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貞社青小組週報 光復節

Page 1

光 復 節 歷史由來 澎湖歷史文化介紹 澎湖之美


光復節

歷史由來 ~

光復節由來台灣光復節的由來每年的十二月二 十五日 , 是紀念台灣澎湖重歸祖國懷抱的「臺 灣光復節」 , 現在已通稱為光復節。 台灣和澎湖 , 在明朝時已是我國的領土 , 後來 被荷蘭人霸佔 , 前後達三十八年 , 鄭成功把荷 蘭人趕跑 , 台灣又歸我國 , 這是台灣的第一次 光復。到了清光緒 二十一年 ( 西元一八九五年 ) , 中日兩國因朝鮮問題而發生戰爭 , 我國戰敗 , 簽訂馬關條約講和 , 合約裡規定把台灣澎湖割 讓給日本 , 從此以後台灣澎湖又落入日本手中 , 共計有五十一年。 直到民國三 十四年 , 我國對日抗戰得到了最後 的勝利 , 台灣和澎湖才重新歸還給祖國。這是 台灣的第 二次光復 , 也就是我們每年紀念的臺 灣光復節。


澎湖歷史文化介紹 地理位置 : 澎湖,舊名平湖,由六十四個大小島嶼所組成,風強 、雨少、鹽份厚,是這裡的特色,農作物不適合生長 ,居民只好以捕魚維生。 僅管這片土地是貧瘠的,然而它的開發卻比台灣還早。 一二八一年,元順帝將澎湖納入台灣版圖,設置巡檢 司,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將台、澎割給日 本,從一九二六年,日本政府正式在此設置澎湖廳, 截至一九四五台灣光復為止,雖然表面上,澎湖始終 扮演台灣的附屬角色,不過實際上,不論在地緣、政 治或戰略上,澎湖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中繼站。


烽火澎湖 : 十五世紀開始,歐洲列強開始發展海上霸權,英、法、 荷、西、葡,各自擁有強大的船隊。為了與中國及日本 貿易,船隻勢必經過台灣海峽,故各國無不處心積慮的 爭奪台海的控制權,以求控制跟中國的貿易路線,而位 處台海中間的澎湖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澎湖島上 也處處可見戰火洗禮的痕跡。


澎湖美景 : 澎湖的文化資產可謂得天獨厚,國定古蹟即有 8 處,縣 定古蹟 18 處,歷史建築 35 處。 此外,望安花宅聚落為第 1 個國家級「重要聚落」; 「吉貝石滬群」與「七美雙心石滬」為「文化景觀」並 列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石滬修造技術」 及「吉貝保滬隊」經中央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 保存者團體」,「傳統彩繪」登錄為本縣「保存技術」。 因此,從文化資產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加瞭解澎湖的過 去與未來。

圖片 : 維基百科


沒有共同的記憶,就沒有文化的想像。對於在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資產保存維 護工作最重要的意義,便是藉此傳遞在地的文化想像,讓它常駐於我們的日常 生活中,並成為觸動文化再生的新苗。也只有藉由和過去的交談、互動,努力 去挖掘出文化資產內蘊深藏的意涵,我們才能建立彼此共享的信念、記憶和期 望,拓寬生命的視野,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共同體,迎向未來,走向世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