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3公教報(試讀版)

Page 1

p12-13

本期 提要

關懷助基層面對前路

門,提醒信徒當打開心門,接受 天主給人們的愛,並把愛跟所有 人分享,無分國籍或階級,「這 不單是精神方面關心有需要的 人,也要在物質上互相分享」。 另外談到近期愈來愈受 關注的器官捐贈議題,湯樞機 指教徒若能百年歸老之前決定 捐出器官,能延續生命與愛, 「是慈悲禧年的具體行動」。

教區與聖艾智德團體 邀請基層人士賀聖誕 (本報訊)教區慈悲禧年 專責小組與聖艾智德團體十二 月二十五日聖誕日於慈雲山聖 文德堂舉行聚餐,慈悲禧年內 與基層人士共慶聖誕節。 主辦單位組織了一百六十 位義工,當中包括聖艾智德團 體成員、聖文德堂「方濟廚 房」成員及路政署義工隊成員 等,於聖誕日午間宴請九十位 長者,晚間宴請一百位基層人 士丶露宿者及更新人士;主辦 單位同日亦為東涌的明愛富東 苑長者舉辦午宴 。 當日湯漢樞機聯同輔理 主教楊鳴章和夏志誠丶秘書 長李亮神父參與晚宴,普世 博愛運動成員參與表演環 節,與參加者在祈禱與歌聲 中歡度聖誕節。 湯樞機致辭時指出,教 會為剛開展的慈悲禧年開啟聖

聖言,把愛德化為行動。她坦 言在繁忙生活中抽時間探訪並 不容易,「但關心別人不是喜 歡就去,沒空就不去,應視對 方為朋友,把關顧窮人置於生 活較高的優次」。 參與宴會的社區人士熊耀 華說,基層人士最珍惜的是關 懷與靈性,這比物質更重要。 他說不同宗派的基督信徒到街 頭與露宿者分享物資,同時也 邀請他們聆聽福音。曾露宿街 頭的他說,好些露宿者缺乏動 力去改變生活,別人的關懷能 夠讓他們更積極面對前路。 聖艾智德團體成員王迺 森說,全球聖艾智德團體成 員每年聖誕都會宴請窮人, 至今已有一百個城市共十多 萬 人 參 與 , 本 地 團 體 則於二 年起宴請長者及基層人 ○○○ 士,分享耶穌誕生喜訊,並讓 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他說: 「我們借用堂區廚房烹調百人 大餐,是希望以家常食物,給 他們家的感覺。」 有份成立本地聖艾智德團 體的王迺森說,聖誕聚餐讓參 加者無分階層,平等相待慶祝 聖誕,他指該團體亦定期在佐 敦會址招待基層人士。(鄧)

湯樞機十二月二十五日亦到赤柱監獄主持聖誕 彌撒,並在監獄醫院探望病人。 (圖:政府新聞處)

聖艾智德團體香港負責人 譚煥雄致辭,鼓勵信徒與窮人 建立友誼,她指在社會對窮人 漠不關心之際,「信徒當學習 去照顧窮苦無依靠者的需要, 不再只為自己而活」。她指信 徒能在服務中成長,見證「窮 人是信友團體真正的導師」。 譚煥雄席間對本報說,當 天赴宴者大多是聖艾智德團體 每週所探望的基層人士,她 強調分享基督喜訊,應是在 平日生活中與窮人做朋友。 她鼓勵信徒藉著祈禱與

湯漢樞機及該團體香港 負責人譚煥雄(左一) 向長者問好

聖艾智德團體十二月二十五日為 基層人士舉辦聖誕聚餐

1928年創刊 2015.12.29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 第3750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p2

p23

公婚會發表準夫婦調查 呼籲推廣自然家庭計劃 聖高隆龐修女離港 撰文感謝信徒愛護 青年呼籲善用新媒體 為社會公義與弱勢執言 Kung Kao Po

主顯節

主曆2016年1月3日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教宗發表聖誕文告 (梵蒂岡電台訊)教 宗方濟各十二月二十五日聖 誕節在聖伯多祿大殿陽台上 發表聖誕文告,並降福羅馬 城和全世界,他強調天主誕 生在何處,希望亦在那裡誕 生。(天美社圖) 詳見第24版


老師,他影響我一生。」那時谷神父著意認 識各地風土人情及交通方法,正好為他的傳 教士和教師生涯鋪路。 他說當修生時,長上友善且與他們同 行,更會一起野餐。他說:「昔日愛爾蘭修 院人數多,我那年有十五人入會,很多年輕 會士,同時會有一百至近二百人接受神哲 學,現在少得多。」

享受昔日培育生活 回想昔日愛爾蘭的教會生活,他說這些 年來有了很大的轉變。「那時教會影響力很 大,人們教育程度亦不高,惟會主日自動自 覺上聖堂。」他說:「七、八十年代我回鄉 探親,鄉里依然友善,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 的改變 ⋯⋯ 後來相繼有人公開批評教會。」 谷紀賢神父一九五九年來港學習語文三 年,六二年回鄉接受培育並晉鐸,六七年再 度來港。「最初在長洲這孤島學習中文,我 喜歡香港人,雖然我不是華人,但我在這裡 有家的感覺。」 谷神父在九龍華仁書院開展十一年的 教學生涯,他說很享受學校的教學工作。談 到該校畢業生的成就,他說:「我沒有做特 別的事,那時九龍華仁書校長黎烈德神父 ( Derek Reid )容許學生組織學生會,給他

們自由。他是個謹慎的人,但明白自由對青 年很重要。青年沒有經歷過失敗與自由,就 不是學習。」 「耶穌會教育理念是尊重每個人,給 人資訊及知識去闖,兩間華仁亦如是,讓青 年明白到自己將來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甚至 可以影響社會。」他說,以前當香港社會貧 窮之時,會士便過社會行動扶貧,經濟起飛 後,會士便花較多精力於學校工作上。

曾任教九華港華兩校 谷神父一九八八至九六年擔任香港華仁 書院校長,他坦言接獲任命前長上給他考慮 一晚,他接受了安排,決定以守業為定位, 他讚揚平信徒副校長相當出色。 談到昔日曾服務的這兩所華仁書院特 色,他說香港華仁的建設相對較為成熟,而 較後建校的九龍華仁風氣上則較自由。「我 最初不明白畢業生為何對學校有如此深厚的 歸屬感,後來有人說,很感激我們慷慨地給 予他們自由。」他強調教育工作者當信任青 少年,讓他們自覺可堪信賴,才能好好發揮 自己。

以鐸職服務別人 谷神父一九九六年退下教職,一九九七 至二 ○ 一 ○ 年擔任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舍 監,並曾擔任港大天主教同學會神師。談到 利瑪竇宿舍的起源,他說一九二 ○ 年代,當 時的耶穌會士有見入大學的青年沒有足夠培 育,不少因此而疏遠教會,遂成立利宿舍去 支援他們並與天主教同學會合作,神父喜見 當時有不少學生參與慕道班。 近年谷神父每個主日都會在聖堂主持彌 撒,為香港及愛爾蘭的刊物撰文,也會教授 慕道班。回顧自己的鐸職身份,他說:「我 不視自己為有權的神父,所追求的不是別人 的尊重,而是希望別人視我為普通人;我只 會借助神父的權利去為人的益處服務。」 教宗方濟各的言行讓世人感受到其耶 穌會士氣質,谷神父稱許教宗是個喜樂的會 士 ── 在阿根廷,他克服政治及教會上的困 難;在教宗牧職上,他既開放亦推進教會發 展,「另一令人驚喜的是,他在忙碌中仍能 親身完成兩道通諭,其書信與勸諭如《福音 的喜樂》亦能啟發他人」。(明)

待續 僕人領導系列之二

「領導究竟是甚麼?」弄個明白。 領導,可稱為帶領——就像當你去旅行時, 不知下一個目的地怎樣去,有導遊或朋友在旁, 帶著你走,這時,就是他在領導你、帶領你。他 叫你下個路口轉左,你就轉左;那裡有交通阻 塞,不轉左了,要直行,你就直行。 領導的真正意義,就是影響別人怎樣走:無 論是在街道上,抑或人生路上,或者是在一個項 目計劃方案上,帶領著方向——許多時,是新方 向。 一個人能影響另一個人,其實已是在領導著 他。 這可能是短暫的,例如成功邀請到對方去福 傳聚餐;或者是中期的,像一起為一些事務付出 心力時間;也會是長遠的,像修會創立人,在幾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有三大原因,令到教友 們大都認為,自己不會或不宜當上領袖的角色。 這三個原因包括: (1)巨大責任(「無謂吖,我已經有許多事 要操心忙碌了……」) (2)僕人領導(「領導不是代表有權力去運 用嗎?怎麼同僕人扯上關係了?」)不理解怎樣 去既做領導,又做僕人。 (3)錯誤認知(「當上了某個位置,要去管 治的時候,自然就是領導喇。輪不到我啦!」) 這三項中的第(3)項——誤解「領導」這角 色,令大部份教友覺得自己絕不會當上領導。把 「領導」這事看得太高超遙遠,當成是組織中的 頂尖位置,或者把「領導」與「管理」混為一談 ……所以在這裡,我願意先詳解第(3)項,先把

蘇信超

百年後,其精神仍在吸引和影響著某些信徒委身 成為其修會會士。 聖經上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 界的光……」(瑪五13—14) 天主渴望我們做鹽做光。為其他的人和事加 上味道,為黑暗的環境與心情帶出光明和希望, 換句話說,是去影響人。 一個人能影響另一個人,其實已是在領導著 他。領導能力就是影響力! 主耶穌亦說過,「天國好像酵母」(瑪十三 33)。把一點點像花粉般微小的酵母放入麵團 中,再把麵團烤焗,麵團就會脹起來,變成鬆 軟可口的麵包。小小的酵母混在像滑鼠般大小的 濕軟麵團,就能造出像鍵盤一樣闊大而厚厚的麵 包! 小變大,小影響大!催化成大!

光鹽‧這酵母‧影響力

耶穌會谷紀賢神父晉鐸金禧 貢獻教育半世紀 啟發青年 耶 穌 會 谷 紀 賢 神 父 ( Sean Coghlan )十二月慶祝 晉鐸金禧,他謙稱自己不是 「典型」的耶穌會士:不熱 中於擔當領導或主催某些運 動或項目,其實他重視青年 工作,看重人際關係,更深信要讓青年人在 信任中培養才能。 八十二歲的谷紀賢神父生於一九三三 年,五一年十七歲時加入耶穌會,六五年在 愛爾蘭晉鐸。他於剛過去的十二月三日在利 瑪竇宿舍對本報說:六十三年的修道生活他 非常快樂,更為晉鐸金禧而感恩,長年貢獻 教育工作的他,非常享受教學生活。 谷神父說,修會內許多兄弟在香港社會 推動很多重要工作,例如是成立民間團體落 實信仰價值,他則透過教育工作陪伴青年, 這跟他兒時的經驗有關。他說:「我最喜歡 的科目是地理,因為我遇到一位好的地理科

耶穌會谷紀賢神父最近慶祝晉鐸金禧,他 長期貢獻於教育及青年工作。

谷神父(左二)出席十二月八日修道人金 銀慶聚會。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1月3日


(本報特稿)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轄下 的明愛感創中心,以創意藝術治療青少年的情緒 困擾;有學員表示,藝術治療助她釋放情緒,減 輕壓力。 負責該計劃的明愛感創中心計劃主任、註 冊社工梁清沂對本報說,女孩在成長期面對生理 及心理轉變時,常有情緒及精神上的困擾,「不 少女生感到思緒混亂,甚至不理解自己的想法 等」。她指出,資料顯示,患抑鬱症等情緒病以 女性居多,故應及早支援女青年的情緒健康。 明愛二 一 」青 ○四年推出「 Show My Color 少年情緒健康支援計劃,由註冊社工、表達藝術 治療師,以及本地藝術家組成,服務三十多名 十三至十六歲女生。 計劃透過工作坊及小組,以創意藝術治療 手法,包括視覺、音樂、舞動等元素,探索個人 情緒及所受困擾的源頭,從而令情緒有好轉。該 計劃已於二 一 ○五年完成。 本身是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梁清沂說,受助 者藉藝術接觸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中釋放受困擾 的情緒。她說,藝術工作者與女生互動時,會談 及自己面對情緒的經驗,令對方容易感受到共 鳴。 本學年就讀中六的阿螢(化名)對本報說,藝術治療讓她關 注內心情緒,容易放開過去不愉快的事情;在小組與社工及朋輩 分享,亦教曉她在逆境時與信任的人分享的重要。 小學時曾被同學排擠的阿螢,形容自己個性自卑,會收起內 心感受,「外人覺得我是個樂觀的女生,但其實我容易發脾氣, 個性『神經質』」。尤其中三時經歷外公離世,令她大受打擊, 情緒問題亦逐步浮現。 她後來在學校社工推薦下參與計劃,她說在私隱度高的環 境,加上組員承諾不 會向外透露傾談內容 下,均令她安心說出 心事。 在一次分享後進 行藝術創作時,阿螢在 製作米黏土花朵時忍不 住哭泣,她說:「想起 自己的學業及人際關係 的壓力,哭泣讓我把內 心情緒釋放在創作花朵 之中」。她說好些事情 難以言語表達,但透過 明愛感創中心服務使用者透過藝術作品, 藝 術 方 式 卻 能 釋 懷 。 (高) 抒發內心感受。 「不要怕,只管信!」這是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任時,穩 定人心的救世真言,這個世代人 心不穩,很多懼怕:怕股市低落 ﹑怕生病﹑怕成績退步﹑怕政局 總之是人心惶惶,怕這 不 穩 ⋯⋯ 怕那!其實一個有信德的人,就 可以免除這些不必要的怕懼,因 為「人在做﹑天在看,天父會補 我們的不足!」全心信賴天主又 何懼之有呢? 一位年老的太太,常常開心 滿意地告訴我:「不管世界如何 改變,我常存希望,因為我有天 主。就算是死也嚇不倒我,我會 雙手伸開迎接死亡姐姐,是她帶 我返回天家,那裡有我一生期待 的天主和聖母媽媽!」她生長在 信仰深湛的家庭,一生愛主,活 得平安、喜樂! 同樣,我們的下一代,今日 的孩子會面對更多的挑戰,可怕 的是他們的成長環境,因著經濟發達,家 庭環境大大改善,使新生兒成為「草莓一 族」,經不起風雨,常在壓力前敗陣﹑逃 避,甚至尋死。更因為終日處於一種封閉 式的視訊享受之中,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 文文

培養孩子的抗逆能力

全面發展,人際關係也隨之轉弱,使今代 的年青人,大多自信心低,抗逆能力弱。 社會越進步﹑要求的生活能力﹑精神素養 越高,就是必須增強下一代的抗逆能力, 它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在 處於困難﹑挫折﹑失敗等逆境中的心理協 調和適應能力,即是人受挫折後不但能忍 受且能擺脫挫折的打擊,仍能保持正常的 心理健康和正確行為的能力。 其實,抗逆力是人類天生的一種潛 能,是天主恩賜的能力,使人在嚴重的危 機後,仍能反彈並順利回復原有的能力。 正所謂危機就是契機,使人經一事長一 智,更有活力及自信的生活下去,視失敗 挫折為成長的契機。 要培養孩子增強抗逆能力,並不困 難,只要父母肯放手,讓孩子在平常事上 有作決定的能力,又知道負責任和接受決 擇帶來的後果,父母只是從旁給予指導 和忠告,鼓勵他勇敢去實踐,使他增強 自信心,成功要讚揚,失敗就要與他一起 檢討,使他明白原因,並感到有支援,使 孩子對家庭營造歸屬感,就凡事都敢於面 對,因有父母在身後支持。當他在遇上逆 境時,父母都以當前困難是暫時的﹑個別 的或外在的,以正面樂觀的態度處之,孩 子在這樂觀的氛圍中成長,他們也培養出

教育的力量:講故事

莫萊茵

一種對將來光明和希望的觀念。 在我的寄宿學校裡,孩子都來自有 困難的家庭,從小就要面對頗多的問題, 父母離異就成為他們成長的一大衝擊。所 以,我們都以培養孩子的抗逆力為教育的 目標之一,使校園充滿正能量,培養他們 的責任感,常以鼓勵提升他們的自信,並 教予人相處之道,幫助他們面對壓力,管 理情緒。以實際情況分析及解難的方法, 讓孩子在健康喜樂的環境中成長。 記得一次,小福在操場與同學追逐, 跑得很快,我停下他們,對他們要求要 玩得安全,並接受後果!最後,真的出事 了,是小福因衝力大而撞上大樹,被樹枝 插進鼻子,血流如注,我馬上走近他,以 高壓上血法擰著他的鼻,並請同事馬上呼 召救護車。 在醫院裡外科醫生告訴我們,因傷在 面部,要用麻醉藥縫針恐怕會留下疤痕, 影響儀容,若不用麻醉又怕他受不了痛 楚,我問小福的意見,他寧願受點痛楚, 不想一生留下疤痕,醫生建議我陪著他作 支持,他在縫針時雙手握我的手腕,每 縫一針都使我感到他的疼痛!最後縫了七 針,見他的淚光,卻不聽不到呼叫,他懂 得承擔責任,承受痛苦,更看到他的抗逆 能力在生命的困境中顯露出來。

心理及精神分析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引用斯 多噶派哲學家艾皮帝特斯(Epictetus)在公元一世紀所 說的話:「人並不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 看法所困擾。」斯多噶派著重冷靜、理性思考,認為 理性思考與情緒狀態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會對行為有 所影響。 回說這次要說的「故事教育」,它是以情節及與 聽眾互動,對於聽眾有主動與指導取向的效果,亦即 是故事人演說故事的指導性影響包括:人格模塑、人 生觀、處事價值觀、情緒調控、行為表現、擴闊及延 伸生活與想像的體驗。 到底講故事是如何達至這強大的力量? 從人格、精神及行為學來分析,人大概是遇到 「觸動的事件」,經由「信念」,再引發「情緒反 應」,故事教育就是從舊有的「信念」中,提供「多 角度」元素、甚至是駁斥,再引起「思考」效果及帶 來「新的感受」。 說故事的人在過程主要是教導、矯正與學習的過 程,透過一個故事中,活和安全的思考過程,讓聽眾 學習如何應用邏輯思維和大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逐 步建立心智。 以下是故事人當旁白時,可以為聽眾帶出「多角 度」元素、「思考」效果及帶來「新的感受」的方法: ——提出問題,包括是非題、選擇題、開放式問題來引發 對事情及人物感受的思考 ——描述情境或以身教題目之提問,引起聽眾投入情緒 / 同理心在角色中 ——讓聽眾參與在角色的正向行為 /語言內 ——回應聽眾以強化聽眾的價值觀:(一)故事人直接說 出自己的想法 /做法;(二)故事人扮想想聽眾回應後,提 出可能的後果 /轉捩的情況;(三)故事人對聽眾不合理的 回應,表示自身一定不會這樣做(偶爾可配合厭棄的表情、描 述後果、用形容詞描述聽眾這回應,例如:這樣做是不夠聰明 的) 說故事是教育的一種工具及手段,能提供語言(口述 / 身體 /氣氛營造 /想像),語文能力;另一方面,是聽眾心 理的感動、批判思考、價值觀的交流。所以,說一個動聽的故 事前必先有動人的心靈! •作者為「奇妙故事堂」總幹事 www.facebook.com/storytellermissmaymay

主曆2016年1月3日

公教報 家庭 9

明愛感創中心藝術治療 助青少年紓緩情緒困擾


23

公教報

專頁

(天亞社訊)來自東亞區的天主教青年團體 聚集澳門,討論各自地方教會在媒體上的發展, 這些年輕與會者認為,新媒體潛力無限,必須善 加運用,在社會問題上發出教會的聲音。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東亞區研討會於剛過去 的十一月廿八日舉行,以「社會公義與和平」為 主題,邀請了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 地區從事傳媒有關的天主教人士出席交流。 研討會翌日安排了專為青年教徒而設的環 節,協辦團體香港教區視聽中心的王慧慈對天亞 社說,自協會成立以來,大部分會議都由各地成 員的主管級人士參與,較少年輕聲音。 她說,「主管通常都是策劃的角色,而推動 則需要青年的力量」,希望這次透過更多青年的 參與,使他們能夠「接棒」傳承。 參加者圍繞大會主題,表達了各自地方教會 回應社會公義問題的情況與困難,又認為教會必 須擁抱新媒體。

澳門《號角報》總編:有責任提批評 澳門《號角報》總編輯若瑟.彌額爾.恩卡 爾納桑(José Miguel Encarnação )指,雖然該報 有教會背景,但不直接由教區管轄,可以有一定 程度的編採自主,不用緊跟官方立場。 這份澳門唯一的天主教葡文報章曾因為批 評一些社會事件而引起爭議,恩卡爾納桑指出, 《號角報》作為媒體需要辨別好壞,而且有責任

教會媒體與關社

若瑟

近年東亞地區面對不少具爭議的社會問題, 最近多位公教傳媒人、正義和平工作者、學者本 著信仰與服務經驗,探討教會媒體在這處境下的 關社使命。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SIGNIS)與聖若瑟 大學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澳門合辦研討會,主 題為「社會公義與和平:教會媒體在今日社會之貢 獻」。雖然東亞教會處境各有不同,但使命相同, 都需要勇於為信仰作證,「不作斗底下的燈」。 講者分享東亞各地的社會挑戰:雖然韓國教 會關心正義和平議題,但教會及大眾媒體的言論 自由受到當局限制,這亦收窄教會的傳播工作空 間;日本經歷福島海嘯與核電廠洩漏幅射,受害

提出批評,「我們有時和教會並不一致」。 日本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主席町田雅昭指 出,當地教會歷來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一向不 高,尤其在一些不公義的社會事件上。 町田雅昭舉例表示,在隱瞞核污染問題上, 教會並沒有發聲,因此,他們正嘗試在社會議題 上多發表聲音。 然而,新成立的天主教網絡電台主持人淺野 澄指出,日本的教徒不多,廣播的首要目的是傳 教,希望吸引年輕人收聽。 這個網台會在節目中播放天主教歌曲,邀 請教徒青年交流日常生活,此外也曾與「日本明 愛」合作,分享如尼泊爾地震時義工前往災區的 見聞等。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東亞區研討會在澳門舉行,期 間青年信徒探討教會媒體的關社角色。小圖示會上 播放、香港教區視聽中心的《我主我城》。

東亞青年出席廣播影視聚會 善用新媒體 為社會公義執言

主曆2016年1月3日

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屬下刊物《曙暉》的 執行編輯張耀聰認為,香港教會媒體聚焦教會活 動,受眾針對教徒,未能將天主教的精神及教會 訓導傳揚出去。 他說,教會媒體在選題方面可以更廣,多 報道與弱勢社群有關的新聞,例如積極參與社 會運動的甘浩望神父(Franco Mella),如何幫 助滯留香港的非洲難民,使信仰進一步走進生 活層面,亦可改變外界對天主教信仰不問世事的 觀感。 教會對媒體的運用可以是多元化的,張耀聰

對天亞社說:「我看到韓國教會可以拍電影,日 本可以有電台廣播,那香港教會是否可以想深一 層,除了派發數碼光盤和售賣報紙,思考怎樣更 好地將新媒體元素與現有媒體結合。」 隸屬《號角報》副刊的天主教青年月刊《清 泉》負責人陳庭鋒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十分忙 碌,是「看圖片比看文字多」的一代,若然仍 走傳統刊物暮氣沉沉的路線或會流失讀者,因 此,《清泉》的內容須貼近生活,表達形式需 要吸引。 《號角報》副主編葉家祺表示,新媒體不斷 發展使資訊爆炸,必須在表達形式上有創新,他 們從去年開始製作精美的跨版視覺資訊圖表,使 宗教資訊可以更有效地傳播。 王慧慈指出,這次聚會是為三年計劃踏出的 第一步,首先互相認識取得聯絡,然後在協助這 些青年團體的媒體發展。她說:「我們可以向他 們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幫助,希望兩年後大家能夠 再聚會。」

民眾至今仍未回復昔日生活,加上最近安保法案 通過,社會愈加不安;澳門都市化及賭業發展迅 速,但如何作好規劃及保存宗教人文氣息,成為 社會的重要挑戰。 然而,當輿論未能聚焦於這些社會問題,或 忽略弱勢群體的權利,公教媒體尤其需要擔起先 知角色,向公眾指出公義原則,而不應成為政府 喉舌,須維護人民的民主權利;教會媒體亦可以 幫助公眾了解教會人士的正義和平工作,從而鼓 勵他們關心弱勢群體。 與此同時,教會傳播工作並非單向輸出價 值,需要重視互動,正義和平工作亦如是,既要 在信仰的光照下宣講真理,也要促進社會對話, 團結善心的人共同改善社會狀況,這能為教會參 與社會提供多面向,而非單純扮演倡議者,更負

起促進交談與修和的使命。 教區視聽中心在會上分享其作品《我主我 城》,當中回顧了香港教會在「雨傘運動」期間的 經驗。 教會的社會行動一直以社會訓導為經緯, 而歷代社會訓導更重視與社會實況對話,總結歷 史經驗,故此與會學者提醒,民間社會在改良社 會的過程中需要與學術對話,以更有系統地分析 社會問題和聚焦於公益,為此,媒體需要分析現 況,幫助受眾更深入地反思社會問題。 講者強調這些工作吃力卻未必即時收效,但 教會不應害怕接觸傳媒,反而需要透過它們接觸 更多受眾,為教會的愛德工作爭取更多支持;並 要讓媒體敢於傳揚信仰真理去照亮他人,成為地 上的鹽、世界的光。

香港《曙暉》編輯 期望媒體選題更廣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