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長夜明燈 創刊感言 從講學到編刊
创 刊 号
《慈慧勤捨》 馬 來 西 亞 佛 學 院
馬 來 西 亞 佛 學 院 院 訊
2 0 0 8 年 1 月 份 出 版
2 3
聖道藍圖 追源溯流 話馬佛學院之創立
生死導航 院訓慈慧勤捨略釋
20
4
法雨常澍 法海羅盤 佛日增輝 研修佛法 續佛慧命 護持正法 共住共學
8 10 14 16 18
漢語教學漫談 新詩二首 祈請三寶加持
26 29 30
耕心園林 院規與戒法上的修學 32 聞法趣入之得 34 師長對我提升上的教誡 34 我如何在 日常生活中學善法 36 清淨的道心 37 茶味書香 38 威儀的訓練與僧格的建立 39 1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
15/1/2008 2:54:28 PM
长 夜明 灯 文 / 院 長 釋 繼 程
創 刊 感 言
也牽涉到各方面有關人士之間的互動與協 調;而素質的提昇,就比較內在,是回到 每個人的身心調和與修養,這與佛法的研 究與修行,密不可分。 我相信有此認識,有此意識的相關 人士,都會知道這是相當艱鉅的工程。而 站在建設大馬佛教,建設世界佛教的立場 來看,工程是艱鉅的,但也是必需的,因 此大家都會朝此一方向去努力和用心。只 是由於各個層面與角色,皆會不同,因此
二零零七年對馬佛學院來說,又是一 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遷入了馬佛總教育
需要分工,並且合作,才能安本分,盡自 己的力量,把工作做好。
慈善大樓,也就是說,佛學院有了新的校 舍,且在種種設備上,也都有了新面貌。 這個「新家」,讓人更感覺有歸宿感。
馬佛學院內部的成員更感覺到責任 重大,為了能夠與各方人士有更密切的連 繫,故決定出版《院訊》,將佛學院的訊
當然這只是佛學院在硬體設備上,
息更好更廣的傳達,並與各方人士保持良
有了更好更理想的條件,而這並不表示軟
好互動。特此創刊之際,寫下幾句感言,
件的設備上,也一樣的更好更理想。因為
與大眾共勉。
這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用心,才能提昇的。 硬體設備是比較容易建設的,而內涵或軟 體,卻是需要有關的各方人士,共同努力
11.07.2007
與用心,才能成就。故有關人士必不能因
赴美弘法前夕
此而停步,以為一切都完成了。否則,不 進反退。 軟體的建設,是需要人文修養的,就 是人的因素。這自然包括了學生、老師、 行政人員、董事部成員,佛總諸理事、以 及各方護法居士,而如此錯綜複雜的人 事,一方面必須有良好的協調,一方面也 必須有素質的提昇。協調是比較外在的,
2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
15/1/2008 2:54:28 PM
文 / 主 編 釋 道 一
從 講 學 到 編 刊
1.長夜明燈:院长的話、編輯手札。 2.生死導航:創院院長已故竺摩上人之開 示。 3.法海羅盤:教務報告、學務報告、事務 報告、男女舍監報告。 4.聖道藍圖:回眸創院點滴。 5.法雨常澍:師長之教學心得。 6.耕心園林:學生作品。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末學能力 有限,若僅憑一身之薄力,實無法完成如
回國「講學」迄今,已近四年。所謂
此艱鉅任務。因此,藉此感恩與末學齊齊
「講學」,即一邊講課,一邊學習;以講
發心出力的院內師長。怹們的發心,頓成
課弘法來鞭策自己,旨在教法上的學習、
締造善法共業網的動力,無論值逢任何難
深入與增上。
題,皆能一一克服;怹們的出力,不辭勞 苦的奉獻於各自崗位,使工作順利完成,
在講學的歲月中,回溯自己的心路
並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歷程,確實是至大的受益者──無論於法 上的融會貫通,抑或是教學技巧的掌握,
末後,再次感恩院方成全,末學方
皆較昔日來得任運與自然。這些都得感恩
能為學院略盡綿力,在教學生涯中留下不
學院與同學們,給予末學這蛻變與成長的
一樣的回憶。
殊勝因緣。 昔日福嚴的栽培,與今馬佛學院的 宏恩,時時謹記思報,奈何力有未逮,無 從得報。近日得悉院方有意出版《慈慧勤 捨──院訊》期刊,即毛逐自薦地承擔下 來,持報恩之心,作編刊之務。與眾編委 討論後,決議以六大單元編輯本刊,即: 注:「《慈慧勤捨》──馬來西亞佛學院院 訊」編輯委員:釋道一、釋繼燈、釋心 迦、莊春海、呂吉生、黎馥綱、杜忠 全、黎曼雲、吳昫意。
长 夜 明 灯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
3
15/1/2008 2:54:29 PM
生 死导 航
院訓 慈慧勤捨略釋
文/竺摩(創院院長)
佛法博大精微,勝義重重,難以窮
不別冤親,無所適莫,較儒學之仁民愛
其 底 蘊 。 本 院 為 示 辦 學宗旨,謹擇慈、
物,過無不及;蓋其運無緣大慈,起同體
慧、勤、捨四字為院訓,籍以勗勉諸生,
大悲,定不殺生戒以踐履之,則雖儒學之
俾知準則,有所遵循。
仁愛,亦有所不逮。今日戰禍頻仍,烽煙 遍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惟有推行佛
慈之略釋 佛 教 立 教 之 根 本 在 慈 悲 : 佛 陀自 菩提菩提樹下朗然大覺,哀愍迷情,創立
教之戒殺護生,慈悲和平之教義,世界才 有真正和樂之可能。吾人學佛,自宜於此 多加注意與認識,故引以為訓。
佛教,其根本起於慈悲之一念;故凡所作 為,皆不離慈悲,離去慈悲,即非佛教,
慈悲之訓釋,為「慈能與樂,悲能
菩薩低眉,固屬于慈,金剛怒目,亦不離
拔苦」;但能慈視眾生,必具同體之悲,
慈,蓋作法雖非一致,而度人之用心無有
且慈意和悅,悲易誤為傷感消極之詞,故
異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
取慈為訓,亦已含攝悲之意義。
諸善法,皆成魔業。」此菩提心,即大慈 悲心,故學佛之人如傷其慈,即失其本; 雖佛教為明辨是非,不廢諍論呵斥之事, 然皆以慈悲出之,不由瞋恨,與世法之由 瞋恨而諍論,由諍論而動武,全異其趣。 佛教在教史上,從無流血戰鬥,皆由慈悲 以固和平之平,有以致之。 佛教主張慈悲平等,普愛眾生平等,
4
MBI 1st Edition_mo.indd 4
15/1/2008 2:54:29 PM
圖 : 老 院 长 年 轻 时 授 深 情 形 。
慧之略釋
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不取不捨,入
佛教學術之結晶在智慧:佛陀之證
一相門,起於慧業。」入一相門即不二法
悟在智慧,佛教三藏十二分教,莫不詮
門,乃般若無分別智所起之平等大慧,為
表于智慧,故離慈悲固無佛教之可言,
佛法最高之昇華。學佛之目標,即為求得
離智慧則佛教亦等於無靈魂之軀殼。是
此慧,故以慧為訓,實亦攝于智也。
知佛陀尊為「大覺智人」,佛教實為 一大智慧之結晶體,開示人生迷惘莫善
又智慧之功能在明辨是非,分別邪
於佛教,破除迷信亦莫善於佛教;惟
正。是非明則真偽判,邪正分則知見真。
佛教之智慧乃由修養戒定而內發,所知
《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無限,不同世俗之學問知識由授受而外
」;故此一慧字,為人生明道之鑰,學者
入,所知有限。且世俗學問之知識,善
立學之本,可攝普通校訓之明敏等訓詞。
惡參半,如人為文,為好文能益人,為 壞文亦能害人,不如學佛之智慧,乃由 修養之過程,轉妄識而成真智,清淨無 染,入於正道,有百利而無一害也。 智之與慧,似同亦異,合說則同, 分釋則異:智有照理之作用,慧有解理 之功能;決斷事理是智的力量,簡擇諸 法是慧之特性;知世諦是智之工夫,悟 勝義是慧之契入;或明徹妙有為智,契 悟真空為慧。故《維摩經》說:「知眾生
生 死 导 航
MBI 1st Edition_mo.indd 5
5
15/1/2008 2:54:29 PM
生 死导 航
勤之略釋 佛教修學之成功在精進:精進即 勤之異名,亦包括勇猛,無畏等詞。精 而不雜,進而不退,心志專一,學業始 成。《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 辦。」皆由精進而來。學菩薩法,修行布 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莫不從精勤 力學、耐勞忍苦而致果。此較儒家之「業 精於勤荒於嬉」,更為逼緊。故青年在修 學時期,尤須注意六度中之精進度,能精 進才能忍怨勞,奮發自強,學抵于成;否 則懈怠懶散,因循苟且,虛度韶華,終無 所獲矣。
幾。如阿那律之懶散,羅侯羅之放逸,周 梨槃陀之愚蠢,佛陀勖以精勤,皆獲成
佛陀昔在祗園,見諸學者身心懈怠, 不勤于道,乃告阿難曰:「夫懈怠者,眾 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 舉;出家懈怠則道業不進,難以出離生死
功。且由精勤,可發毅力,此毅力亦為 建立事業不可缺少之要素,能在學習時 期養成毅力,發為積極救世之精神,方 合勤訓之旨。
之苦。菩薩廣修六度,嚴土熟生,皆由精 進得來。」﹝見《菩薩本行經》﹞。故本 院諸生宜以勤為訓。況勤能補拙,古有明 誨,而佛徒之愚拙者由獲成就者,不知凡
6
MBI 1st Edition_mo.indd 6
15/1/2008 2:54:32 PM
離。昔有梵志持花敬獻于佛,佛令放下, 梵志即放下左手之花。再令放下,即放下 右手之花。三令放下,梵志愕然,不知所 措,蓋手中已無花,還放下個什麼?殊不 知形相上之花已放下,而精神上的愛見之 花尚未放下,仍為人生一大癥結。故此以 捨為訓,學者不但應捨物質之財物,更要 捨離精神之愛見我執,則相處為學,砥礪 切磋,了無障礙矣。
捨之略釋 佛教濟世事業在施捨:佛教以慈 悲為本,方便為門,根據慈悲之本旨, 作種種覺世牖民之事業,發揚福利社會 之精神。捨是施捨,即施即捨,為理六 度之布施度。六度首重布施,正顯佛教 之精神,積極重於消極,楞嚴經所謂「 自未度而先度人,菩薩發心」。施捨有 三:以財物濟人貧乏曰財施;以佛法開 人慧解曰法施;以力量助人離怖曰無畏 施。菩薩行施,心無所住,不為功利,不
《大日經》謂佛法以菩提心為因,大 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菩提屬于慧,大 悲屬于慈,方便屬于捨,而精勤則貫徹根 本與方便;蓋自利之根本修養,與夫利他 之方便事業,胥有賴于精勤而完成。是則 本院取慈慧勤捨以為訓,不亦宜乎﹗
圖酬報,但求盡其義務;且冤親等施,無 所適莫,普度一切,方達大捨之精神,而 成大施之事業。 人生為我,性多吝嗇,故佛教重以 布施度慳貪,不但捨去物質上之慳貪,更 且捨去精神上之愛見,即在「看破」與「 放下」,看破則財物不慳,放下則愛見捨
生 死 导 航
MBI 1st Edition_mo.indd 7
7
15/1/2008 2:54:33 PM
法 海罗 盘 文 / 院 務 主 任 釋 繼 興
佛 日 增 輝
目前佛教總會的大廈落成,也必然是 大家一向來默默耕耘趨向佛道的成果。 佛教僧團中的出家人,都已經受過 比丘或比丘尼戒,及菩薩戒,都肯定會知
佛陀涅槃後,對正法的弘揚,非常 重要。馬來西亞佛學院的宗旨,就是在於
道如何以身作則。但願在家眾們,也能如 佛所教,依教奉行。
弘揚正法,培育僧才及弘法人員,以續佛 慧命為目的。這份神聖的佛教教育工作, 凡我佛弟子都責無旁貸,都有責任去護持 它,讓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目前佛學院的所有護持者,都肯定 是多生多劫前,就已發願一心修學佛法, 護持佛法;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捨 己為人的菩薩行者。
圖:於「小止观」课程结束后颁赠纪念品给继 圖:2007年户外参学时摄。 持法师。 8
MBI 1st Edition_mo.indd 8
15/1/2008 2:54:36 PM
讓我們一起發願:
(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二) 外戒殺盜淫妄酒,內戒貪瞋癡疑慢。
(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悲智相應,勤修戒定慧。
(五) 依四聖諦,過八正道的生活。
(六) 時時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七) 捨己為人,修菩薩行,趨向佛道。
為了世界和平,為了所有人類都能不分彼此的,一起生活得愉愉快快,健健康康,
生活得很有意義,讓我們大家一起配合其 他宗教慈悲與博愛的精神,處處承擔利國 利民的神聖工作;一起弘揚正法遍天下, 建立淨土在人間。
圖:院務主任繼興法師主持入住新宿舍 前的灑淨儀式。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9
9
15/1/2008 2:54:39 PM
法 海罗 盘 文 / 教 務 主 任 釋 繼 尊
研 修 佛 法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美玉須
屆的漫長春秋,背後的過程是艱辛和複雜
靠巧匠的彫琢始能成寶。所以任何國家、
的因緣,但它對於佛教教育界的貢獻,在
團體與家族,都要計劃培育訓練足夠數量
靜態中發出光輝。
水準的人才,佛教亦復如是。 本院是一所培植佛教出家與在家二 馬來西亞佛學院已創辦了三十七年,
眾專才的一所日間學院。各位董事及教職
與大馬北傳佛教教育上的歷史點滴,是息
紹承「慈」、「慧」、「勤」、「捨」之
息相關的。從一九七零年三月三日的創辦
大教,參與教學及階段性的策劃工作,至
開始,這一段歷史在不知不覺中經過十七
使學院的教育任務,如同水中種植聖潔莊
10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0
15/1/2008 2:54:42 PM
圖:2007年教职人员合影。
嚴的蓮花,取得一片人間淨土薰濡永恒的
樓的佛教義學許可下,借用了五間教室上
菩提,實施了教學上的三大宗旨,即:「
課;並於1995年12月1日,增設高級班及
研修佛法;培育僧才,續佛慧命;培育弘
電腦班。
法人員及寺院住持人才。 大廈三樓分別設備函授部、教職員 多年來本院是依附於馬來西亞佛教
辦事處、圖書館、視聽室、自修室、學生
總會大廈。由於本院工作項目、設備項目
宿舍等。近幾年來,各界人士對本院祈望
及教職員、學生人數的不斷擴充與繼續增
頗高,為了大力支持本院的師資,及資訊
加,如學生從三個班級增至五個班級,至
上的充裕,都以人力財力的協助。尤其是
使有限的空間需要闊展。故在一九九四年
1997年為了舉辦法會籌募之事,執行董事
十二月一日,本院在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二
各個往返各地,日夜兼程,疲於奔波,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1
11
15/1/2008 2:54:45 PM
法 海罗 盘
目的僅是為了本院擁有足夠的基金,至使
院課室辦公教學等運作,正式遷入新建大
前來就讀的學生能在良好的環境下教育成
廈。即新建大廈第九樓為辦公樓,第十、
長。
十一樓為老師辦事處和學生課室。第十二 樓是資料中心,視聽室及電腦室。第十三 2006年12月4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樓是女生宿舍。在佛教總會舊樓空間,設
教育慈善大廈正式開幕,並將大廈的第九
備成男生宿舍。因此,在4月23日女眾同
樓、十樓、十一樓、十二樓及十三樓,交
學遷入新大廈後,男眾同學亦在4月24日
給馬來西亞佛學院辦學用途。是故,本院
撤銷外面所租借的房子,正式搬回佛教總
將所存之基金,將五層樓裝修及間隔教室
會舊樓。
和辦事處。2007年4月25日馬來西亞佛學 馬來西亞佛學院2008年度 招生,將分別為學院部及推廣 部。學院部培訓班的辦學宗旨 是研修佛學,培育僧才,續佛慧
12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2
15/1/2008 2:54:46 PM
圖:上課情形(頁10 至頁13)。
命;培育弘法人員及寺院住持人才。課程
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的養成。感謝本
為佛經系列、律典系列、佛學系列、論典
院歷屇及在藉任勞任怨傑出的老師,悉心
系列、中印佛教史、佛教佈教法、電腦、
教導,及在歷屇優秀學僧的精勤努力下,
語文等課程。學制是輔導班一年(依程度
多年來羸得了教界內寺院住持人員和弘法
狀況而定),預備班一年,初級班三年,
人員的愛戴,這就是美玉須待巧匠的雕
高級班三年;推廣部分二,一是佛學班,
鑿,方能登上大雅之堂。
二為函授班。推廣部的宗旨為倡導正信佛 教、讓社會各階層人士,均有機會依聞思 修證之次第修學佛法。佛學班課程與培訓 班相同,但修學年限是採取每週六集中教 學制度,所以每一年只修學兩個科目,一 級的修畢必須是三年至四年的時間。
教育事業譬如植樹一樣,開花、結 果、收成,都需要假以時日。須知,未來 的環境與社會,將比當前更具挑戰性及競 爭性,今日若不重視佛教的教育,積極培 育傑出的佛教人才,來宣揚正確佛法,則 佛陀體悟之教法,將無法得以傳承。佛教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3
13
15/1/2008 2:54:47 PM
法 海罗
續
盘 文 / 學 務 主 任 釋 開 寶
佛 慧 命
學務處,就是我們過去所稱的「 訓導處」。
品德是為做人弘法立身處世之基 礎,因此馬來西亞佛學院,除了智識及 佛學教育之灌輸外,對於學生行為,尤
隨著時代的轉變,以往的訓導處
極重視。
因應潮流而更名為「學務處」,其全名 為「學生事務處」,也就是幫同學處理
馬來西亞佛學院,特定院訓為「
一些與上課及生活相關的事務。如:學
慈、慧、勤、捨」四字,即是希望修學
生的出、缺席狀況,事、病假的辦理,
者能身體力行於佛法,養成好習慣。在
學生在院內一切生活作息、相關活動學
院訓的內容中,開設了十二項目,以使
會等等,均是屬於「學務處」的處理範
學生容易明白,在行持上時常檢討,自
圍。
我反省,自我批評,淨念增進,庶塵慮
圖: 的使
圖:专题讲座一隅。 14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4
15/1/2008 2:54:51 PM
漸微,道業精進。 這十二項目是:一為信念:正確堅 定。二為精勤:專勤修學。三為儀態: 端莊適度。四為誠實:不欺不妄。五 為語言:溫文和順。六為服務:熱誠盡 責。七為樂群:和諧共濟。八為公德: 愛護公物。九為謙虛:虛懷不傲。十為 整潔:整齊清潔。十一情緒:寧靜從 容。十二紀律:遵守規律。
圖:2007年户外参学素食烹饪比赛。 圖:2007年户外参学时,院务主任示范救命绳 的使用。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5
15
15/1/2008 2:54:54 PM
法 海罗 盘 文 / 事 務 主 任
護 持 正 法
釋 顯 愷
馬來西亞佛學院辦學自1970年開始到 現在,已有37年的歷史,如今,《院訊》
教小孩能順利到佛學院接受教育,並弘法 利生。
也付梓了。 從遠觀望,後輩的我們,不管是否 我在2002年加入佛學院這個團隊,
有實際到佛學院求學面授,也能從間接中
從整理佛學院30年來的資料手冊,並從各
受到前人所種下的佛教教育的影響,那是
善知識前輩們口中得知,長老大德們最初
歸功於馬佛學院的畢業生。如現今的大馬
在創辦佛學院期間是苦盡甘來的。長老大
佛教團體會在全馬各地舉辦弘法、共修法
德們的付出,不只是為了辦學而辦學,更
會、佛學班乃至各種的學佛營隊,上至成
是為了讓佛法能在大馬興盛起來而做出努
人下到幼齡兒童班均同霑佛教教育法益。
力的!此之所見,是看到了諸山長老因為
這樣的大馬佛教之風,該歸功於本院創院
佛學院的教育,而致使齋教轉成佛教,齋
院長乃至諸山長老;至此所見,大馬佛教
圖:书记办公室。
圖:图书馆馆员。
16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6
15/1/2008 2:54:58 PM
的出家人身份也有了重大的轉化。
現出來。其目的是想藉由本院學習內容的 刊行,使各界人士,能清楚知道「馬來西
過去苦功二勞的院長及董事們,出 錢、出力,在不領任何「受惠」之下,還
亞佛學院」創院的歷程乃至未來的增上方 向。
自掏腰包或是「供養金」拿出來利益佛教 教育,此所謂「前人種樹,後人涼」,若 非前輩們的付出,哪有我們現在的成果?
一切慈善工作的攝受人心,或是世 人的好樂加入種種善行,即:辦孤兒院、 老人院等;但終究根本必定得從辦「佛教
近十年來,在竺公上人的影響之下, 感恩的是佛學院教職員的護持,如對外有
教育」為首;佛教的命脈,方能從此大放 光芒。
董事組織的院務主任——繼興法師。法師 在佛學院經濟最瓶頸的時候,在外四處奔 波募款;而對內的教學系統,則是感謝教 務主任——繼尊法師、舍監——繼證法師 以及許多老師的院內軟體支持。此種種的 功勞事蹟,都是因為在著手整理佛學院30 多年手冊而有所認知體會的。 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如 今身為後輩的職事,自問慚愧,僅能發心 向前輩看齊,期望能學習護持,讓佛學院 更上一層樓。《院訊》的發行,原本是想 以「院報」的性質出版,但歷經幾次的會 議討論之下,才決定用「刊物」的方式呈
圖:學院遷入新校舍。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7
17
15/1/2008 2:55:02 PM
法 海罗 盘
文 / 舍 監 釋 繼 證
共 住 共 學
馬來西亞佛學院寄宿部是寄宿同
生活是緊密的,但卻很充實。
學專心修學佛法的殊勝環境。宿舍的安 排,主要目的是在於提供給遠自外地的
集體的生活,是具有規律化和原則
同學,可安住下來,並用心在學業和道
性,隨眾作息的團體生活規矩,大家都
業上學習。
必須要共同遵守,但也要互相體諒個別學 習的差異。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恪守本
寄宿生每天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上 半天要去上課,下午和晚間回到寄宿部
份,盡力而為,進而獲得自他和樂共存, 互相依仗,而展轉增上。
還要集體自修。每天早晚課誦、修持、早 操、環境打掃,都是集體在進行。一天的
佛學院寄宿的生活,可以讓同學專
生活,從早晨5時正起身至晚上10時正,
心在院內修學佛法,不只在文字理論上的
18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8
15/1/2008 2:55:05 PM
瞭解,在生活上的學習也很重要,方能達
生 活 的 原則,其基本精神是戒和律相應
到解行並重的實踐。
的,那就不違背佛法戒定慧三無漏學的 基本原則。大家同在一起修學,若能如
學佛主要是要增長福德和智慧,這 必須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行。
佛所教,依教奉行,即能趣向學佛最終 的目的。
在課堂上得到佛法的薰習理解後,回到生 活上,根據所學的道理,引起善心,做得 更合理,更如法,有益於自他。 大家依律儀的原則來生活,運作, 才能使六和敬的精神更加圓滿,有共同
圖:寄宿生生活點滴。
法 海 罗 盘
MBI 1st Edition_mo.indd 19
19
15/1/2008 2:55:09 PM
圣 道蓝 图
追源溯流 話馬佛學院之創立 文/吳昫意 老師
馬來西亞佛學院(Malaysian Buddhist Institute﹝MBI﹞, 以下簡稱「馬 佛學院」)自創立以來已卅七載。這一所 奠基於無數聖賢之辛勞而成的十方學府, 沒有國度、種族,或貧富的限制,唯望求 學者有顆學佛的心,一同學習發揚佛法, 護持佛教。也許有人知道馬來西亞(以下 簡稱「大馬」)有一間這樣的佛學院,但 清楚它是大馬目前為止乃唯一的一所正規 佛教教育學府的人,則恐怕不多。在大馬 土地上,稱名「佛學院」的硬體設備不止 一所,然而辦學系統皆跟馬佛學院有異。 也許讀者能從此問題中領會到,要推動一 所正規佛教教育機構已非易事,更甭說建 立一間佛教大學。就因為如此,正好反映 馬佛學院之建設應是大馬佛教徒的福氣, 也是整體教界的福分,需要大家一起來珍 惜、關心與支持。
每每回顧學院的來時路時,總是對 成就它,支持它的各種因緣屈身感恩。在 此方面,透過大馬佛教史及相關資料的瀏 覽,可以推知教界前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 開辦教育學府,應該跟不忍聖教衰而致力 培才植僧的心理有關。換句話說,由佛教 團體——馬來西亞佛教總會(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MBA﹞,以下簡 稱「馬佛總」)——開辦的馬佛學院,今 日能高居於檳島(Pulau Pinang)車水路 (Jalan Burma)十五層樓的馬佛總教育慈 善大廈中,並不是偶然的。 自古以來,東南亞地區就受到印度文 化的影響,而大馬是其中的一個地方。在 此多元種族與文化背景的國土上,無論出 土文物,或者書面資料,皆顯示其接受佛
20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0
15/1/2008 2:55:12 PM
教的傳入至今已有一段頗長的歷史。就前者 而言,大馬半島(Semenanjung Malaysia) 北部之吉打(Kedah)州布章谷(Lembah Bujang)出土的第二至四世紀文物,其中 有碑文證明了佛教已流行於當時當地。1至 於中國傳統文獻《梁書》,則記載六世紀 上半葉的「丹丹國」2,已經有佛教文化的 生命力。3由於大馬的佛教文化自古多元, 今日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寺廟安然而立,並 不奇怪。一棟棟硬體設備的先後出現,對 佛教的發展固然不起障礙,但若沒有教育 活動來支撐的話,實不太容易讓佛教興盛 起來。換句話說,就佛教本身嚴格來講即 是教育,佛教要發揮安定社會的功能,乃 至僧團的健全發展,就不得不仰賴教育。 唯有在佛弟子身上提供良好的教育,才有 辦法培養出素質良好的佛教徒,方能讓佛 教的發展面向光明。4 有鑑於此,自第十九世紀末以來,就 有大德們在佛教教育的推廣上作出了積極的 貢獻。5在此方面,任勞任怨的弘法者實不 少,但一談到將大馬佛教從民間信仰的層 次初步推向知識層面者,應該提一提妙蓮 和尚。和尚於1888年從中國福建省受邀前 來檳島住持廣福宮時,就發現到該寺當時
的經營方式過於商業化,且偏重儀式的作法 也不利於佛教的發展。因此,和尚在一些華 人代表如張弼士及隨師而來的釋德如等眾人 的協助下,終於1905年依鶴山山麓之黑水河 (Air Hitam)建立極樂寺(Kek Lok Si) ,將之作為弘揚正法的道場。6為了此目的 的達成,和尚不只親自弘法,也請虛雲老 和尚、太虛大師等客座演說。聞法者場場 人山人海,反映了久旱甘露的心靈早已渴 望法水的滋潤。法雨澍得正是時候! 昔日培育的菩提子顯然成長了。隨 後的二十年,在一批華裔居士努力護教 下,「檳城佛學院」7(Penang Buddhist Association﹝PBA﹞)便成立了。這一所 居士學佛團體的成立,目的在於將正信的 佛法傳播於社會。1930年,扮演著全馬唯 一佛教女衆修學佛法的菩提學院也跟著成 立。此是一所由芳蓮法師提倡而後成為檳 島婦女學佛及出家女眾修持的道場。慈航 法師曾經在這裏弘過數年的佛法。八年後, 該院又創立一所免費學校,即後稱的「菩提 小學」,隨後又在倡議下續辦菩提中學。這 二間由佛教團體建設的學府,連同金明長老 於1945年在馬六甲(Melaka)成立的香林覺 苑,皆是發展佛教教育的地方。8 圣 道 蓝 图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1
21
15/1/2008 2:55:13 PM
圣 道蓝
以上所提及的法師,皆是從中 國到大馬弘法的法師。除了這些大德 图 協助推展佛教教育事業以外,隨後還 有不勝枚舉的漢文系僧眾陸續從中國 南來協助佛教事業的建設,其中作短期弘 法的有寄東、永虔、華智、妙祥、成元、 大雄、道階、廣本、葦航、等慈、惟幻、 妙解、妙理、覺真、轉岸、賢悟、賢識、 法舫、瑞今、妙欽、圓瑛……等法師。至 於較長時間駐馬者,則有真果、明德、伯 圓、宏船、會泉、金星、金明、廣餘、鏡 盦、明智、白聖、竺摩、本道、演培、隆 根……等法師。9就整體佛教的發展來說, 前述眾法師各有所為自然不在話下。其中 的竺摩法師(以下簡稱「竺師」),對佛 教教育的付出更是鞠躬盡瘁。竺師南渡來 馬,固然是受菩薩感召10,也是本國——特 別是檳島——佛教徒多世累積的福德因緣所 感。11竺師來馬的因緣在1954年便成熟,當 時乃受聘駐足檳島,擔任菩提學院導師,兼 授菩提中學的佛學課程。12同年,竺師又代 表該州僧伽出席召開於仰光(Rangoon,緬 甸首都)的第三屆世界佛教友誼大會。 13 自此,竺師的生命就與大馬人民及佛教緊 密結合在一起了。
界情況如此,憂心如焚,不辭勞苦地前後二 回北上檳島,親訪菩提學院,懇請竺師組織 大馬佛教會(即後來的馬佛總)解憂。最 終,竺師既為三寶慧命的延續及寺產的安 定,也感「佛教興亡,匹夫有責」,便答 應了組織馬佛總的籌委及開展事宜。15
基於前人在知識上的耕耘,大馬佛 教的發展才有了較強的前進力。因此,當 國家於1957年8月31日從英國政府取得獨立 後,佛教的發展也順著國運逐漸成長,在 不久後掀開了新的一頁。14
在馬佛總成立大會揭幕後當天下午召 開的會員代表大會中,與會者便紛紛呈上各 州的提案。在數十件議案中,倡辦佛學院是 其中較為重要的提議。18就大馬已成為獨立 自主的國家看來,已是時候讓本國的佛教 發展趨向本土化。換句話說,單靠外國僧 材來推動本國佛教教育,或者送學生到國 外接受培訓,皆非長久之計。19再者,由於 辦教育是百年大計,而早期來馬的法師泰半 僅作短期駐留,系統性的教育工作就顯然不 太容易進行。20因此,建設佛學院的倡議會
自國家獨立以來,大大小小約數百間 的佛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前後出現。可惜, 彼此間缺少團結,精神散漫,各家進行的宗 教活動鮮有交涉,發展事業的力量顯然沒辦 法集中起來。遠在馬六甲的金星法師眼見教
既有善因,就會有善緣來成就善果。 馬佛總的申辦經由多位中國比丘及當地居士 的努力,終於在1957年9月13日獲得社團註 冊官的批准。因此,便順利於1959年4月19 日假極樂寺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 全馬各州代表三百多個單位、政府長官、 地方縉紳、各佛教國駐馬的使節及中西來 賓等,共二千餘人。值得一提的是:大馬 「獨立之父」敦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還親自蒞臨會場,主持剪綵。16此 大馬政治領袖的出席無疑讓盛會錦上添花, 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佛教的發展受到回教國 家憲法的保護。政府的支持對佛教往後的 發展來說,的確是鼓舞人心的。 17馬佛總 成立後,便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的弘法大 會及許多佛教活動,致力把佛法傳播到大 馬各個角落。至此,成立馬佛學院的因緣 也趨向成熟了。
22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2
15/1/2008 2:55:13 PM
追源 溯流 成為二十世紀大馬佛教界其中的迫切呼聲, 是可以理解的。 無庸置疑,該興辦佛學院的草案在首 屆代表會便已通過,並推選出十二位籌委, 即檳島的竺師、白聖、真果、祥空等法師及 黃心觀與吳人俊,霹靂(Perak)的勝進與 宗鑑法師,雪蘭俄(Selangor)的本道與鏡 盦法師以及馬六甲的金星與金明法師。於此 同時,大會也通過佛學院正、副院長皆授以 獨立行政權。21 創辦佛學院的倡議在第一屆代表大會 通過後,1961年又在馬六甲進行的第二屆大 會時重提出來。在此屆會前,金明法師就已 草擬開辦佛學院的案件,只是基於多種因 素的阻礙,開辦的事一直未能執行。法師 指出,院址難尋及招生困難是其中的關鍵 因素。22幸運的很,首個困境在二年後便有 了突破。原來,當年有十二位法師與居士以 聯名方式,親自出資購下車水路中段一塊四 萬餘方呎的土地,作為籌建馬佛總永久的會 所。該十二大德,即竺師、廣餘、如賢、本 道、真果、龍輝、祥空、清亮、喜禪、明德 及應空等法師與溫賢貴居士。會所地皮有著 落後,該年年底便召開第一次籌建會所的會 議,並邀黃松坡居士參與其事。
隔年,就一面進行募捐,一面招人 投標承建。整個建築工程下來,需費馬幣 大約五十餘萬令吉。在當時來說,此是筆 可觀的鉅款。在此方面,如賢法師在推動 成辦學院的魄力是驚人的。法師一口氣捐 出五萬元以示支持,大會則圓滿其紀念先 慈的心意而以「林本金」之名作為大禮堂 的名稱,以示感激。另一方面,為了此項 籌建事宜,太平仁愛音樂社於1966年首先 作出反應,在檳華女中大禮堂進行義演, 最終掀起了全面勸捐之序幕及熱潮,一舉 而籌得十萬多令吉。有了這些助緣,大會 緊接於1967年5月30日這一天進行會所動土 典禮。同年的7月1日,恭請檳州首長.王 保尼來奠基。9月時,竺師等籌委會代表會 見當時財政部長.敦陳修信,請求政府撥款 支助建築經費。僅隔年的3月,政府便對請 願書作了回應。政府當時派了部長.許啟謨 頒給籌委會中央政府批準而撥款的十五萬令 吉。然而正當一切進行得不錯時,卻逢承 建商——大地工程——面對資金短絀的問 題而決定取消合約,放棄會所的承建!幸 好,承蒙三寶及護法龍天的加被,於時出 現了聯馬建築公司,不止願意承擔,而且 還以同價承包會所的啟建工程!對於聯馬 建築公司的協助及報虧高達五萬餘令吉的 事,馬佛總及全馬佛教徒除深表同情外,
圣 道 蓝 图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3
23
15/1/2008 2:55:13 PM
唯有無盡的感激。 23馬佛總會所之建立, 就是這樣在這麼不可思議的因緣下,圓滿 於1969年。由於如此,馬佛學院院址的問 題也迎刃而解了。
聘董事,邀請各寺廟保送學生等事項後, 便於同年9月18日正式成立董事會,協助馬 佛總長期籌措學院經費、聘請院長及商討監 督學院行政等事。26
如前所述,馬佛總第二屆全國會員代 表大會再度通過開辦佛學院的倡議後,五、 六年內並沒有任何開辦的動靜。除了院址問 題外,還有學生來源及住宿的困擾。為了學 生問題,金明法師曾積極地向各方宣傳招生 的消息。24至於竺師,更是親自勞駕到各個 寺廟庵堂,請求齋姑保送適齡的孩子到佛學 院接受教育,甚至以到該堂講經說法作為交 換的條件。25金明法師與竺師為教界培才的 苦心,著實令人感動!由於招生事宜經過 多方努力而發現到並非想像中那樣難以解 決時,金明法師馬上捉緊時機,正式向政 府申請馬佛學院的註冊事宜。就在法師向 馬六甲教育局取得註冊表格時,三層高的 馬佛總會所之建筑工程已完畢的消息傳開 了!因此,在稍後4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 會議時,與會者覺察到該會所第三層的部分 房間,剛好可用來開辦佛學院。於是,「 馬來西亞佛學院籌辦委員會」即席組織進 來,並議決將馬佛學院開辦在會所內!因 此,經起草各項章則,籌集開辦經費,分
馬佛學院會附設於馬佛總會所中的因 緣就是如此,今情況依然。從議決開辦學 院到建立起來,前後一共花了眾人十年的 心血。初期馬佛學院大禮堂兼齋堂,就設 在會所的底樓,至於二樓,則是佛學院與 佛教義學共用的地方27,而三樓是學院教師 的辦公室、資料中心及學生的住宿區。處理 了學院教室、辦公室、圖書館等設備之佈置 工作,而董事長(真果法師充任)、副董事 長(本道及如賢法師)、總務(祥空法師) 、財政(清亮法師)、院長(竺師)、副院 長(白聖法師)、教導主任(黃蔭文居士) 、舍監(陳少英居士)及教職員也一一禮聘 就緒後,馬佛學院便以初級及中級兩班學生 為教育對象,正式於1970年3月3日開辦為期 三年的正規佛教教育。28 一切法因緣所生,馬佛學院的創立 也如此,遠近的、大小的、順逆的種種因 緣,皆是成就它的助緣、上緣。馬佛學院 的開辦,最終在佛教傳入數十個世紀後圓
24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4
15/1/2008 2:55:14 PM
滿,但在大馬佛教就地栽培人才方面,剛 好是個起點。如今,學院的教育列車已開 走了三十七個年頭,而竺師的辦學理念, 還要繼續落實下去……。
1 見《馬來西亞的佛教發展史》(謹按:作者不詳),載於「 第九屆釋迦提達國際佛教婦女協會」(“The Ninth 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Selangor D. Ehsan: 17~21/6/2006)網址:http://www.sakyadhita.org/9th/ chinese_tr/buddhism.html,27/11/2007。謹按:最近釋真量也有 一筆內容跟上筆資料相近的作品刊於網絡(煩參真量法師《略述馬 來西亞佛教的起源與發展》,載於「檀看電子月刊﹝5/2007﹞」網 址:http://www.thanhsiang.org/ch/node/354,27/11/2007)。 不過,據第四至五世紀的大馬佛教走南傳路線的機率頗高的情形 (參聶哈山蘇海米﹝Syed Hassan Suhaimi﹞著《吉打與北賴的考 古歷史研究》﹝謹按:此書題應非原名,所示乃依網頁資料。至於 作者之馬來文名稱,則筆者擬定﹞,引自黃秀娟著《千年遺迹布章 谷——大馬佛教發源地》,載於「佛教聖地」網址:http://www. mybuddhist.com/mybuddhism/ShengDi/LB.shtml,27/11/2007), 真量法師將刻有梵語 “ye dharma hetuprabhava” 的碑文當作布 章谷第二至四世紀出土文物之一的說明,應該可以再商榷。 2 此國當時的版圖包括現在的吉蘭丹(Kelantan)州及吉 打州北大年(Sg. Petani)的西南部一帶(見鄭和祥著《南暹 和吉蘭丹古今縱橫談》﹝31/10/2001修訂版﹞,載於「孝恩 文化」網址:http://www.xiao-en.org/cultural/magazine. asp?cat=34&loc=zh&id=557/,27/11/2007)。 3 煩參《梁書》第54卷之《列傳.海南諸國.丹丹國》,載於 《二十五史》網址: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27/11/2007、《佛教大事記》,載於《大馬佛教》網址:http:// www.mybuddhist.com/mybuddhism/History/MyBuddhism-HistoryImportantEvents1900.htm,15/7/2007。 4 參釋繼程述《以實際行動支持佛教教育機構》,收於釋繼程 述,姜聯招主編《建設大馬佛教》(檳城:馬佛青總會文化委員 會,1996年5月初版,第139~140頁)第139頁。 5 有說法認為馬來半島的佛教弘法活動始於第三世紀(見Yeap Tor Hor、Kerry Trembath撰 Notes on the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status of Buddhism in Malaysia ﹝1999﹞,引自《馬來 西亞的佛教發展史》,載於「第九屆釋迦提達國際佛教婦女協會」 上引網址,27/11/2007),此筆資料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唯獨遺憾 的是:筆者目前為止無緣拜讀上書,實不知如何獲得以上結論。今 置之於此供讀者參考。 6 參姜聯招著《漢傳佛教高僧對檳榔嶼人文建設之貢獻——以 妙蓮、竺摩爲主的探索》(8/2/2002修訂版),載於「孝恩 文化」網址:http://www.xiao-en.org/cultural/magazine. asp?cat=34&loc=zh-cn&id=568,27/11/2007。
7 據 “PBA” 的用詞看來,中文名若作「檳城佛教協會」, 應該比較理想。 8 參釋繼程著《竺摩法師與大馬佛教》,收於釋繼程著《生命 的感恩》(二)(怡保:怡保觀音堂法雨出版小組,2005年5月, 第11~43頁)第11、14頁。 9 參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14~15頁。 10 煩參釋竺摩編述,釋繼程整理《竺摩法師﹝學年﹞簡譜初 稿》,收於《大馬佛教研究》第1集,(檳城:馬佛青總會佛教文 摘社,1984年12月,第1~68頁)第12頁。 11 見釋繼程述《感長老恩,應努力建設;團結為重,勿傷害佛 教》,收於釋繼程述,姜聯招主編上引書(第57~58頁)第57頁。 12 見釋竺摩編述,釋繼程整理上引書第14頁。 13 見盧友中著《雁蕩山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月第1次印刷)第203頁。 14 參釋繼程述《摒棄殖民意識,建設大馬佛教》,收於釋繼程 述,姜聯招主編上引書(第80~81頁)第80頁。 15 見釋竺摩著《蕩執成智、真空妙有——五十年來的檳城佛 教》,引自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27頁、釋竺摩編述,釋繼程整理 上引書第16頁。 16 有關大會詳情,煩參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28頁。 17 敦姑阿都拉曼在該會的英文致詞稿,可見於《無盡燈》第1卷 第2期(檳城:馬來亞佛教會,1959年9月30日)季刊末。 18 參盧友中上引書第133頁。 19 參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33頁。 20 參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14頁。 21 見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34頁。 22 見釋金明著《開辦佛學院的因緣》,收於《馬來西亞佛學院 第一屆中初級學生畢業刊》(檳城:馬來西亞佛學院第一屆中初級 學生畢業刊編輯委員會,1973年3 月,第37~38頁)第37頁。據金明 法師說,開辦本院的事原先提議「交由本會執行委員會負責進行」 ,後來基於開辦佛學院乃屬佛教的教育工作,故與會者提議修改為 「交由本會教育組負責進行」,大會通過。其實,法師在草擬原先 提案時也曉得開辦佛學院屬馬佛總教育組的事,但顧慮到辮類似學 府是件艱鉅的工作,因而認為應由執委會群策群力去完成它。 23 見釋繼程2005上引書第30~32頁。有關籌建馬佛總會所的資 料,可見許平等著《本會籌建經過》,收於《佛總廿五週年紀念 特刊》第33頁。 24 見釋金明上引文第37頁。 25 參考杜忠全講於本院2007年11月6日畢業典禮及開放日之《 馬佛學院之介紹》演講內容。 26 參釋金明上引文第37頁。 27 謹按:此層空間早上時供學院上課用,下午則空給一些失 學的人上義校求知識。 28 見教務處編《六年來的馬來西亞佛學院》,收於《馬來西亞 佛學院第一、二屆學生畢業刊》(檳城:馬來西亞佛學院學生畢業 刊編輯委員會,1975年,第13~15頁)第13~14頁。
圣 道 蓝 图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5
25
15/1/2008 2:55:17 PM
法 雨常 澍 文 / 黎 曼 雲 老 師
漢 語 教 學 漫 談
來佛學院就讀的學員,如果是華校
果是華裔學生),讓他們明白我在說什
生,進修佛學課程,當然沒多大問題。
麼。所幸,每個人都懂得26個英文字母(
但那些來自東南亞、尼泊爾以及西藏等
其實是拉丁字母),也分別得出那些是聲
地的年輕法師,因為不諳華語,他們第
母(consonants)、那些是韻母(vowels)
一、二年都被院方安排在輔導班,學習的
,所以使用拉丁字母教同學們發音不是很
重點是漢語密集課程,由三、四個老師分
大問題。只是中文拼音的幾個輔音,有送
擔教導工作。從聽、說基本華語開始循序
氣(aspirated)和不送氣(unaspirated)
漸進至讀、寫的階段,他們必須在短短的
之別,外加和英語發音截然不同的舌面
兩年時間內,達致相當水準的華語讀寫能
音(j、q、x),翹舌音 (zh、ch、sh) 和
力,才能在語言無大障礙的情況下繼續他
平舌音(z、c、s)等,都令初學者倍感混
們的學業。
淆。即使我再三提醒,同學們下意識地總 受到自己語言習慣的影響,而發音錯誤。
新學年開始,面對這些完全不會說 華語或只會聽懂一點華語和簡單英語的
通常這種情形常要延續至兩、三個月後才 會逐漸改善。
外國學生,我們這些漢語老師是如何完 成使命的呢?
在教導同學們掌握字母發音的同 時,我也同時念出它們四個不同的聲調
教外國人學華語,至今為止,最神
(tones),並說明這是華語的最大特
速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中文拼音教學。
徵,必須好好掌握。談到聲調練習,以
根據自己教導漢語多年的經驗,一開始,
ma、ma、ma、ma如果是順序地念讀,同
我必須放慢說話的速度,同時用手勢或肢
學們通常都念得很好。若不按聲調次序
體語言,加插英語、或馬來語和方言(如
或要他們單單念ma的某個聲調時,多數
26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6
15/1/2008 2:55:18 PM
人還是不能確定。尤其是上聲,很多時候
意思是如此。
他們都拿捏不准。為了加強他們對第三聲 的掌握,我常要他們不停地說〈我〉、〈
掌握了拼讀音節和聲調的技巧後,
你〉、〈好〉、〈早〉、〈九〉、〈走〉
同學們只要有漢語字典在手,就可以查
、〈有〉等一些常用的上聲調詞語。即便
找任何漢字的讀音了。我常舉起課室裏
如此,來到學院半年後,如果不糾正他們
的一本《現代漢語大詞典》,告訴同學
或作手勢提醒的話,一個只有七、八個字
們裏面大約有四、五萬個漢字,但是這
的句子,他們總有三、兩個字讀錯聲調,
幾萬個字,只有四百個左右的音節,加
要重複兩、三遍後才能說好。
上不同的聲調,也不超過千二,三百的讀 音。還有,我們只要懂得三、兩千個日常
漢語基本教學的最後步驟是拼讀
用語,就能運用自如,達到自學的地步。
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音節(syllable)
不過要記得同音、不同調、不同義的詞語
,而且要學到一看就能讀出字音來。
很多。千萬要注意,正確的聲調是極其重
然而漢字有別於其他表音文字,它們
要的。同樣的音節,不同的聲調,意義可
全都是單音節(monosyllabic),一個
能大大不同。說得不準確,給人誤解,啼
漢字只有一個音節,絕對不能像英文
笑皆非是小事,弄成大打出手的後果就糟
的I、seven、elephant或馬來文的
糕了。
nak、saya、sembilan等單字,一個字可 以有一個、兩個或三個音節。課文中若
就說買(mai)和賣(mai)兩個字
看到“廿”(nian)和“卅”(sa)這兩
吧!它們都是mai這音節,但聲調不同,
個單字,千萬別把它們分別念成“二十”
意思又恰恰相反。談生意的兩個人,一方
和“三十”兩個音節的讀音,雖然它們的
說誤了或聽錯了,你說會演變成什麼局面
法 雨 常 澍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7
27
15/1/2008 2:55:19 PM
法 雨常 澍
呢?所以,如果本身母語沒有聲調區別, 如英語或如印尼、馬來語的話,就要特別 注意。試把 book或mak以陰、陽、上、去 四個聲調念出來,它們的含義是否與華語 一樣起了變化?最多只能說它們代表不同 的語氣而已。 談及學生的表現,來自泰國的同 學,一般上對聲調比較不敏感。他們能 區別聲調的發音法,很快地就能說較為
的。能以鮮明生動的例子凸顯漢語的獨特
準確的華語。我想這與泰語高低抑揚的聲
性質,讓同學們知道華語與他們母語或熟
調有關。在中國遊學時,我就發覺非洲學
悉的語言的異同點,是學習漢語的一大竅
生說普通話,往往比其他老外來得標準流
門。有了明確的概念,當能激發他們的信
利,一問之下,獲知他們本身母語果然也
心與興趣,有助他們學習的效率,更能達
有聲調之別。總之,成年人學習外語,不
致預定的教學目標。
如剛學話的小孩子,受到母語的幹擾不可 避免,要學到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漢語是 極其困難的。 綜觀我個人的體驗,教導漢語,若 只說語音規律,然後範讀、跟讀,一遍又 一遍重複式的口語操練,是相當枯燥無味
28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8
What do we learn from Buddha? None other than to foster good self-education.
15/1/2008 2:55:19 PM
文 / 黎 馥 綱
新 詩 二 首
老 師
歲月的痕跡 時空的憧憬, 灑脫的在飛躍。 熬過多少個, 沒有颱風與寒冬的季節? 孕育了 無數燦爛與天真的歡笑! 默默的耕耘, 從黎明至天暗。 勞碌又奔波, 嚐盡了無情的風霜! 且把那絲絲鄉愁忘卻, 瀟灑的 揮走那一片哀傷! 激奮的 將豪情壯志洋溢, 讓大地充滿人性的光芒, 為美好的明天, 譜上不朽的篇章!
呼喚在飄蕩 飛揚的神采, 可曾喚起你的情懷? 在心扉深處, 切望著你的撫愛。 那異鄉的游子, 浸淫在孤寂煙雨中, 仍散發著濃郁的芳香, 像 一股暖流, 隨風散發, 融合了你我的血汗。 這時刻, 大地驟然翻騰奔放, 驚覺無數幼苗, 在茁壯,在成長! 不再羞澀, 抬起胸膛,豪情萬丈, 昂然佇立在檳島上。
法 雨 常 澍
MBI 1st Edition_mo.indd 29
29
15/1/2008 2:55:21 PM
法 雨常 澍 文 / 王 素 蓮 老 師
祈 請 三 寶 加 持
祈請三寶加持,眾生願如意,祈請 文殊師利菩薩加持。
聚來自各方之心靈捕手的力量,鐵肩擔 重任,透過讀經作文、善行實踐、倫理 道德三大綱要的共同推動,落實德育教
使末學悲智增上,知方便善巧,感 恩師長勉勵,策發四宏誓願。
學實驗計畫,利益莘莘學子。引導學童 將聖人的智慧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奠定 完美人格基礎,成為國家的棟樑。德育
以一顆簡單的心,感恩情懷,寬廣
教學重點在於轉變內心,其效果不易呈
不留痕,吐露你我心意。回首來時路,
現,亦非短期可見,且困難重重,欲持
師恩湧胸懷,感受團體的美,法情的真
續推動實屬艱難。故,墾請各方關心教
實,感受上師心靈活泉灌頂,感恩師長
育的諸位先進深思熟計,孜孜耕耘,遇
教誡與教誨,如一盞明燈般,馳騁黯闇
難不退。共同切磋偏失且傾唯物思想的
長夜中尋覓我、醒覺我,使無明熾熱病
教育理念注入一股清泉,從著重物質層
惱得安住。如來密意深廣浩瀚無邊際,
面的探索,欠缺心靈的提昇而緩緩導向
美不可言;無奈智慧淺薄,權宜善巧
重視內在精神層面著手。儒家思想,在
不足,無法傳遞法喜電波,引入清涼智
群己關係上,主張透過自我淨化,己立
慧靈海。更恐無能力開墾出一條人人歡
立人而完成整體人倫的昇華。在生命價
喜活性教育泉源,次第分明且極富啟發
值上,不空洞漫談自由平等,而是以「
性,深廣淺出且不離現實生活,深化生
內聖外王」來界定,以成辦「內聖」為
命素質內涵的康莊大道。
基礎,再對應出「外王」的圓滿之大同 世界。所以,重建倫理道德,發揚文化
教育是人類昇沉的樞紐,以弘揚珍 貴之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為主軸,期盼凝
傳統,確實可為現代社會亂象開出一劑 良方,成就自利利他的崇高人生目標。
30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0
15/1/2008 2:55:21 PM
圖 : ︵ 左 起 ︶ 王 老 师 、 杜 老 师 及 吴 老 师 。
現今,時代洪流趨奔物質國度,物 質愈趨文明,人類心靈未得等同程度的 成長,愈顯空虛、不安、失落,致使身 與心被錯置,不快樂的指數節節升高。 祈願打開人與人之間心靈互動的格局, 從無意識中所自然體現表白。諄諄引領 人們回歸精神層面,沉澱心靈染汙, 建立以法為主的宗旨理念,體認生命無 限,探尋究竟離苦得樂,生生增上,為 利有情直至無上菩提道。
(待續)
法 雨 常 澍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1
31
15/1/2008 2:55:22 PM
耕 心园 林
院規與戒法上的修學 文/釋顯禮 2006年院內作文比賽 高級組.最佳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院規與戒法就
之心,歡喜接受,熱誠修學。真實體驗
像一條條束縛身心的繩索或枷鎖,嚴蕭
到院規對自己在學院之生活與修學以及
而呆板,既累贅又枯燥乏味。
人際互動當中的好處,進而對院規生起 信心,精勤不懈地修學與熟練院規的內
在團體生活中,規約是團體生活 運作的工具,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
容,進而達到養成良好習慣,在學院當 中,身心與院規內容融為一體。
與共事的橋樑,而院規正是讓同學們的 修學生活得以良好運作的工具,能令同
院規是修學的規約,依團體中的時
學們身心安樂地在學院修學,同時師生
地需要而建立,而戒法則較為廣泛,它
與同學之間能夠和樂共處,以達到最佳
不單只是團體的規約,同時還包括了個
修學的效果。
人身心上的行為與道德軌範,不但是身 口意業上不傷害、干擾他人,同時亦淨
要達到修學的最佳效果,首先必須
化個人的身口意業,令個人身心清淨安
瞭解到什麼是院規,院規是幫助我們在
樂,不起煩惱、惡作、掉悔等心,不造
學院安樂修學的指導原則,是我們修學
作種種惡法,免受惡果的痛苦。
過程當中的助道因緣。瞭解到院規的真 實意義與內涵和對我們修學的重要與好
修學戒法與院規的修學相同,首先
處,不再對院規有排斥後,才能調和身
必須先瞭解戒法的意義與內涵,它們不
心,接受院規的內容,再了解院規對我
是束縛身心自由的繩索與枷鎖,而是幫
們修學過程的重要性,對院規生起好樂
助我們淨化身心,不造惡業,免受未來
32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2
15/1/2008 2:55:22 PM
惡果的助道因緣,於是乃對戒法不起排
卻不知道這所謂的繩索或枷鎖,其實是
斥之心,歡喜信受。瞭解戒法內容的意
克制我們因貪瞋癡而造作種種惡業,免
義與內涵,不是只背戒條而不解其義,
得未來面對種種惡果的助道因緣。故宜
不但達不到淨化的目的,同時亦能衍生
以信解行證之次第,正確修學院規與
一些因無法掌握其內涵,不懂得隨緣圓
戒法,以達到道業的增上與其宗旨及目
融應變而產生種種的問題、煩惱。以信
標。
受奉行而達到身心淨化與道業增上的利 益,進而產生好樂、修學戒法之心,精 勤修學,直至身心與戒法合為一體。
從瞭解到何謂院規?何謂戒法? 明白此二者對身心與道業以及人際關係 的利益,進而開始進入院規與戒法的內 容,再進一步付諸於實踐與行持,通過 行持而親身體證到其利益。以上是修學 院規與戒法的過程與信解行證的修學次 第。
一般人以為院規或戒法是束縛身 心的繩索或枷鎖,因而生起排斥之心,
耕 心 园 林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3
33
15/1/2008 2:55:22 PM
耕 心园 林
聞法趣入之得 文/釋顯知 2006年院內作文比賽 高級組.最佳獎
為了不使人生旅途沒有意義,那麼 就應該積極的為自己製造因緣。如可以親 近善知識,從善知識處聽聞正法義,聽聞 所謂「人生難得今己得,佛法難聞
了之後如理思惟,這樣才能時時隨順正法
今己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
去修行。在修道的過程中,福德與智慧是
生」,在人生旅途中,如果沒有了佛法,
不可或缺的,有福沒有慧就好像白象披瓔
這個人生就不能圓滿了。能生而為人,就
珞,有慧沒有福就好像羅漢托空缽,所以
表示在他的過去生中,曾經種下得以生而
我們要解行並重,才能福慧雙修。
為人的善業;無緣聞善法,是因為聞法的 善業被無明的煩惱所蒙蔽,有如一面鏡子
有一些修行上的方法,是可以讓我
被塵埃覆蓋了,只要灰塵被抹去,鏡子便
們的福德與智慧並進的,那就是六度-
恢復了功能。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待時機把無明去除,還復本來的清淨。
慧。
師長對我 提升上的教誡 文/張加雲 2006年院內作文比賽 預備組(乙組).優秀獎
34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4
15/1/2008 2:55:23 PM
佈施有財施──財物上的佈施;法
了前面的五個方法,如果沒有智慧的牽
施──正法的指導、無畏施──去除害
引,就很容易偏邪。所以在外道可以找到
怕的心理。持戒是自我的軌範,它又有
與五度同樣的教理與方法,但卻無法尋獲
止持門與作持門,止持門是指對一切的
與般若同樣的教法。般若是指智慧,這裡
惡法停止去造作,作止門是指對一切的
的智慧不是一般所謂的知識,而是能夠讓
善法應當積極去行持。忍辱是對一切法都
我們分辨善惡,是非黑白,最主要的是它
安忍,無論是善法或惡法,當善法生起時
可以引導我們趣向於解脫之道。能夠依循
不要貪染驕慢,惡法生起時也不要排斥瞋
以上的六個方法行持,這條修道的路就可
恨,這樣才不會被無明的愚癡給耍的團團
以走的更踏實平穩了。
轉。精進是四正勤的另一寫照,所謂的四 正勤即是已生惡速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有一個偈頌是連三歲的孩童都懂得
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速令生。禪定是將
背誦,但九十歲的老翁卻未必做得到,
我們的善心止於一個境,如能時時安住這
即「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顆善心,我們便能夠身輕安、心輕安,身
是諸佛教。」如果我們可以由聞法而趣
調柔、心調柔,而達致四禪八定。所謂的
入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
四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是
最終而證得實相般若,這應該就是佛陀慈
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空無
悲弘法利生四十五年,要傳給眾生的主要
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
訊息了。
非非想處定。 常言道: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有
還沒有踏入佛學院之前,我是個平
很感恩。每天在佛學院上課,有機會多聽
凡的三寶弟子。從一個因緣下,得到師父
聞佛法。所以,我真的要好好珍惜這個因
的鼓勵而來到馬來西亞佛學院求學。到佛
緣,珍惜每一個善法。
學院求學後,我才察覺它不是一般的社會 學校。
在佛學院裡求學已半年多了。現在 我才體會到師長對我們學生的教導,而且
在佛學院念書,我在學習當中領會
在教誡上提升我們的人格、禮貌,以及在
到的好處,是把多年來的習氣一點一滴的
佛學學業上的進步,在戒定慧的修學上也
消除去。透過師長們的教導,可以接觸更
有很大的幫助。
多的善法,這可能是我累積的福報,因此
耕 心 园 林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5
35
15/1/2008 2:55:23 PM
耕 心园 林
我如何在 日常生活中學善法 文/釋章偉
2006年院內作文比賽 初級組.最佳獎
佛法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
一體二面的東西,它們的本質都是無
門,即是事情或方法;無量,即沒有一
常、無我、寂靜的。由於善惡的本身並
個定數;誓願,決定義;學,是因為不
沒有固定不變。它會隨著善惡因緣的加
熟、不懂,也就是說:對於本身不熟
入而有所改變,故說為無常;因為沒有
或不懂的事情及方法,不論是多或少,
善惡的自體,所以說無我;然而,善惡
我都決定去學習的意思。佛教是道德完
的本性是空寂的,它並不曾說過我是善
善的宗教,所以所學的必然是向上向善
的,或是惡的。只是我們的妄想分別,
的。祖師大德常說:「佛法就在日常
說它是善的或惡的而己。這也還是個人
生活中。」一旦離開了生活,哪來佛法
的修學上的淺知淺見而己,是談不上戒
呢?這己是很明確的告訴修學者,生活
定慧的深化。可是它卻能幫助我平衡情
中處處皆是善處。既然想修學善法,那
緒上的變化,以及對事物的執取。
什麼是善,又要如何去修學呢?善惡是 相對的,佛法是從無數的時空來談:只 要今生或來世能對自己或他人有利益的 或快樂的都稱為善;反之,若是今生來 世對自己或他人都不利或不愉快的就稱 為惡。既然處處皆是善處,為何還有惡 法呢?確實,善法固然要修學,可是惡 法要如何避免呢?其實,惡法所帶來的 是惡果,因此有警惕自身不去造惡之功 能。但,佛法不僅是談世間,且更重於 出世間。所以從深入的來談:善惡皆是
36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6
15/1/2008 2:55:24 PM
道心 清 淨 的 道 心
文 / 愚 夫
近來翻閱燒雪著《水月抄》之「
動。尤其對於學生們強烈的輕浮習氣和
愛的教育」和「僧教﹑身教」兩篇短
邪知邪見,都能夠給予寬大的包容並能
文,內心對教育工作的艱辛也有所感動
引導學生們去覺察本身的問題所在﹑如
和認同。尤其在佛學院接受師長們的教
何調整不正確的心態並從中去建立正知
導,孜孜不倦和苦口婆心的,皆為了在
正見。
莘莘學子心中播下清淨的菩提種子。至 於幾時會發芽﹑成長和結果呢﹖相信師
唯一感到慚愧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見
長們只抱著「不問收獲﹑只問耕耘」的
稍強且吸收能力較弱,不容易把師長們
態度,對學生們施於不同的教導方式,
的教導在短時間內能夠化為行動上的實
以建立修道上的信心並以趣向菩提道為
踐。雖然如此,眼見站在前頭屹立不倒
長遠的目標。
的師長們那份清淨的道心,內心油然生 起敬佩之心,願能調柔自己,好好的向
文中點出一般眾生向來私情重於道
師長們學習,才不枉此行!
情,常因雜染不定的道心而在理智不足 下帶有過強的情緒反應。往往學生會以 個人的好惡及第一念的「感覺」來推斷 師長們的施教,因此常會曲解師長們內 心深處的慈悲。 自己在學院的日子不算長也不算 短,至今已有五年了,心中對於師長們 的用心教導及那份無私的清淨道心所感
耕 心 园 林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7
37
15/1/2008 2:55:24 PM
茶味 书香
耕 心园 林
久未品茶,心中渴望倍至;久不閱 書,亦感言語乏味,覺之自噁。一日偷閒
文 / 法 智
獨沏,荼香入鼻,頓覺身心舒暢。一人獨 自品酌,他人或感孤寂,惟此乃吾心所向 也。何故?人多口雜,夫喧鬧靡能專於 茶,則置而糟蹋之;或言多錯語,摯友反 目成仇,何苦來哉!獨酌自品也者,輒無 是患。獨酌自品,何所當為?無他,品書 賞茶者也。
性難移。」其之難移,在知之未明,猶霧 裏看花之境也。余等學佛者(年輕者尤 是)常犯二見,引高老師所言,一為健康 狂,次則生命慢,以造作無明惡業。所謂 健康狂,具二特徵:(甲)因厭惡、害 怕、逃避心理故,懼見病況淒慘、無力自 顧者。(乙)堅信自身不會如此可悲。至
茶者,余所好也;書者,情所鍾也, 兩者得兼,焉不樂耳!余嘗沏茗時投心儒 學,雖漫談儒學--修身明德以安天下云 云,余記以自惕者,不易於佛之信;半 晌,閉目品茶深思其義,茶味書香齊下, 有怡然自得之感。
於生命慢乃對死亡之不健全心理,亦有二 特徵:(子)相信活得甚好,無法想像己 身之歿。(丑)見他人遺體,則感傷、排 斥、恐懼、遠離及自我安慰。(高明道: 《算沙夢影〔下〕》P.516~517)連閱數 篇,皆關乎知見之談,可知老師數數提策 矣。蓋知見謬誤,徘徊惡趣之本,反之亦
今者,余品茗閱高老師之《算沙夢 影》,心有所感,於此茲記,與卿共勉: 夫學佛者,正見居首,具之學佛道
同「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 生,終不墮惡趣。」欲令知見得正,不外 四預流支者也。
上當愈走愈明,缺之輒誤入歧途流轉三塗 茶味,修身、養性、怡情,令心得
惡趣。云何如是?蓋眾生累劫深受煩惱之 害,行非法行,長養惡習;今生得學佛 已,然正見未彰,雖不犯五逆,於奇形怪 異之說尚有所好。古云:「江山易改,本
以平靜;書香,反省、提策、致知,啟發 正見、正志之器也。每每品茗閱讀,必略 有所獲。獲已,雖不致法隨法行,卻埋種 於賴耶田內,時而憶以自惕,規範己之言 行,勿令離軌。
·記於250307下午
38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8
15/1/2008 2:55:25 PM
威儀的訓練 與 僧 格 的 建 立 文/溫勝華
2006年院內作文比賽 預備班(甲組).最佳獎
威儀是內在德行自然的展現於外
理等道德,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更應具
在的身語行為。具威儀的人,待人處
備五戒十善。觀乎今日世界,舉凡國與
事必是冷靜平穩與成熟,並且善於觀察
國之間的戰事、威脅恐嚇及恐怖襲擊,
環境因緣,而作出合乎時宜的決擇與行
無不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這些無不
動。他們的存在常能給於當時的環境一
與威儀的訓練缺乏有關。威儀的訓練實
種收攝的作用,進而產生一種向於善法
為人類基本的道德教育;這種威儀教育
正行的力量。就如在一個集會上,若有
的忽略,往往也造成人格的墮落。
若干具威儀的人物在場,整個場面自然 就會較為嚴肅,或也可說是莊嚴。原
僧格,乃人類根本威儀的提升;也
因何在?因人人都本具慚愧心,當有一
是人格的昇華。三皈依中「自皈依僧,
個明顯的行為正範立在人們面前時,其
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就
餘也就不辨自清了。由於人人都有慚愧
己毫無保留的將僧的本份與偉大,以短
心的緣故,對自我人格塑造要求較高的
短的四句偈頌來道盡無餘了。僧格即身
人,在威儀正範的面前無不自我省閱觀
為出家人必備的人格,那是超越了世俗
察,以期得以增上;縱使不善於自我繩
人格之要求的。既已出家為僧,就是
規的人,在具威德的人之前往往也懂得
將身心完全奉獻給佛教,為正法能長住
自我收斂,免得當眾出醜,由此可知,
於世,為一切有情速得離苦,而卻絲毫
無論於己於人,威儀的建立都屬無可質
又不為自己尋求享樂。然而這並非一出
疑的。
家為僧的人,入住僧團後便能立刻具足 的。這往往必須在僧團的生活環境中,
威儀的內容應包含儒家思想中的
依止德行具足的善知識,學習種種戒
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及倫
法與經論,矯正不正確的邪執,以磨去
耕 心 园 林
MBI 1st Edition_mo.indd 39
39
15/1/2008 2:55:25 PM
耕 心园 林
如稜角般的身口意行,這並不是短時期
佛教表面之興盛而樂觀呢?不忍聖教衰
內所能完成的。能跨越自我的慢心等習
故,利眾生故,利己故,為佛道圓滿
氣,耐得住煩惱的不斷煎熬,才有成為
成就故,我們豈能安逸呢?祈願三寶弟
法器--完成具足的僧格。世間的任何
子,我等共同完成與提倡僧格的完成和
成就都不會是三兩下功夫就成就的,更
造就;因這是佛道圓滿的器具。願共成
何況這是承擔如來家業所必須具備的僧
法器。
格。在將此身心奉獻給佛陀的當下就該 當立志克服一切障礙,接受一切磨練,
特此與大家共勉。
以斷除自我的執取和煩惱習病,望能作 為迷群在生死海中的導航。 然而回歸現實,作為一個僧格具 足的佛子本身,除了守戒持戒,嚴謹認 真如護自家珍寶外,對三藏的深化與宏 揚外,更當努力盡份,但對戒律的宏揚 與提倡,更應不遺餘力。所謂「戒為無 上菩提本」,佛教如果沒有了戒律的持 守與宏揚,末法也就不遠了。佛教中缺 乏持戒宏戒的人才,近代祖師大德如蕅 益大師、蓮池大師、見月律師、弘一大 師等都有所感慨,為此擔憂;事實確是 如此。有感于此,我等現代佛子豈能對
40
MBI 1st Edition_mo.indd 40
15/1/2008 2:55:2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