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huan_exatrplanet

Page 1

【本季最夯話題】尋找外星人,先從系外行星著眼 尋找外星人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但也是非常艱鉅的大工程,光是尋找外星人居住 的行星就不簡單。從遠處遙望恆星系統內的行星,就好比在探照燈光下搜尋螢火蟲一樣; 因此尋找系外行星得靠物理學和高科技。 行星繞恆星公轉而自成一個系統,它們都 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轉,且質量中心會 靠近質量比較大的恆星,甚至可能在恆星 的內部,因此恆星會產生晃來晃去的運動, 並有徑向速度的變化。行星不易看到,但 察看恆星的晃動卻容易的多;這在恆星觀 測上提供了一個尋找行星的機會。1998 年 起,美國天文學家便利用五米望遠鏡進行 長期觀測, 11 年後,終於在紅矮星 VB10 系統找到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VB 10b。

圖說: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背景是系外行星的 母星。©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即便測不出恆星的晃動,天文學家仍可以透過星光的都卜勒效應,量出恆星繞質量中心運 轉的速度變化。1995 年 10 月,美國天文學家 Michel Mayor 和 Didier Queloz 首次量到恆星 飛馬座 51 的徑向速度變化,推測出一顆 150 倍於地球質量的行星—飛馬座 51b,並由 Geoff Marcy 和 Paul Butler 証實其速度為每秒 50 公尺,公轉周期為 4.2 天。 然而測量恆星公轉速度時,會有大約每秒 1 公尺的極限,這樣是無法量到質量更小的岩質 行星的。以地球為例,造成太陽都卜勒效應的速度只有每秒 10 公分,若要找尋太陽系外 的岩質行星,就得另謀新技術。 當行星正好遮掩到恆星時,會使星光短暫地變暗,就像太陽系的水星凌日。如果長期監看 這種凌掩現象,也有機會找到行星。1999 年,天文學家首次利用此法找到了一顆 200 倍於 地球質量的行星—HD209458b,它的公轉周期只有 3.5 天。未來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發 射 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 後,便可直接察看岩質行星,這將是尋找外星生命的一大利器。 另一種有效的觀測技術是利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微重力透鏡法。當行星進入遙遠背景 星的視線上,萬有引力會造成透鏡聚焦的效果,讓背景星光變亮。2005 年,天文學家首次 利用這個方法在天蠍座的一顆恆星附近,找到 5 倍於地球質量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是一門須要各種科學理論的高度精確觀測科學,唯有不斷努力學習研究,才可以在 宇宙方寸之間的地球上,認真了解我們的宇宙。(曾耀寰 編輯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