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8KungKaoPo

Page 1

Kung Kao Po

德蘭修女

九月四日封聖 專頁 1928年創刊 2016.8.24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 第3784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8月28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P12-13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湯漢樞機八月二十日在主教座堂主持晉秩禮, 祝聖教區執事羅敬業和阮金山為神父。

羅敬業神父與家人

遣更多相稱的工人收割莊稼」。 他指今日的香港更需要廣泛的福 傳和見證,故此「祈求天父慈悲 的面容能展現於香港社會」。 新鐸羅敬業和阮金山禮儀 結束前致辭,他們邀請信徒為聖 召和司鐸祈禱,其中羅神父邀請 參禮青年勇敢回應天主給予的召 叫,「這條路雖然有許多困難和 挑戰,卻充滿著喜樂,請不要被 那些困難嚇倒,因為天主時常與 我們同在」。他又感謝仍未奉教 的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給他回應 聖召的動力。 阮金山神父來自越南,他的 母親及七位兄弟姊妹專程由越南 到港參禮,阮神父感謝母親的教 導,並稱許其表樣帶領他走向聖 召的路。 羅敬業神父的父親羅文鏗對 本報說,因著兒子多年對修道的 堅持,家人亦會支持他所揀選的 路。幼弟羅業廣期望兄長將來在 教會內幫助更多人。

阮金山神父與家人和孫英 峰神父(前右四)。

參禮的聖公會池嘉邦牧師與 羅敬業相識多年,他指新鐸在加 入聖公會、轉入天主教會,以至 回應司鐸召叫的成長歷程中生命 不斷轉化,池牧師為此感恩。 阮金山神父的母親( Nguyễn )彌撒後說,她樂於把 Thi Quyên 兒子奉獻給天主,「我每一天也 不會忘記他,會時常為他祈禱, 希望他能跟隨天主直到永遠」。 來港二十七年的越南信徒丁 絲露與本地同鄉教徒結伴參禮, 她說:「很高興天主派遣越南裔 的阮神父在港服務,這為在港越 南團體是一份很特別的禮物。」 跟阮神父同組參與波蘭世青 節的聖十字架堂青年袁詠珊說, 她從阮神父身上看到天主給予每 人不同的召叫,並為他能陪伴世 青青年而感恩。 晉鐸後,羅敬業神父出任屯 門贖世主堂區助理主任司鐸;阮 金山神父則出任橫頭磡聖博德堂 區助理主任司鐸。(高)

教區羅敬業 阮金山晉鐸 湯牧勉勵新鐸成為慈悲僕人 (本報訊)教區執事羅敬業 和阮金山八月二十日在堅道主教 座堂領受司鐸聖秩,他們邀請信 眾同為聖召祈禱。 晉鐸禮由湯漢樞機主禮,榮 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楊鳴章及夏 志誠兩位輔理主教等共祭,逾千 信眾參禮。禮儀中,聖神修院院 長夏志誠主教推薦羅敬業和阮金 山成為教區神父,湯樞機揀選他 們領受司鐸聖秩。羅、阮二人隨 後接受湯樞機覆手和祝聖。 湯樞機講道時說,羅敬業和 阮金山正值慈悲禧年、香港開教 一百七十五年以及香港教區成立 七十年之時晉鐸,「是天主要他 們效法教區前輩的刻苦精神」, 他勉勵二人遵行天主聖言,以其 表樣建設教會,成為天主慈悲的 僕人。 湯牧籲請信眾為兩新鐸祈 禱,同時為所有聖職人員以至教 區的聖召祈禱,「面對莊稼多、 工人少,我們懇求莊稼的主人派 兩位新鐸羅敬業(左)和 阮金山

新鐸向親友祝平安


26

曾經,我會 呆在電視機前追 看新聞報導 ⋯⋯ 曾經,喜愛 模仿電視新聞報 導中那些非常有 權威的新聞記者 及報導員 ⋯⋯ 曾經,渴望走在事 實最前線將所見所聞由 我第一身告知大眾 ⋯⋯ 然後,這些曾經竟 在若干年後都成真了。 自問讀書成績不出 眾,卻對時事及國際大 事有一番濃厚的興趣, 好不容易得到珠海學院 新聞及傳播學系取錄, 興奮不已。在珠海的四 年,香港正值多事之 秋 ⋯⋯ 作為一個熱血青 年,眼看自己對社會大 大小小的事那麼熱愛, 沒理由只顧讀書,不問 世事吧!

機緣巧合下在天主教大專聯 會上了莊。那時候,才開始真正認 識甚麼是社會運動。二 ○○ 三年沙 士襲港,正值傾莊之時,當年經常 開會討論社會大事,訓練著獨立批 判思考。其後與香港人一起經歷 七一大遊行,成功令政府撤回基本 法廿三條的草案。這些經歷令我更 加肯定當天所選擇在社會中實踐信 仰的路是沒錯的,亦讓我更加肯 定,我為何要當一個新聞工作者。

事實 真相 價值觀

我幸運地在畢業前便踏進電 視台工作,為我往後六年多的記者 生涯奠下了良好基礎。作為一個記 者,深深明白新聞工作者與參與社 會運動的不同。在這記者生涯中, 遇到很多重要的採訪,經歷過天災 人禍,見證重要歷史時刻,有不公 義的事件,亦有很多好人好事。 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並 非只止於事實。亦希望所傳遞的 訊息中,讓所相信的價值得到彰 顯。這些經歷不單令自己眼界大

「新一代都很有己見,我看見他們個個都充滿熱誠,內心有一團 火。我深信現今的年輕人比我們當年掌握更多資訊,還走得更 前。」本文作者胡天衡說。

胡天衡

真.走在最前

對貧窮人優先的愛德

68

今 天 第 一 篇 讀 經 的 不難明白教會在梵二所強調「對貧窮人優 德訓篇,作者教導信友謙 先」的重要。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傳教時, 虛,在一切事上要謙下, 祂在會堂中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清楚的 主日教理 才 能 在 上 主 面 前 獲 得 恩 說 出 : 「 他 ( 天 主 ) 給 我 傅 了 油 , 派 遣 我 寵。謙下並不是指外在的放下自己的身份或 向 貧 窮 人 傳 報 喜 訊 , 向 俘 虜 宣 告 釋 放 , 向 地位,而是從心裡向我們的天主明認祂是 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造物之主,所有恩寵之源。人本來就一無所 ( 路 四 ) 金 口 聖 若 望 強 而 有 力 地 提 醒 有,所以人對天主的回應就是向祂開放,謙 我 們 : 「 不 讓 窮 人 來 分 享 我 們 的 財 產 , 這 卑地接受祂所賞賜的一切。因此,當我們從 是 偷 竊 他 們 , 除 掉 他 們 的 生 命 。 我 們 所 持 天主那裡獲得禮物(恩寵)時,就該懷着感 有 的 財 物 , 不 是 我 們 的 , 是 他 們 的 。 」 聖 恩的心,無私的、慷慨地與人分享。要懷 著 大 額 我 略 還 進 一 步 指 出 : 「 當 我 們 給 與 貧 謙下,這一點正好連結到今天福音中耶穌 窮者必需的物品,我們不是施予他們我個 所指的:「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 人的慷慨,我們是還給他們原來是他們的 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十四 ) 東西。與其說我們完成一項愛德的行為, 然而,今天要講述的教理主題的中心 不 如 說 實 行 正 義 的 行 為 。 」 ( 參 閱 教 理 並不是「謙下」,而是聖史路加時常描述 )故此,對貧窮人優先的關顧不只是 2446 的耶穌對貧窮人和那些被社會所擯棄的人 幫助個人的需要,亦同時指向出現不平等 的 關 顧 , 及 邀 請 他 們 共 赴 天 國 的 盛 宴 。 原 現象的社會根由。 來對貧窮人的關顧是耶穌基督在最後審判 最後,天主教教義部在《基督徒自由 人時的一個重要準則!正如讀經二所說: 與解救的訓令》中訓導信友:「為此動了 我們已因著基督走近了熙雍山和永生天主 基督救世主的憐憫慈心,願意自己承擔這 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參希十二 ) 一切,使自己成為『最小兄弟中的一個』 跟隨基督的人要效法耶穌,肖似祂,做祂 (瑪二十五 , )。為此對那些受不幸 所 教 導 和 實 行 的 , 以 謙 下 的 態 度 、 彼 此 服 壓迫的人,是教會優先施予愛德的對象,雖 侍,關懷我們身邊弱小、貧窮的人。 然從起初就有許多教會成員努力這樣做,但 對 貧 窮 人 的 關 懷 一 直 是 教 會 所 關 注 總沒有停止責成自己,提昇、保護並救助那 的。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更申明 些窮苦人。教會常常在各處做了無數不可 「 對 貧 窮 人 優 先 」 的 重 要 , 基 督 徒 且 有 義 或缺的慈善事業;再者她以自己的社會學道 務 促 進 公 益 。 所 謂 公 益 , 「 即 讓 私 人 及 團 理,努力尋求實現推動改革社會的結構,設 體 可 以 充 份 而 便 利 地 玉 成 自 身 的 社 會 生 活 法使生活條件合乎人格的尊嚴。」( ) 條 件 的 總 和 , ⋯⋯ 包括整個人類的權利和 願所有基督徒能秉承耶穌基督和教會 義 務 。 」 ( 《 教 會 在 現 代 世 界 牧 職 憲 章 》 的教導,努力以愛護窮人教會,為人類的尊 ) 此 外 , 《 天 主 教 教 理 》 更 詳 細 闡 釋 嚴作見證。 公益是與所有人的生活有關。「公益要求 生活反思 實踐 每一個人,尤其那些掌權的人,謹慎明 智。」(教理 )公益包括三個基本的 聽了今天福音的訊息後,你會如何具體地 1906 ※ 要素:首先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尊重; 在生活中關顧「貧窮的人」?你會邀請 第二是要求社會的福祉和團體自身的發 堂區的教友與你一起行動嗎? 展,而第三,公益是包括和平,即一個穩 嘗試在祈禱中多默想耶穌基督的面容。求 ※ 定 和 安 全 的 正 義 秩 序 。 ( 參 閱 教 理 1907- 主 帶 領 你 在 生 活 中 所 接 觸 到 的 人 身 上 認 ) 出祂來,侍奉祂。 1909 基於對耶穌基督所宣講的天國喜訊及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供稿 教會一直以來對「公益」的訓導,我們就

開、建立了對世界的另一種看 法,亦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家人 及身邊的朋友,增加了他們對社 會的參與,有的甚或比我走得更 前。 近年來,香港的傳媒生態 轉變得翻天覆地,市民大眾喜愛 即食文化,愈來愈不愛看傳統媒 體。為甚麼嘩眾取寵的新聞才多 人追看?為甚麼讀者喜愛被設 下了立場的報道所引導?為甚麼 報道沒有事實根據卻沒有人去求 證?十萬個為甚麼,這通通跟我 讀書時所學的完全不同。現在還 有多少人會主動求真?新一代會 不會都以個人情感和大眾喜歡的 角度先行,而犧牲客觀的事實或 追尋真相的過程?還是把新聞當 成娛樂,看了便算? 可幸的是近年修讀新聞系的年 輕人愈來愈多,我每年有機會跟學 弟學妹分享。他們雖然都喜歡收看 和分享那些娛樂成份豐富的新聞, 但他們亦會懂得分辨這種新聞手法 的好壞,亦會反思這會否破壞對事 實的客觀描述。問及他們選擇當記 者的原因時,大部分都說是因為背 負著一份使命,希望為這個社會帶 來一些改變。 新一代都很有己見,我看見 他們個個都充滿熱誠,內心有一 團火。我深信現今的年輕人比我 們當年掌握更多資訊,還走得更 前。欣賞他們之餘,也希望他們 不要放棄記者的專業道德和求真 精神。如前輩常說,當記者不能 只當「簡單打份工」。要令這個 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或更有質素, 靠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帶動。 但願你們能看得更真、更遠!

•胡天衡在學時任天主教大專聯會 幹事,畢業後曾於香港寬頻電 視、亞洲電視及有線電視任記者 及主播,現投身航空業 「教 領友」供稿

18

40

11

22

主曆2016年8月28日

公教報 信仰 7

45


主曆2016年8月28日

公教報

信仰

10

天涯咫尺── 與不同文化人士的相處之道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於二○一六年 六月三十日舉行了「天涯咫尺」分享 會,以下是三位講者的分享重點。

天涯在彼鄰 ■ 陳倩盈(教友傳教士) 能夠在柬埔寨及肯雅服務了一段頗長的時 間,衷心感謝天主的安排及照顧,讓我成長,明 白信仰是生命首要的動力。回望旅程,除了作信 仰的反省,亦開始思考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之 道,這些經驗應該也是天主交給我的塔冷通。 闊別多年的香港,當然有不少改變,其中 最令我注意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口增加了,南 亞族裔、非洲移民以及回教信衆,他們明顯地出 現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遠在天涯的人,如今就在 鄰近社區之中!這一個全球化現象,自然地成為 我反省在外方傳信服務的脈絡。以下是我從經驗 中,整合的與不同文化人士相處之道。

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 剛開始在柬埔寨傳信服務,由於語言不通,

接待天使 ■ 李靜敏(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總幹事) 有別於一般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天主教勞工 事務委員會帶著福音精神及社會訓導指引,透過 教區九龍勞工牧民中心,在社區內每天在接待眾 多的少數族裔「旅客」。希伯來書十三章二節記 載:「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不知不覺 中款待了天使。」 事實上,本地南亞少數族裔不少在香港土生 土長,他們與他們的父母,同樣一起建設香港, 只是他們看上去膚色及言語與我們不一樣,我們

信仰反省 ■ 阮美賢(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上兩位講者的經驗分享,啟發我們思考如 何衡量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態度,不同 文化之間的交談,以及平信徒的福傳使命。 對於不同種族和文化人士,我們有沒有先入 為主的偏見?我們會否以優越者自居,以經濟成 效衡量人,視那些沒有收入的婦女沒有價值,甚 至是社會的負累呢? 每一個人在天主眼中都是寶貴而獨特的。善 待客旅和弱小者的傳統,更可追溯至舊約時代的 以色列社會律法,當中不少法律是勸勉以色列人 要看外方人如同鄉(肋十九33-34)、要了解作客

未能用金邊語與當地人溝通,常感到不安及隔 膜,租住當地一個住宅單位的時候,不自覺地偏 向同屬女性的房東太太,而排斥木口木面的房 東,凡有單位停水的時候,心中暗駡房東苛刻, 限制我的用水,曾有一次停水後,傳來房東夫婦 的爭吵聲,主觀認為房東太太在維護我……直到 後來,得悉真相,原來一直計算的是房東太太! 我反省到:切莫低估偏見的影響力!

在接納與持守中建立關係

媽,當看見比我弱小的她,抱着幾個月大的女嬰 向我求助時,雖然直覺已知有不妥的地方,但我 實在無法拒絕。我唯有先安頓這兩母女,再向知 情人士查詢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盧旺達的種族 仇殺已平息,該國政局亦已穩定,在肯雅,她的身 份便成為非法移民,依據法例要被遣送回國,不能 在肯雅獲得任何社會服務。她亦清楚處境,只是不 肯接受現實,不斷向人求助,以求庇護,而我亦被 勸喻勿多管閒事,成為愚蠢的撒瑪黎雅人。

以作見證的態度待人接物

在肯雅服務的時候,接觸到截然不同的非 洲文化,肯尼亞人是友善的,部族文化令他們依 靠互相幫助,他們會直接提出需求,不介意被拒 絕,但他們沒有有借有還的觀念,好不容易才找 到與當地人相處之道。在接納及欣賞他們率直簡 單的文化之時,我亦持守值得他們學習的有借有 還原則,在磨合之中與當地人建立關係。 在奈羅比曾遇上一位盧旺達未成年的未婚媽

在這兩母女面前,明知結果,亦陪着她們 再走訪救援組織,得到的回覆當然是遣返。自問 已盡了力,只好讓未婚媽媽決定自己的前路,結 果,她亦是不肯接受遣返,唯有目送她離開。未 經過戰亂的我,到今天仍不明白為何她不願接受遣 返,但再給我選擇,我仍會做她的撒瑪黎雅人,因 我的服務不是為主做審判,而是為主作見證!

經常以為他們是「旅客」、是外人、甚至有些對 這些移民群體,視為資源奪取者。 記得在「假難民」一詞未出現前,九龍中 心找了本地兩大報章,專題訪問有關南亞少數族 裔在港的經驗,兩位記者均用了不少時間與中心 所聯繫的少數族裔人士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香 港生活的困難及未能公平使用各項政府服務。其 中一間報館,採用持平的角度報導了他們的遭遇 (雖然一些視少數族裔為資源奪取者的網上留言 非常難聽);另一報館的記者雖然已採訪了,但 追問何時刊登時卻又支吾以對,及後從該報報導 南亞人士「偷渡潮」之後,社會就出現了「假難

民」一新名詞(又成為了議員橫額上的呼籲口 號)。無論是本地人或是滯港難民,只要帶著少 數族裔的膚色,他們又一再被標籤為外人。 但是,無論在「本土」論述出現之前或之 後,我們均視他們為天使,熱誠地款待他們,皆 因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堅信,他們作為 居民,就同樣有權利平等使用政府公共服務、就 有平等就業的權利。 讓我們學習放下敵我分歧的分類及標籤的思 考習慣,重新以一顆新的心,看待每一位與我們 在各方面均不同、但卻是天主的獨特創造的人, 因為我們可能接待了天使。

人的苦況(申十 19、出二十三 9),具四海一家的 理想圖像。當一個人客居異地,除了希望物質生 活上能得保障外,最期望的當然是得到當地人的 接納,認識新朋友,融入社區。我們有否實踐這 基督徒使命呢?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指出,「人的社會本質 和文化的特性促使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談,這亦 是基於文化之間的共同價值。」面對多元種族和 文化,教會強調,我們應採取「跨文化模式」, 即嘗試認識對方、持開放的態度、強調互動、互 相學習和改變;不只欣賞彼此的不同,亦幫助建立 和平共存的團體。並強調向基於真理的普世價值開 放,如公義、和平、人性尊嚴等,這意味對人性有 更闊的理解,與趨向封閉和內向的世界觀抗衡。

教宗方濟各曾指出,「所有基督徒都是傳 教士,因為他或她曾在耶穌基督內經歷過天主的 愛。」(《福音的喜樂》#120)他又指出,平信 徒透過生活、言行在傳信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使 別人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共融的大團 結。陳倩盈和李靜敏兩位平信徒履行教友職務, 服務的動力均是出於信仰,是回應天主的愛,反 映了教友福傳的具體意義和方式。她們希望服務 對象能在生活中活出最好的一面,全面發揮他們 的潛能,即使以不同宗教身份亦然。由此亦讓我 們看到傳信的多向度,包括臨在與見證、委身於 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祈禱、宗教交談、本地化 宣講等。她們彼此補足、互相豐富。 •天主教教友傳信會供稿


17

公教報

文教

主曆2016年8月28日

記憶教室

跟H a j a學生在放暑假前的早 上,來到京畿道安山市的檀園高 中。這兒有十間課室,於二○一四 年四月十六日成了靜止的空間,也 是走過兩年又四個月的另類教室。 兩年多前,南韓全國人民目擊「世越號」船 難的發生,當中的二百四十六名犧牲者及六位失 蹤者,是該校的高中二年級師生,遇難前就在這 些課室作最後的學習。他們的親人自此背著「遺 家族」身份生活,年紀相若的南韓青年稱為「世 越號世代」。 船難造成二百九十五人犧牲,九人仍下落不 明,一百七十二名生還者中,大部份是由民間船 隻救起的。而其實,第一艘水警救援艇於事發後 約四十七分鐘到達現場,若當時作出及時應對, 相信生還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九。記憶貯藏所事務 局長金鍾天(音譯)問:「為何把孩子們掉 下?」這正是遺家族一直尋求的真相。尋求真 相,不只是為犧牲者,也是為把大家的生活之 處,導向安全的社會和更重要的——尊重生命的 文化。 到過幾處為這船難而設的場所,都讓人感到 難以言喻的淒冷和悲傷。踏進記憶教室,第一份 感覺竟然是溫暖!盛開的鮮花讓課室顯得明亮而 充滿生氣,每張桌上的名字、照片、擺設、親友

檀園高等學校

課室貯物櫃門上貼著犧牲學生的夢想

檀園高等學校校舍內的記憶教室

贈予的零食和便條等,讓我們認識每位師生,每 一個獨特的人生,即使是如此的短暫。一位母親 說,孩子在警察部以至教育廳,都被淪為一堆數 字,那是按屍首打撈出來的先後而給的編號,遺 家族希望大家記得孩子的名字。 過去兩年多的週末,記憶教室都會對外開 放。守護這空間並非為悼念或追憶,而是等待六 位失蹤師生的回來,它同時肩負重要的使命—— 教育。 「要像孩子們走到生命的最後瞬間,為了生 存而手牽著手般,我們不是競爭者,要成為共同 建構這時代的合作者。」金先生說,就是其大女 兒聽他說這類分享時,也難以認同,因為在一般 學校裡,只有沒完沒了的競爭,同學間不是合作

我的母親手記

的,而是競爭的關係。他慨嘆在今日的南韓,教 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就業,把學 習者培養成心狠無知。在記憶教室,我們所體驗 的,是教育場所裡被忽視的生命教育。 守護記憶教室,也是為守護民主主義,金先 生說:「我認識的民主主義,是社會的大多數人 了解並關顧受苦的一群;民主社會,是以最困苦 者為優先的社會。」這十間課室承載的,正是犧 牲學生父母、兄弟姊妹和朋友們的傷痛。 可惜,二○一六年八月六日,記憶教室走到 在檀園高中校園內的最後一天,那兒的一切在這 暑期開始被移送到安山教育廳別館,同時遺家族 正物色重置並能永久保存記憶教室之處。這,並 未劃上句號。

text / 曾穎嫺

Chronicle of My Mother,2012 ※ 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 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我的母親手記》 是日本「國民作家」井 上靖六十八歲那年,以 母親生命中最後十年為 焦點,撰寫的自傳式小 說。電影版由他的中學 同學導演原田真人執 導,細訴一家三代、母 子、父女,祖孫的相處點滴,情感 牽絆……家人之間,血濃於水,沒 有誰是誰非,只是立場角度不同罷 了……

心靈創傷 電影一開始,小說家伊上洪作 有妻有女,生活富裕,卻常常抱怨小 時候母親只帶著兩個女兒去台灣,把 自己遺棄在日本,這個傷口淌血五十

不懂愛 洪作長年與父母姐妹分 隔,令他缺乏愛,因此他不 懂愛。他常常把自己和家人 的生活片段寫進小說中,認 為是重視她們,可是三女琴 子卻認為父親把家人當作小 說素材而已!洪作對三個女 兒過份保護,最經典的是他曾在暴 風雨天,要所有女兒立即回家,連 正在看電影的二女兒紀子,也不能 倖免。三女兒琴子認為父親只按自 己意願撫養孩子,根本是剝奪自 由,連一向乖乖的二女兒紀子也大 感不悅……

母親是敵人 父親去世之後,母親的行為愈

發詭異、難以控制,疑似得到認知 障礙症。連一向照顧母親的大女兒 都投降,洪作唯有接母親回家暫 住,並如臨大敵一般地對付這個老 人家,甚至稱呼母親為「敵人」! 三女兒琴子看不下去,斥責父親, 驚醒了「一言堂」的洪作,令他重 新整理看待母親的方式……

解開心結 洪作年幼時,由曾祖父的小妾 阿縫撫養,達八年之久。洪作為阿 縫奶奶舉行逝世五十年法事,母親 卻說被阿縫奪走兒子,這番話觸痛 了洪作的傷口,他憤怒地質問母 親,揭開了母子間埋葬心底,未曾 顯露的感情…… 洪作陪伴二女兒紀子乘船前往 夏威夷留學,準備起航之際,洪作太 太的一番話,解開了洪作的心結: 「從前的人不會一起遠行,避免出事 而斷了香火。於是,母親把最堅強的 你留下……」此時突然接到母親失蹤

的消息,紀子對父親說:「我自己可 以的!」洪作對女兒說:「我不是丟 下你!」…… 電影《我的母親手記》把伊上 家三代人長達十年的情感糾葛呈現世 人面前,愛恨交織,緣聚緣散……或 許是在經過了歲月的歷練,才能夠頓 悟……人生的路途上,縱有很多事發 生,終點卻只有一個──家!

多年……可是在洪作的姐妹眼中, 這個男丁是幸運的,因為在台灣的 生活很艱苦……洪作認為自己被母 親遺棄,因此一直以來,母子之間 只有若即若離的交流。可是,母親 心底裡卻有苦衷,並懊悔留下兒子 是她一生最錯誤的決定……

教會指引 •《天主教教理》疾病 # 15001510;人的尊嚴 #1700-1715; 家庭 #2197-2251 •《老人的尊嚴和他們在教會和世 界的使命》宗座平信徒委員會 (1998) 延伸閱讀 • 書籍《我的母親手記》作者:井 上靖,譯者:吳繼文,無限出版 社 日語對白/中文字幕/108分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