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_portfolio

Page 1

P

R O

L

2021-2022 CHANG-SHU-HAN/張書翰 Feng Ch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HANG SHU HAN /張書翰 Taichung/Taiwan 0915808366 typs95056@gmail.com

PROFILE 我是一位熱愛生活、勇於挑戰的夢想實踐者。喜歡在過程中尋找答案,透過不斷的自我 對話辯證,了解自己,將建築設計當成傳達自我的媒介。 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人、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並建立專業基本知識,對於空間的設計與 規劃,嘗試著以不同模式跳脫單一思考方向來解決問題,並期許能為使用者與環境帶來 更具未來性的效益與發展。期望自己能在畢業設計上展現專業態度,保有對設計的初衷 之熱情與好奇心,透過此過程磨練自己,使自己能持續成長卓越。

SKILL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Autocad Revit

EDUCATION Feng Ch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Rhino Grasshopper Sketchup Vray

EXPERIENCE - 2018 隈研吾–勤美材料公園志工服務 - 2020 實構築 workshop - 2020 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實習(-2021/08) - 2021 逢甲建築×都發局「中城再生/舊來想想」競圖展覽

04|CV

Lumion


Contents

Project

1

Project

2

RE_Wave pavilion + kindergarten design

Empty Set of Future urban design

Contents|05



Project

1

RE_Wave pavilion + kindergarten design


Articulation / Nature / Pavilion / Flow / Interface / Kindergarten / Loop


RE_wave

PAVILION 【模糊】教育場域及其邊界

【Concept】 / 校園邊界問題開始思考,現有之圍牆、校門已與兩者 原有的本質不同,校門已不再處理車輛進出之問題, 而圍牆也因為校園邊界的開放,成為一可打破之介面 ,設計從模糊邊界著手,改變現有之圍牆型態,發展 為一線姓pavilion與一提供老少可共用的公領域,嘗 試透過此組合型態的pavilion連結國小與第二階段的 幼兒園,進而擴大教育場域。

kindergarten

temple

activity

site School

Pavilion

Pavilion Concept|09


Kindergarten

RE_wave pavilion 2021/02-2021/04

【設計策略】 / 一、線性型態 / 1.整合進入基地之路線,保障孩童安全。 2.結合現有農場機能,使孩童在行走的過程中能自 然地感受到四季變化 3.疏導停車動線 4.打開現有圍牆介面

二、組合型態 / 1.搭配當地老少共學理念 2.提供一戶外交流空間

Data 地點:台中市梧棲區梧南路50 號 基地面積:6320㎡ 構造:木造(環塑木) 建設面積:325㎡ 鋪面材料:稗草 規模:地上3-5m 用途:動線整合 機車停車位:27輛 汽車停車位:56輛

10|Strategy&Data


Pavilion Line1

Pavilion Line2

Pavilion Line3

Strategy&Data|11


Siteplan

scale 1:2000

A

B

C

D

A/台中市立善水國小 B/pavilion C/幼兒園 D/停車場

12|Siteplan


Conect

基地因中間跨越馬路而被劃分為兩部分,而無法實質串聯

Central

此處為基地連結國小、空地及廟宇的三角中心點。

整合。

kindergarten

Stable/Unstable

住宅區相對基地內其他區域,如臨馬路、工廠來說相對穩

Interface

進入基地方式多元,需整合才能確保幼童在內部的安全性。

定安全,適合作為幼兒園建築位置。

Site Analysis|13


line1/type1

通道

鋪面:將稗草曬乾,鋪於上 方與側邊防雨、遮陽。

植栽

木板間隔鋪設,可從上方 澆灌。

缺點:摘取蔬果不便。

line2

抬升2.5m,下方使車輛通 過,似天橋概念。

line3/combination

組合後此空間仍可供小孩 活動。

形成座位區,延伸也可成 為互動式平台

14|Program


Master plan-Activites of children/adult/elder CHILDREN

ADULT

ELDER

walking

jump

walking

run

sitting

playing

yoga

Mound

Wood stairs

Platform

Water

Line1

Line3

Pavilion

Program|15


Masterplan

scale 1:900

Y’

16|Masterplan


X’

Y

X

Masterplan|17


Section

18|Site Section

scale 1:400


XX’ section

YY’ section Site Section|19


Pavilion plan

scale 1:300

0

+60

0

+45

0

+60

20|Pavilion Plan


Pavilion Plan|21


Elevation

22|Pavilion Elevation

scale 1:300


North Elevation

South Elevation

East Elevation

West Elevation Pavilion Elevation|23


Section

24|Pavilion Section

scale 1:300


AA’ section

BB’ section

Pavilion Section|25


Detail Section

scale 1:80

Part A

Part B

26|Detail Section


R.C.

Part C

Detail Section|27


Detail Section

scale 1:40

Part A

Part B Wood(10x5x200)

Steel rope

Wood(3x5x250)

Angle bar Wood(10x5x200)

28|Detail Section


Part C

Rope clip

Metal

Detail Section|29



RE_wave

Kindergarten 【連結】幼小銜接與自然關係

【Concept】 / 從教育體制出發,找到一最適合當地孩子的幼兒教育 模式,且可與現有國小特性連結。因善水國小特殊的 教學型態,使得當地孩子與其他年齡層之接觸頻率相 對於一般孩子來的高出許多,所以從幼兒教育開始培 養當地幼童與自己不同年齡層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外,在幼兒教育中,環境教育 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孩主要是靠著感官來學習, 應善加利用當地自然的基地條件來教育,打破教育場 域之介面,應將場域之概念擴展到小孩來上學的路線 範圍,所經過的樹、稻田等,這都是對孩子非常好的 環境教育,而幼兒園旨在創造空間,並提供良好的安 全性,並將自然引進空間,以空間來教育孩子。

Data 建築面積:894㎡ 規模:地上2層 可容納人數:67人(學生54人/師長13人) 班級數:4(幼10人/小12人/中16人/大16人)

Kindergarten Concept|31


初の

空間

【轉化】華德福的教室型態

1.透過行動,自由探索環境發展的需求。這七年期間 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時期,因為它包含了每個人最重要 的自我實現:直立的姿勢(走路時),交流(講話時 )和自我理解(孩子開始學習時)。 2.與自然的聯繫(直接或間接)被認為對兒童的心理 健康非常有益,並且經常被作為不同學校活動的材料 ,包括松果,種子,樹枝,貝殼,石頭,根和其他天 然元素。有人也建議不要使用塑料物品和傳統玩具。 室外空間會包括泥土或沙土區域,以及大量植被(直 接種植在地面或花盆中)。 3.華德福教育學是一種重視與自然接觸可以給人類帶 來的所有好處的哲學。因此,自然光在學校中也受到 高度重視。但是,根據在不同空間中進行的活動,改 變自然光的入射。

32|Program


Comfort 在頭七年裡,孩子必須在家中與其家庭和家庭活動直接聯繫。因此,針對該年齡 層的教室必須提供一個溫馨、安全的環境。例如,一個大教室包括一個角落可以 準備和食用餐點,或者可以是休息和娛樂的區域。這種空間組織的想法是,孩子 在這些較小的空間中會感到更安全。充滿家庭氛圍的教室成為家庭的隱喻,而學 校則代表了外部社區。

normal child

classroom

extrude

advanced family

school

green

community

Program|33


次の

階段

【分化】華德福的教育階段

華德福教育是注重人性本質與身心靈平衡發展的全人 教育。華德福教育將孩童的發展從幼兒到成年 21 歲 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7年各有不同的教育重點。三 個階段分別為 1 – 7、 8- 14 及 15 – 21 歲。 1.1-7歲注重孩子身體的發展與意志力的養成 2.8 – 14 歲在良好發展的身體與意志力的基礎上發展 情感 (心) 的流暢感受與處理的能力 3.15 – 21 歲學習的重點則在於自由運用意志力與情 感的能力並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 (靈) 的完整實 現。 教育的重點在於重質過於重量,配合孩童自身發展的 步調由近到遠,由內到外穩定並扎實的協助孩童達到 自我實現所需要的身心靈狀態,為人生準備。

34|Program


Color 教學法非常重視顏色的使用。建議根據孩子的成熟程度為每個年齡段使用特定的色 調。年齡較小的兒童教室主要使用暖色和淺色(特別是淡紅色和橙色),在該年齡 更注重日常生活。建議中年學生使用冷色調(藍色和綠色),這與需要更高集中度 和注意力的活動有關。與其他教育體制(例如,蒙特梭利)不同,推薦給年齡較大 的孩子使用強烈的對比(例如黑白),與抽象形狀有關。

0-7 years old

7-14 years old

14-21 years old

Program|35


Space 量體發展從教室與服務空間切割,並以孩童安全以及活動為重,創 造一環形空間,搭配戶外廊道串連各空間。

36|Program


survice classroom

Pick up

Wind

Visual focus

Path

Activities/Green

Program|37


Learning Corner 將外部自然引進學習角,並將學習角串聯,形成半戶外空間,讓兒 童走在其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環境,成為室內外的中介空間。

38|Program


Course 課程內容包括藝術創作、手工藝課程、烘焙課程、生科課程,而這些課程皆採混合小組式教 學,創造更多交流機會,而在不同教室中桌椅型態也會有所區別。

general

biology

hand-made

art

baking

Program|39


1F plan

scale 1:400

8

5

4 -15

3

-40

6 7

+100

5

1

UP

0

UP

5

0 +20

1.office 2.0-3 year old nursey room 3.kitchen 4.muiti purpose room 5.classroom 6.sand 7.pool 8.courtyard 40|Plan


2F plan

scale 1:400

4

1

3

5

DN

DN

+370

6

2

7

1.baking classroom 2.art classroom 3.hand-made classroom 4.biology classroom 5.ramp 6.climbing 7.sand Plan|41


3F plan

scale 1:400

1

2

+720

1.sky light 2.vegetable garden

42|Plan


Elevation

scale 1:400

Northwest Elevation

Southeast Elevation

Northeast Elevation

Southwest Elevation Elevation|43


Section

scale 1:400

AA’ Section

BB’ Section

44|Section


Detail Section

scale 1:100

截水溝

D8吊筋 輕鋼架龍骨 石膏板吊頂

H型鋼樑

樓承板

底板

架高角材

Detail Section|45


Exploded drawing 木棧板

底板

架高角材

樓承板 截水溝 D8吊筋 輕鋼架龍骨 H型鋼樑 石膏板吊頂

46|Exploded Drawing


Image|47



Project

2

Empty Set of Future urban design


Third space / Spatial representation / Maxed / Road planning / Urban renewal / Migrant worker / Dra-Del


去往台中中區和其他真實與想像以及與他人共享連結日常的第三空間 台中中區因經濟商業代向外發展,面臨人口外移、老化、商業沒落等因素,政府近年雖積極整治中區綠柳川,推 動各項復甦中區計畫,但還是難以回到從前光景,中區儼然成為一途有外表的空城,成為時代進步下的犧牲品。 而在近十年,經濟開始發展,勞力需求大增,此時外籍勞工族群進到台灣,在這塊土地生活,發展不同於我們的 文化,而他們平時踏入異國工作,他們必須很快學會另一套規則。和家鄉以親緣維繫的紐帶不同,工廠是通過嚴格的 規律運轉,他們最終成為大機器裡的一個零件。只有週日,外在的標籤被解除,移工在一廣以同鄉為單位聚集起來, 他們不說中文,吃著熟悉的辣椒,形成抵抗外部世界的小群體。 此時,中區這一空城便成為他們的天堂,沒有了台灣雇主的標籤,這股活力注入了中區死城,對於在此區域內部 ,人的行為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包括了台灣人與外籍人士的融合,涵蓋範圍小至飲食,大至文化,這一歷史空城彷 彿是一大熔爐,成為了新時代的載體,歷史空間從死轉變成「活的空間」,可說是這一載體的代名詞,在建築與地理 學空間形成一超展開無差別對話。 這設計中我對於「活的空間」提出許多疑問,包含空間與需求,如「他們的區域範圍界定」;空間與活動「他們 在哪裡聚集」;空間與記憶「過去市場的型態」;空間與行為「一起於綠川抽菸」,而我將所有行為歸類成寄生與共 生兩種,並探討所有行為於此載體內共生的可能性。 根據列斐伏爾的解釋,空間並非非黑即白的二元立場,以空間生產三元論來解釋空間與人的連結,亦即空間實踐 ,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而愛德華・索亞將這一空間三元的立場延續,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協助我們來理解 空間場域與人的活動抽象,複雜且多變的關係。相對於物理層次的第一空間與精神層次的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可以被 當作是揉合了物理與心理,再加上時間與使用者的混合體。 我試著將此一概念與中區現況與未來性連結,將既有的歷史建築史為第一空間,基地行為視為第二空間再現,並 將兩者擴大討論空間的深度與廣度,透過第三空間概念的連結人與建築的關係,提出以此為主題的無牆城市博物館。

Issue|51


52|Issue


Third Space 第三空間,明顯不是以建築或設計角度去看空間或城市規劃問題,但又與城市學關係甚大。所謂的「第三空間」,可以是一些比較跳脫(欠 特定規程)的空間,例如一些在社區內自然產生的的空間。補充來說,用家自己定義空間用途而催生的地方也可以是「第三空間」。這概念 和理論建基於後現代的想法:其實你不能夠將城市空間或每樣事情也規劃出來,但現代的城市規劃卻是限制了一個地用途。在現代社會,我 們老是將城市分作公共與私人的空間,於是「第三空間」便扭轉了這個說法。

Issue|53


The future of Taichung

54|Site Analysis


Historical node

台中中區因經濟商業代向外發展,面臨人口外移、老化、商業沒落等因素,政府近年雖積極整治中區綠柳川,推動各項復甦中區計畫, 但還是難以回到從前光景,中區儼然成為一途有外表的空城,成為時代進步下的犧牲品。我試著將此一概念與中區現況與未來性連結, 將既有的歷史建築史為第一空間,基地行為視為第二空間再現,並將兩者擴大討論空間的深度與廣度,透過第三空間概念的連結人與建 築的關係,提出以此為主題的無牆城市博物館。

2004 住商混和 1995 商業區形成 1986 都市擴張 1977 全市都計 1943 環狀道路發展 1911 縱貫鐵路完成 1900 台中市區計畫

Site Analysis|55


Drawing model with grasshopper

與以往圖底圖分析歷史地圖的方式不同,透過圖底圖疊圖以界定範圍,並可以發現從古至今棋盤格道路系統之馬路寬度並無太大改變,以 此做為控制變因,設定網格之大小,同時變可界訂出各街廓的位置與大小,再透過歷史切片的觀察,將各時期人口聚集區域使用控制點標 的出來,最後擠出可視化模型,在透過個模型的變化過程便可看出此區域的演變,相對於傳統圖底圖的分析,此方式能更直觀且明白。

1.set mesh

2.set point

3.extrude

56|Site Analysis


Drawing model of history

利用了與以往不同的分析方式來 做基地調查,透過 Drawing model 模擬各歷史重要節點 ,並將空間概念生成。而城市博物館概念,以 第三空間混雜的理解中,探討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並經由空間中持續的對話與辯證,來「揭露」在不同時間,不同使用者的屬性與意 義。探討第三空間的意義。

19050515 第一代台中車站 1911

19170331 第二代台中車站

1943

環狀道路規劃,核心區域開始向外發展

縱貫鐵路帶動中區發展 日治時期警察宿舍 台中公園湖心亭發展

1973

Population structure

2005 Migrant worker

42000

850000

38000 Male

700000

Female

666820 584454

550000

609272

534081 417844

442581

34000 30000 26000

475006

400000

22000 0 20 2

20 15

5

10 20

00

20 0

19 95

20

5

90

17

16

18000

20

15

20

20

13

14 20

20

1600

人口外移 100%

1400 Disadvantaged

商業區形成,中區盛世

80%

Normal

1200 1000 800

60% 40% 20%

Welfare Industry

Indonesia

Vietnam

Philippines

Thailand

外勞引入,中區火災事件

600

400 200

人口結構老化,外籍勞工聚集,中區沒落

04 59 10 -1 15 4 -1 20 9 -2 25 4 -2 30 9 -3 35 4 -3 40 9 -4 45 4 -4 50 9 -5 55 4 -5 60 9 -6 65 4 -6 70 9 -7 75 4 -7 80 9 -8 85 4 -8 9

11 20

20 12

Old

19

Adult

19 80

Child

19 8

250000

Site Analysis|57


58|Site Analysis


Thirdspace in site

第三空間作為揉合了物理與心理象限,再加上時間與使用者的混合體,比起物體層次的空間實踐與精神層次的空間再現,更關注空間如 何融合了實體、感官、情緒、經驗與記憶等各種「關係」,將這一主題當作未來無牆博物館之概念,不只使遊客在來到台中時,能快速 了解此區的歷史發展,同時也以創造第三空間為復甦中區手段,第三空間關注日常生活與空間實踐的不平衡發展,而這種不平衡與資本 主義的生產方式有關。

Program|59


Concept

設計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從台中中區現今面臨的問題出發,包括族群融合、商圈沒落等,但根本在於交通問題,中區為日治時期發展的格子狀道路 系統,對於一個區域的交通樞紐而言,理論上應為最便捷快速的交通系統,但由於道路規劃與區域劃分,除了東西向的主要道路外,其 餘在格子狀內部的馬路寬度較窄且多為單行道,導致中區的混和交通帶彈性不足,又因多為單行道,對於行人及腳踏車在使用道路時安 全性下降,為解決此問題,我擷取了進入交通混和帶之節點,並依路口特性,限縮路口,限制進入車輛之種類。 第二階段主要建立於中區第三空間的彈性與包容性之上,以歷史為發展主題,將中區內各街區的空間屬性建立於尚未發展的原始狀態, 並將第一空間所探討的物理性空間作為基礎,將第二空間定義為人的行為,其中包括不同族群於不同空間所衍伸的行為差異,並將第三 空間概念轉化為博物館與廊道結合之構造物,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下,創造一供行人與自行車安全通行的空中廊道。

外籍人士

在地居民

PHASE 1

PHASE 2 交通發展

異國融合

Block Concept

Issue

中區現況

Urban Mobility Plan

寄生/共生

Greening Concept

Site

歷史脈絡

捷運藍線

無牆博物館

改善策略

Sidewalk

Casestudy

Casestudy

Barcelona/Spain

Highline Park

Super block

60|Concept

Sky garden

中區復甦

2050 Taichung


Masterplan

scale 1:3000

Masterplan|61


PHASE I

以台中火車站至台灣大道為軸線開始分析,靠近火車站的街廓內部多為單行道,至柳川成為雙向道,以三民路為界,交通得以舒緩,我 以靠近火車站之街廓作為示範,仿效巴塞隆納隻超級街廓手法,重新劃分此區域為四大街廓,並透過道路限制、鋪面引導、綠化設計等 手法,以達到車速的減緩與使用者交通工具的限制,以確保行人同行之安全性。

Original block

BIKE

62|Phase Ⅰ

SCOOTER

Super block

CAR

TAXI

BUS

AMBULANCE

TRUCK


Traffic guidance

審視台中中區現有問題,從根本解決交通問題,在捷運藍線開通的前提下,進入中區自駕車使用率下降,人們對於公共運輸使用率提升 ,將道路使用權利還給行人與腳踏車,重新規劃基地內道路的車道劃分,並將綠化置入街道,使原有中區較不具彈性的市容軟化,同時 達到未來永續城市之理想。在改善交通問題後,創造一人可於台中火車站與中區邊界移動的新模式,在安全與便利的前提下,在核心與 邊界中轉移,並適時在規劃的路徑上提供人可停留之空間,並搭配中區各街廓的特色,,以達到復甦中區的目的。

A/市府路╳公園路 B/三民路╳成功路 C/三民路╳中山路 D/民權路╳平等街

Program|63


Entrance prohibited

將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計畫成功為仿效,應用於台中中區之棋盤式交通網路系統,透過路口限制進入基地之車種,從根本解決中區的沒落,改 善中區內部交通狀況,創造友善行人與自行車之空間,使人在中區內部進行水平移動時,可擁有最高安全性,在此條件下,就凸顯了基地停車 空間的重要性,改善交通問題後,以再次復甦中區商圈。

64|Program


Mixed

外籍人士因商業行為於一廣周圍的飽和,勢必會往外圍擴散,將現有的中區問題定義為寄生與共生,嘗試透過設計手法將兩者的未來性定義為 混生,而混生從商業行為,其中包括東南亞的飲食、商品、衣著、日用品等,到文化都將與台灣在地混生。

Gathering

metastasis

activation

mixed

2010

2016

-2021

-2050

1995年,因當時火災發生頻繁,政府加強消防安 檢,加上民間的「幽靈船」都市傳說,間接導致 人潮銳減。而臺灣人的離開,讓2000年代初在臺 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找到了假日聚集處。

因東協廣場漸漸負荷不了於尖峰時段來潮的東南 亞人士,商業袋從原有規畫於東協廣場內的商業 空間漸漸忘四周擴散,使附近地區壟罩著濃厚的 異國色彩,並擴散至綠川一帶。

台灣人主要聚集於中區的成功案例都為老建築活 用的方式,常見透過修復或保留立面的方式,達 到新舊融合,並加入創新的商業行為,如此成為 拉力,吸引顧客。

從原有在基地的寄生/共生行為漸漸達到平衡,東 南亞人士的擴散將佔據中區,而台灣人與外籍人 士的關係形成文化的混生,從商業行為開始發展 ,在未來將成為中區的一大優勢。

Program|65


Traffic planning

20M Main road 台灣大道/自由路

10M Minor road

66|Program


PHASE II

考量到未來捷運藍線開通與用續城市之概念後往來市區與火車站的台灣大道的大眾交通工具車流附載量減少,人們除了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通勤 外,提供人們使用步行與騎自行車的方式,並將此交通動線提取,創造一兼具生態與訴說社會文化的空中花園,同時分流往來的人潮,降低台 灣大道的負荷量,創造一更友善環境以及與城市博物館結合為目的的構造體。

Masterplan

scale 1:2000

T

1M 1R

Phase Ⅱ|67



Plan

Yanagawa

scale 1:500

A

Parking

B

A Parking

Cafe

B Shop/Exhobition-E

C Exhibition-D/Elevator/Cafe

D

C

D

E

F

Taichung Park Lake Information desk/Ubike/Exhibition-C

E Exhibition-B/Elevator/Shop

F Taichung ASEAN Square

Exhibition-A

Midori-gawa

Cafe

Taichung Station

Plan|69


70|Image



-Thanks for your consideratio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