我覺
得非常痛苦而悲慘,我在那裡坐著哭了 10-15 分鐘,後來,我聽到他又下來了,但 這一次,他的腳步聲非常輕盈,他說:「媽,等一下晚餐要吃什麼?」他能夠通過那
個時刻真是個奇蹟,他就看著我說:「你怎麼坐在地上?你怎麼了?」我體會到,當
他找到界線的時候,他得到一種平靜,這跟「要不要去參加 party」並沒有關係,而是, 我的媽媽是否仍非常關心我,她願意為我立下界線,一旦他發現我還是這樣,而且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41
我願意在那裡為他保持界線,他就放鬆了,他的生活就一如往常。這是一個關於「界 線」很強的圖像,我覺得他根本就不想去參加 party,他就是想要看「我媽媽是不是還 在那裡陪我!」
這樣子的界線必須很早就開始,而這些界線也必須有一致性,這是對大多數人來講 比較困難的部份。「吃飯的時候不能玩食物」是我和我先生有共識的幾件事之一,當 孩子開始玩食物的時候他們會得到警告,之後, 我會把他們的餐點收起來,他們就不能再吃了。
他們會說肚子好餓,我的回應就是:「下一次坐 在餐桌時要遵守餐桌的規定!」隔天,他們可能
會再測試一次,甚至開始丟食物,可能那天你 很累想安靜一下,可能你把餐盤拿走內心開始有 罪惡感,想著:「昨天已經沒有讓他們吃了,他
們說他們很餓,或許睡覺前我應該給他們吃些點 心。」
這時我們已經破壞了自己設下的規範,我們必須 對孩子的行為有同樣的回應,孩子不會因為少吃 一餐就餓死,不用擔心!我們需要建立的是:「這 個是我們餐桌的規定!」這非常重要!一旦他們
知道你是來真的,他們馬上就會覺得安全而且會 遵守規定,我非常一致性的教養孩子,他們也知 道在餐桌上玩食物,食物馬上會被收走,而且不
能再吃,所以這個很好的狀況就一直持續了 3 個 月,我心裡想:「哇!做到了!」但是就在這時,
我看到孩子把餐盤裡的豆子拿起來,看著你的眼睛,他們又想要測試,今天的界線 跟 3 個月前是一樣的嗎?他們總是測試、放鬆,再過幾個月會再測試,如果他們發 現界線是一樣的,就會放掉。
我常有牧牛者的圖像,牧牛者常常在農場檢查圍籬,這些圍籬是圈養動物的,通常 會用木椿、鐵絲圍住,牧牛者會踢踢地上的木椿,看看它們是不是堅固?會不會擺 42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動?如果會移動就修理好。這就是孩子在對我們做的事,這也是我兒子給我的經驗, 孩子們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踢我們,用某一種方式踢我們,所以孩子們總是在測試, 他們踢爸爸、媽媽或是老師,看看這些人是不是一直維持住他們的界線?
這就像幼兒園剛開學的前二週,每個孩子都像天使一樣,但是很難一直維持這樣,
通常第三週孩子們就開始測試了,我記得我班上有一個小男孩,他總是不願意清潔、 清理。不論我請他收拾玩具多少次,他就只是拿玩具丟我,終於我跟他說:「如果你 不把這個玩具收好,明天你就不能玩!」他看著我,然後我聽到他對其他孩子說:「明 天,她就不會記得了。」於是,我知道這個孩子需要很清楚的界限,為了他好,我不
能讓他忘記做這些事情該承擔的後果。所以,隔天他決定還是不想要清理玩具,我 又對他說,如果你一樣不收的話,也不能玩另外一個玩具。我大概這樣堅持了一個
禮拜,真的讓他體會到我說到做到,這很重要,因為孩子很快就會學到不相信我們。 家長們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做這件事情的話,我們就不去那裡!」但因為家長自 己還是想去或必須去,所以還是去了,於是,孩子們就學到你說的話不會成真!我
不需要聽你的!因此,我們對於孩子的承諾要非常小心,無論對孩子說的什麼事情, 它都必須是真的!
我曾經帶過一群很具挑戰的幼兒園班級,他們唯一喜歡的事情就是散步。有一天我
們到了樹林裡的一個湖邊,在那個小小的湖畔,有木頭立起來並繫著繩子,孩子們 馬上去拉繩子,這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冒險,當他們拉的時候,我們慢慢看到有東西 冒出來,他們說那是一艘海盜船,當愈拉愈出來時,我們看到是一艘小船,但是我
們沒有辦法把它全部拉上來,孩子們說:「我們沒有辦法把它整個拿出來,那我們可 以怎麼做呢?」當我還來不及真正思索時,我的嘴巴就蹦出一句話說:「我們應該來 打造一艘船!」孩子們大叫:「哇!超高興的!」我知道,因為我已經說了,所以我必 需要做到!否則我會喪失他們的信任。
在我帶著他們回到幼兒園的路上,我想著我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啊!真希望他們會忘 記這件事情!過了幾天,我跟家長們解釋我們在樹林裡找到的東西,家長都說:「對 啊!老師!我們都知道你要建造一艘船!」,家長跟孩子們一樣興奮,有很多家長自
願幫忙,有些人送來木頭,有些人提供場地建造,有個媽媽說每個禮拜有一天可以 來幫忙,這件事木已成舟。我們真的做了,一個禮拜一天,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來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43
做這件事情,每一個孩子都認真的投入,從那一刻開始,這就已經不再是困難的班 級了。重點是,如果你要說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一定要有背後支持的原因,要非
常的警醒,總是保持一致性。只要有一次你忘了讓孩子嚐到事件的後果,接下來就 是喪失孩子對你的信賴以及尊重,那就需要重頭開始,重新開始會來得困難許多。
再回到剛才的 8 歲小孫女,我剛跟他們一起度過聖誕節,現在她已經 12 歲了。有一
天,她跟同一個社區的朋友出去玩,大概一個半小時之後,她回來時臉色有些不一
樣,我問她:「還好嗎?好玩嗎?」她有一點緊張說要上樓休息,於是她上樓進房間。 20 分鐘後,有人來敲門了,這個孩子的房間看得到是誰來敲門。敲門的是一位鄰居, 他說我的孫子跟她的朋友用小刀把他車子輪胎割破,還把車子劃了一道刮痕,我的
孫子就開始哭著說:「我沒有做這件事。」鄰居很生氣,這孩子一直哭說沒有做,我 的兒子叫她自己跟鄰居說,我的孫女跟鄰居說:「不是我做的,是我朋友做的。」孩 子的父母相信也願意支持她,但是鄰居說:「我親眼看到妳做這件事!」孫女說:「我
沒做,是你騙人!」鄰居就很生氣的回家,孫女回到房間一直哭,她的父母上去她說 她沒做,祖父母上去她也說沒有做。
後來我坐在她床旁邊,一開始我們維持一段非常安靜的時間,接著我說:「去破壞財 產是一件事,但如果說謊,就是另外一件事,你現在有機會把事情做對,但要靠你
自己決定。」最後,她承認自己真的做了這一件事,她說:「在我的內心有兩個聲音, 有一個聲音說不要這麼做,另外一個聲音卻說就這麼做!」我跟她說:「每一個人內 在都會有兩個聲音,我們要聽那一個聲音,自己可以做主!有一個是對的聲音,有
一個是錯的聲音,我們需要從中判斷,何者是對的?何者是錯的?」最後,她終於可
以對父母及祖父母承認她做了這件事情,每個人都很生氣,把她關在房間裡不准她 出去。
之後,大家就開始討論要怎麼處理,這是聖誕節的前夕,大家也準備了這個孩子很 喜歡的禮物,祖父母建議我們可以在聖誕節給她禮物,然後再把禮物拿走;她爸爸
說讓她禁足在家三個月;她媽媽說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因為她已經很害怕了。最後, 他們詢問我的意見,我說:「我沒有看到破壞車子和聖誕禮物當中有任何關聯,我也
沒有看到不去上學三個月跟這件事情有什麼關係,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忽略這件事情, 因為這件事情很嚴重,所以我的想法是,讓她自願的去幫鄰居清理他的車子,並且 44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用自己的零用錢支付修車費用。」 於是,我兒子用女孩的零用錢付了修車費用,兩個禮拜後,祖父陪著孫女到鄰居家
裡道歉,這個鄰居還是很生氣,所以要走到鄰居家道歉需要很大的勇氣。祖父幫孩 子向鄰居解釋說:「她願意每個禮拜來幫你洗車打臘。」鄰居答應了,所以我的孫女
每週都到鄰居家洗車打臘,她也藉此認識了車子的主人,並且學到如何好好的洗車 上臘。現在她跟這個鄰居有了友善的關係,她做
了三個月,每一個禮拜都去,三個月過後,鄰居 謝謝她,也邀請她隨時到家裡拜訪。
所以,一個正確的關係建立起來了,這是對「所 犯下來的罪」很適當的「處罰」,而我的孫女從這 個經驗中學習許多,從一開始很困難的狀況,提
升到真正的關係,這也是我們從管教中希望得到 的結果,這樣的方式可以引領一個人成長,並且 建立正確的關係。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45
後疫情時代的社會隔離媒體教養
——碎形化童年
葉怡嘉
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理事長 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
我 本 身 是 一 位 復 健 科 醫 師, 目 前 在 兒 童 早 療 復 健有 15 年的經歷,在這些年的工作中,常遇到
許多複雜而不一定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人智醫學 (Anthroposophical Medicine) 一個來自德國,由 Rudolf Steiner 和其醫師團隊所發展出來的醫療體 系,這是一個比較整體性、全觀性的照顧及治療
方式,我發現它 ( 人智醫學 ) 幫助我在看待很多疾
病或孩童的先天性問題時,能夠做出比較全面性 的引導和判斷,也對我在臨床治療上有很大的幫 助。
今天我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社會隔離跟媒體
教養。」副標題是:「碎形化童年」,這個副標是反 映近年兒童門診的個案狀態,我們描述這些孩子: 「原本應該具有的完整童年樣貌,慢慢有破碎化的 現象…」那麼,什麼是完整的童年樣貌呢?我們從
0-3 歲的發展描述,孩子在 0-1 歲的時候會先發展 直立性,出生後會慢慢可以用上肢撐起身體,開 始學會坐、爬到站立,在動作上是往直立性的方
向發展,這個階段是發展「意志」的部分;到了 1-2 歲,孩子會開始對外界開始產生很大的興趣,他 46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們不一定會用語言,但是他們會用手勢,比如說用手指標示出方向,讓大家知道物 品的方向,他們也會開始展示興趣,就像是感情互動以及社會互動性的發展,我們 說這個階段孩子發展出分享式的能力,能夠展示興趣的部分是很大的重點,因此, 這個階段是發展「情感」的面向。
2-3 歲,孩子進入語言發展的大爆發期,這段間我們會看到孩子開始試著使用很多 不同的詞彙,一直到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可以說:「我要什麼?」、「我是、我不要什
麼?」,這個「我」的發展顯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認知能力,或者我們說是發展「思考」
的部分。在人智醫學中,我們談到成形或者塑形時有一種力量叫「乙太力量」,這個 力量在生命初期是用來塑形、打造各個器官,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這個力量會在 不同發展階段被釋放出來而變成思考的力量,這個力量非常的重要,不管是在生長
或者思考的領域,在身體器官的健康上面,或是內在的意志情感思考的發展,它都 有作用。
因疫情而發生社會隔離之後, 我們發現家庭中開始有焦慮和
憂鬱的情況,特別是功能失調 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家庭,焦慮 或憂鬱症發生的比例就變得特
別高,這中間包含了親子之間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家長或者 照顧者有因此容易產生成癮行
為,這個成癮行為不一定是使
用網路媒體,有可能是其他的物質如:藥物或酒精,當家長或照顧者離開這些成癮 物的時候,很難再維持一定規律的生活方式;另一個趨勢是媒體工具似乎也變成合
理的教養幫手,家長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使用媒體,如同剛剛教育學者所說的,但
是在使用媒體進行教養的時候有個特色—那就是機械性的重複,孩子可以自己一直 按 YouTube 的按鍵,可以一直重複的播放他喜歡的歌曲或喜歡的影片,媒體工具從
來不會累也不會煩,這樣的互動模式就區別並隔離了人類的心,變成媒體溝通模式 進入了兒童的內在。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47
我們剛剛說 0-3 歲的童年發展過程中,孩子是活在圖像性模仿的世界裡,在這個模 仿的世界裡,現今的孩子卻開始模仿媒體的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模式沒有人類的溫
度和多樣性,例如:我們唱一首歌給小孩聽,每次的音韻或是語調都跟上一次有一 些不同,每次的感受和表達絕對不會一模一樣的,就像心跳每一次的收縮,似乎一 直在重複 , 但每次都有些變異性。
人的生命就是有一種特質,每一次的重複都一直有一些小小的變化。 但是媒體的溝通模式,不像乒乓球那樣有回應,我打過去你就打過來回應我,媒體 可以一直不停的重複播放,無論是否有收到回應,當比較年幼的孩子,還沒有發展 出自我意識的時候,很容易無法控制的尋求重複的感官刺激,這也加重了媒體的成
癮習慣,就像現在門診中看到的很多個案,但是其實不一定是在門診才能看到,在 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的生活不停的被很多媒體訊息插入和提醒,例如我們看
一個電視畫面,它的左邊、右邊、上面、下面有不同的跑馬燈,有一些人手機的通
知音是不關閉的,你和他在一起時會不停的被插入打斷,訊息一直不停的進入生活, 這些現象逐漸形成我們周遭生活空間的圖像,生活成為一個碎形化的樣貌,意義和 情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很難產生連結。
這邊提供近期在我們評估門診的案例,這兩個家庭的母親都沒有在外面工作,雖然
他們每天都在家,但他們並不負責孩子的教養工作,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媒體、網 路或是遊戲上。第一個母親她有三個孩子,第二個母親有兩個孩子,到兒童門診評 估時,五個孩子的語言、認知社會情緒和動作發展都是慢的,孩子是因為學校或社 工的通報而來到我們這邊,並不是媽媽自己主動帶來的,學校老師發現問孩子問題 時,孩子不會或是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媽媽對於評估結果卻有認知落差,媽媽
會認為:「孩子會跟我互動啊!我們會有對話啊!」她當場表演跟孩子說:「Are you ready?」然後小孩就回答說:「go」,但是,這其實是模仿網路上的遊戲對話,變成生
活中的一個部分,孩子其實無法不清楚對話之中的意義脈絡,媽媽也沒有辦法發現
孩子是有問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我在門診需要花時間和家長好好的溝通, 讓家長理解孩子需要的是像乒乓球式的互動,然後這些互動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 之中。
48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這就是現況上,我們常發現進入早療評估的孩子其實沒有先天的障礙或困難,但卻 因為這個生活環境造成發展上全面性的問題。 另 一 個 蠻 特 別 的 研 究, 是 2020 年在印度進行的研究,印度去年 大封鎖很長的時間,他們調查了
264 位特殊需求孩童的照顧者, 疫情期間照顧者的心理健康跟壓
力指數,發現隔離期間憂鬱、焦 慮跟壓力的盛行率都攀升了,特 別是憂鬱症很明顯的增加,研究
發現當照顧者無法使用通訊媒體
進行遠距復健工作,沒有其他替代方法連結居家照護時,是增加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照顧者妥善的使用通訊媒體連結,這是正面使用媒體的例子。另外,研究也發現若 允許三歲以下的兒童多看電視媒體,會造成日後發展上的認知與理解下降,由於孩
子沒有辦法在媒體圖像上分辨真實跟虛假,也容易產生睡眠障礙、創傷恐懼的症狀。 所以,媒體使用最重要的問題是「由誰決定要使用」?以及「使用媒體的時候要如何接 收?」這些問題關乎如何接收?如何理解?如何感受?如何形成意義?如何形成下一 步的行動?
最後,我想提供一些社政方面的建議,首先需要能夠辨識出主要照顧者的網路成癮, 因為主要照顧者的成癮狀況,會加重這些被照顧的兒童的成癮狀況,我認為最好能 夠在打疫苗及兒童健康手冊中增加「0-3 歲不得使用媒體教養警語及規範」。
另外我也想提供學校機構一些建議,第一個是媒體使用期間需要有間隔運動,例如
每 30 分鐘護眼動作;再者是增加使用媒體教育時的意識,增加情感的交流回饋之後 再進入下一個課題活動;各教育階段如何面對網路霸凌以及中高年級自我主體意識 發展混淆—混淆媒體自我及真實自我。
• 本文編輯自 2021/12/11 葉怡嘉醫師發表於「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生活環境線上跨域論壇」之逐字 稿內容及投影片資料。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49
3C 與情緒、學習力的關聯 吳靜雯醫師
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特約醫師
吳靜雯診所暨吾鏡自然療癒中心負責人 慈心華德福高中家長
這兩年遭逢新冠疫情,媒體的使用頻率在各行各 業大幅增加。之前大家應該或多或少有聽聞:「華
德福教育對孩童 3C 產品的使用,或是成人在孩童 面前使用 3C 產品,是趨向謹慎的。」很多人可能 覺得這與目前世界趨勢相牴觸!尤其在這個「元宇 宙」都已經上市的關鍵的 2021 年,甚至早在幾年
前就常見路上嬰兒車內嬰孩人手一機!那麼一百 年前史代納提醒我們的:「去意識到科技可能帶來 的危害」這概念,難道不早該被淘汰的嗎?我的孩
子沒有上網、沒看電視、沒打手遊、沒使用社群 媒體,會不會與世隔絕?會不會變成井底之蛙? 會不會被排擠或霸凌?
關於 3C,在醫學界,出乎意料的,一開始醫學界
大多認為這東西是好的、安全的,但後來出現大
逆轉,反面的證據越來越多 ( 以下是數據資訊,雖
說我們不可以盡信數據,但至少在這提出多種平 時大家可能不會接觸到的數據供各位參考 ): 一、
幼兒
( 一 ) 注意力 & 過動、攻擊
Sukhpreet K. Tamana 等人 (2019),對加拿大三千 多名幼兒的研究發現:每天看螢幕 ( 包含遊戲、平 50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板、手機、電視、電腦等 ) 高於 2 小時的
孩子與不到半小時的孩子相比,出現外顯 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攻擊等的機會增
加 5 倍,明顯注意力問題增加 5.9 倍;嚴 重度達到注意力不足 / 過動症 (ADHD) 程 度者增加 7.7 倍。 ( 二 ) 數位癡呆症
1. Sheri Madigan 等人 (2019) 研究發現:2 歲孩子使用數位螢幕的時間愈長,可以
預測他 3 歲時,接受發展篩檢測驗的分數會變差。3 歲孩子使用數位螢幕的時間 愈多,可以預測他 5 歲時,接受發展篩檢測驗的分數會變差。
2. 3 歲以下的幼兒,每天多看 1 小時電視,6 歲時的認知測驗分數,包含閱讀辨 認與理解能力、工作記憶能力等,出現等比例下降 (Zimmerman et al., 2007; Christakis et al., 2004)。
3. 研究發現,類似芝麻街等幼教節目,若給嬰幼兒觀看,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4. 數位螢幕所帶來的感覺過度刺激 (excessive sensory stimulation, ESS),確實危 害了三歲以下幼兒的大腦發展!
5. 美國兒科醫學會禁止 1.5-2 歲以下嬰幼兒接觸數位螢幕。
6. WHO 建議不足 1 歲的嬰兒完全遠離電子螢幕 (2019 年 4 月 )。
7. 在紐西蘭丹尼丁城所進行的世代追蹤研究,追蹤一千名孩子的發現如下: • 孩童電視看越多,可預測無法獲得大學文憑。
• 看電視越多,¼ 兒童呈現有語言障礙,影響閱讀。 ( 三 ) 數位自閉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斥資 3 億美元研究的第一波資料顯示,每天用這類電
子產品超過七小時的 9 至 10 歲兒童,大腦皮層有過早變薄的跡象。大腦皮層是大腦 最外面的皮質,負責處理感官資訊。 ( 四 ) 手寫可以造就智慧大腦
Marieke Longcamp 等人 (2005、2008) 一系列心理學實驗,想了解和傳統學習相比, 數位學習是否有較好的成效?他們設計實驗讓孩童與成人學習特殊文字,一組使用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51
電腦打字學習,另一組使用鉛筆手寫。結果顯示:
• 平均 4 歲 9 個月大的孩童中,鉛筆手寫的學習效果,明顯比電腦打字組好。 • 平均 26 歲的成人中,也得到同樣的結果。
• fMRI 顯示鉛筆手寫組的大腦活化區域較多,包含有關執行功能 、心像、動作觀 察的部位,特別在左側布洛卡區 ( 掌管語言訊息處理與表達 )、雙側頂葉下葉 ( 掌 管語言與感覺訊息處理 )。 二、中學生 :
( 一 ) 憂鬱、自殺想法
1.Hugues Sampasa-Kanyinga 等人 (2015) 針對中學生研究發現,每天使用 2 小時
以上社群媒體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 的學生,明顯有負面情緒與高度心理 壓力及自殺想法。
2.Yvonne Kelly 等人 (2018) 針對 10,004 位 14 歲青少年研究發現: • 社群媒體和憂鬱有關,特別是青少女。
• 和周間每天使用 1-3 小時的青少年相比,使用 3-5 小時的青少年,其憂鬱分數增 加 21%。
• 超過 5 小時者,憂鬱分數:男生增加 35%,女生增加 50%。 ( 二 ) 手機關機,大腦才會開機
Louis-Philippe Beland 等人 (2015) 針對英國 4 個城市高中生手機禁令實施前後,比 較學校成績的變化後發現:
• 成 績 表 現 不 好 的 學 生, 在 手 機 使 用 禁 令 實 施 後, 成 績 進 步 幅 度 最 大, 達 到 14%。
• 成績最好的學生們,在禁令前後,成績維持穩定。
• 研究發現,數位螢幕對大學生的課堂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 三 ) 思考力退步
Howard Gardner & Katie Davis 在《破解 APP 世代: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
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2015) 一書 指出,美國大型創造力與思考力調查中,對比 20 年前的美國青少年,現在的「APP 世代」在思考能力的各面向,並未隨著數位網路 52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科技而提升,卻呈現階梯式退步。其
中,下降最多的是精密性思考,這是指 闡述想法、周密而深刻的思考、創新動 機等。
三、成人 :
( 一 ) 臉書 V.S. 健康
1. 刻意安排使用或不使用臉書的實驗
性研究證實:使用臉書導致情緒惡化,生活品質下降。
2. Holly B. Shakya 等人 (2017) 針對五千多人追蹤研究發現,臉友數目越多、按讚 次數越多、更新動態次數越多,其自我感受的精神健康狀態越差。
3. Why ?新醫學專有名詞?害怕錯過症候群 (Fear of Missing Out, 簡稱 FOMO):
害怕沒跟上社群媒體上的最新動態,不斷追蹤其他使用者在做什麼、有哪些貼 文,擔心錯過任何訊息。研究發現,FOMO 程度越高,越可能有問題性的社交
媒體使用,及較低的生活滿意度。雪莉 . 特克教授對 FOMO 的看法:知道太多 別人的生活 > 跟別人比較 > 感到焦慮 > 認為別人比自己過得好 > 自我懷疑。
4. Morten Tromholt(2016) 透過臉書徵求 1,095 位使用者,平均 34 歲,86%女性,
平均擁有 350 個臉友,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在臉書上。他將所有使用者隨機分成 兩組,實驗組禁用臉書一週,對照組照平常方式使用臉書。實驗前後皆進行線上
問卷調查,包含生活滿意度、情緒、臉書使用型態 ( 臉書使用強度、臉書嫉妒程 度、主動或被動使用臉書 ),結果發現:
• 禁用臉書組: 中度及重度的臉書使用者:明顯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較多正向 情緒;對輕度的則沒有差別。
• 臉書嫉妒症候群達中度到重度者,因禁用臉書感到對生活更滿意。 • 被動的使用臉書者,更能從禁用臉書中獲得更好的生活滿意度。 • 被動的臉書使用和負面情緒與想法有關。
以上是國外統計數據,不代表使用臉書者皆如此,純粹提供給各位作為覺察自身的 內容。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53
( 二 ) 數位分心的危害
Adrian F. Ward 等人 (2017) 研究,讓手機關靜音,放在 3 種不同的地方:隔壁房間、 包包、桌上,進行一系列「工作記憶」與「流體智力測驗」,結果發現手機放在桌上的
測驗成績最差,研究團隊認為,即使手機使用者專注在眼前的事情,智慧型手機也 可能消耗可用的認知能力,影響認知功能,而高度依賴手機者,其認知損耗的風險 更高。
( 三 ) 網路成癮
遊戲障礙症 (Gaming disorder,亦即所謂的網路遊戲成癮 ) 已經成為正式的醫學診
斷 (ICD-11 6C51),代表網路會造成明確的強迫性、耐受性、戒斷性,如菸酒、毒品 一樣是種成癮物質,並且已有許多網路戒斷後發生青少年暴力、破壞物品或自傷的 真實案例!
( 四 ) 心理動力
跟接觸毒品一樣,有成癮傾向的人,背後都有心理動力機轉,在我們拿掉 3C 或網 路的前和後,也必須深入探究,找出其原因,才有可能成功戒除。如同魯道夫史代
納之意「我們要更有意識地看待科技,同時也更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成癮原因常包括: 缺乏自尊、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佳、生活無聊無理想、人際衝突、 課業或工作挫折、原生家庭教我們的慣有「放鬆」方式、原生家庭慣有連結親情的方 式,例如:追劇時有重溫童年時與家人一同看電視的正向感受等。 ( 五 ) 心理諮商
專業的助人工作者,使用「動機式晤談法、認知行為治療、短期焦點解決」這幾個方
式做介入,是目前認為對 「網路遊戲成癮、網路成癮、害怕錯過症候群、臉書忌妒 症候群等」較有效的處遇方式。
網路也滿足了現實生活所不易獲得的心理期待:滿足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 擬名聲,特別是其在現實生活所不易獲得的;其他可能的心理因素還包括:敵意、
焦慮、恐慌、社交畏懼、社會性焦慮、擔心跟不上同儕流行腳步、憂鬱等情緒狀態。 而給孩子 3C 做教養工具,也常是因為:省事、沒有幫手顧小孩、不知道怎麼教養 小孩、想與孩子成為朋友、或者,過份擔心孩子的競爭力。上述種種原因,我們是 54 |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需要找到方法去面對和解決的!以 3C 產品做為替代物或轉移物,等於把眼前該解 決的問題放著,逃到虛擬世界中,這將造成可怕的後果!
疫情時代下,更多的工作需要 3C。我每次看著手機,孩子來跟我講話時,我總是無
意識地虛應他們,等回過神才發現自己雖然跟他們在同一個空間,但卻根本沒有互 動到,錯失了親情交流的機會。看著手機的我們,往往心思被掏空、或被一些時事
八卦帶著走,反而跟周遭最重要的人切斷聯繫,讓我想到希臘神話中梅杜莎的故事, 盯著螢幕的我,還真像是個看到蛇女雙眼的「沒有靈魂的石頭人」啊!面對無可避免
的螢幕工作,在孩子還在 14 歲前,我們必須清楚區分成人螢幕工作的獨立空間,以 及親子踏實相處的時間,以免雙重損失!你與 3C 的關係,也代表著你與自己的關 係!這關係是否該調整了呢?
人智學的教養觀點
| 55
親職教養專欄
在遊戲中,玩出家庭的音樂文化 宋偉榤
外社國小校長
家庭是影響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最重要的場域,家 庭裡的成人 - 尤其是父母,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
重要的貴人,我們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及 家庭氛圍,深遠地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營造
良好的家庭文化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而聽覺 的教育,往往是家庭文化中經常被忽略,但是卻 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人智學的觀念中,聽覺是五官當中唯一的高階 感官,而聲音只在抽象的時間中流過,看不見也 摸不著,聽過了往往就留在身心之中,所以保護
孩子敏感纖細的耳朵和慎選音樂與環境格外重要, 以下謹就我和內人陳淑婷在家中陪伴兩位女兒的 經驗,分享我們形塑家庭音樂文化的歷程。
在幼兒到國小低年級階段,媽媽幾乎每天都不會 忘記重覆的任務,就是陪孩子玩音唱樂,例如:
1. 唸唸謠、體驗節奏長短的變化,亦可隨機加入 速度變化或肢體動作:( 一 ) 三輪車跑得快:
唸熟之後可視情況加入變化,例如逐漸加速, 正當愈唸愈快時可突然改變速度唸成「三 - 輪 -
車 -- 跑 - 得 - 慢 --」,通常孩子會因此而興奮, 行有餘力亦可加入肢體動作,以增添樂趣。 58 |
親職教養專欄
( 二 ) 城門城門雞蛋糕:一開始可
先用 2 或 4 拍子的律動唸,孩子熟 悉之後可改變部分節奏,以附點方 式用長加短的節奏唸,熟練之後則 可以反向操作用短加長的節奏唸, 然後可以加快速度、鼓勵孩子自行 變化等,媽媽的角色由主導者,變
換為跟隨者,孩子則由原本的被動 轉為主動,如此逐次增加變化,讓
孩子一方面可享受熟悉掌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每次增加或改變一點點的漸進
變化中,輕鬆玩出更多的節奏變化。( 三 ) 叫孩子起床時,以肚臍位置為始,隨
著媽媽的手逐漸上移位置,玩唱音階與音程的遊戲:由 DO 開始,從肚臍經過胸、 喉、口、鼻唱到 Sol( 可以來回上下行移動變化 ),等到漸次累進唱到高音 Do 時 正好摸到頭頂。孩子在身體的音階 ( 級進 ) 與二度以上音程 ( 跳進 ) 的遊戲中, 很容易就能熟悉各個音高的位置,同時在富變化的音樂歡樂遊戲中逐漸甦醒。這 個遊戲孩子很喜歡,因此我們每天都會變化不同的玩法。最初可以從簡單的音階 開始,再擴展成歌曲旋律,後續還可以加上速度與力度等變化。
2. 唱喜愛或想唱的歌,同樣的歌曲也可以加入各種變化:例如用木笛吹奏或用鋼琴 彈奏旋律、打拍子或拍節奏、或讓孩子隨著音樂自由舞動,唱兒歌時可以順隨旋 律音高隨機加入速度、拍子、力度的變化 例如:「火車快飛」這類孩子熟悉或喜
歡的歌曲,孩子也經常在一次又一次逐漸快飛或逐次減慢飛的速度變化,以及開 得愈近音量愈大;愈遠愈小的力度變化中玩得很開心。
3. 朗讀「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 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朗朗上口,不同的字數自然形成聲音的
律動,再依孩子的狀況適度加入節奏或拍子、速度等變化,可以玩出多樣變化的
聲音遊戲。幼兒只要先體驗聲韻即可,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視情況加入天文、地 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虛實應對的想像、改寫與各種不同形式的創意發 揮。常玩這一類的遊戲,孩子自然會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並能享受音樂。
我們不特別「教」孩子音樂,只根據他們的喜好和狀況陪他們「玩」,孩子們很喜歡, 甚至很期待,而且逐漸在自然而然中對音樂的各種變化,產生多樣、靈敏而精確 的感受。
親職教養專欄
| 59
「生命覺」帶給心靈和諧、韻律並帶來生命感,因為 韻律創造生命內在器官的和諧,若想培養韻律感,
可以藉由音樂來幫助。還記得小女兒幼時最喜歡的 遊戲是:當我們哼唱起她熟悉的「藍色多瑙河」時, 宋敏榛 10 歲時畫的舒曼兒時情景
她和我們一邊隨樂曲的主旋律擺動,一邊將她的小
腳放在大人的腳上,用肢體帶著她,隨著音樂感受
圓舞曲的三拍式律動,後來發現她彈琴時演奏三拍子的樂曲比一般學生容易進入狀
況,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發現難以掌握三拍律動感的學生為數不少,許多孩子對 於二或四拍的掌握一般都沒問題,但是遇到三拍時卻常出現困難而不自知,所以當
發現學生難以真正融入三拍式樂曲的內在律動,內人常會試著帶他們舞動肢體,隨 著簡單的圓舞曲擺動,神奇的是原本難以掌握三拍律動感的學生,在經過肢體的律
動之後,真的就能彈出三拍的感受了,在一次次重覆的體驗中,他們慢慢地進入狀 況,逐步建立起三拍的律動感,真確掌握住樂曲的內在韻律。
在家裡我們經常會玩一種遊戲:大人彈琴 ( 若無樂器就改用歌唱的方式 ),孩子們自 由唱歌或跳舞的遊戲,因為幾乎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只要孩子們要求,我們就彈
唱符合他們需求的樂曲,孩子們在其中悠遊恣舞、或唱或跳;一會兒是美麗的舞者; 一會兒成為海中浪花,時而是低低爬行的小動物;時而化身為輕盈飛翔的蝶鳥。偶 爾他們還會把具備高低不同音色變化的鋼琴當成大玩具,自己坐在鋼琴椅上去玩各
種遊戲:例如彈低音代表充滿暮氣的老人或神秘的氣氛;彈高音象徵活潑可愛的小 孩或開心的感受,偶爾還會加上自 己的聲音和其他不同音色的樂器。 大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肢體律動與音樂的聯結,已成為孩子們習以為常的事,我 們還會經常做不同的嘗試:例如用畫面呈現音樂感受,因為媽媽時常要彈鋼琴,必 須不斷重複練彈相同的樂曲,媽媽怕孩子們覺得無聊,同時也好奇他們對於重覆的
音樂會產生的感受,再加上他們都喜愛畫畫,所以突發奇想,讓孩子們為媽媽彈奏 的音樂畫畫,沒想到他們對媽媽提出的這個合作提議很開心,於是他們認真的與媽 媽「合作」,一張張奇妙的作品就這樣在媽媽指間流瀉的音樂時間中出現了,我們不 但從孩子的畫中看到他們對音樂的領悟與觀察,甚至還可以聽到他們憑著聽覺聯結 或想像,為樂曲編織的許多故事。( 如附圖 ) 60 |
親職教養專欄
在華德福學校,小學一年級開始會學習木笛、三年級開始會 學習小提琴,這些都是對孩子成長發展非常有幫助的課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樂 器,除了學校的表演活動外,藉由特別的家庭聚會或節日, 安排孩子們演出或由孩子自行規畫表演節目,不但可成為孩
子們展現自我的舞台,也提供家人或朋友以樂會友的氛圍和 美好的相處方式。
施泰納 (Rudolf Steiner,1867~1926) 在詮釋自由人」的理念時
宋 敏 榛 13 歲 時 畫 的 舒 曼 兒時情景
曾經指出:「一個只追求智力的成長過程,沒有被音樂、詩歌激盪過、蘊含過的心靈, 將成為一個沒有想像力的人,史代納稱之為「不自由」的人。一個「不自由」的人,很
難看清楚自己生命中的標的,經常依賴他人設定,或任由外在因素條件而自我設限。」 ( 林麗真,2002,如附註 ) 對於現在正處於高中階段的兩位女兒,我並不期待她們有
亮眼的學業成績,或是將來進入大學排名優異的學校,看見她們在和諧、溫暖和充 滿關愛的環境中健康的長大,對於世界仍充滿好奇和學習的熱情,並能勇敢嘗試與 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相較於在升學壓力下成長的我來說,相信她們的心靈一定更 自由。
最後謹以目前高三的大女兒的一段感想作為本文的結尾:「自小學習音樂、受到音樂
的薰陶,在耳濡目染當中,音樂已和生活融為一體。音樂提高了我對聲音的敏銳度, 能強烈感受到聲音的共鳴,雨聲、風聲、海浪聲……,世界的聲音都成為樂音,讓
我自動遠離嘈雜混亂之音,也讓我會自動遠離混亂之地。從小唱歌,使我一直喜愛 音樂,並能夠清楚記憶所聽到的聲音和旋律,這對我學習語言發音很有幫助。我覺 得我可以明確的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氛圍,並常常覺得能明白和理解小寶寶甚至小
動物的感受。母親帶我們用音樂聯結繪畫、舞蹈、文學、戲劇,讓我對事物常有豐 富的感受和想像力,我覺得許多人生的道理,都是從音樂中學習到的,也常在音樂 中體會不同人生境遇。」
• 附註:林麗真 (2002)。從華德福教育開一扇窗 探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培育的新面向。 新竹市。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親職教養專欄
| 61
牙齒健康與兒童發展 講師:許文婷醫師
師慈心華德福高中特約醫師、陽大附醫及門諾醫院齒顎矯正科兼、任主治醫 師、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 (TAMHCP) 常務理事。 紀錄 / 整理:陳育青
我們來談談談孩子的發展和「牙齒」的關係。不知 道大家曾經觀察過孩子的牙齒嗎?我們首先來看 看牙齒的解剖構造:牙齒白色的部分,我們稱它 為「牙冠」,就像是「皇冠」一樣在我們的口腔中; 從縱切面看,除了牙床上外露白色的部分之外,
在齒槽骨、牙床骨中有「牙根」—它就像是大樹的樹 根,要紮實穩固地生長在身體裡面。大臼齒因為
是比較大的牙齒,需要 3 個牙根來幫忙站穩。牙 根中有很多牙髓神經和血管,好從身體供給養分。
大家猜猜看,牙齒是什麼時候開始在身體裡形成 的呢?是在懷孕孕期「第六週」的時候,也就是媽
媽剛知道自己懷孕不久後,寶寶的牙齒就開始生 長了!準備要形成牙齒的細胞開始感受到召喚, 開始聚集!一開始像是帽子的形狀,接著變化為
鐘形。慢慢地,要成為牙冠的部份慢慢地鈣化, 珐瑯質開始一層一層地堆疊,最後,才形成牙齒 根部。
從 X 光片觀察,除了孩子嘴巴張開看得到的部分,
在牙床骨下有許多一顆一顆像是種子的「牙胚」, 這些種子已經在身體裡面好長一段時間了,一直 62 |
親職教養專欄
到大約在寶寶出生 6 個月的時候開始萌發。它們安安靜靜地在我們身體的泥土裡面, 等到春天到了,開始慢慢地冒出來。大部分的孩子在出生 6 個月後開始長牙,這個
現象帶來的訊息是「寶寶的腸胃、消化系統已經慢慢地成熟,可以開始攝取地球上的
食物」。因此除了媽媽的母乳之外,可以開始加入一些副食品。通常 6 到 9 個月長牙 都是正常的。大約一歲的時候,寶寶的門牙差不多長齊了,可以開始吃更多樣不同
的食物。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孩子在長牙了,是不是要幫他補充鈣質、吃些鈣粉?」 其實牙齒牙胚在媽媽懷孕 6 週時就開始發育了,所以母親孕期的營養就是為了孩子 牙齒未來的發育做準備;而孩子 6 歲前的營養,是為了將來的恆牙發育作準備。所
以當我們看到孩子長牙,想要增加補充營養給牙齒,其實養分是進到身體中提供給 仍在形成的牙胚,並不會直接進入已經長出來的牙齒。
到了孩子兩歲時,乳牙基本上已經都長出來了。乳牙一共有 20 顆,如果我們從口腔 中間將它分為四個象限,每象限有兩顆門牙、一顆犬齒、兩顆乳臼齒。到了 3 到 6 歲間,口腔裡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恆牙已經在下面蓄勢待發了!乳牙和
乳牙間,開始會有一些縫隙產生,這是為將來恆牙的萌發做準備,因為恆牙的尺寸 會比乳牙大得多。如果乳牙階段的牙床就比較擁擠、齒縫比較小,那就需要讓孩子 做一些咀嚼鍛鍊,幫助他的牙弓發育得更寬,避免恆牙萌發時產生空間不夠或排列 不整齊的問題。到了 6 歲,恆牙慢慢的往上面冒,恆牙的牙苞慢慢的吸收乳牙的牙
根,乳牙的牙根會越來越短。比較早熟的孩子,會發現牙齒開始鬆動,這時孩子就 準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換牙」。
換牙時,第一顆會長出的牙齒是哪一顆呢?在健康的狀態下,孩子會先長出第一大
臼齒。這顆牙齒特別的是,它的上方原本沒有乳牙,這是一顆新的牙齒!當孩子六、 親職教養專欄
| 63
七歲時,第一大臼齒就從後方悄悄地冒出來了。由於它的上方沒有乳牙,孩子不大 會抱怨不舒服,也不容易發現這顆安靜生長的牙。它常常也因為疏忽,成為蛀牙率 最高的牙齒。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每天刷完牙之後,家長需要再幫他檢查一下,
因為孩子的手還不是那麼靈巧,常常清潔不到在最後面的牙齒,需要家長幫忙仔細 清潔。
接下來,大家比較容易注意到的是下顎的前牙,它也是比較早換的牙齒,大約一至
二年級 7 歲的時候。到了 8 歲左右,除了下排兩顆門牙,上排門牙也開始換新牙了。 大部分九歲孩子的第一大臼齒和前門牙都已經長大定位了,這時口腔的牙齒好像又
進入一個休眠安靜的狀態,換牙在三至五年級時會稍微休 息一下,等待小臼齒、犬齒的萌發。
11 歲的孩子,乳牙大約都脫落了。到 12 歲時,每個象限 的 6 顆恆牙都已經完全長好,幾乎到定位。到了進入國中 跨越 12 歲時,會有一顆牙齒從我們口腔最後面長出來,
它是第二大臼齒,我們稱為「12 歲牙」,象徵孩子也準備好
跨入下一個學習階段。接下來就是 18 到 25 歲長出的第三 大臼齒長出,它又稱為「智齒」。此時恆牙的所有齒列都發 育完成,你已經完全成人了!
接著我們來觀察看看,恆牙和乳牙有什麼不一樣?乳牙較
小、恆牙較大? - 乳牙較白、恆牙較透明?如果我們觀察 不同家庭,不同性別,甚至是不同種族的孩子的乳牙,我
們會發現,乳牙看起來都很相似;但是如果家中有兩三個孩子,我們會發現即使是
來自同樣的父母和生長環境,恆牙的形狀、大小、顏色、排列都非常不一樣;甚至 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牙齒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人的牙齒長得一模
一樣,每個人的牙齒帶著自己的個體性。乳牙帶著父母給予的遺傳特質,當孩子換
牙進入新的階段後,他慢慢擺脫掉舊的遺傳特質,長出自己的牙齒,於是我們也要 重新認識他更內在深層的部分。
人類和動物換牙的階段也有很大的不同:動物出生後很快就更換乳牙長出新的永久 64 |
親職教養專欄
齒,可是人類從出生 6 個月到 7 歲都在換牙,到了 12 歲,所有的牙齒才會更換完畢。 也就是說,動物進入這個世界,被要求很快地發育完成並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可是
人類牙齒的發展很特別,它需要很長很長的準備和發展的時間,準備所需要的能力, 找到自己立足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清楚地知道「我是誰」。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人類門牙到大臼齒的齒列順序中,有獨一無二的小臼齒。很
多動物都有特化 (specialization) 的牙齒,例如嚙齒類 ( 兔子、老鼠 ) 的門牙特別發達, 貓科動物 ( 獅子、老虎 ) 的犬齒特別發達,草食動物 ( 牛、馬 ) 的臼齒特別發達,動
物的牙齒代表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可是人類的小臼齒—它位於門牙到大臼齒間的 過渡階段,它的發展是很平均的。這也代表人是一種沒有特別專長的生物,沒有特 化出特別厲害的功能;但另一方面來說,也表示我們自身仍蘊藏著各方面的潛能。
當我們看一棵樹歷史,我們可以從樹橫切面的年輪會看到春夏秋冬的軌跡,細胞在
不同季節會形成寬窄不一的年輪。有趣的是,牙齒也有類似年輪的生長線,因此我 們可以由牙齒的發育缺陷推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這個困難 就像生命軌跡可以在牙齒上觀察到。今天我帶來的小禮物,是幾位小兒科醫師著作 的《兒童健康指南》一書,新版附贈的小冊子,能讓家長記錄孩子發育成長過程中經 歷的事件、狀況、換牙的順序等等,這些資訊對醫師和教師很有幫助,可以看到孩 子的生命史,也可以更認識這個孩子。
接下來我們談談牙齒和生命發展里程碑的關聯。一歲孩子的發展里程碑是「站立」, 兩歲是「說話」—學著用語言和世界溝通,三歲是第一個叛逆期,開始說「我要」,也
特別會說「我不要」的時期。三歲是孩子的自我剛剛開始要獨立的時候,也是乳牙齒
列發育完成的時候,乳牙的最後一顆臼齒在這時完全長出來了。如果從孩童畫來看 孩子的發展階段,兩歲一開始畫著圓圈,像被包覆在宇宙中,沒有焦點;但到三歲
以後,孩子不但可以畫出象徵整個世界的圓,也可以在圓中穩定的畫出代表自己的 一個點—表示孩子的「我」已經慢慢出現了。
下一個階段大約是 6、7 歲的時候,孩子發現牙齒開始搖了,進入換牙的階段。請大
家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怎麼換牙的,大家還有印象嗎?會害怕嗎?興奮嗎?是 用線綁著牙齒和門把,然後蹦一聲關門來拔牙?無論如何,在換牙之後,我們會帶
著克服內在恐懼的喜悅!很多人會問,孩子的牙齒搖了好一陣子,是不是該帶去給 親職教養專欄
| 65
牙醫拔掉?雖然我是牙醫師,但我很鼓勵讓孩子自己面對、經歷換牙的過程。換牙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有什麼意外的危險性,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自己換牙, 不太需要醫療的介入。這個自然換牙的過程,對特別是膽子比較小的孩子,會有很 大的幫助!這些孩子從對未來未知的恐懼,經歷牙齒自然掉落的歷程,會讓他們知
道面對這個世界不需要有太多的擔心害怕,而感覺到「我是有能力能夠自己慢慢往前 走」的,這個「我可以」、「我做得到」會讓孩子內在產生面對未來生命的勇氣!至於要
在眾人圍繞鼓勵下促成這件事,還是一個人安靜地經驗,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特質, 找到合適的協助方式。
大部分孩子在 6、7 歲的換牙先長出來的是第一大臼齒,但在我們這個世代,觀察到 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先換的反而是前門牙。孩子是否準備好上小學和恆牙萌發有什麼
關聯呢?在華德福學校,施泰納博士建議在入學前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其中包括 口腔的檢查,看看孩子牙齒發育的狀況,為什麼有沒有長出恆牙對上小學來說這麼
重要?我們是否觀察到當孩子換牙時,他的情緒、行為、睡眠有不同的地方?孩子 情緒是否好像比較不穩定,行為上有點退化、比較害怕、敏感?或是突然有無窮的 精力,想要挑戰很多界線?這個階段,孩子有更多的想像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
想要長大又想待在爸媽老師的呵護中。這些看似退化的樣態,是為了要往前成長而 稍微後退的助跑姿態,我們要更有耐心的去包容這段不穩定的時期。
7 歲之前我們擁有的是爸媽給我們的物質身體,當孩子把舊的乳牙推擠掉,就表示
打造身體器官的生命力,有一部分的工作任務已經完成了,於是這個力量可以被釋
放出來,轉化為孩子「學習」抽象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入學評估中,長出恆牙象徵孩 子已經準備好進入抽象學習階段,我們可以想像,當水結成冰塊凝固時,會有熱量 釋放出來,就像我們當我們把物質身體 / 牙齒打造完成時,有一些看不見的力量就 會釋放出來,提供孩子學習之用。
如果孩子先長出的恆牙是第一大臼齒也就是「6 歲牙」,我們可以試想大臼齒最發達
的草食動物「牛」給我們的感覺:牠們總是在很夢幻的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很有意志 力的動物,牠們有四個胃,總是不斷的反芻,不斷的咀嚼工作和消化,所以孩子長 出第一大臼齒時,也意味著消化系統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
66 |
親職教養專欄
但如果孩子先長出來的是門 牙,我們可以試想門牙比較發 達的齧齒類動物像是兔子或老 鼠,這些動物的特點是非常敏 感,外界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做 出反應。門牙在身體三元系統 中接近「神經感官系統」也就是 頭部的發展,所以當孩子先長 出門牙時,表示孩子的神經感 官系統比較活躍。而上顎正中
門牙代表我們站在這個世界的姿態,如果孩子非常堅定而無所畏懼,他的門牙會呈 現又大又直的樣子。
8 歲左右,側門牙也開始生長。在動物界中,側門牙發達的動物是大象,牠雖然體 型大卻很對外在環境敏感,內在有很多活動在進行,所以生長側門牙時帶來的力量
是對環境的感受,人與環境的關係,孩子的心魂會更穩固,和外在世界有更多的交 流和好的界線。
進入 9 歲,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我們說如同跨越了「魯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這個故事是來自羅馬共和國時期,凱薩大帝知道一旦過了魯比孔河,
他就沒有退路、要勇往直前了!孩子 9 歲之前,感覺自己和世界和媽媽是一體的,9 歲之後開始感受到分離、孤獨,好像說出的事情不會被了解,甚至會懷疑自己不是
媽媽親生的小孩。這也是犬齒、第一小臼齒開始萌發的階段,虎牙介於面對世界的 門牙和小臼齒之間的轉折點,就像孩子在跨越「魯比孔河」一般,跨出夢幻的童年去
面對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我們可以觀察到,在這之後,孩子會顯得更堅定, 更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第一小臼齒代表的意涵是「我可以」以及「穩定的中心」;第二小臼齒代表的是「你」和
環境,也代表我能夠放下自己並具有社會性的覺察能力。當孩子到四年級、五年級 左右,他們在社交上也進入比較平恆和諧的關係,能與其他人互助合作。
親職教養專欄
| 67
12 歲,在牙弓的最後方安安靜靜地長出第二大 臼齒。孩子開始準備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慢慢
成熟,情感更加豐沛、也更不穩定,進入開始尋 求平衡的階段,同時,孩子也發展出更強大的意 志力。此時在華德福學校會安排很多需要體力的
活動,孩子開始爬大山、騎單車、環島等旅程來 鍛鍊意志力,孩子也會願意和事物產生更深層的
連結,更深入的理解事情的發生歷程,以及發展 出能接受和給予愛的能力。
從門牙開始到第二大臼齒,我們在地球上需要的
品質和力量,已經藉由 24 顆牙齒的穩固發展完
成。最後一顆牙是第三大臼齒,要等到十八到二十五歲左右長出,這也是我們另一
個跨越「邁向成人」,有些人會有長出智齒的困難,可能是長出一半或是角度斜斜的。 智齒代表的是願意犧牲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體世界而奉獻的力量,也是帶領我們走 向未來的力量。
接著我想談關於牙齒照顧及咬合不正,這常常也是很多家長關心詢問的問題。 • 學習刷牙
乳牙和恆牙的結構有什麼不同呢?乳牙的珐瑯質較薄、牙髓腔較大,而恆牙會隨著 年紀增長而不斷向內堆積象牙質,牙髓腔變得細小。孩子的乳牙若蛀了,因為珐瑯 質薄,蛀的速度會很快深入到牙髓腔而需要根管治療,所以乳牙需要更仔細的照顧!
從寶寶長出乳牙,就要開始用紗布巾清潔,讓他習慣口腔裡有指頭或小牙刷來潔牙 而不會排斥。當寶寶開始會模仿大人的動作時,就給他一個禮物—一把屬於寶寶的
牙刷,讓他看著、模仿你刷牙。等他刷完了,再換你幫他仔細地刷,甚至讓寶寶也 幫你刷。利用孩子天生模仿的天性、與父母間自然親密的互動來練習刷牙。 • 蛀牙處置
牙齒表面蛀牙之後,代表外在的細菌蔓延到牙神經裡,造成神經系統的發炎,因為
牙髓腔非常細小,因此神經一旦發炎,就會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也是牙痛特別劇烈 68 |
親職教養專欄
難以忍受的原因。治療蛀牙是把受細菌感染的部分移除,一些深入到牙神經的齲齒, 就需要做根管治療,將感染清除乾淨後,再用填充物填補。乳牙因為牙壁較薄,會
建議加上一個牙套保護起來,好像幫牙齒戴安全帽一樣,避免繼續蛀牙及崩裂。很 多家長會問,乳牙反正將來會換牙,蛀牙不理會有關係嗎?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鈣化
不全的恆牙,就是因為乳牙蛀牙沒有處理,細菌感染而影響了未來恆牙牙胚的發育。 也有長輩會說牙齒蛀掉了就拔掉吧,但要注意乳牙其實有很重要的角色—維持恆牙 未來發展的空間基礎。恆牙會依循著乳牙的道路萌發,如果乳牙提早拔掉了,會造 成日後空間不足及齒列不整的問題,所以乳牙是需要好好照顧的。 • 吸吮手指
在學齡期,要慢慢建立孩子健康的口腔習慣。孩子在口腔期喜歡吸吮大拇指或物品, 這是正常的發育過程;但過了口腔期,孩子還是繼續吸吮戒不掉奶嘴等的話,大人
就要留意孩子的感官發展—例如孩子是否較沒有安全感,將感官固著在味覺或觸覺 上?或許他需要更多的運動來發展自體動覺、平衡覺;並給予他更多的擁抱按摩來
滿足觸覺的需求,慢慢的把孩子的世界打開,探索更多不同的感官面向,因為長期 不健康的吸吮習慣會影響口腔的健康發展。 • 習慣性用口呼吸
因為鼻子過敏導致無法用鼻子呼吸,是這個時代孩子常見的狀況。我們來看看鼻呼
吸與口呼吸的不同?用鼻子呼吸時,空氣會經過鼻腔的加溫進入呼吸道;若鼻子塞 住,用嘴巴呼吸,空氣直接進入嘴巴,無法過濾,孩子嘴唇會乾、口腔易有氣味。
當用嘴巴呼吸時,舌頭的位置下降,會造成下顎骨往後縮以及呼吸道狹窄。看起來 只是小小的呼吸習慣,但所牽連的發展其實很深,不僅是影響牙齒的發育,孩子臉
型也會變得比較狹長、整個身體姿態也會駝背前傾,還會因為睡覺時無法好好呼吸, 容易帶著黑眼圈。長期使用口呼吸的孩子,牙弓的形狀會比較尖窄,未來恆牙的發 展會空間不夠,也會影響齒排的整齊,健康的牙弓應該是前後左右都有足夠的空間
發展。如果孩子 7 歲換牙後,臉型變窄、牙弓變得窄縮,雖然在後期我們可以用齒 列矯正的方式協助,但這對孩子來說是滿辛苦的工作。即使我們以矯正工具協助牙
齒排列,但如果孩子的呼吸習慣沒有改變,這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鼻子過敏的 狀況還是需要做治療處理,讓呼吸保持暢通。
親職教養專欄
| 69
• 充分咀嚼
要怎麼樣讓孩子的整個顏面健康的發展呢?需要讓他好好咀嚼食物、好好說話,有 機會多利用口腔周圍的肌肉。因為骨骼的發展是由肌肉帶動,如果肌肉長期沒有帶
動、活化,骨骼就沒有帶動生長的驅動力。所以當孩子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就讓他 自己進食、可以咀嚼大塊食物時,就不要把食物處理的太細小,啃蘋果、啃芭樂時
就讓他用牙齒盡力地大口咬。咀嚼同樣也會影響到說話,當孩子不太會使用口腔肌 肉時,同時也比較難學會發音、構音,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 雙排牙
很多家長對出現「雙排牙」感到擔心,進而憂心該不該把乳牙拔掉、讓恆牙長出來? 其實不用緊張,這是正常的。當恆牙慢慢萌發時,就會推擠乳牙,乳牙的牙根被吸
收,再經由舌頭在吃飯、吞嚥和說話時不斷的推擠,舌頭就會給恆牙力量,讓它到 達平衡、健康的位置,我們要耐心等待,只有很少數的情況下,恆牙的牙根離得太 遠,乳牙沒有機會自己脫落,才可能會需要牙醫師的幫忙。 • 牙縫
恆牙剛長出來時,牙齒之間會有縫隙或是歪歪倒倒,有的家長也很擔心的問需要矯 正嗎?何時牙縫會關起來、排列整齊?大多當側門牙長出來之後,會把恆牙推近一
點,當犬齒長出來,這個力量又會把牙縫縮小。不過門牙如果有錯咬的情形,會需 要早期矯正儘早調整,不只為了美觀,而是為了牙齒健康。 • 氟的使用
牙齒的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平衡,牙齒的發育需要氟、鈣、矽、鎂等元素。在實證
醫學上,牙齒的珐瑯質在形成的過程中若有較多的氟元素,較能抵抗細菌所產生的 酸。但是氟的影響並不只在牙齒上,對全身系統也有影響,它帶來的是比較固化、
硬化的力量,所以我們在使用上會比較小心。有些孩子沒有大人可以好好幫忙照顧 牙齒,甚至才兩三歲,牙剛長出來就全部蛀光,或是珐瑯質脆弱特別容易蛀牙,這 樣的狀況就會建議需要局部塗氟來保護。 • 溝隙封填
有的孩子第一大臼齒長出來時,表面有較多較深的溝,細到牙刷無法清潔。溝隙封 70 |
親職教養專欄
填是把牙齒先清潔乾淨,用流動性很好的樹脂流到溝縫將其填平,這對牙齒是沒有 傷害的,並會減少牙縫的深度蛀牙。 • 磨牙
孩子睡覺時磨牙的狀況,就像是在睡眠時仍不斷地咀嚼,我們可以回顧看看白天的
生活是否有什麼孩子無法完全消化的東西?不一定是食物,可能是情緒壓力或過度 的感官刺激。當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消化能力弱,導致晚上睡著還要繼續咀嚼繼續消 化。我們能協助的方法是找出壓力源、減少環境的刺激、保持單純規律的作息、了 解如何幫助孩子放鬆入眠。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由人智學理論來看由牙齒發展所呈現出的不同「面相」。人智醫
學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方的神經感官系統、中間的韻律節奏系統、下半 部的新陳代謝系統,分別代表思考、情感和意志三個面向。頭部也可以分為上中下
三部分。下顎骨比較後縮的人,新陳代謝系統「意志力」的部分相對來說較「思考」弱。
相反的,下巴比較往前突的人,神經感官系統「思考」部分比較弱、「意志力」比較強, 從人智學的觀點而言,我們這輩子物質身體的形成,和前幾世的生命狀態有關,例
如:我這一世是一個下巴比較前傾的樣貌,象徵著我過去世可能意志力較強、思考 較弱,但是這不代表我這輩子就會一直這樣無法改變,這只是從前世帶來的傾向, 覺察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去平衡,在做事的時候學習考慮周全。所以在觀 察孩子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的顱相、咬合以及三元系統是否有需要關照平衡的 部分?透過人智學,齒顎矯正能夠幫忙的,不只是牙齒的狀態,也包括如何協助孩 子這一世心魂層面的平衡發展。
親職教養專欄
| 71
3C OUT 的家庭時光 周珮琳
慈心微風班 少元媽媽
因為工作的因素 ( 本身任職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臨床心理師 ),我能接觸大量來自不同成長環境的 孩子。這幾年來,以 3C 產品餵養長大的孩子,比 例逐漸攀升。常見到家長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在
給予孩子 3C 的期間可以不需特別關照孩子,而獲 得喘息,又或者得以處理家務或公事,因此不得
不選擇妥協。家長共通的困擾在於:沒辦法將 3C 產品抽離生活,不給他就不能安靜坐著吃飯、不
給他就吵鬧等等。少數孩子,因 3C 使用時間過長, 缺少真實環境互動的經驗,更是出現了發展遲緩 的現象。
檢視一下對於 3C 產品的態度:可以試想一下,大 人在生活中,完全不接觸 3C 產品的可能性有多
高?在人手一支手機或工作需求下,生活中確實 無法完全避免 3C 的使用。面對新世代,3C 也是
必備的工具。因此我們在孩子面前的態度,絕對
不是強烈的禁止或者將 3C 產品塑造成可怕的東 西,而是引導孩子,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學
會正確使用的方式。對學齡前的孩子,在 3C 產品 成為孩子必要使用的東西前,還有一段時間。這 段時間,孩子在觀察中逐漸堆疊出生活的樣貌。
72 |
親職教養專欄
若你在吃飯時間低頭看手機,對孩子而言,手機就是比食物重要的東西;若你在陪
孩子的時間開電視,對孩子而言,看電視就是比玩遊戲更有趣的活動。我們的孩子, 都是小小科學家,在觀察中模仿、學習並且嘗試,逐漸堆疊出內在的基模,並塑造 出外顯的行為。因此,大人可以做的,就是示範且真實的去過我們期望的生活。
對所有的學齡前兒童來說,3C 產品在一開始都不會是孩子渴望的。即使你放在桌面 上,多數的孩子,都不會吵著要玩。3C 產品成為孩子渴望的原因,是孩子與 3C 產
品互動過程,產生自然的「酬賞」而增強到了孩子 3C 產品的使用經驗。因此,環境 的安排,絕對是可以順利擺脫 3C 產品的關鍵點。
在生活環境中擺放為孩子篩選過的物件與玩具,並且陪著孩子一起操作、一起玩。 觀察孩子今天的興趣在哪,並且加入他的活動。避免過多的提問、指導,單純的描 述他做的事情,加入並跟隨他的步驟,享受這短暫美好的遊戲時光。
除了各種玩具,家庭中也有許多孩子可以參與的家庭事務。參與家庭事務除了可練 習必備生活技巧外,也是培養感情的好時光。孩子可以在拖地時間跟你比賽擦地速
度、沖洗陽台時擔任射水高手、用餐時間輪流擔任擺盤服務生、晾衣服時負責將衣 架上夾滿襪子。
此外,共同營造生活環境,像是一起進行園藝活動、照顧魚缸或寵物等,也是重要 的家庭活動。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若大人能以開放、有趣的態度邀請孩子一起,就 會成為親密的生活時光。
特快列車上,很難欣賞到窗外的風景。緊湊的步調是很難讓人可以去享受生活的韻
味的,適度減去不必要的社交活動,並盡可能放慢生活步調,就有機會觀察到更多 生活的樣貌。
親職教養專欄
| 73
在選擇之間的母親 柳珉羽
慈心小樹苗班 微曼媽媽
我也曾困在「如何不使用 3C 育兒」的這個巨大議題
裡面。各個場合的開與不開和與眾人之間的過招, 我的內心戲差不多也快寫成一部天龍八部了。
我和先生計畫生育三胎,當老大一歲多我們就開 始備孕。一歲多的小孩自主性是非常高的,在全
親餵及每晚夜奶又低後援的情況下,孕體不適的 我別無選擇,只能開電視挑選相對適合 0-2 歲的幼
兒卡通讓我的高需求女兒看,好讓我離開去水槽 乾嘔降低一點噁心感然後再休息一下。
當時的我和自己說,等過完前三個月我就不要再 開電視了,我想好好陪孩子。幸好孕中期之後身
體狀況就好許多,我挺著肚子牽著女兒走遍所有 大溪南區的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的每個入口有什 麼特色、生態綠洲的每條小路、到冬山火車站玩
怎麼停車最方便、南方澳的觀景區哪邊有洗手台… 還有很多地方,都是又牽又揹的去玩了。疫情期
間,到爺爺的農舍裡挖土種種子、幫忙拔雜草 ( 還
拔到爺爺種的菜 ),也買了個充氣游泳池三個小孩 玩了一整個暑假的水,看到了夏天的景象而不是 沉重的 lockdown。孩子們這樣生活,童言童語的 聊天,而聊天的內容是真實生活的經驗,相信這 74 |
親職教養專欄
樣踏實的童年會讓長大後的你們帶來力量吧! 當生活裡沒有 3C 的時候,時間感就出來了。規律的作息能夠累積家人的默契也能
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放鬆。每日的放學時間,在車上聽著孩子唱著新 學會的手指謠,分享一天當中的情緒,等待開飯前,三個姊妹玩著最愛的角色扮演 遊戲,吵吵鬧鬧但總是屬於我們家的聲音。老三很可愛,因為她掙不贏姊姊就會「先
哭制人」,觀察幾次後,發現根本就是假哭!旁邊伴隨著是姊姊們的無言,老大和老
二的情感也是很糾結,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競爭的敵人,當我們有意識地降低 3C 的依賴,心和眼就有餘裕看看生活中的美好,當美好的感受累積足夠之後,反饋至 家庭生活中就擁有了良善的循環,最終得利的也是我們的孩子們。
睡前輕擁孩子,用自己的嗓音唸一段故事給孩子們聽。讓孩子的童年回憶裡有段深 刻記憶,是每晚媽媽哼歌、唸故事、陪睡的溫暖。
我和先生想提供給孩子的生活環境是滿足餘裕的,這部分指的是「心靈」。 生命之流
裡,能夠全然擁有孩子的,也就是這一段短短的歲月。喜孩子的喜、痛孩子的痛, 再細微的感受,我都願意一同體會,然後靜靜地陪著。毋須多言,當孩子感受到需 要我時,回頭就能看到一旁佇立的我。我想我最終依然無法確切提供「如何不使用
3C 育兒」的方法,但我能夠分享的是,我是如何的從心出發讓孩子感受我的陪伴。 在母職這條路上,傾聽自己的心,然後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執行自己的想望,能夠支 持自己的最大力量,還是心中相信的那片美好。
親職教養專欄
| 75
我的第六把黃金鑰匙
——等待
許培瑄
外社白雲班 高守媽媽
生命的奇妙在 40 歲那年送給我一個禮物,原本在
育兒路途上已經漸漸開始感受到輕盈的美好,出 門不再需要育兒背包、在家可以有兩位機靈小幫 手使喚、母親角色漸漸可以由勞力付出,轉換為
優雅的三人朋友行,而且在陪伴兩位大孩子的成 長餘暇,我還可以安排自己的成長規劃。
這個 40 歲才來的禮物,回頭想想跟隨他而來的任 務,也許就是讓我們開始認識華德福的教育,認
識人智學的美好;這個禮物是我們的第三個孩子, 76 |
親職教養專欄
今年五歲了,五年來陪著他成長,也重新再次體會了不同方式的育兒路。 原本走在體制內的教育工作已經 10 年有餘,過往我是老師,以幼兒發展理論中「能
力發展觀點」來看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3 歲的粗動作能力、4 歲的社交能力、5 歲 的語言能力發展……,這樣陪伴孩子成長的教育工作與自我育兒的過程,我似乎一 路都在關注孩子的能力是否落在正常發展區間,如果稍稍落後,以老師的眼光,我 們也必須搭起鷹架刺激孩子的學習,讓孩子的能力能跟上發展的腳步。現在回頭想 想,這樣的幼兒能力指標,放在孩子個別的物質身發展來說,似乎少了些甚麼,除
了孩子個別的物質身發展,乙太力量內在生命力在幼兒時期也慢慢在成長,我們要 用甚麼樣的角度來看見孩子的乙太力量,貼近孩子的本質,支持他們呢 ? 後來從人
智學發展裡,我又機會重新學習看待孩子的觀點,陪伴老三成長過程,我有機會學 習用不同的角度 ( 人智學 ) 來看待孩子的生命本質,學習當一位溫暖的支持者和陪伴 者。
陪伴三個不同年齡的孩子成長 (5 歲、12 歲、14 歲 ),老大老二從小在體制內,老三 在外社幼兒園;兩種不同學習體制、三個不同學習階段,國中、國小、幼兒園,因
著孩子不同年齡的需求,要適時支持著他們,我必需化身為三個個別的態度來面對, 這的確讓我時常苦惱;有時太幼稚有時又太嚴苛,有時難免被大孩子質疑,媽媽為
什麼總是不理解我。( 天知道媽媽內心常常需要在幾分鐘內,變換應對的年齡,尤其 是 2021 年疫情停課期間,媽媽自己沒有錯亂真的要偷笑了 )。在學習了人智學的兒
童發展後,理解了孩子生命發展 7 年的歷程,我漸漸學習到退後一步觀察孩子現階 段的生命歷程,細膩的觀看孩子正處於甚麼樣的狀態,也懂得學習放下對媽媽角色
的自我要求,不再覺得媽媽需要站得比孩子的前面,甚至去引領他們。而這其中最 重要的心態改變是,我學會「等待」,而且要穩定自己的內心去「等待」。
記得老二在停課後的這學期,剛好邁入了新的學習階段—升上國中 7 年級,12 歲的 她,停課期間的生活每天樂於其中,因為是國小畢業生,課程早就在五月底結束,
六月初緊接著線上畢業典禮,完全沒有經歷上網課的可怕。而她終於擁有最多的自
由時間,她每天忙著做手作、繪畫、想遊戲跟弟弟玩、改造衣服、看不完的書……, 看著這個年紀的生命,努力的摸索自己的興趣,做每件事情都是喜悅的,我都笑她 是疫情最大的受惠戶。而隨著開學後進入了有壓力的國中生涯,一來她的自由時間 親職教養專欄
| 77
少了,二來新環境和新的學習內容,讓她開學後面對了許多新挑戰。觀察她的反應, 因為緊張食慾降低,三餐食量變少,疫情下增胖的體重又回到原點了;對新的環境
和社交關係還在適應,新課業也是挑戰,她還在為找不到學習的步調而緊張。看著 她上國中的緊繃,我也提醒自己不能是讓她緊張的壓力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這個適應期慢慢走過。
而媽媽能做的能安排的是,給她她需要的留白自由時間,不上第 8 節,讓她緊繃的 心,回來有時間呼吸,並且給她時間等待她上軌道,不急著看到成果。
而這段的等待期間,媽媽自己外在看似無所作為,內在的態度是要穩定,並且時常 問自己我看見孩子的需要了嗎?這是等待時的正向態度和行動,因為孩子的需要, 如果是被大人放在心上的,她感受到這股溫暖,才能穩定住學習的心去適應面對新 的一切。終於走過這段適應國中生活,老二大概花了 3 個月的時間,她慢慢開始在 生活札記裡書寫下自己的心情小語和老師的對話,也會去想有趣的塗鴉並畫在生活
札記裡,老師發現了她愛畫畫的特質,也找她幫助教室布置和繪畫校內競選活動的
海報,這些小小的溫暖開始在她的內在堆疊,讓她逐漸在國中校園生活裡找到自己
適應的步調,課業上也從一開始的不知如何下手,到開始找到怎麼做學習筆記 ( 加
上自己繪畫美編 ) 幫助自己學習上軌道,這個等待的過程,讓孩子有時間蘊育內在 的力量找到自己的適應方式,足夠她在學習道路上面對挑戰。
談到老三、五歲男孩的身上,媽媽則是用阿 Q 的心態去等待他的成長,在去年這一
年的幼兒園生活裡,他一直有午睡尿溼的問題,和老師討論了許多的方法,老師也 擔心冬天氣候寒冷,容易尿溼受寒,願意協助老三用尿布,也讓媽媽和洗衣機烘衣 機鬆了一口氣。而今年冬天,五歲的他不再使用尿布,改提早喚醒他去上廁所,偶
而還是有失誤的時候,但媽媽已經改變心態看待,尿溼事件是要讓孩子和媽媽學習 甚麼呢?
撇除看待孩子生理成熟的時間點不同,我看到的是孩子他需要練習更多的生活處理
能力,每一次的尿溼,需要沖洗、搓揉自己的衣褲、並打包自己的濕衣褲和睡袋, 一開始老師會教導他,現在他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媽媽等待他從處理好自己的濕
衣褲經驗中,學到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這個過程他內在開始感受到,我有力量可 78 |
親職教養專欄
以用雙手把衣物擰乾、我可 以把尿濕的衣物處理好,我 不再因為尿溼感到困窘,因 為我有信心可以面對尿溼的
狀況,等待他學習的這個冬 天,我總是鼓勵他,今天的
濕衣服包得很好喔,今天的 褲子洗得很乾淨沒有味道呢 !
雖然是阿 Q 的等待心態,但 有時候急著解決孩子發生的
問題,而問題無限巡迴的重 複發生時,我選擇用等待的 心態去看待這個事件要給我
們的考驗是甚麼,也許經過了考驗,孩子內在也成長了,問題也不再困擾了我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我很幸運有兩種不同教育體制的體驗,有人說華德福是很慢、 沒效率的教育,但是我感受到的是華德福教育,願意靜心等待孩子的成長,願意等 待孩子內在蘊育出自己的力量,從而勇敢而有自信地踏出學習的步伐,而身為父母 的我們也要學習當個願意等待、願意包容孩子的慢、穩住自己看見孩子的需要的那 股力量。
親職教養專欄
| 79
華德福教育
送給我的禮物 謝岷樺
沐光班芥瑀媽媽 / 白雲班芷銨媽媽
蠟燭光.蠟燭光.帶來光和溫暖 分享你的光和溫暖給. 我. 們.
冬天的晚餐,我們點亮燭光,邀請燭光天使與我們一同晚餐, 孩子們盛好飯菜一起唱著謝飯歌。 感謝大地和太陽 帶來光芒和那溫暖 滋養植物和那動物 培育愛心的孩子 讚美祢 感謝太陽感謝大地賜給我們好吃的食物 謝謝大家請慢用 小朋友請開動 開動
幸福歌聲的薰陶下,開啟我們每天餐桌上的交流時光,姊妹倆 述說著今天學校的趣事。歌聲是最具靈性及療癒的力量,爸媽
在家中的享受,就是聽到姊妹倆在自由遊戲中盡情地歌唱,欣 賞著他們專注投入的小劇場。
某一天的晚餐時光,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爸爸趕緊起身扶著 搖晃的吊燈,我則摟著他們唱著寧靜之歌。風平浪靜時,姊姊 突然說「小牛在地底下伸懶腰,剛好在翻身啦!」真的美妙的圖
像!我因此而感動及滋養著,謝謝這份從幼兒園帶回家的禮物。 從姊姊兩歲半,妹妹還在爬行時,我們加入了華德福親子共學, 80 |
親職教養專欄
每周一次的共學時光,慢慢感受、慢
慢經驗,發現原來師訓所教的人智學概 念到真正實踐華德福教育,是一條非常 漫長的路,漫長的原因是身為父母的我 們,可能受原生家庭教育文化影響,加
上現在大環境強烈的二元性衝擊,實踐 華德福教育的同時,我們自己要做很多 的修正及調整。
這條路上,如果沒有持續地學習,從不 同角度去認識人智學、認識華德福教
育。我們很容易就會被親朋好友的問候,關心著孩子世俗的能力和智力的開展,而 反過來省思,我們走在這條體制外邁向自由的華德福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一條對的 路嗎?
去年初,我開始參與星語共學主辦李靜宜老師靈性科學入門的讀書會,從浩瀚的宇 宙、廣大的紀元中重新認識人、人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什麼是業力、人死
亡後靈魂去了哪裡等。這一本史代納著作人智學基礎書籍、一本買了自己看不懂放
了五年的書,透過靜宜老師的轉化詮釋及自身故事分享下,整本書活耀了起來,就
像每個月的心靈雞湯一樣,每次下課都充滿了一股力量滋養著。從宇宙世界之廣大, 回看我之渺小,當我回望自己的家庭時,過去看似衝擊的生活瑣事,發現自己有著 不同的視野及力量,回應給我的孩子及家庭。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靈性科學的 宇宙法則,都跟我們的教養及育兒方式有緊密的關聯性。
去年桃園華德福發展協會主辦的鄭克昌老師 0~7 兒童發展及兒童觀察課程,如同師
訓人智學理論的縮小版概念,從胚胎學、植物觀察、三元四體、四種氣質、行星的 力量、五把黃金鑰匙、生命的七個歷程等。了解孩子生命的本質,在不同年齡階段
開展,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及協助。理論讓我深深的了解並再度認同華德 福教育開展的基礎及脈絡。但回到生活中,確實有一些挑戰,挑戰的不是孩子,而
是自己。時常發現自己複製上一代給我的教養方式,直覺性的轉貼給我的孩子,所 以我需要非常有意識的去調整及回應孩子,把所學得華德福教育實踐於生活。我甚 親職教養專欄
| 81
至覺得我比孩子還需要這五把黃金鑰匙:
睡眠、飲食、節奏、運動、關愛照顧,帶 給我及家庭一份溫暖滿足及安全感,我們 簡化了我們的生活,讓生活回歸到我們生 命本質所需要的滋養。
跟著孩子一起認識華德福教育,其實是一
件非常幸福的事!在教養孩子前,重新認
識自己、重新認識世界,華德福的教育原則與體制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不帶任
何目的性、二元性,去評分、評判我們的孩子;我們透過認識生命的本質來觀察孩子, 給予他支持及陪伴。在這條華德福教育的路上,我們家長是非常需要持續學習、持
續滋養、持續洗禮,讓知識內化,透過意志力去執行實踐,讓生命更有意識的開展, 讓我們及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82 |
親職教養專欄
陳慧文
白雲班玥芳 / 微風班玥明媽媽
這一夜好冷、這一夜好美 點點星光、點點燭光
外社幼兒園 冬至慶團圓 我們在大樹旁、草地上
圍著圈、牽著手、哼著歌 黑夜寒風之中
溫暖 在手心之間 流動! 生活三十多年來,我對冬至的印象,並不深刻。”吃湯圓長一歲”,就是我和冬至的 連結!外社幼兒園這兩周以來一系列的冬至慶典活動,包含燭光花園走螺旋、偶劇
表演、圍爐、百家米祝福、搓彩色湯圓等活動。彩色湯圓是使用天然素材,包括枸
杞、薑黃、芋頭、火龍果、芝麻…等等食材,萃取汁液或粉末來為純糯米湯圓上色、 玩色彩。節慶—跟著孩子用最原始的感官,感受春、夏、秋、冬的變化,而每個季
節都有它的意涵,冬至,是一整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接著迎向春天, 萬物甦醒,也象徵著我們從最黑暗的時刻,走向光明!
第一次覺得原來冬至這麼美、美的像首詩! 24 節氣 可以這樣過,這一夜充滿感謝、
感動,也在快速變動的生活節奏中,試著放慢步調,跟著孩子的步伐,感受天、地、 人與萬事萬物,彼此共生共榮 !
回想當初進入外社幼兒園前,再三評估猶豫不決,畢竟每天需要車程 30-40 分鐘,
一來一回接送,一天就耗掉 2-3 小時,耳邊出現許多勸退的聲音。但初次來到外社 親職教養專欄
| 83
拜訪,我們就被四周的自然風光環境,以 及幼兒園的建築,深深吸引,決心為孩子
試試看!非常幸運!非營利幼兒園,需要 抽籤,兩名孩子 ( 雙胞胎 ) 也都中籤!從小 班到中班,這一年半來,縱然路途不算近, 還是非常開心當初的選擇!
記得,2020 年夏末,全校 90 位新生一起報到,前兩週,此起彼落的哭聲,交錯著, 難分難捨的節奏!全校總動員,除了班級老師,園長、護理老師也加入支援,或牽 或抱,陪著和父母依依不捨的孩子,漫步校園、澆花玩沙,分散注意力,安撫因為 分離而哭鬧的孩子,中午進班陪睡也是園長的日常!這一幕幕溫柔的陪伴,在我腦
海留下深刻的圖像,第一次和孩子分離的家長,其實也是緊張煎熬,但看著老師們 的用心,這一顆媽媽心也漸漸安定,把孩子交給學校後,迅速的…華麗轉身!孩子 們的適應能力,其實也超乎家長預期! 藍天、白雲、陽光、綠樹、微風 在沙坑、在草皮、在樹上 孩子們在安全的界線下,
悠遊自在的做自己、探索大地 ! 每天,上學前,從孩子們的臉龐,能看出高度期待!
每天,放學後,孩子們在車上、吱吱喳喳,你一言我一語,談論今天各自在班上,
和老師同學發生那些好玩的事情!濕水彩、烘焙、蜜蠟與手工,每週重複而規律的 活動安排,沒有學美語、沒有學注音,沒有課業壓得小小身軀喘不過氣。老師們有 更多心力,去觀察引導與澆灌,這一顆顆正在萌芽的小小種子!
雙胞胎姊姊玥芳,最近放學前,會穿上雨鞋,跟著老師一起在廁所,洗洗刷刷。老 師的稱讚,讓玥芳回家後,每天都期待著洗澡後的浴室刷洗時間!雙胞胎妹妹玥明
也是回家後,就跟著媽媽在廚房當小幫手,來回穿梭,切菜煮菜,從做家事的過程, 孩子們綻放自信的微笑!
84 |
親職教養專欄
每年一度的慶生會,更是孩子們的盼望,姊妹倆三個月前就開始倒數,每晚睡前都
會不停詢問,還剩下幾天!因為這一天,他們會穿上彩虹衣,踏上彩虹橋,在全班 的祝福中,感受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日會,接受大家的擁抱與祝福。令我讚嘆的還 有老師送給孩子的生日禮物,都是老師每天利用僅存不多的時間,親手一針一線編
織縫製的娃娃、球或是織帶,孩子們回家後小心翼翼的珍藏。而生日會上每個儀式
都有其意義,讓孩子深深體會,自己的誕生,是個美好的存在!不管多少年後,看 到這份禮物,都能自動接上,老師這份暖暖的心意!
慶生完當天晚上,妹妹玥明,就跟我說:「媽媽我好想再過一次生日,怎麼辦?在外 社幼兒園,只剩明年一次生日了,我不想要畢業!」是呀!身為媽媽,我也希望我的 孩子,永遠感受到這份被愛圍繞的單純美好!
「讓童年單純的回歸童年」,這句話是在淑純老師講座中,聽到的。的確,值得省思! 當初雙胞胎出生時,妹妹體重不到兩千克,住在嬰兒病房,吸允吞嚥都有困難,有
好幾天都要用鼻胃管餵食,安排照腦波,看看是否正常,當時做父母唯一的心願- 孩子能夠平安健康。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是否都忘了這份初衷,而開始擔憂孩子是 否輸在起跑點,未來失去競爭力!
童年,僅有一次,需要我們用愛與溫暖去滋養孩子們的童年。與此同時,回首來時
路,因愛而生的我們,在人生旅途上,走著…看著…聽著…想著…品嚐著…各式各 樣的酸甜苦辣,體驗著各式各樣的人生風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們其實都是因愛 而來,我們何嘗不是夜空中,那顆無與倫比的星星! 2021.12.21 冬至
這一夜好冷、這一夜好美 點點星光、點點燭光
在黑夜下 更閃爍動人的 是園方與老師們
那份溫暖而堅定陪伴孩子 守護孩子的真摯心意! 而我們何其有幸 身在其中!
親職教養專欄
| 85
和幼兒園的緣分 沐光班張田媽媽 第一次遇見外社幼兒園是去參加許文婷醫師的家庭護理講座, 一到幼兒園就非常喜歡幼兒園的環境,沒有過多的人工遊憩器
材,有的是幾棵大樹和一大片草地,及地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 的石頭;讓提早到幼兒園準備聽講座的我,享受了一場美好的 早餐~
離開前,看到校門口掛著一條長長的招生訊息布條,當下馬上 拍照,回到家後對於這樣的訊息一直在腦袋裡面盤旋,便開始 想要如何能夠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也陸續打了幾通電
話到幼兒園做詳細的詢問,過程中和學校老師的請教以及問詢 都讓我覺得十分溫暖,也感受到學校的師長對於小朋友家長的
期待,有很熱切及開心的回覆,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們深切知道, 這樣的幼兒園環境是適合小朋友的!
感受著雙方陌生,但是卻又有著共同想望的熟悉感,就這樣把 一切準備好,等待著如同長輩說的:孩子們有自己的生命,會
相遇出適合他的緣分。因此要我不要擔心抽籤的事情,公布抽 籤結果的時候,很開心也覺得神奇,因為在尚未抽籤時,孩子
就已經開心的和公園裡的大姐姐,分享著他的學校名稱,做媽 媽的覺得心裡面很奇妙,因為當時根本連抽籤登記都還沒進行, 但結果卻如孩子和孩子分享的一樣,彷彿他早已知道結果一般。 和孩子共舞的微妙距離
家中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感受著媽媽對於生命階段目標的不同
重量分配,雖然中間有回去上班,但基本上孩子都是在家裡, 86 |
親職教養專欄
有著家人的陪伴而成長,因著
這樣的氛圍和孩子自身的天性 使 然, 他 和 媽 媽 的 連 結 特 別 深, 就 算 是 三 歲 時 一 起 去 共
學,看著別的小朋友在距離媽 媽一段距離的情況下,能夠自 由的投入遊戲中,和其他孩子 互動。但是我的孩子總是喜歡 圍繞在我的身邊,和我一起工
作,這樣的情形曾經讓我覺得困擾,甚至覺得自己牽絆著孩子向外學習的眼光,也 一直想要一個環境,去試試看是否能夠在有一定的距離下,讓孩子能夠茁壯出他自 己的力量。因此決定到幼兒園,加入了我安心的透過陪伴力量,和等待看到孩子,
願意自主地走進新的場域,在幼兒園能夠規律的跟著幼兒園的生活作息,而慢慢地
有了和在家庭中不一樣的學習,漸漸有看到孩子自由自在地,將目光擺在周遭的大
自然,而不只是依附著媽媽,讓我覺得讓小朋友到幼兒園學習的決定很幸運,也是
現階段很需要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除了在家中的生活模式之外,還有了在學 校的團體生活,以及不同規範的學習和朋友的互動,讓他成長不少,也漸漸的有更
多機會去嘗試界線,形塑自己和朋友和老師和家人的不同連結,去慢慢長出的自己。 長出自己的過程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和媽媽相連,到成長到一定的程度,能夠清楚知道自己和媽媽是
分開的。這實在是蠻需要挑戰的過程,畢竟要在意識上和具體的。有這這樣的分離, 對於一個新生命來說,是需要非常大的學習,並且需要許多的準備。而我們在幼兒 園裡隨著老師和同學們的陪伴,慢慢地在經歷這樣的過程,雖然目標以及前進的速
度看似起起伏伏,很讓人覺得挫折,但總還是在選定的方向上,懷抱著無比光明的 希望。儘管前進的速度緩慢,但是方向是明確的,更需要大人的耐心,去穩穩地穩
住自己,陪伴孩子經歷這一切的過程,並且相信著有一天,孩子能夠為自己開出美 麗的花朵,迎向自己的生命光芒。 過程中孩子的提醒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懂大家提到的,跟著孩子所帶來的,去成長,這具體指的是什麼? 親職教養專欄
| 87
一直到把這樣的想法放在心中,去面對孩子的議題時,才慢慢發現,當沒有辦法時, 也許回到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的狀態,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的狀態和孩子的呈現, 之間的緊密關聯,常常大人動念好好照顧自己一下,原本和孩子之間的緊張就能夠
有點鬆動,好像又有點力量繼續往前了,例如,當孩子抗拒或是生活規律作息無法
跟上時,很神奇的回頭檢視自己,原來大人也有這樣的跟不上,也透露自己的體力 和能量是否有跟不上,孩子真的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也讓大人知道一定要好好照顧 自己、好好安定自己,這樣我們愛的孩子也才能夠被陪伴及保守。
88 |
親職教養專欄
親職教養專欄
| 89
2021 冬季親子共學 莊雯雯
親子共學家長
大女兒在今年八月從公立附幼轉到了慈心華德福, 在新的校園生活回來之後,她開始唱很多歌謠、 講故事、帶回來一些手工編織作品。我以為是因
為這樣的「豐富的」、「有趣的」手作課程與好玩的 戶外沙坑、盪鞦韆,所以讓她喜歡新的學校生活。
因為對大女兒的校園生活充滿著好奇心,也看了 許多探討華德福教育的書,但那終究不是我曾經 體驗過的教育生活,所以我替兩歲小女兒報名了 親子共學,想說給自己也給小女兒體驗所謂的「華 德福」教育。
兩歲的小女兒,害羞固執配合度低,一剛開始連
散步時的撿垃圾都很抗拒,背挺得直直的就是不 願彎下腰去撿。然而,課程中,第一個震撼我的,
是我體會到了「無指令」式的引導,老師在定點唱
著歌謠,歌聲告訴我們接下來要來進行下一個活 動了。這與我長期以來被習慣召喚式的教育,被
大聲呼喚「集合」「來,看這邊!」有著極大的反差。 家長的確也回來了,回到定點與老師手牽手唱歌 謠,玩到一半不盡興的小孩,原本半拖半就,也
在進入歌謠圈中快速的融入情境。因為華德福的 90 |
親職教養專欄
歌謠,好溫暖好童趣,圍著圈圈,邊走邊唱邊比邊動,簡直就是另一個遊戲圈! 第二個震撼,是老師的說故事時間。說故事之前,又是一小段歌謠,點亮蠟燭,琴聲, 掀開偶戲桌,場景道具已設定好。老師說唱著故事,手動著人偶,故事情節很簡單, 但設定的場景、人偶、動作很細緻,我被這一整個環節設定感動。即使是面對不滿 三歲的一群小嬰,華德福教育對於細節也從不馬乎。
接著,是家長們(親子們)的手工時間,我們在共學期間學了摺紙,編織,烘焙,
包餃子,還應景的搓了冬至湯圓。這段時間,小孩子可以自由遊戲,大人們學習手
工,我以為我應該無法好好做手工,但教室裡有好多自然素材與木作、手工編織的
玩具,女兒即使還無法很共融地與其他小朋友玩,卻也能開心的玩上整堂課,讓媽 媽們能夠專心的做完自己的手工活動。
想起,女兒參與別的才藝課時有更長一段時間了,而我曾經需要花很多時間東拉西
拉的把她帶回上課現場,而在共學期間,在第四次的時候,我已經感受到女兒的穩
定,也許還害羞著不願開口唱歌,不願跟著比比劃劃,但她已能分別課程中的環節,
不用特意把她從其他的現場拉回「晨圈」、「聽故事」、「手工時間」,因為歌聲會告訴她, 她可以自動地切換配合。而教室裡依然沒有老師呼喚小孩的聲音,也沒有追著孩子 滿場跑的家長。這是我感受到的第三個震撼!
而我總是想著創辦人純淑老師說過的,我們給小孩真實的陪伴,就是給小孩最好的 禮物,共學的過程中也是大人學著如何陪伴小孩!
共學課程中,看似沒有刻意地學習所謂的「兒童才藝」,沒有所謂的「認知教學」。但 我在女兒身上看到了那個隱形的小斗篷,他們在這裡感到溫暖與安全感,不需要軟 糖,不需要獎勵貼紙,他們啟動了讓自己「穩定」的開關 。這應該才是他們未來學習
任何技藝的素質基石。還是得說,華德福教育每每驚艷到我的從來不只是看起來溫
馨,做很多手工作品這件事。而其實是在很多細節上的講究與堆疊-是很注重小孩
生命體感官的!而我在共學中真切體會到了「華德福教育」中「溫和溫暖」、「看似無為 卻大有所為」的魔力。
親職教養專欄
| 91
我對大灶的記憶 蔡文秋
親子共學老師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口大灶,因為爸媽都從事 美髮非常忙碌,所以全家人會一起幫忙工作,雖 然當時年幼,但常常跟著姐姐一起做家事。我們 會幫忙洗毛巾、洗捲子還要幫忙顧大灶的柴火,
幫忙放薪柴讓火可以持續燃燒。記憶中這口大灶 常常持續燒著熱水直到晚上全家人盥洗完。灶的 附近有一口水槽,水槽會裝滿冷水。用掉熱水馬
上又加入冷水加熱,幾瓢熱水幾瓢冷水就是客人 的洗頭水。媽媽也會抽空料理一家人的午餐和晚 餐。
總是看到媽媽不急不徐工作著。從小就這樣看著 媽媽忙進忙出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我和姐 姐除了幫忙顧柴火還會趁空檔烤番薯、烤玉米。
我們將番薯埋進灰燼裡慢慢等待烤好番薯,有時 烤到大半都焦黑沾滿灰也還覺得香甜。我們將玉 米塗上豬油用炭火慢慢烤再抹點醬油,就是好好 吃的烤玉米。一直到現在每逢中秋過年家人團聚 時,必定燒火取暖並圍繞著柴火話家常。每逢佳
節媽媽也會包粽子、炊蘿蔔糕、發糕、甜糕等等。
92 |
親職教養專欄
每當看著大蒸籠冒出熱騰騰的水蒸氣,就感覺好熱鬧好開心又要過節了!俗閩南語 說「同一口灶」是指同一家人,而這是我對這口灶對我家人滿滿的回憶。 每當看到炊煙升起,是不是也喚起了你的記憶呢?
每當聽到木柴噼啪作響,是不是也唱出了你的心聲呢? 大灶料理經驗感想 :「一根火柴棒,燃起一把草引,再燃起一根根細枝和木柴。看似
簡單卻好不容易。」其中草引是關鍵,有易燃又耐燒的草引就成功一半了,若草引能
燃起細柴,細柴能燃起粗柴,當粗柴燃起差不多就能開始料理了。但還是要時時關
注柴火,如果忙者煮食一沒注意柴燒完火就熄了;如果只顧著柴火,一不小心菜就 焦了。覺得要控制火候還要掌廚真是不簡單。能吃到大灶煮的餐點就更顯珍貴了。
親職教養專欄
| 93
童年生活
創造我的偶劇舞台 劉多恩
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八年級學生
之前,我創作了一本繪本,自己寫的故事,自己 畫的插圖,那是個值得紀念的美好作品。如今,
我有機會能夠用自己編的故事來演偶劇,也就是 用另一種方式,來呈現我的作品。
首先,要決定故事的主軸並改編成能以口語訴說 的形式,畢竟繪本和偶劇間還是有差別的,所以
我把複雜的文字改編成更簡單的口語,再透過老 師的幫助完成故事大綱:
有一位住在森林的音樂小精靈,弄丟了他最心愛的小笛 子,在動物朋友的同心協力下,終於找回小笛子。
接著我要製作戲偶,也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們,我 的角色設定為:
• 音樂精靈:身穿綠衣,頭戴紅帽。 • 鴨子:黃色身體,游水姿態。 • 白色:白白胖胖,耳朵很大。
• 鳥媽媽:飛翔、有著藍色羽毛。 完成主角的外型設定後,將不同顏色的不織布,
沿著對應的版型裁剪,並且用布邊縫的方式縫合 布料。 最後留個洞口填充棉花並縫合就完成了。 96 |
童年生活
這一切並不難,只是你要願意花時間去做。 我還學習如何彈奏豎琴,是為了在演偶
劇前,先利用歌曲營造好的氛圍。之後我也為了打造完整的舞台,用最天然的方法, 染了土色的布,運用在偶劇中。當一切材料都有了,就只剩下把它們結合起來,完 成自己的偶劇舞台。
演故事時一個細微的動作,說故事時一個聲調的改變,都會影響整個偶劇的效果;
如何設計舞台佈置、角色移動路線、口氣的轉換,全看我一個人對故事的詮釋以及 表演時的情緒轉變。 老師也告訴我, 偶劇能夠視情況而針對其中的元素做修改,使
整個故事變成「活的」。 秋假第二週我進到幼兒園的「彩雲班」實習,也分享我的偶劇
舞台給他們。說故事時,大家都很安靜,沒有吵鬧,而我也在這樣美好的氛圍中, 靜靜地、靜靜地說完我的故事。
在蠟燭熄滅後,我在心中告訴自己「我做到了!」實習結束後,我感覺到心中有滿滿 的收穫,我完成一件對我來說十分重要又富有意義的事情。 而在幾個月後,老師也
帶給我彩雲班孩子的回饋,他們特別喜歡我故事中的小主角「音樂小精靈」,這位小
主角也經常出現在他們的圖畫中。這樣的收穫已經比我原先預期的多出太多了,很 高興他們喜歡我的故事,我也不會忘記我第一齣偶劇的小觀眾們。 這一切的一切都如我期待,我 想把我說故事時的快樂分享給
孩子們,就像我從前在幼兒園 聽故事時所得到的快樂一樣。
童年生活
| 97
• 慈心 戶外遊戲時,一位孩子喊著:「老師,飛機飛機✈️」 老師抬頭看天空,說:「在哪裡?沒有啊?在哪裡?」 孩子說:「有啊~在那裡。」孩子伸出手,指著前方, 老師順著手指的方向看去,原來是公雞在飛,他剛剛是說「飛雞」。
散步時,老師提醒:「草這邊有狗大便,小心不要踩到了喔!」 一位大班孩子探頭看一下,發現狗大便在葉子下面,笑笑說:「老 師,狗大便也要在葉子下面擋太陽。」 哈哈哈哈~怎麼那麼夢幻啦!
98 |
童年生活
• 外社 小二的兒子正逢喜愛數學的年紀,小班的小女也在旁偷偷學習著。 某天,小女問我:「媽媽,我給妳一顆糖,哥哥給妳零顆糖,妳ㄧ共 吃了幾顆糖?」我故意想了想,回說:「2 顆!」,小女得意的搖搖頭說: 「不對唷!」我驚訝的看著她並回問:「那是幾顆呢?」 她帶著靦腆的笑容,雙手比出 1 跟 0 說「是 10 顆才對喔!」
孩子帶火鍋料來學校,說:「老師!我今天有帶豬頭糕唷!」 老師正疑惑的想:「什麼是豬頭高?」 回頭一看,原來是豬血糕!
孩子們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彼此的生肖 有人說我屬猴,有人屬雞…… 孩子問老師:「你屬什麼?」 老師說:「我屬兔,我星座是獅子」 孩子接著說:「獅子很可怕!」 另一位孩子說:「我去過獅子會。」
一早來, 一位中班孩子沒看到○○老師,問:「○○師呢?」 △△老師說:「○○老師今天身體不舒服,請假一天。」 孩子說:「所以,我今天要聽你的話!」 △△老師:「你每天都要聽我的話!」
童年生活
| 99
慈心 曾素慧老師
創作分享的溫度
我喜歡創作,無論是故事或歌謠,每每呈現給班上 的孩子時,從他們稚嫩的臉上散發的滿足和喜悅, 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和我的連結。
在幼兒學習階段,孩子是透過圖像在學習,在他們 的心裏,所有故事情節都是有生命的,是他們生活 裡的一部分,透過歌謠旋律、故事述說所傳達的訊 息,我們輕易就能和孩子產生共鳴。
經常有人會詢問我創作的靈感來自那裏?我想是因
為我享受置身在大自然的當下,陽光灑落、春雨迷
濛,綠柳枝條、新芽含苞,蟲鳴蝶舞、鳥語花香…, 這四季的變化都是我靈感的泉源。
當然,時刻讓自己保有孩子般的想像力,才會不致 於讓作品流於明顯的說教;並且不要害怕,勇於嘗 試提筆、撥弄琴弦、吹笛、哼唱,往往創作跨出第 一步是困難的,但只要願意嘗試就會發現有很多的
樂趣,尤其是懷抱著內心真誠感受的故事、歌謠與 孩子一起分享時,就會產生更多的溫度與滋養。
在此分享一首和伙伴共同創作的台語歌謠「春天」和
一篇偶劇故事「彩虹」,期待我們也能彼此產生共鳴。
100 | 童年生活
偶劇故事「彩虹」
藍色小精靈聽了很捨不得,然後彩虹仙子
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不再下雨了,大地上
就這樣慢慢地消失了,藍色小精靈都來不
所有的小動物們都垂頭喪氣,花變得不美
及說再見,他好難過喔!
麗,大樹病懨懨,大家多麼渴望下雨啊! 大家認真地對著上天祈禱。
太陽也跟著下山,天越來越黑,滿天星星 閃爍亮晶晶,藍色小精靈也累了睡著了,
哼唱:「雙手合起來,眼睛閉起來,心中
他夢到彩虹仙子開心的對他說再見。彩虹
對著上天來祈禱,雨精靈下來吧!」
仙子說:「藍色小精靈別難過, 我們還會
( 可自行編創哼唱的旋律 )
再見面的。」
傍晚來臨,天空開始打雷,下雨了!下雨
滿天星光的夜裡,大地一片安靜,大樹靜
了!上天聽到大家認真祈禱,下雨了!下
靜的站在大地上;樹上鳥窩裡的鳥媽媽也
雨了!花兒高興地讓雨水幫她洗洗臉,雨
已經哄鳥寶寶睡著了;花兒合起花瓣睡了;
水在花瓣上滾來滾去;大樹讓雨水幫他洗
兔子躲進樹洞裡睡著了。
洗澡,雨水將葉子一片一片洗得乾乾淨 淨,大樹說:我好開心喔!好久沒洗這麼
今天晚上大家都做了一個美夢,好快樂的
乾淨了;兔子讓雨水淋濕了牠的毛髮,大
一天,謝謝雨精靈滋潤我們、謝謝彩虹仙
家好開心好開心喔!
子和藍色小精靈來陪伴,謝謝太陽公公來 照耀,夜裡謝謝星星王子的守護。
沒多久雨停了,太陽出來了。美麗的彩虹 仙子優雅地坐在彩虹橋上,輕柔地哼唱著
好安靜好安靜的夜晚,大家睡的又香又
歌:「藍藍的天空,美麗的彩虹,快快樂
甜。
樂的掛在天邊。」 ( 可自行編創哼唱的旋律 ) 這時藍色小精靈也來了,他高興的將天空 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藍色顏料。 彩虹仙子 說:「哇!天空好美喔!」 藍色小精靈,一邊工作一邊玩遊戲著,高 興地坐在彩虹仙子的彩虹橋上滑來滑去。 不久,彩虹仙子告訴藍色小精靈,你將天 空塗上了美麗的藍色,你的任務完成了 , 也是她要離開的時候了。 童年生活 | 101
102 | 童年生活
童年生活 | 103
慈心共學家長 莊雯雯
冬季季節桌工作坊
2022/01/06
參與季節桌工作坊之前,天真的以為就是擺擺精靈玩偶跟 素材,就可能可以在家裡佈置給女兒們一個所謂「華德福」 樣態的佈置空間。
來到課程一開始,老師問了我們關於「季節桌」的想法或者
疑問,我也依然停留在可能在「構圖」「配色」「協調」感的組合, 然而老師卻不這樣帶領著,而是認真著介紹著「小地精」- 大地精靈的角色,我就當老師是在跟我講述一個虛擬而不
存在的「童話角色」,所以我提出了我的疑問,這是華德福 教育中的一個「必備的」「所謂的」天地中的「精靈故事」嗎?
老師給我的回答是,大地之中都必然有些靈性的物體 ,, 也許我們看不見,但他們是守護在這天地之間的。
老師還認真的翻了「小矮人」的書,一本關於「精靈」的百科 全書!
接著,老師希望我們帶著「小地精」一起去戶外散步,老師 認真的捧著「小地精」四處遊玩,爬樹爬籐,我也煞有其事 地模仿老師帶著我的「小地精」一起去散步。
然而,最大的內在衝突還是,我該把它當成一個「玩偶」在 爬爬樹,還是我得相信著祂是個「精靈」呢?這衝擊著我的 104 |
內心信仰,然而,就在我學著認真「該
帶這個小精靈」去哪玩時,內心的衝突 感顯得渺小,因為我的眼睛開始看到
由心感受到動手佈置,漂流木,落葉, 枯枝也都變得如此有生命力。
了樹皮層次,樹苔,我看到了地上飄
華德福教育每每驚艷到我的從來不只
在葉子底層。
事。
落的樹葉,顏色堆疊層次,昆蟲捲縮
自然的大地,渾然天成!不矯作,不 偽裝!
回到教室,老師請大家開始佈置自己 的季節桌,沒有指導沒有理論。我用 我剛才帶著「小地精」一起感受到的自
是看起來溫馨,做很多手工作品這件 而其實是在很多細節上的講究與堆 疊-有真實有想像。
期待著下次帶著女兒去海邊,去公園, 與女兒們一起撿拾屬於我們自己的季 節桌素材!
然風景轉換到我的佈置上;我想像著 冷風的冬天,躲在棉花裡取暖的小精 靈,一旁有老地精在守護著正在冬眠 蛻變的蟬寶寶,地苔佈滿著溼冷大地。
沒有教科書的佈置課,此時此刻不管 你相不相信所謂的「小地精」,我們因 此重新摸到了大地,把感受重現在眼 前。
第一次屬於自己的季節桌,就在自己 想像著,對話著的時候呈現出來了!
接著,我們一起分享著大家各自的季 節桌,有寧靜秋景,神秘溫暖的地精 小窩跟豐收庫存滿滿的穀倉。
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秋冬季」是如此 的不一樣!
| 105
和地精靈、小精靈們散步 慈心小樹苗班 茉冬媽媽
老師說 這段時間只和他們對話 走著走著
聽到小樹苗班唱著感謝歌 被可愛的孩子們
溫暖柔和的歌聲感動
當下 心慢慢的靜下來了 跟著小精靈蹲下身來 被滿滿的楓葉包圍著
各種冬季的顏色 每一片葉子都好美
此刻 在花園裡撿葉子散步 好開心呀! 小精靈來到了樹枝上 我也跟著一起放空 感受大自然的一切
心情是很平靜的 愉快的 回到了共學教室
把剛剛撿到的大自然素材
開始佈置屬於自己的冬季季節桌 在擺設季節桌的時候 大家不用用頭腦思考 不用用美麗與醜區分
而是當下隨著心境上的轉變 去享受這美好的過程 最感動的是
好久好久沒有像這樣 給自己一點時間
靜下心來和自己對話 106 | 務報告 / 預告
季節桌的呈現
像是 活在此刻 感受現在 回到家
女兒看到美麗的楓葉們很開心
拿了一條布 在遊戲區裡隨手一鋪
這是屬於她當下的快樂季節桌 哈哈 感受每天生活中的小快樂 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 感謝老師們的用心
讓我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早晨
務報告 / 預告 | 107
會務報告
預告 /
務報告 / 預告 | 111
務報告 / 預告 | 113
務報告 / 預告 | 115
外社 110 學年度活動紀錄
110 年 9 月 17 日 中秋節慶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慶來臨,月圓人團圓,記得中秋節 慶是我們來到外社的第一個節慶,我們感謝上天,讓 外社園順利的度過第一年,在今年我們依然想讓孩子
們體驗秋天的氛圍,再一次帶著孩子們一起玩童玩, 在每年秋天我們都會進行這樣的活動,年復一年的規
律,帶來安定的力量,在疫情動盪的時代,讓孩子安 心快樂的成長,是我們內心的盼望。
116 | 務報告 / 預告
秋高氣爽好天氣,大樹廣場前 圍 圓 唱 歌, 全 園 一 起 迎 接 秋
天, 追 風 玩 童 玩, 吊 酒 瓶、 套圈圈、吹泡泡、敲罐子,秋 天!真好!
務報告 / 預告 | 117
110 年 10 月 27 日 校外教學 - 卿卿百果園 中秋過後的一陣雨,帶來了秋風的氣息,隨著
日照時間愈來愈短,早晚也都感受到陣陣涼 意。秋天是適合出遊的日子,聽著秋風輕輕的 歌唱,看著樹梢上綠葉變金黃,走在林間,秋
葉輕輕飄下來,大地也舖上了紅地毯,徜徉在 自然中,讓人不知不覺都跟著靜下心來。
110 年 10 月 27 日(星期三),是外社幼兒園
第一次的全園校外教學,我們將帶著孩子走訪 外社林間的卿卿百果園,感謝家長志工的參 與,讓孩子因為親師共同的帶領,可以玩的更 出發前往棉花田的路上
安全盡興,也藉著郊遊踏青,增進身心健康。
抵達卿卿百果園,老師教導孩子將棉花 裡的種子寶寶取出;爺爺陪伴一起來參 加校外教學活動 , 祖孫同心一起將種子寶 寶取出。
一早全園親師生開心的前往位於 外社國小後山的卿卿百果園農場。
老師帶著孩子們用雙手採集棉花,感受 棉花的柔軟,收集好的棉花等等準備要 做 DIY 手做囉!
118 | 務報告 / 預告
孩子們動手製作童玩 - 竹蜻蜓。
利用休息時間,參觀位於卿卿百果園旁 的古蹟「蘇家古厝」。
小小放風時間,開心的玩搖椅。
竹蜻蜓製作完成 ! 還可以當風車吹呢 ~
小小放風時間,開心的玩搖椅。
110 年食農教育平安園滿順利落幕!
務報告 / 預告 | 119
110 年 11 月 4 日 家長工作坊 手工皂製作
手工皂不僅對肌膚溫和 , 且有利
環保 , 這麼好的東西 , 感謝白雲班 高守媽媽無私奉獻所學 , 義務擔 任此次的講師 , 藉由家長們的雙
手 , 為幼兒園的孩子製作每天洗 手用的手工皂 , 愛護幼兒園中每
個孩子的雙手。從測量、加溫、
攪拌、入模、保溫到切皂、晾皂, 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在使用溫和的 手工皂了喔!
120 | 務報告 / 預告
110 年 11 月 20 日 親職講座 - 牙齒健康與兒童發展 牙齒健康保健一直是家長關心的重點,秋雨綿綿的季 節,特別邀請溫柔的許文婷醫師以人智學的觀點,來探 看牙齒健康與兒童發展。
文婷醫師講解乳齒與恆齒解剖學的差異性。
文婷醫師講座開始!
由人智醫學的角度帶入牙齒賦予人類生命史 的重要意義。
文婷醫師講解牙冠的大小對幼童的影響。
務報告 / 預告 | 121
110 年冬至節慶 又冷又黑的寂靜冬天,外在氛圍是呈現休養生息的狀態,但地底下正蘊藏著豐 盛的生命力,如同種子般等待春天萌芽生長。幼兒園的冬季節慶從氛圍佈置開 始,掛上紅燈籠,讓溫暖的光陪伴著晚歸的孩子。
110 年 11 月 23 日 家長工作坊 - 摺紙 ( 紙鶴 & 祈福燈 )
122 | 務報告 / 預告
• 第一週的燭光花園,孩子們堅定的走向中
心,點亮燭光,用著自己的步伐往前行走, 把溫暖的蘋果蠟燭奉獻給大地。成人的角
色就是陪伴與引導,剛剛好的陪伴,當孩
子迷惘時,引導他往前,或是陪伴他走一 段路程,當孩子準備好了,放手讓他自己 前進,大人只要剛剛好的陪伴就好。
• 第二週孩子們欣賞大型懸絲偶劇故事,跟
著公主去探險,隨著王子去尋找公主,好 心腸的王子,奉獻自己所有的物質糧食, 得到精神世界更多的幫助,最後終於找到 公主,回到城堡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務報告 / 預告 | 123
最後的冬至慶團圓活動,原本是要一家一菜, 全園共同分享家庭美食,因著防疫規定,我們
轉換為老師與孩子們的圍爐吃火鍋,共同分享 美味食材。也請家長們帶來家中的米,九十個
家庭再加上教職員,百家米,有著百家的祝福,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快樂!
外社園是很幸福的一個園所,有著父母的愛,
也有外社國小這個大家庭的疼習和許多人的努 力下,有了這座美麗的校園。在這冬日夜晚,
懷著感思的心,感謝一路上遇見的每個人事 物!
124 | 務報告 / 預告
活動預告
111.03.05 親職講座 - 幼小銜接接什麼 ? 111.03.19 春慶 - 春遊
111.04.01 大班生家長染布趣
111.05.14 線上親職講座 - 吳靜雯醫師 - 學前幼兒的發展與支持 111.07.16 畢業典禮
務報告 / 預告 | 125
126 | 務報告 / 預告
務報告 / 預告 | 127
兒童教育專刊 No.2
發行人
202年 2 四月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張純淑
出版發行 發行日期
李雅玲、張淑娥、張馨尹、林芝虹、劉立心
林尚頤
編輯團隊 林哲安
總編輯
視覺設計
慈心、外社
:
桃園市外社非營利幼兒園
號 1
照片提供
27巷 3
林鈺玟
26宜 9 蘭縣冬山鄉永興路二段
封面繪圖 地址
03 9585188 cixinece@gmail.com
電話
基金會信箱
https://cixin-cef.com/
150 NT
慈心華德福幼兒園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網址
售價
請至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洽購或上網訂購
慈心幼兒園部落格
訂購方式
(007) 261-10-062127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https://cixinece.shopstore.tw 募資帳戶
第一銀行 羅東分行
基金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