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8 公教報 (試讀)

Page 1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綜合梵蒂岡電台 天美社 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至本主日邁 向最後一週,與會神長強調慈悲與 真理不對立;菲律賓塔格萊樞機則 指出,不要期待會議更改教義,反 之,會議是以教義為基礎,省思如 何照顧家庭。 主教會議於十月四至二十五日 在梵蒂岡召開,主題為「家庭在教 會和當代世界上的聖召和使命」, 近三百位來自各地的主教會議神長 透過席間發言及小組討論,為將於 二十四日表決的結束報告擬定內容 框架。 聖座新聞室十月十日的發布會 上,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 ( F. Lombardi )指出,與會神長認 為教會應積極提出婚姻的「不可拆 散性」這教義,讓人知道它是恩典 而非枷鎖。對於有關慈悲的主題, ╱

他說:「慈悲應體現在關懷及體貼 家庭或夫妻所處的不同境遇,包括 困境。不過,同時也應考慮到慈悲 與真理、慈悲與公義的課題,不可 將慈悲與真理對立起來。」 十月九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參 與主教會議的菲律賓馬尼拉總主教 塔格萊樞機( L. A. Tagle )強調,人 們不該期待主教會議更改教義,而 會議的願景恰好以教義為基礎,省 思如何照顧和支持家庭,尤其是因苦 難和戰爭而被撕裂的一群,但他指所 有的討論小組也同時 提 到 「 要 慶 祝 家庭的美好以及許多人為保護家庭 所作出的努力」。 塔格萊樞機指出,相比過去 會議參加者提出一系列建議方法予 教宗,今次他們會被要求參與修改 工作文件;文件的草稿已融匯不同 意見,而非僅是東拼西湊的論文。 樞機表示該工作文件當要備受批評 打擊:「否則召喚三百人到來(羅 馬),只得到一聲『就是這樣』的 回答,全無意義。」 絕大部份小組強調結束報告需 要清晰、簡潔、務實;好些小組則 認為報告須引述更多聖經根據,並 要清楚地重申教會訓導。 塔格萊樞機說,即使報告植根 於聖經教導,但會採用更富啟迪及 鼓勵的語言,避免累贅。他指另一 個共識是要避免流於教會腔調,尤 其當與青年分享家庭信息時應免於 採用守舊的培育方式。

教李克勉指出,華人社會認為家庭 是避風港,教會當思考如何能為家 庭注入更多能量。 李克勉主教十月六日在羅馬對 《鹽與光》網上電視台說,他希望學 習得推動教會團體改變牧靈態度的方 法,以帶來新朝氣。他又以家庭比 喻教會成員的關係,並指出家庭是 由自然所產生,教會卻是為同一信 仰、目標而聚在一起,他表示當採 用新的牧靈方式以實踐目標。 談到台灣的家庭牧民工作, 李主教指每堂區均有設立家庭組或 牧民專員,他展望堂區可進一步發 展網絡以促進家庭牧民工作上的溝 通;同時讓信仰小團體能更自然地 發展,讓不同家庭能夠互相扶持。 主教說,華人社會認為「家 庭是避風港,即無論怎樣,我們這 些罪人當回到家裡,都可以得到支 撐,而這支撐卻不是溺愛……在這 個家我們再次得到提升。避風港就 是要把船收好,但我們仍要再揚帆 出去。」他說教會團體當為此思考 如何能注入更多能量。

教宗:家庭精神乃教會憲章

24

台灣主教參與主教會議

另一方面,教宗方濟各十月七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講授要理,並在 主教會議舉行期間省思教會與家庭 的關係。他指「家庭精神」好比教 會的一份憲章,體現基督信仰。 教宗指教會的使命和世界的 生存需要得到家庭精神的激勵,而 政治和經濟必須支持家庭。「若仔 細環顧今日男女的日常生活,馬上 可看出到處都需要打一劑『家庭精 神』的強心針。」他表示當前的人 際關係缺乏「人性」,而人性卻是 家庭成員在愛中彼此扶持的基礎。 教宗又指出家庭在社會中卻 沒有受到重視,當今社會的政治 和經濟事務中沒有給予家庭「應 有的份量」。他強調家庭的角色 不可被取代。 •相關資訊見 及 版

23

另一方面,與會的台灣新竹主

菲律賓塔格萊樞機(右) 十月九日向記者簡報會議 情況。(天美社圖)

p2

p8

p12-13

本地宗教人士聯合朝聖 呼籲各國面對氣候問題 宋啟文神父暫別香港 勸勉傳教重行動多於言語 明愛活動反思安老問題 寫實攝影紀錄長者生活

主教會議踏入最後一週 神長稱慈悲與真理不對立

本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探討家庭現況和牧民方向。 圖示十月九日會議。(羅馬觀察報圖)

公教夫婦以觀察員身份出 席會議,他們十月十二日 會晤記者。(天美社圖)

1928年創刊 2015.10.14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39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傳教節

Kung Kao Po

本期 提要

主曆2015年10月18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能體現出以愛德行動傳教的理想。 七八十年代,油麻地避風塘的水 上新娘,不獲政府承認可享有香港居民 身份;艇戶要求安置上岸多年亦沒有成 果。宋啟文神父後隨同會的甘浩望神父 ( F. Mella ),向長上申請到艇上居住以 牧養他們、為未能入讀正規學校的兒童 補習,又可為艇戶排難解紛。 宋神父說,他與甘浩望神父在性格 上相互補足,自己慎重,對方進取。 政府終悉數安置油麻地艇戶上岸, 水上新娘獲居港權,兩位神父的艇家生 活亦告一段落,他說:「沒有一個社會 是完美的,不同社會都會有缺憾及不理 想的事,所以我們要建設好自己的家 庭。」 宋神父九 ○ 年回意大利服務,九五 年再被派回港,當時服務過聖斯德望堂 區、聖瑪竇宗徒堂及九龍灣聖若瑟堂, 之後擔任傳教會的香港區會長。 談到自己的傳教理念,他說傳教 士當尊重並維護當地人的尊嚴:「基督 降生成人非高高在上,而是來到我們中 間,在救贖過程中體驗我們的困難。」 他又說:「香港人謔稱講道理太多是

『講耶穌』,所以傳教不妨少說話, 多做事,『做耶穌』,用行動去見證信 仰。」

堂區和睦有利福傳 宋神父服務過多個堂區,他認為堂 區神父要接納他人,固然要欣賞別人的 優點,也要接納別人的短處。「堂區神 父不能自視為老闆,神父跟教友關係不 好,別人很容易便會知道。若堂區成員 關係不好,便相反於要宣講的福音。」 他說堂區教徒對社區的服務,就是有力 的傳教工作。 「傳教四十多年,沒有遺憾,我隨 遇而安的個性是來自家人的薰陶……因 為傳教不是要實踐自己的計劃,而是要 因應社會及教區的需要去服務。」他說 香港的傳教挑戰能讓他不斷充實自己: 「天主了解並體諒我的缺點,讓我不斷 學習去改善自己,彌補缺點。」

瑪利德蘭

•傷健聖體御侍團供稿 •普世教會將於明年一月於 菲律賓舉辦國際聖體大會,李斌生 主教將帶隊參與,歡迎教友參加 (十一月初截止報名),詳見: http://iec.touchcommunity.org/

召喚我委身去愛祂。 同年到石澳作個人避靜,有 天往沙灘上走,只見滿海污垢,但 自己竟走進海裡,半身浮浸於堆滿 垃圾的海水中,因時正下午三時, 遂念慈悲串經,內心突冒出信息: 「看;這是世人的罪!」,我仰頭 張望,驚見整個海面滿佈垃圾,場 面極為震撼,再回望海水中黏著我 身的污垢物,我隨手撥開,但污垢 物隨即返回,續有信息在回響: 「看!這就是你自己的罪,辦妥告 解仍隨即再犯!」再凝視海灘上竟

懂。」忽然想起,二○○六年生日 那天,我問天主:「我可以為袮做 甚麼?」,得到的回應是:「你可 以愛我!」,我遂說:「祢曾說 我可以愛祢,就教我如何去愛祢 吧!」。不久,中心有不同人士, 教我誦念各種禱文,如慈悲串經及 煉靈串經等。數月後,有位失明的 女士,邀請我加入一個卑微的獻身 小團體,主要是朝拜明供聖體及專 務祈禱,為世界、為人靈的得救, 奉獻自己,她誠懇地說:「你可以 來試試看。」連串的事,天主彷彿

惜別宋啟文神父聚會 另一方面,香港慧靈、九龍灣聖若 瑟堂、祖堯聖吳國盛小堂、屯門聖瑪竇 宗徒堂、馬鞍山聖方濟堂教友聯合於九 月十九日假九龍灣聖若瑟堂為宋啟文神 父舉行歡送會,共二百多位來自上述各 堂區及團體的教徒出席。 宋神父在彌撒講道中指出是天主的 愛,把教友團結在一起,同是一家人, 在天主的葡萄園工作,最重要的是服務 弱小者。他蒙受天主的恩典和差遣,代 表香港教友回到意大利去服務年長的神 父。他說離港期間,眾人可透過資訊科 技保持聯絡,彼此代禱,繼續為建立了 的美好事業而努力工作。 彌撒後,與會者前往禮堂茶敍話 別,並一起回顧宋神父在港服務四十年 的生活點滴:宋神父在八十年代服務艇 戶十年,直至艇戶安置上岸居住。他在 多個堂區服務期間,克盡己職:除了日 常的牧民工作之外,也帶領教友關顧老 弱者 —— 醫院病人、老人院長者,探望 明愛、扶康會、國內慧靈的智障人士, 履行基督徒愛德的使命。參禮者都期望 能早日與宋神父重聚。(鄧)

慈悲的聖體主

有一對男女,浸在佈滿垃圾的海水 中嬉戲,頓然意識到可憐的世人, 混在罪惡中生活,還懵然不知地狂 歡。感謝主,透過朝拜明供聖體得 覺悟,更感謝聖體主臨在人間,時 刻廣施慈悲,讓在罪海中浮沉的罪 人,得醒寤悔改之恩而沐浴於主愛 中,但願慈悲年更彰顯主愛。

孩提已領洗的我,在中學已 遠離教會,直至二○○四年因婚姻 破碎,渴求天主,才重新慕道。二 ○○八年初,在屯門經過聖彌額爾 培育中心,推門進去以後,我的生 命自此完全改變。原來這是一所 二十四小時朝拜明供聖體的中心, 內裡經常有人在靜默朝拜或祈禱。 不知怎地,每次呆坐面對聖 體主,心裡就感到異常平安,遂答 允每星期定時守聖體時。一天, 我凝望著聖體,心裡訴說:「我 只懂念天主經和聖母經,其他都不

卸任宗座外方傳 教會香港區會長的宋啟 文 神 父 ( F. C u m b) o 九月底暫別香港,到傳 教會位於意大利萊科 ( L e c c) o 的安老院工 作,照顧退休傳教士。來港傳教多年的 宋神父說,行動比言語更能夠讓外教人 感受到信仰所在,故希望透過行動讓人 認識基督。 「這次不是永遠離開香港,預計 只服務安老院三年,故此不需要離愁別 緒。」宋啟文神父九月二十二日對本報 說。 宋神父一九四六年生於意大利, 五六年入讀修院學校。他七二年晉鐸後 即來香港學習中、英文,七四年開始投 入堂區服務,先服務西貢聖心堂,然後 開展另類的艇上傳教生活。 回顧在港四十多年光景,宋神父 指在油蔴地避風塘艇上的十年是他最懷 緬的時光,這份對弱小者的陪伴,讓他 宗座外方傳教會宋啟文神父(持紙牌者)離港返回意大利前於九月十九日參與 聚會,與堂區教徒話別。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5年10月18日

宋啟文神父暫別香江 勸勉傳教貴乎踐信於行


10 主曆2015年10月18日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支援視障生 展現共融學習 (本報訊)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在 過去九年間,致力建立校內視障生及健 視生的交流,並計劃發展視障與健視的 長跑項目,建立彼此的共融關係。 二 ○○ 六年,該校開始取錄心光學 校中三畢業的視障生,現時共有六名視 障生就讀中五及中六。 該校副校長李張慧珠說,入讀的視 障生首年需重讀中三,以適應主流學校 的課程和學習,校方會協助他們規劃學 習前路,期望他們從中找到人生方向。

支援視障生學習 現時該校圖書館設有專門房間給 視障生作補課、自修、輔導之用。負責 圖書館的數學科教師蔡智寧說,校方會

視障生在主流中學學習, 彼此扶持。

為視障學生補課,並按需要與心光學校 的「資源教師」聯繫,為視障生提供適 當配套,包括將課本、習作等轉譯為點 字。 心光學校資源教師蕭少航,曾在余 振強紀念第二中學任教十五年,他指要 以 耐 性 和 同 理 心 了 解 視 障 生 。 二 ○○ 八 年他轉到心光學校任教,便把主流中學 的經驗帶給視障生,以便他們日後往其 他學校升學。 此外,校方亦會加強課室設備, 以便視障生使用電腦的屏幕閱讀軟件學 習;邀請健視學生擔任「陽光大使」, 協助視障生融入校園。 舊生李偉康二 ○○ 九年回母校服 務,見證首名視障生入讀,「當時他獨 自坐在圖書館,我便主動與他 交談」。他說,該校現有不少 教職員到香港教育學院修讀特 殊教育的教師專業課程。 五年前,學校於陸運會 開始舉辦視障生賽事,讓健視 生陪跑或從旁幫忙;該校亦

余振中紀念第二中學校長與師生分享共融學習, (前排左起)學生劉芷晴、張佩琦、孫碧泳及吳 曉婷;(後排左起)教師蔡智寧、副校長李張慧 珠、教師李偉康、校長李德輝,以及心光學校教 師蕭少航。

安排不同的共融活動,如鼓勵學生參與 社企「黑暗中對話」去了解視障人士生 活。李偉康指,共融活動能讓學生了解 視障生的情況。

發展生命教育 余二中新任校長李德輝過去二十六 年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任教體育, 一直鼓勵學生參與長跑,五年前長天學 生在馬拉松比賽中擔任陪跑員,帶領視 障學生參賽。 李德輝認為,視障人士與健視學生 一起學習,好能發揮互相幫助的精神。 他以長跑為例,健視領跑生要照顧視障 生,但曾有領跑生發出錯誤的指示,令 視障生受傷,但視障生仍堅持負傷完成 訓練,「視障生的認真態度,成為健視 生學習的對象」。

健視生與視障生互相學習 中五視障生孫碧泳中三入讀該校, 由心光學校轉到主流學校,她入學前須 接受定向行走訓練以認識新環境。 現時孫碧泳已習慣校園生活,更感 受到同學間的互相尊重。她夢想要成為 音樂治療師,因而努力學習英語,「要 達成夢想,須及早作好準備。」 與孫碧泳同班的張佩琦說,視障生 與一般人無異,相處時會鼓勵她們多留 意周邊事物,一同學習照顧他人需要。 另一學生劉芷晴本學年負責支援孫 碧泳在課堂上的需要,平日會留意視障 生在校園的安全;她說為碧泳讀出黑板 上的筆記時,從中亦加深自己對課本的 認識。 中六生吳曉婷表示,從視障生身 上感受到人情味,「儘管他們看不見色 彩,但心靈色彩卻比我們豐富。」她 說,視障生憑聽覺留意事物,「有時我 較為沉默,她會主動關心我,這友情很 難得,突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目前心光學生所提供的「視障學童 支援計劃」,共支援二百二十一名視障 學生,他們分別在二十八間主流中學、 十間主流小學,以及二十七間特殊學校 就讀。(高)

(本報訊)聖伯多祿中學九月 二十五日舉行「金禧誌慶感恩禮暨 英語音樂話劇匯演」,由湯漢樞機 主禮。 典禮主題為「根植南區育靈 才,沐恩五十載;心繫新舍作鹽 光,承傳創未來」,祈願師生在聖 神啟迪下,致力建樹教會和社群。 湯樞機指出,學會愛人,乃人 生最重要的學習。他又指天主教教 育的目的,是以現代的知識及品德 充實學生,同時教導學生人生大方 向,懂得實踐愛人。他肯定聖伯多 祿中學自一九六五年創校至今,一 直秉承天主教全人培育的宗旨,取 得佳績。 校監陳德雄神父寄語學生持 守發揚良好的校風,承傳後學,以 邁向下一個五十年,乃至再下一個 五十年。 禮 成 後 是 校 慶 節 目 —— 英語音樂話劇《 S t . 》。音樂話劇全程以英語演繹。 Peter’s Fantasia 2015 台下則有敲擊樂團協相奏和,更有中三及中四級曾 屬英文班的學生,組成歌詠團伴唱。 此劇自上學年開始練習,並於九月二十三日公 開預演,邀請聖 伯多祿堂區屬校 小學師生,以及 全校學生和家長 出席。 話劇裡,聖 伯多祿中學於漁 港興學創校,以 至爭取新校舍的 學校歷史皆重現 舞台之上。學生 演員演活了創校 神父及歷任校監 校長的風韻。 謝幕之時, 前任校長關慧賢 和劉超賢、現任 校長唐慶強與角 色扮演者攜手而 出,向與會來賓 致謝。(公)

學生演出英語音樂劇

聖伯多祿中學金禧 學生演繹音樂劇頌主恩


忘記並非全是壞事

每個家庭都有難言的故事

在現實中,岡野雄一把日常生活和「一點點慢 慢忘記」的母親一起渡過的片段,有趣又好笑地畫下 來。他自費出版漫畫《去看小洋蔥媽媽》,期盼能貼 近和安慰那些照顧家中長輩的同伴,怎料大受歡迎, 更吸引到日本最年長導演森崎東把這漫畫拍成電 影。因為這部作品不否定老化、也不否定失智這些 事,讓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能得到勇氣和正能量, 岡野雄一的母親三枝小時候需要到田裡工 作,幫補家計。長大後結婚,以為會有好日子,卻 遇上酗酒的丈夫,常常對她拳打腳踢、甚至拿刀追 殺;兒子雄一更在廿多歲離家出走……丈夫去世那 年,三枝就得了老人痴呆症。雄一與兒子回老家陪 伴母親,可是母親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們都愛莫 能助,於是決定送母親入老人院。可是現今社會普 遍認為這樣是棄養母親,是不孝!雄一頂著不少壓

就算明天妳連我也忘記了,我們也要一起 笑著走下去

教會指引 •《天主教教理》疾病 # 1500-1510;人 的尊嚴 #1700-1715;家庭 #21972251;夫妻之愛 #2360-2378 •《老人的尊嚴和他們在教會和世界的使 命》宗座平信徒委員會(1998) 延伸閱讀 •漫畫《去見小洋蔥媽媽》,作者:岡野 雄一;譯者:黃友政;漫游者文化出版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http://www.hkada. org.hk/tc/

老媽說:「雄一,剛剛你爸來看我了。」兒子 答:「妳在胡說甚麼!老爸早就死了。」老媽說: 「我變癡呆之後,你爸就常來看我。變痴呆也不都 是壞事嘛。」母親入住安老院後,雄一每天都前去 探望。對於母親的痴呆,雄一以樂觀的態度去面 對,因為過去的寂寞怨懟,好的壞的,母親都慢慢 忘記,慢慢變得輕鬆,雄一甚至覺得母親變成一位 可愛率真的少女。而母親記不得的每一天,雄一都 會用畫筆記下來,成了最珍貴的原稿。

被《電影旬報》選為二○一四年度最佳電 影。 世界上沒有人能預知死期,也沒有人 能增加壽數;生活亦不免帶有苦澀,甚至 充滿眼淚。但我們是否就要皺著眉頭,苦 瓜乾的面對?非也,因為我們擁有「今 天」,只要我們好好把握今天,活在當 下,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好好愛人,讓 每一天都沒有後悔和遺憾! 頭頂著地中海禿頭,活像 顆小洋蔥的岡野雄一,中年失 業又失婚後,帶著兒子返回長崎老家,陪伴患有老 人痴呆症的母親。然而母親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逐 漸遺忘了身邊的人,但已經去世的丈夫和童年好 友,卻在她的心裡活過來……

力,作出了這個為一家人設想的決定。 ※ 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text/ 曾穎嫺

Pecoross' mother and Her Days, 2013

去見小洋蔥媽媽

文 教 14

公教報 主曆2015年10月18日

日語對白╱中文字幕╱112分鐘

基督宗教傳入中國後一直致力與 本土文化調和,卻遇上不少挑戰。 《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 篇)》(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二 ○ 一五年七月,圖)從學術角度整理基 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讓基督信 徒反思信仰本地化的前路。 中國文化的宗教觀既具備包容特 質,也自成體系;自晚明至今曾產生 了不少衝突,較為人所熟悉的事件是 「禮儀之爭」。 信仰與文化的磨合不獨是中國教 會團體所面對的困難,在宗教與政治 緊密結合的國家,基督宗教團體所面 對的挑戰更為艱巨,在中國,「天 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及「拜祖先」的 習俗,讓傳教士花上不少精神與心 力,找出兩者的共通點去溝通,至今 中國基督宗教人士仍致力推動信仰本 地化。 對於處理信仰與中國文化相遇這 主題,本書由淺入深,分析這兩個源 遠流長的文化體系如何認識、交流與 交鋒。 作者馮志弘博士嘗試為中國基督 徒歷來所面對的難題解構因果,尤其 能夠讓基督信徒跳出宗教的框框,從 批判思考的角度看待這些文化磨合,在紙上參 與一次「思辨的旅行」。 近數十年,研究「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 的成果相當豐富,此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重新 演繹中國歷史材料,以推陳出新,重視「史 識」與分析角度,而非單純鋪陳史實。每篇文 章都引述資料,採用學術注釋,確保言必有 據,務求弄清楚歷史「事實」。 若瑟

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

本書從文化與哲學出發,以「人物」、 「事件」、「當代政教關係」、「文獻材料」 為切入點,即四個主要部份:「傳教士.早期 華人信徒的故事」、「晚清與民初的中國基督 宗教」、「當代中國政權管治下的基督宗 教」、「歷史材料與文獻可靠度問題」。 每篇文章都著力緊扣「分析」和「思考」 的向度,諸如太平天國和清代教難等題目,引 導讀者透過歷史文獻及文化背景,認清當時衝 突的來源與經過。

學術角度探討信仰本地化

作者擅於對比古今不同角度的分析,令全 書饒有趣味,以嶄新的視角演繹歷史故事,能 串連不同事件與同類案例。 此書另一出色之處是能夠以小處反映歷史 脈絡,形象鮮明地呈現中國人、傳教士、信徒 遇到的難題、掙扎、希望、出路,為宏觀分析 給予充份的背景與鋪墊,更能讓讀者掌握人文 學科的思考方式。 對於新中國的基督宗教歷史,作者更有大 膽的分析,指出當權者如何反過來重新演繹基 督宗教,以及透過政策影響宗教。 「交鋒」之餘,在傳教士、皈依公教的士 大夫和善良百姓努力下,兩者實在有不少調和 的經驗,信仰既豐富具中國文化,中國典籍也 藉著傳教士之手傳入歐洲,這些成果有待讀者 閱讀此書後主動探究,以全面了解中國文化在 包容上的不同面貌。 另一方面,《基督宗教與中國》也是作者 昔日在城市大學任教「基督宗教與中國」這科 目的精華,每篇文章除了讓學生認識歷史材料 和故事的層面之外,更能喚起學生思考的衝 動。 這本著作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 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展現人文學科的思 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 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每篇文章後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對相 關課題有興趣的讀者來說,能進一步探尋。 「延伸閱讀」材料包括原始文獻、普及讀物, 也有學術專著。 基督宗教在華傳教史,是中國近代史重要 一頁,因為它反映東西文化交流的成果,與此 同時,外教人透過認識這段歷史,更亦可培養 對宗教的本質及「信仰心」的同理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