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場所 Living in Place

Page 1

田中央工作群 Fieldoffice Architects

活出場所 Living in Place

國際巡迴展

跨媒介藝術概論 期末報告

110218038

| 文三甲 | 李丞平 | Chen Ping, Li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Management


展覽簡介

展牆主視覺

展覽論述 A

B

C

展覽區域 展牆 展覽物件

展覽平面圖 2015 年的 7 月 10 日,位於東京六本木的 TOTO「間美術館」(Gallery Ma) 舉辦了田 中央建築個展─「Living in Place 活出場所」。這是田中央首次的國外個展,也是「間美術館」 開辦 30 年來,首次邀請展覽的台灣建築師。 藉此機會,在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林聖峰教授的協助之下,田中央將「活出場所」策 畫為巡迴展,台北學學文創志業為此巡迴展的第二站。 展覽分為 A.B.C 三個場域,A 為近日完成未久的作品─雲門劇場,B 為田中央工作群 在宜蘭深耕,多年來的成果,C 為田中央的成長歷程、建築歷程以及他們的心聲筆記。


A

雲門劇場

「雲門劇場,也是雲門人終於聚在一起的新家」 「1.5 公頃,夾在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礮台間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化身成為排練室」

雲門,早已是享譽國際的名詞,但對於雲門劇場,我們卻可能一點都不懂。

2008 年 2 月 11 日,雲門租賃 16 年,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 多年心血付之一炬,這件消息引發全國關注,而在 2009 年,雲門基金會通過了「促進民間 參與公共建設法」的審查,與台北縣 ( 今日新北市 ) 政府簽訂合約,由雲門自行籌措經費, 於 1.5 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營運 40 年,如表現優異,得續約 10 年, 才造就了這座台灣第一個以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也是華人第一座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 基地。總計 4155 筆的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也成就了台灣的表演藝術。

以發展表演藝術的角度切入,雲門劇場的興建,無疑是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注入一

股新的力量,我們都知道,雲門舞集長期以來,一直替台灣的表演藝術在國外發光發熱,在 國內也深獲民眾喜愛與支。表演藝術產業同樣是台灣文化創意發展的一環,過去卻仍未見政 府對其的用心,近年來不斷興建的大型展演場所,台中的歌劇院、高雄的衛武營表演藝術中 心,但民眾能否發展,能否認識表演藝術,在教育、藝術傳播的領域,政府的協助也須釐清, 而甚是在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上中下游到周邊,政府都必須積極檢視每個環節,當你具備硬 體、具備空間,卻缺乏軟體、缺乏內容與人才,那不過也是徒增一個新型的、毫無意義的地 標,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曾說:「文化,是一件由下而上的事情」,新任文化部長鄭麗君亦是 在訪問節目中提及相同的事情,但要怎麼樣讓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發揮出來,政府扮演著關 鍵角色。 以建築的方式切入,田中央在闡述這件作品時,用影像、模型與繪圖讓觀眾直接認識 到了這個作品,建築和設計很像 ( 畢竟也是設計的一環 ),都是以人為出發點,而田中央更 超越了這件事,以人和環境為出發點,這也是田中央在宜蘭深耕多年的核心價值,因此我們 可以看見,在雲門劇場,除了有符合劇團需求的各式各樣設施,他也保留了中央廣播電台舊 房舍前的斜坡草坪,架設舞台,成為可容 1,500 名觀眾席地觀賞表演的戶外劇場,而草坪四 週遍植 200 多棵多元植栽,終年常綠,四季開花。


B.1

總說

田中央工作室照

落腳在宜蘭山水間的「田中央工作群」是當代台灣一個穩定成長且逐漸舒張開來的 「意志同盟」,因為真心而且自然,透過 20 年來勇包真實以及不停探索,逐漸成為許多新 世代想像「專業整合,在地創造新生活」的一種選擇! 我們的展覽沒有辦法很順序與結構,由於一切都是重疊發生,而且還不斷在修改進行 中,因此努力試著以四個「後來的領悟」,還原、分享我們一路的挫折和幸運。

B.2

活出場所

2. 我們台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無論是氣候、地景,還是 歷史命運、民主進程。 3. 面對浩瀚的太平洋,我們宜蘭有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的 陪伴,蘭陽平原是一個農業地帶,和台北盆地差不多大 但是多雨、獨立。

宜蘭的山是藍色的。

1. 宜蘭的山是藍色的


宜蘭到處都看得到龜山島,

讓人們覺得是在同一個社區。

4. 「龜蛇把海口」是宜蘭美麗的神話。宜蘭到處都看得到龜山島,讓人們覺得是在同一個 社區,沿海岸線像長坡的沙丘,保衛宜蘭不被海嘯侵襲,水系要匯聚一起才能衝破出海。 5. 宜蘭有「反抗」的傳統,自給自足,不被系統綁架。 6. 1986 年,宜蘭農民和政府一起反對中央政府把台灣第六輕油裂解廠設置在宜蘭。是為宜 蘭環保運動的濫觴。 7. 這裡的農夫總是能夠,「捧一把土,捏一捏,聞一聞」,判斷一下溫度濕度,然後才 認真決定這一季要種些什麼?

主題意象 活出場所定為主題,也是這個展覽的第 一部分,在我看來,也成為田中央最真實的價 值和這個展覽最強烈的核心,活即是生活,場 所代表著場域、建築物、具有遮蔽的一個所 在,那活出場所就是,離開我們習慣的那些玻 璃帷幕大樓,磚式瓦式建物,而親近擁抱自 然、擁抱真實,這是田中央一直在做的事情, 他們不是蓋好一棟又一棟的房子,而是親身實 踐一次又一次的環境體認,他們身體力行,而 不是誇耀、包裝,這正是他們最最真實的樣 態,也是帶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從第一點到第 七點,沒有一樣離開宜蘭、離開宜蘭的環境, 當你透過這個展覽窺見了建築,再看看宜蘭, 你彷彿認識了宜蘭的樣子,認識宜蘭人的樣 子。


B.3

和時間做朋友

1995 - 2008 第一維管束 ─ 宜蘭河畔舊市街生活迴廊 2001 - Present 第二維管束 ─ 丟丟噹與蘭城新月計畫 2009 - Present 第三維管束 ─ 環南人本計畫

「如果將宜蘭比喻為植物的葉,那我們所做的僅僅是 創造植物的維管束來活絡這個城市的成長。」

從 1994 到 2014,為了能在現場做設計,而不是在事務所作概念分析,我們幾 乎所有的工作都在 30 分鐘的車程以內。特別是最近的宜蘭市,每 5 分鐘就可以看到這 些年輕人的努力。 「與時間做朋友」中,我們以「維管束」的概念闡述這 20 年來的工作,它並非 是執行前的計畫,而是邊做邊釐清的想法。

1995 - 2008

第一維管束 ─ 宜蘭河畔舊市街生活迴廊 宜蘭社福館︱楊士芳紀念林園︱西堤屋橋與宜蘭河河濱綠廊︱鄂王社區光大巷︱津梅棧道

第一維管束計畫平面圖


宜蘭社福館

西堤屋橋

維管束計畫是個漸漸發掘、邊做邊思考而成的計畫,而計畫的第一步,便是以宜蘭重 要的河川─宜蘭河作為起始點,在河畔進行一些規劃與改造,才造就了現在環繞著豐饒水資 源與舒適寧靜的宜蘭河畔。而這最初的起點,便是以公共建設的行動開始,田中央打造了宜 蘭社福館,以紅磚、水泥的塊狀量體,交錯在出挑的樓層板間。穿透的空橋接合東西兩區塊 的樓,環繞形成北向透光又涼快的埕,接著從社福館二樓連接的西堤屋橋,到宜蘭河濱公園, 可以感受到,這整個環境、綠地、水資源的一體成形,而這才是建築與人生活的本質啊! 其實這也讓我想起了,擁有一條河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放眼歐洲,多瑙河跟萊茵河 早期曾是重要的運輸管道,而今在萊茵河畔、多瑙河畔,也成就了許多家的咖啡店,而這些 咖啡店就是歐洲居民最日常的生活,在我有記憶以來,高雄市的愛河,曾經經歷過一段很長 時間的淤泥囤積,臭味四溢,當時對於高雄人來說,那是一個不堪、沒有人想接近的環境, 更遑論像現在這樣舉辦燈會、市集、活動,甚或是成為高雄市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光景點,在 經過歷任高雄市長的努力之下,愛河煥然一新,不但活絡了周邊的居民,也讓高雄市因為愛 河的治理成功,重新散發出港都與河市的魅力,於是,一條河不單單是一條河,能帶給城市 除了水資源以外更重要的生活品質。 2001 - Present

第二維管束 ─ 丟丟噹與蘭城新月計畫 丟丟噹森林︱宜蘭路人行空間再生 + 宜蘭行口 + 童話公園︱宜蘭酒廠再造︱宜蘭誠品書店巷 ( 室內設計 ) 中山國小體育館 + 宜蘭中山公園及周邊空間活化 + 156 巷︱新護城河︱宜蘭美術館

第二維管束分作兩個部分,丟丟噹計畫與蘭城新月。

丟丟噹計畫其實是匯集了多年求改革的能量。宜蘭站前一直以來,充斥著積非成是的 工地私用,通學學生的腳踏車被汽車逼到角落,為了汽車停車場甚至被逐出百公尺以外。成 群一大早到台北去看病的老人,更是缺乏無障礙設施。 而蘭城新月則是避免因原縣政府前出宜蘭城南而可能造成核心能量喪失,在這個圓圓 老城南側,宛若新月的弧形公私有土地上,我田中央把握並創造個致蓊文化介入的機會,同 時也協助淹水及產業轉型問題。


丟丟噹森林

宜蘭誠品書店 丟丟噹與蘭城新月計畫平面圖 ( 攝於展冊上 )

「這個不尋常高聳鐵樹棚,轉化葉的繁茂而像葉脈一樣片狀擴散, 將可能被商業大樓佔據的街廓撐開一個屬於公共的空白。」 我在想,若是沒有田中央,那宜蘭站前的這塊土地,大概成了政府更新的公有地,然 後結果同樣地,以更新的名義賣給了覬覦已久的建商,而非我們眼下所見的幾米廣場、童話 公園。 從頭來說,田中央在電視上看見站前宜興路要拓寬的消息,便自告奮勇地拿下了營建 署的道路設計案。拓寬了人行道,也間接地變更了都市計畫以及歷史空間指定,透過道路中 線偏心及歷史聚落指定才留下了沿線倉庫及宿舍群的部分骨架,才更有後來能與藝術家合作 的幾米廣場、童話公園,也才為原本毫不起眼的宜蘭火車站添了幾分藝術氣息。再來談到田 中央少有的室內設計案,宜蘭人的誠品書店,他們為宜蘭的居民爭取到了從高空俯瞰,見證 宜蘭城歷史轉變的一個制高點。他們讓細節與顏色和東向 600 公尺的丟丟噹森林呼應,在 雜揉著知性與商業的氛圍,仍揭開了都市一幢公共空間。 都市的建物與建物之間能夠連結為一體,多麼美好啊,這是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想 法。前些日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台灣市容議題,雖然對於美與外觀、功能實用性的探討,想 法各有參差,但對於宜蘭誠品書店,能夠接續丟丟噹森林的氛圍進行設計,我格外讚賞。一 座城市,能讓人感覺得到城市獨有的風格,感覺到在規劃、配置、連結上,能夠延續這個風 格,我想這座城市大概也很難被忘記。但放眼現今在台灣的都市,似乎在規劃與配置上,除 了公共性、功能性的需求,或許也該將文化與美感與藝術放進這個城市的計畫,美是一種生 活上的愉悅,當品味有了,生活的品質也自然而生了。


2009 - Present

第三維管束 ─ 環南人本計畫 丟丟噹高架橋下運動場︱蘭陽女中大樹廊道再生

第三維管束位於宜蘭市南側人口密度最高新文教住宅區的核心,串起了小學、高中、 文化中心、國中、大學、女子中學等學區,是目前田中央仍在努力中的城市基礎設施建構, 也正分段規劃中。

丟丟噹高架橋下運動場

規劃設計目標 環南人本計畫,從字面上解釋,可以 看出以人為本是第三維管束的重要發展重 心,這計畫約是從 2009 年開始,至今仍在 持續,是以宜蘭大學、宜蘭中學、蘭陽中學、 南屏國小以及宜蘭文化中心等,串連起來的 一個很重要學區、通勤區與人文地區,因此 建構出適合通勤族、學生族群上下課的廊道 以及周邊十分重要,也是此計畫的主軸。 值得敬佩的地方是,若你仔細觀察, 田中央根據民眾的動線、動向,民眾的日常 需求、感受,去進行設計與規劃,以人為本 當之無愧,而這也才是設計的本質啊!兼具 美感、舒適以及更重要的,人的需求。

(1) 與鄰近計畫之銜接與補足 (2) 教育與文化設施的跨域與串連 (3) 以人為本的宜中通學通勤綠廊 (4) 建構宜中生態綠帶及體育慢活路網 (5) 減量低碳的工程設計


B.4

大棚架和地景參考線

1997 - 1999 三星全天候型廣場 ( 蔥棚 ) 蔥蒜苗圃以乾稻梗覆蓋,只露出上半部的蔥綠,棚架的 整體思維即以一畦一畦的稻梗下的濃濃土味的空間為發 想,也讓田野愉悅的經驗有機會透過技術在日常生活中 重現。

2005 - 2009 樟仔園歷史故事公園 將空留給大家以及久居於此的老樟樹。 這裡是附近六所校園的延伸,更蔓延至 住宅和街道中。 大尺度的棚架加入了雙柱 H 型鋼系統, 夾住舊牆,以纖細比例支撐著原本是聯 勤工廠的木桁架,輕鬆地欲整修後的山 林試驗所結合。


B.5

記得身體,忘記時間

櫻花陵園入口橋 + 入口遊客中心

B A

C

D

E

橋本來是農業局做的山 區道路最後一段,設定 是直的,我們就想說能 不能是一個彎的橋,增 加長度可以化解高低 差,還可以環保整個蘭 陽平原。霧氣環抱中, 相對於入口橋有力地逆 谷跨越,服務中心的筒 狀空間卻順應等高線, 自入口橋尾處扭動而輕 展,曲度延續止於一座 緩丘,展開自然廣角視 野,重回山的本身。

1. 橋的上層供車行,下層則以曲面滑出了人的專屬空間,看似分隔實又合為一體。 2. 曲度延續止於一座緩丘,展開自然廣角視野,重回山的本身。 3. 蔣渭水是台灣的民主先鋒,這裡將來會稱為雪谷步道,渭水之丘,有溫暖的龜山島作伴, 大家一起看著當代精神指標的蘭陽溪出口。 4. 青春總是可以重疊在地景之中。 5. 走進田中央的每一個作品,都能夠記得自己的身體,暫時忘記習以為常的時間。


B.6

認真地生活在山海土水之間

石牌金面展望台︱礁溪生活學習館︱員 山機堡︱冬山河閘門地景公廁

石牌金面展望台

礁溪生活學習館

員山機堡

冬山河閘門地景公廁

「宜蘭的幸福,是保住每一個城市都不超過 10 萬人,有新的生活想 像,開放地邀請年輕人回到三角洲之間,善用科技展開新的探索」

認真地生活,在山海土水之間,亦即認真地在宜蘭生活。

回首過往,我的家鄉在遙遠的港都─高雄,一個伴隨我成長十八年的故鄉,在這個階 段,我卻被自己的反問給震懾了─我有認真地在高雄生活嗎? 時間馬不停蹄地走,路上行人看似都很忙碌,都有著自己的方向,來到台北的第三年, 卻覺得自己好像也沒有更加認識這座首都的樣貌,彷彿我是在這個城市之間穿梭、移動,卻 不像是活在這個城市。我想是規律的步伐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待在機械式的大樓、機械式的 生活太久,放鬆身心反而成了一種奢侈,抽空到大自然或偏遠地區旅行好像才是生活,田中 央教會我,這些自然而舒適的環境是該常伴在人們的生活裡的,多花費一些時間,去細細感 受一個城市的街道巷弄、和那些平常我們所忽略的微小細節。


C

田中央小筆記

跨出自以為的專業,多聽別人的詢問,開始體會到沒有範圍的信任與託付。 設計,說出了只是現實世界小小心願的真實反應。 宜蘭就是宜蘭,不疏不密,城不是鄉的下一步,鄉也不必為了城扭曲。 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而且可以長久的和喜歡的人一起過。 決心和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和平相處,看見彼此。 暫時做不到的就放在心裡等待,能做也要故意留下一些空白。

結語 建築,是一門我從未認識的領域,而從前我認為,那不過就是房子、建物,看過路易 ‧ 康的建築展,卻也不曾像這次黃聲遠以及整個田中央工作群所帶給我那麼多的感受。 1. 無論是建築還是設計,都脫離不了與人的關係和人類的需求。 2. 用真心去做作品,才能讓人感受到你作品裡的真心。 3. 當你喜歡一件事情,錢或名譽都不那麼重要了,而那也將是你偉大的地方。 4. 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脫離與人的關係,所以像個人,好好生活是很重要的。 5. 當你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多聽、多看、多感受。


活出場所 Living in Place

跨媒介藝術概論 期末報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