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甄作品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文化資產保存)

Page 1

呂孟哲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碩士班 推薦甄試 作品集



簡歷 一、學歷 2018.08 - 2022.06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士班 2015.07 - 2018.06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二、社團 2018.09 起 社員 臺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 2019.12 起 會員 社團法人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

三、公共參與 2021.08 起 2020.08 - 2021.07 2021.08 起 2019.08 - 2021.07

會長 臺科大學生會 議長 臺科大學生議會 委員 臺科大校園規劃委員會 委員 臺科大校園總體營造委員會

四、計畫參與 2021.05 - 2021.11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補助 鐵道跨域教案開發與推廣計畫 2020.07 - 2020.11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補助 國立臺灣大學鐵道興趣社團歷史策展計畫

五、修課經驗 107-1 都市文化導論 109-1 文化人類學丙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 文化襲產研究 109-2 文化資產保存策略 文化、社會與自然 都市設計 市場、城市、交換流動中的城鄉鏈結

黃宗儀 林開世 畢恆達 黃舒楣 王惠君 黃宗儀 康旻杰 黃舒楣


自我介紹 一、人社到建築的跨域嘗試 在高中階段,我就讀的是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高二時, 我以鐵道文化資產政策為題撰寫專題小論文,也是在研究的過程之 中,發現到自己對於規劃設計領域的興趣。到了高三,面對多數同 學以法律、社會或商管為升學目標時,我認為若能跨域到規劃設計 的專業學習,更能拓展未來的職涯發展,因而進入建築系就讀。 當初選擇臺科大,最吸引我的就是臺大系統三校豐沛的學習資 源。這三年以來,也許在建築設計的表現並非特別突出,但在選修 課程方面,涵蓋了地理學、人類學、藝術學等面向,持續保持對人 社領域的興趣,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

二、校園生活的空間行動 空間規劃與設計本身即是政治,學生作為大學校園空間的主體, 應該實質且有意義地參與這些政策形成的過程。大一下修讀「雜誌 編輯與設計」課程時,透過編寫「體檢校園空間」專題,逐漸形成 自己對校園空間的想法與論述。 秉持這樣的信念,我從大二起擔任各類會議及委員會的學生代 表。面對多數同學認為不值得一提的校園空間,我仍然積極發掘議 題,從學習開放空間的設置、樹木移植與景觀的關係、校園文化資 產的保存等。同時也透過專業轉譯資訊,拓展議題討論的空間。 而在學士班最後一年,多數系上同學選擇全心投入畢業設計製 作的同時,我選擇承擔學生會長一職,從監督轉向執行的角色。在 本校校舍屋齡漸高,面對校舍改建議題的時刻,學生會必須積極推 動討論,凝聚學生對於校園空間的想像,也是我在畢業之前希望達 成的目標。


自我介紹 三、發揚鐵道文化的使命 對我來說,發揚鐵道文化是一生的使命,也是我回應對於臺灣 這塊土地關懷的方式。 帶著這股使命,大學的我加入了臺大火車社,循著前輩們的軌 跡,對於鐵道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更有幸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 處成立之初,以社團名義爭取與主持補助計畫,為梳理鐵道興趣社 群的發展歷程貢獻一己之力,並向校內外的朋友推廣鐵道文化。 鐵道與空間、地景與記憶的互動關係是我認為鐵道文化最奧妙 之處,不論是空間美學的表現,或是工業遺產的保存與轉型。除了 在課堂報告探討相關議題,在社團內與社員分享外,更有幸透過前 輩的介紹,加入「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以學會名義在臺 師大附中講授「文資就在你身邊」微課程,讓鐵道文化與文資保存 的觀念能夠向下紮根,今年正進一步發展成一系列教案,讓鐵道文 化與知識體系得以開枝散葉。


學習經驗 一、文化資產保存策略 在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的課程,我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為例,聚焦在登錄理由與保存及管理原則對於動態保存上之影響, 並提出未來保存原則改善之意見。 在分析的過程之中,我發現到文化景觀不僅是注重保存人地關 係,也有可能解決鐵道這類複合遺產的解方。特別是在文化景觀保 存原則若能貫徹執行,將能整合不同的主管單位規範。另一方面來 說,文化景觀也有助於帶狀的保存,更能實踐技術或知識經驗的傳 承,讓鐵道遺產的保存最大化。

二、文化襲產研究 在文化襲產研究的課程,我們以臺大水源校區為主題,回顧從 國防醫學院轉變到臺大水源校區的歷程,特別是在國防醫學院時代 的白色恐怖事件,以及對應到的地景遺留,並提出保存計畫。 在執行的過程之中,我們看到雖然目前水源校區已有部分考古 與研究成果,也劃定了部分保存區域,仍然有許多空間被以「素地」 所看待,不少地景面臨著消失危機。於此同時,更深刻體會到每個 空間承載著豐厚的故事,而規劃設計者有責任去發掘,並視為規劃 的重要環節。

三、都市設計 臺科大的創立與建設,與公館這整個區域有著複雜的關聯,同 時與蟾蜍山的居民處於緊張與對立的關係。今年二月 AI 大樓計畫 曝光後,更讓蟾蜍山與民族實中的警覺心提升。 作為同學們選出的代表,面對這樣的關係,我想自己責任主動 去了解相關議題。藉由都市設計的課程,除了以不同的方式觀看蟾 蜍山,更重要的是在與地方工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到當地 的需求與想法,並轉為實際的設計方案。同時也期待回到校內推動 相關討論時,能找到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平衡點。


0

目次 一、建築設計作品 4 築屋山林 建築設計(三)第二次設計 2019 年 12 月 大湖公園 6 精誠之置 建築設計(四)第一次設計 2020 年 04 月 臺科大校內 8 神.肆之間 建築設計(五)第一次設計 2020 年 11 月 臺北市中正區 10 藝育鎮

二、其他作品

建築設計(六)第二階段規劃設計 2021 年 06 月 水湳洞選煉廠

12 追越 1990 國立臺灣大學鐵道興趣社團歷史策展計畫 2020 年 07 月至 11 月 14 「文化景觀」適用於鐵道文化資產保存 與管理維護分析 文化資產保存策略 期末報告 2021 年 06 月 18 實驗教育的流動邊界:民族實中介面改善計畫 都市設計 期末報告 2021 年 06 月 21 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保存管理規劃 文化襲產研究 期末報告 2021 年 01 月 3


1 建築設計(三) 第二次設計 年分:2019 年 12 月 位置:大湖公園周圍

築屋山林 大湖親子活動中心 設計概念 材料 大湖附近過去天然河山區域 試圖透過木構造(框組壁)的方式 並以最低限度開挖,保留原始的斜波 找回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軌跡 量體 從平面上來看為一合院之佈局 以不對稱量體呼應旁邊的老建築 動線 合院中央的神明廳為家族的聯繫 公共建築的聯繫則在於通道及服務核 在拉長、開放的通道創造出互動性 串聯起親子的活動場域

4


築屋 山林

基地分析

大湖 原名「十四份陂」,為天然湖泊 清代做為十四份陂圳之調節池 早期有部分聚落形成 基地西南側現存一三合院 都市 1960 臺北市填平十四分陂圳 開闢現民權東路六段、瑞光路 興建中央民代別墅(大湖山莊)

1

2 3075

1

3

A107

7950

4 3925

8218

A

影響 水域記憶逐漸式微 移入人口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優勢群體

14240

向下

11781

設計概念

材料 大湖附近過去天然河山區域 試圖透過木構造(框組壁)的方式 並以最低限度開挖,保留原始的斜波 找回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軌跡

8087

C

D

全區配置圖

1

1 : 200 編 號

動線 合院中央的神明廳為家族的聯繫 公共建築的聯繫則在於通道及服務核 在拉長、開放的通道創造出互動性 串聯起親子的活動場域 北向立面圖 1 : 100

RF

FL3

FL2 5740

2453

0

日期

B10713011 呂孟哲

剖面圖

社區親子中心

日期

專案編號

www.autodesk.com/revit

3

1

縱向剖面圖 4

1

1 : 100

編 號

描述

日期

A108

繪圖員

作者 審圖員

Scale

1 : 100

2

B10713011 呂孟哲 社區親子中心

3

4 東向立面圖

1

B10713011 呂孟哲

立面圖

社區親子中心

日期

1

1 : 100

編 號

剖面圖 日期

日期

www.autodesk.com/revit

專案編號

A107

發佈日期

繪圖員

作者

審圖員

審圖員

Scale

1 : 100

A

描述

繪圖員

作者 審圖員

2 日期

專案編號

A105

發佈日期

審圖員

Scale

1 : 100

3

B10713011 呂孟哲

立面圖

社區親子中心

日期

專案編號

www.autodesk.com/revit

www.autodesk.com/revit

www.autodesk.com/revit

www.autodesk.com/revit

備勤室

專案編號 發佈日期

審圖員

專案編號

www.autodesk.com/revit

描述

專案編號 2020/01/01 12:38:09

描述

專案編號

作者 審圖員

4

A106

發佈日期

繪圖員 審圖員

Scale

2020/01/01 12:38:06

編 號

1 : 100

2020/01/01 12:38:08

2

GL

1 : 100

2020/01/01 12:38:09

1

FL1 1740

橫向剖面圖

編 號

A

A

接待大廳 編 號

編 號

編 號

多功能教室

烹飪教室

B

描述

B

描述

描述

B

日期

日期

日期

B10713011 呂孟哲

社區親子中心

B10713011 呂孟哲

社區親子中心

B10713011 呂孟哲

社區親子中心

C

C

向下

上水箱

C

行政空間

平面圖

作者

審圖員

專案編號

發佈日期

Scale

D

D

A104

FL2 1 : 100

1 : 100

1 : 100

專案編號

A103 2020/01/01 12:38:02

1

日期

Scale

D

繪圖員

作者

審圖員

專案編號

1 : 100

1 : 100

發佈日期

A102

FL1

審圖員

戶外座位區

平面圖

Scale 2020/01/01 12:38:02

1

專案編號

作者

審圖員

專案編號

發佈日期

前臺

日期

室內座位區

繪圖員

審圖員

平面圖

專案編號

日期

繪圖員

審圖員

後場

多功能教室

日期

B10713011 呂孟哲

配置圖 專案編號

9740

1

描述

社區親子中心

www.autodesk.com/revit

13740

設計 圖說

1 A108

1

FL3 1 : 100

2020/01/01 12:38:02

5

日期

專案編號

A101

發佈日期

繪圖員

作者

審圖員

審圖員

Scale

1 : 200

2020/01/01 12:38:01

量體 從平面上來看為一合院之佈局 以不對稱量體呼應旁邊的老建築

1

8500

B

向上


2 建築設計(四) 第一次設計 年分:2020 年 04 月 位置:臺科大校內

精誠之置 臺科大圖書館改造 設計概念 綠廊 退縮基隆路側之圍牆線至與 IB、操場相同 以植栽作為軟性隔離,取代剛性材料 人本 營造行人友善空間,創造多元動線 設置第二校門,連結公共自行車租借站 機械 建置自動化書庫,提高藏書效率 空間沿著書庫圍塑,室內外皆能觀察運作之美 閱讀 閱覽席位沿著窗邊布設,創造開放的閱讀體驗 結合周圍綠廊,保護讀者視力

6


精誠之置

現況分析

館藏 目前臺科圖書館館藏約 44 萬冊 推估應預留 5-10 年的成長空間,以 50 萬冊容量設計 流動 現有圖書館臨基隆路側之空間較為封閉 以機車停車使用為主 植栽 目前圖書館植栽未妥善考慮採光與整體景觀需求 高聳喬木(肯氏南洋杉)遮擋室內,窗戶採光失能 林下空間未妥善設計,停車狀況混亂

1 A112

設計說明

G

F

8000

D

7950

8000

C

B

8000

向上

8000

A 8200

1

8000

1600

機械 建置自動化書庫,提高藏書效率 空間沿著書庫圍塑,室內外空間皆能觀察其運作之美

E

8000

2800

H

自習室

綠廊 退縮基隆路側之圍牆線至與 IB、操場相同 以植栽作為軟性隔離,取代剛性材料 人本 營造行人友善空間,創造多元動線

向上

多功能學習開放空間

266 m²

223 m² 2 1

8000

A111

向上

設置第二校門,連結公共自行車租借站 閱讀 閱覽席位沿著窗邊布設,創造開放的閱讀體驗

8000

3

結合周圍綠廊,保護讀者視力

4

▲ 全區配置及一樓平面圖

FL1 1 : 200

H

G

F

E

D

C

B

A

1 多媒體資料區

向上

404 m² 交流互動空間

223 m²

2

向上

3

4

1

FL2 1 : 200

H

G

F

E

D

C

B

A

H

G

F

E

D

C

B

A

1

1

向上

向下

2

2

開架書區

新書、期刊資料區

閉架檔案區

419 m²

472 m²

266 m² 3

3

4

4

流通櫃台、備勤區

139 m² 130

1

FL3

1

1 : 200

H

G

F

E

D

C

B

FL5 1 : 200

A

向上

1

向下向上

2 開架書區

行政辦公室

606 m²

223 m²

向上

3

特藏展示區

201 m² 4

1

7

FL4 1 : 200

向上

3000

1

1

B1F 1 : 200


3 建築設計(五) 第一次設計 年分:2020 年 11 月 位置:臺北市中正區

神.肆之間 天主教教會設施 設計概念 一、動線 (一)宗教集會空間與其他機能分棟 各自具有出入動線,避免動線交織 (二)和平西路舊貌重現 透過植栽與地景引導及解說告示 使行人能夠辨識和平西路原路廊之地景 二、造型與採光 (一)宗教集會空間建物為二層日式建物 (二)設計上以傳統方式建造,但為二層挑空 類似假樓高窗之設計 (三)藉由建物挑空部分開窗引入光線 且能隨時間產生變化

8


呂孟哲 B10713011

神.肆之間 5

600

B

400

D 600

E 550

F 600

G

貳、設計概念

600

(二)咖啡廳 配合書店複合式經營,將人流能停流在此 提供教友交流活動空間

辨識和平西路原路廊之地景。 二、採光概念 (一)宗教集會空間建物為二層日式建物 (二)外觀設計上以傳統方式建造,但實為二層挑空 (三)藉由建物挑空部分開窗引入光線

4

C

基地鄰近學校、機關,帶來具備閱讀習慣人流

(二)透過植栽與地景引導,結合相關解說之介紹.使行人能夠

3

A

二、商業規劃 (一)書店: 銷售宗教類相關書籍及相關禮儀用品

一、敷地、動線設計概念 (一)宗教集會與其他機能分棟,各具有出入動線,避免動線交織。

2

600

及道路紋理切入。 (二)傳統巴西利卡(Basillca)平面與該地區日式建築之融入。

1

600

壹、設計背景

一、選擇宗教:天主教 (一)探討該基地歷史背景與發展歷程,選擇以日治時期宿舍群落

H

1

2

3

4

5

A

B

C D 廚房後場

22 m²

E

餐廳

199 m²

F

G

H

1

2

3

4

5

D 教室 A 116 m²

---

1

800

2

800

3

4

600

E

5

600

教室 B

105 m² A

600

F

600

B

C 400

G

600

D

600

E 下

H

600

F

1

向下

2

3

4

5

600

G

H

D 教室 A 116 m²

E 1

2

3

4

教室 B

5

105 m²

F

A

G

向下 向下

B

H 1

C D 零售 B

零售 A

46 m²

158 m²

D

E E

F F G

向下

G H

向上

H

9

2

3

4

5


4 建築設計(六) 第二階段規劃設計 年分:2021 年 06 月 位置:水湳洞選煉廠

藝育鎮

交通設施規劃設計 設計概念

一、索道系統 (一)藉由索道鐵路復建,重塑工業地景,並連接山下遊 客中心與山上美術館。(同組其他人的設計) (二)纜車計畫往上串聯金瓜石,形塑水金九觀光廊道。 二、連接走廊與轉運大樓 (一)沿襲原選煉廠依山形而建之型態,以三角形作為走 廊設計造型。 (二)旅客遊走圖中,可眺望山城、海港之美景。 (三)適當運用高層差,將走廊連接至原有變電所屋頂, 配合頂棚、樓梯與電梯增建等改造,串聯不同高程。

10


11


5 109 年度國家鐵道博物館 籌備處補助 執行時間: 2020 年 07 月至 11 月 所任職務: 策展人(共同主持人) 經費規模: 104,000 展覽地點: 臺大校史館 結案報告書:

https://reurl.cc/0Djm1Y

展覽專刊:

https://reurl.cc/5rd2LM

策展概念 1.「追越」 原意:鐵道術語,指快車超越慢車 延伸:慢而細緻地梳理過往的社團歷史 2.「追越 1990」 過去:梳理社團發展和鐵道文化間的重要互動 未來:期許本社超越過去,前往廣闊的未來

計畫概要

一、前期工作 (一)檔案整飭與掃描 (二)社史重要人物訪談 二、策展規劃與執行 (一)社史大綱與選編 (二)展場布置、營運與維護 (三)展覽開幕式與分享會

展覽開幕式辦理情形

12


國立臺灣大學鐵道興趣社團歷史策展計畫 展覽分區與主題 社團經營 與發展

1. 創社之始與社團運作原理 2. 社課規劃與發展 3. 社團出遊二三事 4. 刻畫靑春的社團刊物 5. 鐵道社群的形成

鐵道興趣 發展

1. 鐵道攝影行為觀察 2. 火車社與糖業鐵道 3. 巴士興趣在火車社

展場布置情形

13

文化推廣 與傳承

1. 杜鵑花節 2. 社團與校園交通實踐 3. 鐵道文化資產保存


6

「文化景觀」適用於鐵道文化 資產保存與管理維護分析(節錄)

文化資產保存策略 期末報告

壹、前言

指導老師:王惠君 2021 年 06 月

鐵道是勞力與技術密集交織的產物,而鐵道文化資產更是涵蓋 許多類型的標的。近年來許多人提倡以「歷史文化路徑」的概念進 行系統性保存,對應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施行細則「文化景觀」一類, 特別是具有動態保存價值的遺產鐵道,透過文化景觀登錄與保存, 使有形與無形的相關資產皆能妥善保存。 本文將回顧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執行的過程中,「文化景觀」如 何被定義及應用於保存鐵道文化資產,並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 景觀為例,聚焦在登錄理由與保存及管理原則對於動態保存上之影 響,並提出未來保存原則改善之意見。

參、從運轉維護分析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 景觀之保存及維護管理 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現況 依文化部(2019 年 07 月 09 日)公告,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 化景觀之範圍是以鐵路及沿線所行經之處為核心,並包含阿里山國 家森林遊樂區,全區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 文化資產管理處(林鐵處)管理及維護。 林鐵處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收回阿里山鐵路經營權後所新設 之單位,配合重要文化景觀之登錄,鐵道營運為文化景觀管理維護 重點之一,藉由文資保存與鐵道營運相關事項之整合,以達成整體 保存之效益。而在組織編制上,大多人力及資源也都集中在鐵道營 運本身。

二、文化景觀登錄理由、保存原則比較與建議 登錄理由與保存原則的擬定密不可分,藉由保存原則的訂定, 得以永續保存與傳承登錄理由之文化價值,以下將以重要文化景觀 登錄理由與嘉義縣政府所頒佈之保存原則(文化部尚未公布保存原 則,暫時以此替代)進行比較,並提出相關之建議: 14


6

(一)完整展現出各階段林業活動及景觀特色 針對登錄理由的第一項,對應保存原則指認出林業文資元素, 包含已有指定登錄的文資,以及應適當保存目前尚未具文資身分的 標地物。在森林景觀保存原則方面,應以整體森林景觀為考量,並 指出應透過風貌管制確保重要自然現象景觀(日出、雲海、夕日) 之觀賞。 對於前面文資標的與景觀管制的部分,目前整體來說運作良好。 但考量到阿里山林場本身許多區域為伐木後之人工造林,建議對於 「林業」活動要能提出更積極保存作為,對應疏伐、營林與鐵道營 運之間的配合。如此可以復振林業活動之景觀特色,並藉由國產木 材之永續利用與推廣,強化林業與鐵道之文化觀光。 (二)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路發展歷程 第二項登錄理由為本文化景觀之核心範圍,保存原則先是匡列 了鐵道文資元素,涵蓋定著設施(車站、土木設施、特殊鐵道工法、 鐵道經營必需之設施等)與非定著之車輛與其技術價值。而在鐵路 營運保存原則的部分,則是提出了下面幾點: 1. 以安全性、永續性經營為優先考量,鐵道設施應與現行鐵道 運行配合,容許依必要之維修與技術更新部分修改。 2.

但具有文化資產核心價值之設施及其技術,應列出名冊列管, 並優先考量保存原有技術與系統使其持續運作,若無法繼續 沿用營運的部分,應盡可能現地保存其遺構;新鐵道路線與 周邊工程無法採用原工法、材料與技術時,應盡可能配合原 鐵道系統周遭良好景觀風貌規劃、設計。

3. 鐵道沿途之地段,需以全區之保育為優先考量,維持山林地 保育、水土保育、林相、生態體系之完善。 4.

廢棄而已無使用之鐵道遺留構造物,應以文化資產遺跡、古 物等項目進行相關保存與社會教育之運用;廢棄後改修其他 功能使用之支線,應以管制計畫控管週邊景觀風貌,並設置 相關解說設施。

面對上述文資元素與保存原則的規範,近年來阿里山林鐵在維 持運行上面對不少衝突與折衷。以 42 號隧道復建工程為例,其所 在之處素有「屏遮那大斷崖」之稱,為地質相對不穩定的區域。目 前這路段為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的瓶頸路段,其於 2009 年莫拉克 颱風與 2015 年杜鵑颱風遭受嚴重破壞。 15


6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政府與民間對於本路段是否復復建與復建 工法之選擇激烈交鋒,像是維持部分路段不堅持全線通車,甚至是 興建纜車的替代方案(李明宗,2009;呂雪彗,2009),或是進 一步主張不宜再開發(台灣新生報,2009)。但也是有主張林業鐵 路與周遭聚落產業連結,呼籲不可撤廢的聲音(原住民族電視台, 2009)。 同樣那幾年之間,阿里山林業鐵路的文化價值也被肯定,嘉義 縣市先後於 2010 年前後登錄文化景觀,認為「維持全線運轉」是 本文化景觀保存的核心價值,並選擇以原線方案進行修復。2015 年 杜鵑颱風使原線修復方案的成果付之一炬,才促使了原線方案的檢 討,並朝向部分改建的方式復健。 2017 年行政院核定「阿里山林業鐵路設施設備安全提升計畫」 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速推動 42 號隧道復建工程。綜合有關 文化資產保存與環境影響評估的因子,提出了明隧道原址復建、長 橋梁與隧道改線三方案,並以隧道改線為優選方案。 在環評專案小組審查階段,對於原隧道現地復原,納入整體文 化景觀,保存既有隧道之可能性請主管單位補充。主管單位則給予 正面回應,表示將依文資審議結果,保留原有路線作為文化資產教 育與解說之功能。 對於保存「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路發展歷程」這部分,從以上 案例的分析中,我會認為 42 號隧道的復建工程是鐵道營運改善工 程與文化保存折衷的一個範例,對維持自然風貌中給予更大彈性, 不執著於原路線景觀。但同樣也會建議在自然與鐵道景觀風貌應以 朝更細緻化的方式處理,調和觀景設施與對應的景觀範圍。 (三)鐵路與木材為城市風貌之基礎 對應保存原則,這部分涵蓋了城鄉文資元素,有山地的小型聚 落與觀光化時期之新興服務產業與商店街,以及未提及的市區聚落 (製材廠周邊等),並在都市、鄉鎮景觀管制原則中,規範影響沿 線視線景觀之區域納入應送都市設計審議地區。另外因並鐵道而發 展出獨特風貌之聚落,在未具文資身分前,應以相關法令進行風貌 管制。 回應到鐵道運轉本身,近年來因為都市化與人口聚集,阿里山 林鐵在嘉義市區的路段產生不少衝突,特別是交通量增加與危險性 提升的關聯,使得車禍與意外頻傳。對比於過往人口密集度較低, 交通量較小的時代,鐵道與自然、聚落的隔絕也較少。當今則是為 16


6

了減少衝突發生,以大量增加阻隔設施(圍牆、遮斷桿等),一定 程度也影響了整體路段的風貌景觀。 對於這類的情形,我會認為相對於前面提到的鐵道營運保存原 則部分,確實維持路線範圍內的安全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也會能夠 理解為何需要增加阻隔設施。但在這些設施增加的同時,我會認為 阿里山林鐵的特性與其他鐵路(臺鐵、高鐵)具有不同的特質,對 比於淨空與行車速度等因子,阿里山林鐵具有較高的可親近性。我 會認為在都市、聚落區段應在景觀與人本交通保持平恆,給予民眾 安全親近鐵道的環境。 另一方面從更根本的角度來看,路線及其淨空範圍目前在都市 與聚落地帶確實有過為靠近的情形。從景觀角度來看,雖然是見證 了都市與聚落的緊密連結,但目前對於安全性造成了相當影響。因 此我會認為應該以都市規劃與設計手段,規劃合適緩衝區間,保留 鐵道周圍廊帶之都市景觀。

三、保存原則建議總結 (一)林業活動與景觀特色 1. 對於「林業」活動提出更積極的保存作為,與鐵道本身營運 緊密結合。 2. 配合疏伐與國產木材利用之體驗,發展永續利用與觀光。 (二)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路發展歷程 1. 2.

鐵道營運改善工程的對應應更明確,在維持自然風貌中給予 更大彈性,不執著於原路線景觀。 自然與鐵道景觀風貌應以朝更細緻化的方式處理,調和觀景 設施與對應的景觀範圍。

(三)鐵路與木材為城市風貌之基礎 1. 2.

都市、聚落區段應在景觀與人本交通保持平恆,給予民眾親 近安全親近鐵道的環境。 以都市規劃與設計手段,規劃合適緩衝區間,保留鐵道周圍 廊帶之都市景觀。

17


6

實驗教育的流動邊界: 民族實中介面改善計畫(節錄)

都市設計 期末報告 共同作者: 徐李安、呂孟哲、 劉佳諼、張庭瑜 指導老師:康旻杰 2021 年 06 月

18


6

19


6

20


7

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 保存管理規劃(節錄)

文化襲產研究 期末報告

四、保存管理規劃

共同作者: 楊伯中、姚麗金、 王靖怡、甯 格、 呂孟哲

(一) 保存計畫 1.

保存核心區:八卦池、飲水樓、現有考古發掘區

指導老師:黃舒楣 2021 年 01 月

圖 27 保存核心與環狀開放空間 資料來源:本組自行繪製 本校 2009 年曾委託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規劃水源校區整體開 發計畫,是現行校園規劃的基礎。其雖以現地留存之空間邊界作為 分區劃設的依據,但長期計劃仍規劃將國防醫學院時代新建的所有 建物拆除,未有任何保存的計畫。 本計畫認為不同時期的使用記憶是有必要且有保留的價值,且 要先能保留才有機會發掘與重現相關的歷史記憶,依照前面的分析 結果,以水源校區現存的空間配置而言,若能藉由適當保存既有建 物及開放空間,保留國防醫學院時代的空間紋理,作為空間使用的 跡證,是對水源校區整體計畫更佳的核心規劃概念。

21


7

在現有校園規劃原則規定校園內建物具有歷史保存意義應制定 保存計劃,另提及建築物配置需要注意採光通風及注意校園傳統建 築語彙等語。依照法令的規範,我們選定將八卦池及飲水樓兩區域, 並配合原先已劃定為並以這兩個區域擬定相關的保存計畫。 國防醫學院時代的校園配置大致上可分為東北側的生活區及西 南側的教學區,而八卦池即位於整個教學區的中央,周遭圍繞圖書 館(飲水樓)、理化大樓(思源樓)及中正樓(創新育成中心B棟) 等,是具有穿越及環繞性的空間,並形塑了整體校園空間的動線格 局。 現在的飲水樓,即國防醫學院時代的圖書館,本計畫認為該空 間對於整個學院的發展與學術建立具有卓著的貢獻,過去是典藏軍 事及醫學知識的核心,如今則轉型為大學檔案中心。本計畫透過保 存及再利用,延續空間的典藏與保存知識精神,並提供現時刻及未 來本校所需的空間利用。 2.

保存緩衝區:周圍開放空間與廊帶

本校自 2000 年 7 月 1 日接收水源校區後,有鑑於相關建物已 達使用年限,不符新版安全評估指標,配合整體開發需要,陸續拆 除了國防醫學院時期所興建的諸多建物,如護理系大樓、解剖大樓、 生化大樓等建物。騰出之用地除供卓越研究大樓使用外,目前仍有 諸多空間以臨時鋪面或覆土回填,作為停車或草坪之用。 本校於李嗣涔校長任內後期開始規劃水源校區轉型創新研發基 地,而楊泮池校長則加速進行。配合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卓 越研究大樓規劃有二期工程,第一期已於 2013 年落成啟用,第二 期工程則因相關考古發掘及相關校園規劃變更而暫停開發至今。目 前計畫結束已將經費繳回教育部,因此目前校方的態度則在經費未 有著落的情況下,對於水源校區沒有進一步的開發計畫。

(二) 校園開發規劃 1.

中程規劃:拆除行政大樓,整合後方草坪

延續過往的開發計劃,本計畫目標仍維持在校總區人文大樓完 工,人類及哲學兩系所遷回後, 規劃拆除國防醫學院行政大樓,並 整合後方的草坪(原教育大樓及禮堂所在地),作為先期開發使用。 開發時應考慮面向大門及八卦池兩端的通透性,藉由穿越性改善八 卦池周圍過於封閉的現況,並避免建物有正面及背面之區分。 22


7

此外前面提到將規劃ㄇ字形的開放空間,本計畫規劃未來周圍 地上物清拆,沿著開放空間劃設兩處開發用地。一處於卓越研究大 樓西南側,其應考量配合現有大樓之坐向與開面。一處則位於目前 停車場之另一側。兩處用地接臨接都市計畫退縮之道路空間,均應 適當納入考量,並與未來開闢之防災公園或都市更新事業整合,營 造整體都市計畫的連接性。 2.

遠程規劃:打開思源街

目前沿著思源街圍牆的若干建物皆由創新育成中心所進駐,先 期規劃開發應優先提供創新育成中心轉移,轉移完成後清拆相關建 物及圍牆,提供一長向之開發用地。未來進行該用地開發時,配合 整體無圍牆校園之規劃,與先期規畫相同,應考量市區道路(思源 街)與校內廣場(八卦池)的通透性,並適當於大門轉角營造校園 入口的氛圍。另該用地地下一樓應規劃相關停車與停車管理空間, 將未來整體停車管理設施地下化,騰出地上空間給行人與自行車。 另本區塊開發時,應充分考慮對於自來水園區(臺北水道水原 地)整體文化資產風貌維持,更進一步可規劃與自來水園區、校總 區之連結,諸如相關動線串聯及設施引導等等。 3.

道路系統規劃

圖 28 水源校區規劃動線構想 資料來源:本組自行繪製

23


7

本校 2009 年規劃將水源校區營造為校園人本交通的示範場域, 希望能透過地下的停車空間連結,整合為單一停車場出入口。地上 則希望能夠透過十字軸線建構,作為水源校區整體景觀與生態的廊 道。 以上構想經過前述所調整之用地與開發策略後,本計畫保留兼 容十字軸線建構的思維,並更進一步規劃了井字型的輔助道路系統, 開闢東北-西南兩條及西北-東南一條輔助道路,串聯前面提及中 程及遠程之開發區域。 另考量到開發區域調整後,既有停車構想已不切實際。本計畫 期望透過未來都市計畫開闢周邊退縮之道路空間,連結各建築物地 下室自設之進出動線,並維持校門之軸線汽車通行之用。如此能維 持軸線兩側人本交通之需求,更能切合本計畫之使用。

(三)歷史紀念可能 1.

從圖書館到檔案館

飲水樓目前由總務處作為檔案館使用,負責校內公文檔案管理、 典藏及提供應用服務,提供校史書寫及建構的史料,是臺大博物館 群的核心單位之一,也是極為重要的後勤單位。 就整體歷史意義而言,飲水樓的轉型與延續具有相當意義,國 防醫學院圖書館與臺大檔案館都是兩校校史業務的核心單位,未來 若能就水源校區的人、事、地、物有近一步的合作計畫,俾能在兩 校的史料交換、應用、詮釋上有更長足的發展,能擴充本校師生對 水源校區的認識,也提供友校師生了解校史的機會。 就空間應用而言,檔案館目前也在規劃加強整體展示等面向大 眾的設施,以加強展示與參觀體驗。前面提及有關兩校未來若能進 一步合作,其所轉譯的成果於飲水樓展示將更具意義,例如未來有 關水源校區白色恐怖歷史的展示等。 2.

博物館群近一步的整合

圖書館目前正積極與校方爭取相關員額與組織修正,未來將在 博物館群的基礎上成立校級博物館總館,以舊總圖書館的校史館為 核心,擘劃整體展示、典藏、教育及研究計畫。但目前除員額緊迫 外,各單位也欠缺合適的典藏庫房空間,多數的文物或檔案僅能屈 居系館或其他地方,無法獲得妥善的保存。 24


7

配合前面的開發規劃,本計畫建議水源校區未來應規劃整建或 新建校級聯合典藏中心,建置各類型文物或檔案典藏所需的空間及 設施,統籌各教學及行政單位的文物及檔案管理。如此能提供更高 品質的典藏空間,校級博物館總館也能更具體掌握校園各角落的文 物或檔案資源,發展更具規模的研究與策展,並支援各單位所需。 配合聯合典藏中心的建置,未來飲水樓的空間將更近一步釋出, 擴大可用於展示規劃的空間。另一方面藉由地利之便,與聯合典藏 中心保持緊密的距離,進一步將能發展飲水樓成為僅次於校史館的 校級博物館展示空間,與舊總圖書館搭配合作,規劃成完整的綜合 博物館。 3.

開放空間的歷史現場再造

配合本計畫的保存核心區與緩衝區之劃定,其所留設之眾多開 放空間過往大部分存有國防醫學院時代之建物,可見其建築密度與 各建物的緊密程度。在地上物已完全不存的情況下,本計畫建議未 來應透過適當軟性媒材,如指標說明系統或鋪面規劃,近一步重塑 過往開放用地上的使用面貌與記憶。 本計畫目標透過軟性的歷史現場再造,結合計劃內其他的實體 典藏與展示設施,將展示從室內延伸,企圖打造「無圍牆博物館」 展示模式。平時藉由常設的設施提供自由參觀,於行政資源許可下 舉辦解說導引,創造一個具有自明性的戶外展示空間,並形塑個時 代空間的歷史與使用記憶。

2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