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0公教報(試讀版)

Page 1

聖貞德中學慶祝創校鑽禧早前在學校上演英語音樂劇《若瑟與神奇彩衣》。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創立於 一九五五年,今年踏入第六十個年 頭,校長鄭惠兒指出,學校近年推行 「貞德文化」,展現天主教教育的核 心價值。 「貞德文化」開始於二 ○○ 八 年,分別以「信、望、愛、義、智、 勇」六種精神(活出信念、常懷希 望、力行仁愛、持守正義、善用智 慧、擇善勇敢)為學年主題,每年一 項;本年是第二循環以「望」為題。 該校副校長廖志成解釋,貞德文化期 望學生為個人作好裝備,將來服務社 會。 廖志成指學生從社會服務、宗 教培育及公民教育等方面展現上述文 化的特質,「期望學生在整個中學階 段深入認識這六項素質,培育全人發 展」。他舉例說,每年為中一生舉辦 的「伴你同行」計劃,由高年級生擔

學生參與英語戲劇訓練

題」。他初中開始對戲劇感到興趣, 過去不時代表學校演出,期望將來能 從事相關行業。 學校三年前慶祝主保聖女貞德誕 生六百周年,校監金東周神父帶領校 內天主教同學會學生到法國朝聖;金 神父每月會到校主持午間彌撒,亦每 年舉辦本地朝聖、參與學校的燒烤聚 會等,金神父說:「很珍惜與學生的 相聚時刻,彼此可說是打成一片。」 六十周年校慶活動包括十二月 十一及十二日舉行鑽禧校慶開放日、 十一日校慶祈禱會;至於明年五月的 校慶晚宴,將由歷屆舊生負責籌備, 舊生會製作多條短片,與大家回顧昔 日校園點滴。(高)

左起:學生鄧栢聰、鄭碧瑤、張卓瑤。

任「生命學長」,支援初中生適應校 園生活,建立互助關愛文化。其他項 目包括學生獎勵計劃、領袖訓練等, 從中培育學生成長。 剛於本學年履任校長的鄭惠兒 說,要營造貞德文化,有賴教師共同 推動,教師先了解學年主題,將相關 元素滲透於學科及各項活動中,讓學 生從中體驗。她曾出席中二生領袖訓 練營,觀察到學生在分享體驗時自然 地帶出貞德文化的特質,「學生漸漸 從不同的生活經驗中,活出天主教教 育的價值」。

兩名就讀中一的女生張卓瑤及 鄭碧瑤去年暑假時參與學校的「迎 新週」,她們表示這有助適應校園 生活。現為校園電視台主持的張卓瑤 說:「迎新週有高年級同學擔任組 長,為我們介紹校園環境,我因為參 觀校園電視台而對此感到興趣。」 鄭碧瑤認為班內男生比女生多, 並沒有影響她投入校園生活。她現時 逢週五下課後與張卓瑤一起參與英語 戲劇組,兩人均期待明年代表學校的 演出。 經歷六年「貞德文化」的信徒 中六生鄧栢聰表示,貞德文化有助他 找尋人生方向,「教師關心學生,彼 此關係密切,並不時與我討論前途問

中二生參與領袖訓練營

踏入鑽禧轉為男女校 原本為男校的聖貞德中學,於 一九八四年至二 ○ 一二年收錄女生入 讀預科班,本學年起開始收取中一女 生入讀,現有八名女生就讀。鄭校長 說,為配合男女校的發展,學校增設 女廁、輔導室、改建醫療室等,並在 體育課中安排女助理教師照顧女生需 要。另外,學生事務組每週一天由班 主任或輔導組教師與女生一起用膳, 分享校園生活,拉近教師與女生的關 係。

左起:副校長廖志成、校長鄭惠兒、校監金東周神父。

10 主曆2015年12月20日

聖貞德中學創校鑽禧 發展貞德文化培育學生


公教報

主曆2015年12月20日

德國埃森公教青年馬特(左)和 安娜(右)越洋來港,生活體驗 一年。

埃森

信仰

相距逾九千公里

香港

德國埃森教區青年 來港一年體驗生活 香港與德國埃森(E s s e n)兩地締結「姊妹教區」五十多年,本 年十月埃森教區派遣兩名青年馬特(Malte Schade)和安娜( AnnaLuisa Bormann)來港生活體驗一年,他們在教會學校服務,留宿教會 團體,期望藉此多了解本地社會和教會。 十八歲的馬特剛於七月完成中學課程。他十一月中接受訪問時 說,能夠在上大學前到海外體驗生活很有意義,「不少德國青年善用 中學畢業後的一年,到社會體驗生活,再選擇未來的路向。」

升大學前休學期 當埃森教區表示可派遣兩名青年來港交流時,有十多名青年報 名,馬特說:「我喜愛亞洲文化,亦嚮往到香港這樣的大城市經驗另 一種生活方式。」 馬特現居於荃灣的聖母領 報堂,平日會到沙田的天主教 郭得勝中學服務,支援教學工 作,他又會參與一些課外活動 如辯論學會,參與宗教科教師 安排的學生課外活動等。他除 了與本地生分享德國文化外, 反過來亦向他們學習簡單的中 文辭彙。 安娜在天主教崇德英文 書院服務 在天主教郭得勝中學服務 了不長的時間,馬特已感到港人急促的生活節奏,似乎人人 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我每朝六時起床,八時半前回到學校,下課後 參與學生課外活動,完成所有工作後,返回聖堂已是晚上八時。」

馬特:感受到港人生活急促 首次到亞洲,令馬特感到興奮的是有機會參與由埃森教區協助建 成的善導之母堂金禧慶典,並參與三名香港青年領受執事聖秩禮儀。 他說從未試過參與如此大型的宗教禮儀,「在彌撒中見到樞機、多 名主教和神父舉行禮儀,以及數百教友參禮,這場面使我感到很意 外。」 他成長的德國埃森哈廷根(H a t t i n g e n)城區,人口約五萬三千 人。儘管大多為天主教家庭,當 地青年卻很少參與主日彌撒,市 內亦甚少舉行大型宗教活動。他 在港期間,曾參與菲律賓團體的 主日彌撒,以及中文彌撒等,並 透過學校的宗教小組了解港人的 信仰生活。 為了這次旅程,馬特開設 學生分享 學 中 勝 德 郭 教 主 天 與 馬特 個人網誌,以文字、相片和短 德國文化和信仰生活 片與德國親友分享他在港的生

活。他將留港至明年八月,期望日後有其他德國青年來港交流時,能 以自身經驗與他們分享在港的得著。

安娜:與學生分享信仰 另一來港青年信徒安娜說:「知道埃森教區邀請青年來港,我很 渴望能參與其中,期待藉此得到更多新的信仰體驗。」 安娜也是中學畢業,現居瑪利諾女修會位於元朗洪水橋的修院, 並到元朗的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服務。 她會與學生分享信仰,與學生共膳;下課後參與天主教同學會活 動;另外逢週二及週五與學生到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為南亞裔學童補 習。 安娜喜歡與學生一起,又有學生主動與她傾談,教她說廣 東話,「出外買午餐不懂粵語,幸好有學生為我翻譯。」 除參與天主教同學會的活動外,她亦參與明愛賣物會、信 仰分享小組等,逐漸與學生熟絡,「學生見我有一頭啡金色長 髮,便在賣物會中請我飾演動畫裡的公主,以招遊人注意。」 十九歲的安娜過去曾到訪中國兩次,參與青年交流計劃, 但沒有機會接觸國內的天主教徒青年,她說:「期望透過今次在 港的信仰交流經驗,接觸更多年輕信徒,彼此分享信仰生活。」

外出用膳學生當傳譯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的倫理與宗教科教師關耀宏表示,為了 讓學生多了解德國的文化與宗教情況,安排安娜每月兩次在早會 時段作分享。安娜會在分 享前,會邀請學生寫下他 們有興趣知道的事情。 關耀宏表示,校方過 去曾安排海外生到校體 驗,當得悉有德籍青年到 校交流均表示歡迎,「她 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 一起相處,同時又協助教 馬特與安娜出席善導之 母堂金禧感恩祭。 師教學,向全校分享她的 該堂由埃森教區資助興 建,感恩祭中亦有 信仰經驗,展現普世教 播 出埃森主教的賀辭。 會的共融」。 該校中五生信徒陳靖瑜是堂區輔祭,希望認識更多德國青年的 堂區生活,她說:「安娜也是輔祭,我想知道當地的輔祭會還有甚麼 其他活動,了解兩地善會的特色。」 陳靖瑜經常擔任安娜的翻譯員,「午飯時一起出外購買飯盒,向 她介紹美食⋯⋯邀請她主日到元朗的聖堂參與彌撒。」這是她首次在 學校與外籍信徒相處,期望在學年內有更多時間與安娜交流。(高) •是期稿擠,陳德雄神父「有嗰樣講嗰樣」刊第十七版-編者

8


志氣

文 教 14

公教報

主曆2015年12月20日

text/ 曾穎嫺

Step Back to Glory, 2013 ※ 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前陣子,香港體壇大豐 收,繼世界盃外圍賽港中大戰 迫和中國隊、香港羽毛球公開 錦標賽伍家朗挫奧運金牌得主林丹後,香港保齡 代表胡兆康奪得第五十一屆世界盃賽事冠軍,令 到香港人十分振奮,高呼「香港勁揪」! 類似的事在二○一○年台灣亦發生了!台灣 景美女中拔河隊勇奪世界盃拔河錦標賽冠軍, 成為台灣之光!導演張柏瑞在深深的感動之中, 完成了《志氣》的電影劇本,並將這個熱血又勵 志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更邀請景美女中拔河隊參 與演出。 「所有的運動都是往前衝刺、爭取勝利。只 有拔河,為了爭取榮耀,卻要一步步的往後退… …」拔河是八個人要齊心協力一同完成的運動, 講求團隊精神,若果一個人受傷,就等如全隊受 傷。隊員要學習與大家一起呼吸,與大家一起堅 持!一條簡單的繩子,連繫著十個台灣女孩的命 運,她們緊握這條繩子,憑著毅力、汗水與淚 水,勇敢追夢,也為自己的未來力拚……

從小生長在隔代教養的單親家庭的春英,離 鄉背井前往台北就讀高中。春英與大部份來自單 親及經濟狀況不佳的同學一起加入學校的拔河 隊。正因為沒有退路和優勢,使得她們在課業及 拔河的訓練,比一般人更加努力,並累積了深厚 的情誼。 二○一五年五月七日,教宗方濟各接見拉齊 奧足球俱樂部,他強調真正的體育運動有助於建 築一個更友愛、更團結的世界,「促使人們克勝 不公義的情況和人際與社會的拘束」。教宗鼓勵 「在進行體育活動和比賽的時候,也要培養宗教 和精神的層面」。 這班拔河女孩就如同你我身邊常見的鄰家女孩 一樣,貪玩、愛美麗:在街上見到瘦腿美女,也會 心生羨慕,多看幾眼!在櫥窗見到時款熱褲,也想 試穿一下──可惜大腿太粗,穿不下!活潑開朗的 她們也有失望、挫折──她們用心練習,卻被同學 嫌汗臭;練得累死了,回到宿舍,卻發現放滿樂 器,原來被人排擠,唯有到體育館過夜。固執如春 英,也有氣餒的時候──春英因不滿魔鬼教練,於 是回鄉逃避。在鄉間百無聊賴,被抓去田間幫忙插 秧,卻被樸實的農夫伯伯一言驚醒:明白到做事要 有頭有尾,以及要相信自己! 當同學們結伴看電影、遊玩時,她們在練習場 上,進行一次又一次辛苦的訓練。當同齡女孩打扮 得花枝招展時,這群拔河女孩雙手長滿了繭,身上

佈滿瘀傷。當青年男女都嚷著要節食減肥 時,她們卻為了比賽增加體重,狂吃到 吐 。 在 大 家 的 努 力 堅 持 不 懈 , 永 不放棄 下,終於勇奪世界冠軍,成為台灣之光!拔 河隊現役隊員,亦是電影中同名角色的阿摩 斯說:「拔河不能做一輩子, 但在練習拔 河的過程中,學習到團隊合作精神,無畏無 懼,永不放棄等等,一輩子都會受用不盡的 事!」 二○一五年九月教宗方濟各到訪古巴 時,曾這樣勉勵古巴青年:「要敢於夢 想!一位拉丁美洲作家曾說:人有兩隻 眼;一隻是肉眼,另一隻是透視鏡。肉眼 讓我們看見東西,透視鏡讓我們看見夢 想。」教宗指出即使生活艱難,青年仍能 改變世界:「開放自己,擁抱夢想!夢想 你能令世界變得不一樣,夢想你能令世界 變得更美好!要牢記在心!」 問題研習: 1. 你有否試過拚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所 為何事?有何得著? 2. 你有否試過半途而廢?所為何事?結 果如何? 3. 你的夢想是甚麼?如何實現它? 4. 若遇到家人反對,你會如何處理? 普通話,台語對白╱中文字幕╱125分鐘

再談天賜的米高安哲羅 原來鮮為人知,米高安哲羅在晚年也雕刻了 聖母抱耶穌聖屍的作品,但是在風格和他年青力 壯時的追求已不一樣。在這件作品上,聖母與耶 穌兩個雕像的呼應,呈現著一種飄逸、若隱若現 的神態,加上藝術家的年紀、經驗和心路歴程、 信仰歷程,不再是初期文藝復興時代的那種雄偉 澎湃、人性的激情 —— 力的表現。人文主義盡顯 人的追求完美、尊嚴、在藝術、文學、哲學、思 想上的豐盛。 其實,米高安哲羅身處十六世紀的宗教改 革,目睹教會盛衰、腐敗之處,更見到基督教文 化的盛行,把傳統天主教思想、神哲學等處處攻 擊,爭權暗鬥,階級、封建制度等受人批評和摒 棄。教會在這個思潮起伏的時代,也發起了反宗 教運動,一方面求變,另一方面也力求革新。米 高安哲羅就在晚年,思想也起了很大變化,信仰 也有些許動搖。試問自己正是風燭殘年,幾經風 霜,人生有甚麼意義和價值觀,人生又有甚麼終 向,何去何從,真是痛苦萬分。 La Pietà 晚年作品是在米蘭國家博物館收 藏,取代了Sforesco城堡。米高安哲羅一系列 的作品代表著他一生默想聖母的結晶品。米在

陳鴻基

米高安哲羅的 La Pietà(聖母 憐子像) (天美社圖) 死前數日(18-2-1564 星期五),還是繼續進 行塑造這件作品。聖子耶穌與母親瑪利亞的會 合,是回到母胎中那樣詩、情、畫、意,意境 表達出神修和真摰。米高安哲羅工作再工作, 不斷改變兩個雕像的形態。一五五三至 一五五五年基督耶穌是有比例的,結構就像現 在顯得纖瘦。一五五五年時在超物質的演變

中,基督身體又變得結實,聖母的頭轉向右 方,低頭,儀態萬千。 本人今年十月初有幸,前往米蘭再次一睹這 個聖母抱耶穌聖屍雕塑品,花了三小時默想米高 安哲羅的生平,乃頓悟到這位藝術家正在準備這 件驚世之作,在一切線條、筆觸和空間上,為他 自己奏著美妙的「安魂曲」。


23

公教報

專頁

主曆2015年12月20日

港大展出基督宗教手稿 展現哥德與文藝復興時期風格

法國十四世紀的聖母聖嬰像

插圖

法國十三世紀的「賢士來朝」聖詠集

(本報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麥卡錫 蒐藏」合作,首次在香港展出四十一件哥德及文藝 復興時期的天主教泥金插畫手繪本及七件雕塑,當 中不少展品訴說從聖母領報至基督誕生的救恩史。 該展覽主題為「輝煌的啟示:哥德盛期至 文藝復興盛期的基督宗教手稿(1250年至1500 年)」,由今起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假香港大學美 術博物館馮平山樓展出,展品大致分為祈禱文、樂 譜、聖經故事畫、雕塑等類別,來自法國、荷蘭、 意大利、德國等地。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Florian Knothe)於十二月十日的開幕禮前對傳媒說,展 品反映教會藝術從哥德式演變到文藝復興式的過 程,三百年間改變甚大,從抽象到像真,有簡單亦 有複雜。他指不少展品的畫像都是描繪基督誕生。

描繪聖家與基督誕生

手稿結合祈禱生活 日課經是最常見的中世紀泥金插畫手繪本。 談到手稿的信仰培育用途,他指當時歐洲教育仍 未普及,於是教會透過藝術包括畫作向人宣講信 仰,不過,是次展出的泥金插畫手繪本製作精 細,能負擔的人不多。他指這些手稿一般以拉丁 文書寫。 羅諾德在展覽場刊寫道,天主教作為這些藝術 品的需求者與推動者,總會聘請最優秀且最著名的 建築師與藝術家建教堂及繪畫。相比之下,這些蘊 含基督信仰與文化的畫籍插畫,儘管局限於較小的 版式中,卻依然能綻放出奪目的藝術光彩。 泥金插畫手繪是種微型彩繪,以蛋彩、墨 水、泥金於犢皮紙上作精美裝飾。歐洲插畫文字 通常為基督宗教文字,以圖像傳譯並加以表述。 此類微繪手稿長期以來因成為基督宗教福音書的 圖像化表述而被珍藏,內容體現出插畫藝術與文 化。(鄧) • 開放時間: 週一至六,早上九時半至晚上六時, 週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大學及公眾期休息 博物館網站:www.hkumag.hku.hk • • 部份相片由博物館提供

德譯版《聖經》中截取的手繪插畫,描繪 「耶穌降生」與「賢士來朝」(或譯博士來朝)

左起:展品藏家麥卡錫;港大文學院院長孔 德立教授;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文 化、教育和科學部領事安筱雨;港大學美術 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

意大利十五世紀經文插圖 「布雷廷修女們獻詩」

手稿人物以聖母及 聖經人物為主

羅諾德說,展出的手稿頁原為訂裝版的日課 經,其中一組跨頁展品講述「聖母訪親」、「聖母 領報」、「逃往埃及」與「聖母加冕」的經過。 他指哥德式的建築與畫作在風格上有相似之 處,就如十三世紀手稿中,人物手腳較為修長,就 像哥德式教堂的比例般;到了十五世紀文藝復興 式,畫中人物愈來愈多且像真,從十三世紀主要繪 畫聖家,到後期繪畫當時的修女等,形象亦更為自 然,畫功能展現層次及空間透視。 羅諾德博士說,手稿採用一些美術表達技

巧,如把禱文開首的字母放大。他又稱,手稿反 映當時歐洲的文化發展,如樂譜採用四線譜,而 非今天的五線譜。

法國十三世紀的聖母生平祭

台雕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