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6KungKaoPo

Page 1

四旬期第四主日 考核禮

Kung Kao Po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明愛風信子與港大研究 呼籲加強支援年輕媽媽

p10

聖博德堂舉辦祝福聚會 歡送副本堂任澤民神父

p23

教廷樞機談性侵犯問題 曾犯錯誤 當努力糾正

p24

2016.3.2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59號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3月6日

1928年創刊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 提倡全民退休保障 (本報訊)「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成員及 社工學者回應當局的退休保障諮詢,指出退休保 障應惠及全民,讓每名長者得享尊嚴地度晚年生 活,不應淪為扶貧措施。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於二月十七日的會議上 討論全民退休保障議題,多位教區機構代表與資 深社工及學者交流意見,探討當局及民間的不同 方案;席間有教會機構代表表示未來可加強關 社培育。 與會者之一、服務社福界多年的信徒方敏生 二月二十二日對本報稱,倡導全民退休保障「不 只是扶貧,而是防貧,讓長者有尊嚴及基本的生 活保障」。 方敏生退休前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 裁,她認為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是人口老化下的社 會基建,「正如在七十年代起開設公共教育及醫 療,也是惠及全民需要」。她指社會訓導重視大 眾福祉與團結關懷,認為社會不應標籤他人是否 需要關心,才施以憐憫;又表示維繫退休保障是 眾人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另一與會的信徒社工學者黃於唱博士同日對 本報說,香港應有全民的退休保障。中文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指香港約八成五長者沒有足 夠的退休保障,普遍人退休後只有三十至一百萬 港元積蓄。早前他便聯同其他學者推出「學者方 案」:提倡分發全民養老金每月三千五百港元, 並以額外利得稅為當局開源。

湯樞機期望 當局完善全民退保 此外,湯漢樞機二月二十五日致函堂區主任 司鐸,請堂區信眾為全民退休保障一事祈禱。 湯樞機指出,教區早前已關注到對絕大部 份退休長者的生活仍未能獲得保障,期望政府藉 此諮詢的機會,全面檢討並完善全民退休保障制 度。他期望香港能建設一個「真正能夠惠及全 民,並且能夠達至防貧效果的退休保障制度」。 湯樞機呼籲各堂區的教徒積極參與教區舉辦 的關顧長者的活動,並繼續踐行祈禱、克己、守 齋和愛德善工。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召集人陳志明副主教二 月十八日對本報說,每位市民都有權獲得退休保 障,毋須受資產審查,避免以貧與富分化社會: 「方案不應設篩選,當局所傾向的方案設資產審 查,只設防貧,而未能保障退休生活。」

堂區關社組交流會 鼓勵信徒活出先知職

(本報訊)「堂區關社支援小組」 二月二十七日假聖方濟各堂舉辦交流 會,四十位來自十四個堂區的關社組成 員彼此分享經驗,講者亦強調關社職務 具備先知責任。 交流會開始前,與會者先選出最關 心的議題,分別是「全民退休保障」及 「標準工時」;長者則是他們最關心的 對象。隨後的分享環節上,有關社組成 員表示愛德工作遠較先知工作受歡迎; 堂區信徒有時亦會避談政治議題,令關 社組較少履行先知職務。 夏志誠輔理主教在演講中,鼓勵信 徒須勇於擔起 先 知 職 , 以在家庭及社會 中作見證。夏主教指出,關社組若以家 庭 為 出 發 點 , 能令不同社會 議 題 集 合 並 聚焦起來,如堂區信徒所關注的標準工 時、全民退休保障、長者安居照顧等社會 倡議,這些皆與家庭的和諧互相扣連。 此外,大會邀請新界東北村民、劏 房戶及南亞裔青年分享其處境,讓關社 組成員認識不同議題的切入點。 小組分享中,嘉賓之一、劏房戶 李太稱丈夫晚年中風令他們生活困難, 輪候公屋時又遇上諸多障礙,協助她的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黎健基回應 稱,社會不應只靠福利去幫助基層人士 改善生活,也該講求公義的政策,如租 務管制等。 交流會組長、明愛社工賴仁彪在總 結中指出,信徒協助受制度影響的弱勢群 體時,須讓他們認清個人應有的權利, 亦可幫助他們向有關方面提出申訴。 另一組長、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主席吳偉傑博士回應新界東北發展議題 時指出,社會政策若能做到將心比己, 才算是慈悲;不應只重視發展,須兼顧 到鄰里關係和基本生活的需要。 分流會結束前,夏志誠主教向 每位與會信徒覆手,派遣他們履行 先知職務。堂區關社支援小組由教 區內多個培育機構所組成;目前全 港約有二十個堂區設關社組。 談到在堂區履行先知職,聖 依納爵小堂關社組秘書梁柱新席 間對本報說,關社組可從社區出 發,響應慈悲禧年帶領教徒關心 窮人。他指油蔴地一帶有不少露 宿者,基督徒對他們的關心不應 只局限於物質援助,而是要「關 心他們的生活,跟他們傾談,彼 此認識」,同時要推動政府履行 應有的安置責任。 另一參加者馬佩娜說,外籍家 庭傭工及長者在社會中更形弱勢, 信徒探訪他們的同時,也要討論並 探討與他們相關的政策,「多親身 聆聽,了解其需要,並勇於為他們 發聲」。(鄧)

多個堂區的關社組成員出席交流大會

談到保障方式,陳志明指出具體細節可再討 論,但社會訓導肯定退休生活應獲基本保障,而 教會團體可藉此機會幫助信徒認識相關原則,例 如可培育傳道員宣講這些原則,鼓勵信徒為社會 負責任。 談到全民退休保障的迫切程度,與會的天主 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總幹事李靜敏二月二十五日對 本報說,當強積金未能保障退休生活,政府須把 握時機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她強調「退休人士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屬權 利而非福利」,而綜援的標籤效應令不少有需要 長者卻步,故此需要確立正式、免資產審查的全 民退休保障。 對於政府指若落實退休保障需要大幅增加開 支及加稅,李靜敏指上述「學者方案」建議向盈 利逾一千的企業徵收百份之二的額外利得稅再配 合政府注資,已足夠融資所需。 扶貧委員會最近開展退休保障公眾諮詢,提 出無資產入息限額方案,即不論貧富;以及設八 萬元資產限額的方案,集中幫助貧窮長者。政府 當局表示兩案均會涉及龐大開支,尤其是前者, 故此對無資產入息限額的方案有保留。是次諮詢 期將至六月二十一日止。(高╱明)


公教報

主曆2016年3月6日

家庭 10

明愛聯同港大發表研究: 年輕媽媽多困難 應加強支援 (本報特稿)明愛聯同香港大學發表 的研究指出,重複懷孕的少女媽媽,虐兒 風險較一般母親高逾兩倍;呼籲社會為青 年提供更佳的家庭及性教育,同時支援重複 懷孕的少女媽媽。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 系與明愛風信子行動一月二十二日發表調查報告, 題為「少女懷孕的深遠健康影響」,主要探討少女 媽媽的精神健康、生活質素及其照顧子女情況,特 別是短期重複懷孕對少女媽媽的影響及成因。 該研究於去年一月至六月期間進行,共 三百九十二位少女懷孕的年輕媽媽參與,發現重複 懷孕的少女媽媽的虐兒風險,比一般媽媽高二點 一一倍,疏忽照顧兒童風險高一點六五倍;精神健 康較差的機會多一點六八倍,較高壓力和抑鬱風險 即分別高一點七倍及一點八八倍。 研究機構建議,香港急須為青少年改善家庭計 劃及性教育,幫助他們認清事實,並予以支援;支 援懷孕少女,特別是短期重複懷孕的年輕媽媽,她 們極需要家人及社會施援;並應支援年輕媽媽的精 神健康,協助她們教養孩子並戒掉高風險行為,同 時為她們提供適切服務。 此外,研究發現家庭凝聚力有助減低少女懷孕 對年輕媽媽的身心影響,更可以促進小朋友的心理

社交發展。 上述研究指出,未成 年飲用酒精飲品與少女懷孕 有強烈關係,愈早第一次飲 用酒精飲品,少女懷孕的風 險愈高;而引致重複懷孕 的因素,包括不採用安全 避 孕 措 施 ( 高 一 般 人 二 點 明愛風信子行動舉行記者會,年輕媽媽分享她們的故事。右 八二倍),濫藥(二點零八 一為明愛同工。 倍),太早發生性行為(每 研究團隊成員 早一歲增加零點二三倍風險)及有多名性伴侶(一 香港大學臨床副教授 點八七倍)。 葉柏強醫生 研究員指出,逾六成五(二百六十七名)受訪 母親在十九歲或之前第一次生育,當中更有近三成 五(一百三十七位)曾短期內重複懷孕。 研究團隊成員 明愛風信子行動自二○○七年開始持續服務 香港大學的黃慶生 二十四歲或以下的年輕媽媽,為她們提供新手媽媽 適應小組、個案輔導、親子教育、戒毒服務、就業 支援、生涯規劃等服務。這外展的工作手法及跨專 業的合作,能因應年輕媽媽的獨特處境,比一般較 明愛風信子主任 傳統的介入能更有效提供服務。 吳惠敏 同類志願機構包括明愛風信子行動並未能獲政 府資助,而須申請不同基金以延續服務,故此風信 子呼籲政府為年輕媽媽服務提供恆常資助。

年輕母親懷孕困難多 獲專業支援有助育兒 (本報訊)香港大學李嘉誠 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明 愛風信子行動一月二十二日舉行 的調查發布會上,有年輕媽媽分 享時指出,最初無法適應懷孕及 育兒的新挑戰,幸有專業社工協 助,幫助她們克服生活及情緒上 的困難。 車車(化名)席間分享說, 她本來收入不錯,但年輕懷孕, 令她失去事業,誕女後因忙於照 顧而無法進修:「誕女令我失去 預算,甚麼事都做不了,令我失 去很多。」 不過,在風信子安排暫託 後,她終能騰出時間考獲更高學 歷,以取得更佳出路。 她說:「後來我亦參與了 創意藝術班,在導師引領下正視 壓力,一直積壓的情緒終得到紓 緩。」 另一年輕懷孕的分享者阿恩

(化名)對本報說,她生於一個 缺乏愛的家庭,她與丈夫在懷孕 過程沒有得到其他人支持,丈夫 亦忙於工作。 她說低收入令她們面對困 難,幸懷孕期間她獲醫院轉介到 類近風信子的社福機構,在物質 上獲得支援。誕下孩子後,「除 了丈夫之外,就是社工前來探 望」。她說:「最初照顧長子 時,他每兩小時要吃奶,社工 則安排陪月協助,讓我能夠休 息。」 「參加小組後,我終明白到 社會上不單我一個年輕媽媽面對 這樣的困難。」她認為完整的家 庭應該要有孩子,故當初與丈夫 決定生育。 十八歲的子蕙(化名)有 一名女兒及一個半月大兒子,她 席間表示,由於丈夫沒有協助 照顧長女,故初時她要獨力育

明愛風信子行動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獲凱瑟克基金資助,協助紓緩年輕媽媽 因未婚懷孕帶來的衝擊和困難,學習承擔母親的角色和責任, 並重建家庭及社區的支持,協助她們和其子女健康成長。對象 為二十四歲或以下,待產孕婦或有兩歲或以下子女之媽媽;服 務適用於全港各區。

風信子行動的服務包括協助年輕媽媽: ★ 積極面對因懷孕所造成的困擾 ★ 發展正面的親職教育技巧 ★ 紓緩家庭轉變帶來的壓力和困難 ★ 積極計劃未來的人生 ★ 融入社區 ★ 預防重複意外懷孕 聯絡 37964620╱95513707 http://ycs.caritas.org.hk/hyacinth/ 兒,「經濟上所有東西亦協調不 了」。 子蕙說當時很需要別人援 手,但丈夫卻「只想放工後打機 看電視,不想理會孩子」。「另 一難關是從有丈夫照顧,變成沒

丈夫照顧。」她說曾因此有過傷 害孩子的念頭,風信子社工給予 支持,致電慰問,更代為尋找社 區資源幫她育兒,「多了接觸其 他人,重踏社會,我不會再做傻 事」。(明)


13

公教報

教 文

主曆2016年3月6日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圖右方播放 七十年代藝術工作者上街要求藝術自由。

M+希克藏品 介紹中國當代藝術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 四十年」的展品揭出示了中國內地一 批藝術工作者對藝術,文化,以至社 會關懷的執著。這次展出的八十多件 藝術作品裡,涵蓋了油畫、攝影、雕 塑、錄影和裝置等不同藝術媒介。 以希克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 皮力所言,展覽的三個時期分別是 「第一部分介紹文化大革命最後數年 至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期間的 藝術實踐」、「第二部分重點介紹的 是二十世紀最後十年的中國當代藝 術,檢視它在冷戰結束後國際化情境 中的實踐」,「第三部分集中展出 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當代藝術自申奧 成功到所謂後奧運時代的變化」。 展覽以編年時序手法排序,在 場館入口,便編列了一「牆」中國 當代藝術大事年表,時間線下方則 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大事發展。藝術 年表以七十年代開始,提到一部分 來自北京和上海的教師、學生和藝 術家被送往農村勞動。 再不久就是周恩來任命傳統藝 術家製作適合室內裝飾及外銷畫作

——這被視為是對藝術家的保護;然 後提到一九七二年慶祝毛澤東「在延 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 年的國家展覽──毛澤東一九四二年 的講話就是奠定了「藝術為人民服 務」的原則。七十年代末期文化大革 命結束,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隨之 而來的是失衡的經濟發展,這亦是藝 術工作者的反思題材。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由瑞士 的希克博士(Uli Sigg)多年來不斷 收集,他曾自一九八○年代開始,以 商人和外交官的身份在中國生活多 年。他捐贈展品與西九文化區時(部 份則由文化區向他購入),便提及希 望一些未能在內地展出的作品,能在 香港展出。 要認識文化上的中國,除了孔孟 仁義之說,當代這批藝術工作者一點 一滴的耕耘,亦建構了中國的的文化 生態。(希) •部份資料取自展覽網頁或場刊 •展覽由即日至四月五日於鰂魚涌 太古坊康和大廈ArtisTree舉行

流離者之歌 Dheepan,2014

text /王慧慈

斯里蘭卡內戰快結束,游擊隊 員哈桑痛失妻女後,決定利用假身 份逃亡,與陌生女子和九歲孤女冒 充成一家人,乘船到法國尋求難民 庇護。「一家三口」幾經辛苦抵達巴黎,努力學習語言 及適應異國文化,最後取得庇護。哈桑改名迪盼,任職 大廈管理員,「妻子」雅麗莉替年長鄰居清潔及煮食, 幫補生計,「女兒」伊萊亞亦上學讀書,三人重過正常 生活。 正當他們漸漸融入新生活,社區的黑幫分子活躍起 來,三人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脅⋯⋯ 主角們互不認識,為逃離國家才假裝成一家人。男 女雙方說話無禮,經常吵架,對女童亦態度冷漠,然 而,女童卻希望能夠成為兩人的女兒。隨著時間消逝, 三人建立了真感情。「丈夫」漸漸愛上「妻子」,多次阻 止黑幫騷擾她,「妻子」亦關懷「丈夫」。當女童提出到 同學家玩耍,「母親」著她問「父親」是否同意才行。三 人的生命纏繞影響,縱使沒有血緣關係,但願意為對方 付出,在愛中生活,沒有比這更像一家人。

曾梵志(1964年生於武漢):彩虹

艾未未(1957年生於北京):靜物

王興偉(1969年生於瀋陽):新北京

流離者不但離開熟悉的親人、家園,更 重要是連身份(Identity)也失去——就像劇中 的主角們改名換姓,輾轉到不同國家生活, 到底他們是誰?何處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近年,難民經已成為全球議題,根據聯 合國難民署一九五一年《難民地位公約》及 一九六七年《難民地位議定書》,「難民」是 指有正當理由畏懼,例如由於其種族、宗 教、國籍、政治見解或某一特殊團體遭到迫 害,因而逃離了本國,不能或不願回國的 人。許多時候大眾將難民和移民混淆,移民 一般是為了改善生活或家庭團聚而遷離國 家,生命安全並非直接受到威脅,亦可以選 擇返回家鄉。 二○一五年至今,超過四百萬名敘利亞 難民因戰爭逃難,湧到鄰近土耳其、黎巴 嫩、約旦等,這般大規模的難民潮的確前所 未見。根據《都柏林公約》,難民首個抵埗國 家有責任處理其庇護申請,因此許多難民取 道地中海到希臘或意大利,再往生活條件較 富裕的歐洲國家。為此,部份國家採取一系 列嚴格邊防措施,例如重建及加高圍欄,或 是暫時關閉邊境火車站;更有報導指邊防人 員以高壓水砲和催淚氣體射向難民。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發表的《全球趨勢》 報告,截至二○一四年底,全球有近六千萬 人被迫流離失所,當中逾半是兒童,難民則 接近二千萬人,主要來自敘利亞,其次是阿 富汗和索馬里。另外,大約有十萬人被重新

安置到二十六個國家合法定居,超過 一百七十萬人正尋求庇護或難民身份。 香港亦有海外人士前來尋求庇護,根據 入境處的資料,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接近一 萬一千宗免遣返聲請仍待處理,當中逾兩成 來自越南,其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本片贏得二○一四年康城電影節最高 榮譽金棕櫚獎。 討論問題: 1. 你曾否試過說謊?那是為了甚麼原因? 2. 假如你是劇中的男 /女主角,你最終會 如何抉擇? 3. 你知道現時全球哪個國家或地方出現難 民潮?試分析及探討箇中原因。 4. 假如你居住的國家政府同意收容難民, 你有甚麼意見?為甚麼? 參考資料 •聯合國難民署 www.unhcr.org.hk •入境事務處 www.immd.gov.hk 泰米爾語/法語/英語對白, 中文字幕/片長114分鐘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方力鈞(1963年生於邯鄲):無題


21

公教報

普世教會

主曆2016年3月6日

收錄教宗方濟各與孩子書信往來的新書《親愛的教宗方濟 各》(天美社圖)

《親愛的教宗方濟各》 輯錄兒童與教宗對答 但他堅信耶穌確實為人受了 苦。這是唯一帶給他希望與 安慰的事。」 耶穌會雜誌《公教文 明》主編斯帕達羅神父(A. S p a d a r o)負責與教宗討論 孩子的問題並記錄教宗的回 答,他形容孩子的問題「簡 單,卻並不傻」。耶穌會士 負責揀選來信,孩子及其父 母、祖父母、老師亦有參與 其中,但斯帕達羅也會覆察 有否漏網之魚。 至於此書緣起,斯帕達

蒂岡會晤寄 教宗二月二十二日在梵 觀察報圖) 信給他的兒童。(羅馬

(本報特譯)孩子也許 會說些讓人不可思議、令人 捧腹的話,但當他們的提問 觸及信仰,或許會令父母及 神父驚喜萬分。 《親愛的教宗方濟各》 (Dear Pope Francis)於三 月一日出版,收集六至十三 歲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輔以 他們所繪插圖。他們的問題 從神學到教宗方濟各的私人 生活均有涉及。 「創世之前天主在做 甚麼?」「壞人是否也有護 守天使?」新書其他問題亦 關於耶穌、戰爭與和平,甚 至天堂等。教宗細閱兒童的 問題後曾說:「它們很深 奧。」他二月二十二日履行 承諾,與九至十位曾參與這 童書計劃的孩子見面。 羅耀拉出版社(Loyola Press)聯絡全球耶穌會團體 及合作者,邀請他們收集各 地兒童的問題及圖畫。出版 社甚至為一些兒童寄上蠟筆 和紙張。最後有二百五十九 名來自二十六個國家的兒童 遞交問題,他們分別來自富 裕國家、貧鄉僻壤,甚至是 難民營;問題包括十四種語 言。 新書編輯坎貝爾神父 (P. Campbell)說,「我們 形容這本書是『小朋友、大 哉問』。這些提問確實來自 年幼的兒童,但卻是深奧至 極的問題。教宗深知這些問 題很難答」。 坎貝爾神父說,讀者 會發現教宗深知世界各地兒 童的痛苦。一名兒童問教 宗:「如果你能行奇跡,你 要行甚麼奇跡呢?」教宗回 答說:「我要終止兒童所受 的痛苦。」坎貝爾神父解釋 道:「我明確感受到教宗的 心中充滿了對受苦者的悲 憫。」 這本新書能為受苦者帶 來希望,坎貝爾說:「教宗 渴望向兒童和成年人,向所 有受苦的人,也就是向眾人 伸出手,告訴我們雖然他不 理解苦難,無法予以解釋,

羅神父於去年 五月詢問教宗 可有意思出版 一本回答孩子 問題的童書, 教宗深表興趣 並立刻應承。 斯帕達羅 神父自言從未與兒童合作, 甚至會返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宗的 回之前的答案加以補充。教 處理手法—他認真地思考 宗跟他討論時會注視前方, 問題,誠實且清晰作答。他 猶如面向那位發問小孩般, 形容教宗的答案能「啟發人 並以西班牙語或意大利文回 心 」 , 讓 人 更 清 楚 他 的 訓 應。 導;教宗亦知道其牧職讓他 教宗方濟各去年九月 可以更親近孩子。 於費城舉行的世界家庭大會 有一些私人問題令教宗 活動上,曾向與會者表示早 會心微笑,而教宗的答案亦 年 有 位 年 輕 人 問 他 : 「 神 讓斯帕達羅神父笑開懷。教 父 , 天 主 創 世 之 前 在 做 甚 宗承認自己年少時的志願是 麼?」他承認這是條難題, 當肉檔主人,因為他曾見過 並答道:「天主創世之前, 祖母慣常幫襯的肉商,其圍 祂已經在愛,因為祂本身就 裙上的袋子似乎常常裝滿金 是愛。」教宗指這個答案在 錢。 神學上也許並非精確,但天 神父說,他並非純粹筆 主的愛確實非常巨大,須湧 錄教宗的回答,過程中教宗 流而出,亦因此祂要創造世 亦與這位耶穌會「書記」討 界。 論孩子的問題及答案,有時 •來源:天美社╱梵蒂岡電台

出版新書前 教宗會晤來函兒童 (梵蒂岡電台訊) 美國耶穌會「羅耀拉出版 社」三月一日發行一本教 宗方濟各與全世界三十名 兒童的問答集,題名為 《親愛的教宗方濟各》。 為此,教宗於二月 二十二日在梵蒂岡私下會 見了這些發問的兒童。他 坦言:「我遇過最難回答 的問題不是教授的考試, 而是兒童的提問,因為他 們能洞悉本質。」 教宗親切地問候來訪 的兒童,詢問他們從何處 來。這些孩子來自中國、 新加坡、菲律賓、印度、 澳洲、意大利、阿根廷、 肯尼亞和美國等國家。面 對來自中國上海的少年, 教宗吐露心聲:「我祈禱 的小聖堂裡供奉著佘山童 貞聖母的態像,我在這尊 聖母態像前祈禱,每天為 中國祈禱。」

每天在佘山聖母像前 為中國祈禱 兒童向教宗獻上禮 物,除了各地特產以外, 有一名兒童親手繪製了一 幅耶穌受難像,教宗對此 尤為讚賞。 教宗輕鬆地與孩子交 談。一名兒童問道:「你

當教宗有甚麼感覺呢?」 教宗答:「我感覺很平 靜,天主賜給我恩寵,讓 我不致失去平安。」

信仰路總有起跌 另一名兒童問道: 「你成為教宗前已跟現在 一樣虔誠嗎?」教宗答 說:「我年紀很大了,今 年年底就要滿八十歲。人 的一生並非一成不變,而 是有時喜樂,有時低潮; 有時熱愛耶穌、夥伴和所 有人,有時卻對人缺乏愛 心,有點背叛耶穌的愛。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比較像 個聖人,其他時候卻比較 像個罪人。我的生命也是 如此。你若是陷入困境, 千萬別害怕;你若是犯了 罪,也不要害怕。耶穌的 愛大於一切,你要走到祂 的身邊,讓祂擁抱你。明 白嗎?」 在兒童告辭以前,教 宗賜予他們宗座降福,並 感謝他們說:「我感謝你 們的來訪,因為對耶穌而 言,孩子反映出朝向天父 的道路。況且當我與兒童 相聚時,我總覺得自己變 得年輕了。兒童帶來生命 力,我為你們祈禱,願你 們的生活順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