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城市中 DNA 隱藏的 眷村 眷村文化在都市中的融解與滲透當眷村不再是一個村:傳統眷村美食的當代詮釋你的菜也是我的菜:當居住空間改變之後,位於半山腰的平凡日常:山城聚落的一日生活垂直村落: 蟾蜍山一日生活圈地圖專題企畫 傳統眷村 現代大樓: 居住空間超詳細圖解獨家報導特別收錄「眷村」是否依然存在? vs 尋找 眷村觀察學
事實上,眷村一詞涵蓋了多元的實體樣貌及豐富歷 史。過去國防部曾明定全臺灣受列管之眷村共計886 處,然而所謂的「眷村文化」及「眷村生活」並沒有 為上述列管眷村的邊界所限制。沒有入住眷村的軍 人,軍眷自立造屋形成的聚落、甚至是已被拆除的眷 村都會在城市當中留下痕跡,例如臺北大安森林公園 的觀音像就是過去眷村的遺留物。消失的村落固然是 既成事實,但是這些仍存在的遺留物、周邊環境的空 間紋理以及那些搬遷於他處生活的眷戶都是眷村文化 從實體村落邊界「溢(逸)出」的證明(廣為人知的 眷村菜也是如此)。隨著時間過去,這些遺留物逐步 破碎化的過程使得眷村文化愈來愈「隱形化」,如要 仔細追溯其演化發展仍得從當代還存留、有人居的眷 村及國宅著手。 眷村因其獨立的空間格局以及族群歷史等因素,往往
山買菜、運動以及外出與朋友聚會讓「現代人的一日 生活」得以圓滿。在討論當代眷村生活情景為何的同 時,我們也不該忽略那些因為村落拆除而搬入現代公 寓樓房的眷村住戶。對許多人而言,能夠從老舊的住 處搬遷至新屋自然是美事一樁,然而其生活空間也從 水平開展的村落地景一夕之間變成垂直獨立的電梯大 樓。在空間環境大幅改變的情況下,原本習以為常的 生活如何重塑以及眷村的「邊界」是否應重新定義,亦 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議題。
儘管實體的眷村正在消失,我們也不可能再次複製、重 現那種在大歷史下胼手胝足的緊密生活狀態、空間氛 圍與革命感情,不過從四散在臺北的眷村菜以及帶有 眷村特色的國軍英雄館早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眷村 的生活及文化隨著時間發展,轉而在當代的眷村、老 國宅、街角各處以及飄香的菜色當中顯露出來。或許 我們可以將這些形象看作是一種「碎片」或是一種構 成臺灣城市特色的「DNA」,它們早已不知不覺融 解、滲透到現代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如何 對這些散落在你我身邊的「眷村碎片」加以辨識,甚 至開展進一步的觀察記錄或許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一件 事,唯有了解這段豐富獨特的歷史,才更能知道我們 的城市從何而來。綜而言之,實體眷村獨特的空間感
「眷村」是臺灣歷史當中獨特的時代產物。「眷村意 象」則因近年來的影視文學作品、文資保存活動而愈 發鮮明。儘管「保存眷村文化」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 基本認知及共識,然而我們在進行文史研究、創作、策 劃展覽及探討保存再利用議題的過程中,難免有意無 意地著重於特定歷史、物件、建築形式及部分「具代 表性」的人事物,如此作為看似使得眷村在眾人眼中 顯得更為具體生動,卻也無形中加深了人們對於眷村 的刻板印象。
及其生活狀態應當被眾人記憶與傳承,而眷村留下來 的DNA將在城市中以多種形式持續演化,成為當代 及未來城市發展的養分,從那些與眷村有關的空間案 例來看,我們可以想見這些碎片將繼續活躍在環境各 處,為日常生活創造更多元的選項及可能性。 從空間觀點開展的 與當代城市的關聯探討眷村文化眷村觀察學
1
予人自我封閉的印象,然而長期以來眷村住戶仍與外 界環境建立緊密的空間聯繫。在鄰近臺北公館的蟾蜍 山聚落當中,儘管長久以來「與山共存」的營生之道 讓村落成為一個獨立的小世界,不過居民仍得藉由下
2 在《錯置臺北城》這本書中,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周文 龍將臺北描述成一個各種歷史、文化交錯並置的城 市:「……日式家居平房搭配著市中心的歐洲殖民建 築,城市西邊和北邊則有年代較老的中式民居和商業 店鋪。」儘管文中這段話敘述的是日治時期的街道景 觀,但是現今的臺北仍是一個混合著多元建築風格與 多重歷史脈絡的現代城市。在其中生活的我們,眼前 所見、街上所聞的各種事物其實是由眾多不同時代遺 留下來的「碎片」重新拼組而成,「眷村文化」亦散 落其中。這段獨特的臺灣歷史化為建築物、飲食小 吃、老商店或是公園裡的雕像,它們是眷村所遺留下 來的「DNA」,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逐漸滲透到你我 的生活之中。不過,許多微小事物卻因為太過平凡尋 常,往往不易被指認出其與眷村有關。《眷村觀察學》 的第一篇專題企畫即邀請讀者和我們一同來到台北國 軍英雄館、城中商圈、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及四四南村 走走,找找看「眷村」為這座城市、為了我們留下什 麼有趣的事物。
3 是最推薦的吃法。表示,將豬肉罐頭作為炒米粉的配料或混合白菜烹調為少見,卻是許多阿兵哥的共同回憶。也有眷村住戶在福利站陳列的眾多商品中,這款肉品罐頭市面上較 國軍罐頭 顧客換得一副炯炯有神,也不容易和別人「撞鏡」。每年鏡框款式與時俱進,有塑膠、金屬多種造型,讓附設於福利站的眼鏡部,提供榮民們免費配鏡的服務。 榮光再現 式婚宴禮服及改良式旗袍的服裝工作室。遷,博愛路一帶碩果僅存的旗袍店,轉型成為訂製中場合或參加宴會皆穿上量身訂製的旗袍。隨著時代變過去旗袍在眷村裡面十分普及,小姐太太們每逢正式 有不少退役多年的老主顧習慣來到這裡「吃氣氛」。樂部,正是聚餐、聯誼和送別的最佳場所。如今仍舊對於軍眷家庭來說,專門服務官兵和家眷們的官兵俱從前上館子吃飯對許多人來說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而 老餐館舊情懷 粉、眷村點心桃酥等。上還能看見昔日眷村家戶的常備品如花露水、洗髮門市裡能將日常所需用品一次購足且享價格優惠。架福利站所服務的主要為現役軍人、榮民及其眷屬,在 國軍福利站 「軍友餐廳養生早餐」是許多眷村伯伯的最愛。交通便利,成為一般民眾觀光住宿的好選擇。館內的宿、會議、餐飲服務。七層樓高建築緊鄰西門商圈,因民國70年軍人節啟用的台北國軍英雄館,提供國軍住 國軍英雄館 城市中的平行時空 在城市中的某些角落,有些空間帶有獨特的氛圍,它可能藉由牆上的布置、標語顯露一點「時代 感」。在台北國軍英雄館及其周邊,「迷彩圖案」的出現頻率偏高,勾起許多男性與部分女性的特 別回憶。有時候儲藏在腦袋深處的過往記憶會因為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某個東西而以閃電般的 速度回到眼前,這裡的事物帶我們遁入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平行時空,也吸引了許多過去或現在仍與 眷村有著深厚連結的人們趨之若鶩,造訪此處。
4 為城市中的美好風景。隨著戶外音樂表演,大人和小孩皆樂在其中,已然成學、手作、二手各種主題的市集輪番舉辦,有時還伴平日做為觀光客的散步遊憩景點,到了週末則有農四四南村的廣場上,平日與假日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居民屯放物品的地方。過,在過去反倒成了附近孩子玩躲迷藏的藏身之處與槍孔,用來架設機關槍。據老住戶表示碉堡從未使用當初是作為防衛用的軍事設施,碉堡側邊的小開口是機關槍碉堡 然涼亭。茂,所展開的綠蔭,如今是附近老人家納涼聊天的天和民國38年落成的四四南村約略相當。老樹枝繁葉有茂密榕鬚垂掛而下,據當地居民表示,他們的樹齡圍繞在四四南村周邊幾棵高大的老榕樹,盤根錯節且 守著眷村的老榕樹 週末市集 眷村、城市與記憶 在臺北,那些保留下來的眷村和城市空間緊密相連,有形的聚落邊界或許仍然可見,不過村裡村外 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卻早已跨過界線,在空間當中開展、蔓延。曾經位在村中的老樹不再是眷戶專 屬,也是路過民眾、社區老人家的聚集之地;過去的小廣場化為公園,成為年輕人舉辦周末市集的 理想場地;山城裡的聚落則多了一個屬於大家的公共「客廳」,可以在裡面上課、唱歌,亦能舉辦 展覽告訴大家地方的獨特歷史。在臺北,無論是看得見還是已經看不見的眷村,都仍試圖告訴我們 許多精彩的故事。 「在炙熱的夏日午後,位 於蟾蜍山腳下的『大客廳』 傳來陣陣歌聲,走進屋 內,大約七八位爺爺奶奶 齊聚桌前,一邊唱歌一邊 談笑風生......」(翻至第8 頁繼續閱讀) 記得公園旁邊有幾家眷村 菜,等下逛完市集來找找!
5 命名,意外讓這段歷史被保留了下來。服萬難」。雖然克難街已不復存在,卻因為超商門市之一。當時因生活大不易,故取名意喻「雙手萬能、克「克難街」,是國民政府遷臺設立眷村最密集的街道圍繞著青年公園的國興路、青年路、國青街,舊名為 克難門市 自己的眷村記憶。伯在展間駐足良久,讓人不禁猜想他是否也想起了設,企圖還原過去眷村的生活樣貌。偶然看見老伯擬了當年生活場景並加上日常器物布置與照片陳眷村文化館以原先的眷村建築作為本體,內部模 珍藏眷村記憶 著眷村文化的消失。計為眷村老屋沒入地面,留下的屋頂意象,隱隱訴說餐或者躺在草地上觀賞101。卻很少人知道其造型設村的印象。遊客到此拍些文青的照片、帶些零食來野一座座隆起如小山的綠坡景觀,是許多人對於四四南 南村印象 這張桌子不是以前隔 壁老王家的嗎!
6 改建剛剛落成的現代化嶄新國宅。片表示曾見證還很年輕的青年公園,以及周邊由眷村此尋根。曾有居住在附近70餘年的老住戶拿著泛黃照與文史資料,吸引長者前來回溯往日風華和年輕人到青年公園裡的「萬華故事館」展示了在地的生活器物入成為公園的一景。經拆屋建公園的巨變,觀音像挺過移除危機,漸漸融人知道它以前曾經是不少眷村住民精神上的依靠。歷其中一座由雕塑名家楊英風所創作的觀音像,很少有大安森林公園的過去曾是頗具規模的眷村集落,園區 近滿足居民所需。中心,中心一旁還有超市、理髮店、餐館等商家,就施的景況,國宅內設有可容納兩百人左右的社區活動眷村住戶的居所。一改過往村落空間狹小缺乏公用設在眷村拆除後,面大安森林公園的大安國宅成為許多 社區交流新據點 音與垃圾卻也造成新的問題。造型意外成為時下熱門的「打卡點」,遊客帶來的噪通道,兼具逃生、通風、採光佳等優點。如今其復古轉轉梯」是當年歐美最新建築工法,作為各棟之間的現代化的集合住宅,住戶以軍眷為主。頗富特色的「旋民國53年落成的南機場公寓,那時堪稱臺北最高級與 南機場公寓 重新開始的生活 臺北的許多老舊眷村在過去幾十年間逐漸被拆除,現代的公寓樓房以及俗稱的「國宅」轉而擔負起 讓眷村居民展開新生活的重要任務。儘管現代建築的居住空間和過往老家大不相同,不過一些沒有 隨著眷村拆遷而消失的事物則默默暗示著歷史的延續。隨著時間過去,如今國宅本身也成為臺北城 市發展史的一部分,從建築物的空間設計規劃、公共場地設置到特殊的造型風格,讓我們一起來關 注傳統「眷村」邁向現代化之後的各種空間變化。
7 有什麼就放什麼,因此每每吃到都是一番新風味。家常菜,配料、調味皆沒有一定限制,可以說是家裡入配料、麵條滾煮的料理方式。過去作為眷村媽媽的據說原本稱作「熗鍋麵」,熗即是以熱油略炒,再加爐的蟹殼黃、蔥餅一起食用就是道地的眷村下午茶。湯,可是炎炎夏日裡人手一袋的消暑良品。搭配剛出在各式手搖飲品尚未盛行的年代,生津止渴的酸梅 青春酸梅湯 村媽媽來自中國大江南北,口味因此變化萬千。小異的樸實外皮下,餡料種類卻會因為製作包子的眷在臺灣,包子是街頭巷尾相當常見的點心。然而大同片自家醃的小黃瓜,更加清爽解膩。法不需大鍋油,即使在家也能料理。盛盤時再擱上幾帶骨豬排,不裹粉或僅薄粉拍上表面。半煎半炸的作有些眷村的炸排骨作法源自上海,特色是以醬汁醃製 眷村口味炸排骨 包著鄉愁的滋味 或獨門辣油亦是一絕。燒、番茄等口味,有些店家提供的獨門佐料如蔭豆豉所創立。這些店多半開在眷村周邊,湯頭分清燉、紅不少傳承數代的老字號牛肉麵店當初可能都由「老兵」 功夫牛肉麵 家常搶鍋麵 餃子與滷菜 倒喜歡吃滷菜加減配餃子!」部分,一間知名餃子館的老闆甚至笑稱:「現在人反才能嚐到的滋味。如今餃子早已融入臺灣人飲食的一眷村長大的孩子來說,「餃子搭配滷菜」是只有過年由於製作工序繁複,在過去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對儘管餃子是廣為人知也是最為常見的眷村麵點,不過
食物背後的「密碼」
酸梅湯、炸排骨、包子店、水餃配滷味都是臺北人習以為常的飲食口味,然而這些平凡的美食背後 很有可能承載著一段與眷村有關的歷史。如同臺北市的眾多道路在特殊時代背景之下,被冠以「北 平」、「杭州」、「青島」等中國各地名稱,而都市中常見的「川味牛肉麵」、「溫州大餛飩」、「北 平烤鴨」背後又帶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外省菜」和「眷村菜」究竟有何關聯?我們邀請讀者在 以下的圖文敘事及本刊專題企畫「你的菜也是我的菜」當中一同探索思考。
在炙熱的夏日午後,位於公館蟾蜍山腳下的「大客廳」 傳來陣陣歌聲。走進屋內,大約七八位爺爺奶奶齊聚 桌前,一邊唱歌一邊談笑風生,這是2022年「煥民 新村」及其周邊的日常景況。從過去到現在,這裡留 存了日治時期農業試驗所、空軍眷村及軍眷自力造屋 形成的各式建築,豐富的歷史造就有機的空間紋理。
童年的家屋印象
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曾說:「房屋是一處提供關懷的 場所,是一個記憶與夢想的儲藏室」,不過對於蟾蜍 山聚落的居民而言,或許整座山都是記憶所繫之處。
儘管數年前聚落曾歷經拆遷風波,如今這裡已公告成 為臺北市文化景觀,更是一百多戶人家的家園所在。
間層次更為豐富,蜿蜒而上的階梯像個小迷宮不僅串 連了各個家戶,也流通著情感。 談到蟾蜍山的印象,許多眷村第二、第三代的居民指 出幾十年前在山上山下玩耍的童年時光特別令人懷 念。比如說現在山上的小公園是以前孩子們玩躲貓貓 的地方,「我們當鬼的人就要在這支電線桿下矇眼倒 數準備抓人。」儘管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對於這 些從小在山上長大的老住戶來說,亦是充滿回憶。在 過去,整座山城都是孩子們的遊樂場,因此鬼抓人玩 到一半大家跑光,遊戲因而不了了之結束也是常有的
在不少蟾蜍山聚落住戶的眼裡,「家」並不是一個理 所當然、可以輕鬆獲得的存在。幾十年前,第一代的 屋舍常是由屋主和部隊同袍一磚一瓦親手搭建起來。 由於蓋房造屋並非眾人所學,加上使用的材料往往因 陋就簡,只要颱風一來屋頂常常被掀翻或吹垮,因此 總是在修修補補的家幾乎是所有人都經歷過的滄桑往 事。隨著家庭人口變多,房舍除了修補之外還得增 建,一戶人家從最初約兩坪大、只有一張上下舖床的 小空間起厝,隨著家庭人口愈來愈多建築物也逐年增 建長大,如今每個人專屬的房間常常是經過多輪「大 風吹」之後的結果。眾多的「自立造屋」使得聚落空
「這幾年一直希望這裡能夠有一個活動中心,讓老人 家在社區就有地方可以去。」在聚落當中,和親朋 好友齊聚一堂消磨時光是老鄰居們津津樂道的溫馨 往事,如今居民們心心念念的交流場所終於在2020 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完成煥民新村第一期修復工程 後,為聚落迎來第一個正式對外的公共空間「蟾蜍山 大客廳」,作為推廣蟾蜍山生態學習、都市農藝、眷 村文化及青銀共好的文化基地。現在的大客廳成了居 民唱歌、運動及才藝學習的所在,由於大家的興趣不 盡相同,所以每天都吸引不同的的成員,使得大客廳 在平日總是很有人氣。
在家,還是最好
談到現今的生活,「鄰居互相照顧」成了幾位老住戶 們最重要的共識與目標,「老人家不能一直待在屋裡 看電視,不然就會失智,失智就會給家裡帶來很大的 問題」。好在山下民族國中的土風舞班幾十年來幾乎 從未中斷,有住戶一跳就是40年,即便這幾年碰到 COVID-19疫情,大家把雙人舞改成單人舞後依然每日 進行,「因為在戶外嘛!大家保持距離就好了。」除 了規律的戶外運動,有位社區奶奶每周亦會呼朋引伴 和姊妹朋友搭捷運到西門町著名的港式飲茶老店,一 坐下來喝茶聊天就消磨了一整天,如此活動力完全看 不出來她已經高齡80多歲。
山城眷村的日常生活
除了清晨跳舞、白天上課、定期和姊妹朋友小聚之 外,蟾蜍山上的小公園也頗受在地居民青睞,幾位老 鄰居每天傍晚也會相約在這裡散步聊天。「過去這裡 是農試所的地,以前這裡的研究員養了很多毒蛇,後
9 事。「以前我們也會在小山坡滑草,夏天傍晚的時候
如今孔雀、獅子及玩耍的草坡早已不在,當年在山上 嘻笑玩鬧的小朋友也成了蟾蜍山聚落的「老」住戶。
來農試所結束後蛇就放出去了,我們小時候來廢棄的 房子裡面玩還會看到裝在罐子裡的標本呢!所以蟾蜍 山從以前到現在才會這麼多蛇。」對於在地人來說,偶 爾在草叢撞見龜殼花也是見怪不怪,有幾位特別膽大 的住戶也會協助鄰居抓蛇打蛇。在這個帶有一些「野 趣」卻又鄰近都市的生活環境中,許多居民對於在地 的動植物都瞭若指掌,自製的青草茶飲、蔬食料理更 是蟾蜍山聚落的特色之一。
「我們平常其實不太會去公館。」有位住戶表示。 「以前會和鄰居合開一台車一起去中央市場(現在的 環南市場)買菜,現在比較常去水源市場。不過水源 市場海鮮少,我們家魚吃的多,所以也很常去景美市 場補貨,現在大概3到5天去一次吧。除此之外我 們不太會去公館活動,如果要逛街,也會去東區西門 町一帶。」追問原因,原來是以往眷村家長好行「軍 事教育」管教小孩,出門前長輩對於衣著總是要求甚 嚴,「不能穿裙子」、「不能穿拖鞋」是基本規定。 由於家裡的一些「繁文縟節」加上山上好玩的事情已 經很多,因此該住戶及家中兄弟姊妹從小自然不太會 有「一時興起」去山下公館逛逛的慾望,習慣養成至 今已然根深蒂固。
大夥兒帶著家裡鋁製的大澡盆,坐在裡面從上頭溜下 來,非常好玩。」除了在山上滑草及玩耍,早年村落 中左鄰右舍飼養的各種動物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常 見的家犬、雞鴨鵝等禽鳥並不稀奇,竟連孔雀、獅子 都有人圈養;彷彿小型「動物園」的山城甚至吸引鄰 近的學校以校外教學名義來此參觀,使得蟾蜍山很久 以前就成了家喻戶曉的「觀光景點」。
提到現今在蟾蜍山的生活,許多居民不約而同地對於 位於城市卻具有好山好風景的居住環境頗為自豪,但 言談中也透露出一絲擔憂:「以前的小河不見了,很 多老朋友們搬走了,環境不再像幾十年前那麼單純 了。」儘管外在環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在這個過去 由許多不同背景的住戶組成的多元聚落當中,「與山 共生」顯然一直以來都是這裡最重要的場所精神,如 今這樣的默契也有賴住戶全體互相認同並持續維持。 另一方面,在這些從小於山上玩耍、成長的蟾蜍山住 戶們眼中,聚落似乎自成一個完整世界,而出門買 菜、與朋友聚會這些行為則讓日常生活更為圓滿,亦 是聚落與臺北城市空間連為一體的充分證明。無論如 何,「山城聚落的一日生活」這部每天登場的日常劇 隨著居民組成的變化、文化單位的管理方式以及「大 客廳」對於社區的擾動,正慢慢地增添新場景與新角 色,在了解蟾蜍山眷村的生活方式及地方故事之後,讓 我們不免對於這裡未來的每日時光如何上演有了更多 期待與想像。
動物園也不為過。聚落就像是一座小型子,說過去的蟾蜍山民還曾養過孔雀和獅羌、白鼻心,過去居可見的大冠鷲、山當豐富,除了偶爾境,動植物的物種相由於聚落鄰近自然環
10 蟾蜍山動物園
熱鬧的大客廳 「蟾蜍山大客廳」。加,讓這裡成為名符其實的覽、講座也歡迎市民朋友參活動用途,許多活動例如展聚會、上課、唱歌的多功能個公共空間,可供村落居民2020年為聚落迎來的第一 公館水源市場 很多元,因此許多居民會往景美一帶的市場買菜。不算非常齊全,例如海鮮類食品的選項在這裡並不是鄰近聚落,交通最為方便的傳統市場。不過販售品項 來操場跳舞吧 日表演。乎不曾間斷,過去還曾受邀到國慶中操場跳土風舞,40餘年來至今幾社區媽媽們每天清晨都會在民族國 蟾蜍山一 日生 活圈地圖 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卻暗藏山城聚落的獨特之處,對 於蟾蜍山的老住戶而言,過往記憶和當下生活在空間 當中重疊交錯。地方歷史透過居民口述、學術研究、展 覽規劃及繪本故事得以傳承。理解蟾蜍山之後,我們 才發現當代聚落的「一日生活圈」不只是生活,更承 載了地方的價值與意義。 過去、現在的生活記憶 都在這裡 特別收錄
11 舒適小公園 們聊天散步的所在地。聚落孩童玩耍的場所,如今每天傍晚時分則是媽媽今在草叢中偶爾仍見蛇類出沒。不過此地過去也是過去是日治時期農試所研究毒蛇的所在地,因此至 消失的草坡 子滑草遊樂的天堂。坡,幾十年前是小孩如今已不在的小山 古道 出臺北盆地的主要道路。藥的路徑,曾短暫成為進道」為軍隊運輸武器、彈日治初期開闢的「陸運 神秘防空洞 民真正深入內部。的地方,據說從來沒有村十年前是小孩玩耍、試膽見證了戰爭的歷史,在幾 景美市場、環南市場 曾有幾家媽媽共乘一車前往該處買菜的情景。販售商品種類較水源市場多元,過去聚落中也 西門町 街」的感覺,對於鄰近的公館商圈反而並不熟悉。對有些居民而言,搭車到西門町才有「出門遊玩、逛 ・本圖說以意象畫呈現,實際空間位置以現場環境為主。
談到過往與左鄰右舍一起經歷的眷村生活,老住戶言 談中透露著懷念:「以前村裡只要紅白喜事,主人家 就會租一台大巴士,大夥兒全村出動。」然而這種「全 村動員」的景象隨著住戶搬遷至社區之後愈來愈少 見,一方面跟從國民政府來臺的眷村第一代居民隨著 時間正日益凋零,另一方面現代住宅的空間規劃亦使 鄰居彼此不易聯繫、關心,大家的生活因此日趨低調 隱密,在電梯張貼自家喜事喪事甚至可能還會招來檢 舉抗議。即使現代化的大樓設計區隔了彼此,幾位同 村的老鄰居在剛搬來這裡的時候依然很有活力,「記 得有住戶每天都從社區走到中和街和友人打麻將」,幾 對老夫婦在清晨傍晚也會出現在大樓樓下的小公園走 路散步,不過老人家如今年事已高,現在已經很少看 到。同樣地,剛入住時「上鄰下舍」彼此還會互相關 心一下,一位老太太做了好吃的菜常常分送給大家,不 過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大家對於人與人的接 觸多了顧慮,平時也不好打擾人家,現在已經不容易 有這樣的互動了。
看著老住戶們各過各的,彼此聯繫愈來愈少不免令人 感到失落。有熱心公益、重視眷村人情味的大樓居民 曾建議大樓管委會應該增設任務編組,「一些住戶負 責消防安全,另一些住戶組成照護隊關心獨居老人,另 外如果有水電或相關專長的鄰居可以負責大樓裡面的
垂直村落: 設備保養,這樣大樓有什 麼問題我們就可以迅速處 理,不然聯繫外面的廠商協 助往往曠日廢時。」會有這 樣的想法,或許可以追溯到 早年的眷村生活,當時大家 同舟共濟,柴米油鹽借來借 去,大家有需要就會互相幫 忙。然而,這項提議並沒有 獲得住戶們的支持。 儘管互助編組的提案沒有獲 新興公園: 民運動休閒的場所。地方居 跳舞的地方: 來此處跳舞運動。時分,社區媽媽會清晨社區正面的小花園,面積不大卻設有座椅、運動器材和孩童遊樂設施。
致力聯繫眾人感情
12 鄰近北投區復興崗捷運站的康莊社區是許多過去「中 心新村」眷戶目前的居住地。外觀嶄新的建築、周邊 綠意盎然的公園以及面山、緊鄰超市、交通方便的生 活環境令人稱羨不已。對不少入住社區6年多的眷村 居民而言,能夠從原本狹仄擁擠的眷村屋舍搬遷至現 代化的電梯大廈固然欣喜,然而大樓垂直向的空間規 劃、注重隱私的住家格局卻也與過去鄰居彼此互動緊 密的生活空間有著極大差異。「若和以前比較的話,現 在的生活環境當然好非常多!」一位住戶坦言,不過 嶄新的環境及生活方式就如同李佩霖在《臺灣的後眷 村時代》的書中所說:「那種鄰里相望、雞犬相聞的 眷村生活型態也就此一去不復返」。 傳統與現代居住空間大不同 臺灣早年的眷村多由低矮房舍所組成,因此居民的生 活空間多以自家為起點,水平地向四周展開。「以 前在中心新村的家有前後院,前院有小菜圃和一棵楊 桃樹,後院則有芭樂樹和芒果樹,我們家還養了一條 狗。」回想起過往的眷村老家,幾位住戶仍記憶猶新。 幾十年前的眷村生活相對單純,家與家的界線不像現 在這麼壁壘分明,每到晚上鄰居呼朋引伴邀約至家裡 打麻將也是常有的事;而孩童青少年們除了在自家玩 耍,鄰近的新民國中操場亦是眾人玩耍打球的娛樂場 所。至於位於街道盡頭,引用陽明山溫泉水的「公共 浴室」則是不少居民印象最深刻的回憶之一。由於浴 池空間狹小,大約只能容納3至4人,「以前還會有 人帶木桶自己舀水泡澡」。雖然每天以溫泉水洗澡以 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似乎頗為樂活養生,但和全村人共 用這麼小的地方洗澡畢竟不便,而且「洗完澡身上會 有硫磺味」。因此,許多戶人家在經濟狀況漸入佳境 之後,紛紛於自宅增建現代化浴廁,這段對於村落澡 堂的回憶也逐漸被封存、淡忘。
向外發展的日常生活
13 得眾人採納,大樓的管委會依然透過舉辦活動、佈置 空間聯繫眾人感情:「社區在一開始的建築設計並沒 有將公共空間列入規劃重點,因此大家能夠辦活動使 用的場地就只有一間位於一樓的管委會辦公室,除了 在這裡開會,我們也會辦一家一菜、團拜以及抽獎活 動。」其實在疫情爆發之前,辦公室的使用狀況還算 頻繁,幾位媽媽下午都會來辦公室泡茶聊天做運動,管 委會也特別準備了幾張椅子茶几,讓她們使用起來更 順手方便。環顧空間四周,除了沙發、桌椅之外,牆 上的社區圖書室白板、放在牆角的運動器材以及桌上 零星的書報紙張依然可以看出過去社區活動的蛛絲馬 跡,然而現況卻是空空蕩蕩乏人問津。
在面臨惱人的病毒肆虐之際,眾人紛紛減少外出及與 人互動交流的機會,不過鄰近社區的「北投國軍福 利站」仍是某些住戶每週必定造訪的行程之一。每次 除了買點東西,也會和老朋友們寒暄幾句。這間由國 防部福利事業管理處經營,販售民生用品的福利站長 期以來是許多退除役官兵與眷屬常去的消費場所,儘 結,門市周邊好停車對不少人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優 點,畢竟能夠有車運載日常生活用品總是方便許多。 此外,不少住戶在入住社區之後,主動擔任志工回到 中心新村,為自己的「老家」清理落葉、修剪花草,近 期更成為導覽志工向民眾遊客介紹村落過去的歷史。
從康莊社區的使用現況來看,過往眷村倚賴水平、橫 向聯繫彼此的生活方式的確因為垂直分割的公寓空間 而有了劇烈改變。自從搬到新家之後,這些住戶從一 樓門廳、公用電梯到自家玄關的移動過程中缺乏與他 人互動的機會,加上這幾年來疫情的擾亂,大樓當中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無可避免地更加疏離。儘管少數熱 心的居民期盼透過管委會組織振興鄰里關係,然而受 限種種現實因素,效果依然有限。不過,居民亦因社 區周邊公園及消費場所林立而重新框定日常生活的範 圍,例如清晨在公園跳舞即創造了社區媽媽彼此互動 交流的可能,而如今開放民眾參觀的中心新村也成為 幾位原住戶每週見面、聚會的場所。
康莊社區: 眷戶搬遷於此處。中有四個不同眷村的樓建築物所組成,其由四棟高 北投福利站: 賣場,停車相當方便。眷戶經常造訪的超市是社區眾運輸十分便利。百步路程,若要搭乘大 離復興崗捷運站僅 茶几與小沙發康莊社區管委會辦公室入口辦公區血壓計的白板登記借書
管如今許多商品價格不見得比新興連鎖超市來的便 宜,但是老客戶仍時常光顧造訪。對於康莊社區的住 戶而言,福利站除了與過往的生活記憶與經驗互相連
至於離開中心新村之後,原本的「眷村」是否能夠在 現代大樓當中繼續傳承、延續?事實上,過往眷村第 一、二代的老人家隨著時間逐漸凋零,其子女彼此之 間少了當年眷村生活的共同經驗與話題,自然心中不 會帶有那種與老鄰居共享樂、共患難的革命情感,對 於「眷村」也只是聽長輩口中道來的模糊印象。許多 戶人家在家中長輩離世後,晚輩即將房屋整理後賣 出,此舉亦使原有眷村的一體性不斷地被淡化。對於 部分非常懷念濃濃人情味的眷戶而言,儘管社區周邊 環境很好,但是心中對於「理想家園」的尋覓並沒有 停歇,「一個活潑、喧鬧且好鄰居們彼此關係緊密的 居住所在」不應該只是歷史,而是生命中永遠應當守 護、追尋的美好存在。
搬來社區的眷戶們除了面臨人際關係的變化,在日常 生活習慣上也必須因應空間而有所調整。以每戶人家 附設的陽台來說,這個半戶外的小空間看似是一個延 續眷村種菜種水果生活習慣的理想之地,不過當住戶 嘗試開始種植之後,才發現肥料的味道太重會引來蟑 螂,看似有點浪漫的「空中菜園」計畫因此作罷。不 過從大樓外觀觀察,家家戶戶對於自己的陽台大多會 種些花花草草,少部分住家也會以國旗妝點空間,讓 整齊劃一的公寓外觀上多了一點熟悉的眷村味。在社 區週邊,大樓底下的花園廣場和隔壁的新興公園連成 一氣,形成附近居民散步運動的絕佳場所。每天早 上5點半到7點半,社區媽媽們會聚集在公園廣場跳 舞,固定的集會吸引一些在地小農於清晨時分在此兜 售無農藥的在地蔬果商品,形成一邊跳舞一邊買菜的 有趣景象。
成為「鄉愁」的人情味
眷村常有的既定印象。飄揚的國旗海是ㄧ般人對
14 青天白日滿地紅
水平開展的聚落空間 樂之一。將」聲則是過去眷村生活代表性的娛來頻繁。每到晚上街頭巷尾傳出的「麻平開展,家家戶戶彼此緊鄰且互動往早期的眷村多由一至二層樓的房舍水 溫泉浴室 大木桶來舀水泡澡。間狹小,有居民甚至自己攜帶民最深刻的回憶之一。由於空過去的溫泉浴室是中心新村居 歡迎來到我家 介紹自己的老家。擔任志工,向來訪的民眾熱情區之後,仍時常回來中心新村幾位眷村老住戶在入住康莊社 「家」的範圍,無形的邊界 往來。上班上學及採買日常必需品,與地方並無太多顯示過去的眷村與外界常保有距離,居民除了無帶領引導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許多歷史資料的建築房舍,整個聚落往往自成一體,外人若群人,加上早期的竹籬笆、圍牆以及愈蓋愈密眷村聚集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具有類似經歷的一 大樓下的小花園 步、聊天。仍吸引居民來此散儘管空間不大,卻 居住 空 間 傳大不同 統眷 村 v s 現代大樓 文中居民在意的「人情味」在眷戶集體搬遷至現代化 高樓之後逐漸變得稀釋、淡薄。或許這個現象並不只 單純發生在「從眷村到高樓」的空間轉移過程中,而 應歸因於幾十年來臺灣人在生活型態、價值觀念已和 過去大不相同。 在一棟垂直的現代化高樓裡面 「眷村」是否依舊存在? 特別收錄
15 垂直、現代化的公寓空間 過對於喜歡熱鬧的住戶來說,每天面對空蕩的走廊及電梯難免令人失落。機會,垂直的空間配置讓一些偏好安靜、注重隱私的居民鬆了一口氣,不入住現代化的大樓空間之後,人們少了很多和左鄰右舍「不期而遇」的 清晨跳舞的媽媽們 時分特別來到此處向居民婦女兜售商品。最佳場地,有趣的是地方的菜販也會在清晨鄰近大樓的公園廣場是社區媽媽跳舞運動的 大樓管委會的辦公室 COVID-19疫情尚未肆虐之前,這裡曾是社區媽媽跳舞喝茶的所在。樓完工之後,唯一可供舉辦室內活動的只有管委會的辦公室,在根據住戶表示,大樓在設計階段並未規劃居民專屬的公共空間。大 公寓中的日常生活 質提升許多。配置使得整體生活品光、一人一室的空間寬敞空間、明亮採住所相比,新家的和眷村老舊、狹小的 熟悉的眷村味 飄揚的國旗顯得單薄許多。相比,僅剩一兩支在大樓陽台和過往眷村常見的「國旗海」 陽台拈花惹草 ・本圖說以意象畫呈現,實際空間位置以現場環境為主。而卻因施肥會引來蟑螂而作罷。試圖將過往種菜的習慣帶入新家,然都有的嗜好,有些中心新村的眷戶曾在現代大樓的陽台種花種草是許多人
進一步延伸來看,臺北市區常見的牛肉麵、排骨飯、酸 梅湯只要探究其歷史,亦能找到其與眷村生活文化或 所謂「原鄉」的連結(見第7頁「食物背後的『密 碼』」)。由此可知眷村飲食充滿了靈活和彈性,其 衍生出來的料理其實和我們熟知的日常飲食早已難分 難捨,融為一體。 「中國大江南北」店名背後的意義 作家舒國治曾在《台北小吃札記》當中指出,臺北的 小吃餐廳「分布在東南西北各區裏」,三餐之外想喝 杯飲料、外帶一份麵食點心或是半夜吃點燒餅油條對 於臺北人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作家在書中羅列大 「不少老先生老太太是從鄰近 的南機場、莒光新城等眷改國 宅過來的。」熟悉的滋味不僅 撫平「鄉愁」,更成為平凡不 過的生活日常。
「眷村」曾經是好幾個世代的人們共同擁有的回憶。
16
常的事物。事實上,眷村DNA一直以來都在你我身邊。 在臺灣落地生根的眷村菜 很多人可能認為眷村菜等同「外省菜」,與中國大陸 連結甚深,不過事實上眷村菜是外省移民來臺定居 之後入境隨俗演化出來的料理。美食家梁幼祥曾說過 「眷村的食物它是一種交換,隨意的,這是習慣性的 交換,也是慷慨性的交換,也是無私的一種交換」,家 家戶戶作出什麼樣的料理除了與家鄉籍貫有關,亦取 決於手邊有什麼材料可用。因時、因地制宜的料理方 式使得「眷村菜」不見得能夠被明確定義,倒是「吃 到飽」是許多從小在眷村長大的居民共同擁有的回憶。 「小時候總是覺得別人家的東西比自己家的好吃,所
以吃膩了媽媽的菜,就跑到別人家吃!」有眷戶如此 表示。加上媽媽們在料理時,將自家菜餚分送左右鄰 居也是常有的事,久而久之來自大江南北的各地菜餚 得以產生更多交流與融合。
在這樣的脈絡下,說「眷村菜是家庭菜」或許才最為 貼切。值得一提的是,臺灣人家中餐廳常見的「滷 味」、早餐店的「涼麵配味噌湯」等料理也是眷村過 往生活與本土飲食互相影響的證明之一。早年沒有好 的冷藏設備,家家戶戶常吃的滷菜可以放好多天,這 樣「媽媽才有空去打牌,或者去兼差做一些手工」,而 早餐常吃的涼麵配味增湯就梁幼祥的說法,是四川口 味、中國北方飲食習慣加上臺式味增湯的獨特吃法;
如今生成眷村的時空背景不再,那種左鄰右舍脣齒 相依、有著濃濃人情味的情景隨著現代人價值觀、工 作、生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淡化。義大利作家卡爾維 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當中曾說過城市的記憶顯現在 「窗戶的柵欄,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 桿上,在每個小地方」,如今「眷村」的確不再固守 原有村落的實體邊界,隨著居民遷入現代公寓、展開 不同型態的工作及生活,眷村文化早已經以食衣住行 育樂各種形態滲入臺北人的日常當中。本篇專題將以 大家熟悉的「眷村美食」為題,探討臺北的小吃店與 餐廳如何讓「具有眷村滋味的飲食」成為眾人習以為
17 同,使它們容易被識別和記住」,換句話說,人們在 聞到、嚐到熟悉氣味的時候常能刺激大腦聯想起一個 熟悉的場景空間,甚至回憶湧現,帶來溫暖、高興、悲 傷等各種情緒。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位於西門町的軍友 餐廳早餐廣受眷村老先生、老太太們的喜愛。本次《眷 村觀察學》的最後一篇獨家報導將以台北國軍英雄館 軍友餐廳早餐部為例,探討帶有「眷村風味」的飲食 如何和不同世代的臺北人產生連結,並讓眷村DNA得 以繼續在城市當中傳承、延續,成為日常生活文化的 一部分。 走在城中商圈,時常可以發現帶有「中國省份」名稱 的飲食店在一片繽紛招牌中浮現。 街小巷當中的小吃美食,其中不乏出現「福州乾麵、溫 州餛飩、上海菜包、北方乾烙蔥油餅、山東牛肉麵」 等冠上中國各地省份的料理。實際上山東有沒有牛肉 麵或是其口味如何人們也無法確知,這些加上「省籍」 的料理倒比較像是一種溝通代碼,在幾十年前通信軟 體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標示著「我來自何方」的 店家其實是同鄉外省人聯誼認親的場所。儘管來吃北 平餐館的客人不見得會很在意「北平鴨子的北方風 味」,不過若經營者廚藝拔群,經營有成,仍能以「重 慶」、「山東」、「天津」等「異域」之名開創一番 新天地,這些帶著中國各省名稱的店家招牌也成了臺 北人熟悉的都市風景之一;而許多今日仍相當知名的 店家若追溯其起源,往往能夠聽到一段眷村老兵或家 庭營生打拼的創業故事。 熟悉的滋味喚起眷村回憶 隨著城市發展,原本帶有鮮明形象的眷村生活情景已 因各項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網路設備的發達、當代 生活型態的改變、家庭鄰里社群成員的異動而和過往 大不相同,原本眷村壁壘分明的「邊界」也逐漸和外 界環境消融。對於一些老一輩的眷戶而言,那種過去 在低矮房舍與左鄰右舍一同過日子的熱鬧生活變成鄉 愁,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熟悉的食物滋味更能撫慰 他們的心。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在《空間與地方》書 中表示「氣味賦予物體和地方以特色,使它們與眾不 「人們在聞到、嚐到熟悉的氣 味的時候常能刺激大腦聯想起 一個熟悉的場景空間,甚至回 憶湧現,帶來溫暖、高興、悲 傷的各種情緒。」
據餐廳管理幹部表示,目前早餐部的客群,除了佔比 約五成的住宿客之外,其餘五成則以鄰近居民及特地 來嘗鮮的民眾為主。由於國軍英雄館周邊公園林立,許 多民眾在萬華青年公園、臺北植物園或中正紀念堂運 動之後就會來此用餐,久而久之餐廳服務員和這些熟 客的互動就像朋友一樣。「不少老先生老太太是從鄰 近的南機場、莒光新城等眷改國宅過來的,比較有趣 的是每個人來這裡都有自己偏好的『專屬座位』。」 餐廳總經理笑著分享。除此之外,清晨的英雄館周邊 停車方便,亦吸引了不少計程車司機於於夜班收工後 或是趕在早班之前,專程過來飽餐一頓。
煮粥的經典做法,將白米以小火慢熬至軟爛糊化,綿 密而入口即化的口感,是許多退伍官兵難忘的滋味。 每日現煮的熱豆漿,濃郁順口,只要在杯中稍微擱置 一下,就能看到表面出現一層薄薄的豆膜,是肉眼可 見的真材實料。而個頭要比坊間白饅頭嬌小的「復興 崗小饅頭」,模樣看似樸素,但在嘴裡慢慢嚼久了反 而能嚼出滿口甜香。據說真正道地的眷村吃法,是將 熱騰騰的饅頭搭配豆腐乳一起吃最對味!軍友餐廳的 「早餐三寶」不僅僅勾起榮民伯伯對眷村生活的惦 念,對於許多當過兵的人來說,當嘴裡啃著饅頭配著 白粥,軍中回憶也就隨之湧上心頭。
帶有眷村特色的早餐吃到飽
「養生早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眷村料理」對於老一輩的眷村住戶特別有感,然 而軍友餐廳近年來以「養生早餐」作為營業重點,在 推廣「少油、少鹽、少味精」健康概念的努力之下,使 得帶有傳統特色的餐點及用餐模式更為大眾所接受。
鮮體驗的年輕面孔。此外,每當總統府廣場辦理馬拉 松路跑或公益活動時,因地緣關係同樣能為餐廳帶進 更多不同年齡層的新顧客。直觀來說,以中式熱炒菜 作為早餐主食似乎不是現代人特別偏好的選項,然而 也正因如此,軍友餐廳早餐部保有自己的個性,加上 部落客、直播主以及路跑、國慶、元旦等特殊活動的 加持,使得這種「眷村菜的滋味」或是「眷村式的吃 法」仍能廣為流傳。無論如何,「讓進到餐廳的客人 能夠深刻感受到這裡的與眾不同,並且願意一次又一 次回來消費」是營運團隊對於自身的期許,而帶有眷 村風味的菜餚不只傳承歷史,在「軍友餐廳」的老招 牌下,也逐漸成為更多臺北人感興趣且願意嚐鮮的特 別滋味。 國軍英雄館軍友餐廳 早餐大揭密 獨家報導
位於西門町國軍英雄館的軍友餐廳於從民國96年起 開始供應早餐。起初早餐供應僅服務住宿旅客,後來 在營運考量之下擴大經營,並開始以「中西式早餐吃 到飽只要百元」的親民價為號召,漸漸打開知名度。
除了菜色具有眷村特色及空間布置帶有「當兵的感 覺」,熱炒菜「吃到飽」的經驗亦與許多眷村住戶在 村裡的過往生活經驗不謀而合(見第16頁「在臺灣落 地生根的眷村菜」)。
18
軍友餐廳的早餐料理以中式菜餚搭配饅頭、豆漿、白 粥及醃漬小菜為主,同時餐廳為了順應時代潮流,也 有西式烤吐司佐奶油果醬供食客選擇。而「眷村家常 料理」則以每日熱炒主菜的形式不定時上桌,其中「鳳 尾筍魯肉」、「醋溜魚片」、「蒸瓜子肉」、「苦瓜鹹蛋」 及「醬燒雞丁」雖然不是精緻大菜,卻很符合眷村菜 下飯且促進食慾的特質,經常剛出菜便迅速被一掃而 空,除此之外廚師們為了避免老顧客吃膩,亦堅持每 天更換菜單,因此就算忠實顧客天天報到,仍舊能在 餐桌上吃出新意。
儘管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菜色上桌,餐檯區仍配有固定 班底「白粥」、「豆漿」及「復興崗小饅頭」,是早 餐部最受歡迎的長青款,許多人甚至為此慕名而來。 其中看似平凡簡單的白粥,其實沿襲了早年國軍部隊
近年來拜網路上各類開箱文、試吃影片盛行之賜,軍 友餐廳開始陸續與知名網紅和youtuber合作拍攝影 片,並在社群平台上打卡,讓這裡漸漸出現一些來嚐
19 復古的室內陳設、飄香 的眷村料理加上傳統古 早味白粥豆漿撐起「軍 友餐廳」養生早餐的招 牌。藉由精細的插畫和 圖說文字讓我們一窺這 裡的秘密吧! 古早味豆漿套上迷彩外衣使得自助 吧檯多了一點部隊風情。 老派溫馨的用餐區在早晨時段 常常高朋滿座,許多熟客均有 自己偏好的「專屬座位」。 餐盤回收區 大鍋白粥 西式早餐區 小菜陳列區 主菜陳列區 餐具放置處 入口櫃檯用餐區・本圖文於111年6月現地採訪,軍友餐廳早餐部實際販售的品項及營運模式請以餐廳最新公告為準。飲料區
20 老主顧有固定天天報到的坐的位置 皆不同菜色365天中式早餐組合 偶爾摻有地瓜小火慢熬的白粥飄著濃濃豆香當日現煮的熱豆漿 白粥三友 豆腐乳 豆棗 花瓜 回味軍營裡數饅頭的日子... 黑糖 水煮蛋螺紋 果醬 吐司奶油 原味 都充滿驚喜在還沒掀開蒸籠前民眾便聞香而來熱騰騰上菜補菜推車餐廳靈魂人物服務員大姐 大家盡情挾菜素食者友善,讓 蒸瓜子肉常見的眷村果汁冷飲有冬瓜茶、抹茶等輪替滷白菜 穿迷彩裝保暖的豆漿桶 鳳尾筍滷肉、醋溜魚片是家常的眷村菜西式早餐組合順應新世代的飲食習慣 少油少鹽的養生料理、不限時的自助餐形式,讓顧客們開心吃到飽還能省荷包。每天固定 供應的「白粥」、「豆漿」、「小饅頭」是許多榮民伯伯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熱騰騰的養生早餐上桌囉!
3648文化局,電話1999產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請逕洽臺北市政府如欲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著作著作權管理資訊:(外縣市02-2720-8889)#陳小姐。廣告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公休參觀地址|臺北市北投區新民路22巷9號北投中心新村・預計2022/10/28對外開放開放時間|週五至週日11:00-18:00,週一週二公休,週三週四可預約參觀參觀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1號嘉禾新村(嘉禾故事館)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0:00-17:00參觀地址|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煥民新村(蟾蜍山大客廳)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參觀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0號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出版日期版面設計插畫設計文章撰稿刊物主編執行單位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地偏好工作室林思駿林思駿、陳律瑄張雅筑、陳律瑄盧亭筑2022年10月 尋找當代城市中 隱藏的 眷村 DNA 眷村觀察學
各處以及飄香的菜色當中顯露出北城市中的眷村、老國宅、街角已隨著時間發展,轉而在當代臺可以發現,眷村的生活及文化早透過《眷村觀察學》的探索我們 一種「碎片」或是一種構成臺灣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形象看作是來。 城市特色的「 DNA」,它們早已 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至開展進一步的觀察記錄,或許邊的「眷村碎片」加以辨識,甚因此,如何對這些散落在你我身不知不覺融解、滲透到現代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而來。 在當代城市中,「眷村」正 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眷村觀察學 尋找當代城市中 隱藏的 眷村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