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BSERVATION OF EASTERN TAIWAN TAITUNG PONGSO NO TAO’S FIELD SURVEY
東台灣 觀察日誌
台東︑蘭嶼田野調查
江芝莛 記錄 / 撰寫 指導教授 顔名宏教授
記2022年5月4日至5月8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二年級-場域研究與 策展課,到台東、蘭嶼進行三天兩夜戶外教學。帶領老師為顔名宏副教授、高助理。在台東看 海岸,與在蘭嶼看海岸,聽起來一樣,卻不盡然完全相同。
台東觀察日誌
記2022年5月4日至5月8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二年級- 場域研 究與策展課,到台東、蘭嶼進行三天兩夜戶外教學。帶領老師為顔名宏副教授、高助理,活動負 責人為王孟宣、李芙。參加學生總計12位。原定17位,另外5位因身體不適或擔心染疫而臨時退 出。
台東,與在台東生活的人。 從西海岸來到東海岸, 緩和的海岸線與强烈的海岸線; 西海岸與東海岸的人啊。
台東縣海岸自長濱鄉之觀音鼻與花蓮之豐 濱為界,南至達仁鄉全長約在170公里左右。 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碰撞後,引發之陸生 運動所形成之陸地,而加上河流及海浪侵蝕 作用,陡起陡落的山巒與峽谷,曲流、河階 等地形。
靠近小野柳的海邊,混雜著一些較爲鋒 利的岩石。 這個海邊遍地的珊瑚化石、貝殼、火成 岩。新形成就被海浪捲上岸的,還是鋒利遍 佈棱角的,可以很直觀的看見新鮮的礦物。 舊的礦物經歷了許多年、無數次的海浪
在海岸地區出現了 其中一種因地質翻動,
捲動,被打碎,打磨,形成大大小小的無棱
而抬升的珊瑚礁,形成
角的礦物。天然打磨的自然比人工打磨的來
珊瑚礁海岸地形。
得圓潤和諧,園藝、裝修行業自然會有偷盜 的行爲。
浪聽起來很溫柔;東海岸是强烈、氣勢洶湧 我待在臺東的時間有些許的短暫,僅有一 晚加上一個上午。 晚上住在一林永發老師於海邊的屋子,晚 上的海浪很大。在院子能很清晰的聽見海浪
的。 强烈、氣勢洶湧澎湃的浪,與崎嶇鋒利的 岩石……是那片海岸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 長期的待在這片海岸,更甚整個台東,真
一陣一陣的,不是那麽固定的翻滾、拍打的
的不會帶來個性上的影響嗎︖變得如壯麗的
聲音。我確實有些害怕……無論是在台灣還
海浪一樣,或是堅硬銳利的岩石;情緒外放
是馬來西亞,這都是我第一次到東海岸。東
、熱情、直白或許對他們來
邊的海岸聽起來與西海岸不同,西海岸的海
才是自然的。
台東人與台中人 情緒表達之張力不同之處。 從為台東人並在台東生活的林永發教授, 與台中人並在台中生活高永隆教師的水墨; 淺談東西海岸的表達差異。
同樣,我們從台中出發,那是否台中的藝 在林永發老師海邊的房子中,挂滿了老師
術家會與台東藝術家擁有許多趣味的差異?
的水墨畫作,其中畫中的山讓人感覺是壯闊
因此我找到了在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任教
鋒利的,與江南水墨那種柔情似水、延綿的
的高永隆教師的早期水墨畫來做對比。高教授
山截然不同。
以膠彩畫聞名,他早期卻是以水墨畫拿了許多
經顔名宏教授講解後,我才將思緒從「那 是個人畫風」放到「他爲什麽會有這種個人 畫風?是什麽影響他?」。
國内大型比賽獎項。 一個台東人,一個台中人,從兩位藝術家 的作品去探討環境對人的影響……
在林老師家中的畫,大部分的山讓人感 覺是壯闊鋒利的,與江南水墨那種柔情似水 、延綿的山截然不同。 有時候鋒利如利刃,亦似烈焰在燃燒, 有的讓我聯想到《酆都變相》東地獄:刀山 地獄。 卑南山水天下秀(局部) 林永發 2005年 皆拍攝於 《三鳴谷應》文宣折頁
高老師的水墨看起來為較爲溫柔、婉轉 的江南派水墨,整體看上去更爲柔和。同樣 以高老師創作的膠彩畫山來談,山的棱角亦 不如在台東的林老師的山銳利。 從地理切入,相較於台灣河流沖積作用 旺盛的西海岸,海水較淺,海岸平直單調; 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東海岸屬
神話之島(局部) 林用發 2019年
於斷層海岸,高山與深海平行相鄰,且海岸 陡峭。 地形上對比西部是平緩;東部是陡峻的 。興許某一方面這也暗示這兩個海岸,人類 的個性。 而我從林老師與高老師較爲廣爲人知的 作品來看,僅從他們兩位的水墨技法、山的 棱角,看到的是如同自然地形與環境的個人
高永隆創作展《尋色·逐光》 宣傳海報
畫法。
高永隆創作展《尋色·逐光》 部分展區
珊瑚、貝殼、岩石 ——礦物。
右圖為在林永發老師屋子海邊撿拾的小東 西們。有紅藍珊瑚化石、貝殼、石頭、玻璃、塑 料。 我撿拾的小東西上兩排組合比較的是材質 與質感。捲上台東海岸的珊瑚化石比較多的是像 珊瑚基底一樣的塊狀石頭,它的歷史足夠悠久、 密度也較大。右上兩塊是同一部位,一大一小, 小的比較完整。這是貝類防衛的門。二之一的石 頭很奇妙……它有兩小塊的石頭附著在上面,海 水侵蝕後而氧化,形成這樣如同外星人、魚頭的 怪異圖案。 下面三排討論的是色彩——在海邊撿到的 這些,無論自然或人造,放在一起卻很協調。左 到右的色彩依序為紅、綠、藍、紫,唯有綠色的 全都是漂流在海上的人造物。 但他們的共同點,是停留在台東海岸。
太平洋上的漂流物,來自很多地方。 海岸上的東西,自然或是人造都來自各種國家。 每每颱風暴雨海邊就會有很有趣的大漂流物, 垃圾種子浮石漂流木,順著洋流飄到台灣。
漂流物撿的比較少,留在海邊比較顯眼 多數為漂流木、漁用塑料製品、寶特瓶、玻 璃酒瓶碎片……等。 台東海岸邊的漂流物有部分來自太平洋 的其他國家,有日本、韓國、東南亞很多國 家。包括這些漂流木也不能完全肯定它們來 自台灣。 隨海浪過來的還有種子,外來種子落在 台東,在台灣生根發芽。 長久以來台東的植 物已經被海洋改變了。 除了種子,也許還有外來的動物。這樣 一看台東海岸好精彩——他有許多由太平洋 帶來的東西。 台東的文化一部分與洋流息息相關。
蘭嶼觀察日誌
距離蘭嶼完全旅游景點化還需要多久?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 到景點時,有人問民宿老闆石頭上的族語怎麽讀,民宿老闆卻道他完全不會族語。他說兒 時一
族語就會被要求去墻邊罰站。 我有聽到三兩個老人家用族語溝通,語調發音聽起來很像印尼語。 蘭嶼的台灣的關係很密切嗎?也許沒有。
全島由安山岩和集 塊岩或凝灰質集塊 岩構成。安山岩出 露在島的中央部分 ,四周為火山碎屑 岩所覆蓋。火山岩 所構成之高地的邊緣,局部為沖積扇和崖錐 碎屑物所圍繞,沿海有隆起珊瑚礁。 蘭嶼多數海岸邊的石頭都很鋒利。石頭中 的洞口多數都會住著小小的海洋生物,退潮 時它們會被困在裡面。
前面台東的部分提及自然環境會影響人 類的個性……蘭嶼的岩石更爲崎嶇、鋒利。 站在岩漿形成的岩石上,有時候可以透過氣 泡留下的孔洞看到底下的海水,而下面也有 很多珊瑚和海膽。 在石頭下流動的海水,看起來就像火上 下的情緒,有種不安在湧動。很早期的達悟 族部落之間都隔著大石頭,部落之間很常發 生戰爭,我想這就是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吧。 現在蘭嶼有一個比較沒那麽旅游景點話的部 落,確實感覺不是那麼的友善。 再來是他們現在的生活模式,他們有太 多的東西是來自台灣本島。島上的資源匱乏,任何從台灣運送過來的東西都要加上運費。造成他 們需要更多的錢才能買到需要的物資。對他們來
最快、最輕鬆的賺錢方式莫過於游客。因此原
本的芋頭田被大面積的除掉,改成蓋建築,多數都蓋成民宿。近兩年因爲疫情之故,許多未完成 的建築被荒廢,路邊隨地可見建築材料。他們的生活模式在慢慢的被改變,過幾年蘭嶼可能很難 保有達悟族的生活文化了,最終他們剩下的可能只有物件上的文化保存,而物件不一定正確。
蘭嶼内的動物有狗 、貓、羊、黑豬、鷄 。 除了黑豬以外其 他的看起來都超不友 善。多數的動物都是 放養的,島上到處都 是羊大便,山羊們無 處不在。只有黑豬白 天是被圈起來的,到 了晚上或是凌晨會看 到它們走在路上。 蘭嶼的部分因沒 深入僅能淺談。也許 不是暑假之故,島上 許多店沒開。我待在 島上的三餐幾乎都靠 便利商店解決。路邊 的餐廳都太貴了,每 一家的菜單上必然看 到飛魚相關的食物, 多數是賣給游客的。 我看到海邊有好 幾棟被植物淹沒的木 屋,那是原本達悟族 放船的地方。整個蘭 嶼已經看不見了,他 們的船現在也不出海 了,多數是做觀賞用 途。 有幸我在這個時 間到了蘭嶼,再過幾 年也許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