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竊的公共城市-重拾失竊的生活地景(議題文本)

Page 1

失竊的公共城市-重拾失竊的生活地景 THE STOLEN PUBLIC CITY-REGAIN THE STOLEN LIFE SCENE

F0742012 謝宗翰


街廓內部的公共性 公共場域在城市中不只扮演著提供社區居民活動與交流的角色,同時也提供讓不同的族群在此交流的機會,更 是讓生活在被垂直場域所佔領下的城市中的居民能有個可以轉換生活步調的場所。 東區從早期的日治時期(1926)到民國時期(2005)再到現今(2021),早期的公共性則發生於街廓內部,巷弄、街 道為孩子們的運動或遊戲的場域,同時也作為社區居民談天相互交流的戶外客廳,然而在城市不斷開發與快速 發展之下,現今許多不同時期所支配的公共場域已支離破碎的並存於新與舊的紋理當中,公共性也因土地開發 與資源的不足漸漸從街廓內部轉移至垂直場域內部,許多過往的公共場域也因此淪為犧牲品為成就城市的發展 而消失,就像是座被偷走的公共城市。 公共場域本該是居民之間活動與交流的場所,當今卻變成是人們因需求、娛樂的消費場所而失去原本公共場 域存在的意義,因此將試圖在東區城市街廓內部,尋找失竊的生活地景,將「公共」重新拉回日常生活中。

設計動機 台中東區,這裡不管是人口密度也好或是垂直建築覆蓋率也好,相較於其他地區要來得低許多,屬於一 座半開發狀態下的城市。 雖然東區開發較早,但發展的速度相較台中其他區域來的要緩慢許多,這裡保有著不同時期所留下的印 記,過去旱溪街是條農作物從山區運輸至建國市場進行買賣的必經之路,然而一旁的樂成宮媽祖廟因居 民們的參拜攤販們的聚集,廟前的廣場形成了社區居民、攤販之間進行買賣交流的活動場所,活動的紋 理由廟前的廣場延伸至旱溪街,街道家具、攤販的產生使得讓來往旱溪街的人們能有個落腳與休息的空 間場所,透過消費讓活動紋理串聯整條旱溪街,不同族群與社區居民在此交流形成了存在於街廓內部的 公共場域。 相應著城市的發展,新的城市紋理擾亂了東區原有的活動紋理,旱溪街因東光園道與建成路的闢建使得 活動紋理為之凌亂,也失去原有的公共性。住商型態的改變,過去的綠地、廣場是孩子們遊玩、社區居 民活動交流的場域之一,現今因土地的需求犧牲部分綠地、廣場空間另一部分則保留下來,被保留下來 的綠地、廣場空間卻被垂直場域所包圍而顯得像中庭空間般,住商尺度的改變讓原本合理存在的空間變 得不再合理,而以溶解的形式存在於城市街廓中。

基地分析 基地位於帝國製糖廠旁,原屬於糖廠的一部分,糖廠周遭的綠地現今被住宅、商業空間所取代,秀泰影 城、三井OUTLET等商業空間取代過去的公共性,現今的公共性已無法再接續著提供居民們活動交流與 轉換生活步調的功能,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後人流較聚集於中區及其他區域,使得東區人流比起其他區 域有著明顯差異,而基地旁的要道主要為去往其他區域的路徑之一或者為上班族上下班必經之路,缺乏 了提供來往的人停留的可能性,同時也失去了讓在地社區居民與不同族群活動交流的機會,因此在基地 這塊屬於過渡場域上透過空間型態的操作重新將原有的公共行歸還給城市。


環境物件

1. 道路上的斑馬線:在城市內透過斑馬線於道路上連接兩個街區。 2. 人行地下道:在垂直向度內以水平的方式連接兩個區域,代替斑 馬線而更能安全地到達另一個區域。 3. 兩棟大樓之間連接的過道:在兩棟大樓之間透過過道近而連接兩 個相同場域,使得進出兩棟大樓間不一定要透過地面才能到達,而 是能讓使用者能於垂直場域內部透過水平的方式達到目的。 經由基地實地勘查尋找著東區特別的環境物件,而觀察到東區街 不管是過道、外掛樓梯還是天橋都是為了連接各個空間的環境物 廓內部有許多寄生在工廠上的外掛式樓梯。 件,在不同向度或空間上型態都會有所改變,在水平向度為連接不 同場域的通道,在垂直向度能為不同空間上的移動,因此使得外掛 外掛式樓梯為連接兩個空間的環境物件,使多個相同或異質的空間 式樓梯不單只是連接A、B兩點,而是於不同向度或空間中透過型 能透過外掛式樓梯有所串聯而增加空間移動上的可能性,當然能達 態上的改變進而達到基地內部、外部、內部之間串聯與模糊彼此的 到此目的不僅僅只有外掛式樓梯,雖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連接兩個 邊界。 空間,但在空間上的操作還是有所變化,因此我找出以下幾種類型: 1. 道路上的斑馬線:在城市內透過斑馬線於道路上連接兩個街區。 2. 人行地下道:在垂直向度內以水平的方式連接兩個區域,代替斑 馬線而更能安全地到達另一個區域。 3. 兩棟大樓之間連接的過道:在兩棟大樓之間透過過道近而連接兩 個相同場域,使得進出兩棟大樓間不一定要透過地面才能到達,而 是能讓使用者能於垂直場域內部透過水平的方式達到目的。 不管是過道、外掛樓梯還是天橋都是為了連接各個空間的環境物 件,在不同向度或空間上型態都會有所改變,在水平向度為連接不 同場域的通道,在垂直向度能為不同空間上的移動,因此使得外掛 式樓梯不單只是連接A、B兩點,而是於不同向度或空間中透過型 態上的改變進而達到基地內部、外部、內部之間串聯與模糊彼此的 邊界。

設計目的/願景 透過空間型態上的變化讓東區在地社區居民能夠在此再次感受過去由人與人之間因活動與交 流所創造的公共場域,同時能夠讓外來的觀光客結合新社群及在地人透過活動、空間機能與 型態體驗東區過去公共性,置入特定的空間機能如文創市集、展場空間、廣場空間、地景式 運動場等結合教育與其在地文化產業,讓新的社群能透過體驗、參觀、展覽及運動的方式進 而更加了解及認識這座城市原本的樣貌。 PROGRAM設定 1.社區居民活動場域 2.社區居民與觀光客結合的廣場空間 3.人造環境運動場 4.文創市集 5.展覽空間 6.親子活動空間 7.圖書室 8.遊客中心

設計策略 經由分析東區公共場域過去與現今之變化,將過去失去的空間型態與現今城市中好的空間型態與其整合, 並將過去(1998.2002.2005.2014)公共空間的機能延伸至基地內結合當地文化產業,讓在地族群與外來族群 能因新的空間型態(如:¬市場空間.廣場空間.綠地)與機能產生的活動(市集.表演.展覽.體驗)而重拾過去失去 的公共性及交流場所,讓居民們能在現今都市社會型態中重回過往老街的城市氛圍,透過尺度及空間型態 產生的空間行為變化重新替居民們找回失竊的公共性,進而將共性拉回日常生活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