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SCENE 《現場》

Page 1


A|80508590709176 2008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香港當代攝影

「…… 從 一 個 部 分 到 另 一 個 部 分 , 依 照透視的法則,這座城市似乎只是繼 績增加它的影像存貨;但是相反地,

風景異境棄景廢境

它沒有厚度,只由正面和反面組成, 就像一張紙,兩面都畫了圖形,它們 無 法 分 離 , 卻 也 不 能 相 視 。 」 Ita lo

Calvino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道。

5 10 (FRI)- 4 11 (SUN) │ 8 F eslite focus 書區 /

卡氏以文字論述城市的多重性;我嘗

/

試通過攝影之眼去穿透熟悉而又陌 生的符號外衣,打開當中被摺疊的空 間:城市中隱匿的、記憶的、想像 的、歷史的、和真實的交錯意像。再 以攝影的透視為經,空間營造為緯, 去追尋自身在世界中的存在座標。

這是個照片拍攝之後、無法趕及重看的年代。

吳世傑. 八三年開始攝影,創辦攝影工作室 「The Workshop 」,「黑點」攝影工作室及 「失焦」工作室。曾參與多本攝影刊物編輯及

活在攝影已經成為感官延伸的時候,相機已經不再從屬專家專屬專權的老舊朝代; 人人有機、人人可拍。 攝影活動從以前定位為奢侈的消費慾望,

出版工作。 1989 赴英國進修攝影。 作品為法 國國家圖書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轉身成為世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攝影既是時光的載體,亦是研究問題和對應人生的工具。

B|最後一渺:珀麗灣的小學同學

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 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像的方法;

2012

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香港回歸十五周年適逢二○一二年世

在手機和臉書以外,在菲林行將消失的未來,我們還剩下甚麼拍照的理由。

界末日的傳說。要是我在末日前看到 地球毀滅剎那、白茫茫的最後光景, 我希望用慢腳步、慢快門、低反差、 為這南中國的邊緣城市說句再見。

策展人│劉清平

祝願每個人活到死前的有限日子中,

參展人│又一山人、丘禮強、朱德華、何兆南、吳世傑、沈嘉豪、洪丁、陳偉江

都能激勵意志,盡用餘下有限的生命。

程展緯、黃淑琪、黃耀霖、劉天麟、劉清平、劉智聰、謝至德 (依姓氏筆劃排列)

劉清平. 生活於中國南邊緣的香港,從事攝 影、設計、教育和文字創作。《娜移》攝影 藝術雜誌編委成員,香港國際攝影節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主理「私畫廊」。

主辦單位│

C|凡飛凡 2011

他看。海市蜃樓。 你看。汪洋綠洲。 我看。人間淨土。 又一山人. 平面設計師/品牌顧問/廣告創

B

A

C D

作人/廣告導演/攝影師/空間設計師/產 品設計師/服裝設計師…… 以個人創作做社 工及傳道人。以個人創作推動社會和諧,正 面人生。

D|對望 2012

人去樓空時間流逝,昔日熱鬧過的場 所因為不同命運獨留下一幅幅人物造 像。曾幾何時作為一個時代、團體或 一個家庭守護過的相中主角,到了這 一天,繼續象徵式留下來獨自去面對 那些根本處理不來的結局。 劉智聰. 對空間和歷史十分著迷,創作題材 大多圍繞香港,迷走於被人廢棄的地方,以攝 影再次認識這個自己成長的地方。

05│Cover Story

Cover Story│06


A|22個清晨

A|香港公園家庭照

2008

洪竹筠拍攝小丁由出生到現在曾經居 住過的二十二個地方,時序幾歷三十

2008

當下在地空想都市

香 港 公 園 曾 經 是 家 庭 日 活 動 的 熱 門 地 點,

攝影家家攝影

因著香港的大型商場及主題公園的逐漸出

年,小丁認為不能找回已經過去了的

現,這個沒有消費活動的地方逐漸對香港

舊衣裳,遂以純粹的裸身溶合於香港

家庭失去了凝聚力。我們真的好像失去了

的不同地方,除了盡量不想驚動途

一種悠閒共處能力的基因。我嘗試以攝影

人,也覺得城市在清晨的狀態更像卸

這形式回應我們的現況。

了裝的素顏,最誠實、最真摯,所以

拍攝全家幅其實是一種向家庭成員召喚的

每幀照片都是晨早拍攝。

活動。我利用最傳統的針孔相機為香港公

洪丁.洪竹筠與廖雁寧(小丁)二人於二 ○○九年組成「洪丁」創作單位,合著 有《22 個清晨》手製相集及同名攝影作品 ( 2011 ) 。二人的作品正在香港沙田文化博 物館的《一人像一故事》展覽展出。

園內的家庭拍下針孔家庭照。由於曝光時 間較長,參與家庭需在相機前保持固定姿 勢數分鐘,那天五十多個家庭凝固在香港 公園。 程展緯.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拿起相機的創作 人,因著笨拙的攝影技巧,拿著相機總是使我 處於過份熱情又或是過份冷漠的狀態,所以我 獨愛長時間曝光,放下相機然後讓子彈飛一會 兒是我最愉快的攝影經驗。

B|虛擬陳述與事實展示 2012

近年香港很多郊野地區逐漸被地產商 私有化,他們等待時機主動出擊實行 「先 破 壞 , 後 建 設 」 的 行 動 。 先 破 壞 天然環境,後建設幻想,再破壞幻

B|一起長大的約定

想中的現實!虛擬的陳述正好穿越時

2009 / 2012

間,把空間扭曲成為現實。 黃耀霖. 生活於香港,從事多媒體,互動媒體

拍下的不只是小孩成長,也拍下我們一起

及室內設計工作。二○一一開始學習攝影,從 此一發不可收拾,對菲林相機情有獨鍾,近期 因應攝影題材的需要,積極投向大片幅菲林相 機的懷抱。

成長的歷程,港人父親的我,都跟其他父 母一樣,希望小孩多學習多表演多比賽, 目的就是為了小孩有個美好的將來。 回想自己的童年,跟現在的兒童比較,他 們快樂嗎?看小孩的童真,簡單的快樂,

C|光之道

已經樂此不疲,令我反思何為快樂成長。

2008

A

《 光之道》系列表達了我對自己人生 某一刻的看法和感覺︰「我處於黑暗 會有多長及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穿越它,

B C

只知在通道的盡頭,又是黑暗。」

D

中,將會穿越光明的通道。我不知通道

A

何兆南.出身於一九八四年,第四代香港 人。酷愛黑白,喜歡發掘各類寫實的攝影題 材,表達自我存在的觀點。獲得「香港當代 藝 術 雙 年 獎 2009 」 年 度 獎 ; 作 品 已 被 Th e Burger Collection ,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日本

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收 藏。現為攝影組織「黑點」成員。

B C

年 、 二 十 年 …… 這 是 我 跟 我 的 孩 子 們 一 起 長大的約定。 劉天麟.從事機械工具貿易, 喜愛人像及紀實 攝影,心光學校視障攝影義工導師。有了家庭 和兒女後才開始接觸攝影,近年常常聽到父母 談及何為快樂成長, 令我興起了拍攝了這輯照 片的念頭,希望每個人都感受到快樂成長中父 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及珍惜其一縱即逝的生命 點滴。

D

D|92500015

C|「半月II」系列(爸爸) 「半月II」系列(媽媽)

2011

攝影就是拍攝照片,我認為攝影家的 工作就是每天忠實地拍攝照片。每

我們的下一個畫面會在三年後、五年、十

2008

D|f5.6看華富邨

攝影發明以前,人們「當下」的容貌是怎

核心就是愛,而愛的過程是浪漫、寂

2012

寞、痛苦的,就好像人生一樣,所以

成家後,想拍下這個生活了近二十五年的華富 邨。 華富 邨 代

家人是我拍攝的對像,記錄他們側面 ,用光

我每天還是會不停拍照吧。

表了自己的成長地,代表了自己的父母,代表了成長,改變。

勾 勒 及 突 出 家 人 既 同 且 異 的 輪 廓 線, 使 人

讓女兒跟自己一起實地瞭解父親的成長地,讓她拍下這刻溝

聯想到有關血緣,有關生命的延續,像河

通,希望她將來會再細看。

的支流,從古延今。

一張照片都會有它的密碼,而密碼的

陳偉江.出身於香港,曾就讀香港新法書 院初中一年級。曾於西灣河自家舉行公開個 人攝影展。作品展出於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 展,香港上海街視藝空間活化廳,香港藝術 中心及藝穗會攝影廊。 個人出版《情景》、 《 啊 ~》、《灣仔》、《平遙》及《東京》 攝影集。

07│Cover Story

左圖:〈嘉嘉手持遙控,拍下跟爸爸溝通一刻〉 右圖:〈嘉嘉手持相機,以光圈先 f 5 . 6 拍下爸爸的成長地〉

丘禮強. 文職爸爸熱愛潛水遠足。當年買下了人生第一部單鏡反光相 機,目的是拍下異國人文,海底生態。今天回望,佔電腦硬盤最多空間 的影像檔案,卻是家庭人像,生活點滴。

樣被記錄下來的?

黃淑琪.成立「廿九几」出版團體及編輯Klack 《咔》攝影文化雜誌。作品曾於不同地方的雜誌、書 籍及展覽場所展示,二○一二年於香港文化博物館 參展「香港攝影系列︰一人像.一故事」。現為香港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Cover Story│08


焦點在眉宇之間 A|陳淑莊 2012

在主流的商業攝影世界裹,從業員好像都有一套看 似共通但無形的美學觀,大家都誠惶誠恐的跟著這

讓我們繼續不停地 拍下去— 訪談策展人劉清平

些「規矩」把工作完成。《黑紙》是近年比較大胆 創新的所謂「娛樂雜誌」 ( 只有一張紙! ) ,三位負 責人請我合作拍攝,我也想趁此機會看看這套傳統 美學觀可否被挑戰,一年半過去了,結果怎樣?在 座談會分享吧。

Q1. 請問您為何挑選這四個策展主題?分別呈現了什麼樣的香港?

沈嘉豪.香港人。從事藝術行政、攝影藝術及教育多 年。現任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秘書、香港國際攝影節發起 人。《黑紙》攝影師。

講座以四個方向分類以作討論,頭兩個主要聚焦於拍攝香港為家的都市面貌,後兩個則關於拍攝家人、他 人及個人的探索。當下的香港,除了是高樓滿佈的國際都會外,住在當中的城市人,看到可會是別樣的 「風景」?城市因應歷史的變化,原來中西共融的香港文化,基建教育住屋交通的發展,五十年不變還是 年度五十變?都市人的面貌、生活形態、住屋環境、未來冀盼、豐景困境;香港的高速度和高密度的城市

B|我留下妳在此—菜園村群像照 2010

經過多月的抗爭,菜園村村民和支持者都已練就榮 辱不驚,面對種種來自政府或者原住民權力的壓力 或威逼利誘,他們因為光明正大而坦然。這種坦然 態度,謝至德的八乘十的大片幅老相機是最適合的 載體,古典的拍攝方法,攝影師和被攝者都要經過 十幾分鐘以上的耐心準備與等候,等候的過程正是 雙方默默交流、互相理解的過程,這是現在一秒鐘 可以連拍幾十張的數碼攝影所不能獲得的一種珍貴 的慢。—廖偉棠,文化人 謝至德.自由藝術工作者及專業攝影師,從攝影創作中 去修行,用作品去告訴人們世上存在許多可能,也同時 存在許多荒唐,從八乘十大片幅相機到 iPhone 都是我的 創作工具。

發展,成就了可能是個人類未來世界的實驗場。

Q2. 就您的觀察,香港的當代攝影作品與其他華人世界有無不同? 是否有「香港製造」的特點? 這只是眾多香港攝影作品的一個切面,而且亦非作異地比較的典型取樣;作為異同的參照似乎言之尚淺。 但香港作為世界中人口和地物最稠集的城市,其中有關「香港製造」的特點,就是試盡人和環境關係的底 線、說的當然不只是自然環境、還有歷史環境、文化環境……當然當中的壑智或荒謬,有時真的會是冠絕 華人社會。

Q3. 這次有幾位非專職攝影師參展,是否特意安排不同背景的參展人? 這樣的安排期待展覽呈現出什麼樣貌? 策展這活動的解說文字已先作說明,攝影已經成為人人有機、人人可拍的年代;相機已經不再從屬攝影專 家的專權舊朝代。特意安排不同社會階層的攝影人,說明攝影早就釋放在每個人的手中,只要願意多觀察 多思考多想象,每位都可會是攝影家;而攝影活動亦算是低消費、低門檻的創作活動,在空間狹窄的香港 尤其適合。希望借此次機會,可以激發更多對影像思考好奇的讀者,投入攝影的影像世界。

Q4. 作為策展人及創作者的雙重身分,您在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時,角度是否不同?

C|FUTURE AND THE PAST 未來與過去 2012

作為創作者,我只會勇往直前,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盡量做到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但作為策展人,則要 平衡整合展覽的整體方向出發。角度和取向不一定跟個人的想法同步並行。這是策展人經常要為身兼創作 者的雙重身分作警惕的自省。

午夜夢迴,我在狂叫中驚醒,過去與未來的時間同

A B D

09│Cover Story

時存在,我凝視著自己。

Q5. 您說「攝影已轉為世人的基本需要」,

過去的我凝視著未來的我。現在沒有存在過 ......

而作為一個創作者,攝影在您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以攝影為基礙去憧憬未來,審視過去。未來的

就我個人來說,攝影已經變成為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象

三十年如果我仍然存在,攝影對我還有價值嗎?過

的方法;對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普世價值,也可以說成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去三十年走過的路又有價值嗎?我一直在思考這個 題目。

Q6. 現在許多人的拍照行為,就是手機快拍然後 Facebook 上傳,

朱德華.攝影師。多年來遊走於藝術與商業之間。曾參 與歐洲及亞洲多個地區的藝術及攝影展覽。其作品獲多 間博物館、美術館、商業機構及私人收藏。一九九三年 獲亞洲文化協會授予愛克發青年攝影家獎,同年成立朱 德華攝影工作室至今。

除此之外,請問您認為我們還有什麼拍照的原因和理由? 攝影屬低門檻創作方式,器材豐儉由人。除了成為日常生活交誼分享的便捷方法外。我認為還可以借助攝 影,作為深化對生活和事物,作知性和感性的理解表達和回應。在民智開明和社會步向民主民生的進程, 每一個人的話語權、知情權或表達權就是最簡單有力的理由和原因,讓我們繼續不停地拍下去。

Cover Story│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