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3KungKaoPo

Page 1

p8 p10

p12-13

.教區修生胡允信黃君右 十月廿九日晉秩前談聖召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 獲批教育基金推中層培訓 .寶血會修女入會特別周年 高韻鏗 王珍珍 兩修女專訪

抉擇成長營亞洲會議香港召開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你有權利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事 情,也要學習在生活中接受愛」。 夏主教鼓勵信徒當面對挫折、感到 痛苦失意時不要忘記天主的愛,並 要以耐心、多聆聽、正面價值和愛 去面對一切。 有份籌劃今次亞洲區會議的 香港抉擇成長營成員陳穎恩對本報 說,與會者一起交流經驗,從中肯 定抉擇成長營能陪伴青年在愛內成 長。談到近年成長營在亞洲的發 展,陳穎恩舉例指出,三年前透過 新加坡成員幫忙開展的斯里蘭卡團 體發展理想,至今已吸引近一千名 青年參與。

九地青年參加者 反省愛與自由主題

亞洲區小組成員、來自印尼的 神父期望青年能學 Handoko Agustinus 傚耶穌的愛與犧牲精神,在生活中實 踐會議主題「愛.自由」。 十月十四日設地區報告和工作 坊,與會者一起分享培育模式。台 灣台中抉擇成長營成員曾永裕說, 他們透過分享生命去幫助參加者成 長,而分享者須先整理人生經驗, 並透過團體的培育,才能感動人 心;他則在成長營中分享家庭經驗 香港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 主持閉幕彌撒

正值慈悲禧年,大會會期內安 排不同活動,讓參加者能經驗天主大 愛和取得全大赦,包括十三日設修和 時段;十四日晚前往九龍聖德肋撒堂 朝聖及跨越慈悲聖門;十五日上午安 排參加者進行愛德服務。 十月十三日開幕彌撒後,大 會提供靈修培育,其中夏志誠輔理 主教主講時指出,信徒在生活中尋 求愛與自由的抉擇時須主動爭取,

活動配合禧年 內省 修和 服務

(本報訊)「抉擇成長營」亞 洲區會議十月十二至十六日於香港召 開,來自九個地區的參加者分享他們 陪伴在職青年成長的心得。 會議主題為「愛.自由」 ( Love Sets One Free ),於沙田突破 青年村舉行,逾一百四十人出席,他 們來自香港、台灣、澳門、中國內 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斯里 蘭卡等,參加者一起分享各地的培育 經驗。

分享在職青年生命培育心得

「抉擇成長營」亞洲會議十月在香港召開

會議主題為「愛.自由」

上的逾越,從中帶出與自己、與家 人修和的信息。 印尼抉擇成長營創始人之一 修女強調成長營具備 Emma Gunanto 靈性培育幅度,小組分享「不是討論 對與錯,卻是分享感受與生命」。此 外,其他地區的培育者在會期內亦進 行家庭與倫理培育,並加入音樂等新 方式去帶動氣氛。

陳樞機閉幕彌撒 印尼代表接受祝福

跨越慈悲聖門

•詳見稍後報導

十月十五日參加者前往仁愛之 家和扶康會參加愛德服務,下午舉行 閉幕彌撒,由香港榮休主教陳日君樞 機主持,葉定國等地區團體神師共 祭。陳樞機在彌撒中談基督徒被揀選 與傳教的職份。 彌撒中,陳樞機亦祝福出任亞 洲區小組主辦單位( CHOICE Asian )的印尼代表。來屆抉擇成長 Team 營亞洲區會議將於二 ○ 一九年在台灣 舉行,並由印尼主辦。 「抉擇成長營」以營會方式 進行,內設分享環節,讓參加青 年 在 信 仰 中 互 相 建 立 , 一 起 成長。 (高 鄧)

各地與會者分享培育經驗

1928年創刊 2016.10.19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92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傳教節

Kung Kao Po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10月23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教區本年初的晉秩禮儀(資料圖片)

黃君右 愛和學生一起生活的時光。 就在學校通知我下學年擔任主 旅,眼見來自全球的參加者熱情投 任的早上,我收到聖召委員會林修 入參與,我不斷問,為何天主有這 女的來電,她希望跟我詳談聖召的 樣的吸引力,召叫全球青年,從四 事。那一刻,我愣住了。天主就是 方 八 面 聚 合 , 與 祂 相 遇 。 我 回 港 這樣奇妙,就在我料想不到的時刻 後,開始參與慕道班,並於二 召叫我,著我起來回應。 ○○ 三年領洗。 經過辨別,我回應天主召叫, 和學生課後閒聊,談今說古, 加 入 修 院 團 體 。 修 道 日 子 並 不 容 品味人生種種,確是賞心樂事。不 易 , 自 己 的 有 限 和 不 足 , 令 我 困 少學生曾經跟我分享,希望將來當 苦,我著實不止一次考慮離開。感 神父,我通常回應:「老師為你祈 謝天主,也感謝培育我的神父,和 禱 。 」 的 確 , 那 時 我 十 分 喜 愛 教 不時提點我的朋友,他們每一個的 學,從沒有想過離開這個安穩的地 祈禱、體諒、教導和支持,讓我看 方。 到自己的魯鈍,催我自新;也因著 直到有一次,一位學生來找我 他們的陪伴,我更有力走前一步, 閒聊,談到他有意將來當神父,我 繼續安心跟隨祂。 內心突然響起一個聲音:「那你又 在起起伏伏,或明或晦的人生 怎樣?」這一問,令我感到不安。 旅程裡,天主召叫了我,也同時召 往 後 , 我 嘗 試 在 網 上 查 找 有 叫你們每一個。 關聖召的資料,也曾發電郵查詢聖 有一天,當你有所感動,別 召的事,只是一直沒有收到任何回 怕。請放心,起來,他召叫你呢! 應。那時,我並不介意,反正我喜

胡允信

46

黃君右

然而,這份愛並不是純然為 自己,而是為履行一個使命:一個 為光榮天主和拯救人靈的使命。四 年前在堂區實習時,與本堂神父在 晚上開會後,接到一個教友電話, 請神父為她臨終的父親付洗。於是 神父和我立刻前往,到達醫院時已 接近半夜十二時。當神父給那伯伯 付洗後不久,伯伯便去世。此經驗 十分觸動自己,因為我看到神父的 無私:他毫不猶豫地在半夜前往醫 院。另一方面我亦看到神父的使命 十分美麗,因為他能將救恩帶給那 伯伯,亦令他的家人感受到天主的 愛和關懷。 誠然,司鐸聖召不只包括祈 禱和施行聖事。在幾個不同堂區的 經驗令我看到一個牧者同時要面對 很多挑戰:面對教會內兄弟姊妹的 紛爭和軟弱、自身的有限、一切社 會上和人性上的罪惡等。然而,只 有主耶穌的愛能克服這一切。這份 愛唯有從祈禱中可以獲得,並從服 務中得以傳揚。 讓我們為聖召祈禱,使更多 年輕人可以聽到主耶穌的召喚,決 心捨棄一切去跟隨祂! 從七年前入修院開始,不時 都有人邀請我分享聖召。通常我會 分享自己回應的歷程、所經歷的不 同階段等。但我今次想與大家集中 分享兩個經驗——回應聖召是一個 愛的回應:一個深度的祈禱生活, 以及一個將這份愛帶給近人的使 命。 十年前在外地生活時,有一 天進入聖堂,看見一個神父跪在聖 體櫃前祈禱。這個經驗令自己畢生 難忘。我第一個反應是:「原來神 父都會祈禱的!」很多時我們接觸 神父都是在他們最忙的時間,根本 沒有機會看到神父與主交談。這個 神父祈禱的圖像令我十分深刻,我 體會到一個神父的工作是完全建基 於他的祈禱生活。約那時開始,我 開始每天清晨守聖時。在這每天的 靜默祈禱中,我體會到天主對自己 的愛,亦從此汲取力量,面對每天 的挑戰。耶穌在聖體聖事的愛促使 自己全心跟隨他。司鐸主保聖維雅 納神父曾說:「司鐸是耶穌聖心的 愛。」我相信,沒有這份愛,鐸職 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有這份愛, 鐸職成為一個神父生命的全部。

52

聖召分享

胡允信

香港教區兩名修生黃君右和胡 佛腳式祈禱,往往「大難臨頭」就 允信將於十月二十九日(週六)下 記起耶穌!幸好,他沒有嫌棄我, 午三時正,在主教座堂領受執事聖 在困惑中,祂常給我安慰。 升上小四,不知從哪裡來的一 秩。以下是兩人的聖召分享 —— 編 種吸引力,我很渴望參加學校的團 者 放心,起來,他叫你呢! 契。如我所願,父母支持,於是我 每 次 閱 讀 耶 穌 治 好 耶 里 哥 城 高高興興的準時參加聚會,從沒缺 中瞎子巴爾提買的故事(谷十 席,那一種無形的吸引力,讓我不 — ),內心總有一份感動。 止在祈禱中,更希望從生活上種種 我 來 自 一 個 非 公 教 家 庭 , 不 去認識祂。不過,儘管我一直熱心 過父母卻安排我入讀一間基督教小 參加宗教活動,我沒有領洗,因為 學。學校生活十分愜意,我當時最 我這個問題多多的人,始終未能從 愛 上 聖 經 課 , 因 為 老 師 講 的 聖 經 宗教角度尋得滿意的人生答案,安 故事十分有趣,令人神往。由那時 心加入教會。 起,我會祈禱,不過是那種臨急抱 完成學業後,我有幸在一所基 督學校修士會興辦的學校當老師。 千禧年某日,修士找我洽談,希望 我帶領學生參加將於羅馬舉行的普 世青年節。起初,我擔心自己並非 教友,力有不逮而婉拒。但幾經修 士鼓勵,我終於答應。整個朝聖之

「放心,起來,他叫你呢!」

每一位基督徒都要聆聽天主對自己的召叫(天美社圖)

8 信仰

公教報 主曆2016年10月23日


( 本 報 特 稿 ) 宗 座 眾的教會更能夠建立自己的價值,並找到自 外 方 傳 教 會 月 刊 《 世 界 己的身份」。 與傳教》(譯自 他坦言,在意大利以至歐洲,有時基督 Mondo e M i s s i o n) e 主 編 利 神 父 徒的價值觀會變成小眾意見,但神父表示基 ( Giorgio Licini ) 指 出 , 督徒無論身處何地仍須持守價值,「不能因 基 督 徒 雖 然 屬 於 亞 洲 社 會 沒有人認同而退縮」,他鼓勵亞洲教徒「應 的 小 眾 , 但 身 份 因 此 更 清 為身份自豪,謙卑地活出與人不同之處」。 晰 —— 抗衡世俗價值的使 米蘭外方傳教會(後發展為宗座外方傳 命更明顯。 教會)於一八五 年創立,香港的宗座代牧 ○ 宗 座 外 方 傳 教 會 利 神 高主教( Raidmondi )等就是首批來亞洲的 父身兼該會米蘭的傳教中心 傳 教 士 , 雜 誌 的 前 身 始 創 於 一 八 七 二 年 , 旨 主任,負責資訊傳播及推動 在幫助當時的歐洲教會認識其他地方。 聖召等工作,他八月從意大 「早年教會很少人認識亞洲,其世界 利來港採訪宗教人士及同會 觀 以 歐 洲 為 中 心 , 於 是 我 們 的 雜 誌 提 供 亞 洲 傳教士,同時了解該會在亞 資 訊 。 」 他 指 《 世 界 與 傳 教 》 月 刊 有 兩 大 功 洲傳教工作的發展。 能,一是通訊,分享傳教工作消息;二是促 利 神 父 一 九 九 一 至 二 進牧民工作、合作及資助。 二年到菲律賓馬尼拉 利神父指教會的傳播與傳教工作相輔相 ○○ 服務,也在巴布亞新畿內亞 成,例如宗座外方傳教會在亞洲有不少扶貧 擔任過主教團的傳播部門主 項目、婦女賦權工作、助學計劃等,他們的 管,之後回到意大利服務該 傳教雜誌便透過報導相關消息去連結傳教士 雜 誌 。 他 八 月 對 本 報 說 , 及其他協作者和恩人,同時帶給社會信仰方 「亞洲教會很幸福,因為基 面的價值觀。 督徒是社會上的小眾,而小 他說宗座外方傳教會以往亦有印刷年報 及其他支線的刊物,近年則將之整合以更有 效傳播信息,《世界與傳教》月刊發行量為 四萬份,並善用新媒體如網誌、臉書、圖享 接觸網民。他說雜誌有二千五百個訂閱戶, 其餘發送給傳教士及協作者。 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除了推動傳教及 愛德項目,也關心社會正義課題,利神父指 亞洲文化慣於尋求和諧,這對公教媒體的先 知工作是挑戰:「批判討論在歐洲社會較普 遍,人們會不計代價表達想法。」 《世界與傳教》九月號介紹於九月封聖 的德蘭修女,以及探討《願祢受讚頌》通諭 與環保倡議工作者的處境等。(鄧)

傳教雜誌主編神父: 小眾基督徒身份更清晰 宗座外方傳教會月刊《世界與傳 教》主編利神父訪港,他說基督徒 在亞洲只佔小數,但身份因此更清 晰,抗衡世俗價值的使命也更明顯。 小圖示《世界與傳教》封面。

傾聽遠方的鼓聲

流的經驗: Working Holiday 、義 周煦卓 遊 、 打 工 換 宿 等 等 —— 他們走出 生活的安全網,用自己的眼和腿 路;可是他們都對自身未來感到 認識世界;在異地生活中訓練獨 無力,不認識自己的興趣喜惡, 立,在陌生環境中更深刻認識自 而夢想一詞更是抽象飄渺。年輕 己及信仰。藝文青的至愛、作家 人苦無獨處的空間思考何謂生活 村上春樹曾以「遠方的鼓聲」比 時 , 或 許 都 想 如 電 影 《 Into the 喻 為 踏 上 旅 途 的 呼 召 : 一 種 認 識 》 ( 荒野生存)的主角般把 自 己 、 探 索 生 命 的 呼 召 。 讓 青 年 Wild 自己放逐流浪,去觀看世界、探 踏上旅途,在旅程發掘生命中的 索自己,尋找快樂所在。 各樣可能,在體驗中成長,大概 身 邊 不 少 朋 友 都 有 海 外 交 就是旅行的意義。 「有一天早上醒來,側耳 傾聽時,忽然覺得好像聽見遠方 的大鼓聲。從很遙遠的地方,從 很遙遠的時間,傳來那大鼓的聲 音。非常微弱。而且在聽著那聲 音之間,我開始想無論如何都 要 去 做 一 次 長 長 的 旅 行 。 」 —— 《遠方的鼓聲》村上春樹 周煦卓現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曾 • 於二 ○○ 五年參與德國世青。十 年後參加香港教區與姊妹教區德 國埃森教區的交流生計劃,在 埃森教區體驗及服務了一年。 「青領友」供稿 •

家父自小教我要以誠待人、不要虛偽; 對事情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從前在校園, 身邊的同學都是真誠的,因此我能交上很多好 朋友,令我很自然地覺得這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可是投身社會 後,某些同事和朋友的行為令我很是驚訝,叫我反思到自己原 來一直生活在一個太單純的樂園中。 有的同事為了升職,會對上司投其所好之餘還犧牲色相。 有的同事為了工作便利和想打好人際關係,因而成為「名片集 郵黨」,只要是對其工作有益處的有勢力人士,都想拿到他們 的名片,這並不是為了想認識多一個朋友,而只是為自己臉上 貼金。又有些初出茅廬的小子,要全世界都圍著他來轉。遇著 甚麼不如意的地方,輕則往人事部投訴,重則致電平機會,總 之就是不事生產、鬧到辦公室沒有一刻安寧就是了。每次遇上 這些人,我都提醒自己要視之為戒;要繼續以誠待人之餘,也 不要教出這樣的下一代來遺害人間。 我相信一個人的品性如何、他的人生可有成功,並不在 於他的高薪要職或集了多少張名片,而是看有多少人出席他的 「人生畢業禮」。有些人用上浩大的靈堂,但前來的只有小 貓三兩;實際地反映出生前霸氣十足,但其實心靈空虛。有些 人平凡一生,但卻在不知不覺間感染了身邊無數人,令他人的 生活變得不凡;因此他的離去令很多人都依依不捨。我羨慕後 者,因這證明了這平凡人很忠實地過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的點 滴滋養著更多的生命。 每當我在人生畢業禮上看到今天的福音時,我都會問 自己:人生的一場仗,我可有打好?這場賽跑,我可有努 力的跑?這信仰,我可有義無反顧地持守著?我可有勇氣 和面目去面對正義的審判者?那正義的冠冕我可有資格配 戴?若我對以上的提問有所保留,那我的人生成績表還在 很低的層次。

如果說旅行 是這一代人生活 的一部份甚至必 需品,大概不少 人認同;不論是 歐洲的長途浪蕩,還是東南 亞 的三天小遊,一年中總要盡力 去旅遊一次。香港日常生活緊 張,不論年輕人還是成年人都 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網上傳閱 一幅比較台灣及歐美教育制度 的圖表(圖),原來放在香港 同樣準確。香港由幼稚園到大 學前的學習(還是訓練?)都 是為了應付升學及考試;青年 自少努力讀書應試,沒有時間 思考自身喜好,卻要在大學前 選擇影響一生的學系,實為怪 事。 工作上接觸不少中小學生, 他們自孩童時期已由父母安排 一 切 —— 下有外傭 照 料 起 居 生 活,上有父母為其升學就業鋪

林家琦

人生畢業禮

主曆2016年10月23日

公教報 信仰 9


公教雕刻家張充仁 中國天主教徒 雕刻大師張充仁 (1907–1998)享 開 卷 譽中西藝壇,早年 曾為名人蔣介石及鄧小平等名人 塑像,晚年復出的作品再次震撼 歐洲。內地學者陳耀王新書《既 雕且琢,復歸於璞──張充仁的藝 術生涯》(基督教中國文化研究 社二○一六年出版,見右圖)不 單只是部引人入勝的人物傳記, 更以治學態度重組近代中國的雕 塑藝術歷史。 藝術史也是傳教史的重要一 環,因為基督宗教藝術既展現信仰 對人性的關懷,同時亦表達藝術家 對信仰與社會的體會。要數近代中 國天主教徒藝術家,張充仁可謂中 國雕塑藝術的奠基者之一,既把西 方藝術推陳出新,又把近代中國藝 術的成果帶到西方。 傳教士十九世紀把西方繪畫、 雕刻及照相等技術引入中國並成立 學校,張充仁就是在這大時代背景 傳承了傳教士的手藝,從而開展了 他的藝術家生涯。此書便藉著他在

文 教 14

公教報

主曆2016年10月23日

教會訓練場所學習雕刻技藝的經 歷,帶出傳教士為中國傳入雕塑藝 術這段重要歷史。 耶穌會曾以徐家匯為中心傳播 科學、技術及文化,並促進中西文 代交流,同時成立孤兒院及學校, 由傳教士教授繪畫與雕刻藝術,他 們製作了很多重要作品。其中創建 徐家匯美術學校的范廷佐修士 (Sean Ferrer)的父親是宮廷雕 塑家,他修道後專注雕塑藝術,木 雕造詣更是深厚,他不少作品保存 於中國,惟在文革期間被毀。

傳承傳教士技藝 張充仁受教於上海土山灣孤兒 工藝院,他就是在這絕佳的藝術土 壤下打好基礎,受這些著名作品耳 濡目染,學習傳教士所傳承的雕塑 技巧。 此外,張充仁從小在耶穌會傳 教士處學習法文,說得一口流利法 文,也由馬相伯等中國耶穌會士薰 陶,學習傳統國學,讓他於日後在 法國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打下 基礎。而張氏後期到布魯塞爾皇家

美術學院深造,往後的作品亦不局 限於教會藝術。 張氏一九三五年到訪歐洲,其 間以中國青年藝術家身份覲見時任 教宗庇護十一世,此行不僅堅固了 他的信仰,也讓他在梵蒂岡聖堂中 的雕塑與壁畫。他汲取歐洲公教藝 術的養份,其後多次為中外政要製 作雕塑,作品矗立於法國總統府和 上海等地,亦曾榮獲多個歐洲及國 際獎項。 雖然張充仁因宗教信仰等負面 影響,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更 使他處於邊緣化狀態,文革中更慘 受迫害致作品被毀,但他沒有失去 意志和放棄信仰,改革開放後在歐 洲再創出輝煌成就。 本書作者資料取材出色之處, 是搜集了張氏的親筆自傳及其家 人、門生的第一手資料,憑真實史 料構想當時的人物對話,閱讀趣味 堪與小說相比。 另外,張充仁為歐洲人所熟 悉,是因為他留學比利時期間,曾 與著名連環圖畫家埃爾熱合作繪製 《丁丁在遠東──藍蓮花》,而張 充仁更被繪畫成此書中的漫畫人 物,當上了二十四本《丁丁歷險 記》中唯一真實人物。(鄧)

基督教中國文化 研究社新書《既 雕且琢,復歸於 璞──張充仁的 藝術生涯》,由 內地學者陳耀王 著。 張充仁(右) 與比利時連環 圖畫家埃爾熱 合照。

十萬水急

A Perfect Day, 2015

※ 本 片 適 用 於 高 中 通 識 科 以 下 單 元: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的事情變得異常複雜,甚至充滿 危機:例如巨型牛隻屍體橫卧馬 路中央,應該從左邊還是右邊越過 原來大有學問,因為牛隻附近可能 埋下了地雷!影片透過主角們與找 尋足球的小男孩相遇,側寫戰爭的 殘酷及難以磨滅的傷痛。縱使沒有 展示任何血腥或暴力場面,觀眾仍 感受到親人喪亡、家園被毀的痛 苦,天真的小男孩原來一直蒙在鼓 裡,生活在爺爺善意的謊言中。 人道救援組織的義工們懷著善意到來,希 望替村民重建家園,令人肅然起敬。現時全球有 許多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大致來自聯合國、國際 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非政府組織、私人團體、 獨立學術團體等等,「主動學習網絡:人道組織 的責任和表現」(A L N A P)於一九九七年成 立,提供一個平台讓各人道組織互相交流、學習 及檢討援助成果。 影片原名A Perfect Day,意思是「完美的 一天」,然而,劇中所描寫的故事絕不完美,甚 至是荒謬絕倫,電影名稱充滿諷刺。正當主角們 無計可施,一切只能聽從天命之際,忽然下了一 場大雨,否極泰來,問題最終迎刃而解,讓觀眾 發出會心微笑。

討論問題: 1. 你 認 為 自 己 的 性 格 , 與 劇 中 哪 位 人 物 最 相 似?為甚麼? 2. 你 曾 否 參 與 任 何 社 區 服 務 或 義 務 工 作 ? 如 有,請分享箇中經驗。 3. 試選取一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簡介它的成 立背景、目標及過去兩年的工作。 4. 你在現實生活中,有否遇過一些荒謬或不合 情理的事件?如有,最終如何處理?

一九九五年巴爾幹半島,人道 救援組織資深義工馬布魯與同僚B 在當地服務多年,見盡人生百態。 某夜,小鎮唯一的水井內發現腐 屍,污染水源。面對聯合國部隊 的官僚回應,兩人只得另想辦法,聯同新秀蘇 菲四出找尋一條長長繩索,以便盡快吊起屍 體,減低水源污染。然而,有關過程遠較想像 中棘手⋯⋯ 影片以黑色幽默手法,透過主角們的「尋 繩之旅」,帶出荒謬的社會實況及人性醜惡:尋 繩任務看似簡單──偌大的村莊沒有可能找不到 繩子吧?然而,不是店主拒絕出售,就是因著各 種原因未能取得繩子。另一方面,屍體的身份及 墜井經過固然是個謎,但沒有人願意調查,維和 部隊軍官一切按本子辦事,義工及村民只能眼睜 睜地看著唯一水源受污染。之後私營水車到來, 高價販賣食水,所有事情的出現時序非常巧合, 真相盡在不言中。 在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度裡,一些看似平常

text / 王慧慈

參考資料 •http://www.alnap.org

英語對白╱英文字幕╱片長105分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