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普頓獎得主哈力克蒙席 來港推介著作 分享捷克經驗 Kung Kao Po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德倫理及保護未成年人問題。 比利時是唯一一個申請安樂死不設 年齡限制的國家,惟必須證明當事人承 受無 法 忍 受 的 病 痛 ; 鄰 國 荷 蘭 則 規 定 為十二歲以上。比國法例保障「安樂 死」的權利,而據英國《天主教先驅 報》七月報導,該國一所天主教護養 機 構 因 拒 絕 醫 生 為 一 名 癌病婦人安樂 死,而被判罰款,最後該名婦人轉到私 人地方尋死。
醫生協助病人自殺 ? 倫理中心探討醫療倫理 (本報訊)比利 時 出 現 全 球 首 宗 未成年人獲准接受「安樂死」, 事件 備受爭議。在本地一個醫療倫 理 研 討 會上,講者指醫護人 員 維 護 病 人 生 命時或會面對倫理困難,惟各方 當重視紓緩治療和探討「預設醫 療指示」立法工作。 比利時九月十七日為一名身患絕症 的十七歲兒童進行「安樂死」,事件引 來國際社會廣泛注視,部份人關注到道
教宗方濟各九月十六日探訪羅馬新生嬰孩醫 院和「希望別墅」臨終關懷醫院,以表示生 命從受孕第一刻到自然死亡的整段歷程都當 受尊重。圖示教宗與末期病人家屬擁抱。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 心等合辦研討會,探討「醫生協助 病人自殺」,左起:陳兆愷法官、 榮休教授楊紫芝、梁卓偉教授、 呂志文神父和阮嘉毅醫生。
1928年創刊 2016.9.21付印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今期出紙六張 第3788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p9
.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撰文 談公教社會倫理與教學
p10
.教宗出席亞西西聚會 與宗教領袖為和平祈禱
p24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9月25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在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 理資源中心聯同多個團體,九月十日假 調景嶺的明愛專上學院舉辦研討會,題 為「醫生協助病人自殺」,探討醫生延 續病人生命的職責、協助病人自殺所引 伸的爭議,以及「預設醫療指示」等議 題,約二百人出席。 主講嘉賓、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陳兆愷指出,醫生當維護病人生命, 即使是回應要求或間接結束病人生 命,也有機會變成協助自殺,這是道 德和法律上不容許的;對於幫助承受 痛苦的病人,目前醫管局指引是提供 紓緩治療。
講者陳兆愷法官 剖析個案談倫理考慮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陳兆愷說,「即 使病人同意,醫生協助結束病人生命, 也會被視為殺人」,而協助自殺亦包括 從旁協助及教唆等。 他指出,只有當治療無效或病人 神智清醒時拒絕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醫 護才能撤去治療,這情況不算是協助自 殺;至於陪同病人到瑞士等合法「安樂 死」的國家自殺,則存有爭議。 談到延續病人生命的原則,他指醫 護界尊重生命神聖、病人自決、維護病 人最佳利益、先取得病人同意、正視需 要等原則;這些原則互有關連,有時卻 互有矛盾,在作決定時往往會面對一個 處境,就是無論做甚麼決定都會帶來不 同方面的傷害。 陳說,部份維持病人生命的措 施,或令人面對矛盾,當各方愈來愈 難做決定時,反映出更需要去建立 共識;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則 有助病人預先對未來的醫療方案表 達意願。 對於減輕末期病人痛苦,他引述 醫管局指引稱,當醫治無效時,醫生 可給予病人紓緩治療,同時支援病人 家屬。他說,在醫護與病人家屬商討 共識的過程中,各方都應當尊重預設 醫療指示。但他提醒,當病人未能清 醒地作決定時,在目前的法例框架
下,誰人可替病者作最終決定,則仍 有爭議。
楊紫芝:當善用紓緩治療
回應環節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 學院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楊紫芝說,相 比起末期病人,慢性病人的痛苦持續 多年,生存意志備受挑戰,當病人有 意尋死,其實各方更應反思關顧是否 足夠,她說:「醫生較難給予精神上 的安慰,故此,我很欣賞紓緩治療團 隊的工作。」 天主教徒楊紫芝肯定「預設醫療 指示」的作用,她又強調紓緩治療與協 助自殺不同。她說,紓緩治療可以是打 止痛針減少痛苦,不用非自然方式延長 生命;而社會亦需要維護人人平等的價 值,假如「有錢人才能換心,窮人卻不 能,這會造就不平等的世界」。
梁卓偉:預設指示有利醫療
另一回應嘉賓、香港大學李嘉誠 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說,本地仍未為 「預設醫療指示」立法,當醫生與病人 家屬意見不一時,壓力便落在醫護身 上,他呼籲當局盡快立法,「還同工公 道、給病人家屬保障」;立法前有關方 面也要幫助醫生作決定,例如建立資料 庫讓醫生參考病例。 天主教徒梁卓偉說,法律改革委 員會十多年前已建議為預設醫療指示立 法,惟目前醫生仍然難以完全執行沒有 法律效力的預設醫療指示。 信仰反思環節上,生命倫理資源 中心主任呂志文神父說,基督徒於生命 終結時須學習放手,接受死亡,而不是 盲目追求延長生命。他指病人的心靈需 要非醫藥所能滿足,教會團體應加強支 援臨終病人,加強同理心,同時不局限 於前線關懷,在整體氛圍中亦應該推廣 「關懷的倫理」。 與會的天主教醫生協會會長梁焯 薪醫生對本報說,目前醫院投放於紓 緩治療的資源相對不多,在需求日益 增加下,醫院應給予末期病人更多支 援 。 (鄧)
社 會 正 義 —— 優先關愛貧窮人
23
11
希朗
癌病在現代社會中愈來愈普遍,有資料 顯示香港每年死於癌病的人,佔總死亡率三 成。 普遍,不過是統計學上的概念;對病人 及其家屬來說,聽到患癌,還是會感到陌生 或害怕,陌生:要認識和面對此病,害怕: 得要花上不少的心力。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新書《聖貝肋格靈— —癌症患者主保》對癌病病人及其家屬,絕 對是一本為有價值的書。 此書分兩部份,一是癌症及病重者主保 聖貝肋格靈(Peregrine)的行實,二是對聖 人的敬禮及禱文。 《聖》雖幅篇 短小,適合繁忙的人 讀,且今日不少人患 癌病,它讓我們認識 聖人確實幫助了不少 病重者,讓我們沮喪 時看到一點來自天主 的微光。 慈悲禧年,修習 神形哀矜,照顧病人 是其一善工。
與在拉匝祿身上的基督相遇
本權利重要,但不要忽略了尊 重他人權利的義務,因此社會 訓 導 提 出 了「 團 結 關 懷 」的 原 則。天主造人不但使人互維關 係,而且期望人建立密切的關 本 主 日 選 又如何理解上主的召喚呢? 係,休戚相關,願意與人分享 讀的《路加福 耶穌用了一個富有又冷漠 所有,彼此連繫和彼此負責。 音 》 記 述 富 翁 的人和一個貧窮又有需要的乞 基於此,我們有責任維護大眾 主日教理 和 乞 丐 拉 匝 祿 丐 的 比 喻 去 教 訓 我 們 要 對 人 有 公 益 , 互 相 合 作 和 分 享 , 務 求 的比喻。富翁的缺失不全在於 憐憫心,以免太遲而被來世裁 使每一位成員能實現其個人潛 奢華地宴樂,而在於他天天遇 判。這段福音的內容與天主教 能和生命價值。團結能協助我 到 這 個 在 他 大 門 前 的 乞 丐 , 既 社會訓導的正義及人權有關。 們 正 視「 其 他 的 人 」 ── 不能看 認識他名叫拉匝祿,可是連桌 「 邪 惡 的 不 平 等 仍 存 在 待他們如同是一種工具,而是 上的碎屑也沒給過他。他稱亞 著,打擊著千千萬萬的男女。 他們與我們具有同等的地位。 巴郎為父親,理應記得梅瑟的 這種不平等公開地違反福音: 天主是我們共同的天父,我們 訓示:「你們為我只是旅客或 人 的 平 等 尊 嚴 要 求 達 到 更 為 在基督內同為兄弟姐妹。(參 住 客 」 ( 肋 廿 五 ) , 更 應 聽 人 道 及 比 較 公 平 的 生 活 條 件 。 閱《 社 會 事 務 關 懷 》通 諭 — 過先知的話:「豈不是要人將 在人類大家庭內各成員、各民 ) 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 族間,所有經濟、社會上過分 優 先 關 愛 貧 窮 人 ── 教宗 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 的不平等,是一種恥辱並違反 若望保祿二世在《百年》通諭 」(依五十八7)但他沒 社會正義、公平及人位格的尊 中指出,貧窮人是基督最鍾愛 ⋯⋯ 有 遵 循 , 他 心 中 只 有 自 己 和 他 嚴, ⋯⋯ 」(教理 1938 ) 的一群。教會關懷貧窮人是由 的五個兄弟;他不懂得關愛那 以下的介紹是教會四個社 於貧窮弱小者較無力保衛自己 在困乏中的拉匝祿,這與他所 會訓導的核心主題,簡述信友 的權利,故要特別照顧和關心 學 、 所 信 、 所 生 活 的 , 顯 然 是 為何對人要有憐憫之心: 他們,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積極 背道而馳。 人 人 平 等 ── 「既然每人 參與者,從而令社會每一個人 第 一 篇 讀 經 亞 毛 斯 先 知 的 都 擁 有 靈 性 , 既 皆 為 天 主 依 自 更能公平和諧地參與。 譴責,在於以色列人的自恃、 已的肖像而造生,既皆擁有同 事實上,自梵蒂岡第二 在於領袖們的自命,不只是因 一本性及出自同一本原,既皆 屆大公會議後,更明確肯定教 為他們吃羊羔、牛犢,喝酒詠 為基督所救贖,並擁有同一使 會在現世的使命與建設天國不 唱,而更因蔑視了自己同族中 命和同一超性命運。基本上, 能分割,教會有責任使人類大 較弱小兄弟的成敗 對若瑟 人人一律平等。」(《教會在 家庭變得更適合人性。社會訓 ── 的崩潰,漠不關心。(六6 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 導提出的都是重視人性尊嚴和 — 7) 維 護 人 性 尊 嚴 及 人 權 ── 人 類 團 結 包 容 的 理 想 原 則 , 亦 富 翁 和 亞 毛 斯 先 知 書 提 每 個 人 都 是 按 天 主 的 肖 像 受 期望我們按這些準則去實踐正 及 的 領 袖 們 , 相 信 都 是 敬 畏 天 造 , 具 有 無 限 尊 嚴 和 獨 特 價 義,關愛社群。 主的人,嚴謹遵循了梅瑟的法 值,因而在本質上,每一個人 生活反思 實踐 律和禮規,但忘記了更應在生 都擁有直接源於人性的權利和 活中回應天主神聖的召喚。保 義務,因此我們有責任維護人 每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生活 ※ 祿宗徒說:「你要追求正義、 性尊嚴和人人平等的原則,以 需求和精神發展,但是否這 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 及捍護人權。自教宗若望保祿 樣就足夠?我們有沒有責任 善,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 二世起,社會訓導更強調對人 關懷其他人的福祉? 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 的價值的重要;它喚醒人在強 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 ※ 此而蒙召, 」(弟前六 調物質生活之餘,更要重視精 出現衝突時,我們會如何取 ⋯⋯ 捨? — ) 現 今 我 們 活 在 這 個 崇 尚 神和信仰生活。 享樂和自我中心的世代,我們 團 結 關 懷 ── 維 護 個 人 基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供稿 12
聖貝肋格靈—— 癌症患者主保
我們幾姊妹算是脫了貧,然而這姊姊卻仍 記掛著與自己當年一樣挨餓受饑的「拉匝 祿」。她這個小小的行動,是猛力的一下 推動我敢多做一點。 上週,我遇上一位催促我不要把心變 硬的「拉匝祿」。那天早晨,我如常以半 跑的步伐往公司走去。忽然從前方傳來陣 陣惡臭,迫使我把腳步放慢。正當我抬頭 探望氣味的來源,我被一個景象震懾著。 一個衣衫襤褸的男人,三次嘗試從路人的 手上搶去放了食物的膠袋,只是,人們不 是被嚇走,就是咕嚕咕嚕的責罵他。「搶 食物」這畫面立時使我想起《孤星淚》中 由於偷麪包而被囚的男主角。不經思索我 就轉入便利店,接著再繼續向前奔跑。在 我設定的終點以前,竟讓我看到他在等過 馬路。很是慚愧,我只敢用指尖輕拍他黏 黏糊糊的肩膀。他一邊雙手接著麪包和清 水,一邊閃著驚懼的目光。我看到的,不 單是饑腸轆轆的露宿者,更是一位孤獨、 習慣了被拒絕的弟兄。 耶穌在今日的福音借比喻嚴厲地警惕 我們,人不應只管自己的福樂,而對窮人 視而不見,袖手旁觀。同時,祂又提醒我 們,幾時人能敏感別人的需要而予以行動 時,我們離「亞巴郎的懷抱」不會太遠; 然而,我們倒要趁還來得及的時候,就為 「拉匝祿」做一點事情。否則,一旦身陷 富翁的火燄時,那就為時已晚了。
蔡筱敏
耶穌在今日的福音講了拉 匝祿與富翁的比喻。故事誠然 是編造出來,卻又真真實實為 我們的生活寫照。只是我們敏 銳一點,少一點漠不關心,就不難在咫尺 之遙看到「拉匝祿」。 在公司附近,我幾乎每日都可遇上 一個「拉匝祿」;由旺角地鐵站往九龍塘 上課那段路上,偶爾又會碰到兩三個見慣 見熟的;即使只是由家門至屋苑巴士站的 短短四百米內,也可看到幾個風雨不改的 「拉匝祿」。我出門上班的時候,他們正 好在公園散步,累了就會坐下,也總會坐 在同一的椅上,以散漫的眼光朝前方望 著。聽媽媽說,他們的老伴先行一步,而 孩子並不與他們同住。幾時我願意放慢腳 步,用心去望一望他們,就不難看到基督 的臉容,並渴望能與他們有所聯繫。不管 是物質上、心靈上或精神上的,貧窮的人 隨處可見,只是貧窮的形態不同而已。 在一回與姊姊外遊時,我學會了一 種我沒有想過的做法。每次晚飯,她總是 有意無意多點一些,然後就要求把剩下的 食物拿走。第一次的時候,我不明所以, 心裡只是為自己擔心,怎麼姊姊要我在歡 樂的行程中,仍吃隔夜的東西當早餐呢? 返回酒店時,她就有意識地轉入一條橫 巷,並把吃剩的晚餐,連同由餐廳取到 的食具,給了一位露宿者。自出來掙錢,
主曆2016年9月25日
公教報 信仰 7
29
40
╱
39
9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9月25日
鄧普頓獎得主哈力克蒙席 來港推介著作 分享捷克經驗 (本報特稿)二○一四年「鄧普頓獎」得 主、捷克神學家哈力克蒙席(Tomaś Halík)八月 來港主持其著作《擁抱懷疑的信仰》中譯本(基 督教文藝出版社)分享會,席間亦談到捷克的轉 變歷程與教會扮演的角色。 「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被譽為宗 教界的諾貝爾獎。《擁抱懷疑的信仰》亦曾被選 為歐洲天主教神學學會年度最佳書籍。是次分享 會假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 哈力克蒙席分享時說,他在捷克教會被共產 政權壓迫的日子裡接受司鐸培育,而共產政權倒 台前的挑戰,讓他學習到堅強信德與正視交談的 重要。 他說:「我在一九四八年共產黨進入捷克時 出生,教會當時受很大壓迫,很多神父及教友被 囚或被判死刑,教會學校和醫院遭關閉,開彌撒 要有特別批准,神父或樞機若太活躍會惹不滿, 隨時可以被迫成為抹窗工人。」 蒙席說,生於知識份子家庭的他受到一些被 囚神父所感染,當年遂秘密接受神學培育,並暗 中在東德晉鐸,「最初連同住的母親也不知道我 是神父」。他晉鐸後不能履行牧職,只能從事戒 酒輔導服務,惟這讓他體會到愛德工作不應只局 限於教會,也須面向整個社會。 蒙席憶述自己有幸偕同聖若望保祿這位間接 為東歐帶來改變的教宗,一起面對捷克轉變的經 歷——他是若望保祿任期開始後首批祝聖神父; 而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八日,即柏林圍牆倒下的 前一天,蒙席在梵蒂岡參與首位捷克聖人的祝聖 禮,那時若望保祿曾在非公開場合跟他說,東歐 的共產主義將會終結,蒙席聽罷仍未安心,若望 保祿卻著他安心,也囑咐他要為不久後的自由作 好準備,十天後捷克便發生不流血的「天鵝絨革 命」推翻共產政權。 隨著捷克社會於共產政權倒台後開放,哈力 克蒙席得以正式於大學任教,亦同時開始寫作, 其著作曾被翻譯成十八種語言。
「民主並非一蹴而就,除了在政 經層面改變,也要關顧心靈層面。」 他指共產黨的唯物思想破壞了捷克的 社會價值,故此他期望透過學術工 作,協助社會重建價值,並推動對 話;而當年一次國際會議中更有香港 人同場,與捷克人一起思考如何在民 主社會促進交談。 被問到如何在艱難的大時代中堅持信念, 蒙席強調當視天主為蘊含一切歷史與創造的背景 (context),而生命只是小片段,「基督徒要有 勇氣進入不同的奧秘去認識事實」。他說,每當 遇上困難時都會默想聖師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的 靈修著作,「雖然他們經歷心靈黑夜,以為祈禱 不獲應允,但上主一直在回答」,他又以這次分 享會為例,指當天本來因颱風而無法來港,惟祈 禱後終能安然抵達:「但不是每一次都蒙應允, 因為上主不是販賣機,祂不是要實現人祈求的 事,而是要人知道該如何承行主旨。」
教會當關心公共領域 為尋覓信仰者開闊視野 談到在社會推動對話,哈力克蒙席指教會不 應只著眼於基督信徒,也要與尋覓信仰的人和無 神論者在公共領域上交談,幫助他們開闊視野。 蒙席曾於捷克國會上發表聖誕演講,分享稅 吏匝凱爬上樹看耶穌的故事,他指這故事可詮釋 為匝凱希望保持距離去看耶穌,這正如人們既要 與信仰保持距離,但又想認識信仰。他指耶穌叫 得出匝凱的名字,這提醒教會人士不應只著重使 人皈依,亦該歡迎所有外教人,關心人靈,叫出 他們的名字;同時要以開放的態度跟沒有信仰的 人溝通,「這過程也可以豐富教會本身」。他強 調信仰就如身處旅途中,要不斷尋找。 對於被質疑凡事只有對話,或會忽略答案, 蒙席指有些問題只能留給天主,但沒有信仰的人 生只有獨白,因他們的焦點只放在自己身上;而 為有信仰的人而言,天主會透過萬事萬物與他們 對話,「讓人去聆聽,了解後去演繹,再回應天 主,由此生命是對話,不是個人獨白」。
與亞洲文化對話
捷克神父哈力克及其著作中 譯本《擁抱懷疑的信仰》
另一方面,哈力克蒙席指教宗方濟各開展了 新時代,令教會更開放、朝向團結合一,令福音 能面向更多人,重要的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詮 釋信仰,而亞洲和非洲等經驗可幫助教會人士更 了解基督宗教。 有指發達國家的教會聖召減少,個人主義和 消費主義令年輕人更實際,只顧自己,蒙席指每 個人都應反省自己有否助長這些社會現象。 他又表示,教會應團結知識份子,也要關心 青年,「不要對年輕人做表面功夫,應真誠對待 他們」; 也要讓來教會尋找信仰的人聆聽到聖神 和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鄧)
二○一四年哈力克蒙席(左)獲頒「鄧普頓獎」
哈力克蒙席來港出席書會
哈力克談政教關係 兼論香港對話使命 (本報訊)哈力克蒙席八月三日向本報分享 捷克教會於共產政權倒台後恢復的經驗,他強調 教會在社會處於猜疑之際更需要對話;而香港教 會在社會轉變的進程中亦需要關心非信徒。 談到捷克於共產政權倒台後的社會情況, 哈力克蒙席期望當年教會能以開放態度面對新社 會,但教會在適應新時代上遇上困難,短期內仍 未能好好團結,他又坦言這份落差曾令他失望; 此外,該國社會長期處於爭鬥狀態,民間於共產 政權倒台後尋找「新的敵人」,部份人亦一度敵 視基督宗教。 蒙席指當時的基督徒備受文化衝擊,未能 接受較進取的思想;而當大眾對教會充滿期望之 際,不少神父卻未準備面對新社會去服務公共領 域,如建立天主教學校、公教出版機構,或電台 等媒體,不免令社會失望;故當社會焦點集中於 歸還教產議題時,公眾會誤以為教會目的是致 富。他指這經驗令他反思到,教會於轉變期間更 應著力去服務公眾,以及釐清誤解和促進對話。 當談到近年香港的社會價值備受挑戰,蒙席 鼓勵香港教會進一步陪伴大眾。「教會主力關心 自己和堂區的同時,亦需要關心整個社會。」 他說,教會須關心未預備好接受信仰的人, 而香港教徒亦可更積極跟未信教的人對話;如本 篤十六世設立的「外邦人庭院」計劃,就是與大 眾對話的好例子。(藻)
14 主曆2016年9月25日
牧童笛笛身上色
成品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九月五日舉行開學禮,新學年該校 以貞德文化中的「力行仁愛」為學年主題。 校監金東周神父及校長鄭惠兒分別就「力行仁愛」與學生 分享,各班代表讀出所屬班別以學年主題的目標,並把愛心花 瓣張貼上壁佈,鄭校長把學年主題的旗幟授予學生會會長中六 生袁銘澤(圖),以示學生於年內致力實踐力行仁愛的精神。 另外,開學禮上舉行支票頒授儀式,校友郭東龍捐出款項 支持學校發展資訊科技教學,以添置相關設備。(教)
聖貞德中學自製牧童笛 鼓勵學生善用創新科技 (本報訊)聖 貞 德 中 學 推 出 「 STEAM 跨 學科教育」,讓學生在常規課程融入科技與 創作元素,包括設計及製作牧童笛和四軸航 拍機等,激發學生想像力。 聖貞德中學剛於上學年在中二級完成跨科 協作,在視覺藝術科和音樂科製作牧童笛,作 為「 STEAM 跨學科教育」( STEAM 為綜合科 學、科技、工程、美術及數學的英文縮寫)試 點 。 學 校 本 學 年 正 式 成 立 「 STEAM 教育」小 組,在中一至中三級五個學科(綜合科學、數 學、電腦、音樂、視覺藝術)開展跨科協作。
切割牧童笛笛身
舞機械人;中三級配合數學及電腦科學習全 息投影技術及原理,製作四軸航拍機等。 負責統籌「 S T E A教 M 育」小組的理科 統籌 教 師 馮 德 全 說 , 小 組 促 進 跨 科 教 學 傳 授 知識,同時讓學生應用舊有知識,例如中三 結合綜合科學、電腦和視藝科以教授四軸航 拍機的課程,其中航拍機飛行的原理,便取 新設「 STEAM 教育」小組 自 中 二 綜 合 科 學 科所教授的用力和反作用力 九 月 十 三 日 該 校 師 生 接 受 本 報 訪 問 , ( Action-reaction )。 「 STEAM 教育」小 組 的 藝 術 統 籌 教 師 鄭 加 略 推動跨學科學習 說,學生以科學探究角度製作牧童笛,包括 學 習 用 3D 軟件設計笛頭的吹嘴,以膠燈喉作 談到製作牧童笛的經驗,中三學生葉俊 笛 身 , 再 以 數 學 計 算 音 孔 位 置 , 使 用 鑽 床 在 希說,要準確計算音孔位置並不容易,他首支 笛 身 鑽 孔 , 並 借 助 立 體 打 印 機 印 製 吹 嘴 及 美 牧童笛的音孔角度因有誤差而無法吹奏,須重 化 牧 童 笛 , 製 成 後 試 吹 及 調 音 , 並 於 音 樂 課 造。他說,自製牧童笛的音色與坊間購買的有 中吹奏樂曲。 別,他先後吹奏兩枝不同音色牧童笛,錄音後 鄭 加 略 說 : 「 學 生 製 作 獨 一 無 二 的 牧 童 再於電腦合成,如合奏般有趣。 笛,更可用於音樂課堂及考 另一中三生吳梓睿說,他因立體打印機印 試 上 , 能 提 升 他 們 學 習 牧 童 製笛嘴時突然停頓而未能完成作品,第二次製 笛 的 動 力 。 」 他 期 望 在 校 內 作才成功,此學習模式鼓勵他設計牧童笛,並 營 造 「 創 客 空 間 」 ( M a k e r 更珍惜自己的樂器,「過程中學會立體打印技 S p a c) e , 把 學 生 的 創 新 意 術、電腦等知識的科技應用」。 念實踐,培育成為「創客」 校 長 鄭 惠 兒 說 , STEAM 教育能提升學生 (又譯自造者)。 的解難等能力,發展學術以外的潛能。她觀課 跨 科 協 作 亦 包 括 其 他 時留意到學生的成功感促使他們投入學習, 機 械 項 目 , 例 如 中 一 級 學 習 「學生樂於回答老師提問,更主動幫忙鑽孔, 機 械 人 編 程 訓 練 ; 中 二 享受樂趣並學會當中知識,部分學生或從中發 mBot 級 在 電 腦 科 製 作 風 力 小 車 、 掘 這 方 面 的 潛 能 」 。 她 指 STEAM 亦有助學生 電 腦 科 與 音 樂 科 協 作 教 授 跳 把知識融匯貫通。(高)
聖 貞 德 中 學 師 生 分 享 STEAM 教育,左起校長鄭惠兒、 教師鄭加略、學生吳梓睿和葉俊希、舊生施朗、教師 馮德全。他們手執自製的牧童笛和四軸機。
聖貞德中學開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