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導演 練習曲
2018 - 2019
家 鄉 目 錄 整體 計畫
04 家鄉地圖 06 序言
08 給看見家鄉的祝福/國立成功大學 蘇慧貞校長 09 創辦人的夢想/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蘇文鈺理事長 12 秘書長碎碎念/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洪旭亮秘書長 15 課務組點點名/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 黃聿清老師 18 媒體大咖溫馨小語 22 講師地圖
影展 主題
24 看見孩子的轉變 28 作品簡介/家鄉小物介紹
學習 歷程
42 學習時間軸 44 鯉魚國小 50 法治國小 56 拯民國小 62 文德國小 68 僑光國小 74 西林國小
回饋
82 隊輔的秘密心事 87 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學習單
92 一起來看見家鄉
附錄
94 這一年,一起奮鬥的看見家鄉
4
5
序 關於看見家鄉計劃《認同》影展 「看見家鄉」由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發起,國立成功大學全力支持,至 2018 年止已屆第二年,最初的構想很簡單—帶著學童學習操作空拍攝影機,掌握另 一項說故事的工具。而相較於第一年,第二年更是有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團隊的 加入,為「看見家鄉」注入了更多人文關懷與思考,帶領孩子換一個角度觀看自己 所處環境的樣貌。
受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紀錄片 啟發,這兩年間,看見家鄉計劃帶著空 拍機到台灣各個資源與交通較難以觸及 的角落—2018 年,我們來到了花蓮縣萬 榮鄉、雲林縣虎尾鎮、南投縣竹山鎮、 南投縣仁愛鄉、南投縣草屯鎮以及彰化 縣芬園鄉,在西林國小、拯民國小、鯉 魚國小、法治國小、僑光國小及文德國 小,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拍攝計劃,每校各有五至八名學生參與計劃。計劃的歷程從 寒假的初階培訓課程、暑期進階營隊,接下來每個學校各自由兼具影像專業與教育 意識的隊輔帶領,經過不間斷的討論,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我們有意識地盡 量不以成人觀點干預,期望將最大的空間保留給孩子自身的視角,並且帶領他們探 索自己身處的周遭環境與文化。
因此,在此次看見家鄉計劃的《認同》影展裡,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六個學校截然 不同的作品:西林國小的作品《回家路上》以放學回家的路徑為主軸,帶觀眾一一 看見部落裡的各個角落;僑光國小的《田埂間的悄悄話》,探尋了學校四周無際稻 田背後的故事;法治國小的《我們的家鄉武界星球》和大家分享「武界星球」的重 大事件,並邀請大家來玩也來愛護它;拯民國小的《穿越時空的防空洞》是唯一一 部劇情片,建國一村地上出現的神秘「血跡」到底是什麼呢;文德國小的作品《文 德觀光團》帶大家沿著縣道 139 認識芬園的過去與現在;最後,鯉魚國小的作品《看 見家鄉,看見鯉魚》。每一部作品都要包含訪談以及空中拍攝鏡頭;俯視的視角是 平常難以達成的,透過這樣的視角,將日常片段且碎裂的場景幻化為腳底下綿延的 6
地圖,場景之間無法切割,以此了解身處的環境、建構日常生活的意義。而訪談社 區裡的成人,將大人的故事與經驗以口述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則能開啟生活經驗的 時間縱深。
拍攝影片首先是團隊合作,是公民參與的雛型,過程中並且需要各界的參與,以 及文化的滋養,才能有故事、並將其製作成影像成品。我們期望,「看見家鄉」計 劃這一年的討論與陪伴,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透過開展不一樣的視 角,能夠使孩子看見自己生活的時空的另一個樣貌,並因為這樣的差異而產生了屬 於自身的意義與觀點;我們也期望透過訪談社區裡的大人,能夠開啟世代之間的對 話,以及文化傳承。而看見家鄉計劃的《認同》影展,更是不可或缺的場域:在這裡, 除了向成人世界展現孩子的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這是各校孩子之間互相觀看的 場域,當孩子一眼看出他人與自身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時,就有機會在體認到差異 的時刻裡長出包容的力量;就有機會能映照自己、產生觀點,進而產生認同。
7
給看見家鄉的祝福 這幾年「漂」成為描述人才外流是的代名詞。 從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叫「北漂」,從台灣到美 國可能就叫「美漂」吧!但是,假如你問在外 地工作的台南孩子,或是離家來成功大學讀書 的孩子,我相信很多人其實希望回到台南定居 工作!因為葉石濤先生說:「台南是一個適合 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 方」,而人們在情感上與台南這個城市緊密的 連結了。這個連結從哪裡開始?無疑地,它與台南的一切事物有關,包含街道、巷 弄、建築、食物,以及某種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家鄉的氛圍!也因此,多年來, 相對於多所著名學府,成功大學的畢業生留在台灣努力耕耘的比例也相對的高。 在過去十年,我們的師生在舊台南縣各地,如左鎮、楠西、玉井等,直接投入社 區營造的培力工作,其中「看見家鄉」計畫去年從左鎮地區開始,而國發會的「地 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在 2018 年 12 月則已經選定左鎮為示範區。作為一所從土地 生根的大學,成功大學驕傲地、責無旁貸地希望能把連結家鄉與孩子們情感的計畫 擴展到全國,讓所有的孩子長大後深刻記憶、也相信自己的家鄉會如同台南一般是 個可以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一整年來,孩子們經過數十天的親手工作、打造影片,訴說屬於自己家鄉的點點 滴滴,這些珍貴的故事不僅打動人心,更足以讓孩子們長大後對家鄉魂繫夢牽。我 期待這個深具意義的計畫可以持續累積,堆疊每一年的影片紀錄累勢將成為一股沛 然莫之能禦的力量,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美好的國家,成為每一個人心靈的故鄉。
國立成功大學 校長
蘇慧貞
8
創辦人的夢想 在生活場景裡說故事-寫在看見家鄉元年
若要談「看見家鄉」計劃從何開始的,那可 能是多重因素所致:可以從《看見台灣》這部 紀錄片給予的啟發談起;可以從過去在業界發 現我們不太擅長說故事談起;也可以從這幾年 我在偏鄉的程式教育經驗裡,看見孩子們不斷 地想離開資源貧瘠的家鄉開始。因此,這個計 劃會發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受到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紀錄片的啟發,計劃第一年的想法很直觀簡單: 讓孩子從空中拍攝自己的家鄉。我在偏鄉教學幾年,看見許多孩子並不喜歡自己生 長的家鄉。比如說東石,在這裡,街邊的蚵殼堆起來跟山一樣高,屋子灰灰舊舊的。 十幾年前,這個地方一下雨就會淹水成災,後來有了一座興建到中途,卻因政治人 物下台所以只完成一部分的滯洪池,雖然只做了一半,也堪減緩淹水災情,要不然 今年的 823 水患就不堪設想了。即便如此,來過這裡就可以想像過去在東石的孩子, 看著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心情。我與孩子聊天的時候,從某些孩子的言談之中感受到 對家鄉的不滿,若有機會或能力離開東石,多數不會再回來。事實上我在多處演講 也會遇到東石人,他們會覺得難過但是沒有人想回去。 有次天下著雨,我開車從 84 號快速道路轉西濱經過布袋的途中,邊開車邊感於 這個場景就像小說裡描述的「煙雨江南」一樣美麗。雨一大,水位就上升,淹沒平 日略顯雜亂醜陋的事物,只剩下漂亮的風景,路邊的廟平常看起來沒有什麼美感。 但是這天,廟孤立在水面上就像水墨畫裡的情境。我跟來上我的課的孩子說:「下 雨天,不出去玩嗎?外面很漂亮。」但孩子對這句話無感,他們說:「教授你不住 在這裡是不會了解的啦。」我雖然長期進出這些地方與小孩一起工作唸書,但是說 穿了也是觀光客,平常不住在此地,在這裡過的人生並非看不見盡頭,也許因此才 有閒情逸致覺得美。那時我想著:要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看見生活場景。
空中攝影是另一種用影像說故事的媒介 這些在教育現場過程中的觀察與種種微小的片刻,累積成了看見家鄉的開端。當 9
時我原本想要就地在東石開始進行計劃,但是找不到有參與意願的老師;我的觀察 是,老師可能聽到空拍機就有些心理障礙,認為有技術門檻,因此卻步。後來有幸 認識左鎮國中蔡宜興校長,當時他已經開始帶學生學習空中攝影,於是我們就從左 鎮國中開始尋找適當的合作教師,連結了花蓮卓溪鄉太平國小、南投仁愛鄉中正國 小、南投仁愛鄉法治國小總共四個學校,帶學生們用空拍機從空中俯瞰自己的家, 從另外一個角度發現自己身處的土地的樣貌。 2017 年看見家鄉從七月開始,成果發表會在十二月舉行,每一部影片都是三分鐘 的空拍影像。在去年廣播節目採訪過程中認識世新大學小黃老師,曾經帶領教育部 媒體素養教育團隊的小黃老師一次關於人文關懷的提問,我自己也確實發現這樣的 影像紀錄只有單一的空拍視角,缺乏故事、缺乏情感,顯得有些單調,深刻地體認 到:空中攝影是另一種用影像說故事的技術與媒介,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故事與觀點, 不該只是美美的影像。 我們的標語曾經是「培養小小齊柏林」;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個過程,我改變了想法: 台灣也許需要兩三個齊柏林,但是我們需要更多會說故事的人。這也是來自過去我 在科技業裡得到的鮮明感受:台灣的技術並不落人於後,但是歐美的公司具備更強 的說故事能力,這個把產品與技術推銷出去的能力是台灣的孩子所欠缺的。我們已 確認了空中攝影是一種影像記錄的方法,那麼,我們要如何充份發揮這項媒材的本 質,用它來說一個好的故事?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2017 年 12 月的年會後我們深 刻地檢討了自己。 2017 年因採訪結緣的世新大學黃聿清老師,幾經討論後,決定帶著專業團隊一 起加入這個計劃;我與洪旭亮校長是舊識,他退休後基於對教育的熱忱同意加入 Program The World 協會、協助看見家鄉計劃。2018 年有了阿亮校長與小黃老師學 生、夥伴團隊的參與,為計劃注入了人文的縱深,我們因而得以更細緻地在各個校 園裡與孩子們一起工作、豐富陪伴著孩子成長的歷程;豐厚的課程內容,增加了眾 多影像專業老師的帶領,給予同學紀錄片拍攝、影像技術運用的概念,與孩子們一 起工作的任務則交給具備影像製作能力的大專生隊輔,他們定期到校輔導,帶領孩 子討論故事內容、拍攝、剪片、練習發表,與各校老師的討論沒有間斷過。參加了 第一次年會的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深受感動進而決定支持這個計畫,讓我們不怕機 器會從天上掉下來,也協助組織了成大的學生團隊,架設計畫網站要留下孩子們幫 台灣記錄下來的最珍貴的時刻。過程中與團隊成員們的溝通是順暢的,大家不斷進 行著各種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0
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如果要說看見家鄉是否有窒礙困難之處,也許是無法觸及更多家庭資源嚴重不足 的孩子。在媒合參與計劃的學校的階段,我們先接觸願意撥冗參與的學校老師們, 所謂「撥冗」意味著投入巨量時間與心力,在學校已然繁重的眾多事務中,再增添 更多工作。確認老師的意願之後,我們也要確認校方是否支持計劃;校方的支持一 直是相當大的助益,若學校沒有一定的意願,老師也很難有施展空間。因此,我們 始終很敬佩老師們投注的心力,但感到遺憾的是,許多前述的學生因為家庭因素所 致無法從頭參與到課程結束,老師也會為我們擔憂是否具備足夠的能耐,面對這些 學生。我們能夠理解老師的考量,畢竟我們並非社工或兒童教育專業,我們目前還 沒想出解方,但是希望計劃能持續下去,一邊滾動著一邊尋找方法。看見家鄉計劃 不見得要以空中攝影的形式繼續下去,而是不斷地試探最能切合核心概念的方式完 成,說不定每一年都會不一樣,因為每個時空裡的孩子樣貌都不一樣,每個孩子眼 睛所看到的,心裡所想的,對團隊的每個人來說都彌足珍貴。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 中,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讓我們神奇地短暫地回到童年,知道自己也曾是個 孩子,於是在長大的過程裡身上帶著的無數傷口慢慢癒合。我們是教育者,同時也 被教育。 自 2018 寒假以來,一直到十二月中的《認同》影展,一整年的時間隊輔們與老 師們盡最大的能耐陪伴孩子,盡力打開能容納孩子觀點的最寬廣的空間。帶孩子踏 查、觀察、探索鄉里的故事,從聆聽與挖掘這些故事之中,對鄉里有多一些認識。 也許在他們的年紀,還談不上對家鄉的認同,而且,孩子的人生是他的人生,我們 做這件事若期待他們回鄉貢獻,就太功利了。但求往後有機會成為他們在生命道路 上的引領與養分;認識自己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是認識文化,認識文化就能認 識自己。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途,無法立即見效。這個團隊所從事的可能是 30 年後 才看得到成效的工作,這個起源於對孩子的鍾愛以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感情所誕生 的計畫讓我們無所畏懼。 從去年計劃初始,到今年得到豐厚的力量,造就了如此珍貴的歷程。因此,我將 2017 年視為看見家鄉零年,2018 年就是看見家鄉元年。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理事長
蘇文鈺 11
秘書長碎碎念 看見家鄉—以自己的觀點,說土地的故事 認識蘇文鈺老師是在第六屆教育噗浪客大會 上,當年他在東石教小孩子寫程式,我邀請他 來大會分享,因此了解了他在偏鄉教孩子寫程 式的計劃。數年後,去年我臨屆退休,向蘇老 師提起希望退休後能繼續以不同形式投入教育 領域,於是蘇老師邀請我擔任中華民國愛自造 者學習協會的秘書長。我們兩個都是資訊背景 的人,他謙稱自己什麼都不會,只會寫程式, 而我是長期在資訊教育領域耕耘;他想法天馬行空、我則是重視計劃;兩個人一拍 即合,我笑稱我們是兩個身體不好的阿伯,合起來算一個人。 我因為蘇文鈺老師的關係,把看見家鄉帶進僑光國小。我很喜歡這個計劃,計劃 執行的方式完全如它的初衷一樣,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家,與土地產生連結。空拍機 是一件有趣的工具,其實很單純地只是從高空觀看的工具而已,但是人類無法自己 達成這樣的角度,前所未有的觀看視角,便對一個人的生命可能造成了很大的改變。 當空拍機飛上天,孩子們發出一聲聲「哇!」的驚呼,你就知道他們看見了些什麼 事情了,就算無法精確地表達,你還是知道—可能有一些什麼,已在他們的心裡產 生了漣漪。
長期的陪伴,才能生長出素養 現今在教育現場,大家都努力將許多數位工具運用在教學上,我身為資訊人,過 去擔任校長的時候也很重視引入數位學習工具,空拍機也屬於這一環。與我們這一 代的人不同,我們是機械住民、後來的數位移民,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數位原住民, 這些工具對他們而言很自然,孩子可能不認識字之前就已經學會使用數位工具了。 既然這些工具對這個世代而言如此理所當然,那它除了娛樂,也可以成為學習工具, 只是用一樣的語言說不一樣的話而已,所以要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運用他們的工 具,並且,除了學習以外還可以做一些生活中沒想到的事情;我們要帶他們從另外 一個位置—從高空的角度,用自己的話語說出他們與土地的故事,並且期許孩子能 因為認識了故里而認識自己。 12
當然,除了想要讓小孩有機會用新的工具從另外一個角度觀看自己的生活環境之 外,一方面也是受到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給予的靈感,才觸發了 看見家鄉的計劃,因此最初我們的標語是「與齊柏林同行」。然而,我們想做的事 情不像齊柏林做的事這麼龐大,而且也不需要這麼龐大;我們的空拍機飛得低低的、 做的事情小小的,但是,我與蘇老師很清楚這個計劃不企求長得有多大,我們要做 的是一點一滴緩慢積累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想要花更長的時間陪伴在孩童身邊。 我以教師的身份在偏鄉服務二十八年,經歷過許多社福團體、服務性社團、營隊 來舉辦兩三天的活動後就離開了。大家都同意偏鄉教育很重要,要將資源更平均地 分派在資源不對等的地方,但是往往來了就走,像漂亮的煙花一樣。這對孩子而言 是情感的剝奪,好不容易建立感情,然後就離開了,時間一過就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有共識,不要做這樣一瞬間華麗的事,要長期陪伴。 所以我們希望以時間換取深度,用一年的時間慢慢培養、深化孩子們的能力與力 量。拍攝影片是團隊合作、是公民參與的雛形,無論是從「競爭力」的角度或者是 「素養」的角度而言,團隊溝通合作都是現在與未來人們需要具備的能力。拍片的 過程中孩子們會大量地經過各種能力的訓練,比如訪談的過程中,孩子有機會練習 口語表達。然而每位孩子並不會也不需要擅長拍片的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他們是 一個團隊,每個人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就好了,其他的就是要靠團隊溝通來完成一部 影片的每一件工作。這樣的素養要靠長期積累而成,看見家鄉計劃正是希望能夠以 時間換取深刻,為這份素養種下根源。
看見家鄉,就是多一個可以依戀的地方 有一次我被問到:若是讓你拍自己的故鄉,你會拍些什麼呢?我是柳營人,小時 候對柳營的認識是它是全國最大酪農區,也是鄭成功在台南登陸後重要的地政機關 所在地。但是我對家鄉的記憶只有課業。我國中的時候抽籤進了著名私校,班上同 學一半是小學第一名畢業的,剩下的是第二與第三名畢業的,再來就是我,我什麼 都不是,老師相當訝異我怎麼進到這個學校裡的。學校老師打人打很兇,成績不好 就會挨打。畢業後我去了嘉義念書,畢業後分發去了南投,真正在柳營只住了十五 年。所以,若是我拍攝自己的故鄉,可能從國小時代的上學途中拍起,而若是拍生 活最久的南投,我會拍九九峰以及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的風景最壯麗的幾個路段。 13
回想自己童年,我們小時候每天都自己步行上下學,放學後一路從學校玩回家, 鄉里的一草一木都瞭若指掌,長大成人之對家鄉產生了許多的依戀,就算因為種種 現實因素我們最後離開了,也常回家看看,也多有老派的生意人功成名就之後會回 家鄉造橋鋪路、貢獻鄉里。這些年在小學服務,看到每一個世代的孩子都不一樣, 現在這個世代的孩子們也許是數位原住民,透過數位工具看見世界,學習許多知識, 但是對於自身環境的身體經驗是相對欠缺的,感受並不深刻。他們每天由家長接送 上下學,日常生活的空間只有家與學校,或者再加上補習班、安親班,通往這些地 方之間的路途,鮮少有分岔出去的機會。他們面對的競爭壓力跟我們當年截然不同, 城鄉之間的資源落差問題尖銳,當偏鄉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偏鄉匱乏的資源可 能無法再滿足他,而他長大成人的過程可能對家鄉不熟悉、沒有產生感情,甚至是 痛恨家鄉,想方設法離開之後就再也不回來,沒有了原鄉。 在偏鄉教育現場二十八年,目睹小孩子一個個離開,雖然偏鄉結構性的問題從過 去到現在從來沒有得到解決,但是,我們想的是:至少以看見家鄉計劃,給予孩子 工具與目標,讓他們得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使他有機會「偏 離」家、學校與補習班之間,那條已經太理所當然的日常路途。偏離日常路徑,從 截然不同的視角感受同一件事,是產生意義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團隊合作、人文關懷、對家鄉的認同,並非一時半刻就能造就的,也是我們希望 能給予的。我們無法為他們想這麼遠的事,但是想像著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的某一 天,可能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做過的這些事,開啟了他某些想法,或者使他想要回 來看一看;或許這些他做過的事真的培養出他某些能力,使他未來投入相關的行業 或研究;或許這些技能單純地成為他抒發情感的方法……。無論如何我們更期待的 是,在看見家鄉的踏查過程中能讓他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也認識自己身體的一部 份,往後就算他們出去外地生活離開家鄉,心裡還能有個依戀的地方。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秘書長
洪旭亮
14
課務組點點名 與媒體素養相遇的三千天 看媒體、讀媒體、做媒體 2008 年透過世新大學創辦人舍我先生之女 成露茜教授認識了媒體素養。成教授曾言簡意 賅地說:媒體素養就是看媒體、讀媒體、做媒 體 (Media Literacy is:We saw, We made, We understood)。
一場場「以藝換藝」學習之旅 2008-2011 年透過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推動計劃,在台灣建置 16 個小小素養基 地,最遠的基地坐落在台東外海 - 蘭嶼。四年間期間培養了數百位媒體素養種子老 師,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透過競賽,完成上百則優質教案研發與創意影音作品。然 媒體素養的推動與實踐,在這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暫告一個段落。
影像品味與媒體素養的連動 2012 年透過公共電視資深監製林曉蓓女士的推薦,有幸參與遠在德國「慕尼黑兒 少雙年影展」活動 (Prix Jeunesse Film Festival),對於影展核心精神「兒少應在節 目內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能力與可能性」,還有影展工作坊對於兒少身心發 展長期追蹤的研究用心,與全球電視從業人員建立互助溝通的努力等,都讓我深受 感動。也讓我開始關注如何在台灣推動「媒體素養與優質兒少節目」的關係。誠如 世界兒童新聞大使 /UNESCO 知名荷蘭導演 Jan Willem-Bult 所言:The quality of children's media in a country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that country.( 一個國家兒少 節目品質就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 )。 因著這個感動,從 2012 年僅有五位夥伴參與該盛會,2018 年則有近三十位來 自媒體、企業及學術界菁英夥伴蒞會,也首度在慕尼黑辦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之 夜」,讓台灣兒少媒體產業有機會能與國際接軌,相互觀摩學習。
15
用鏡頭關心身邊人事物,留下真實深刻紀錄 相信孩子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 2013-2017 年因著國家教育機構及世新大學對在地議題及影像教育的關注,開始 辦理愛學網小顧問分台培力、新住民二代影像培力、兒少小小動畫師、小小公民記 者及小小空拍生態踏查員等營隊,在培訓過程中,當我們把攝影器材交到孩子手中, 讓孩子嘗試當一個媒體觀察者、紀錄者與創作者時,我們在台灣兒少身上,不約而 同地看到了新的曙光,那就是「相信孩子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
看見家鄉 V. S.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2017 年 11 月,因著主持「公民總 主筆 - 教育你當家」廣播節目,認識 蘇教授與阿亮校長,得知他們正在推 動「看見家鄉」計畫,想要培養更多 小小齊柏林來認識家鄉、認同家鄉的 想法,這個精神與即將上路的 12 年國 民教育「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精神 相扣連,是孩子「跨領域學習」非常 好的實踐方式。 深受感動之餘,決定加入兩位前輩的團隊,也根據多年推動媒體素養與優質兒少 節目經驗,除了延續原有小小齊柏林空拍計畫,再納入媒體素養的踏查精神,用影 像說故事方式,來加深加廣孩子的觀察、紀錄與創作能力,一起關懷家鄉的人文風 情!
一個人做夢,叫白日夢,一群人做夢,才叫夢想 以為會很漫長的十個月咻咻地過去了,這群小小齊柏林在 PTWA 團隊、師長、媒 體大咖哥姊、隊輔夥伴定期陪伴下,用心學習、努力創造出自己與在地人和土地的 連結。負責課程規劃行政同仁們與隊輔都知道,這是個 300 天的長期陪伴,透過寒 假與暑假集中研習增能,讓孩子從主題發想、腳本開發、到實地訪查與拍攝、後製,
16
小小空拍手們終於完成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看見家鄉」作品。 PTWA 夥伴及工作團隊常常彼此提醒「作品好壞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能夠在創作 過程看見孩子的投入與創意」。同時也因著這些陪伴,讓我們能夠成為孩子們重要 的伙伴,而不是過客。
看見家鄉,認識自己、放眼世界 2018 看見家鄉影展「認同」即將展開;與媒體素養相遇的三千天後,我在「看見 家鄉」中找到孩子們「看媒體、讀媒體、做媒體」的重要答案 !
世新大學 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
黃聿清
17
媒體大咖 溫馨小語 蘇珮容老師
Hi 文德國小和所有的小朋友, 大家好,我是珮容老師! 上次見面時,透過你們的眼睛,你們獨 特的觀察,讓我認識了你們的家鄉,同時也看 見了你們驚人的潛能。 這回,我在臉書上看見哥哥姐姐帶來的最新紀 錄,從你們堅定的眼神中,我知道你們肯定說了 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 12 月 15 日,我在台北有任務在身,沒 法第一時間擁抱你們的精彩,期待能在 臉書中看見你們的故事!
哈 囉, 法 治 和 所 有 的 小 朋 友, 你 們 好!我是蘭萱老師! 時間過得好快,距離上次見面轉眼半年過去 了。記得上次法治小朋友說了家鄉引水道的故 事,還唱了好聽的歌,這次準備了什麼呢?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好多好多故事。如果你用 眼用耳用心去觀察聆聽和體會,會發現永遠都 有新鮮有趣的人事物和挖掘不完的好故事。 12 月 15 日,等著再看見你們眼中的家 鄉喔!
18
蘭萱老師
僑 光 和 所 有 的 小 朋 友, 大家好,我是游本嘉老師。 首先,要向大家說抱歉,我人在中國北京,沒 辦法參加大家的成果發表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 眼中,心裡,鏡頭裡呈現的家鄉。 但是,也因為看不到,當然還有吃不到,所以人在溫度 不到十度的北京,更加想念家鄉。
游本嘉老師
記得我和大家說過,我在國外想念家鄉的時候,就會 想念家鄉的食物,大家猜一猜,我現在最想念家鄉的什 麼食物呢? 希望大家玩得很快樂,大家要保重。回台 灣之後再和大家相約,特別是僑光國 的 小 朋 友 們, 我 們 大 家 家 鄉見。
顏瑜玫老師
「 看 見 家 鄉 」, 這 個 深具意義的計劃,教導孩子如何 用影像說故事。 與花蓮「西林國小」六個純真、開朗、 樂觀的孩子們談天說地是今年夏天最美好的 相遇。 尋找自己的「根」,是讓生命更完整的 「愛家行動」。 當透過不同的視角細看家鄉的美,除了更 能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進而產生認同歸 屬及對家鄉更多的愛。 愛家的這股力 量,未來也將帶出更多對這塊土 地的付出、回饋與連結。
TOYOTA
19
丁雯靜老師 拯民國小、法治、鯉魚、僑光、文德、西林國小的小朋友們大家好! 好久不見了,我是丁雯靜,你們的丁媽媽。 今天很開心可以來到成大,參加「看見家鄉」的成果發表會。 這半年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變胖又變高?」 我想,大家在這段期間,一定又有不少成長和發現。 我很好奇,大家的作品,有沒有新的創意,新的靈感、 新的故事發生。 我更好奇,經過這一次次的學習,一次次的參與, 在你們內心小宇宙,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些種種對大家往後成長的影響又是什麼? 但我記得: 拯民國小的家瑄、昱妏、士璿、榛宇、鈺華、翊宸、家瑜 ,這七位孩子們認真學習的態度,不被限制的腦袋, 比專業人士還專業的報告, 還有小記者單元時,家瑄和家瑜兩姐妹,年紀小小, 家瑜現在才四年級,她訪問時,窮追猛打的功力, 不比現在電視台的記者遜色。 你們的表現,丁媽媽只能用驚豔來形容。 不論你們未來,是否要從事空拍? 擔任導演?記者?甚至剪接高手, 懂得如何使用攝影機記錄影像,在你們未來的世界, 就像古人懂得使用毛筆來寫日記一樣, 唯有懂得記錄的人,才能掌握「詮釋權」。 恭喜你們,你們將成為自己未來故事的「說書人」。 最後,我要感謝拯民國小的侑廷老師, 還有隊輔瑋翔、蔚文的共同投入。 還有黃聿清老師、阿亮校長、蘇文鈺教授, 「看見家鄉」如果沒有你們挖了這麼大的坑, 不會爆發出這麼強的動力。 謝謝你們!深深一鞠躬!
20
詹怡宜老師 我的家鄉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是適合 逛街散步的地方。 年輕時不覺得家鄉特別,只想往外跑,直到在 美國讀書期間,極端想念家附近的味道。有時彷彿 突然聞到民生社區的氣味,只求能再一次走在民生 社區路上就心滿意足。 家鄉的味道是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趁我們還在家鄉時,把家鄉看透徹,把家鄉的 故事說一遍,它就成為一輩子跟著你的東西, 看得越多說得越多,你自己就更豐富。
TOYOTA
21
22
TOYOTA
02 影展主題
看見家鄉、認識自己、放眼世界
23
看見孩子的轉變 看見家鄉計劃由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連結了六所小學,其中,每間學校的 主要聯絡老師以及各校隊輔,是最近身與孩子相處的要角,也是走過計劃的主要角 色,其中,各校校方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助力。計劃走過這一年,從寒假初階課程、 暑期期中營隊,到年底的今天,終於能夠讓孩子創作的影片問世,都是因為有眾人 的努力與意識,才能夠保有容納孩子觀點的最大空間。
歷程 今年二月,在確定參與計劃的學校之後,我們在僑光國小舉辦了第一次的初階培 訓營隊,將所有學校的孩子聚集在此,歷時三天。三天的初階課程裡,主要著重在
MOVIE
技術層面,內容包含了攝影技巧、影像基礎、剪輯、基礎踏查工作、如何說好一個
故事等等,並且在這三天內,每一個學校都產出一部短片,並且在眾人面前發表作 品自述。
二月的初階營隊,西林國小全體因遭遇到花蓮大地震而無法前往參與。經過討論 之後,計劃主持團隊決定要在西林國小單獨再做一次營隊;後來,眾人認為,既然 都已經將課務團隊帶到西林國小了,那不如讓更多的孩子來參加吧!於是這次在西 林國小的課程集結了校內四到六年級的孩子,課程方向與寒假在僑光的課程是一致 的。過程中遇見了許多有興趣或者能力很不錯的孩子,經過一番邀請,西林國小的 隊伍總算組成。
在這個階段,每所學校配一個隊輔,但是在寒假營隊的過程中我們立即發現,每 校一個隊輔的負擔太沉重,因此課務組趕緊再徵詢更多的隊輔一起參與計劃。接續 著,初階營隊結束之後所有團隊就各自開始準備拍攝期中成果的短片,長約兩分鐘 的練習,到了暑期進階營隊的時候每一校都要上台發表。
暑期進階營隊在七月舉行,進階的課程以踏查、訪談為主軸,帶大家進行了相關 的練習。在此一階段的課程結束後,就開始為期末的五分鐘短片進行拍攝準備了。
24
角色 如前面所述,參與計劃的角色有計劃主持單位(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課務小組(世新大學傳播相關學系)以及各校的師生。
計劃主持單位的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計劃資源可以順暢 地進入每一校,並且提供所須設備。課務小組成員包含了世新大學小黃老師以及實 際進入每一校與孩子一起工作的隊輔群,隊輔每一至二個月便會到校輔導一次,了 解孩子影片的進度、帶領孩子逐步製作影片。
與課務小組最緊密合作的就屬各校主要聯絡的老師了。老師是計劃與孩子之間主 要的橋樑,除了到校輔導前的行政事務協調孩子的時間、印出講義等之外,唯有透
PARTY
過老師,我們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參與計劃的這些孩子們的狀態,隨時掌握孩子的 學習狀態以及團體動力,一有狀況發生,做出相應的回應。而隊輔也與老師不斷討 論如何拿捏最適當的框架,既得以保有孩子的創意與觀點,又能適當地收束、推進 進度;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孩子富有創意,往往天馬行空,有一些初步的創作架構 的概念,過程中須適時地給予框架,避免討論太過發散。
工具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於上映之時獲得廣泛的迴響,啟發了計劃的成立, 選擇空拍機做為計劃主要工具,原本的想像是要讓孩子從另一視角—鳥瞰的視角來 看家鄉,當眼睛緩緩飛上天空時,地面上的人事物越來越小,地圖越來越清楚,事 物因為變小而美麗。 然而,當人變得這麼小的時候,是不是人的故事就不見了呢?在 2017 年的看見 家鄉計劃裡,雖有踏查的成份,但是從最終成果看來,技術的實驗與掌握還是高過 了人的故事。今年課務小組的加入,為計劃增添了人文的層面。正如同蘇文鈺老師 說的,「空拍機是一種影像記錄的媒介,但最重要的還是故事與觀點」。 25
踏查 每一個學校所身處的環境,都有其獨特之處,而每所學校的孩子們其性格天差地 遠,踏查過程中的每個經驗都很珍貴,是此時此刻這個空間裡獨有的。因此,在上 述給予框架的過程,我們也不斷在拿捏過度介入的界線—若成人過度地介入這個歷 程,在最終的成果展現時將一目瞭然。
每個學校的條件不一樣,踏查歷程也都不一樣。西林國小位於花蓮萬榮鄉的太魯 閣族支亞干部落,學校有母語與文化課,學校與部落對於太魯閣族文化傳承有相當 程度的意識,受訪者是帶著教育意識向孩子傳遞知識的,因此西林國小團隊的歷程,
MOVIE
更像是將孩子們原有的片段式、模糊的文化意識建立成一個系統。拯民國小的孩子
來自四面八方,甚至有來自台中的孩子,對建國一村的描述有探索新空間的性質, 計劃歷程中的主要課題,是尋找故事與場景的文史脈絡之間連結。
即便是彼此鄰近的學校,同樣位於南投的鯉魚國小、法治國小與僑光國小也各自 有獨特的歷程:鯉魚國小位於竹山,大部份孩子來自竹山鎮上,只有兩位住在鯉魚 社區,而竹山與鯉魚之間僅隔了一條河、一條橋,地理與人文景觀天差地遠,同時 是共同體,來自竹山鎮上的孩子與住在社區的孩子一起見識了連結兩地理圖像。六 校之中海拔最高、最深入山區的就是位於布農族武界部落的法治國小了,這群孩子 對部落原本就具有高度認同,這次的歷程更像是給予了踏查的方法。僑光國小位於 夾在台中市與南投城鄉之間的草屯,身處城鄉之交,孩子對自身土地的認識也跟草 屯的面目一樣有些模糊,這次的計劃則讓他們有機會跳脫日常的視角。而距離僑光 國小車程只有 18 分鐘的彰化文德國小,孩子全部都是在地人,住在學校的步行範 圍內;文德國小是凝聚在地居民的重要據點,而學校本身建立了以生態教育了解在 地環境的教學特色,這次的歷程則是開啟了另一種了解在地環境的方法。
回看這一年計劃,不少隊輔認為踏查與田野調查的部份有些太少,經常是先發想 了故事再回過頭去訪調,有的時候經過驗證發現原先設想的與實際情形不符,必需 再回過頭去修正。若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在地認同」,或者是給予孩子踏查的方法 26
與工具,那麼更多的田野踏查機會更是不可少。倘若下一年的計劃更側重田野調查, 那麼就需要更進一步於各個社區裡找到重要的節點,如社區發展協會、產業工會、 學校老師、場館管理者……等角色,帶領計劃進入在地社區。
認同 關於家鄉,孩子們有興趣的事物,經常是片段與微觀的,他們表達對家鄉的認知, 經常以關鍵字的方式吐露。同時,對環境的理解,也是重視身體經驗的,如西林國 小的孩子們在發想的時候,最有印象的還是在他們去玩過的地方,對部落的認識則 是按照自己每天回家的路途來認識;文德國小的孩子,對家鄉的認識是靠著辨認各 種生物積累的;而在法治國小,最認識部落的孩子,是最常跟著家中長輩出去山上 打獵、在部落裡走動的孩子……。
PARTY
在與孩子相處與交談的過程裡,發現普遍來說,孩子們平常每天都只有在學校與
家、補習班的這幾個空間之間移動,很少有機會「偏離」這個路徑;而我們發現, 對家鄉最說得出一些觀察的孩子,是那些會偏離學校與家之間的路途,到處遊玩的 孩子。透過這個計劃,讓孩子有多一點的時間在自己生長的環境當中踏查與探訪, 並且給予踏查的方法,是認識家鄉的第一步。並且,我們在過程當中也會發現孩子 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家鄉與他人的家鄉有什麼差異,乃是透過互相觀看、講自己的故 事給對方聽的過程體認到差異;如法治國小的孩子在與台中市的國小交流之後,更 能說出住在武界的好—有山、有水、不會近視;文德國小的孩子則是透過隊輔偉綸 說起芬園的特產在台北很受歡迎,才發現原來這是一件大事。理解差異,是意義建 構的開始。
因此,也許我們達成的並不是「提升孩子的認同」,而是,我們讓孩子離開教室 與家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家鄉,也分享給他們另一種感受與探索的方 法,以此,孩子們結合了兩種方式,建構出自己的意義。我們也期望,在逐漸累積 各種大的、小的意義的過程裡,孩子能認識自身文化、參與自身文化,而這就是認 同的開始。 27
MOVIE
南投縣
鯉魚國小
看見家鄉 看見鯉魚 片長:7mins 影片大綱: 鯉魚社區位在清水溪畔,這裡為什麼叫做鯉魚呢,有甚麼典故 嗎?鯉魚社區產業以種植香菇為主,相當具有代表性。這些年來 社區人口外移、學生減少,鯉魚國小透過創意特色課程,讓學校 出現轉機。
28
家鄉小物介紹 小鯉魚旗 代表鯉魚國小以及在 地的鯉魚精神。
PARTY
香菇包 鯉 魚 里 盛 產 香 菇, 這 次 我們特別帶來了最美味 的無毒香菇。
陀螺 由當地最著名藝術家賴進益 老師所設計,是獨一無二專 屬竹山的可愛香菇造型顛倒 小陀螺。
29
MOVIE
南投縣
法治國小
我們的家鄉武界星球 片長:6mins 影片大綱: 武界部落位於濁水溪畔,水源豐富,日據時代建有水壩,引水至 日月潭,有日月潭之母稱呼。這裡是布農族部落,有豐富的自然 生態和美麗的歌謠和文化,居住於這裡的居民務農維生,雖然曾 經經歷過 921 大地震的摧殘,部落民仍認真地過生活。最近幾年
因風景宜人,陸續吸引大批遊客來此,帶來商機卻也帶來許多問 題。 30
家鄉小物介紹
PARTY
「童眼看世界」明信片 本系列明信片由法治國小同學所拍攝完成,從孩子的 眼光拍攝部落的人事物,影像風格清新獨特,具收藏 價值。
龍紋石鑰匙環 龍紋石是傳說中的幸運石,可在武界部落河岸撿拾、 是金屬、玉、石與共,紋路造型獨樹一幟。 31
MOVIE
雲林縣
拯民國小
眷村奇遇記 片長:13mins 影片大綱: 兩個同學回學校拿作業路上聽到奇怪的聲音,而且還發現疑似血 跡的液體,好奇的過去觀看,卻發現一名從五十年前來的小孩, 但古代小孩發現他的家早已破破爛爛,於是同學帶著古代小孩去 找住在眷村裡的老爺爺問怎麼幫古代小孩回去的方法。
32
家鄉小物介紹 布袋戲吊飾 很有名的史艷文、霹靂布袋戲 的發源地都在虎尾,當地也有 好多的戲團在廟會的活動時會 表演。
校園明信片 拯民有很多樹,有人稱呼拯民為 森林小學,有陽光灑進校園裡的
PARTY
時候特別的美。
花生 雲林是花生的故鄉,雲林種 出的花生特別好吃。
虎尾毛巾 虎尾曾經是毛巾的故鄉,最 有名的是虎紋毛巾。
33
MOVIE
彰化縣
文德國小
文德觀光團 片長:10mins 影片大綱: 介紹並認識文德國小附近的景點特色,包含熱門單車路線 139 縣 道、鳳梨田、挑水古道、流浪動物之家及介紹文德國小校園內特 色,藉由訪問及實地踏查、拍攝,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家鄉。
34
書籤 由文德同學親手繪製手做書籤,主題人物 包含校園長期推動的生態教育與生命關懷 主題,內容涵蓋:學校領養的校犬豆豆及 導盲犬,紫斑蝶、灰面鵟鷹等。
創意杯墊/手機架
PARTY
以學校的發展重點-雷雕設計、由同學手 繪完成的杯墊與手機架,匠心獨具的小作 品,值得收藏。
明信片
35
MOVIE
南投縣
僑光國小
田埂間的悄悄話 片長:8mins 影片大綱: 經由雜草和稻草的互動,簡單介紹稻田間的生物,如雜草、福壽 螺、稻草……等,並藉由訪問農夫的農事經驗,了解農夫工作背 後的困難。我們就像稻草一樣生長在自己的家鄉,卻從來沒有仔 細觀察過家鄉的美,期待利用影片讓大家看見我們最美麗的家 鄉。
36
草屯米鳳梨酥 草屯是稻米的家鄉,好吃Q 彈, 用 好 米 做 的 好 鳳 梨 酥, 將帶給你全新的口感與感 動。
PARTY
稻草人手工筆系列 草屯人古意人,我們不浪費;稻米 收割後,我們開始學做稻草人手工 筆,希望大家長智慧、一起寫下對 家鄉的記憶。
37
MOVIE
花蓮縣
西林國小
回家路上 片長:6mins 影片大綱: 以學生回家的路線為主軸,介紹學校課後社團,西林村的特色小 店,最後帶大家認識太魯閣文化,以輕鬆有趣的手法將家鄉大小 事介紹給大家。
38
手作西林徽章 支亞干圖案徽章(四種設計), 此系列為西林所有大小夥伴精 心設計的四款有故事支亞干徽 章,不收藏太可惜。四式設計分 別代表的是: 1.
上 面 兩 組 是 學 校 初 建 時, 當 時 就 讀 的 學 生, 自 由 創 作 的 太 魯 閣 族 人 頭 像, 全部鑲在目前學校外牆上。
2.
左下為太魯閣族最重要的「感恩祭 (Mgay Bari)」:祭典當日,全社各家皆須派
PARTY
一名男子參與,在天未亮前,由主祭者帶領著族人來到祭場祭祖,而往往是先 由頭目呼喊祖先,並邀請他們的靈魂下來,再接續由各家族族人念頌祭文,在 共同祭祀後,才各別祭祀各家的祖先,現在再加入傳統樂舞與技藝競賽。
3.
右下為學校今年剛建好的「傳承穀倉 (Rpun Emplutut)」:穀倉為部落家族儲存 穀物、獵物與部分工具的空間,高床式建築,離地面約 150 公分。四根支柱與 地板之間設有防鼠帽,以防止老鼠進入穀倉偷吃穀物,而太魯閣族視穀倉為家 屋的一部分,外人不可以任意侵入。
手工編織的吊帶 獨一無二的手作飾品、象徵著滿 滿幸運與全心祝福。
39
講師的祝褔 I 王建雄老師: 影像,幫助我們勾勒出家鄉的地圖, 每個畫面紀錄不同的角度, 拍攝是一種過程,典藏是一種回憶, 只有腳踏實地,才能領略溫度, 也因為溫度,我們才能更認同自己的土地, 最愛的家鄉。
陳建榮老師 家鄉有如一道道帶著能量的光芒,透過這一年 來「看見家鄉」計畫,一段段做中學、學中覺 的歷程,你們已經有許多過人的超能力!相信 你們日後將會光芒萬丈,讓我們臺灣充滿希望 的光與熱!
游政男老師 透過學童的眼睛來認識台灣的土地與文化很不 一樣, 可以用更自然無汙染的方式,再次檢視 我們與家鄉的連結,就像這次看見家鄉的影像 計畫。六部家鄉紀錄片,六種看台灣土地文化 的觀點,一樣看護家鄉的良善心靈。
40
03 學習歷程
在生活場景裡說故事
41
42
43
鯉魚國小 校 長:曾以瑩校長 帶隊老師:陳建安老師、丁學勤老師 隊 輔:芃彣、蘇莛 學 員:呂承叡 / 六年級 / 導演 黃詩渟 / 六年級 / 導演 葉佳妤 / 六年級 / 攝影 張育勝 / 六年級 / 攝影 張植炫 / 五年級 / 攝影 呂昕諭 / 五年級 / 攝影 王思涵 / 六年級 / 剪輯 丁以祈 / 五年級 / 剪輯
《看見家鄉,看見鯉魚》—— 從空中看見鄉里的各種顏色
能盛裝要送給全校學生的禮物。從三、 四十年前全校有兩百位多學生的榮景, 到現在幾度面臨併校,面對少子化產生
客運到達竹山鎮上之後,再開十五分 鐘左右的車,車子駛過窄窄的清水溪堤 外道路,再穿越鯉魚大橋,橋頭橋尾都 有鯉魚雕像,來到了鯉魚國小。校園裡 的生態池裡也有鯉魚造型的雕塑,風微 微吹過,校園裡掛著的鯉魚旗飄飄。這 裡是竹山鎮鯉魚社區,鯉魚國小位於當
的巨大危機,鯉魚國小引入多元資源、 發展特色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項 活動與計劃,與外界交流,帶孩子看遍 千山萬水,而這次在看見家鄉計劃裡, 鯉魚國小的學生們,就要帶著他們的作 品《看見家鄉,看見鯉魚》,帶觀眾看 見鯉魚的風土,與大家交流分享。
地人稱為「鯉尾」的地方。
結合學校歷史與地理的拍攝主軸 「鯉魚社區的地名來自清水溪裡面 有一片鯉魚形狀的沙洲,雖然現在已經 被溪水沖刷,已經沒有鯉魚的形狀,但 是保留了鯉魚的地名。」鯉魚國小參與 計 劃 的 同 學 們, 僅 有 兩 位 住 在 鯉 魚 社 區,其他的孩子都住在竹山鎮上,最初 對鯉魚的認識僅限於自己的學校,但是 鯉魚國小全校僅 28 名學生,來訪時,
現在大家對鯉魚的地名由來琅琅上口,
我們帶著的伴手禮很輕便,兩個袋子就
這些故事是鯉魚社區發展協會的張理事
44
長——也是孩子們口中的工友伯伯,在
人,顯見孩子與老師的緊密關係,也是
訪談中告訴他們的。在鯉魚,在地居民
孩子的最佳線索。先決定了要訪談建安
將社區內的方位細分為鯉尾與鯉頭,住
老師之後,由建安老師推薦了鯉魚社區
在鯉尾的經常以鯉尾稱呼自己的位置,
發展協會張理事長,他同時是在校服務
但是不會將另外一側稱為「鯉頭」。這
超過二十年的工友伯伯,與孩子非常熟
片沙洲是鯉魚的社區文化起點,校名也
識,並且具有社區文化的意識。在訪談
顯現出學校與地方風土的連結緊密,因
張理事長的過程中談到了鯉魚的歷史、
此,《看見家鄉,看見鯉魚》這部影片,
清水溪、物產、主要作物香菇,孩子這
就從學校出發。
才留意到遍地香菇寮的景觀。於是,故 事的軸線就這麼推展開了。
隊輔芃彣提及劇本發想的過程時提
到,一開始發想的時候,建安老師就表 示希望能結合學校與社區的歷史,但是
從空中看見鯉魚的樣貌
她觀察到同學們的興趣取向比較屬於理 工科,並且是「動手做」型的孩子,因
拍攝過程,孩子的腳步遍及各個場景,
此問起社區歷史、討論劇本時一片沉默,
空拍機飛過許多地方:清水溪、龍門大
做科學玩具時倒是興味盎然;他們十一
橋、沙洲、小黃山等場景;同學們幾次
月 才 剛 剛 以 結 合 竹 子 與 Arduino 開 發
提及,張伯伯說現在鯉魚積年累月受到
板做出的光感音樂玩具「搖頭晃腦」,
雨水與河水沖刷,已經沒有鯉魚的形狀
拿下索尼科學大賞呢!於是隊輔芃彣與
了,以前從地面看不見這個沙洲的全貌,
蘇莛就以最簡單的問題做為起點:對鯉
空拍機一飛上天,才一目瞭然沙洲現今
魚最有興趣的事情是什麼?大家異口同
的樣貌。
聲回答:「建安老師!」陳建安老師常
除了空中鳥瞰的視角,他們也回到地
常帶孩子們出去參加科學比賽,也是這
面,深入香菇寮拍攝叔叔阿姨們採香菇
次看見家鄉計劃在鯉魚國小的主要聯絡
的情景。團隊一位孩子的家族在學校附 45
近種香菇,看到孩子們拍片,除了好奇
都市的嚮往與想像,另一方面,同學們
之外也熱情響應,放下手邊的工作接受
表示,還是認為在竹山生活比較愉快,
訪問,帶他們參觀香菇寮,解說菇類培
可以在馬路上遊玩,空間寬闊,安全又
育的要點以及靠經驗累積的「眉角」,
自在。
比如說水溫怎麼調配、採收時機如何拿 捏等等。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會互相幫忙 採收香菇的作業;鯉魚青少年與孩童較 少,也有課業考量,小孩們都只有寒暑 假會回來鯉魚幫忙農事,所以從事香菇 產業的還是以中老年人口為主。參訪過 程中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則是圍在一 起剪香菇梗的人們手部動作嫻熟靈巧, 速度非常快——以及廢太空包處理廠的 濃厚臭氣,那是他們回想起來最不想拍
產業與少子化趨勢
但還是得拍攝的場景。 鯉魚社區的生活與文化圍繞著清水 溪,除了清水溪的鯉魚沙丘給了這裡一 個名字之外,清水溪的水同時也造就了 香菇的產業。我們在拍攝的時候,香菇 寮裡面都是中老年人的身影,黃阿姨也 說道,「現在鯉魚村子裡都沒有什麼年 輕 人 跟 小 孩 了。」 孩 子 們 在 轉 述 這 段 訪談時,用的字眼是現在正熱門的「北 漂」。
問起孩子們看到空拍機俯瞰鯉魚的感
香 菇 利 潤 不 錯, 但 是 成 本 也 相 對 較
想:「黑黑的,因為有很多香菇寮;看
高,且需要投入密集的勞力,由於台灣
到清水溪一條一條藍藍的;竹林綠綠的;
產業結構的變遷,鯉魚的故事跟許多農
還有看起來很平凡的房子」大家通力合
村的故事都如出一轍,青壯年人口大多
作完成這個充滿色彩與圖像的答案。追
選擇去都市工作,農村裡剩下老齡人口。
問為什麼覺得這些房子平凡?孩子答,
鯉魚國小拍攝團隊的孩子們之間有一位
「房子都不高,跟都市的高樓大廈比起
是父母從都會區回到鯉魚生根,也是建
來很平凡」一方面反映了偏鄉孩子對於
安老師曾經教過的學生,他說那一屆大
46
概只剩下兩位學生回到這裡來。不過,
拍,因為平常比較少有機會去到那裡;
這裡的長輩說:「小孩子要去外面發展
詩渟說想去花蓮拍,那裡的海很大很漂
就去啊,想回來的話就回來,這樣也很
亮;佳妤說想去台北車站那附近飛,先
好。」 足 見 長 輩 們 不 排 斥 兒 孫 回 鄉 種
前 Maker faire 的時候住在高高的飯店,
植香菇。即便如此,大部份青壯人口還
往下鳥瞰,看見行走的人們小小的,很
是選擇到外地去工作,也有一部份到更
具療癒效果。
遠一點的南投山區去種茶葉,連帶地造 成在地人口老化以及鯉魚國小併校的危
學校一方面給予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機
機,老師談起這件事餘悸猶存:「那一
會,一方面透過看見家鄉的拍攝計劃,
年我們剛帶隊去參加完科學比賽,拿到
讓他們有機會踏查家鄉,聽更多故事。
不錯的成績,回來隔天就接到到公立國
隊輔芃彣表示,團隊裡大部份的孩子都
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
不是鯉魚社區居民,對這裡一無所知, 但是經過在拍攝過程中的踏查與訪談, 都可以說出很多關於鯉魚的事情。即便 不見得是關於自己最近的鄰里,但是這 個過程使孩子得以體驗踏查的方法,期 望往後可以從這裡開始,更深入自身的 環境,甚至是未來有能力面對其他的田 野。
這 件 事 在 老 師 們 的 心 頭 縈 繞 著, 但 是孩子對於少子化的感受沒有這麼深刻 與焦慮,孩子認為「學校裡的學生少, 這樣我們大家都有很多機會可以出去比 賽,」佳妤說道。孩子對於與外界交流 有很多期待,也有些有趣的經驗,比如 說這次索尼創意科學大賞有許多來自日 本的團隊,「去了 Maker faire 才發現英
關於家鄉,我想說的是……
文不好很麻煩,常常都只能比手劃腳。」 問起若把空拍機交給他們五天,想要去
這一年的歷程裡,面對害羞慢熱又精
哪裡拍攝?思涵說想去台中的百貨公司
力旺盛的孩子們,隊輔芃彣與蘇莛如同 47
其他學校的隊輔一般,用盡了所有的招
平常都沒發現!於是將碧湖公園的影像
數來帶領這一群孩子,比如蘇莛提到在
也容納進短短的影片裡,到學校跟孩子
討論成果發表報告形式的時候放相關影
們分享,讓孩子對影片拍攝計劃有更具
片給孩子看、設計了一些對白情境做為
體的想法。
範例,或者是得知孩子甫參加完比賽回 來,怕孩子很累專注力不集中,就帶了
建安老師在提及竹山與鯉魚社區的產
一整組抽抽樂到學校去;芃彣說,效果
業變遷如何緊密對照之時提到,以他的
非常好,那週大家更加專注!
觀察,他認為孩子原先對鄉里的認識是 片段的、碎裂的,經過這樣的過程,對 鯉魚社區有更全面的認識,能說出這裡 的故事。他說:「孩子經過這樣的過程, 對身邊發生的事有比較深刻的體認;認 識所處環境的重要之處在於,他也許對 社區有多一點關懷,對少子化、對產業 的衰落也許比較會有些感受,無論未來 是否留下或離開,都有比較深的情懷, 分享給大眾的時候,會帶給人們更多機 會去回想與重溫自己的家鄉。」
隊輔除了用盡各種方式帶領孩子之 外,也十分樂意分享自己家鄉的二三事。 在看見家鄉的計劃裡,我們談到了「家 鄉」,在一般的想像裡家鄉不會是城市; 那麼,若你的家鄉是別人移居的終點時, 將如何理解這個地方?芃彣提到,當時 要帶小孩們討論之前,突然想到自己連 自己的家鄉都不太了解,換做是自己, 要拍什麼內容都不知道,怎麼去帶領孩 子討論?於是,住在台北市內湖港墘站 的她決定用手機拍一段關於台北內湖的 影片。她先設想以捷運為主軸,考察了 從劍南路站到港墘站的沿路景觀、捷運 站格局;出了港墘站,帶著意識地踏查 之下,才留意到原來碧湖公園這麼美, 48
49
法治國小 校 長:周詠菡校長 帶隊老師:謝宗原老師 隊 輔:宜芹、子凌 學 員: 馬宥鈞 / 六年級 / 導演 蔡 靖 / 五年級 / 攝影 蔡 崙 / 五年級 / 攝影 林若亞 / 五年級 / 攝影 張詠傑 / 五年級 / 攝影
再次認識自己喜愛的家園—— 《我們的家鄉武界星球》
攝影 旁白 旁白 旁白 旁白 剪輯
了兩週才得到物資投送。這個震動全台 的大地震,深刻地影響了武界部落,道 路封鎖期間,村民種種轟轟烈烈的事跡,
在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學校中,法治 國小是海拔最高的學校,也是唯一一所 連續兩屆參與計劃的學校,學校除了積
一直留在部落的心裡,也反映在法治國 小團隊拍攝的影片《我們的家鄉武界星 球》。
極引入各個計劃與資源之外,亦組成棒 球校隊、歌謠隊等校隊,積極帶領孩子 對外交流。
但 是,《 我 們 的 家 鄉 武 界 星 球 》 講 的不止是九二一大地震而已。部落雖然 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毀損,武界 現在已是南投地區的觀光景點之一,法 治國小的小朋友們從小看著遊客來到部 落,雖然並未像大人一樣歷經了九二一 之後至今的所有轉變,但是他們很實在 地感受到了遊客與部落之間接觸甚至是 碰撞,點滴在心頭,也呈現在影片中。
從龍紋石到真正的部落故事 法治國小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布農族的
法治國小的小朋友們在暑期進階營隊
武界部落,部落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前遺
期間,拍出一支以「小偷」為主軸的成
世獨立,非為外人所聽聞;九二一大地
果影片。暑期過後開始發想最終作品的
震發生時,部落聯外道路全數中斷,過
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受到暑期練習的啟
50
發,想延續以詼諧的方式向人們介紹法
帶老師謝主任提醒,龍紋石其實不是布
治村。隊輔表示,法治國小的孩子們活
農族的傳統物件,而是後來為了發展觀
潑好動,在教室裡一點也坐不住,尤其
光以及建立部落特色,才將龍紋石選為
是暑假還忙得需要出來上課,但是極為
標誌物,實際上卻非部落特有,若聚焦
天馬行空,你一言我一語發想了許多有
在龍紋石上面,必定會困在觀光的議題
趣的點子如「殭屍」、「演唱會」等等
而無法展開更深或更廣的面向,建議選
的故事軸線,尤其關於殭屍,孩子們很
其他的故事主軸。因此,隊輔們重新帶
有想法:「我們不是可怕的殭屍,而是
著孩子討論影片內容,第二回合聚焦在
快樂殭屍 --- 我們傳染的病毒是快樂!」
水的主題,以部落族人口中的「水壩」
這樣的故事對於隊輔們是一大挑戰,但
為切入點,也就是武界壩。
是隊輔宜芹與子凌在討論之後,決定盡 量保持孩子的想法,不要過度介入,因 此戰戰兢兢地決定如果最終孩子選出來 的是殭屍的故事--那就來拍殭屍吧! 孩子們經過討論之後,最後認為還是要 以更正面的形式傳達關於武界部落的 二三事。藉此可窺見法治國小的孩子們 對自身部落的喜愛,想向遊客與觀眾們 傳達的事情是——武界部落是個快樂的 地方,歡迎大家來玩! 於是團隊按照討論結果,朝著武界壩 的主題探訪,由主任協助介紹了在水壩 工作的族人進行訪談,大隊也帶著空拍 機到水壩附近,預備要從空中拍攝武界 壩的鳥瞰畫面。為了要到達預定的拍攝 點,大夥必需經過一道人稱「好漢坡」 的關卡,那是一個傾斜角度相當大的斜 坡,雖然有少數抱怨的聲音,但孩子們 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爬到預定拍攝的地 點。然而,一旦空拍機飛上了武界壩上 隊輔宜芹與子凌表示,在討論要怎麼
空,鏡頭上突然凝結了霧氣,無法取得
介紹部落的時候,一開始小朋友們想到
畫面;但是空拍機一離開水壩上空的時
的部落特色是「龍紋石」,但是學校主
候,霧氣又散去了,就這樣來回飛了幾 51
次都是一樣的情形,原來是水壩上空水
發現受訪者常常談到九二一大地震的時
氣旺盛,容易凝結水氣。當孩子們感到
候部落的事蹟,決定繼續往這個方向探
沮喪,幾乎要放棄時,團隊找到了另外
訪。
一個拍攝地點,看著空拍機緩緩升空, 大家都很緊張,最後居然順利取得了水 壩的畫面,甚至不用爬上好漢坡!雖然
九二一大地震—— 從大事紀到人們的故事
前一天白忙一場,但是孩子們總算得到 期望的拍攝結果。
「來了啦,柯媽的經典名言。」 柯媽(影片畫面):「更更更更更,
然而,針對水壩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
更更更更更的那個聲音」
結束後,大家一起整理內容時才發現, 訪談內容並未如預期般深入,原因是武 界壩與部落的生活連結並非如此強烈, 部落的日常用水依舊是引取山泉水,水 庫僅是部份族人的就業機會,且在此就 業的人並非核心營運成員,經過訪談之 後還是無法真正了解水壩,無法發掘更 深入的故事。其後在採訪過程中,孩子
這是影片中法治國小團隊認為最經典 的橋段,影片人物柯媽在法治國小廚房 工作,他們每天都吃柯媽燒的菜,但是 從來沒有聽柯媽談過這些事情。她除了 鉅細靡遺且非常生動地描述了九二一當 晚的景況之外,也提到九二一發生後兩 個禮拜,才有人想到這裡還有一個武界 部落,物資才終於送到部落裡;曉婷阿
52
姨則談到她聽聞九二一大地震的消息,
地方,但是聽到長輩描述聯外道路封閉、
立即趕回部落,由於聯外道路中斷,必
大家上下山都必需走引水道才能到埔里;
須從霧峰拔山涉水才能回到部落。除了
諸如此類的故事,才有更深刻與切身的
柯媽與曉婷阿姨之外,還有長老與其他
感受,因而發出「哇!」的驚嘆。
長輩都不約而同提到九二一大地震,這 也正是團隊將影片的方向導向影響深遠 的大事件的契機。
九二一大地震的實際情況,是出生於 2000 年之後的他們無法想像的事,概念 上都知道大地震曾經在這裡發生,但是 比較像是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那般陌生, 畢竟二十年的時間已經流轉了兩個世
關於家鄉,我想說的是……
代,人在「大事故」之中的「小故事」 都逐漸被遺忘了,只剩下記載。隊輔子
法 治 國 小 平 時 在 課 程 中, 融 入 了 母
凌說道,當時暑假的進階營隊在草屯的
語以及文化教學,學校也有歌謠隊,有
僑光國小舉辦,去光復新村拍攝時經過
助於孩童學習母語;參與拍攝的這幾位
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子凌問他們
同學,在交談中不時透露出對部落的認
是否對九二一有些概念?孩子們都說聽
同。宜芹與子凌到校輔導接近尾聲的十
過部落長輩提起這件事,並且也知道法
月底,剛好台中市的國小來校交流,當
治國小校舍曾經經過重建,子凌便以手
問起部落與其他地方的差異時,法治國
機搜尋了關鍵字「九二一大地震」,讓
小的同學紛紛搶答:「我們每天都看著
他們看一些資料畫面,孩子們看見房舍
山,都不會近視眼,都市來的小孩每個
倒塌的樣子,對於房子真的有可能倒塌
都戴眼鏡!」「他們放學都要去安親班」
感到非常不可置信。
「我們這裡空氣很好」「有很多地方可 以跑來跑去,都比較健康也比較不會變
而 透 過 拍 攝 影 片 時 的 訪 談, 孩 子 們
胖」逗趣與熱絡的對話,顯現出了孩子
喚起了記憶與記憶的傳承:隊輔宜芹與
對部落的喜歡。隊輔與謝宗原主任指出,
子 凌 皆 轉 述, 孩 子 們 表 示, 雖 然 看 過
孩子經過這一年的拍攝,確實了解了部
九二一的新聞畫面,但是在受訪者口述
落更多的事情,除了九二一大地震之外,
的過程中,才體會其中有如此鮮明活生
經過這樣的踏查,對部落的了解甚至比
生的故事就發生在親近的人身上;而雖
上了六年部落文化課程的六年級學生更
然日治時代引水道是部落裡眾所皆知的
多。 53
當問孩子們他們平常放學後是否會
看見家鄉計劃在法治國小同學們的身
出去玩?大部份都搖搖頭,平常放學之
上,是讓孩子們能將自己對部落的喜愛,
後就由家長接走,假日則是棒球隊、歌
藉著拍攝的計劃延展,並且透過訪談而
謠隊等等的練習;隊輔子凌、宜芹,以
得以從長輩身上聽取故事,將這份喜愛
及謝宗原主任則同時指出,其中一位孩
的心情,刻劃出時空的縱深。謝宗原主
子對部落的了解比其他孩子來得更多一
任提起部落裡沒有國中,未來孩子從法
些,因為閒暇時他會到處在部落裡遊戲,
治國小畢業之後,就必須到埔里等其他
甚至曾跟著祖父到山裡打獵,因此在一
地方就學,離開部落是必然的事;孩子
開始的發想階段,許多關於部落的知識
們則說,很喜歡部落,以後要再回來。
是由這個孩子所提供。
無論如何,離開也好、回來也好,對自 身所處環境多一份認識,即是多帶著一 些故事在心裡。
隊輔宜芹談論看見家鄉計劃歷程的點 滴之時,提到她在這個計劃裡看見「踏 查」對於增進對自身所處環境的理解, 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是整個計劃從寒 假初階課程到暑期進階營隊後,直接進 入拍攝作品的階段,較少前期的田野, 因而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不少次的試誤, 除此之外,最可惜的是無法更深入調查 部落文化。子凌則表示,這一年來只能 盡最大的能耐回來陪伴孩子,但是一旦 離開部落的情境,身心還是必須回歸原 有工作崗位,這是最感可惜之處;自己 最喜歡的部份,則是孩子們能從一開始 的介紹物產的面向,慢慢聚焦到對部落 而言很重要的大事。 54
55
拯民國小 校 長:林郁杏校長 帶隊老師:謝侑廷老師 隊 輔:瑋翔、蔚文 學 員: 張家瑄 / 六年級 / 導演 袁翊宸 / 五年級 / 攝影 字幕 王榛宇 / 五年級 / 演員 剪輯 張士璿 / 四年級 / 演員 剪輯 張家瑜 / 四年級 / 演員 張鈺華 / 四年級 / 場記 郭昱妏 / 四年級 / 收音
從他人的家鄉認識文化—— 拯民國小的眷村奇遇
軍飛機場(後改為虎尾飛行基地),國 民政府來台後接收原有房舍建物,成為 當時全台灣最大的眷村。有趣的是,建
「你不要一直把薯條吃掉啦!」拿著 薯條道具的小演員在等待鏡位的時候,
國一村成為眷村不過是七十年之間的事 情,對孩子們而言已經是「古代」了。
偶爾拿起薯條啃食,被團隊裡的同學邊 笑邊制止,邊閒聊著學校的狗兒不見的 事。在雲林縣虎尾鎮的舊眷村建國一村 裡,見到一群國小學童拍攝影片的身影。 初秋的雲林已經沒有溽暑那種化不開的 潮濕悶熱,但是蚊子還是猖狂如舊,拯 民國小的拍攝團隊一行七人,就在這樣 的天氣裡,在雜草叢生的老舊眷村裡邊 補防蚊液邊拍片。
拯民國小的作品《眷村奇遇記》全片 在建國一村拍攝,拍攝地點在已廢棄的 舊眷村建國一村,描述了一位「古代小 孩」在空襲警報的時候,意外來到了現 在的眷村發現人事全非。現今的建國一 至四村的範圍原先是日治時期的虎尾海 56
拯民國小上半年的歷程比較曲折,過 程中多有不同的老師輪流帶領,到期中 之後謝侑廷主任為計劃主要聯絡人。但 是中間的交接難免不似從頭參與到尾那 樣順利,因此期中的報告不如他們預期, 這也讓我們體認到,即便是隊輔每個月 定期到校輔導一個週末、歷時近一年,
然而學校老師還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人
由於學校的鼓勵,拯民的孩子也許比
物,是計劃與孩子之間相當重要的節點。
一般同齡的孩子勇於表達,即便如此, 拍攝前的討論還是經歷了一番漫長的過 程。
從懸疑類型片到穿越眷村的時空 老師謝侑廷提到,拯民國小團隊中參
拯民國小團隊在七月的進階營隊裡交
與拍攝的孩子,先是以自願參加的為主,
出了一部劇情片,其他國小的團隊大致
接下來是由老師推派,並且考慮到孩子
上是以暑假進階營隊成果為雛形進行發
自身的情況,盡力平衡推派家庭資源較
想,但是拯民的孩子不太滿意暑假的成
缺乏以及相對不缺乏的孩子一同來參
果,決定全盤推翻,僅保留劇情片的形
與,希望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也能互
式,重新發想一個新的故事,而最終成
相理解彼此的不同。但是過程中有孩子
果《眷村奇遇記》延續了其中成果劇情
的家庭狀態並不支持他參與,中途離開
片的設計,也許這就是孩子們比較舒適
計劃。拯民國小是 KIST 公辦民營學校,
的說故事的方式,也因而成為今年看見
為 美 國 KIPP 系 統 特 許 學 校,KIPP 學 校
家鄉計劃中與眾不同的一部短片。
以關注弱勢族群教育以及重視非認知技 能(即重視學科以外的能力)為教育理
隊輔瑋翔與蔚文帶著拯民國小的孩子
念之一,學校平日的教學,相當重視學
一起發想主題,先從家鄉的概念開始討
科外的課程,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戶外
論起,接著從學校周邊環境的樣貌著手。
活動與校外教學等等,如帶孩子到台北 看新聞攝影展、街友生活體驗等等,並
拯民國小位於建國三村,學校裡有一
且學生要學習為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付出
個防空洞,除了是遊玩的空間之外,課
努力,有些校外活動需要完成某些任務
堂也偶有談到防空洞的歷史脈絡,是拯
才能參加。
民國小的特色景點,於是同學們就從防 57
空洞開始思考故事,最後決定要以建國
由於住得離建國一村也不近,所以一問
一村做為拍攝的場景。
之下,沒有一個孩子在看見家鄉計劃之 前,到訪過建國一村,且無論是對於學 校周邊或是對建國眷村的認識也都不 多,要怎麼跟建國一村產生連結呢?因 兒在一開始的發想過程中因而不時遭遇 到討論的瓶頸,例如,由於建國眷村是 國民政府接收日治時代虎尾飛行基地原 有的建物,大家以為眷村曾經有日本居 民,想放進故事裡,實際上在建國眷村 成為了眷村時,日本軍隊早已撤退,這 裡是不曾有過日本居民的。無論如何,
內容方面,一開始隊輔讓孩子盡力天
經過一天的討論,孩子們還是還是完成
馬行空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先前的營隊
了劇本;無論是紀錄片也好、虛構的劇
與課程裡,拯民國小團隊都是拍懸疑類
情片也好,出現在影片裡的任何物件、
型的短片,這次最初也想延續之前的類
空間,都要有它存在的理由。
型,想要拍殺人的情節。計劃中許多學 校最早的劇情發想過程,都曾想到要拍 懸疑類型片,或者是殭屍的故事,與現 今影視作品的流行風潮吻合,足見媒體 能如何影響孩子的創意。然而,在殺人 的故事裡,舊眷村僅是提供了場景,但 是內容與眷村本身的歷史刻痕與發展並 無關聯,若是將場景換到任何一個廢棄 眷村都能成立,無法展現出屬於虎尾的 故事,因此帶著孩子把故事打回原形, 重新再想一個、能夠展現出建國一村的 歷史刻痕的故事。
隊輔瑋翔提起討論劇本的過程,他與 隊輔蔚文、謝老師一邊要提醒自己不要 急著介入,一邊留意是否每個孩子都充
這時遭遇到一個難題:拯民國小團隊
份得到表達的機會,還要一邊慢慢推進
的孩子來自各方,大部份都不是當地居
討論,使故事可以與在地環境有所連結,
民,更是有自台中來虎尾就學的孩子;
原本預計三個小時左右完成劇本,卻討
並且,平日孩子們除了學校就是家了,
論了整整一天,「因為希望每個孩子都
58
能喜歡自己要拍的故事、要能認可它」,
的使命感。團隊中有些孩子,一開始對
瑋翔說道。最後終於拍版定下劇情,故
拍攝計劃並顯露出並不感興趣的樣子,
事保留了懸疑類型的某些元素,如地上
對於參與討論並不熱衷,後來卻越來越
的「血跡」以及探尋線索解謎的情節,
專注,對於自己的職務也相當盡責,例
但是更多了屬於建國一村的故事,因而
如擔任攝影師翊宸認真完成使命,除此
造就拯民國小的孩子今年的歷程,與其
之外在技能方面也展現出相當高的掌握
說是認識家鄉,更像是初入田野那樣,
度,並且從一開始參與討論的程度不高,
接近、踏查一個全新的環境。
到後來經常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擔 任演員的榛宇也相當敬業,當團隊工作
對職務的專注與使命
氣氛稍微鬆懈的時候,他會適時地提醒 大家要專注。
同學們將故事設定在建國一村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邀請受訪人物了。其實建 國眷村早已廢棄,受訪人物的選擇其實 非常有限,而透過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的 連結,我們找到了一位過去曾經住在這 裡的梁偉楨先生受訪,原來他同時也是 再造協會的理事長。雖然也許是唯一的 選擇,幸而梁先生與協會非常樂意協助, 對孩子拍攝電影也非常好奇。梁先生像 是解說員那樣,向孩子們解說各類的防 空洞,並且介紹了一下眷村的地理環境,
拍攝日是個週末,建國一村平常偶有
以及村子裡沒有門牌號碼,每一戶人家
遊客與車輛經過,但是當天似乎比平常
都是以方位加上甲乙丙丁來指稱的。曾
更加頻繁。蚊子最多的防空洞場景就在
經住在建國一村的人,大多散落全台各
馬路旁邊,那天不管怎麼拍,不是演員
地,因此,這次的影片雖然只有簡短訪
笑場,就是好不容易表演順利,卻有車
問了梁先生,但也許未來將是少數留存
輛經過影響收音效果,又要重來一次,
的檔案。
防空洞的場景拍了快要 20 次才完成。每 一個學校的隊輔的風格都不太一樣,拯
如同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他校團隊一
民的瑋翔與蔚文比較冷調一點,但是依
樣,拯民國小的孩子拍片的職務都是自
然受孩子喜歡,拍攝過程也有很溫暖的
願「認領」的。瑋翔提到,在這幾個月
時刻,當孩子因劇情需要躺在地上時,
的過程裡,最使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
石頭讓人實在太不舒服了,蔚文便幫他 59
們把一塊塊石頭搬開。而孩子們也很有
即便是如此疲累,要重覆好多次,並
自覺與意識,有的時候孩子討論或工作
且消耗體力與腦力,但當問起是否喜歡
的過程中難免注意力會潰散,也會想要
拍片?孩子說:「比普通還要多一點點
笑鬧,這都很正常,他們的策略就是給
喜歡。」那大概就是喜歡的意思吧!
孩子一些不專心的空間,到了差不多的 時候就會互相使個眼色,兩個人開始假 裝生氣但一句話都不說,孩子就會將自 己收束起來,「好了啦好了啦,要工作 了」。
60
61
文德國小 校 長:李政穎校長 帶隊老師:林耿麟老師 隊 輔:偉綸、郁敏 學 員: 高湘樺 / 五年級 / 攝影 許晏庭 / 五年級 / 攝影 許馨云 / 五年級 / 攝影 許聿婕 / 六年級 / 攝影 許智鈞 / 六年級 / 攝影
從他鄉看見家鄉— 文德國小與《文德觀光團》 芬園鄉座落在台中霧峰與彰化之交, 鄰 近 台 14 線, 國 道 6 號 尚 未 興 建 時, 它曾是往來南投與台中之間必經之處。 來到芬園,心裡會有個錯覺:到底是鳳 梨田座落在芬園呢,還是芬園座落在鳳 梨田裡?
剪輯 剪輯 剪輯 剪輯 剪輯
PPT PPT 旁白 旁白 素材
許多農業鄉鎮的小學,文德國小也面臨 產業變遷、人口外移的處境,然而在孩 子的眼裡,文德國小與芬園仍然是他們 喜歡的地方。文德國小孩子的作品《文 德觀光團》從學校出發,沿著串起在地 產業的 139 縣道踏查,最後再回到學校。
緊密的在地人際連結 文德國小期末成果《文德觀光團》是 從期中的兩分鐘成果延伸發展而來;隊 輔偉綸提到,在最初的發想階段,問孩 子們芬園與學校附近好玩的地方,他們 都說「沒什麼好玩的啊」,偉綸感到不 可思議:「怎麼會沒有什麼好玩的!很 多這邊有的東西北部沒有,比如說微熱 山丘土鳳梨酥,我朋友在台北開飲料店, 也有從微熱山丘訂貨。」孩子們這才發 現,原來平常稀鬆平常的事,離開在地
一進入位於縣道 139 上的文德國小校
的情境居然是如此獨特的存在。
園,視線穿過學校中央的紅土操場,一 眼就能望穿學校,彩色的校園小而美, 假日時也有許多孩子來這裡玩耍。如同
62
一開始的發想階段,孩子們討論出了 幾個想和別人介紹的芬園特色,一開始
挑出來的集中在「五月雪」(油桐花)、
139 縣道是日治時代運送農作物的道路,
挑水古道、芬園的猛禽與蝶類生態,但
在此之前村子裡都是泥土路,他也講述
是發現有點過於龐雜,需要梳理聚焦。
「挑水古道」的故事——以前孩子們經
最後大家決定從自己熟悉的周邊環境開
常由學校到挑水古道進行校外教學與清
始拍起,設定影片的主軸是由 139 縣道
掃步道,經過這次訪談後才知道,過去
串連起的各個景點。主要故事架構擬定
還沒有自來水的時代,人人都要到這裡
好之後,就是討論接受訪談的人物了:
來取水,「打兩桶水挑到後來只剩一桶,
139 縣道的過往可以訪問村長、現今成
因為路實在是太顛簸了」。透過村長的
為觀光聖地的樣貌可以訪問假日來訪的
訪談也得知,過去村子裡一旦有哪個人
車友;而學校四周都是鳳梨田,一定不
家逢婚喪喜慶大事的時候,水優先讓給
可忽略種植鳳梨的農友,並且請老師介
他們使用,並且全村的人都會去幫那一
紹與聯絡。
個人家挑水。
孩子們從學校出發,走訪了鳳梨田、
言談中孩子也談到在地聚落人際關係
挑水古道、流浪動物之家、微熱山丘,
的緊密。湘樺提到,平常村子裡大家都
最後又回到學校來拍攝賞鷹平台以及像
會聚集在南化宮前聊天、交換情報、買
咖啡館一樣漂亮的英文教室。隊輔郁敏
菜,買東西甚至還能賒帳;而上次學校
指出,影片裡的各個點都是點到為止,
有校友活動,大家去活動現場進行訪談,
較無法深入,為此感到可惜,如訪談種
一進門什麼話都還沒有開始說,大人們
鳳梨的農友,僅是介紹了鳳梨吃哪部份
就忙著塞東西給孩子們吃。實際上,文
比較甜,訪問車友僅是短短提及 139 縣
德國小也是凝聚在地居民的重要聚點。
道的風景,以及來這裡騎車是為了增進
除了假日家長們會帶孩子來學校玩耍之
親子之間的互動等。但是訪問村長的過
外,文德國小的校友們始終保有了聚會
程 仍 有 許 多 收 獲, 村 長 向 孩 子 提 及,
的習慣,每年都會舉辦各屆校友的活動, 63
即便有些校友已經離開芬園,也會專程
息回報大小事。
回來參加。目前就讀中壢高商、以小幫 手身份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晏伶,外婆
除此之外,文德國小的孩子們各個都
是留在芬園的在地人,晏伶提到舅舅曾
是嫻熟的生態觀察者。為了挽救學生年
經表示文德國小對在地聚落是非常重要
年減少的處境,文德國小在教學方面十
的凝聚力量,萬一哪天文德國小不復存
分用心,更是以「生態教學」做為學校
在,孩子還有什麼留在這裡的誘因呢?
的特色課程。文德國小周邊有豐富的蝶 類以及猛禽生態,而學校在流浪動物之 家領養了一隻校狗「豆豆」,因此將蝴 蝶、老鷹、狗狗選做學校的象徵生物, 校園內有許多相關的設施,如一進門就 有兩座石頭水泥砌成的狗狗雕像,學校 裡有一座狗兒形狀的水泥溜滑梯,而在 狗 狗 形 狀 的 溜 滑 梯 旁 邊, 有 一 座 高 高 的瞭望臺「賞鷹平台」;團隊裡的智鈞 曾到賞鷹平台拍攝素材,那是一個天氣 與空氣俱好的日子,從賞鷹平台不止看
嫻熟的小小生態觀察者
得見台中,甚至還看得到海呢!而這件 事也讓聿婕相當驚訝,還特別提到這是
問起隊輔與孩子們一年來相處過程的 點滴,偉綸與郁敏不約而同地說,文德
她在看見家鄉計劃過程中的重大發現之 一。
的孩子們真是從未遇過的害羞,說不定 堪稱今年看見家鄉六校中最羞於表達的
文德國小每一個年級都有屬於該年級
一校,但是相處久了會發現,孩子們平
的生態課本,循序漸進地介紹了芬園的
常嘴巴上都不太會說,其實都會默默地
生態環境。隊輔偉綸與郁敏說,孩子們
關心著彼此。如有一次到校輔導結束後,
對於學校與周邊的蝶類真是如數家珍,
郁敏心血來潮想騎車到處去逛逛,平常
他們倆也許頂多知道紫斑蝶,但是往往
看起來凡事滿不在乎的智鈞竟自願帶他
遭到孩子們糾正:「不是啦,那是圓翅
們去騎車。偉綸說,自己疏於騎車,有
紫斑蝶,這種是端紫斑蝶。」不然就是:
點吃力,但是智鈞一路不斷回頭過來關
「剛剛天上那隻是灰面鵟鷹(灰面鷲),
照兩位隊輔,甚至教導他們騎車的技巧。
這裡還有大冠鷲。」「馬利筋和日日櫻
又如湘樺平常比較冷調,但是一旦交付
是紫斑蝶最喜歡的蜜源植物。」一般不
給她工作,她就時時透過 Facebook 訊
熟悉的人會統稱為蝴蝶、老鷹,但是孩
64
子們卻可以仔細辨識出一蟲一草一木的
有千百個不願意,在參加寒假初階課程
名稱與生態樣貌,提升對環境生態的認
之時,她上台報告時用手遮住額頭,給
識與進一步地愛護;老師提起,有的時
予自己多一點安全感。但是到了期中,
候看到調皮的小朋友在嚇校狗豆豆的時
她卻願意上台而不扭捏,穩穩地講完話,
候,孩子們還會去訓斥制止呢!
隊輔們都知道這是她自己相當大的突 破,因而感到非常開心。
還有要訪問車友的那天,也讓隊輔們 驚豔。近年來的自行車風潮讓 139 變成 熱門路線,週末對外開放的文德國小成 了途中補給的好去處。偉綸與郁敏帶著 孩子模擬訪談,由他倆扮演車友接受孩 子們的訪談,經過幾番討論後,孩子們 非常積極地拿了相機就準備走出校園去
從害羞內向到自我突破
攔車友,還被隊輔們喊住提醒一些邀訪 的注意事項。後來臨時怯場,看到車友
文德國小的孩子十分害羞,隊輔偉綸
正在行進中,有點不太好意思大喊,就
與郁敏一開始真是想盡各種方法鼓勵孩
由隊輔們攔下,最後相當穩健地完成了
子們上台,媒體導師蘇珮容老師也分享
訪談。
了一個方法,讓孩子分組互相拍攝對方 講故事,累積對著鏡頭說話的經驗,提 升表達能力。但是有時即便是讓他們上 台可以照稿念也不願意,一定要有人上 台陪著一字一句念出來才行,在大團體 面前報告的工作經常推給台風最佳的同 學,但是若每次都是同一個人,團隊的 分工也會失衡。後來隊輔慢慢引導孩子 們分工的方法,到了期中之後,孩子居 然有了很大的轉變。
隊輔們提到,團隊中的晏庭,平常寫
在不斷的體驗與往返家鄉之間 認識土地
字的時候若有人靠近,便會將字跡遮蓋 起來不讓人看,而她對於上台報告更是
當問起文德國小的同學們想要拿著空 65
拍機去哪裡拍攝時,除了「到八卦山大
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芬園我最喜歡的
佛上面飛空拍機」、「想飛空拍機去追
地方是文德國小。」「芬園路比較簡單,
灰面鵟鷹」之外,其他人都想要到外地
不會迷路。」「這裡的鄰居感情很好,
去飛看看,而問他們是否喜歡芬園的時
都市腳步比較快,鄉下比較慢。」「台
候,也說不上喜不喜歡,因為芬園的所
北的空氣好髒!」郁敏也說,他們在討
有景點似乎都已經去遍了。
論的過程中說都市沒有蝴蝶,路邊都是 流浪狗;孩子出去旅遊後的下一次見面,
這裡曾經有三所小學,另外兩校已經
總是會帶禮物分享給大家,說起爸媽帶
合併,但是合併後的學校現在只有二十
他們去哪裡玩的時候,最後結論是「還
幾個學生,再度面臨併校。聿婕與馨云
是芬園最舒服」,因為是家。也許現階
在聊天中,以關注的口吻聊到今年新進
段,「家鄉」的概念對他們而言還是有
小學的學生變多了,「我們班七個人,
點模糊,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來來回回
四年級有十六個人,今年一年級差不多
地用各種方式體驗家鄉的地貌及生態,
二十個!」看見家鄉計劃小幫手晏伶說,
又來回往返此地與彼地之間,說不定,
這件事情讓在地居民非常雀躍,但是看
在未來的某一天,「家」的圖像就會越
見學校光是多了十幾個學生就這麼開
來越清晰。
心,心裡有點難過,正如同自己舅舅所 說,沒有文德,年輕人就更沒有立足此 地的連結。
現在還在芬園生活的文德國小孩子 們,心中沒有這麼多的沉重,家鄉在他 們心中的樣貌還不是很明朗。但是問他 們認為芬園與其他地方的不同時,每個 66
67
僑光國小 校 長:侯靖男校長 帶隊老師:陳良輔老師、陳嘉仁老師 孫明珠老師 隊 輔:亭毓、柔伊 學 員: 唐煜翔/六年級/編寫腳本 許嘉恩/六年級/編寫腳本 劉兆翔/七年級/攝影 洪培惇/七年級/攝影 施皓勛/六年級/影片剪輯 林恩碩/六年級/影片剪輯 張瑋芯/六年級/旁白錄製 洪少羚/六年級/投影片製作
聞到稻米香,聽見田裡的故事— 僑光國小《田埂間的悄悄話》 僑 光 國 小 座 落 在 台 中 與 南 投 之 間, 與台中僅有一橋之隔,是南投縣的大米 倉——僑光國小正位於草屯稻香路上, 學校四周稻田環抱,放眼望去除了稻田 還是稻田,也因此學校周邊的色調隨著 稻米生長的階段而變化,也註定了僑光 國小的影片主題勢必與稻米有關。
此次僑光國小的作品《田埂間的悄悄 話》,正是從學校周邊的稻田出發,空 拍機飛越了稻田,俯視一片片不規則形 狀的綠色塊,同時也近距離拍攝了水草 與小魚,再回到稻田的主題;稻米對孩 子來說,是每天每夜都看得見的事物, 那麼,我們將怎麼從已經如此理所當然 的事情裡,發掘出前所未知的面貌呢?
《田埂間的悄悄話》拍攝歷程 僑光國小是洪旭亮老師退休前服務的 學校,阿亮校長是資訊背景出身,相當 重視培養學生使用數位工具學習的能力; 走進僑光國小的「創客教室」,即見裡 面擺著滿滿的自走車、積木等數位技術 實驗成果,還有 3D 印表機、雷射雕刻 機器,脫鞋子才能進來的創客教室,就 是要讓學生「動手動腳」。因此,此次 參與計劃的僑光孩子,對於數位工具的
68
使用掌握度都很高,隊輔亭毓也說,孩
們與理事長聯絡,理事長相當樂於協助
子們在技術方面一點就通,經過寒假初
孩子們的拍片工作。到了拍攝現場,亦
階課程之後就已經相當熟練,因此上半
遇到了兩位馬來西亞大學僑生,寒暑假
年著重在踏查與觀察。
會在育苗場打工,於是團隊也訪談了他 們打工的感受與觀察,一方面也是傾訴
僑光國小上半年的期中作品是以擬人
工作的辛勞。理事長與大學生向孩子淺
化的形式呈現田間生態,亭毓說道,小
談了一些農業的困境,孩子印象比較深
組不太知道要怎麼把片子繼續延伸,而
刻的情節則是打工的學生向他們介紹穴
在進階營隊時,老師分析了期中成果的
盤的使用方法。
結構,指出影片目前是一直線的架構, 建議大家無論如何先繼續踏查、進行訪 談;確實,被拍攝者自身會建構與產生 意義,我們要如何去發現、擷取呢?於 是,在草屯生活、把稻田當做理所當然 的大家,就開始去挖掘那些與稻米有關 聯、卻又不為外人所知的事情。
隊輔亭毓說,理事長的訪談進行了兩 次,第一次訪談的時候大家準備的問題 較於發散,問題之間沒有良好的架構, 有一些問題雖然有趣,但是與主題較無 關聯,例如,理事長的興趣是吹奏薩克 斯風,孩子們問:「您平常什麼時候吹 薩克斯風呢?」林先生答,「我無聊沒 孩子們提到,一開始他們想要找真正
事的時候吹薩克斯風,上班的時候當然
在種植稻米的農夫訪談,正好班上有人
就下田去種稻啊!」讓亭毓啼笑皆非。
家裡長輩在種稻,後來又剛好另外一位
第二次時,亭毓便引導同學將自己的問
同學的父親是南投縣機耕協會理事長,
題更加聚焦,並且也託學校老師致信給
本身是農友,亦經營育苗場,於是團隊
理事長,說明必需進行第二次訪問的理
決定去訪問他;良輔主任與孩子們一同
由。有了第一次的訪談經驗,孩子們對
研擬要怎麼約訪、怎麼訪,接著協助他
於整體流程與拍攝技術更加純熟,最後 69
不但順利完成訪談,林先生更扮演起專
他學校孩子最大的差別,就是擅長使用
業導覽員,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各式各
數位工具以及媒體平台,對 youtube、
樣的務農器具。
抖音都已經很瞭若指掌了,當然也無可 避免地對手機有比較高的依賴。法治國
與善用工具的 數位原住民一起工作
小的隊輔宜芹也回應了這個觀察:她說 道,寒假與暑假兩個階段的營隊裡,看 僑光國小的孩子常常在休息時間使用手
進 到 看 見 家 鄉 計 劃 之 前, 隊 輔 們 正 如同社會大眾一樣,對偏鄉會有一些初 步的想像。在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六所 學校當中,僑光最靠近都會區,草屯身 為南投最大城鎮,孩子們與外界的連結 實際上相當緊密,無論是就地理層面或 者是文化層面來看。升學的路徑也是, 團隊中的培惇,計劃當下是六年級,現 在已進入位於烏日的明道中學國中部就
機看影片,法治國小的孩子則沒有一個 人 帶 手 機, 每 天 課 程 結 束 後 還 要 跟 她 借手機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亭毓花了一 些時間適應新一代的數位原住民,後來 更進一步與他們分享自己最近在看的影 片。這也是對大人的啟發:與其禁止孩 子接觸某些資訊,不如與他們討論,並 且分享更多元的內容,使孩子能在累積 更多文本之餘亦培養判斷思考的能力。
讀,而團隊中現在亦有部分六年級的學 生正在準備考試以進入台中的私校就讀; 這也是草屯地區的孩子相當普遍的升學 選項。
從過程中與孩子們的相處從最初充滿 挑戰,到後來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 讓亭毓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國小階段 的孩子專注力較不能持續,亭毓說她一 剛接觸僑光的孩子的時候,亭毓受到 很大衝擊,發現僑光的孩子與她想像中 的學童完全不一樣,且他們與計劃中其 70
直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專心以及引起興趣; 這也是大部份學校的隊輔經常遭遇到的 挑戰,大家想盡各種辦法,鯉魚國小的
芃彣使出了「抽抽樂」手段,而亭毓則
的時候不斷受到往來的車輛干擾,再來
是用撲克牌、app 等累積獎勵點數的方
就是在育苗場裡面的狗不斷踩踏穴盤發
法促使大家投入,或者有的時候跟孩子
出很大的聲音,讓人相當困擾云云。提
約定好五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然後走
到一年來的拍攝有些什麼發現,「拍了
出教室將空間全然交付給他們,等到約
之後才知道學校有多小。」「飛了之後
定的時間一到,就馬上進入空間收束起
才知道草屯有這麼多稻田。」「我現在
團體亢奮的氣氛。在這樣的過程當中,
才知道原來稻田裡,福壽螺很多,但不
慢慢發現每一個孩子們在表象之下,偶
是好事。」「偶爾會游出滿大隻的魚!」
爾透露出來的真實性情,比如說培惇常
孩子並表示,有些事情是平常其實都已
常看起來毫不在乎、酷酷的樣子,但是
經知道了,只是沒有特別深入挖掘,趁
他的媽媽說培惇常常會在家裡說著對進
這次機會得以深入。
度的焦慮,原來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 子。又如皓勛雖然最初的階段裡,表現
問起僑光的孩子草屯有什麼特色是他
出來的是不太願意表達,後來慢慢發現
們最想介紹給別人認識的?眾人皆答:
他非常擅長剪輯,而且在遇到問題的時
沒有。仔細梳理起來,草屯身為南投縣
候,第一時間並不是向隊輔要答案,而
米倉,孩子們還是挑出了一些物產如麻
是自己先去查證,最後再與隊輔加以確
糬、稻米、鳳梨等等,景點方面有九九
認。
峰、中投公路底下的公園。但是說起平 常會去哪裡玩的時候,孩子說,平日要 補習、運動、打球,一到週末爸媽大部 份都是他們去外地玩,對於草屯的事情, 印象總是有些模糊。問他們還想要用空 拍機飛到哪裡去看看,瑋芯說要在家裡 的木材工廠飛,因為不知道還能去哪裡; 恩碩說要去陳府將軍廟一帶使用空拍 機,理由也是因為想不出要拍些別的什 麼地方。無論是否是孩子表達方式的關 係,或者是孩子真的沒有太多機會認識
關於家鄉
自身土地,也許反映的是草屯位在都會 區邊緣的模糊處境。但是,空拍機一飛
對孩子們來說,過程中有一些困難,
上天空,孩子總算是從嶄新的角度看見
也有一些發現。最多人點出的困難就是
四周一望無際稻田的樣貌,明白草屯是
收音相關的事,比如風聲,或者是拍攝
稻米大鎮的意思。 71
培惇說,他問理事長「農業的事業你
此留在故鄉,如同洪旭亮老師所說,「我
預計做到幾歲為止退休?」理事長回應
們無法為孩子想這麼長遠的事,但是想
表示,新生代很少願意回家來承襲家業
像著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的某一天,可
的,農業很辛勞,一方面家中長輩也不
能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做過的這些事,
願意讓孩子回來接,因此,一旦中生代
開啟了他某些想法,或者使他想要回來
也離開這一行業,就不知道接下來誰要
看一看;或許這些他做過的事真的培養
來做了。雖然草屯的情況相對輕微,但
出他某些能力,使他未來投入相關的行
這也是農業鄉鎮普遍面對農業人口老齡
業或研究;或許這些技能單純地成為他
化以及人口外移的處境,看見家鄉計劃
抒發情感的方法……。」在看見家鄉的
中的鯉魚國小、文德國小就因此時時處
踏查過程中,孩子們可能並沒有更認識
在併校危機裡。參與計劃的僑光國小的
自己的家鄉,或者是認識了但無以名狀,
孩子,家中皆非務農,他們只是靜靜地
但是跳脫原有日常的視角,總是有機會
聽著,有些感嘆但是感受並不深刻。
在生命中埋下一些養分。
看見家鄉計劃也許無法挽救這樣結構 性產生的態勢,也不需要期待孩子就因
72
73
西林國小 校長:胡永寶校長 帶隊老師:林程熹老師、李政蒲老師 隊輔:于瑄、庭維 學員: 潘庭偉 / 七年級 / 導演 潘庭翊 / 五年級 / 攝影 馮佳棋 / 五年級 / 錄音 葛郁玟 / 五年級 / 錄音 鍾皓軒 / 七年級 / 剪輯 柯翊翎 / 七年級 / 剪輯
拼湊一幅家鄉的地圖— 西林國小與《回家路上》 西林國小做為今年唯一一所東部學 校,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過程,一開始 是曲折的:寒假的初階營隊,西林國小 就因為花蓮發生震災,無法到僑光國小 參加營隊。後來,看見家鄉計劃團隊決 定到西林國小舉辦一次營隊,邀集校內 四到六年級各班參與,從中認識有興趣 參與、或老師推薦來參與看見家鄉計劃 的學生,才讓這部《回家路上》問世。
西林國小位於花蓮縣萬榮鄉的太魯閣 族支亞干部落,離花蓮市區開車半個小 時左右的路程。問起孩子下課之後都在 做什麼,「課輔啊,課輔就是足球、籃 球、射箭之類的,結束後就走回家」。 因為地理位置等各種因素,補習並未出 現在「下課後做什麼」的選項裡,在討 論影片內容之時,大家七嘴八舌地介紹 誰住在哪一鄰、路上會經過什麼地方, 最後就成了這部描述回家路上會看見什 麼的《回家路上》。
故事的發想 在發想主題的階段時,隊輔于瑄與庭 維帶孩子由部落與太魯閣族的風土特色 切入。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為了控管太魯 閣族,山區部落被迫集團混居移住到平 地與淺山,失去與原有文化知識的連結, 而支亞干部落便是當時的遷移地點之 一,庭維轉述長老描述的這段歷史,也 因為是後來逐漸遷徙而成的村子,部落 74
裡沒有太多的太魯閣文化脈絡的遺跡。
們試試用空拍機上去拍攝。但是在最初
至於位於部落裡的平林遺址,孩子們雖
的飛行當中,團隊馬上發現這個計劃不
然每個月都會到平林遺址校外教學、觀
可行——第四、五關附近都是樹,空中
看相關展覽,但是他們對這裡沒有留下
攝影機飛上去大概就會馬上卡在枝枒之
什麼印象,顯然興趣不高。孩子們真正
間無法動彈。最後,大家因為體力與技
有興趣的地方是清水溪的「五關」,也
術考量,相當遺憾地放棄了這條故事軸
就是所謂的「秘密基地」,據聞他們的
線,到最後都還對五關念念不忘。也有
爸媽叔伯從小就在那裡玩耍,是全村都
孩子提出要拍喜愛的竹筒飯,但是在部
喜愛的秘境,因此孩子們提出要以五關
落裡,竹筒飯只有婚禮這時才會有人做,
為故事主軸。
工序十分繁瑣,目前沒人結婚、也沒有 bubu(母親)想做,於是也打消念頭。
然而,這「五關」可不是隨隨便便就 能到達的地方,林程熹老師說,從他到
故事打回原形之後,隊輔想,那就讓
西林國小任教至今,沒有聽過誰真的走
大家回家路上先用相機拍拍看會看到什
完這五關的,並且光是第四關走到第五
麼再決定吧!結果,孩子一開始拍回來
關就得花上個三、四個小時,建議孩子
很多狗大便的照片,隊輔們啼笑皆非。
75
後來從拍回來的結果,以及在討論過程
在 建 立 起 故 事 軸 線 之 後, 必 需 請 一 位
中,歸結出大家都很喜歡江林雜貨店,
對部落文史較熟悉的人推薦接受訪談的
孩子共同表示:「這裡麵很好吃,還可
人,這項工作就在郁玟媽媽的協助下完
以買很多玩具,玩具很便宜!」「還可
成;她是西林國小的校護,也是西林社
以抽紅包,裡面有錢,不是真的錢,可
區發展協會的一員,相當熟悉部落文化,
是可以在江林換東西」除了玩具之外,
由她推薦了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王依美
店內平日會賣一些炸的東西、滷味等美
館長、張永晃牧師、部落長老 Buya;孩
味小吃,夏天會賣冰,店外的長桌總是
子們平常跟牧師很熟,一到了訪談的時
聚集著許多人,為了服務街坊,雜貨店
候,面對鏡頭,牧師突然變得很嚴肅,
一直到深夜才打烊休息。開業 22 年的江
孩子們一時無法接受,是訪談過程中的
林雜貨店老闆娘親和又溫暖,孩子都非
小插曲。
常愛她,老闆娘就這樣雀屏中選成為第 一個被拍攝的對象。
為了扣連主題,無法也不必要將所有 的訪談段落一一放入,但是其中多有一 些令孩子們印象深刻的遺珠片段,例如, 長老帶著他們去看西林國小舊址,雖然 是孩子們經常經過的地方,但是從來都 沒人發現那是國小舊址,當年的西林國 小舊址有發生土石流之虞,後來便以地 換地,將校址遷移至離山遠一點的地方, 現今有族人在此種植山蘇。當孩子們發 現舊校區居然有游泳池之時,紛紛表示
發現學校的前世今生
非常羨慕,也回家向家中叔伯長輩求證 此事。此外,文物館王依美館長也提到
《回家路上》以放學回家的路途中
西林有林木相關產業,雖然孩子們對館
會經過的地方為故事主要架構,但是,
長講述的一些意外傷亡事件有更深刻的
正因為每天經過已習以為常,孩子們鮮
印象,但是也使他們認識了西林的另外
少仔細探究這些每天經過的地方,如以
一個面向。
傳統太魯閣工法重建的傳統家屋附屬建 築——穀倉、信仰之所在的教會、滿足
「拍攝過程中我發現這裡真的有很多
每日娛樂與肚腹所需的江林雜貨鋪……
故事,」隊輔庭維說道。這裡有許多人
這些地方對孩子而言都有些模糊。因此,
說故事、許多人聽故事。提起訪談過程 時,于瑄說,西林國小的孩子們很喜歡
76
訪談,到後來更是十分得心應手,把訪 談視為必須要完成的職務與使命。庭維
從片段式的認知 到拼湊起的圖像
則提到,長老將太魯閣族從日治時期的 歷史詳細地向孩子講述,對部落文史相 當熟稔,談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比較難理 解與想像,但是他非常願意跟孩子談部 落、談太魯閣族的文化;恰巧孩子原先 只想談日常生活路徑,沒有特別放入太 魯閣族文化的元,因此長老的訪談就能 補足太魯閣歷史文化的層面。
在 談 起 看 見 家 鄉 計 劃 歷 程 時, 林 程 熹老師說道,最初曾認為孩子之中有四 年級的學生,與他校團隊的成員比起來 年紀較小,需要更多協助,介入程度較 高,但是于瑄與庭維解釋道,作品裡大 人介入的痕跡將一目瞭然,但是看見家 鄉的計劃最終還是希望能盡量保有孩子 的觀點,因此希望能夠放手給孩子去執 行。程熹老師表示,經過這樣的討論, 他更清楚知道要如何拿捏「框架」與「空 間」之間的平衡,例如,若是孩子要出 去拍攝,就將空拍機託付給他們,其他 的如鏡位、內容等就不加以干涉。于瑄 與庭維也說,程熹老師很認真投入,總 是陪伴著大家上山、下水,但是依然給 孩子很大的創作空間,而他也能如實掌
于瑄與庭維表示,最早來到部落時, 經常只往返民宿與學校之間,但是聽過 這些故事以後對部落產生更大興趣,工 作之餘到處閒逛的時候,總是能遇到人 跟自己閒聊,遇到孩子們的時候,他們 會抓著你講很多日常大小事,如哪裡的
握孩子的情況,在團體動力的細微改變 中,總是能幫助他們讀懂孩子們的心事。 一次到校輔導日,庭翊和佳棋兩個人看 起來不太對勁,令人摸不著頭腦,程熹 老師就馬上指認出兩個人各自遭遇的狀 況,使隊輔能夠做出相應的反應。
游泳池比較便宜、誰跟誰吵架、今天誰 生日,經過壽星的家門口,發現所有的 人都聚集在那。故事可以聚集,也可以 傳承;當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這麼盡 如人意,也有第一次遇到的族人,在江 林雜貨店前向他們傾訴自己身為原住民 的難處。部落的故事就這樣在部落這張 地圖的每一處被說與被聽著。 77
在這歷程中,團隊曾經歷過成員替換
相當程度的認識,只是大部份的時候,
的事件,起因是先前團隊裡一位孩子家
這些事情對孩子而言是相當理所當然的
裡不贊同這項計劃,並且由於孩子自身
事情,已是生活的一部份,並不會特別
團隊溝通、學習動機之因素,老師認為
意識到其存在,或者是不太能清楚表達,
應當替換成員。這件事情讓隊輔感到遺
庭維認為,看見家鄉計劃並不見得使他
憾,他們仍能感受到退出的孩子很希望
們對部落產生更多認同,但是能更清楚
能繼續加入,經過多番討論,最終還是
地了解到自己的部落與其他的地方有什
決定替換成員,而隊輔也與孩子溝通:
麼不同,孩子也更能描述關於部落的事。
未來若真的有很想參與的活動,要提醒
郁玟說,「以前看溪水,都是一段一段
自己要好好參與。這也是計劃的限制之
的,空拍機飛起來之後,才知道是連在
一:縱使看見家鄉計劃是相對長期的陪
一起的。」以如此圖像形容鳥瞰視角下
伴歷程,也僅佔學生人生中的一小段時
的部落環境。而于瑄則提起,有些孩子
間而已,學校終究更能夠長期承接孩子
得知了關於部落的事,尤其是舊校址的
的學習與生活。
游泳池,甚至會回家與長輩們聊起、印 證。
問起孩子們若借他們空拍機七天,會 想要拍些什麼地方?本以為也許好動的 孩子們會嚮往到外地去飛空拍機,但是 孩子們的答案還是跟部落有關:「我要 飛去二子山溫泉,每次看到我家旁邊二 子山溫泉的招牌(編按:牌樓)就很想 去可是都沒辦法去」「我想飛去可以看 到溪的地方」「想去後面山上,爬上去 即 便 如 此, 程 熹 老 師、 于 瑄 與 庭 維
之後從更高的地方再飛」……。西林國
仍觀察到孩子的些微轉變。對於程熹老
小的胡永寶校長在訪談裡提到對計劃的
師而言,他看見孩子在兩階段營隊裡學
期待之一,是讓孩子學習善用科技推廣
習到很多新的事物,並且增加了生活經
文化,希望孩子能從中更認識與關心部
驗;于瑄與庭維的觀察則是從文化認同
落;而從片段式地理解文化,到現在慢
層面來看。西林國小很重視部落文化教
慢拼湊起來,勾引孩子想看更多自身環
育,平日孩子學習族語、學習文化,團
境的樣貌,一幅地圖正在慢慢地繪製著。
隊裡的孩子都會織布,皓軒的織布技巧 更是受到推崇,每個人都對部落文化有 78
79
講師的祝褔 II
陳中宇導演 哇∼各位同學們長高了哩! 從攝影機 / 空拍機看世界的高度也就大不同囉。 願日漸茁壯的你們, 常常俯視腳下的土地, 也彎下腰聽聽土地的故事。
呂柔萱老師 看見家鄉的活動,除了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拍攝 出一支影片外,更特別的是,他們透過空拍的 角度從新認識自己的家鄉,也透過訪問,開始 真實地、緊密地去重新認識時常出現在身邊的 人事物,才是更難能可貴的!
黃威傑老師
李仲翔老師
80
04 回饋
看見家鄉,是永遠可以依賴的地方
81
隊輔眼中的看見家鄉 1. 西林國小 庭維(毛毛) 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機會都很珍貴, 被不同環境造就出來的孩子給震撼了, 回想起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原來生命當中在大學期間是可以跟國小生有 交集。第一次去西林的時候其實連我自己都很懷疑,我真的可以帶國小生嗎? 但也在了解他們的日常之後打破了這個疑問。 比起在都市面對實習、工作、課業等等,每次到校輔導對我來說反而像是 去「充電」。從這些機會當中也學會慢慢去調整自己,放慢腳步去觀察這些 孩子,或是被孩子的一舉一動,甚至是充滿童心的一句話給療癒到。也就在 過程中發現自己變成一個越來越柔軟且有溫度的人。 最後我想說,這個機會無論對這六所國小優秀的小孩還是隊輔來說,都是 很特別的緣分。「不要讓自己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過客」,這句話是我一直努 力提醒自己的,也希望更努力讓自己成為有資格可以去做到這件事情的人!
2. 法治國小 宜芹(菜菜子) 家鄉,在我們還在家的時候通常不會去發掘有什麼不同,我從小在桃園平 鎮的鄉下長大,有養豬、養雞、種菜,洗衣服還是在河邊洗,國小搬到中壢 市區後才知道,原來我的同學只吃過豬肉但沒看過豬走路,他們也無法理解 為什麼不用洗衣機洗衣服,這是我搬離鄉下老家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家鄉有 多麼美,並且更進一步去認識也開始學客語。 對於參加計畫的小朋友來說,每次營隊的交流跟自己到部落深入了解,才 會知道我們有什麼別人沒有的特別,對我來說我是陪伴他們看見家鄉的好夥 伴,他們比我多了點地緣關係,但我們一起去聽部落裡精彩、動人的故事, 也讓我更多的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生活中,開始想多跟人談上兩句你從哪 裡來,你的家有什麼特別的。 人的根本是從家出發,家是最美的起點。
82
3. 鯉魚國小 芃彣(芃芃) 因為我是台北人,一開始在接觸這個企劃的時候其實我思考了很久,因為 光是要我介紹自己的家鄉,我想我應該無法講出一個所以然來,更何況是一 群平均年齡十歲的小朋友,所以在第一次到校輔導之前我自製了一段介紹我 的家鄉的影片,意外的發現我家旁邊的「碧湖」原來這麼漂亮,以及台北捷 運每一站的格局都各有特色! 我覺得這一年下來,不僅瞭解了鯉魚里的故事,也讓我更加認識了自己的 家鄉。
4. 文德國小 偉綸(Allen) 其實對我來說,我也學習到很多事情,學著怎麼跟孩子們溝通對話,要怎 麼樣去講解他們才能夠理解。我覺得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除了國語、數學 之外的課外活動,培養並探索自己的興趣很棒,所以在帶他們的時候,最希 望能讓他們產生興趣,我相信不管年紀多大,有興趣的事情會比較積極主動 想去做。
也很高興透過這個計畫,聽聽孩子們的想法,也讓我思考我自己對家鄉的 記憶跟想法,從一開始孩子覺得家鄉很普通就這樣,到後來發現每個地方有 不同的樣貌,其實自己的家鄉很特別且喜歡自己家鄉的時候,感到蠻欣慰的, 因為我也發現,就算來到台北讀書,我還是很喜歡我待了 18 年中壢,這個家 給我很多機會,讓我找出自己的目標和興趣,也會讓我想常回家走走看看, 可能說不出實質上改變了我什麼,但我覺得我沒有後悔。
83
5. 拯民國小 蔚文(阿文) 很喜歡拯民國小的環境,是兒時夢寐以求的樹林步道,可以盡情地跑來跑 去,尤其我一直都很喜歡小朋友,覺得身心靈都被療癒;若說到改變,可能 是自己更能柔軟地、平靜地從他們的角度欣賞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吧!每一 次見面,我們都很坦然地面對彼此,無論是對話或是情緒,未來有很多事情 並不能讓你們活得坦然、說得直接,雖然我也還搞不懂為什麼世界會這樣, 但還是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成為怎麼樣子的大人。
6. 僑光國小 亭毓(TingTing) 看見家鄉是一把鑰匙,無論對國小小朋友還是對我,甚至對任何面對家鄉 一詞時,頭腦是一張白紙的人都是。為甚麼?因為能對一片土地擁有自我認 同感是需要學習的,這樣的感受不一定會隨著我們成長而增加,它更是需要 被激發的。 對我來說,在異鄉帶領一群小朋友看見自己的家鄉,是既艱難又有趣的挑 戰,如果哪天我是帶領自己家鄉的小朋友呢?我是否能更有技巧性的去引發 在地共鳴?這樣小小的反思最近在我心中萌芽。
84
給親愛的孩子們 1. 西林國小 于瑄(魚仔) 每次在部落裡都很享受和你們一起的課後時間,像是在江林比誰吃最快(結 果鍾皓軒第一名我都最後一名,現在好想吃滷肉飯和餛飩湯,你們回家以後 幫我多吃一點!)、一起到舊校址逛逛知道更多部落的秘密、陪你們一起喝 珍奶吃熱壓吐司都很享受。你們就繼續好好吃很多食物好好長大吧!才不擔 心你們長不大,比較擔心你們吃到肚子痛!三月底初相見到現在也過好長時 間,雖然每次都唸你們是皮蛋鬼,但真正需要幫忙或是遇到值星官的時候你 們還是很乖很棒。魚仔一直都很喜歡你們也打從心裡感謝遇見你們,雖然從 來都沒有親口說過,才不要跟你們說哩!
2. 法治國小 子凌 HI,可愛的法治國小小朋友們∼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參與到這個計畫、看 到你們家鄉的故事! 武界部落真的非常美麗,很可惜每次去的時間都很短暫,沒時間好好體驗 武界的美,之後一定會再回去當假的「觀光客」!記得不要小看自己擁有的 能量及創意,你們比你們想像中更棒!
3. 鯉魚國小 芃彣(芃芃)/ 蘇莛 時間過得很快,芃芃與蘇莛很珍惜可愛的鯉魚寶寶們一起玩耍的每一次到 校輔導,很充實也很愉快。在這一年裡看到了你們的成長,我們也從一開始 的陌生人變成了超級好朋友,我想對你們而言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學會了如 何拍影片、說故事、飛空拍機,而對我而言大概就是認識了像你們這樣一群 特別的好朋友了吧!
85
4. 文德國小 郁敏(玉米) 謝謝你們在放假的時候,願意帶著空拍機、相機一起探索家鄉的每個角落。 從一開始害羞的樣子,到後來大膽地踏上台,並與大家分享你所看到的芬園, 這樣轉變的過程,成為我繼續向前走的動力。 我們不急著說出一篇完美的故事,但我們要一起學習發現生活週遭的故事。 希望你們與我們,在大步向前走的同時,不忘帶著家鄉的故事,一起探索與 分享世界的美好。
5. 拯民國小 瑋翔 在相處短短半年的過程,可以看到你們的進步、突破原本不敢做的事,希 望你們都有在其中發現各自的樂趣,學到用影像如何說故事!在現在的階段, 你們單純的心、單純的想法,是你們擁有的寶物!如果計畫結束後,在生活 週遭的哪些人事物引起你的好奇,那就去記錄吧,去關心你認為值得被看見 的任何人事物,試著給別人一點溫暖,你會發現,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喔∼
6. 僑光國小 亭毓(TingTing) 我好不想稱讚你們,因為你們是一群臭屁的傢伙,每次只要小小讚美,就 會給我飛上天去,但走過了這些日子,我真心覺得你們都是最耀眼的僑光之 星。誰願意一再的去想快想不透的腳本,不斷去找不同角度拍攝錄影,還要 枯燥的坐在電腦前剪輯影片?但你們竟然做到了!這一年來,你們在面對陌 生問題的時候,從害怕回答到勇於表達,我想跟你們說:Just Do it !不要害 怕答案的對與錯,在你們這最能創意發揮的時代,連天馬行空都能描繪出來。
86
孩子們的點點滴滴 - 學習單
87
88
89
90
05 附錄
用鏡頭關心身邊人事物, 留下真實深刻紀錄。
91
一起來看見家鄉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TWA 官方網站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TWA 臉書粉絲專頁
捐款資料 為看見家鄉加油 (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TWA)
媒事中心 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 臉書粉絲專頁
2018 年看見家鄉 成果全紀錄網站 92
93
這一年,一起奮鬥的看見家鄉
94
TOYOTA
95
看見家鄉影展小小導演練習曲 出版單位: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影展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影展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南投縣僑光國小 贊助單位: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瑞儀教育基金會、台灣大哥大、 中國信託、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台北市華朋扶輪社 計畫主持人:蘇文鈺教授 (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理事長 ) 執行長:洪旭亮秘書長 (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秘書長 ) 課務組召集人:黃聿清老師 ( 世新大學媒體識讀研究中心 ) 顧問:蘇恆誠老師 講師群:陳中宇導演 ( 穀雨展演協創負責人 ) 李仲翔老師 (V 點子影音工作室負責人 ) 王建雄老師 ( 公視 Peopo 公民新聞企劃部 ) 游政男老師 ( 宜蘭縣順安國小老師 ) 陳建榮老師 ( 台北市藝文領域國教輔導團 ) 呂柔萱老師 ( 影像創作者 ) 黃威傑老師(影像創作者) 導師群/媒體大咖:蘭萱老師 (《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 游本嘉老師 ( 資深媒體人 ) 詹怡宜老師 (TVBS 新聞部總監、《一步一腳印》節目主持人 ) 顏瑜玫老師 ( 絕視影像製作公司總經理 ) 丁雯靜老師 ( 非也傳播有限公司總製作人 ) 蘇珮容老師 (ETtoday 東森新聞雲顧問兼副董事長特助 ) 行政組:吳孟璇 ( 總召 )、陳繹方、許若茵、楊亞妮、倪詩涵、郭晏伶、蕭秩瑄 隊輔組:劉于瑄、許庭維、蘇莛、陳芃彣、陳亭毓、陳柔伊、謝宜芹、邱子凌、王瑋翔、 李蔚文、王偉綸、許郁敏 影像組:林亮竹 ( 紀錄片導演 )、王景淵、馬丞佑、王瑋翔、徐喜美老師 值星官:馬丞佑 設計組:蘇莛 ( 總體視覺設計 )、林弼萱、卓家欣 策展組:劉于瑄、李沅澔、張嘉恩、吳孟璇 新聞組:許若茵、陳浡濬 網站製作:陳繹方 影展主持人:陳建榮老師、楊亞妮 後援組:Emily 林春端 /Lora 張莉菁 文字編輯:王詩情 美術設計:一葉設計 鐘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