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9KungKaoPo

Page 1

本期 提要 1928年創刊 2016.5.25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71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8

2

10

聖雲先會關懷難民活動 探討本地服務 家訪受助者 扶康會創辦人方叔華神父 晉鐸金禧 致力服務智障人士 道明會慶祝八百禧年 省思神恩 延續宣講使命 Kung Kao Po

耶穌聖體聖血節

主曆2016年5月29日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

田英傑神父

龐樂培神父

林純慧

祈禱會前設有講座,講者之一、宗座外方傳教會 田英傑神父( S. Ticozzi )探討中國教會現況,他指內 地教會分裂的來源、修和的障礙,是源於當局嚴格控 制,是外力而非內部造成,信徒應為地上及地下團體 的共融而祈禱。

田英傑神父:外力致使團體分裂

抱持希望,他又鼓勵內地受苦的信徒保持忠貞。 樞機強調,教宗方濟各同樣肯定本篤二 ○○ 七年 致中國信徒的信函,他指信函提及修和,但不一定是 由「地下」走到「地上」,因地上的宗教狀況仍未正 常,部份信徒不接受政府的壓迫,才走到地下;而他 認為很多地上神父也值得鼓勵,但當提防部份投機份 子。 陳樞機指政治情況使教會分裂,而政府控制地 上教會團體,令地下團體不容易與地上修和,然而, 教會的本質是由宗徒承傳,合一這目標需要長時間邁 進,亦需要各方都有善意交談,他祈求天主賜智慧予 有權的人不會急於行事。

香港信徒為中國教會祈禱 陳樞機:對共融合一持守希望 (本報訊)聖神研究中心與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 會合辦活動,慶祝聖母「進教之佑」紀念日並為中國 教會祈禱,與會的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及講者指出, 內地政治情況使教會分裂,他們呼籲信徒為教會的共 融祈禱。 五月二十二日假聖葉理諾堂舉行的「中國教會共 融」講座及祈禱會有八十人參與。信徒席間誦念《向 佘山聖母誦》,並透過晚課為內地教會祈禱。

內地信徒遭打壓 鼓勵保持忠貞 陳日君樞機在祈禱會講道中指出,在中國教會仍 未有合一之際,信徒應保持信德,對共融的中國教會

香港信徒五月二十二日在聖葉理諾堂參與祈禱會, 為中國教會祈禱,他們把祝願字句奉獻到一面中國 地圖上。

田神父說,這分裂見於地上、地下信徒互不接 受,例如有地下團體的信徒拒絕領受任何公開教會的 聖事。他認為中國教會內沒有裂教,事實上大部份人 都為整個教會的益處著想。 談到分裂的來源,田神父指內地當局成立愛國會 用以控制教會,之後亦不斷非法祝聖主教。他指官方 教會團體有七十位主教,其中八位不合法(三位更受 絕罰),而目前政府亦要打擊地下團體。 「有人說,地上和地下好像難以修和,但我們要 保持望德。」田神父說:「無論地上地下教徒,我們 都應予以尊重、同情、鼓勵及支持,為他們的修和祈 禱。」

龐樂培神父:教會本質是共融

另一講者、巴黎外方傳教會龐樂培神父( B. )強調普世教會共融的本質,他期望香港信徒 Lepeu 了解並鼓勵內地信徒,幫助他們與普世教會共融。 龐神父指普世教會關心中國教會,教廷既盡努 力,部份地方的教會亦成立研究中心,與內地教會 作學術及培育上的交流,關心對象不分地上或地下團 體。 「中國信徒重視民族身份,他們參與普世教會 活動時,希望世人知道中國信徒的臨在。」龐神父又 說,二 ○ 一四年本來有一百二十位內地青年參與韓國 亞洲青年節,惟礙於出境困難,只有五十人參與,其 勇氣值得鼓勵。

林純慧:教會服務中國社會

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林純慧指出,連串政治運動 後,內地教會於八十年代重新走入社會,包括透過愛 德工作讓貧苦者有尊嚴地生活,惟社會需要有宗教自 由,才能讓教會與社會真正共融。 「教會要適應社會,才能與社會共融。」她指 中國教會服務最弱小的人,包括痲瘋和愛滋病人,至 一三年十月,全國有八十至一百二十位修女服務痲瘋 病機構。不過,她指出宗教自由問題令天主教慈善團 體的行動亦受限制;此外,內地教會參與愛德服務的 同時,亦要在道德低落及家庭問題的環境下扮演先知 角色。她又期望華人教會繼續擔當橋樑角色。 另外兩場活動於五月二十四日假聖德肋撒堂及聖 猶達堂舉行,前者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持祈禱會,龐 樂培神父主持短講;後者由陳日君樞機主持彌撒,林 瑞琪博士短講。 本篤十六世於二 ○○ 七年致函中國信徒,呼籲全 球信眾於每年五月二十四日聖母「進教之佑」紀念日 為中國教會祈禱。(鄧)


主曆2016年5月29日

公教報

信仰

8

扶康會創辦人方叔華神父 晉鐸金禧 致力服務智障者

修生時期 在院舍送聖體

方叔華十二歲小學畢業後便進入貝加莫的教 區修院,修道時有機會認識回國度假的傳教士, 被其傳教生活所吸引,然而母親一直認為他會成 為教區神父,他亦為此迷惘,「當時神師表示不 用向母親解釋,若海外傳教是我的聖召,天主會 讓我知道」。 二十一歲那年,他加入宗座外方傳教會,並 於五年後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八日的聖伯多祿聖 保祿瞻禮日晉鐸,「一個月後,我收到總會長的 電報,派遣我到香港傳教」。 他記得準備升神父前,總會長曾問他想到哪 裡傳教,「我表示希望避免到一些須重新學習語 言的地方,因為修道時經常學習,很吃力,不想 再多花數年時間學習新語言」;最終派遣雖未如 所願,但他卻感到欣慰,「因為不是我揀選,而 是天主的安排」。 當時方神父先到英國學習一年英語,六七 年抵港後學習中文,未幾發現脊骨出現問題。經 多番診斷,他於六九年中返回意大利米蘭接受手 術,七○年三月重回香港,被派到北角的聖猶達 堂擔任副本堂,協助堂區的青年牧民發展。他以 為自此可以專心投入傳教工作,豈料半年後舊患

五月七日的晉鐸金慶感恩祭上,與主禮湯漢 樞機互祝平安

晉鐸銀禧時,獲教宗若 望保祿二世接見

回顧晉鐸三聖召: 傳教 來港 成立扶康會

復發,需要再施手術,休養期間到清水灣的宗座 外方傳教會靜養。 一次又一次的病患所帶來的痛苦與等待, 令方神父患上抑鬱症:「信仰保存了我的生命, 使我沒有傷害自己,但我曾請求天主取回我的性 命,那時候,自己有如走進漆黑的隧道中看不見 光明。」 養病期間,方神父在會院遇見同會的達碑立 神父(E. Tapella),「達神父邀請我協助他到新 蒲崗善導之母堂服務,我跟隨他在區內照顧最弱 小的兄弟姊妹,亦因著他而成立扶康會,成為回 應天主的第三個聖召。」 康復後,神父於一九七○年在善導之母堂服 務並學習中文,又在區內探訪傷殘人士、智障人 士與長者;每年為智障者舉辦夏令營,先後在彩 虹邨、新蒲崗及石硤尾組織青年義工團服務有需 要幫助的人。 方神父形容達碑立神父是「天主的工具」去 服務智障者,「因著達神父的影響,我感到有需 要幫助智障人士度愉快的生活」。可惜達神父於 一九七七年遇上交通意外離世,方神父遂秉承其 遺願,同年與義工成立服務智障人士的小型家舍 「友愛之家」,其後更創辦「扶康會」。 扶康會成立三十九年來,由專門照顧智障 者,擴展至現時服務對象包括智障人士、嚴重肢 體傷殘人士、精神病康復者、職業康復、自閉症 及發展障礙人士等。方神父希望推動社區為本, 教育公眾接納弱小者,並凝聚義工的參與,「社 會上有許多有愛心的人,他們以自身的專業一起 推動社康照顧」。 談到曾遇上的困難,他回憶是當扶康會發展 精神病康復者服務,在社區設家舍和中心時遇到 居民反對,當時他與同工惟有不斷向社會人士解 釋,「精神病康復者只要得到適切援助,也能如 常人般在社區生活」。 認識方神父的人,也知道他一直居住在扶 康家庭「邂逅軒」與智障人士一起生活,他很喜 歡與他們在一起,「當見到他們快樂,我也會快 樂」。他又感謝一路上得到同工、義工的支持, 讓其服務最有需要的人這願景得以實現。神父 說,樂意繼續順應天主安排,亦為能有機會見證 這許多好人好事而感恩。(高)

扶康家庭

扶康會創辦人、宗座外 方傳教會的方叔華神父(G. B o n z i)晉鐸五十年,回顧自 己的聖召,他說天主的計劃從 來無法估計,「我沒想過會被派來香港傳教, 更沒有想過會成立為殘疾及智障人士服務的扶 康會」。 為慶祝晉鐸金禧,方神父將於六月十八日至 七月三日與信和光成員及其家長到意大利朝聖, 前往其故鄉貝加莫(Bergamo),重訪他出生、領 洗及接受信仰培育的地方,他將於那裡舉行大彌 撒,分享被派去海外傳教的信息。另外,於五月 七日在善導之母堂舉行彌撒慶祝晉鐸金禧,多位 扶康會成員及友好參禮。 在香港傳教四十九年的方神父形容自己經歷 過三種聖召:加入傳教修會、被派到香港傳教, 以及成立扶康會。


主曆2016年5月29日

公教報

信仰 10

道明會慶祝八百禧年 省思神恩 延續宣講使命 道明會今年慶祝創立八百禧年,服務遠東區、省會院設於香港的 玫瑰聖母會省五月二十九日(本主日)假玫瑰崗學校小堂獻祭,邀請 湯漢樞機主禮,禮儀中祝聖四位會士為司鐸及一位會士為執事。 道明會現有五千五百多位會士服務全球多處地方,而該會在港的 一百五十多年間,會士一直致力履行宣講福音的使命,透過培育傳教 士、辦學及牧民等工作服務教會。

(本報特稿)道明會先賢遠 戰時庇護難民 赴世界各地服務,他們當中有人在 中國、日本或越南等地殉道,成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聖大亞爾伯修 致命聖人,或終其一生服侍天主及 院收容了國際紅十字會保護的本地被拘留 鄰人,這份傳教精神來自會士獻身 居民家屬和戰俘家屬;於戰後至一九四七 於宣講天主聖言的神恩。 年,修院部份樓層仍用作康復中心。這段 聖道明(1170 – 1221年)生 時期超過八百位不同國籍人士得到庇護。 於西班牙,二十五歲晉鐸,他畢生 五十年代,鑑於內地局勢不穩,道明 積極公開宣講,推動默觀及苦修生 會長上決定在政治較穩定的菲律賓成立新 活,也致力維護信仰真理。他相信 的修院;與此同時,因應內地移民不斷湧 公開宣講是向世人傳福音的最佳途 入香港,教育需求殷切,道明會一九五九 徑,而會士必須有紮實的神學根基 年在聖大亞爾伯修院開設玫瑰崗學校。 來港一百五十周年,右二為省會長 慶祝 一年 ○一 會二 道明 才能成功宣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道明玫瑰聖 右三為當時的湯漢主教。 夏威略神父(Javier G. Izquierdo), 聖道明於一二一六年獲教宗何 母會加強本地的福傳工作,當中包括向 諾三世(Honorius III)授權創立道明會,乃中世紀的托缽修會。該會的 菲律賓及其他外籍團體福傳,與不同宗教團體結伴支援越南難民的牧民工 靈修精神來自隱修會傳統,致使會士盡力把此精神納入使徒工作,並視默 作,並與本地教會緊密合作。 觀為使徒生活的泉源。道明會致力於傳教,並在學術及教育事業上信守真 理,獲何諾三世稱許為「信仰的戰士」,並受賜封羅馬的聖撒比納聖殿。 其後道明會會士並到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與意大利等大學及社區普 及之地,為年輕人推動教育工作。 聖道明以默觀、克苦及團體生活作為福傳精髓,這亦正正成為今天修 會生活的基石──宣講,服務聖言,並為真理作證。 回顧過去,道明會會士一如其他修會,於十五、十六世紀到外方傳 教,成立傳教點、學校,以至大學。 一五八七年,第一批道明會會士到達亞洲,先在澳門、菲律賓立足, 再輾轉拓展到台灣、日本、越南和中國福建。 修會慣常會在傳教點建立修院,但由於會士在福建遭受迫害,道明會 決定在其他地區建修院,其中廣州修院為時雖短,在當時卻發揮了傳教士 的物資補給站、避難所和轉接點等作用。 中國禁教中斷了傳教工作,澳門修院便成為廷續傳教工作的理想地 方,以接待傳教士、照顧病人,並提供避難所予遭迫害和驅逐的人。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失去在殖民地的政治、經濟 道明會蘇利斯神父(B. G. Solis), 前排右二與眾修生。 控制權,尤以遠東地區為甚。而隨著香港的發展,它便成為道明會在遠東 傳教的重要基地。 時至今日,道明會玫瑰聖母會省在香港分別有港島司徒拔道的聖大亞 爾伯修院及九龍塘的聖若瑟修院,接待許多來自遠東不同國家的修生,目 興建大亞爾伯修院 前會省亦協調南韓、新加坡、緬甸等地的會務。 擔當修會亞洲樞紐 在港會士藉著創會八百周年這良機省思神恩,並感謝香港及本地教區 一八六一年,道明會玫瑰聖母會省辦事處從澳門遷移到香港,標誌該 的支持,俾能讓修會在教育及牧民方面結出成果;同時感謝在俗道明會成 會在香港紮根,繼續接待和支援鄰近地區的傳教士,提供培育。 員以言行去傳揚福音,以及同工友好,尤其是玫瑰崗學校同工支持修會辦 玫瑰聖母會省曾先後在港島三處地方設置修院,而座落港島司徒拔道 學。 玫瑰崗的聖大亞爾伯修院亦於一九三五年啟用,服務至今。這所修院培育 道明會希望繼續宣講信仰恩寵,同時走進新世界,與被遺忘者、貧窮 來自各地的會士,派遣他們到越南、菲律賓和台灣等地服務,為修會打下 人、因信仰而受迫害的人團結共融。 基礎。聖大亞爾伯修院儼然成為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福傳及舉辦宗教活動的 樞紐。 •道明會玫瑰聖母會省提供資料


主曆2016年5月29日 11

該校楊學海校長(前排 左一)、視藝科科主任 張耀華(前排左二)及 學生參與五月八日的展 覽開幕禮。

四、中五生以及教師的藝術作品。 談到藝術教育對青年成長的重 要,獲邀出席藝術展開幕禮的本地雕 塑藝術家王天仁五月十九日說,學生 可透過繪畫「肖像」認識自己,「藝 棄此世代的冷漠,不只以手機接觸資 術創作讓人重新思考自己是甚麼、人 訊 , 而 該 多 點 關 懷 和 探 索 社 會 。 」 他 的本質等」。 說不少學生的作品以自畫像表達其個 王天仁擅長以廢棄木材進行木 性;亦有學生從政治角度展示社會上 雕創作,曾在多間中、小、幼學校, 領袖人物的態度和予人的觀感。 及大專提供藝術教育,他期望學生能 在學制以外體驗藝術的美麗,並發掘 藉藝術關心社會 創作空間。他指余振強紀念中學不設 該展覽於去年七月起籌備,九月 高中視藝科,學生作品便不受考核制 邀請學生以「從人開始」( Start From 度 框 架 所 局 限 , 更 能 發 揮 創 作 和 想 像 )為題創作。張耀華說,學生在 力。 Portrait 創作過程中增強觀察力,例如有學生以 此外,該校於展覽期間舉辦 貧窮為題材,會先了解如飢餓、戰爭、 「 余 振 強 紀 念 盃 小 學 卡 通 人 物 繪 畫 比 貪污等引致貧窮的問題。 賽」,收到逾三百多幅作品,高級組 他表示,該校只為初中提供視覺 冠軍由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林浠 藝術科,不設高中課程,是次展品是中 兒 奪 得 , 梨 木 樹 天 主 教 小 學 吳 藍 星 獲 一至中三學生的課堂作品,亦有部份中 得初級組冠軍。(高 ╲ 鄧)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四月中舉行「學校管理經驗分享會」,由顧爾言(右 圖)向一批神長校監校董講及「學校法團校董會的管理」

及發表不同論點,好能幫助其他參加者訂定學校的管理政策和監察機制, 並檢視校情。 總結環節上,參加者指出分享會有助他們進一步了解有效主持校董會會議 之道;加強認識學校優良管理的策略;引領天主教學校培育人才等。(教)

(本報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四月十三日假聖方濟愛德小學舉行「學 校管理經驗分享會」,幫助神長校監及校董加深認識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後的領導和管理工作,共四十多人參與。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修女致歡迎辭,為分享會揭開序幕。 當日主要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個案討論、分享及回應三部份。 分享會上,優質教育基金兼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前任主席、聖若瑟英文 中學現任校監顧爾言擔任主講嘉賓,講題為「學校法團校董會的管理」。 顧爾言列舉有效主持會議的要素,這包括會議的規劃、目標的確認、 議題的訂定、預期達到的成果、開會時間的規劃、議程的安排、資料的提 供、掌控及會議後的處理等。 他強調,引導與會者討論是有效主持會議的重要一環;當討論內容離 題或不在議程之內時,主持會議者須引導與會者重返正題,並記下相關重 點作往後討論之用,好讓會議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分享會第二個環節中,與會校監及校董共分成六組,由資深的校監負 責帶領,就三個曾在學校發生的真實個案進行小組討論,內容涵蓋學校管 理、財務、人事及學生範疇。參與者在組內熱烈回應,並由各組代表匯報

余振強紀念中學藝術展 以人為本展現社會生活 (本報訊)余振強紀念中學五月 八至十六日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從 人開始」 藝術展,師生逾一百多件作 品都以「人」為出發點,表達「人」 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或展現人的形 體美學,該展覽配合本學年慶祝創校 四十周年。 是次展品包括平面、立體、雕 塑、人形公仔等,當中六成屬獨立創 作,四成是聯合創作。該校計劃於暑 假前舉行校內展,讓全校學生欣賞。 余振強紀念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 任張耀華五月十六日對本報說,他期 望學生留意周遭事物與環境,透過創 作去關心人以至整個社會:「『從人 開始』所帶出的信息,是希望學生摒

余振強紀念中學五月中假香港文 化中心舉辦「從人開始」藝術展, 展出逾一百多件平面、立體、雕 塑等作品。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舉辦學校管理分享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