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2KungKaoPo

Page 1

湯漢樞機勉勵並派遣傳道員

當日活動以教理講授開始, 講者夏志誠輔理主教從卡拉瓦喬 ( Caravaggio )的 畫 作 「 聖 瑪 竇 被召為徒」,帶出傳道員也是 被召去福傳。他指教宗慈悲禧 年詔書中,提到瑪竇是「因憐 愛而被揀選」。他感謝傳道 員獻出時間,培育未信教的 人認識信仰,而傳道員本身

夏志誠分享名畫 重申傳道員因愛被揀選

(本報訊)約四百名傳道 員九月二十五日出席在喇沙小學 舉行的「傳道員之禧年慶祝」活 動,在慈悲禧年內一起慶祝蒙召 傳揚福音,又反思如何能更好地 分施天主的慈悲。 活動由教區慈悲禧年專責小 組及教理中心合辦,參加者來自 全港三十八個堂區。普世教會同 日為傳道員舉行禧年慶典。

湯樞機出席傳道員日 勉勵傳道者見證慈悲

約四百名傳道員九月二十五日出席在喇沙小學 舉行的傳道員禧年慶祝活動。

亦能感受慕道者領洗皈依的喜 樂、主日學導師則見證小孩的 信仰成長。 夏主教說,傳道員講授要理 時,須帶領慕道者「與主相遇, 把生命交給祂,走人生路」。他 期望傳道員陪伴慕道者或主日學 小孩時,能「把自己的故事投入 到耶穌的故事」,學習耶穌以信 德面對一切。 教理講授後,教理委員會 主席梁長才介紹梵蒂岡聖伯多祿 大殿聖門上的十六幅救恩史浮雕 畫,並與參加者一起默想作品背 後的信仰內容。然後參加者分組 討論。

慕道者身上見天主慈悲

當日大會又邀請了葛達二聖 堂兩 位 傳 道 員 分 享 。 鍾 卓 傑 席 間 分享了一個慕道個案:本年剛 領 洗 的 一 位男士,六年前在教徒 女 友 陪 伴 下 首 次慕道,但不久退 出。兩人四年前結 婚 , 婚 後 妻 子 發現患有腦瘤,手術後醫生勸 她為嬰兒健康著想不宜生育, 後 來 她 卻 告 懷 孕 。 妻 子深信嬰 兒 是天主的恩賜,選擇誕下嬰兒。 丈夫受妻子的信德所影響,期間 不斷祈禱,男嬰兩年前出生後領 夏志誠輔理主教主持 教理講授

洗,而丈 夫 也 開 始 慕 道 , 並 於 剛過去的復活節領洗。鍾表示 從慕道者身上看到祂的慈悲。 另一傳道員黃文傑擔任導師 二十八年,他也因此變為熱心而 投入堂區工作,更看見不少新領 洗者成為陪談員和導師。他相信 一切也是上主的安排。

湯牧主持晚禱 派遣傳道員

傳道員黃文傑

活動以晚禱作結,主禮湯 漢樞機勉勵傳道員時說,現今教 會宣講信仰時,須具備慈悲的見 證,他鼓勵傳道員學習初期教會 的典範,聆聽聖言、活出聖言、 團聚分享、透過聖體聖事與主共 融、多祈禱、服務和分享等, 「要成為天主在我們生命行動中 的有效標記,去加強信仰和見 證」。他又引述禧年詔書指出, 傳道員和慕道者分享信仰時應以 慈愛相待。他最後祝福及派遣所 有傳道員。 教理中心主任楊玉蓮聚會 前對本報說,是次慶典有助肯定 傳道員的身份和使命。她說聚會 中的派遣禮,能激勵傳道員的心 火,並肯定因傳揚信仰而帶來的 喜樂。(高) •相關資訊見 版

傳道員鍾卓傑

24

1928年創刊 2016.9.28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89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p8

.真福耶穌嘉祿兄弟逝世一百周年

p9

.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的澳門奇遇

p23

Kung Kao Po

.沈茂光推動紓緩醫學 陪伴末期病人面對生死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10月2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沈茂光推動紓緩醫學 陪伴末期病人面對生死

雀,靠手指「luck牌」。她又與朋友 外出「唱K」,靠聽覺入key,靠記 憶背誦歌詞。她還做義工,向新失 明人士分享自己的經歷!現在,她 忙於湊孫,與他們玩耍。 我們如何從谷底爬上來?! 絕對不是「媽呢媽呢空⋯⋯」變魔 術,也不是天主現身,親自把我們 拉上來!而是全靠天主一早安排, 在我們生命中遇見的各位天使! 首先,一班認識爸媽多年的 親朋好友,他們熟悉爸媽的性格, 以及我們的狀況。因此在媽媽「出 事」後,給予我們強大而適度的支

「你媽媽很厲 害呀!」「你一家 很堅強!」近年, 街坊朋友每次見到 我們一家都會讚嘆 地說。而我們總是這樣回答:「全 靠天主!」 我的家本來是個尋常平凡的公 教家庭。直至八年前,媽媽突然失 明,我們彷彿掉進谷底⋯⋯幾年以 來,媽媽努力不靠眼睛,重新認識 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媽媽 學習煮食和縫紉,學習使用盲人手 杖!媽媽重新開始跳社交舞、打麻

本地紓緩醫學先驅沈茂光醫 生最近榮休,他表示,自己從信 仰中得到力量去幫助末期病人面 對生死,同時從病人身上學習到 如何愛人。 沈茂光醫生與同道人於 一九九七年創立香港紓緩醫學學會,多年來一 直推動醫院發展紓緩治療服務,讓末期病人更 有尊嚴地離開人世;他本年亦獲委為教區醫院 牧民委員會主席,透過多年與牧靈工作者合作 的經驗推動相關工作,退休前他是葛量洪醫院 紓緩醫學部主管。

病人是天主教徒,他因患病而怨恨天主,我 每天巡房時都會跟他說句『天主保佑』,雖 然他有憤怒,但仍願意談信仰。某天巡房發 現 了 他 的 改 變 ── 他於病床後張貼了『天 主是愛』四隻大字,最後他更開朗地出院 度餘下的日子。」 前途不及其他專科,但我相信這確是天主 紓緩醫學關懷病人身心 的意思。」 沈茂光說:「昔日資訊不多,我年少時 沈茂光在關懷病人方面最希望做到「一 甚至不知道手術室是怎樣,只本著『醫者父 個都不能少」,他提供的紓緩治療會跟不同 母心』的信念讀醫,那時家境並不富裕,但 專科的醫生充份合作,如血液科、婦科、腎 母親仍慷慨捐助窮人的行徑影響了我。」 科、老人科,以回應不同癌病及年紀病人的 需要;而心靈支援更是重要一環,故此紓緩 行醫受家人與信仰影響 醫學團隊成員包括牧靈工作者。 沈茂光指天主教信仰一直是其行醫助 「最初我認為救人的過程中,生命是最 力,而信仰種子則來自九龍華仁書院:「我 重要,後來體會到愛才是最重要,醫生要給 曾很疑惑,為甚麼校內神父如此學識豐富, 病人多點愛。」他指病人的痛苦間接來自社 卻 這 樣 『 傻 』 , 會 花 整 整 大 半 個 下 午 去 祈 會價值觀:「因社會崇尚物質,令人覺得生 禱?後來明白這發乎信仰。」他參與香港大 命沒有意義,我們要令末期病人覺得生存有 學天主教同學會期間接受培育,其後回九華 意義 ⋯⋯ 例如有患病父親惋惜自己昔日未能 領洗。 好好照顧孩子,於是我們做中間人安排善長 「畢業後不久行醫,為肺癌病人打化療 協助他們到海洋公園遊玩。」 針,若經過兩個療程均無效後,我們便不再 病人教曉醫生如何去愛 打針,但初時我不太懂如何向病人解釋,不 希望令他們失去希望或給予假的希望。」他 不過,他坦言醫生亦會遇上意料不到 說為此而自學紓緩醫學,好能與垂死病人溝 的 情 況 : 「 多 年 前 有 位 末 期 病 人 出 院 前 心 通,讓他們能有尊嚴地離開。 情不錯,也有跟醫護說再見,並安排了覆 診,但出院後旋即跳樓自殺。這為我們是 安樂死?紓緩醫學? 很大的衝擊。」 當時仍是胸肺科醫生的沈茂光轉到律 「病人讓我學會更珍惜眼前人,覺察到 敦治療養院服務後,獲高隆龐修女委派打理 家人才是最重要。若病人跟家人關係不好, 白 普 理 療 養 院 , 於 是 他 利 用 到 任 前 的 空 檔 也走得不會太安詳。」他說多年來一直平衡 時 間 , 赴 英 國 修 讀 紓 緩 醫 學 課 程 。 他 說 : 工作與家庭,會全力工作卻非「瞓身」。 「西方社會看見末期病人只能插喉等死,失 他表示,病人亦教導他如何去愛:「每 去 尊 嚴 , 自 六 十 年 代 起 , 一 派 主 張 『 安 樂 個人都有能力去愛其他人,末期病人同樣可 死』;主張維護尊嚴的另一派則衍生出紓緩 以,簡單的問候、為人祈禱也是一份愛。」 醫學。」 沈茂光去年成為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他指紓緩醫學在西方推廣初期曾陷入 委員,本年一月接任主席:「過去三十年 極端,即疏於處理病人病情,不過他強調紓 來 與 醫 院 牧 靈 工 作 者 合 作 , 每 週 開 會 , 相 緩醫學不等於放任不理,或完全遵照病人意 信 我 比 很 多 醫 生 更 熟 悉 他 們 的 工 作 。 」 他 願,而是需要監察病人身體狀況給予治理, 目 前 亦 正 修 讀 聖 神 修 院 神 哲 學 院 的 神 學 證 讓他們保持生活質素。他上任白普理院長之 書 課 程 , 同 時 擔 任 非 全 職 的 醫 生 工 作 , 並 初,便添置 光設施並與化驗所合作,以能 服務所屬的聖本篤堂。(鄧) 更好地照顧病人。他指目前病人可在公立醫 • 陳德雄「有嗰樣講嗰樣」刊第 版 院接受紓緩治療,需求亦愈來愈大。 編者 沈醫生又憶述一深刻經驗:「有位末期 ——

多年前,我在工作中認識了教 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的「傷健朝聖 團」,之後加入成為義工,陪伴傷 殘人士一起到海外朝聖,那時根本 沒想過媽媽將會成為傷殘人士⋯⋯ 當媽媽「出事」後,一班傷健團 友、「過來人」,為我們提供很多 有用的分享和幫助,還有最重要的 是代禱!二○一四年,我更有幸陪 同媽媽參加「傷健朝聖團」! 八年過去了,天主並沒有用神 跡使媽媽復明,但我們驚訝祂的巧 妙安排,感謝祂的帶領,深深感受 到天父的愛。因此,每當有人稱讚 我們,我們也會毫不猶疑地把一切 歸光榮於天主!

持和陪伴。「太太團」與「先生 團」各有不同的支援方法,讓爸媽 安心地、盡情宣洩情感。今日,他 們仍然守護著我們! 我們是聖伯多祿堂的教友, 堂區的兄弟姐妹都很關心我們。媽 媽「出事」後,我和爸爸帶領戴著 「黑超」的媽媽,再次搭上前往聖 堂的那條斜路,彷彿比平日長了, 但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們渴望參與 彌撒,領聖體。本堂神父本來想把 聖體直接送到媽媽口中,可是媽媽 堅持自己用手領聖體聖血,於是, 在大家的配合和嚴密保護之下完成 了。現在,媽媽是「家庭福音」小 組的成員,而堂區終於有電梯了! 曾穎嫺

一家大細靠晒祢

創立香港紓緩醫學學會 「最初沒有想過走紓緩醫學的路,這可算 是天主的召叫。」沈茂光早前對本報說:「疼 惜我的醫科老師勸我不要投入紓緩醫學,認為

「最初我認為救人的過程中,生命是最重要, 後來體會到愛才是最重要,醫生要給病人多點 愛。」沈茂光醫生說。

X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10月2日

18


他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但六 歲就成為孤兒,十二歲便因戰爭而 要逃離家園,青少年時期已失落信 德,隨後參軍時更淪於不可思議的 放蕩不羈的生活……甚至令他對自 己 也 感 到 厭 惡 的 地 步 ! ⋯⋯ 話雖如 此,在他心靈深處卻保留着一份對 真理和真愛的渴望;正就在這裡, 上主等待着他,一如善牧尋找祂的 亡羊! 一八八六年十月底的某一天, 他當時二十八歲,慈悲的天父賜他 幡然皈依的大恩,使他對主耶穌 「一見鍾情」,並使他全然徹底地 轉化過來。「當我相信有一位天主 之際,我馬上明白到:我決不能作

別的,只能為祂而活!」(嘉祿兄 弟語錄) 此刻,他重新發現自己宛若 一個自由的新人,深深被天主所摯 愛,同時他也傾心以愛還愛,以他 毫無保留的信任,完全把自己交託 在天父手中。在他生命的歷程裡, 即使考驗困頓,他卻盡力效法聖子 耶穌對天父的服從,時時處處尋覓 着祂的聖意,全力付諸實踐,讓耶 穌的生命在他內繼續不斷延伸! 這個充斥着矛盾的世界,一 方面強調「全球化」和「國際共同 體」等美名;但實際上,多少國家 都是陽奉陰違,以國家主義至上, 活着國與國的利益衝突,且惟恐天 下不亂地售賣武器給戰鬥中的國家 等等。嘉祿兄弟給自己起名: ⋯⋯ 「耶穌嘉祿」,切願如耶穌一樣, 成為一個「普世兄弟」的人,在這 點上,他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找回人 與人之間的「手足友愛」的道路。 中外古今無數的大人物都不惜代 價地 謀 求 爭 取 權 勢 、 地 位 , 而 嘉 祿

兄弟一旦皈依後,卻被降生成人的耶 穌所吸引;耶穌自降生在白冷的馬槽 上,直至赤裸裸地被釘在十字架上。 他在世上時,除了三年的到處傳揚 福音外,三十年之 久 寂 寂 無 聞 地 活 於窮鄉僻壤的納匝肋小村中,以隱 晦 謙 卑 的 生 活 啟 示 了 天 主聖父、聖 子及聖神的奧秘!嘉祿兄弟尋找如 何亦步亦趨地師法耶穌,從繁榮富 庶 的 歐 洲 城 市 —— 巴黎,一而再, 再而三地轉到貧瘠的北非撒哈拉沙 漠,如耶穌一樣,寂靜無聲地、貧窮 地、謙卑地生活在無人注目的兄弟 姊妹中,成為他們的一員。 他超越一切使人分離的界限, 為與每一個人相遇。無論是基督 徒、猶太人、回教徒、有信仰者、 無神論者、士兵、軍官、主人或奴 隸,男人或女人 ⋯⋯ 他都一視同 仁。而他自己的臨在,就如耶穌本 人一樣,沒有一個人被拒絕於天主 子女的大家庭之外。 一九 ○ 八年一月他居於沙漠腹 地達瑪哈瑟,那裡遍地饑荒而嘉祿 兄 弟 病 重 垂 危 , 奄 奄 一 息 ⋯⋯ 幸虧 他的朋友們,即那地的游牧人,到 方圓四公里外,為他到處找尋可找 到的羊奶,拯救了他的性命。就在 他處於極度的軟弱中,一反常態 —— 他原是以施惠者自居的,常常給予 他人;此刻卻成為名副其實的受惠 人,謙誠地,白白地接受!為嘉祿 兄弟,這可說是一個全新的皈依, 是他自己被這些貧乏的土人所福 傳,這是真正的友誼:彼此平起平 坐,沒有所謂「高高在上」,大家 彼此幫助,彼此互相尊重。 嘉祿兄弟活出降生的奧蹟: 聖子降生成人,真實地成為我們中 的 一 員 —— 既貧且弱;祂給撒瑪 黎雅婦人說:「請給我點水喝!」 (若四 ) 在祂垂死之際,被懸 於十字架上時說:「我渴!」(若 十九 )然而卻正是這位向人苦苦 哀乞的主、耶穌,拯救了全人類! 耶穌小姊妹友愛會供稿

•本報整理相關資料

本年是真福耶穌嘉祿小兄弟(C h a r l e s d e Foucauld)逝世一百周年,在香港,默存會、耶穌 仁愛會和耶穌小姊妹友愛會十月二日(本主日) 下午四時至七時在大埔的聖母無玷之心堂舉行紀 念活動,同日亦慶祝耶穌小姊妹友愛會來華六十 周年。 在嘉祿小兄弟離世後(一九一六年),全 球世界各地有不下十九個團體,受到他精神的感 召,選擇以這種形式的福音勸諭而生活。 那麼嘉祿小兄弟和耶穌小姊妹友愛會的淵源 又是怎樣的?

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瑪大肋納.余丹 (Magdeleine Hutin)生於法國巴黎,自幼年時上 主便透過她的家庭,導引她對非洲的嚮往,對弱 小者的關懷,為令她追隨嘉祿的後塵、前往人煙 渺杳的撒哈拉沙漠,創立一個嶄新的修會。 即使瑪大肋納身罹重病,舉步維艱,為人看 來是一個極大的阻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但為 天主卻不然。因為祂願意召叫誰便召叫誰,而且 祂是無事不可能的主。 在經過重重的困難後,於一九三九年九月八 日 聖 母 聖 誕 瞻 禮 , 瑪 大 肋 納 . 余 丹 與 她 的同伴

亞納(A n n e)在亞爾及爾主教的代表手中宣發 了聖願。她們放棄了自己原有的姓氏,取而代之 的是「耶穌」,以示耶穌為她們一家之主。這 個日子也就成為耶穌小姊妹友愛會的誕辰了。 耶穌小姊妹友愛會一九五六年到港澳服務, 在香港,她們在天水圍設有一個團體。該會宗旨 以聖體為中心,效法耶穌在白冷及納匝肋精神, 在人群中度默觀生活。 此外,在一九五五年,在意大利成立的「默 存會」,亦於一九八三年開始在香港服務。這些 團體漸漸演變成今天的嘉祿富高默觀傳教運動。

嘉祿富高默觀傳教運動

好消息! 與耶穌嘉祿兄弟一起轉化世界! 今年欣逢慈悲特殊禧年,也正 是耶穌嘉祿兄弟逝世百周年,全球 各地耶穌嘉祿兄弟精神大家庭的成 員,莫不歡欣慶祝,感謝天父的慈 愛。我們也願意藉此良機,通傳、 分享天父在嘉祿兄弟身上所施展的 大能,所謂「生命感動生命」,但 願透過他的故事,超越時空,與現 代的兄弟姊妹一起轉化世界。 耶穌嘉祿兄弟原名嘉祿富高 ( C h a r l e s d e F o u c a u) l d ,生於 一八五八年於法國一貴族家庭,卻 於一九一六年在北非撒哈拉沙漠慘 遭殺害。 在我們目前所生活的這個世 界,無論那裡都似乎喪失它生活的 準則,到處都是混亂一片,充滿了 恐 懼 。 無 數 的 人 —— 尤其是青少年 都沉淪於毒品、色情逸樂、電 —— 子遊戲,甚或於恐怖暴力中。為這 樣的一個世界,嘉祿兄弟雖離我們 已整整一個世紀,卻可成我們的一 線光明、一個希望!因為他本人正 正經驗過這一切負面的事實。雖然

嘉祿兄弟效法耶穌,從繁榮富庶的歐洲城市巴黎,一而再, 再而三地轉到貧瘠的北非撒哈拉沙漠,並在那裡謙卑地生 活,在無人注目的兄弟姊妹中成為他們的一員。

7

28

主曆2016年10月2日

公教報 信仰 9


須容許導盲犬內進,但導盲犬被拒的 事件仍有發生。不少人甚至認為在社 區內為傷健者建學校或設施,會令地 價降低。老一輩的朋友說,他們年少 的年代,這些情況比較罕見。社會在 發展,人對人的包容與關顧反而減弱 了? 不友善的公共設施和空間,間接 限制社交生活,加上就學就業問題, 傷健者幾乎絕跡於大眾的生活環境 裡。接觸的機會少,相關的公眾教育 不足,一般人就變得不懂如何與他們 相處。傷健者是發展中遭冷待的一 群,在城市設計上如是,在政策制定 上亦如是。 傷健者的就業率低,身體狀況是 一個因素,也由於沒有適切的就學支 援;學歷低,工作機會少,伴隨而來 的就是貧窮問題。他們的困境可以透 過公共福利紓解嗎?是可能的;可是 在福利服務中,傷健者的待遇跟其他 弱勢社群的並不相同。他們一旦登記 為傷健者,就會被編入「障礙等級 制」,從此獲得的支援,只是按其所 屬等級,而非個人情況和需要而決 定。

中秋晚上,青年跟傷健人士一同過節。

看不到的南韓人 韓國人的秋夕,即 我們的中秋,是大節 日,人們享受三天連假 與家人相聚,回鄉掃墓 祭祖。首爾難得清靜,留下來的主要 是首爾人和外國人,還有看不見的一 群——傷健人士。 自創校以來的八月十五晚,家在 首爾或周邊地區的Haja學生,會邀請 未能回鄉或從外國來留學打工的朋友 聚在一起,讓大家也有好的慶節經 驗。兩年前,學生走出了校園,到光 化門廣場跟傷健者一同過節。 在首爾生活接近兩年,相比在香 港,於街上甚少遇見傷健者,記憶中 就只有一兩次。到過首爾的朋友或許 也有同感,爬樓梯爬得很累;對行動 不便者來說,這是充滿障礙的城市。 在市內,輪椅人士也可乘用的低地台 巴士未見普遍,至於通往全國地區的 市外巴士,則把輪椅分類為行李貨 物,不能與使用者一起進入車廂。學 生說,聽過有些店舖責怪使用電動輪 椅者為其他顧客構成不便,著他們離 開。 又例如政府立法規定食肆商舖必

文 教 14

公教報

主曆2016年10月2日

此外,南韓有跟香港「衰仔紙」 類同的「無扶養制」,即是想申領援 助金的話,就要證明得不到家人的供 養。受這政策影響最大的,是長者和 傷健者,因而引起的自殺案不斷發 生,當中有為傷健孩子能領取援助金 而自殺的父母。因此,傷健團體於 一二年開始在光化門地鐵站內留守, 爭取廢除歧視性的政策。 Haja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除了 日常的課堂和討論,很重要的是到被 忽視、排斥或壓迫的社群中間,聆聽 他們的聲音。雖然這秋夕聚會是一個

部份首爾地區為行動不便人士設免 費穿梭巴士。 自由參與的活動,在這特別的晚上也 來了全校過半的學生。處身其中,我 看見耶穌基督的臨在。

天眼狙擊

Eye in the Sky, 2015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四:全球化

討戰爭的人性和道德價值,政客、軍人、外交官 員各有不同立場,各自在人權、安全、法 律和輿論問題上激烈辯論,陷入痛苦的抉 擇中。 同樣是別人的女兒,身處不同國度命 運亦截然不同:英方司令官為了女兒的生 日禮物大費周章,縱使她從未在電影中亮 相,觀眾也感受到其重要。另一方面,非 洲小女孩的家庭雖然經濟拮据,但得到父母 疼愛;她多次現身於天眼監察系統,但軍方選擇 視而不見,或是漠視她的存在。到底生命的意義 和價值是甚麼?生命可有輕重之分?誰擁有人的 生殺大權? 電影中軍方透過天眼監察系統追蹤疑犯,一 舉一動盡現眼前,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會同樣 佈滿監察系統(攝影機):街道上、地鐵月台及 車廂裡、大廈、購物商場、食肆等等,國家管治 者設立這些措施維護社會秩序之餘,同時必須保 障及尊重個人私隱,互相平衡。 天主教《十誡》的第五誡「不可殺人」亦談 及禁止意圖間接引致別人死亡而袖手不顧,亦斥 責拒絕對處於危難中的人伸出援手。「所有的戰 爭引來災禍和不義,我們應該用一切合理的方 法,避免戰爭。」(宜參看《天主教教理》第 2269和2327條)。

討論問題: 1. 假如你是劇中的屈斯少尉,你會如何抉擇?為 甚麼? 2. 你對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句話有甚麼 看法? 3. 你認為人的生命有甚麼意義和價值? 4. 你認為生命有沒有輕重或貴賤之分?為甚麼? 5. 你認為誰掌握一切生物的生殺大權?為甚麼?

英國情報軍官鮑威爾上校花 了多年時間追捕一名恐怖份子, 現在透過美軍的無人偵察機發現 對方藏身非洲某條村落,並計劃 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上校決定 將作戰計劃由「生擒」改為「一舉消滅」。正當 發射飛彈,美軍的屈斯少尉發現一名無辜女孩走 進射程範圍,遂請求暫停攻擊。鮑威爾上校看見 目標人物快要離去,萬分焦急⋯⋯ 電影以二十一世紀全球打擊恐佈主義作為背 景,英美兩國聯合作戰殲滅恐怖份子,範圍不再 局限於地面戰事,改以高科技全天候監視及配備 先進武器,一切經過精密計算,務求減低人命傷 亡。然而,天真活潑的小女孩為了生計無意闖入 作戰區,打亂了眾人的計劃,將原本天衣無縫的 狙擊演變成道德爭拗,甚至外交風波。 「為了更多人的福祉,犧牲小我在所難 免。」這是鮑威爾上校的信念,認為小女孩的犧 牲能讓數以百計的人倖免於難,堅決命令下屬執 行任務。下屬雖然不同意,但軍令如山,必須服 從上級指示,卻過不了良心的關口。影片藉此探

text / 王慧慈

英語對白╱中英文字幕╱片長102分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