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 Kao Po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九月四日立會選舉前 正委會講座反思選舉制度
2
教區派遣探監團體 向在囚者分享慈悲
2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中一體驗班引入科技教育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2016.8.31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五張 第3785號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9月4日
13
1928年創刊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德蘭修女 封聖 (綜合報導)仁愛傳教女修 會會祖德蘭修女九月四日封聖, 她畢生服務貧病弱小,教宗聖若 望保祿二世稱許她為「慈善撒瑪 黎雅人的典範」。 德蘭修女在印度建立垂死者 之家及兒童院舍,仁愛傳教女修 會的相關服務更遍及多個地方。 修女於一九七九年榮獲諾貝爾和 平獎,頒獎機構表揚她「為克勝 貧窮和困窘作出的貢獻,因為貧 窮也能危害和平」。 在仁愛傳教女修會的神恩 中,包含特別敬禮聖母瑪利亞的 兩個幅度。首先效法聖母往見 依撒伯爾,幫助年邁有需要的 表姐,「服侍窮人中最貧窮者, 不求回報」;其次是敬禮聖母聖 心,效法聖母的德表,尤其是她 的謙卑、靜默及深切的愛德。 德蘭修女於一九九七年安 息,享年八十七歲。在若望保祿 二世教宗的意願下,於一九九九 年開啟了德蘭修女列真福品程 序,比教會規定的五年提前了三 年。二○○三年十月十九日,若 望保祿二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為德 蘭修女主持了冊封真福禮。 相關資訊見第4、10、11和20版
天美社圖
33
弟、姊妹,甚至自己的 性命,這話為大部份人 都很「生硬」,因為耶 穌不是來宣講愛的喜訊 的嗎?為何在這處,祂 卻要我們「惱恨」自己 最愛的人,甚至是自己 的生命?首先我們要從 語言學去了解,在閃族 語系(希伯來文是其中 之一)中「惱恨」一詞 不一定是指情感上的憎 恨,而可以是表達一種 「依附的比較」,意思 即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 要先以天主作為生命中 的「首位」,這其實只 是第一誡的重申。今天 的福音教導我們,信仰 比親人,甚至自己生命 更為重要。耶穌吩咐門 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 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 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 「捨棄他們的一切所 有」(路十四 )。 (教理 2544 ) 教會的靈修傳統 亦教導我們不要貪戀世 物,要度神貧真福的生 活,因為「對真正幸福 的渴望,使人解脫對現 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 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 真福中得到滿足。『享 見天主的許諾,超過一 切真福。在聖經裡,看 見就是擁有。看見天 主的人,就是已經得 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
實踐
富』」。(教理 2548 ) 梵二大公會議亦 勸勉我們:「基督徒常 應師法表揚基督的仁愛 謙遜,教會欣喜在主的 懷抱中,有許多的男女 更切近地去追隨救主的 自貶,更顯著的加以表 彰,以天主兒女的自 由,承受貧窮,捨棄自 己的意志,這些人都是 為了天主,超出誡命的 範圍,在成全的事上, 自願屈服於他人,為能 使自己更完善地相似基 督的服從」。(教會 )教會當中更有些弟 兄姊妹以特別的方式, 堅決地捨棄自我,回應 天主的召叫,跟從福音 的勸諭,願意度獻身生 活,宣發神貧、貞潔和 服從三願,去服務教 會。他們的見證常為信 友帶來鼓勵,讓我們明 白捨棄自我並不是一件 不可能的事。他們這份 貶抑自己的謙遜精神提 醒我們在這物質充斥、 自我主義的時代,我們 能否事事以天主的旨意 為先?
生活反思
擔任小學教師,亦身兼設計、配音、 教授繪畫、戲劇等職務,他認為這些 不同的嘗試是要給自己試煉的機會: 「天主給我信心和能力去做不同的 事,既然祂送給我這些『禮物』,我 何不把握機會善加運用?」 二 ○○○ 年領洗的薛海暉同年入 讀香港教育學院主修視覺藝術教育, 副修中文, 四 ○年畢業後他隨即報讀 香港演藝學院藝術學士,主修表演, 「我喜歡戲劇……但我同時擁有教師 專業,故現在能同步發展戲劇與教育 方面」。 在劇場擔任藝術教育主任的薛海 暉,現為中小學教師提供藝術教育服 務,包括課程設計、教材製作、戲劇 教學,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讓教師 在課堂應用戲劇教學法。他會與教師 一同備課,構思如何於正規課程中加 入戲劇化的教學,「戲劇具備感受式 和體驗式的元素,惟所花的時間較 長,學習量不及『 Chalk and Talk 』 (灌輸式的教學法),可是教學融入
信徒薛海暉投入戲劇教育 慈悲為題與青年集體創作 「我喜歡在舞台上演 活不同的人生。」從事藝 術教育工作及舞台劇演員 的信徒薛海暉說,透過劇 作的不同角色,讓他有機 會探索他人的感受與故事,滿足他的 好奇心;而慈悲禧年期間他又會與信 徒青年合作創作戲劇。 三年前,薛海暉與友人合組藝術 團體,融入藝術與跨媒界等表演,又 參與不同劇團的演出,「我喜歡從事 與人交流互動的工作,引起公眾關 注,演出讓我能與觀眾互動和創 作。」 最近他與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合 作推出「慈悲集作」劇場工作坊,以 社區參與服務和探訪等體驗,配合戲 劇技巧,與信徒青年集體創作以「慈 悲」為題的劇作。 他曾飾演多種角色,如老人、青 年、神父、教師、生意人、醫生、工 會成員,警察、同性戀者、反同性戀 者等 ⋯⋯ 在現實生活中,他自己亦曾
戲劇情境、遊戲等方式,學生的體驗 定能深化所學」。 他舉例指出,中國語文課程初中 教材《背影》一文,加入戲劇情境或 影片分享,了解作者對父親的懊悔、 虧欠、內疚、父愛的體驗、無條件付 出等感受,「學生須以對白和感受展 現文章內的情境,既能觸動學生的心 靈去感受文章箇中內容,亦能使語文 生活化」。 談到現今學習以目標為本,常被 評為只追求成績,難以活用所學等詬 病,他指問題源於教育偏向商界概 念,或把成人一套搬到兒童身上,妨 礙其成長。 他曾在一所小學任教視覺藝術科 兼職教師時教授紙糊製作,竟遭家長 來信表示女兒皮膚敏感不適合接觸報 紙,實情卻是由於家長向女兒灌輸報 紙等同骯髒,令學生抗拒,「當她在 課堂見到其他同學投入製作紙糊,才 主動嘗試」。薛海暉認為,應給予兒 童自行體驗、感受和學習的機會,而 非由大人為孩子設定學習的界線。 他感謝並珍惜天主所賜予的表演 天賦,「表演讓我成為一個媒介,可 以直接演活角色裡的生命,有趣好 玩」。 (高)
上圖及左圖示他曾 飾演的角色。
42
有沒有甚麼人、事、 ※ 物你覺得是非常重 要的,甚至重要過天 主?這些曾否成為你 親近天主的障礙? 你有否因你作為基督 ※ 徒的身份而捨棄過甚 麼? 當中有甚麼掙 扎? 教區教理中心及 教理委員會提供
薛海暉喜歡透過舞台表演演活不同角色,並把戲劇融 入教育。
作主的門徒 需棄絕自我 今 天的第一 篇 讀 經 中,智慧篇的作者讓我 們明白到人生的局限, 人縱然希望掌握著自己 的命運,但人又如何可 以想像到天主的旨意? 我們唯獨信靠聖神,才 能獲得「智慧」,並按 祂的路徑而行,最終才 能獲得救恩。聖詠的作 者回應著讀經一中談及 的「智慧」 ─ 藉著 這智慧,世人獲得了拯 救,而我們在信仰的光 照下,明白到這智慧實 際上指向我們的救主耶 穌基督。 讀經二中,聖保 祿宗徒向費肋孟作出請 求,請求他寬恕奴隸敖 乃息摩,並要求將他視 作弟兄一般看待。奴隸 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是一 項根深蒂固的制度,出 走的奴隸原本是死罪, 但保祿卻要求主人不單 寬恕這位奴隸,還要求 待他為可愛的弟兄,這 要求其實是顛覆著當時 的社會制度,但卻讓基 督徒反思,我們要為福 音的緣故,棄絕自己固 有的思維,卻要以愛德 的眼光來行事。 今天的福音中,耶 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 「惱恨」自己的父親、 母親、妻子、兒女、兄
╱
主曆2016年9月4日
公教報 信仰 7
由家庭開始實踐生態通諭 陳麗嫦
手機,是多可悲的事!
保護胎兒 出於人類的自我中心,往往認為 自己對生命有操控權,把墮胎行為合法 化,取代天主去掌控生命。通諭認為縱 使我們知道胚胎的成長會為家人帶來不 安及困難,我們也定要保護胎兒,否則 我們怎能真誠地教育孩子關心其他脆弱 的受造物呢?如何教育孩子要彼此相容 呢?(《願》 120 ) 利用人類的胚胎進行實驗,並使 其合理法而漠視了倫理原則,是令人很 擔憂的。若科技與倫理切割,科技便無 法控制自己的力量了(《願》 136 )。 雖然法律容許他們的行為,但實際上他 們都是在傷害由天主所創造的生命。 在人的良心深處,總在提醒人,生 命 —— 不論是自己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 是不可侵犯的,生命並不屬於他, —— 因為那是天主 —— 造物主及天父 —— 的 所有物及恩賜。(《生命的福音》 )
尊重身體 唯有天主是生命的主宰,每一 個生命都是有尊嚴的(《願》 , )。所以我 們 要 接 受 天 主 造 給 我 的 115 這個身體,欣然接受這份禮物,並領 受和接納天父所恩賜的世界;萬物有 序,我們的生命與其他受造物是互相 緊扣的。通諭指出由於不懂得面對自 己 的 性 別 , 而 要 求 取 消 性別差異,不 是健康的態度(《願》 155 )。父母要 引導孩子學習接受自己的身體,照顧 它,尊重它全部的意義,才是真正人類 生態學之必要元素。 父母請緊記自己只是孩子在世 上的托管人,孩子的生命是屬於天主 的,把孩子養育成為一位「愛主、愛 人、愛大地」的信徒,父母日後好能 向天主交賬。 教區《願祢受讚頌》通諭研習小組供稿
的活著,天主沒讓擔子壓死我。「世上的 事,我們還難以測度;目前的事,我們還 得費力追求;那麽,天上的事,誰還能探 究?」(智九16)「有誰能知道天主的計 劃,有誰能想像天主的意願?」(智九 13)主,祢的旨意是甚麽? 今日讀經一智慧篇的經文說的根 本就是我這種愚人。膚淺的我,每天的 辛勞並未有對準問題。處理的,全是肉 身、塵土的事。生活的問題天天都多, 無可避免的壓力,令身心疲累。天主給困 難,其實是一個信德的考驗。天主要我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更重要的是「跟隨 祂」。他已走在我前面,只要我信前面 有路。記得手術前的告解,神父告訴我 救恩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過程。困難, 就只是眼前的這一點,救恩,是前面的 每一段路。主,「求你從高天派遣你的 聖神⋯⋯並藉著智慧,獲得求援。」 (智九17-19)
這幾年的人生「行 得好快」!自感已不年 輕,決定結婚。怎知婚 後的人生就像開了turbo般,很快懷孕, 做人父母,母親患病,長輩過世,自己又 做手術,加上工作上的轉變⋯⋯。 一切一切都來得好急好快。一波未 完,一波又起。我不覺得自己是「行衰 運」,只是事情發生得太快,一些人生 必經的階段都集中在一、兩年內發生, 同時要面對工作壓力,兒子未滿周歲便 要申請幼兒班,就連工人姐姐也離職, 要再找新工人。問題天天都多,人生挑戰 接踵而來。 表面看起來好好的我,經常被困難 壓得透不過氣。「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 著靈魂;這屬於塵土的寓所,使精神多 慮」(智九15)。祈禱中經常埋怨,對天 主說「夠了吧?祢只需加一根手指頭的 力,已可將我壓死」。然而,我還是好好
是 希 望 家人遷就自己,喜歡由自己主 宰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沒有尊重家人 感受,家庭又怎會和諧呢?(參《願》 , , )
隨著科技的發展,家人及 朋友之間減少了直接的對話, 改為用電子 媒 體 來 溝 通 。 教 宗認為:真正的智慧,是透 過反省及交談,從與其他人 溝通的過程中學習得來的。 但現今的科技,容許我們隨 意篩選或剔除人與人的關係 ( 《願》 )。舉例:臉書的
直接交談
╱
70
鄒樂心
透不過氣來的生活
教區是否真有指引?
做神父近三十年,我一向知道按教區指引, 何謂教友所屬堂區,就是教友居住地方的堂區或 教友經常去參與彌撒的堂區;而教友在牧民或聖 事方面有需要,應當由上述所指教友所屬堂區 處理。 多年的牧民經驗,多次發覺有堂區拒絕為不居 住在該區,而又經常去該堂區參與彌撒的教友處理 要辦的牧民事宜或聖事,尤以「大」堂區為甚,這 些教友被指示應到自己所屬堂區辦理,即他經常去 參與彌撒的堂區並非他所屬堂區!我覺得這有違教 區指引,也是為難教友,更傷害了這些經常去該堂 區參與彌撒的教友之感情! 最近有居住在我堂區的教友,他經常去某 「大」堂區參與彌撒,想在該堂區為嬰兒舉行洗 禮,收到的信息是該教友要請本人發一封信,證 明他在本堂區居住,現要到該 「大」堂區要求為嬰兒舉行洗 禮!我知道教區從未有這樣的 指引,我也完全看不到為甚麼 有此需要,不過為免為難教 友,該封信我發出了!
40
65
生態通諭《願 祢受讚頌》問了一句 話:「我們希望留給 子孫一個怎樣的世界 呢?」(願祢受讚頌 159 )孩子由婚姻 而來,故此從家庭中開始實踐生態通諭 是必然的。 通諭研習小組命名了一位地球天使 為「喜樂」,口號是「喜樂你我他」! 她的任務 是 呼 籲 大 家 由 自 己 開 始 , 建 立 一 個 充 滿 關 愛 的 家庭、鄰里、辦公 室及社會環境,這是生態的一部份。 66
「取消朋友」或 What’s app 的 「離開群組」等功能,讓人隨 意躲避他人,而不是學習與人 和諧共處。 父母要與孩子多交談,使 孩子學習與人正面溝通之法; 一家人同桌吃飯,卻各自看著
47
建立喜樂家庭
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從家中開始學懂尊重,身教 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天美社圖)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有愉快 的家庭,才有健康的社會。通 諭 一 再 強調,現在的生態危機,出於人類太 過自我中心,除了沒有善待大自然及 其他受造物,與家人相處的時候,總
65
父母 應 該 教 導 孩 子 從 家 中 開 始 學 懂尊重,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例如:父母孝愛長輩嗎?對家傭 大 廈保安員友善嗎?父母希望孩子怎樣待 人,先要為孩子立下好榜樣,孩子自然 由心而發去尊重他人。父母也要尊重孩 子,但尊重不等同溺愛,以聖言教育孩 子是父母的本份。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信仰導師, 父母經常與孩子祈禱嗎?恆常帶孩子 參加感恩祭嗎?有把孩子送上主日學 嗎 ?在 聖 言 中 長 大 的 孩 子 , 壞 不 到 那 裡去。 嫉妒在兄弟姊妹間最常出現,聖 經中記載首宗因嫉妒而殺人的大罪由加 音所犯,通諭指出:世上一切 皆互相連繫,若要對他人實踐 友愛、公義和忠信,我們一方 面要真心愛惜自己的生命,一 方面要維繫與大自然的關係, 兩者密不可分。(《願》 )
34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9月4日
頭,也有人遇上浪子一去不回 頭,一切都好像不在自己的掌握 裡,歸功歸罪,都回到天主身 上。 這類故事聽得多了,去年自 己做導師,也遇上初為人母的學 員,卻對這事的理解,多了一點 點厚道。 學員自己讀天主教學校出 身,一直都沒有信仰;有了孩 子後,思考子女該接受怎樣的教 育,回憶自己的成長,還是渴望 子女接受天主教教育。因此,她 來這班,確實想得到那五分,但 是入學的五分,只是一個手段, 她更想得到的,是子女能夠在一 種良好的教育中成長的機會。 也就是說,為入學分數而 來,這是客觀的事實,但是這 不代表這些家長就毫不在意天主 教信仰是怎樣的一回事,甚至剛
好相反,他們正是肯定天主教信 仰,不過他們理解的方法,不一 定是我們所習慣的那一種相信, 而是把重點放在校風、成績上。 那麼,擔任導師的我,是否 該針對這種狀況,好好導引家長 真正接受天主教信仰?因為只有 這樣,他們的子女才能真正「享 用」天主教學校帶給他們的好 處。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想指出 的是:參加慕道班的理由千差萬 別,而導師要針對他們的需要, 才能讓聖神的工作真正在他們身 上運作。覺得來者不善因此不作 為,固然有怠慢聖神之嫌;把一 切都交託上主,其實同樣是未盡 己職。 所以,做慕道班導師,那份 辨別之恩,真的不容易。 •反思慕道過程系列 四之二
依納爵靈修幫助不少人在祈禱生活 中深化與天主的友誼。瑪格麗特•席爾
麥英健
過去不斷聽到所謂的五分慕 道者,即為了子女入讀心儀天主教 小學而來領洗的家長,因為子女是 天主教徒,在升小學的計分上,可 以加多五分,而這些家長正是為子 女的前途著想,所以付出一年半的 時間,得到這些分數。對於這類慕 道者,評價有二: (一)天主自有主 意,不好的動機也可以 有美好的果實,例如某 某起初也是為了五分而 來,結果卻 ⋯⋯ (二)無奈:這些 父母準時上課,甚麼都 做足,無可挑剔,但一 領洗後就失蹤了。 大團圓結局與滿 不是味兒這兩端,導師 往往就是在中間來回跌 盪。有人遇上浪子回
祈禱的探險
珍惜所有 活在當下 小時候,曾看過《亞信的故 事》,當中一句歌詞至今仍不時 在腦海中浮現:誰會珍惜,當你 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或 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歌詞是老生常 談,但卻每日不斷重複發生;我很喜歡這幾 句歌詞,因為它們清楚反映了人的心態,不 論健康、家人或愛情,當人擁有時,總是不 會好好珍惜,直到失去後才會覺得遺憾。 記得在十七年前的一個早上,爸爸上班 途中突然不適,急往醫院檢查,就這樣他開 始了與肝癌對抗的持久戰,長達一年多的治 療,最終他重拾健康。從他的生病我學會了 一 件 事 —— 敢於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關懷和愛 護。時間轉眼飛逝,爸爸已痊愈了十五年, 心想大可放下心頭大石,但卻在去年的一次 例行檢查中,發現他的肝癌有復發跡象。於 是爸爸再次踏上征途,原以為可以接受標靶 治療,但卻在剛過去的一次治療中,醫生突 然向爸爸說:「醫院決定不再為你提供任何 治療。」當爸爸向我轉述這個消息時,我的 心猶如被利劍所刺,晴天霹靂,頓時覺得 完全絕望和沮喪。我不斷在心中質問天主: 「為何你再次將賜給爸爸的健康收回呢?」 這疑問一直在我內心掙扎了好幾天。 但是直到我與神師的一次會面,他的勉
勵把我的心結慢慢解開。還記得他對我說: 「在生命中,每次遇上的困難和絕境,都是 天主的來訪。」當時我摸不著頭腦,完全不 明白他的意思。直到幾天後,一位青年找我 傾訴,因他在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尤其因 著他在團體中所負責的行政工作而感到吃 力。他問:「為甚麼我現在才遇上?我這個 年齡才遇上是否太遲?」我說:「永遠沒有 遲早之分,因為天主讓你在合適的時間和機 會中遇上一些幫助我們成長的事。」與此同 時我也開始體會到爸爸的現況給了我一些啟 示: 一、提醒我要珍惜、要抓緊與家人一起 的時光。我們常常犯上一個通病,就是當家 人身體健康,就可能有意無意忽略了關心他 們,甚至少與他們相聚。但當家人不幸患上 重病或突然去世,就可能因此而感到悔疚、 遺憾。別再給自己任何藉口,因為時間一分 一秒地過去。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每次與家 人相聚的機會,因為實在沒有人能預知大家 還有多少時間能走在一起。 二、忘記過去,活在當下。我們不時因為 曾經歷不幸的遭遇和失意而耿耿於懷,產生了 很多抱怨、投訴和指責。但是又有沒有想過, 既然我們的生活是包含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幅 度,為甚麼我們只停留於過去?其實現在和將 來,正在等候我們重新 出發。為來日與主相聚 作好準備,讓我們勉力 實踐聖神七恩中的「孝 愛」,孝愛天父,度相 稱天主子女的生活。至 於為我們心愛的家人, 不要吝惜一句問候的 說話、一點的關心。朋 友,付諸行動吧! 最後,引用漢朝 韓嬰《韓詩外傳》的一 句話:「樹欲靜而風 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在。」勉勵大家好好珍 惜眼前人、珍惜你的一 切,以免終身抱憾。
╱
丘建峰
抓住這一刻
成長其中一項功課就是要學習面對 恐懼。盧雲神父( H. Nouwen)的《愛 勝過恐懼——進入親密、豐盛、狂喜的 生命》(校園書房;二○一六年二月初 版),引證方舟團體成員如何透過愛去 克服自己的恐懼與傷痛。 靈修大師盧雲神父受到「方舟團 體」啟發,在充滿愛與禱告的環境下 寫成此書,內容是他與身心障礙者相 處的經驗與見聞,並緊扣若望福音, 帶出克服恐懼的三個經驗——親密:人 際間及與天主之間友誼;豐盛:團體 與信仰的滋養;狂喜:神魂超拔與喜 樂的信仰經驗。 此書鼓勵讀者離開恐懼的牢籠, 再度與愛的信息相遇,一天比一天更 真實地活出無懼的生 命。盧雲相信「愛 裡沒有懼怕」,儘 管生命的恐懼層出 不窮,但靠著天主 的愛,找到隱藏在 恐懼背後的希望。 (鄧)
芙(Magret Silf) 的《祈禱的探險— —依納爵式的觀 察和體驗》(光 啟文化事業;二 ○一五年七月初 版)透過依納爵 式的觀察和體 驗,讓讀者結合 生活與祈禱,從而發現偕同基督生活 的美好。 此書不僅能幫助初學者找到合 適自己的祈禱方式,也能成為進階者 深化經驗的引導;內容既適合個人閱 讀,也能成為團體聚會共同分享的材 料。 與主相遇不是形式上的念經或辛 苦的操練,而是恩典,是基督讓人重 新渴望尋求生命意義、尋找真理以 及與天主建立關係。 作者具備豐富的帶避靜及依納 爵靈修活動經驗,她道出在祈禱培養 內在靜默、反省與回顧的能力的法 門,引導人調整生活焦距,透過各種 不同的祈禱方式與主相遇。 她指人不只透過聖經,也透過受 造萬物、想像的默觀、 親密的交談,甚至在受 傷沮喪的經驗中,與為 眾人降生的天主聖言相 開 卷 遇。(輝)
愛勝過恐懼
主曆2016年9月4日
公教報 信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