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生活年 文集
III
向獻身生活者致意
V
目 錄 序 P.1 獻身生活年 文件 資訊 P3-10 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專稿 P11-36 牧職人員 修道人 專訪 P37-69
1
序
喜樂吧!聖願與獻身 獻身生活年將於二月二日在主教座堂感恩祭中閉幕,這個慶典於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啟動,至二○一六年二月二日獻主節結束。 於過去的十五個月內,香港教區的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為這慶典 策劃了連串活動,宣傳聖召,介紹不同修會的神恩。 普世教會繼信德年和司鐸年之後推出獻身生活年,可以說是給度 獻身生活者一個肯定,同時又為喚起信徒對教會獻身修道者聖召的關 注和支持。 此刻,獻身生活年閉幕,但使命未了:它要繼續讓修會人士反省 自己的角色、生活方式及使命;要他們繼續在一個充滿挑戰、世俗 化、個人主義、與福音文化價值相違的世界中生活,履行獻身生活者 的「先知」角色,並在面臨眾多挑戰的環境中宣講基督。 本電子書集結公教報於獻身生活年內出版的有關資訊,包括直接 相關的教區文憲,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的供稿,以及本報記者對 司鐸和修道人的專訪。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阮秀美修女
公教報總編輯 2016年1月30日 真福雷永明神父瞻禮
註:書中每篇文章後的日期,為本報刊登日期
獻身生活年 文件 資訊
5
獻身生活年牧函 主內的兄弟姐妹: 祝基督的平安!將臨期 將至,大家不覺會提出詢 問:教會在新的年度又需要 邁向什麼新的面貌? 隨同普世教會慶祝梵二 舉行五十周年的步伐,本教 區去年末訂定二○一四年為 學習年,牧民重點是:「重 溫梵二,深化教理」。在梵 二所頒佈的十六個文件中,《修會生活革新法令》是 其中之一,於一九六五年十月由教宗真福保祿六世所 簽署及頒發。一九九六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亦頒 發了《獻身生活》宗座勸諭。 當今教宗方濟各鑑於時代的需要,也為配合紀念 梵二時機,於去年末正式宣佈:由二○一四年十一月 三十日至二○一六年二月二日,普世教會將慶祝「獻身 生活年」。本人在與教區諮議會商議後,採納了議員們 的寶貴建議,訂定本教區將緊隨普世教會一起慶祝 「獻身生活年」,亦隨即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由夏志 誠輔理主教出任主席,以策劃及推行全年有關活動。 感謝天主,本教區一百七十年來厚蒙各男女修會 會士的眷愛,透過他們的犧牲服務及精誠合作,教區 得以繼往開來,不斷成長。目前,他們的數目有增無 減,男修會達十四個,女修會則是二十八個,另加兩 個俗世會。 際此「獻身生活年」,我誠懇呼籲各位兄弟姐 妹、團體及堂區積極回應教區所推動的一切有關活 動,俾能深化信仰,推動聖召及廣傳福音。 彼此代禱。天主保佑!
香港教區主教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獻聖母於聖殿日 〔2014年11月30日〕
6 |
獻身生活年簡介 日期:30/11/2014 —— 2/2/2016
三個焦點 • 修道人的更新 • 感恩及肯定修道人對教會作出的服務 • 邀請青年信徒考慮修道生活聖召
標記的意思: • 水上鴿子:聖神代號,聖神是生命之源又是創意的啟發者 • 三顆星:代表聖三的確認、友愛的表徵和愛德的服務 • 多面球:象徵著存有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地球 • 福音:獻身生活的基本章法,福音教導我們「跟隨基督」 • 先知:提醒我們獻身生活的先知性 • 希望:提醒我們基督徒奧跡的終極滿全
獻身生活年簡介取自「獻身生活年-香港」臉書專頁
7
香港教區主教公署 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獻身生活年」全大赦 為信友的神益,特別為度獻身生活者的神益,教宗方濟各 恩准,凡在「獻身生活年」期間(二 ○ 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至 二 ○ 一六年二月 二日)滿全下列甲項及乙項條件者,均可享到 全大赦﹕ 甲.基本條件﹕ 妥當告解、善領聖體、按教宗的意向祈禱,並擺脫對任何罪 惡的依戀。 乙.履行以下其中一項善工﹕ 在羅馬
福」(時間及地點另行公布)。 基於患病或嚴重理由而未克參與上述慶典的度獻身生活的會 士或一般信友(例如住在隱修院的修女、長者和在醫院或安老院 當值的護理人員等),如真誠懺悔己罪和願意盡快滿全上述甲項 三個條件,並虔誠地在「心神上」完成上述乙 . 項的善工,或 與參加乙 . 項慶典的信友保持心神上的合一,同時在修院或醫 院等地點誦念天主經及信經各一遍、為「獻身生活年」的意向祈 禱,並向天主奉獻自己的痛苦辛勞,亦可獲全大赦。 3
2
註: (一) 信 友 於 「 獻 身 生 活 年 」 期 間 , 每 次 踐 行 各 項 指 定 善 工 時,都可享到全大赦,惟每日只可獲得一項全大赦,並 可用來裨益自己,或轉讓給煉靈。 (二) 妥 當告解,善領聖體及為教宗的意向祈禱這三個條件, 可在履行規定的善工之前或 之後大約二十日內滿全﹔然 而,領聖體及為教宗的意向祈禱,較適宜於履行善工的 當日滿全。
4.
每次出席宗座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於「獻身生活年」 (三) 為 獲取數個全大赦,一次告解已足夠,惟領聖體及為教 宗意向祈禱的條件,必須在 每次獲取全大赦時滿全。 日曆上所指定的國際大會或其他慶典,並用一段充份時間作默想 (四) 為 教宗的意向祈禱的條件,可以誦念天主經及聖母經各 反省,並以誦念天主經、信經,及向聖母祈求,作為總結。 一遍滿全,但誦念其他經文 亦可。 在香港教區 在「獻身生活年」內,每次虔誠地前往巡迴供奉「獻主於聖 (五) 按 照有關大赦的規定,如某項為獲得大赦須履行的祈禱 或善工亦是獻身生活會及使 徒生活會團的成員按會憲、 殿」聖像畫的修院或隱修院的小堂,在該處公念日課經,或至少 會規或上司的命令應履行的本份,則有關人士履行該等 逗留一段適當的時間作默想反省,並以誦念天主經、信經及祈求 本份時,亦可獲得大赦。 聖母,作為總結。(有關聖像畫的巡迴展相關地點及日期等資 訊 , 見 「 教 區 獻 身 生 活 年 專 責 小 組 」 F專 B 頁﹕ Year of 特此公告 獻身生活年 香 Consecrated Life-H.K. —港。) 秘書長 李亮 司鐸 在二 ○ 一六年二月二日(獻主節)參與由湯漢樞機主持的 「 獻 身 生 活 年 」 閉 幕 感 恩 祭 , 並 虔 誠 地 領 受 他 頒 賜 的 「 宗 座 遐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九日
1.
2.
3.
〔2015年1月25日〕
8 |
獻身生活年教區揭幕禮 湯牧鼓勵合力推動聖召 本地修道人出席獻身生活年開幕活動
(本報訊)湯漢樞機十一月三十日在銅鑼灣基督君王 小堂主持將臨期第一主日第二晚禱,為「獻身生活年」揭 幕,他鼓勵教徒響應本地慶祝活動,並推動聖召。 揭幕禮由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 機、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夏志誠輔理主教、李斌生輔 理主教等逾五百位修道人及平信徒參禮。普世教會的獻身 生活年於同日展開,至二○一六年二月二日閉幕。 湯漢樞機在講道中鼓勵教徒參與獻身生活年的活 動,並致力推動聖召及廣傳福音,尤其鼓勵青年盡早認 識聖召並作回應,亦可以支持培聖會推廣聖召和支援修 生的工作。 席間湯樞機向「獻主於聖殿」畫像奉香,並在晚禱 結束前交畫像予顯主女修會修女,以該會為起點,在各 修會及傳教會巡迴敬禮,讓教徒與修道人一起祈禱,並 從中認識獻身生活。 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於晚禱前假聖保祿學校舉行的 講座上,夏志誠主教強調,獻身生活年並非只為修道人 而設,而是整個教會一起參與。 夏主教指出,獻身生活年具備三個焦點,第一是勉 勵修道人更新自己,第二是鼓勵教徒肯定修道人為教會
服務,第三是邀請青年信徒考慮修道聖召。他表示,專 責小組將會為堂區、修會及學校提供活動建議,並考慮 透過「祈禱運動」等方式,串連各個教會團體的活動。 另一講者李斌生主教則介紹教廷獻身生活會及使徒 生活團的獻身生活年通函《歡欣》(Rejoice),他指 通函強調修道人因著與福音相遇而喜樂,故此修道生活 遇有挑戰時,應從福音尋回這份根基,也要讓別人從自 己身上認識基督。該通函內容取自教宗方濟各的訓導。 李主教稱,假若修道生活失去動力,很大程度是 「修道人失去身份,不把修道身份肯定為自己的存在價 值」,故此通函提醒修道人在困難中要回想自己發初願 時的熱忱。「愈分享及樂於助人,愈喜樂。」他說。 對於推廣修道生活,他強調修道人要「表裡一致」, 活出喜樂,才能夠讓人從自己身上找到基督,而「修道團 體的標記應是溫馨」,才能鼓勵教徒加入修道團體。 談到教會內不同形式的修道聖召,聖母昆仲會張奇 恩修士當日對本報說,終身修士團體講求兄弟友愛,各 有不同的職務,而聖母昆仲會修士則全心奉獻於教育。 他說教育工作能讓青年分沾天主的恩寵,讓他在修道路 上最感到滿足。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詹秀璉修女說,獻身生活年能夠 讓更多人明白修道人的使命。曾服務聽障學生的她說, 修道人藉著服務弱小者與他們一起成長,這也是修道人 的責任。〔2014年12月7日〕
9
教區獻身生活年閉幕 綜合晚會展現修道喜樂 夏志誠輔理主教(中)表示,獻身精神為平信徒同樣適切。
(本報訊)教區為「獻身生活年」舉行三日閉幕慶 典,包括二月二日由湯漢樞機主持的感恩祭,二月一日 的電影晚會和一月三十一日的綜合晚會。 綜合晚會一月三十一日假九龍明愛公眾禮堂舉行, 多個修會的獻身者以獻唱、舞蹈、音樂劇等方式,分享 獻身生活的喜樂與奉獻精神。近四百人參加。 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夏志誠輔理主教邀請信徒 與修道人,延續獻身生活的喜樂精神。他在晚會致辭時 指出:「獻身生活充滿喜樂,是由於我們願意把生命獻 給慈愛的一位。」他指教宗方濟各定獻身生活年,提醒 修道人常懷喜樂地回應修道生活。 分享環節上,去年晉鐸的耶穌會徐立人神父談及他 的聖召說:「儘管召叫過程中有甜、酸、苦、辣:或許 是家人的反對;侍奉時遇到的障礙。但當我們回想召叫 時,便有動力繼續走天主的道路。」 當晚演出的修會包括獻主會、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 會、聖言會、方濟會、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瑪利 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天神之后傳教女修會、嘉諾撒仁愛 女修會、仁愛傳教女修會和慈幼會等。 有修會以歌詠唱出會祖的獻身精神;音樂廣播劇述
說聖人事跡;音樂劇回應修道召叫;亦有神父自創歌曲 與眾神父獻唱,其中聖言會安在德神父(Reginaldus Amleni)創作《聖言》一曲,他說:「歌詞帶出因聖言 認識救恩、真理、給予力量、心靈滿足,藉這歌讚美聖 言給予眾人的恩寵。」 此外,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共十位修女獻舞。該 會的李霞芳修女會前對本報說,排練讓她有機會回顧個 人的修道奉獻,並為此倍加感恩,「奉獻生活充滿喜、 悲、離、散、聚,經過考驗後,藉耶穌的緣故鼓勵我繼 續跟隨祂」。 晚會尾聲,夏主教與七十多名神父、修士及修女聯 合匯演,唱出《I Will Follow Him》,表明一心喜樂地追 隨天主,他致閉幕辭說:「修道人載歌載舞展現來自獻 身生活的喜樂,我們亦樂與所有人分享。」他提到梵蒂 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論及的聖召,不只屬於修道人、獻 身者,而是由每個人共同分享及推動。 獻身生活年從二○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展開,至本 年二月二日結束。年內多個修會響應參與獻身生活年活 動,包括於整年內各修會輪流舉行聖像畫巡迴祈禱會。 〔2016年2月7日〕
10 |
湯漢樞機向《獻主於聖殿》聖像畫奉香
湯牧主持獻身生活年閉幕 邀請以慈悲延續獻身精神
(本報訊)教區於二月二日獻主節假堅道主教座 堂,舉行獻身生活年閉幕感恩祭,湯漢樞機呼籲以慈悲 的精神延續獻身生活年,以鼓勵修道人鞏固獻身生活、 青年回應召叫。 教區一月三十一至二月二日舉行三日閉幕慶典,二 月二日的彌撒由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 夏志誠輔理主教和多名神父共祭,約七百位修道人及信 徒參禮。 彌撒開始時,修道人手持《獻主於聖殿》聖像畫進 堂,恭放祭台上,並向聖像畫奉獻燭光,湯樞機亦向畫 像獻香。獻身生活年內,《獻主於聖殿》聖像畫由不同 修會或教會團體接待,團體在不同地點舉行公開聚會, 與信眾一起為教會內的獻身生活者祈禱,並介紹獻身生 活的意義。 湯樞機在講道中,鼓勵教徒以慈悲延續獻身生活年 的精神。他勸勉年輕人步武耶穌的芳表,實踐福音所 載,學習耶穌奉獻自己於天主。「讓我們在獻身生活年 結束,慈悲禧年開展之際加強祈禱,求主感召青年去度 奉獻生活,以跟隨主耶穌。」他亦感謝度奉獻生活的修 道人為教會負起福傳使命。 講道後舉行重申聖願儀式,三位修會會長走到祭台 前,聯同所有修道人重宣神貧、貞潔、服從三聖願,再次 承諾聽命於福音的召叫、教會的呼召及所屬修會的會憲。
修道人手持聖像畫進堂
彌撒結束前,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夏志誠 輔理主教鼓勵修道人,繼續懷著獻身生活的精神服務教 會,他指「獻身活出上主對人的慈悲,慈悲則活出獻身 修道的精神」。
獻身活出天主慈悲 慈悲反映獻身精神 彌撒前,方濟會伍維烈修士對本報談及奉獻生活的 意義。他說,奉獻生活可貴之處不在於服務,而是展示 耶穌的生活方式。他期望獻身者的生活能感染青年。這 位終身修士說,獻身生活者狹義指度貞潔、神貧、服從 三願的修道人,也包括在俗會的獨身兄弟姊妹,而無論 是修道還是在俗,同樣是向人展示耶穌的生活方式,他 鼓勵青年人多考慮度獻身生活。 慈幼會修生梁仲邦對本報說,他希望以祈禱生活來 保持初入修會時的熱誠。 另一出席者、善牧會冼玉娟修女對本報說,獻身生 活年有助信徒認清修道生活的精采處。善牧會致力服務 有需要的少女,冼修女說修會成員來自不同國家,這份 普世情誼反過來亦豐富了她們的服務。 獻身生活年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展開,至本 年二月二日結束。本年香港教區的三日閉幕慶典,還包 括一月三十一日在九龍明愛中心的晚禱與綜合晚會,二 月一日在聖瑪加利大堂的晚禱與電影晚會。 〔2016年2月14日〕
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專稿
13
獻身生活年與我何干? 這是個很值得問,亦很值得答的問題。去年年 底,教宗方濟各已經宣布二○一五年為普世教會慶祝 獻身生活的一年。當時,他向一批修會的總會長這樣 說:「為了你們所作證的,所表現的信德精神,你們 的服務,還有經歷的種種艱辛,來感謝你們!」教宗 的意向十分明顯,教會慶祝獻身生活的最基本理由就 是要感謝獻身者。 不久,於今年年初,教廷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 團聖部進一步解釋慶祝的三個目的:(一)獻身者的自 我更新;(二)信友對獻身者的感謝;(三)獻身聖召 的推廣。驟眼看來,好像只有第二點與信友有關。不 過,作為教會的一份子,獻身者的自我更新,即第 一點,其實是教會自我更新的重要一環。試想想, 獻身者積極地活出他們各自的神恩:渡默觀的潛修 祈 禱 ,辦教育的作育英才,施愛德的關顧弱小,這不 就是教會作為鹽與光的展現嗎?至於第三點,不要以 為只是針對年輕人,因為雖然獻身生活的聖召,從教 會之初就是少數,但推廣聖召卻是人人的責任。
那些是獻身者? 這也是個很基本的問題。為避免混淆,確實有必要 在「獻身生活年」伊始就予以釐清。按照教會法典,獻 身者是指那些「藉宣願遵守福音勸諭」的人,他們「遵 照本會的法規藉聖願或其他聖約,承諾實踐貞潔、貧 窮、服從的福音勸諭」(573條)。具體來說,即是指所 有渡修會生活的神父、修士、修女,但不包括教區和傳 教會的神父和修生。此外,還有一批較少為人知的獻身
夏志誠主教
者:俗世會會士(710條)。這種新的獻身生活方式於 一九四七年為教會所接受和肯定。感謝天主,我們在香 港也有兩個這樣擁有特殊神恩的獻身團體!
有甚麼慶祝活動? 慶祝,當然要辦一些活動,但我們希望活動不是零 碎的,而是有連貫性和整體性,且以靈修和祈禱為重。 因此,在十一月三十日(本主日)的揭幕睌禱之後,我 們會即時展開為期十四個月的「獻身生活年」祈禱運 動:一幅象徵獻身生活的獻耶穌於聖殿的聖像畫將會巡 迴不同的團體,直到年度結束。接待聖像畫的團體可以 不同的活動,例如:祈禱、彌撒、開放團體、辦講座等 等形式,讓信友參與,認識他們,也和他們一起慶祝。
希望達到甚麼效果? 當然是希望能滿全教會慶祝「獻身生活年」的三個 目的,不過,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還是第一點。但願 種種活動都能使獻身者「日甚一日地為基督及其奧體— —教會——而生活。為此,因著終身奉獻自己,與基督 結合遂愈密切,聖教會的生活就更豐富,其傳教事業也 愈發達滋長。」(梵二文獻,修會生活革新法令1)
• 作者夏志誠輔理主教為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
〔2014年11月30日〕
14 |
獻身生活的神恩
陳昀
聖保祿宗徒在致格林多人前書中告訴我們,神恩是 聖神隨祂的心願,個別地賜給人的恩寵;神恩的種類有 很多,但全是為人的益處,為建立教會而個別地賜給不 同的人,不同的神恩(格前十二章)。讓我們透過前教 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奉獻生活》勸諭,看看獻身生活 神恩的多樣化。 獻身生活的神恩是聖洗及堅振恩寵的延續,藉着福 音勸諭的生活,在聖神恩賜下,按自身的生活型態,度 貞潔、神貧及服從的生活,好能更真實及更圓滿地肖似 基督。聖神就是藉此方式在每一時代,藉著多樣的神 恩,時時處處,在教會,在世間,以不同形式的獻身生 活顯示基督奧跡的臨在。
獻身於靜觀修會生活的神恩 天主聖神恩賜這種修會的成員,藉其生活和使命, 效法基督在山上的祈禱,在靜默獨處中傾聽及默想上主 聖言,透過個別的苦行、祈禱、苦修和共融互愛;以全 部的生命和行動靜觀參悟天主。他們表明人生活不只靠 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四4)。如此的 「荒野」生活方式,是在邀請同時代的人,以及教會團 體,切莫忽略那至高的召喚,即經常與主同在。 在香港,赤柱的加爾默羅赤足女修會、南丫島的聖 嘉勒隱修會及大嶼山的嚴規熙督會均屬這種神恩的獻身 團體。
獻身於使徒性修會生活的神恩 天主賜給不同男女創會人的特殊恩寵,證實了聖保 祿所說的神恩的多元性。這些開創者開放地接受聖神的 運作,成功地詮釋了時代的訊號,適切地答覆當代的新 需求。他們呈現出主基督不同的面貌,藉著深度的祈 禱,使自己與祂懷著同一心志(參斐二5—11)。他們更 在使徒工作及默觀祈禱兩者的平衡中,彰顯愛的誡命是 不可分割的,即愛天主和愛人二者之間是相聯合一的。
本地教會為「獻身生活年」舉行揭幕活動 而服務及先知之恩更是他們獻身生活的標記,是基督降 生奧跡的體驗,「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 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 28)他們更以友愛團體生活,彰顯天國實現。 我們在香港接觸到的修會,除前述的三個隱修團體 外,其實都屬於這種神恩的獻身團體。
獻身於在俗團體的神恩 賜與各種神恩的聖神,在近代興起一種更為入世 的修道方式:俗世會。正如基督降生與人同在,他們 也在俗世中,藉聖願度獻身天主的福音勸諭生活,作 智慧的酵母,作天主恩寵的見證人,使基督王國的新 貌及其德能在社會上呈現出來;並努力以真福八端的 力量改變世界的面貌,借助聖神的力量,讓福音之光 普照俗世現況。 目前香港只有仁慈婢女俗世會,和近年傳入而仍未 收錄在教區手冊內的基督君王俗世會。至於較為人所知 的在俗團體,如在俗道明會、在俗聖衣會、在俗方濟會 等則不在此列。 在天主賜予獻身者的眾多神恩中,最大的就是愛 (格前十三13),只有透過愛人的天主,人才懂得愛 及被愛,只有在這份愛內,感受到天主的這份無盡的 大愛後,人才能有力量及勇氣獻上自己的生命,為這 份愛而放棄已擁有的,為這份愛而生活,為這份愛而 去服務,為這份愛而作犧牲,為這份愛而忠信致死。 因為「愛」本身先為我們做了這一切,願我們一起感 謝祂、讚美祂。 作者為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修女
〔2014年12月14日〕
15
喜樂吧!聖願與獻身生活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 叫了你,你是我的。」(依四三1) 喜樂吧!「我的女兒!我的喜樂,……你好像受了 許多苦!告訴我,你缺了甚麼?我願意提供。」 「沒有,你在這裡就夠了!……讓我看著你,直到 我心滿意足,我的主!」 在開始反省天主的聖愛邀請時,只考慮到自己並沒 有能力實行祂的旨意,追隨福音勸諭,忠心實踐愛德, 感到加入修會是困難的!但經過深入的祈禱及內心的平 安,我肯定這是天主對我的旨意!我的會祖聖瑪大肋納 及歷代的聖人聖女全都是承行天主旨意的人。我幸運地 被祂看上了!我願意生活於祂,我願意成為聖人!於是 我就決心,勇敢地進了修院。
在「聖願」中的喜樂 「……你們應當喜歡的,乃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已 經登記在天上了。」(路十20) 遵守會規,承諾實踐貞潔、貧窮、服從的福音勸諭 的生活,開始時是很困難的!在爭戰痛苦中曾問主: 「你為甚麼選我?」主說:「因為我愛你,因為你只 屬於我!」仰賴天主的慈悲,祂的忠誠,經過多年的 鍛鍊及淨化,我現在能說:「承行主旨」是可能的。 願我仰慕祂為我設定的計劃,無論是甚麼,都委託給 祂的旨意。
在「獻身生活」中的喜樂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 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 (斐四4﹣5) 「 在 教 會的初期,已有男女實踐福音勸諭,立志 更自由和更忠誠地追隨及效法基督;各人依照自己的
關惠珠
形式,度著獻身給天主的生活。……他們日甚一日地 為基督及其奧體—教會—而生活(哥一24)。為此, 因著終身奉獻自己,與基督結合遂愈密切,聖教會的 生活就更豐富,其傳教事業也愈發達滋長。」(修會 生活革新法令1) 我們度獻身生活的人,喜樂就是我們能服從及不以 撕裂的心,專心致意地侍奉上主,將所有的注意力只放 置在祂內,並不容許自己的心被世界、世物所佔有及主 宰。不屈服於眼下的世代,卻以我們的生活見證,在現 今苦澀、分裂、衝突及苦毒的世間,帶來愛心、和平、 公義、希望、修和和救贖的恩典!讓世人從我們微弱的 光中看到祂、認識祂、愛慕祂。
聖願與獻身生活 教宗方濟各訂二○一五年為「獻身生活年」,再次 喚起我們度聖願與獻身生活的人們,必需宣告我們是喜 樂而幸福的,我們依照真福生活而感到快樂,我們是走 在正確的人生路上,是在福音精神中。我們願意將自己 奉獻給天主,以真誠侍奉上主,是因為我們願意成聖, 盡我們所能在我們做的每件事中去尋找、光榮天主。無 論做甚麼,無論多小的事,我們是這樣生活下去,讓天 主做其餘的部份。祂是一切。能這樣生活的人,將達致 內心的寧靜,感到富足和擁有靈性的喜樂。肯定我們將 有份於天國,因為祂應許:「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瑪五3) 讓我們舉心向上,全心依靠天主的仁慈。祈求祂讓 我們能安歇在祂的聖懷中,享受寧靜和平安!
• 作者為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 〔2014年12月28日〕
16 |
隱修的獻身生活有何用
在多瑪斯.牟盾的「熙篤隱修會生活」一 書中,他曾提及:「一般人對隱修生活的價 值,有些人認定隱修者的生活似乎是無意義, 或是無用的。⋯ ⋯但是隱修者卻是把他們的 注意力集中在最終及最高的價值上,為真理而 愛真理,並放棄一切,以便聆聽和實踐天主的 話。」 我們說隱修院是以修院的方式來聆聽天主 的話,隱修院的奉獻生活實際上是以天主為中心,並且 願意完全奉獻給天主。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奉獻生 活」勸諭中提到:「隱修院的以及靜觀祈禱的生活經常 不斷地在提醒人:天主居首位時,人間生活才有充分的 意義和喜樂。」( 二十七號) 這樣以天主為中心的價值觀,是充分顯露在隱修生 活中,就像所有的隱修院都是「有責任詠念完全日課的 修院,每一會士都應按其會規詠念日課」。日課禮儀是 教會的公眾祈禱,聖本篤在會規說:這是天主的功課 (Opus Dei),在所有工作中佔有首要的地位。「一聽 到念日課的信號,該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急速前 來。」日課公眾祈禱是和隱修者的默想、及工作打成一 片,所以,隱修生活是在祈禱的氣氛中,藉著團體與個 人向天主表達由心中而來虔敬的祈禱。 其次,我們也看到隱修院所有的禁地,特別是隱修 修女院遵守的禁地律,隔著鐵欄杆與拜訪者交談。禁圍 代表著遠離世俗,完全侍奉天主。「奉獻生活」通諭講 到:「隱修的修女以封閉的空間度一生,放棄空間,與 他人的接觸及其他利益,分享基督徹底貧窮的方式。」
大嶼山聖母神樂院 只有為天主願意犧牲的動機,才可以做到如此的奉獻。 我們可以看到隱修院的價值觀完全以天主為中心, 因為相信只有在天主內,才有完全的幸福。這正好耶穌 所講的比喻:一個人變賣所有的家財,為換取一顆寶貴 的珍珠(瑪十三45—46)。「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 也在那裡」(瑪六21)。隱修者的財寶不是在世上,而 是在天上。他們嚮往在天上與天主永遠在一起的幸福, 而在現世他們就在隱修院中先預嚐這種喜樂。 在「奉獻生活」通諭講到:「就隱修默觀式的修會 而言,與平信徒的接觸,多屬靈性層面。」隱修者對教 會的福傳工作有怎樣的貢獻。首先是,隱修修院以個人 及團體的生活為福音做見證;其次,為教會的福傳工作 作不斷的祈禱。在《聖言之淨配》講到:隱修者「真的 是一份禮物,置於教會共融奧秘的中心,陪伴著負有傳 教使命的宣揚福音者。」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例 子,就是聖女小德蘭,雖然她足不出戶,卻和偉大的使 徒聖方濟沙勿略並列為傳教區主保。她對福傳有著一股 特別的熱愛;不僅在世上特別對福傳工作祈禱;也在天 上藉著玫瑰花雨,祈求人靈開放心靈,接受天主的恩 惠,聆聽福音,不斷皈依。 • 大嶼山熙篤會聖母神樂院供搞 〔2015年1月11日〕
17
奉獻生活對社會有何意義?
「體育及宗教對經濟沒有貢獻!」去 年特首這言論在社會中引起不少的迴響, 帶出表面的印象及實質理解的差異。同 樣,選擇修道及三願生活基本上完全是宗 教信仰的表達,跟社會又何干呢?事實 上,在傳統中國文化的語句中,出家、修 道、看透世事、心如止水及遠離紅塵等, 在在凸顯從社會抽身及不問世事的圖像。 奉獻生活源自追隨耶穌基督,活出祂 真正的人性及愛。在這普遍性的基督徒召 叫中,修道人選擇了更貼近耶穌的生活方 式來生活,即像祂那樣神貧不受世物及財 富的營役;像祂般貞潔而自由地與不同種 族、階層等的男男女女深度地交往,在時間空間上免除 了對家庭的責任;也像祂謙遜地分辨、認識及追隨天父 的心意,不被自我中心所束縛。但這些素質及條件指向 何物,所為何事呢? 耶穌最深的宗教經驗是體會到自己是天父的愛子, 但這體會跟祂對罪人的認同息息相關。從開始時與罪人 一起受洗,到結局時被列於罪犯之中,是前後一致,擲 地有聲的。所謂罪人,從今天社會學所理解,是指向社 會上邊緣的階層;言行舉止,生活方式是不被主流社會 所接受。就客觀及人性弱點而言,主流或社會邊緣的人 都會犯倫理上的罪。而耶穌所認同及親近的,卻是指向 後者。他們因著出身,環境或行為被排斥、藐視、看 輕、甚至壓迫等。耶穌對他們的處境表達深切的同情及 憐憫,通過自身的臨在及言談,表達天父對他們無條件 的接納及寬恕,為他們帶來希望及改變的動力。事實 上,是耶穌自己首先在他們身上看到希望,正如祂說: 「娼妓及稅吏要比你們經師及法利塞人先進天國。」耶 穌因著這樣的想法及執著,祂自己間接選擇了成為邊緣 的人,被主流的攻擊、排斥及迫害。 從這角度,奉獻生活是像耶穌那樣自由地選擇成為
董澤龍
奉獻生活被喻為先知性的,從服務中參與及投身社會。 社會上邊緣的一份子,在其中體會出深切的意義及愛。 這種邊緣有兩層意思:首先,選擇三願的生活方式已將 自己放在社會的邊緣上。主流價值不會鼓勵、追求或特 別欣賞度貧窮、單身或聽命的生活。不是覺得太難,就 是覺得有問題。更深一層,這樣的選擇是去款待、安慰 及臨在於很多在沒有選擇下成為邊緣的人。很多人渴望 伴侶,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法成家立室。不少人渴望自 由,卻困在監獄中。所有人都羨慕找到愜意的事業及工 作,但有多少如願以償。健康人人追求,但不少躺在病 床上,甚至呻吟度日。不用再提那些因著戰爭或迫害變 成為流離失所的。在這些處境中,他們都成了邊緣的, 但卻是無奈的邊緣。奉獻生活被喻為先知性的,大概就 是因為它將我們與這樣邊緣的弟兄姊妹放在一起。通過 探訪、交談、培育、安慰、輔導及爭取公義等等的臨 在,嘗試幫助他們看到希望、意義、甚至主的面容。所 以,三願的奉獻生活本質上從不是抽身遠遁,卻是活生 生一份在社會中的參與及投身。 • 作者董澤龍為耶穌會神父 〔2015年1月25日〕
18 |
甚麼人可以度獻身生活 獻身生活是天父賜予的禮物
有一天,當我和一位修女談起本會將以「甚麼人可 以度獻身生活」為題,撰寫文章投寄公教報。坐在修女 身旁的一位女青年,聽到我們的對話,就自言自語地 說:「甚麼人可以度獻身生活?誰願意就可以啦!」 是否真的「誰願意就可以度獻身生活」?看來事情 並不是如此簡單,「因為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撒上 十六7)。例如達味王切願為上主建立聖殿,但上主偏不 願意達味為祂建立聖殿,祂只願意達味的兒子為祂建立 聖殿(見撒下七2—13)。又如耶穌治好革辣撒附魔人 後,那人願意跟隨耶穌,「懇求耶穌讓他同耶穌在一 起,耶穌沒有允許他。」(谷五18)再多看一個例子, 聖女小德肋撒的父母原本都有意獻身修道,天主卻安排 他們結為夫婦。可見只有人的一廂情願而沒有天主的意 願,就不能成事,所以不是誰願意就可以度獻身生活。 那麼甚麼人可以度獻身生活?要知道甚麼人可以度 獻身生活,先要了解甚麼是獻身生活。教宗若望保祿二 世在《奉獻生活勸諭》中給我們解釋:「獻身生活是天 父經由聖神賞賜教會的一份禮物。」(No.1)「獻身生 活的福音基礎,來自耶穌旅世的生涯中與某些門徒所建 立起來的特殊關係。祂不僅召喚他們將天國迎入生活,
還要求他們為天國服務,放棄一切而效法祂的生活之 道。歷史中有許多人,受到邀請度這『肖似基督』的生 活。」(No.14)「獻身生活」是來自天主的聖召;「耶 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為同他常在一 起。」(谷三12—14)耶穌在若望福音第十五章說得很 清楚:「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 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所以只有那些是耶 穌想要的、蒙祂召選的人才可以度獻身生活。 問題又來了,那麼怎樣才可辨別自己或哪些人蒙天 主召選度獻身生活呢?一般正常情況下,天主不會像預 報救主誕生般派天使來告訴我們,也不會像召叫梅瑟般 在火荊棘中召喚我們;但天主藉教會給我們指示。《聖 教法典》六四二條至六四五條規定,有志獻身修道者須 具備以下的條件:已領洗及已領堅振,自由身份(沒有 婚姻存續中的配偶),必備的年齡,健康的身體,適合 的性格,成熟,自願獻身修道,沒有負無力償還的債。 甚麼人可以度獻身生活?總結來說:只有具備上 述《聖教法典》所定的個人外在表徵,和蒙主召選 (首要和必備的條件)的信友,才可以度獻身生活。 • 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供稿 〔2015年2月8日〕
19
「純潔或禁絕性關係」,「童貞或獨身」是一般字 典中貞潔的定義。貞潔這名詞源自拉丁文,無怪乎一般 現代人把它當作過時或守舊迂腐。在基督徒看來,貞潔 可不只是獨身或純潔,最重要的還是「正確的關係」。 貞潔是一種德行,是我們把願望、情緒和吸引力,按人 的尊嚴正確排序。理清了,貞潔就是真愛,真正的愛是 自我犧牲和他人中心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論基督 徒或非基督徒,都被召過貞潔的生活,貞潔可不只是度 奉獻生活的人的專利。 事實上,貞潔是幸福婚姻的核心。聖教宗若望保祿 二世說:「貞潔是在任 何 情 況 下 都 能 既 肯 定 又 愛 他 人」,即是說,無論在婚姻、鐸職或修道的生活裡都 忠誠地體現每個人的召叫,就是活在貞潔中,這樣他 便會真摰地愛,甚至在困難的境況中,真愛仍會守護 所愛的人。談及修道的三個聖願時,為甚麼我們大多 這樣排序:貞潔、神貧、服從?這排序是刻意的,因 為當一個人是貞潔時,即在正確的關係時,人便自然地 捨棄然後服從,不是因為這是職責,而是因為這是愛的 回應方式。 耶穌基督是貞潔的第一位典範,祂的貞潔是與天父
本地修道人出席獻身生活年祈禱活動
貞潔有甚麼意義?
圓滿的共融關係,祂以絕對開放的態度與天父溝通,沒 有絲毫保留或自我陶醉,這不就是良好關係的完美竅門 嗎?我們或許會抵不住好奇心說,為神聖的主這當然容 易,因為祂是天主子嘛!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我們的 主像我們一樣成長,祂有人類的父母,雖然他們是最好 的那一類!祂從他們處學會生活中的正確排序,學會正 確關係的重要性,在天使未確定地告訴聖若瑟,他的摯 愛瑪利亞並未對他不忠時,他便已決定「暗暗休棄 她」,其他人可能已經給她砸石頭了。 耶穌實踐貞潔直至滿全的秘訣是甚麼?透過祈禱。 祈禱至為重要,因為那是人與天主的命脈。讓我們現在 就開始愛,貞潔不是等待去愛,而是現在開始真正地 愛。以行動表達你的尊嚴,也幫助他人知曉他們自己的 真正價值,學習付出自我,也接受他人作為一份禮物, 這就是自我訓練。在小事上挑戰自己:例如鬧鐘響了便 起床,不要把寢具拋來拋去;避免說人是非等等。學會 在小事上忘掉自己,你會在較大的事上懂得放手,然後 誘惑便不會成為你的障礙。最後,要訂定目標,不離不 棄,忠於自己的奉獻。 •安貧小姊妹修女供稿 〔2015年2月22日〕
20 |
平信徒度獻身生活? 當提起獻身生活時在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修會團體的 生活,即時令人感到它神聖,很難接觸的一面。其實在 教會內有不同方式的獻身生活,雖然透過加入修會團體 的修道方式較為人熟識及普遍,不過自宗徒時代開始, 已有個別基督徒為了天國度守貞生活(參見天主教教理 922)。天主聖神按時代的需要,興起了在俗獻身生活方 式,在生活現況中,讓天主的愛彰顯出來。 聖子降生成人,走進世界與人同甘共苦,啟發了一 種新的修道方式。教宗方濟各於二○一四年五月十日接 見意大利在俗獻身生活會成員時的講話,正好講出這種 聖召的精粹: 「你們的聖召使你們關注每一個人,和他內心深處 經常沒有說出或掩飾起來的需要。因為你們接觸和認識 天主的愛,你們有能力親切地接近他。這樣你們便可以 在他身旁,觸摸到他的傷處和盼望,他的要求與需要, 這種親切對待他人的方式是除去一切隔膜最好不過的良 方。正如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過時,看見那人,就動了 憐憫的心。你們的聖召需要作出同樣的行動:走近每一 個人,使你們所遇上的每一個人成為你們的近人;…… 祂召叫你們有意識地、專注地,懂得認出、看見並接觸 到弟兄姊妹自身的情況。」 在俗獻身生活方式亦是一種聖召,「獻身」只是人 對天主的回應, 主動召叫人度這種生活的卻是天主。 祂 揀選了某些人, 祝聖了他們, 願意與他們結合。而被揀 選的人透過世事,默觀天主所創造美好的世界,與天主 契合。這種聖召涉及個人的選擇,以較絕對的方式跟隨 福音勸諭,度貞潔、貧窮、服從的生活,為的是「宣揚 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 (伯前二9) 在俗世生活並不等於將自己的生活俗世化, 而忘記 把天主放在首位。 相反,是透過日常生活,偵察聖神給 予時代的徵兆,發現天主臨在人間的記號,從而明白天 主在人身上的旨意。 在俗獻身生活也有它的制度,如同修會團體一樣, 在教會依法建立,享有獻身生活者的地位。在教會的祝
在俗獻身生活者在生活中彰顯天主在人身上的旨意 福和監察下,不但延續基督徒的使命,更以徹底的方式 活出福音精神及創會者的神恩。在普世教會的共融內, 達成教會救世的使命。 在俗獻身生活方式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挑戰, 因為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修院作為堡壘, 沒有祈禱的鈴聲提醒 人放下手上的工作與天主共融, 也沒有時間表去過有規 律的團體生活。但這種生活方式能讓人各自留在家庭 中、工作崗位上、生活各種紛擾中無拘束地直接參與人 類弟兄姊妹的喜與憂,在默默耕耘中使 「天上和地上的 萬有, 總歸於基督元首」。(弗一10) • (方濟會)基督君王俗世會供稿 〔2015年3月8日〕
21
貧窮聖願有甚麼意義? 曾經聽說這麼一個故事:某人晚上發夢,見自己死 了,天堂的門隨即為他大開,天使優雅的把他引進。天 堂內有他在世上熟識的人,使他確實驚訝的是,有些他 曾判斷,有些被他標籤,怎麼說也不配啊!憤慨的話已 到口邊,卻無法說出,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目瞪口呆,沒 有人想過這人也可以上天堂⋯⋯ 我們過獻身生活的人發貧窮聖願,首先要知道自己 的貧乏,怎麼也不敢與他人比較,因為我可能是最不濟 的啊!要相信自己不如人(參閱斐二3),因此有福,因 為我們信靠的不是自己,而是大能永生的上主。我們會 感恩,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上主,連我與上主建立親 密關係、過修道生活的願望,都是祂的禮物,有甚麼值 得我自傲呢!發貧窮聖願提醒我感恩,因為我空虛,才 有空間與主耶穌相處。可我的主是充裕的,有甚麼為我 好的,祂不會提供給我?假若我求不得的,那一定是祂 認為那對我不好。因祂,我富足,我欣悅,所以才有資 格澹泊。 貧窮聖願叫人澹泊,不擁有物質財產,不抓著,也 不渴求質和量的滿足,這是天國精神的見證。不是因為 物質不好,只是順應自然,有嗎,我們會好好利用,沒 有的,還是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東帝汶內戰時我們 兩位修女,把修院儲物室的糧食拿出,開車送上山接濟 躲藏的飢民,把有的與窮人分享。可惜她們被游擊隊發
羅婉明
現,鎗下身亡,我們的心都在瀝血,對這兩位為活好貧 窮聖願而死的姊妹,敬佩有加。我在東帝汶探訪內戰後 遺下的孤兒,令人心酸,一星期只有一餐飽,還是修女 們供應的營養餐,薯片這樣的零食在東帝汶的修院是罕 見的。我們在香港,吃得飽,穿得暖,我卻無愧於心, 因為這樣我有更足夠能量去做宗徒事工,去服務他人。 貧窮聖願在不同的環境脈絡中有不同的表現。 貧窮聖願叫人澹泊的,還有名利和世人的眼光,不 以譽喜,不以毁憂,把生命裡的一切都放手放開,那怕 是個人的見解、尊嚴,遑論利害,唯獨歡悅於與主親密 的關係,更關注個人和團體靈修生活的進退。貧窮聖願 叫人自由得像小孩一樣,看得直接,為生命中每一件小 事欣悅,不拘泥於相稱的效果。貧窮聖願也教我們學習 接受像我們一樣有瑕疵的近人,作為靈修旅途上的同行 者,同舟共濟,一起走向上主。 要緊的是,貧窮聖願是我們度獻身生活的人的抉 擇,這抉擇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日每刻的重新抉 擇,我們不怕貧窮聖願活得不好,只怕不再作同樣的 抉擇。 • 作者羅婉明為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 〔2015年3月22日〕
22 |
奉獻生活中的權威與服從
劉賽眉 修道人為承行天主的旨意,服從地、 自由地奉獻上「自由」去服務。
在二○○八年五月十一日,羅馬教廷有關獻身生活 的部門頒布了一份指令,名為:《權威的服務及服 從》。這份文件對權威與服從的討論,非常深刻和動 人。文件的內容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討論奉獻生活 與尋求天主旨意的關係;第二部份探討團體生活中的權 威與服從;第三部份指出權威與使命的關係,並提出在 某些情況下服從的困難。 本文因上述文件的啟發,願在此與大家分享幾點個 人的反省。
(1)權威與服從的共同基礎 —— 天主旨意: 甚麼是奉獻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複 雜、亦可以很簡單。《權威的服務及服從》(以下 簡稱為「文件」)給予了一個非常直截了當而中肯 的答案,就是:尋求並實踐天主的旨意。文件在第 一部份裡清楚地說:「奉獻生活簡單地意圖活出耶 穌的權威和祂的服從。」
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見到,為了承行天主的 旨意,權威和服從不是兩件不同的或對立的事,而 是同一件事的兩面,是分享基督同一個犧牲的兩個 互補互動的方法。據文件說,權威和服從在耶穌身 上完全人格化了,此二者與祂直接有關。 的確,耶穌是至高權威的典範,也是最完美服 從的楷模。權威與服從之所以能夠在耶穌身上整合 為一,是因為祂全心承行父的旨意。換言之,「權 威」是為服從天主旨意而服務,而「服從」是為實 現天主的旨意而甘願自由地接受權威的領導,甚至 常常是透過人的媒介而服從主旨。 奉獻生活中的權威與服從,必須以基督為典 範、為依歸。若脫離了祂,權威與服從會嚴重地割 裂,並變為對立的兩件事,不再是兩者互動互補, 成為一體,共同達成天主的旨意,最後,往往會使 到奉獻生活變得空洞、痛苦和無意義,失去見證的 光芒。
(2)聆聽、交談和分辨的需要: 如何在獻身的團體中尋找天主的旨意?
23
文件在不同的部份先後指出聆聽、交談、分辨 是在團體中尋找天主旨意的重要途徑。 (2.1)聆聽: 「服從就是聆聽」。獻身者當懷著子女般信 任的心去聆聽天主在各方面所顯示出來的計劃和意 願。首先,是以祈禱的心神聆聽聖言的指引,耶穌 基督聆聽父、接受父,當祂要嚐苦爵時,祂活出了 服從。此外,「天主也藉著許多外在的媒介來表達 其旨意」。文件生動地描繪出耶穌也是經由許多外 在和人性的媒介來意識到、聆聽到、解釋和接受天 父的旨意。為有效地尋找天主的旨意,虛心的聆聽 甚為重要。在聖言表率的光照下,長上固然需要聆 聽屬下的處境、需要和困難,屬下更需要懷著信 任、從長上身上聆聽到天主透過人間的代表所表 達出來的種種與團體使命有關的計劃、意願、安 排和需要。在奉獻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誠懇地 尋找天主的旨意,否則,選擇奉獻生活的理由就 會消失。「不過,同樣重要的是要與其他兄弟姊 妹們,一起尋求天主的旨意,因為正是這種尋求 使他們合一」。 (2.2)交談: 文件對交談,著墨不多,但卻言簡意賅地說出 了交談或對話的重要性。除了聆聽以外,也要重視 誠懇和自由的對話。 一方面,交談的確是達至溝通的有效渠道之 一;另一方面,交談不應被利用來作為說服對方跟 從自己的看法或做法的手段,更不應把交談變成是 拖延問題,或擺脫重大承擔、逃避責任的方法。相 反地,透過對話,彼此認清問題的存在,一起共同 採取適當的合作方式,提出解決的辦法,克服困 難。真誠的對話,有助解除誤會,促進上下一心的 合作。 (2.3)分辨: 有時,在重大事件上,為了要正確地尋找出
天主在整個團體中的旨意時,便要進行「團體分 辨」。做團體分辨,除了需要有個人的祈禱和反省 以外,還需具備一些基本的態度和條件。文件中列 舉了其中重要的幾項:(參閱「文件」 No. 20) 1. 尋求天主旨意的決心:讓自己接受聖經和修會 神恩的啟發和指引 2. 開放:承認每人有發現真理的能力,其他兄弟 姊妹的意見,可以是發現天主旨意的媒介 3. 注意時代訊號:包括人們的期望、普世教會和 地方教會的優先性,修會最高層的指示……等 4. 沒有偏見:不堅持己見、不固執立場 5. 在確定自己的理念時,也對新的願景開放 6. 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最終的決定是甚麼,必 須維護團體的共融團結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團體分辨並不能取 代長上的職責,長上應該作最後的決定。「一個團 體不能不斷地在做分辨。在分辨後,是服從的時 刻」,那時,必須以服從的精神去履行決議。
結語: 服從是奉獻生活中一個很具體而深刻的挑戰,它與 我們被視為最珍貴的「自由」有關。為了承行天主的旨 意,服從要求我們自由地奉獻上「自由」。我們不想用 「放棄」的字眼,因為它有些消極的含義。自由的恩典 來自天主,是祂在創造我們時賦予給我們自由意志。 這來自天主的恩典,最後應回歸到恩典的根源那裡, 所以,向著天主走去、追尋到祂的,才是真正的自 由。自由不是盲目的,只是擺脫任何束縛,自由的根 源是天主。在奉獻生活中,我們透過服從把來自天主 的奉回給天主。這種追尋天主的自由,使人心得到真 正的釋放,在此,我們且引用文件中的一段話作結: 「服從天主是人成長和自由的途徑,因為服從使人接 受一種非自己所願的計劃或意願,不但不減弱或抹殺 人的尊嚴,而是它的基礎。自由本身也是服從的途徑, 因為信徒以兒女的心服從天主的計劃,就是實踐其自 由。」(「文件」No. 5) • 作者劉賽眉為寶血會修女 〔2015年4月12日〕
24 |
陪伴終老的獻身者 獻身者陪伴老年人,就是回應一個「完全奉獻」 給老年人的「聖召」。
生命本身是一個「生、老、病、死」的歷程。 這是 自然的規律,世上誰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呢?我們都是 「在途中的人」。 在今日的社會中,「有」的價值凌駕「是」的價值 之上。我們「是」甚麼不被重視。相反,我們「做」甚 麼和「有」甚麼,就是用來衡量「人」的價值標準。所 以在談論逐漸老化的社會,我們必須重新認清「老年」 的意義,發現老年人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我們才能透過 尊重老人,用正面的態度來保護埋藏在我們社會中的財 富。讓老年人活出老年的價值和意義。這樣,老年人才 能夠成為整個社會和人類的祝福。因此,在思索「年老 的價值和意義」時,也讓我們同時深思到生命的意義到 底在哪裡? 教宗方濟各在不同的場合,對有關「老年的價值和 意義」的講話,就曾經清楚的指出: —— 晚年是生命的晚霞:「人的一生中有困難時
刻,但憑著望德,我們向前走,注視等待我們的前程。 ⋯⋯初期教會的信徒們用錨來描繪希望,把生命比作拋 在天國岸邊的錨。⋯⋯我們大家都要抓住錨的繩索朝天 國海岸行走。⋯⋯『在今天日落之前的這一時刻,我們 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的晚年:「我的晚年將是怎樣 的?」我們大家都會有生命的晚霞,都會有的!我是否 懷著望德注視它?是否懷著蒙上主接納的喜悅注視著 它?這就是基督信仰觀,它給予我們平安。』」(教宗 方濟各二○一三年十一月一日講話) —— 「老年」是生命奧秘的另一面:「『人按照天 主的肖像受造,因此,人有『與生俱來的尊嚴』,這個 尊嚴『不能被取消,不受任何強權或意識形態的支 配。』⋯⋯『淘汰文化的受害者正是較脆弱的人,例 如:將出生的嬰兒、窮人、患病的老人、嚴重殘疾人, 他們在不惜一切代價必須以高效率運作的社會中,有被 淘汰和遭排除的危險。人和社會的這種虛假模式貫徹一
25
種實際的無神主義,否認天主聖言的話:「讓我們照我 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創一26)。』」(教 宗方濟各一三年十二月七日講話) —— 年老是一份恩寵、一項使命、一個召喚: 「『我們需要老年人的祈禱,因為這正是預留給老年人 的使命和召喚』,他們的祈禱對教會而言是一項巨大恩 典,也為整個人類社會注入了無比智慧⋯⋯『老年人可 以藉著祈禱為自己所得到的恩佑而感謝上主⋯⋯為年輕 一代的期待而代禱,可以提醒雄心勃勃的青年:缺乏愛 的生命是貧瘠的;可以告訴膽小的青年:未來的苦惱可 以被戰勝;可以教導過於自我的青年:給予比接受更快 樂』」(教宗方濟各二○一五年三月十一日講話) 安貧小姊妹的聖召是不能沒有老年人的。被召喚整 生與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回應一個「完全奉獻」給 老年人的「聖召」——幫助老年人活出晚年的恩寵和使 命,在現世見證生命和死亡的尊嚴,彰顯天父對弱小者 的悲憫和耶穌的仁愛。 一百七十多年前,當人們對「老年」還沒有特別的 意識,會祖聖女余剛貞對老年的人性和靈性已有所領 悟。她從來沒有對小姊妹提及過「善終服務」,和教導 修女去作「寧養照顧」。然而她早已有這份天賦和直 覺,在善終服務還沒有名詞和下文字定義之前,已經藉 著醫生的協助,用盡方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適。 在年長者面對死亡這生命轉化的一刻,守候在他 們身旁,為他們祈禱。守候在他們身旁,雖然,病人
肉體的痛苦未必因而減除,但給予病人的支持卻是無 可替代的。 「守候身旁」即使是默默地「待在那裡」,也等於 是說:「我們在這裡,我們關心你」,這也會讓他們記 起天主永恆不變的愛。幫助臨終者在家人的圍繞下,將 生命放回給與者的手裡。在殯葬禮儀中陪伴亡者,在人 世間走天路行旅的最後一程;除了為亡者祈禱,也懇求 天主使我們在堅信復活的信仰中,能夠為亡者的親屬帶 來信仰和永生的盼望,是我們使徒工作的高峰,款客聖 願(Vow of Hospitality —— 藉此聖願,小姊妹奉獻一 生,專為貧苦老人們服務)的滿全。 自一八三九年至今,雖然社會制度和環境不斷的改 變。我們一直持守著基督所說的:「為最小的兄弟做的 是為我做的」(瑪廿五40),和聖女余剛貞所說的: 「貧困弱小者是我們的主」的信念,超越國籍和信仰的 界限,為有需要的年長者提供住院的照顧,服侍他們直 至離世。並相信在服務過程中,服事者及被服事彼此都 可以被對方的生命激勵而建立更豐盛的生命。 際此奉獻生活年,讓我們努力回應教會和教宗的呼 籲,並請大家為修道人和他們的宗徒工作祈求上主的助 祐和祝福。 • 安貧小姊妹供稿 〔2015年4月26日〕
26 |
如何辨別獻身生活聖召
身為教區神父的我,對獻身生活體會的不多,只是 在教會文件中領會;在過去接觸到青年人問道時和自己 的反省時,略有些得著,所以藉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分 享天主的富饒。 辨別獻身生活聖召的不二法門就是從祈禱開始,藉 著聖事和聖言生活加深天主與自己的關係,找到合適的 神師為同行者,從而展開尋覓之路;願意依靠天主的恩 寵,以基督耶穌為自己的至愛;不依戀世俗的財富權力 的虛榮,嚮往簡樸生活;對甚麼是普世教會有正確的觀 念,樂於與不同種族、膚色文化的人士交往。有個人理 想、但亦會為團體的更大需要,放下個人的主見,嚮往 耶穌對天父的臣服精神,樂於接受差遣;關心別人的福 祉,樂於服務。 所以在青年人問道之時,他要有基本的信仰生活, 願意認真的度靈修生活,樂於犧牲;親身體驗到自己亦 有因困擾而跌倒之危險,明白人性的脆弱,會同情容易 跌倒的人。如耶穌對伯多祿說:待你回頭,你要堅固你 的弟兄。 因為獻身生活者,通常都要度團體生活;在修道團 體生活中成聖自己,繼而聖化他人,這是他們被召成聖 的首要目的。俗語話:「相見好,同住難」;辦公室共 事是這樣,夫婦共處一室是這樣,修道團體也面對類似 情況。工作相處有放工時間;夫婦關係可以藉著真愛化 解困難;但為獻身生活者的團體生活,沒有放工時間, 也沒有如夫婦間兩情相悅的滋養,唯有的就是依靠對耶 穌的愛,建立忠誠的見證團體;如耶穌的十二門徒,各 人有不同的深層期望,讓耶穌親自教化自己,使自己能 真正成為祂的門徒,好能成為同會的兄弟姊妹的守護 者。如教宗方濟各在給男女獻身生活者通函「歡欣」第4 段「你們的召叫」指出:「獻身生活是一逆向朝聖之
林祖明
辨別獻身生活應從祈禱開始 旅」;教宗指出「那湖邊的魚網、路旁稅吏的桌子、熱 誠者出於野心而取捨的種種計劃。這一切,為陪伴祂, 都是不合適的」。有勇氣和信德因著信賴天主,願意探 入自己生命的深處,讓天主恩寵親自治療和包紮,在祂 內成為團體的禮物,因著成聖的召喚,奉獻自己。 今天社會氣氛,核心家庭只有一兩名子女,成長空 間狹小,這空間不是屋子的大小,而是與人關懷相處, 交際生活的磨鍊機會少;若果要一下子度密集的團體生 活,自會困難重重。這是要分辨度獻身生活者要留意的 地方,不是自己沒有善願,或良好的動機,而是在面對 真正團體生活時;對別人、對自己時要學習留有餘地,
27
讓天主在別人和自己身上聖化眾人。 我想分辨獻身生活者在選擇團體時,一定是基於被該會會祖 或修會精神所吸引。以我個人的意見,這只是個起點,他不單是 被精神所吸引,或是在流傳中有關的文字吸引,而是要直接與歷 史中的那位會祖聖人建立個人的關係,與聖人有直接的神交,不 單只熟讀聖人們的生平或著作,而是在信仰生活中,多了一位同 行者和旅途中的指道者,除了在耶穌身上,直接在聖人身上取得 成為耶穌門徒的榜樣;聖人可以這樣做,我也想同樣去做。 當然,今天修道者如何度其獻身生活是重要的,他們的生活 見證是吸引人仰望其修會的起點,他們如何在使徒生活中,在聖 化他人的事業上,被人看到他們身上的會祖印上耶穌的面貌,是 耶穌的忠誠跟隨者,自己也願意學習會祖聖人一樣獻身於基督。 會士的見證是重要的,但過分依賴個別的生活表現是危險的,可 能內裡只是想追求理想的生活團體,在教會中找烏托邦,而不是 願意如同會祖聖人靠天主的助佑,建立在人間的信仰團體,藉著 成聖自己,而聖化他人。以我所了解,當時會祖聖人們所建立的 團體,不是完全由理想的族群組成;就在那不理想的事實中,在 孤立的曠野內,有誘惑亦有痛苦,藉此與耶穌更親近,顯出對祂 的忠誠信賴,成為弟子們的榜樣。 在若望保祿二世的「奉獻生活」勸諭有很好的描述和對比: 「對在俗信徒而言,他們本有的任務是,『在世俗事務中,照天 主的計劃加以安排,而企求天主之國』;聖職人員在這基本的任 務中,領受聖職奉獻祝聖,以便履行使徒工作的職務。度獻身生 活者,奉行福音勸諭,另有特別的奉獻;雖不是聖事性,但卻藉 貞潔、貧窮、服從三願,將主耶穌親身奉行並推薦給門徒的生活 方式,視為己有而生活之」#31。教宗更強調:「獻身生活中淨配 的含義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它喚醒教會的責任是全然專注地忠於 她的淨配、一切美善的來源」#34。為度奉獻生活者而言,他們是 教會臨於世界的明顯標記,指向未來的永生,活出教會的形象, 成為基督的淨配。 願意度獻身生活者,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其實基督 已戰勝世界的罪惡,而獻身者只是藉著天主在教會內的召喚,在 時代中配合天主的旨意,為見證基督君王,這世界是短暫的,永 恆的國度才是獻身者見證的目的。 〔2015年5月10日〕
28 |
耶穌小姊妹友愛會的神恩與使命 當有人問及耶穌小姊妹的聖召時,經常他們首先會 問:「你們做的是甚麼?」當他們知道我們既不辦學 校,也不開醫院,又不直接傳教時,都會覺得莫名其 妙,不知究竟我們當甚麼修女? 至於有些接觸過我們的人,通常會稱我們為「打工 的小姊妹」或「另類的修女」⋯⋯似乎這些人說的有 理,但仍可說是片面和外在的。 其實,為我們自己也的確感到難以給別人解說我們 聖召的生活,界定我們的身份!尤其當我們提到小姊妹 的聖召是:「追隨納匝肋人耶穌,在人群中度默觀的生 活」時,一般人都會很驚奇,且脫口而出:「哦!你們 是度默觀的生活嗎?」為絕大多數人而言,默觀的獻身 者,指的是那生活在隱修院中的修士或修女們。 耶穌一生時時處處都表達天主是愛。祂誕生在白冷 的馬槽中是個軟弱的嬰兒,成長於納匝肋日常平凡的生 活和工作中,以及在加里肋亞宣揚福音時,都以貧窮人 的身份,完全拒絕運用權勢的方法,直至在十字架上無 助地死亡,和復活的光榮事跡,這一切都彰顯天主是 愛。基督的一生是那麼豐盛,而友愛會的神恩,尤其建 基於白冷和納匝肋的奧跡上。是的,「白冷」和「納匝 肋」,這不獨是一個生活簡樸和貧窮的問題,它所宣示 的更是天主的微末弱小,謙卑貧乏。同時也宣示子對父 毫不動搖和絕對信任的交付,以流溢出天主對全人類的 仁愛和救恩;這便是小姊妹靈修的泉源。 會祖耶穌瑪大肋納小姊妹,給友愛會寫下她的神恩 和使命時,很清楚表達正是循此白冷和納匝肋降生性的
耶穌小姊妹
奧跡,去延伸耶穌的生命,見證祂對天父和世人的愛。 因着聖子降生成人,人世間日常生活的事實便成為神聖 之地,成為聖子與父相遇之所。換言之,耶穌如此生活 的方式,便是我們默觀的最卓越典範,促使小姊妹亦步 亦趨,徹底效法。這默觀並不以隱院的圍牆或森嚴禁地 為掩護或蔭庇,只是嘗試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全心歸屬 天父的同時,予以深化和每一個人接近,尤其和那些更 有需要被尊敬和被重視的人接近。耶穌小姊妹的聖召不 在於要做甚麼,而在於如耶穌一般的處世為人。 這雖可說是修道生活的一項嶄新的方式,卻絕非標 奇立異,因為她是如此平凡不過的,耶穌在世時不也是 如此度日嗎?如說有甚麼特別之處,那就是因着耶穌和 祂的福音,友愛會切願藉此表達她們宣揚福音的特色。 話說回來,為實踐這神恩,本質上便是讓小姊妹基 本的生活內在化;即天主的絕對性,祂的愛豐厚地在耶 穌身上表露無遺。我們渴願進入這「聖言成了血肉」的 愛的奧跡中,並和人類團結一致,一視同仁,成為窮苦 者和僕人。除非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日益密切,這神恩是 無法實踐的。所以小姊妹的祈禱必須以耶穌聖體作為她 們的中心,並以聖母訪親的奧跡不斷地活化在她們的生 活上…簡言之,小姊妹的獻身生活全繫於與耶穌親密的 友誼上,她們的生活中或工作上一切的選擇,或與別人 的分享等,一一都得從這友誼中流溢出來的。 〔2015年5月24日〕
29
商場開舖的獻身者:聖保祿孝女會 我們聖保祿孝女會在太子的一個商場開設 書局已有十個年頭了。雖然這個商場的人流不是 很多,但為有需要尋找我們的人就容易多了。每 天,在商場內都會聽到路過的人發出驚訝的說 話。「天主教……修女……」沒錯,是天主教、 是修女,是聖保祿孝女會的修女。一般人只會想 到在醫院、學校、聖堂、老人院看到修女,怎會 想到在行商場時也會見到修女呢!走進我們書局 的,有非基督徒、有天主教徒、有基督教徒、有 受好奇心驅使的、有需要尋找靈修的物資,全都 走進來了。 現代的人有物質的貧窮,也有精神的貧 窮。我們不能只等他們來聖堂找我們,我們要去 遇見他們。因著我們的相遇,讓他們有機會遇到 耶穌、找到信仰找到道路、真理和生命的耶穌。 聖保祿孝女會早年與湯漢樞機在旺角的書局前合照 這就是我們的會祖真福雅培理神父創立我們聖保 祿孝女會的目的:在神父旁,藉著傳播的媒體協助神父 們把道路、真理、生命的耶穌帶給世界、帶給同時代的 人。 路過的人有時會好心的問候我們說:「修女,今天 生意好嗎?」我們只能回以微笑。我們在做生意嗎?雖 修女的靈修生活 然我們有商業的行為,但我們不是在做生意啊!我們的 會祖說:我們的書局是使徒工作的中心;它的招牌是福 音和聖保祿像。它不是一家商店,而是給信徒服務的地 方。這裏沒有生意,不是售貨,而是以捐獻來進行使徒 工作。我們從事使徒工作的地方就如同一座聖堂一樣, 聖保祿孝女會創辦人之 是一座講道台,在我們書局服務的人如同是講道者,在 一戴格蘭修女 這裏是我們散發耶穌基督的光和熱的中心。我們在書局 服務,是從事使徒的工作。記得雅培理神父告誡修女們 的肯定,這是我們的神恩、我們的使命和任務。在每天 說:妳們去書局服務的,應如同去聖堂、去耶穌面前一 的一小時朝拜聖體中,我們把每天所遇到的人帶到耶穌 樣;首先應該懇求寬恕,求天主垂憐,以便以聖善的心 導師面前,為他們祈禱。更重要是為傳播媒體所引起的 去作聖善的事。就如在我們每座會院的聖堂內,在聖體 種種錯誤作補贖。朝拜聖體也是我們在耶穌導師的學校 櫃旁都有的一句話:不要怕!我與你們同在。你們要痛 學習的地方。祂會教導我們如何去面對每天使徒工作所 遇到的考驗。 悔罪過,從這裏我要照耀。 開設天主教的書局不是我們的專利,今日在教會內 已漸漸有不少的教友或修會團體投入我們的使徒工作範 • 聖保祿孝女會供稿 〔2015年6月14日〕 圍,有的比我們做得更好,更有規模。感謝天主!在教 會內有人意識到我們使徒工作的重要。這給予我們更加
30 |
善牧會:服務弱勢婦女的女修會 天堂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愛因斯坦:「修女,縱使我發現了宇宙的奧秘,寫 下相關的方程式,但你所說的『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 界』令我費解,『一』又怎能高於『全』呢?」 聖瑪利于法西亞:「噢!偉大的科學家,難怪你不 懂了!這是耶穌善牧的方程式,並已寫在路加福音中 啊!(請参閱路加福音十五4)」 我們的會祖聖女于法西亞 (1796—1868)懷著「一 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的精神,帶領跟隨耶穌善牧的 獻身者,宣發神貧、貞潔、服從和救靈熱忱四個聖願, 滿溢慈憫和救靈熱忱, 終身致力修和的使命:尋找失落 的,領回迷路的,包紮受傷的,療養病弱的。那麼誰是 那失落的,迷路的,受傷的,和病弱的?我們現時在全 球七十四個國家,尋找因貧窮或受騙被販賣而受創的婦 女,因家暴和性侵而受創的婦女,被強暴或被遺棄而受 創的婦女,以及在弱勢社群中受欺壓和不公義對待等等 而受創的婦女。 我們以耶穌善牧的心腸,將受創的婦女背在肩上, 領她們回到羊棧,並給她們包紮和療養。當受創的脆弱 心靈接受了專業輔導及愛的氛圍後,便能慢慢地茁壯。 所以,我們除建立中心或家園,以提供庇護和收容的服 務外,同時深信「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重視每 位來到羊棧婦女的獨特性,聆聽她們的故事,結合社會 資源,給予各類型的服務,幫助她們走出生命陰影,重 拾人性尊嚴,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找回生命的意 義,加上學術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協助她們發揮潛 能,改善生活,有能力在社會中找回自己的位置,抱著
善牧會修女 希望投向未來。 一九五一年善牧會到香港為當時無助的的婦女和幼 童提供服務。一九六八年在香港仔南朗山道成立瑪利灣 中心及瑪利灣學校,專門為情緒及行為上有困難的女學 生服務。此外,我們亦成立了彩雲和聖母兩所女子宿 舍,服務因家庭或個人問題,需要接受住宿服務的女青 年。我們藉獻身生活、福音勸諭和救靈熱忱的誓約,與 耶穌善牧結合在一起,以愛和祈禱默默地陪伴弱勢婦女 們走過陰森的幽谷,走進青綠的草場和幽靜的水旁,到 達那擺設筵席之地。 • 善牧會供稿 〔2015年6月28日〕
31
拯望會修女的神恩 拯望會是由真福主顧瑪利亞修女(安珍妮.司麥特 Eugénie SMET)於一八五六年在巴黎創立。 會祖真福主顧瑪利亞修女的神恩、即創會靈感是 「藉實踐熱忱及愛德的工作,為受苦的教會——煉獄靈 魂奉獻一切」。它建基於諸聖相通、共融的信德寶藏 上,相信愛是沒有任何界域的,在耶穌基督的奧體內, 不論是現世的,或已去世的,彼此仍休戚相關,奧秘地 聯繫在一起。為此,拯望會修女奉獻我們整個一生及一 切使徒服務為幫助那些在現世和已去世,正在接受淨化 的兄弟姐妹。我們被召叫「由煉獄的深淵直到世界的邊 陲」,以多元的方式參與教會普世性的使命,以宣揚福 音及為受苦者服務。 會祖主顧瑪利亞修女於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被 宣為真福品,當時教宗碧岳十二世在列品的隆重禮儀中 說:「在安珍妮.司麥特身上,對受苦靈魂之愛德與最 具體、最積極、最普世性的使徒工作,密切地結合在一 起。無疑地,這就是天主所願賜給她靈修面貌上的突出 點及特徵。」 為此,拯望會自始即是一個使徒性非常強勁的國際 修會。「天父派遣來的耶穌基督召叫我們跟隨祂,並參 與祂的使命」;「我們作選擇時優先考慮的對象是那些
拯望會修女 被人遺忘的,那些在人性的尊嚴上受到創傷的,以及那 些最需要接受福音宣佈的人」;「我們希望藉著整個生 活,一如借助我們的語言,幫助人與天主相遇」(會憲 15、29、25號) • 拯望會修女供稿 〔2015年7月12日〕
32 |
協助夜青的獻身者 ——以愛重燃希望 坊間有「邊青」或「邊緣青年」的講法,於我而 言,其實沒有「邊青」,而只有被排斥到邊緣的青年, 他們是在困難或危機中的青年。 他們究竟是甚麼人?在哪裡?最常聽到的,或許是 「夜青」。他們因著不同的理由,晚上在街頭流連,不 願回家。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深宵外展隊實習,凌晨 時份在港九新界的街頭、屋邨、公園接觸不歸家的青 年。 不要幻想一個初出茅蘆的「修士仔」可以幹甚麼大 事業,鼓起勇氣走過去,打招呼然後沒話題是平常事。 老實說,在街上與青年交談,除非穿著神職的衣服,也 鮮會談到「我是一個修士」,更不會手執著一本聖經講 道理。「檸檬」吃多了便會習慣,硬著頭皮、友善地打 開話題,談談平日的生活、興趣,坐在公園一起玩啤 牌。有時也會遇到一些需要危機介入的青年,如:和家 人爭執而離家出走、被家人趕出街,那時便要安排緊急 的住宿服務。 與這班愛流連街頭的青年相處,首先要克服的是自 己固有的想法和做法。我們或者有很多勉勵的說話或做 人道理想跟他們說,認為他們可以這樣,應該這樣,我 們的語氣逐漸變得說教,希望他們成為我們心中的青年 榜樣。如此,我們很快便會感覺與他們格格不入,又憤
慨自己無能力改變他們。 關鍵還是一份開放接納和聆聽的態度,才能開展心 對心的交談,其實在他們強悍的外表底下是經歷過希望 和失望的心靈。「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 主卻看人心。」(撒上十六7)放下判斷,聆聽他們的 故事、喜怒哀樂、夢想與失望。當然這樣還不足夠,為 能更深入地幫助在危機中的青年,需要有創意地建立了 不同的服務平台,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帶來生命的轉 化。 時常強調「走到邊緣」的教宗方濟各曾經對我們修 會會士說過:「走到被邊緣化的青年人中需要勇氣、成 熟的人格和許多的祈禱。」獻身者的內修往往是隱藏 的,但亦是最重要的,因為可由此引發和支持一切的行 動。 是耶穌基督的愛摧迫著我們尋找那遺失的一隻羊, 藉著會士的生活見證、切合青年現況的宣講和愛德服 務,潛移默化地將耶穌基督喜樂的福音帶給他們,使他 們獲得「更豐盛的生命」(若十10)。 • 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供稿 〔2015年7月26日〕
33
與公教伉儷同行廿五載
修道生活當然是天主的召叫,而婚姻生活也是上主的 召叫,婚姻生活使夫婦二人能一生一世在主內彼此成 全。圖示伉儷同行協進會的成立典禮。
寶血會鄭瑞薇修女
當香港面對九七回歸前十年,修會都在積極尋求自 身的使命,「教友培育」這項迫切的急需,是義不容辭 的事實,面對獻身者的短缺,梵二對教友的重視,推廣 教友福傳的責任,有份燃眉之急的催逼。 聖神就在這夾縫中,冒起一小撮公教夫婦,主動提 出需要一較長時間的信仰培育,八九民運當年,便開始 了第一屆為期九個月的公教夫婦培訓課程,當中除每週 二小時的聚會外,有六次周末營和每對夫婦家訪。關俊 棠神父(家庭倫理博士),梁宗溢神父(耶穌會靈修導 師)和我(修會培育工作者),三位在一次偶遇中,願 意共同合作,為夫婦們獻出棉力,一起生命分享,共渡 甘苦,原來不知不覺巳同行廿五載。 愈來愈感到修道生活當然是天主的召叫,而婚姻生 活也是上主的召叫,因為婚姻生活早就在創世紀邀請夫 婦二人「離開自己父母,二人成為一體」,這份離開使 夫婦二人能一生一世在主內彼此成全,使對方更能成全 自己,成全家人甚至社會。婚姻真是教會的聖事,是蒙 上主無比恩寵和祝福。 我們便一起努力走向他們的生命中,與他們共同尋 回生命的根:成長背景,童年陰影,人生價值觀,自我 凝固,家庭咒語,自我形象,性別認同感,性心理認 知,愛的能力,積壓的情緒……等等,我們除用一些專 業的知識外,主要是分享我們信仰的心路歷程,生命的 創傷,成長中的得失,如何從黑暗中走出來,更如何在 主內更新。有了真情實感的自我認識,才能確立今日的 我。因為夫婦二人首先必需成為獨立成熟個體,才有能 力站起來,與另一半建立愛的關係,甚至親密的關係。 健康有效的溝通,能深化彼此愛的關係,特別觸碰 心靈深處,可是這往往難倒不少夫婦朋友,因為這是一 門艱深的學問,二人要用時間一起下工夫,透過同感心 的學習,感受對方的感受,聽懂對方的含意,再用自己 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對方感到被明白被了解,愛對方之 情油然而生,這種平等互動,使夫婦首席關係有了基 礎。首先受惠是自己兒女,因夫婦二人穩固的關係,使 兒女在心靈上心理上都有安全感,更感到被愛。而與自 己上一代有能力割斷心理臍帶,用另一種孝順的方式與 之往來,姻親關係自然和諧,家庭也自然和睦相親。 我們不是解決他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只
鄭瑞薇
是同行者,有幸我們深得他們的信任,伴同他們在家中 修「道」,首先必須放下自我,讓上主進入二人關係 中,在主前學識彼此寬恕,接納大家的限度和無知。原 來守好婚姻中的貞潔,使二人關係更牢固,絕無空間給 與任何人地事物所侵佔,這愛的德行要日夕在主前祈 求。人生無常,總會遇到經濟、感情、健康、事業…等 困擾,我們也與他們一起聽上主的命,一起越過一次又 一次的難關,甚至喪偶,子女反叛,婆媳相處困難,有 第三者介入,失業,患絕症,父母離世,不育,姻親不 和,精神崩潰,夫婦關係破裂……個中都是有血有淚的 經歷,在這孤立無援的路上,我們願與他們結伴同行, 走了廿五個年頭,我們巳成為好友,而他們如此精彩的 人生也豐富我們,使我們獻身生活更具深意,原來我們 都在不同的修途上修「道」,天主必與我們同在。 • 作者鄭瑞薇為寶血會修女 〔2015年8月9日〕
34 |
倍伴兒童成長的獻身者
張銀珊
寶血兒童村多功能中心 在獻身生活年中回顧修途歷程,發現一路上恩師的 教導及指引固然從未缺少,可是生活裡陪伴我成長、啟 發我拓展視野、喚醒我突破自我的,卻是寶血兒童村的 女孩子。她們因為家庭的問題而入住兒童村,每個孩子 都帶着自己的故事,她們的故事也就成為我修途上前進 的旅伴。 記得剛入修會不久,就被派到兒童村工作。當時憑 著照顧過傷殘人士的經驗、和一份熱忱及愛心進入兒童 村服務,以為不會太困難。怎料與十多名女孩子一起生 活時,很快就已感到應付不來。每個孩子都有個別的需 要,都渴望被關注,甚至被個別關注。曾有這樣的經 驗:當我正在了解一名哭着的孩子時,另一個又突然大 哭起來,嚷着別的孩子欺負她,另外又有兩個發生爭 執!每天督導她們做功課及溫習時,正跟這孩子核對練 習,另一個又一邊鬧着情緒,一邊用筆畫花作業簿,不 滿要等那麼久。這樣,我開始醒覺自己的耐性及愛心受 到挑戰,發現自己的熱忱原來亦很薄弱! 初願以後,修會給我進修機會。兩年的課程完成 後,我再次被派到兒童村服務。同樣,雖然學了一點知
識及技巧,多了一點信心,但很快又體會到自己的有 限。記得當時我照顧的孩子中,有五個活潑好動的小學 生,她們成績表「滿江紅」,跳繩、呼拉圈、跳遠、籃 球及跑步等均是她們的強項,學校運動會中取得多面獎 牌。要她們做功課及溫習,是我當時最大的挑戰,且發 現自己原來也有惡的一面!不記得是甚麼原因,我被一 名孩子弄得很氣憤,順手拿起她床上的衣架,用力地打 在被褥上,來抒發自己的怒氣。當刻突然明白為甚麼有 些父母可以因憤怒而虐打自己的子女。此後,我每天早 上醒來時,望着自己床上的蚊帳,先祈求天主增強我的 愛心及耐性,然後才下床,開始當日的工作! 曾有一個女孩子,每當我值班時行為表現總是異常 地不合作。放學後,她總愛在家舍外的花園遊玩,弄得 白色校裙沾滿泥斑,滿頭亂髮,不到晚飯時間不返回家 舍。我與其他孩子圍着飯枱一起吃飯,她就拿出牛油放 入白飯裏,只吃牛油白飯,不肯吃任何餸菜。試盡各種 方法,都無法明白她行為的原因,我感到很無助,開始 懷疑自己的能力。因這孩子的異常表現只在我當值時出 現,另一位同事值班時,她沒有任何異樣。當我去見神
35
師時,我把自己工作上的困難及感受告訴他。神父聽後 問我有沒有因此而想離開這工作?我想了一會,肯定的 說:「沒有想過!」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明白當時為 何沒有想要調離。後來,為預備自己的永願及繼續進 修,我才暫時離開兒童村。 兩年的進修後,我第三次返回兒童村。除服務家舍 外,我開始負責處理孩子們的個案工作,對於她們的成 長背景理解多了,要關注及跟進的層面也隨著不同。有 位遭父親侵犯而入住兒童村的中學生,面對父親要接受 法庭裁判,覺得很矛盾及自責;因自己透露被侵犯而令 父入獄,更感到「個家散了」是由自己造成!當時我很 清楚知道:那始終是她的真實感受,並非專業輔導、肯 定及鼓勵的說話可以幫助她,我唯有陪伴在她身旁聆聽 她及為她祈禱。 每個孩子的故事都是獨特的,她們的故事除了令我 深深體會到人的有限之外,也讓我學習反思及探究她們 心底真正的需要。最近,我們為孩子與她們的家長安排 了一套有意義及啟發性的電影。看電影前一天,一名中 學生開心地告訴我她很期待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後,家
長及孩子分組檢討,那女孩子態度變得很不滿,大聲地 表示電影十分納悶,且刻意掀動其他孩子不合作。當時 我莫明其妙,後來才知道她因爸爸當日有出席電影活 動,且留下參加分享及晚餐而感不滿。她十分抗拒爸 爸,還責備院方為何未經她同意邀請她爸爸前來。這孩 子平日在家舍的表現是不錯的,但凡遇到與爸爸有關的 事情,一概拒絕回應及參與!我們只有暫時接納她的抗 拒,繼續嘗試其他方法,了解她內心的真正想法、內心 的真正需要,期盼終有日能為她解開心結。 今日,我們要關注的不單是女孩子的家庭問題,社 交網絡陷阱、未成年懷孕、同性傾向等等社會問題,同 時影響着她們。這些複雜的問題,更提醒我們要正確解 讀孩子的行為。我視孩子們為我修途上的導師,也盼望 每個服務她們的同工都能從她們身上獲得生命的啟迪! 每天彌撒中,我特別懇祈天主賞賜我們時刻懷著信望愛 三德,好能履行祂給我們的使命。 •作者張銀珊為寶血會修女 〔2015年8月23日〕
36 |
獻身與慈悲
夏志誠
獻身生活年還未過去嗎? 如果不是刻意提起,可能不少人都以為 去年開始的獻身生活年早已過去了,結束 了。的而且確,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慈悲禧 年,使漸近尾聲的獻身生活年加速了從我們 視線中淡出的步伐。有人說,教宗方濟各有 點急性子,獻身生活年還未過去,就又推出 慈悲禧年,令人應接不暇。可是,如果從另 一角色來看,可能我們會發現教宗要這樣安 排的更深意義。
慈悲出獻身 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教宗提及耶穌 香港教區於二○一五年二月二日獻主節、為獻身生活年舉行感恩祭。 注視稅吏瑪竇的一幕時(八節),和我們分 享他個人的觸動,並解釋他為甚麼選了可敬聖伯達註釋 來也有極其喜樂歡欣的一面。回應教宗方濟各的洞見, 這段福音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牧徽格言:因憐愛而被 我們在臉書上推出「諾與樂」系列,以圖片展現獻身者 揀選。事實上,教宗的觸動也是每一位獻身者的觸動。 在許諾奉獻之中的欣喜歡樂。不但如此,我們更安排了 獻身者能夠做出人們眼中慷慨大方的自獻,完全是因為 三日閉幕慶典(今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二日)的頭砲 體驗到天主在自己身上的慈悲憐憫。除了這個原因之 節目是以綜合晚會形式舉行,由不同修會團體負責演出 歌舞,務求盡顯獻身生活的喜樂面貌。 外,其他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 今天很少人參與獻身修道的行列?其實,獻身者在 為了深化這份對天主慈悲的經驗,我們在獻身生活 年的初期,以獻身者的自我培育為焦點,舉辦了幾次講 教會中從來都是極少數。關鍵不在於獻身者的數目,而 座,翻譯了教宗致全體獻身者書函及修會聖部的兩份相 在於奉獻的熱情。聖召推廣不在於活動,而在於祈禱。 關文件:《歡欣!》及《儆醒!》。揭幕禮之後,即時 獻身生活年禱文的最後一段,就是為此而撰寫的。為了 推出的「聖像畫巡迴祈禱會」,也是希望藉著「獻主於 推廣獻身生活,我們在去年十一月底舉辦了獻身生活 聖殿」畫像所引發的祈禱運動,讓各獻身者團體加深體 營,幾十位青年與十多位獻身者一起生活了三天兩夜, 體驗獻身生活。之後,其中部份青年更願意進一步探 會天主的慈悲而能熱情奉獻。 求,加入了相關的聖召小組。
獻身為慈悲 獻身生活來自天主的慈悲,目的是彰顯祂的慈悲。 每隔兩週在公教報上連載的獻身生活年專欄,就是為大 家介紹香港教區內不同的獻身團體,如何以他們個別獨 特的神恩,為天主的慈悲作證。慈悲一詞,固然給人一 種凝重之感,但在獻身者作為慈悲見證人的使命裡,原
結語 本文見報之時,獻身生活年快要過去。但願這一年 的種種活動,為我們提供機會,使我們更深的接觸天 主,強化我們每一個人對主的奉獻之情,在今日的世代 中,為祂作證,彰顯慈悲。 • 作者夏志誠輔理主教為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 〔2016年1月31日〕
牧職人員 修道人 專訪
38 |
余福綿羅馬修道曾任禮節司 見證真福保祿六世落實梵二 余福綿神父曾留學羅馬,熟悉教會禮儀。
早年在羅馬修道的教區神父 余福綿,曾以修院禮節司身份在 梵蒂岡近距離接觸當時的教宗保 祿六世,見證教宗在梵二大公會 議推動教會改革。保祿六世十月 列真福品,余神父說有幸當年親 身感受保祿六世帶領教會向世界 開放。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於一九六二至六五年召開, 余福綿則於一九六一至六八年在羅馬宗座傳信大學修讀 神哲學。 一九六四年升讀神學一年級後,余神父獲修院指派 為禮節司,令他有機會參與教宗在羅馬主持的禮儀,他 對本報說:「每當教宗主持特別彌撒或禮節,教廷會到 宗座傳信大學或其他修院揀選禮節司協助禮儀進行。」 後來他成為修院首席禮節司,六八年在羅馬晉鐸 後,繼續修讀神學及在傳信大學哲學院擔任助理,培訓 修生成為禮節司,六九年回港服務。 余神父到羅馬修道不久,時任教宗若望廿三世召開 梵二,他有機會參與開幕禮後所舉行的慶祝會,「人人 在廣場上舉起燭光,很美。」 可惜若望廿三世於一九六三年病逝,繼任教宗保祿 六世肩承重任,余神父亦有參與新教宗的加冕儀式、上 任後繼續進行的大公會議禮儀。 他形容兩位對梵二影響深遠的教宗時說:「若望廿 三世召開大公會議,期間邀請各基督宗派領袖擔任觀察 員,開放教會之門;保祿六世則延續若望廿三世的理
想,他周遊列國,將天主的信息帶給世人。」 梵二期間,來自各地的樞機、主教齊集梵蒂岡,每 天開會前,與會者先參與彌撒,余福綿在其中一台彌撒 中擔任禮節司,負責呈遞經書給主禮,當時保祿六世也 在場參禮。 當他升至五品時獲教宗接見,當時他只有二十餘 歲,到今天他仍難忘當年看到教宗時內心的興奮和榮 幸,他形容感覺有如見到父親或祖父。 談到召開梵二的若望廿三世,余神父說儘管他未能 完成大業便離世,但他親民、慈祥的形象至今仍烙在信 徒的心中。 神父說「他瀰留時,我們一眾修士一直為他祈禱, 直至喪鐘響起;後來教廷安排瞻仰教宗遺容,我也有去 見他最後一面。」 余神父指出,大公會議對整個教會影響深遠,包括 禮儀由拉丁語轉為當地方言、禮儀本地化等,「擔任修 院禮節司時,禮儀因梵二會議也漸漸有所改變,我不時 要向我服務的樞機解釋。」 回首梵二,余神父說:「保祿六世傳承了若望廿三 世的遺願,令教會與外界接觸,初步打開了合一之 門。」他說,很欣賞保祿六世的開放,配合禮儀本地 化,讓更多人認識天主。 〔2014年11月30日〕
39
瑪利諾修女陳尹瑩金禧 透過戲劇演繹信仰與人生 長於香港的瑪利諾修女陳尹瑩 二 ○ 一四年慶祝入會金禧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陳尹瑩修女,五十年前加入瑪利 諾女修會,過去除了美國服務外,更成為著名的編劇和 導演,以戲劇帶出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 陳尹瑩一九六四年加入瑪利諾會,今年返港參與 十一月九日在聖德肋撒堂舉行的入會金禧慶典,與親友 分享修道的喜悅。 她十一月十日與本報分享修道聖召時說:「十五歲 那年與家人一起在石硤尾聖方濟各堂領洗;十七歲那 年,我到聖堂祈禱⋯⋯向上主表示修道的意願。」 陳尹瑩中學時就讀寶血會的德貞女子中學,是校內 的高材生,十七歲考進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 一九六○年畢業後,到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教 書,期間找神師辨別召叫,一九六四年加入瑪利諾女修 會。
修道期間發展戲劇才能 一九七○年,她被派往美國紐約唐人街的顯聖容堂 服務,同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戲劇和傳理,日間 在堂區服務,晚上則自費在大學進修,「那時的日子是 吃烚蛋和喝『金寶湯』捱出頭來,我從沒有餘錢買過一 本書,只到圖書館借參考書。」四年間她取得兩個碩士 學位,一九七七年更獲頒發教育博士學位。 她說自己熱愛讀書,但當時要兼顧堂區及修會的工 作,同時應付博士論文並不容易;每天返回修院晚膳 後,便著手寫論文,經常至凌晨二時才休息。現在每當 有青年向她表示有學習壓力時,她便會分享昔日的苦讀 點滴。 陳尹瑩參與戲劇,至今已四十四年。一九七○年, 她在紐約創立四海劇社;八六年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 監;九二年在美國創立長江劇團,剛於本年五月,由她 編劇及導演的《長恨歌》在紐約市的大劇院上演。
陳尹瑩:天主一直為我鋪路 尤記起視聽中心成立之初,七七年她在港擔任教區 視聽中心第一任總監,便到公教進行社的天台工作。成 為視聽中心的「開荒牛」,她嘗試以敍事形式帶出福音 和真理。 戲劇四十四年生涯,她寫下二十多齣劇本,從中帶 出天主的信息。例如《如此長江》一劇寓意耶穌最後晚
餐,以及耶穌在曠野的三個試探;《紅樓夢》她採用約 伯的故事,序幕以《聖詠》一三九篇的意思表達。 二○○二年起,她開始到美國紐約州最高度設防監 獄,為重囚人士提供藝術話劇工作坊;近十三年間,她 仍定時到監獄探望囚友,與他們一起綵排話劇,另外亦 有教授中文,「沒想過有機會以話劇服務囚友,那時候 才明白原來戲劇可以是很好的教化工具。」從那刻起, 她明白天主一直為她預備的道路。 戲劇對陳修女而言是一個具效率的行業,兩小時的 演出,事前準備要一百二十小時;排戲過程須尊重及珍 惜每個參與的人,在有限時間演活出好的話劇。「我覺 得這是很基督化的過程,一方面要珍惜個人的想法,另 方面要完成大我。這種精神不論在家或在國,在任何的 團隊也是最重要的。」陳修女說。 現在她仍在美國的監獄及總會服務,定時到華語堂 區分享。今次來港三個月是為探望九十七歲高齡的母 親,順道為編寫新劇本作資料搜集。 記得在入會銀禧時,她收到中學同學給她寫的賀 卡:「尹瑩,有主耶穌做你的知己,其他一切都好解 決。」她說這話肯定了她修道多年,即使面對困難,總 不忘天主對她的愛,讓她懷著感恩的心面對每一天。 〔2014年12月7日〕
40 |
德籍聖經學者鼓勵信徒 憑藉聖言面對社會挑戰 推動聖經牧民的費康伯神父認為,信徒應持續 而連貫地閱讀聖經。他說可以借助誦讀聖言的 方式,以理解和感受聖言的話語。
世界聖經協會前秘書長、聖經牧民工作者費康伯神 父(L. Feldkamper)指出,當代人常面對不同的社會和 家庭挑戰,信徒可憑藉聖經的話鞏固自己的價值觀,使 聖言臨在生活中。 聖言會費康伯神父十月底來港出席教會活動,他早 前對本報說,聖經展現了基督徒的信念,能教導信徒如 何實踐信仰。 於剛過去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上,教宗方濟各鼓勵 所有家庭培養閱讀聖經的習慣;本身是聖經學者費康伯 神父贊同家庭需要營造信仰氛圍,但亦體諒到要落實始 終有困難。
縱有困難 亦當推動家庭讀經 這位來自德國的神父認為,在家庭推動閱讀聖經並 不容易,「在我的國家,即使是天主教徒也面對婚姻破 裂;從社會角度來看,一般家庭因著工作分散各處,甚 少相聚。」 「我兒時在農村成長,父親也在同一村落工作,我 每天至少也能與父親吃一頓飯,這是很平常的事。」他 說歐洲國家早年已推動在家庭閱讀聖經,不少人家中最 少有一本聖經,可是會否翻閱則成疑。 費康伯神父說,面對社會轉變,信徒更需要憑藉聖 言深化信仰。他說,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家庭是社會的 基本單位,信徒建立家庭後,要把家庭變成「家庭教 會」,即透過家庭團體,活現出祈禱、分享聖言及傳揚 福音的精神。 他說:「過去以個人讀經為主,藉聖言『讓天主對 我說話』」,現在除了個人靈修外,亦需要團體的靈修 幅度,例如在教會參與聖經分享小組以深化信仰。 他認為,不論在家庭裡或是信仰團體中分享,也應 持續地閱讀聖經,讀經的形式應有連貫性。他建議信徒 可為聖經小組設下相關讀經指引,或以誦讀聖言的方 式,幫助理解和感受聖言的話語。 「在不同的時間和文化裡,信徒可以透過聖經具體
地感受到天主的力量。」他說,在面對現今紛擾的社會 時,信徒更可憑藉聖經來堅固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
真福保祿六世 推動聖言功不可沒 談到教會推動聖言的工作,費康伯神父指剛於十月 十九日列品真福的保祿六世在其任內頒布了《啟示憲 章》,又支持成立世界聖經協會(成立於一九六九 年),展現出大公會議對聖經的重視,為日後信徒認識 及實踐天主聖言作出貢獻。 費康伯神父於一九六三年晉鐸後到羅馬進修,當時 正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他有幸見證了會議的 進行。對於梵二,他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來自各地的主教聚首參與會議,那時我會細心留意相 關講座或新聞資訊,了解大公會議的最新發展。」 他亦提到一九七五年保祿六世頒布《在新世界中傳 福音》宗座勸諭,指出福傳以聖經作開始,宣講耶穌的 好消息,「閱讀聖經由個人開始,為要把信仰,及與耶 穌的關係廣傳開去。」 費康伯神父鼓勵教徒面對當前處境,可重溫《啟示 憲章》,把憲章內容切實地落實於現今社會中。他強 調,信徒需要相信天主話語的力量,以共同的信念建構 出信心來。 〔2014年12月14日〕
41
盧耀文返港赴童軍活動 分享求道與病苦中的恩典 若說聖誕節是感受上主與人同在的時刻,在港土生 土長、後於台灣晉鐸的盧耀文所經歷的,是困難,也是 主恩。求道被遂出家門、患癌症、切除身體器官保命, 回看這一切波折,他最難過的是要離開家庭,尚幸「一 切自有天主照料」,也是天主降世與人同在的寫照。 八十五歲的盧耀文神父,當中二十多年以修士身份 侍主,後來回應司鐸召叫並在台灣晉鐸,成為台北總教 區神父。二十六年前患上末期胃癌,以至要切除整個 胃、膽、脾臟,以及部份腸臟,當時他以為生命已走到 盡頭,但仍以平靜面對,尚幸後來逐步康復。 誰料在剛過去的十月,胰臟急性發炎令他要緊急入 院,但他仍笑著說:「天主把我體內的東西帶走,剩下 來的空間,祂給我注滿聖寵。」 他於十一月來港出席童軍「九龍第九十一旅」旅團 (九龍聖芳濟書院)周年慶祝活動;他十一月十二日分 享他的聖召歷程時,坦言過程並不容易。 生於非公教家庭下的盧神父,父親有三個妻子,他 是二房所出。日治時期,他停學三年零八個月,和平後 就讀香港華仁書院,開始認識信仰。 在天主教教育的薰陶下,他渴望領洗,但父親極為 反對,他便偷偷在高中畢業前一年在主教座堂領洗,後 來被父親發現,更揚言給他兩條路選擇:一是叛教;二 是繼續信教,但要立刻離開家園。 他最後選擇了信仰,「當時我執拾數件衣服便馬上 離家,幸得耶穌會神父幫助,讓我暫住學校的工人 房。」他最不捨得是離開母親,但在當時父權社會下其 母亦愛莫能助,盧從此與家人分隔。可幸後來終能與其 他他人重聚。 領洗後他有感要回應聖召,畢業曾任職見習監工半 年,後來聖母昆仲會的修士剛來港傳教及辦學,他得到 神父介紹到修院工作,他曾擔任秘書、教學等工作,後 來於一九五二年加入聖母昆仲會,並到新加坡接受修士 培育。 七十年代,盧耀文告別修士團體,取得獎學金到台 灣輔仁大學神學院修讀神學,一九七八年在台北晉鐸
盧耀文神父(中)出席台灣童軍在羅浮的活動時,與來 自香港的童軍合照。 後,曾擔任台北總主教公署的公共關係副主任,並為世 新大學天主教同學會作輔導神師,從此與青年結下不解 之緣。
培育童軍領袖 本身是童軍領袖訓練主任的盧耀文,任修士時已在 新加坡接觸童軍,曾回港任教聖母昆仲會開辦的聖芳濟 書院時,一九六七年在校內成立童軍「九龍第九十一 旅」,當年他所教導過的童軍,好些領洗入教,亦有成 為醫生、牙醫、學校校長等專業人士。 退休後的他現居住在台灣一所安養中心, 閒時發揮 他自製家品的天分,親手製作錢包、眼鏡套、匙扣等用 品。他說一直有此興趣,特別在他參與童軍工作時,更 能凸顯創意,又符合環保和簡樸生活,同時反映出童軍 的應變及自理精神,他感謝天主賜予他這份才華,更樂 意與人分享箇中樂趣。 從他年少時堅持信仰被迫離開母親,到成為修士 二十餘年後回應司鐸聖召,盧神父深信這是上主的安 排;後來身患重病,體內器官幾被掏空,他的信仰亦絲 毫沒有動搖,他說:「生活無論是苦是甜,我也從不抱 怨,相信祂會給我許多恩寵,令我有勇氣面對逆境。」 他感謝天主時刻與他同在,使他感到平安。 〔2014年12月21日〕
42 |
聖母頌主女修會梁錦萍榮休 當牧職修女傳授教理四十八載 來自越南的聖母頌主女修會梁錦萍修女, 服務香港四十八年,為無數不認識信仰的人傳 授教理。即將榮休的她說,兒時有幸認識天 主,故樂於終身傳教,讓更多人體會到「找到 天主是福中之福」。 將於十二月二十八日退下元朗聖伯多祿聖 保祿堂牧職修女一職的梁錦萍修女早在回應修 道聖召時,已訂下到海外傳教的目標,「我渴 望到外地傳教,因為我兒時接觸到法籍傳教士 修女,是她們令我認識信仰,我希望把信仰也 帶給其他人。」 梁錦萍有一名兄長及兩名弟弟,母親在她 五歲時離世,父親安排她到天主教女校念書, 八歲時轉到另一所由聖母頌主女修會開辦的小 學,一直受到傳教修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學 來自越南的梁錦萍修女受前人之恩得蒙認識信仰,故她獻身教 會,努力傳揚福音。 時她在學校寄宿,更見證了修女的祈禱及團體 生活,漸漸對修道感到興趣。 可是,父親反對她信教,因他曾為多位病重親人祈 她自一九七八年起代表香港的團體出席聖母頌主女修會 求神助,但最終家人也逐一病逝,令他從此抗拒所有宗 的大會,每隔六年便到法國總部出席會議,匯報香港的 教,「多年來我向父親提出洗禮,期望有一天他會答 傳教工作,並與各地修女交流意見。 談及修會精神,梁修女說「教育」是修會的目標, 應,然而,父親總是拒絕。」慕道九年後,那時她已大 學畢業並執教鞭,突然有一天,父親給她打電報,告知 「修會所指的教育,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引導人成長, 包括個人、精神及神修的成長。」就如她擔任牧職修女 同意她領洗,並願意出席她的洗禮儀式。 一九五六年,二十二歲的梁錦萍領洗,五九年加入 多年,接觸過無數慕道者,慕道原因不一:「有的帶著 聖母頌主女修會,後來前往法國接受培育,六六年來港 困難前來,期望信仰能慰藉心靈、有些人受信徒親友影 響、亦有些人是見到慕道親人的改變而來。」 傳教。 多年來,梁錦萍見證過不少人認識信仰後變得樂意 聖母頌主女修會於一九六五年到港設立會院。梁修 女翌年抵港,她先學習中文,並在修會開辦的語文中心 助人;亦有家長為了子女入讀天主教學校而慕道,梁修 女認為不論是甚麼原因,都期望他們透過信仰培育,最 教授法文。 後來她在紅磡聖母堂擔任牧職修女,達十一年, 終皈依。 退休後,梁修女會先休息一年,期間會到訪修會 八一年再到法國進修牧民及神學課程一年,返港後被派 到教理中心培訓傳道員;八七至八八年她再到法國深 海外的團體和進修。回望修道生活,她以會祖真福亞 造,回港後服務聖雅各伯堂,至九七年轉到聖伯多祿聖 利斯樂嘉所說的「願主為我們唯一的愛」作為回應; 至於牧民工作方面,她奉另一會祖聖伯多祿科耶所說 保祿堂服務。 在港服務四十八年,梁修女主要以傳授教理為主, 的:「竭盡所能成就一切善行」為座右銘,繼續服務 尋找信仰的人。 〔2014年12月28日〕
43
閻德龍神父接任明愛總裁 秉持公教精神領導明愛發展 教區司鐸、原香港明愛副總裁閻德龍神父一月一 日起接任明愛總裁,他說會以晉鐸時勉勵自己的話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十8)去履 行新職務。 曾留學美國和意大利進修靈修學的他在剛過去的 十二月、接任總裁一職前接受本報訪問,他謙稱論能力 或相關專業訓練,他沒條件去處理總裁的職務;但作為 神父,他會領導明愛——這天主教社會服務機構——實 踐其天主教使命。 香港明愛服務範疇寬廣且專業,包含社會服務、教 育、醫療、以至其他如賓館、餐飲和營地等,至去年度 (二〇一四年三月底)員工逾五千四百人,年度支出逾 十六億二千三百萬港元(當中來自政府資助逾 八億九千九百萬元)。 二〇〇八年閻德龍神父獲主教任命,放下堂區工 作,出任明愛副總裁兼教育部部長。自稱「外行人」的 他,最感謝天主常派「天使」到他身旁幫助他,如有不 少具相關專業背景的同工,協助他處理公務,這成為他 最大的祝福。 明愛(早年名為天主教福利會)主管的職務,先後 由華德中蒙席、力理得神父和楊鳴章輔理主教出任,閻 神父說,明愛是教會的社會服務機構,不單純是非政府 組織(NGO),「神父參與是表達天主教服務弱勢社群 的理念」。 就著過去五年投入明愛教育工作的經驗,他認為學 校領導層須秉持天主教的辦學使命。在他擔任教育部部 長時,便負起了明愛幼稚園、中學、特殊學校、社區及 高等教育的責任,這讓他看到明愛服務弱勢社群之餘, 還肩負全人教育的使命。 此外,他不時為明愛員工主持培訓活動,聆聽各部 門同工的意見,「我藉此與他們談論明愛的理念和精 神,好能一同實踐明愛的使命」。 他亦會借「四旬期運動」及明愛周年籌款活動,為 堂區和公教學校分享明愛的使命,勉勵各信眾投入愛德 行動,活出教會幫助貧苦的精神。 閻德龍神父說,過去的靈修培育,有助他應用到現 在的職務上:與同工及各界友好分享明愛活出基督愛的 信念。他期望往後能每月前往不同地區,會晤明愛前線
閻德龍神父辦公室內,掛 有寫上「博愛」的書法條 幅,他說這能提醒自己以 博愛的心服務他人。 小圖示他與明愛學生到 堂區介紹明愛服務。 同工,了解各階層的需要。 參與明愛服務的這些日子,他說有如走進了「在俗 修道院」,「是接受另一種修道訓練」,然神父參與明 愛工作,亦是一個鐸職生活的見證。 閻德龍神父辦公室內,掛有寫上「博愛」的書法條 幅,他說這能提醒自己以博愛的心服務人,「我會以平 常心面對新職務,服務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機構,不能 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要集體領導,聆聽各方意見是 很重要的一環。」 閻德龍神父一九七九年晉鐸,晉鐸後主要服務堂區 近三十年,期間協助教會不同職務,包括出任教區聖召 委員會主席;出任聖神修院副院長,並於神哲學院任教 靈修學;前往澳洲悉尼協助建立華人信徒團體等。 〔2015年1月18日〕
44 |
姚崇傑神父晉鐸金禧 喜與修生尋找司鐸聖召 二 一 ○五年二月晉鐸金禧、八月慶祝八十大 壽的姚崇傑神父,目前在修院陪伴修生。
今年是教區神父姚崇傑晉鐸五十年金慶,鐸職生活 中他有近二十三年在修院服務,包括擔任神師、教授靈 修學、修院院長等,「若問我喜歡服務堂區還是修院, 我兩樣也喜歡。」他表示最大的滿足是與修生一同辨別 司鐸召叫。 姚崇傑神父在泰國出生,父母是泰國華僑,三代奉 教,有一姊四弟三妹,由於是家中長子,六歲那年父親 安排他隨大伯到潮州家鄉照顧祖母。 一九五三年,他讀高中三年級,國內正進行「土地 改革」,信仰自由受到限制,部份聖堂遭改變用途,神 職人員自由受制,甚至被人帶走,不少教徒找不到神父 主持聖事,「那時我想:日後只有教友,沒有神父怎麼 辦?便開始想成為神父。」 後來他於一九五六年到港,先學習拉丁文,五七年入 讀位於薄扶林太古樓的小修院,五八年加入華南總修院。 修道初期最大的考驗是要適應語言上的困難,過去 他一直以潮州話及普通話為主,學習廣東話對他來說並 不容易,加上神哲學以拉丁文學習,「學拉丁文真的很 困難,入讀華南總修會後,首年的哲學課我根本聽不明 白內容。」勤力學習是不二法門,姚惟有看著其他修生 下課後踢波,自己繼續溫習。 晉鐸前一年,華南總修院交由香港教區管理,姚神 父獲安排往越南晉鐸,並服務當地華僑,他於一九六五 年在越南晉鐸後,便到羅馬深造靈修神學。 七○年回港後,他先後服務黃大仙聖雲先小堂、西 環聖母玫瑰堂,以及香港仔聖伯多祿堂。 特別令姚神父懷念的是在聖雲先小堂與聖母軍一起 的日子,「我每晚與聖母軍探訪教友,暑期舉行補習 班、生活營等,與教友建立友誼,這是我在修院時未曾 經驗過的。」 後來主教派他到聖神修院擔任助理神師,「我不捨 得離開堂區,但當時主教說我要協助明之剛神父培育修 生。」姚神父還記得,七十年代的修院很蓬勃,修生有 逾三十多名,後來明之剛神父調派到西環聖母玫瑰堂, 姚便擔起了修生神師的職務。
堂區牧民遇考驗 一九八○年,明神父在泰國遇上車禍身亡,原擔任 署理主任司鐸的副本堂亦要到羅馬讀書,姚受命出任聖 母玫瑰堂主任司鐸。 最初三個月,他一心想維繫明神父與教友的關係, 「我當時只以人性角度,想盡辦法處理堂區工作,期望 自己做得更好。我每天主持彌撒、講道,弄得忙個不 了,半年後我發現,我以為自己的力量能解決問題,我 忘記了天主。」 姚神父把內心的困難向神師傾訴,真正明白到交 託的重要,「堂區職務即使再忙碌,也要信靠天主, 我只是代天主去管理聖堂。」他開始每天朝拜聖體, 為堂區、教友祈禱,更加珍惜與天主的關係。四年後 他調回修院擔任神師,這次經驗成為他日後培育修生 的好教材。 九十年代起,除了在修院教授靈修學,姚亦有機會 到國內培育修生,「我的聖召在內地萌芽,當我有能力 也應幫助內地修生。」 面對整個世代都缺乏聖召,已屆八十歲高齡的他仍 謹守司鐸職務,現時主力在修院陪伴修生走靈性之路, 同時也照顧他們心理及個人成長,「我喜歡與修生同 行,陪伴他們尋找召叫。」 〔2015年3月1日〕
45
斯里蘭卡顧神父 來港服務基層同鄉 來自斯里蘭卡的顧神父(P. L. B. Gerard)兩年前來 港服務同胞,他期望飽受內戰困擾的祖國能夠早日恢復 過來,流徙的人能夠一家團聚。 顧神父一月帶領元朗堂區信徒到斯里蘭卡朝聖,並 參與教宗方濟各的牧訪活動,他返港後對本報說,有很 多斯國人為自由及生計離開家鄉,但這個國家宗教虔誠 之風從未改變。「當地的主流宗教能和睦共處,經濟本 來不錯,盛產寶石。」不過,神父指三十年的內戰為人 民帶來創傷。 他說,斯里蘭卡一九八三至二○○九年陷入內戰, 恢復和平只有五年多,社會需要更長時間復元。「復康 過程向來漫長,我們需要耐心等待。」他指教宗牧訪期 間為受傷的人及其心靈祈禱,不但象徵牧者對羊群的關 懷,也能向各國領袖作出有說服力的和平呼籲。 顧神父在斯里蘭卡東部長大,八二年晉鐸,原先在 科倫坡總教區主管英文教理講授事宜,總教區與香港教 區取得協調後,遂安排他於二○一三年十月來港。 目前他每月在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及新蒲崗善導 之母堂為在港斯里蘭卡人主持彌撒及聚會,他在港其中 一項重要工作是協助貧苦的斯國教徒,並為他們提供靈 性滋養。 他估計香港約有數千名斯里蘭卡人,教友團體有近 四百至五百人。「內戰期間不少人逃離祖國;即使內戰 結束,社會仍面對安全和經濟問題,父母都是無可選擇 下才送子女出國。」 談到內戰期間的處境,顧神父說:「市民惶恐終 日,連乘車也要擔心隨時受襲。」他說游擊隊在北部肆 虐,南部地區也有分離活動,當局以打擊恐怖分子的名 義作不同形式的審查及打壓,市民大眾成為受害者。 顧神父說,一九八九年他堂區中十二位教徒一夜間 遭游擊隊殺害的慘況,至今仍教他難以釋懷。「他們前 往北邊捕漁,只是為了覓得較佳的漁獲,卻全遭殺害。 我為他們主持喪禮,至今仍難以忘記當時面對十二副靈 柩的情景。」他說。 他指所有離鄉別井的人都有其苦衷,香港社會應善 待外地人。對於有輿論指香港對尋求庇護者的支援不 足,他說作為異鄉人仍感謝香港政府為申請難民資格的 人士提供基本生活援助:「政府無條件幫助異鄉人,為
斯里蘭卡的顧神父(上圖右一)與 香港教徒往斯國朝聖
他們交租。異鄉人應先去感謝無條件幫助我們的人。」 顧神父說,斯里蘭卡人即使離鄉仍不改對宗教的虔 誠,他呼籲僱主讓不同國籍的外勞抽空參與彌撒或其他 宗教禮儀,平日也要善待他們:「香港有千千萬萬跟家 人分離的外籍勞工,包括眾多跟丈夫和子女分開的母 親,僱主不妨多協助他們回鄉探親,即使是提供廉價機 票也好。」 〔2015年3月15日〕
46 |
陶成章神父踏入九十大壽 早年病患 求主賜壽多牧人靈
教區神父陶成章三月踏入九十歲高壽,這位獻身侍 主五十九年的牧者,曾與家人分開數十載,獨自在香港 修道、晉鐸、服務教會,但他不孤單,他說:「我把全 部生活獻給天主,為祂工作,覺得很快樂,一點也沒感 到難過。」 陶成章神父生於廣西桂林湴田村一個公教家庭,這 可追溯至一八九八年,當時家族中兩位伯父開始認識天 主教,信仰便這樣傳遞起來,現在連他在內,家族先後 出過四位神父及十多名修女。 陶神父有四個哥哥,其中兩名兄長進入修院,最後 只有他當上神父,「那時家窮,父親便把我們送進修 院。」他十二歲念高小時加入修院,「當時只知道要勤 力讀書,後來才慢慢了解自己的聖召。」 一九四九年,二十三歲的陶成章從家鄉到香港華南 總修院接受司鐸培育。 一九四九至七九年間,因著內地時勢,陶神父一直未 能回鄉,只能透過香港信徒的住址與內地家人書信往來。
陶成章神父(右三)二○一五年踏入九十大壽 慶祝,聖老楞佐堂於三月時為神父設宴。
47
陶神父五六年晉鐸後,首處服務的堂區是當時座落 牛頭角的天神之后堂(現順利邨),後來先後在柴灣海 星堂、油蔴地聖保祿堂、粉嶺聖若瑟堂,以及聖老楞佐 堂等服務。 後來中國改革開放,與家人分隔三十年的他便回鄉與 家人團聚。那時他看見昔日家鄉的聖堂、修道院等已不存 在,村校亦失修多時。他便決意協助家鄉,包括重建小 學,九十年代起他先後協助籌建三座聖堂及三所修道院。 一九九二年,時六十六歲的陶神父要接受冠狀動脈 搭橋手術,「醫生表示手術成功率只有一半,那時我祈 禱,祈求天主給我多活五年,讓我做補贖,為更多人服 務⋯⋯結果天主給我繼續生存到現在。」 陶神父很感激昔日傳教神父的教導,其中於 一九六〇年,他任海星堂副本堂時,出任本堂的瑪利諾 修會文顯榮神父給予他很大的自由度,讓他發展堂區, 「文神父的鼓勵令我放心投入堂區服務。」後來陶神父 於七三年接任海星堂主任司鐸,因應區內幼兒教育的需 要,三年後創辦了柴灣海星幼稚園(現名為天主教海星 幼稚園)。 至於八十年代在粉嶺服務的時光,更令他感受深 刻,「進入粉嶺區,看到聖堂的環境優美,心中很是喜 歡。」昔日粉嶺位處偏遠、交通不便,區內信徒人數 少,這反而令他有更多機會與教徒接觸,走訪鄉村探訪 教徒,「教友不時送雞蛋、蔬菜給我,生活很樸素。」 現時陶神父居於聖老楞佐堂,每天早上會到深水埗的 寶血會主持平日彌撒,然後返回聖堂念日課,每主日他會 主持感恩祭,並為教友辦修和聖事。不過,他慨嘆愈來愈 少教徒辦修和聖事,他想起五、六十年代,一星期有近 四百信徒辦告解,與現時每主日不足十人有很大分別。 此外,聖老楞佐堂三月一日為陶神父慶祝九十大 壽,同日出版《難得糊塗》,當中輯錄他過去寫下的文 章,亦有多篇旅遊記,他說:「人生旅途,各自有路。 人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但切不可聰明一時,糊塗一 世。」他以這話提醒自己常懷著謙虛、包容的態度處 事,並笑言「乃真聰明,假糊塗矣!」 〔2015年4月19日〕
48 |
慈幼會吳希義神父金禧: 回應聖召 從無有到無缺
晉鐸五十年,吳希義神父努力做好牧民工作,尤其著重善別服務。 自從三歲時得到一張鮑思高神父的聖相後,慈幼會 士吳希義神父便立定主意,一心要當個神父,即使後來 生活艱苦,但在天父的安排下,他終於走上司鐸聖召的 道路,他說:「我本一無所有,現在卻一無所缺。」 吳希義於一九三一年生於廣州順德,是家中長子, 下有一弟一妹,他在嬰孩時領洗,父親是軍醫。約三、 四歲開始,吳神父已跟隨熱心侍主的外祖母到聖堂, 「我時常學神父開彌撒,以葵扇當作聖體皓光,又將山 楂餅裝作聖體,披著毛巾舉揚『聖體皓光』 ,模仿神父 朝拜聖體⋯⋯我在小時候已很想成為神父。」 一九三四年,聖若望鮑思高冊封聖品,他隨家人到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參加慶典,得到一張鮑思高神父跪 在聖母像前的聖相,相片中附有鮑聖的衣服聖髑,「當 時年紀小,並不認識鮑思高神父,外婆將聖相珍而藏 之,後來逃難輾轉來到香港,她仍保存著這張聖相。」 日本侵華時,吳父準備安頓好家人後,便繼續隨軍 隊工作,誰料不久殉國,「我們一直與父親失去聯繫, 直至八年後才得悉他早已離世。」
吳神父來港時只有五歲,一家人在港的生活只靠母 親及外婆維持,外婆在聖保祿學校為女宿生清洗校服, 母親則在瑪麗醫院工作。 初期他們一家住進學校的宿舍,「每天清晨四時, 外婆便要我們起床到聖堂,跟隨修女默想、望彌撒。」 每當外婆整理校服時,他便在旁帶領念玫瑰經,好讓外 婆不用數算著念經次數,這習慣培養他熱心恭敬聖母。 後來他們遷進薄扶林的太古樓,吳希義便在鄰近的 露德聖母堂參與彌撒,當時的法籍神父得悉他想當神 父,遂介紹他入讀聖類斯學校寄宿,更為他申請免學 費,「我由小學三年級讀起,但那時我已十五歲。」他 說,那時家境艱難,幸得免費讀書的機會,不用加重家 人負擔。他說那個時候所接受慈幼會的教育,造就他日 後加入慈幼會接受司鐸培育。 吳神父一九五四年進入澳門備修院,中四返港到筲 箕灣慈幼會修院接受初學培育,再先後到香港及澳門實 習,服務寄宿學校。 「我喜歡與青年一起,寄宿服務有如度小修院生
49
活,主日兩台彌撒……週一下午唱晚課,每天早晚念玫 瑰經,飯前有聖體降福,每晚也與學生一起。」他說, 即使暑假,也要陪伴無父母的學生,只有每年的退省才 能休息。 實習結束後,他到意大利修讀神學,一年後回港實 習兩年再次到意大利繼續其神學課程。一九六五年在羅 馬晉鐸時正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同他一起晉鐸的 會士共十七人。 晉鐸回港後,他曾在澳門辦的學校及修院服務,亦 有十多年在香港的小修院與修生一起。後來他被派往香 港鄧鏡波書院教學十七年,至一九九一年,時值六十歲 的吳神父退下教學工作,服務聖安多尼堂至今。 吳神父在聖安多尼堂一直負責善別服務,並為堂區 設立善別小組;他說,要妥善協助亡者家屬處理後事, 使他們在失去親人時也感到安慰。 令他那麼看重善別服務的原因,原來是他母親臨 終時,他未能趕到醫院為她施行臨終聖事,吳神父為 此感到難過,「我往後也要為亡者辦妥所有事,包括 守靈、出殯及上山等,以示對亡母的補贖。」他會為 家屬講解禮儀程序,邀請他們負責禮儀,如讀經、分 享生平等,「過去有家屬從中感到關愛,後來還加入 了善別小組。」 吳神父晉鐸時以「願你的國來臨」為格言,表示願 意以司鐸身份推廣天主的神國,向未信教的人傳福音; 五十年後,他以「我靈讚頌上主,願祂的國來臨,願祂 的旨意奉行!」來形容自己的鐸職之路,他說:「成為 神父全是天主的恩寵,聖召過程中遇到許多貴人,助我 度過難關。」他說自己是從一無所有走過來,現在已是 一無所缺。 〔2015年5月17日〕
50 |
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江天文神父(J. A. Geitner)今年四月尾從堂區牧職退休;回顧五十五年 來在港傳教及教學的生活,他一直培養青年對科學產生 興趣,即使退休後他仍會與小學生講授科學,讓他們體 驗「世界真美妙」。 現年八十七歲的江天文神父於一九五三年在美國晉 鐸,他中學時在美國的教區小修院念書,有機會接觸瑪 利諾會傳教士分享海外傳教的點滴,自此他便渴望成為 傳教士,後來加入瑪利諾會。 紐約出生的江天文,父母早年從德國移民到美國, 有一姊、兩弟及一妹,是家中的老二。 他自小已喜愛數學及科學,二十五歲晉鐸後,傳教 會安排他進修生物學,及後在美國的修院教授生物學, 課餘教授修生無線電通訊,並在美國考取無線電通訊發 射牌。 一九六○年,江神父被派到香港服務,首項工作是 在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任教英文及宗教科, 他邀請中四、中五生在課後一起研究無線電通訊,自製 擴音機等,亦帶學生參與科學比賽,有舊生因而產生對 電子工程的興趣,後來在大學任教電子及資訊工程。 「我愛科學,打破科學家不信天主的思想。」他認 為與學生分享科學知識,從中發掘造物者創造世界的奧 妙。 一九七○年,江天文神父與同會任澤民神父籌備在 觀塘區開辦男子中學,觀塘瑪利諾書院遂於七一年成 立,由江神父擔任校長,七三年轉為校監,直至 一九八二年該校交予香港教區管理才卸任職務。 談到在港辦教育,江天文神父表示因受美國自由風 氣的影響,他很重視發掘學生潛能,認為讓教師自由教 學,有助學生成長,「若只重視讀書、考試,會妨礙青 年的創意,相反給予他們自由發揮,更能彰顯天主給予 每個人的潛能」。 在港傳教多年,當中先後有十年他被派返美國服 務,其中於八十年代他在美國紐約瑪利諾會正義和平辦 事處工作六年,幫助海外傳教神父在其他國家了解當地
江神父向小學生示範製作飛行 模型,從中講述飛行歷史。
瑪利諾會江天文神父榮休 喜與學生分享科學的樂趣
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情形;他亦在美國評論商界某些營 商手段問題,指出做生意並非純為賺錢,同時亦要幫助 人,這是信仰及福音的原則,「若發現有人為賺錢而剝 削僱員權益,我有責任指出問題」。 返港後,他一直在英文報章投稿,批評社會不公義 的事,亦會向學生灌輸應有社會分析的思維。 除教育工作外,江神父亦曾在天神之后堂、聖博德 堂及聖方濟各堂服務。今年四月退休後仍在聖方濟各堂 居住,他說在這堂區生活二十年,很珍惜在彌撒時向教 友講道的機會,「我從不責備教友,只從鼓勵、欣賞的 角度出發,與他們分享人生道理」。 他在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及小學部擔任校監達 十七年,自一二年退任後,仍然為小五及小六生教授基本 科學知識,如示範製作模型滑翔機、模型飛機等。他說培 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自己也要動腦筋準備教材。 年屆八十七歲的江天文,目前是瑪利諾會海外傳教 士中晉鐸年期最長的一位,他說:「只要有健康的體 魄,我會繼續傳教。」但原來他曾經歷過兩次大病,二 ○○二年患上膽囊癌,在美治療了三個月;三年前因髖 骨關節炎進行手術,在美國休養四個月後才返港。江神 父說:「患病是挑戰,也是福份,這經歷令我更體諒患 病的人,更懂得鼓勵他們。」現在他每天為擁有健康的 身體而謝恩。 他時與舊生聯繫,並將於十月與六十年代畢業的舊 生慶祝畢業金禧,「我在晉鐸五十年曾與人分享過:聖 伯多祿問耶穌捨棄一切後有甚麼賞報,主耶穌說:若你 跟隨我,會有一百個家庭。原來這話早已應驗在我身 上」。 他笑說,司鐸聖召讓他得到百倍賞報。 〔2015年6月21日〕
51
顯主女修會張秀清修女 從教友傳教士到回應修道召叫 張秀清修女從教友傳教工作及教學中,進一步聆 聽到天主的召叫。
顯主女修會張秀清修女本年初宣發永願,以獻身生 活作福傳,延續她二十年前,到非洲毛里裘斯參與教友 傳教工作。她說,未來會遵從修會派遣,透過不同的服 務傳福音。 張秀清修女二月八日在德雅中學宣發永願後,現於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修讀神學,以及接受聖依納爵靈修輔 導訓練課程,以準備修會未來的安排。 她六月二日接受訪問時說,回應聖召是她意想不到 的事,她坦言曾有三次拒絕回應修道的召叫。 自小投入堂區生活的張秀清是家中長女,下有兩名 弟弟和兩名妹妹,祖母是虔誠教徒,家庭在祖母的信仰 薰陶下,她與弟妹在嬰孩時領洗。 張修女曾在明愛醫院天主教牧靈部工作逾十年,原 本計劃到新西蘭修讀輔導學,「我一早為到海外進修作 準備,更儲蓄了一筆生活費給父母,好讓自己安心學 習」。正要實現夢想之時,一次海外傳教分享會,令她 重新思考人生路向。 她承認要在進修與傳教作出抉擇並不容易,「有教 友傳教士邀請我到海外福傳,我用兩個月的時間祈禱 中,終於明白應以傳教去回報天主一直以來給我的恩 典」,最後她選擇到毛里裘斯擔任教友傳教士。 九十年代的毛里裘斯,不少華人越洋到彼邦工作, 有些更是已幾代在該地植根,正需要華人教友傳教士協 助傳教,懂客家話以及具教理講授訓練的張秀清,正符 合到毛里裘斯傳教的條件。 一九九四年,張與另一教友傳教士遠赴毛里裘斯服 務當地華人,一去就是兩年,期間她感受到當地信徒簡 樸、重視人際關係的生活特質,過去她在醫院牧靈輔導 及探訪的經驗亦大派用場。 她以英文教導當地華人普通話和廣東話,幫助他們 認識中國文化,亦有在彌撒中以客家話證道。 「這個歷程使我與天父的關係由『父女』轉變為 『拍檔』和『朋友』。」傳教期間她最珍惜祈禱的時 光,將生活中所遇到的點滴告訴天主,這令她更肯定傳 教是天主對她的派遣。 談到聖召歷程,她說,到非洲傳教前已有修女邀請 她思考修道聖召,「可是我一直嚮往家庭及婚姻生活, 所以便拒絕了她的邀請。」 奇怪的是,踏進毛里裘斯的土地後,她隱隱地感到
聖召的吸引,但因內心仍渴望度婚姻生活,便放下這種 獨特的感覺。 傳教兩年後返港,張修女在顯主女修會開辦的德雅 小學教授宗教課,希望以教育延續福傳,亦不時與學生 分享海外傳教的經驗。 有一次,她參與慈幼會的青年義工組織「火炬行 動」——假日到中國內地村落福傳,有機會到聖雷鳴道 主教(顯主女修會會祖)在連江犁頭咀殉道的聖地,她 被聖雷鳴道的傳教及犧牲精神所牽引,開始思考自己可 以為中國教會作甚麼。 後來有修女邀請她回應獻身生活召叫,她亦一一拒 絕,但在一次周年避靜中,她領聖體時突然感到天主 「親自的邀請」,「那召叫觸動我,我感應到祂一直在 等待我,那觸動令我願意放下一直渴望的婚姻生活,切 實地尋找修道聖召」。自那時起她找神師辨別,終於在 二○○六年加入修會,○九年宣發初願,本年二月發永 願。 事後回想,她感到原來回應召叫的感覺很獨特, 「當我以為婚姻是我回應最好的聖召時,誰知天主一早 已有計劃⋯⋯我最終放下內心的渴望,讓天主作主,行 祂為我安排的路」。 〔2015年6月28日〕
52 |
耶穌寶血女修會修女專訪 淺談聖召歷程與修道心聲 耶穌寶血女修會六月七日(耶穌聖體聖血節)慶祝創會九十三周年,同日亦為五名修女慶祝進會鑽、金慶, 包括慶祝鑽慶的陳露德修女;金慶的徐翠蘭、郭韻芝、陳韻琴及王秀玲四位修女。 適逢普世教會的獻身生活年,本報專訪了其中三名修女,聽聽她們的聖召歷程和心聲。—— 編者
陳露德修女
回首鄉村傳教點滴 耶穌寶血女修會的陳露德修女今年慶祝入會 六十年,當回憶昔日在新界鄉村傳教的時光,她表示 因為能令更多人信主而感到喜樂。 陳修女出生於澳門,父母在她滿月時便為她領 洗,但成長期間她從未有機會聽道理,信仰生活亦僅 限於跟隨父母念早、晚課,「然而天主很仁慈,祂在 召叫我回應修道以前,已預先栽培了我」。 談到回應修道召叫,她加入寶血會前正值五十 年代,當時不少人從國內走難到澳門,澳門聖奧斯定 堂的神父便開設道理班讓他們認識信仰,修女就是當 時始接觸天主教道理。 後來神父見她每天望彌撒,晚上又在堂區學習 道理,遂邀請她擔任導師為小孩和成人講授要理,及 到醫院為剛出生的嬰孩付洗。 陳露德表示最初對於修道刻苦的生活感抗拒, 「但耶穌太仁慈可愛,祂吸引我去回應聖召,讓我慢 慢喜歡」。她於一九五五年加入寶血會,在澳門接受 初學培育,發願後被派到香港服務。 修道初期,陳修女主要在鄉村和離島傳教,首 項服務是於一九五九年在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與另 一位修女協助神父服務堂區,「早上打理聖堂後便外 出講道理,當年我們特意到元朗的村落傳教」。 她又被派遣到西貢傳教,走訪大浪、赤徑、鹽 田梓、北潭涌、白沙坳等地的村落。她說,神父定時 為村民主持彌撒或施行聖事,而她會跟隨一名資深的 修女早於一個月前抵達鄉村,向村民講授要理,解釋 修和及聖體聖事等,好讓他們準備參與感恩祭。昔日
神父會在瞻禮或教會節慶前夕進村,為村民聽告 解,翌日早上彌撒則會舉行初領聖體聖事。 陳修女說,每次進村,最難忘莫過於與牛、馬 一起生活,她指鄉民把已丟空的房屋改作牛房和馬 房,「我們只住在牛、馬的對面,經常傳來陣陣氣 味」;另外長途跋涉的旅程亦令她印象深刻。她每 次在鄉村逗留逾一個月便返回修院,約三至四日後 又到不同的離島傳教,每次須坐船再步行入村,好 些地方難以把船停泊在岸邊,便要轉乘小艇上岸。 陳露德修女也曾被派到澳門聖德蘭學校講授道 理;九十年代她服務沙田聖本篤堂,見證新聖堂的 落成,亦時常到區內醫院及護養院探訪、為病人送 聖體,直至一九九六年她因腳患,須停下堂區牧民 工作。 原來修女家族中有不少聖召,她 姑媽是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 女,堂弟在曼谷以修士身份修道, 弟弟陳寶傳更是澳門教區的神父, 而在六月七日寶血會會慶暨陳修女 和另外四位修女入會鑽金慶典禮 上,其弟弟也有份在彌撒中共 祭。 修女現居於粉嶺寶血頤樂 會院,她很喜歡在恬靜的環境 下度祈禱生活;即使過去由 於健康問題曾進行了多次 手術,她仍樂觀面對,接 受天主的安排。 (續下頁)
53
郭韻芝修女
檔案中回味修會精神 入會金禧的耶穌寶血女修會郭韻芝修女,以樂觀的 態度面對健康問題,深信「天主自會照料」,更為多年 來能從事教育及檔案工作而感恩。 郭韻芝修女修道五十年,當中有三十三年在三間寶 血會屬校擔任校長。她說,在學校經常接觸學生和家 長,向他們撒下信德的種籽,就像她兒時在學校修女的 影響下信教,並且成為修女。 澳門出生的郭韻芝,在香港成長,一九五五年入讀 德貞女子中學,五八年畢業後就讀於葛量洪師範學院, 隨即在寶血會培靈學校任教。 她說,讀中學時感受到修女愛主、愛學生,便開始 學習道理,直至她任職培靈學校的第一個聖誕領 洗。 領洗後她有一次參加堂區退省,當時的神父 對她說:「妳的心願三年後便可實現」,她起初 不明所以,後來從接觸修女中,發現自己對修道 生活感興趣,便每天參與彌撒,為修道意願作 深入反省。 她把這個意願告訴父母,卻遭極力 反對,到她一九六五年加入寶血會時 父親仍不接受,直至她入會十二年 後父親才肯與她見面。 她在寶血會培靈學校擔任校 長期間,於一九八五年她同時被委 任為修會總秘書,一年後調派到寶 血會嘉靈學校當下午校校長,「我上 午處理秘書工作,下午回校⋯⋯如是者經 過十六年雙職工作,直至二○○一年退 任校長。」
退休後,郭修女繼續秘書工作至二○○九年,亦負 責處理修會檔案至今。為了做好檔案工作,有三年時間 她每週到教區檔案處當義工,學習處理檔案,並在香港 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檔案課程。 「我很喜愛檔案工作,從中更了解寶血會自 一九二二年在香港創立後,如何投入教區和社會服務, 當中更是有喜有憂。」 從檔案中,郭修女了解到當年修女到鄉村傳教、服 務病重、提供教育,又在街頭或修院門口收留被父母遺 棄的孩子,「修女二話不說便照料孩子,她們對孩子不 離不棄的精神令我佩服」。 現年七十五歲的郭修女,十年前患上扁桃腺癌,經 過多次電療及化療後已消除腫瘤,但療程卻引致耳骨和 牙骨漸枯、唾液腺受損等,尤其耳疾問題,雖配戴助聽 器也聽不清楚,惟有借助紙筆書寫,但她說這個 病沒有影響工作和生活,從中反而令她學習 良多。 治療腫瘤期間,她遇到不少令她感動 的人,有青年化療後趕著上班,亦有主婦 在看醫生後急著回家給孩子做飯,這一 切令她更積極去面對自己的疾病,更沒 放下秘書職務,在治療期間每日仍繼 續工作兩小時。 回想修道生活,她感激其他 修女在她患病時的支持和陪伴。 「天主自會照料」這句話令她 把所有困難交給天主,「我 當然不會袖手只等天主來照 顧,我會努力面對」。 (續下頁)
54 |
徐翠蘭修女
珍惜福傳機會 耶穌寶血女修會徐翠蘭修女回想五十年修道 生活時說,修道歷程總會遇上風浪,「這是必然 的事,如同普通人一樣,人生有起有跌,但主叫 我繼續前行,這便是一生奉獻」。 現年七十七歲的徐翠蘭修女,退休後仍為在 粉嶺寶血女修會工作的工友開設慕道班,「不論 他們最後是否領洗,也可認識信仰」。 香港出生的徐修女生於外教家庭,因兄長在 教會學校讀書而認識任教聖經科的胡子義神父, 其兄首先接受信仰培育,後來影響至全家奉教。 徐修女二十四歲領洗後,便到海星堂參與聖 母軍,每次參與彌撒總被穿上會衣的修女吸引, 加上其後的教會生活,令她嚮往修道生活。 五十年的獻身生活,她被派到不同的地方服 務:香港、澳門、台灣、加拿大都留下她的足 印。 她曾在澳門聖德蘭學校與寄宿生生活;在台 灣的天主教小學工作時,為照顧學生需要考取駕 駛執照,好讓在操場攀爬「馬騮架」時發生意外 的學生能及時送院治理;在加拿大服務華人堂區 時,她服務來自香港、台灣、中國內地的華人, 亦於平日以電話與華人婦女分享信仰,更到監獄 探訪,接觸犯事被判囚的華人。
一九九三年,徐翠蘭從加拿大返港,被派到 沙田華福堂擔任牧職修女,負責她最喜歡的教理 工作,「常聽慕道者說,因昔日在教會學校讀 書,長大後才到堂區接受培育」。她深信,要理 講授的過程,能讓慕道者逐步認識信仰,是皈依 天主的重要階段。 雖然徐修女已年逾七十,但仍不時駕車接載 其他修女出入,為到醫院覆診或身體檢 查的修女擔當司機,服務年長和患 病的修女。 修道半世紀的徐翠蘭修女 說:「聖召是天主的召叫,我既 然接受了,便要跟著主的意思 走。」她指出,跟隨基督不是 去享受,而是依照天主的意思 做事,「我體會到保祿宗徒 不怕困難,當聽到召叫便去 回應」。 〔2015年7月12日〕
55
慈幼會江志釗神父晉鐸銀慶 培育青年靈修投入朝拜聖體 「原本我立志成為教師,最後卻當上了神父。」晉 鐸二十五年的慈幼會會士江志釗神父說。多年來他透過 靈修培育陪伴青年成長,以他對聖體的熱愛影響青年, 回應他晉鐸時的承諾:「善牧為羊、奉獻一生」。 本年六月十六日是江神父晉鐸銀慶,當晚他邀請 教徒到主教座堂參與感恩祭,同為他晉鐸二十五年祝 福祈禱,此前於六月十四日到澳門粵華中學分享他的 聖召歷程。 江志釗自小學三年級起在慈幼會的學校念書,從小 的志願是當國文教師,後來他每天都見到神父和修士與 學生一起打波,便希望成為體育教師,「他們經常在操 場與學生玩樂,打成一片, 看到修士們從心中所流露的 喜樂,更令我感到做神父也不錯。」 然而,家人一直反對他信教,他共學了四次道理, 直至中七那年終得家人允許領洗。領洗後他在北角聖猶 達堂參與青年團體,尤其喜愛禮儀生活,「我每天早晚 都參與彌撒,加入歌詠團,很快便學懂了《頌恩》中的 所有聖詠。」 江在浸會學院修讀社工一年後,一九七五年赴美攻 讀大學,四年間他感謝身邊的人,包括神父、接待家庭 對他的愛和照顧,更影響他立志回應司鐸聖召。 完成大學,他返港後在慈幼會屬校教書,八〇年加 入慈幼會,八八年宣發永願,九〇年晉鐸。 在十年的司鐸培育中,他曾被派往澳門及香港照顧 寄宿生和教學,「在寄宿部每天與學生一起生活,從相 處中逐步影響青年,陪伴他們成長」。 「我能走過廿五年的鐸職之路是得到天主的引 領。」他說,早在接受司鐸培育時,他已渴望能在靈修 方面發展,終於在晉鐸六年後長上安排他專務靈修、培 育人格成長的範疇。 他曾赴印度修讀為青年辨別及推動聖召的課程, 九六年到美國修讀靈修碩士兩年,專研讀依納爵神操, 幫助青年的靈修與人格整合。 他曾在澳門推動聖召,並有四年專職在港的慈幼會 備修院推動聖召及青年牧民;帶領香港大專生在復活節 及聖誕節到中國韶關的清貧地區參與服務和靈修培育; 召集修會屬校的學生參與青年活動,培育未信教的學生 成為教徒等。
慈幼會江志釗神父本年晉鐸二十五周年,六月他與信眾 一起為此奉獻彌撒。 他在澳門服務十多年間,擔任澳門粵華學校宗教教 育主任,後來兼任修會團體院長。 自一九九三年,江神父開始與青年一起參與世青 節:美國、菲律賓、法國、羅馬、加拿大、德國、澳 洲、西班牙、巴西等地的世青節他也參與其中, 最令他 高興的是從陪伴青年參與世青節時,見證不少青年在信 仰上的轉變,有的更燃起修道念頭。 他形容世青節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避靜,亦回應慈幼 會會士愛與青年一起的使命,「青年放下日常生活與天 主相遇,那種與全球信徒青年聚集一起的震撼感,充 份展現了教會的普世性,這一切為青年而言是難得的 經驗」。 五年前江神父回港服務,並開始不時到天主教中 小學推動朝拜及明供聖體、提供靈修培育,為學生辦 修和聖事等,現時他每月第四個週五晚上,在九龍鄧 鏡波書院舉行三小時朝拜及明供聖體,讓青年更懂得 親近聖體。 回想服務青年的過程,他想起第一次參與美國世青 節時的主題:「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 更豐富的生命。」(若十10)他感覺這話非常切合他的 牧職生活,「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若沒有天主的生 命,不能圓滿人的生命;天主在人的心中,能使人更為 成熟。」 〔2015年7月19日〕
56 |
聖保祿修女金寶珠金禧 海外傳教多年服務貧苦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金寶珠修女入會五十年來,她 的傳教足跡踏遍非洲、南美洲、澳洲等地,她說:「若 不是天主召叫,我所作的一切無法成事。」 香港出生的金寶珠(Mary Peter Gomeze),有一 兄一姊,兒時就讀嘉諾撒聖心學校及書院,中學畢業後 到羅富國教育學院升學。 金寶珠分享她的聖召時說:「我的聖召有如保祿宗 徒,是忽然之間感受到的。」她就讀教育學院時,曾被 派到聖保祿學校實習,一位修女見到她時,就認定她將 會是聖保祿的修女之一,「當時這位修女沒有向我說她 這份感覺,直至我成為修女後她才與我分享」。 完成師範課程後,金寶珠到玫瑰崗學校教學一年, 翌年轉到聖保祿學校(小學部)。有一天,該校的修女 帶她會見兩位從總會來港的外籍修女,「臨別時,其中 一位外籍修女向我說:總會長很喜歡你,六月在羅馬 見。就這樣,我加入了修會」。她只在該校任教一年, 便於一九六四年六月到羅馬的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望 會,六五年二月入會。 加入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後,金修女一直在羅馬及 法國等地接受培育,至一九六七年宣發初願後,修會派 她到非洲喀麥隆傳教,「這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在當地 擔任英文科教師」。說也湊巧,金寶珠修女的父親擁有 非裔血統,母親是中、英混血兒, 在喀麥隆先後服務十七年的金修女,早已融入當地 生活,平日她會穿上當地的服飾赤腳步行,試過吃白 蟻、大象、蟒蛇、海龜等一般城市人無法想像的食物, 更不時與村民一起耕作;她所教的學生,不少來自貧窮 家庭,金修女希望透過良好和完善的教育幫助他們脫 貧。 自言對藝術不感興趣,沒有繪畫天分的她,卻在喀 麥隆校舍的牆壁、小堂的玻璃窗花等地方留下她的畫 作,「那裡的孩子沒手帕或面紙抹手,煮食及飯後,雙 手的污漬常弄污白色牆身,令我每週也要重新塗上白油 漆」。後來她想到在牆上繪畫,學生見狀十分欣賞並加 以珍視,直至現在這些畫作仍然保留。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金寶珠修女入會五十周年,憑藉 主恩在不同地方傳教,喜樂度過五十年獻身生活。 在非洲傳教期間,她曾於一九七○年回港以照顧當 時患病的父親,同時在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教書,至七二 年在港發永願,其父同年離世,她便重回喀麥隆。 一九八六年,她派到南美洲的法屬奎亞那(French Guiana)教學七年,再轉到澳洲逾九年,跟隨當地神父 服務澳洲人,包括長者、被遺棄街童,並照顧嬰孩等, 「我成為他們靜默的陪伴者,當有長者無人照顧,我便 會去陪伴他們」。 金寶珠修女二○○六年回港後,繼續在沙爾德聖保 祿女修會的學校教學,直至去年放下教學工作。過去九 年間,她是兩個聖母軍支團的神師,她說,學生參與支 團服務,影響她們的信仰,有些主動帶領同學認識天 主、服務祭台等。 金修女的召叫緣起香港,但以海外傳教士服務作回 應,多年的傳教經驗,她明白「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 重要,認為只談福傳不足夠,應以身體力行,服務貧苦 的人,才是為天主作證的最好方法。 〔2015年8月23日〕
57
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 張松愛 李霞芳修女發願周年 張松愛修女發願金禧: 我要時時讚美上主 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張松愛修女發願五十年,她 以「我必要時時讚美上主,對祂的讚頌常在我口」(詠 三十四2)來回顧自己的修道生活,「我能成為修女,是 天主給我的特恩」。 張松愛生於廣東省四會市大沙鎮一個農民家庭,幼 時生活艱苦,在她記憶中,是母親於四十年代某晚半夜 揹著她逃難,母親往後不幸因旱災餓死,父親把她帶到 香港交給朋友照顧,後來照顧她的長輩患病,她約十二 歲便要外出工作自力更生。 後來張松愛在一戶教友家庭中工作,幫助打理家 務,照顧小孩,有次僱主家中發生火警,她反過來安慰 主人說:「不用怕,天主自會保佑。」僱主驚訝於她的 回應。她自那時起便信主,十六歲領洗時,僱主的太太 成為她的代母。 「信主後,我最愛到聖堂,那裡令我很快 樂,尤其每次見到瑪利諾會的修女戴上高高的 帽子,手執又長又大串的念珠,她們的服飾令 我感到好奇。」 領洗後不久,她開始思考個人召叫, 可是礙於家境問題,她一直也沒有機會上 學,堂區神父不斷鼓勵她讀書。 張修女最後聽取神父建議,入讀 寶血會德貞小學夜校,小學畢業後, 她認識了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 二十一歲那年加入修會。 一九六五年張松愛修女宣發 初願,七一年發永願,修會對她 來說就是家,「我喜愛修會生活 規矩有定,定時祈禱,定時飲 食,只要聽命便可,任何事也由 長上負責,生活簡單,感到修道生 活很適合自己」。
修道期間,她被派到聖安當幼稚園及小學服務,教 授聖經;又在學校小食部與工友一起打理店舖,藉此與 學生接觸;她曾有兩年被派到台灣學習牧民服務,她會 趁著教會節期製作壁報板傳教,預備聖牌獎勵給表現良 好的學生,學生會把聖牌珍而重之。「修會以傳福音、 榮主救靈為首要宗旨,修會辦教育主要服務非教友,從 中與學生建立友誼,向他們傳遞信仰信息。」 此外,她亦曾在聖愛德華堂服務十年,教授主日 學,後來她到澳洲布里斯本服務當地的華人堂區三年, 至一九九七年返港。 二○○○年,她轉到伊利沙伯醫院牧靈部服務,負 責探訪病人、找神父施行臨終傅油、送聖體等。她說每 次看到病人在病中掙扎或面對困難時,都會看到天主的 臨在,「我的職責是聆聽他們的憂慮,甚或對家庭的怨 恨,從中我更懂得珍惜生命」。 令張修女最高興的是,有病人向她說,康復後要學 習道理;亦有長者病人接受信徒家人的安排而領洗。她 服務至二○一○年時,因身體不適,無奈要退 下醫院牧民的崗位。 後來張修女被確診患上肺癌,幸好在 各方的關懷和治療下,身體狀況漸趨穩 定,並於四年前開始服務聖雅各伯堂,負 責教授主日學、送聖體、任陪談員等,並 上門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教授要理。 她說,每逢到安老院探訪及送聖 體時,也會教導長者詠唱《讚美 主》,「沒想到天主給我領洗,讓 我進入修會,有不同的人照顧我和 愛護我,雖然年幼時沒能在正常 家庭下成長,但我在教會內感受 到愛,我很感恩」。 (續下頁)
58 |
李霞芳修女發願廿五年: 我願以愛去奉獻自己 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李霞芳修女今年發願二十五 周年,她說修道讓她學習了犧牲、願意捨棄及承傳,她 很感恩能回應召叫,以一生侍奉上主。 今年八月八日,發願二十五年的李霞芳修女與同會 發願五十年的張松愛修女,在聖安當小學禮堂舉行感恩 祭,慶祝發願周年。 回顧修道歷程,李霞芳修女說:「在我生命裡,天 主好像早已揀選了我。」她三歲前身體很虛弱,經常進 出醫院,醫生更曾向她的父母表示要準備女兒的身後 事,「後來母親找來中醫把我救活,因體弱多病,母親 把我送給觀音作契女」。 年幼時經常發燒,導致李霞芳學習遲緩,父母亦因 此而不太喜歡她,「成長時沒有人與我分憂,亦沒有人 關心我,我並不快樂」。 唯一能讓她稍解心結的,是每次凝望天空之時, 「我會把不愉快的事情向天訴說,這片藍天好像能開解 我、安慰我的心靈,助我面對困難,自此我認為天地有 主宰」。 十二歲時,她跟隨已信教的妹妹和姑姐到長洲花地 瑪聖母堂朝聖,「走進聖堂,十字架上的耶穌觸動了 我,感受到被關心、被愛,原來我一直認為的主宰,便 是天主。」 之後她決心信教,後來知道成為修女便可一生奉 獻,遂肯定以修道生活去回報天主。然而,母親在她 十八歲時患病離世,她這個長女須負起照顧弟妹的責 任,信教及修道的事只能擱在一旁。 中學畢業後她任職幼稚園教師逾十三 年,直至一九八四年領洗時她已是三十餘 歲;領洗後她認識了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 會,翌年加入該修會作生活體驗。 然而,由於她年齡較大才進入修會, 在適應上遇到較大困難,曾先後兩次離開修 會,後來在一次領受聖體時,想起「足印 故事」,想到自己軟弱時耶穌就在身 旁,於是重返修會,終於在九○年發
初願,九六年宣發永願。 李霞芳修女先後在聖若瑟堂、聖十字架堂、聖愛德 華堂、天神之后堂服務,教授慕道團,擔任聖母軍青支 神師,以及傳教等。 九四年修會派她到澳洲布里斯本兩年,在當地修院 開辦女子宿舍照顧留學生,同時在幼兒院及華人堂區服 務,成立探訪組,為長者舉辦聚會,並邀請華人留學生 參與堂區活動,「當年香港回歸前出現移民潮,好些港 人移民澳洲,我的陪伴令他們感到親切和安慰」。 返港後她修讀醫院牧靈課程,後來到瑪麗醫院及廣 華醫院的牧靈部服務,去年她約有半年時間到明愛醫院 擔任醫院牧靈義工。探訪病人時,她不忘傳教工作,希 望病人或家屬像她父母一樣,在醫院接受牧靈服務後信 教,「從家人的經驗中,我感到福傳的重要」。 於二千年,李修女以牧職修女的身份參加教區會 議,被委任為會議成員,見證香港教會的發展。 談到在學校服務的日子,李修女二○○三年被派到 聖安當小學擔任牧民助理,當時小學開始逐步停辦私立 上午校,並於○五年為下午校推行全日制,她陪伴師生 及家長度過學校政策的轉變,直至該校成為政府資助的 全日制小學後,才退下學校牧民助理的崗位。 個子矮小的李霞芳修女笑說在學生群中,不少學生 比她還高。試過有學生被人取笑是矮子,李修女便以自 己的身高安慰學生,「我向學生說,人不在乎長得高 矮,最重要是善用天主給予我們的恩寵,正如聖經 所說,人看外表,天主卻看內心」,這話令學生 銘記於心,更懂得以此與同學分享,「雖然 學生普遍為非教徒,但希望我與他們一起, 能潛移默化地灌輸和培育信仰」。 現時李修女在聖老楞佐堂擔任半職牧 民工作,更不時在社區傳教,到長者中心 送聖體,與長者分享聖經,「當我穿上 會衣,已是標記,是福傳的好機 會」。 〔2015年9月6日〕
59
本篤會艾修女教授聖像畫 幫助教徒認識東方禮傳統 擅長繪畫東方禮教會風格聖像畫的英國本篤會艾斯 德爾修女(Esther)最近來港分享心得。她表示聖像畫 所蘊含的東方信仰內涵,對拉丁禮及東方禮信徒在靈修 上均有莫大裨益;這源自教會傳統的靈修工具也能夠推 動合一。 「以往拉丁禮教會相對較少人熟悉聖像畫,現在愈 來愈多人學習,懂得欣賞。」艾斯德爾修女早前對本報 說,聖像畫藝術在教會早期已出現,時至今日,教會內 的藝術家教授平信徒這門藝術,幫助他們從畫中故事與 信仰象徵,加深認識天主的救恩工程。 艾斯德爾修女說,聖像畫包含豐富的東方禮神學涵 意,對描述天主位格的方式非常講究,小處如顏色也可 以彰顯人神之別,例如藍色天空代表天主;紅色絲帶代 表傳遞天主信息的使者;而聖母身上不同位置的兩顆 星,串連懷中聖嬰就代表天主聖三。 她說:「信仰可透過不同層面去感受:聆聽聖言、 嗅到祭獻乳香的馨香,更可以用眼欣賞藝術,聖像畫是 祈禱的重要環節,它幫助我們祈禱。」 艾斯德爾修女目前在特維隱修院(Turvey Abbey) 修道,每年在修院開班教授聖像畫,深受不同宗派的基 督徒歡迎。她更與來自不同宗派的藝術家創立英國聖像 畫家協會,並擔任會長,推動聖像畫藝術。 修女八月來港為「靈火天地」主持聖像畫工作坊, 教授繪畫及上色等技巧,並主持靈修活動,學生包括修 道人和教徒,當中更有專業畫家。過去她亦曾為靈火及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持相關課程。 艾斯德爾修女說聖像畫絕大部份都有其聖經及神學 背景,重視神學傳承,繪畫者一般不會自行創作或繪畫 抽象作品。雖然是臨摹,但筆工技巧及靈修修為的不 同,能創造就出不同面貌的作品,她說:「天主讓我們 透過聖像畫,去完成聖神的工作。」並指出在聖像畫課 程中,東方禮靈修培育不可或缺。 她說,教徒最能透過禮儀去感受東方禮的內涵,但 同時可透過聖像畫加以體會。「我鑽研俄羅斯聖像畫及 其神學思想,長上一度擔心我因此會轉到俄羅斯正教 會。」修女說從沒有想過改變,相反藝術令她的天主教 信仰更形鞏固。她指出,教會同時擁有東、西方傳統, 兩者的靈修對教會同樣重要。
艾斯德爾修女展示以聖母領報為主題的作品 談到創作歷程,原籍比利時的艾斯德爾修女於 二十一歲開始修道,初期從事學校教育工作,年輕時出 於感召而負笈英倫學習聖像畫,學成後返回比利時回饋 於教育工作並與同會姊妹分享。 她強調聖像畫講求對畫中耶穌、聖母及聖人的尊 重:「老師說沒有十年功力,就不要把自己繪畫的聖母 像畫示人。」練習了一段長時間後,她的作品獲教會內 外認同,其後轉到英國修道。 她說:「英國的聖像畫家來自不同基督宗派,包括 聖公會,聖像畫成為基督徒合一的媒介,被視為共同的 靈修傳統。」 她又稱,聖像畫適合任何年紀的基督徒學習,外地 有公教學校的視藝科更讓青少年為填色冊上色,藉此學 習聖像畫。 〔2015年10月4日〕
60 |
母佑會修女易婉燕 廖鳳娟 慶祝發願金禧 獻身教育福傳 易婉燕修女 全心全意陪伴青年成長
發願五十年的母佑會易婉燕修女說,她以教育工作 回應修道召叫,全心全意陪伴青年成長。 母佑會剛於八月五日,在聖文德堂為易婉燕及廖鳳 娟兩位修女慶祝發願金禧。易婉燕表示,家庭的宗教培 育讓她走向修道之路。 易婉燕在寶血會的學校就讀時開始參與聖母軍,並 成為「御侍團員」,每天參與彌撒及領聖體;外祖母對 上主的虔誠影響了她全家人的信仰,「很記得家中設有 『聖母台』擺放聖像,每晚與家人一起念經祈禱⋯⋯另 外母親結婚時的耶穌聖心像,我的哥哥仍保存至今」。 她的舅父是神父,姨姨是修女,長她一歲的姊姊易 婉儀亦是母佑會的修女。中學畢業後她考進新亞書 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生化科,開學前暑假 參與避靜時,回應修道召叫。 易婉燕細說回應召叫的過程:「當時姊 姊已是修女,她在我中學畢業那年暑假提議 我參與修會舉辦的退省營⋯⋯期間院長邀請 我嘗試度修會生活,便是這樣我加入了母佑 會。」 一九六五年,當時只有二十四歲的易 婉燕宣發初願,後被派往菲律賓接受培 育,六六年到意大利修讀神哲學課程 及教育,五年後取得教育碩士學 位,並於一九七一年在意大利都 靈宣發永願。 之後她在英國修讀英語一 年,返港後被派到聖母書院任 教,隨後又到香港大學文學院進 修;一九七七年,她轉往天主教 母佑會蕭明中學任教,翌年擔任 該校校長凡二十四年之久。
位於葵涌區的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學生多在清 貧家庭中成長,蕭明中學給予區內女生受教育的機會。 易修女說,辦學除了教育學生之外,同時也要培育 家長的價值觀;當年港鐵荃灣綫通車後,校方為學生申 請地鐵乘車證,家長因為經濟問題甚少跨區外出,故認 為沒有需要而拒絕,「我們鼓勵家長讓女生擴闊視野, 試過帶學生到香港大會堂看展覽,學生有如『出城』, 心情甚為緊張」。 易婉燕任校長期間,經歷香港回歸後教育政策的轉 變,教育當局推行母語教學時,蕭明中學獲評為英文中 學,她須與各學校持份者溝通以達致共識;該校於八十 年代已設立倫理科,加強學生的德育及品格培育,後來 教育局至二○○一年才在課程中推動品德情意,這肯定 了該校在品德培育的方向。 退休後,易修女於○三年派到澳門的陳瑞祺永援中 學擔任校監及團體院長八年。修女在澳門服務 期間,賭業發展蓬勃,有不少學生家長在賭 場工作,她便在校內向學生灌輸宗教價值 觀;又在部份「教友班」向信徒授課,幫 助他們活出教友生活,以面對社會轉變下 的挑戰。 二○一一年,易修女重回蕭明中學 擔任校監至今,她定時參與天主教同學 會的活動,亦曾邀請信徒舊生回學校 修院與修女一起研經、朝拜聖體 等以培育聖召,至去年四月聯 合聖母書院舊生轉到聖母小學 聚會。 二○○二年易修女榮休 時,曾向師生撰文,她深信教 育 是「以生命締造生命」,影響 學 生的正面價值觀,而履行 教育使命更成為她的修道 方向。 (續下頁)
61
廖鳳娟修女 半世紀獻身生活恩寵處處 今年是母佑會廖鳳娟修女發願五十周年,七十七歲 的她說,在自己獻身予天主的生命中,恩寵處處。 就如今年她發願金禧,正適逢獻身生活年、鮑思高 神父誕生二百周年紀念及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欽定二百周 年三大慶典;她自言:「我很有福。」 廖修女並非來自公教家庭,信仰種子萌芽於就讀寶 血會德貞小學時 ── 當時小小年紀的她被修女熱心祈 禱、愛護學生的表樣所感召,她尤其感激自己「靈魂得 救的啟蒙導師」譚月華修女在小學至她高三時領洗期 間,帶領她去認識耶穌。 成為教友後,她積極投入教會生活,主日更會到聖 方濟各堂參與三、四台彌撒,修女說:「在彌撒中我尋 到內心的平靜,特別是聖體降福的時候。」那時起 她開始有修道的想法;慶幸是家人從未反對 她步上聖召道路。 修女不諱言回應聖召是種犧牲,但 同時也是恩寵 ── 她深信鮑思高神父的 話:聖召能令三代得救。她記得自己七 月十四日進修院當天,曾祈願天主讓父 母得救;仿似是回應她一樣,天主於 一九九四年同月同日收納修女當時已奉教 父親的靈魂。 廖修女入會後,六七至七八年間 在聖母小學當校務主任,期間兩度往 台灣接受培育。七八至九一年她轉 到蕭明中學校務處工作,期間亦教 授慕道班。在校期間,有一名中 二學生讓她留下深刻印象,學生 渴望成為天主教徒(當時限定 中四生才可領洗),神父遂要 求她熟讀所有要理問答,學生
竟努力背誦三百多條問答,順利通過考試並成為教徒, 其堅持認真令修女感動。學生最後更成為宗教科老師, 曾教授過張樂天新鐸。 而自一九九一年起她擔任善導之母堂傳道員至今。 回憶這二十四年時光,「最開心的時間是與慕道者分享 聖言,見證他們從沒有信仰到有信仰的經歷」;她又擔 任堂區善會「樂助會」的神師達二十年,善會主要活動 是探望病人、長者,並為亡者祈禱。 談到數十年擔任培育角色,播下福傳種子的感想, 修女謙稱這全是天主的能力:「我做福傳工作是由零開 始,是天主的恩寵為我的福傳帶來生機;如鮑聖所說 『予我靈,取其餘』,就是教我要積極以這精神,宣揚 愛主愛人。」 修女亦感恩歷年來所培育的學生很有知恩心,他們 不時與修女聯絡相聚,也從未忘記為她安排生日團拜。 修女於二○一三年一月曾進行盆骨手術,留院 三十八天,她感激醫生當時對她的鼓勵:「手術後, 你可以繼續為天主服務。」果然,天主再施恩 寵,讓修女能再自如地行走,繼續傳道,但 她要乖乖的每星期做物理治療。 廖鳳娟修女以修會會祖聖女瑪利亞陶美 尼加.瑪沙利羅的話回首過去半世紀的福 傳使命:「在喜樂和憂傷的事上,讓我們 仰合主旨。」她從不言休,希望能繼續 為主服務:「在這漫長的五十年,當然 有喜有悲;我不知道天主何時會收納我 的靈魂,只希望在此以前我能繼續 努力,傳揚福音。」 〔2015年10月4日〕
62 |
宋啟文神父暫別香江 勸勉傳教貴乎踐信於行 宗座外方傳教會宋啟文神父(持紙牌者)離港返 回意大利前與堂區教徒話別 卸任宗座外方傳教會香港區會長的宋啟文神父(F. Cumbo)九月底暫別香港,到傳教會位於意大利萊科 (Lecco)的安老院工作,照顧退休傳教士。來港傳教多 年的宋神父說,行動比言語更能夠讓外教人感受到信仰 所在,故希望透過行動讓人認識基督。 「這次不是永遠離開香港,預計只服務安老院三 年,故此不需要離愁別緒。」宋啟文神父九月二十二日 對本報說。 宋神父一九四六年生於意大利,五六年入讀修院學 校。他七二年晉鐸後即來香港學習中、英文,七四年開 始投入堂區服務,先服務西貢聖心堂,然後開展另類的 艇上傳教生活。 回顧在港四十多年光景,宋神父指在油蔴地避風塘 艇上的十年是他最懷緬的時光,這份對弱小者的陪伴, 讓他能體現出以愛德行動傳教的理想。 七八十年代,油麻地避風塘的水上新娘,不獲政府
承認可享有香港居民身份;艇戶要求安置上岸多年亦沒 有成果。宋啟文神父後隨同會的甘浩望神父(F. Mella),向長上申請到艇上居住以牧養他們、為未能入 讀正規學校的兒童補習,又可為艇戶排難解紛。 宋神父說,他與甘浩望神父在性格上相互補足,自 己慎重,對方進取。 政府終悉數安置油麻地艇戶上岸,水上新娘獲居港 權,兩位神父的艇家生活亦告一段落,他說:「沒有一 個社會是完美的,不同社會都會有缺憾及不理想的事, 所以我們要建設好自己的家庭。」 宋神父九○年回意大利服務,九五年再被派回港, 當時服務過聖斯德望堂區、聖瑪竇宗徒堂及九龍灣聖若 瑟堂,之後擔任傳教會的香港區會長。 談到自己的傳教理念,他說傳教士當尊重並維護當 地人的尊嚴:「基督降生成人非高高在上,而是來到我 們中間,在救贖過程中體驗我們的困難。」他又說:
63
多個堂區的教徒為宋神父舉行歡送會
「香港人謔稱講道理太多是『講耶穌』,所以傳教不妨 少說話,多做事,『做耶穌』,用行動去見證信仰。」
堂區和睦有利福傳 宋神父服務過多個堂區,他認為堂區神父要接納他 人,固然要欣賞別人的優點,也要接納別人的短處。 「堂區神父不能自視為老闆,神父跟教友關係不好,別 人很容易便會知道。若堂區成員關係不好,便相反於要 宣講的福音。」他說堂區教徒對社區的服務,就是有力 的傳教工作。 「傳教四十多年,沒有遺憾,我隨遇而安的個性是 來自家人的薰陶……因為傳教不是要實踐自己的計劃, 而是要因應社會及教區的需要去服務。」他說香港的傳 教挑戰能讓他不斷充實自己:「天主了解並體諒我的缺 點,讓我不斷學習去改善自己,彌補缺點。」
惜別宋啟文神父聚會 另一方面,香港慧靈、九龍灣聖若瑟堂、祖堯聖吳
國盛小堂、屯門聖瑪竇宗徒堂、馬鞍山聖方濟堂教友聯 合於九月十九日假九龍灣聖若瑟堂為宋啟文神父舉行歡 送會,共二百多位來自上述各堂區及團體的教徒出席。 宋神父在彌撒講道中指出是天主的愛,把教友團結 在一起,同是一家人,在天主的葡萄園工作,最重要的 是服務弱小者。他蒙受天主的恩典和差遣,代表香港教 友回到意大利去服務年長的神父。他說離港期間,眾人 可透過資訊科技保持聯絡,彼此代禱,繼續為建立了的 美好事業而努力工作。 彌撒後,與會者前往禮堂茶敍話別,並一起回顧宋 神父在港服務四十年的生活點滴:宋神父在八十年代服 務艇戶十年,直至艇戶安置上岸居住。他在多個堂區服 務期間,克盡己職:除了日常的牧民工作之外,也帶領 教友關顧老弱者—— 醫院病人、老人院長者,探望明 愛、扶康會、國內慧靈的智障人士,履行基督徒愛德的 使命。參禮者都期望能早日與宋神父重聚。 〔2015年10月18日〕
64 |
溫順天神父晉鐸金禧 樂助華人建立地方教會 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溫順天神父 (Peter Barry)本年慶祝晉鐸五十周年,服務華人四十 多年的他說,樂於協助華人建設地方教會。 溫順天神父先後服務台灣及香港,他亦是聖神研究 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曾多次探訪中國內地教會並作短 期培育。他十月七日對本報說:「原以為自己會當醫 生,想不到成為了傳教士。」 溫神父一九三九年生於紐約州的特洛伊(Troy), 中學畢業後他希望入讀大學醫科,但堂區神父鍥而不捨 鼓勵他回應聖召,改變了他的人生決定。 「堂區兩位年輕神父總是熱心推動聖召,也經常陪 伴我們輔祭。神父跟我等準備升大學的青年見面,談理 想與前路,他說我有聖召。」溫神父說,那時美國耶穌 會聖十字架學院已取錄了他,堂區神父卻登門造訪: 「最初為了應酬他而佯作報名加入修院。」 他說堂區神父最終真的打動了他,加上自己姨母是 瑪利諾修女,曾在中國撫順傳教,後來離開中國,這經 歷啟發他立志到中國傳教,於是選擇加入美國天主教傳 教會。 他六○至六一年接受初學培育,六一至六五年到總 院繼續學習,學習客家話後於六五至六九年到台灣新竹 服務堂區;六九至七二年回到美國,在費城為傳教會負 責籌款工作,另一位同期的好友則負責栽培聖召。他 說:「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瑪利諾神父們 看到中國的機遇,於是要我學習普通話。」 一九七二至七九年神父回到台灣,服務大學生並擔 任傳教會的台灣區會長助理。「我在大學與年輕人交朋 友、教道理,亦因此可以練好普通話。」他表示:「我 喜歡大學的牧養工作,學生未必即時信教,信仰種子卻 會在他們畢業後發芽。」他於美國及台灣分別取得宗教 教育碩士及現代中國歷史碩士學位。 溫順天神父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服務香港,與當時 的湯漢神父(現樞機)服務聖神研究中心,並為瑪利 諾神父擔當中國聯絡工作,多次到內地修院教授教會
溫順天神父慶祝晉鐸五十周年,獲中國內地教會人士送 贈墨寶祝賀。
史等科目。 溫神父只懂少許廣東話,卻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 話。他說:「某年留在吉林,當地神父喜見我懂普通 話,即邀請我主持三天的密集式課程,為四十多個修生 分享所學。」 目前瑪利諾神父資助內地神父到美國進修,溫神父 雖沒有參與其事,但稱許該計劃:「傳教會需要為其他 人服務,包括培養未來的中國教會領袖。」他說從中國 教會人士身上看到中國人的友愛,近年中國教會領導層 的質素亦佳。 溫神父說,瑪利諾神父希望協助不同地方建設地方 教會,除了服務聖神研究中心,他亦服務過聖瑪加利大 堂、主教座堂,以及聖亞納堂。對於在港服務的瑪利諾 神父人數減少,他說:「我們的使命是建設地方教會, 因此人數不是問題,隨著地方教會發展,傳教士要退下 來」,又指教區內不少牧民工作由本地神父接棒後,發 展得很好。 〔2015年11月22日〕
65
方濟會港人神父陳樹榮 澳洲晉鐸 出任天主教大學校牧 方濟會神父陳樹榮生於香港,在天主教伍華小學和 伍華中學接受教育,參加善導之母堂,後移居新西蘭, 大學畢業後返港,在世青節中更深受感動,終於返回新 西蘭求道,他上月返港期間對本報分享他的聖召:「聖 召不是突然而來,而是受過去的信仰培育以及所接觸的 人所影響的。」 現年三十八歲的陳樹榮早前返港探親,並於十一月 八日參與善導之母堂金禧感恩祭,翌日接受本報訪問。 回想昔日堂區生活,陳樹榮神父說:「堂區生活是我重 要的信仰基礎,兒時在善導之母堂領洗,上主日學⋯⋯ 長大後加入讀經組、擔任牧民議會秘書、代表堂區參與 教區會議,種種點滴與我的信仰分不開。」 陳樹榮出身於公教家庭,家中有八兄弟姊妹,他 排行第四,已是家族中第五代教友。他在港成長並接 受教育,十四歲隨家人移民新西蘭並繼續中學課程, 大學畢業後回港工作五年,期間協助父親打理玩具廠 生意。 在港工作期間,陳神父開始思考聖召,參與不同的 聖召小團體聚會、避靜。一次跟隨法國修道團體「真福 團體」參與多倫多的普世青年節,「最深刻是當時的教 宗若望保祿二世主持世青節彌撒時對青年說:『若有召 叫的人,不用怕,請你們接觸堂區神父或修道人⋯⋯』 教宗的鼓勵令我感動。」 後來他回到新西蘭,接觸了當地的方濟會,在會院 體驗生活時感到自己適合修道的生活,「申請入會要等 候十八個月,期間要接受種種的面試和心理測試,令我 更肯定自己的聖召方向。」 陳樹榮二十六歲那年在悉尼望會,後來到新加坡接 受初學培育,二○一二年他在墨爾本聖方濟各堂晉鐸, 成為方濟會澳洲會省的會士,服務當地堂區。 本年二月,陳樹榮被派到布里斯本的澳洲天主教大 學擔任校牧,除為本地生及教職員提供牧民服務外,亦 會接觸到中國、菲律賓、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或非 洲等地的留學生,「與亞洲生接觸時,他們感到份外親 切。」
在善導之母堂成長的方濟會陳樹榮神父(右), 目前在澳洲天主教大學服務。圖示他二○一五年 返港時,出席善導之母堂金禧感恩祭。旁為曾服 務堂區的方叔華神父。 「我喜歡這事工,能與學生建立友誼。」他每週有四 天在大學服務,包括主持彌撒、周年避靜,亦與另外四名 平信徒牧民工作者合作舉行信仰培育活動;他亦參與學生 會活動,或到學生中心與學生交流以融入校園生活。 陳神父認為,向學生福傳,要經常構思創新方式, 剛於九月份他在校內舉辦寵物祝福,當天更弄來兩匹警 馬接受祝福,「將愛大自然和動物的方濟傳統帶給學 生」。 今次返港,陳神父看到不少香港青年參與教會,反 觀澳洲已少有青年信徒活躍於堂區;他期望在澳洲天主 教大學的服務,能吸引更多青年認識信仰。 〔2015年12月6日〕
66 |
耶穌會谷紀賢神父晉鐸金禧 貢獻教育半世紀 啟發青年 耶穌會谷紀賢神父(Sean Coghlan)十二月慶祝晉 鐸金禧,他謙稱自己不是「典型」的耶穌會士:不熱中於 擔當領導或主催某些運動或項目,其實他重視青年工作, 看重人際關係,更深信要讓青年人在信任中培養才能。 八十二歲的谷紀賢神父生於一九三三年,五一年 十七歲時加入耶穌會,六五年在愛爾蘭晉鐸。他於剛過 去的十二月三日在利瑪竇宿舍對本報說:六十三年的修 道生活他非常快樂,更為晉鐸金禧而感恩,長年貢獻教 育工作的他,非常享受教學生活。 谷神父說,修會內許多兄弟在香港社會推動很多重 要工作,例如是成立民間團體落實信仰價值,他則透過 教育工作陪伴青年,這跟他兒時的經驗有關。他說: 「我最喜歡的科目是地理,因為我遇到一位好的地理科 老師,他影響我一生。」那時谷神父著意認識各地風土 人情及交通方法,正好為他的傳教士和教師生涯鋪路。 他說當修生時,長上友善且與他們同行,更會一起 野餐。他說:「昔日愛爾蘭修院人數多,我那年有十五 人入會,很多年輕會士,同時會有一百至近二百人接受 神哲學,現在少得多。」
享受昔日培育生活 回想昔日愛爾蘭的教會生活,他說這些年來有了很 大的轉變。「那時教會影響力很大,人們教育程度亦不 高,惟會主日自動自覺上聖堂。」他說:「七、八十年 代我回鄉探親,鄉里依然友善,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 改變⋯⋯後來相繼有人公開批評教會。」 谷紀賢神父一九五九年來港學習語文三年,六二年 回鄉接受培育並晉鐸,六七年再度來港。「最初在長洲 這孤島學習中文,我喜歡香港人,雖然我不是華人,但 我在這裡有家的感覺。」 谷神父在九龍華仁書院開展十一年的教學生涯,他 說很享受學校的教學工作。談到該校畢業生的成就,他 說:「我沒有做特別的事,那時九龍華仁書校長黎烈德
耶穌會谷紀賢神父最近慶祝晉鐸金禧,他長期貢獻 於教育及青年工作。 神父(Derek Reid)容許學生組織學生會,給他們自 由。他是個謹慎的人,但明白自由對青年很重要。青年 沒有經歷過失敗與自由,就不是學習。」 「耶穌會教育理念是尊重每個人,給人資訊及知識 去闖,兩間華仁亦如是,讓青年明白到自己將來可以成 為偉大的人,甚至可以影響社會。」他說,以前當香港 社會貧窮之時,會士便過社會行動扶貧,經濟起飛後, 會士便花較多精力於學校工作上。
曾任教九華港華兩校 谷神父一九八八至九六年擔任香港華仁書院校長, 他坦言接獲任命前長上給他考慮一晚,他接受了安排, 決定以守業為定位,他讚揚平信徒副校長相當出色。 談到昔日曾服務的這兩所華仁書院特色,他說香港 華仁的建設相對較為成熟,而較後建校的九龍華仁風氣 上則較自由。「我最初不明白畢業生為何對學校有如此
67
深厚的歸屬感,後來有人說,很感激我們慷慨地給予他們自 由。」他強調教育工作者當信任青少年,讓他們自覺可堪信 賴,才能好好發揮自己。
以鐸職服務別人 谷神父一九九六年退下教職,一九九七至二○一○年擔 任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舍監,並曾擔任港大天主教同學會神 師。談到利瑪竇宿舍的起源,他說一九二○年代,當時的耶 穌會士有見入大學的青年沒有足夠培育,不少因此而疏遠教 會,遂成立利宿舍去支援他們並與天主教同學會合作,神父 喜見當時有不少學生參與慕道班。 近年谷神父每個主日都會在聖堂主持彌撒,為香港及愛 爾蘭的刊物撰文,也會教授慕道班。回顧自己的鐸職身份, 他說:「我不視自己為有權的神父,所追求的不是別人的尊 重,而是希望別人視我為普通人;我只會借助神父的權利去 為人的益處服務。」 教宗方濟各的言行讓世人感受到其耶穌會士氣質,谷神 父稱許教宗是個喜樂的會士──在阿根廷,他克服政治及教 會上的困難;在教宗牧職上,他既開放亦推進教會發展, 「另一令人驚喜的是,他在忙碌中仍能親身完成兩道通諭, 其書信與勸諭如《福音的喜樂》亦能啟發他人」。 〔2016年1月3日〕
谷神父(左二)出席二○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修道人金銀慶聚會。
68 |
湯漢樞機晉鐸金禧 善盡司祭職 牧養信眾 晉鐸金禧的湯漢樞機感謝昔日的培育者立下良好榜樣、 信徒支持其鐸職。 (本報訊)湯漢樞機本年慶祝晉鐸五十周年,他感 謝修院為其培育打好基礎,以及信眾的扶持助他善盡司 祭職。 湯樞機一月六日晉鐸紀念日當天,一百多人在聖神 修院為他慶祝,席間湯樞機不忘關心香港教會,祝願教 區能不斷增添司鐸聖召,邀請信徒為他及教區的聖召祈 禱;同時鼓勵教徒為內地教會早日與普世教會達致完全 共融而祈禱。 七十六歲的湯樞機感謝昔日的培育者立下良好榜 樣、信徒支持其鐸職。湯樞機一九六六年從教宗保祿六 世手上領受鐸職,一九九六年晉牧,為香港教區輔理主 教,二○○八年獲委為香港的助理主教,○九年接替陳 日君樞機出任教區主教,一二年擢陞為樞機。以下是湯 樞機分別接受本報、培聖會訪問時有關聖召、修院培育 的訪談。
走難回鄉 也見天主意思 湯樞機一九三九年生於香港,四一年因日軍侵 佔香港而逃難澳門再到廣州,當時他只有兩歲多, 四五年戰爭結束後他六歲,由於父親在廣州找到工 作,遂與家人同住及上小學,並在廣州的聖堂擔任 小輔祭。 回顧昔日在中國大陸的日子,湯樞機對本報說: 「我在國內十年,那十年也是天主安排。在人生經歷 裡,那十年是有意思的,走難,一方面艱苦,曾經不夠 食,食番薯芋頭;不過家人愛錫我,特別是阿嫲,例如 是與其他小朋友互擲石頭,也多責怪其他小朋友。讀書 方面,父母也算讀過書,會鼓勵我要勤奮,對我有要 求,也會獎勵我。」
69
澳門 香港 羅馬 修道 湯樞機一九五一年從內地赴澳門,加入聖若瑟修 院,初到修院時,他未足十二歲,是修生中最年輕的, 除了來自廣州修生,亦與萄葡牙修生一起修道,這讓他 認識到不同的文化。 湯樞機指當年不論任何時候都要穿上黑長袍,就連 踢足球也不例外,他說當穿上黑長袍踢足球時會駛出 「絕招」:「當足球踢至你面前,立刻以長衣包裹著足 球,再差一步整個人跳入龍門,便能得分。」他又經常 利用場內旁邊的牆壁把足球反彈作防守。「修院的生活 確是曉有趣味、多姿多采。」
聖神修院金禧住客 他一九五七年後轉到香港南華總修院學習哲學和神 學,至六四年前往羅馬宗座傳信大學修讀神學及晉鐸。 談到在羅馬晉鐸的經歷,他說原定於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十八日晉鐸,正當他與其他修生準備在晉鐸前參與大避 靜,「院長突然神情緊張地走進來,表示收到來電,說 會由教宗保祿六世祝聖我們成為神父」。他與其他修生 隨即出靜,晉鐸禮延後至六六年一月六日的主顯節在聖
伯多祿大殿舉行。他說能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 後,成為首批獲教宗保祿六世祝聖的司鐸而感到光榮。 至七○年返港後,隨即在聖神修院教授神學,一直 留在修院至今。他說自己在聖神修院先後居住五十二 年,是修院的「金禧住客」。
分享鐸職之重 回顧整段修道生活,湯樞機表示親近天主的同時, 也讓他開濶眼界。「在修院時,有不同文化和人,拓濶 視野,接觸不同人士。」後華南總修院轉型,湯樞機便 轉往羅馬修道,更有機會接觸教會的中心。他說,雖然 自己沒當過堂區神父,但過去的經驗很寬濶,接觸的人 很多;及至獲委為副主教後,更要參與不同會議,接觸 不同層面,進一步了解教友生活和教會的面貌。 晉鐸五十年,鐸職最重要是甚麼?湯樞機對本報 說:「最重要的是祈禱生活;再以祈禱的心與人交往, 去服務人。今日重交往(relation),是與天主交往,與 人交往。」他說,司鐸要不斷充實自己,跟上時代進 展;樂於按需要接受派遣,不論做甚麼崗位,抱持樂意 的心,投入服務。 〔2016年1月24日〕
70 |
獻身生活年 文集 製作團 隊 名 單 (依筆劃)
阮秀美修女(公教報總編輯)
高詠聰(編輯╱採訪╱資料搜集)
陳志均(設計╱排版)
黃家俊(採訪)
鄒蘊妍(採訪╱資料搜集)
鄧藻煇(採訪╱資料搜集)
公教報版權所有 歡迎以網上連結方式傳閱 或 下載 香港中環堅道 16 號教區中心 11 樓 電話(852)25220487 傳真(852)25213095 電郵 kkp@kkp.org.hk 2016年2月
公 教 報 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