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 Kao Po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教區本主日派遣世青團 本報專訪在港波蘭傳教士 教授撰文談《愛的喜樂》 強調家庭是良機而非問題 宗教改革五百年前夕 教宗談馬丁路德定位
9 12-13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7月10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24
1928年創刊
2016.7.6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 第3777號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員會等團體支援。 開幕禮由湯漢樞機主持,他 聯同夏志誠輔理主教和主教座堂 主任司鐸陳志明副主教主持祝聖 儀式。負責創作的青年亦於儀式 上講解創作意念。 天主教社會傳播處稍後將舉 行「藝術顯主榮」活動。(黃)
•詳見稍後報導
主教座堂扶手梯 「慈悲之路」祝福禮
(本報訊)由一批熱中藝術 的天主教青年所創作、獲教區慈悲 禧年專責小組支持的「慈悲之路」 七月二日舉行祝福禮。 「慈悲之路」座落堅道通往 主教座堂的扶手樓梯旁,帶出「神 哀矜」和「形哀矜」,由信徒小 組「 The Guild of St. Luke 」(暫譯 「聖路加會」)創作,獲天主教 社 會傳播處、主教座堂廣場管理委
湯漢樞機祝福「慈悲之路」。 小圖示其中一名創作者分享作品意念。
基督徒參與七一祈禱會 要求落實普選與退休保障 的困難。香港是受傷的城市、受重 傷、受威嚇、被搶奪,令人感到悲 傷。 」蔡牧師指基督徒履行這使命 時或會被要求噤聲,而在面對危險 和威嚇時,應靠著主的名去堅固信 心。她又說:「當我們行出去,真 心關懷鄰舍的時候,關懷受壓制的 人,醫治受傷害的人,世人就看到 上帝的國度降臨。」 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當日亦透過臉書邀請教 徒參與遊行,他表示「一個都不能少」:「愚蠢 的政府繼續藐視善良市民的憤怒,主,祢還讓他 們瘋狂到何時?」慈幼會張心銳神父於祈禱會上 讀出陳樞機的信息。 正委會執行秘書陳麗娜對本報說,她期望 當局推動民主政制,讓人民的聲音在議會發揮作 用。對於曾遭內地扣留的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 基遭受壓力而未有參與遊行,她指香港人也應為 自己發聲,維護免於恐懼的自由。 與會的教徒周志偉對本報說,近年社會不健 康:政府透明度低,措施逆民而行;他希望透過
基督徒參加七一祈 禱會和遊行
(本報訊)多個基督徒團體於七月一日遊行 前假維園舉辦祈禱會,共同為香港的政制發展、 公共退休保障及社會修和祈禱。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聯同天主教勞工事 務委員會、香港基督徒學會等多個團體合辦祈禱 會,逾二百人參與,他們隨後參與民間人權陣線 的遊行。 祈禱會上,方濟會伍維烈修士分享時以方濟 靈修的手足情、微末心去演繹香港人和基督徒身 份,並指手足情讓人締造和平的心去推動修和: 「今天香港,可能比其他時期更需要方濟這份手 足情。今天的香港往往被形容為撕裂的社會,我 們也許可以參考在福音中方濟的手足情去彼此相 愛。」 本年是慈悲禧年,伍修士提醒基督徒,慈悲 與正義相輔相成,而實踐過程中應保持虛心、神 貧及微末心,才「不會容易跌入『安定與繁榮』 的圈套而作出種種違背良心的選擇」。 另一分享者、基督教蔡揚眉牧師鼓勵基督徒 毋懼威嚇,帶著使命走出社會。「香港的情況, 令很多人擔心。在政治、社會各方面,遭遇很大
參與此活動為社會祈禱。 七一遊行由傳媒人程翔,以及社運人士劉山 青帶頭,從維園出發至金鐘夏愨道,民陣要求當 局落實真普選,並撤回「人大八三一決定」、廢 除功能組別、落實全民退保及標準工時等。民陣 宣布有十一萬人參與;警方指遊行高峰期有一萬 九千三百人。(鄧)
9
公教報
信仰
主曆2016年7月10日
和家樂神父(左)與林伯榮神父 ( F. Favata )將與青年參加波蘭世青節
和家樂神父與港青赴波蘭 參與世青節經驗普世情誼 (本報特稿)世 青節將於七月二十六至三十一 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各地數以 百萬計公教青年將聚首當地體驗普世教會 與信仰。其中來港傳教的波蘭籍和家樂神父 (Czeslaw Wojciechowski)有份帶領香港青年 參與世青節,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家鄉。 和家樂神父三年前,在波蘭托倫教區 (To r u ń)與宗座外方傳教會合作,被派遣 來香港,他表示能與香港信徒青年參與世青 節,為他別具意義,「過去得到香港教會和 教友的幫助,讓我能適應香港生活,現在即 將與青年到波蘭認識我的教區,希望他們多 認識當地教會的歷史、生活與生命」。 和家樂神父將與另外兩位神父和一位 修女於七月二十至八月三日,帶領四十 位來自聖安德肋堂、聖母無玷之心堂及 聖雅各伯堂青年前赴波蘭參與世青節, 他們會到訪托倫教區、格但斯克教區 (Gdańsk)、華沙,以及克拉科夫參與 普世青年節部份會期活動。
參與世青節前,神 父會與團員先到波蘭其他 地方去經驗這信德、希望 和愛德的朝聖之旅。其中在格 但斯克教區的一站,他們會到波蘭 佩爾普林市參觀已有五百年歷史的手寫聖經; 參與聖安妮(St. Anna)慶節,前往卡爾瓦里 亞山(Calvary Mount)多個小聖堂朝聖,青年 並會背負十字架,以示世青節以十架作標記, 「波蘭歷史能帶出十字架的意義,這亦是我們 信仰的根」。 他們又會到訪當地於納粹德國時期的強制 收容所;往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入侵波蘭 格但斯克附近的西盤半島,以了解當年發生的 第一場戰役;並前往四十多年前波蘭人推動民 主運動的地方,「儘管這裡曾充滿痛苦,但只 要懷著信德與希望,一切也可能被治愈」。 「很多聖人也經歷苦難,他們很藉得 後人效法和傳承。」和神父提到其中致力 爭取民主的真福波比耶烏什科神父(J e r z y Popieluszko);以及波蘭的聖人聖高比神父 (Maximiliam Kolbe),他在二次大戰時與其 他猶太人被德軍解送到集中營,即使被囚禁仍 竭力履行神父職務,在營內祈禱,聽告解,更 甘願捨身代替另一位猶太人父親承受死刑。和 神父希望青年認識波蘭歷史和聖人,反思聖人 的芳表。
WELT JUGENDTAG
遠赴波蘭 經驗信望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 國在波蘭建立集中營,更有約六百 萬波蘭人被殺;二戰後波蘭共產 政府曾迫害教會,推崇無神論, 來自波蘭的若望保祿二世於 一九七八年當選教宗後到 訪祖國,和神父指「教 宗的臨在使波蘭教會團 結起來,讓我們認識 真正信仰、民主與 自由」。
徒步朝聖 悔改與更新 和家樂神父又會與香港青年在歐洲其中一 個最古老的朝聖路線——圍繞俄羅斯、波蘭、 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聖雅各伯之路,步行十 公里,「徒步朝聖是波蘭的靈修傳統,以效法 中世紀的信徒,藉此悔改,更新自己」。 和神父從修生時期開始已參與過三次步行 朝聖,由托倫的主教座堂起步,每次花上約兩 星期步行至「黑色聖母」朝聖地,
全程三百五十公里。 「每次的步行朝聖吸引數百人參與,朝聖 者會沿途唱歌、祈禱、拜苦路;神父講道等, 他們又會高舉旗幟以顯示朝聖者身份」。他表 示,每個教區也會安排不同的朝聖路,最長可 達六百公里。「朝聖期間,住在附近的民眾會 免費接待朝聖者留宿,又提供午餐,若天氣 炎熱,更會送上飲用水」。
與香港青年經驗普世信仰 屬波蘭托倫教區的和家樂神父以「Fidei Donum 神父」的身份度司鐸生活,他解釋 Fidei Donum解作「信德的禮物」,這些 神父離開家鄉到海外服務其他教會。他於 一九九六年晉鐸後,和神父便曾被派到非 洲乍得(Chad)服務,八年前轉到中國 內地,學習普通話及在一所少數民族大 學服務,至二○一三年派到香港,現 於聖安德肋堂任副本堂。 和神父表示,波蘭籍的教宗若 望保祿二世對波蘭以至整個教會影 響深遠,聖教宗生前把十字架和 「羅馬人之佑」聖母像作為世 青節標記,展現教會的團結與 合一,各地青年因著同一信 仰參與世青節,展現出教 會大家庭的幅度,他期 望在今次朝聖旅程中 能與香港青年一起 經驗普世信仰。 (高)
和神父接受世青節大會訪問,載 Youtube: https://youtu.be/4xlUgE0ceOs
和家樂神父
公教報
15 文 教
書籤 西諺常說「世界是一本 大書」,但大千世界一旦化 成一本大書,我們能讀到的,便定非原汁原味 的世界景象,而是世界在有資格寫書的人腦袋 裡投影的綜合。人從蒙昧走向文明,所謂「有 知」,常不過是透過命名、分類,把大千世界 分割成方便認識的板塊,好釐定性質,標示出 它在整個知識系統的位置,找出它和其他範疇 的因果關係……個中必會涉及迄今為止有話語 權者的不同的認知框架或意義判斷。是以除非 不讀,一讀必易陷入前人布設下的某種意識形 態的天羅地網,弱者很難不被牽著鼻子走,強 者要有清醒發見,也不容易。 文化不離傳承,人對世界有所認知,定 要透過這本大書,在知識寶庫裡巡弋。因為這 知識是二手的,亦必有待更新,有識者最後定 必「寧為雞口,毋為牛後」。這取態不是提倡 為雞口而雞口,為標榜自家與眾不同而挑戰成 說。其實,雞口們起初大多是乖寶,對牛後那 一套心悅誠服,只因太老實太認真,在某些個 別問題上發現了成說與真實世界不符而痛苦萬 分,鑽下去才知自家正面對一個未必值得為之 抱殘守缺的體系,才會發難,但往往只能在某 個點發現突破口。而成說早已形成一個無所不 包的思維體系,牽一髮必動全身,樂在其中者
主曆2016年7月10日
■楊志強
不敢越雷池半步,突破者一發聲,必 遭牛後們群起而攻之,於是必有雞口 頹唐落荒。但勇者即使堅持到底,要 對付一個說了許多年又早成體系的龐 然大物並不容易,於是定有人想把整 個舊系統連根拔起,重建一個新框 架,這談何容易?何況這樣做還有一 個危險:若要從思維框架上下功夫, 就必定要把每個基本概念的定義重新 檢討,步步推敲,最後重建另一種新 的概念體系。這本是好事,但雞口能 發現問題,常起因於看到原有述說在 現實面前的無能,一旦離開真實世 界,靠概念的邏輯推演去探求真相, 便免不了重新掉進牛後的離地死胡 同。其實,博大精深的體系,常不過 是前代無數雞口成了氣候之後的學究式總結, 而雞口的精神一旦體系化,無處不在和戰無不 勝的誘惑必成為陷阱,若泥足深陷,雞口便變 成了新的牛後。 學問一成體系,往往是僵化的開始。和巴 別塔一樣,人若想高與天齊,很難不自敗於驕 傲,如鳥獸散。若為學之人心頭不那麼高,大 可心平氣和地把每個雞口式的小發見當作夾在 世界這本大書上的小書籤。書籤固不起眼,但
長處在於能提醒人們這問題在整本大書裡的位 置,而面對的問題,必牽扯到另一個問題或牽 動範疇更大更闊的波瀾。圍繞著一張小書籤去 發掘和弄清一個小問題不錯確像零敲碎打,但 若多點有心人都從一張張小小的書籤開始,便 有可能掀動整本大書。昔人愛概嘆「生有涯而 知也無涯」,既然人都充滿限制和無奈,甘心 多做些壯夫弗為的小技雕蟲工夫,是否會較易 貼近真相,反而卓有成效? 上海佘山聖母像(天美社 圖)。下圖示傳教研究國際 期刊以公教藝術為主題。
傳教期刊談公教藝術傳入中國 歲月洗禮 見證本地化努力 傳教士致力傳揚福音,過程中 與文化以至藝術相遇,彼此互動並 促進其發展。 最新一期的《傳教研究國際 期刊》(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 Research ,Volume 40, Issue 2, April 2016)便載有在中國、印 尼和印度傳教時,當地基督宗教藝 術發展的論文,包括澳洲國立大學 克拉克(Jeremy Clark)的英文論文 「經濟改革時期在華的基督宗教藝 術」(Christian Art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Reform)。 克拉克在論文中,回顧公教藝 術在華發展,又從兩個案例中,察 看藝術本地化的情況,兩個案例是 上海教區主教座堂二千年代的裝修 工程,以及河北石家莊信德出版社 印發的刊物。 論文開首回顧耶穌會傳教士於 十六世紀來華後,把中西藝術交流 推至更高層次,一八七三年利瑪竇 更來華傳教,耶穌會亦把西方學術 如藝術、天文學、測量、化學、音 樂、建築等引入中國。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知識份子
對西方科學大感興趣,惟獨天主教 藝術本地化發展緩慢,至二十世紀 才趨向積極發展。 梵蒂岡派遣有藝術根底的剛恆 毅主教(Celso Costantini)為駐華宗 座代表,他推動北京公教大學(即 後來的輔仁大學)開設中國天主教 藝術學系,並大量印刷富中國特色 的聖相,如中華聖母圖。 剛恆毅主教支持中國教會舉辦 藝術展覽,他呼籲牧者為聖堂及修 院購買藝術品,並於教會刊物中宣 傳。故此天主教藝術於一九三○年 代起在中國愈趨普及。 中國教會人士對公教藝術的看 法分為兩派,一派堅持歐洲形式, 另一派則主張應將藝術本地化,如 繪畫耶穌及聖母穿上中國服飾並以 東方背景襯托。 可惜的是,一九六六至七六年 在「文化大革命」蹂躪下,中國教 會大部份文化藝術品遭破壞殆盡。 文革結束,宗教活動開始復甦。 其中天主教的上海教區是改革 開放後首批受惠地區,金魯賢主教 運用其國際人脈網絡,於二○○○
年代初邀請美國耶穌會士盧卡斯神 父(Thomas Lucas)協助翻新主教 座堂,盧卡斯是三藩市大學藝術系 教授,曾負責復修羅馬聖依納爵舊 居的房間。他於上海聖女小德肋撒 天主堂新建彩雕玻璃,將當時中國 的剪紙藝術融合於玻璃上,並將藝 術技巧傳授予當地年輕修女。
上海教區的本地化經驗 然而,有教徒認為本地化及現 代化的聖像不夠神性,而當地教會 其他領袖則好像不太熱中於教會藝 術現代化,以及二○一三年金魯賢 主教去世,教會的藝術工作坊亦放 緩。 在石家莊信德社的案例中,出 版物則還是以歐洲教會藝術品較為
受歡迎。 天主教藝術本地化,是要讓福 音扎根當地,讓福音與文化相遇相 交;然而作者留意到,在今日中國 的天主教徒當中,亦有相當多教徒 較喜歡歐洲風格,他們認為這些風 格才能顯示出中國天主教徒是普世 教會的一員。
23
專頁
介紹古羅馬航海技術 是次展覽展示公元七九年的龐貝古城,以及 闡述羅馬海軍上將老普林尼如何率領羅馬海軍出 發前往維蘇威火山拯救鄰近城鎮的災民;介紹羅 馬海軍的發展,海上戰爭與征服地中海;昔日的 商業及全球化、龐貝城的社會與生活等。 其中展示公元前一世紀末至公元一世紀初 的三列槳座戰船大理石浮雕;在公元前七九至前 六二年描繪海戰劇場的壁畫等,帶出當時的羅馬 人以模擬海上戰鬥作娛樂。 展館內設多媒體節目和三維(3D)動畫介紹 古羅馬航海技術的發展,讓觀眾能體驗維蘇威火 山爆發的威力及災難結局。
主曆2016年7月10日
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展覽 展示古羅馬時期文化風貌 揭示羅馬人飲食習慣 展品亦有來自公元七九年烤焗的一個麪包,因當時 麪包被火山灰覆蓋而得以保存至今。其餘保存了近二千 年的食物藏品包括果仁、無花果、大麥等。另外,透過 所展出公元一世紀的馬賽克鑲嵌畫其中所砌成的魚和雀 鳥圖案,反映出羅馬人的飲食習慣。 其他展品包括黃金及寶石所製的首飾、銀器、 雕像、海難船隻出土的文物,亦有拿坡里國立考古 博物館藏的龐貝古城罹難者遺骸模型。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銳森介紹展品
龐貝聖母 另外,根據聖母堂的資 料指出,在龐貝古城的一座 教堂存放著一幅龐貝聖母像 (Our Lady of Pompeii), 又名為玫瑰聖母;圖像最初 收藏於那波里的隱修院,隱 修院修女後來將它送給於 一八七二年來到新龐貝推廣 誦念玫瑰經的一位名叫龍果 (Bartolo Longo)的意大利律師。 龍果律師後來籌建教堂,並把龐貝聖母像存放在 內,不少信徒在圖像前祈禱,更有人求得奇跡,自此不 斷有來自各地的信眾到龐貝朝聖。 在香港,位於尖沙咀的玫瑰堂乃奉龐貝聖母為主 保。該堂由和主教的一位葡籍朋友甘曼斯醫生(A. S. Gomes)捐款興建,後來以龐貝聖母,玫瑰之后命名, 以紀念甘曼斯醫生及其親人。(高)
龐貝聖母(天美社圖)
(本報訊)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海上雄師 —— 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展覽。公元七九年位 於意大利西岸的維蘇威火山爆發,鄰近城鎮之 一的龐貝城被火山灰淹沒,直至十六世紀末才 被發現;古城結構完整,展示出古羅馬時期的文 化風貌。 是次展覽由即日至八月二十九日舉行,香港 是世界巡迴展的首站,展出從意大利羅馬、拿坡 里和龐貝等地約十間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借出 約一百一十組展品。展覽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 助,香港歷史博物館、Contemporanea Progetti及 Expona聯合籌辦。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銳森於六月七日的預 展上指出,展覽由去年開始籌備,期望讓公眾從 中認識古羅馬。他指龐貝在古羅馬時期屬於第二 大城市,僅次於羅馬;展覽同時介紹居住在龐貝 不同階層人士的生活,包括政府官員、熟食檔店 主、奴隸等。而透過火山爆發摧毀整個城市的史 實,讓來訪者反思人與自然和歷史的關係。
公教報
錨桿(公元一世紀)
火山爆發罹難者的遺骸模型
寇迪卡里亞型商船模型
海上雄師—— 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展覽 日期:即日至八月二十九日 時間:逢星期一、四至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廳
麪包(公元七九年) 馬賽克鑲嵌畫(公元一世紀)
收費及詳情見: http://hk.history.museum/zh_TW/ web/mh/exhibition/curr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