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家美術-江明賢

Page 1

江明賢 CHIANG MING-SHYAN 1942 ~

新人文表現主義美學 The Aesthetics of Neo-Humanistic Expressionism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畫家其人之精神與內涵, 也就是文化背景下之民族性﹑鄉土性之呈現。 ~ 江明賢畫語錄 ~ 江明賢官方網站: http://www.rumotan.com/mingshyan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


2

名家美術 江明賢


Contents 目錄

05 千古蒼茫繫一身–江明賢的水墨世界 10 暮歸

(150x180) 1968

11 西班牙城堡 14 布達拉宮

(68x102) 1974

(120x240) 1992

16 四川凌雲大佛

(120x240) 1992

18 紐約第五大道

(97x188) 1995

20 淡水河與大稻埕

(34x137) 1997

22 三峽組師廟龍柱

(90x97) 1997

24 八將圖

(66.5x97) 1997

26 廟會_七爺八爺 27 北港朝天宮 31 玉山初曉

(62.5x96) 1997

(122x244) 2007

(84x152) 2005

32 魁北克古城

(70x248) 2002

34 嘉峪關

(68x136) 2006

36 張家界

(94x214) 2007

38 台南安平古堡 40 平遙古城

(84x153) 2007

(88x97) 2008

41 莫斯科紅場教堂 42 台南赤崁樓

(83x153.5) 2008

43 台北府五城門 44 黃河聖境

(90x97) 2008

(83x153.5) 2008

(62x232) 2008

46 江明賢 畫歷 48 江明賢 評論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


4

名家美術 江明賢


Painting by Chiang Ming-Shyan

千古蒼茫繫一身–– 江明賢的水墨世界 國立日本大阪大學文學博士(美學藝術學) 佛光大學亞洲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潘 襎

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原本安處一

下的體驗,以及試圖掌握那種現象變遷下的超域性的審

隅,因為大航海時代的海權興起,使台灣因為

美感動。正因為這樣,他的繪畫表現往往存在著歷史蒼

地理位置抑扼南北交通要道,逐漸被迫地在

茫中的優美人文精神。一種歷史的感懷與超越,面對無

國際舞台上遭受強權需索,從此經歷不尋常的遭遇與命

限多樣變動的自我心靈的永恆期許。他擺脫了傳統中國

運。甲午年,清廷慘敗,日本領有台灣,漢民族歷史逐

繪畫中面對大自然永恆的謳歌,進入到人文關懷,貼近

漸淹沒,連雅堂發憤寫作《台灣通史》。他說「台灣固

歷史事件的場所,追索所緣所起與灰飛湮滅史的歷史感

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物,

傷的情境。他的毅力正如連橫所言「昭告神明,發誓述

以立我丕基,……。」江明賢在五十歲盛年之後,投入

作」那種歷史遇合的千古知音。他的筆下世界已非僅是

旺盛創作力,描繪台灣自然、人文景觀,幾乎記錄了台

技術表現、審美感受,而是一種屬於特有時空際遇下的

灣三分之二的歷史古蹟與風俗,成為當代台灣美感的代

人文心靈的再創造。

言人。誠如他感受到連雅堂寫作《台灣通史》的感懷一

江明賢創作的題材甚多,富有當代性與傳統性,實

般,這本著作問世經歷百年歲月,江明賢有系統地為台

在難以論定,台大哲學系教授郭文夫稱他的繪畫為「新

灣歷史影像作人文感懷的紀錄,這一美感紀錄不只豐富

人文表現主義美學」。江明賢對於他自身的繪畫發展,

了台灣美術的視覺領域,也為人類歷史文明留下璀璨的

就其學習與創作的時間歷程,大約可分為五個時期,

里程碑。他清楚意識到為台灣影像建立這種充滿時代感

一、學院派時期(1958-1972),二、留學西班牙、遊寓

受的人文視覺歷史的紀錄,必須有毅力,同時也具各種

歐美時期(1973-1977),三、返國後的鄉土題材和赴日

困難度。然而,一有餘暇他即提筆描繪眼前可能即將消

發展時期(1977-1987),四、大陸風光創作時期(1988-

逝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以豐富的視覺語言、融會

1997),五、古蹟巡禮時期(1997年以後)。筆者基於

東西的技術,踏破文化藩籬的審美感受,逐一豐富了台

藝術家的心靈深度與美術風格史的觀點,則將第三時期

灣美術的題材、形式與美感,奠定難以搖撼的歷史地

與第四時期融為一體,用以敘述這位為台灣重塑視覺語

位。

言的畫家心靈與其繪畫世界。 百年已過,連雅堂後誰又能體會到台灣在日本統

治後的世事變化呢?民族情感的創傷,誰又能紀錄這部

一、憤進的少年與學院藝術的養成--啟蒙時期

數百年來台灣歷史的苦辛呢?誰又有份超邁的情感去面 對數百年來台灣的歷史境遇呢?江明賢藝術創作的歷程

1942年二次大戰方酣之際,江明賢出生於台中縣

中,經歷許多轉化,這些轉化來自於他對於大環境變遷

東勢石城村。父親執代書業,母親精善於縫紉。東勢鎮

名家美術 江明賢

5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

術系展國畫第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

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1988)。

位於大甲溪岸,清代稱為東勢角,因以漢人開墾的最東

便服膺羅丹(Auguste Rodin)所說:「天才畫家的表現

邊為名。就地理而言,東勢位於大甲溪流出中央山脈在

方法各不相同,一如他們的心靈。」由此他深信:「藝

此轉向,切流西向,進入中部平原,地理雖偏,岩谷迴

術是源於作者的性靈、思想,內部精神的主觀性、必然

盪,富秀麗與壯碩之美。在貧苦的歲月,師範生的公

性所產生的真、善、美;不像科學一般,有個客觀的標

費是當時優秀子弟的重要選擇。1958年他考入省立臺北

準。」其學習的具體成果是1968年榮獲系展第一名的

師範藝術科,正式接受美術的訓練和熏陶,這裡在日治

〈暮歸〉,被評為「深具傳統根基,富有創意」。畢業

時代曾經是石川欽一郎任教的學校,培育出第一代台灣

後,他應聘回母校台北師專任教,1972年秋在省立博物

美術的前輩畫家。江明賢授業於畢業於上海美專的吳承

館舉行首次個展。個展後,他並沒有感到成功的喜悅,

燕,吳師筆墨承襲黃賓虹,擅長山水、篆隸書法。然而

總覺得自己在藝術素材、表現內容、形式以及技術的運

因為黃賓虹風格中的筆墨表現充滿濃重與複雜度,對這

用上受限於傳統中國技術與觀點。

位靈動的少年顯然還未產生興趣,四君子題材上則頗有 感悟。1961年他畢業於省立台北師範藝術科,任教於台

二、歐美遊寓的心靈摸索--反思時期

中縣豐原國小二年,著名油畫家葉火城在此擔任校長, 他用心的請教他油畫技法表現的問題。1964年他以其學

1973年春二月,他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國立聖˙菲南

習毅力考入師範大學美術系,這裡人才濟濟,使他得以

多美術學院(La Escuela Superior de Bellas Artes de San

更有系統地學習水墨畫。渡海三家的黃君璧在此主持系

Fernando )留學。在此,他得以接受西洋繪畫的傳統養

務,集當時水墨、水彩與油畫界的重要師資,諸如溥心

成教育,並且研究美術史,特別醉心於素描、油畫創

畬、林玉山、吳詠香、張德文、廖繼春、孫多慈、袁樞

作,尤其對人體課程更是投入最多時間。某天,他的油

真、馬白水、李澤藩、李石樵、陳慧坤等當時的重要名

畫教授看了他帶去的水墨山水畫作品後指出:「不論你

家都在此執教。以他好學的精神在這段時間奠定多元化

來想學什麼,千萬不要丟掉自己民族特有的東西。」自

化的視野。不只如此,他在此初次了解到羅丹的偉大,

此江明賢打破重重困惑,不再執著於技術表現與素材的

6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展國畫第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

差異,開始更為大膽地以自己熟悉的水墨,掌握東西繪

動性特質表現紐約摩天大樓建築以及美國的野生而壯闊

畫的優長,跨出東西藝術有別的傳統成見,再次全心

的大自然。1977年9月,他回到闊別5年的台灣,開啟真

投入水墨畫創作。其具體成果可以在〈西班牙城堡〉

正的融會時代。

(1974)中看到試圖融會東方意境與西方對景寫生之間 的隔閡,特別是背後山嶺皴法突破傳統皴法的侷限,墨

三、東瀛的激勵與文化故土的遊歷--融會時期

塊與線條漸次趨向於統一,日後的偉大里程碑可以在 〈布達拉宮〉(1994)上看到成熟而宏偉的氣魄。在西

1980年代可說為江明賢奠定日後鄉土題材的紮實

班牙留學期間,他以虔誠的宗教巡禮者的情懷,參訪西

基礎的年代,他從1978年開始,連續在東京銀座著名

歐偉大古典主義作品的收藏博物館普拉多美術館(Museo

之御木本畫廊舉行四次個展,受到日本畫壇矚目;相

de Prado),留連於西班牙名家葛雷科(El Greco)、委

對於此,他也以其學習精神接觸到日本著名畫家的作

拉茲蓋茲(Velazquez)以及歌雅(Goya)的名作前,期

品,虔誠研究,譬如戰前的竹內栖鳳、橫山大觀以及戰

間也參訪法國、英倫、荷蘭、比利時等地,研究從古典

後的完木位里、橫山操等人的作品都令他驚嘆不已。其

到前衛之間的作品。到1974年6月畢業之前為止,在西

中特別是他在1980年,參觀著名膠彩畫家平山郁夫「絲

班牙舉辦六次個展。1974年12月前往美國舉行個展并定

綢之旅」專題特展時,受到很大衝擊與感動;特別是平

居紐約,隔年進入紐約大學選修藝術史,並於聖約翰(St.

山的嚴謹寫生、收集資料、分析、組合、起稿、打底、

John´s)大學與中華文化中心教授水墨畫。這時候的紐

分層次以及空間表現影響他日後的創作手法。他認為這

約正是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顛峰,紐約以其國力取代巴

些程序使得平山郁夫的大幅作品具有「構圖嚴謹、氣勢

黎,成為新的繪畫中心與熱量綻放的核心地。然而,他

宏偉」的特質。此後,他的作品逐漸少去傳統文人繪畫

並沒有放棄對水墨的執著與熱愛,而是以東方固有審美

那種「遣興」、「聊寫胸中逸氣」的表現方式,趨向

精神的造化與心源那種主客合一的態度,對外在事物的

宏偉與變幻多端的嚴謹構造。日後,江明賢以嚴謹而

觀照,由此來吸納西方現代的審美情趣。他以水墨的流

又充滿想像性的構圖表現與筆墨運用,表現在〈布達

名家美術 江明賢

7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

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拉宮1992〉、〈紐約第五大道1995〉、〈北港朝天宮

與千古歷史、山河貼近對話,為下一次醞釀創化的發展

1997〉、〈莫高窟大佛2006〉、〈長安古城2006〉以及

孕育更為豐富的滋養。實際上,江明賢的遊歷早已超過

〈嘉峪關2006〉,除了平山郁夫那種嚴謹的創作之外,

傳統中國人的侷限,並且超越當時繪畫圈畫家們的生命

在此卻有多了更為活潑的生機。目前平山郁夫的西域創

認知。江明賢的表現題材上大體可分為大自然山川與傳

作成果以「大唐西域記」為題,在關西奈良法相宗大本

統古蹟建築或者人文建築,特別是後者,他以蒼茫而夢

山新藥師寺永久典藏。江明賢的發展歷程可說充滿膽

幻,卻又具有人文高度與現代感的手法來呈現,早已超

識,試圖消化、融會東西藝術。每一段歷程都可以看到

越傳統水墨畫的題材侷限,開拓了東方水墨畫的視覺影

他幾乎不捨晝夜試圖從東方與西方各取足以展現自我風

像。他的對象具體而明確,主題的情感豐富而深刻。經

格的努力與毅力。

由此一突破,筆墨與題材得以融會,開啟往後台灣古蹟

由東而西的遊寓參學,接著由西而東的飽學臥遊,

題材的表現契機。這段期間的代表性作品有〈巴黎落月

隨著這股難以抑扼的創作與參學的熱忱。1988年2月江

1985〉、〈赤壁賦畫意1987〉、〈長島積雪1987〉、

明賢在香港舉行個展,中國水墨大家劉海粟前來餐敘,

〈萬里長城1988〉、〈盧溝橋夕照1988〉、〈北京故宮

1988年7月5日他以高度的視野,突破當時海峽兩岸分

1990〉等作品。

隔四十年的現實局面,以60幅作品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 行個展,隨之於上海美術館展出。他在北京拜訪了水

四、千古蒼茫繫一身--創化時期

墨大家李可染,對於出自於黃賓虹高足的李可染畫風, 有所領悟。此次大陸之行,結交許多名家,並以自己的

以江明賢的旺盛創作力而言,我們難以預料日後

遊歷印證了孕育歷代傳統皴法的大陸山河大地,其足跡

他的繪畫走向,然而就水墨發展的圓熟表現而言,1997

北抵北京,南至上海、江南,西巡古都西安,遠及邊陲

年以後可說是他創作邁向獨創而圓熟的開始。相較於大

西藏,東南則逶迤到桂林。這一遊歷具有高度意義與價

陸風光的壯麗、宏偉、蕭索的題材,江明賢在1997年

值,並非只是題材的探尋、民俗的採風而已,重要地是

9月應全民電視台邀請主持「畫說台灣」文化藝術節目

8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

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畫第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1988)。

時,將深刻的歷史感懷融入畫中,成功地塑造出東方水

言語與文明創化那種深層意味中的視覺影像創造。江明

墨畫的千古里程碑。不同大陸山川那種從神遊到親身遊

賢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逐漸對人文產生敏銳感受性,

歷的感受,這段台灣古蹟之旅則是將生長自己的土地與

運用這種感受性深掘到現象底層的文化根源。相異於水

自己數十年來東西學習的經歷合而為一,這是一種生命

墨傳統對於大陸大山大水的憧憬與謳歌,江明賢領略到

與文化的融會,同時也自我與抽象歷史的深沉對話。他

台灣山脈的宏偉雖缺乏黃山的人文與審美氣息,然而壟

不以傳統文人那種獨然歌詠風花雪月而自滿,而是經由

起大陸東南沿海的特殊影像,卻充滿活力而富有朝氣的

文獻的閱讀,現場踏查、速寫、拍照、分析、組合的過

年輕生命,於是〈玉山遠眺〉(2001)變成了台灣的聖

程,重要的是那種接觸對象所產生的內在情愫的感動,

山,豪邁而宏偉,凜受寒風吹拂、烈日曝曬,傲然潔白

使得他的作品突破傳統水墨畫的形式包袱,構圖變化多

的高聳挺立,新的感受造就新的視覺語言,開創出新的

端,題材俯拾即是,天機自成。我們從〈淡水與大稻

視覺意境。他已經突破了傳統中國山水畫的題材限制,

埕〉(1997)畫面上幾乎解讀到文明消逝的感慨,感受

不拘古今,舉凡富有深沉的風俗、建築都化成永恆的歷

到遊動視野的無限環動,結合傳統、近代以及現代都會

史記憶,那些已經消失的歷史重新獲得追撫與呵護,從

的建築於一身的獨創性,正如他身上所存在的創造性一

古都、鹿港、艋舺、大稻埕都有他踩踏的足跡;安平古

般,令人驚嘆不已。「畫我台灣,如同七十年前連雅堂

堡、赤崁樓、北港朝天宮、鹿港龍山寺、淡水老街、三

先生撰寫《台灣通史》的心境,這是一個台灣鄉下孩子

峽老街、澎湖天后宮、殖民時期的監察院、總統府都留

走遍了萬水千山,學會了中西繪畫技法之後,為台灣-

下他的感懷與嘆息;荷蘭殖民、明鄭渡台、清代統治、

-我的母親,所要盡的一份孝心。」他更進一步說:

日本殖民以及國府遷台各階段的遺跡,都使他喟然緬

「雖然每一幅作品都是以寫生為起點,但卻本著觀物以

懷,無限悸動的情愫令他忘我揮動彩筆而與歷史遙相對

情,移情入物,托物變情,主客交融,物我一體的情

話。這些視覺影像喚起我們的文化關懷,成為重塑新桃

懷,在用「心」重新型塑,以滿足水墨畫『外師造化,

花源的動力。

中得心源』的要求。」因此畫我台灣,實際上一種表現

名家美術 江明賢

9


10

名家美術 江明賢


暮歸 1968 墨彩 150×180 cm 江明賢數年學院生涯的結晶,獲得師大美術畢業展第一名。不同〈東港漁村〉畫面上展現試圖掙脫學 院束縛的熱情嘗試,採取近於梵谷手法那種充滿動態的運筆以及傳統皴法點染中的筆法,試圖在傳統與近 代西方繪畫形式自我定位。前景是擺動的群樹,中景則為斜坡與小瀑布,後景營造出空靈的空間效果的歸 鳥。筆法蒼茫而凝重,結構完整,活用傳統繪畫的高遠與深遠手法。中景群樹中出現晃動的點景人物,樹 叢綿密關係使得畫面上增加景深。相較於〈東港漁村〉那種轉動與皴染的實驗性效果,在此他選擇一種從 傳統結構出發的空間表現、對象營造,洋溢著視覺上的穩定感。蒼茫、凝重的墨色,層次井然,顯示師承 吳承燕,上溯黃賓虹的千絲萬縷關係,而黃君璧的滄潤、林玉山的寫實則豐富其內涵。

西班牙城堡 1974 水墨 68×102 cm 他依然將筆墨置於重要位置,只是更為靈活運用它;此外他大膽地把夢幻的西班牙城堡置於墨塊所堆 壘的懸崖上,增加山脈的陡峭,可望而不可及。大膽的墨塊運用,除表現山嶺深遠之外,不同於李成寒林 枯枝的線條構成樹枝的鋒銳視覺,營造北方山林的冰冷感覺。重複性直線運筆,不拘中鋒或側鋒,反覆堆 疊,線條表現出視覺景深,加上積墨與拓印的墨跡,畫面前方盡是鬱鬱蒼蒼的凝重感。經由氣氛的營造, 可看到活用北宋巨碑派的宏偉與南宋馬夏派的空靈景致,採取較為西方的視覺表現語言,將古堡建築推上 天空,尤其經由古堡上方飛鳥的翱翔,打破傳統中國繪畫表現天空的呆板,讓生命跡象推向天際。墨塊的 運用是江明賢勇於挑戰傳統的表現,試圖降低傳統皴法在創作上過度強調。〈北美掠影〉(1977)則是家 大墨塊的大膽的墨韻嘗試。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1


蘆溝橋夕照 1988 墨彩 40×175 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歷史的起點,中國現代悲傷記憶。江明賢來到盧溝橋,弔古撫今,橫掛在永定河岸的千年 古橋似乎也承載著中國人的近代命運。馬可波羅曾來此,發為讚嘆;乾隆皇帝御筆為「蘆溝曉 月」,歌詠其「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這裡是著名的燕京八景所在,乾隆皇帝 以傳統文人對於曉月那種清淡雅致所帶來愉悅情感,表現文人審美情趣。六月時節,北方乾 旱,水落石出,荒涼異常。直條而透視的構圖,建構出屬於東方式的崇高效果,重複性的橋墩 與橋上的著名石獅,印證了西方美學上那種數大而產生的崇高效果。淡筆輕寫遠方的城樓,彷 彿是古代平遠手法。北方暑熱挾帶著折射塵灰,使夕陽下的光線變得更為典雅而富有的含蓄筆 調。特別是他大膽地使畫面上的元素減低,一座橋,一輪落日,一種飽遊世間的生命感懷見證 到歷史古蹟,發為無限低吟。

12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3


14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布達拉宮 1992 墨彩 120×244cm 蒼茫宏偉,群山巨豁,對於人與大自然的偉大歌頌。這件宏偉的作品採用幾何切割手法使得山嶺前後的繁複重 疊,經由幾乎直線般的線條交叉推擠,造成嚴峻而鋒稜銳利的效果。皚皚白雪與墨色渲染的對比,呈現出大自然本身 難以克服與征服的宏大力量,人類的一切作為被推擠到左下角,些許茜紅反映出人類創造文明的毅力與艱辛。布達拉 (Potalaka)是梵語翻譯音,也稱為「普陀珞伽」,為「佛教聖地」譯音。這座宮殿坐落於西藏首府拉薩西北的瑪布日 山。建造者松贊干布為誇示富強,於西元641年為迎娶文成公主建造。松贊干布視觀音菩薩為本尊佛,稱呼自己所住宮 殿為「布達拉宮」。江明賢重新組合每件主題,將前景設定為樹林,後排則是挺拔而又經主觀感受的山脈相互擷抗所營 造而言的布達拉宮影像,為使建築物高聳,下方放虛,經由苦心經營,氣象萬千。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5


四川凌雲大佛 1992 墨彩 120×240cm 凌雲大佛位於樂山市東凌雲山,也稱樂山大佛,以山為佛,以佛為山。樂山大佛高71公尺,為世界最大石雕像,肇 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由海通法師發起創建,歷時九十年。泯江、大渡江與青衣江三江交會,水流凶險,風 浪湍急,屢有舟覆人亡慘事。海通法師發願募款,建彌勒大佛,一鎮惡浪,二墜石入江以緩水勢。大佛成,再無船難。 作品採用長條形構圖,主題大佛位於左側,採坐姿,雙足臨江,特意縮小遊客身影,彰顯大佛慈悲偉大,並營造趣味 感。右邊則為舟楫津渡,與大佛恰成虛實相生的有趣畫面。前景是宏偉而陡峭的山壁,棧道依稀可見,凌雲山顯得厚重 而蒼老,綿延千里。不同於2006年描寫敦煌或者雲岡石窟那種北方高原的乾寒手法,畫家採取渲染、烘染的墨色,石綠 花青烘托出翠綠感,山脈蒼潤華滋。舟渡環繞,江山無限,無怪乎蘇東坡歌詠此地風光:「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 嘉凌遊。」

16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7


18

名家美術 江明賢


紐約第五大道 1995 彩墨 97×188cm 巧妙掌握現代化建築的重要里程碑。運用複數而渲染的線條克服直線的呆板感,採用西洋明暗的立體手法形塑量 感,正中央渲染的墨塊將前方巨型建築物營造出神秘而厚實的感覺,這片墨韻其實是所有到過紐約佇立街頭時必然感受 到昂然入雲的建築物的遮斷天空的感覺,建築群與街道頓生緊迫感。江明賢技巧性地把這種心理感受變成畫面的深度, 凝重而富有變化的墨塊,以其幽暗量感,將望見街道兩邊高聳插雲的建築物感受,轉化為心中的深遂感。畫面上引入雲 端的鷗鳥,原應飛翔於河畔,他藉由飛鳥的點景,增添建築物高度,也使得冰冷的建築物增加生機。古人以山為主次, 他則以摩天大樓為宏嶺巨山,畫盡千山始能變化建築為可觀之物。紐約的繁華感受可見諸於蒙德里安的〈百老會爵士 樂〉(Broadway Boogie Woogie)的色塊表現,江明賢則以東方自然觀為紐約作出新的詮釋。

名家美術 江明賢

19


淡水河與大稻埕 1997 水墨 34×137 cm 寄暢園文化藝術基金會藏 江明賢以全景圖式的手法,透過老舊建築的雜錯綿延,刻劃出其歷史變遷的久遠。建築後的 淡水河、距離延遠而無法入畫的觀音山,構成一幅台北發展的滄桑感。左邊街道其實是畫家藉由 想像與真實的結合所創造出的大稻埕街景。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而為全台最 富有與繁榮的地區。日治時代這裡成為台灣人活躍的南北貨聚集的外城,郭雪湖的〈南街殷賑〉 即呈現出位於大稻埕迪化街的繁榮情景。現今民生西路上的靜修女中大禮堂曾是大正民主時代領 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所在。國府接收台灣,228事件也發生 在此。這裡發生台灣的繁榮與文化上的自治運動,也有大正文化那種開放的西洋訊息交換地的波 麗路餐廳,更爆發台灣族群衝突烙印的228事件的歷史慘事。緬懷時代變遷,記錄一段二十世紀 末的歷史鄉愁。

20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21


22

名家美術 江明賢


三峽祖師廟龍柱 1997 墨彩 90×97cm 整體構圖近於方正,準確而莊重。三峽祖師廟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69年), 因地震毀,重建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甲午割據戰起,居民以此為抗日基地,戰敗 被焚。1899年再次重建。戰後本省畫家李梅樹領導重建,自四十六歲到八十二歲去世為 止,近四十年投入於斯,被喻為東方藝術殿堂。江明賢以三川殿前龍柱為主題,廟前與 左側燈籠特別被加大,燈身通紅,增添廟宇吉慶騰歡的信仰氣氛,藉由厚重的色彩烘 托,龍柱的灰色主調顯得特別穩重。作為主題的龍柱以精準透視撐住廟簷,線條勾勒大 意,前方則是香爐造成的地面穩定效果與膜拜香客的晃動人影,形成有趣對比。李梅樹 堅毅嚴謹的精神似乎可透過繁複而穩定的龍柱傳達於畫面。相較於希臘神殿石柱的簡單 而宏偉,閩南殿宇石柱雕刻則巧飾而活潑。

名家美術 江明賢

23


八將圖 1997 墨彩 66.5×97cm 動作誇張,色彩艷麗,奔走於煙硝炮火中勇猛形 象。江明賢除了關心靜態的寺廟描繪之外,也以彩筆下 廟會陣頭的趣味性,表現台灣民俗生活的靈動性。渲染 的墨色,拓、印、破增加廟會活動的畫面喧鬧效果。八 家將相傳為五福大帝或者五王爺的隨從,負責驅邪捉 妖,活躍於民間宗教活動的陣頭中,呈現出台灣先民的 旺盛活力與驍強民風。〈七爺八爺〉(1997)則以廟宇 為背景,使前方高大神偶具備視覺高度,而其動作在於 不自然擺動的戲劇性效果;相較於此,這幅作品直接採 用直線勾勒運動中的人體,動作彷彿京劇人物擺相,煞 那間迸發熱能,人物的動感與喧鬧氣氛躍然紙上。

24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25


廟會_七爺八爺 1974 水墨 68×102 cm 「農曆五月十五人看人,指的是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祭典人山人海之盛況,有北台灣最大慶典之譽也。」城隍 信仰本是道教信仰,結合政治上審判陰司與難解案件的傳統成為受到政府敕封與信仰的中心;一般民眾依地區城隍行政 區域大小而稱府城隍、都城隍與縣城隍。但是霞海城隍是同安人在1853年艋舺械鬥落敗後,遷移到大稻埕後建立的民間 廟宇,佔地狹小,廟身僅45坪,卻是信仰核心。民間流傳「三月迎媽祖,五月看城隍」諺語,三月為中部媽祖信仰,五 月指霞海城隍信仰,盛況至今依舊。畫家將背後廟宇壓小,宛如小人國建築物,凸顯陣頭神偶范謝兩將軍的巨大形象與 氣勢,外加僵硬的擺動身軀,更顯威武。高彩度與原色的揮撒,掌握民間色彩的華麗絢爛效果,為減低色彩的俗艷感 受,透過水墨渲染、滴彩與拓染技法來表現鞭炮的煙硝,似乎使人聽到歡欣吶喊的節慶感受。

26

名家美術 江明賢


玉山初曉 2005 墨彩 84×152 cm 玉山名稱最早出自於康熙年間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籓界補 遺》。江明賢題記︰「清康熙郁永河之蕃境補遺云,玉山在萬山中, 其山獨高與遠,不見巉巖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渾然如 玉,四面群峰環繞,可望不可及,皆言此山渾然如玉。每暗齋,於郡 城望之,不啻天上白雪也。」江明賢以三段式構圖,加上雲霧、光 影,使得視覺上的空間效果驟然增大。前景以神木、高冷松樹的墨 色,雜然交錯,右邊樹木枝頂指向玉山,使得視覺效果延長到遙遠邊 際,玉山則被遮掩在拂曉的寒光雲幕之間。凝重的暗紅色半遮玉山, 左邊的霧氣鬆開,不斷往外發展。大膽的酪黃色與紅色,暗示即將乍 現的晨光,遠山格外神秘。神木之間的老鷹刻意被壓低於樹叢之間, 玉山更顯宏偉高潔。他以一種昂然獨立的孤寂感來呈現遙望玉山的心 理感受,峰頂為天上一片白雪,揮別凡間塵壤。

名家美術 江明賢

27


魁北克古城 2002 墨彩 70×248cm 緊扼聖勞斯河的魁北克為北美僅存城牆的城市,位居戰略要衝,號稱「北美直布羅陀」。法國人 初建此城,成為與印度安人貿易的據點,十八世紀英法爭奪殖民地鏖戰,法軍敗績,英國人取而代 之。然而,這裡依然洋溢著法國情調,言語依舊,民風不改。畫面中央偏左的古堡酒店建造於1893 年,現為魁北克城地標。畫家擅用前景的水光、波影,整座古城彷彿沉浸在晨霧當中,由左邊逐漸蔓 延開的濃重墨色與銀黃樹葉交錯擺動,最後消逝於後方;濃重與煙霧墨色逐漸推向中央古堡,經由墨 色的烘染,古堡更顯得穩定與宏偉。這座決定二次大戰諾曼地登陸計劃所在的古堡酒店傲視河畔,宏 偉壯觀,足以想見大英帝國昔日光輝,也對照出法國移民面對英國殖民統治時保有自身文化傳統的堅 忍毅與自信。

28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29


30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嘉裕關 2006 彩墨 68×136 cm 位於長城最西邊的嘉裕關建於明代洪武五年,素稱「天下第一雄關」,長城在此南北橫貫河西走廊,一分為二。這 幅作品採取大膽的二分手法,前方城樓與後方長年積雪的祁連山互為對比。一為人文建築,一位自然景觀;一為人類防 禦自我文明的艱鉅工程,一為自然風候的嚴峻表徵。兩種對比突顯出旅人面對塞外黃沙滾滾的無奈與不安。黃土飛揚的 平地上藉由前景數棵樹木的對比,外加青翠與白色的滴染,增加了一股生命的希望。這幅作品意外地捨棄向來被視為描 寫對象的城樓正門,改採斜角切割的手法,使得原本單調的直線得以因為折角而營造綿延效果,同時也讓城牆增加厚度 感。畫家把原本應為土黃色的城牆藉由夕陽落日的餘暉,烘染成為斑駁而厚重的磚紅色,使得前景與後景那股長年積雪 的祁連山構成統一感。畫家彩繪大自然的魅力即在轉化大自然景物的巧妙手法。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1


張家界 2003 墨彩 66×213cm 湖南省西北張家界,位於壟起的大陸雲貴高原與下降的洞庭湖區兩相拉扯地區,奇石崢嶸,千岩競秀,藤木攀爬, 景色難數。畫家採取長條構圖,卻由左邊瀑布的流動性視覺效果開始出發,中央如同迸裂舞動的岩石,動感中顯得俊 秀。藉由中央景物的穩動效果,使得原本秀美的山川容顏變得厚實許多。不同於表現〈黃山煙雲〉(1994)的漬染手 法,營造水氣與光影的迭錯效果,畫家明顯意識到地形的差異,改採乾而簡素的色調,試圖創造出一種來自於地理感受 的特殊感覺,黃山的蒼老樹幹與堅硬盤石,在此轉而為盤延綿密的樹叢與鬆軟易毀的結晶岩。畫面上可看到畫家用心經 營的痕跡,墨色深淺有致,色差微妙,具有光影的趣味感。

32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3


台南安平古堡 2007 墨彩 87×153 cm 台灣安平古堡從抑扼台江內海的異國殖民要塞,一變為明鄭割據自雄的基地。清末臺北成為台灣省的首府,故都風 雲不再,徒然留待詩人墨客憑弔與追撫。江明賢採用拼貼手法,透過左方老榕樹蒼茫嶙峋的樹幹與盤根結錯的氣脈,營 造出歲月飛逝,歷盡滄桑的視覺感受。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塑像卻孤零零促立在右下角的斷垣之後,孤立而無援的情境, 彷彿明末孤臣孽子的乾坤一擲,獨守東南半隅江山。寫安平古堡實際上卻是刻畫畫家對於時代變動的無限感傷與生命短 暫的無奈感受。江明賢指出畫台灣古蹟,是「話」與「化」的昇華,並非局限於表象世界的描繪,而是作家的表現言語 與歷史感懷在時空交錯下的對話。因此,歷史古蹟往往成為畫家穿透古蹟現象的載體而已,重要的是畫家在面對古蹟時 的心理感受,由此感受表現出創造性的繪畫世界。

34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5


平遙古城 2008 墨彩 88×97cm 斑駁蒼老,饒富生機。位於山西省的平遙古城,創建於西周宣王時期(B.C.827-782),現有城牆擴建於明太祖洪 武三年(1370年)。城內六大寺院、縣衙署以及城樓皆為原有建築,可說是中國古城文化的具體縮影。畫家延續此一意 像,張掛於古老商店街的燈籠前後、濃淡與高低不一,盤旋迴動。摺染、拓印以及皴破營造出歲月飛逝的蒼老感,兩旁 建築以墨塊、反差與烘染手法,逼顯古樸自然的街景。正面城樓似乎也反映出1940年代起這裡逐漸成為中國金融業中心 的輝煌歷史,挺拔而宏偉。畫家特意將樓前狹隘街道擴大,試圖再現早已消逝的繁榮與昌盛。衰老的生命經由畫家的點 染,生機勃勃。

36

名家美術 江明賢


莫斯科紅場教堂 2008 墨彩 90×97cm 莫斯科紅場建築的教堂如童話世界,夢幻迷離。畫家重新組合這座十六世紀中葉的沙皇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物,畫面 上充滿著莊嚴而宏大的視覺感。為了慶祝1552年10月1日在喀山聖母庇護下攻克喀山要塞,號稱「恐怖伊凡」的伊凡四 世,聘義大利建築師建造這座聖巴索(St.Basil)教堂。由幾個禮拜堂組成,中央為敞篷式拱頂禮拜堂,四個由八角形 狀的大洋蔥頂環繞東西南北,數個小洋蔥屋頂擁擠其間,如夢似幻。就實際而言,屋頂原本向中央集中,為避免過度集 中,失去宏大特色,改採如同表現山川景物的手法,巧妙排列出櫛比鱗次的洋蔥屋頂。畫家藉由傳統中國水墨手法的煙 雲遮掩所造成的視覺效果,讓原本不高闊的建築物乍然擴大。為表現紅場的寬廣與繁榮,採用平遠視覺表現,將同一水 平面的建築物推向遠方,遠近相互輝映,外加形色不一人影,增添莫斯科紅場的繁榮。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7


台南赤崁樓 2008 墨彩 83×153.5 cm 赤崁樓建於1653年,本為荷蘭人治台 最高行政所在之一,稱為普羅民遮 (Provincia),意味永恆。鄭成功於永曆 十五年(1661)首陷此城,入居於此,後 陷熱遮蘭城,稱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 為全台最高行政官署。台南內海淤塞前, 海水抵城下,清代有「赤崁夕照」之景, 蒼海桑田,時光難料。現今海神廟與文昌 閣乃於填平遺址上增建,完成於1886年。 江明賢採取仰角視點,壓低檳榔樹高度, 增加建築物宏偉度,為避免下部空間過於 空虛,將遠處榕樹推向前方,豐富畫面。 最特別的是,現有遺址上僅有張掛赤崁樓 匾額的面南海神廟與面北的文昌閣,畫家 特意於其下方增建一閣,使畫面前方的虛 構建築反成為主體,真實主體反為虛景; 較之西方立體派扭曲對象的不自然感,屬 於東方立體派的景隨步移,反而保有對象 原有風貌。〈台北府五城門〉乃實而虛現 同列,此幅作品則虛者為實,實者為虛; 顛倒虛實,不禁稱奇。

38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台北五城門 2008 墨彩 83×153.5cm 江明賢這幅作品採取近於寫 實主義的拼貼手法,重現台北府 城五城門的影像。正式開工於 1881年,完工於1885年光緒10 年11月,總工程費42萬餘元,工 程款項由台灣鄉紳攤派,為台灣 最後一座城池。當時總共有五座 城門,採取封閉式建築。北門遙 對北方的北京,意味「承接皇 恩」,可直通洋商匯聚的大稻埕 與大龍峒。然而,這座城池並沒 有在保衛台灣中發揮作用,1895 年台北在無戰鬥下開城受降。 1960年國府將其餘三座城門改建 為北方式建築,僅留下現在北門 原樣。台北府城完整存在僅十四 年歲月,歲月滄桑,日本人毀 之,國府改之,這樣的發展與台 灣歷史緊密關聯。江明賢根據嚴 密考證,重現台北五城池的原有 形象,採正面巨碑構圖,高遠與 深遠並用,形成S形的視覺效果, 使得畫面增添變化性。象徵熱帶 台灣的檳榔樹,使嚴肅城堡富有 南國活力,喚醒沉睡在歷史長河 下的記憶。

名家美術 江明賢

39


黃河聖境 2008 墨彩 62×232cm 傳說,千年神龜背負著太極天書,由崑崙山沿河而下托負奇人伏羲氏,因而創制了易經八卦,故有「河圖洛書」之說,進而綿延成就了中 華五千年文化。《禮記》〈禮運篇〉又有「河出馬圖」之說。江明賢這幅作品表現出古老神話傳說的精神世界與真實景物的人文詮釋。畫家詮 釋千年神龜長眠於黃河石林的古老傳說,採用勾勒出經由破墨與潑墨的墨跡,山形逐漸轉換成形式語言,左邊往右放鬆,遠山幾乎被凍結在寒 冬中一般,逐漸往後,立體塊面轉化成線條,文人筆趣漸次明顯。然而,畫面上卻緊緊捉住理性經營,由此與背後群山的相互關係,化育成厚 實而又神秘的神話世界。色彩簡單,造型厚實,現實與想像並存,如夢似幻。

40

名家美術 江明賢


名家美術 江明賢

41


Chronology 江明賢 畫歷

1942 生於台灣台中縣 1968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74 畢業於西班牙國立馬德里聖.斐南度美術學院(La Escuela superior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 Madrid)(碩士) 1974-1977 遊學紐約 1978 任職台灣省手工藝陳列館館長 1988 獲國家文藝獎(國畫類) 1988 香港「新華社」推荐下,應大陸文化部「中華文化聯誼會」之邀赴大陸訪問,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舉行 巡迴個展 1972-2009在台灣、歐洲、日本、美國、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舉行個展五十餘次,重要國內外聯 展達百餘次 1997-迄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暨美術研究所教授 2002-20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暨美術研究所所長

1968年,江明賢獲師大系展國畫第一名教育部 長獎,與系主任黃君壁大師合影。

2005 大陸文化部策劃「台灣巨匠系列」,再度被邀請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舉行巡迴個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並舉行「江明賢作品學術研討會」,計有台、日、中、美、法等地之評論及專家學者提出論文并參予研討

● 重要個展 ▲台灣 台灣省立博物館(1972)/國立歷史博物館(1979)/台北春之藝廊(1981)高雄文化中心(1987)/阿波羅畫廊(1987)/寒舍 畫廊(1988) /亞洲藝術中心(1988) /台中文化中心(1989)/台南文化中心(1989) /台中縣文化中心(1989)/台灣省立美 術館(1995)/台北新光三越百貨文化館(1996)/台中縣港區藝術中心(2001)/桃園縣文化中心(2004)/新竹智邦美術 館(2004)/台北中山國家畫廊(2005)/台灣創價藝文中心台中、新竹、台北巡迴展(2006) /台南市文化中心(2007)

▲香港

江明賢在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向一代大師張大

中華文化促進中心(1987)

千老畫家請益(1979)。

▲中國大陸 北京中國美術館(1988)/ 上海美術館(1988)/ 江蘇美術館(1990)/ 浙江博物館(1991)/ 北京中國美術館(2005)/ 上海美術館(2005)/ 廣東美術館(2005)

▲日本 東京御木本畫廊(四次)(1978-1986)/ 名古屋三越百貨榮本店(1986)/ 福岡市立美術館(1999)/京都府立文化博物 館(2006) /京都三條衹園畫廊(2006)/東京松濤美術館(2009)

▲美國 紐約中華文化中心(1974)/ 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1996)/ 洛杉磯亞太美術館(1998)

江明賢榮獲國家文藝獎(國畫類)接受前副總 統謝東閔之頒獎(1988.3)。

▲西班牙 馬德里工商俱樂部藝廊(1973)/拉斯˙巴拉馬魏歐畫廊 /瓦亞德里荷西畫廊(1974)/阿里乾得林布蘭畫廊(1974)/馬德 里艾麗亞畫廊 (1974)

● 重要聯展 ▲台灣 全國美展歷屆免審查邀請展(教育部1974-迄今)/中國水墨畫五十人邀請展(國立歷史博物館1979)/國際水墨畫展(台 北美術館1985)/台灣美術三百年展(省立美術館1990)/近百年山水畫研究展(省立美術館1995)/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回 顧展(高雄美術館1996)/台灣真情畫展(台北中正藝廊2002) /台灣畫家眼中之加拿大―四人邀請巡迴展(台北美術館、 高雄美術館2003)/台師大美術系所教授聯展(台南市文化中心2003)/台北˙北京水墨名家十人展(中山國家畫廊2006)/ 國立國父紀念館展覽評審委員聯展(中山國家畫廊2007)./兩岸水墨創作博士生暨教授交流展(國父紀念館逸仙畫廊2007)/省

42

名家美術 江明賢

江明賢於一九八八年八月於黃山散花精舍與劉 海粟老畫家共同揮毫並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


展六十週年評審委員邀請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 台灣師大美術系与俄羅斯列賓(The Repin)美院教授交流展(中山國家畫 廊2008) 台日水墨邀請展(中正藝廊2008) 長河雅集水墨聯展(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2009)

▲香港 東方水墨大展(中華文化促進中心1987)/亞洲十二名家邀請展(香港文化中心1996)/水墨長河―台灣中生代十人展 (香港文化中心1997)/兩岸三地中國畫名家提名展(香港圖書館展覽廳2008)

▲澳門 兩岸水墨名家八人展(孫逸仙紀念館2009)

▲中國大陸

江明賢在北京李府向一代大師李可染老畫家請

國際水墨畫邀請展(北京中國畫研究院1988)/新世紀台灣水墨名家十人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01)/百年中國畫邀請展

益(1988.7)。

(北京中國美術館2001)/全國美展邀請展(文化部2004)首屆中國當代名家書畫收藏展(北京故宮博物院2005)/北京.台 灣當代十人作品展(北京畫院美術館2005)/台灣當代水墨名家大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05)/台灣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陝西國 際文化交流中心2006) /寶島風情巡迴展(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2006) /同一個世界-彩繪聯合國大家庭海內外巡迴展(國 務院暨中國文聯主辦2007-2008) /當代台灣水墨名家邀請展(山東孔子美術館2007) /海峽兩岸繪畫聯展(中國文聯主辦-北京 國際展覽中心2007)/王府回聲(北京恭王府2008)/首屆全國美協領導國畫邀請展(內蒙古2008) /美麗寶島-我的家園聯展(上海美術館2008)/首屆中國名家手卷邀請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09)/中國美術名家俄羅斯印象展 (中國美協主辦:北京和莫斯科巡迴展2009)/

▲歐美 現代中國繪畫新趨向展(國立巴黎塞紐斯基博物館1981)/台灣中生代十人展(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1996)/台灣中生代 十人中美洲巡迴展(新聞局主辦1999)/台灣中生代十人東歐巡迴展(新聞局主辦2000) 江明賢為台北來來大飯店繪製「千巖競秀」巨

▲中東

作 150X350公分(5尺X35尺)(1990)。

台灣當代名家水墨聯展(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博物館2004)

▲日本 新院展免審查邀請展(東京上野美術館2002)/台灣墨彩巨匠十人展(京都府立文化博物館2004)/台灣美術-現代巨匠 五人展(東京相田光男美術館2006)/台灣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東京國立新美術館2007)

▲新加坡 台灣水墨書畫展(國家美術館2005)

● 得獎 全國青年學藝競賽國畫第一名(19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國畫第一名 (1968) /中國文藝獎(1984) /國家文藝獎

江明賢主持民視「畫說台灣」文化藝術性節

(1988)

目,在萬華龍山寺現場寫生錄製(1997.9)。

● 重要典藏記錄 總統府、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師大美術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 江蘇美術館、浙江博物館、黑龍江博物館、廣東美術館、中國文聯、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 孔子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加州亞太美術館、加州包爾美術館、舊金山中華文 化中心、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縣議會、台中縣立港區文化中心、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台北鴻禧 美術館、台北順益美術館、寄暢園藝術基金會、陳中和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創價學會、佛光緣 美術館、台北鳳甲美術館…….等國內外公私立機構和私人收藏。

●獎項評審委員 總統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全國美展、台灣省美展、台北市美展、高雄市美展、中山文藝獎、大墩獎(台中市)、南瀛獎

江明賢接掌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暨美術研

(台南縣)、桃城獎(嘉義市)、竹塹獎(新竹市)、桃源獎 (桃園市)、全國公教美展、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全國青年

究所所長(2002.8)。

美術比賽、全國學生美展、文建會公共藝術、中華電信公共藝術、文建會「巴黎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甄選暨各縣市文化 局、文化中心獎項比賽……等

●典藏暨展覽評審委員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藝術館暨各縣市文化局、文化中心…等

●審議暨評鑑委員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美術類)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等校務發展評鑑委員(2005) ●文建會「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出版諮詢委員(2004) ●歷屆全國美展籌備暨諮詢委員 ●全國大學聯合招生術科類美術組執行長(2002~200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暨碩士生指導教授(1997-迄今)

江明賢與在京都大學留學之女兒江學敏拜訪

● 重要著作、影帶、論文

山郁夫(左二)與福井爽人教授(右二)

東京藝術大學校長也是日本膠彩畫泰斗平 (2003.10)。

名家美術 江明賢

43


▲中國水墨畫之研究(1990東門出版社出版) ▲「台灣古蹟之美」連載(1998-2000自由時報副刊) ▲「畫說台灣」錄影帶72集(1998-2002民視「畫說台灣」文化藝術性節目) ▲於台灣、東京﹑香港﹑舊金山﹑洛杉磯﹑福岡﹑北京﹑京都等地出版“江明賢畫集"共十九集(1970-2009) ▲江明賢的水墨藝術(2003.3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藝術學院主辦「台灣藝術」 國際學術研討會) ▲風格的挑戰與形成-我的繪畫歷程與創作理念(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出版) ▲水墨畫教學光碟六集(2005-2008華視「美術系」教學節目) ▲傳承與發揚-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所水墨畫教學的方針與影響 (2006.5藝術論壇,四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發行) ▲台灣水墨畫教學(2006.9香港教育學院主辦「水墨畫教學與創作學術研討會」)

兩岸美術家對話,由台師大美術研究所江明賢

▲水墨畫與西方現代繪畫(2007.11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世紀初探-當代 名家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

所長與中國美術館馮遠館長共同主持,江所長 發言並介紹與會貴賓(2004.11)。

▲李可染與台灣水墨畫壇(2007.11北京中央美院美術學研究所主辦「李可染國際學術研討會」) ▲漫談中國水墨創作之問題(2009.2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首屆兩岸四地藝術論壇」)

● 學者論著 ▲潘示番 著〈江明賢,空靈縝密-鄉土意境的浪漫幢憬〉(2004.12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 並出版)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文夫著《江明賢–新人文表現主義美學》(2007.12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潘示番著 《千古蒼茫繫一身–江明賢的水墨世界》(2009.3〝台灣巨匠系列〞叢書–香柏樹出版社出版)

江明賢作品 短評

北京文化部規劃(台灣巨匠系列)邀請江明賢在

Selected Articles

中國美術館舉行個展開幕式(2005.7)。

江明賢無疑是深悟此理的當代畫家:他認為一幅畫的完成,必須「借景生境」,並求「形、意之協和與兼 備」。…因為這種中西交錯的現象,使他的畫即使是現代建築或西洋古典建築都洋溢著中國的詩情畫意。(節錄 “縱筆萬物.氣蕩乾坤–江明賢的繪畫"2005/7 典藏雜誌)

美國聖荷西(ST. Jose′)大學中國美術史教授

高木森

江明賢的畫風帶有一種特別的節奏,如風似雨,在銳利而且縱橫不羈的筆線裡,蕩漾著一股自信與灑脫。 (節錄“從現代到後現代–論江明賢水墨藝術的形成、特色與多元意涵"2005/7 北京“中國美術"雜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

曾肅良

他對於大陸當代藝術的關注,以及大陸當代藝術對於他的藝術的影響,往往反映到具體的畫面之中。以傳承 而立根,經交流而獲益,江明賢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他在臺灣畫壇上的特殊性,而人們將其納入到中國

兩岸創作博士生聯展於北京中央美院,兩岸全 體師生合影(2006.9)。

當代水墨畫發展的整體中考量時,他在現實的地位則超出了臺灣之外。(節錄“融西潤中‧突破前人–記江明賢藝 術初論"2005/7 藝術新聞雜誌)

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

陳履生

畫家的筆墨,彷彿追尋著畫家身上流著從祖先時代承傳下來的血液一般,筆腹和筆尖自由瀟灑地奔馳在畫面 上.雖然以簡單的形式來描繪,畫家對於現實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卻能讓觀賞作品的人們在面對畫作的當下,深深的被 感動。 (節錄“江明賢的藝術–探索他的源流"2005/7 藝術新聞雜誌)

日本美術評論家

美根子

綜觀江明賢幾十年的探索成果,我以為他的水墨藝術創作具有鮮明的融合性和綜合性的特色。他的水墨創 作建立在全面扎實和雄厚的藝術功底之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水墨與油彩、素描與筆墨…凡是能用於自

2007年六月旅法抽象大師朱德群歡迎晚宴(右

己創作的,他都加以利用。(節錄“畫出一片新天地–記江明賢的繪畫創作"2005/8 藝術家雜誌)

起)朱德群夫婦.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和畫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 所長

邵大箴

家江明賢。

我採取了「美學的進化透視法」(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來看待江明賢的學思歷程和創作風 格,在二十一世紀給了他一個基本的發展觀點:「新人文表現主義」(Neo-Humanistic Expressionism)水墨彩 觀,我嘗試運用美學的觀點,提出這樣一個新的詮釋意義 。(節錄“江明賢作品學術研討會"2005/7北京中國美 術館主辦)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郭文夫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是以山水做主要的題材,不過江教授的彩墨畫上有時建築物就成為主題,而佔據了畫面的 大部分空間,我們從此量感十足的建築物彩墨畫可窺探出他紮實而豐富的中西繪畫技法。(節錄“台灣美術–現代 巨匠東京五人展"畫集 2006/6東京相田光男美術館出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名譽教授

王秀雄

江明賢在畫室給台師大美研所博碩生上課並示 範作品。

44

名家美術 江明賢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