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報20151101德國埃森之生活體驗

Page 1

公教報.主曆2015年11月1日

專頁 12、13

德國埃森之生活體驗:「我該作甚麼?」

參觀Bochum煤礦博物館 參觀Bochum煤礦博物館

承接上週介紹在泰澤的慶典,經歷了有如天堂般的共 融生活之後,我們一行人和新結識的德國青年從泰澤起行, 向德國埃森(Essen)進發(停留日期為八月十七到二十三 日),為此行得到新的啟發。在當地,我們受到青年的接 待,獲安排寄宿在不同的接待家庭中,共同遊歷埃森的宗 教、文化勝地,深入了解彼此如何活出共同的基督信仰。

德港宗教外交:另類的尋根之旅 埃森教區跟香港教區有莫大關係:我們自一九六一年就 締結為「姊妹教區」,葛達二聖堂、善導之母堂和聖歐爾發 堂皆由埃森教區先後捐款興建的。為我們青年來說,雖然這 歷史淵源與我們的年代已有距離,但親身到埃森生活,也算 是一種另類的尋根旅程,讓我們切身了解今日鼎盛的香港教 區背後曾得到多少人支持,是多麼難能可貴。此外,這一週 在外地的生活經驗,多少也啟示了我們身為香港公教青年, 在國際社會中該如何定位。

從工業重鎮到綠色城市:埃森的背景

傳是紀念被斬首的聖葛斯默及聖達彌盎。對埃森人來說,政 治和宗教是不可分割的。走在埃森的街上,隨時也可以找 到一些宗教的象徵。例如,在埃森火車站旁的市政大樓門 外,就掛著一個葛達二聖的雕像。這提醒著我們,信仰不 應只是在教堂內關上門的事,我們應該勇於把信仰在生活 中實踐出來。 埃森以其採礦業聞名於世。礦業史由十四世紀第一個 銀礦正式開始,其後於一四五○年開始採煤。到十六世紀末 期,埃森大量挖掘煤礦,利潤日漸豐厚。採礦業雖然為埃森 工業貢獻良多,但也留下了不少後遺症。例如寄宿家庭告訴 我們,一些建造在地下煤礦上的房屋仍不時受地陷困擾。我 們參觀了在Bochum的煤礦博物館,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上世紀缺乏安全設備的煤礦。極端的工作環境導致不少礦 工的健康受永久損害,甚至有生命危險。儘管現今德國的礦 場已機械化,因為近年生產成本高企,德國所餘無幾的煤礦 亦會在未來幾年關閉。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在不少發展中 的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仍有不少缺乏監管的煤礦,不少 礦工每天也身陷險境。讓我們在祈禱中惦記他們。 大约一五七○年,埃森因戰爭需要成為了製造軍備的重 鎮。其後工業巨擘Thyssen Krupp更以埃森為基地,在戰時一 度成為納粹的兵工廠,以及盟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時至今日, 此城的戰火傷痕卻不顯見,除了因為工廠數目大大減少,人們 亦意識到對抗氣候變化的迫切。此外市政府主張綠化城市, 煥然一新成為風景怡人的綠色都市。

與德國公教青年交流

埃森市政廳前葛達二聖像 埃森是德國北部R u h r A r e a的一座大城市,大概有 五十九萬人口。自公元八四五年,一位本篤會修士建立了天 主教教堂,便奠定了埃森與基督宗教不可分割的關係。埃森 的宗教氣氛特別濃厚。埃森的市徽上,有一把黃色的劍,相

這旅程得以順利進行,全賴十多位德國青年為我們打點 一切。他們除了擔當嚮導,這一週裡我們每天愈談愈投契, 不少團友跟他們仍有聯絡,成為信仰路上的同行者。由於他 們的年紀與我們相若,縱使我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我們都 能暢所欲言。其實,當下的德國,以致全歐洲的教會,都面 對著教徒減少的危機,從他們身上我們卻看到守護天主教價 值觀的熱忱。我們互相印證著共同的信仰,漸漸對天主教的 路向重燃希望。 我們認識了Johannes,他是其中一名最出心 出力的德國青年。這週裡,他既仔細安排妥當我們的行程、

TABGHA青年堂區

與我們同遊,亦同時出席了當地青年團體BDKJ (Bund der Deutschen Katholischen Jugend)的會議,奉獻了許多個人 時間。這組織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甚至在德國的政治圈中享 有話語權。不管成效如何,看見他們為彰顯基督福音不遺餘 力,實在讓我們敬重。因此,我們也樂見這幾年德港教區愈 漸頻繁的交流。事實上,香港教區今年較早時首次派遣了兩 名青年往埃森作為期一年的生活體驗。而埃森教區同樣在今 年九月派遣了兩位青年來香港。

開明共融:德國家庭文化 我們一行三十一人獲安排每兩人留宿在一個接待家庭。 每個家庭都給我們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們拼湊著這一週裡各 自的經驗,得到一幅比較全面的家庭生活圖畫。 Anselm分享道:「我獲安排與一個開明的德國接待家 庭。他們由一對父母及三兄妹組成,氣氛很開心。我觀察到 家長給予子女很大的自由度,但並不等如放任。某晚,最年 輕的十七歲妹妹參與朋友的生日派對,幾杯下肚自會飄飄 然,晚上回到家繼續蹦蹦跳跳,搞笑得很,全家看著她也笑 出淚來。父親告知原來這是她第一次喝醉回家,便著她早點 回房睡覺。怎料第二天,妹妹又想去和朋友喝酒。父母商量 過後決定這次先不讓她再去。我覺得父親拿捏那尺度非常正 確:他們沒有禁止妹妹淺嘗喝酒的樂趣,但她畢竟還小,生 怕她會過分沉迷酒精,連續兩晚去喝酒對他們來說就比較過 分。雖然妹妹因此鬧脾氣,後來都對父母的決定予以理解。 『適量的酒,彷彿是人的生命,只要你飲得適當,你必清醒 舒暢。』(德訓篇三十一32),這一樁小事恰好反映了聖經 的智慧。」

由於大家都是亞洲人的關係,感覺分外親切。他們對 我們的熱情,彷如遇見了同鄉一樣。第一頓晚餐,他們以 越南家常菜來款待,更叫我們雀躍。畢竟我們自歐洲朝聖 之旅開始,已有七、八天沒有吃過米飯了,這餐飯,分外 有家的感覺。 這個家庭的前三代起已是天主教徒,從越南逃難到德 國。在歐洲天主教徒銳減之際,這個亞洲家庭卻展現了希 望。他們的生活展現出信仰的活力,家庭信仰氣氛濃厚,孩 子在天主教堂區幼稚園接受教育,以愛德的接待及安排行程 給我們兩個香港青年。這個共同生活的經驗,令我對近日敍 利亞難民逃難到歐洲分外有感受,接待他們,好讓他們及他 們的一下代有安穩的生活。只要有好的政策,難民不會是社 會的負擔,他們的參與,共建多元種族的社會及教會。」

在Unperfekthaus(非完美屋)歡度午後時光 在埃森的旅途上,我們有幸拜訪多個青年堂區。這些堂 區有別於一般堂區,以TABGHA堂為例,在禮儀空間設計方 面,她刻意透過創新的方法去表達神學概念,包括使用街頭 繪畫(塗鴉)來表達十誡,利用不同色彩的燈光去裝飾聖體 小堂。在聖堂的入口外面,設有簡約的聯誼空間,可供青年 談天短聚。另外,青年堂區有全職的牧民工作者,推行各種 信仰活動,並與神職人員緊密合作,建立充滿活力的團體。 在和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有不少主動熱情的青年,表達對香 港教區的關心,包括教區對香港民主發展的取態,貧窮和社 會正義的關係。在不同文化背景、語言、生活習慣、價值觀 的情況下,我們仍可互相了解彼此接納,足證基督的愛情可 以聯繫一切人,使人放下差異,在基督的聖教會內成為一心 一體,人類和平合一的標記。

Susanna 與寄宿家庭合照

總結

施修女、Anselm與寄宿家庭合照 Susanna 分享說:「在埃森,我和另一位女青年被安排 入住一個越南寄宿家庭。這個家庭由一對年輕的父母及一對 分別是三個月和三歲的子女組成。

總結這次旅程,從泰澤走到埃森,再回到香港,這兩星 期讓我們回味無窮。過了好幾個禮拜,泰澤、埃森的人和事 仍偶爾浮現在腦海中,更時時情不自禁的哼唱泰澤短頌。這 固然是因為兩地的旅程實在太多姿多采,亦是因為天主提醒 我們宣揚基督徒共融合一的使命,以及自己身為基督徒對家 庭、社區以至國際社會該作些甚麼。相信各位讀者也得到一 點啟發。共勉之。 •法國泰澤及德國埃森體驗交流團供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