ṛ ᵜ ૱ ᐒ 玟 य़ 䋊 ଙ ࢧ 觎
社大廿年
市長的話
台灣於 1990 年代起開展一連串的教育改革運動,社區大學運動 也在黃武雄教授等倡議下,於各地逐步掀起「終身學習」及「公 民社會」的風潮,2018 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完備 社區大學法制,標識著社區大學肩負起教育的時代新任務。 本市社區大學運動的起源,可回溯至 1998 年底,當時由陳巨擘 先生等民間環保生態與文化界人士集結,啟動倡議本市設置社區 大學的遊說;1999 年底市府教育局同意設置,並經公開徵選後, 於 2000 年成立第一所社區大學,其開辦至今已邁入 20 年。從開 辦初期的諸事待興,歷經縣市合併後的 5 所社區大學,到 2019 年 擴增至 7 所社區大學,市府團隊不遺餘力地推動社區大學普及化, 期望打造一個可以人人可學、處處可學的幸福宜居城市,為本市 38 個行政區的市民朋友,提供豐沛的學習能量。 隨著新世紀快速發展之變遷,臺灣社會正面臨劇烈的挑戰,面 對貧富不均、高齡少子女化、環境及氣候變遷、城鄉差距、全球 疫情等危機,如何在永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終身教育與學習, 提升公民素養,乃是當務之急。除了體制內的正規教育外,非正 規教育及非正式學習管道應賦予更高的角色期待,促使不同經驗 背景及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得以進行經驗交流,相互啟蒙,由下 而上形塑新時代的文化價值,進而為未來的公民社會鋪路。 終身學習已蔚為全民運動,在高雄市社大運動邁入廿年之際, 感謝所有與社區並肩而行與默默支持陪伴的夥伴,在未來城市發 展及推動社會改革的道路上,期許社區大學能秉持著初創時的理 念與精神,持續創新與進步,引領邁入下一個學習新紀元。
市長
陳其邁 2020 年 9 月
2
社大廿年
局長的話
社區大學以「提升公民素養」與「知識解放」為主要理念,打 破知識象牙塔,讓學習走向真正平民化與普及化,形塑公民社會 與終身學習社會;同時以回應地方處境、需求為宗旨,長期深耕 與關懷陪伴社區,成為社區在地學習、接地氣的學習聚落。 本市 7 所社區大學依據高雄市在地紋理的異質性,因地制宜深 耕學區,呈現深具在地特色的多元辦學面貌,如第一社區大學經 營「旗津 tha̍k 冊」,以獨立書店作為聚落培力平台並提供課程活 動;港都社區大學強調社會實踐,以網路直播推動公共議題;旗 美社區大學做為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致力於讓「農村意 識」在旗美地區扎根;岡山社區大學關注新住民培力,並不遺餘 力推廣籃籗會文史;鳳山社區大學以「野農學校」的學習社群概 念推廣友善耕作,重視文化資產保存議題;鎮港園社區大學因應 學區老化問題,積極推廣高齡培力與共創課程;北高雄社區大學 以「公民行動學校」自許,積極建構後勁學,推動環境能源教育 等。 教育局與本市 7 所社區大學透過溝通平台及對話機制,建立良 好的協作伙伴關係;秉持著公私協力的精神,積極協助社區大學 解決辦學困境;同時也給予充足的辦學自主空間,讓辦學團隊得 以回應在地性內涵,發展在地經營特色。今年藉由本市社區大學 20 年活動的籌辦,不僅讓公私部門間的夥伴關係更緊密,7 所社 大也有了更多經驗交流的機會。 本市社區大學在即將邁入 20 年之際,凝聚共識提出了高雄市推 動社大發展期許─「地方知識的發展基地」、「公共議題的倡議 先鋒」、「社區民眾的學習教練」及「美好生活的資訊顧問」, 希望本市社區大學持續於這四個願景深耕,成為社區重要的學習 有機體,引領本市社大辦學邁入下一個 20 年的里程碑。 局長
謝文斌 2020 年 9 月
3
目錄 2 6 8 10
序文 社大大事記 人與地方的經營 北高雄社區大學 向地方學習 ‧ 組織搭建合作平台 培育地方人才、推動地方創生及地方知識學 組織串聯、搭建北高雄議題合作平台
18 鎮港園社區大學 鎮港園社大:與在地一起搭建「真正圓滿生活之家園」 真「鎮」來打拼:銀髮農園的高齡種植
26 港都社區大學 深入地方的港都微旅行 - 人文環境公民意識的開展
34 鳳山社區大學 回應地方辦學到合作事業的開展 小農號物流車及生產直販所拉近產銷的距離
42 岡山社區大學 岡山社大與百年籃籗會 社大與老街 岡山老街 時光街道
50 旗美社區大學 20 之前,20 之後
58 第一社區大學 在老高雄學新知,跟著第一社區大學變身城市知識家
4
|發 行 人|謝文斌 |指導委員|黃盟惠、陳佩汝、吳文靜、李黛華、劉靜文 |總 編 輯|李靖葦 |主 編 輯|許嘉芳 |編 輯 群| 蔡碧夆、林淑芳、賴依雯、黃暉榮、潘永珅、葉識山、張正揚、黃湘云、 陳亭瑾、張雅婷、翁家宏、姚佳妮、譚定宜、張美蓮、林長志、林宜蓁、 陳谷靖、蕭鈺霏、柯玉琴、李 瑤、許嘉芳、王幗華、洪玉芳、趙玉珍、 李橙安、吳季昕、黃盛譽、劉孟佳、張金玉、陳敏勤、杜依真、劉乃瑜、 侯沛彣、卞其莊、顏惠珠、洪筱涵 |20週年活動總執行|張金玉 |美術設計|楊孟欣、黃士豪 |印
刷|東印印刷有限公司
|發 行 所|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地
址|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 132 號
|電
話| 07-7995678#3094
|傳
真| 07-7046590
|網
址| http://www.kh.edu.tw
|出版年月| 2020.09 | I S B N | 978-986-5416-76-8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人與地方的經營 高雄市社區大學 20 年回顧 社區大學編輯群 -- 初版 -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20.09(民 109) 面;公分 --ISBN 978-986-5416-76-8
5
社大大事記 2020
本市七所社大共同辦理「水 ~人與地方的經營」社大 20 年回顧系列活動。 土 旗美社大舉辦「家園十年,山和莫拉克」系列活動。 北高雄社大辦理「後勁百年願景工作坊」。 鎮港園社大辦理前鎮、小港、林園在地知識教育工作坊。
2019
增設兩所社區大學,第六社區大學更名為鎮港園社區大學,由社團法人高 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取得承辦權。第七社區大學更名為北高雄社區大學, 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取得承辦權。 第一社大協力開辦「旗津 tha̍k 冊」書店,營造旗津文化生活。 鳳山社大成立責任有限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2018
第一社大獲高雄市教育局頒【藝術教育團體績優單位】。
2017
第一社大「生態水學堂」,獲環保署【環境教育績優單位】,連三年得獎。 鳳山社大辦理「台日自然農法技術交流」。
2016
港都社大辦理「高雄好生活青年國際論壇」。 旗美社大辦理「第 11 屆農村願景會議-農地與農村發展研討會」。辦理 高雄市社大學習交流會「社大學習心境界-看見學習的發生與發展」。 岡山社大成立高雄市新住民服務據點。與岡山區公所合作推廣岡山籃籗會。
2015
港都社大、第一社大獲得【高雄市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 岡山社大與鳳山社大共同承辦「社區大學與高雄發展研討會」。 鳳山社大承辦教育部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進行公所培力迄今。 第一社大主辦「雄好食~校園菜圃成果暨教學研討會」。一連承辦兩屆南 方食農育願景論壇,完成高雄、台南兩市綠食育宣言簽署。
2014
港都社區大學由社團法人高雄市綠色協會取得承辦權。串聯成立「守護高 雄大聯盟」關心氣爆、發起「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 鳳山社大由社團法人高雄市勞動生活教育促進會取得承辦權。成立客家特 色學習教室,並承辦鳳山區客家文化系列課程迄今。 旗美社大辦理「家庭農業與台灣農業的未來」研討會、「社區大學與高雄 發展研討會」。社大校刊榮獲文化部「社區報─永續組」【最佳編輯獎】。 岡山社大與岡山區公所、在地民意代表共同向國防部爭取樂群村空間活化。
6
第一社大推動「雄好食 ~ 食在宜居城市」,「南方食農教育聯盟」結盟。
2013
第二社區大學更名為港都社區大學。 岡山社大辦理高雄市移民節。
2011
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改稱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高雄縣岡山區社區大學 改稱高雄市岡山社區大學、高雄縣鳳山區社區大學改稱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
2010
12 月 25 日高雄市縣市合併,合併後本市共有五所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成立「莫拉克社區重建站」,和社區共同度過艱困時期。
2009 2008
第一社大承辦第十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 高雄市增設第二所社區大學,命名為高雄市第二社區大學,新興社區大 學更名為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2007
高雄縣社大預算被議會刪除,府會協商後減編恢復,五月始完成招標、開學。 岡山社大由社團法人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取得承辦權。
2006
新興社大通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會與社區參與】社大認證。 旗美社大舉辦第一屆農村願景會議、第一次旗美農民市集。
2003
高雄縣增設鳳山和岡山區社區大學,高雄縣社區大學更名為高雄縣旗山區 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中發佈《我們需要更多的農村型社 區大學:呼籲普設農村型社區大學的聲明》。
2002 2001
高雄縣社區大學辦理第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共辦理 12 屆。 高雄縣社區大學開辦 ( 旗美社大前身 )。 新興社大舉辦「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一連辦理兩屆。
2000
四月開辦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 ( 第一社大前身 )。辦理「第二屆社區大學全 國研討會」。 年底,高雄縣政府規劃辦理「高雄縣社區大學」招標,由財團法人鍾理和 文教基金會取得承辦權。
1999
「社團法人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成立,推動本市廣設社大。 高雄市政府規劃辦理社區大學設置計畫招標,由社團法人高雄市社區大學 促進會取得承辦權。
1998
民間關心公民社會之人士進行連結,倡議社區大學設置,進行政策遊說。
7
水 土 ~高雄市 20 年社區大學運動精神 張金玉 第一社區大學 校長 土地是人安居之所,也是人的長成與文化的根本。社區大學運動的初始即是以這樣 的精神,和土地上的人們一起開墾、耕耘。因此,我們說社大人讀地理要從自家門口 開始了解,從家門口認識鄰居、社區、聚落,以及所在城市,以此類推到世界;社大 人讀歷史,一樣也是從自家人的歷史開始探尋,社大人的學習從近身之處開始,在所 站之地開展。高雄市社區大學運動成長於人和土地經驗鬆脫的年代,所以我們以民眾 教育促進人和土地的連結,同時也提升人在土地上所應該長成的公民認知。 20 多年來,社區大學運動在台灣各個縣市逐一開展,散布在各地域的社大,從落種、 生根,以水為精神、陽光為勇氣、土地為信念,努力在所站之地生長花開,並綻放著 土地的芳香,這同時也是高雄市的光景。本市於 2000 年 4 月開辦第一所社區大學,其 後在 2001、2003、2005 年開辦旗美、鳳山、岡山與港都社大。回顧開辦初期前缺乏經 驗、諸事待舉,但憑藉社大人朝向地方的精神與信念,以及市政府的積極回應與支持, 順利成功開辦。更在進入第一個 20 年時刻增設 2 所社區大學,加入北高雄、鎮港園社 大後,本市現有 7 所社區大學。 20 年來各社大在地方的辦學,以回應地 方處境與需求為宗旨,發展了各樣多元的 辦學特色。值此 20 年經驗之盛華階段, 應是回顧與整理社大運動的最佳時刻;運 用本市社大於 2015、2017 每兩年辦理一 次論壇的行事,今年延續並擴大辦理,向 水
各界分享 20 年來經驗,以「 土 ~ 人與地方 的經營」作為高雄市社區大學 20 年發展 回顧之主題,「水 土」音同地,為平地湧泉, 台語音為
,意即雙腳踩入軟泥的土地,
陷入其中,努力發展之意,以此做為社大 運動立足於土地,經營地方,成為土地上 湧泉的精神。並以「人與地方的經營」作 為本市 7 所社大經驗匯聚的焦點,展現社 大辦學的特色。期望藉此階段性整理本市 社大經驗,提供大眾了解,並為下一階段 社大發展奠立根基與前瞻性的想像。
8
高雄市七所社區大學 區域分布圖
9
高雄市楠梓區加昌路 216 號 ( 後勁國小內 ) TEL:07-3644913 FAX:07-3646664 E-mail:nkcu2019@gmail.com https://nkcu2019.url.tw/
10
人與地方的故事 北高雄社區大學
向地方學習 ‧ 組織搭建合作平台 北高雄社區大學於 108 年成立,經營學區包含楠梓、仁武、大社、橋 頭與燕巢,校本部設立於楠梓後勁地區,以發展一所「公民行動學校」 為目標,並將課程分類為四大學群,結合課程發展與行動方案,因應地 方特性與區域發展之需求。 以楠梓地區為例,主體以工商業為主,由楠梓加工出口區為首,區內 分成楠仔坑、右昌、後勁與翠屏四聚落,除了大學設立多外,廟宇與教 會系統也多,而高雄煉油總廠遷廠後之工業遺址與廠區後續規劃更是地 方關注的議題。區域內擁有三處環境教育場域:楠梓園區再生水環境教 育場、高雄都會公園與中油高雄煉油廠,是環境永續學群重要的走讀場 域。而因緊臨楠梓加工區,移工學習的課程 - 移工學華語,也成為我們 辦學的地方特色。
11
北高雄社大 108 進駐後勁國小揭牌
【移工學華語】課程因應教會與楠梓加工區移工需求,第一年即成功開課成為北 高社大課程特色之一。
12
人與地方的故事 北高雄社區大學
培育地方人才、推動地方創生及地方知識學 這兩年,以因應地方永續發展與空間營造需求,導入「教育 ( 培力 )」 與「創生 ( 營造 )」概念,我們推動社區【社區ㄟ代誌 ‧ 歡喜來參詳】 人才培訓、綠手指人才培訓、社區節能培訓以及老樹調查種子培訓等 工作。以及建構「後勁學教師社群」做為地方學研發與推動方向討論, 以後勁地區作為核心進行知識建構與推廣工作。 在推動地方學上,我們期許自己坐落於後勁的社區大學,不僅能 帶動在地人民一起拼接屬於後勁的故事,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學;
與真正昌社區合作推動社區節能培訓營,持續建構社區節電種子。
13
也凝聚起大家的向心力,共同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看見十年、 二十年後的後勁。因此,我們由本校副校長 - 張豐藤領隊,組織七 位社大師資成立《後勁學教師社群》,從多元主題例如 : 宿舍群、 聚落老屋、河川流域、遺址、老樹與影像紀錄等進行研究與調查後 勁地區,盤整資料以建構後勁地方知識系統;進而將盤整好的地方 知識進行宣傳推廣。在推廣上,【跟著後勁探險趣 - 洞窟篇】裡, 探訪半屏山內之洞窟,半屏山除日本軍艦水庫南邊還有 1 座洞窟燃
14
人與地方的故事 北高雄社區大學
油工廠。二戰末期 1944 年六燃廠區接連受到空襲轟炸,廠房幾乎全 毀,有部分生產設備疏散到半屏山西南邊,並徵調左楠地區的壯丁開 挖石灰岩,設置疏散「洞窟工廠」。大概挖了 3 個多月,完成了 3 組、 10 條坑道,每條隧道長約 60 公尺,高約 5 公尺、寬 6 公尺。【跟著 後勁探險趣 - 建築篇】裡,探訪中油宏南宿舍群等,是位於台灣高雄 市楠梓區的社區及宿舍建物群,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海軍第六燃 料廠之附屬眷舍,104 年登錄為文化景觀。有高度產業共同體的群體 社區認同與生活文化,具有特殊的產業文化特色。 https://www.nkcu2019.url.tw/news.php?187
15
橋八、高科大 usr 計畫與北高社大三方合體在橋頭 暢談合作課程
16
人與地方的故事 北高雄社區大學
組織串聯、搭建北高雄議題合作平台 在北高雄,後勁溪過去是一條重度污染的溪流,讓人 不想親近。近年來,在民間與政府的努力下,重大污染 源已逐步排除,整體環境大幅度改善。在 108 年開始, 來自後勁溪周邊的居民、高科大學者、關注永續業者、 地方國中與社區大學等為促進公民對於永續議題的概 念,共同倡議【漂浮花園導入後勁溪】行動,並組成【北 高雄永續聯盟】。 在地方創生組織上,本校也與橋八文創天地、高科大 教育部 USR「春燕築巢·地方創生」從新農業出發推動【橋 八文創學堂】,以手作工坊,生活食農、藝術、文化、 攝影、農業等多樣化媒介,不受限的課程型式是橋八文 創學堂未來嘗試與不同跨界合作,以持續創新多元面向 發展生活風格課程特色。今年八月推出就愛手作木工 筆插 DIY 製作、手繪水彩筆記、園藝養生食品應用、 健 康飲品釀造與無人機證照初階班,共計 10 堂試辦課程。 https://www.nkcu2019.url.tw/news.php?186 從培力 - 組織 - 行動的發展,是北高雄社大努力成為 一所公民行動學校的過程,因此,我們歡迎多元議題可 以透過社大平台共同發聲與發展,成為社區ㄟ好鄰居。
17
高雄市前鎮區民權二路 331 號 (復興國小內) TEL:07-3381065 FAX:07-3380078 E-mail:ckycu@kcs.org.tw https://ckycu.weebly.com/
18
人與地方的故事 鎮港園社區大學
本校決策機構組成以老師、工作團隊、學員三方共創辦學願景及三區域均衡發展的精神。
與在地一起搭建「真正圓滿生活之家園」 前鎮、小港、林園三區一直有「工業」城市之名,亦是承載台灣經濟 起飛的發動機。範圍內有前鎮加工出口區、小港臨海工業區、林園石化 工業區、高雄第二港口及數個貨櫃中心、多個大、小漁港、高雄國際機 場…,造就了聚落及產業的重組,各式大型車種滿街跑,住民多以傳統 勞工所組成。另因地理之故,具有豐富的海岸線、廣大的鳳山丘陵、高 屏溪出海口等環境資源,更有許多人文歷史采風及廣大的勞動價值等待 挖掘。 本校於 108 年元月甫成立,是所嶄新的社大,充滿了在地與實驗性的 精神。取名鎮港園,即取用辦學區域的前「鎮」、小「港」、林「園」 三行政區的簡稱,也意味著本校重視辦學區域內每個區域的發展,積極 扎根於每個角落。而鎮港園用台語發音有「真正圓」之意,也意涵這所 新社大未來辦學策略與課程規劃是積極回應區域處境,與在地民眾一起 促進辦學區域成為「真正圓滿生活之家園」。
19
本校與多個在地民間團體積極培育在地導覽人才及挖掘地方知識
(1) 依區域均衡發展的地方性辦學 本校相關辦學決策單位,皆依老師、工作團隊、學員三方共創辦學願 景及辦學區域均衡發展 ( 三區域皆有參與代表 ) 的精神所組成。這樣的運 作方式,除免去參與者過往僅能在開會時才有時間討論或協助社大辦學 事務,更能立即協助或直接參本校的辦學,落實與第一線工作團隊共創。
(2) 以區域經理模式經營 考量辦學區域內之生活圈型態及均衡區域辦學發展等,不採用傳統校 本部行政編制 ( 如學務、課務、教務企劃…),改採區域經理行政編制, 於前鎮設立校本部,於小港、林園兩區設立學習行動中心,各區置專職 的區域經理,就近負責區域內行政執行、社群發展、社區連結等事務。
(3) 以回應「區域處境」協助課程發展深化 本校為新創社大,無法如資深社大透過深厚辦學經驗 或與資深教師討論「學群」、「學程」等方式進行課 程規劃,故採回應「區域處境」來整合整體課程發 展。目前課程內涵經與地方的社大師生與地方團
20
人與地方的故事 鎮港園社區大學
本校積極開拓地方銀髮族的學習據點,讓長輩於退休後更能參與社區事務
體盤整後,以回應「環境意識的學習與行動」、「高齡的培力與共創」、 「勞工的美感與增能」、「在地認同的提升與扎根」四大區域處境為主 要課程發展方向,藉此貼近在地、更接地氣;而在地認同目前更分為: 前鎮以「前草學」挖掘傳統工人的勞動價值;小港以認識「陸海空」出 發,找尋在地生活感與交通友善;林園則以挖掘「山海河」資源,重塑 市民對林園之美的認識。
(4) 在地人教在地事、在地師資的建構 本校重視在社大學習多年且又與辦學區域有地緣關係的資深學員,促 進其在社大某領域學習有成後,從學習轉為擔任師資,讓社大師資更活 潑、跨世代及在地;本校亦積極培養前鎮、小港、林園的在地師資,讓 在地人教在地事的理念逐一實踐。
21
本校推動許多親職課程,協助減少小家庭的無形壓力,提升在地認同感,課程參與者相當踴躍。
(5) 採多學區及多社區學習點的開課策略 為因應辦學區域的歷史發展與在地生活圈樣貌,肩負將學習資源帶入相對匱乏 地區之精神,除於三個行政區域分設主要學習場域 ( 前鎮於復興國小、小港於太 平國小、林園於林園圖書館 ),各行政區域內再分設學習區及社區學習據點,讓 本校所開設的課程更符合地方需求,也更貼近在地居民的生活圈樣貌。
22
人與地方的故事 鎮港園社區大學
真「鎮」來打拼: 銀髮農園的高齡種植 高雄是個工業城市,這是眾所皆知的歷史。但真正承載推動五、六零年代台灣經濟 起飛的舞台區域,非前鎮、草衙這一帶莫屬。從過去加工出口區到近來亞洲新灣區的 轉變,前鎮不曾缺席高雄的命運轉型。如果說前鎮的轉變是高雄的縮影,那社大的進 場,則是開啟了「相遇」。過去從他處移來前鎮打拼的居民,有著農業基底,同時又 具備工業技術,也逐漸落地生根。我們想把這群老前鎮人特有的「雙核心」帶出來, 將一個個黑手轉換綠手指的故事呈現在眾人眼前,這是我們在銀髮農園推動「高齡種 植」的初心。
「前鎮泥好菜」活動是社大工作坊學員共同設計出的食農教育遊戲,由長輩來教導小朋友種菜技術, 體驗種菜樂趣。
23
揮毫贈春聯活動,讓長輩寫下自己的祈願
時間過得很快,在銀髮農園推動高齡種植也近五年。我們發現 「高齡種植」並不只是「長輩種菜」這麼簡單,它的背後,是整 個前鎮乃至高雄的高齡化議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長輩能在什 麼樣的場域下,才能得到妥善的照顧並且自我實現?它的背後, 也是五、六零年代技藝與記憶的流失,目前的前鎮正在快速蛻變, 那些過去、傳統應該保留?乘載著這些使命,這不只是一個種菜 的農園,更要回到人的本位。我們在這裡發展一系列學習活動: 透過揮毫贈春聯,透過紙上的祈願,互相了解在地的各種族群文 化;透過開放農事體驗,我們的農園不再只是銀髮族獨享,更是 一個混齡教育 ( 大手牽小手 ) 的空間。長輩不只是種菜,也是食農 知識的傳承者,更是鄰近銀髮送餐關懷站的「加菜」提供者。透 過成果慶典,讓大眾回憶起小時候到田園拔菜,帶回家烹調的快 樂。近年來流行的「從產地到餐桌」、「共煮共食」、「菜菜有愛」、 「可食地景」、「城市農耕」等詞彙其實並不新穎,只是以不同 的名稱實現過去的行動。種菜本身就是有著這樣的魔力:生命的 意義其實都濃縮在農耕中了。 這樣的生命經驗是值得發揚的,在農園,每個人都有著精彩人 生:種菜的農夫也是地方的攤販、過往拆船業的達人、帶領船隻 入港的引水人、過港隧道的重要推手、虔誠的關公信徒、專治工
24
人與地方的故事 鎮港園社區大學
人跌打損傷的國術館、工會會長 ...,他們過去創造了前鎮的日常,現在亦然。「高齡種 植」的目的,或許就是要敘說這樣的故事,把這平凡的偉大帶往檯面吧。 著名的英國詩人約翰 ‧ 多恩說過:“No man is an island”直譯是「無人是座孤島」。 後人引申為「人不能獨自存活,需要彼此仰賴」。儘管是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我 們在前鎮的長輩身上,得到了更深的體會:真「鎮」的打拼,不只在每個人年輕的時候, 在人生下半場,還有舞台跟夥伴在不遠的前方等候!
銀髮農園戶外見學,眾人前往迦南地有機農場
25
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 289 號 TEL:07-3235656 FAX:07-3118860 E-mail:Tga1995a@gmail.com http://www.tga1995.org.tw
26
人與地方的故事 港都社區大學
透過系列走讀地方微旅行課程設計,培養參與學習者認識在地知識與分享。
深入地方的港都微旅行
人文環境公民意識的開展 港都社區大學的學區內擁有豐富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與環境景觀。隨社會經濟快 速成長,造成許多自然資源消耗殆盡,不僅污染河川土地,更直接影響生活品質以 及健康。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逐漸枯竭。學區中有著以加工、石化業為 主的工業區,著實令我們不能不重視學區內的生態環境。 港都社大地方知識學的設計,著眼於在地知識,如文化、人文、歷史及參與學習 者豐富的在地知識,為基礎所實施的教學與課程,針對高雄在地特色與需求,建構 一套以了解、拓真與保存在地豐富知識為目標。 著重發展與彙整在地知識研究,搶救正快速消失的文化,使其得以傳承與發展, 了解地方知識豐富的內涵,落實教育更以培養參與學習者分享自己對於在地知識的 認識,加強論述訓練,以具備研究調查的基本知能為訴求。 我們發展一系列課程,透過走讀地方微旅行,目的在於培養參與學習者對港都在 地知識的認識,並具備應用文化知識的能力。其目標,針對在地的研究瞭解及探究 地方文化復振實踐策略,提升在地居民對在地的瞭解與能力,強化在地的認同意識、 跨文化之認同、危機意識與在地復振之能力。藉由港都社大場域來整合,進行交流、 辯證及演化。
27
藉由教師與學員針對區域地方微旅行走讀進行盤整,了解區域問題, 認識在地實質的體驗,並相互探討學區公共議題。課程以走讀的方式吸 引學員參與,同時藉由走讀對學區做基礎調查。引導發現問題,並對公 共議題進行探討,藉此更加了解公共議題,因應未來的在地議題做好準 備。走讀的目地是挖掘在地的精神,同時發現問題,討論並學習解決問 題的方法。
藉走讀課程對學區一步一腳印的基礎調查,引導學員發現問題及對公共議題進行探討因 應之道。
28
人與地方的故事 港都社區大學
港都社大流域學習的參與 在流域學習學程的學習過程之中,我們引導學員發現問題並嘗 試解決問題,建構起多元思維辯證的能力。透過跨領域學習平台, 將社大公共參與之辦學精神,由教師傳承延續下去。 在多元多面向的知識系統中學習,讓學員在發現問題與嘗試解 決問題的過程,學會尊重多元文化與存在的價值,自然而然建構 出跨領域思維平台,有助於養成學員參與公共政策時,有更開闊 且全面性的公民素養。
水域是文明孕育之地,透過走讀進行流域學習盤整,嘗試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之道。
29
港都社大地方知識創新 港都社大七年來進行地方資源調查,帶領學員共同前往走讀。 例如:愛河流域,典寶溪流域,後勁溪流域、曹公圳、楠梓區、 三民區、左營區、鼓山區、高雄濕地滯洪池、宏南社區、壽山 國家自然公園、衛武營公園、左營眷村日治建築…等的資料收 集。 我們在走讀的過程中「看他的好、看他的美、看他的醜、看 他的不足」,港都教師也不斷地提問,讓學員不斷的去思考, 建立公共議題思維的能力。 建立起公共議題思維的能力後,開始與學員談地方的議題。 從後勁溪、愛河、檨林埤濕地公園、曹公圳城市水脈、濕地推 動、壽山生態、多元綠能、食安…等去進行個案議題的挖掘。 透過願景論壇與受訪來賓進行探討,學員收集資料,師生多 次探討,試圖找到解決之道。將宏南社區內的日式建築,提送 文化局以文化資產保護。將中油老樹,提送珍貴老樹保護,並 獲得半數以上保護。討論左營門戶、城中商圈群、水系防洪治 水…的解決之道。 這過程邀請其他教師的加入,共同跨域討論。成立「地方學 社群」師生的討論社群中,不乏擔任過中央與地方一級首長的 師資,參與其中協助解惑。 港都社大乃一間滾動式學校,透過不斷地課程學習與調查、 不斷地行動、不斷地累加能量,將地方知識建構成為系統,師 生共同成長。例如我們在推動「高雄市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自治 條例 ( 草案 )」我們不只是上課,進行世界咖啡館、參與式預算。 更重要是進行倡議,遊說民代創制法規 ( 自治條例 ) 並辦理公 聽會。以及用直播將訪談重要精神融入,藉以解決問題。這一 些都是港都地方知識的一部分。
30
人與地方的故事 港都社區大學
建立知識增值,我們在教師工作坊決定,將知識增值部分教師自我跨域成長。於 是安排一系列的成長課程與討論。我們同時也將型一系列的討論與實踐,初步有: 1. 舊城區聚落創意走讀 2. 左營舊城區跨領域創新討論 3. 如何融合舊城區聚創意增值 4. 教師探討 5. 班級說明推動 6. 班級走讀 7. 增值設備工作人員教師學習 8. 創意討論 9. 歷史故事桌遊交流 10. 演練修正。
透過歷史故事桌遊交流,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台灣的歷史。
31
三塊厝舊聚落文化景觀調查
哈瑪星文化歷史走讀
港都社大為推動地方知識學,七年來規劃 多元微旅行路線,提高參與者對地方知識 認識,透過走讀調查盤整系統化,嘗試瞭 解與解決問題。
愛河流域文化生態走讀
客家文化風華探訪
曹公新圳走讀
32
蓮池潭宗教文化走讀
人與地方的故事 港都社區大學
傳統日式建築聚落調查
客家文化風華探訪
港都社大為推動地方知識學,七年來以輕鬆規劃微旅行來對地方知識的初認 識,微旅行走讀三十條路線,如下: 1 哈瑪星文化歷史
17 蓮池潭宗教文化
2 三塊厝舊聚落文化景觀
18 舊城文化歷史
3 高雄車站與周圍產業
19 左營舊聚落建築文化
4 壽山自然公園文化生態
20 傳統日式建築聚落
5 田町鐵道倉庫群
21 軍事遺址
6 唐榮磚窯及中都溼地
22 科學工藝節能省電
7 內惟舊聚落與埤塘
23 柴山舊聚落海岸秘境
8 美術館藝術殿堂與公園
24 哨船頭清日古蹟文化
9 眷村文化與聚落建築
25 高雄驛鐵道文化園區
10 客家文化風華
26 龜山生態文化地質景觀
11 後驛聚落產業文化
27 軍事紀念館
12 愛河流域文化生態
28 溼地滯洪水資源
13 金獅湖生態文化
29 曹公新圳
14 地下高雄
30 飲食文化小吃美食
15 檨子林埤溼地公園
31 都會原住民文化⋯⋯等三十多條路線。
16 半屏山生態文化
33
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 120 巷 8 號 ( 鳳山區中山國小內 ) TEL:07-7406417 FAX:07-7406419 E-mail:kfcu2014@gmail.com http://kela2014.com/
34
人與地方的故事 鳳山社區大學
回應地方辦學到合作事業的開展 礙於偏鄉發展的受限,多數的非營利組織均集中在資源豐沛的大都會,因此接辦鳳 山社大以來就以鼓勵師生組織地方社團作為主要的任務之一,其目的除了促進師生公 共參與,更重要是採用更積極的方式去回應地方發展的課題。在接辦的六年裡,鳳山 社大相繼於 2015 年輔導成立「社團法人大寮區愛家園協會」,2018 年成立「責任有限 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35
社團法人大寮區愛家園協會 致力於大寮公共議題的關注,先後發行「大 寮人月刊」,成立「我是大寮人」粉絲頁,發 動磚窯廠等文資守護運動,成為大寮居民關 心在地事務,聯繫民眾生活情感的重要平台。 尤其是在協會成立後,更加入公所社造平台, 成立社造輔導小組,針對大寮區內進行社區 營造的擾動,甚至將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社 區資源,透過導覽員培訓,串接成一條條具 有文化深度的社區小旅行。而從 2016 年開 始,除了每年大寮紅豆節的「紅豆巴士」, 2020 年「愛家園」更獲得勞動部多元就業 方案通過,採用全面且專業式的方式進行 社區遊程推動,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認識 大寮,改變市民對於大寮的刻板印象,提 升鄉親對於故鄉的認同。
大寮小旅行帶領民眾體驗在地菱角文化
大寮產業誌 是鳳山社大和愛家園協會針對社大廿 週年所推出的活動,其目的是希望透過 二單位的安排,讓參與活動的民眾了解 社大在地方推動組織經營的企圖,另一 方面也要讓社會大眾看見二單位這幾年 在地方深耕經營的成果。 本次「大寮產業誌」共分為「時光 流轉相遇大寮」、「不怕刺就來大寮 採鳳梨」、「田間『焢土窯』 悠閒小時光」三條路線;「時光流轉相遇大寮」 帶領民眾探索曹公圳及大寮圳的源頭,再走到社大及愛家園催生通過甫列為歷 史建築的共益磚窯廠,接著再到 88 跳蚤市場內的山頂教室,了解社大及愛家 園運作情形,帶領民眾品嘗社區風味餐及福氣紅豆餅體驗 DIY,最後則前往知 名的潮寮吳家古厝進行參訪,了解大寮特殊的建築之美。 「不怕刺就來大寮採鳳梨」則要前往位在拷潭和內坑的「鳳梨山」,這一 帶地勢因鄰近鳳山丘陵,其土質、水文適合種植鳳梨。這裡所出產的鳳梨甘 甜、順口,讓人念念不忘,而鳳梨加工品 --- 蔭鳳梨、鳳梨豆醬,幾乎是家
36
人與地方的故事 鳳山社區大學
家必備,入菜超對味!邀請您,和我們一起頭帶斗笠、長袖、圍裙,一起前進帶刺的 鳳梨田,摘下茂盛的鳳梨,讓一整年氣勢旺,好運來! 小時候最愛「焢土窯」了,從挑土塊、造窯、生火、包裹食材、到封窯,每個階段 都好玩,尤其是窯體快要完成之際,因為心急,不慎窯體崩落,真是讓人氣結,不過, 當香噴噴的肉品、蔬菜、蕃薯等美味出爐,一切辛勞就立刻拋諸九霄雲外!你有多久 沒有貼近土地呢?「田間『焢土窯』 悠閒小時光」是針對喜歡田間遊戲的民眾所規劃 的一項特殊遊程,內容除了當地三隆社區的文化導覽,還有竹蜻蜓、竹筷槍、竹筷陀螺、 尪仔標等童玩製作,當然中午免不了地方風味餐的品嘗,一起來參加田間「焢土窯」, 重溫悠閒、愜意小時光。
責任有限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是由一群長期在社大致力於「友善耕作」的老師或農家所組成,農家 們早年在社大的協助下,透過課程將在地從事友善耕作系統化的推廣,更 透過與社大的合作,開辦蓮霧及稻米的契作,甚至透過講座、研習及活動等, 進行農家及消費者的串聯。在「合作社」成立後,農家們希望可以藉由組織化
37
的過程擴大自身的能量,除持續在友善耕作等既有的領域進 行持續努力,更要針對當代農村發展及農業技術發展等相 關問題做逐一回應,如與鳳山社大合作推動「野農學 校」,發展小農號物流車,辦理新農或青農培訓, 開辦友善耕作、農產品生產加工等課程,甚至 結合地方農會及各級學校辦理食農教育、 野孩子同樂會、成立直販所,希望為社 員或未來有心投入農業,不管是新 農、青農或者是欲從農,都可以 建構一條清晰、明確的道路。
自然農家聯合育苗 鳥松過去是大高雄地區稻米重要產地,鼎盛時期約 有六家育苗場,但隨著國內稻米減產,鳥松的稻作已 大幅減少,最後的一家育苗場也在十多年前停止育苗。 106 年鳳山社大在坔埔自然園地邱耀鐘老師的引薦下, 拜訪當時規模最大也是最早的育苗場,可惜的是當我 們前往時,育苗場不僅不再育苗,土地及廠房也已經 外租作為工廠,當時用來育苗的機器則丟在一旁,一 過就是十幾年。原本要準備報廢的育苗機,在鳳山社
38
人與地方的故事 鳳山社區大學
大幾位老師細心的說明下,育苗場負責人謝阿公樂得把這台機器提供 出來,甚至願意傳授我們育苗相關技術。 為了回應阿公的熱誠,我們特別邀請一起參與聯合育苗的自然農家 辦理了「拜師」儀式。我們準備了一杯茶,依照古禮獻給謝阿公,希 望他往後多多照顧,也象徵著農業技術和農業文化的保存和推廣。當 我們獻茶時,謝阿公還很靦腆的直說「不用啦、這麼厚禮數」,當他 開心的喝完這杯茶後,育苗機的設置還有育苗工作就此展開,象徵世 代經驗的傳承。
39
小農號物流車及生產直販所拉近產銷的距離 「高雄自然農粉絲團」成立於 2014 年,由鳳山社大黃淑娟老師所發起,初 始之目的乃作為課後師生交流友善耕作之園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平台內除了 吸納本地在相關領域具有實務經驗之農家外,還聚集了許多關心地球環境發展 的消費者。2018 年合作社成立以後,為了將合作社的理念推廣出去,建立多 元的產銷合作模式,粉絲團也開始針對既有之「小農號物流車」機制進行深化, 鼓勵更多的消費者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目前的小農號物流車總站設在大寮磚子窯農場,農家們於每週一提供生產品 項,週三確認供貨品項,週四送至大寮磚子窯集貨總站,分配物流路線送至各 取貨站供消費者取貨,並向該取貨站收取前一週之貨款。而消費者,則可於每 週一至週三正午結單前下訂購產品,週四再前往指定物流站取貨。另外,為了
40
人與地方的故事 鳳山社區大學
讓物流車的機制能順利推動,由 合作社聘請一位「小編」作為行政 人員,負責統計農家供貨品項、在粉 絲團 line 群組公告出貨品項、當週訂單 統計出貨,以及與各取貨點間之聯繫。 小農號物流車目前在大高雄地區擁有十 餘個取貨點,均由在地熱心的店家或消費者 擔任站長進行協助,鳳山社大自 2018 年開始 在農委會「建置青農在地生活的支持系統計畫」 支持下,開始投入取貨站轉型為「生產直販所」 之輔導,「生產直販所」之概念來自日本,其概念 是一定範圍內的農民,藉由組織化的過程,透過輔 導及共同討論,共同決定供貨品項、品質、數量及訂 價上下限等內涵。在組織化的過程,並不單純以協助農 家販售為目的,而是藉由直販所的設立,針對消費者及 農民進行教育工作,例如協助加入直販所的農家舉行講習、 觀摩、研討會。消費者對直販所所提供之物產有疑問時,形 成對外統一溝通的窗口,規劃產銷計畫,並負責消費者與農 民之溝通與紛爭處理。鳳山社大對於取貨站轉型為直販所之輔 導,鼓勵各站除了提供消費者進行取貨以外,更希望透過自主的 方式,針對一定範圍內之消費者進行社群經營,藉此拉近生產者 與消費者間之距離,促進民眾與產地之互動,提升消費者對於 所購買農產品之認識。
41
高雄市岡山區柳橋東路 36 號 (岡山國小內) TEL:07-6224415 FAX:07-6230937 E-mail:ccgsdk@gmail.com http://ccgsdk2.blogspot.com/
42
人與地方的故事 岡山社區大學
竹編示範
岡山社大與百年籃 會 提到岡山,會聯想到什麼呢?除了岡山三寶、螺絲產業以及空軍人才培育基地,還 有遠近馳名的盛典─「岡山籃籗會」。其實籃籗會早年並非岡山地區獨有,而是全台 各地區常見的廟會市集,滿足農業社會時代民眾在農忙之餘,對於生活物品的交易需 求。 籃籗會歷史已經兩百年,但近年來籃籗會讓人留下「大型夜市」的印象,有感於此, 岡山社大與岡山區公所合作,希望以傳承、創新讓大家體驗岡山籃籗會。因此社大在 籃籗會現場擔任文化宣傳大使,由社大師生與文史工作者設計系列的體驗與導覽活動, 讓民眾除了逛市集,更能對籃籗會歷史與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岡山位於山海交會處,東接山區鄉鎮,西臨沿海部落,18 世紀末,供奉媽祖的壽天 宮建成,成為各鄉鎮居民聚集之處,居民平日忙碌,只能趁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 媽祖誕 辰 )、八月十四日 ( 中秋節前夕,土地公秋祭 )、九月十五日 ( 義民爺祭 ) 三大節日齊聚, 傳統社會對於民間信仰中心的看重,由此可見一番。
43
田寮崇德社區耆老示範黃麻繩編織技藝
籃籗會,台語唸作 Nâ-á-khah-hoè,標準的漢字應寫成「籃仔籗會」。籃,是指「有 提梁的盛物器,用籐或竹編而成」;籗,《爾雅》釋器「籗謂之罩」,《詩經》「編 細竹以為罩捕魚也」,是「籗的省字,或作篧,音ㄎㄨㄛ ˋ,ㄓㄨㄛ ˊ,是細竹編成 的捕魚籠。」兩者都是竹編的農具。 對於田寮居民來說,籃籗會又叫做黃麻市,早期田寮一帶種植黃麻,將黃麻編織成 繩後至籃籗會販賣。因此,岡山社大每年籃籗會時,都會邀請耆老在現場展示幾近失 傳的黃麻繩編織技藝。 演變至今,籃籗會整體市集規劃分為傳統籃籗區、花市區以及最大宗的百貨區,換 個角度觀察,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籃籗會仍扮演著滿足周圍居民生活需求的功能, 同時像個肩負文化傳承的長者,將傳統技藝、古早味美食,一次次的由老師傅們在現 場擺攤及展示,讓後代子孫們能一睹祖先們的生活智慧與風采。 岡山籃籗會的可貴在於傳統而獨特,傳統區的每個攤位,包含竹籐製品、農漁具、 鐮刀鋤頭、牛軛牛犁、草藥農產,這些老攤位就像跟大家約好每年籃籗會相見。若有 機會來籃籗會,別忘了堅持腳步走到後面的傳統攤位了解傳統農漁具及其背後的文化。
訪問傳統攤位,老師傅展示牛 鈴 ( 以前農家會將牛鈴套在黃
44
牛頭部 )
人與地方的故事 岡山社區大學
籃籗會現場岡山社大提供竹編體驗
社大與老街 岡山社大校本部位於岡山國小,西邊側門就是岡山第一街維仁路上,緊鄰著老街街 區以及岡山公有市場,在盤點社區資源時,感受到許多地方人士對老街的愛惜,同時, 社大在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前輩交流中,發現大家對岡山的文化瑰寶有著深沉的情感, 是對家鄉的驕傲,想推廣分享給更多人知道的使命感,其中也有因為城市發展及時間 侵蝕下,對來不及保存的文化資產漸漸消失的遺憾,岡山社大希望透過各種行動方案, 相關議題持續被關注,擾動地方民眾有更多的參與。
心心食堂復刻原岡山舊火車站回憶
45
昔岡山神社第一鳥居下介紹阿 公店溪古河道
我們向在地文史工作者取經,實際走訪在地老店家,安排導覽遊程場次,每場導覽 的參與人次從寥寥數人慢慢累積到 20 人上下規模。觀察歷年參與的民眾,年齡層與居 住地慢慢廣化,有慕名籃籗會的外地遊客,想更認識岡山地方,也有許多在地的鄉親 想更了解家鄉。透過老街導覽,對街道老宅有更具體全面的認識,生活中匆匆一瞥的 老街一角,以為熟悉的一切,在導覽老師風趣的文史解說中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的是 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小孩參與導覽活動,還有民眾本身是教職人員,透過自主參與導覽 的方式,將地方文史知識內化到課程設計裡,從所處地方認識在地的歷史,讓我們更 貼近人與地方的關係。
46
介紹岡山大轟炸時留下的彈孔
人與地方的故事 岡山社區大學
劉國明攝於 1970 年代 - 岡山中街平和路雨中即景
47
岡山老街 時光街道 岡山老街位於岡山區中心,最早發展是由阿公店街 ( 現在的維仁路 ) 開始,壽天宮正位於其中心點。1937 年因日本政府廢除民間信仰而被 拆除,戰後重建於中山公園的壽天宮,原本位於今日岡山平和路與維 仁路的交叉口,坐西向東。正如許多台灣的傳統廟宇,1712 年建立的 壽天宮前廣場,就如現在的基隆廟口,成為台南到鳳山途間行旅的休 息用餐所在,也是周邊田寮山線和彌陀海線的交易場所,正是因為地 理位置優勢,促成了阿公店街的形成。
「阿公店街」於 18 世紀初期形成 漢人進入岡山平原開墾始於 1635 年,荷蘭政府在這年發動「聖誕 節之役」,在地的平埔族人逃離,之後,此地陸續有福建移民。鄭氏 王朝在荷蘭的開發基礎上,以軍事單位屯田的方式繼續開發,此時期 本區的新聚落有前鋒、後協、前鋒子等。 到了 1700 年左右,在〈康熙臺灣輿圖〉中,岡山區地名只有「前 鋒營」。1718 年,「阿公店街」地名首度出現於官方記載,又名「竿 蓁林街」的阿公店街,大概就在 18 世紀初期形成。 在 18 世紀的 100 年,阿公店街成為直屬台南府城市場圈的「五級 城鎮」。當時的阿公店街是只有一條街道、十幾家店鋪,與一、二百 戶人家的街市。經歷日治時期的現代化過程,陸續出現了岡山第二街 ( 開元街 ) 與第三街 ( 中街 ),奠定了岡山街區岡山街的成型逐漸變成 現在人們普遍所認知的「岡山老街」。 ◆主要的三大街道:依發展順序陳列 阿公店街(現今維仁路):日治初期的庄役場、郡役所,一開始都在 此街。維仁路兩側的舊店面「亭阿脚」(騎樓),屋多狹長,是臨街店面。 維仁路極盛時期是岡山生活機能最強的主街,以壽天宮為中心,兩側 有各式商店,日治時期的籃籗會亦在此街。「販仔間」等大都集中在
48
人與地方的故事 岡山社區大學
仿巴洛克式的建築
廟口附近,清時期為減少斤兩糾紛,廟口設有「阿公店公斗」、「阿 公店公量」等標準度量衡器具。 開元街:日治時期出現的民生農具街,有岡山第一個公有市場「阿公 店市場」,市場旁設有「鹽館台車總站」,也是重要的「夜間經濟」 區域。現在還存有眾多仿巴洛克式的日本西式建築。 平和路(中街):日治後期發展出來的街道,街頭是岡山火車站及省 道,街尾是壽天宮(後來拆除)。主要功能是現代化辦事機構,岡山 郵便局、岡山街役場等行政機能,以及台灣商工銀行、建安醫院等服 務部門也都聚集在此,商家販賣現代化商品,平和路一帶逐漸形成岡 山繁榮的新街區。
49
高雄市旗山區樹人路 21 號 ( 旗美高中樂群樓 3 樓 ) TEL:07-6616600 FAX:07-6629379 E-mail:chimeicu@gmail.com https://cmcu.artlife.tw/
50
人與地方的故事 旗美社區大學
20 之前,20 之後 今年是高雄市社區大學成立滿 20 週年,也是旗美社大創校第 20 年。旗美社大的校 徽不同於一般的抽象校徽,是一組三張方形圖構成的具象校徽,包括左邊的旗山老街 磚屋與香蕉葉,中間的藍衫與東門樓,以及右側的陶壺與百步蛇圖騰,分別象徵了旗 美地區的三大族群:閩南、客家與原住民。旗美地區既是偏鄉,醫療和交通等資源匱乏; 同時也是寶地,自然與社會資源豐富。這樣的地理特性,同時挑戰並豐富了旗美社大 的辦學,使得旗美社大發展出高比例分班等各種獨特的制度。 不同於一般的學習,社區大學的學習充滿了各種特色。例如,社大的學員基本上為 具有各種社會閱歷的成年人,這些經歷常常是一種養分,豐富了社大的學習內涵,使 得學習在講師和學員之間雙向進行,講師和學員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許多講師 同時也是學員。再如,不同於一般制式的學校,社區大學沒有學習完成的概念,因此 沒有畢業這件事,只要你願意,可以在社大持續學習,旗美社大目前即有不少是從第 一年開始選課至今的學員。 二十年來,旗美在地居民選讀旗美社大的課程,在社大學習新知識,認識新朋友, 也重新認識自己和社區;旗美社大因為在地居民的支持而蓬勃發展,有了自己的生命。 二十年是一個旗美社大和地方,相互培力和陪伴的過程。 在邁入第一個二十年的時刻,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回顧和整理旗美社大對於學員、 講師和社區的意義,並瞻向下一個二十年。
旗美社大於美濃金字面山下,承租了 1.6 分的農地做為公田,種植水稻,每年收割時,都會向伯公祭拜 答謝。
51
這學期班代會議嘗試新的 進行方式,回顧班代成立 脈絡和歷經的大小事,並 邀請各班代分享自己的轉 變。
今年舉辦「家園十年,山 河 莫 拉 克 」 系 列 活 動, 其中三場流域巡禮走入社 區,使我們思考如何與大 自然永續共存,以及相互 陪伴、團結渡過困境。
本次講師工作坊「教學路 上:從我到我們」在美濃 湖水雉棲地旁舉辦,共邀 屏北社大夥伴一同交流, 講師、學員講述參與社大
52
的所思所想。
人與地方的故事 旗美社區大學
和學員一起學習成長 油畫與生活美學 張美蓮老師 96 年加入社大教授油畫與生活美學,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深刻感受到在農村 其實一直存在著相互學習的過程。生活藝能這類課程必須著重在生活層面,而非 著重在技能訓練,也就是說必須增進知識視野,開闊心靈與對外的連結,進而健 全其私領域與生活價值。而身為講師在社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開始,面對年長自 我主見強烈的學員,必須投入更多的心思設計課程,修正教學方式;對於學員們 熱切求知慾,給予回應,在專業經驗上也相對的產生了新的刺激與考驗;學員在 學習,某種程度上是生活上的一大重心,所以在課程規劃中要符合實用取向的原 則,協助學員從現實生活中出發,與自身的經驗做適當的連結與分享。 期待社大往後能擁有一個兼具教學展覽,成果展覽,供需媒合導向設計的場 域。讓學員們所學之創作作品,能得到適當的發表,延續創作的熱情與活力。
張美蓮老師 ( 右一 ) 時常帶領學員一起到社區舉辦油畫展,圖為至旗山農工舉辦師生聯展與學員合影。
53
「改變社會從改變自己開始」 竹韻笛聲演奏班 響樂人生 - 薩克斯風班 林長志老師 從學生時期即開始成人教學,接觸社區大學可說改變了我看待成人教育的方 式。過去覺得看待專業的態度,應是全民共識,不應有模糊空間。但實際上,台 灣的教育環境,學生時期至出社會後的經驗,並不能培養出對待專業的素養。 因此,我改為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專業,進而尊重專業。幾年下來,小有成 果,也感謝課堂上那些認真的大小孩。跟著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台灣的學習環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期望未來能夠持續地貢獻我的能力, 讓未來的所有人,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我們的社會。
林長志老師 ( 右 ) 擔任社大講師雖年輕,但成人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參加 108 年秋季班旗美社大 「茂蝶飛揚,旗美共響」成果展。
讓偏鄉也可以學舞 「爵」然不同 JAZZ 舞蹈-六龜班 林宜蓁老師 為什麼到旗美社大教學?「一切要回溯到求學階段,當時住在台南玉井,為了學習 舞蹈,從玉井每天搭 1 小時的公車往返教室與家裡,在學習舞蹈時就想著,「有一天 自己有能力時,可以到偏鄉做教學,回饋與自己一樣想要學習的人群。」 因緣際會,來到了旗美地區開設舞蹈教室,傳承舞蹈藝術。也是同樣的原因,老師 在旗美社大曾於兩個原民區 - 那瑪夏、茂林開設爵士舞課程,現在則於六龜持續開設 爵士舞課程。對於下一個 20 年,老師說 「她希望將舞蹈藝術持續在旗美地區分享出去, 讓更多的人能透過學習欣賞舞蹈之美」。
54
人與地方的故事 旗美社區大學
宜蓁老師 ( 後左一 ) 於茂林開設爵士舞班,於社區展演後與學員合影。
上台說話的勇氣 旗美社大第九屆學務委員會召集人 陳谷靖 當初接觸到社大是因為看到網路影片上, 有人彈奏著一把跟吉他很像的樂器,那時還 不知道是烏克麗麗,想學的衝動就這樣促使 我找到旗美社大。進了社大之後也報名過好 幾個課程(例如:咖啡、手捏陶),讓我這 位標準上班族在下班後有機會學習不一樣的 專業。最近還擔任學務委員會召集人這個角 色,讓我變得有勇氣上台說話。謝謝旗美社 大讓我人生充滿色彩,社大二十年生日快樂! 本來不習慣在公眾場合講話的學務委員谷靖,參 與社大後,會議中侃侃而談的樣子。
55
班代是學習的好機會 旗美社大「四季鳥類觀察趴趴 GO!」課程班代 蕭鈺霏 2018 年的 3 月,我們家參加了旗美社區大學的「四季鳥類觀察趴趴 GO !」 課程,也是那個學期開始,毛遂自薦當了班代。謝謝班上同學的認同,這班代一 當就四個學期過去了,在這期間學到了許多,除了幫老師及同學處理班上瑣碎的 事務之外,也從每次的班代會議裡學習了其他班代的處事方式。每學期的成果展, 如何呈現本班豐富又多彩多姿的賞鳥上課內容,也是我一直絞盡腦汁的地方。
圖為積極投入賞鳥班的班代蕭鈺霏(右 1)一家,第一次參與賞鳥班的溫馨畫面。
班代也常需扮演很重要的媒介角色,在轉述社大相關事項的過程中,順帶增 強了表達能力,在班代這個小小職位上,給予自己一份使命感,也期許自己可 以處理好班上的每件事,為自己加油。
56
人與地方的故事 旗美社區大學
走進部落,陪伴重建 山谷裡的烘焙教室班學員 桃源國中教師 柯玉琴 對旗美社大最深的印象,就是在莫拉克風災時,成了很重要的支持與陪伴。 我到現在都忘不掉,當時連美濃到六龜的道路都崩斷,而山區更是有土石崩落, 整個交通動彈不得,人出不來,更回不去。在一片混亂之中,錯誤的訊息四處流 竄,全部的人都身心疲憊,我總感覺我們已堅持了很久,可是卻始終看不見日常 生活重新回歸的光亮,然而社區大學成立的重建輔導站,卻從外面走了進來,他 們不僅協助災後物資運送、志工分配、資訊傳遞等等工作,更重要的是,我感受 到他們的陪伴,並且在之後一段時間持續地記錄這些情況,讓這些經驗與故事, 在風災過後依然堅韌地述說著。
柯玉琴老師 ( 左一 ) 為社大團隊解說當時莫拉克風災後,桃源荖濃溪的河道變遷。
57
高雄市三民區市中一路 339 號 ( 河濱國小內 ) TEL:07-2518200 FAX:07-2915916 E-mail:khcu@kcs.org.tw http://kh1cu.blogspot.com/
58
人與地方的故事 第一社區大學
在老高雄學新知, 跟著第一社區大學變身城市知識家
地圖考古 × 城市偵探,在古地圖上匯聚大家的城市偵探能量,建構高雄知識。
辦學已邁入第 21 個年頭的第一社區大學,成立於 2000 年 4 月,是本市第一所成立 的社大。辦學所轄為城市的中心區,西起旗津區,這裡是高雄最早開發的區域,東至 苓雅與鳳山區邊界,這裡有衛武營藝文中心與迷迷村。從西到東,辦學區正好涵括本 市文化發展的路徑:旗津、鹽埕、前金、新興與苓雅區。 位處老高雄地帶的第一社區大學,辦學帶著濃濃的人文味,「人」是辦學關注的重 點。在城市中辦學,我們從城市的日常生活、從最近身的地方開始,希望和大家一起, 建構地方之學。於是我們從所站之地,開門看世界。 地方之學如何開始?在社大當然是從學習者最近身與最熟悉的地方開始,小旅行是 我們運用的方法。但是第一社大的小旅行很不同,我們帶著偵探精神,和大家逐步走 入熟悉的遠方。旅行是一種短暫自身處境的脫離,藉異地的遊歷,反觀自身,進而產 生復甦的能量,而熟悉的遠方之旅,卻是在日常之境,以偵探的精神,從城市的紋理 與痕跡當中,探尋過往歲月所發生的事,進而找到我們的文化自信。
59
考古的地方之學:地圖考古
城市偵探
第一社大校本部所在是三塊厝,以前曾是繁華大街,是南北貨的集 貨中心,我們的小旅行便從這裡開始,三塊厝聚落成於明鄭時期,在 日治時期因鐵道設站,而逐漸興盛。因此水路和鐵路皆為當時代重要 的交通方式。 沿著水路,我們在古地圖上找到三塊厝溪(現名幸福川),古時候 的人可以撐筏載貨,從三塊厝到五塊厝,如今河道隱入城市排水,幾 不見河之身影,只能從留下來的幸福川和河南河北路找到痕跡。 三塊厝往愛河的不遠處有條紅磚道,桃花心木綠葉織成蔭,在忙碌 的城市中,寧靜悠閒,成了逃離城市喧囂的秘境,很難想像這條紅磚 路,竟是過去將貨物運往港口或屏東的重要鐵道—鳳山支線。 隨著第一社大的「地圖考古 X 城市偵探」,一點一滴地考掘與探尋, 三塊厝溪、鳳山支線,逐漸現身在民眾的生活中。 由西往東,從三塊厝延伸到五塊厝,沿著幸福川流域,往東邁進, 就像走在高雄近代歷史的腳印上,找回我們失去已久的「土地感」。
60
找回三塊厝溪的路線走讀活動。
人與地方的故事 第一社區大學
社大學員林彥君在三塊厝書書人活動所繪。
跨域的地方之學: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 第一社大與高美館共同協作「藝術偵探 - 大地方小旅行」,將美術館典藏之在地藝 術家作品和地方文史交會,以設計思考方式發展小旅行路線教案研創,社大師生為研 創主體的軸線上,運用藝術偵探的敏銳觀察力與考掘能力,逐漸形成具藝術性、五感 體驗、歷史感、土地認同,並集體完成跨時空體驗的小旅行教案。 從打狗發展源頭說起:「再現繁華夜都市~旗津」,帶領參與民眾化身為藝術偵探, 從藝術作品中再現旗津的繁華景象,並從歷史的角度重新認識旗津,翻轉現今旗津給 人缺乏底蘊的觀光形象,重新建構旗津獨有的文化魅力。前輩畫家張啟華的福聚樓畫 作今昔對照;旗津燈塔上再現打狗發展之初的海上繁華榮景,從信仰、醫療、聚落建 築等面向發掘旗津的發展軌跡與興衰,最後來到「旗津 thak̍ 冊」書店,寄予旗津風華 再現的想望成真,讓參與者走一趟旗津,不再只有口欲的滿足,而是一趟豐盛的文化 歷史之旅。 藝術偵探們,出發!!
「藝術眼探索高雄港~看船的身影」,高雄港作為打狗發展的重要命脈, 藝術家美感觀點的詮釋,將可帶給產業發展為主導之外,更具溫度的文化感 受。這條小旅行路線帶領民眾從打狗驛站、濱線遺址,了解高雄港的前世與 今生,並以典藏畫作為媒材,透過藝術互動活動,再次創造多樣貌的高雄港。 走讀中,最獲得迴響的是,走過祕境般的常民小徑,彷彿來到桃花源般的觸 動時刻,高雄港灣的美景依舊,但透過感官與畫作交疊,高雄港就不只是你 我眼中產業的高雄港,而是文化與美感交疊的高雄港。
高雄港的秘徑,汗水之後便是文化與景觀美景的慰勞。
河流的地方之學:從河上看高雄~愛河獨木舟 「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一條偉大的河流。」一百多年前來到高雄港的外 國探險家,曾經划著小船進入天然港灣、再進入熱帶原始林密佈的愛河河 道。然而,因著近代城市發展,人口急遽成長、河岸工廠林立,愛河汙染嚴 重,1977 年啟動整治至今,已稍可忍受。 愛河是一條感潮性河川,水位高度會隨著海水漲退潮而改變,在淡鹹水交 界之處,是孕育豐富生命的溫床。如今,當我們走在河畔,看到的是一望無 際的水泥森林,零星綠帶分散在無盡延伸的水泥鋪面上,彷彿裝飾品。每 天在愛河畔熙熙攘攘的人們,從岸上看愛河時,是否還能感受水對土地的滋 養、是否會感謝水是萬物的起源、是否關心河流中迴游的生命? 透過在愛河上划獨木舟,我們放低身段,從河流的視角看高雄,在潮起潮 落間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學習尊重、珍惜自然,同時學習水域安全技能,培 養一個海洋公民該有的素養及能力。
62
人與地方的故事 第一社區大學
教練帶領大家進行水上雙人划槳基本技能之後,船團正在練習如何使全員並排集合,這是 從河上看高雄的基本功。2020/05/11,侯沛 彣攝影。
從河上看高雄,在愛河出海口新高雄正在開展。2020/05/11,蕭孟曲攝影。
流域的地方之學:高屏溪 3952 到 0 ~生命大河計畫 我們的生命大河—高屏溪—源自玉山山脈山頂海拔 3952 公尺,流至南境 林園區海拔 0 公尺,最終流入臺灣海峽,滋養著流經的土地。她不僅是高雄 與屏東古老先民的定居、文化孕育傳承之所在,也是自然萬物得以生存的棲地。 為了近身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歷史,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師生自民國 105 年(2016)起展開「3952 到 0 生命大河踏查計畫」,以每年走訪一個行政 區的速度,探索多元族群文化,以及他們與自然共存的生存智慧,然後書寫 出版、規劃行程,傳遞高屏溪之美。
63
當我們來到「出海口」林園,可以探索考古遺址、漁港的特色漁法、還有 地方家族的興衰史;來到「窯鄉」大樹,拜訪豐富的木炭窯、三和瓦窯、以 及生活窯創作,再認識地方鳳梨產業演進史;進入旗山,能探索豐富的製糖 文化、香蕉產業、水道等交織如網;來到杉林和甲仙,能聽到許多人們的遷 移故事、路徑、以及復興文化的過程。 親身認識土地族群歷史,其實是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紮根大地、與其他 生命建立連結,進而以行動守護自然與人類的文化多樣性。
從月光山脈山腰處,俯瞰河階台地聚落暨楠梓仙溪流域樣貌。2019/09/29,侯沛 彣攝影。
楠梓仙溪流域地質探索。2019/04/20,侯沛 彣攝影。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