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 oy i ngt hec oolbr eez e 河水如鏡,映照其中的是城 河水如鏡,映照其中的是城市 搖曳不定的幻象,但鏡中的虛像與 鏡外的實像有無可否認的關係。人 類攬鏡自照,以自己的眼睛看望自 身,不免有些反省:這裡胖了,那 裡多了皺紋,有時還懷疑那陌生的 影像是否真是自己,於是尋思自己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王志弘〈城市與河流〉
◎攝影/Nul l umayul i f e ◎地點/日本京都鴨川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臺大建城所以「專業的通才」為核心,打破學院內空間學科之專 業分工,避免因過度分工而形成的專業自我意識危機,以及因過份技 術化而導致的社會價值疏離;並建立社會與文化意識。致力培育學生 在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工作所需基本知識技能,秉持著對社會正義與 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實踐熱忱,使學生成為整合空間相關專業、提供專 業服務之通才,以適應未來社會與專業快速變動的能力。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 此乃為本所重要的課程,進行理論研習以外規劃實習的學習、演 練與反思。包括一學年的必修課程「實習一」,由三名老師、三名助 教帶領各個學生組成的團隊,由老師選定實習的地區,再由學生自主 選擇深化的場域課題。而在既有的實習成果上,可能延續成選修的高 階實習課程。 在實習課的最初階段,由老師及助教介紹實習場域的概況,輔以 文獻研討及實例分享。及後,由修課同學自行發掘感興趣且可操作之 課題,進行田野調查和空間分析,並秉持「參與式設計」的規劃精神 在社區深耕,務求找出場域中實際的空間需求。透過社區營造的行動 方案,整合各方意見,檢討空間使用與現行法令的問題,省思社會、 環境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兼容多方需求的空間設計。
03
國立臺灣大學
同場域跨年級實習累積 自2013秋,碩士新生經由實習課進入南萬華東園一帶,其中組成 好加在工作室的成員,經過一年半的深耕,累積相當程度的在地人脈 網絡,並開啟了專業團隊與地方居民之間的溝通平台,為後來進駐東 園的城鄉基金會與實習課師生,在推行社區營造等行動方案時,提供 議題深化的基礎。此舉不但讓不同年級的實習學生在同一場域學習, 促進跨年級的經驗分享與成果累積;更加強規劃團隊與社區之間的連 結,延展彼此的信任關係,成就臺大對於該場域的長期關注與投入。 R02級 2013.09
實習一上:南萬華影像計劃
城鄉基金會
2014.02
2014.07
實習一下:南萬華駐點計劃
高階實習:老舊街區活化計劃 在地組織、地方民眾、規劃團隊 R03級
2014.10
2015.02
●
實習課大事記
組員繪製
關注地方動態聯盟
東園好窩健康學堂 X 實習一:食物域•市場發展
第一組 好加在工作室 04
第一組
好加在工作室 指導老師:康旻杰 助教:陳志軒 組員:林芷筠、林孝穎、陳美寰、吳翊威、郭懿柔
Innovative sense of place 創新的地方感
Sustainable asset sharing 可持續的資源共享
Everyday-life landsacpe 日常生活地景
目標:回應都市更新、農業消失危機與當今課題
後庄仔 店仔口 港仔尾 八張犁
堀仔頭
圖例
駐點空間 文資提報空間 庄頭聚落範圍 店仔口商業區
客仔厝
N
下庄仔
0
●
150
300
600 公尺
基地壘圖
臺北市歷史圖資系統,組員加以繪製
05
國立臺灣大學
基地現況 過去的萬華曾是台北市最繁華的地區,隨著經濟中心往東轉移, 萬華區逐漸沒落,而其位處萬華區邊緣的南萬華(「加蚋仔」地區) 一樣面對街區老舊與人口老化等課題。加蚋仔曾以農業聞名,而現今 地方關於農業的地景和記憶卻已慢慢退去,僅留下隱藏於巷弄中的豆 芽工廠。另外,過去稱作「店仔口」的東園街,是加蚋仔與他地貿易 往來的主要通道,仍販賣著舊時期延續至今的生活品味,而這種前店 後家、下店上家的傳統經營模式在現代化發展的台北市已屬鮮見。 本組關注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之下保留其傳統脈絡,從農業和商業 (老店家)出發,使加蚋仔地區在未來面臨新的都市開發之下,活化 其歷史價值與社群脈絡,並透過與居民共同討論未來加蚋仔地區的圖 像,培力地方居民對於社區事物的參與。 規劃內容 由影像計畫發端,透過公開放映,發掘後續都市計劃與設計之議 題。接著於社區駐點,藉由各種事件地景(event-landsacpe)引發民 眾對社區公共空間的討論。配合後來的都更處老舊街區活化案,獲更 多資源以回應本組的核心目標。
組員自行拍攝 1 4
2
3 5
6
第一組 好加在工作室
06
•影像計劃 拍攝地方紀錄片,透過在地放映將影像重現(圖1),地方居民自覺 重新思考自身與家鄉之關係,進而開展後續討論。其後有在地青年被 發,著手創立在地網路社群平台,成為在地社造後繼的重要資源。 •駐點計劃 為與鄰里建立良好關係,團隊借用民宅閒置的空間,與居民協力 改造,設立在地工作站「方方屋」(圖2,3)。並善用旁邊的羽球場,舉 行社區活動(圖4),例如一家一菜共食的好聚食堂(圖6);同時,與萬大 國小合作培訓學生擔任在地導覽員(圖5),建立學童對社區的關心。 •老舊街區活化 定位自己為都市酵母,設另一駐點空間「東園好窩」(圖7),從一 點出發延伸至東園街區,透過騎樓實驗室系列活動(圖8),以及與民眾 合編社區報的發送(圖9),激發民眾重新思考公共空間的功能與意義。 另外,透過在地商家組成的「拾光市集」促進地方經濟(圖10,11)。
組員自行拍攝 7
8
9 10 11
07
國立臺灣大學
•從水圳到文化資產保存 本組與同樣關注南萬華都市發展的經典工程顧問公司、都市里人 規劃設計公司和在地居民組成守護堀仔頭聯盟,起初保護水圳紋理, 及後發現附近的古厝古井等聚落紋理正面臨都更拆除危機,遂積極提 報其文化資產身份,並提出新舊兼容的替代設計方案。
●
堀仔頭聚落楊氏三合院/楊氏子孫童年舊照片/古水井 (由左至右)
高傳棋提供/楊忠穎提供/組員自行拍攝
0
●
20 40 60 公尺
堀仔頭聚落紋理兼容都更建議
經典工程顧問公司繪製
實習心得 老舊社區最難突破的即是複雜且根深柢固的人脈政治,其次是不 同立場之價值觀如何平衡、協調出獲認可的共識。另外,真正能重述 一個地方的動能,實乃源自在地人。因此,培力、組織地方上願意投 入心力的青年伙伴尤其重要。
第二組 流轉中的東園市場與地區發展
08
第二組
流轉中的東園市場與地區發展 指導老師:黃舒楣 助教:郭懿柔 組員:呂權豪、莊重遠、廖翊筌、劉奕妤、劉嘉文、謝旻育、謝惠真
在過去實習課與地方連結的基礎上,參與在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 「健康學堂」的計畫,並開啟從「食物域」出發的社區研究。經過近 三個月的田野訪調,發現區內空間混合使用的現象,以及食物生產-販 售者家戶內部的依存社會關係。面對新生代居民和市場業者對環境改 善、都市更新的期昐,如何整合爭議使未來的設計同時兼顧現存的社 區網絡及將來的空間需求,便成為本組需更深入瞭解的主要課題。
街廓空照圖
N
頂棚區
●
基地現況示意圖
組員自行拍攝/繪製 外圍攤商
09
國立臺灣大學
基地現況 東園市場是位於德昌街94巷的臨時攤販集中市場,攤商群聚蔓延 至德昌街與民和街呈現工字型分布。空間型態為「前店後廠上住屋」 兼具住屋與部分食物加工的零售市場。部分老攤商與子女共同營生, 反映其社會依存關係。自七零年代攤商從東園街移至巷弄內,成為南 萬華一帶的蔬果百貨供應地。後隨著周邊市場興起、消費型態變遷、 世代就業改變,市場規模近十年逐漸縮小成為社區型的市場。然而目 前因著攤商流失,加上產權分散,市場自治僅能勉強維持最低功能, 參與者規模不足下難以積極營造改變現狀,更讓市場漸漸萎縮消磨攤 商持續經營的信心。
●
基地剖面圖
組員自行拍攝/繪製
規劃內容 本組認為市場蕭條的狀況下,隱藏著都市開發的壓力,攤商與居 民懷抱改善環境品質、振興市場活力的願景,也夾雜著在地情感的眷 戀與矛盾。因此本組提倡兼備維持攤商生計及宜居環境的社區營造, 以「社區型食物網絡」重述東園市場,藉由民眾參與互動,結合在地 資源,改造街區環境改造,以翻轉市場的在地角色,使其不只是食物 的交易節點,更成為社區網絡的匯聚中心。 實習心得 自我們承繼學姊們的田野經驗進入社區,對在地脈絡尚未理解之 先,即被冠上了專業者的名號,但自身的社區角色為何?要如何規劃 呢?深入了解地方上各方價值的矛盾後,我們試著拉出距離,不斷釐 清自身的立場同時亦不完全被各方意見左右,找尋眾多意見背後的地 方議題與利益衝突,跳脫既有思考框架找到新的社會可能。目前,我 們仍在學習、仍在嘗試使社區動起來,讓不一樣的東園市場從社區居 民的願景中長出來。
福州大學 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 福州大學建築學院成立於2006年,前身為福州大學土木建築工程 學院建築系(1989年創辦建築學專業)。學院現有建築學(五年制)、 城鄉規劃(五年制)、風景園林(五年制)三個本科專業。城市規劃專 業創辦於2003年,2013年更名為城鄉規劃專業,2012年開始招收碩士 研究生,2013年城鄉規劃專業通過住建部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 本科教育評估。
城市設計課程(本科) 通過城市設計課程的實踐和教學培養學生能系統、正確地運用所 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全面認識、分析和解決城市設計中具體 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口頭表達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本學期課程 選擇了福州市馬尾造船廠地塊,面積約40公頃。福州馬尾造船廠是19 世紀中末葉中國主要的幾個造船廠之壹,根據福州市總體規劃,馬尾 造船廠將搬遷至新址重建,造船廠舊址將植入為新的城市功能。
鄉村規劃專題(碩士) 鄉村規劃專題是城鄉規劃學碩士階段的壹門專業核心課程。今年 課題為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該村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 村,村莊依山而建,整體風貌保存較好,但村莊存在空心化問題,多 數青壯年出去打工,僅留老少兒童在家;村莊建築破損較嚴重。村莊 未來產業如何發展,如何改變現有設施適應新時代生活的需要,吸引 村民回流是目前村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11
福州大學
第一組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歷史文化名村 保護與再生設計 指導老師:张鹰 組員:柏苏玲、诸汉涛
課題位於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東北向的桂峰村,距離京福高速 公路洋中互通口僅一公里。桂峰村是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現存較為 完整的古建47座,有桂峰八景等特色景點作為旅遊資源。 課題主要任務以保護村落人文歷史風貌為基礎對村落進行激活與 再生規劃設計。
●
規劃位置圖
組員自行繪製
基地現況 桂峰三面環山,正面臨谷,一條溪水貫穿全村。土地總面積1593
公頃,古建築保護區佔地面積13公頃,現存明清古建築39幢,是福建 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
第一組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再生設計 12
目前,桂峰村在旅遊發展定位下存在一些問題。在旅遊發展定位 下的居民與遊客生活需求方面:一、古村特色挖掘不足,除了村景觀 與建築歷史文化之外,缺乏其它現代旅遊休閒內容;二、餐飲與住宿 等設施落後,不足以支持更多遊客長時間停留;三、產業結構單一, 不能滿足現代居民和遊客生產消費需求。在時代發展下的聚落建築發 展需求方面:一、傳統建築功能缺失,缺乏人氣而破敗,保護和修復 滯後;二、新建築建造難以融入村落環境,歷史風貌難以延續;三、 現存建築功能或形態上無法適應發展,需要合理改造。
●
基地現狀圖
組員自行拍攝
規劃內容
規劃定位:“雲霞仙境、古韻桂峰”。以保護古建聚落傳統風貌 格局的真實性為前提,將桂峰古建聚落發展成為居民宜居宜業的魅力 田園山村,遊客旅者觀光、休閒、體驗山地田園情調和領略山地古建 聚落、傳統禮儀、宗族遺風與耕讀文化的度假勝地。
13
福州大學
• 輕概念
●
規劃總平面圖
●
建築修復示意圖
●
規劃效果圖
●
沿溪地段規劃平面圖
以上圖片均為組員自行繪製
實習心得
通過本次規劃設計的實習,我們對傳統村落在現階段的保護與利 用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試驗,從而也發現這些歷史與人文資源需 要經過細緻的提煉整合與適度改造才能更好地適應其發展。
第二組 福州市馬尾造船廠舊址城市設計 14
第二組
指導老師:趙立珍 組員:楊靜雯、郭雅蘭、沈藝雅、陳志龍
城市規劃設計(三)是城市規劃本科專業的專業課和專業核心課 程之壹。本課程以城市中準備實施開發建設的待建區為對象,通過“ 真題假作”的方式,掌握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任務、基本原則和方 法、設計流程、成果要求。重點培養對城市土地及空間各項物質要素 (建築物、各級道路、廣場、綠化、小品以及各項市政基礎設施)的 綜合布局能力以及規劃設計中的經濟技術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 能力。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
基地位置圖
組員自行繪製
15
福州大學
基地現況 馬尾歷史悠久,是中外聞名的貿易港口,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的發源地。中法海戰的古戰場。它具有深厚的船政 文化底蘊,其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公園為基礎,有“ 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有人在這裡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 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 規劃內容 本設計基於船政文化記憶,具有旅遊資源的周圍環境以及創新的 地理位置優勢,打造一個重溯馬尾船政文化記憶,連接城市市民與遊 客,連接水岸渡口的城市公共空間,利用多功能複合方法,將消極的 工業沿岸打造為多功能水岸,激發市民對公共空間的參與與改造,在 休閒娛樂的同時感受文化的魅力,塑造濱水文化創意產業園。
第二組 福州市馬尾造船廠舊址城市設計 16
17
福州大學
概念具体化
传承
创新
空间模式策划
时代精神
船政文化
未来发展
工业遗产
时间对话
产业整合
历史记忆
旅游开发 构筑改造 需求引导 功能并置
功能联系
功能具体化
功能对话
高效集约
功能分区
功能复合 模糊边界 空间隔离 空间单一
空间重置
块状肌理
空间对话
激发活动
现状空间 空间立体化
方案三: 船承与对话
绿道串联
系统分层解构
建 筑 层
构 筑 物 、 二 层 连 廊
绿 化 与 铺 装
道 路 层
层 次 叠 加
规划交通分析
结 合 地 块 内 原 有 高 架 桥 和 支 路 进 行
规划结构图
绿化景观结构分析
规划功能分区
十 字 构 架 , 双 带 并 展 , 两 轴 两 心 。
设 计 , 以 步 行 空 间 为 主 导 。
城市次干道
城市支路
主要步行道
停车位
区内车行道
强 调 绿创 地造 景层 观次 的丰 系富 统的 性绿 和化 网空 络间 性。 ,
空间主轴
景观次轴
滨江生态带
工业特色风貌
游憩商业
文化休闲
船政历史旅游
绿化景观主轴
绿化景观次轴
防护绿化带
休闲公园
景观中心
绿心
市民休闲公园
创意办公
影视演艺
滨江生态景观
滨江景观带
主要景观节点
次要景观节点
人行空间规划
空 间 节 点 示 意
建筑的对话 户 外
交通
游憩
交易
办公
餐饮
运动
交通
绿化
展览
休息
船模
交流
餐饮
停车
观赏
室 内
户 外
会议
观光
以创意设计为主的产业型空间空 间,立体化的功能溶解,空间组织将 产品展示、创意工坊、产品研发、创 意集市、创意办公等内容融为一体, 保证创意设计生产需求。园区内部由 一条小轴线组织景观,实现办公环境 的丰富性与连贯性。
创意与设计办公区
休息
室 内
位于园区中央,由景观主轴—— 工业文明时空轴贯穿。对原有厂房、 工业构筑物等工业遗产评估后,进行 保留、改造及更新活化,延续其建筑 群的体量感和街道的尺度感,开发为 该园区的工业遗存展览区,轴线的引 导,让群众充分体验工业文明的时代 记忆和科技发展。
工业特色风貌区 户 外
室 内
演艺
游船
帆船
运动
垂钓
影视
交流
KTV
餐饮
阅读
交通
游憩
紧邻滨江生态景观带,具有良好 的滨江视线,空间形式结合原有厂房 形成围合式小体量建筑群,空间组织 将文化交流、休闲餐饮、互动体验、 演艺等内容相联系,为该区注入时尚 活力,突出消费空间的文化魅力。
文化娱乐休闲区 户 外
停车
观赏
室 内
购物
KTV
影视
聚会
阅读
餐饮
位于地块北部 ,起到门户的吸 引作用,其中高级酒店构建片区的制 高点。以游客为主导,集各类纪念品 商店、餐饮、购物、酒店、娱乐等功 能的商业步行街区,并对旧镇码头进 行改造,注入福州民俗文化,与文化 创意、文化旅游相结合,带动地区经 济效益。
游憩商业区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Dep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本系之目標與辦學,有以下四點特色: 1.培育具整合「城鄉規劃設計」與「都市防(減)災管理」之專業領 域的通才。 2.課程注重校外教學及都市弱勢族群,以及力行環境與社會經濟等脆 弱地區的空間實踐,使得學生學習能與所在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而 達到以所學貢獻地方的環境改造與創意的人文空間之社會責任;同時 ,也培育學生具有國際視野與在地情懷。 3.以實習課之案例實務訓練帶動專業論述學習(如,社區環境改造、 都市計畫與地區非結構災害減災規劃…),並著重電腦技術的簡報演 練和操作,以及結合運用基礎的地理空間資訊系統的技能展現,結合 當前市場專業需求。 4.運用學生畢業成果展,以及各學年實習課互評和校外產官學的外評 機制,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市場的專業鑑別度;同時,也期盼能達到 教師之間與同學間的相互學習,以及讓產官學界與本系作專業學習經 驗的互動平台。 地區發展與規劃管理實務 系主任 指導教授 吳杰穎 董娟鳴 石琬瑜 陳亮全
19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因應海平面上升之空間調適策略 -以竹圍漁港周邊環境為例
指導老師:吳杰穎、董娟鳴、石琬瑜、陳亮全 組員:盧信瑋、莊雅婷、林子翔、魏楷嬑、蕭念恩、李冠蓁 本規劃以氣候變遷下之空間調適為主題,而海平面上升威脅在下 個世紀來臨前,海平面高度至少上升一公尺台灣也是受此環境災害的國家之一 。 位在桃園市的竹圍漁港也正面臨海平面上升之威脅,我們將利用「空間規劃」與「防 災設計準則」,分為「短程規劃」和「中長程規劃」,調整竹圍漁港目前土地使用, 並配合航空城計畫及機場捷運所帶來之觀光人潮,將竹圍漁港逐漸轉型為「永續韌性 兼具觀光性質的濱海遊憩區」。 氣候變遷下空間調適主題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1. 基地位於沿海,未來受到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造成河水暴漲影響。 2. 參照「境況2」淹水模擬圖與等高線,劃定基地範圍。 (銘傳大學第六組繪製)
因應海平面上升之空間調適策略-以竹圍漁港周邊環境為例 20 海海人生 生生不息
基地分析
預測境況
1. 其探討未來氣候條件下,強降雨與海平面上升對低窪三角洲-荷蘭之衝擊 ,與台灣現今面臨的氣候挑戰較相似。 2. 竹圍漁港與荷蘭鹿特丹皆位於沿海,自然環境較相符。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合作繪製)
主要農業、閒置用地及零星住宅用地。
竹圍漁港觀光漁業,北部地區漁獲 最少的港口。
等高線以3公尺為次要集水區,而主要 保安林的受到占用,也受到風沙侵蝕等 的排水和集水區為南崁溪下游處。 等,使得保安林的面積大為縮小。 (銘傳大學第六組繪製)
21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發展定位與構想
發展構想
: :
耐災 規劃
: :
規劃構想
規劃四個分區 : 1. 濱海育樂減災區 2. 生態森林保育區 3. 保水森活區 4. 耐災教育體驗區
: :
整體分區發展
依照不同的環境特性與災害風險進行 規劃,使居住環境改善、生態永續發展 並規劃生態旅遊吸引觀光人潮,朝向永 續耐災濱海灣目標邁進。
整體綠地系統
社會活動網整體系統
社會活動網主要分為 : 1. 休閒活動連結 2. 生活住宅活動 3. 小型活動空間
:規劃自然資源保育
(銘傳大學第六組繪製)
主地綠地主要分為 : 1. 綜合休閒綠地 2. 生態休閒綠地 3. 旅遊休閒綠地
因應海平面上升之空間調適策略-以竹圍漁港周邊環境為例
22
海海人生 生生不息
分區規劃
濱海育樂減災區
生態森林保育區
潮汐公園規劃圖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植物浮島
耐災教育體驗區
保水森活區 高雄中都濕地規劃示意圖
參考案例 香港濕地公園
河濱公園:北港多功能滯洪池規劃示意圖
參考案例 中壢-澗仔壢水岸新驛再生計畫規劃圖
(銘傳大學第六組繪製)
23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細部規劃
生態教育園區
潮汐公園
呈現漁港產業及人文特色,參觀者可走 入漁寮欣賞並融入舊時漁村時空 結合海洋生態與竹圍周邊地區豐富的自 然資源為展覽
以溼地植物打造生態浮島,提供生物棲地 ,使其兼具休憩與防災之功用
利用竹圍漁港沙岸特性,提供民眾在此休 憩親水之場所
以海空運漁貨為主,維繫舊有漁民生計
多功能濕地公園 結合竹圍海景與溼地公園特色,打造沿海 景觀的親海自然平台 利用自然景觀及海岸特色打造民眾親海的 環境,降低對生態干擾性
復育保安林
雨水花園
植物浮島
海水浴場
海洋生態館
海產商店街
水岸廊道
空中平台
海岸濕地
階梯式河岸
兩棲公園
(銘傳大學第六組繪製)
因應海平面上升之空間調適策略-以竹圍漁港周邊環境為例
24
海海人生 生生不息
3D & 模型
(銘傳大學第六組製作/繪製)
銘傳大學都防系校內展
全區模型
空中平台/生態教育館3D
空中平台/生態教育館模型
植物浮島3D
植物浮島模型
空中平台
海岸濕地
背對 既不能零售空氣,又不能割據蒼天 ,那麼,土地私有,豈不也是不合 理嗎? 夏目漱石 《我是貓》
◎攝影/林孝穎 ◎地點/香港上環文咸東街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本系於1971年設立,以解決都市發展所產生的環境議題,及確保 城鄉之健全發展為使命。教學研究因應時代趨勢,範疇含括市街規劃 、都市經濟、都市社會、都市交通及都市設計等領域,且重視都市及 城鄉發展議題的客觀務實分析、規劃分析方法的紮實研究。創系迄今 ,已累積豐碩的研究與教學成果,對於推動國內都市計劃專業發展扮 演關鍵角色,未來將致力於跨學域之整合,並積極結合國際相關系所 或研究單位,推動跨國規劃設計實習工作坊、聯合授課等實質交流, 建立本系師生紮實的學理基礎與寬宏的國際學術觀。 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一)、(二) 實習(一)課程承續大二上學期基本設計(二),以訓練同學對中小尺 度的都市空間規劃設計能力為主。課程重點著重在社區與社區間、社 區與都市環境間界面的觀察與規劃設計,以及資料蒐集、邏輯性及系 統性的空間分析與規劃報告撰寫技巧,並培養將規劃構想落實到空間 規劃之技能。 實習(二)課程重點在於法定都市規劃與方法學,透過操作主要計畫 之通盤檢討,瞭解都市計畫主要法令規定與作業程序,以及熟悉都市 計畫之實質計畫研擬方式與完整內容。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是以計畫 人口、人口密度、建築容積以及公共設施容受力為基礎,進行土地使 用分區與空間機能的相關檢討,使規劃更能滿足都市實質發展需求。 藉由定期的通盤檢討適時調整計畫內容,才能針對實際情況找出問題 加以解決,使都市可以適性發展。
29
國立成功台灣大學
第一組
運綠-南臺南永續展演副都心 指導老師:李子璋、黃泰霖、曾憲嫻 組員:陳鼎融、洪晟哲、莊詠順、洪郁芝、何奕萱、施欣秀
為配合課程設計,需選定包含非建成區及建成區之中小尺度都市 空間,本組選擇的基地範圍位於台一線北向進入臺南市東區與南區路 段之東側,以完整的素地為中心,北界為中華南路,南界生產路,東 界為崇明路及崇德路,西界大同路一段,圍塑出一形狀完整的開發規 劃範圍,共76.07公頃。
基地現況 本基地原為臺灣糖業研究所用地,外圍北側為臺南市文化中心及 德安百貨公司,東側及西側皆為住宅區,南側則仍屬於台糖的土地; 計畫區內部西側有鐵路縱向穿越,東北側為巴克禮生態公園,西側、 北側有少數住宅及兩所國中(小),其餘土地皆為非建成地。整體來說, 以東北側較為活絡繁榮,西側、南側則呈現較為安靜的住宅區。
●
規劃範圍周遭資源示意圖
本組繪製。
第一組 運綠-南臺南永續展演副都心
30
規劃內容 基於現有的資源與未來潛力,將綠色運輸作為核心定位,並以生 態、藝文及商業作為輔助,配合周圍的土地使用現況,達到縫合都市 發展之目的,凸顯出此區作為副都心之地位。綠色運輸的設計構想是 以自行車作為主要運具,南臺南火車站為中心發展輻射狀自行車路網 ,連結大眾運輸之使用,並配合緊密都市手法、土地混合使用,減少 起訖點的移動距離,增加徒步或自行車可及性與便利性,發展出完善 的綠色運輸系統。
●
規劃範圍全區願景圖
本組繪製。
實習心得 進入大二下後,更加著重規劃與設計的銜接,我們一方面理性思 考基地內的都市議題,一方面仍天馬行空畫著意象優美的設計圖,在 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為了減輕工作壓力和激盪出組員們各自的想像 力,我們研發出了接力設計和限時九十分鐘討論等工作方法,效果頗 為良好,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經驗。
31
國立成功大學
第二組
變更豐原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指導老師:張學聖、石豐宇、李子璋 組員:洪郁芝、高郁婷、莊竣雅、陳冠良、陳永奕、黃士哲
三年級上學期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課程之目的為:熟悉資料之調 查方法及技巧、強化規劃分析技術能力。除與地方意見領袖及民眾交 流溝通,作為擬定解決課題的方法或對策之參考外。藉由訪談了解基 地面臨之狀況,並將課程中分析之結果與當地民眾做意見交流,進一 步帶入當代規劃議題,將規劃理念落實到都市計畫區中。
擇址原因 民國100年臺中縣市合併後,豐原由原縣政府所在之豐原市改制為 豐原區,使之面臨沒落及邊緣化之課題。但其實豐原有相當深厚之歷 史發展,地理區位上也有其優勢,故選擇此計畫區,希望透過良好的 規劃發揮豐原地區之潛力。
●
臺中市各都市計畫位置圖
本組繪製
第二組 變更豐原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32
基地現況 〈擬定臺中市區域計畫〉將豐原定位為「山」區發展核心,運用緊 鄰臺中市中心亦能串聯周圍鄉鎮的區位,一同帶動臺中「山」之發展 。而豐原為一單核心結構都市,主要之商業活動集中於內環(圓環路 )之內,而工業使用散布於外環(豐原大道)之外,其間為主要之住 宅區。 規劃成果 一、生活型態(Lifestyle):藉由大眾運輸及自行車系統等人本交通的運 作,達到豐原區市中心短距離活動的滿足。 二、舒適的環境(Oasis):為居民創造品質更為舒適的生活空間。 三、健康(Health):以人本交通的概念改善主要的交通活動模式,搭配 區內的綠帶休閒空間,進而達到身體力行的健康效果。 四、可及性(Accessibility):除使豐原的居民能便利的通往外地外,藉 由土地使用的規劃及人本交通的建設,市民能方便的到達目的地,使 通勤的旅次及目的地更明確,提升居民移動的可及性。 五、永續(Sustainability):將其規劃為提供良好生活機能的都會次核 心,賦予”樂活城市”之願景達到豐原及與其他鄉鎮間的永續發展。
●
LOHAS CITY樂活城市
本組繪製
2
33
國立成功大學
田園風光 深耕北港 變更北港都市計畫(第五次通盤檢討案)
指導老師:張學聖、石豐宇、李子璋 組員:楊雅君、王湘晴、李立平、李紀芸、洪晟哲、顧芩
雲林縣北港鎮地處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是一個歷史發展悠久的 城鎮。明朝顏思齊在笨港登陸,開啟漢人在台灣三百多年的拓墾歷史 ,也開啟了北港在地的文化歷史資產和產業經濟發展。過去北港朝天 宮媽祖信仰,更是今日北港主要的經濟命脈和觀光潛力來源。 然而近年來因產業結構轉型與人口外移,須藉由通盤檢討,重新檢 視土地使用規劃配置與公共設施開闢考量及未來的土地使用是否因應 環境變遷,並且符合其發展與產業需求。 現況分析 計畫區介紹
人口分析
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 北港都市計畫區 計畫面積:925.00公頃 計畫人口:45,000人 計畫年期:民國115年
第三組
計
變更北港都市計畫(第五次通盤檢討案)
畫
效
34
益 災害潛勢 低密度住宅 休閒農業
一般住宅 優良農田
機關 文教
一般 商業
水田 即水庫
新興 住宅 住工調和
中心 商業 文化 生活
河岸 景觀
徒步 觀光 商業
功能分區圖 資料來源:本組繪製
發展定位
1.生態永續的架構,利用農田治洪使開發零增逕流;引進需 求反應式運輸服務,彈性調整客運班次和路線及利用既有巷 道,發展步行、自行車系統,降低居民短距離使用私人運具 所帶來的碳排放。 2.在適宜的基地集中發展,維護優良農田、防止都市蔓延。 3.強化在地經濟發展、活化在地文化,以產業帶動發展,使 觀光型態多樣化,讓年輕人願意留下,深耕北港。
變三
變一
住宅區變更為特住二 (產發支援住宅區)
住宅區變更為特住一 (減災住宅區),配合高度 淹水潛勢與歷史災情劃設
土管原則 居住淨密度高,增高 容積、建蔽率
土管原則 居住淨密度,降低土地 使用強度。
變四 機關用地變更為轉 用及旅遊服務用地
變二
土管原則
土管原則
整合客運、自行車租 賃站及需求反應式運 輸服務
農業區變更為特定農業區 向目的事業主關機關申請 土地使用分區圖 資料來源:本組繪製
35
國立成功大學
影像紀錄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共分三組:「建築設計組」、「都市設計 組」、「工程技術組」,以「設計」為核心課程,各組皆必修及選修 課程。此外,特別強調跨規劃設計專業整合參與式規劃、永續發展、 實務操作、及國際交流合作。 都市設計組發展方向 都市設計與實習課程以社區環境規劃設計實務操作為主,訓練學 生實務經驗。聘請外籍教師、舉辦研討會、國際參訪與交流、協助相 關機構研究發展規劃與設計實務。發展方向包括都市再生與生態防災 、都市規劃與設計、數位都市、生態都市、永續都市與社區規劃等。 都市設計與實習 本課程為期一年共有四個實習,包括: (一)大型基地開發之建築規劃與都市設計實習 (二)都市更新地區都市設計實習 (三)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地區都市設計實習 (四)新發展區都市設計實習
37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空軍總部文創園區再造計畫 指導老師:彭光輝、宋立垚 組員:周子翔、楊惟婷、鍾逸樺、林祉嫺、黃偉倫、楊舒晴、 彭旭陽、陳虹蓁、司徒靖翊、高培軒 空軍總部舊址位於臺北市核心發展區域, 欲利用舊址的建築紋理 與城市史蹟 ,臺北市注入一股嶄新的生命力。 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為建設臺北市成為重要的國際文化 創意發展基地,需強調文化為人類行為的記憶,建築為文化存在的見 證及創意為現代產業最需要的元素。 由於文化創意產業正在尋找空間來萌芽、成長,盼望空軍總部舊 址,可以成為文創發展的核心基地 引領台灣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
基地位置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空軍總部文創園區再造計畫
文創概念
基地分析
土地使用分析
大眾運輸系統
道路系統分析
文創產業分析
38
39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課題與對策
課題一:空軍總部與台北市現況文創產業「競合關係」?
課題二:空軍總部與周邊「軟體資源」之運用?
空軍總部文創園區再造計畫
課題三:如何處理空軍總部內部「建物老舊且閒置」之問題?
課題四:空軍總部圍牆阻隔文創資源進入?
40
4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課題五:空軍總部與周邊藍綠帶串聯課題? 空軍總部現有少許綠地,未來將利用城市綠廊道方式串聯華山公園 、北科生態校園及大安森林公園等開放綠地,形成都市微笑綠軸。
願景定位
串聯規劃
文創串聯
綠帶串聯
空軍總部文創園區再造計畫
規劃內容
人與歷史的回憶
→懷舊建物
生態與建築的距離 →綠帶延伸
新與舊的紋路
→科技展示
嚴謹與自由的奔放 →打破制度
原有建物
剩下建物
使用區塊
時光電影院
文創展覽區
文創展覽區
42
4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全區配置圖
軟體資源
創意產業效益分析
模擬圖
主要出入口
商業區
戶外展示區
展示區
次要出入口
地景廣場
地景廣場
市集廣場
都市農場
都市農場
綠帶廣場
藍帶廣場
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研究所 都市計畫是門綜合性的學科,舉凡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公共設 施、環境規劃與都市設計、防災規劃、都市工程、土地法規等均涵蓋 其中。隨著資訊與電腦科技的進步,應用地理空間資訊技術來輔助前 述領域理論研究與實務規劃設計乃是世界性的潮流,並強化本系學生 的就業競爭力。本系辦學秉持教學支持研究服務,研究服務強化教學 。藉由教學的設備更新、師資強化、課程調整、政府決策參與及國際 交流,激發研究議題與能量。研究成果則回饋於改善教學教材、提升 教學品質及提供學生專業實習與參與的機會。本系開設學士班、碩士 班、與碩士在職專班,結合都市計畫與地理空間資訊領域的學術精華 ,以培育高階都市規劃師、空間資訊系統開發及測量技師為主要目標 。近年成立的「iSpace都市模擬與雲端運算實驗室」為本系發展的焦 點。整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築資訊模型、與虛擬實境等系統,藉由3D 互動模擬技術的整合可讓人們對地理環境獲得即時互動資訊、或對人 們的環境認知行為進行研究,進而做出正確決策之結果,進而達到發 展全方位智慧城市與韌性城市環境之目的。
45
逢甲大學
環境規劃與空間資訊實習 本課程為碩一必修課,課程訓練學生熟悉環境規劃專業實踐的過 程,並妥善應用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的分析技術,加值規劃成果,作 為修課同學參與實務工作的基礎訓練。本學期課程訓練旨在檢視縣市 合併後臺中市的都市發展,並提出因應改善對策。2010年12月25日起 原臺中市與原臺中縣合併成為臺中市,並升格為直轄市。縣市合併升 格只是發展的起點,如何帶動地區的成長,成為重要課題。縣市合併 之後經常面臨城鄉均衡或中心邊陲的對比、人口集中與分散的考量、 產業發展的調整以及交通運輸的規劃等等,修課同學選擇有興趣的議 題,進行規劃設計。本學期修課學生提出的探討議題有三:「樂在高 鐵—臺中烏日高鐵站周邊區域空間部局設計」探討臺中市新的入口門 戶未來發展可能造成的衝擊,並提出調適方案;「綠光青軌—悠活舊 都心」思索舊市區人本綠色環境的建構並與生活模式的整合;「臺中 市火車站周邊移工開放空間設計案」回到臺中市舊有入口門戶,從多 元文化融合的觀點出發,納入東南亞移工的需求,建構包容性的都市 開放空間。
第一組 樂在高鐵—台中烏日高鐵站周邊區域空間佈局設計
46
第一組
樂在高鐵—台中烏日高鐵站周邊區域空 間佈局設計 指導老師:劉立偉 組員:邱仁德、余宗達、陳冠宇、劉釗啟、林佳靜、胡銘紋、鐘秉樺 本次研究將探討台中市烏日區高鐵站周邊之土地使用分區,藉由檢 視計畫內容並作修正,期許未來高鐵周遭區域各方面之穩定發展,諸 如產業、商業及交通等,因為目前該區域雖然尚未發展,但已經時常 因為會展展覽導致人潮以及車潮湧入,因此本研究將參考現況地區之 公、私有地所有權,評估該使用分區之可能帶動之人潮以及車潮,規 劃出完善的使用分區,使該劃分區域於未來發展後,能減少交通問題 之產生,並帶動鄰近區域之發展。
● 計畫位置圖 變更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報告書 /Google地圖/本組繪製
47
逢甲大學
示範區劃設與說明 本次研究將配合實體模型來呈現最終規劃成果,而基地模型比例 尺為1:500,內容分為綠地與廣場區域、文化娛樂設施區域、金融辦公 區域、商葉開發區域、酒店與會議中心區域。 除此之外也針對目前的道路進行整合,第一條右邊為公園,且在 高鐵特定區由於增設了U-bike,而在公園也增設自行車的專用道,因 此期望將這條道路繼續延伸為直線,也同時延伸自行車專用道。第二 條為酒店及會展中心南方的道路,由於考慮到會議展覽時的交通狀況 ,預計將原本6米的道路拓寬為30米,加強此區的交通負荷量。拓寬為 30米是根據藍色箭頭所指之道路,期道路寬度為30米。
實習心得 光是本次的參展題目我們組就費了很大的心血,怎麼改都覺得不 對,與內容有總有不相符合的感覺,後來又因不知該如何呈現模型內 容而開了多次討論會。這次希望呈現不一樣的模型設計,因此想到了 以樂高製作,同時也根據樂高完成這次的題目設計,希望能給與大家 一個不一樣的感覺。
第二組 綠光青軌-悠活舊都心
48
第二組
綠光青軌-悠活舊都心 指導老師:劉立偉 組員:陳怡廷、王之洛、王宥壬、林文彥、賴玟妤、陳可中、杜青松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汽機車的快速成長,致使都市交通壅塞及嚴 重空氣汚染,並且地球暖化、氣候變遷,使得環保意識高漲,如何降 低汚染、減少高耗能及高碳排放量成為各國首要之策,這也使得低碳 排放量的自行車又重新獲得重視。 過去疏運的概念是道路容量不夠就開路,不但沒減少交通問題,反增 加道路使用量的負擔。本計畫將重拾自行車使用意願來達到台中市交 通運輸流暢並保有綠色都市環境。
●
計畫位置圖
組員自行繪製
49
逢甲大學
基地現況 臺中市都市發展特色是可見到臺中道路以「環狀道路包圍棋盤式 的街區」,台中市的發展明顯地看出以市中心區為軸心,藉由四條環 狀道路系統向外朝西的往高速公路方向做輻射狀擴張發展。 而臺中市棋盤式街區、三條市區河川(綠川、柳川、梅川)與綠園道 的歷 史源自1900 年日治時期,綠園道原是作為臺中市邊界綠(GREENWAY)之用,至 1950 年後綠園道之功用轉變成抑止市區發展之用,所 以呈現帶狀的形式。 綠園道有系統地環繞整個臺中舊市區,因此打造臺中最具特色、最 獨立及最完整的環市自行道路系統,配合三條藍帶的結合,更可深入 臺中舊市區內。 規劃內容 利用現有日據時代留下來的綠園道道路設計,來規劃完整的綠園道 系統,鐵路高架化後的舊鐵道與台中港路公車專用道,新的軸線油然 而生。 青軌不需要軌道,需要的是大眾運輸的健全與旅運習慣的改變。青 軌計畫將打造公車或自行車獨立路權(或優先路權)的路網系統,先以舊 有綠園道系統為示範區域,並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
第三組 台中市火車站周邊移工開放空間設計案
50
第三組
台中市火車站周邊移工開放空間設計案 指導老師:劉立偉 組員:林孟璇、張毓倫、李青芳、吳乙軒、陳書玉、陳意慈、曾芮瑜
台灣因產業結構的轉變,於民國78年後,政府以「專案方式」引進 第一批低技術外勞。本計畫針對舊台中市中區為主要研究範圍,主要 由於舊台中市中區具有過去日治時期都市規劃痕跡,但因商業中心的 轉移,使該地區逐漸沒落,但台中區仍然是大台中重要的交通樞紐, 使得外籍移工聚集於此。對於空間規劃而言,外籍移工的聚集不僅影 響了中區原在地居民,也轉變了此區空間活動型態,對於舊市區的活 化與復興產生了許多衝突。
本計畫製作
本計畫製作
51
逢甲大學
。基地現況 台中市近年成為東南亞移工聚集之都市之一,目前大台中的移工 多集中於舊台中市中區的第一廣場,而第一廣場位於舊台中市的市中 心。本計畫之主要計畫範圍東為雙十路一段,西臨民族路,北接自由 路,南至建國路,面積約26.24公頃。
方案設計 以東南亞文化與台灣文化融合的規劃方式,藉由東南亞文化間的 交流與台灣文化間的融合為本規劃的宗旨,希望分區設計的方式,凸 顯東南亞文化的顯著性,與台灣文化間的交流,達到移工與台灣文化 的融合。
細部設計
本計畫製作
Los ti nTr ans l at i on 那時妳正穿越過人群,空氣中擁擠 著發光的焦慮。
楊牧《蘆葦地帶》
◎攝影/林孝穎 ◎地點/香港灣仔街市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本系自民國二十一年由國民政府在本校前身之中央政治學校為配 合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政策之下,實施創設「地政研究班」,嗣後改 名為「地政學系」迄今。為結合人文社會與理工科技,本系大學部分 為土地管理組、土地資源規劃組及土地測量與資訊組,於教學課程上 ,三組有共同必修學分之設置,為國內唯一整合地政專業之完整學系 。在教學上注重於地政專業理論、土地管理、土地資源規劃及土地測 量與資訊實務技能,以培養地政學術研究人才,以及公私部門之土地 使用規劃與管理、土地登記與土地估價、房地產投資與仲介等人員。 規劃實務(二) 本課程為地政系土地資源規劃組大三之必修課程,其建立在大二 規劃實務課程之基礎上,由賴宗裕及白仁德教授共同指導學生進一步 透過規劃個案之模擬操作,提供學生都市規劃與土地開發之實際經驗 。課程安排上,使學生能熟悉法令與理論在實務應用上的關係。其次 介紹與分析規劃方法與規劃流程。最後,將以個案探討的方式,啟發 學生規劃概念及技巧,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規劃作業的能力。 本學期課程主題為「智慧永續樂活城 友善環境新典範」,將學生 分為六組,由學生自行選定大台北地區內的計畫範圍,依據調查各地 區現況發展,結合法規分析,應用電腦繪圖軟體及地理資訊系統,進 行規劃實務操作,並製作實體模型及呈現成果海報,以培養同學在參 與都市計畫實務的基礎能力。
57
國立政治大學
第一組
悠遊老街慢山城 展翅雲端新深坑 指導老師:白仁德、賴宗裕 組員:廖珮婷、廖昱婷、廖婉茹、林俊瑋、林詩穎、周庭毅、詹勝家 伍珮筑
一直以來,人們眼中的深坑總是不免俗的聯想到老街的臭豆腐, 忽略了在地的文化特色及歷史建築,因此期望透過分期分區的發展, 提供民眾更完善的生活環境,有效發展該地的潛力,打造獨特的慢山 城,以目標體系的訂定落實本組想法,強化當地的生產、生活、生態 ,使深坑能成為更宜人之處。
●
基地/計畫位置圖
組員自行繪製
第一組 悠遊老街慢山城 展翅雲端新深坑
58
深坑現在式 本計畫區位於台北市的東南方,其周邊緊鄰景美溪河畔以及石碇 區、南港區、木柵區。計畫區內擁有遠近馳名的深坑老街,歷史最早 可追溯到清朝時期,近年來透過都市景觀再造,重現當地歷史建築, 及聞名遐邇的在地豆腐文化,吸引了數量龐大的觀光客;此外,該地 交通便利且緊鄰信義快速道路、南深路均在二十分鐘內可通往台北市 區,使得該地成為極具發展觀光潛力的地點。 深坑未來式 進行社區營造並創造具在地特色的人文風貌,旨在打造「悠遊老 街慢山城,展翅雲端新深坑」並配合四大次目標W、I、N、G,及分期 分區的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區域,貫穿整個計畫區。 •打造愜意生活(Well-being) 著重提升本區生活品質,興建居民活動中心及公立醫院,並融入 「慢城」精神於生活、行人、親水三部分。 •塑造智慧生活圈(Intelligence) 通過新一代訊息技術的應用,以更加精細和即時動態方式管理生 產和生活網絡,包括防災、交通系統等,形成一個暢流的物聯網路。
59
國立政治大學
•老街再生(Regeneration) 走進深坑,傳統建築的優美呈現出一番古老韻味,2008年新北市 政府將深坑老街列為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表現出古蹟及現代生活的 融合與共存,本組更延續其精神,為深坑老街增添創新活潑的元素。 •環境綠永續(Green) 為了打造深坑專屬的慢城生態村,未來將融入民眾參與,融入自 然元素並搭配住宅區生態永續的建築哲學,強化與老街之連結性,並 提升都市生活品質。
深坑與我 本計畫「悠遊老街慢山城,展翅雲端新深坑」定案過程中,經過現 況調查、問卷分析、模型製作與無數次的會議,希望透過本計畫將具 有發展潛力的深坑,喚醒當局對深坑的重視,提供深坑發展的機會, 並賦予其嶄新風貌。 研擬計畫期間,我們體認到在土地規劃時,必須考慮發展可行性、 公共設施、土地使用及法規等各種問題,因此在規劃過程中,我們激 發了各種想法,嘗試在有限的土地上,選擇最適合的配置並滿足城市 發展需求。在面臨方案選擇時,我們以「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 為目標,期許為居民締造優質永續的生活環境。
國立政治大學 60
61
國立政治大學
第二組
遇見•未來•iNeihu 指導老師:白仁德、賴宗裕 組員:文廷琳、王詩婷、巫享霏、林巧芳、黃筠芳、溫靖儒、蕭振濤 近年來科技業及新興物流業大量進駐內湖區,內湖區在臺北市產 業發展之重要性亦大為提昇。因應內湖區之發展,許多重大都市計畫 及建設計畫已建設完成或正在進行中。區內蘆洲里工業區,隨著產業 的變遷,已逐漸消失在時代的洪流裡,故計畫輔導退場,而未來捷運 環狀線與民生汐止線的興建,也成為本區之重要規劃因素。 為能使本區適當發展,並且提升內湖區在大台北都會區之重要性 ,吸引國內外人潮前來內湖,本組將以原有內湖科技園區及物流倉儲 區,加上工業區之退場、捷運線之興建,促使整區規劃更趨完整,為 本區的都市風貌帶來全新的意象,並活絡周邊地區都市機能與之緊密 發展,作為整體空間規劃之典範。
●
基地/計畫位置圖
組員自行繪製
第二組
遇見•未來•iNeihu
62
目標體系
●
目標體系圖
組員自行繪製
•自然(Nature)
景觀綠美化、再生能源的使用以提高生活環境品質,打造一處適 宜闔家休閒、遊樂的地方。此目標的落實在計畫區南邊基隆河河畔及 東南方的計畫區中,透過河畔的植栽綠美化營造出悠閒的河岸風光。
•娛樂(Entertainment)
在娛樂方面之發展,透過大型主題遊樂園之設置並結合內湖地區 之影視及科技產業,吸引北部地區龐大的觀光遊憩人潮以及增加內科 觀光人潮,藉此帶動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內湖於台北市的觀光發展 地位,成為雙北地區不可或缺之娛樂產業重鎮。
•產業(Industry) 原有的產業以高科技密集型的軟體科學產業和倉儲式的量販零售 業為主,期望能結合原有大型量販店進駐的優勢,在本計畫區設立大 型Outlet購物中心,引進過季精品名牌,使本區的購物需求能在此處 一次滿足,期望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達到產業的水平整合。
63
國立政治大學
•高科技(High-technology)
積極善用當今內湖科技園區已聚集豐沛資金、技術與人才科技重 鎮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提升整競爭力並吸引國內外科技業者的進 駐,成為一座蓬勃活躍的多功能園區,帶動台北科技產業軸帶發展。
•烏托邦(Utopia) 透過交通串聯,讓計畫區成為一個整體並涵蓋四大目標,將各個 重點發展區域用一條曲線串連,讓內湖成為台北城市未來的新典範。
●
實質計畫空間分布圖
組員自行繪製
實習心得 經由這次的規劃實務的操作,讓我們更能夠了解規劃界的實務 的運作,一個想法要落實,需要透過組員間不斷的討論、發想,規劃 才能更加完善,規劃時的每個想法,就像幾顆小小的種子,當規劃完 成時,我們才發現自己栽種出的是整片叢林。
65
長榮大學
第一組 基地開發與設計-望川富居 66
建築平面圖 民權路四段,後接西賢一街。建物為日式風
67
長榮大學
第一組 基地開發與設計-望川富居 68
69 長榮大學 長榮大學 07
第二組
第二組 基地開發與設計-夢見築 70
71
長榮大學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環境與規劃實習 本校以發揚中華文化及學術為宗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文學 、史學與哲學,近代西方文明的優點在科學與民主,而中國文化的振 興必須「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達到東方與西方、人文與 科學、藝術與思想、理論與實用的全面結合。本校辦學,人文、社會 、科技並重,教學與研究兼顧,以復興中華文藝的華學基地自許,以 培育五育兼俱、學以致用的人才為己任,進而建設一所國際性的完整 大學。 系所簡介 教學目標在培育具永續發展信念之建築及都市設計專業人才。本 系除在專業知能與技術的培育訓練之外,更重視術德兼修的特質及專 業倫理之觀念養成,期許中期許中國文化大學之建築人,皆為對國家 社會有高度關懷力與行動力之專業知識份子。 本系教育目標 本系為建立具競爭力之系所特色,訂定四項重點: (1)發展特色:以專業服務學習為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競 爭力,並具有服務社會及回饋環境之使命。 (2)追求卓越:跨領域研究,提昇研究發表,爭取經費;提昇設計能量 ,參與各項競圖,爭取榮譽。 (3)面對缺點:招聘優良具國際觀之師資,帶動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 生國際視野。 (4)精英教育:以學生特質發展為教學目標培育不同領域之專業人才。
73
中國文化大學
第一組
與水岸共生之基隆河產業 指導老師:江益彰、楊欣潔 組員:陳思穎、周祐安、許程皓、彭欣雅、高建
政府以「三環三線」交通佈局,以超越內湖及南港科技園區為願景, 並透過串連新北市產業黃金走廊與北市科技廊帶,形成全台最完整之現
代化產業聚落。吸引國際大廠與企業總部進駐創造大汐止經貿園區。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
基地/計畫位置圖
第一組 與水岸共生之基隆河產業
基地分析 基地現況: 此基地原為汐止社后工業區,北至國道一 號,南臨基隆河並與樟樹灣工 業區相望 , 基地內有基隆河支流草濫溪,對岸並 與南港 山相望。基地藍綠資 源豐富並鄰近台北市, 未來透過開發不僅是交通便利也將是親山親水 的好空間並成為周遭產業之核心地區。 基地分析: 基地原為工業區,聯外聯內交通不便,透過交 通、產業、周遭大眾運 輸交通與活動半徑 之疊圖,來觀察基地 目前缺點與問題,已利 於未來規畫 之方 向。 交通流量: 透過googlemap之交通流量觀察,此基 地 目 前交通較為擁擠。
交通流量 Traffic Analysis
w orkday
w eekend
現況照片
6:00 —8:00pm
8:00—10:00 am
1
2
5
3
4
1
2
3
4
5
6
74
中國文化大學
問題與對策
TOD
Connecting traffic jam
依現況調查與分析結果,所提出 的六大規畫與三環三線面向,包 括「交通動線」、「人本交通」 、「綠色交通」、「綠色基盤」 、「水岸生態」、「文化意象」 。進一步運用都市景觀與空間發 展的5個發展導向原則(Oriented Development, 縮寫OD) (新北市 政府, 2010),定出六大課題與對 策
WOD
Lack of streamside protection
Lack of theatrical space and cultural image
Greenway system is fragmentary.
COD
GOD
Industrial Buildings
Public facilities
1
Lack of pedestrain traffic system.
POD
設計規劃 3
G E
A
B
A’
D
1
C
2
Office Buildings
2
Exhibitions
3
Commercial Buildings
B
A
F
B’
草濫溪退縮空間 河岸親山親水開放空間 捷運機場綠地開放空間
C’
工業區開放空間
C
工業區空間 A區權屬 B區權屬 C區權屬 D區權屬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mplex Buildings
E區權屬 F區權屬 G區權屬(捷運機廠)
Design Principles
SECTION B-B’ Urban Streamside (POD)
SECTION A-A’ Nature Streamside (WOD)
1m 2m
4m
1m 2m
Park and Sport Field
4M Gentle Slope Bikeway
Ecological Stream
Park and Trail
4m
Ecological Pond
Plank way Commercial Building
1m 2m
22M Rod
Ecological Stream
Park and Trail Plank way
Setback ≥6M
Commercial Building
SECTION C-C’ Keelung Riverside (GOD)
SECTION D-D’ Setback Basic Form (POD)
40M highway
Setback Gentle Slope ≥6M Bikeway
MRT MRT Depot
Park and Trail
4m
Keelung River
Riverbank
Embankment
Bikeway
15M Road Setback (Incloud Sidewalk) ≥10M
Commercial Building
第二組 板新樹跨域規劃構想
76
第二組
板新樹跨域規劃設計構想 指導老師:黃奕智、劉國青 組員:洪瑞陽、廖世翔、林尚儒、范韶均、王淨、黎秬愷、蔡繼堯 侯越明、劉岱天 北台灣地區的繁華目前主要都集中在台北市,而較為高端的住宅 區大多集中在台北市中心。近年來隨著地區之成長繁榮,使新北 市因為毗鄰台北市,而以台北市為中心之向外延伸發展區域。近年, 政府積極的將板橋發展為北台灣第二個政經中心,周邊新莊區與樹林 區則為配合板橋之發展計畫將環境改善為移居城市。
●
浮洲/生活藝文廊
本計畫繪製
中國文化大學
整體規劃構想 綜針對政府對各區域的相關上位計畫,提出相對應的整體規劃構 想,為整個板橋、新莊、樹林地區整體按照區位的規劃構想提出整體 發展藍圖,整合該地區工業區,輔助其舊廠房改造及產業轉型並結合 周邊大學系所之人才(輔仁大學),塑造產學特區;(二)、生活:改善 現有地區住宅環境之不足,增設公園綠地與綠帶,並結合低碳路網系 統,將周邊各個綠色環境及區域內休憩空間做連結提供居民優良生活 品質與;配合綠色機能與慢活生活,在區域內規劃綠色串聯網,結合單 車道路系統,使其運動的精神及功能延伸至其他區域,整體化運動及 休閒的機能,提供周邊居民更大的活動及休閒空間。探究區域內人文 歷史古蹟文化區,運用運動路網做串聯,達到新舊文化的合諧共存。
天行者Skybiker單車道 結合新莊區、板橋區區域規劃發展,創造共聯系統,達到整體區 域通勤、通學與休閒育樂網絡。以機場捷運線新北產業園區站為起始 ,鄰近捷運出口,連接至台65線道,沿高架道路做高架式自行車道, 並退縮沿線鄰近之建物,得以分離住宅與自行車道距離,作噪音區隔 ;高架自行車道至大漢溪上方,增設創意平台,可供居民與遊客觀水 休息;整體自行車道以板橋浮洲台灣藝術大學作端點,沿線於新莊中 正路與浮州大觀路交叉點設置自行車交流道,串接各個不同定位之區 域,達到居民與遊客漫遊板新樹。
第二組 板新樹跨域規劃構想
78
新莊古廟街區 配合政府上位計畫,將新莊廟街與其周邊區域重新規劃,建立 歷史古蹟文化空間,對捷運新莊站至廟街連線區域規劃綠色人行步道 與單車道,沿段設立休息與自行車停放點,並串聯至新月橋;並於整 體路段增設引導路線指標系統,且正確指引遊客歷史古蹟與新月橋位 置。規劃路段不僅提供外地遊客休憩空間與人文景觀,在地居民亦可 透過規劃區域機能達到都市慢活,歷史與居民生活做一平衡與融合。
輔大產學經濟特區 輔仁大學周邊形成之大學城商業行為活絡,且新莊工業區鄰近輔 仁大學校區,對於年久老舊之廠房,將其改造,利用大學人才促進產 學合一,刺激產業轉型,營造整體更高價值。將上述區域主要發展定 位後,透過產業轉型與校園人才運用,規劃周邊舊工廠為產學教育園 區,在工業區域內增設展示商業區,透過自行研發自行生產,達到行 銷,形成產學經濟區,並將產業與相關科系結合,兩者相互合作,於 沿街設置自行車道及步道利於通行,加上植栽綠化及擺放街道家具以 綠美化環境。
79
中國文化大學
山佳生態綠活小鎮 豐富的觀光資源,位在繁榮的大台北地區的山佳卻瀰漫著慢步調 氣息;將山佳車站後方的蓋淡坑遺址,山佳車站前方的復村圳、山仔 腳公園、鹿角溪畔綠蔭步道、鐵道地景文化公園及山佳車站等所有的 節點連結後形成一帶狀的空間紋理。將蓋淡坑遺址規劃為一煤礦園 區,提供遊憩、教育、休閒等功能;山佳車站為百年歷史車站,在山 佳地區是一個重要節點,將古蹟車站規劃為遊客資訊中心,提供遊客 觀光資訊,與一旁鐵道地景文化公園結合,融入山佳地景;前站部分 之山仔腳公園則規劃為鄰里公園,提供周圍居民運動、休閒及增進 鄰里關係。
浮洲生活藝文廊 鐵路及高速鐵路高架橋下生活空間利用,設置籃球場、步道、休 憩空間及社區集會地吸引周邊居民可以善用橋下空間,凝聚居民社區 情感,也提供周邊台灣藝術大學針對浮洲地區當地特色發揮視覺與表 演等等藝術的平台,軟化因鐵路及高速鐵路高架而阻隔的硬水泥牆 面;另在浮洲地區的主要道路及主要連外道路-大觀路二段,因為道 路兩邊多為學校,規劃自行車道形成通學道路。
燈下獨酌 隨着時光流逝,我慢慢地明白了, 只有存在的東西才會消失,不管是 城市,愛情,還是父母。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攝影/林孝穎 ◎地點/香港中環歌賦街
85
中華大學
圖片出處:潤泰集團營造團隊
青村逗 86
新竹縣
刺激區域 經濟發展
注入新血 打造永續城市 落實居住 正義社會
竹北市 塑造友善 居住環境
87
中華大學
住宅計畫、住宅供給量
940
新豐
3,439
1,299 湖口 466 新埔
竹北
1,652
193
戶
272
372
竹東
關西
芎林
200
177
寶山
橫山
63 峨嵋
137 北埔
五峰
69
142 尖石
竹北市
青村逗 88
土地權屬
1
1 .
.
89 中華大學
5000㎡↑
15%
15%
△F1
△F7
50%
6.74%
11.26%
△F4-7
3.00%
△F2-1
△F4-4
7.9% 41.5%
100%
39,180.2㎡ 30.6%
18.0%
青村逗 90
91
中華 大學
3
人
24
人
56
人
Department of Urban Affairs &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novation 都市規劃 與 不 動產經營 的專業人才培育 大學部、碩士班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大典館6F 電話: (02)28610511#41105 傳真: (02)28613755 電子信箱:crtued@dep.pccu.edu.tw 系網:http://uaep.pccu.edu.tw Facebook:搜尋 "市政Family"
-大學部、碩士班五年一貫學程-
-完整的規劃設計實務課程-
-定期的跨校際、跨國規劃設計工作坊-
-堅強且具向心力的畢業系友網絡-
-健全豐富的產學合作對象-
93
中國文化大學
林建元
陳維斌 助理教授
環境設計學院院長/系所主任/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都市及區域計劃博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 交通工程博士
環境規劃、電腦模擬、地理資訊系統 遙測最適化及區位分析、數量分析方法 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質分析方法
國土開發與管理、地方產業發展 智慧城市研究、都市治理
李欽漢 副教授
徐國城 助理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法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博士
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都市更新 市地重劃、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財務分析 土地開發
國土計畫體系與法制分析、土地開發財務評估 都市成長管理、不動產金融與投資決策 城市空間發展型態與變遷
許世雨 副教授
王思樺 助理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國立台北大學 都市計劃博士
行政組織與管理、地方治理、非營利組織與管 理、公共政策、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 人力資源管理、道家文化與學術、研究方法論
都市及區域計劃、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 土地使用變遷模擬、區域與環境規劃 都市防災系統
洪禾秣 副教授
李德軒 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園藝研究所造園組博士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理科學與都市規劃博士
景觀規劃設計、人文藝術、生態學與景觀生態 環境心理與行為、環境規劃設計、環境政策與 法制、景觀評估、環境管理與勞動法制 生態旅遊與休閒遊憩
區域創新與城市創意、經濟地理、社會資源調 查、統計分析與應用、區位與空間分析、社會 網路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產業空間規劃
張效通 副教授
游政諭 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都市計劃博士
英國卡地夫大學 城市與區域計劃博士
都市環境模擬、綠建築與綠都市 敷地與都市設計、地理資訊應用 電腦在規劃之應用
國土計畫、都市計畫、環境規劃與政策 環境影響評估、交通計畫、住宅政策與規劃 保護區與國家公園政策規劃與管理
師資陣容
未來發展 由本系所畢業之後,可朝就業和進修兩大方向做生涯規劃 工程顧問公司 不動產估價公司 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公司 都市更新公司 土地開發公司 不動產仲介公司 環境管理公司 建設公司 市地重劃公司、 景觀設計公司 政府機關都市計畫 / 都市更新 / 地政部門
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 土地管理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所 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交通管理研究所
都市計畫研究所 運輸研究所 土地開發與管理研究所 地理研究所 社會發展研究所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 地政研究所 建築研究所
台北港特定區環境發展計畫細部計畫
94
台北港特定區環境發展計畫細部計畫
發 現 綠 生 活 指導老師:洪禾秣、王思樺 組員:郭震隆、林妤庭、江柏樺、李宗哲、王裕程
順應各國逐漸重視城市生態,綠色城市儼然成為現今都市規劃之 趨勢,在此規劃熱潮下,本計畫以點線面架構出生態網的手法,將八 里地區既有自行車道結合當地人文特色,連結各地零散之資源,並在 其形成之路網中挑選一塊基地,,期望以此基地做為起點逐漸向外延 伸,打造優質綠生活,塑造出八里獨具的城市魅力。 •活絡在地文化
●
•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基地/計畫位置圖
組員自行拍攝/繪製/或其他圖片出處
•打造綠色城市
95
中國文化大學
基地現況 配合台北港特定區之計畫,基地於民國103年徵收完成,目前現況 為空地,僅有道路,其東西兩側皆為徵收區,北邊為產業專區有工廠 使用,南邊沿街有商業使用。其鄰近學區、綠覆蓋率高之使用分區與 本計畫優質綠生活之目標十分契合。 規劃內容 •推動綠色社區方案 •豐富公共設施服務
•提升綠效益
實習心得 從開始的一無所知到能製作出一個完整的計畫,雖然還有待進步 的空間,但希望透過這次得來不易的參展機會,與其他校系交流學習 ,開拓彼此視野,朝更專業的領域邁進。
台北港特定區環境發展計畫細部計畫
96
樂居新八里 指導老師:蔡立睿 組員:周子華、洪婉庭、鄒宛霖、吳珮玨、廖堃佑、黃永勤 本細部計畫區位於原八里(龍形地區)主要計畫內,為改善都市計畫 空間機能的不足,建構多樣化的空間,符合生活、生產、生態之安居 樂業目標,藉由擬定因地制宜之土地使用計畫及分區管制,都市設計 準則,以及引導未來都市發展,形塑獨特八里龍形風貌提升環境品 質及帶動地方發展活絡。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 計畫位置圖
97
中國文化大學
基地現況 八里區的都市發展多集中於八里渡船頭區,隨著都市發展密度漸 增,後因淤積而沒落之港口,相對於對岸的淡水發展較緩,使得區內 的公共設施與交通服務水準及生活品質也日趨下降,未來藉由台北港 特定區之發展帶動八里(龍形地區),對於八里區人口移入、產業活動進 駐及都市機能之影響會更加顯著,計畫範圍北以龍形五街為界,東接 淡水河,南至龍米路一段272巷,西鄰林口特定計畫區,計畫面積約為 16.3公頃,區內地形平坦、氣候宜人、危害較低,土地使用分區以住 宅區為大宗,固為適居地區。
規劃內容
本計畫將運用地區現有資源及條件作河岸的連結,以安居樂業為 發展定位,將八里(龍形地區)塑造宜居城市。
安 居
•塑造安全的居住空間
•活絡地方娛樂
樂
•創造舒適機能的居住環境
•打造多元商圈
業
水岸遊憩區 多元商業區
景觀住宅區
實習心得
優質住宅區
八里(龍形地區)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條,在場勘時受行車的阻礙, 加上龍形地區資訊較少,規劃此地區相當不容易,感謝組員們齊心協 力,從彼此不熟悉,漸漸磨合,到互相配合完成此計畫,在過程中不 知不覺學習到很多,最後有榮幸代表學校參加聯展能夠,是一個棒的 經驗。
台北港特定區環境發展計畫細部計畫
98
臺北港特定區再發展計畫 指導老師:李德軒 組員:卓芯羽、王姿懿、羅唯心、陳楓、王翎、周平 同時擁有港埠型城鎮和水上遊憩觀光資源兩大特色的臺北港特 定區不僅對未來發展相當富有彈性,配合遠期計畫持續進行,更期望 發展為臺灣北部地區第一大港。本組擬以多面向帶入以「悠遊觀光、 創新產業、宜居慢城」為軸,設置娛樂專用區,發展港埠產業與親水 遊憩活動;打造自由化、國際化的產業專用區,配合「臺北港自由經 濟示範區」引進關聯產業;並創造優質住商區,以慢節奏生活理念規 劃宜居住宅,詮釋理想生活。 並提出示範區進行更細部的實質規劃,欲更清楚呈現本組規劃 構想與理念,更具體表現產業與生活相互磨合之發展。
●
計畫位置圖
99 中國文化大學
環境現況分析 本計畫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西北端,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西 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區相望,西接林口區,南側則隔著觀音山與 五股區並列。近幾年本計畫區幼年人口持續下降,老年人口持續上升 ;產業以二級產業的製造與營造為主;土地使用現況與法定稍有不符 ,且計畫區內建物窳陋,多有公共安全之虞;未來10年內多有大型交 通建設,是非常好的機會與優勢。本組將其分析評估後提出相關課題 與對策,並打造一系列規劃構想與實質計畫。 規畫構想 配合近幾年的大型交通建設推動下,本計畫區許多硬體設備已 有相當規模,且既有觀光資源豐富與多元,未來相輔相成之下能夠一 一打造主題娛樂區、濱海遊憩等活動,將淡水河口發展成為國際級觀 光遊憩重鎮;並配合現行都市計畫發展,客運碼頭、加工區等產業計 畫引進,期望將經濟提升;並改善舊市區既有問題,打造怡然自得、 舒適且便利的宜居慢城。因此,本組將從產業、遊憩、慢活三項機能 出發,提出創新產業園區、悠遊觀光園地、宜居慢城等三大構想。並 在最後提出橫跨兩大區的示範區計畫,使其更清楚具體呈現細部規劃 與發展。 台北港商貿金融城
複合生活城
中心公園
寓見幸福城
親山花園城
101 朝陽科技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
(計畫開頭頁,本頁須包含計畫背景文字與基地位置圖,文字 數量與圖片大小自行決定,圖片標註格式如下)
●
土地使用現況/計畫位置圖
旅人路徑 旅人路徑 102
103 朝陽科技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
旅人路徑 旅人路徑 104
105 朝陽科技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
埔里生態城鎮規畫 旅人路徑
旅人路徑 旅人路徑 106
107
朝陽科技大學
◎攝影/羅皓群 ◎地點/日本東京車站
丸之窗 這樣一來,每個街區都集結於它的 車站的那個洞中,它是百川匯流之 點,展示著諸般世態,其中有喜有 怒,亦歌亦泣。
羅蘭巴特 《符號帝國》
國立臺北大學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本系始源自於民國38年之臺灣省立行政專校地政科,為全國大專 院校中最早成立之地政科系,惟期間亦歷經多次改革與變革,民國93 年8月為因應外在條件之變遷以及提升本系之競爭力,乃將系名改為國 立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茲為因應本系自民國93年起之系名調整,及凸顯本系發展重點與特色 ,迭經本系相關會議多次討論,並獲致重要結論,對本系未來之發展 領域可歸納為:土地行政與管理、不動產經營與管理、城鄉環境規劃 、以及資訊四大領域。由於本系每位老師之發展方向不應侷限於單一 領域,必須經由相關領域間之整合與切磋,並切合本系所需以創造出 具特色之研究與教學成果,綜言之,本系將隨時掌握社會脈動,秉持 團隊研究精神,使本系為該領域中最具競爭力之科系。 環境與規劃實習 GPS除了用來進行土地測量之外,亦可利用GPS訊號穿過大氣層 的延遲量,進而計算大氣中的可降水量,對於掌握特定天氣現象具有 相當大的幫助。本專題預估利用分布於臺灣的100個GPS連續觀測站, 計算2006-2014年間臺灣上空之水氣含量,並結合地面500個雨量站觀 測資料,探討在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的影響下,臺灣各地可降水量與 實際降雨量的變化情形,並分析特定區域之雨量、溫度、人口密度變 化及脆弱度分析之相關性,進而論述對於區域發展與災害風險等之影 響。
113
國立臺北大學
臺北都會區都市土地使用與氣候變遷之 關聯性─以內湖區為例 指導老師:葉大綱 組員:廖德群、張家維、張郁翎、陳宜彣、蘇冠臻、李靜玟、陳鈺超 方奕勛、羅依平、葉純佟、李敏慈、王誠毅、陳貞蓉、陳彥如 黎善儀、陳慧怡、謝明修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極端氣候在世界各地不斷地發生,造成人民性命與財產 上的重大損失。臺灣為一個海島國家,位於太平洋西岸亞熱帶地區, 豪雨、颱風等天災頻繁。自1970年以來,工商業發展快速,都市化及 大都市的發展導致大量人口集中於都市地區,高樓聳立,人造鋪面取 代了森林及土壤,熱島效應的發生使都市地區溫度異常高於周遭郊區 。有研究指出:都市的出現或規模的改變會影響經過其上方氣流的動 力與熱力結構,使得降水位置由原先的集水區偏向都市及都市的下風 地區,導致集水區降水減少。 臺北市是臺灣的首都,工商業快速發展,加上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 異常,各種環境災害頻傳。本研究內容乃以臺北都會區為主體,探討 近年來氣候變遷情形及衝擊;並以內湖區為例,進一步了解災害面臨 與地方脆弱度觀念,檢視此區域之防災能力及應採取之應變措施。
臺北都會區都市土地使用與氣候變遷之關聯性
1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從溫度、雨量、可降水量及人口密度各層面對臺北都 會區進行探討。溫度、雨量、可降水量之探討如下:(1)透過溫度測站 統計資料,驗證全球暖化是否發生於臺北都會區;(2)透過溫度測站統 計資料,驗證都市熱島效應是否發生於臺北都會區;(3)透過GPS可降 水與雨量測站統計資料,比較夏季與冬季之熱島效應影響程度。而人 口密度作為都市發展程度指標,本研究觀察都市人口密度的變化趨勢 ,探討臺北都會區時空發展情況。 後續再將研究範圍縮小至內湖區,使用參與式脆弱性分析法( Participatory Vulnerability Analysis, PVA)進行脆弱度分析。脆弱 性定義為:一個系統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易受傷害、無法處理 與負面影響程度。分別從敏感性(人口密度、老幼人口、低收入戶人口 、土地使用強度、透水面積、水災保全人數)、暴露性(淹水潛勢、距離 河川遠近)、調適力(醫院、診所、學校、公園、派出所、消防局)因子 做探討,並經過分析階層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加 權疊圖分析,進行整合性的評估。 研究內容與成果 •臺北都會區確實存在全球暖化現象 下圖舉出都市與郊區測站各一為例輔佐文字說明。根據各溫度測 站統計資料分析,可得夏季均溫有些微上升之趨勢;冬季均溫普遍呈 現上下震盪且有下降之趨勢。推論其原因為近年來全球暖化,後出現 極端變化,夏季越來越熱而冬季呈現越來越冷的相反現象。故臺北都 會區確實存在全球暖化之現象。
115
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測站─內湖測站 2006 年至 2014 年冬夏季均溫溫度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郊區測站─大坪測站 2006 年至 2014 年冬夏季均溫溫度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臺北都會區確實發生都市熱島效應 由下圖可看出都市地區不論夏季或冬季,平均氣溫皆高於郊區, 不難發現都市熱島效應確實存在臺北都會區。另外,從圖中可以明顯 看出冬季都市地區與郊區溫差明顯大於夏季,可證明熱島效應之影響 為冬季大於夏季。
●2006 年至 2014 年夏季平均溫度變化 ●2006 年至 2014 年冬季平均溫度變化 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臺北都會區都市土地使用與氣候變遷之關聯性
116
•夏季與冬季之熱島效應影響程度 由溫度、降水量和水氣的分析結果看來,臺灣平均氣溫呈現一致 的升溫趨勢,熱島效應及全球暖化造成的平均溫度逐年上升,可能影 響到水氣的增加,未來降雨將增加的可能。從夏季資料分析來看,都 市及郊區的水氣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推測應有降雨增加的可能性, 可能是因為夏季氣溫上升使水氣飽和度增加,造成都市及郊區降雨的 機會下降。從冬季資料分析來看,都市及郊區的水氣逐年增加,降雨 也增加,可能是因為冬季氣溫上升使水氣飽和度下降,造成降雨的機 會增加。
●2006 年至 2014 年都市夏季雨量及水 ●2006 年至 2014 年都市冬季雨量及水 氣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氣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2006 年至 2014 年郊區夏季雨量及水 ●2006 年至 2014 年郊區冬季雨量及水 氣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氣變化趨勢圖 (組員自行繪製)
117
國立臺北大學
•探討臺北都會區時空發展變化情形 綜合來看,2006~2014年臺北都會區人口密度主要成長區位於西北 側、西南側、東北側。由空間分佈得知,臺北都會區人口密度高成長 區域往郊區移動,出現在都會區的最外圍區域,如西北側之林口、泰 山,與西南側之三峽、樹林等地。臺北市與基隆市因發展較早,人口 密度增長幅度有限,反而萬里、內湖、汐止、深坑、南港、等東北側 邊陲區,相較之下有較大幅度增長。
●臺北都會區 2006~2014 年人口成長率 (組員自行繪製) •探討臺北都會區時空發展變化情形 敏感性因子 敏感性以暴露於災害下的影響程度 來劃分。經加權評估後,部分敏感 性因子權重較大,使整體敏感性增 加。可加強於特定高敏感區域做改 善與防範的設施或政策,例如提升 地區地面透水性,或老幼人口社會 政策幫助等等,以降低其暴露於災 害下的風險。
●敏感性因子加權疊圖 (組員自行繪製)
臺北都會區都市土地使用與氣候變遷之關聯性
118
暴露性因子 暴露性為人類社群或系統與特定災 害接近的程度。暴露性高的地方應 加強面對災害來臨時的軟硬體設施 及災前之疏散規劃。加權評估後, 原本的暴露性程度大致上無變動, 應注意防災強度是否足夠與提升應 變方法之處理,減少災害來臨時所
●暴露性因子加權疊圖 (組員自行繪製)
受的損失。
調適力因子 調適力以災害發生時能有緊急避難 與能提供立即性支援機關單位之遠 近劃分等級進行評估。藉此分析讓 我們知道在未來醫院、消防分隊等 的選址分析上,能有更明確的指 標。經加權評估後,原本人口與設 施較密集的區域有變淡的趨勢,在 這些區域防災避難的應變應沒有太 多疑慮,而在外圍的里,顏色有更 深的情形,這些區域在重大災害發 生時的調適力非常的低,應增加調 適力因子的設施。
●調適力因子加權疊圖 (組員自行繪製)
119
國立臺北大學
脆弱度因子 脆弱度分析,將敏感性、暴露性與 調適力等各因子疊圖進行分析,綜 合分析發現位在內湖區南方的鄰 里,脆弱度因子的等級都非常高, 其中湖元、行善、週美里的顏色都 是內湖之中最深的,不論在敏感 性、暴露性與調適力上,都有待改 善。根據之前分析的圖進行比較, 影響這三個里最大的因素是暴露
●脆弱度因子加權疊圖 (組員自行繪製)
性,從其中的因子去觀察,可以發 現距河川遠近影響程度大,未來需 特別注意防洪設施建設與洪患避 難。
結論與建議 由研究結果可得臺北都會區確實存在全球暖化及熱島效應,且其 造成的平均溫度上升,帶來水氣增加,進而影響降雨增加的可能性。 但都市因透水層的增加,將導致排水功能降低,可能會增加潛在暴露 於洪患的風險。在人口發展上,臺北市因發展較早,人口密度增長幅 度有限,反而汐止、深坑等東北側邊陲區,相較之下有較大幅度增長 。人口密度的增長,使得面臨洪災時,暴露於風險及危險的人數增加 ,脆弱度也跟著提高。 從內湖區的例子可看出,災害的嚴重程度與氣候及環境條件、開 發程度、社經發展情形、軟硬體建設等關係密切,應綜合多方納入考 量,才能做出完整的規劃,在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的秤子中取得平衡 ,互利共存。
中國文化大學 景觀學系 景觀學系(Dep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於 民國七十年奉教育部核定成立,創系原名「造園暨景 觀學系」,設於農學院下,為國內大學部中第一個創 立推動景觀建築教育與培育景觀專業人才之科系。近 年為符世界景觀發展潮流,確立專業角色定位及配合 專業實務需求,遂於民國八十三年正式更名為「景觀 學系」,並於建築系、市政系共同設置「環境設計學 院」。另為拓展進階教育,民國九十一學年度景觀學 研究所碩士班奉准招生;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學年度景 觀學研究所碩士班奉准招生;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受僑 委會補助成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景觀暨室內設計 受僑委會補助成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景觀暨室內 設計科」,以拓展國際交流暨海外服務。 創系迄今共招生25屆, 在創系主任吳梓博士、 歷任系主任及現任郭瓊 瑩主任之努力耕耘下, 業已培育近二千名畢業 生,分佈在國內外學術 單位、公部門各機關及 專業事務所中。系務在 所有師生及系友共同努 力下蒸蒸日上,並累積 優異學術與專業名聲。 本系係國內歷史最悠久 的景觀系,在學術與專 業實務上亦當仁不讓負 起跨校系師生與國外相 關系所交流之責任,其 內容包括常態性之學術 論壇、研討會、畢業聯 展,專家問與兩岸交流 等。總體發展以多元與 國際化為中程目標。
系所課程 大學部
研究所
學習領域
專業必修科目
學習領域
設計核心課程
景觀設計(一~六) 植栽設計(一、二) 景觀工程設計(一、二) 社區總體營造及參與式設計 遊憩調查與設施設計 環境解說與展示規劃設計
基礎理論
理論與 學術研究
研究與分析
植物與 景觀生態
法規與 專業實務
環境美學與 表現技法
景觀學概論 景觀史 景觀理論 文化景觀理論與實務 都市景觀學 都市生態學 景觀風水理論 景觀與環境專業英文導讀 研究與計畫方法寫作
景觀生態學 景觀研究理論
地理資訊系統景觀專題
軟體應用技術
遙測與空間資訊學 景觀變遷分析
景觀及生態規劃
敷地計畫 景觀工程施工與管理 環境設計思潮 環境變遷與永續思潮 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 基地調查與資料傳達 基地資料分析
實務規劃分析 與設計實習
景觀植物學(一、二) 景觀植物學習(一、二) 景觀生態學概論 環境設計思潮 環境變遷與永續思潮 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 基地調查與資料傳達 基地資料分析
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講座
專題討論(一、二)
景觀行政與法規 景觀專業實務 景觀工程施工與管理 基地田野調查與設計(一、二) 環境調查分析(植群調查) 台灣的植物文化 植物與文學
數學計量與 模式學習
景觀圖學及表現法 環境色彩學 環境美學 環境創意產業
數位景觀 與應用
專業必/選修科目
電腦在景觀規劃設計上之應用(一、二) 景觀與電腦(二)- 景觀模擬與應用 景觀與電腦(三)- 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 景觀與電腦(四)- 遙測之應用
景觀及生態設計 環境永續設計理論與實務
景觀資源評價方法 景觀環境資源統計 計畫方案評估專題
都市生態學專題
生態、 都市與景觀
土地使用分區管理 景觀生態分析方法與案例操作 都市成長管理
121
中國文化大學
第一組
與水共生-社子島漂浮地景建構計畫 指導老師:郭亙榮、田種玉 組員:郭昭俞、鄭得妤 自有人類的歷史以來,人類的文明起源於河流,河流帶給人生 機也帶給人災難所有的大都市與台北也不例外。 社子島在整個地理水文的情況之下會淹水,而且在葛樂禮颱風的時候 淹得很厲害,但是,我們覺得這塊土地,不管從居民的角度,都市利 用的角度之下,只是做個堤防築起高牆,切割了人與水的關聯其實有 些可惜。在歷史人文中社子島以農業為起點關於這邊的居民對這片土 地的感情,所以 我們以這片土地,做一個與水共生的社區空間我們以 這片土地,做一個與水共生的社區空間,保存當地人文及自然脈絡, 且重新界定與水的關係。
●
基地/社子島
郭昭俞繪製
第一組
與水共生-社子島漂浮地景建構計畫
122
願景 地勢低窪
人口進駐
1.提升社子島面對洪水時的韌性 2.整合且保留當地文化及生態脈絡/ 凸顯社子島原有特色 3.建立不同以往都市與水的關係
淹水
生活機能
高區域 經濟價值
禁建
基礎建設
台北地 下室
高度發展 低密度
沒有堤防 生產脈絡
景觀
規劃內容
增加環境韌性 不再滯洪池
•規劃構想 保存生產脈絡農業的種植紋理保存以及原有易淹水的聚落作為歷史 空間發展。沒有堤防下與水共生以地表逕流的空間與水共生,以住宅、 農業、濕地三階段分層減緩雨水住宅形式結合地表逕流回收雨水減緩大 量水流,以凸面地形反思而不是以凹面地形。
•重點分析 降雨強度大於二十年 ,則外水就為溢堤流 入社子島內。由於社 子島內平均高程只有 2.5 公尺,整個社子 島均積水之現象。 200年洪水頻率則為7 公尺。
中國文化大學
123
•配置圖 高水位的與水共 生動線處理為主確保 在高水位時可以串聯 至生產區域以及聯外 道路之空間,規劃的 四個海綿社區以自給 自足的生活型態提供 生活的自主的空間。
實習心得 雖然辛苦卻又相當 值得不論是與組員間的互 動、邏輯思考方面都學習 到許多。
第二組
台北市生態綠網系統暨新生公園及大佳河濱公園規劃計畫
124
第二組
禽鳥生態防疫城 台北市生態綠網系統暨新生公園及大佳河濱公園規劃設計 指導老師:李俊霖、陳漢儒 組員:陳港彬、廖偉峰 由於都市綠化和棲地連接等永續發展的方針成為近代的主流發展思維 ,台北生態城市計劃中的生態綠網系統增加留鳥和候鳥的接觸機會, 間接使人類或其他都市生物更容易感染禽流感或疾病,希望透過本計 劃建立在野外棲地以及市內綠網間的預防系統,解決留候鳥之間因目 前空間規劃慨念造成的潛在危機,減少留鳥感染後影響人類以及市民 在疾情發生時對留鳥的恐懼,在未來作為水鳥染病的警示作用。
125
中國文化大學
基地現況 基隆河是候鳥必經的路線,選取新生公園以及大佳河濱空間一側 作為基地(面積約144.25公頃)。 候鳥:關渡自然公園和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為候鳥短期棲地或補給站。 水留鳥:河岸棲地不良引致水鳥前住濕地或零散游走在河岸增大和候 鳥或者陸留鳥接觸的機會。陸留鳥:現有河岸空間的植栽配置被吸引 前住,增加和水留鳥接觸的機會。而都市中的陸留鳥多為短距點狀飛 行,所以30年的綠網計劃使市內過剩的陸留鳥更容易外移到綠網的端 點或邊緣,而增加和帶病水鳥接觸的機率。山鳥:原本山系被河川分 割,而山鳥在山間遷移容易和水鳥接觸。在河岸被都市化後,使帶病 的危機容易影響人或鳥類等生物。 綜合危機點: A:新生公園以及大佳河濱公園 (基地) B :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C : 青年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新生&圓山公園 青年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
A
b
候鳥集中點
c
水留鳥分佈範圍 陸留鳥分佈範圍 山鳥分佈 山鳥和陸留鳥交集 陸留鳥和水留鳥交集 山鳥和水鳥交集 候鳥和水留鳥交集 30年綠網計劃
3km
影響市內危點
第一組
與水共生-社子島漂浮地景建構計畫
126
規劃內容 台北生態城市計畫中的生態系統面對前所未有的外在與內在變動 條件:對外,面對一些物種疾病變異及擴張(例如:禽流感)和生態棲地 及生物食物鏈受影響等不同的生態危機問題;對內,都巿社會生活的 需要上,呈現出種種都巿綠地空間面對重新改寫的處境。 •整體計劃 主要分為兩大方針:一.增加鳥類通行(拉力),主要針對陸留鳥、 水留鳥及山系綠廊作為吸引山鳥通行使用;二.減少鳥類通行(推力), 主要針對都市陸留鳥 。 關渡自然公園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新生&圓山公園 青年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 台北植物院
緩充地帶 陸留鳥推力點
候鳥集中點 水留鳥分佈範圍
水留鳥拉力點
陸留鳥分佈範圍 山鳥分佈
•細部計劃 通過三部份建立防疫機系統:一.水鳥吸引吸引游離在河岸空間 的水鳥和週期性的候鳥集中,和居民或其他鳥類接觸的機會能減少; 二.留鳥斥力創造保留休憩活動但不利都市鳥類生活的環境緩充都市 鳥類在都市內部前往河岸空間的趨勢;三.鳥類廊道使鳥類快速通過 後進入大面積城內綠地減少排泄物在社區留下的機會。 陸留鳥拉力點
陸留鳥推力分佈
30年綠網計劃
3km
山鳥拉力廊道
Meters 0
100
200
400
¯
127
中國文化大學
•基地分區構想 基地的防疫機系統規劃及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一.大佳河濱 公園:濕地區、緩充區、親水區、休憩廣場區、碼頭交通區、停車區 、古蹟保護區、室內展覧區、運動區、遊樂區。二.新生公園:重新 配置公園植栽的分佈走向及使用者空間。三.社區空間:設鳥類綠廊 道使鳥類快速通過後進入大面積城內綠地。
濕地區
室內展覧區
休憩廣場區
親水區
運動區
碼頭交通區
休憩區
緩充區
新建主動線
停車區
遊樂區
植栽分佈走向
穚下綠帶廊道
古蹟保護區
主動線 社區綠廊道
Meters 0
100
200
400
實習心得 其實在過程中充滿各種困難及挑戰,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與汗水在 基地裡。由於我們的題目算是比較具突破性,所以在相關案例研究的 參考資料比較少,反而在收集及訪問資料的過程中令我們更深入了解 ,希望可以有助未來的規劃發展。同時,學會使用不同的設計軟體有 助設計上的進度及改善。在此,感謝我們兩位指導老師–李俊霖和陳 漢儒老師,他們在各自領域協助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地理學探討人與環境的空間分布與成因,是自然科學,也是社 會科學;關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溝通自然與人文世界的橋樑。 本系在國土與環境監測、都市與區域發展、空間資訊及運用、 環境資源經理共四個領域上提供良好的深造及人才養成環境,以因 應學術研究,及政府、產業界及中高等教育的就業需求。展望未 來,本系將持續致力於教學、研究質與量的累積,以培育專業人 才,並提升本系的國際學術地位;除此之外,也將持續積極地融入 社會,提升本系的社會影響力,在社會服務上作出貢獻,成為具有 行動力與開創性的系所。
城鄉、區域與發展 本課程的目標為建立有關空間發展「具體議題」的分析與演繹 能力。分析思辨國土規劃的脈絡,包括居家、社區、城鄉、區域 (regional/sub-national)、國家、洲際區域、全球等不同空間尺度,以 及各類發展形態形成之原因、機制、作用者與過程等等。 學生在課程中進行以下分析:一、釐清歷史發展與現況、空間 特徵,並以此提擬具參考價值之國外案例;二、分析其現況發展問 題,並且由過去縣市長候選人政見內容的實質(physical) 與社會面 向,提出該縣市之發展困境,特別是空間、社會與經濟變遷、民主 選舉或官派制度下形塑的意識形態等。三、研讀世界趨勢報告,辨 析全球與地方的交互作用關係,進而提出未來地方面臨的挑戰或機 會。藉由上述累積的分析及思辨訓練,學生提擬 2030 未來總體發展 或特定議題之策略性規劃構想,及實踐的具體行動方案。
129 國立台灣大學
第一組
桃園2030願景:宜居環境、智慧樞紐 指導老師:林楨家、簡旭伸 組員:張一心、吳致平、葉人瑜 桃園具有一國之門地位,運輸相關產業正在起飛同時也面臨問題。 對此一與全球網絡密集連結的地區,我們勾勒對於桃園2030年的建議 願景:宜居的環境、智慧的樞紐。
基地現況
多元族群,工商業為主
桃園都市擴張快速,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以工商業發展為主, 北桃園之閩南族群多,南桃園則多客家人口,復興區則有泰雅族人。 在工業化後,國內移入增加及並有外籍移工,境內族群多元。農業地 景由於前述工業化的影響而漸逝,主要農業活動集中於新屋區、龍潭 區、觀音區一帶,台地密布埤塘是地景特色。聚焦現有困境有:具爭 議性的土地徵用;人力高齡化,種種趨勢形成產業轉型之必要;環境 汙染嚴重;面臨亞洲物流據點的競爭與經貿邊緣化的危機。
規劃內容 規劃依據桃園產業特性及全球趨勢描繪桃五大發展行動方案。 ‧社區參與式規劃:社區直接參與政府重大計畫案討論 在原型階段公開資訊以助客觀理解規劃目的,背景須知、發展方 向與未來評估;給予社區切身決議機會如徵收理由、實施、區域發展 期望與徵收後補償;分項投票,各部份達成共識完成企畫書最終樣貌, 再送交行政院核定。
第一組
桃園2030願景:移居的環境、智慧的樞紐
130
‧人力資源與人才培育:針對人才開源與改善流失 概念含產業升級向高技術、自動化;既有勞工經過輔導、再進修 已投入新興擴大的產業;增設產業路徑學程;計畫與基金,培育相關 產業的人才,進行產學交流;於園區合作培訓實習。 ‧環境回復產業的建構鼓勵:以成為先驅為目標 使現有環境相關技術更趨成熟,政府、學研與業界三方正確投資 與策略共促新經濟模式,設計制度並實現,首先停止損失並復育。技 術倘臻成熟,可作為解決現有困境的先驅,提供全球尺度的參考性。 ‧物流都市的建構:活用物聯網概念 五大方向。一,建立完善物聯網,正確即時且易取得的資訊網絡; 二,強化車輛導航及即時交通資訊整合分析改善壅塞;三,建置交通 施設周邊產業園區,配合物流產業強化機動性;四,妥善連結國內廠 區和貿易市場,增加商品流通自由度及附加價值;五,加強逆向物流 技術,針對廢料效率減量化處理,減少環境成本。 ‧強化與國外市場連結:提升價值,擔當樞紐 使產品價值提升於該處的物流傳運過程,成為物流必經區域。 期望建置產業研究合作園區,佐知識之力產生技術共享的平台,使 台灣市場能立足於前述世界物流發展轉移的趨勢及區域整合的威 脅,成就具備不可取代之特質的物流轉運樞紐。
實習心得 透過討論,蒐集背景資料、全球相關趨勢報告,不斷地修正並進 行願景發想,感謝兩位老師的課程讓我們對於地方發展議題的規劃有 初始的經驗,未來倘若進行相關規劃案更能快速地掌握其發展重點, 希望透過一點淺見,集眾人之智慧使桃園未來發展得更好。
131
國立台灣大學
第二組
2030新竹發展計畫─新之所向竹夢踏實 指導老師:簡旭伸、林禎家 組員:洪新恩、呂明陽、謝至軒、吳家禎、賴冠宇
本計畫源於103學年度上學期地理系課程:城鄉區域與發展之團 體作業。透過四次作業深入瞭解新竹縣市的現況、優勢與分析,最後提 擬總體發展的策略性規劃構想,以及行動方案。
基地現況 新竹市在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人均消費力等指標都領先全國。竹科 與生醫園區結合清大、交大和工研院等學術機構,建構完整產學合作平 台,搭配高速公路、高鐵等交通建設,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重鎮。新竹 縣產業則以農業與輕工業為主。雖然如此,經濟面所得差距大、高經濟 發展帶動房地產上漲,買不起房子大有人在。環境方面,新竹海岸線有 海域汙染、海岸人工化,漁港擴建與河川 採砂導致海岸線後退等嚴重問題。人才問 題也是新竹面臨的考驗,儘管人力資源看 似充沛,但教育體系所培育的人才水準參 差不齊,產學合作不足、外在環境與政策 難以延攬海外人才。科學園區主導地方發 展而忽視在地產業,法規與管制鬆散使竹 科汙染問題重重,但地方因中央掌握其資 金與主導權難以著手處理。
●
基地行政區域圖
圖片出處:http://p1-news.hfcdn.com/p1-news/MTU2NjY31550eaa84421b6a.jpg
第二組
2030新竹發展計畫─新之所向竹夢踏實
132
規劃內容 本發展規畫主要分為四大面向:首先,產品責任制能使廠商對製程 中的外部效果負責,並透過法律強制材料規範,再以優惠稅率誘使廠商 做出環境友善產品。而生態園區可使工廠間形成類似生物鏈之結合,相 互利用能源、資源、或廢棄物為原物料,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解決環保 問題。次之,社區支持農業2.0(CSA):以自然新鮮食材代替加工 食品,減低民眾的疑慮;再者以城鄉對口支援,藉由新竹經濟核心地帶 ,如竹科的企業認養社區農業,讓資金流入鄉村;而由在地食物體系將 新竹各地的CSA系統性整合,透明化食物來源。在地食物的供給,也可 降低碳足跡;文化保存則希望透過CSA,讓社區農業維繫客家文化,使 客家精神凝聚。 第三,科技:透過產學合作、實務專家授課、菁英留 學等,解決人才不符需求的情形;發展新興科技,例如橘色科技,讓新 竹成為智慧科技城,留住人才。並由生活實驗室,在產品正式進入市場 前先測試,使其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提高企業投資創新科技的意願。 最後,全球都市治理模式趨勢有二:由下而上與資訊與通訊技術普及。 城市治理的部分主要探討新竹縣市合作不合併的效益,主要策略分為四 方面:縣市合作不合併,建立合作平台;爭取更多稅收與統籌分配款; 智慧城市以及多元治理。
實習心得 在計畫過程中,嘗試深入了解研究縣市的資訊,並替地方發展規 劃願景與展望。可喜的是組員們能一起深入研究,過程中對於新竹縣市 為何有如今的風貌有進一步認識。試圖以專業規劃者的角度,為地方盡 一份心力,其中酸甜苦辣五味雜陳。雖然比起真正的規劃單純許多,但 仍有初步探索。地方空間、產業與人文環境固然重要,地方發展的現況 與困境必須與國內整體發展歷史與政策一同探討,地方政策又經常受制 於中央,如何能立足在地放眼全球,實在不是我們幾次作業便能成就。 希望能有機會再將馬步站穩,並更了解規劃到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甘苦。
133
國立台灣大學
第三組
2030,雲林「農業矽谷」新都鎮 指導老師:簡旭伸、林楨家 組員:王逸峰、魏良州、趙怡凱、林培安 本著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將如何定位這塊土地為台灣帶來實質上 的幫助呢?透過各組織對於未來的地球環境變遷,分析雲林的未來: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雲林遭受地層下陷及海平面上升夾擊,將會 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土壤鹽化最後屠殺維繫雲林命脈的農糧產業。 人口爆炸,飢餓遊戲:人口爆炸首當其衝的就是糧食問題,而身為農 業大縣的雲林,該如何在這波危機裡探尋轉機呢? 水資源問題:極端氣候下,降雨的變率及時空分布變化將更加嚴重。 身為農業大縣的雲林,水資源勢必是農業最主要命脈。
第三組
2030,雲林備忘錄
基地現況 農業首都,兼融了農業與石化工業兩個產業。雲林自現在到未來,面 臨的問題大致可分農業、水資源和六輕三面向:農業問題如台灣社會 的縮影,包括農村勞動力不足、政策制度和糧食危機等;水資源問題 則牽涉管理、雨量變率等;而六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雲林必須要解 決石化工業與肩負糧食生產重任的農業之間的衝突。
規劃內容 農業的未來 農業從四個面向進行,知識面以培根計畫延續農業知識;技術面強調」 健康導向」的科技農業;制度面則完善農業制度,包括契收制、鼓勵 青年投入和停止鼓勵休耕;最後,行銷面則建立雲林的農產品牌。
水資源計畫 水資源的多元經營:「汙水回收計畫」、「藍、綠水留存」 、「加強水資 源管理」、「海綿雲林縣」、「國土規劃」,藉由不同的新技術以及新想 法,兼顧民生用水並維繫雲林農業命脈。
石化工業與麥寮港 了解空間中的分工及不同尺度下麥寮之於雲林「農業首都」生產循環 體系中的角色─串連工業與農業,在農業首都的區域發展計畫下,以 「綠能港口」為終極目標。
實習心得 實習帶領我們了解、規劃雲林,身為雲林子弟,只期盼美好的未來。
134
晚市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中國古諺
◎攝影/羅皓群 ◎地點/日本京都嵐山
國立宜蘭大學 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
系所介紹 宜蘭大學是東台灣唯一的國立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領域研究所,為 配合宜蘭與東台灣發展之特色與需求,積極運用當地環境資源,透過 優質之小班教學,培養具有人文素養並關懷環境之高級建築環境規劃 與設計專業人才。本所學術發展方向乃以永續發展為基礎核心價值, 對「永續建築」、「環境安全」、「永續景觀」等三個領域進行教學 研究,研究生可依其性向,獲得個人化之學習規劃與研究探索。
環境規劃設計 實際的環境案例進行規劃設計學習作業,進行深入之調查、分析、 思辯與設計,並透過每週的討論,深入探討規劃設計內容、觀念與 技術。目的在於培育高級之環境規劃設計人才,精練及深化其專業規 劃設計與統整能力。課程將透過實作、調查、閱讀、分析、討論、觀 摩與批判等方法,與指導老師薛方杰、黃聲遠進行以宜蘭為主要區域 的社會、永續環境、綠能科技....等議題進行探討。
139 國立宜蘭大學
大洲車站周邊社區活化計畫 指導老師:薛方杰、黃聲遠 團隊成員:王思涵、杜佳欣、林佑丞、徐杰凱、蕭宇翔、蘇文麒
宜蘭縣
大洲社區內的車站-大洲車站原是 由太平山至羅東林場之森林鐵路的其 中一站,鐵路拆除後僅存車站站體, 因尚存日據時期木造建築特色,近來 成為電視劇拍攝場景,也因為此風潮 帶來觀光人潮。全台各地的鄉村也因 近來流行的樂活〈LOHAS〉成為人們 休閒度假的去處。 但鄉村卻沒有因此改善,問題仍 然存在,老齡化以及少子化情況依舊 ;以樂齡社區為目標,故展開大洲社 區研究與規劃。
三星鄉
愛心守護網 建立社區網絡
樂齡社區 嬉遊大洲
水岸共生型態
在地特色產業 在地文化推廣
認識 社區
議題 探討
提案 討論
NEXT 擁抱母親 2鴨:1大洲人 之河
嬉遊大洲
頑童之道
建構高齡 生活社區
文化與 藝術
『嬉遊大洲』頑童之道 140
建立社區網絡 頑童之道 1. 於聚落3處廣場內置入聊天角、遊戲區,增加居民互 動交流場所。 2. 社區街道鋪平與美化,使老人能更安全舒適的散步, 孩童能隨性探險。 廣場活化 參觀動線 街巷美化
在地文化推廣 大洲文化之旅 1. 整理、美化社區內古早味景點:大 洲車站、紅磚屋、百年古井、宣導 標語。 2. 配合社區文化、景觀、產業資源, 設計參觀路線。 3. 活用閒置的天主堂,規畫假日市集
『嬉遊大洲』2鴨:1 大洲人
141 國立宜蘭大學
在地特色產業
在地文化推廣
農業大洲 稻鴨米除了成本需要比較高, 產量收益都優於慣行農業, 因為稻鴨米所需的人力成本較高, 造成不普及的原因。
愛心守護網
打工換宿
將古厝的空房提供給打工換宿, 不僅可以解決農業勞動力問題, 在農暇之餘,參與社區服務。 旅遊大洲 大洲車站周圍僅存的農地, 加以保留,保有舊車站的特色。
社區服務
將原本的慣形農作轉作成在地的禾鴨米, 成為示範區,配合農會倉庫食堂的改建, 可以讓遊客從產地到餐桌, 體驗當地農業文化,深度旅遊。 2:1 以2鴨:1大洲人的概念,將現有的種植區域, 加上示範區,20公頃每公頃200隻鴨, 比上2000位村民。達到2:1的平衡比例。 鴨稻米示範區 鴨稻食堂 換宿古厝
青農培育
『嬉遊大洲』-擁抱母親之河 142
金漳成圳自安農溪分流進入大洲 村,全段流域皆至全村境內,自古便 是農作灌溉重要水圳,可視為母親之 河;歷經時代流逝,那股繁榮情景已 漸消弱退燒。 我們用最熱切擁抱的態度去正面 迎接;促使年邁母親再次回春、生機 盎然......
愛心守護網 面對高齡化,對於老年人心理 層面,如何滿足心理需求;藉 由社區內某住戶資源回收行為 ,探討老年人發揮自身力量獲 得實質回饋。
建立社區網絡
水岸共生型態
對於社區人口老化趨長,反應行為漸緩 之現象;延伸出社區安全議題,透過八卦點 設計,探討社會意識與與論壓力,防範社區 治安死角。
對於未來大眾的老年人口大幅提升,思考當老年人口 逐漸老化逝去,社區內成員將來新增替補;需要其他人口 組成,使其他族群對於社區認同與參與,以及利用水圳周 邊環境營造與維護,使其作為適合社區居民良好舒適之環 境使用。
『嬉遊大洲』建構老齡生活社區
143 國立宜蘭大學
老舊傳統空屋改造
老齡人口
打工換宿青年
由於地上所有權歸廟宇所有,居住者改建困難,因此搬離 藉由公部門由上而下政策改造空屋,吸引有意願老齡人口 和打工換宿青年來此居住。
愛心守護網 建築通用設計改造成為適合老齡生活居住。
在地文化推廣 社區大學設立傳統技藝及青年創意教學。
建立社區網絡 藉由休憩點營造,老齡人有空間能三、五人聚集,且能 藉由多時段視線守護街道安全(老齡生活不孤單)。
建築改造
社區參與
社區導覽 社區大學
社區牆面彩繪 社區休憩點營造
『嬉遊大洲』文化與藝術 144
愛心守護網 因大洲社區有一些老人有自己獨特的才華與興趣,例如:自種蔬果、舞蹈班、手工藝 品或是手做船隻,因此想要發展每一個老人擁有自己獨特的興趣,讓老人和老人、 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學習以及傳承,讓藝術文化不會斷流。
在地文化推廣
手做船隻
自種蔬果
舞蹈班
以大洲車站的歷史背景為條件,把具有大洲車站歷史風味的圖畫,彩繪在大洲車站 附近的巷弄,讓大洲車站增添新的風貌。
車站
145 國立宜蘭大學
流程 STEP1 認識大洲社區 認識大洲村,目前人口有老化趨勢,藉由文獻資料查詢、居民意見交 流,了解目前大洲村民身處周邊現況,與村民關心課題。 STEP2 議題探討 目前大洲村民急迫要恢復舊車站周邊;但忽略屬於社區居民的本質與 活力,才是整體社區活力的表徵,也是迷人之處。 STEP3 提案討論 回歸社區居民參與,為體現社區活力之處;進而提出「嬉遊大洲」概 念,以更熱情、活力態度去面對這即將老年趨長的大洲社區,用樂齡 取代養老村。 STEP4 計劃建議書 實地進入社區操作,為大洲居民量身訂製屬於樂齡社區之嬉遊大洲的 服務建議書,以期許大洲村走向樂活、友善之社區。
在地農業區
低污染工業區 親水 生活機能區
文教區
自行車
舊車站 文化推廣區
生態資源區
147
國立聯合大學
李偉承
城市反相-介面倒影及港區話語
148
149
國立聯合大學
潘瑞瑜
自循環。隱沒重生的游離遷居
150
151
國立聯合大學
龔人鳳
膚癒場-多層皮殼的縫合再生
152
153
國立聯合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西元1966年,政府鑑於台灣都市化日深,都市發展問題日益嚴重 ,國人對此缺乏經驗,乃申請聯合國派遣都市專家顧問團來台協助。 為配合該團隊工作,政府特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CIEDC 簡稱經合會)下成立「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UHDC)」。 翌年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顧問周一夔教授赴美考察都市計劃 教育與都市發展,認為都市計劃涉及社會背景、政治認識、經濟發展 、實質建設、環境品質以及國民生活結構與價值觀念之演變,是一門 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周教授遂依據考察結果,於1968年8月成立國立中 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之 前身,亦為台灣第一所培養中高級都市規劃人材之研究所。 都市與區域計劃實習 本學期之實習課程共分兩大主題,分別為大尺度之區域計劃以及 小尺度之城區規劃操作,透過每周的課堂簡報與指導教授們學習都市 計畫之操作流程,並於學期中以及學期末外聘評審針對報告內容作審 查。大尺度之區域計劃主題為南臺灣城市區域產業園區發展計畫,小 尺度之計劃則是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地方社群連結計畫案以及 新北市新莊安居城市再生策略計畫。
155
國立台北大學
第一組
南臺灣城市區域產業園區發展計畫 指導老師:王千岳、林文一、張容瑛、黃書禮、葉佳宗、蔡智發 組員:陳怡蓁、蔡承勳、謝宗祐、林俊宇、陳青彡
南臺灣城市區域結構與發展轉變,正持續重構與再尺度南臺灣城 市區域產業空間之型態。而現行空間計畫,並沒有辦法有效的回應這 些挑戰,無法建立跨地域、跨部門治理的機制以快速變遷的衝擊。 規劃內容 城市區域(city region)意指城市發展和與之緊密相關的周圍地 區間一種特殊的地域結構體系,並在社會、經濟層面具有高度關性之 城市。本計畫在考量產業發展、物流等之工業空間完整性,以高雄與 臺南、屏東為計畫範圍,其面積約7915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人。
第一組
南臺灣城市區域產業園區發展計畫
156
規劃現況 本計畫選定經濟部工業局(2013)第二類開發體系的工業區,並 以中央政府所轄之的四種產業園區作為規劃主體。本計畫規劃對象包 含以下五種產業園區產業原區空間分佈: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南部 科學工業園區、生物科技園區、縣市政府所轄之工業區。
規劃內容 本計畫以「南臺灣之光」作為本計畫之願景。而在本計畫願景下 ,透過三項目標-「環境友善(Green)」、「產業轉型(Redevelopment)」與「夥伴關係(Brother)」之推動,期待結合三者,能為南臺 灣城市區域帶來新的曙光、新的希望,以作為南臺灣城市區域之未來 發展方向與翻轉的動能。
157
國立台北大學
第二組
新北市新莊安居城市再生策略計畫 指導老師:王千岳、林文一、張容瑛、黃書禮、葉佳宗、蔡智發 組員:劉采芸、彭欣婷、童政嘉、張修庭、黃愍涵
新莊隨著長時間的歷史演變,新莊區境內昔日已發展之老舊地區 ,其建築結構與環境品質已較無法適應社會變遷與都市發展之需求, 且區域內有金山斷層與山腳斷層經過,故早年興建之老舊建物在恐有 建物安全之疑慮,影響民眾的生命與居住環境安全。近年隨著人口發 展逐漸朝向高齡化社會邁進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推動都市再生有其必 要性,不僅只拆除改建老舊建築物,更納入文化創意之整體策略。而 為順利推動較都市更新轉型為整體考量之都市再生,首先必須改善目 前之都市再生策略,增加都市之競爭力。綜上所述,本計畫以安居的 概念作為出發點,將操作方向擬定為住宅導向的都市再生,並藉由計 畫範圍內的基礎分析,診斷新莊區的發展議題,研擬出符合社會發展 、地區特性及解決現況課題的相對應策略。 基地圖 為了解本計畫以新北市、臺北市及桃園縣為研究範圍,土地面積 為3535.92平方公里。近年來,新莊區因新北市區域計畫的重新定位而 發展迅速,通盤檢討之時限也已超過三年,因此本計畫以新莊都市計 畫地區作為計畫範圍,面積為15.63平方公里,選擇以新莊區都市計畫 地區作為住宅導向都市再生進行後續操作。(詳圖1)
第二組 新北市新莊安居城市再生策略計畫
●
158
研究及計畫範圍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繪製
基地現況 本計畫分析自然環境、建成環境、社會經濟、土地使用,自然環 境分析環境敏感地,依據全國區域計畫中將環境敏感地劃為第一級敏 感地區以及第二級敏感地區,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環境敏感地之基礎 圖資進行套疊,就現有圖資繪製出計畫範圍內之環境敏感地分布圖; 建成環境分析建物結構、建物高度及建物屋齡,了解新莊地區房物結 構之分布與類型,為後續新莊區盤點再生地區原則之討論基礎;社會 經濟分析新莊歷史發展現況、人口、教育程度、房屋價格、居住生活 品質等,了解新莊區由清領時期至民國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及新莊 區社會及產業文化概況;並於土地使用及基盤設施的章節中,詳述都 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土地權屬、都市更新劃定成果、重大交通設施 、社會福利設施作為現況綜合分析及後續規劃的基礎資料。 藉由以上的基礎資料分析,對新莊地區進行綜合分析,釐清新莊 地區的現況課題,歸納出小學齡人口減少一半、鄰里社會福利設施分 布不均、不同層級公園綠地服務半徑涵蓋計畫範圍、新莊公園綠地分 布不均、南北區域房價負擔程度不均、北新莊地層下陷及沿河岸地區 淹水、部分鄰里居住生活水準未達標準等問題。
159
國立台灣大學
規劃內容 本計畫針對新莊區進行現況分析,並透過分析結果、願景研擬、 課題發掘與訪談等,擬定新莊區的都市再生策略,以達到下列四大計 畫目標,縫合新莊區未來發展與現況的落差。 (一)推動新莊都市再生,建構安全居住環境 (二)完善新莊都市機能,提高居住環境品質 (三)完善新莊都市機能,提高居住環境品質 (四)配合新莊未來發展,調整土地使用管制 最後,選定北新莊中部作為再生示範地區,針對其人行步行空間 與大眾運輸的連結性,以及與公園綠地的串連,進行動線規劃與設計 。同時,考量社會住宅設置區位,規劃安全、符合高齡化趨勢與青年 可負擔的平價住宅。
第三組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地方社群連結計畫案
160
第三組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地方社群連 結計畫案-容積移轉制度檢討與後續改 善策略 指導老師:王千岳、林文一、張容瑛、黃書禮、葉佳宗、蔡智發 組員:林平、陳佳佳、雷鈞富、朱智豪、吳晉鴻
今日迪化街的道路街景已經保存,且今日大稻埕區域的空間型態 在不同背景的利害關係人協議下也被特別保留下來。大家同意在兼具 經濟成長的前提下,同時藉由相關制度保護區域內的歷史建物(張又文 ,2011)。但這樣的發展脈絡下,雖然地區發展看似雙贏,卻沒有令居 民投入再發展計畫,在《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中,相關 制度將街區保存的工作交付地方居民, 而政府只願依法行政,使得政府逐漸走 向追求效率之規劃形式(徐燕興&丁育群 ,2010)。也如同顏亮一(2006)所提到的 :當「過去」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時, 都市文化與古蹟的保存就變成一種資本 積累的策略。這樣發展脈絡中,規劃者 是否實際的了解地方社群的需求與發展 困境是本計畫質疑且希望去釐清與落實 計畫目標的街區保存精神。
161
國立台灣大學
計畫內容 •容積移轉制度檢討 本計畫依據: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中無法辦理容積移轉的 範圍與群體;二、處於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內可以進行容積移轉的範圍 與群體,而進一步討論處於可移轉區域中的主街與側巷居民之差異, 針對各類型進行深入的了解與訪談,並且進一步的討論容積移轉在不 同範圍與群體之間造成保存認知與發展共識的落差。 規劃內容 •計畫範圍調整策略 在主要計畫中目標為「促進地區整體在發展」與「保存歷史街區 聚落」。透過兩個目標可以發現,特定區計畫最主要的目標也就是平 衡大稻埕區域後續的發展與傳統紋理的保留。 •歷史風貌與都市街景改善策略 為保持歷史街區街景風貌,由都市發展局/文化局提出回饋機制來 要求所有權人、接收基地之「建商」等受益者,擔負起對於歷史建築 物之以維護保存責任。建議後續進行容積移轉時時可依據信託法,要 求在容積送出前繳存一定數目之金額作為「基金」,這一定數目之金 額可藉由本計畫提出之溝通機制策略中去討論回饋金額計算公式。 •溝通機制改善策略 現有的法規無法體現地方居民溝通精神,因此建議都市計畫法中 ,除了公展與說明會外,應加入本計畫下述的溝通機制操作下產出的 溝通紀錄,交由作為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修正。
快雪時晴 隨城市給予我們在下雪,可以比肩 而坐,溫暖彼此的街道。
◎攝影/羅皓群 ◎地點/日本北海道神宮六花亭神宮茶屋店
台灣富朗巴 軟體科技有限公司 台灣富朗巴軟體科技有限公司(FORUM8 Taiwan)成立於2014年8月 ,設立於台北市南港軟體科技園區內,是一家集軟體開發、軟體代理 、土木設計以及3D虛擬實境製作的日商獨資企業。本公司以自主研發 產品為核心,為客戶提供從專案咨詢、方案設計、架構設計、策略應 用、集成開發到實施交付的整體過程技術服務及咨詢,為各類企業和 組織機構以及政府部分提供高效完美的資訊系統解決方案。於日本國 內是一家知名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之公司,在業界亦享有良好聲譽和較 高知名度。 產品簡介 目前本公司於台灣境內主要販售軟體有以下兩種: UC-win/Road
3D即時虛擬實境軟體UC-win/Road於2002年 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軟體產品年度大獎。 在各類項目中,通過簡單的電腦操作可完成 各種項目的3D大規模空間制作,是一款功能 強大可進行即時模擬的先進軟體。
Engineer's Studio® Engineer's Studio®是從前處理計算引擎到後 處理的所有過程全部由FORUM8自行開發的 三維有限要素法(FEM)分析程序。是將土木 、建築結構物的部位通過桿狀梁元素、平面 連續平板元素進行模型化,對結構物的非線 性行為進行分析的工具。
(UC-win/Road可應用於都市規劃、交通設計等各種領域)。
第五屆學生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國際競圖大賽 2015競賽主題:台灣基隆車站周邊再開發 (“Redevelopment of Keelung Station Area in Taiwan”) 由日本VDWC執行委員會協同FORUM8公司主辦的Virtual Design World Cup (VDWC,學生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2015年國際競圖主題 將以基隆火車站周邊再開發 (Redevelopment of Keelung Station Area in Taiwan)作為主題,這也是此學生競賽首次將設計主題移師到日本海外 來進行,第一站就選在台灣基隆。2015年4月9日開始正式接受全球學 生的報名,展開為期六個月的比賽。凡入圍決賽之隊伍將免費招待兩 名成員,於11月前往日本東京參加FORUM8所舉辦的Design Festival一 起同歡,首獎世界盃獎金更高達30萬日圓。
參加資格及標準 (1)參加隊伍之成員於比賽期間內皆需為學生身分,以三名(或以上)為 一組進行競賽,並標明各組員所負責之部分。(在職專班學生或是於 2015年畢業前學生所製作的畢業研究、作品均可參加) (2)最低須使用兩款軟體。其中必須使用Forum8 UC-win/Road軟體,及 Forum8所代理之其他軟體。(另行公布)。
競賽相關時程 報名時間:2015年04月09日(四)∼2015年06月19日(五) (報名後,參賽隊伍須於6月19日前將A1參賽作品計畫提出。) 軟體免費使用時間:2015年04月09日(四)∼2015年11月27日(五) 預賽:2015年06月29日(一) 作品繳交時間:2015年10月01日(四)∼2015年10月06日(二) 入圍作品審查:2015年10月09日(五)∼2015年10月15日(四) 公布入圍作品:2015年10月16日(五) 結果發表、頒獎典禮:2015年11月19日(四) 會場:日本東京 品川InterCity Hall
若比賽或報名上有問題,請 來信來電-鍾小姐 E-mail: chyuan@forum8.com 聯絡電話:(02)2655-8375#15 台北市11505南港區園區街3號4F TEL : 02-2655-8375 FAX : 02-26558325 http://www.forum8.com/ 統一編號 : 24740960
160
大會流程 -08:30~09:00 大會報到 -09:00~09:30 開幕 -09:30~10:10 專題演講 -10:10~12:00 展場解說 -12:00~13:10 午休 -13:10~16:20 成果發表 -16:20~16:30 休息 -16:30~17:30 閉幕
教室
報告順序/學校單位 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
組別名稱
161
・ 嬉遊大洲/環境規劃組 ・ 南臺灣城市區域產業園區發展計畫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01
・ 新北市新莊安居城市再生策略計畫 ・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地方社群連結計畫案-容積移轉制 度檢討與後續改善策略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C)
・ 變更北港都市計畫(第五次通盤檢討)案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B)
・ 基地開發規劃與設計--夢。見築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 與水共生-社子島漂浮地景建構計畫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A)
・ 板新樹跨域規劃設計構想 ・ 樂在高鐵—台中烏日高鐵站周邊區域空間布局設計
201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
・ 綠光青軌-悠活舊都心 ・ 台中市火車站周邊移工開放空間設計案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A)
・ 悠遊老街慢山城
中華大學建築學系
・ 青村逗
展翅雲端新深坑
・ 台北港特定區環境發展計畫細部計畫-發現綠生活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 擬訂新北市八里區龍形碼頭附近地區(含龍米路一段兩側)細 部計畫案-樂居新八里 ・ 台北港特定區再發展計畫-樂活台北港、綠植宜居城
202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A)
・ 好加在工作室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B)
・ 流轉中的東園市場與地區發展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
301
302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A)
・ 基地開發規劃與設計--望川富居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A)
・ 桃園 2030 願景:宜居環境、智慧樞紐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B)
・ 遇見・未來・iNeihu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 臺北都會區都市土地使用與氣候變遷之關聯性─以內湖區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B)
・ 2030 新竹發展計畫─新之所向竹夢踏實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B)
・ 變更豐原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 海海人生生生不息-因應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之空間調適策略 以竹圍漁港周邊環境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C)
・ 水榖糧─農業矽谷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
・ 空軍總部文創園區再造計畫
研究所 312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A)
・ 運綠-南臺南永續展演副都心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B)
・ 與水岸共生之基隆河產業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與都市設計系
・ 【旅人路徑】埔里生態城鎮規劃
久而久之,有些後巷隨城市經濟幾度起落,
擋不住蕭條索然,店鋪間間闔上,繼續莽
生的只剩下店主人終究沒能帶走的盆景栽
植;可有的呢,在大路環伺中間,還是闢 出了自己道途,開張筆筆新的風景。
羅毓嘉︽後巷︾
做一個更好的人,活在一個更好的 城市/鄉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