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Chen`s Portfolio

Page 1


陳家揚 Luke Chen

- 楔子 : 建築之於我 建築,是理性與感性的交織;需求與幻想的共舞。慾望與材料 是詞彙,技法與環境是文法,建築師的想像、邏輯與創造,別出了 文采也決定了經典。建築,是一種語言,跨越個人、群體、社會乃 至於文化的鴻溝,吶喊心聲的語言。

- 軟體能力 -

2D Graffic

Office Skills

3D Modelling

Post-production


- 實務經驗 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2016/07~2016/09 2017/07

住宅案件模型製作 部分圖面繪製 電子模型創建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2015~2019

Politecnico di Milano

2017~2018

Architecture academic exchange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2019/07~2019/08

- 教育背景 -

設計競圖提案 : 宜蘭頭城郵局新建工程 台大仁愛醫療宿舍重建 北斗幼兒所新建工程

國立中壢高級中學畢業

2011~2015

Jenks Public Schools

2011~2012

High School exchange, OK, U.S.

金石獎視覺呈現 建築師交代事項

- 建築競圖及相關成就 -

台科大就學獎學金

獲取 DGNB 綠建築標章執照

米蘭理工榮譽評圖

Evolo 大樓設計競圖

中國谷雨杯 : 未來城市競圖入圍

- 設計類型 Landscape Design

Reconstruction Design

2019

2018

2017

Urban Design

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入圍

- 團隊合作 建築團隊合作 :

-米蘭理工交換跨國設計團隊 -台北未來城設計及競圖團隊 -台科大畢業展覽主持人

Visual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台科大系羽球隊隊長

石門童軍團 : 總小隊長

台科大迎新活動企劃

中壢高中辯論社企劃長

Interior Design


我來自於桃園的鄉下地方,伴隨我長大的蟲鳴與綠意已然成為我生活中 的一部分,而就讀普通高中的三類組,則使我必須精讀多項學科。 15年在選擇未來的道路時,我不經問自己 : 「學了這麼多科目,踏足如此 多領域,怎樣的選擇才能讓所讀的一切不最終只是為了考試服務呢?」而 跨越學科、文化,蘊含大量實務專業;服務人群乃至於社會,不失人文 本質的建築科系,便是我最終對未來的答案

在校期間隨著學校設計的方針,設計方向由單純的機能練習逐漸轉往多用 途而具備城市價值的系列建築,也因著個人興趣投遞了數個學生競圖案。 而以下目錄便是我精選自求學生涯中所完成的各項設計案件。

面對設計我多由人文及感官角度切入設計,擅長營造使用者在動線中對於 建築空間的感受。而鑒於我本身的成長背景及交換經驗,亦能與各式團隊 積極發展合作方式,激盪建築想法,完善設計理論。

在面對畢業未來建築道路的選擇挑戰,我期待能夠加入一個重視溝通、 強調合作的設計團隊貢獻我所學習、所經歷的事物。 在協助專案發展、施工實務的同時,能夠做為團隊的一份子,獲得在優 秀設計環境中腦力激盪而互助成長的機會。


中壢獙ĺ‰?ĺ?€ä˝?攚坺 Architectureď˝œMixed Useď˝œUrban Revitď˝œLumion

05

Landscapeď˝œStructureď˝œUrban Revitď˝œRhinoď˝œLumion

11

ĺ?°ĺŒ—ćœŞäž†ĺ&#x;Ž Architectureď˝œExperimentalď˝œMixed Useď˝œLandscape Revitď˝œSketchupď˝œLumion

17

` Architectureď˝œExperimentalď˝œParametric Rhino

21

四四ĺ?—ć?‘攚坺 Architectureď˝œInteriorď˝œLandscapeď˝œReconstruction Revitď˝œSketchupď˝œLumion

25

č?Żĺąą . č—?ć–‡ Architectureď˝œMixed Use Revitď˝œSketchupď˝œLumion

31

ĺœ&#x;ĺ&#x;Žĺœ–書館 Architectureď˝œLandscape Revitď˝œSketchup ď˝œArtlantis

35


02 機能建築

-夢迴既往 沒隱將來-

車站站前區位再造

-陳家揚指導老師 : 蘇重威

- 楔子 -

Cultural Axis

真摯的記憶

路故事館開始,分散著數個文創及

由火車站站前中平路上的中平 藝廊空間,一路連接到中壢的文創 核心 : 中美路。一連串圖書館、藝 文中心、老街溪故事館等組成了中 「親切」、「混雜」、或是「隨興」或許是人們形容台灣傳統

壢的文化軸線。

住商混和街屋騎樓商圈的形容詞。傳統屋主保留自己住家的高樓 層做為自用的住宅空間,將建築底層改裝為自家店面,或對外出 租。而遮風避雨的騎樓與商店窗口,自然形成了一小段商業區間 ,類似的商業空間模式存在於台灣的每一個城市,甚至於眾多的

Commercial Axis

亞洲文化城市中,成為每一個生活於其間的人不可或缺的記憶。 以連接火車站的兩條幹線之一的 中正路做為起點,經過財神大樓、

- 承接 -

中平商圈及捷運中壢車站的延伸商 圈。並在原中壢第一市場旁連接新 生路,與老街溪沿岸商圈、中壢 SoGo聯繫成商業軸線。

漸變的現實 Ciry infrastructure 隨著時代轉變,緣起於家庭和商業型態的改變,加上人們對於城 市居住品質的追求,台灣住宅形式正逐漸改變,針對家人「私領域 」空間需求的住宅設計越來越普及。學子、上班族早出晚歸的生活

公有市場

中壢圖書館

客運車站

中壢藝文館

威尼斯影城

Sogo商城

習慣,使得「住宅」漸漸地由複合式機能轉變為家庭活動的專用空 間。因為這樣的生活習慣及住宅形式變化,商業空間也同樣地變得 更加專門而獨立。由於城市的地價上漲,兩者的空間形式便由水平 發展轉向垂直集中的設計,兩個區位機能之間的界線變得更加明顯 ,兩者各自獨立,彼此之間的混和性實質降低。

Landuse

- 過渡 渾沌的紋理 隨著台灣的城市住宅面臨著上述的變化,各個城市都處在一個城 市升級的過渡時期。類似日治到光復時期,一種對於建築及生活型

住宅區

大型百貨商圈

學校用地

傳統住商混和街屋

中平徒步商圈

公園綠地、藝文用地

Zhongly City

態的全面的改變正在慢慢發生。當台灣城市中的基礎硬體設施如捷 運、鐵路或公車站在新建與改建的同時,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 : 住商 混和的區位沒有隨之成長、更新,便無法隨著需求的改變,快速轉 型或更動;而新形式的商業及居住機能空間,只能在城市邊緣或都 更區域增建、轉化。使其如同隨機分布般,散落在城市中的各個角 落,卻又與周遭的傳統混和式區位如此的不同而突兀。

各大都市之火車站地區,長久以來為進出 該都市之樞紐與大門。早期為城市發展的中 心,由於開發較早,公共空間缺乏規劃與經 營,火車站區位反而失去應有的市容樣貌與 生活品質,變成地區發展的阻礙。 中壢市正是前述面臨著都市更新,新舊場 域產生衝突的城市。中壢火車站是台灣進出

- 破題 -

吞吐人次排名第三的火車站。以都市尺度來 看,與其連結排名前兩位的台北、桃園車站 皆在一小時的交通範圍內。其對於整個中壢 區乃至於桃園市都是極其重要的交通運輸樞

區位的再生

紐,影響了大量工作、學生、移工等族群的 人流進出。做為民國60年鐵路局由日式木造 建築第一代改建的車站,其城市人口及周邊 需求,經過40年的變化,原先設計的站體早 已不符需求,亦不堪人潮負荷。因此在近期

因而在畢業設計中,我嘗試提出一個新的建築區位形式,探討住商 機能與新舊形式之間的衝突與對話。觀察、分析並設計一個需要改變

配合鐵路地下化、三鐵共構的政策上,中壢 車站將有全新設計及都市規劃。

的區位,利用新的建築空間設計,置入合乎區位所需要且合適的機能 。企圖改善既有問題,並設定特定的使用族群,藉由建築設計重現一

在全新站體設計之際,周遭區位也將面臨

個與周遭生活圈緊密連結的建築形式;冀盼淡化新舊間的界線,為城

最大程度的腳色更動。一個全新的設計,一

市區位的模式定義出一個新的篇章。而這樣的區位界定,也將成為城

個老舊的商圈,兩者的衝突及界定,便為我

市新建築形式與傳統住商區位間的一個中介點,成為兩種感受及行為

的設計帶來最好的舞台。

之間銜接的對話橋樑,亦是對台灣城市未來提出的一種解答。


- 基地選擇 -

中壢車站站前區位再造-機能訂立 & 設計目標

中壢車站站前財神大樓 緊鄰中正路交通軸線上的財神大樓區位,是火車站連接中平商 業圈的起始樞紐。其中包含原先設計的大型複合商場空間,此地同 時鄰近長短途的公車連結站及A23機場捷運延伸站。在原先的都市 規劃上應是綜合公車、火車及捷運人流的最佳樞紐。然而,由於先 前設計失當,經過意外大火,加之政府棄置的命運,成為火車站前 最令人生厭的門面。原先應當吸引人群的店面,反而驅散了剛抵達 中壢的旅客;本應成為地景指標物的大樓,也成為醜惡的市容。而 這現象更根本的導致了中壢精華商業區及大型百貨,如:SoGo的實 質轉移。 本次設計,針對財神大樓及周遭區位的更新,除了置入機能更 新,改善本身區位,更好的提供商業、運輸機能及扮演的指標建築 ,更呼應新車站設計,做中正路商圈與城市旅客間的最佳連結。藉 由更新區位機能,重置建築腳色的手段,並加入破題時所期望的新 舊對話——在火車站門面,機能翻新的同時,旁邊的舊財神大樓區 位,也能為中壢這一城市領域的面貌跨出全新的第一步。

B

C

D

E

F

基地土地上共分為六個使用區域,並依據機能區分為三個使用用途

站前商業聚集

財神商業大樓

A

-中壢新站設計背景新竹客運總站

中和商店街

A

前站區位 後站區位

E

F

B C

D

商業用途 住商混和

潛在綠帶串聯,及大型商業空間開發的引入,縫合長期以來斷裂的前後站

車站機能

街區內部閒置空間

建國商店街

中壢市區中壢車站附近都市發展密度高,目前已趨近飽和。鐵路 地下化提供的騰空土地,將有機會透過開放空間之設計,與鄰近的新街溪 的都市紋理。 新中壢車站

PAST

PRESENT

PROPOSAL

FUTURE

POPULATION

REPUTATION REBURN

POTENTIAL

主要機能圈

Server

Resident

Citizens

Traveler

- I Live -

- I Participate -

- I Visit-

- 機能訂立 這塊基地除了商業行為外,到底需要什 麼機能才能使高樓層有足夠的人群活動?又 需要怎樣的形式,才不至於脫離市民的生活 行為? 透過基地分析、案例調查後,選擇

- I Deliver -

置入同時具備商業需求及互動潛力的青旅 & 學生族群中長期住宅空間。 中低樓層,置入青旅,及其所需要之互 動交流空間。藉著機能及動線的安排,使其 與底層商業空間有著更多的視野,或活動上 的交流行為。

RESTAURANT

STUDIO

SHOPS

LIVING UNITS

SOCIAL SPACE

GYM

HOSTEL

GARDEN

同時,中高樓層,置入學生中長期住宅 空間。以周邊的多所大學及高中學生為主要 使用者。此類空間,將吸引比傳統家庭更具 備互動交流能力的族群。同時,平衡青旅淡 旺季之間的高浮動人數,使其不僅滿足屋頂 及內部提供的大量彈性空間的使用,也使整 個區位能夠更穩定的提供商業及生活需求。

ACTIVITY

MIXED

SPACIAL

RECREATE


Public

Residence

住宅單元在機能安排上包含最基 本的居住、工作及烹煮空間。此類 住宅的設計特點在於配置高樓層之 綠化陽台為其社交空間,複數個單 元將會分享同一綠化陽台,為建築 零碎空間帶來更多的互動可能。 此外也因應空間配置少量家庭式 住宅提供使用者多樣化的選擇,並 與青旅共用多項生活機能。

14.4 m

3.6 m

10 m

11m

2.5 m

Hostel

經由案例分析及基地調查,設定 最大容納共 314 人的青旅機能。其 中將包含4人、6人及10人之青旅單 元,同時也兼具少量較為私密之家 庭房及雙人套房。 而其附屬之機能空間,亦是以同樣之 人數需求計算

13m 11m

7.7m

3.4m

3.75m

7.7m

3.75m

Commercial

在建國路及中和路動線上,依 據周遭街道所展現的商業行為作 為立面展示之依據。 此外將傳統小吃攤販的商業形 式置入二樓商業空間,配合立面 的設計,結合視線、綠意、穿透 的動線,將中平商圈的街道體驗 延伸至設計之中。

3.3m



Sec . A

FL 12 45

FL 11 42

FL 10 39

FL 9 36

FL 8 32

FL 7 28

FL 6 24

FL 5 20

FL 4 16

FL 3 8

FL 2 4

FL GF 0

FL 12 -3.2

FL B2 -6.4

Facade N



Mobile Milano


Connection






City of the

Future

Housing

Occation

Utopia Society Economic

2018 another innovative living form: The city of Future. It is not just a great site to test out in the heart of Taipei, but is also a reminder and commemorate its history.

About the site : Four Four Soth Village 1980 Taipei became an intense city and started to reform the old architecture form. Four Four South Village become an abandom village which only been used in the weekend as a creative market.

1949 Kuomintang government retreat to Taiwan, Four Four South Village become one of the earliest Military which was the innovative live style that merged family and community closely.

-Look to the FutureIn 2018, Taipei is one of the most intense cities in the region. The city developed so fast and intense, the urban design makes blocks and all the vertical buildings it carried become more specialized on

To make things even worse, recent housing design separate munity. The designer emphasizes personal space but nothing more. Meanwhile, the apartment itself becomes smaller because of increasing land price, which forced the citizens to adopt the shrinking of their space but still disconnects from each other. the repeat functions in every residential including kitchen, dining room, studio, drawing room or even bathroom, into a redesigned public space. In that case, all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milies that once been sealed away can be carried out into the community space requirement of those functions, the essential elements as pure way ever as well.

The concept of the design can also be part of the urban design. All the residential blocks can now play more than one character in the city. In the “City of the Future� case, it is not only a redesigned residence but also an entertainment and relaxes zone. The innovative form of housing not only reconnect the community and its member but also reveal the new form of the Taipei city.


Programs The program choices are base on the site and region analysis. The lack of park and creativity space around the site make it a great place to combine these two functions with the original housing program. Thus, while creating a great and interactive space for the resident, The

- I Live -

- I Deliver -

THEATER

PUBLIC BATH

ACTIVITY

SHOPS

- I Participate -

- I Visit-

SELF-SERVICE KITCHEN

LIVING UNITS

LIVING

PARK

STUDIO

RECREATE

SPACIAL

-Living UnitsAfter removing most of the functions,

8m 6m

3.5m

3.5m

Central Square

Public Bath

4m

and pure as possible. There is three size of units can be chosen depends on personal choice, all of them didn't provide any other functions rather than sleeping and living. The resident will have to go to the public sphere and join the community to accomplish their daily

3.5m

Theater

-Public SpherePublic spaces are connect each other most of the programs that set in the site walkway or central trail of the main square.


05 概念設計 & 谷雨杯競圖 Public Sphere The public sphere is constituted by theater, public bath, and city park. The theater design includes one interior theater which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s opera or drama, while the other one is a semi-outer theater that capable of multifunctional usage. Public bath also separated into two meet and interact with friends and neighbors. Inside the bath, you can even hear and witness the display of the theater. The smaller one provides a relatively relax and quiet environment, from work or study in a peaceful bath.

The reason why creating a landscape channel between two programs and the the sight which goes into the bath and platforms, and also a guide route to control the crowd, leading visitor to their destination.

Ground Floor Plan

First Floor Plan







四四南村,

敬那份曾經

此棟建築物位於基 地人流的匯集點 ,由大眾工具前來 四四南村的遊客 必經之地。除此外 在四棟建築中此 棟建築有著草坡作 為互動,以此凸 顯出這次設計主軸


曾經的新生, 生長的南村 居民-過去的眷村居民

由於生活環境的狹小生活 只能以家庭的互動為主軸, 在空間內彼此互動。

生長-也由於生活空間 的缺乏,居民促進了空間的 生長,利用各種方式增加使 用空間的大小。

現時的空殼, 死亡的靈魂 遊客-不再有任何居

民居住於此,往來的過 客是南村剩餘的造訪者 。為了吸引遊客,被打 造成供人玩賞的場域。

軀殼-為滿足各式遊

客機能,南村原先的空 間場域被摧毀,置入若干 機能,徒留下空殼。

未來的再造, 重生的家庭 家庭-當年的四四南

村是由於居住條件的限 制下被動的形成如此的 互動空間。而再一次的 重生將吸引主動尋求家 庭互動的摩登世代。重 新找回當時靈魂的互動 才能真正使建築的再生 具有意義。

追思-分解再造空間,

具備著當時南村既有的 互動空間,重現當時互 動模式。提供一個現代 少有互動的家庭重新找 回向心力與靈魂的空間。

?


11

8

9

12

10

1

LEGEND

3 2 7

3

4

5

4

1

Entrance Hall

2

Toilet

3

Park

4

Reading Spot

5

Story Stage

6

Family Theater

7

Table Tennis

8

Information Desk

9

Office

10

Board Game Section

11

Parent-child Classroom

12

Storage

Basement Plan

6 0

1

2.5

5m

10m


8

5

DW

T

DW

10

DW

2 DW REF.

1

REF.

9

REF.

3

6

2

4

7

LEGEND 1

Entrance Hall

2

Toilet

3

Information Desk

4

Office

5

Lounge

6

Restaruant

7

Private Section

8

Counter

9

Kitchen

10

Garbage

Ground Floor Plan

0

1

2.5

5m

10m

2

1

LEGEND 1

Outdoor Seats

2

Private Section

Roof Plan

0

1

2.5

5m

10m


5

1 4

2

3

7

East Elevation

8

9 6

0

1

2.5

5m

10m

West Elevation

LEGEND 1

Restaurant

2

Village Museum

South Elevation 0

3

Square & Market

4

Hills

5

Parent-child center

6

Park

7

School

8

Hao-Chu

9

Village Center

0

1

2.5

5m

10m

North Elevation

0

1

2.5

5m

10m

1

2.5

5m

10m


Section C

LEGEND

1

2

0

1

1

Private Section

2

Outdoor Seats

3

Restaraunt

4

Parent-child Classroom

5

Board Game Section

6

Aisle

7

Toilet

8

Reading Spot

2.5

5m

10m

1 3

1

5

4

8

7

7

6

Section D LEGEND

0

1

1

Kitchen

2

Private Spot

3

Board Game Section

4

Park

2.5

5m

10m

2 1

3

4

LEGEND

Section A 0

1

2.5

5m

10m

1

Entrance

2

Toilet

3

Restaraunt

4

Parent-child Classroom

5

Kitchen

6

Outdoor Steats

6

2

5

3

1

4

LEGEND

Section B 0

1

2.5

5m

10m

1

Entrance

2

Toilet

3

Park

4

Reading Spot

5

Family Theater

6

Outdoor Steats

6

1

3

4

3

5

2


-區位、歷史總結及設計目標-

華山園區從日治時期的「台北酒廠」,到變成廢棄閒置的空間、變化為政府主導的文化中心,至近年 來轉化為台北文創產業的代表性基地之一。中間經過多次重新規劃及整修,這塊基地已經轉型為文創 平台,提供文創產業的互動、群聚、串連、與合作機會。 然而,由於原先規劃的Bot文化大樓從未落實,許多原先規劃中的機能如被移動至舊建築中,使原先 規劃的空間因飽和而變質。許多針對營運方式如店面過度出租餐廳批評接踵而來。而如電子文創及體 驗區更因為場地限制而沒能夠完整呈現。 因此本次設計不在於更動或重新設計華山內部規劃,而是置入從沒被完成的文化產業中心,分擔並試 圖解決因機能或空間缺乏導致華山歷史建築氛圍變質的問題。因此設計上將著重在基地現有的人流、 自然軸線為出發,配合上適當的基地元素及立面表情,以緩和商業大樓與歷史建築之間風格上的矛盾。

人流軸線串聯: 依照目的及行為分類串聯

-

文創大樓 :辦公、商業及電子展演空間

自然軸線串聯: 綠帶,景觀、材料延伸

華山歷史建物 :藝術展演、表演場所及文創互動


-楔子 : 基地之於城市軸線-

-忠孝商業軸線定位基地位在由台北車站商圈 開始,藉由忠孝東路串聯, 並與一旁的光華商場連接 及串聯,在商業軸線扮演 個連接兩個端點的位置。

藝文中心暨創產業大樓

-華山基地軸線-

- 市民文化軸線定位華山酒廠位在日治時期舊 鐵道一側,其定位與松菸、 啤酒廠、台北機廠同為生 產機能的空間場域;當代 以文化遺跡為基地,以文 創、藝文為號召,使舊鐵 道之生產軸線翻轉為文化 軸線。


Sec .A Sec .A ERF +2360

RF +2100

FL5 +1700 FL4.5 +1500 FL4 +1300 FL3.5 +1100 FL3 +900

FL2 +450

GF ±0

BF1 -400

0 1

3

5

7

10 m

0 1

華山藝文中心暨文創產業大樓 Sec B

3

5

7

華山藝文中心暨文創產業大樓 北向立面圖

Sec .C

Sec .B

0 2

華山藝文中心暨文創產業大樓 東北-東向立面圖

6

10

14

20 m

10 m


RF 5F 4F 3F 2F GF BF Sec .B ERF +2360 RF +2100

FL5 +1700

FL4 +1300

FL3 +900

FL2 +450

GF ±0

BF1 -400

華山藝文中心暨文創產業大樓 Sec A-1 0 1.5

4.5

7.5

10.5

15


土城圖書館


+

本次設計為土城學成公園轉化為土城圖書館的類型建築設計。 這次設計需要以居民使用者角度出發,再選擇保留或捨去既有 機能的同時設計出符合圖書館機能的空間。 對這塊基地來說,城市就像一個老舊的水泥外殼,而人行走在 裂縫般的巷弄,組礙了人與外界的互動、公園對於城市就像一 份外殼的破口,將人從其中的壓迫解放出來給了人一個面對面 交流、分享的空間場域。 傳統圖書館著重功能性。雖然重視知識的保存及傳遞,卻產生 了疏遠的菁英感。偏離社區居民的感受及使用性。藉由圖書館 中融入與綠意互動的空間,提供知識的同時提供一個閱讀與沉 澱的場域。使閱讀不在沉重困難。 結合以上,使用者即將穿越城市混雜、僵硬的水泥外殼,進入 一個充滿綠意、獨立於城市的空間。行走於書海、閱讀於樹蔭 ,動態與靜態的兩種行為模式被抹去界線,結合為一種行為。 而在建築本身的設計上,藉由界定城市與圖書館空間時,區別 使用者的速度和目的,外牆的處理使其只對居民及公園使用者 展現出內部空間,而外部的路過者將只能看到水泥的外殼。而 保留靜動兩種空間,使其體驗是互相的,公園提供輕鬆的環境 體驗,書海也讓公園更加多元而有趣。


1 : 大廳 2 : 多媒體使用區 3 : 兒童閱覽室 4 : 孩童故事屋 5 : 親子廁所與哺乳室 6 : 青少年與期刊閱讀區

7 : 多人討論室 8 : 閱報區 9 : 自動化借還書區 10 : 流通及詢問櫃檯 11 : 館長辦公室 12 : 志工休息室

1 : 新書閱讀區 2 : 及時閱覽區 3 : 藏書書庫區 4 : 學生自習區

5 : 戶外賞景區 6 : 熱門書籍區 7 : 視聽教室 8 : 整書空間


1 : 賞景天台 2 : 展覽室 3 : 多功能教室 4 : 閱讀區

5 : 專業書目庫 6 : 天空走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