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YU-JEN 劉育任 Portfolio @NCKU '18 '22
01_
潮汐蟲之家
3
02_ 出走
_
敬拜所 03_ 緩慢行旅
Rowhouse Flaneur 04_ 都市學園
Strolling Along Walls
2
_
8 _
15 _
22
潮汐蟲之家
觀景台 / 時間性 / 水位變化 / 二年級 /
_
潮汐蟲之家 3
潮汐蟲之家
接待櫃台
地下層 ( 乾季出露 )
親水平台 ( 隨水位變化 )
水鳥 觀察廊
A.
D.
C.
B.
親水平台 ( 隨水位變化 )
⾧向剖面圖 4
南向立面圖
0
1
2
5m
潮汐蟲之家
基地上原本就存有一座小觀景台,但距離水岸約有 150 公尺;遊客來到此地多半只是走馬看花,與水岸的自 然環境沒有互動。因此,我希望將遊客中心 / 親水公園的 機能帶入此量體;做為一個媒介,將有心停留的旅人引導 至水面,體會此地的水、山以及森林。 而我希望此量體宛若一隻爬蟲俯身喝水,修⾧的身體 向水面傾斜並隱藏於林木之中。
本次基地選定在嘉義與台 南交界處的曾文水庫。 曾文水庫擁有豐富的生態 資源與觀光潛力;植被以常綠 喬木為主,也有多種水鳥和近 似沼澤的生態系統。
5
潮汐蟲之家
觀察廊東面 _ 視覺 / 觸覺
0
6
1
2
5m
地下層平面圖 親水平台
潮汐蟲之家
沼澤
遠山為端景的觀察廊
向上爬
遠望
B
親水平台
休息平台
C
入口
A
地下層,雨季在此留下沼澤生態的痕跡
D
走回山林之中
7
出走 _ 敬拜所
漁光島沙洲,遺台南的喧囂而獨立。位於安 平區西側的三鯤鯓島,與舊台南間隔著近郊 的海埔新生地。前往漁光島就宛如在一座圍 城中找到一個通往海洋的破口,是台南的居 民尋找秘境的過程。 8
身體性 / 人體尺度 / 開啟感官 / 繞行 / 二年級 /
出走 _
敬拜所
出走 _ 敬拜所
從台南出走到漁光島,立面 從市區的繁雜漸變成近郊住宅區 的統一面貌,尺度也漸漸放大、 開 闊, 路 樹 帶 來 穩 定 單 調 的 節 奏,心境漸趨穩定。路途上隱約 可以聽見遠方海潮的聲音。雖然 一直要到過了住宅區、經過漁光 橋、穿過了木麻黃林,才是真正 視覺上看到了海,卻好像一路上 處處皆能感受到對於沙洲、海岸 的預示。 這樣的預示和其後的揭示, 讓人想起東方傳統建築中對神聖 空間的處理:透過繞著中心曲折 的路徑、空間的收放和層次,來 預示對中心的體驗;並以此拉⾧ 感覺上的空間深度,放慢人的速 度,在過程中打開感官。在基地 上, 我 希 望 重 現 這 樣 的 空 間 體 驗,創造一個以樹木和海洋為對 象的敬拜空間。
9
出走 _ 敬拜所
木麻黃 千層木 小葉欖仁 草海桐 流蘇木
10
地面層平面圖
出走 _ 敬拜所
廳
淨手
水敬拜所
11
出走 _ 敬拜所
12
出走 _ 敬拜所
海的揭露
手和眼的開口
入夜沙洲
林敬拜所
短居空間
13
出走 _ 敬拜所
14
緩慢行旅_Rowhouse Flaneur
在台南,一個以豐富觀光資源自傲的城市,短居 空間一直不斷地演化著。而此次題目討論的是, 當短居空間遇上了一股體驗經濟的趨勢、以及一 座正在逐漸仕紳化的舊城,它該如何驅動街廓中 的流動,並透過空間體驗建立都市的新意象。
舊城新生 / ⾧屋 / 產業合作 / 四年級 /
緩慢行旅 _
Rowhouse Flaneur 15
關於基地 位於正興街、國華街和中正路所夾出 的街廓。與上述幾條 1920 年代市區改 正而生的計畫道路不同,街廓內充滿 了數世紀以來累積的既成巷道,構成 台南獨有的蜿蜒紋理,而⾧屋則以特 定的節奏成排站立其中。如此紋理留 出了屬於台南巷弄的滲透感,也成為 某種獨特的文化資產,孕育了近年來 著名的正興商圈、國華商圈等觀光場 域。 但與街廓表層的榮景不同,街廓深處 的舊住宅群卻要面對社區老化,漸漸 被遺棄。同時,表層的觀光商圈也開 始面臨仕紳化的命運,原先促成此地 觀光盛景的特色店鋪開始外移,也代 表了此地設計能量的流失。
滲透感的重現和意義 在這次設計中,主要使用的手法是重現街廓內的⾧型紋理以 及狹縫滲透的空間感受。在基地裡一排的⾧屋中,若是出現 一些狹小的縫隙,則特別能夠誘導視線和動線的穿透。這樣 的穿透還對狹縫另一側的期待感。因此,有幾項條件會成為 吸引人滲透行為的因素,包含:A. 狹縫另一側的端景、B. 因 突出的雨遮等產生的明暗差、C. 狹縫兩旁的活動等。 採用這樣的手法,不只是因為這樣的狹縫在尺度上是吸引人 的,功能上能夠誘導人滲出 滲入街廓、活化街廓內的都市 通道。同時也是希望透過重現 延伸舊紋理,引入新使用者, 重新建立台南在人們心中的空間意象。 16
A. 狹縫另一側的端景
B. 因突出物產生的明暗差
C. 狹縫兩旁的活動
吸引人滲透的因素
誘導人滲出 滲入街廓、活化街廓內
重現街廓內的⾧屋紋理 以及狹縫滲透的空間感受
緩慢行旅_Rowhouse Flaneur
關於計畫 由台灣時裝品牌 Dleet 和台南市府共同合作, 在正興 中正街區內設立品牌旅宿。計畫上, 品牌旅宿並非只局限於住宿,同時必須能彰顯 其品牌價值和設計動能。與住宿的結合正好能 引出 Dleet 品牌充滿社群感 生活感的面向。 希 望 把計 畫 定 位 成「將 Dleet 帶 入 生 活 的 實 驗」。 短居的接待櫃台與品牌的試穿 體驗中心結 合,入住者可以在入住時即選擇想要試穿的品 牌服飾。而接待大廳也連結到住宿單元和旅宿 中的各項共用機能如咖啡廳、書房、共享廚房、 試衣間等,使用者可以穿著品牌服飾重現日常 中的各種場景―穿著 Dleet 工作、閱讀、烹飪、 甚至是在城市通道中遊走,販賣的不再只是單 純的服飾或住宿,而是一種體驗和記憶。 另外,在 Dleet 的商品本身以外,顧客的社群 感也來自對品牌的參與感。因此,計劃中也有 讓 Dleet 的新銳設計師能夠駐村的工作室。而 這也讓住宿者有機會親身看到 Dleet 的服裝在 被設計、討論、製作的過程。
17
18
街區外的 城市意象的建立 / 都市通道的留空
小的、吸引人滲透的狹縫網絡 / 街區內的活化
緩慢行旅_Rowhouse Flaneur
01
10
20m
短向剖面 19
緩慢行旅_Rowhouse Flaneur
01
01 20
10
10
二層平面圖
20m
三層平面圖
20m
緩慢行旅_Rowhouse Flaneur
01
01
標準層平面圖
10
10
20m
六層平面圖
20m 21
希望透過放置一條都市尺度的牆體,試圖重 新整理大學路的開放性、界定各個族群的使 用。同時界定都市和建築系館那「隔而不絕」 的關係,並試圖創造一些不同使用族群之間 的互相穿透。 22
校園邊界 / 都市開放空間 / 建築教育 / 三年級 /
都市建築學園 _
Strolling Along Walls
基地上的牆體
對於基地最初的印象,是很多 的 高 牆, 很 多 不 連 續 的 使 用 分區,把許多開放空間割裂開 來。 基地面臨的大學路,也像都市 尺度的牆,造成紋理和開放性 上的斷裂。
德慶溪舊河道作為都市牆體 vs 居民生活痕跡的介入
而基地上有另一個性質很相似 的 都 市 牆 體, 是 分 割 台 南 一 中校園和住宅區的德慶溪舊溪 谷。雖然這條都市的牆讓兩側 幾乎完全阻隔。但是在住宅區 這側卻有許多活動透過非正式 的構造伸到舊溪谷上,例如鐵 皮屋作為後院和洗衣空間,或 是種植瓜果的棚架等。 23
「 能否把德慶溪的『都市牆體 vs 生活寄生』關係, 放到大學路上,來打破其都市分界 ?」 地面開放性 鐵路地下化之後,大學路會成為台南走出車 站的步行要道。而光復校區很多的圍牆也會 跟著消失。 就成大的規畫而言,光復校區則相對是斷裂 的。例如中正堂段,有相當寬的開放空間, 但是也因為圍牆的關係缺乏滲透。而到了球 場段,就被當成是校園的邊緣,球場、停車 場、圍牆都被擠到最邊緣,只剩下狹小的人 行道。導致整個光復校區的街面都只是過道 的性質而沒有停留。 再者,校園的開放性也沒辦法跨越大學路。 有些是因為紋理上就是很實的街廓,有些則 因為是收費停車場,所以用圍牆阻隔。 為此,我希望在基地的街面創造一種壓縮 / 放鬆交錯的韻律,去調整這個堅硬的邊界, 同時也去對應對面學校的未來走向。
使用族群 在街面創造的韻律也會影響到整個基地上不 同族群的使用分區。街面上的韻律是屬於學 校和大學路的,會是對面學生活動的延伸。 而街廓內的韻律則是屬於居民的,包括這裡 的國宅的居民以及將來二期的社會住宅的居 民,所以他們的活動空間就會是在東側基地 以及二期的基地,以及西邊街角公園,靠近 榮民中心的部分。 而屬於建築系的空間則是利用西側基地,因 為街面的壓縮而留出來的區域。所以大部分 的工作室和評圖場域會配置在這裡。 24
跨越大學路以後 產生新的領域性和接觸
社區多媒體
加工設備 設計中心 (策展、管理演講、設備、對外事務) 希望在當地的族群跟建築系之間創造一些交流 的機會。在這個帶狀的都市牆體上會有一些懸 掛的量體,是轉臺的延伸的陽臺,會成為系館 的人在走樓梯時的非正式交流場域。而在低樓 層則是變成展場。我認為展場是可以直接吸引 外系學生和居民進到系館的契機。而這個樓梯 轉台的展場的量體就會變成像是一個穿越的契 機,如果說本來的這條帶狀是一種族群間的分 隔依據的話。 而這個展場、藝廊的線其實是跟地面層的開放 空間層級、分區都是連結的,所以可以形成一 種動線上在非地面層跨越都市牆體的可能。 而在地面層上,我會試圖根據剛剛那個開放空 間的族群層級,用樓梯、鋪面以及這個帶狀本 身的量體感去圍塑出軟鋪面或是硬舖面的地面 廣場。 25
ㄧ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26
三層平面圖 01
10
20m
四層平面圖 01
10
20m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