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KungKaoPo

Page 1

Kung Kao Po

傳信會嚴之藝張茹夫婦 本主日接受派遣柬國傳教

3

教友總會關愛華榮休 期望教友成福傳精兵

8

全球反思世界難民日 教會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2016.6.7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73號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6月12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12-13

1928年創刊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慈悲禧年司鐸日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教區六月三日舉 行「司鐸之禧年慶祝」活動暨訂立耶穌聖心節 一百六十周年慶典,其中湯漢樞機在主教座堂 主持感恩祭時,便述說了耶穌聖心的歷史和信 仰意義,又談及中國內地一對夫婦在文革時, 如何因著耶穌聖心的信仰而維繫婚姻。 當日活動由教區慈悲禧年專責小組主辦, 教區國籍司鐸協會協辦,由下午三時開始朝拜 聖 體 , 並 設 修 和 聖 事 時 段 , 晚 八 時 舉 行 感 恩 祭。主教座堂外,楊鳴章輔理主教、夏志誠輔 理主教和陳志明副主教亦有往其他聖堂主禮。 在羅馬,六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父和 修生六月一至三日參與禧年司鐸日活動,他們 跨越聖門並出席教宗方濟各每天所主持的避靜 默想。 參與上述活動的香港教區神父譚錦榮六月 三日覲見教宗,譚神父請教宗為中國祈禱,教 宗回答說:「我常常為中國祈禱!也請你為我 祈禱,我真的希望到訪中國。」(明)

在香港,湯漢樞機六月三日在主教座堂獻祭慶祝司鐸日。 譚錦榮神父(左)六月三日在羅馬 覲見教宗(梵蒂岡電視台截圖) 。

教會團體悼念六四 反思中國人身份與民主 (綜合本報╱天亞社訊)數以百 計天主教徒六月四日晚齊集維園音樂 亭,為六四死難者和中國民主祈禱。 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分享時鼓勵基督 信徒傳承六四歷史,並為真理執言。 祈禱會由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 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 舉辦。陳樞機席間指六四並沒有停止 過,當政者不曾停止壓迫,制度仍出 現問題。他勸勉基督徒致力和平,堅 持真理,相信真理的力量,「香港人 有言論自由,不應該沉默。」 對於年輕人質疑上一代的爭取方 式,陳樞機說不能指望所有行動能即 時見效。談到年輕人質疑自己與中國 內地的聯繫,陳樞機則說:「多謝天 主天主讓我做中國人,而是做香港的 中國人,做中國的香港人。」陳樞機 祈求天主重新賜給香港社會團結,並 讓人傳承天安門的歷史,「希望有天 大家能做自由的中國人。」是次祈禱

會亦有不少青年和大專生協助。祈禱 會後參加者出席支聯會的燭光晚會。 然而,大專院校學生會缺席本年 支聯會燭光晚會,學生會指晚會並無 實際作用,例如香港大學學生會孫曉 嵐質疑六四悼念是否應該劃上句號, 因為它無助於香港發展民主。大學的 學生會自行在六四晚舉行論壇。 支聯會宣布有十二萬五千人出 席,人數為八年來最少。港大和中大 學生會的論壇各有逾千人出席。

學生質疑燭光集會 教會人士重視悼念力量 有份參與籌辦六四祈禱會的信 徒大學生梁倬銘六月六日對本報說, 雖然多個大專學生會認為可停止悼念 六四,但他認為港人應關心內地民主 化。他大學一年級時跟隨天主教同學 會參與六四祈禱會和燭光晚會,從信 仰及民主理念去了解六四議題。

六月四日晚維園音樂亭的六四祈禱會,由青年人帶領和獻唱。 談到兩代人的不同看法,天主教 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李卓賢六月五 日對本報說,青年經歷近年的政治 爭議,對政黨愈趨不滿,並把這不 滿投射到六四議題。他說基督徒需 要關心受壓迫者,包括六四受難者。 該會早前亦有舉辦活動,鼓勵青年關 心中國。 天亞社報導,在五月二十七日的 六四彌撒中,夏志誠輔理主教提到, 有學生質疑紀念六四的作用。他認為 這想法太現實,並提醒教徒不要低估

記憶的力量,而當局也很「害怕」那 些記著六四事件的人,包括天安門母 親運動成員——他們不是被捉,就是 被旅遊。 中文大學教徒學生黃上智雖然 對香港民主進程感到無助,但並不 認同某些學生領袖盲目把所有與中 國有關的事切割。他對天亞社說: 「六四事件關乎人道立場。你可以 有自己的方式關心事件,但對當年 為民主犧牲的人的同情比形式更重 要。」(希╱鄧)


果:「初加入教友總會時,當時的神師駱鏗 祥神父告訴主教,教友總會『無兵無卒』, 很難成事,胡振中主教答道:二十多萬天主 子民都是我們的成員。我們便以此為目標, 將他們變為耶穌精兵。」 關愛華期望教友總會的團隊精神可繼續感 染堂區,讓幹事聯繫總會屬會成員,堂區及善 會領袖推而廣之,關心眾多信徒。 關愛華最初是教友總會義工,一九九二 年擔任執行助理,二 ○○○ 年成為執行秘 書。她說,自己青少年時透過公教學校接觸 福音,繼而皈依的經歷,讓她學會如何引領 人去認識信仰。 她說當時信奉基督教的父親安排子女到天 主教學校讀書,促使她皈依天主教。「我小學 時就讀方濟會張尊賢神父在九龍塘模範村所建 立的學校(聖文德學校前身),校舍位處小山 崗,要走逾百級樓梯,同學放學後要從山下運 磚到山上,一起砌課室。」她說:「我最欣賞 神父的簡樸、勞動,凡事親力親為。」 談到這間木屋區小學的信仰氛圍,她 說:「我很喜歡跟老師週日回校,一起到聖 德 肋 撒 堂 參 與 主 日 彌 撒 ⋯⋯ 看見高年級同學 領聖體,我很羨慕。我們也會到九龍塘方濟 會院為神父慶祝生日和瞻禮,以及跟高班學 長參與聖體降福。」 小學三年級時,關愛華轉讀天神嘉諾撒 學校,其後又到玫瑰堂跟嘉諾撒修女學道 理,並於六年級領洗。「我在模範村打好 了信仰基礎,由念聖瑪利學校的堂姊做代 母。」她後來經堂區教友介紹加入聖母軍, 開始服務教會。 她小學畢業後跟父親學裁縫,再輾轉到夜 中學升讀至會考,並投入另一聖母軍支團從事 戒毒方面的愛德服務。「戒毒康復者人生經驗 比很多年輕人豐富,故此我們會在較資深的前 輩帶領下探訪,神師駱鏗祥神父又會提供一些 公教報的培育資料。我們一邊探訪,一邊反省 分享。」聖母軍的培育經驗讓她學會了不同的 福傳及培育方式。

慕道聚會 101

「我從中學習到福傳技巧,知道要怎樣 接觸人並宣講信仰。」關愛華說:「不過, 今日福傳與以前的不一樣,須更重視人際間 的陪伴與接觸,用言行感染他人;而學校限 制比以往大,學校未必能舉辦那麼多宗教活 動,學校職工要用心感染學生,不能只靠制 度或課堂去陶成信仰,故此老師言行及魅力 都很重要。」

教總開展

關 愛 華 表 示 組 織 「 1 0慕 1 道聚會」的經 驗教她難忘:「那時只有兩三位職員,神父 帶領義工於教總的中環舊址開展聚會,鼓勵 教徒邀請工作機構或身邊的人參與,第一次 談理想,第二次是培育,第三次切入主題談 信仰。」 她說:「聚會內容串連生活,並非無時 無刻談耶穌,參加者不會抗拒。那時每次約 有一百至一百二十人參與,團體發展理想而積 極。每次會有二十多位工作人員幫忙。」 近年教友總會把「 101 慕道聚會」推廣到堂 區,冀為堂區增添新血,她說:「若由我們為 堂區舉辦聚會,堂區不能成長自立,所以我們 只會從旁協助,讓堂區主導。」 「我們因著教友總會金禧(二 八年) ○○ 探 訪 了 多 個 堂 區 , 堂 區 各 有 優 點 ── 聖安德 肋堂神父很信任幹事,其牧民議會能吸納不同 教徒參與其中,教友投入活潑,積極服務;聖 本篤堂的牧民議會很成熟,了解教友需要。然 而,我們並不會標榜一兩個堂區作為其他的借 鏡或模範,因為每個堂區各有其文化,縱然神 父調任,教友生活模式仍不變。」她強調堂區 各有優點,教徒應欣賞其獨特之處。 關愛華又於聖十字架堂擔任慕道團導師 約二十年,目前是堂區牧民議會副會長,她 指牧民議會幹事有責任主動聯繫教友,鼓勵 他們參與堂區:「最理想的是教友不會只側 重於自己參與彌撒是否有得著,而是會關心 堂區並反映意見。事實上,每位教友都能貢 獻堂區。」 她表示,卸任教友總會職務後,她仍會透 過義工身份,繼續為總會服務;並繼續擔任堂 區牧民議會職務及任教慕道班。 她說:「福傳過程之所以精采,是因為 天主給人自由去回應福音,並將之生活出 來。」 (鄧)

一次參加感恩祭,一位同行的教友拉著我往 領神父所分送的聖體,儘管神父較送聖體員那邊 多教友輪候。我連忙告訴他,聖事的真正施行人 是主耶穌,教會委派的人是次要施行人,所以由 神父、執事、主教或送聖體員手上領受的聖體, 和聖體所標記的恩寵,是沒有分別的。恩寵的泉 源來自天主,所以當聖事一經施行,便能生效, 永不落空。 讀了一點神學課程,自覺已有所認識,誰 知在另一次領聖體聖事的經驗上,卻遇上問題。 那次的感恩祭,教友眾多,神父送聖體期間,眼 見領聖體的人多,把部份小圓餅再擘開一半,送 給排在較後的教友。很慚愧,當時領了半塊小圓

教友總會關愛華榮休 期望教友成福傳精兵 教友總會執行秘書關愛華將 於六月底退休,臨別在即,她寄 望本地數十萬天主教徒能共負福 傳使命,成為「福傳精兵」。 關愛華服務教友總會二十 多年,協助該會推動本地信徒 的福傳與培育工作。「教友總會的宗旨是要 帶動教友去做,而非獨力完成工作。」她早 前對本報說:「教友各有不同背景,如果要 『全民皆兵』,仍有很遠的路,但若教友總 會能感染到所有堂區議會,會較容易達到這 目標。」 每年教友總會都會趁新年及書展期間舉 辦 大 型 福 傳 活 動 ; 也 推 動 堂 區 發 展 「 101 慕道 聚會」,讓教徒邀請身邊未有信仰的人認識 教會。她指這些福傳工作都是信徒累積的成

關愛華服務教友總會二十多年,本年六月底 榮休。她期望所有信徒都能共負福傳使命。

基本生活態度吧!我想「擘開」同時有與人分享 的象徵意義。「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 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 (格前十17)聖體看似不夠分時,神父為著大 家,盡力把餅擘開分給所有人。信友即使分到 「一小片」,卻因而讓大家都可以共同領受聖 體,實在比只有自己得到「一大片」更值得感 恩。福音中耶穌在分餅時,在十字架上時,就是 想念著他人。 那天領受的「半塊小圓餅」沒有少了。聖體 沒有大小之分。主的無限恩寵經過祝福,同時出 現在每一塊餅上。是否圓 滿看來在於人的內心。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證書╱普及課程」 學生會供稿

餅,腦海中突然出現領受會否不夠圓滿的疑慮。 後來想起了福音中耶穌增餅的事跡。那時 候耶穌要給幾千人吃的,門徒卻未能想像得 到,在人數眾多,物資不足之下,如何能辦 到。耶穌祝謝了後,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 徒再分給群眾,群眾不是每一個都吃飽了嗎? 原來主的恩寵不但不會因為擘開而少了,反而 可說是愈分愈多! 聖事固然有個人的幅度,也同時有團體的幅 度。回想會有不圓滿的疑惑,就是出於太重視自 己的經驗,把領聖體只當作是「我」和耶穌的關 係,沒有想起,在聖體聖事,我們信友領受同一 基督的身體,從教會學的角度,我們一同進入基 督的身體,也是教會完整出現的時候。 謙卑自己、念及他人,就是作為基督徒的

地地

多了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6月12日


「我們大家都有感到疲勞和氣餒的時刻,尤其當我們的祈禱似乎不靈的時候。然 而,耶 向我們保證,天主絕不同於不正直的判官,祂隨時準備滿足子女的祈求, 即使祂行事並不會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時間和方式。」

1

8

21

為她伸冤。孤兒也如此,外 鄉人、移民也同樣。他們都 遭到相同的待遇!這種情況 在那個時代很嚴重。面對判 官的冷淡,寡婦使用她的唯 一武器 ── 不斷地去糾纏他, 要求他為自己主持公道,她 正是憑著恆心達到了目的。 實際上,判官最終願意答應 要求,不是因為他動了憐憫 的心,也不是因為受到良心 的驅策;他坦承道:「只因 為這個寡婦常來煩擾我,我 要給她伸冤,免得她不斷地 來糾纏我。」(路十八 ) 耶穌從這個比喻得出兩 個結論 ── 倘若那個寡婦能以 她不斷的請求而令不正直的 判官屈服,那麼天主,良善 公義的天父必然做得更多。 「天主所召選的人,日夜呼 籲祂,祂豈能不給他們伸 冤」;而且祂不會「遷延俯 聽」,而要「快快為他們伸 冤」(路十八 ︱ )。 耶穌因而勉勵應「不 要氣餒」地祈禱。我們大家 都有感到疲勞和氣餒的時 刻,尤其當我們的祈禱似乎 不靈的時候。然而,耶穌向 我們保證,天主絕不同於不 正直的判官,祂隨時準備滿 足子女的祈求,即使祂行事 並不會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時 間和方式。祈禱不是一支魔 術棒!它絕非一支魔術棒! 祈禱幫助我們保持對天主的 信德,即使我們不理解天主 的旨意,我們也會信賴祂。 在這方面,耶穌本身為我們

作了榜樣,祂自己總是勤於 祈禱!《希伯來書》記載, 「當祂還在血肉之身時,以 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 祂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 了祈禱和懇求,就因祂的 虔敬而獲得了俯允」(希 五 )。這句話乍聽起來似 乎牽強附會,因為耶穌畢竟 死在十字架上。可是《希伯 來書》也沒有錯,天主確實 救耶穌脫離了死亡,並賦予 祂戰勝死亡的徹底勝利,但 這恰是通過死亡本身來實現 的!談到天主對耶穌的俯允, 我們也想到耶穌在革責瑪尼莊 園的祈禱。耶穌憂苦之極,求 天父免去這受難的苦杯,但祂 的祈禱充滿對天父的信賴,毫 無保留地信靠父的旨意。耶穌 說:「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 所願意的。」(瑪二十六 ) 祈禱的內容轉移到了次要的地 位,最最重要的是與天父建立 關係。祈禱的作用正是改變我 們的意願,使我們的意願符合 天主的旨意,無論祂的旨意如 何,因為祈禱的人首先渴望的 是與慈悲之愛的天主共融。 這個比喻以一個提問結 束:「但是,人子來臨時, 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 (路十八 )這個提問要 求我們眾人有所警惕:我們 不該停止祈禱,即使我們的 祈禱沒有得到垂允。祈禱使 我們保持信德,若不祈禱, 信德就會動搖!讓我們向主 耶穌祈求不斷恆心祈禱的信 德,如同比喻中的那個寡婦 那樣,使我們的意願符合祂 的旨意。在祈禱中,我們能 體驗到天主的憐憫,祂是一 位與子女相會的父親,充滿 了慈悲之愛。

並在當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良好的 工作態度,慶幸我們是從事做人的工 作,在整合經驗的過程,不難發現內 心其實也如門徒一樣的「火熱」。除 了督導,過程中也要教大家做人,幫 助他們良好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計劃將來。而彷彿此同行關係又進入 了另一個牧養的過程。 天主奧妙的地方總是讓我們當中 的每一人一同成長。慶幸在我們的互 動時刻,彼此也找到觸動、火熱的時 刻,並在服務者身上見到天主。 • 作者馮佐森是職業治療師,曾任天 主教大專聯會幹事及青委委員,大 學時代參與教區會議,自此開始關 注青年牧民工作。 • 青委之友專欄╱教區青年牧民委員 會供稿

在我們團隊中,我看到青年同工 們也充滿正能量、喜樂,樂於助人, 有同理心,會思考,也擇善固執。他 們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渴望成 長,在工作中有所發揮,有所學習和 得著。 當然我也會看到他們所面對的限 制︰他們都想力爭上游,可是「向上 游」的機會其實不多。有時,也會在 他們的臉上找到一絲的失落和不安。 尤其在我每年獲邀出席專上學院的就 業講座時,看到很多同學其實也不了 解自己可以做到甚麼,和市場上到底 有甚麼選擇。如何在前景不安的狀態 下成長? 在服務團隊中,我的角色就是幫 助大家整合自己的服務、工作經驗,

教宗要理講授: 祈禱是天主慈悲泉源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 方濟各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在 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 動。他在要理講授中透過不義 判官和寡婦的比喻,強調時常 祈禱的重要性和天主對祂子女 的無限慈悲。以下是教宗方濟 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 安! 我們剛剛聆聽的福音 比喻(不義判官和寡婦的比 喻:路十八 ︱ )包含 一個重要教導:「人應當時 常祈禱,不要灰心。」(路 十八 )因此,我們不能只 在覺得有需要時偶爾祈禱一 下。耶穌說:「應當時常祈 禱,不要灰心。」祂於是講 了這個寡婦和判官的比喻。 判官是有權勢的人, 應當按照梅瑟的法律作出判 決。因此,聖經傳統將判 官描繪為敬畏天主、忠實 可靠、沒有偏見、廉政無 私的人(參出十八 )。 然而,這個判官卻「既不敬 畏天主,也不敬重人」(路 十八 )。他是個不義的 判官,肆無忌憚,不顧及法 律,為所欲為,以己為本。 他遇到了一位寡婦的伸冤請 求。在當時,寡婦和孤兒、 外鄉人同屬於最弱勢的社會 階層。天主法律給予他們的 權利很容易被人踐踏,因為 他們孤立無援,很難得到他 人的尊重 ── 一個可憐的寡婦 孤零零地站在那裡,無人保 護她。人們忽略她,甚至不

馮佐森

在管理也在與青年同行

了。

象十分廣泛,包括智能上的殘障和肢 體上的缺憾,年齡由六歲至過百歲不 等。他們在社區居住,面對大大小小 的需要。我就是在這樣的服務單位跟 一班熱血、熱心的青年再相遇。 我的團隊約有四十名同工,大部 份以年青為主。他們的學歷不同、背 景不同、信仰也不同,但大家也有一 共同信念︰就是熱心做好服務,為我 們的服務對象想多一步。 這團隊中,由於每一位服務對象 也有獨一無二的故事,所以在處理每 一個服務時,我們都需要很多討論。 雖然我們也想每一位服務對象活得更 有尊嚴,然而團隊中的每一位也有不 同的角度和演繹,如何才能達致共 識? 管理現在的團隊讓我看到,當 我們每一位也空虛自己、嘗試信任和 配合,在大家互動地一起去服務時, 彼此也更清楚大家的優點缺點。亦因 為大家已成為一個團隊的原故,大家 亦更願意去付出、犧牲,隨之而來就 是一個更成熟的自己,更廣闊的團隊

在 我 大 學 時,影響我往後 人生最深的一定是參與大學天主教同 學會和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工作和活 動,以及第二屆香港教區教區會議的 經驗了。在各大事小事中,我聽見天 主的呼召,叫我去試試和青年人同 行。因此畢業後我便離開了自己的專 業,在一所教區中學任職了兩年的牧 民助理。 在這五年問,報讀了教理班和一 些輔導課程去幫助自己與青年同行, 但其實在幫助青年之前,卻深刻地幫 助了自己的成長。我以路加福音中厄 瑪烏的故事來總結這些經驗。耶穌總 在我不為意的生活各地方,親自前來 扶助我,觸動我的內心,燃點我的心 火。 重投自己的專業(職業治療師) 已有十數年的我,現在一間社會福利 機構從事社會服務。當年的那團火, 熄了沒有? 我服務的單位是一個專門照顧嚴 重殘疾人士的家居照顧服務。服務對

1

2

信仰 10

公教報 主曆2016年6月12日

7

8

5

7

8

39


drwongchunghin@gmail.com

十 五 年 前 , 後,我在兒科深切治療部工作,除了看見 二 〇 〇 一 年 七 月 患上重病的小孩子外,還有焦急萬分的家 一 日 , 是 我 在 公 長,子女患病令父母生活大受影響。最後 立 醫 院 上 班 的 第 三個月的實習生活,我被調派到婦產科工 一 天 , 那 一 年 當 實 習 醫 生 的 種 作,每天到產房負責接生,迎接新生兒的 種 經 歷 , 至 今 仍 記 憶 猶 新 , 彷 來臨,也需替嬰兒檢查身體。這一年的實 彿是發生於不久前的事情。 習生活,需要每數天值夜班一次,令身心 因 怕 適 應 困 難 , 於 是 在 非常疲憊,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模式,跟家 未 正 式 工 作 前 , 我 已 到 內 科 病 人和朋友聚少離多。那一年的實習醫生生 房 向 其 他 有 經 驗 的 實 習 醫 生 請 活中,在四個不同專科部門工作,接觸不 教 , 學 習 抽 血 和 其 他 基 本 的 醫 同年齡的病患者,近距離見證嬰兒出生的 療 程 序 , 這 些 是 日 常 工 作 中 經 喜悅、成長過程中患病的痛苦、接近死亡 常 進 行 的 事 情 。 上 班 後 , 終 於 的恐懼和無助、離開世界的不捨和傷感。 體 會 到 工 作 的 辛 苦 , 除 了 為 新 從前讀書只是紙上談兵,真正的臨床經驗 入 院 的 病 人 進 行 評 估 外 , 還 要 是多麼的深刻難忘,令個人在一年間看盡 每天跟主診醫生巡房診症,也要做不是文 人生,這工作確實是迅速成長的催化劑。 書工作。另外,在病房內隨時發生緊急事 當實習醫生期間,發現在忙碌的臨 故,需要為病人進行急救,也要為病人檢 床 工 作 中 , 很 容 易 建 立 流 水 作 業 式 的 流 查以證實死亡。三個月後,我被安排到外 程,工作程序變得機械化,即使最後替病 科病房工作,親身接觸不少癌症病患者, 患者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卻容易忘記了對 有些等待手術治療,有些知道癌細胞擴散 病患者及家人的關懷,容易忽略了他們的 至身體其他地方而不能接受手術。三個月 精神心理狀態受病患所影響。最後,我選 擇了當精神科醫生,因為精神 明輝 科強調全人照顧,需要同時關 mingcartoon@yahoo.com 心患者的身心健康,跟其他專 科十分不同,作為公教醫生, 也有責任關顧患者靈性上的需 要。這份工作十分具挑戰性, 腦部是這專科針對的範疇,但 腦部是控制身體的中心,所以 患者有時出現身體其他部分的 不適,令問題變得十分複雜。 十五年間,我由前綫駐院醫 生,晉升為副顧問醫生,除了 日常的臨床工作外,更需要負 責一些管理工作,另外也要兼 顧教育受訓醫生和醫科學生的 工作,日常生活忙得不可開 交,開始反省自己每天的工作 平衡,發現照顧病患者的時間 減少了,不是原本決定當醫生 的原意,於是我毅然決定離開 這個十五年的工作崗位,尋找 一個工作上的改變。(待續) •作者電郵: 黃宗顯

十五年前

明愛支援少數族裔青年 開展學校生涯規劃服務 語中學生提供就業相關的經歷先 導計劃」,服務三十間學校,每 學年為逾六百名就讀於本港公營 中學(官立、資助及直資)的非 華語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對象以 高中生為主。 賴仁彪說,除了學習層 面,明愛社工亦透過多方面支 援南亞裔家庭。他指南亞裔家 庭每戶人數較多,公屋大單位 卻較少,以致輪候時間較長; 而他們在求職及生活上亦時遭 歧視。明愛多間中心都有提供 少數族裔服務,招募了少數族 裔同工及義工,讓他們向鄉里 傳遞生活及服務信息,也讓中 心更容易在社區接觸受眾。

此外,明愛亦透過多項 服務幫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賴仁彪指社工為多個政府部門 及社會團體舉辦文化敏感度課 程,幫助不同崗位的人士了解 少數族裔的需要;中心亦出版 通訊《共融報》,同時以中英 文及烏都文報導明愛服務及少 數族裔生活。 談到南亞裔青少年的學習 處境,巴基斯坦裔的香港青年 楊 如 婷 ( N i m r) a 早前對本報 說,香港與部份南亞地區社會 發展處於不同階段,不少南亞 裔新移民學歷相對不高,未必 能夠支援子女學習及作升學規 劃,就業輔導相關服務便可以 幫助他們。 楊如婷一歲隨家人從巴基 斯坦來港定居,說得一口流利 廣東話,但她表示在主流學校 學習中文較為困難,因缺乏支 援,目前她於國際學校就讀。 「香港南亞裔青年升大學 的途徑仍然不多。」她說不少 學校的中文教學模式未能回應 南亞裔青年的需要,令他們報 讀本地大學時較吃虧。 對於推動共融,楊如婷認 為社會可從青年教育著手去改 善政策。楊氏在明愛青少年及 社區服務單位擔任義工,與不 同族裔青年一起參與明愛賣物 會等活動,相處融洽,「好些 年長一輩已先入為主,青年卻 願意接受新事物,樂於與不同 人士相處」。 另一方面,明愛九龍社區 中心在社區層面亦推動種族和 睦,該中心二月底假牛棚藝術 村舉辦九龍城文化祭,展示南 亞裔及基層家庭分享南亞及中 國的傳統工藝、衣飾,凸顯本 地的多元文化;同時亦展出參 加者拍攝的社區照片及錄像。 (鄧)

稿例

(本報訊)明愛最近為少 數族裔學生開展生涯規劃的到 校服務,幫助非華語青少年為 學習及前程訂定目標。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 導主任賴仁彪早前對本報說, 語文等因素令少數族裔青少年 升學不易,許多只能從事基層 工作,升大學更絕無僅有,致 本地少數族裔貧窮比率高達五 成,而上述計劃以校本方式支 援少數族裔青少年,由社工為 他們策劃生涯規劃活動,讓他 們有機會接觸不同行業以擴展 出路。 明愛由今年一月至二 一 ○八 年一月起承辦教育局的「為非華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舉辦活動推動種族共融(上圖),並為南 亞裔青年舉辦板球比賽(下圖)。

投稿請寄中環堅道16號公教報副刊編輯收; 傳真 2521-3095或電郵feature@kkp.org.hk 查詢請電 2522-0487 副刊編輯

表),聯絡電話和地址。本報可決定是否刊登文 章,或編輯文章。版權本報所有,供上網、電子新 聞和日後出版(如適用)等用途。

本報信仰版歡迎投稿,分享信仰生活和見聞,來稿 一般以八百字為宜,恕不接受一稿兩投(包括報刊 或電腦互聯網)。來稿請附姓名(稿件可以筆名發

社會 生活 20

公教報 主曆2016年6月12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